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人生(散文集) 作者:刘墉

    第 68 章

    家居有雾的日子,我也临窗眺望,看那路灯是否能制造影片中的效果。或许因为雾不够

    重,光又不够强,还是觉得滋味平平。

    直至今年暑假,到清境农场,夜晚游兴不减,漫步向山里走去,没有路灯,地上水溶溶

    地,高大的松柏在阴暗的夜空下,穆穆地立着,四周是一种夜山的沁凉和窥不透的诡秘,正

    有些踟蹰是否应该回头,远处的山道边,突然灿起一片光彩。

    一团白光,由山谷中瞬息飘上,前面的林木顿时成了深黑的剪影,那光团且迅速地扩

    大,竟使人觉得半座山都燃烧起来。是火光吗?但不见火!是浓烟吗?又不嗅烟。那么是从

    何而来的如此万丈光华呢?

    一辆车子由山边转过,刚才的一切竟全消失了,才知道原来这如幻的景象,都是因为车

    灯射入浓雾中所折射。但过去在雾中驰车的经验不是没有,为什么只有此刻才能见到?

    仅仅两盏车灯啊!直直的光线,没入那云深不知处,车中的人,只觉得前面是一片迷

    蒙,或许犹在抱怨光线的不足,岂知那直光,竟然在不断折射之后,成百成千倍地扩大,在

    有线人的眼中,灿烂成无限的光华。

    只是,灯去之后,依然是冷冷的山、凉凉的雾。过眼的光华,仍在视网膜上残留,眼前

    的景物却又回归平静……。

    我的车灯,山的迷雾,你的灿烂!

    此后,每一次夜里开车,驶过雾中,我都想:会是哪位有缘人,有这样顿悟的刹那?

    *********************

    雨山

    到紫禁城外的北海公园,看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上千盆的名品,把菊花的造型,带到了

    令人难以想象的境界,正陶醉中,却听见一个爱嚼舌的北京人,戏谑地说:“什么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您猜怎么着?根本就是斜眼!”顿时引起一阵哄笑。

    那调笑的人,岂知陶渊明的境界,乃身在物中,而不囿于物,如饮酒诗前面所说:“结

    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正是诗人能保持宁适的方

    法。所以东篱采菊,固然已属雅事,但那采菊的悠然,以及由此引发的出尘之思,才是最高

    的境界。

    曾见梁楷画的“渊明采菊图”,诗人拈一枝花,放在鼻际,眼睛却全不看手中之菊,而

    是骋自远方,正画出了靖节先生的精神——他骋目向何处?当然是南山!画家为什么不画出

    声山,因为南山不必有形,只是一个境界!

    如此说来,南山就不必非是南边的山,甚至可以不是了。当陶渊明走向东篱,弯腰折一

    枝菊花,再缓缓抬头,面远方,又何必有所思?有所觅呢?因为那是一种怡然恬适、拘无束

    更无争的胸怀啊。

    遂让我想起他在“归去来辞”中的句子: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

    设而常关。策扶才能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那矫首遐观的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是一种大而无形的旷达与悠然!

    水云

    请王壮为老师为我刻画室“水云齐”的印章,老师说:“想必是出于杜甫的诗句‘水流

    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吧?!”

    又请文友薛平南为我刻一方,平南附边款:“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丁卯冬,平南

    并录杜句,为水云齐主人。”

    朋友见到我的水云齐,则笑说:想必你是要退隐了,因为既然有了“不竞之心”和“俱

    迟之意”,当然生了”箕山之志”!

    我则心想,如果硬要套上诗词,他们为什么不提王维的“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

    或是韦应物的“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呢?

    其实我的水云齐名,是在少年时就想到的,那时候常爬山,也便总有拂云涉水的经验。

    台湾的山里特别潮湿,远看的云烟,到眼前成为迷雾,穿进去湿凉凉地,加上山里的阴寒,

    和景物的朦胧,则给人一种在水中游走的感觉。

    有时候涉水到瀑布旁边,水花飞溅,随着山风扬起,更让人分不出是水、是云。不记得

    第 68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漂泊的人生(散文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刘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刘墉并收藏漂泊的人生(散文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