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6 章
下个轮回,凭着记忆找寻你 作者:悲欣交集
第 6 章
暑假后,我升入了五年级,新学期开学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徐老师不再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而是换成了李老师。
李老师我再熟悉不过了,有五十多岁,是我们村的人,从辈分上讲我还应该叫他大姑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而学校之所以给我们班换老师,理由竟然是我们班的风气不正。
徐老师向我们做“告别陈词”时,有些激动,我也不禁被她情绪所感染,难过起来。
可当她声泪俱下的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时,我们都无法相信,那就是徐刚在暑假里到龙王庙水库游泳时溺水而亡。
我转过头去,才发现窗边的那个位子已经是空空荡荡,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一个小男孩第一时间给我们报信大喊:“老师来了!”
而我对徐刚的记忆,也永远的停留在了一九九五年的夏天,那一年,他十二岁!
童年的记忆里,我对于死亡并没有多少的恐惧,因为那个时候我并不会真正理解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后来看过的弘一大师给日本妻子的信中“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要来到。”这句话的真谛!
徐刚的事也很快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直到许多年以后,电视上每每播放暑期孩子溺水的事故,我才会想起曾经在西庄完小有个叫做徐刚的男孩!
我们的悲伤情绪也很快被这个学期开始实施的“双休日”的喜悦所替代。
一九九五年五一以后,根据国家政策,实行双休制。我们的周末休息日发生了改变。而这个学期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相处方式!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或许是经过一年的相处大家都熟悉起来。渐渐地班里的男生和女生也不再那么“爱憎分明”,大家也常常进行愉快的聊天。
我们讨论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电视剧情节,甚至会谈到一些新闻和热点。
“哎,高姝雅,你最近看电视了吗?”曲振兴用圆珠笔头戳了戳我的后背。
我转过头去问他:“看什么电视?《梅花烙》吗?”
“不是,是《中华之剑》,关于艾滋病的,电视里天天演。”曲振兴有些担忧的说。
我也愁了起来:“我也看了一点,是挺可怕的!电视上说得这个病就得死,而且会越来越多。你说怎么办?”
曲振兴用手抵住脑袋,叹了口气:“不行,就得跑!”
“跑去哪儿?”我问他。
曲振兴灵光一现说:“到东北的大森林里,藏起来。”
我说:“到时候再说吧,不是还没传到咱这边么。”
曲振兴点点头,又说:“不过我听说,最近往你们村走的东边那条道可不大好,有坏蛋藏在苞米地里,专门抽小孩的血,能把人抽死。”
“啊?”我脸色有些苍白,心中暗想:“不行,必须要想个办法,下课以后,要立即和刘彩萍他们商量一下。”
那个时候我们的确是傻的有些可爱,居然会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更悲催的是家长从来不解释,学校也不会进行两性教育。谁要是提到青春期发育的事,一定会被冠上“不正经”的帽子。
放学后,我和刘彩萍、崔丽丽拎起[site]便冲出教室,我们没有像平时一样做完作业再回家,就是因为学校东边那条通往我们村子小道两旁的玉米地。
走着走着,我发现张远推着那辆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大金鹿”跟在我们后边。在羡慕他可以骑车的同时,我忍不住回头问他:“张远,你怎么推着车走,不骑着啊?”
张远回答:“听说这几天道边的苞米地里有抓小孩抽血的坏蛋,要是碰上了,我把他们引开,你们就跑!”
我和刘彩萍、崔丽丽一听咧开了嘴,提心吊胆的心终于可以放了下来,而张远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高大了起来!
这学期语文课,我终于学到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还记得四年级写的电影《董存瑞》的观后感,自己当时的疑问也终于在这篇课文的最后做出了解答: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与徐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李老师从来都不会给我们朗读课文。而是通过点名,让我们依次站起来一人一段的朗读。
渐渐的我发现,李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写繁体字,也乐意教我们。也许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从小接触繁体字的缘故。
同样“因循守旧”的还有教我们数学的杨桂忠老师,因为“桂”和“挂”的外形比较相似,所以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私下里都叫他杨挂忠,久而久之杨老师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大挂钟”。
说他因循守旧主要是因为考试。除了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他的每次小测试总分都是五分。如果出五道题,谁答错了三道,那么就是二分;如果出十道题,答错了两道,就是四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测试都是五道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许只有在九十年代,八零后的我们碰到四零后的他们,才会碰撞出如此美好的火花!
周五的下午,学校组织观看了两部爱国主义电影,一个是《烈火金刚》,另一个就是《董存瑞》。
李老师说为了让我们加强对《董存瑞》这篇课文的印象,特意安排学校播放这部电影。看来有个当教导主任的班主任就是这么拽!
《烈火金刚》我看得还津津有味,尤其是葛优和梁天塑造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董存瑞》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所以“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偷偷的溜回了教室。
回到教室,我瞅了瞅四下无人,悄悄的走到班里的一个女生桌子前,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她的歌词本。
如获至宝般的回到位子上,因为凳子还放在观看电影的实验室里面,索性就站着抄了起来。
“高姝雅你在写什么?怎么不去看电影?”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吓了我一大跳。张远什么时候走进教室,我居然一点儿都没觉察到。
我条件反射的去捂住歌词本,抬起头来:“《董存瑞》我以前都看过了,最后和课本上一样,他把碉堡炸了,然后死了!”
张远瞅着我捂住的歌词本问:“你在学习吗?”
原来他是怕我利用看电影的时间来学习,超过他。那我就不用担心他告诉别人我偷拿歌词本的事了。我将手放开,歌词本向前一推,平静的说:“没学习,我在抄歌词,《梅花三弄》里面《水云间》的片尾曲。”
张远拿起来看了看,念道:“犹记小桥初见面,柳丝正长,桃花正艳?这歌好听吗?”
我有些惊讶:“这首歌你都没听过,你没看《水云间》吗?那里面梅若红手制的风铃多好看。”
“没看见什么风铃,再说我不爱看这样的电视,这个喜欢那个,那个喜欢这个的,而且里面那个男的每次都吼来吼去的,太激动了。”张远笑着说。
吼来吼去的那个人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咆哮帝”的马景涛,不过那个时候我倒是觉得他那样吼来吼去的更能振奋人心。
我撇撇嘴:“你还说别人呢,你不也喜欢刘彩萍么?”
“胡说八道,谁说的?”
“他们都这么说,你每天放学走在我们后面就是为了保护刘彩萍。”我辩解起来。
“那你慢慢抄吧,我去看电影了。”张远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也不知道他拿了什么东西,掉头就走。
第 6 章
恋耽美
第 6 章
暑假后,我升入了五年级,新学期开学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徐老师不再担任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而是换成了李老师。
李老师我再熟悉不过了,有五十多岁,是我们村的人,从辈分上讲我还应该叫他大姑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学校的教导主任。而学校之所以给我们班换老师,理由竟然是我们班的风气不正。
徐老师向我们做“告别陈词”时,有些激动,我也不禁被她情绪所感染,难过起来。
可当她声泪俱下的告诉我们另一件事情时,我们都无法相信,那就是徐刚在暑假里到龙王庙水库游泳时溺水而亡。
我转过头去,才发现窗边的那个位子已经是空空荡荡,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一个小男孩第一时间给我们报信大喊:“老师来了!”
而我对徐刚的记忆,也永远的停留在了一九九五年的夏天,那一年,他十二岁!
童年的记忆里,我对于死亡并没有多少的恐惧,因为那个时候我并不会真正理解生命与死亡之间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后来看过的弘一大师给日本妻子的信中“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要来到。”这句话的真谛!
徐刚的事也很快从我们的世界里消失,直到许多年以后,电视上每每播放暑期孩子溺水的事故,我才会想起曾经在西庄完小有个叫做徐刚的男孩!
我们的悲伤情绪也很快被这个学期开始实施的“双休日”的喜悦所替代。
一九九五年五一以后,根据国家政策,实行双休制。我们的周末休息日发生了改变。而这个学期同样发生改变的还有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相处方式!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或许是经过一年的相处大家都熟悉起来。渐渐地班里的男生和女生也不再那么“爱憎分明”,大家也常常进行愉快的聊天。
我们讨论的范围也不仅限于电视剧情节,甚至会谈到一些新闻和热点。
“哎,高姝雅,你最近看电视了吗?”曲振兴用圆珠笔头戳了戳我的后背。
我转过头去问他:“看什么电视?《梅花烙》吗?”
“不是,是《中华之剑》,关于艾滋病的,电视里天天演。”曲振兴有些担忧的说。
我也愁了起来:“我也看了一点,是挺可怕的!电视上说得这个病就得死,而且会越来越多。你说怎么办?”
曲振兴用手抵住脑袋,叹了口气:“不行,就得跑!”
“跑去哪儿?”我问他。
曲振兴灵光一现说:“到东北的大森林里,藏起来。”
我说:“到时候再说吧,不是还没传到咱这边么。”
曲振兴点点头,又说:“不过我听说,最近往你们村走的东边那条道可不大好,有坏蛋藏在苞米地里,专门抽小孩的血,能把人抽死。”
“啊?”我脸色有些苍白,心中暗想:“不行,必须要想个办法,下课以后,要立即和刘彩萍他们商量一下。”
那个时候我们的确是傻的有些可爱,居然会认为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更悲催的是家长从来不解释,学校也不会进行两性教育。谁要是提到青春期发育的事,一定会被冠上“不正经”的帽子。
放学后,我和刘彩萍、崔丽丽拎起[site]便冲出教室,我们没有像平时一样做完作业再回家,就是因为学校东边那条通往我们村子小道两旁的玉米地。
走着走着,我发现张远推着那辆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大金鹿”跟在我们后边。在羡慕他可以骑车的同时,我忍不住回头问他:“张远,你怎么推着车走,不骑着啊?”
张远回答:“听说这几天道边的苞米地里有抓小孩抽血的坏蛋,要是碰上了,我把他们引开,你们就跑!”
我和刘彩萍、崔丽丽一听咧开了嘴,提心吊胆的心终于可以放了下来,而张远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也高大了起来!
这学期语文课,我终于学到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还记得四年级写的电影《董存瑞》的观后感,自己当时的疑问也终于在这篇课文的最后做出了解答: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与徐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同,李老师从来都不会给我们朗读课文。而是通过点名,让我们依次站起来一人一段的朗读。
渐渐的我发现,李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写繁体字,也乐意教我们。也许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从小接触繁体字的缘故。
同样“因循守旧”的还有教我们数学的杨桂忠老师,因为“桂”和“挂”的外形比较相似,所以班上几个调皮的男生私下里都叫他杨挂忠,久而久之杨老师便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大挂钟”。
说他因循守旧主要是因为考试。除了期中期末这样的大考,他的每次小测试总分都是五分。如果出五道题,谁答错了三道,那么就是二分;如果出十道题,答错了两道,就是四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测试都是五道题。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许只有在九十年代,八零后的我们碰到四零后的他们,才会碰撞出如此美好的火花!
周五的下午,学校组织观看了两部爱国主义电影,一个是《烈火金刚》,另一个就是《董存瑞》。
李老师说为了让我们加强对《董存瑞》这篇课文的印象,特意安排学校播放这部电影。看来有个当教导主任的班主任就是这么拽!
《烈火金刚》我看得还津津有味,尤其是葛优和梁天塑造的角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董存瑞》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所以“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偷偷的溜回了教室。
回到教室,我瞅了瞅四下无人,悄悄的走到班里的一个女生桌子前,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她的歌词本。
如获至宝般的回到位子上,因为凳子还放在观看电影的实验室里面,索性就站着抄了起来。
“高姝雅你在写什么?怎么不去看电影?”突如其来的一句话,吓了我一大跳。张远什么时候走进教室,我居然一点儿都没觉察到。
我条件反射的去捂住歌词本,抬起头来:“《董存瑞》我以前都看过了,最后和课本上一样,他把碉堡炸了,然后死了!”
张远瞅着我捂住的歌词本问:“你在学习吗?”
原来他是怕我利用看电影的时间来学习,超过他。那我就不用担心他告诉别人我偷拿歌词本的事了。我将手放开,歌词本向前一推,平静的说:“没学习,我在抄歌词,《梅花三弄》里面《水云间》的片尾曲。”
张远拿起来看了看,念道:“犹记小桥初见面,柳丝正长,桃花正艳?这歌好听吗?”
我有些惊讶:“这首歌你都没听过,你没看《水云间》吗?那里面梅若红手制的风铃多好看。”
“没看见什么风铃,再说我不爱看这样的电视,这个喜欢那个,那个喜欢这个的,而且里面那个男的每次都吼来吼去的,太激动了。”张远笑着说。
吼来吼去的那个人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咆哮帝”的马景涛,不过那个时候我倒是觉得他那样吼来吼去的更能振奋人心。
我撇撇嘴:“你还说别人呢,你不也喜欢刘彩萍么?”
“胡说八道,谁说的?”
“他们都这么说,你每天放学走在我们后面就是为了保护刘彩萍。”我辩解起来。
“那你慢慢抄吧,我去看电影了。”张远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也不知道他拿了什么东西,掉头就走。
第 6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