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刹那芳华 作者:肉书屋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71部分阅读

    ,但在国外看这春晚,还是觉得很亲切的。即使是平日觉得很无聊、膈应人的相声小品,此刻也能看得哈哈大笑。

    这大概是因为在国外,基本上就是处于中国文化的沙漠,所以留学生们才给点阳光就灿烂了。

    当北京时间午夜12点时,瑞士这边正好是晚餐时间,大家也是边看春晚边一起动手包饺子。

    当春晚现场一片欢腾时,这边的留学生也跟着一起撒花纸。只是不能放鞭炮,大家就敲碗打碟地伴奏,高喊着“过年啦”“新年快乐”,然后又吃几口刚出锅的饺子,就这样迎来了农历马年的新春。

    芳华还特意带了一饭盒饺子,拿回去请鲁迪一家品尝。

    男主人鲁迪吃了后只是礼貌地道谢,大概因为这几个饺子就是让他全吃了,也不够他塞牙缝的,所以他还没品出味来吧。

    米娅对这饺子的做法倒是很感兴趣,问了半天是怎么把饺子馅包进面皮里去的。她感慨——这中国人吃东西就是讲究,肉都剁烂了还要包进小面皮里才吃,不像德国人就是大碗喝(啤)酒、大块吃(猪)肉,吃得豪爽。

    佩特拉倒是真心喜欢中国饺子,还说以后要跟芳华学包饺子呢。

    得勒,看样子,芳华还要办厨师培训班了。

    不过芳华觉得,向世界人民推广宣传中国的美食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也就欣然同意了。她还在想,要不要教米娅做正宗的四川泡菜呢。

    大年初一,嘉辉和芳华乘坐国际列车,前往德国,目的地是慕尼黑,看望老同学和老朋友——赵玉玲两口子。

    不过在那之前,他们慕名先去了一个德国的小镇——迪特福特。因为这个千年小镇的居民都自称“中国人”,外界也将迪特福特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

    其实,这小镇上的几千名居民全是地道的白种人。至于他们为何自称中国人,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个版本,“征税说”。话说很久以前,主教派遣税务官前往迪特福特催缴税款。迪特福特的人听说后,马上将城墙门紧闭,以逃避沉重的税赋。吃了闭门羹的税务官只好回去,气急败坏地向主教报告:“迪特福特人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墙里”迪特福特人因此有了“中国人”的绰号。

    第二个版本,“通商说”。也是话说很久之前,迪特福特人就开始同中国人做生意,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随着通商和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渐渐迷上了中国文化,因此才被称为“中国人”。

    反正不管当初是怎么回事,现在的迪特福特人不但非常骄傲地自称中国人,也非常迷恋中国文化,还会在每年的2月(中国的农历春节期间)举行“中国人狂欢节”,而且都坚持举办了70多年。

    嘉辉是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听一名曾经去这个狂欢节玩过、也因此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德国留学生说起,才知道这个小镇的。

    他和芳华说了后,芳华也很有兴趣,两人便顺路拐到了这个小镇。当他们到达小镇的时候,距离狂欢节最具特色的化装游行开始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街道上已经有穿着中国古代服装的男男女女,在做各种准备。

    小镇的街头巷尾和周围房屋上,到处挂着大红灯笼,插着印有中国龙的彩旗,窗户玻璃上也贴着“喜”“福”字样的剪纸,浓郁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而且有着很喜庆的中国年味。

    芳华还看见街道两边的窗户都挂出一块圆形的黄|色牌子,上面写着“嘿,华人”,也有的写着“华人,你好吗”、“祝你生活愉快”的字样。也有些地段悬挂着大幅标语:“喜气洋洋”。这里的汉字简体和繁体都有。

    要不是放眼看去,周围全是白皮肤的老外,芳华真觉得像是回国了。其实,按理说,在这里她才是老外。

    不过,周围的居民发现他们这两个黑发黄皮肤的游客模样的人后,都很热情地上前询问他们是不是中国人,而且他们都是用汉语发问。

    虽然他们的汉语说得并不标准,还有点荒腔走板的,但是非常难得的是——所有来打招呼的人都是用汉语,还能简单地交谈两句。

    这真是太让芳华惊讶了,她确实相信了迪特福特人真的很热爱中国,连中文都成了“官方语言”了。于是,她在回答“我们来自中国”时,也是感到从没有过的骄傲自豪。

    因为,当地居民在确认他们来自中国后,都兴奋地说:“噢——,我们的中国亲戚来看我们了”

    呵呵,这样说来,芳华和嘉辉在这个小镇上也不能算老外了。

    有热心的市民带领他们前往化装游行的主会场——市政厅广场。这里有一座小镇的标志性雕塑——一个清朝官员模样的中国人。胖胖的,戴着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挺着肚子,张开双臂,双目圆睁注视着来往行人。走近一看,发现他的肚子里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雕塑旁边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市政厅广场前搭建了一座两层楼高的台子,台下有手持长矛身着盔甲的卫士守着,台上有手持宫灯身着宫装的宫女站着。台子正中有一把龙椅,这里就算是金銮殿了。一会儿皇帝陛下到来后,将会在这里接受臣民的朝拜。

    很快,两点钟到了,化装游行正式开始。一个接一个的队伍,和一辆辆的彩车,在音乐的伴奏下缓缓地走过小镇的街道,汇聚在市政厅广场前。

    参加游行的人,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穿着中式服装,有各个朝代的古装,不过最多的还是清朝和民国的。

    其实这些服装大多数是居民根据自己看的画片、加上自己的想象而缝制出来的中式衣物。也不是不好,只是看在芳华眼里是就不是那么地道了。

    不过,她也看见有几个小女孩穿着艳丽的唐宋时期汉服,头上还带着假发髻,皮肤白白的,倒是真的像小仙女一样。总的说来,女士的服装普遍更精致,更像汉服一些。男士的服饰就不太像了,大多是对襟式的唐装。

    游行队伍里还有舞龙的,打太极拳的,还有撑着小花伞的旗袍淑女,都是一边行进,一边进行着各种表演。

    看上去,还是挺好玩的。芳华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会指着那边,大声叫嘉辉拍下来。不过,滑稽的人和场景子太多了,嘉辉被芳华指挥得团团转,都快拍不过来了。

    游行的高嘲就是皇帝的驾到。这皇帝的皇冠、龙袍倒还像模像样的,看上去很威风。他从龙车上下来后,在王公大臣、公主妃嫔的簇拥下登上金銮殿,接受臣民的朝拜,并发表告臣民书,祝福国泰民安。

    这时,场外奏响震耳欲聋的音乐,人们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游行到此结束。

    芳华看得很过瘾,这个化妆游行比在国内过年还有意思啊。她又拉着嘉辉去广场前,和还穿着戏装正准备散场的演员们合影留念。

    本来这狂欢节只是小镇居民自娱自乐的活动,但它那独特的中国特色也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这倒是大大提高了迪特福特的知名度,也增加了小镇的旅游收入。

    所以,市政府和当地居民在办好狂欢节方面是更加热心了。他们都会非常热情地接待各方游客,而对中国游客就更友好了。

    现场的演员们,都用中国话给芳华和嘉辉拜年、问候,照相时也非常配合,笑得很灿烂友好。

    虽然大家素不相识,但是在狂欢节的氛围下,却可以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地合影,仿佛多年未见的好友。

    这也打破了芳华对德国人礼貌又疏远的印象,她发现他们还是很开朗和好客的。

    带着对迪特福特“中国人”的美好印象,芳华和嘉辉离开小镇,当晚赶到了慕尼黑,看望老同学和老朋友赵玉玲两口子。

    赵玉玲正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有奖学金;程浩则是在这里的实验室做博士后,有课题经费,他也在准备考医师执照。他们都准备以后就留在这边工作了。

    德国的医学水平是世界领先的,中国的外科泰斗裘法祖院士就是在慕尼黑大学获得的医学博士学位。

    芳华也很羡慕赵玉玲两口子能在条件这么好的医学院里学习工作,何况,德国也是个充满魅力的国家。

    就说慕尼黑吧,它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原来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都城,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德国重要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它又能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巴伐利亚的乡村风情。所以,慕尼黑还有个称号叫做“百万人的村庄”。

    这座城市可比苏黎世大多了,市区内到处可见各种风格的中世纪建筑——豪华高贵的法式皇宫,哥特式教堂却戴着罗曼式圆顶而成为慕尼黑标志的圣母教堂,哥特式的新市政厅的旋转木偶钟、古罗马式的国王广场,就连慕尼黑大学校园内都有一座非常宏伟的城堡。

    难怪慕尼黑有“欧洲建筑博物馆”之称。仅仅是在慕尼黑的大街小巷中穿行,已经让芳华感觉仿佛走进了建筑历史的长廊,虽然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也被这“凝固的音乐”深深震撼。

    德意志这个民族,一直是芳华很敬佩也很迷惑的一个民族。

    因为这个民族太矛盾了。

    一方面,他们特别讲求秩序、原则性强、认真固执、锲而不舍。

    另一方面,这个民族却又非常富于创造力,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对人类历史文化影响深远的伟人——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康德、尼采、巴赫、贝多芬、瓦格纳、歌德、海涅、马丁路德、爱因斯坦,……,太多了,简直像银河系的星星那么多。不过,这个民族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贩子。

    这是个外表讲求理性和法制、内心又极为感性和浪漫的民族,所以他们才既能制造出世界上质量最好的产品,又能写出最单纯的格林童话故事,以及建造出最梦幻的城堡——天鹅堡。

    赵玉玲两口子还要上课和工作,只能陪着芳华和嘉辉在慕尼黑走马观花地游览了两天,临别时建议他们一定要去看看天鹅堡。

    对于这个著名的城堡,芳华自然很感兴趣,第三天便和嘉辉从慕尼黑中央火车站出发乘坐列车前往富森,然后换乘公交车抵达天鹅堡山脚下。

    在山脚已经可以从树丛上,遥遥望见城堡那高低错落的塔尖了。这塔尖的形状看着非常眼熟,因为迪斯尼电影公司的标志,那个迪斯尼乐园中的睡美人城堡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天上一直飘着小雪,芳华和嘉辉乘坐观光小马车上山,也有旅客是沿着山道自己走上山。

    马蹄得得,芳华坐在摇晃得恰到好处的马车上,靠在嘉辉的怀里,看着山道两旁的风光。

    周围的林木茂密又高大,可见环保做得很好。山下气温稍高一点,越往高处走,掉光了树叶的树梢枝头渐渐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积雪了。

    到了城堡门口,可以看见这里的石头台阶、城堡塔楼上都积着厚厚的白雪。

    这样倒是更像白雪公主住的城堡了。

    跟着导游走进城堡内参观,芳华才知道这里为什么会叫天鹅堡了。因为这里的墙壁门窗、天花地板、桌椅床柜、窗幔帷帐,……,各个角落,就连水龙头上都装饰着天鹅图案。

    在天鹅堡的设计者路易二世的心目中,天鹅就是纯洁的化身,所以他才在自己的城堡中大量使用这种装饰。

    他虽然是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个人生活上的失意者,但在艺术上却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他就没有这座城堡。

    只可惜他为了建造这个理想中的童话世界,欠下了巨额债务,以至于生前都没能看到自己的梦想完工。这城堡是由后人逐年完成主要工程的,而且堡内至今还有没完工的区域。

    城堡内只对游人开放少数几个房间,不过里面装潢的铺张和华丽,已经让芳华看得赞叹不已了。

    但是,相对于奢华的城堡内部,她更喜欢从城堡高处的阳台窗户向外望见的风景。

    天鹅堡矗立在石山上,四面环山,旁邻清澈的湖水,湖后是阿尔卑斯山。而这些风景在云雾和白雪映衬下,更显得梦幻飘渺,让人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现在是冬天,在山下买的旅游纪念品上看的出来,这里的春夏秋冬都有不同的风韵,都是宛如人间仙境般的美丽。

    芳华不禁说:“每天看着这么美丽的风景,路易二世居然还能发疯,真是不会享福啊。”

    站她身后的嘉辉听了笑了笑,搂住她的肩膀说:“只有你,站在这么美的风景前,还会想到煞风景的事情。”

    芳华不好意思了,低头说道:“没有啦,我也挺梦幻的。小时候看童话故事书,我也梦想能像白雪公主那样,住在这么美丽的城堡中啊。”

    嘉辉在芳华耳畔低声说道:“我虽然不能送你一个天鹅堡,不过我可以送你这个。”

    说着,右手在芳华胸前摊开。

    芳华看见他的手心里放着一枚水晶做的两只天鹅造型的胸针。

    她用手轻轻拈起,仔细打量,认出来这是swarovski的经典造型。虽然水晶没有钻石名贵,但是它的纯净璀璨并不亚于钻石。

    此时耳边又传来了嘉辉温柔的声音:“情人节快乐。”

    芳华这才醒悟,嘉辉这次来,不光是要陪自己过年,更是要陪自己过情人节的。

    她转过身,抬起头看着嘉辉的眼睛,心中感激,便踮起脚尖,轻轻地吻了嘉辉一下。

    然后微笑着说;“谢谢。其实,你早就送了我一座城堡。”

    一座心灵的城堡。

    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我都身在其中,永远受到你的珍爱和保护。

    在这里,离别和死亡都不再可怕,时间也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梦想,会自由飞翔。

    正文 二百二十二、收获

    二百二十二、收获

    从德国回到瑞士,嘉辉又陪芳华去日内瓦和洛桑玩了两天后,就回国了。芳华呢,继续着她在苏黎世的培训生涯。

    时间过得很快,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春天转眼间就到了。

    苏黎世城中喷泉的冰凌都化开了,市内随处可见的修剪整齐的花园也绽放着越来越多的姹紫嫣红。

    湖边码头的大花钟终于名符其实了。

    许多欧洲的城市都喜欢设置一个花钟作为地标,但是应该都没有瑞士这个同时是“花园之国”和“钟表之国”的国家做得好。其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日内瓦的花钟,在各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来装点。

    苏黎世的花钟就要稍逊色一些。冬天的时候,这个大花坛就只有那12个阿拉伯数字的常绿灌木,然后就是空落落的不停转动的时针和分针。

    现在春天来了,它这里也开始摆上了时令的鲜花,按照不同的色彩布置成或规则或不对称的图案。要是这一种花开败了,又再换新的花,重新布置。

    这里别致的风景,也就吸引着芳华经常散步到这里来观赏。而且,不但可以赏花对时,还可以极目远眺湖面上游艇的白帆和湖上飞翔游弋的水鸟。

    几乎每次来这里,她都会带着鲁迪店子里当天卖剩下的面包糕点什么的,走下湖边的台阶上给天鹅喂食。后来,当她起身回去的时候,还会有通人性的天鹅跟着上岸,摇摇摆摆地走在她身后,像是为她送行。

    不但苏黎世城内是春暖花开,郊外田野和牧场的绿色也鲜亮起来。

    芳华喜欢这样充满生机的春天。虽然从明信片上看,从佩特拉的口中,芳华知道秋天才是苏黎世最美的时候。但此时,她坚持认为——春天的苏黎世也很美。

    随着对这里生活的适应,芳华也会在周日的时候,买上一张火车票,登上列车,漫无目标地上车出发。反正在这里只要有票,随便去哪儿都行。

    然后,她在列车上欣赏着瑞士的乡间和城镇风光。看到路过的某个小镇顺眼了,便下车,在这小镇里四处转转,也会和那里的居民闲聊几句家常。

    她发现这些小镇的人,要比苏黎世城中的人更纯朴,也更热情一些。也许是难得看到外人吧,有些人还热情地邀请芳华去家中做客。

    芳华或去或不去,都很随意率性,然后觉得在小镇呆够了,又踏上返程的列车。

    这样消磨一天半天的时光,真是很惬意。

    不知不觉之间,时间已经进入五月底的春末夏初时节了,芳华开始准备学习小结了。

    在这知名的神经外科中心学习,接触了不少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心中自有很多体会,她需要把它们记录总结下来。

    她感触最深的是瑞士医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他们首先是很关心病人。查房时,主动热情地和病人打招呼,和病人交流的时候也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和病人聊天、谈话。如果,病人主动找来,也一定是耐心接待。

    在这里,医患关系是良性的,医生对病人十分关心,病人对医生很是尊重,这种良好的氛围才有利于医疗工作的开展。如果医生视病人为提款机,病人视医生为白狼,彼此之间连基本的互信互重都没有,怎么能携手共同对抗病魔呢。

    话说回来,瑞士医生不光是态度好,对手术操作的细致精心,也让芳华受益匪浅。

    他们做的手术虽然不算多,但每做一例都特别认真地对待。

    手术方案都是反复讨论才确定下来的,开始手术前主刀医生都要对手术体位、手术切口进行反复核对。

    国内医院的操作规程上也是要求三查七对,但是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是查一下就完了。不是马虎,而是太自信。可老外在这方面,就有那种按照规矩和步骤来,一点都不能违反的执着劲儿。

    另外,老外对几乎所有的脑外手术,都在书中大量应用动态定位系统,比如术中b超和神经导航系统。这样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定位病变部位,也就把手术损伤减到了最小。

    这也是因为国外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生在选择辅助的器材设备时就没那么多限制,比较自由。

    这一点,芳华还是很羡慕的,因为国内可没那么好的条件。像这样的术中导航系统不过刚刚起步,只是用于少量的大型手术罢了,而且一般病人也承受不起多余的医疗费用。

    但老外做手术也不是只靠高科技,他们这里仍然沿用着一些脑外科传统的手术操作。比如,剪开硬脑膜时在硬膜下垫一块脑棉,这样做虽然多事,却有利于保护脑组织。

    芳华知道在国内做手术时,大家都是省略了这一步的。没想到人家这么发达的国家,做手术依然没有抛弃原始的有用的方法。

    而且,老外做手术时,很重视对血管和神经的保护,几乎全部手术都会在显微镜下彻底的止血,也重视硬脑膜的严密缝合,总之是重视所有的手术细节。

    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术后病人恢复得非常好。在苏黎世大学医院脑外科,即使是很多大型手术的病人,都可以在术后第二天、第三天就下床活动了。

    而在国内,同样的病人,术后能够清醒就谢天谢地了,怎么都要一周两周后才能下床。

    所以,这里面的差距是明显的。

    但芳华也清楚地认识到,这差距其实不是差在医生的手术技术和操作水平上,而是差在了态度和观念上。

    还是那句老话——细节决定成败。

    这里的医生因为认真,自然就会做好每一个细节,而微创的观念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里,自然在手术中的每一步都会尽全力减少损失。

    这才是国外的整体治疗水平高于国内的真正原因。

    芳华觉得自己这次出国培训,最大的收获其实还是对工作态度和观念的进一步提高。

    当然,她在手术操作方面其实也进步不小,但她反而不太在意。

    不过,她虽然不在意,培训的老师倒是经常称赞她是自己带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学得最快的了。

    老师印象深刻的是,芳华来的时候只能做直径大约15到20毫米之间的血管吻合手术,再细一点就有点吃力了。

    但经过这4个多月系统的训练,她耐心地在手术技术方面做了改进,现在处理直径05到10毫米之间的血管,已经非常熟练了。

    这样的表现,只有大神y教授有过。当年,y教授大约花了一年时间,才提高到这样的水平。

    这倒不是说芳华就已经超过了y教授。而是因为当年,y教授作为开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探路者,肯定还是走了一些弯路的。现在的训练计划也都是实验室总结20多年的培训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才制定出来的一套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计划。

    芳华不用再走前人走的弯路,自然进步得更快,成就也越大。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来就是应该一代更比一代强才对嘛。

    大神y教授现在已经不做手术了,但还是比较忙的,经常满世界地飞——不是参加国际重要的学术会议,就是到世界各地的培训中心讲课带习。

    本来,他已经退休,有钱有闲,在苏黎世和德国都有别墅,完全可以享受生活。但他还这么四处奔波,特别热衷于培养下一代脑外科医生。

    当初他在xw中心给芳华等人上课,都是实实在在地,亲自给年轻后辈们讲解和示教。

    他现在,从一名神医,已经转换身份成了一位名师。

    芳华来到苏黎世后,并没有遇到大师,但其实她依然是无时无刻地不受着大师的影响和熏陶。

    因为,她所体会到的苏黎世大学神经外科的作风,就是当年的y教授在潜移默化下形成并流传下来的。b教授和r教授也都是y教授的亲传弟子,他们的风格就是y大师的风格,他们的态度就是y大师的态度。

    而且无论是病房的临床医生,还是实验室的培训老师,都会经常提起y教授当年的经历和成就,所以芳华对y教授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崇拜了。

    她深深觉得,y教授的确当得起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盟赠予他的“世纪伟人”称号。

    因为,他真的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医学,这么大年纪了都还不知疲倦地奉献着。

    说起来,别看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下生活长大的人,那思想境界比共产党员要求的还高。

    这也说明y教授是个有信仰的人。

    不是说什么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信仰其实可以简单到对某个事物的信服和尊崇,也可以上升到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南。

    当然信仰金钱权势也是一种信仰,信仰混吃等死也是一种信仰。

    不过,y教授的信仰显然是一种高贵的信仰。而且他的信仰,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并且也会坚持到他倒下的那一天,这样的坚定不移的信仰才是成就他的伟大的原因。

    想到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曾经指点过自己的手术练习,芳华已经感觉非常荣耀了。

    不过,她没想到的是,y教授近期回到了苏黎世,而她和齐大夫、宋大夫三个人,竟然有幸得到了大神的邀请,去他家的别墅做客。

    来到y教授位于苏黎世湖畔山坡上的别墅,芳华又在心里暗暗感叹:背山临湖,牧场青葱,树木掩映,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能在这里居住,真是赛过神仙啊。

    大神居然还舍得长年出门在外,东奔西跑,真是不会享福。不过,也真让人佩服。

    这就是高度啊

    正文 二百二十三、结业

    二百二十三、结业

    大神及其夫人在屋外的草坪上摆上白色圆桌,请三位中国客人喝茶,而且还是龙井茶。看来,老人在中国驻留期间也喜欢上了中国茶。

    芳华三人对大神都不陌生,只是因为太尊敬了,一开始反而有点束手束脚的。

    y老见状,笑着请夫人端上来她亲自烘焙的小点心,大家边吃边聊。

    这里可以远眺云气氤氲的湖水,上面不时有水鸟飞翔起落。缓坡四周都是散落在青青的牧场和葡萄园之间的别墅,不远处的牧场还有牛群在缓缓漫步,偶尔传来牛声哞哞,间杂着牛铃叮当。

    身处这田园诗一般的环境,几名拘谨的中国人倒也慢慢放松了下来。

    教授慢慢问起大家近几个月的学习生活情况,话语中流露着真诚的关怀,让人温暖。

    几个后辈一边回答,一边礼貌地问候着老人的身体情况,和近期在国外的学术活动情况。

    y教授开始兴致勃勃地说起了北京的第二期学员的情况。他说,xw中心又得到了多家医疗器械公司的资助,教学和训练条件也大大得到了改善。

    大神话锋一转,说道:“不过,还是不够啊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医生的总数看上去也不少,但是平均下来就不够了,而且其中的水平也相差悬殊,这里面优秀合格的脑外科医生还是太少了……”

    看着老人忧虑的样子,芳华也不禁动容: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无国界医生。

    年纪最大的天坛医院的齐大夫说道:“教授,您说的对。可是我们中国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嘛,什么都要发展,经济、科教、卫生,还有法制……。和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的确是很大,这只能慢慢改进了。”

    y教授稳定了一下情绪,才又笑着说:“是啊,其实我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前景的。因为,在我带过的学生中,属中国的学生最勤奋,最聪明。而且你们这些年的进步也是非常明显的,只是限于器材设备、还有经验观念上的不足,在整体治疗水平上和我们还有些差距。”

    大家纷纷点头,的确是这样啊。

    教授又说道;“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而且,让我很佩服的是,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神经外科,还是有很多在国际上都是属于高水平的医生。比如天坛医院的王院长,在亚洲称得上神经外科第一人了,我也很佩服王医生的。

    不过,在中国,这样世界大师级别的医生还是太少了,特别是相对于中国庞大的人口来说,太少了。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健康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公平。城乡差距太显著了,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太不均衡了。”

    应该说,y教授现在已经不限于神经外科专业的议论,而是对中国的医疗卫生问题在进行针砭。

    他老人家固然说的不错,但是要解决起来谈何容易,中国人的问题总是很复杂的。

    几个中国医生只能点头称是,无言以对,因为这不是他们这些小医生能办到的事情。

    y教授也意识到自己跑题了,便笑了一笑说:“不过,我相信,就像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会震惊世界一样,不久的将来,你们中国医学界一定会出现很多让世界震惊的人物。你们三个,都有机会哦哈哈”

    三个还算年轻人的医生,又被大神的玩笑说得不好意思起来。他们谦逊了几句后,很自然地向y教授求教起了学术问题。

    老人的手和眼虽然不适合做手术了,但是头脑和见识还在,他可以说是一本神经外科学的活教材。况且他的观点就代表了权威的观点,大家有这个机会,自然要多请教几个问题咯。

    而大神也问起三个人的结业论文准备写什么。

    芳华他们参加的培训属于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盟开办的继续教育计划的内容,该项教育计划针对是全球的神经外科医生,所以有一套世界通用的评价考核标准。

    在培训期间的活动——譬如观摩手术、实验室练习、参加查房和病案讨论、听学术报告,这些都会算学分,而培训结束时还要求撰写一篇论文,由培训单位做出考评,成绩合格后发结业证,并在联盟里记录在案,算是一种资历的证明。

    齐、宋二人都准备收集临床上的病例,写一篇病例分析这样的回顾性文章。

    y教授点点头,又看向芳华。

    芳华却想写一篇有关神经内窥镜的综述。

    综述写起来容易,但要写得好就难了。有些人的综述就是罗列文献,杂七杂八一大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

    大师级别的人写出来的综述就不同了。他们读过的文献自然很多,又能抓住最有价值和说服力的文献,而且他们归纳总结出的观点,往往既会对过去的研究情况作高度凝练,也会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预测。

    芳华便请y老谈了一下他对神经内窥镜的看法。大神果然是精通神经外科各个方面的进展,给了芳华很多精辟的意见。

    他听说芳华跟着r教授学习了内窥镜的使用后,便说:“你的显微技术已经很不错了,只差在病人身上的实际经验了。至于内窥镜,当然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在它和显微技术的结合方面,全世界都还是处于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我很高兴,你对此也有兴趣。年轻人,很有想法嘛继续努力吧我相信,以你的才华,一定可以在外科手术方面闯出一条新路。”

    正说到这儿的时候,刚才就已经阴云蔽日的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

    大家赶紧架着y教授和夫人退回到别墅的门廊下。而管家也忙忙地过来将圆桌上的大遮阳伞撑开,不过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桌上来不及撤的糕点都沾湿了水。

    而众人的头脸也都湿了,好在这个季节的气温已经开始升高了,他们也没觉得冷。不过,女佣还是送来毛巾请他们揩干雨珠。

    虽然淋了雨,但y教授还是笑呵呵地说:“这就要到夏天了。”

    听着檐外噼啪的急雨声,看着湖面上烟水迷蒙,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还隐约可以闻到青草和泥土的气息,芳华只觉得神清气爽。

    这当然不是因为这恶作剧般的夏日阵雨,而是因为y教授的一席话,给人春风化雨的感觉。

    回去后,芳华开始写综述了。她平时也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献,现在主要是向r教授又求教了相关的一些问题。

    有了大神的纲领性意见和r教授细节方面的指导,芳华的综述写得很顺利。

    不过,她也想起来一个重要的问题,赶紧给301神经外科的三巨头都发了个电邮。

    纪主任虽然不管行政事务,但他可是自己的恩师,自然有什么事都要跟他老人家说道说道。

    邓主任为人严肃一些,但不失开明,有事情自然更要向直接领导请示了。

    高主任虽然只是副主任,但是代替纪主任指导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言谈中也非常欣赏自己,算是半师了,而且大家私交不错,自然有事也不能不和他通个气。

    芳华的电邮,其实就是委婉地指出301的神经内窥镜已经有点“过时”了,希望能够购置更先进的内窥镜,还有应该多购买显微外科手术器材,加大脑外科手术中显微外科所占的比例。

    这当然是她为自己打的小九九了。不过,战士上战场也是要挑把好枪的嘛。

    很快,三巨头先后给她回了邮。

    纪主任、邓主任都让她放心,总后卫生部已经拨款下来了,显微手术器材早都采购了一批,而且还准备再购置一些新的。至于她要的内窥镜嘛,他们马上打报告就是了。

    芳华一看这么爽快啊,果然是军费又涨了哈。

    她暗暗懊恼自己怎么早没想到提醒科里买内窥镜呢,那样的话,早报告早批准,自己回去后不就鸟枪换炮了吗。

    高主任回邮的时候,还关心了一下芳华在国外生活方面适不适应,而且给她出了一个点子——就是让她掌握好时间,早点结业,但也不要着急回国,利用签证还没过期的时候,去欧洲旅游一番。不然以后回国,再想因私出国旅游什么的,可就不容易批准了。

    这是他的经验之谈。

    芳华看完电邮,笑了:高老大,果然够朋友。

    她便开了视频,问嘉辉能不能在六月底过来,陪她去旅游。

    电脑屏幕上的嘉辉听了后,凝视了她片刻,才说道:“当然。”

    芳华看他的表情有点怪异,便不放心地问:“你怎么那个表情啊?是不是工作上走不开啊?要那样,就别勉强了,还是工作重要。”

    嘉辉这才微笑着说:“是要安排一下。不过,我会有办法的。而且,我在想……,嗯,还是到时候再说吧”

    嗯?又在玩什么花样啊?芳华暗暗纳罕。

    不过,她知道嘉辉的脾气,事情不确定之前是不会说出来的。

    所以,她也就不废话了,只是问起嘉辉的实验又如何了。

    嘉辉的嘴角一勾,貌似在苦笑:“进展得太顺利了。”

    芳华对嘉辉的反应很奇怪:“什么意思?进展顺利,还不好吗?”

    正文 二百二十四、浪漫之旅

    二百二十四、浪漫之旅

    嘉辉沉默了一会儿,才说道:“进展顺利,当然好。但我就是觉得,有时候太快了,可不是什么好事。”

    然后,他告诉了芳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孙飞很看重和美国那家生物医药公司合作搞开发的事情,也一直抓得很紧。

    本来,嘉辉的实验做得是不错的,但是他更倾向于稳妥的做法,务必让每一个步骤都经得起可重复性的检验。

    因为嘉辉在国外实验室就是这样被要求的,而他本人也是个严谨认真的人。所以,他的实验就会经常变换着条件,记录着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

    但他这样做,和孙飞希望很快出结果的方针就有些背离了。

    孙飞找他谈了几次话,嘉辉无奈,只好将一些新的实验结果也交给了孙飞。

    这些实验结果,有些他在去年就做出来了。但他还想再通过别的实验方法检验一下的,因为他觉得其中有些机制还没搞清楚,还不能算是完全成功了。

    孙飞拿过实验报告一看,顿时如获至宝。

    因为这些实验数据显示,嘉辉的实验小组已经找到了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新型调节蛋白。

    国际上,近十年来神经干细胞都是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嘉辉的论文发表后,这方面的研究更多了。

    前人的研究,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世界各地的科研单位,也都发现了一些对神经干细胞生长分化有作用的药物或蛋白质。

    比如,早就在神经科使用的老药神经生长因子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有人报道表皮生长因子、褪黑素等化合物,也都有效果。

    但是在临床上,还没有出现一种效果特别显著的药物,更没有获得全世界认可的专用于干细胞分化的药物。

    不过,嘉辉带领实验小组发现的这种新型蛋白(暂命名nscgf1),在小白鼠和大白鼠等实验动物身上的实验数据都非常理想,治疗疾病动物模型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另外,这种调节蛋白的基因序列已经被测定分析出来了,人工合成大批量生产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初步的毒理实验也显示对人体无害。

    孙飞兴奋地表扬了嘉辉:“这不是做得很好吗?都可以立刻申请开展临床试验了嘛。”

    嘉辉却担心地说:“这里面的作用机制还不是研究得很透彻,对人体有没有效,还很难说呢。”

    孙飞又仔细翻了翻实验报告,才说:“我看你这儿的药理分析也就差不多了。当然,如果你还想继续研究,

    重生之刹那芳华 第71部分阅读

    欲望文

章节目录

重生之刹那芳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肉书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书屋并收藏重生之刹那芳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