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书生 作者:一面湖水

    第 65 章

    我索性把话挑明了说:“我对吴三桂信不过,我看他很可能会投降清兵。”

    洪承畴微微一惊,沉吟了一会,说道:“断然不会。”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十分坚决。

    我淡淡问道:“哦?吴三桂的骨头有那么硬吗?你对他了解多少?”我心中冷笑,他吴三桂和你洪承畴一样,现在都是大大的忠臣,还没有投降清兵,那只是因为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软骨立现。

    洪承畴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淡淡道:“李总督好象对吴三桂颇有些成见?看来一定很了解他了,你倒说说看,他怎么个软骨头法?”

    我张口结舌,有苦说不出来,这吴三桂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的故事,现代人谁都知道,吴三桂的千古骂名是永远也洗不清的。可是此时引清兵入关之事尚未发生,我又如何拿来证明?而吴三桂在引清兵入关之前的事,我确实不太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

    我于是瞎扯几句:“这吴三桂,我听说他很害怕清兵,而且好酒好色,贪图享受,恐怕不是可以值得托付之人。”

    洪承畴叹道:“李大人果然对吴三桂成见颇深,却不知成见从何而来?吴三桂作为我的部下,我对他很是了解,完全不是你说的那样。据我所知,他勇力过人,武艺超群,从年少起就一直抗击清兵,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都不禁对麾下称赞吴三桂是条好汉子。

    吴三桂年少时就十分骁勇,在一次战役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天启末年,他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当然,他今年刚28岁,年轻力壮,又兼儒雅风liu,拈花惹草的事倒是免不了的,也有些好酒贪杯,但还不至于象你说的那样不堪。”

    “带二十个家丁,敢跟四万满清人斗?不是吹出来的功绩吧?”我吃了一惊,这段事,我却是不知。萨尔浒战役中,清兵前锋武理堪以二十余人闯入二万人阵营中,曾让我惊为天人。而如果洪承畴说的是真的,那吴三桂岂不是比武理堪还生猛?

    洪承畴微微一笑,娓娓道来:“此事千真万确。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友,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辽东名将祖大寿……”

    我插话道:“祖大寿?我知道,就是守锦州的祖大寿,他是条好汉子,是袁崇焕以前的爱将之一。”

    我对祖大寿的印象很好,他和袁崇焕一起,多次打得清兵狼狈而逃。袁崇焕死后,他被皇太极带清兵围困在大凌河城,粮尽援绝,被迫投降;祖大寿假装顺服,却使了条计策,声称自己可以带兵进入锦州,然后发动内乱,将城献出,皇太极大喜同意。结果祖大寿进了城后,马上据城坚守,狠狠地打击清兵。皇太极大怒,包围锦州,多次进攻却没能破城,只得怏怏而归。这次皇太极再次再兵围困锦州近一年,恐怕也是为了报当年的背约之仇,誓要将祖大寿再次擒拿。但祖大寿不愧是铁骨铮铮的汉子,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一直坚守着锦州。

    洪承畴微笑道:“祖大寿确实是条好汉子,但吴三桂也不比他差。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少年吴三桂得知他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他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见清兵人多势众,明军不是清军对手,认为救援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危及明军自身,遂当场拒绝。

    吴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二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清兵愕然,不知底细,竟任由吴三桂冲入。吴三桂在找到父亲的人马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一路奋勇冲杀,终于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辽境无人不知,就是讽刺我连这事都不知道罗?我默然不语,心底却思绪万千。看来一个人本有正恶两面,也有忠奸两面,并不是谁生下来就注定要作汉奸的。其实我也看过一些网络文章,称吴三桂本已决定投顺李自成,是因为其父吴襄被李自成手下拷打,既怒不可遏,又痛感李自成对投降者冷血无情,自已作为投降者必定没好下场,才引清兵入关的,细细想来,这种论点也颇有几分道理。

    从洪承畴刚才所说的故事里,吴三桂还是十分孝顺的,为其父的事情而与李自成反目,也是十分可能的。无论他多么坏,这个“孝”字总是值得赞叹一声的。而陈圆圆只是吴三桂的小妾,又是个妓女,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恐怕并不可靠,多是后人牵强附会出来的。若吴三桂果真只是为了陈圆圆这个妓女,而与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翻脸对抗,他手下的兵士又如何肯在明朝政权已完蛋之后,仍死心跟着吴三桂,继续为他卖命?

    说到胆量和抗清决心,吴三桂其实也并不缺乏。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辽东,也是出生于拥有长期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清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敢于在与清兵的对抗中以少胜多,甚至只带二十个家丁就敢冲入四万人的清军大阵;中年时,在李自成声势如日中天、打进北京后,又敢于和李自成反目,在山海关外决战、一赌生死;年老时,他还敢反抗那时已树大根深的清朝政府,造反并称帝;看来只要利用得当,把吴三桂的胆量始终用到抗击清兵的正途上,还是大有可为的。至于那段被扭曲了的历史,我相信在我和崇祯的参与下,恐怕是不会重现了。想到这里,我对吴三桂的印象有所改观,不再那么厌恶了。

    但无论如何,吴三桂是不得不防的,所以我还是力主初二早上便出发,前往宁远救援,以防吴三桂投降的结果发生。

    洪承畴沉吟道:“不知多尔衮他们是真撤走了,还是假撤实留?如果清兵就埋伏在附近,恐怕我们会中了埋伏。我看,还是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为好。再说了,明日就动身出发,也太仓促了,士兵们没准备好,骑兵刚打完大仗,步兵刚赶来山海关,总得让他们休息和庆贺一下,同时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以稳定军心。”

    我叹道:“我们在这好吃好喝地过年,可是宁远城兵临城下,城里人心惶惶,无心过年;锦州城里更是粮尽援绝,恐怕都在人吃人了。一念及此,我们又怎能安心过年。至于埋伏一事,我们这几日已派出骑兵去侦探,并未在赴守远路上发现伏兵,我看不足为惧。清兵大约是回松山过年了,我们正可一鼓作气,把围困宁远的清兵赶跑,然后再去松山决战。”

    洪承畴沉吟半晌,终于同意了我的方案。于是我们再和中高层将领讨论了一番,将领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在我们反复权衡利弊后,最终把这事定了下来。

    第三卷 惊涛拍岸 第九十章 驰援宁远

    初一下午,我们在山海关附近的两个景点去游玩了一番,权当放松。

    我们先去了老龙头景区,听说这里就是大海之滨了,我兴奋异常。我虽然名叫张远航,但在那个时空里,我从来没见过大海,更别提扬帆远航了,所以我对于大海,总有种莫名的思念,不想在山海关能夙愿得偿。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处的渤海之滨,由宁海城、入海石城、澄海楼、南海口关、龙武营、海神庙等组成。万里长城像一条趴在神州大地身上的巨龙,东端在山海关城南公里4处直插入海,犹如龙头高昂,成为明长城东部起点,因此这段长城就形象地被称为老龙头。老龙头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唯一的一段海中长城,由戚继光修筑,是一座海陆军要塞,能防止敌人从海滩上悄悄入关。

    渤海虽然仅仅是内海,或者说是一个超大海湾,但仍然是海天一色,无边无际地辽阔,风光壮丽、景色迷人。在大海的面前,人显得那样的渺小,而海水并不以为骄傲,只是静静地涨起一轮轮的海潮,拍在岸边的礁石和城墙上。我看得目醉神迷,真想弄个相机照个相,可惜这只能是幻想。至于弄艘大船出海去远航一番,则现在也只能是幻想一番罢了。

    随后我们骑马来到了山海关以东十多里处的凤凰山上,这里有同样名闻天下的孟姜女庙,由贞女祠和孟姜女苑组成。贞女祠庙前有108级台阶直通山门,庙上红色围墙内有前后两殿及钟楼、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观。庙后建有江南水乡风格的孟姜女苑。

    在孟姜女苑,我见到了一副奇怪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我读了半天也没读明白,觉得象是个结巴写出来的,可以与唐僧相媲美,于是叹道:“一句对联用了十四个叠官,这真是玩文字游戏啊。”

    一旁的了因和尚却大声叫好。

    我不解地问道:“这对联好在何处?”

    了因说道:“李施主,你恐怕是没有用心去读。你瞧,这对联表面上象是在玩文字游戏,却饱含着人生至理,确实是副好对联。”

    宋献策见我出丑,急忙笑道:“了因长老好眼力,这副对联,我曾听人说起过,据说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联。李总督,这‘朝’字和‘长’字”都是通假字,‘朝’通‘潮’,同时音有两种,可读成今朝的朝,又可读成潮水的潮;‘长’通‘涨’,音也有两种,可读成经常的常,或长短的长。所以这副对联,有多种不同的读法,各有韵味。”

    我顿时心虚起来,冒牌书生的老底眼看被人揭穿,顿感自己的不学无术。我干咳一声:“这点我自然知道。宋总兵,你先读读,我看你的读法和我的读法是否一样?”

    宋献策微笑着吟哦起来:“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

    了因赞道:“这句断得好,和我心中所想一样。”

    哦,原来是如此断句啊,既然了因也是这样断句,我再附和就显得勉强了。我沉吟了一番,心内也有了计较,笑道:“宋总兵,我和你断的不一样,我的是——海水朝潮,朝朝潮,朝朝落;浮云常涨,常常涨,常常消。”

    洪承畴抚掌笑道:“李总督断得也好。我倒也有一种断法——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常常涨,常涨常常消。”

    红娘子想了半晌,轻笑道:“我看你们断得都不好,应该这样读——海水朝潮,潮!潮!潮!朝朝落;浮云常涨,涨!涨!涨!常常消。”

    了善笑道:“红娘子断得很有音律感,也甚有气魄,令人叹服。我也有种断法——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浮云涨,常涨常涨常常消。一句对联能断出如此多的读法,千变万化,难以穷尽,果然是好联,好句。”

    陈奏廷却道:“你们都断得太麻烦,我看这对联就是有问题,不如改成——海水落,浮云消,这样才叫痛快。”

    我们相视大笑。我总结道:“咱们断句各有千秋,但断出的人生至理却是相同,大家都是才子才女,来,为天下有才干一杯。”

    我们就着花生米,在亭内喝了些酒,东拉西扯了一番,便打马下山了。在下山途中,我想到那副对联,心中忽然有些感触,人的这一辈子,倒真象这海潮和浮云,起起落落,却不知为何起落。也许这对联中的禅意,对我的人生感悟任务甚有好处。但是知易行难,谁也不傻,这人生道理是很容易明白的,一说就懂,但是要坚持着把那人生道理用在人生的每件事中,却是比较困难。这名与利就是这样,大家都能明白名利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遇到名利时,又有几个人能不去争抢?能做到无动于衷的,就是世外高人和名士了。记得有名士在种菜时挖到黄金,却不屑一顾,捡都不捡;若是我,恐怕早已送到嘴里去拼命狂咬,试试真假了,看来我始终还是一个俗人罢了,终究是当不了名士的。

    天阴沉沉的,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八万骑兵和三十二万步兵,浩浩荡荡地向宁远城奔去。剩下的三万多步兵,暂时留在山海关协助高第守城,顺便练练兵,以防清兵反扑。

    这是正月初二,让将士们休息了一天后,我们决定,趁清兵过年防守薄弱,直扑宁远和锦州,解开这二城之围。当然,如果多尔衮的八万多清兵在松山过年,我们就要慎重对待解锦州之围的事情了,可以在解开宁远之围后,带着步兵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想到锦州和宁远断粮很久了,我们特意多带了一些军粮。为防清兵抢我们的粮草,我们把运粮队放在军队中间,分出李家军的一万骑兵和八万步兵保护,一路东行。

    安顿好了粮草,我们剩下的七万骑兵,就带了五日口粮,直奔宁远而去。这其中,有关宁铁骑二万人,李家军六万人。李家军的骑兵虽然伤亡三千多人,但由于李自成曾在开封轮训过大军,各兵种都能较熟练地掌握骑兵技术,因此我们又从步兵中挑选了三千多人,补充到骑兵中来。

    宁远离山海关有二百里路左右,幸好除夕和初一初二这三天,天都放晴,路上薄薄的积雪早已融化,我们可以放马狂奔。据探马回报的消息,宁远城仍有五万左右的蒙古军队围城,但未见多尔衮率领的满清骑兵。因此我们决定,为达到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奇效,甩开步兵,先用骑兵去进攻。如果进攻不顺利,再回头与步兵会合,进行反攻。

    我们第一天昼夜兼程,连赶了一百四十里路,然后休息了一上午,初三下午,我们继续赶路,天近黄昏时,我们离宁远城只有十余里距离了。我和洪承畴让大军原地休息,准备在凌晨时,趁蒙古八旗军酣睡之时发起突袭。

    为防宁远蒙古兵远远发现我们的炊烟,我们连火都没升。数万人在山林上啃完干粮,然后开始休息。天渐渐地黑了,刺骨的寒风吹在身上,很冷。士兵们纷纷打开酒囊,每人轮着喝一口暖暖身子,然后站起身来活动筋骨,生恐在野外睡着了,弄个风寒什么的,更怕就此长睡不起。

    第 65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冒牌书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一面湖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一面湖水并收藏冒牌书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