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刹那芳华 作者:肉书屋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2部分阅读
农药中毒,这是喝农药自杀的人最常见的。芳华想了想说,这病太常见了、病例数比较多,分析起来工作量大。最后,他想起了前两天遇到的一家七口人吃自家做的咸菜而亚硝酸盐中毒的病例。
芳华想了想,这种病不少见,但又不至于太多,而且不是太复杂,比较合适。她高兴地重重地拍了下梁嘉辉的肩膀:“行啊,老梁!总算提到点子上了!我看这个题目行!对了,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干!”
梁嘉辉笑了:“我以为你让我出主意,就是算上我的份了呢?难道是我自作多情了?”
芳华嘿嘿一笑:“哪能啊!行了,我们说干就干!先查急诊科的记录!”
两人当天晚上就查了急诊科近五年收治的该类中毒病例的记录,将所有住院病人的病历号记录下来。然后,芳华又熟门熟路地做了分析表。第二天,二人分头查病历、做记录。两个都是做事麻利的人,不到一周就整理出了一份66例亚硝酸盐中毒的病案分析。
论文初稿当然是芳华用了三个晚上,用手写出来的。真怀念电脑和word啊,这是芳华手写酸了的时候的抱怨。
张主任帮她们修改了,提了些意见,芳华又重写了一遍后差不多定了稿。第一作者当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梁嘉辉是第二作者,张主任是第三作者和责任作者。张主任建议她们投给了本校的学报,虽然学报的水平高,但是对本院自己作者写的资料翔实准确的文章,还是不难发表的。
这一阵子废寝忘食的折腾,芳华也觉得有点疲劳了。论文投出后,她和急诊科众人打了招呼后,就收拾东西回家过暑假去了。
正文 四十八、“老点”的未来
回家的路比平日还多绕了半天,早上八点出发直到晚上八点才到家。因为连日暴雨,上游江水涨水,将回所必经的“漫水桥”又淹没了。
这座漫水桥貌似很不起眼,只是横跨长江的支流嘉陵江的支流涪江的支流潼江上的一座石板桥。石板由斜斜的圆锥状石墩支撑,桥面到水面还没有半人高。所以一到夏季,江水就会漫过桥面。可这一淹不要紧,所里和外界的交通就会有极大的困难。
因为,漫水桥偏偏就卡在了进出科研所道路的咽喉之处。它一被淹没,普通的班车就不得不停开,必须出发的办事车都只能绕远路,走所谓的“后山”进出。
这后山之路,就是绕道更难走的高山峻岭了。山高路远就不说了,道路在雨季也是泥泞不堪,一路上颠簸不已,让本来身体不错的芳华都吐了好几回,回到家全身都跟散了架一般。芳华夏天不愿意回家,也有点怕这路的意思。
不过,妈妈孙玉敏安慰她说:“明年就搬走了,你放假回来就不用再受这山路的罪了。而且为了这次顺利搬迁,马上还会在潼江上修一座钢架桥。到时候,路也会好走多了。”
放暑假前,学校就已经全搬走了。有些科室也有先遣人员搬走了,不过大部分人还是等到明后两年才会搬走。
所以,大概这就是芳华在这个山沟里度过的最后时光了。从此,这里的山山水水将永远成为她的梦境,成为她记忆中的“老点”了。
在前世,芳华她们搬走后就再没有回来过。当然老点并不是真的全搬走了,因为有些仪器设备还是搬不走的。像这里有当时亚洲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那么巨大,怎么搬得走呢?所以,老点还留了一个警卫班看守,每过一段时间还有人会回去做实验。
但是,老点毕竟是人去楼空了。
听后来曾回去的人说,没有人气的老点衰败得很厉害,到处杂草丛生,野狗满地。周围的农民老乡们,把空置房屋的门窗玻璃都撬光了,能拿走的都拿去卖了废品,然后把好好的空房子当成了猪圈和堆肥的地方,搞的老点是一片断瓦残垣和臭气熏天。
回来后的一个黄昏,芳华爬上电视塔的山上,俯视脚下这一片山山水水和建筑街道。
科研所四面环山,虽不是特别高耸,但也是连绵不绝,只是到西南角留有一个缺口,成了进出的天然通道。所里的道路也是一直沿着山脚,从西南、南边到东南,这一片山脚主要是分布着生活区、学校等建筑;在东南到东边的山脚,都是办公科研区,有众多的围墙,戒备森严。
北山那边是农民老乡的农田、居住地,以山谷中的人工水库分隔开来。水库像一个大大的笔架,或者说像粗大的毛笔字“山”。夏季正是她的涨水期,水面足有七八个足球场那么大。
站在山头,看那四周的青山,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看那些安静的居民楼,看那些肃穆的工号楼,看那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枝覆盖的浓荫满地的林荫路,还有那朴素得没有校门和球场的子弟校。落日的余晖给所有的这一切晕染上了金黄|色的光芒,而芳华却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这是自己生长十几年的家乡啊,怎能让她就这么随风而去,一定要为她做点什么!
下山后,芳华连夜开始写一份计划书。炎热的夏夜,她还在自己的小屋里,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妈妈孙玉敏问她在干什么,芳华想了想说:“为了未来!”
过了两天,芳华将写好的东西交给了爸爸林志辉。
林志辉一看题目《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建设计划书》还觉得好笑,题目够大的嘛。但再仔细看内容,他被芳华的设想吸引住了。
芳华没学过市场开发或者经济管理之类的东西,她只是凭自己的想象和激|情写了这么份计划书。她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科研所整体搬迁走后,原来的厂房不要闲置废弃,而是好好利用起来建设成一个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
这里很多搬不走的仪器设备,可以直接向他们开放展出;还可以建造一座照片和实物的陈列馆,让他们感受军工人的传奇成就;也可让他们入住两弹元勋们生活工作过的房屋,亲身体验当年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的乐观。相信揭开多年蒙在军工单位的神秘面纱,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更理解当年军工人的情怀,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国防军工建设。
只要交通建设跟上,将即将废弃的老点建成一处爱国教育基地,并非难事。何况还有解放军驻守,再联合他们搞个军事夏令营,这样国防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了、时间安排也更灵活。
实际上,十年后在搬出山沟后建成的科技城里,也有一座作为“红色旅游”示范的科技展览馆。芳华觉得如果它是建设在深山中军工单位的原址上,就更有真实感、震撼性和教育意义了。
何况,在老点还不光是只能开展红色旅游。老点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完全可以搞农家乐形式的旅游开发。周围的老乡虽然勤劳,但是身处大山中,没有很好的发家致富的办法,还不如干脆放弃那些很难耕种的山地,直接搬到所里遗弃的居民楼里居住。可以专门搞农家旅游的接待,也可以搞点种植养殖的副业。
所里的农场职工完全可以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带领他们将周围的山上开发成花果山。农场的人本来就在山上开辟的有一小片橘园,完全可以带领农民们开辟大片的果园。而这里的农民本来就会养蚕种桑,也可以让他们多种这些经济作物,而不再种没有多少收益的粮食了。交公粮完全可以用买粮来代替。
还有水库,过去因为有保密单位在这,是不准农民下水的,以后完全可以开发起来,比如让他们在里面发展养殖业。
如果能发动起来周围的老乡,搞以农家乐为主的多种经营,也可以带动他们一起致富,也不枉科研所的人在这山里寄居了多年。大家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最后走了能帮老乡们一把,也好留个念想嘛。
林志辉边看计划书,边听女儿在一旁讲解,不禁听得频频点头。
但最后,他想了一会说:“真是不知道你的小脑袋怎么想的呢!不错,想法是真的不错!只是这些都得有人去做啊,还有和周围老乡的合作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比较了解他们,你立刻给他们实物和钱财,他们会很感谢的。但要说到慢慢发展几年后才见到的成果,恐怕就懒得理你了。说到底,还是见识不够。”
芳华本来充满希冀的目光也不由暗淡了:“也许吧!那建国防教育基地的事情呢?”
林志辉说:“这个说起来其实不难,但也要有投入和宣传。现在所里头,从上到下都想的是早日搬出穷山沟,要让人再留在这里搞开发,恐怕不好找人。大家都想着,到新单位抢个好位子呢。(自嘲地一笑)我倒是有兴趣,可身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不,余良他们早就搞出了电热宝的样品。我一直忙着新产品的投产工作呢!”
芳华也高兴了一下:“余老师他们搞出来了啊,太好了!”
林志辉笑笑:“不只他们,你妈她们室里也搞了个出来。大家觉得余良他们的东西更轻便实用,就先上马他们的样品了。不过,你妈她们又在开发其他取暖设备了。”
芳华虽然高兴,但想到自己的宏伟构想又沮丧了:“那,我这个计划是不是就真的不行了呢?”
林志辉把计划书收好,放进自己的公文包里,说:“丫头,别急!这事,我会想着的。有机会,给所领导先吹吹风吧!办什么事都没有那么顺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啊!”
芳华想想也是,反正自己也是尽了自己的努力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不过,竟然要不了多久,老天就派来了帮助芳华实现愿望的贵人。
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一辆深蓝色桑塔纳停在了芳华家的屋外。芳华好奇地走出去看时,只见林志辉先下了车,随后从驾驶位上走下了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汉子。膀阔腰圆,头顶的头发有点半秃如地中海,但是满脸浓密的络腮胡子,有点电视剧中梁山好汉鲁智深的感觉。
芳华愣了愣,想起来了这人是谁,忙上前叫人:“许叔叔,好久不见了!”
来人叫许锦林,是爸爸林志辉的老下级,原来是驻广州办事处的办事员。一向精明能干,也是林志辉一手带出来的。后来在86年辞职下了海,天南地北地跑单帮。
最初几年,他爱人和小孩都还在所里,家里有什么困难还经常找林志辉帮忙。两年前,他们在省会买了房安了家,于是他爱人也辞了职跟着他一起干了。
那些年,林志辉手下有不少办事员、采购员都下了海,大多很快凭着原来天南地北跑采购结下的关系,成了小老板什么的,基本都发了财。许锦林据说是里面混的最好的,这不连车子都买了,看来身家至少几十万了。
许锦林见到芳华,也很高兴:“呵呵,王芳啊!几年不见,长这么大了!不错,还记得我许叔叔,不容易啊!”
芳华听他叫自己“王芳”也不好意思了。原来,小时候的芳华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后,对里面的英雄王成和英雄的妹妹王芳都崇拜得不得了,于是非闹着要改名叫王芳。林爸林妈当然不能让她把姓都改了,没同意。小芳华还逢人就说自己叫王芳,弄得不少人以为她真叫这个名字呢。后来,知道这事的叔叔阿姨也经常开玩笑地叫她王芳了。
许锦林又问林志辉:“老大呢?那个小子小时候可够淘气的,把我养的鸽子都偷了去烤了吃。现在没那么淘气了吧?”
林志辉笑说:“别提他了,放暑假又跑藏族同学家里去玩了。这会在甘孜州呢!你可是难得回来,今天我陪你好好喝点酒!”
晚上,芳华去食堂打了点卤菜,林志辉拿出珍藏的茅台酒,和老下级兼老朋友许锦林对饮了起来。林志辉酒量不大,只是意思一下。许锦林倒是酒到杯干,很是豪爽。
席间,聊到近况,许锦林感慨到:“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啊。不知道中央什么意思,看风声还不知道要整顿到什么时候去呢。”
林志辉劝道:“你也不用担心,凭你的本事,天南海北都认识的有人,总不会喝西北风的。而且我看中央也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开放搞活还是会继续搞下去的。”
芳华虽在一旁静静地吃饭,却也不时听着他们的谈话。她心想:等明年老人家南巡后,中国又会是一片大发展的气象了。许叔叔你忍过严冬,以后就会更好了。
许锦林这次其实也是有事求林志辉帮忙。原来,他也听说了科研所搞出的电热宝的事情,他特意想来得到该产品的经销权的。这一点倒也正中林志辉下怀,林志辉这里的人习惯了到处买东西,并不知道怎么推销产品。而许锦林这些年什么生意都在做,经验很丰富了。
而且林志辉不但对许锦林的能力有信心,对他这个人的人品也很放心。因为这么多出去下海的人,只有许锦林还经常给老上级挂个电话问候一下什么的。许锦林是个念旧、仗义的人,不但合作推销的事情可以交给他去办,林志辉还想把建设老点的事情交给他。
于是,说完了正事后,林志辉把芳华的那份计划书拿了出来交给许锦林:“小许,你看看这个!”
许锦林接过来,刚看了头两页,就不禁“咦”了一声。越看到后来,越是惊讶:“这是您写的吗?这想法挺新颖的,既能利用现有资源,又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个项目可以搞一搞啊!”
林志辉笑了:“哪是我写的啊,是我丫头捣鼓出来的。”
许锦林更惊讶了:“王芳?!真是她写的?厉害啊!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啊!脑袋瓜子就是灵活啊!”
林志辉说:“行了,就别夸她了!你对这个项目有没有兴趣?”
许锦林倒是犹豫了一下:“当然是有兴趣了!我也一直想做点实业,不想老是买空卖空的,没意思!不过,我感觉这个项目还是需要不少资金。这我有点困难。”
林志辉耐心地说:“这项目当然不可能你一家做成,我和所里领导谈过了,他们原则上同意今后出一点资支持。你还可以找贷款和找人合作嘛!再加上我们单位和地方良好的关系,有些事情也可以开绿灯的!”
许锦林最后下了决心:“老领导你都这么说了,那我不但会做这个项目,还一定会搞好的。多则七八年,少则三五年,我想这里一定会大变样的。”
芳华埋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老点”的未来就这样悄悄地改变了。
正文 四十九、新院长
回家呆了三个多星期,充好了电的芳华又回到了学校。因为还有两周多才开课,芳华就又去急诊见习了。回来后,没遇到梁嘉辉。看了他留在自己桌子上的信,才知道他是回乡下的老家过暑假去了。
芳华现在也不是整天光在急诊呆着。由于经常送不同的急诊病人去不同的病房,她对病房也逐渐熟悉起来。
于是,她开始随访并追踪起了在急诊收治过的病人入院后的情况,这样对她了解一个病人诊治的全过程很有好处。尤其,可以藉此验证病人在急诊接受的处治措施是否正确、合理。
一天下午两点多,她正在肾脏内科病房的实习医生办公室翻阅一名吞食鱼苦胆中毒的病人的病历。
下午是内科病房最轻松的时候,大医生们基本不在病房,小住院医生和实习生也经常趁此时机偷懒不在,就算是值班的人也多躲在值班室里睡午觉呢。
芳华正乐得一个人清静的时候,有个中年男医生也来到了她身旁,跟她一起翻看起了病历。芳华以为他是该病房的主治医生之流,也没在意。
一会儿,那人却叫她:“同学,你去帮我把李主任找过来。”
芳华愣了:“李主任?我不知道啊!哦,我不是这里的实习医生。”
那人放下了手中病历,奇怪地看着她:“你不是实习生?!那怎么会在这里看病历呢?”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来这里见习的。准确的说是在急诊科见习的,来这里只是看一个我昨天送来的病人的情况。”芳华尽量解释清楚。
那个人仍然对她很好奇:“据我所知,学校还在放假呢,这时候不应该有来医院见习的同学啊?”
芳华干脆再解释清楚些:“我只是大一的学生,马上大二了。我是自己主动要求来医院见习的,和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都不一样的。”
这个人似乎忘了还要找什么李主任,倒是一心和芳华聊上了,又问了她为什么这么早来医院见习、见习的收获大不大、见习的时候有没有困难、觉不觉得学校应该提早让学生进临床等等问题。
芳华虽不知此人是谁,但看他的气度从容,谈话间也明显流露出领导者掌控全局的意识,应该来头不简单。芳华对他不敢怠慢,也就认认真真地回答着他的问题。
她认为像自己这样过早地进入临床其实是没有必要,但是适当地安排大一大二的学生进医院体验临床一线的情况,却并非完全没必要。因为大一大二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比较脱节,又比较枯燥,让学生偶尔接触一线,可以帮助他们确立对医学的兴趣,减少对枯燥知识的抵触情绪。
那个听得连连点头,最后问芳华叫什么名字。芳华觉得自己也没说什么不对的话,也就大大方方地说了姓名,还报了班级。
那人念叨了几声“林芳华,九零三班”后,突然眼睛一亮说:“你是不是刚给学报投了篇论文,是什么题目来着?”
芳华有点奇怪他怎么连这个都知道,但还是答道:“是关于亚硝酸盐中毒的病例分析。”
那人笑了:“不错,不错。才大一,就写论文投稿。后生可畏啊!那文章我看了,已经基本定了,准备发在明年的第一期学报上。”
芳华嘴里说:“真的,太好了!”心里还是将信将疑,有没有这么快啊!
那人最后也不找李主任了,就这么走了。走时还很开心地对芳华说:“小同学,继续努力啊!医院的未来是你们的!”
芳华直纳闷这人到底是谁呢?口气这么大?她想不出来,就推着病历车送回护士站去。
护士站的几个护士把她盯了半天,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同学,你刚才和时院长都聊了些什么?”
芳华愣了:“什么,他就是时院长啊?刚从国外回来、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院长吗?”
众护士绝倒:“搞半天,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啊!居然还聊了半天!”
芳华也不好意思了。她只是听说近半年来,医院陆续回来了几名留洋的名医,都担任了医院和医学院的重要职务。其中,这位时英杰院长更是兼任附属医院的第一院长和学校医学院的院长这两个临床和教学上的重要职务,重要性和实权都不亚于校长。
听说时院长上任后,对附属医院的制度作了很多改革,一手狠抓医疗质量一手打击吃喝红包风,作风雷厉风行,也一点不怕得罪人。
听说他有一次晚上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几个年轻医生居然在办公室里打麻将。他顿时把桌子掀了,麻将牌稀里哗啦滚了一地,几名医生无地自容。以后,再没人敢在值班时间打麻将什么的了。医院里的人送他“时阎王”的外号,要不刚才那几个护士怎么那么关心他和芳华聊了什么呢?
只是他的大刀阔斧主要是针对附属医院这一块,还没听说他对学校和医学院那边有什么触动呢。不过,不知道学校给每个学生发的书架和食堂门口增设的报栏,是不是和他有关呢?如果是的话,芳华希望,这位改革派今后还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化!
时院长作为两院的院长,也是当然的学报评审之一,注意到自己的文章也就不奇怪了。果然不久,芳华就收到了学报编辑部寄来的论文被采用的通知。
时阎王虽然名头吓人,但是和他的偶遇,芳华自觉没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她很快就把此事置诸脑后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时院长竟然亲自来到急诊科。在他视察了急诊的工作后,特意找了间办公室,指名道姓要求和林芳华好好聊一聊。
芳华吓了一跳:这么一个大人物,要找自己聊聊。能聊什么呢?毕竟自己只是个无名小卒,那篇论文也只是一篇普通的论文,不值得一提啊!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走进了主任办公室。这次她才看清了时院长的相貌。方面大耳,有点福相,但不是弥勒佛那种笑眯眯的温和感觉,反而给人种压迫感。尤其是他的眼睛虎虎有生气,目光锐利,显示着此人有着强烈的自信。
芳华暗暗自嘲:那天不知道身份,还能坦然面对;今天知道对面是时院长后,怎么就不由自主地有点紧张呢。
时院长看出芳华有点紧张,就主动给她倒了杯水说:“小林同学,不用紧张。我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和你随便聊聊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医学院的教学的事情。上次我们在肾内科就聊得挺好,不过时间太短。
后来,我从你们年级主任郭老师那里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我发现你可不光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有着特别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第一学期就过了英语六级,然后自己主动进入科室里见习,这说明你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我呢,这次特意想和你再聊一聊哈。你别紧张,就和上次一样,你就当做不知道我的身份,随便聊聊就行。”
看芳华的情绪放松下来后,时院长才慢慢切入正题:“我也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但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几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感受了国外的先进教学体制。这次回国后,我不光是整顿医院,以提高医疗质量,现在也要腾出时间来整顿医学院的教学。你是正在上学的学生,你说说对学校医学教育的情况吧,看看有什么不足,还有你觉得学校下一步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教学。”
芳华觉得这么一位出国见过世面的大专家兼大boss来向自己虚心请教,真是挺受感动的。她也就放开了胆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首先,她觉得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进。学校都不知多少年没修新的教学楼,没添置新的教学设备了,全医学院竟然没有几间可以放电教的教室,还不如一些重点中学的条件呢。另外,体育场所也很欠缺,只有一个标准体育场,满足不了全校师生运动锻炼的需要。
第二点,也是她觉得学校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基础课的设置不合理,完全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课,还在教授完全没用的basic语言。计算机的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并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形势。还有,基础课老师普遍年龄偏高,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在国外,基础科学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刚刚获得1989年诺贝尔奖的癌症原癌基因的概念,就是癌症致病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学校的课本和老师的讲课中从未提及这些重大变革。所以,学校基础课的老师应该及时更新医学理论和概念,换言之就是和国际接轨。当然,临床专业课也有同样的问题。
第三,医学生本科从六年裁剪到了五年,光靠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是不够的,应该增加大三、大四期间进入临床的时间。不过,具体怎么做,只有靠医学院协调。
第四点,应该是目前大学教育中还不太受重视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虽说这时代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还不是太多,心理素质也比十多年后的学生强,但仍然是有不少心理问题的,特别是医学院的学生比较严重。每年,医学院都有退学、转学的学生,医学生的自杀比例也历来是各大学中最高的。
这一点,芳华印象深刻;因为大三的时候,有个89级的女生就从女生楼上跳楼自杀,楼前斑斑的血迹触目惊心啊!据说那女生自杀就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感觉愧对父母。针对医学生学业压力太大的特点,学校应该多在校园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以及加强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让医学院的学风不是只有严肃紧张,而没有团结活泼了。
暂时,芳华就想到了这些,也就说了这么多。
时院长听的很认真,也做了记录。他是真没想到这么个小女生竟然能说出这么些有深度的建议。其间,他对林芳华连原癌基因这样的最新理论都知道,也感到有点惊讶,因为国内很多资深医生都不清楚国外的这些最新进展呢。他哪知道,这些东西十多年后就成了标准理论了。
此外,时院长对林芳华所说医学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这句话,深有共鸣。他在国外的时候就深深感到了母校的教育和国际水平已有明显差距。而华西医大和附属医院要想重振雄风,再像解放前那样执业内牛耳,眼界就不能局限于西南这一小片区域,要立足国内,放眼国外,和国外同行加强各方面的交流。
时院长最后,给芳华透露一点内幕消息:医学院正在尝试一项和国际接轨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和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合作的教学交流项目。目前还在筹备阶段,大概在明年才能施行,正好是从林芳华的这个年级开始试点。
对此,芳华深表期待。
正文 五十、误会与巧合
一天中午,急诊科的病人没什么紧急危重的,芳华正利用这时间修改论文,做最后一次誊抄。
她一边抄写,一边想:这个梁嘉辉,回老家都乐不思蜀了,到现在也不见人影。这论文,他除了开始帮了些忙,可就基本上没操过什么心呢。就这么混了个第二作者,真是便宜他了。不行,这版面费到时候得让他出大头!
她正在这算计别人呢,一阵熟悉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地传来。
“又来病人了!”鸣笛声就是命令,芳华急忙站起来,跟着其他几名医护人员冲向门口,准备迎接病人。
救护车上下来了四五名伤者,说是雨天路滑在人民南路上发生了两车追尾的车祸。还好没有人员死亡,几名伤员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是还不至于致命。
芳华帮着急诊科的医生们对两名重伤员做了简单的处理,并把他们送入了骨科病房。还有三名伤者经过检查,证实没有大碍。给他们处理了伤口后,接诊的医生征求了他们意见,就没有收入院,只是开了些药物,让他们在门诊治疗后就可以回去了。
三名轻伤员两男一女,按医嘱注射了青霉素和破伤风抗血清。那名女性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清瘦文雅,她打了针后还很有礼貌地问了芳华急诊的洗手间在哪里,然后就走了过去。
急诊的生活总是一会儿忙的要死,一会儿又清闲的要死。处理完这些人后,急诊室的走廊又清静了下来。
芳华也回到自己的角落,继续刚才的抄写。抄了几行,她总觉得有点心烦意乱,好像哪里不对劲。想了想,她忽然想起来了:刚才那名中年妇女进洗手间后,半天都没出来呢。
芳华急忙跑到走廊一头的洗手间,推开门,果然见到那位妇女面朝下躺在水泥地上,一动不动。
芳华扭头冲护士站那边喊了声:“快来人啊,有病人不行了!”然后,她冲上去将女子的身体翻过来,仰面躺倒。
芳华轻轻摇动她的躯体,又喊了她几声,都没有回应。芳华摸了一下她的颈动脉,还有搏动,看她胸廓还在轻轻起伏,有呼吸。再用手指甲掐了一下她的眉头,那人眉头轻微皱了一下,哼了一声。
值班的护士已经赶到了,问了一句“怎么回事”。芳华答道:“呼吸心跳都有,像是休克。不像内出血,可能是过敏。”
两人一起把那女子抬起来,放在走廊上的推车上,推回了观察室。
闻讯赶来的其他医生护士,也跟着检查和抢救了起来。很快确定是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休克,给她打了抢救针后,很快她就缓过劲来。
主治医生告诉她,她可能是对破伤风抗血清过敏,现在已经脱险了,没事了。不过,要她在观察室再休息一会,确定没事后再离开。最好是打个电话,让单位或者家里的人来接她回去。
那妇女颇为镇定地先是对医生护士表示了感谢,然后说这会儿都下班了,就不用麻烦单位了。至于自己家里人嘛,也没人能过来接自己,也不用打电话了。反正医生都说没事了,一会自己回去就是了。
独身来往的病人,在急诊也是见得多了,主治医生也就没说什么,只叮嘱她一个人回去的时候小心点罢了。
那妇女临走前还特意找到芳华,谢谢她刚刚及时发现了自己,不然就危险了。她问芳华的名字,芳华笑了笑:“阿姨,我说了名字您也记不住。我这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很平常,您不用挂在心上。”
那妇女气质温婉,也微笑着说:“对你是平常,对我可是救命的事情啊!你不愿说也就罢了!那好,我走了!小护士,再见了!”
芳华无声地笑了,又是个把自己当护士的病人。急诊科的护士都是戴的和医生差不多的圆帽,而不是病房护士戴的燕帽;芳华的样子也比那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明显要小,再加上她本来也经常给护士老师们帮忙打杂,所以自然就经常被人当成了小护士。
这样的误会多了,芳华也都习惯了,也就懒得解释了。不过以后到临床当医生,这一副年轻的面孔可是不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赖啊!唉,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病人开始不信任,自己就更努力地让他们慢慢信任好了!
新学期是在对华东水灾的捐助活动中开始的。
今年的五六月间,中国有18个省市发生了特大水灾,其中灾害最重、损伤最大的是华东地区的安徽和江苏两省。
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在7月11日,中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救灾呼吁。这可是难得啊,说明执政者更文明进步了,不像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灾情那么严重,却硬是拒绝了外界的援助。海内外对救灾的呼吁反响强烈,特别是香港地区掀起了捐赠救助华东水灾的热潮。
香港演艺界不但在跑马地举行音乐会,为灾民筹集善款,还特别拍了部赈灾电影《豪门夜宴》。在这部两小时的电影中,香港当时影视歌坛当红人物几乎全部出镜,有名有姓的演员就达两百多人,幕前幕后全部人员都是义务工作,不收分文,堪称一段影坛佳话。
海外的同胞都如此重视,国内民众也是积极响应。学校自然也要跟风,于是就在开学报到处的桌子上,设置了捐款箱。每个人报名时都顺便表示了一下心意。
而老生报到后一周,新生就陆续来报到了。戴平作为学生会干部,也义不容辞地参与到新生接待的工作中去。他还把梁嘉辉和林芳华也拉了去帮忙,罗曼丽要参加药学系的迎新工作,他就没办法了。
看着更年轻、更青涩的新人,芳华不禁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感慨。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人生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白了少年头啊!
新生报到后就去军训了,戴平嚷嚷着终于忙完了,并以此为理由请罗曼丽等三人吃饭,也是原先说好的补请暑假的生日宴。
吃了饭,天色都还没黑,戴平提议去荷花池散步。8月末9月初的天气,还吊着夏天的尾巴,荷花池中依然一池翠绿,而各种情态的红荷、白荷也娉婷动人。
晚风吹来荷叶荷花的清香,池中翠叶飞扬如舞女的裙角。徜徉在这浪漫的荷花池边,四人越走越慢,心情平静美好。
渐渐地,芳华看着戴平和罗曼丽走在前面,距离越来越远。她对梁嘉辉轻轻地说:“我们回去吧,让他们俩个慢慢聊去!”
梁嘉辉看看前面的人,再看看芳华鬼祟的样子,不由微微一笑:“行啊!那这么早,你回宿舍吗?”
芳华瞪了他一眼:“你想的美,想让我回去玩,你好继续刻苦攻读,再考个第一啊!第一名都让你承包了,你也让别人有个想头啊!”
梁嘉辉摸了摸鼻子:“你也考的不错啊,那么难的解剖学考了95分,真不知道你怎么背的?知不知道,他们都说你是变态啊!”
芳华气了:“我有你变态吗?你有机化学考个100分,你让那么多补考的同学情何以堪啊!就这一门,你就超过我15分,你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变态呢!”
梁嘉辉笑了:“行了,我们就别比谁变态了!我一直有个事情想问你,前两天你在急诊是不是遇到个药物过敏休克的女病人,是你把她从洗手间救起来的!”
“对啊,是有这么回事!怎么,那人是你亲戚?”
梁嘉辉深吸了口气,看着芳华的眼睛闪闪发亮:“那是我妈!”
“啊?!这么巧?”芳华也不由吃了一惊,回想了一下,她笑了:“你和你妈可长得一点不像啊!”
“是,我长的像我爸,”梁嘉辉似乎并不想多说,他顿了一下说:“我听我妈说起急诊科的小护士,就觉得可能是你,因为急诊的护士老师们都差不多三十多岁了,最年轻的也二十五六了,哪有什么小护士!”
芳华耸了耸肩:“就是我啊,也没什么嘛!你要是在,也会那么做的!”
梁嘉辉认真地说:“不过我当时不在啊!要不是你及时发现,我妈就悬了!我妈要是出点什么事情,我一定会遗憾终生的。所以,我郑重地向你道谢。谢谢你救了我妈的命!”
芳华看他这么严肃,想起那名女子当时孤身离去的情景,心中若有所动。
觉得两人之间的气氛有点过于沉重,芳华故意笑着说:“行啊,我可是对你有大恩啊!你准备怎么报答啊!”
梁嘉辉很顺口地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芳华冷不防地被自己的口水呛着了:“咳咳,那什么,也不用那么严重!你呀,以后考试也让着兄弟点,让我也尝尝第一名的滋味就行了!”
芳华和梁嘉辉正在后面说笑呢,却见前面的罗曼丽突然回身走过来。她对芳华说了句有事先走了,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再看看远处的戴平勾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两人都猜到了一两分。他们走了过去,梁嘉辉问戴平怎么了。
戴平苦笑了一下:“还能怎么了,被拒绝了!”声音苦涩,完全没了平时的开朗和轻松。梁嘉辉无语地拍拍他的肩膀。
芳华觉得有点尴尬,但看戴平的样子还好,情绪不是特别强烈,就问:“戴平,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戴平想了想,反正自己的心事芳华也是清楚的,也不怕丢脸了,就又说:“没什么,我早就有思想准备了。其实,我也感觉曼丽对我没感觉,但是不甘心罢了!今天一冲动就说出来了,结果和我想的一样而已!”
芳华说:“要不,我再劝劝丽丽?”
戴平反倒笑了:“行了,不用了!我真没事,我还是拿得起放得下的!”
然后他拉着梁嘉辉说道:“哥们今天心情不好,走,陪我喝酒去!”梁嘉辉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两人就这么扬长而去,把芳华撇在了一边。
芳华当然知道他们喝酒是要发泄失意,不方便叫自己同去。但心里还是有点黯然,也许以后再不能四人一起同行同游了。
正文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2部分阅读
欲望文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2部分阅读
农药中毒,这是喝农药自杀的人最常见的。芳华想了想说,这病太常见了、病例数比较多,分析起来工作量大。最后,他想起了前两天遇到的一家七口人吃自家做的咸菜而亚硝酸盐中毒的病例。
芳华想了想,这种病不少见,但又不至于太多,而且不是太复杂,比较合适。她高兴地重重地拍了下梁嘉辉的肩膀:“行啊,老梁!总算提到点子上了!我看这个题目行!对了,有没有兴趣和我一起干!”
梁嘉辉笑了:“我以为你让我出主意,就是算上我的份了呢?难道是我自作多情了?”
芳华嘿嘿一笑:“哪能啊!行了,我们说干就干!先查急诊科的记录!”
两人当天晚上就查了急诊科近五年收治的该类中毒病例的记录,将所有住院病人的病历号记录下来。然后,芳华又熟门熟路地做了分析表。第二天,二人分头查病历、做记录。两个都是做事麻利的人,不到一周就整理出了一份66例亚硝酸盐中毒的病案分析。
论文初稿当然是芳华用了三个晚上,用手写出来的。真怀念电脑和word啊,这是芳华手写酸了的时候的抱怨。
张主任帮她们修改了,提了些意见,芳华又重写了一遍后差不多定了稿。第一作者当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梁嘉辉是第二作者,张主任是第三作者和责任作者。张主任建议她们投给了本校的学报,虽然学报的水平高,但是对本院自己作者写的资料翔实准确的文章,还是不难发表的。
这一阵子废寝忘食的折腾,芳华也觉得有点疲劳了。论文投出后,她和急诊科众人打了招呼后,就收拾东西回家过暑假去了。
正文 四十八、“老点”的未来
回家的路比平日还多绕了半天,早上八点出发直到晚上八点才到家。因为连日暴雨,上游江水涨水,将回所必经的“漫水桥”又淹没了。
这座漫水桥貌似很不起眼,只是横跨长江的支流嘉陵江的支流涪江的支流潼江上的一座石板桥。石板由斜斜的圆锥状石墩支撑,桥面到水面还没有半人高。所以一到夏季,江水就会漫过桥面。可这一淹不要紧,所里和外界的交通就会有极大的困难。
因为,漫水桥偏偏就卡在了进出科研所道路的咽喉之处。它一被淹没,普通的班车就不得不停开,必须出发的办事车都只能绕远路,走所谓的“后山”进出。
这后山之路,就是绕道更难走的高山峻岭了。山高路远就不说了,道路在雨季也是泥泞不堪,一路上颠簸不已,让本来身体不错的芳华都吐了好几回,回到家全身都跟散了架一般。芳华夏天不愿意回家,也有点怕这路的意思。
不过,妈妈孙玉敏安慰她说:“明年就搬走了,你放假回来就不用再受这山路的罪了。而且为了这次顺利搬迁,马上还会在潼江上修一座钢架桥。到时候,路也会好走多了。”
放暑假前,学校就已经全搬走了。有些科室也有先遣人员搬走了,不过大部分人还是等到明后两年才会搬走。
所以,大概这就是芳华在这个山沟里度过的最后时光了。从此,这里的山山水水将永远成为她的梦境,成为她记忆中的“老点”了。
在前世,芳华她们搬走后就再没有回来过。当然老点并不是真的全搬走了,因为有些仪器设备还是搬不走的。像这里有当时亚洲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那么巨大,怎么搬得走呢?所以,老点还留了一个警卫班看守,每过一段时间还有人会回去做实验。
但是,老点毕竟是人去楼空了。
听后来曾回去的人说,没有人气的老点衰败得很厉害,到处杂草丛生,野狗满地。周围的农民老乡们,把空置房屋的门窗玻璃都撬光了,能拿走的都拿去卖了废品,然后把好好的空房子当成了猪圈和堆肥的地方,搞的老点是一片断瓦残垣和臭气熏天。
回来后的一个黄昏,芳华爬上电视塔的山上,俯视脚下这一片山山水水和建筑街道。
科研所四面环山,虽不是特别高耸,但也是连绵不绝,只是到西南角留有一个缺口,成了进出的天然通道。所里的道路也是一直沿着山脚,从西南、南边到东南,这一片山脚主要是分布着生活区、学校等建筑;在东南到东边的山脚,都是办公科研区,有众多的围墙,戒备森严。
北山那边是农民老乡的农田、居住地,以山谷中的人工水库分隔开来。水库像一个大大的笔架,或者说像粗大的毛笔字“山”。夏季正是她的涨水期,水面足有七八个足球场那么大。
站在山头,看那四周的青山,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看那些安静的居民楼,看那些肃穆的工号楼,看那粗大的法国梧桐树枝覆盖的浓荫满地的林荫路,还有那朴素得没有校门和球场的子弟校。落日的余晖给所有的这一切晕染上了金黄|色的光芒,而芳华却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这是自己生长十几年的家乡啊,怎能让她就这么随风而去,一定要为她做点什么!
下山后,芳华连夜开始写一份计划书。炎热的夏夜,她还在自己的小屋里,在台灯下奋笔疾书。妈妈孙玉敏问她在干什么,芳华想了想说:“为了未来!”
过了两天,芳华将写好的东西交给了爸爸林志辉。
林志辉一看题目《国防科技教育基地建设计划书》还觉得好笑,题目够大的嘛。但再仔细看内容,他被芳华的设想吸引住了。
芳华没学过市场开发或者经济管理之类的东西,她只是凭自己的想象和激|情写了这么份计划书。她的核心思想就是在科研所整体搬迁走后,原来的厂房不要闲置废弃,而是好好利用起来建设成一个国防科技教育基地。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生。
这里很多搬不走的仪器设备,可以直接向他们开放展出;还可以建造一座照片和实物的陈列馆,让他们感受军工人的传奇成就;也可让他们入住两弹元勋们生活工作过的房屋,亲身体验当年环境的艰苦和人们的乐观。相信揭开多年蒙在军工单位的神秘面纱,反而会使更多的人更理解当年军工人的情怀,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支持国防军工建设。
只要交通建设跟上,将即将废弃的老点建成一处爱国教育基地,并非难事。何况还有解放军驻守,再联合他们搞个军事夏令营,这样国防教育的内容更丰富了、时间安排也更灵活。
实际上,十年后在搬出山沟后建成的科技城里,也有一座作为“红色旅游”示范的科技展览馆。芳华觉得如果它是建设在深山中军工单位的原址上,就更有真实感、震撼性和教育意义了。
何况,在老点还不光是只能开展红色旅游。老点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完全可以搞农家乐形式的旅游开发。周围的老乡虽然勤劳,但是身处大山中,没有很好的发家致富的办法,还不如干脆放弃那些很难耕种的山地,直接搬到所里遗弃的居民楼里居住。可以专门搞农家旅游的接待,也可以搞点种植养殖的副业。
所里的农场职工完全可以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带领他们将周围的山上开发成花果山。农场的人本来就在山上开辟的有一小片橘园,完全可以带领农民们开辟大片的果园。而这里的农民本来就会养蚕种桑,也可以让他们多种这些经济作物,而不再种没有多少收益的粮食了。交公粮完全可以用买粮来代替。
还有水库,过去因为有保密单位在这,是不准农民下水的,以后完全可以开发起来,比如让他们在里面发展养殖业。
如果能发动起来周围的老乡,搞以农家乐为主的多种经营,也可以带动他们一起致富,也不枉科研所的人在这山里寄居了多年。大家做了这么多年邻居,最后走了能帮老乡们一把,也好留个念想嘛。
林志辉边看计划书,边听女儿在一旁讲解,不禁听得频频点头。
但最后,他想了一会说:“真是不知道你的小脑袋怎么想的呢!不错,想法是真的不错!只是这些都得有人去做啊,还有和周围老乡的合作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比较了解他们,你立刻给他们实物和钱财,他们会很感谢的。但要说到慢慢发展几年后才见到的成果,恐怕就懒得理你了。说到底,还是见识不够。”
芳华本来充满希冀的目光也不由暗淡了:“也许吧!那建国防教育基地的事情呢?”
林志辉说:“这个说起来其实不难,但也要有投入和宣传。现在所里头,从上到下都想的是早日搬出穷山沟,要让人再留在这里搞开发,恐怕不好找人。大家都想着,到新单位抢个好位子呢。(自嘲地一笑)我倒是有兴趣,可身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这不,余良他们早就搞出了电热宝的样品。我一直忙着新产品的投产工作呢!”
芳华也高兴了一下:“余老师他们搞出来了啊,太好了!”
林志辉笑笑:“不只他们,你妈她们室里也搞了个出来。大家觉得余良他们的东西更轻便实用,就先上马他们的样品了。不过,你妈她们又在开发其他取暖设备了。”
芳华虽然高兴,但想到自己的宏伟构想又沮丧了:“那,我这个计划是不是就真的不行了呢?”
林志辉把计划书收好,放进自己的公文包里,说:“丫头,别急!这事,我会想着的。有机会,给所领导先吹吹风吧!办什么事都没有那么顺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啊!”
芳华想想也是,反正自己也是尽了自己的努力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不过,竟然要不了多久,老天就派来了帮助芳华实现愿望的贵人。
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一辆深蓝色桑塔纳停在了芳华家的屋外。芳华好奇地走出去看时,只见林志辉先下了车,随后从驾驶位上走下了一个三十七、八岁的中年汉子。膀阔腰圆,头顶的头发有点半秃如地中海,但是满脸浓密的络腮胡子,有点电视剧中梁山好汉鲁智深的感觉。
芳华愣了愣,想起来了这人是谁,忙上前叫人:“许叔叔,好久不见了!”
来人叫许锦林,是爸爸林志辉的老下级,原来是驻广州办事处的办事员。一向精明能干,也是林志辉一手带出来的。后来在86年辞职下了海,天南地北地跑单帮。
最初几年,他爱人和小孩都还在所里,家里有什么困难还经常找林志辉帮忙。两年前,他们在省会买了房安了家,于是他爱人也辞了职跟着他一起干了。
那些年,林志辉手下有不少办事员、采购员都下了海,大多很快凭着原来天南地北跑采购结下的关系,成了小老板什么的,基本都发了财。许锦林据说是里面混的最好的,这不连车子都买了,看来身家至少几十万了。
许锦林见到芳华,也很高兴:“呵呵,王芳啊!几年不见,长这么大了!不错,还记得我许叔叔,不容易啊!”
芳华听他叫自己“王芳”也不好意思了。原来,小时候的芳华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后,对里面的英雄王成和英雄的妹妹王芳都崇拜得不得了,于是非闹着要改名叫王芳。林爸林妈当然不能让她把姓都改了,没同意。小芳华还逢人就说自己叫王芳,弄得不少人以为她真叫这个名字呢。后来,知道这事的叔叔阿姨也经常开玩笑地叫她王芳了。
许锦林又问林志辉:“老大呢?那个小子小时候可够淘气的,把我养的鸽子都偷了去烤了吃。现在没那么淘气了吧?”
林志辉笑说:“别提他了,放暑假又跑藏族同学家里去玩了。这会在甘孜州呢!你可是难得回来,今天我陪你好好喝点酒!”
晚上,芳华去食堂打了点卤菜,林志辉拿出珍藏的茅台酒,和老下级兼老朋友许锦林对饮了起来。林志辉酒量不大,只是意思一下。许锦林倒是酒到杯干,很是豪爽。
席间,聊到近况,许锦林感慨到:“这两年生意不好做啊。不知道中央什么意思,看风声还不知道要整顿到什么时候去呢。”
林志辉劝道:“你也不用担心,凭你的本事,天南海北都认识的有人,总不会喝西北风的。而且我看中央也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开放搞活还是会继续搞下去的。”
芳华虽在一旁静静地吃饭,却也不时听着他们的谈话。她心想:等明年老人家南巡后,中国又会是一片大发展的气象了。许叔叔你忍过严冬,以后就会更好了。
许锦林这次其实也是有事求林志辉帮忙。原来,他也听说了科研所搞出的电热宝的事情,他特意想来得到该产品的经销权的。这一点倒也正中林志辉下怀,林志辉这里的人习惯了到处买东西,并不知道怎么推销产品。而许锦林这些年什么生意都在做,经验很丰富了。
而且林志辉不但对许锦林的能力有信心,对他这个人的人品也很放心。因为这么多出去下海的人,只有许锦林还经常给老上级挂个电话问候一下什么的。许锦林是个念旧、仗义的人,不但合作推销的事情可以交给他去办,林志辉还想把建设老点的事情交给他。
于是,说完了正事后,林志辉把芳华的那份计划书拿了出来交给许锦林:“小许,你看看这个!”
许锦林接过来,刚看了头两页,就不禁“咦”了一声。越看到后来,越是惊讶:“这是您写的吗?这想法挺新颖的,既能利用现有资源,又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这个项目可以搞一搞啊!”
林志辉笑了:“哪是我写的啊,是我丫头捣鼓出来的。”
许锦林更惊讶了:“王芳?!真是她写的?厉害啊!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啊!脑袋瓜子就是灵活啊!”
林志辉说:“行了,就别夸她了!你对这个项目有没有兴趣?”
许锦林倒是犹豫了一下:“当然是有兴趣了!我也一直想做点实业,不想老是买空卖空的,没意思!不过,我感觉这个项目还是需要不少资金。这我有点困难。”
林志辉耐心地说:“这项目当然不可能你一家做成,我和所里领导谈过了,他们原则上同意今后出一点资支持。你还可以找贷款和找人合作嘛!再加上我们单位和地方良好的关系,有些事情也可以开绿灯的!”
许锦林最后下了决心:“老领导你都这么说了,那我不但会做这个项目,还一定会搞好的。多则七八年,少则三五年,我想这里一定会大变样的。”
芳华埋下了一颗改变的种子,“老点”的未来就这样悄悄地改变了。
正文 四十九、新院长
回家呆了三个多星期,充好了电的芳华又回到了学校。因为还有两周多才开课,芳华就又去急诊见习了。回来后,没遇到梁嘉辉。看了他留在自己桌子上的信,才知道他是回乡下的老家过暑假去了。
芳华现在也不是整天光在急诊呆着。由于经常送不同的急诊病人去不同的病房,她对病房也逐渐熟悉起来。
于是,她开始随访并追踪起了在急诊收治过的病人入院后的情况,这样对她了解一个病人诊治的全过程很有好处。尤其,可以藉此验证病人在急诊接受的处治措施是否正确、合理。
一天下午两点多,她正在肾脏内科病房的实习医生办公室翻阅一名吞食鱼苦胆中毒的病人的病历。
下午是内科病房最轻松的时候,大医生们基本不在病房,小住院医生和实习生也经常趁此时机偷懒不在,就算是值班的人也多躲在值班室里睡午觉呢。
芳华正乐得一个人清静的时候,有个中年男医生也来到了她身旁,跟她一起翻看起了病历。芳华以为他是该病房的主治医生之流,也没在意。
一会儿,那人却叫她:“同学,你去帮我把李主任找过来。”
芳华愣了:“李主任?我不知道啊!哦,我不是这里的实习医生。”
那人放下了手中病历,奇怪地看着她:“你不是实习生?!那怎么会在这里看病历呢?”
“我是医学院的学生,来这里见习的。准确的说是在急诊科见习的,来这里只是看一个我昨天送来的病人的情况。”芳华尽量解释清楚。
那个人仍然对她很好奇:“据我所知,学校还在放假呢,这时候不应该有来医院见习的同学啊?”
芳华干脆再解释清楚些:“我只是大一的学生,马上大二了。我是自己主动要求来医院见习的,和学校安排的见习实习都不一样的。”
这个人似乎忘了还要找什么李主任,倒是一心和芳华聊上了,又问了她为什么这么早来医院见习、见习的收获大不大、见习的时候有没有困难、觉不觉得学校应该提早让学生进临床等等问题。
芳华虽不知此人是谁,但看他的气度从容,谈话间也明显流露出领导者掌控全局的意识,应该来头不简单。芳华对他不敢怠慢,也就认认真真地回答着他的问题。
她认为像自己这样过早地进入临床其实是没有必要,但是适当地安排大一大二的学生进医院体验临床一线的情况,却并非完全没必要。因为大一大二学的基础知识和临床比较脱节,又比较枯燥,让学生偶尔接触一线,可以帮助他们确立对医学的兴趣,减少对枯燥知识的抵触情绪。
那个听得连连点头,最后问芳华叫什么名字。芳华觉得自己也没说什么不对的话,也就大大方方地说了姓名,还报了班级。
那人念叨了几声“林芳华,九零三班”后,突然眼睛一亮说:“你是不是刚给学报投了篇论文,是什么题目来着?”
芳华有点奇怪他怎么连这个都知道,但还是答道:“是关于亚硝酸盐中毒的病例分析。”
那人笑了:“不错,不错。才大一,就写论文投稿。后生可畏啊!那文章我看了,已经基本定了,准备发在明年的第一期学报上。”
芳华嘴里说:“真的,太好了!”心里还是将信将疑,有没有这么快啊!
那人最后也不找李主任了,就这么走了。走时还很开心地对芳华说:“小同学,继续努力啊!医院的未来是你们的!”
芳华直纳闷这人到底是谁呢?口气这么大?她想不出来,就推着病历车送回护士站去。
护士站的几个护士把她盯了半天,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同学,你刚才和时院长都聊了些什么?”
芳华愣了:“什么,他就是时院长啊?刚从国外回来、上任不到半年的时院长吗?”
众护士绝倒:“搞半天,你还不知道他是谁啊!居然还聊了半天!”
芳华也不好意思了。她只是听说近半年来,医院陆续回来了几名留洋的名医,都担任了医院和医学院的重要职务。其中,这位时英杰院长更是兼任附属医院的第一院长和学校医学院的院长这两个临床和教学上的重要职务,重要性和实权都不亚于校长。
听说时院长上任后,对附属医院的制度作了很多改革,一手狠抓医疗质量一手打击吃喝红包风,作风雷厉风行,也一点不怕得罪人。
听说他有一次晚上巡视病房的时候,发现几个年轻医生居然在办公室里打麻将。他顿时把桌子掀了,麻将牌稀里哗啦滚了一地,几名医生无地自容。以后,再没人敢在值班时间打麻将什么的了。医院里的人送他“时阎王”的外号,要不刚才那几个护士怎么那么关心他和芳华聊了什么呢?
只是他的大刀阔斧主要是针对附属医院这一块,还没听说他对学校和医学院那边有什么触动呢。不过,不知道学校给每个学生发的书架和食堂门口增设的报栏,是不是和他有关呢?如果是的话,芳华希望,这位改革派今后还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变化!
时院长作为两院的院长,也是当然的学报评审之一,注意到自己的文章也就不奇怪了。果然不久,芳华就收到了学报编辑部寄来的论文被采用的通知。
时阎王虽然名头吓人,但是和他的偶遇,芳华自觉没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她很快就把此事置诸脑后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时院长竟然亲自来到急诊科。在他视察了急诊的工作后,特意找了间办公室,指名道姓要求和林芳华好好聊一聊。
芳华吓了一跳:这么一个大人物,要找自己聊聊。能聊什么呢?毕竟自己只是个无名小卒,那篇论文也只是一篇普通的论文,不值得一提啊!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她走进了主任办公室。这次她才看清了时院长的相貌。方面大耳,有点福相,但不是弥勒佛那种笑眯眯的温和感觉,反而给人种压迫感。尤其是他的眼睛虎虎有生气,目光锐利,显示着此人有着强烈的自信。
芳华暗暗自嘲:那天不知道身份,还能坦然面对;今天知道对面是时院长后,怎么就不由自主地有点紧张呢。
时院长看出芳华有点紧张,就主动给她倒了杯水说:“小林同学,不用紧张。我今天找你来,就是想和你随便聊聊学校的情况,特别是关于医学院的教学的事情。上次我们在肾内科就聊得挺好,不过时间太短。
后来,我从你们年级主任郭老师那里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我发现你可不光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有着特别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第一学期就过了英语六级,然后自己主动进入科室里见习,这说明你是个很有想法的人。我呢,这次特意想和你再聊一聊哈。你别紧张,就和上次一样,你就当做不知道我的身份,随便聊聊就行。”
看芳华的情绪放松下来后,时院长才慢慢切入正题:“我也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但那已经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这几年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感受了国外的先进教学体制。这次回国后,我不光是整顿医院,以提高医疗质量,现在也要腾出时间来整顿医学院的教学。你是正在上学的学生,你说说对学校医学教育的情况吧,看看有什么不足,还有你觉得学校下一步到底应该如何改革教学。”
芳华觉得这么一位出国见过世面的大专家兼大boss来向自己虚心请教,真是挺受感动的。她也就放开了胆子,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首先,她觉得学校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改进。学校都不知多少年没修新的教学楼,没添置新的教学设备了,全医学院竟然没有几间可以放电教的教室,还不如一些重点中学的条件呢。另外,体育场所也很欠缺,只有一个标准体育场,满足不了全校师生运动锻炼的需要。
第二点,也是她觉得学校教学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很多基础课的设置不合理,完全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课,还在教授完全没用的basic语言。计算机的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并紧跟计算机发展的形势。还有,基础课老师普遍年龄偏高,知识结构已经老化。在国外,基础科学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理论和概念,比如刚刚获得1989年诺贝尔奖的癌症原癌基因的概念,就是癌症致病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而学校的课本和老师的讲课中从未提及这些重大变革。所以,学校基础课的老师应该及时更新医学理论和概念,换言之就是和国际接轨。当然,临床专业课也有同样的问题。
第三,医学生本科从六年裁剪到了五年,光靠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是不够的,应该增加大三、大四期间进入临床的时间。不过,具体怎么做,只有靠医学院协调。
第四点,应该是目前大学教育中还不太受重视的一点,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虽说这时代的学生中独生子女还不是太多,心理素质也比十多年后的学生强,但仍然是有不少心理问题的,特别是医学院的学生比较严重。每年,医学院都有退学、转学的学生,医学生的自杀比例也历来是各大学中最高的。
这一点,芳华印象深刻;因为大三的时候,有个89级的女生就从女生楼上跳楼自杀,楼前斑斑的血迹触目惊心啊!据说那女生自杀就是因为考试没考好,感觉愧对父母。针对医学生学业压力太大的特点,学校应该多在校园中引入心理干预机制,以及加强校园文化生活的建设,让医学院的学风不是只有严肃紧张,而没有团结活泼了。
暂时,芳华就想到了这些,也就说了这么多。
时院长听的很认真,也做了记录。他是真没想到这么个小女生竟然能说出这么些有深度的建议。其间,他对林芳华连原癌基因这样的最新理论都知道,也感到有点惊讶,因为国内很多资深医生都不清楚国外的这些最新进展呢。他哪知道,这些东西十多年后就成了标准理论了。
此外,时院长对林芳华所说医学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这句话,深有共鸣。他在国外的时候就深深感到了母校的教育和国际水平已有明显差距。而华西医大和附属医院要想重振雄风,再像解放前那样执业内牛耳,眼界就不能局限于西南这一小片区域,要立足国内,放眼国外,和国外同行加强各方面的交流。
时院长最后,给芳华透露一点内幕消息:医学院正在尝试一项和国际接轨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和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合作的教学交流项目。目前还在筹备阶段,大概在明年才能施行,正好是从林芳华的这个年级开始试点。
对此,芳华深表期待。
正文 五十、误会与巧合
一天中午,急诊科的病人没什么紧急危重的,芳华正利用这时间修改论文,做最后一次誊抄。
她一边抄写,一边想:这个梁嘉辉,回老家都乐不思蜀了,到现在也不见人影。这论文,他除了开始帮了些忙,可就基本上没操过什么心呢。就这么混了个第二作者,真是便宜他了。不行,这版面费到时候得让他出大头!
她正在这算计别人呢,一阵熟悉的救护车鸣笛声由远及近地传来。
“又来病人了!”鸣笛声就是命令,芳华急忙站起来,跟着其他几名医护人员冲向门口,准备迎接病人。
救护车上下来了四五名伤者,说是雨天路滑在人民南路上发生了两车追尾的车祸。还好没有人员死亡,几名伤员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是还不至于致命。
芳华帮着急诊科的医生们对两名重伤员做了简单的处理,并把他们送入了骨科病房。还有三名伤者经过检查,证实没有大碍。给他们处理了伤口后,接诊的医生征求了他们意见,就没有收入院,只是开了些药物,让他们在门诊治疗后就可以回去了。
三名轻伤员两男一女,按医嘱注射了青霉素和破伤风抗血清。那名女性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清瘦文雅,她打了针后还很有礼貌地问了芳华急诊的洗手间在哪里,然后就走了过去。
急诊的生活总是一会儿忙的要死,一会儿又清闲的要死。处理完这些人后,急诊室的走廊又清静了下来。
芳华也回到自己的角落,继续刚才的抄写。抄了几行,她总觉得有点心烦意乱,好像哪里不对劲。想了想,她忽然想起来了:刚才那名中年妇女进洗手间后,半天都没出来呢。
芳华急忙跑到走廊一头的洗手间,推开门,果然见到那位妇女面朝下躺在水泥地上,一动不动。
芳华扭头冲护士站那边喊了声:“快来人啊,有病人不行了!”然后,她冲上去将女子的身体翻过来,仰面躺倒。
芳华轻轻摇动她的躯体,又喊了她几声,都没有回应。芳华摸了一下她的颈动脉,还有搏动,看她胸廓还在轻轻起伏,有呼吸。再用手指甲掐了一下她的眉头,那人眉头轻微皱了一下,哼了一声。
值班的护士已经赶到了,问了一句“怎么回事”。芳华答道:“呼吸心跳都有,像是休克。不像内出血,可能是过敏。”
两人一起把那女子抬起来,放在走廊上的推车上,推回了观察室。
闻讯赶来的其他医生护士,也跟着检查和抢救了起来。很快确定是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休克,给她打了抢救针后,很快她就缓过劲来。
主治医生告诉她,她可能是对破伤风抗血清过敏,现在已经脱险了,没事了。不过,要她在观察室再休息一会,确定没事后再离开。最好是打个电话,让单位或者家里的人来接她回去。
那妇女颇为镇定地先是对医生护士表示了感谢,然后说这会儿都下班了,就不用麻烦单位了。至于自己家里人嘛,也没人能过来接自己,也不用打电话了。反正医生都说没事了,一会自己回去就是了。
独身来往的病人,在急诊也是见得多了,主治医生也就没说什么,只叮嘱她一个人回去的时候小心点罢了。
那妇女临走前还特意找到芳华,谢谢她刚刚及时发现了自己,不然就危险了。她问芳华的名字,芳华笑了笑:“阿姨,我说了名字您也记不住。我这就是做了该做的事情,很平常,您不用挂在心上。”
那妇女气质温婉,也微笑着说:“对你是平常,对我可是救命的事情啊!你不愿说也就罢了!那好,我走了!小护士,再见了!”
芳华无声地笑了,又是个把自己当护士的病人。急诊科的护士都是戴的和医生差不多的圆帽,而不是病房护士戴的燕帽;芳华的样子也比那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护士明显要小,再加上她本来也经常给护士老师们帮忙打杂,所以自然就经常被人当成了小护士。
这样的误会多了,芳华也都习惯了,也就懒得解释了。不过以后到临床当医生,这一副年轻的面孔可是不容易得到病人的信赖啊!唉,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病人开始不信任,自己就更努力地让他们慢慢信任好了!
新学期是在对华东水灾的捐助活动中开始的。
今年的五六月间,中国有18个省市发生了特大水灾,其中灾害最重、损伤最大的是华东地区的安徽和江苏两省。
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在7月11日,中国政府首次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救灾呼吁。这可是难得啊,说明执政者更文明进步了,不像当年唐山大地震的灾情那么严重,却硬是拒绝了外界的援助。海内外对救灾的呼吁反响强烈,特别是香港地区掀起了捐赠救助华东水灾的热潮。
香港演艺界不但在跑马地举行音乐会,为灾民筹集善款,还特别拍了部赈灾电影《豪门夜宴》。在这部两小时的电影中,香港当时影视歌坛当红人物几乎全部出镜,有名有姓的演员就达两百多人,幕前幕后全部人员都是义务工作,不收分文,堪称一段影坛佳话。
海外的同胞都如此重视,国内民众也是积极响应。学校自然也要跟风,于是就在开学报到处的桌子上,设置了捐款箱。每个人报名时都顺便表示了一下心意。
而老生报到后一周,新生就陆续来报到了。戴平作为学生会干部,也义不容辞地参与到新生接待的工作中去。他还把梁嘉辉和林芳华也拉了去帮忙,罗曼丽要参加药学系的迎新工作,他就没办法了。
看着更年轻、更青涩的新人,芳华不禁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感慨。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人生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白了少年头啊!
新生报到后就去军训了,戴平嚷嚷着终于忙完了,并以此为理由请罗曼丽等三人吃饭,也是原先说好的补请暑假的生日宴。
吃了饭,天色都还没黑,戴平提议去荷花池散步。8月末9月初的天气,还吊着夏天的尾巴,荷花池中依然一池翠绿,而各种情态的红荷、白荷也娉婷动人。
晚风吹来荷叶荷花的清香,池中翠叶飞扬如舞女的裙角。徜徉在这浪漫的荷花池边,四人越走越慢,心情平静美好。
渐渐地,芳华看着戴平和罗曼丽走在前面,距离越来越远。她对梁嘉辉轻轻地说:“我们回去吧,让他们俩个慢慢聊去!”
梁嘉辉看看前面的人,再看看芳华鬼祟的样子,不由微微一笑:“行啊!那这么早,你回宿舍吗?”
芳华瞪了他一眼:“你想的美,想让我回去玩,你好继续刻苦攻读,再考个第一啊!第一名都让你承包了,你也让别人有个想头啊!”
梁嘉辉摸了摸鼻子:“你也考的不错啊,那么难的解剖学考了95分,真不知道你怎么背的?知不知道,他们都说你是变态啊!”
芳华气了:“我有你变态吗?你有机化学考个100分,你让那么多补考的同学情何以堪啊!就这一门,你就超过我15分,你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变态呢!”
梁嘉辉笑了:“行了,我们就别比谁变态了!我一直有个事情想问你,前两天你在急诊是不是遇到个药物过敏休克的女病人,是你把她从洗手间救起来的!”
“对啊,是有这么回事!怎么,那人是你亲戚?”
梁嘉辉深吸了口气,看着芳华的眼睛闪闪发亮:“那是我妈!”
“啊?!这么巧?”芳华也不由吃了一惊,回想了一下,她笑了:“你和你妈可长得一点不像啊!”
“是,我长的像我爸,”梁嘉辉似乎并不想多说,他顿了一下说:“我听我妈说起急诊科的小护士,就觉得可能是你,因为急诊的护士老师们都差不多三十多岁了,最年轻的也二十五六了,哪有什么小护士!”
芳华耸了耸肩:“就是我啊,也没什么嘛!你要是在,也会那么做的!”
梁嘉辉认真地说:“不过我当时不在啊!要不是你及时发现,我妈就悬了!我妈要是出点什么事情,我一定会遗憾终生的。所以,我郑重地向你道谢。谢谢你救了我妈的命!”
芳华看他这么严肃,想起那名女子当时孤身离去的情景,心中若有所动。
觉得两人之间的气氛有点过于沉重,芳华故意笑着说:“行啊,我可是对你有大恩啊!你准备怎么报答啊!”
梁嘉辉很顺口地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芳华冷不防地被自己的口水呛着了:“咳咳,那什么,也不用那么严重!你呀,以后考试也让着兄弟点,让我也尝尝第一名的滋味就行了!”
芳华和梁嘉辉正在后面说笑呢,却见前面的罗曼丽突然回身走过来。她对芳华说了句有事先走了,然后就匆匆离开了。
再看看远处的戴平勾着头、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两人都猜到了一两分。他们走了过去,梁嘉辉问戴平怎么了。
戴平苦笑了一下:“还能怎么了,被拒绝了!”声音苦涩,完全没了平时的开朗和轻松。梁嘉辉无语地拍拍他的肩膀。
芳华觉得有点尴尬,但看戴平的样子还好,情绪不是特别强烈,就问:“戴平,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戴平想了想,反正自己的心事芳华也是清楚的,也不怕丢脸了,就又说:“没什么,我早就有思想准备了。其实,我也感觉曼丽对我没感觉,但是不甘心罢了!今天一冲动就说出来了,结果和我想的一样而已!”
芳华说:“要不,我再劝劝丽丽?”
戴平反倒笑了:“行了,不用了!我真没事,我还是拿得起放得下的!”
然后他拉着梁嘉辉说道:“哥们今天心情不好,走,陪我喝酒去!”梁嘉辉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点点头。
两人就这么扬长而去,把芳华撇在了一边。
芳华当然知道他们喝酒是要发泄失意,不方便叫自己同去。但心里还是有点黯然,也许以后再不能四人一起同行同游了。
正文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12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