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103 章
脱北者 作者:Sable塞布尔
第 103 章
“死人了,”林东权沙哑呼救,“压死人了……”
解开捆扎的麻绳,宋琳拍拍身上的尘土,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毫不客气地踢了踢他:“快点行动,时间很紧张。”
她的脸颊也被树枝擦伤,挂着几道深浅不一的血痕,徒增几分野性的美感。黑暗中,只有那双如黑曜石般的瞳眸,闪烁映照着某种兴奋的光亮。
林东权去非洲看过大迁徙,围观过食肉动物捕猎,在它们眼中见过同样的光芒。
狭小闭匿的地窖内,叠放着一层层大酱缸,绕过墙角的破旧桌椅,有楼梯通向地面。两人背后是一条滑道,从前院直通过来,方便运输物资,平日里也用作收集柴草——只是直接从上头滚下来,还是用被捆绑的姿势,多多少少有些吃亏。
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刺痛,林东权倒吸着凉气,双手用力撑住膝盖,勉强站起身来:“刚才那是谁?居然直接用脚踢人……既然这里没有设防,为什么不让我们走正门?”
宋琳弯腰将散乱的干柴收拾成垛,头都懒得抬,低声训斥:“你没必要知道他是谁,只要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就行。侨民们有秘密抵抗组织,但即便猜出了彼此的身份,也绝不能去主动确认。否则,任何人出事都会影响到全局——这也是一种隔离防护措施。”
虽然道理都懂,情报院培训时也讲过皮毛,但林东权从未深入敌后,更不知道该怎样与敌人周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间谍无非喝酒、吃饭、**,出入高档场所,打听一些八卦消息,定期整理成文字材料报送上级,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正因如此,代码、程序和数据才更值得相信。
与人心叵测相比,机器的统计结论至少是客观真实的。
朝鲜的统治阶层对此似乎也颇有同感。
制式僵化、设备陈旧,这一套视频系统却坚持采用图像分层的采集方式,对几个主要地点实施不间断拍摄;无线电信号压缩打包,实时传输到中央处理器集成分析,既能通过比对强化差异,又能减少运算总量降低负荷。
尽管在解码时遇到了些许障碍,林东权还是成功地将“阿格斯”植入了侨民村的监控系统内。
整个过程既紧张又兴奋,他通过追溯数据传输路径,联结地面信息中心,以系统冗余的形式掩蔽子码,留下劫持信号的后门,确保一切神不知鬼不觉。
这样一来,只要有机会接入“光明网”,就能备份所有内部资料,绕开DNS服务器,将它们回传到国际互联网上。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林东权如释重负,感觉背后已经浸透冷汗,竟不知不觉地打起了哆嗦。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奔波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搭乘各种难以想象的交通工具:拖拉机、雪橇、自行车……从朝鲜半岛的最北端,辗转来到大同江畔,抵达了劳动党统治的中心——平壤。
第章
和那天晚上,被人用脚踢下地窖的情形类似,他们一路上遇到的所有接应者,都保持着谨慎而疏离的沉默。
像小吉一样毫无城府、心直口快的孩子,毕竟不适合保密工作——若非奶奶病重,想必她也绝无可能出现在宋琳和林东权面前。
从咸镜北道到咸镜南道,再经由平安南道直抵平壤,原本就贫瘠的北朝鲜,在冬日凌冽的寒风里,显得更加不近人情。日侨们结群而居,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劳动党就像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水蛭,不吸干最后一滴血,就连死亡都是不被允许的选项。
这正是金氏政权比希特勒精明的地方:就算没有毒气室、集中营,也能达到种族灭绝的目的。
最终见到抵抗组织的领导人前,林东权就像溺水者握紧手中的稻草,明知徒劳却还是不肯放弃希望。他几乎能够肯定,宋琳和马木留克兵们“以核武器换人命”的计划太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朝鲜政府的顽固和强硬。
两人对此有过争论,宋琳笑他目光短浅,他嫌宋琳头脑简单,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女人便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恶狠狠地威胁:“核武器就是国际法里的拳头、腿脚和硬通货,能够终结一切争论,你说管不管用?”
林东权被人压在身下,颚骨都快卸掉了,根本发不出声音,哪里还敢有任何质疑。
正因如此,当他们潜入平壤郊外的疗养院,终于见到柴田高磨本人时,林东权早就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
70年代从日本劫机来朝鲜的时候,这位最年轻的革命军成员正是花季,如今刚过去半个世纪,竟已成为双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
他独居一栋两层小楼,屋外绿树环绕、声声鸟鸣,还有一片茂密宽广的草坪。眼前这般反季节的景象,与两人沿途所见所谓相去甚远,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柴田老师是侦查局的高级顾问,”藏身在邮政车的车厢里,宋琳向林东权介绍道,“特工们在这里接受封闭训练,和他同吃同住整整两年,直到可以完全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生活,才能出境执行任务。”
转过一个弯,邮政车继续朝后院驶去,透过车厢壁上的气窗,依然能够看到院子里景象:那位矮小瘦弱的老人,正站在林地间,头系汗巾、身穿和服、脚蹬足袋,弯下腰用沙耙细细纹犁地面,身后是一座错落别致的枯山水。
庭院如歌,如果不是刚才宋琳开口讲话,林东权简直以为自己回到了日本。
司机倒车入库,稳稳停在后院的一处空地上,车厢门紧挨着小楼的仓库大门。只听得传动机阵阵嗡鸣,内外两扇电控门同时打开,巧妙地形成内外联通的暗道,供人偷偷潜伏进入建筑物内部。
宋琳有节奏地敲了敲驾驶室的隔板,示意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很快便押着林东权,纵身跳下了邮政车。
刚落地,一股暖流便从脚心涌上来,不急不燥,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温度。
考虑到他们尚未进入小楼内部,热源又来自于后院区域,说明地下埋藏着大片室外供暖管道,确保整个疗养院四季如春——这正是绿树青草反季节生长的原因。
如此奢侈的能源系统与疗养院的低调不符,更与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令林东权感慨良多。
两人先后进入仓库,眼前再度一片漆黑。几分钟后,他们便听到邮包被扔在地上、汽车引擎发动、车轮碾压碎石的声音。
随着嘈杂渐渐远离,视线也渐渐适应了黑暗,绕过凌乱堆积的各式杂物,有一条通道指向里屋。那扇虚掩着的门扉后面,是两间开放式的厨房,一间和式一间西式,并排而立的布局显得十分突兀。
宽敞的台面上,摆放着各种调料和食材,足够整齐却欠缺烟火气息,与其说是厨房,倒不如说是教室。
如今这里早已结束教学,尚未凉透的拉面摆在桌边,隐约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一路风餐露宿,林东权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热食,见此情境立刻恶狼般地扑上前去,连筷子都不需要,直接呼噜着吸溜起来。
四下检查过各个角落,确认室内再无他人,宋琳方才回到案台前,抱臂道:“真是不怕死,这碗面里有毒怎么办?”
林东权连眼皮都没抬,脑袋全部埋进汤碗里,含混不清地说:“那也比当个饿死鬼要强。”
兜兜转转、东躲西藏,两人如今都是满身狼狈、饥寒交迫。然而,宋琳似乎永远比他多出一份镇定和平静,林东权则早已习惯这份差距,甚至将之视为束手就擒、不做反抗的借口。
宋琳无奈地摇摇头,转头看向窗外的柴田高磨。
邮政车已经驶出车道,陈旧发动机排出的黑烟却还没有散尽,偌大的庭院里只剩下老人单薄的身影。透过半掩着的窗帘,他那身日式装扮看起来很地道,与一路上那些侨民们刻意掩饰身份的做法截然不同。
北风呼啸,天地间恢复一片清明,白沙和枯石组成的禅宗意境如此祥和,就连那些反常的花草绿树也不再扎眼,令人心莫名安定下来,仿佛与整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林东权吃完面条,又翻箱倒柜地找出一袋面包,硬塞进几个到胃里去之后,方才觉得心满意足。
他倒了杯水,绕到宋琳身旁,伸手将剩下的食物递过去:“垫一垫,你昨晚也没吃东西。”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两人之间已经多出几分默契:女人的戒备心极重,不容身后有人,他总是从前面或旁边靠近,避免被一次次打成猪头。
第 103 章
恋耽美
第 103 章
“死人了,”林东权沙哑呼救,“压死人了……”
解开捆扎的麻绳,宋琳拍拍身上的尘土,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毫不客气地踢了踢他:“快点行动,时间很紧张。”
她的脸颊也被树枝擦伤,挂着几道深浅不一的血痕,徒增几分野性的美感。黑暗中,只有那双如黑曜石般的瞳眸,闪烁映照着某种兴奋的光亮。
林东权去非洲看过大迁徙,围观过食肉动物捕猎,在它们眼中见过同样的光芒。
狭小闭匿的地窖内,叠放着一层层大酱缸,绕过墙角的破旧桌椅,有楼梯通向地面。两人背后是一条滑道,从前院直通过来,方便运输物资,平日里也用作收集柴草——只是直接从上头滚下来,还是用被捆绑的姿势,多多少少有些吃亏。
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刺痛,林东权倒吸着凉气,双手用力撑住膝盖,勉强站起身来:“刚才那是谁?居然直接用脚踢人……既然这里没有设防,为什么不让我们走正门?”
宋琳弯腰将散乱的干柴收拾成垛,头都懒得抬,低声训斥:“你没必要知道他是谁,只要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就行。侨民们有秘密抵抗组织,但即便猜出了彼此的身份,也绝不能去主动确认。否则,任何人出事都会影响到全局——这也是一种隔离防护措施。”
虽然道理都懂,情报院培训时也讲过皮毛,但林东权从未深入敌后,更不知道该怎样与敌人周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间谍无非喝酒、吃饭、**,出入高档场所,打听一些八卦消息,定期整理成文字材料报送上级,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正因如此,代码、程序和数据才更值得相信。
与人心叵测相比,机器的统计结论至少是客观真实的。
朝鲜的统治阶层对此似乎也颇有同感。
制式僵化、设备陈旧,这一套视频系统却坚持采用图像分层的采集方式,对几个主要地点实施不间断拍摄;无线电信号压缩打包,实时传输到中央处理器集成分析,既能通过比对强化差异,又能减少运算总量降低负荷。
尽管在解码时遇到了些许障碍,林东权还是成功地将“阿格斯”植入了侨民村的监控系统内。
整个过程既紧张又兴奋,他通过追溯数据传输路径,联结地面信息中心,以系统冗余的形式掩蔽子码,留下劫持信号的后门,确保一切神不知鬼不觉。
这样一来,只要有机会接入“光明网”,就能备份所有内部资料,绕开DNS服务器,将它们回传到国际互联网上。
完成这些工作之后,林东权如释重负,感觉背后已经浸透冷汗,竟不知不觉地打起了哆嗦。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奔波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搭乘各种难以想象的交通工具:拖拉机、雪橇、自行车……从朝鲜半岛的最北端,辗转来到大同江畔,抵达了劳动党统治的中心——平壤。
第章
和那天晚上,被人用脚踢下地窖的情形类似,他们一路上遇到的所有接应者,都保持着谨慎而疏离的沉默。
像小吉一样毫无城府、心直口快的孩子,毕竟不适合保密工作——若非奶奶病重,想必她也绝无可能出现在宋琳和林东权面前。
从咸镜北道到咸镜南道,再经由平安南道直抵平壤,原本就贫瘠的北朝鲜,在冬日凌冽的寒风里,显得更加不近人情。日侨们结群而居,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劳动党就像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水蛭,不吸干最后一滴血,就连死亡都是不被允许的选项。
这正是金氏政权比希特勒精明的地方:就算没有毒气室、集中营,也能达到种族灭绝的目的。
最终见到抵抗组织的领导人前,林东权就像溺水者握紧手中的稻草,明知徒劳却还是不肯放弃希望。他几乎能够肯定,宋琳和马木留克兵们“以核武器换人命”的计划太理想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朝鲜政府的顽固和强硬。
两人对此有过争论,宋琳笑他目光短浅,他嫌宋琳头脑简单,结果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每当发生这种情况,女人便会用暴力解决问题,恶狠狠地威胁:“核武器就是国际法里的拳头、腿脚和硬通货,能够终结一切争论,你说管不管用?”
林东权被人压在身下,颚骨都快卸掉了,根本发不出声音,哪里还敢有任何质疑。
正因如此,当他们潜入平壤郊外的疗养院,终于见到柴田高磨本人时,林东权早就憋了一肚子的话要说。
70年代从日本劫机来朝鲜的时候,这位最年轻的革命军成员正是花季,如今刚过去半个世纪,竟已成为双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人。
他独居一栋两层小楼,屋外绿树环绕、声声鸟鸣,还有一片茂密宽广的草坪。眼前这般反季节的景象,与两人沿途所见所谓相去甚远,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
“柴田老师是侦查局的高级顾问,”藏身在邮政车的车厢里,宋琳向林东权介绍道,“特工们在这里接受封闭训练,和他同吃同住整整两年,直到可以完全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生活,才能出境执行任务。”
转过一个弯,邮政车继续朝后院驶去,透过车厢壁上的气窗,依然能够看到院子里景象:那位矮小瘦弱的老人,正站在林地间,头系汗巾、身穿和服、脚蹬足袋,弯下腰用沙耙细细纹犁地面,身后是一座错落别致的枯山水。
庭院如歌,如果不是刚才宋琳开口讲话,林东权简直以为自己回到了日本。
司机倒车入库,稳稳停在后院的一处空地上,车厢门紧挨着小楼的仓库大门。只听得传动机阵阵嗡鸣,内外两扇电控门同时打开,巧妙地形成内外联通的暗道,供人偷偷潜伏进入建筑物内部。
宋琳有节奏地敲了敲驾驶室的隔板,示意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很快便押着林东权,纵身跳下了邮政车。
刚落地,一股暖流便从脚心涌上来,不急不燥,散发着令人心安的温度。
考虑到他们尚未进入小楼内部,热源又来自于后院区域,说明地下埋藏着大片室外供暖管道,确保整个疗养院四季如春——这正是绿树青草反季节生长的原因。
如此奢侈的能源系统与疗养院的低调不符,更与一路走来的所见所闻形成鲜明对比,令林东权感慨良多。
两人先后进入仓库,眼前再度一片漆黑。几分钟后,他们便听到邮包被扔在地上、汽车引擎发动、车轮碾压碎石的声音。
随着嘈杂渐渐远离,视线也渐渐适应了黑暗,绕过凌乱堆积的各式杂物,有一条通道指向里屋。那扇虚掩着的门扉后面,是两间开放式的厨房,一间和式一间西式,并排而立的布局显得十分突兀。
宽敞的台面上,摆放着各种调料和食材,足够整齐却欠缺烟火气息,与其说是厨房,倒不如说是教室。
如今这里早已结束教学,尚未凉透的拉面摆在桌边,隐约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这一路风餐露宿,林东权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热食,见此情境立刻恶狼般地扑上前去,连筷子都不需要,直接呼噜着吸溜起来。
四下检查过各个角落,确认室内再无他人,宋琳方才回到案台前,抱臂道:“真是不怕死,这碗面里有毒怎么办?”
林东权连眼皮都没抬,脑袋全部埋进汤碗里,含混不清地说:“那也比当个饿死鬼要强。”
兜兜转转、东躲西藏,两人如今都是满身狼狈、饥寒交迫。然而,宋琳似乎永远比他多出一份镇定和平静,林东权则早已习惯这份差距,甚至将之视为束手就擒、不做反抗的借口。
宋琳无奈地摇摇头,转头看向窗外的柴田高磨。
邮政车已经驶出车道,陈旧发动机排出的黑烟却还没有散尽,偌大的庭院里只剩下老人单薄的身影。透过半掩着的窗帘,他那身日式装扮看起来很地道,与一路上那些侨民们刻意掩饰身份的做法截然不同。
北风呼啸,天地间恢复一片清明,白沙和枯石组成的禅宗意境如此祥和,就连那些反常的花草绿树也不再扎眼,令人心莫名安定下来,仿佛与整个世界达成了和解。
林东权吃完面条,又翻箱倒柜地找出一袋面包,硬塞进几个到胃里去之后,方才觉得心满意足。
他倒了杯水,绕到宋琳身旁,伸手将剩下的食物递过去:“垫一垫,你昨晚也没吃东西。”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两人之间已经多出几分默契:女人的戒备心极重,不容身后有人,他总是从前面或旁边靠近,避免被一次次打成猪头。
第 10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