暗房 作者:格子里的夜晚
第 63 章
在工作室开业一周之后,高端肖像业务正式推出。这个业务全部面洽价格,但也有一定的价格体系参考。比如那种类似于一些摄影工作室推出的那种比较美化效果的证件大头照,这里也拍,只是肯定让那几个摄影助理去操作了。只是这类的证件照,说实在的也没什么难度,一些稍微受过培训的快速冲印店有时候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来,在萧永的工作室里,至少都是有好几年摄影经验的职业和半职业摄影师,还有相当水准的化妆师造型师,以及这些化妆师造型师的学徒、助理。稍微拨点空,也就应付下来这种业务了。
没想到的是,高端肖像业务一推出,就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首先享受这项服务的,并不是萧永预料中那些对形象很重视的医院和培训机构,又是一个友邻单位:TEENVOGUE的制作和营销团队,随即是羽星广告的营销团队。
TEENVogu然有自己一套和面向**市场的版本一致的VI,但他们一直都在寻求突破。彭千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人当作一样的东西,这一次的改变,就从名片、胸卡这些小东西开始。以后,每个TEENVOGUE的编辑、记者和营销人员,名片的背面都是一张做成可以对折成标准名片大小地样子,正面是TEEVOGUE封面样式的图片。翻开这个“封面”,左侧是名片持有者负责的工作,右边是他的联系信息。而这个名片还有封底,则是名片持有者自己挑选的一句座右铭,经过字体的异化设计而成。这样地名片很时尚很新潮,但这张小小的封面却不太好处理。要说找优秀摄影师。以TEENVOGUE身份地位,怎么也能拉出一批来,但这种小封面。没必要负担那个成本。再说了,在萧永地工作室里制作,萧永怎么也是监制,现在难道还能随便找到比萧永更大牌的摄影师么?
羽星广告的营销团队向来都是用有照片的名片的,他们对这种小肖像的要求虽然不比TEENVOGUE高,但也需要准确美观,这毕竟代表一个公司的形象。一方面。这也算是为萧永地工作室捧场吧。
这两单业务,毕竟是工作室开展这项业务的第一第二单集体业务,为了在这个极小的细分市场创出名头,工作室可是全体出动,打足了精神,萧永虽然没有亲自拍摄,却也的的确确起到了“监制”的作用。而在这些业务里,萧永也好,朱漪泓也好,都发现了原来他们稍微有些不放心的张宸。在这些非常基础的业务拍摄方面,表现要比聂信和阿卯都好。聂信本来就没太大心思拍照,尤其是还要负责灯光的调整,不算轻松,而阿卯,一直是玩观念摄影的,技术是没问题,但是并不喜欢和拍摄对象交流。只有张宸,原先经营工作室地经验。不断组织各类活动,和摄影爱好者、模特以及其他方方面面打交道,让他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很强,和拍摄对象亲切交谈,知道对方希望什么效果,又有什么顾虑。总的来说。他的出片速度和质量,在那几个摄影师里是最好的。
朱漪泓倒是没参与到这些肖像照片的拍摄中。现在,她已经是拍摄女性梦想系列写真的首席人选,每次拍摄,她都觉得对摄影有新的体悟,对用光,对构图,对整体风格的设计和把握都越来越有明确地想法。而络绎前来的顾客,也认可朱漪泓的水准。作为一个女性摄影师,朱漪泓对特定细节的把握能力,要比粗枝大叶的聂信、经常处于半游离状态靠着本能拍照的阿卯和拍摄质量还不稳定地张宸来得都强。
虽然只推出了这两个门类地业务,但偏偏取得了极为良好的业绩。作为一个新成立地摄影工作室,虽然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先进摄影棚为依托,但能够靠着两项新推出的长期基本业务在开业第一个月做下150万营业额,也委实有些可惊可叹了。
而期间还有萧永为安娜、叶嘉莹分别拍摄的两组照片。雷达表吃到了原先萧永拍摄的广告的甜头,一方面是回馈萧永的创意,一方面也是为了明年的广告营销考虑,也在和萧永洽谈拍摄明年的广告照片,要是能顺利签下来,也是个好几十万的单子。单单就白陶瓷系列腕表来说,将在全球范围统一使用叶嘉莹那张照片作为宣传形象,这也让萧永的经纪业务又添上了新的篇章。
另外,还有朱漪泓第一次的广告摄影和第一次的目录册摄影试水,两个项目都是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羽星广告推荐来的,一个是银饰,一个是服装,都是设计师品牌,虽然现在知名度有限,但发展前景都很看好。作为羽星广告现在在广告摄影方面的首选合作方,或者说是基本不做其他考虑的合作方,广告摄影必然会成为工作室的一大增长点。加上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各种广告摄影业务,这方面居然也有上百万的营业额。
总的加起来,哪怕扣除萧永慷慨给予大家的优渥薪资,扣去摄影棚高昂的运营维护费用,收入也十分可观。而萧永已经不得不考虑再招募几个摄影师,以及数量足够的业务人员,不然,实在是忙不过来。
对于萧永来说,好消息还不止这些。摄影工作室只是整个园区的一部分,模特公司顺利进驻在意料之中,模特们对于这个环境好的多的地方,显然很是喜欢,而且,现在模特公司里就有全尺寸的T台,空间足够的训练场和健身中心,虽然和经纪公司办公不在一栋楼里,要去训练场和健身中心得到另一个厂房改建的大楼里,但两分钟的步程,大概也不算什么距离。但从配备和空间使用上,这样的模特经纪公司全亚洲都少见。
塔南组建起来的网站运营公司也开张了,虽然暂时才20个人都不到,但好歹让萧永感觉距离自己的宏伟梦想又近了一步。网络广告的收入,哪怕在模特P大赛之后都没有下滑,反而因为拼贴网站的独立,广告合作方面不再有局限而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维持网站之余,已经开始为将来的虚拟的图片世界的建设开始积累资金流了。这可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杨巷新成立的暂时专门运营三国模特PK大赛的文化公司也在这个月里开始办公,积极联络起下一届的比赛。有了第一届的成功案例和强横的收视基础,以及在广告主心目中形成的良好的印象,第二届大赛的组织工作十分顺利。不仅中日韩三国继续担纲主力,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也很有兴趣。而在中方模特的选择上,香港、澳门和台湾,下一届也会加入,虽然大大压缩了大陆模特的空间,但杨巷觉得,这种安排还是很有必要的。杨巷的文化公司,怎么说里面也有萧永和谭维严的股份,租用园区的办公室,费用总得给优惠。但这却不放在萧永心上,他看重的不是这些房租和物业费,而是杨巷的这个公司会给整个园区带来大量人气。不然,整个园区太冷清了。如果不是杨巷的公司,那估计要一直到明年才会陆陆续续有公司进驻。
到了年底的时候,萧永稍微清理了一下,翻了翻各个方面的报告,发现自己居然莫名其妙,已经有600多万流动资金攥在手上。这可是他先前绝没料到的数字。望大家的事业也是啊。
第一百零九章 试刊号
最让人挠头的杂志的事情进展也比较顺利了。楚弘在运营媒体方面的确是很有经验,文字能力不必说,而在广告公司呆的几年,更是让他在定位等方面有着惊人的敏感。楚弘和萧永就决定,要做一本足够好玩的杂志。好玩的杂志是什么,当时两人都还没有考虑清楚,但为了让这种好玩可以长治久安下去,他们可没准备过把瘾就死,杂志到底做成什么样子能够在好玩、好看和有足够受众,有充足的广告客户之间平衡好,他们前前后后商量了不知道多少次。陆陆续续的,各方强人也一点点地充实到了这个队伍里来了。
最早到位的是发行部的三个人。首先是发行部总监戴军,这是楚弘的老大曹隽推荐来的人,也是曹隽出面挖来的。戴军原先在国内排行前几位的《读者文摘》工作过四年,熟悉所有的渠道通路,人缘非常好。然后是原先在一个名为《远望》的直投媒体工作的谷文光,他在定点投放方面经验丰富,也是发行方面的路演组织能手,《远望》原先是羽星广告的客户之一,现在算是被楚弘挖了墙角了。最后一个名叫尹小临,虽然简历上看起来资历比较浅,却是数据库发行专家,他最擅长在客户数据库里提炼关键信息,因势利导地与广告和内容制作结合,改善发行针对性,这手本事在一个月前刚刚被他原先的老总意识到,刚在考虑怎么使用这家伙的能力,在原先的公司憋了好久的尹小临从卢小宁那里得知圈内老大哥楚弘自己做杂志,一拍即合,连薪酬都没问就辞职跳过来了。虽然还没有杂志,但这三个人一到位。再配备了几个跑腿的业务员,整个发行部门地框架已经非常完善了。不说别的,凭着萧永和楚弘这两个被认为是业内妖孽级别的人物连手,戴军已经谈定了第一期杂志的预定印数三万册。对于一本新创刊的杂志,这个数字已经很吓人了。
广告部门同样猬集了好几个够级别的人物。楚弘原先执掌羽星地特案部,那可都是业内翘楚。也知道广告销售方面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楚弘不方便出面,却找了猎头公司。挖来了明基电通策划部副经理赵汝升负责广告案的策划并组建相应地团队;挖来了《时尚健康》的广告营销总监柳蓬负责组建广告营销团队,柳蓬凭着一张脸,通知各个品牌的市场部经理们自己换工作的事情,顺手就大致确定了数十万元的广告意向。广告部的结构和发行部有些类似,都是两个业务能手和一个技术支持的组合,最后加入地则是从央视索福瑞跳槽来的数据分析专家王徽。不过,王徽开始办公之后稍微有些太闲了。也稍微有点郁闷,就是因为这个杂志虽然牛人如云,但偏偏杂志定位还没确定下来,他想收集竞争对手的各类咨询也无从收集起。
而最强悍的还是这个杂志的内容采编团队。萧永和楚弘一个是首席摄影师一个是主笔,并组成双主编结构,已经是华丽得要死了。而在又一波强人陆续加入编辑部之后,有些已经算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编辑记者在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来这个杂志实习。首先被楚弘说动的,是国内公关行业公认的第一支笔,国内女性广告文案的第一人黎颦。黎颦为公关公司撰写软文、发布会的统发稿之类地,每每能将厂商的各种意思潜藏在字词之间。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文字,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厂商的特点和优势。而好处还在于,由于现在各个媒体的记者水平层次不齐,偷懒的人往往就直接用了统发稿,有黎颦这样的文案,这些照登的统发稿的能量甚至不亚于一些硬广告发布。黎颦混到这个地步,同样觉得工作很无聊,一听她终生地对手楚弘不干广告去干杂志,还要搞好玩的花样。赶紧就跳过来了。
严歌、孔岱两人原先在不同的杂志工作,还同时是畅销书作家,许多杂志和网站专栏的作家,都是每个月稿费上万的人,但两人却都辞去了工作,跳来楚弘手下工作。江近秋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某报纸的首席调查记者。由于他供职地报纸又得罪了不知道谁。不得不又换主编了,他有些无奈有些气愤地跳了出来。来到了上海,被楚弘逮住了。郑慧萍是个单身妈妈,因为没结婚生产地时候没有产假索性辞了职,现在终于又在这个杂志社恢复工作了,要说在时尚的眼光、时尚选题地组织上,她在国内是前三的水平,虽然由于要照顾孩子,她声称自己不能多采写稿子,但给她配备两三个实习生或者有点眼光的记者,她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美术方面,杂志社按照一个美术总监,两个版式设计,两个完稿,两个插画师来配备。美术总监是彭千齐推荐而来,原先一直在四川那边工作的杨玉峰。版式设计和完稿的团队是杨玉峰找来的,水平都不错。而两个插画师林慈和薛盼盼,一个风格接近欧美,一个接近日本,搭配起来倒也相得益彰。
在摄影方面,萧永自然会尽量配合各个选题的制作,但大量基本的采访、现场类的照片拍摄,用不上萧永这样的摄影师,还是另外找来了有十年杂志类新闻摄影经验的史晓伟。加上萧永的工作室里的那些人会临时客串帮忙,数量非常充足了。
当这个团队的名单就这么确定下来,大家的心里都有一种感觉,凭着这些人,大概真的是没什么不可能了。这些人,随便哪一个,在行业里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在原先公司里都是台柱,这样的团队固然不容易团结起来,但一旦团结了起来,那组合起来的能量可是相当惊人的。一边是戏谑的,想要在杂志制作里玩出些新花样的心情,一边是针对市场、领导潮流地固有想法。这个团队不断讨论、制作各种选题,不断明确他们想做什么。而到了圣诞节前,一份试刊终于抖抖索索地做出来了。
而这第一期试刊,做到了现在很多杂志做不到的一点:全部稿件、图片全部是自己采写和拍摄的,甚至连那些广告都是自己拍摄的。
这一期试刊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好玩和有味道。杂志定名为《日志》,当热乎乎的杂志从印刷厂的流水线上下来地时候。当那些焦急等待杂志的人手里捧起这本独特到家的杂志地一个瞬间开始,就有不少人暗自惊呼,原来杂志还可以这样做啊。
杂志要求时效性么?当然。但这期试刊却在时效性上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暧昧味道,甚至于,它本身的形式,就已经超越了杂志,更像是某种仿讽味道十足的艺术作品。
既然是年底出刊,做成年度回顾的形式不足为奇。从版式、从品相,要是摆在书报亭里。过往的路人恐怕都会将《日志》的试刊号当作是一本数码杂志,当拿起杂志地时候,大概都会以为在回顾一年里那些精彩经典的数码产品。
但是,《日志》回顾的却不是这一年,而是过去的整整365年。就好像整个制作团队集体从火星前来地球,或者他们身边的时间流逝和周围的这个世界不同一样,仿佛他们经历的就是一年作为一天的怪异的时间,仿佛他们的时间观念被集体混淆了。但是,杂志却做得煞有介事,精彩纷呈。
按照现在数码类杂志地习惯。封面堆积着各种产品那是没人看的,必定得有一位美女,最好是当红明星,手持相机、MP3或者手机,让人物和产品融为一体,呈现被人使用的那种动态的感觉。《日志》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潮流,而他们邀请来拍摄封面的,还是现在在国内模特***里身价已然飙升了好多倍的陈新琳。自然,萧永邀请陈新琳来拍封面。她是绝对不会摆谱的。照片拍得非常漂亮。陈新琳穿着一身用珠片缀出来的旗袍,侧着身体,回过头看向镜头,那神态那姿势都充满了昂扬的青春感,而逆光下她地每一丝飘散的发梢都好像是发散出去的魅力。稍稍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她身上那件旗袍上使用的珠片居然都是水晶和玉石。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组合起来。却又采用了旗袍这种传统的形态,这种视觉冲击力简直有定身咒地效果。拿到手里会让人挪不动脚步移不开视线。而她手里拿着地却是一个最现代不过的
一本“数码”杂志,到了年底不推出什么大型横向评测,好像有点对不起观众。《日志》既然要模拟数码杂志,自然也不例外,只是,这个横向评测地图片风格现代、评测方式周密、文章幽默有趣却又不乏专业感,只是评测的东西实在是只能用诡异两个字来形容。他们横向评测的居然是十二种算盘。而这十二种算盘,偏偏还故意做出是十二个大的“算盘”企业推出的年度主打产品的假象,比如金石堂推出的镀金朗声黑曜石算盘,华宝堂精心设计的豪华版人机工学自动复位火山石算盘,国际家用机器公司推出的超轻便携被称为“小黑”的全碳素纤维算盘,全重仅220克……诸如此类,唯一一个现在可能真的能买到的算盘,但有着明显植入广告嫌疑的,就是谭木匠的传统木质抛光算盘了。评测从美观程度、体积、尺寸、手感、便携性、辅助功能、专业性、寿命、厂商售后服务等等方面一一剖析,最终选出了最佳性能奖和编辑选择奖各一个。读着这样的文章,会忍不住想要笑出来,怎么有人能将历史、传统、现实、科技等等元素融为一体,写出那么好玩的文章呢?那些隐射,那些伏笔,那些细枝末节的文字里隐隐透露出来的怀旧意味和对于现在的人被电脑拘束的抗议,让读者在笑得前仰后合眼泪乱飚之余也不由得有些深思。明知道是假的,但看文章的时候却总觉得似乎就是那么回事,因为那些算盘,可都真实地做出来了。上面一个个“厂家”的LOGO也都在,甚至还有外包装、保修卡之类的东西,初看可能会愣在那里,想想到底是不是真有这个厂家这个产品。但停下来细想,却会震惊于杂志社为了这些道具,付出的巨大心力和财力。
接下来的专题是给那些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送礼的人提出建议,只是,要是有人真的要接受这些建议,恐怕会抓狂致死。这个专题里推荐的东西横亘数百年,将各个时代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从三百多年前的金柄弯刀,一百多年前的银版照相机,数十年前的“为人民服务”帆布挎包和主席像章,一直到刚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手机,不一而足。古今中外的特色物件被放在了一起推荐给读者,让人恍如被抛进了时空的洪流。但是,有些东西能让人清醒。既然是推荐礼品,自然得注明价格,那些文物、古董,标注的可不是当时的货币价值,而是被折算成了人民币,那些商品毫无例外地在价格一栏都有好多零。
这样的一本杂志,好看么?毫无疑问。虽然这本杂志毫无实用价值,但挡不住人们想要去拥有它。杂志恰恰抓住了现代人心态里的那一点点怀旧,那一点点的对于过快的生活节奏的紧张和忧虑,那一点点对于自己处境的自嘲,但结合起来,它一下子击中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命门。而这样一本杂志能卖广告么?当然,虽然有着故意错乱的时间观,但不代表就没广告可以做了,封二是百达翡丽的手表广告,封三是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但封底由于毕竟找不到足够合拍的老牌子,他们居然虚拟出了瓦特蒸汽机公司,做了一副魄力十足的蒸汽机广告。加上整个杂志里面其实为数不少的植入广告和软文,其实杂志的这期试刊,广告收入相当不俗。
这本很是“错乱”的杂志,在全国范围试发了三万本,但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就被闻风而动的读者们抢购一空。《日志》杂志一炮而红,成为一本另类到了别人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潮人”读物。
第一百一十章 障碍
“没想到,原来好玩的人还是挺多的,”看着一路飘红的销售成绩,尤其是加印的两万册很快也在市场上被消化,萧永由衷感叹。《日志》的定价并不低,由于运营团队强悍,相应的薪资开销也就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上一流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精美的印刷,精挑细选的纸张,成本高昂。发行到五万册,《日志》基本能将人员开支、办公成本、印刷成本等摊掉。但也仅仅是这一期而已,前期的筹备费用,还有这一期制作所涉及到的那些形态各异的算盘的制作费用,还是得从广告收入里扣除,试刊第一期算到最后,毛利还不到三万块。
不过,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这制作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符合任何传统杂志概念的试刊能够取得的成绩,已经让各路广告主和代理商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日志》汇总的一部分读者信息表明,《日志》的读者群非常高端。一般的杂志,定位于信息传播,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但《日志》不同,它同样传达大量的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并不太有用,但非常有趣。它传达的并不简简单单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旨趣。这让读者更容易被打动,因为杂志传达的东西直接而深邃,却又以最让人无从防备的方式而来。但萧永还是在这样的销售成绩之后看到了一丝隐忧。其实,这期杂志也算是全体制作人员的炫技。大家都喜欢这个,尤其是现在的制作团队强大得不像话,做一本传统的杂志让大家实在提不起精神来。而这种炫技,则让大家兴致十足。但是,这么做太冒险了。一旦某一期杂志的制作有偏差。读者也很容易失望。另外,这样的杂志,读者会不断有越来越奇怪地期待,而满足这样的期待,会越来越难,直到将整个团队的想象力摧垮。一本杂志。面对这样的风险不太值得。
大家仔细讨论了之后,决定采用相对稳妥的策略,将一本杂志分成两卷。如同现在许许多多杂志采用的分叠形式一样。一半内容是常规栏目,而另一半,则是每次制作地专题。《日志》的专题量会很大,大到足以填满这么一本别册的程度。
萧永拍板同意了下来,即使这意味着成本上升,要挣到钱,足够多地钱。必须得有更大的发行量,需要更好的广告收入。大家略作规划,马上第二期杂志的各个栏目和选题就冒出来了。大概,这也得益于采编团队里大家平时一直在构想却从未能呈现出来的东西太多了,随便挑点出来,就够填满整个杂志了。
和编辑团队分配好工作,萧永又闲了下来,他需要和楚弘搭档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栏目,除此之外,他没什么工作了。塔南运营拼贴网站干得很好。距离杨巷需要摄影师撑场面还有好几个月,摄影工作室那里他不能随便出手拍摄,也是为了维持工作室的身价,现在朱漪泓聂信他们干得很好,没什么大项目就用不着他出手帮忙,模特公司那边,他已经牵线搭桥,将彭千齐和其他一些关系都联络妥当了,似乎唯一能忙碌一下地。也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比如他的那个公寓。
安娜已经离开很久了,萧永却还是没有搬进去。安娜很不见外地将不少私人物品随便扔在了公寓里,而在安娜的联络下,那些朋友们寄来的各种各样的礼品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塞满了整个客厅。在那几天里,联邦快递和UPS的业务员每天都来。搞得小区物业满头雾水。甚至怀疑萧永是在用快递公司帮忙搬家。
在忽然闲下来的时候,萧永却想去已经好多天没去的公寓了。只是。让萧永没想到地是,当他在小区的水景边上的长椅上坐着,嚼着从附近的快餐店里买来的味道还凑合的三明治的时候,韩惟君出现了。
“萧永,你今天怎么回来了?”韩惟君好奇地问。而在她身边,盛夏似乎对萧永表示出更大更急切的好感。
“想不出有什么事情做。”萧永叹道。他看着天边的光线,他们整个编辑部在一片忙乱中度过了圣诞,而现在,新年就要来了。现在这时候,天黑得很早,才5点过几分,天空就变得很暗了。他们所在地地方还算是市中心,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将天空那好看的橙色切分得支离破碎。他感慨着,顺手拍了拍身边空着的地方,这明显是个邀请。
盛夏噌地跳了上来,开心地说:“萧大哥,好多天不来啦。老妈不让我下课了去找你玩。”
〓3〓Z〓〓韩惟君在盛夏身边坐下,这三个人这么一坐,倒是很有些家庭的气氛。萧永冲着韩惟君说:“没事的,以后让盛夏来找我吧,反正我们那里不怎么忙。至少我是不怎么忙的。”
韩惟君笑着问道:“你是摄影师嘛,那些最关键地时间在就好了。你希望自己很忙?那么舒服地生活,我想过还做不到呢。公司里一堆堆的事情呢。要早回来给小夏做饭,就得拼命啦。哦,对了,也别在这里就着西北风吃三明治了,到我家去吃饭吧。反正,我和小夏也吃不完那么多。”
萧永自己都被自己不假思索地答应惊到了。难道自己跑来这个小区,就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这种偶然的不可控的邂逅?萧永觉得,再这样想下去,自己会被自己雷到。
但是,在韩惟君家里一起吃晚饭,的确是挺享受的事情。随着接触增加,他看到了韩惟君越来越多的侧面,似乎,这个坚强执着的职业女性,似乎也不像他以为的,和韩惟君先前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冷静。在家里,韩惟君的确是有着权威的,照顾盛夏地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她也有十分迷糊的一面。毕竟,作为一个单亲母亲,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还要做到完美,那实在太勉为其难了。
“小夏,那个……嗯……”做饭做到一半。韩惟君忽然从厨房里冲出来,冲着躺在沙发上,腿叠在茶几上。一副闲散模样的盛夏想说什么。
盛夏像个大人似的坐了起来,问道:“不会又是……忘了什么了吧?”
第 63 章
恋耽美
第 63 章
在工作室开业一周之后,高端肖像业务正式推出。这个业务全部面洽价格,但也有一定的价格体系参考。比如那种类似于一些摄影工作室推出的那种比较美化效果的证件大头照,这里也拍,只是肯定让那几个摄影助理去操作了。只是这类的证件照,说实在的也没什么难度,一些稍微受过培训的快速冲印店有时候都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来,在萧永的工作室里,至少都是有好几年摄影经验的职业和半职业摄影师,还有相当水准的化妆师造型师,以及这些化妆师造型师的学徒、助理。稍微拨点空,也就应付下来这种业务了。
没想到的是,高端肖像业务一推出,就引来了不少人的注意。首先享受这项服务的,并不是萧永预料中那些对形象很重视的医院和培训机构,又是一个友邻单位:TEENVOGUE的制作和营销团队,随即是羽星广告的营销团队。
TEENVogu然有自己一套和面向**市场的版本一致的VI,但他们一直都在寻求突破。彭千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人当作一样的东西,这一次的改变,就从名片、胸卡这些小东西开始。以后,每个TEENVOGUE的编辑、记者和营销人员,名片的背面都是一张做成可以对折成标准名片大小地样子,正面是TEEVOGUE封面样式的图片。翻开这个“封面”,左侧是名片持有者负责的工作,右边是他的联系信息。而这个名片还有封底,则是名片持有者自己挑选的一句座右铭,经过字体的异化设计而成。这样地名片很时尚很新潮,但这张小小的封面却不太好处理。要说找优秀摄影师。以TEENVOGUE身份地位,怎么也能拉出一批来,但这种小封面。没必要负担那个成本。再说了,在萧永地工作室里制作,萧永怎么也是监制,现在难道还能随便找到比萧永更大牌的摄影师么?
羽星广告的营销团队向来都是用有照片的名片的,他们对这种小肖像的要求虽然不比TEENVOGUE高,但也需要准确美观,这毕竟代表一个公司的形象。一方面。这也算是为萧永地工作室捧场吧。
这两单业务,毕竟是工作室开展这项业务的第一第二单集体业务,为了在这个极小的细分市场创出名头,工作室可是全体出动,打足了精神,萧永虽然没有亲自拍摄,却也的的确确起到了“监制”的作用。而在这些业务里,萧永也好,朱漪泓也好,都发现了原来他们稍微有些不放心的张宸。在这些非常基础的业务拍摄方面,表现要比聂信和阿卯都好。聂信本来就没太大心思拍照,尤其是还要负责灯光的调整,不算轻松,而阿卯,一直是玩观念摄影的,技术是没问题,但是并不喜欢和拍摄对象交流。只有张宸,原先经营工作室地经验。不断组织各类活动,和摄影爱好者、模特以及其他方方面面打交道,让他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很强,和拍摄对象亲切交谈,知道对方希望什么效果,又有什么顾虑。总的来说。他的出片速度和质量,在那几个摄影师里是最好的。
朱漪泓倒是没参与到这些肖像照片的拍摄中。现在,她已经是拍摄女性梦想系列写真的首席人选,每次拍摄,她都觉得对摄影有新的体悟,对用光,对构图,对整体风格的设计和把握都越来越有明确地想法。而络绎前来的顾客,也认可朱漪泓的水准。作为一个女性摄影师,朱漪泓对特定细节的把握能力,要比粗枝大叶的聂信、经常处于半游离状态靠着本能拍照的阿卯和拍摄质量还不稳定地张宸来得都强。
虽然只推出了这两个门类地业务,但偏偏取得了极为良好的业绩。作为一个新成立地摄影工作室,虽然有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先进摄影棚为依托,但能够靠着两项新推出的长期基本业务在开业第一个月做下150万营业额,也委实有些可惊可叹了。
而期间还有萧永为安娜、叶嘉莹分别拍摄的两组照片。雷达表吃到了原先萧永拍摄的广告的甜头,一方面是回馈萧永的创意,一方面也是为了明年的广告营销考虑,也在和萧永洽谈拍摄明年的广告照片,要是能顺利签下来,也是个好几十万的单子。单单就白陶瓷系列腕表来说,将在全球范围统一使用叶嘉莹那张照片作为宣传形象,这也让萧永的经纪业务又添上了新的篇章。
另外,还有朱漪泓第一次的广告摄影和第一次的目录册摄影试水,两个项目都是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羽星广告推荐来的,一个是银饰,一个是服装,都是设计师品牌,虽然现在知名度有限,但发展前景都很看好。作为羽星广告现在在广告摄影方面的首选合作方,或者说是基本不做其他考虑的合作方,广告摄影必然会成为工作室的一大增长点。加上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各种广告摄影业务,这方面居然也有上百万的营业额。
总的加起来,哪怕扣除萧永慷慨给予大家的优渥薪资,扣去摄影棚高昂的运营维护费用,收入也十分可观。而萧永已经不得不考虑再招募几个摄影师,以及数量足够的业务人员,不然,实在是忙不过来。
对于萧永来说,好消息还不止这些。摄影工作室只是整个园区的一部分,模特公司顺利进驻在意料之中,模特们对于这个环境好的多的地方,显然很是喜欢,而且,现在模特公司里就有全尺寸的T台,空间足够的训练场和健身中心,虽然和经纪公司办公不在一栋楼里,要去训练场和健身中心得到另一个厂房改建的大楼里,但两分钟的步程,大概也不算什么距离。但从配备和空间使用上,这样的模特经纪公司全亚洲都少见。
塔南组建起来的网站运营公司也开张了,虽然暂时才20个人都不到,但好歹让萧永感觉距离自己的宏伟梦想又近了一步。网络广告的收入,哪怕在模特P大赛之后都没有下滑,反而因为拼贴网站的独立,广告合作方面不再有局限而有了进一步的增长,维持网站之余,已经开始为将来的虚拟的图片世界的建设开始积累资金流了。这可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杨巷新成立的暂时专门运营三国模特PK大赛的文化公司也在这个月里开始办公,积极联络起下一届的比赛。有了第一届的成功案例和强横的收视基础,以及在广告主心目中形成的良好的印象,第二届大赛的组织工作十分顺利。不仅中日韩三国继续担纲主力,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也很有兴趣。而在中方模特的选择上,香港、澳门和台湾,下一届也会加入,虽然大大压缩了大陆模特的空间,但杨巷觉得,这种安排还是很有必要的。杨巷的文化公司,怎么说里面也有萧永和谭维严的股份,租用园区的办公室,费用总得给优惠。但这却不放在萧永心上,他看重的不是这些房租和物业费,而是杨巷的这个公司会给整个园区带来大量人气。不然,整个园区太冷清了。如果不是杨巷的公司,那估计要一直到明年才会陆陆续续有公司进驻。
到了年底的时候,萧永稍微清理了一下,翻了翻各个方面的报告,发现自己居然莫名其妙,已经有600多万流动资金攥在手上。这可是他先前绝没料到的数字。望大家的事业也是啊。
第一百零九章 试刊号
最让人挠头的杂志的事情进展也比较顺利了。楚弘在运营媒体方面的确是很有经验,文字能力不必说,而在广告公司呆的几年,更是让他在定位等方面有着惊人的敏感。楚弘和萧永就决定,要做一本足够好玩的杂志。好玩的杂志是什么,当时两人都还没有考虑清楚,但为了让这种好玩可以长治久安下去,他们可没准备过把瘾就死,杂志到底做成什么样子能够在好玩、好看和有足够受众,有充足的广告客户之间平衡好,他们前前后后商量了不知道多少次。陆陆续续的,各方强人也一点点地充实到了这个队伍里来了。
最早到位的是发行部的三个人。首先是发行部总监戴军,这是楚弘的老大曹隽推荐来的人,也是曹隽出面挖来的。戴军原先在国内排行前几位的《读者文摘》工作过四年,熟悉所有的渠道通路,人缘非常好。然后是原先在一个名为《远望》的直投媒体工作的谷文光,他在定点投放方面经验丰富,也是发行方面的路演组织能手,《远望》原先是羽星广告的客户之一,现在算是被楚弘挖了墙角了。最后一个名叫尹小临,虽然简历上看起来资历比较浅,却是数据库发行专家,他最擅长在客户数据库里提炼关键信息,因势利导地与广告和内容制作结合,改善发行针对性,这手本事在一个月前刚刚被他原先的老总意识到,刚在考虑怎么使用这家伙的能力,在原先的公司憋了好久的尹小临从卢小宁那里得知圈内老大哥楚弘自己做杂志,一拍即合,连薪酬都没问就辞职跳过来了。虽然还没有杂志,但这三个人一到位。再配备了几个跑腿的业务员,整个发行部门地框架已经非常完善了。不说别的,凭着萧永和楚弘这两个被认为是业内妖孽级别的人物连手,戴军已经谈定了第一期杂志的预定印数三万册。对于一本新创刊的杂志,这个数字已经很吓人了。
广告部门同样猬集了好几个够级别的人物。楚弘原先执掌羽星地特案部,那可都是业内翘楚。也知道广告销售方面的竞争对手有哪些,楚弘不方便出面,却找了猎头公司。挖来了明基电通策划部副经理赵汝升负责广告案的策划并组建相应地团队;挖来了《时尚健康》的广告营销总监柳蓬负责组建广告营销团队,柳蓬凭着一张脸,通知各个品牌的市场部经理们自己换工作的事情,顺手就大致确定了数十万元的广告意向。广告部的结构和发行部有些类似,都是两个业务能手和一个技术支持的组合,最后加入地则是从央视索福瑞跳槽来的数据分析专家王徽。不过,王徽开始办公之后稍微有些太闲了。也稍微有点郁闷,就是因为这个杂志虽然牛人如云,但偏偏杂志定位还没确定下来,他想收集竞争对手的各类咨询也无从收集起。
而最强悍的还是这个杂志的内容采编团队。萧永和楚弘一个是首席摄影师一个是主笔,并组成双主编结构,已经是华丽得要死了。而在又一波强人陆续加入编辑部之后,有些已经算是业内小有名气的编辑记者在考虑自己是不是有资格来这个杂志实习。首先被楚弘说动的,是国内公关行业公认的第一支笔,国内女性广告文案的第一人黎颦。黎颦为公关公司撰写软文、发布会的统发稿之类地,每每能将厂商的各种意思潜藏在字词之间。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文字,却总能让人感觉到厂商的特点和优势。而好处还在于,由于现在各个媒体的记者水平层次不齐,偷懒的人往往就直接用了统发稿,有黎颦这样的文案,这些照登的统发稿的能量甚至不亚于一些硬广告发布。黎颦混到这个地步,同样觉得工作很无聊,一听她终生地对手楚弘不干广告去干杂志,还要搞好玩的花样。赶紧就跳过来了。
严歌、孔岱两人原先在不同的杂志工作,还同时是畅销书作家,许多杂志和网站专栏的作家,都是每个月稿费上万的人,但两人却都辞去了工作,跳来楚弘手下工作。江近秋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某报纸的首席调查记者。由于他供职地报纸又得罪了不知道谁。不得不又换主编了,他有些无奈有些气愤地跳了出来。来到了上海,被楚弘逮住了。郑慧萍是个单身妈妈,因为没结婚生产地时候没有产假索性辞了职,现在终于又在这个杂志社恢复工作了,要说在时尚的眼光、时尚选题地组织上,她在国内是前三的水平,虽然由于要照顾孩子,她声称自己不能多采写稿子,但给她配备两三个实习生或者有点眼光的记者,她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美术方面,杂志社按照一个美术总监,两个版式设计,两个完稿,两个插画师来配备。美术总监是彭千齐推荐而来,原先一直在四川那边工作的杨玉峰。版式设计和完稿的团队是杨玉峰找来的,水平都不错。而两个插画师林慈和薛盼盼,一个风格接近欧美,一个接近日本,搭配起来倒也相得益彰。
在摄影方面,萧永自然会尽量配合各个选题的制作,但大量基本的采访、现场类的照片拍摄,用不上萧永这样的摄影师,还是另外找来了有十年杂志类新闻摄影经验的史晓伟。加上萧永的工作室里的那些人会临时客串帮忙,数量非常充足了。
当这个团队的名单就这么确定下来,大家的心里都有一种感觉,凭着这些人,大概真的是没什么不可能了。这些人,随便哪一个,在行业里都是一等一的好手,在原先公司里都是台柱,这样的团队固然不容易团结起来,但一旦团结了起来,那组合起来的能量可是相当惊人的。一边是戏谑的,想要在杂志制作里玩出些新花样的心情,一边是针对市场、领导潮流地固有想法。这个团队不断讨论、制作各种选题,不断明确他们想做什么。而到了圣诞节前,一份试刊终于抖抖索索地做出来了。
而这第一期试刊,做到了现在很多杂志做不到的一点:全部稿件、图片全部是自己采写和拍摄的,甚至连那些广告都是自己拍摄的。
这一期试刊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好玩和有味道。杂志定名为《日志》,当热乎乎的杂志从印刷厂的流水线上下来地时候。当那些焦急等待杂志的人手里捧起这本独特到家的杂志地一个瞬间开始,就有不少人暗自惊呼,原来杂志还可以这样做啊。
杂志要求时效性么?当然。但这期试刊却在时效性上给人一种模棱两可的暧昧味道,甚至于,它本身的形式,就已经超越了杂志,更像是某种仿讽味道十足的艺术作品。
既然是年底出刊,做成年度回顾的形式不足为奇。从版式、从品相,要是摆在书报亭里。过往的路人恐怕都会将《日志》的试刊号当作是一本数码杂志,当拿起杂志地时候,大概都会以为在回顾一年里那些精彩经典的数码产品。
但是,《日志》回顾的却不是这一年,而是过去的整整365年。就好像整个制作团队集体从火星前来地球,或者他们身边的时间流逝和周围的这个世界不同一样,仿佛他们经历的就是一年作为一天的怪异的时间,仿佛他们的时间观念被集体混淆了。但是,杂志却做得煞有介事,精彩纷呈。
按照现在数码类杂志地习惯。封面堆积着各种产品那是没人看的,必定得有一位美女,最好是当红明星,手持相机、MP3或者手机,让人物和产品融为一体,呈现被人使用的那种动态的感觉。《日志》自然也不会错过这种潮流,而他们邀请来拍摄封面的,还是现在在国内模特***里身价已然飙升了好多倍的陈新琳。自然,萧永邀请陈新琳来拍封面。她是绝对不会摆谱的。照片拍得非常漂亮。陈新琳穿着一身用珠片缀出来的旗袍,侧着身体,回过头看向镜头,那神态那姿势都充满了昂扬的青春感,而逆光下她地每一丝飘散的发梢都好像是发散出去的魅力。稍稍仔细一看,可以发现她身上那件旗袍上使用的珠片居然都是水晶和玉石。两种截然不同的材质组合起来。却又采用了旗袍这种传统的形态,这种视觉冲击力简直有定身咒地效果。拿到手里会让人挪不动脚步移不开视线。而她手里拿着地却是一个最现代不过的
一本“数码”杂志,到了年底不推出什么大型横向评测,好像有点对不起观众。《日志》既然要模拟数码杂志,自然也不例外,只是,这个横向评测地图片风格现代、评测方式周密、文章幽默有趣却又不乏专业感,只是评测的东西实在是只能用诡异两个字来形容。他们横向评测的居然是十二种算盘。而这十二种算盘,偏偏还故意做出是十二个大的“算盘”企业推出的年度主打产品的假象,比如金石堂推出的镀金朗声黑曜石算盘,华宝堂精心设计的豪华版人机工学自动复位火山石算盘,国际家用机器公司推出的超轻便携被称为“小黑”的全碳素纤维算盘,全重仅220克……诸如此类,唯一一个现在可能真的能买到的算盘,但有着明显植入广告嫌疑的,就是谭木匠的传统木质抛光算盘了。评测从美观程度、体积、尺寸、手感、便携性、辅助功能、专业性、寿命、厂商售后服务等等方面一一剖析,最终选出了最佳性能奖和编辑选择奖各一个。读着这样的文章,会忍不住想要笑出来,怎么有人能将历史、传统、现实、科技等等元素融为一体,写出那么好玩的文章呢?那些隐射,那些伏笔,那些细枝末节的文字里隐隐透露出来的怀旧意味和对于现在的人被电脑拘束的抗议,让读者在笑得前仰后合眼泪乱飚之余也不由得有些深思。明知道是假的,但看文章的时候却总觉得似乎就是那么回事,因为那些算盘,可都真实地做出来了。上面一个个“厂家”的LOGO也都在,甚至还有外包装、保修卡之类的东西,初看可能会愣在那里,想想到底是不是真有这个厂家这个产品。但停下来细想,却会震惊于杂志社为了这些道具,付出的巨大心力和财力。
接下来的专题是给那些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送礼的人提出建议,只是,要是有人真的要接受这些建议,恐怕会抓狂致死。这个专题里推荐的东西横亘数百年,将各个时代的东西并列在一起,从三百多年前的金柄弯刀,一百多年前的银版照相机,数十年前的“为人民服务”帆布挎包和主席像章,一直到刚上市不到一个月的手机,不一而足。古今中外的特色物件被放在了一起推荐给读者,让人恍如被抛进了时空的洪流。但是,有些东西能让人清醒。既然是推荐礼品,自然得注明价格,那些文物、古董,标注的可不是当时的货币价值,而是被折算成了人民币,那些商品毫无例外地在价格一栏都有好多零。
这样的一本杂志,好看么?毫无疑问。虽然这本杂志毫无实用价值,但挡不住人们想要去拥有它。杂志恰恰抓住了现代人心态里的那一点点怀旧,那一点点的对于过快的生活节奏的紧张和忧虑,那一点点对于自己处境的自嘲,但结合起来,它一下子击中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命门。而这样一本杂志能卖广告么?当然,虽然有着故意错乱的时间观,但不代表就没广告可以做了,封二是百达翡丽的手表广告,封三是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但封底由于毕竟找不到足够合拍的老牌子,他们居然虚拟出了瓦特蒸汽机公司,做了一副魄力十足的蒸汽机广告。加上整个杂志里面其实为数不少的植入广告和软文,其实杂志的这期试刊,广告收入相当不俗。
这本很是“错乱”的杂志,在全国范围试发了三万本,但在不到一周时间里,就被闻风而动的读者们抢购一空。《日志》杂志一炮而红,成为一本另类到了别人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潮人”读物。
第一百一十章 障碍
“没想到,原来好玩的人还是挺多的,”看着一路飘红的销售成绩,尤其是加印的两万册很快也在市场上被消化,萧永由衷感叹。《日志》的定价并不低,由于运营团队强悍,相应的薪资开销也就高,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加上一流的版式设计和图片,精美的印刷,精挑细选的纸张,成本高昂。发行到五万册,《日志》基本能将人员开支、办公成本、印刷成本等摊掉。但也仅仅是这一期而已,前期的筹备费用,还有这一期制作所涉及到的那些形态各异的算盘的制作费用,还是得从广告收入里扣除,试刊第一期算到最后,毛利还不到三万块。
不过,这些似乎都不是问题。这制作得莫名其妙,完全不符合任何传统杂志概念的试刊能够取得的成绩,已经让各路广告主和代理商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日志》汇总的一部分读者信息表明,《日志》的读者群非常高端。一般的杂志,定位于信息传播,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读者,但《日志》不同,它同样传达大量的信息,只是,这些信息并不太有用,但非常有趣。它传达的并不简简单单是信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旨趣。这让读者更容易被打动,因为杂志传达的东西直接而深邃,却又以最让人无从防备的方式而来。但萧永还是在这样的销售成绩之后看到了一丝隐忧。其实,这期杂志也算是全体制作人员的炫技。大家都喜欢这个,尤其是现在的制作团队强大得不像话,做一本传统的杂志让大家实在提不起精神来。而这种炫技,则让大家兴致十足。但是,这么做太冒险了。一旦某一期杂志的制作有偏差。读者也很容易失望。另外,这样的杂志,读者会不断有越来越奇怪地期待,而满足这样的期待,会越来越难,直到将整个团队的想象力摧垮。一本杂志。面对这样的风险不太值得。
大家仔细讨论了之后,决定采用相对稳妥的策略,将一本杂志分成两卷。如同现在许许多多杂志采用的分叠形式一样。一半内容是常规栏目,而另一半,则是每次制作地专题。《日志》的专题量会很大,大到足以填满这么一本别册的程度。
萧永拍板同意了下来,即使这意味着成本上升,要挣到钱,足够多地钱。必须得有更大的发行量,需要更好的广告收入。大家略作规划,马上第二期杂志的各个栏目和选题就冒出来了。大概,这也得益于采编团队里大家平时一直在构想却从未能呈现出来的东西太多了,随便挑点出来,就够填满整个杂志了。
和编辑团队分配好工作,萧永又闲了下来,他需要和楚弘搭档做一个独一无二的栏目,除此之外,他没什么工作了。塔南运营拼贴网站干得很好。距离杨巷需要摄影师撑场面还有好几个月,摄影工作室那里他不能随便出手拍摄,也是为了维持工作室的身价,现在朱漪泓聂信他们干得很好,没什么大项目就用不着他出手帮忙,模特公司那边,他已经牵线搭桥,将彭千齐和其他一些关系都联络妥当了,似乎唯一能忙碌一下地。也就是他自己的事情。比如他的那个公寓。
安娜已经离开很久了,萧永却还是没有搬进去。安娜很不见外地将不少私人物品随便扔在了公寓里,而在安娜的联络下,那些朋友们寄来的各种各样的礼品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塞满了整个客厅。在那几天里,联邦快递和UPS的业务员每天都来。搞得小区物业满头雾水。甚至怀疑萧永是在用快递公司帮忙搬家。
在忽然闲下来的时候,萧永却想去已经好多天没去的公寓了。只是。让萧永没想到地是,当他在小区的水景边上的长椅上坐着,嚼着从附近的快餐店里买来的味道还凑合的三明治的时候,韩惟君出现了。
“萧永,你今天怎么回来了?”韩惟君好奇地问。而在她身边,盛夏似乎对萧永表示出更大更急切的好感。
“想不出有什么事情做。”萧永叹道。他看着天边的光线,他们整个编辑部在一片忙乱中度过了圣诞,而现在,新年就要来了。现在这时候,天黑得很早,才5点过几分,天空就变得很暗了。他们所在地地方还算是市中心,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将天空那好看的橙色切分得支离破碎。他感慨着,顺手拍了拍身边空着的地方,这明显是个邀请。
盛夏噌地跳了上来,开心地说:“萧大哥,好多天不来啦。老妈不让我下课了去找你玩。”
〓3〓Z〓〓韩惟君在盛夏身边坐下,这三个人这么一坐,倒是很有些家庭的气氛。萧永冲着韩惟君说:“没事的,以后让盛夏来找我吧,反正我们那里不怎么忙。至少我是不怎么忙的。”
韩惟君笑着问道:“你是摄影师嘛,那些最关键地时间在就好了。你希望自己很忙?那么舒服地生活,我想过还做不到呢。公司里一堆堆的事情呢。要早回来给小夏做饭,就得拼命啦。哦,对了,也别在这里就着西北风吃三明治了,到我家去吃饭吧。反正,我和小夏也吃不完那么多。”
萧永自己都被自己不假思索地答应惊到了。难道自己跑来这个小区,就是为了这一刻?为了这种偶然的不可控的邂逅?萧永觉得,再这样想下去,自己会被自己雷到。
但是,在韩惟君家里一起吃晚饭,的确是挺享受的事情。随着接触增加,他看到了韩惟君越来越多的侧面,似乎,这个坚强执着的职业女性,似乎也不像他以为的,和韩惟君先前表现出来的那么坚强冷静。在家里,韩惟君的确是有着权威的,照顾盛夏地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她也有十分迷糊的一面。毕竟,作为一个单亲母亲,要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还要做到完美,那实在太勉为其难了。
“小夏,那个……嗯……”做饭做到一半。韩惟君忽然从厨房里冲出来,冲着躺在沙发上,腿叠在茶几上。一副闲散模样的盛夏想说什么。
盛夏像个大人似的坐了起来,问道:“不会又是……忘了什么了吧?”
第 6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