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节
朕的史官每天都在作死 作者:书归
第1节
《朕的史官每天都在作死》
作者:书归
文案
起居舍人,寅时入宫,申时出宫,专职统录帝王起居。
自从御前来了个新舍人,皇上感觉好日子到头了。
——批奏折骂骂街会被记下,看个闲书会被记下,和弟弟多说两句话会被记下,就连挑食都要被记下!
皇上想打人!
……
“温舍人,朕甚么都没做,你究竟在记何?”
温彦之木木地向堂上伏了伏身:“微臣记载属实,便是皇上甚么也没做。”
——不做事也不行?!
齐昱面上笑着,只觉自己一口血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当然不能吐血,不然一定又会被记下:
庆元某年某月某日,帝徒坐高台,甚么也没做,只吐了口血。
内容标签:情有独钟 甜文 欢喜冤家 天作之合
搜索关键字:主角:温彦之,齐昱 ┃ 配角:齐宣,方知桐 ┃ 其它:
第一章 【新来的舍人】
“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北风阴寒,大雪疏忽而落。
一百三十八道刀光齐齐落下,划破隆冬凛冽的寒风,晃得人眼前一花。
殷红的血水,混着刑台上经年的尘垢漫溢而下,直直逼到观刑百姓的脚边上。
人群连连后退了几步,生怕脏了自己的脚。
“……人说工部养贪官么,这秦文树也是胆子大,不仅贪了朝廷治水的几十万两银钱,还将兵防图纸卖给藩人……”
“想着发财罢了,这下倒好,一家子全砍了脑袋,有命赚可没命花了!”
“作孽哦!瞧瞧最里边那孩子,怕只有十三四岁吧……”
……
明德十九年的年尾尚未翻过,皇帝重疾不治,驾崩了。自此明德盛世结束,二十四岁的皇五子齐昱灵前继位,率兵包围皇城,以护先皇梓宫。
先皇之弟靖王深为哀恸,急火攻心,亦追随皇兄而去。新帝感念其忠义之情,着其子齐宣秉承父爵,增其封地千亩,食邑万人。
国丧之日,御史台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道消瘦的人影蹒跚行出。他身上薄青色的长衫皱了,清秀的眉目迎着雪,满是萧索。
风雪凄迷,他只觉四肢麻木。将欲软倒之际,忽有一双手将他扶起:“彦之小心!”
他沉沉地回头一看,下一刻却是将那人恨恨地推开:“你给我滚!”
被推开的人亦是刚从御史台出来,神容苍白憔悴,头发凌乱,褐色的袍子上也多是灰尘。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青衫人红着眼睛瞪向那穿褐袍的,“方知桐,贪墨银钱的人究竟是谁?仿制图纸的又是谁?……老秦待你如亲人,你——”
“我没做过!”穿褐袍的男子双目满是血丝,神容怔然,“老秦待我如父,我断然不会害他!我没做过!老秦也没做过!你信我!”
“我信你?你自己做过甚么,你自己心里清楚!”青衫人兀自站稳,嘴角噙着冷笑。他看向那褐袍男子的双目,比卷雪的狂风更寒,更冽。
“方知桐,待我查清此案为老秦平反昭雪,秦家这一百三十八条人命……定要你血债血偿!”
……
三年后。
京城的七月,酷热难当,眼见着挨过了三伏天,终于盼得天降暴雨。
寅时,庆元帝齐昱在御书房后的龙榻上睁开眼来,听着窗外如雷般的大雨声,英挺的眉间结成个川字。
皇帝自有皇帝操心的事。
热则疑疫病横行,寒则怕谷物受侵,天干亦忧旱灾,暴雨却恐洪涝。
洪涝之事,乃是当朝第一大患。
齐昱侧身,忖度着今年的江淮堤坝是否足够牢靠,回忆着河道总督数月前的上表,觉得胸中不甚安宁,索性坐起身来唤内侍宫女准备洗漱。
内侍、宫女鱼贯而入。齐昱如常地盥洗一番,不经意抬眸扫视,却发现少了个人。
他英挺的长眉挑起,又仔细看了一圈,问道:“左舍人何在?”
左舍人名曰左堂贤,乃先帝时就常伴君侧的起居舍人。起居舍人每日寅时入宫,申时出宫,专事统录皇帝言行举止。先帝驾崩后,左舍人仍当旧职,跟随齐昱左右,到如今已有六十九岁。
齐昱登基两年以来,除却官员休沐,左堂贤从未误过时辰,今日却是不见踪影。
大太监周福道:“禀皇上,左舍人昨夜里突发胸痹,在家中过了身,今日吏部会拟好新的舍人遣来。”
齐昱动作顿了顿,将手中的丝帕放回瓷盆里,一时没说什么。
过了片刻又嘱咐周福:“封赏之事,让礼部瞧着多添一些罢。”
周福妥善地应了。
天刚蒙亮,雨还在下,齐昱紧赶着去向惠荣太后请了安,又到御花园用过早膳后便回了御书房。各地的折子络绎从殿外送进来,不一会儿便堆起一座小山似的,估计又要看到半夜。
这还是经太傅太师们滤过了一道的。
齐昱尚来不及翻开第一本奏折,外面竟又报上一道火漆的文书。
齐昱打开一看,只觉得太阳穴突突地疼。
淮南果真决堤发大水了。
雨渐淅沥,宫门次第开了。六部各官到职应了卯,便有黄门侍郎来传户部、工部要员速速觐见,另说还要请三公,便匆匆走了。
两部尚书并侍郎人等不敢耽搁,连忙结伴出了司部。
“……河决于荥泽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寿阳、祥符、扶沟、通许、沋川等十一地,举目汪洋,村舍倒塌,受灾之地约三百余村,人畜冻饿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无家可归者上万。虽及时堵塞,然河道似欲改道南流……”
齐昱合上折子,冠玉般的面容神色淡然,垂着杏眸瞧着堂子上杵着的十多个人,道:“暴雨数日,淮南决堤发了大水,死伤上万,众卿还不知道?”
口气十分和蔼,仿若一点点怒气都没有,可其中的冰冷,却叫人闻之刺骨。
六部官员咽了咽口水,面面相觑,心有戚戚,不知如何答话,都把目光投向上首站立的周太师。
周太师着一袭紫袍绿绶,抱着板笏。他已年过六旬,鬓眉花白,乃是先皇定下的顾命大臣之一,诸官本指望他能劝解一番,哪知周太师却是扑通一声跪下了。
众人一愣,连忙也跟着跪下。
周太师沉声道:“禀皇上,六月以来淮南伏汛频频,河口堤坝偶有小决,皆因填补迅速,并无大碍。臣等日前已督促沿淮各地严防暴雨,万没料到此次汛情凶猛,臣等无能,望陛下治罪!”
既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且认罪态度坚决,神情诚恳。
诸官很是受教。
齐昱展颜笑了笑,将治罪一事轻轻掠过:“事已至此,治罪尚且是后话,今日朕想听听众卿有何应对之法。”语罢也没让诸官起来,却点了个人:“林太傅,你先说说,这荥泽口大堤三年前才整修完,如今怎么又塌了?”
林太傅略一思索,毫不犹豫道:“回禀皇上,荥泽口大堤是前工部侍郎秦文树被罢免前督建,罪臣秦文树贪墨治水公款,定是在河堤之中偷工减料,才造成今日……此种惨状。”
瞧这责任推得,多干净。齐昱挑起眉头,目光向他旁边移了一格:“唐太保,如今有何应对之法?”
被点到的唐太保心里一紧。此事出突然,他还无甚想法,可今上着实恼怒官员毫无主见,说“不知”难免受骂,于是思忖片刻,只好硬着头皮道:“臣以为,应当阻断北流河道,开七宝河,以恢复建元故道。”
工部的张尚书抬头瞧了他一眼,像是很不能苟同。
然则今上亦讨厌朝臣争执于殿,故他也没有马上开口。
“张尚书,”齐昱看在眼里,“你如何看?”
张尚书伸着脖子道:“回禀皇上,建元故道已堙塞了二十余年,臣以为,此道难以恢复,倘若强行恢复故道,淮南北流宣泄不及,更会决口!”
齐昱点点头,又笑着点了他身后的工部郎中:“徐郎中以为呢?”
工部郎中徐佑是去年的榜眼,文章写得好,人也甚老实,只是心思不活泛,故御笔点他进了工部做主事,想让他历练一番。谁知两月前,前郎中恶疾辞世,此生运气尚好,顶替了郎中之职,跑腿之事并不曾做过。
此时徐佑只当皇帝在问他赞同哪一边,自然觉得没有不帮恩师而帮外人的道理,便爽朗道:“臣以为尚书大人言之有理。”
张尚书只觉背脊一凉,心里已打了徐佑十八个脑袋瓜:傻小子哟,皇上是问你有没有其他意见!
果然,齐昱相当和煦地笑了两声,“徐郎中倒是敬爱恩师。”
徐佑还以为在夸自己,更是喜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皇上谬赞!”
张尚书已经快背过气去。
从御书房出来,徐佑同张尚书行在后面,沾沾自得,携着恩师的手跨出门槛,小声道:“老师,学生今日也算是悦了龙颜了。”
张尚书怄得一口气憋在喉咙口,说不出话来。
走在前面的户部人等听了,皆是闭着眼摇了摇头。
常事君侧便会知道,今上这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比之先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寻常斥责两句,倒还无甚大事,若是惹他笑出声来……
呵呵。
呜呼此生,自求多福就是。
齐昱刚散了十几个朝臣,正翻奏章看,又听外面报:“吏部侍郎求见!”
不一会儿,吏部侍郎董谦领着个人,恭恭敬敬走进来请了安,道:“禀皇上,昨夜里起居舍人左堂贤去了,其职空缺,蒲尚书已着臣拟了新的起居舍人,臣现在给您带来了。”
他身后跟着的人已跪下了,此时伏身道:“微臣内史府温彦之,参见皇上。”
此人吐字清透,声音如撞玉般,一听便是个知书达理的年轻人。
齐昱从奏章里抬起头来,见董谦身后跪着个清瘦的男子,伏着身子,不见脸,便道:“平身罢。”
“谢皇上。”
那人随着董谦站起身来,一身普通的沙青色七品官服,乌纱帽下面若冠玉,眉如黛山,五官皆是恰恰到了好处,周身风骨泠然清秀,相貌是极佳的,只是他眸子始终谨慎地垂着,没有笑意,神情简直是内史府的特产:肃穆板正,好似老朽。
名叫温彦之?
美士为彦,他倒也当得起这个名字。只不过……
美则美矣,略呆。
能送来御前的人,各部都是查了一遍又一遍,故齐昱也懒得再关心他来自何方,是哪一年的进士,点了点头,董谦便自觉退下了。
堂中只留下个温彦之,齐昱瞧着,竟不由得想起了先皇来。
倒不是想起了先皇礼贤下士、君臣佳话之类,而是想起了先皇临终前说的一席话,讲的都是代代皇帝的交心之句。
“……做皇帝最难之处,便是行至每处必有人跟随。若是朝臣,不想见尚可不见,可朝起暮归总要见到的人,便是统录皇帝起居的史官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记录在案,一人之事,乃天下万万人之事。”
“世人皆以为皇帝是全天下最逍遥之人,岂知身为皇帝,也不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否则史官一笔,长留青史——万民看顾,皆会指点,留诸后世,亦废英明……”
老舍人左堂贤是先皇留下的,早已通晓圣心。想必先皇也有暗地里发发牢骚、骂骂大臣的时候,此时往往不消他说,左舍人便会静静收起笔来,不做统录,待他说完,得解胸中一口闷气。
到了齐昱这儿,也只需一句“不必录下”,左舍人便会合上纸笺,这已是无边的默契。
默契……
不知这温舍人,究竟有没有这根筋。
唰唰唰。
齐昱闻声回过神,只见那温舍人正站在堂下,执着笔飞快地记录着什么。笔是内史府人手一支的软碳,比起毛笔来更方便站立时抱笺手书,齐昱不是没见过。可唯有此人执笔还包了个木鞘,生怕把手指弄脏。
齐昱不由有些好笑,这就记上了。
隐隐约约的,四周萦绕着丝缕芬芳的香气。
齐昱皱了皱鼻子。
他十六岁起呆在关西军中,长在行伍之间,是简朴惯了的,素来也不喜在大殿上熏花笼,顶多散些草木气息,这是身边内侍、宫女人人都知晓的事情。
香气明显是眼前的人带进殿来的。
倒也不似其他花香那般忸怩、甜腻。
“温舍人,爱香?”齐昱一边拿起御笔点朱,一边问。
温彦之端端正正地又跪下,板正地说道:“回禀皇上,此乃内史府纸笺的香气,并非微臣身上的。”
齐昱奇怪:“左舍人从前,也没有过此香。”
温彦之道:“禀皇上,内史府存放史册、实录太多,笔墨气味过重,很是熏人。今春大家将御花园里落下的各色梅花滤出花汁,送去造纸坊混在纸浆里,故从三月起内史府的纸笺都换成了此种,正好借每季的落花,压一压笔墨味。左舍人说皇上不喜熏香,当职时便还用原本的旧纸。”
齐昱恍然,目光落到温彦之身上,笑:“谁的主意?”
“禀皇上,是微臣。”温彦之回道。
齐昱唤来周福。
温彦之仍旧木木地跪在堂下。
齐昱道:“赏。”
温彦之愣了愣,一时忘记要叩谢,待想起来了,立即伏身道:“微臣谨代内史府,谢主隆恩。”
可神色上,依旧是波澜不惊。
“起来罢,”齐昱心里叹了口气,继续批奏章,“内史府笔墨熏人,朕尚且第一回听闻。有劳温舍人想了法子,让众卿得以好受些。是朕要谢过温舍人。”
温彦之接了周福赏的一盘子碎金子,只觉沉甸甸。
周福和气道:“温舍人,您可坐在那边屏风后录事。”
温彦之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点头谢过,便静静地挪到了屏风后。
坐定之后,他仔细数起了盘里有多少颗碎金子。
周福:“……”三十两碎金子,至于吗?
齐昱余光里也瞥见了,简直觉得新鲜——
竟然有人拿了赏赐还敢当着皇帝的面点钱。
活久了真是什么都能见到。
“温舍人,”齐昱和蔼地出声,“可是嫌朕赏的不够?”
本是句帝王的玩笑话,可温彦之点完金子,却神容肃静,端端正正地跪在地上:“回禀皇上,微臣只是为了记载属实。”
“……嗯?”齐昱有种不太好的感觉。
温彦之木然地提起笔,字字顿挫地补充道:“金银不动其本,乃为史也。皇上,今后之事,微臣还是会据实记载的。”
轰。
齐昱只觉一股无名怒火,直从丹田贯冲头顶,整个皇帝都有点不好了。
他尚未说话,那厢,温舍人已经唰唰地记下了。
——今后世人都能知道,他齐昱是个企图只用区区三十两碎金子,就收买御前史官的昏君。
第二章 【你这郎中莫当了】
齐昱在折子堆里忙活到后半夜,挨不住支着脑门睡着了。周福等梗着脖颈拼着一身剐,好说歹说才将他劝到榻上去睡了一会儿。
齐昱沉沉地就像晕了过去,却只觉得自己刚闭上眼,晨钟便打响了,像是掐着时辰不叫他休息似的。
今日有早朝。
挂着眼下两抹淡淡的淤青,他从榻上坐起身来,却觉得周遭似有一道灼热的视线直盯着自己。
一扭头,只见那新来的起居舍人,名唤温彦之的,正一声不吭地立在廊柱后头,定睛望过来。
齐昱:“……”
温彦之见皇帝醒转,便同周身一干人等一同请了安,遂又执着软碳和梅花纸笺,定定地立在一旁刷刷地写起来。
清香阵阵。
齐昱一夜未曾休整好,本就憋着一肚子肝火,眼下见此情景,不由道:“温舍人。”
温彦之收笔跪下:“微臣在。”
“你记甚?”
朕分明甚么都还未做。
廊柱下的人顿了顿,竟直愣愣道:“微臣所录,皆如褚遂良所录者,乃帝王起居言行也。”
褚遂良?褚遂良……
齐昱刚从迷梦中醒转,不甚清明,待想起了这典故来,只觉肝火往脑门上冲,口气冷了下来:“温舍人拿朕比太宗?”
唐史上说,褚遂良还在太宗身边统录起居时,太宗曾旁敲侧击地,欲观他记了些甚么,却被褚遂良严词拒绝了。
温彦之此言,分明是说他齐昱也想窥探实录,向史官施压。
温彦之恭恭敬敬跪在廊下,面不改色:“皇上息怒,微臣岂敢。”
还说不敢?齐昱直想把手边的洗漱盆子贯到温彦之脑门上,亏了多年来的隐忍功力深厚,才松开了自己攥紧的拳头。
罢了罢了,打伤起居舍人,内史府的那群老学究还不知道要怎么记自己一笔,想想都头疼。
一路从御书房往紫宸殿去上早朝,齐昱笑得春光明媚。
十,分,春,光,明,媚。
温彦之在后头,依旧是木讷无言的模样,捧着摞花笺,直挺挺地走。
大太监周福跟在边上,只觉背脊凉飕飕的,暗道今日更要打起精神,不可行差踏错。
只望今日朝上诸官亦能如此。否则……
果然,齐昱一到堂上,便笑着把虚礼都省了,场面话一句没说,当头便问淮南大水。
好在听说了昨日内朝种种,在场官员早已备好功课。工部的张尚书亦将治水所见,谆谆教导了郎中徐佑,只望今上早朝问起时,他能答出个名堂。
此时各级上表淮南水患的情况报毕,今上忽然又点了徐佑,问:“徐郎中,荥泽决口处已堵住,如今改道一事,工部可有决断?”
不问尚书、侍郎,而非要问个昨日答不出所以然的郎中。张尚书心里暗暗叫苦,果真何人何言、有何错漏,今上都是门儿清的。
徐佑诚惶诚恐:“回禀皇上,司部以为,应当修渠北引淮河之水,使之顺下入海。”
“嗯。”齐昱点点头。
徐佑同张尚书刚要舒一口气,却听上头幽幽飘下另外一问:“而后呢?”
……而……后?
徐佑有些慌了,老师只讲了应对之法和为何如此应对,其他的还尚未想过。
张尚书连忙要帮衬,岂知还没开口又被齐昱打断了。
齐昱老神在在地看着堂子下的徐佑,悠然唤道:“徐郎中?”
张尚书遂将一肚子话哽在喉咙口,不敢答了,心里只默默为学生念经。
徐佑将满腹学识搜刮了一通,试探道:“……臣以为,应当……排淤固堤?……”
齐昱笑了两声,道:“徐郎中这是在答朕,还是在问朕?身为工部郎中,五品大臣,所食朝廷俸禄,皆为民生所出,却屡屡对朝中大事毫无见解、从旁附议,朕看着,你这郎中也莫当了,便去西荒督查畜牧罢了。”
三言两语竟将恩科榜眼贬去了边境之地。
徐佑扑通跪下,面如土色:“皇……皇上,臣……”
然则君无戏言,那边礼部、吏部等人已默默记下了。
齐昱将手肘支在龙腾的御座扶手上,继续点了后面户部的官员:“国库尚可拨银为淮南改道否?”
户部的许尚书出列,道:“回禀皇上,西北干旱稍歇,如今库银所存虽尚可支持改道一事,然则淮南各地受灾严重,需赈灾抚民、安置百姓,一时之间若要周转,怕也很是吃力。”
拐弯抹角,就说没钱。却也是实情。数月前西北大旱,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集官赈民赈于一体,才度过难关,还未消停几日,眼下淮南的大水又淹到了自己脚背上。
着实心累。
百官都叹了口气。
可齐昱此时在想的,却和他们不太一样。
他在想,难道就没有万世可用的法子,能免民生于水火?倘若不能保证淮南大口不决堤,至少要保证决堤之时不会万民罹难、村舍良田皆覆。若是年年淮南都淹一遭,还有谁乐意种田?万万百姓如何养活?
可此时身在朝堂之上,面对一群手足无措的大臣,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之法,也确然没有别的出路。
只愿天降他一仙人,有大禹治水之才。
周太师将皇帝的沉思看在眼中,心下遂猜到几分圣意,口中劝道:“皇上亦不必太过劳神,荥泽决口已堵,各方也已增堤固坝,近忧已除。若说远虑,改道、治水之法,皆是百年一举,并非几日可促成。我朝朗朗乾坤,明君贤臣,定能想出万全之法,保住民生。”
虽是马屁,却也算是拍到了要点,齐昱便没有驳斥周太师,只问:“眼下紧要便是赈灾抚民一事,众卿如何看待?”
循例是要举荐一人代表朝廷前去,可大家都明白,百姓要的不过是皇帝能知道他们的疾苦,故再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去,亦是无用,都不衬百姓心意。最好的便是宗室里挑一个稳妥的宗亲,带着圣喻前去,方可体现皇家的关切。
明白归明白,可今上的宗亲委实没几个了。先皇一代的几个皇叔里,老靖王已去,留下个儿子齐宣承袭父位,其余皇叔作古的作古,在封地的在封地,多半也是垂暮之年,不可委任。今上的兄弟们早年间登基时,夺位的圈禁了,没夺位的也被分封出去做了郡王,如今留在皇帝身边的,就只有贤王和誉王。
誉王常年多病缠身,近日因连绵阴雨又病倒了,难当赈灾之任。贤王其人么,是个温吞享乐的性子,根本不理事。当年定封号时,今上本戏言要称其“闲王”,却被礼部给记了下来,当作“贤王”。此贤非彼贤。
朝上众人皆在掂量,此时唐太保道:“臣以为,如今的靖王年轻力健,有经世之能,必能代表皇上、王爷的心意,安抚受灾百姓。”
齐昱听在耳里,明着点了点头,心里却在百官花名上点了唐太保一笔。
那靖王齐宣,顶多能说是头脑清醒些,模样上得台面,惯会用些活络手段收买人心,后勤、采买之事尚可委任一二,若真要提甚么经世之能,却是莫须有的。唐太保身为靖王妃的父亲,保举齐宣,无非是为了让齐宣履历上多份实在的本事,前去赈灾亦可提高靖王的声望,将来好委任更多大事,顺保他唐家荣华富贵罢了。
“代朝廷赈灾一事非同小可,靖王仅任军饷、内务采买之事,尚无公事历练,怕是难当大任,”林太傅此时出列,讲得清清楚楚,“况赈灾之人本就当是皇上至亲,贤王、誉王尚在,如何能够避亲就疏?”
这稀泥和得,连齐昱都要鼓掌。说来说去只说齐宣并不合适,言辞振振,却也没说究竟何人该去。
此时还是周太师踱了一步,出列道:“臣以为,誉王近日病下,实不宜操劳,靖王历练未够,亦无法胜任。念先皇在时,贤王曾理办巡查、暗访之事,到过淮南,此番再去亦能驾轻就熟。”
齐昱想笑。
贤王到过淮南的事情,自然人人都知道。可大家还知道,当年贤王到了淮南,采办、暗访的公事只拼得七七八八,却是拐了个王妃回来,闹到先皇跟前要赐婚。
先皇怒了好大一场,险些要将贤王贬为庶人。可见得贤王与那女子是真心鸳鸯,也不想就此棒打了一双璧人,便成全了。如今贤王世子齐珏年仅六岁,竟能倒背《春秋》、《左传》,比他爹是能干了千百倍去。
罢了,再争下去也无益。齐昱挥了挥手,“记下罢,朕看贤王挺稳妥,便着他三日之后赴淮南。”
底下诸官有想再议的,又想见方才徐郎中的前车之鉴,生怕自己也被派去荒野养马,遂不敢再谏。
雨下到午后停了,齐昱用过午膳便着人备了软轿,前往皇宫东侧的钦桦宫去瞧瞧自己的皇弟。
温彦之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
到了钦桦宫,齐昱没叫人禀报,径自下了软轿,穿过重重厅室,到了内殿。
院子里弥漫着散不去的草药味,管事的几个见了皇帝,慌忙跪了一地,大呼万岁。
里间早已听见外头的响动,故誉王已披着件藕色的外袍迎了出来。他尚只有十六七岁,正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无奈被身体拖累,形色很是憔悴。
见皇兄来了,他难得露出笑来,刚要跪下去行礼,便被齐昱提了起来:“风都能吹倒的人了,还在乎这些虚礼。”
誉王想笑,却是咳了起来,好容易平复下了,连连告罪,又问起淮南大水一事。
齐昱将早朝种种如是说了,还叹了口气,“若非你病了,哪里能叫贤皇兄去给朝廷丢脸。”
誉王正待说话,却听齐昱身后立了个人,唰唰唰地写着什么。
“这是……”誉王目光落在温彦之身上。
温彦之抬头见誉王瞧着自己,收笔跪下:“微臣内史府温彦之,拜见誉王殿下。”
誉王恍然,“哦,内史府,起居舍人罢。”
齐昱有些头疼,向温彦之道:“温舍人也是读书人,难道朕与皇弟闲话家常,亦要句句记录在案?此非君子之道。”
温彦之梗着脖颈,“回禀皇上,皇上方才说贤王给朝廷丢脸,这亦是天下大事。”
天下大……
齐昱发觉誉王身后条桌上摆着个青瓷缸子,用来砸人尚很趁手。
誉王站在这厢,似乎听见自己皇兄的牙齿已咬得咯咯作响。
温舍人只觉得皇上阴测测地盯着自己,头皮有些发烫。
“温舍人起来吧。”誉王适时解围。
温彦之慢腾腾站起来,提笔又要继续。
齐昱咬牙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温舍人难道不知?”
温彦之垂着眼道:“微臣当职载笔,不敢不视,不敢不听,不敢不记。”
然后,唰唰唰。
誉王稍稍退了步,将青瓷缸子往自己身后藏了藏。
皇兄不能打啊,殴打史官可难看。
第三章 【不做事也不行】
第二日清早,贤王得知自己被派去赈灾,心知自己没读过几本书,还不知要被地方上如何哂笑,忙骑了快马从城郊王府奔来,欲求皇弟收回成命。
齐昱坐在御书房里听翰林讲编纂之事,之乎者也听得正有些乏,能想见贤王来无非是说不想前去赈灾,怕才疏学浅丢了皇家脸面云云,便不怎么想见他。
“可皇上……小世子也来了。”黄门侍郎如是禀报。
齐昱突然坐直:“宣。”
翰林陆续告退,不一会儿,内侍便领着人进来了。贤王当先走着,焦头烂额都写在了脸上,他身边还跟着个粉雕玉琢的娃娃,穿着湛蓝色的釉锦衫子,人不高,却是走得器宇轩昂。
贤王单膝请了安,起身张口就道:“皇弟,淮南赈——”
“侄子给皇叔请安!”齐珏振声打断了他,恭敬跪下,脆生生道:“皇叔日夜为黎民操劳,披星戴月,我等后辈但见如此,未能赴鞍马之劳,十分惭愧,请皇叔治罪!”
虽齐珏说的也尽是些场面话,却是心知自己这一根筋的父王若直直开口不去赈灾,难免要惹怒皇叔,到时候詈骂起来,怕是难看。粉嘟嘟的小人儿转脸白了自己亲爹一眼,又一脸认真地看着堂上的皇叔。
贤王怔怔看着自己儿子,觉得有些口干。
齐昱真是乐了,向齐珏招了招手,“过来,皇叔看你长了多高了?”
齐珏立马爬起来,小腿儿撒欢地跑到齐昱身边:“回禀皇叔,昨日刚量过,有三小尺啦。”
“嗯,多日不见,也长壮了。”齐昱点点头,“近日读了什么书?”
说到此处,齐珏如数家珍:“这月里文坊先生开始教读《大学衍义》、《古文渊鉴》,阿娘想让武坊先生教我《孙子》,可先生说我尚小,未能领悟奥妙,便先启蒙念一念《五曹》罢了,学还得过两年。”
“你字尚认不全呢,当然学不了。”贤王在下面呛了他一声。小小个人儿,说起话来雄赳赳地,好似在藏书阁里点书,啧啧。
齐珏一向不太服得自己的爹,在家听他讲些歪理还是因为瞧在娘的面子上,且暂时打不过他。现下有皇叔撑腰,倒不甚怕,只把小嘴一噘:“皇叔,父王昨日还将《兰亭集序》记成了欧阳修写的,阿娘肚子都笑疼了。”
贤王在底下很是气结:“哎我说——”
齐昱不禁莞尔,一语双关打断了贤王:“珏儿,能者多奇才,你父王虽没读过几章《兰亭》,却也深知兵法之事,身手不凡。今后武坊先生讲不懂之处,大可问你父王。”
贤王听了这番话,倒愣住了。
兵法?……身手?……
他好生想了想齐昱的言外之意,遂皱起眉头,不再言语。
齐昱又同侄儿说了两三句,唤来周福行赏一二,嘱托了齐珏念学之事不可耽搁,甚至钦点了几册藏书,着人妥善送去贤王府邸。
临走时,很是深意地看了贤王一眼。
出来的路上,贤王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齐珏拉了拉他:“父王所思为何?”
贤王笑着拍了拍他脑袋,挑开了话头,吊儿郎当道:“父王在想你娘今日做什么给咱们吃,是藿香鲫鱼、粉蒸鸭掌,还是酱烧牛肉。”
三样皆是齐珏最爱的,六岁的孩子当即对此三样品评开了,再不管他父王在忧心何事。
贤王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着实叹了七八口气。
年初时淮南出了个事,说织造府遭了窃贼,闹了一阵后,外传是家贼拿了几件瓷器去卖钱,可誉王安插在淮南的眼线却报到皇帝跟前,说是织造府丢了一截永辉年间料子。
这料子不是普通物件,乃九龙锦也,是用来制作圣旨背衬的御用锦缎。
每个皇帝的九龙锦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永辉年间的九龙锦是金线滚银边的九条龙,到了先皇的明德年间,就变成了团线纹金的龙身并缉针作龙角,再到了如今的庆元年间,已制成了垫绣加撒针的龙鳞,龙眼与口舌皆是白红珍珠洒粉,很是精美。
丢了这九龙锦,事情就大了,这偷盗之人想行变卖之事的可能性太小,想要行大逆不道之事的可能性却很大。
可查来查去到了今日,也还是没有个头绪。
贤王很纳闷儿:要造反,为何要偷皇爷爷那时候的九龙锦?偷先皇的不也好些吗?
本王不是很懂现在的反贼。
听说昨日皇帝去了誉王那里,也不知所为何事。可誉王的钦桦宫历来掌管皇家眼线的情报和不能在紫宸殿上向百官吐露之事,思来想去,与那九龙锦之事必有关联。
只怕,此次赈灾没有那么简单。
贤王走后,齐昱派人去请了蔡大学士。
毕竟贤王着实有些不学无术,淮南一地的乡绅、学究亦不少,到时候要筹措赈灾粮款,三两句说不到一处去,也是难办,还是需要个学识渊博的,前去辅助一番。
想到此处,他又思索起了赈灾一干琐碎,一时也没做旁的事情,只端坐了,等蔡大学士。
唰唰。
唰唰唰唰。
齐昱皱着眉扭过头,见温彦之正跪坐在一道九折的秋菊屏风后,卖力地使劲写着什么,十、分、投、入。
齐昱无奈:“温舍人,朕甚么都没做,你究竟在记何?”
温彦之被此言打断,只木木地向堂上伏了伏身,道:“微臣记载属实,便是陛下甚么也没做,等蔡大学士。”
——不做事也不行?!
齐昱面上笑着,只觉自己一口血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当然不能吐血,不然一定又会被记下:庆元某年某月某日,帝徒坐高台,甚么也没做,只吐了口血。
齐昱用尽全身力气,放下了手里的玉麒麟镇纸,又默念了百八十遍金刚经,终于随手拿起御案上翰林留下的一本新编来。
——看书!朕让你记!
温舍人抬眼瞧了下堂上,眨了眨,又垂下头来,默默记上:“帝思毕,阅《庆元美人录》。”
嗯,不是很懂现在的皇帝。
这种美人书,应该拿回寝宫看才对。
午膳传来御书房时,蔡大学士刚好领了陪同贤王的皇命,踌躇满志地走了,眼见是很想做出番功绩的模样。
齐昱揉了揉额头,只求数日后别收到蔡大学士被贤王怄死的折子就成。
可想也无用,来者自来。齐昱起身移步内殿,用膳。
温彦之亦紧随其后。
“温舍人,”齐昱顿了脚步,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们起居舍人镇日跟着朕,都不吃饭?”
从前倒是没注意过,现在想想,的确没见过左舍人离职吃饭。
温彦之就地跪下:“谢皇上垂询,内史府的吃食与各部官员不尽相同,多是见缝插针。”
“哦?”齐昱转过身来看着他,“你们都吃甚?”
温彦之从怀中掏出两根纱布包着的小棒呈上,面无表情道:“回禀皇上,内史府为让我等舍人专心追随皇上,特制了百米酥,可随时食用。”
第1节
恋耽美
第1节
《朕的史官每天都在作死》
作者:书归
文案
起居舍人,寅时入宫,申时出宫,专职统录帝王起居。
自从御前来了个新舍人,皇上感觉好日子到头了。
——批奏折骂骂街会被记下,看个闲书会被记下,和弟弟多说两句话会被记下,就连挑食都要被记下!
皇上想打人!
……
“温舍人,朕甚么都没做,你究竟在记何?”
温彦之木木地向堂上伏了伏身:“微臣记载属实,便是皇上甚么也没做。”
——不做事也不行?!
齐昱面上笑着,只觉自己一口血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当然不能吐血,不然一定又会被记下:
庆元某年某月某日,帝徒坐高台,甚么也没做,只吐了口血。
内容标签:情有独钟 甜文 欢喜冤家 天作之合
搜索关键字:主角:温彦之,齐昱 ┃ 配角:齐宣,方知桐 ┃ 其它:
第一章 【新来的舍人】
“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北风阴寒,大雪疏忽而落。
一百三十八道刀光齐齐落下,划破隆冬凛冽的寒风,晃得人眼前一花。
殷红的血水,混着刑台上经年的尘垢漫溢而下,直直逼到观刑百姓的脚边上。
人群连连后退了几步,生怕脏了自己的脚。
“……人说工部养贪官么,这秦文树也是胆子大,不仅贪了朝廷治水的几十万两银钱,还将兵防图纸卖给藩人……”
“想着发财罢了,这下倒好,一家子全砍了脑袋,有命赚可没命花了!”
“作孽哦!瞧瞧最里边那孩子,怕只有十三四岁吧……”
……
明德十九年的年尾尚未翻过,皇帝重疾不治,驾崩了。自此明德盛世结束,二十四岁的皇五子齐昱灵前继位,率兵包围皇城,以护先皇梓宫。
先皇之弟靖王深为哀恸,急火攻心,亦追随皇兄而去。新帝感念其忠义之情,着其子齐宣秉承父爵,增其封地千亩,食邑万人。
国丧之日,御史台的大门缓缓打开,一道消瘦的人影蹒跚行出。他身上薄青色的长衫皱了,清秀的眉目迎着雪,满是萧索。
风雪凄迷,他只觉四肢麻木。将欲软倒之际,忽有一双手将他扶起:“彦之小心!”
他沉沉地回头一看,下一刻却是将那人恨恨地推开:“你给我滚!”
被推开的人亦是刚从御史台出来,神容苍白憔悴,头发凌乱,褐色的袍子上也多是灰尘。
“你别以为我不知道……”青衫人红着眼睛瞪向那穿褐袍的,“方知桐,贪墨银钱的人究竟是谁?仿制图纸的又是谁?……老秦待你如亲人,你——”
“我没做过!”穿褐袍的男子双目满是血丝,神容怔然,“老秦待我如父,我断然不会害他!我没做过!老秦也没做过!你信我!”
“我信你?你自己做过甚么,你自己心里清楚!”青衫人兀自站稳,嘴角噙着冷笑。他看向那褐袍男子的双目,比卷雪的狂风更寒,更冽。
“方知桐,待我查清此案为老秦平反昭雪,秦家这一百三十八条人命……定要你血债血偿!”
……
三年后。
京城的七月,酷热难当,眼见着挨过了三伏天,终于盼得天降暴雨。
寅时,庆元帝齐昱在御书房后的龙榻上睁开眼来,听着窗外如雷般的大雨声,英挺的眉间结成个川字。
皇帝自有皇帝操心的事。
热则疑疫病横行,寒则怕谷物受侵,天干亦忧旱灾,暴雨却恐洪涝。
洪涝之事,乃是当朝第一大患。
齐昱侧身,忖度着今年的江淮堤坝是否足够牢靠,回忆着河道总督数月前的上表,觉得胸中不甚安宁,索性坐起身来唤内侍宫女准备洗漱。
内侍、宫女鱼贯而入。齐昱如常地盥洗一番,不经意抬眸扫视,却发现少了个人。
他英挺的长眉挑起,又仔细看了一圈,问道:“左舍人何在?”
左舍人名曰左堂贤,乃先帝时就常伴君侧的起居舍人。起居舍人每日寅时入宫,申时出宫,专事统录皇帝言行举止。先帝驾崩后,左舍人仍当旧职,跟随齐昱左右,到如今已有六十九岁。
齐昱登基两年以来,除却官员休沐,左堂贤从未误过时辰,今日却是不见踪影。
大太监周福道:“禀皇上,左舍人昨夜里突发胸痹,在家中过了身,今日吏部会拟好新的舍人遣来。”
齐昱动作顿了顿,将手中的丝帕放回瓷盆里,一时没说什么。
过了片刻又嘱咐周福:“封赏之事,让礼部瞧着多添一些罢。”
周福妥善地应了。
天刚蒙亮,雨还在下,齐昱紧赶着去向惠荣太后请了安,又到御花园用过早膳后便回了御书房。各地的折子络绎从殿外送进来,不一会儿便堆起一座小山似的,估计又要看到半夜。
这还是经太傅太师们滤过了一道的。
齐昱尚来不及翻开第一本奏折,外面竟又报上一道火漆的文书。
齐昱打开一看,只觉得太阳穴突突地疼。
淮南果真决堤发大水了。
雨渐淅沥,宫门次第开了。六部各官到职应了卯,便有黄门侍郎来传户部、工部要员速速觐见,另说还要请三公,便匆匆走了。
两部尚书并侍郎人等不敢耽搁,连忙结伴出了司部。
“……河决于荥泽渡口,漫流于原武,抵寿阳、祥符、扶沟、通许、沋川等十一地,举目汪洋,村舍倒塌,受灾之地约三百余村,人畜冻饿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无家可归者上万。虽及时堵塞,然河道似欲改道南流……”
齐昱合上折子,冠玉般的面容神色淡然,垂着杏眸瞧着堂子上杵着的十多个人,道:“暴雨数日,淮南决堤发了大水,死伤上万,众卿还不知道?”
口气十分和蔼,仿若一点点怒气都没有,可其中的冰冷,却叫人闻之刺骨。
六部官员咽了咽口水,面面相觑,心有戚戚,不知如何答话,都把目光投向上首站立的周太师。
周太师着一袭紫袍绿绶,抱着板笏。他已年过六旬,鬓眉花白,乃是先皇定下的顾命大臣之一,诸官本指望他能劝解一番,哪知周太师却是扑通一声跪下了。
众人一愣,连忙也跟着跪下。
周太师沉声道:“禀皇上,六月以来淮南伏汛频频,河口堤坝偶有小决,皆因填补迅速,并无大碍。臣等日前已督促沿淮各地严防暴雨,万没料到此次汛情凶猛,臣等无能,望陛下治罪!”
既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且认罪态度坚决,神情诚恳。
诸官很是受教。
齐昱展颜笑了笑,将治罪一事轻轻掠过:“事已至此,治罪尚且是后话,今日朕想听听众卿有何应对之法。”语罢也没让诸官起来,却点了个人:“林太傅,你先说说,这荥泽口大堤三年前才整修完,如今怎么又塌了?”
林太傅略一思索,毫不犹豫道:“回禀皇上,荥泽口大堤是前工部侍郎秦文树被罢免前督建,罪臣秦文树贪墨治水公款,定是在河堤之中偷工减料,才造成今日……此种惨状。”
瞧这责任推得,多干净。齐昱挑起眉头,目光向他旁边移了一格:“唐太保,如今有何应对之法?”
被点到的唐太保心里一紧。此事出突然,他还无甚想法,可今上着实恼怒官员毫无主见,说“不知”难免受骂,于是思忖片刻,只好硬着头皮道:“臣以为,应当阻断北流河道,开七宝河,以恢复建元故道。”
工部的张尚书抬头瞧了他一眼,像是很不能苟同。
然则今上亦讨厌朝臣争执于殿,故他也没有马上开口。
“张尚书,”齐昱看在眼里,“你如何看?”
张尚书伸着脖子道:“回禀皇上,建元故道已堙塞了二十余年,臣以为,此道难以恢复,倘若强行恢复故道,淮南北流宣泄不及,更会决口!”
齐昱点点头,又笑着点了他身后的工部郎中:“徐郎中以为呢?”
工部郎中徐佑是去年的榜眼,文章写得好,人也甚老实,只是心思不活泛,故御笔点他进了工部做主事,想让他历练一番。谁知两月前,前郎中恶疾辞世,此生运气尚好,顶替了郎中之职,跑腿之事并不曾做过。
此时徐佑只当皇帝在问他赞同哪一边,自然觉得没有不帮恩师而帮外人的道理,便爽朗道:“臣以为尚书大人言之有理。”
张尚书只觉背脊一凉,心里已打了徐佑十八个脑袋瓜:傻小子哟,皇上是问你有没有其他意见!
果然,齐昱相当和煦地笑了两声,“徐郎中倒是敬爱恩师。”
徐佑还以为在夸自己,更是喜得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皇上谬赞!”
张尚书已经快背过气去。
从御书房出来,徐佑同张尚书行在后面,沾沾自得,携着恩师的手跨出门槛,小声道:“老师,学生今日也算是悦了龙颜了。”
张尚书怄得一口气憋在喉咙口,说不出话来。
走在前面的户部人等听了,皆是闭着眼摇了摇头。
常事君侧便会知道,今上这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比之先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若是寻常斥责两句,倒还无甚大事,若是惹他笑出声来……
呵呵。
呜呼此生,自求多福就是。
齐昱刚散了十几个朝臣,正翻奏章看,又听外面报:“吏部侍郎求见!”
不一会儿,吏部侍郎董谦领着个人,恭恭敬敬走进来请了安,道:“禀皇上,昨夜里起居舍人左堂贤去了,其职空缺,蒲尚书已着臣拟了新的起居舍人,臣现在给您带来了。”
他身后跟着的人已跪下了,此时伏身道:“微臣内史府温彦之,参见皇上。”
此人吐字清透,声音如撞玉般,一听便是个知书达理的年轻人。
齐昱从奏章里抬起头来,见董谦身后跪着个清瘦的男子,伏着身子,不见脸,便道:“平身罢。”
“谢皇上。”
那人随着董谦站起身来,一身普通的沙青色七品官服,乌纱帽下面若冠玉,眉如黛山,五官皆是恰恰到了好处,周身风骨泠然清秀,相貌是极佳的,只是他眸子始终谨慎地垂着,没有笑意,神情简直是内史府的特产:肃穆板正,好似老朽。
名叫温彦之?
美士为彦,他倒也当得起这个名字。只不过……
美则美矣,略呆。
能送来御前的人,各部都是查了一遍又一遍,故齐昱也懒得再关心他来自何方,是哪一年的进士,点了点头,董谦便自觉退下了。
堂中只留下个温彦之,齐昱瞧着,竟不由得想起了先皇来。
倒不是想起了先皇礼贤下士、君臣佳话之类,而是想起了先皇临终前说的一席话,讲的都是代代皇帝的交心之句。
“……做皇帝最难之处,便是行至每处必有人跟随。若是朝臣,不想见尚可不见,可朝起暮归总要见到的人,便是统录皇帝起居的史官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是记录在案,一人之事,乃天下万万人之事。”
“世人皆以为皇帝是全天下最逍遥之人,岂知身为皇帝,也不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否则史官一笔,长留青史——万民看顾,皆会指点,留诸后世,亦废英明……”
老舍人左堂贤是先皇留下的,早已通晓圣心。想必先皇也有暗地里发发牢骚、骂骂大臣的时候,此时往往不消他说,左舍人便会静静收起笔来,不做统录,待他说完,得解胸中一口闷气。
到了齐昱这儿,也只需一句“不必录下”,左舍人便会合上纸笺,这已是无边的默契。
默契……
不知这温舍人,究竟有没有这根筋。
唰唰唰。
齐昱闻声回过神,只见那温舍人正站在堂下,执着笔飞快地记录着什么。笔是内史府人手一支的软碳,比起毛笔来更方便站立时抱笺手书,齐昱不是没见过。可唯有此人执笔还包了个木鞘,生怕把手指弄脏。
齐昱不由有些好笑,这就记上了。
隐隐约约的,四周萦绕着丝缕芬芳的香气。
齐昱皱了皱鼻子。
他十六岁起呆在关西军中,长在行伍之间,是简朴惯了的,素来也不喜在大殿上熏花笼,顶多散些草木气息,这是身边内侍、宫女人人都知晓的事情。
香气明显是眼前的人带进殿来的。
倒也不似其他花香那般忸怩、甜腻。
“温舍人,爱香?”齐昱一边拿起御笔点朱,一边问。
温彦之端端正正地又跪下,板正地说道:“回禀皇上,此乃内史府纸笺的香气,并非微臣身上的。”
齐昱奇怪:“左舍人从前,也没有过此香。”
温彦之道:“禀皇上,内史府存放史册、实录太多,笔墨气味过重,很是熏人。今春大家将御花园里落下的各色梅花滤出花汁,送去造纸坊混在纸浆里,故从三月起内史府的纸笺都换成了此种,正好借每季的落花,压一压笔墨味。左舍人说皇上不喜熏香,当职时便还用原本的旧纸。”
齐昱恍然,目光落到温彦之身上,笑:“谁的主意?”
“禀皇上,是微臣。”温彦之回道。
齐昱唤来周福。
温彦之仍旧木木地跪在堂下。
齐昱道:“赏。”
温彦之愣了愣,一时忘记要叩谢,待想起来了,立即伏身道:“微臣谨代内史府,谢主隆恩。”
可神色上,依旧是波澜不惊。
“起来罢,”齐昱心里叹了口气,继续批奏章,“内史府笔墨熏人,朕尚且第一回听闻。有劳温舍人想了法子,让众卿得以好受些。是朕要谢过温舍人。”
温彦之接了周福赏的一盘子碎金子,只觉沉甸甸。
周福和气道:“温舍人,您可坐在那边屏风后录事。”
温彦之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点头谢过,便静静地挪到了屏风后。
坐定之后,他仔细数起了盘里有多少颗碎金子。
周福:“……”三十两碎金子,至于吗?
齐昱余光里也瞥见了,简直觉得新鲜——
竟然有人拿了赏赐还敢当着皇帝的面点钱。
活久了真是什么都能见到。
“温舍人,”齐昱和蔼地出声,“可是嫌朕赏的不够?”
本是句帝王的玩笑话,可温彦之点完金子,却神容肃静,端端正正地跪在地上:“回禀皇上,微臣只是为了记载属实。”
“……嗯?”齐昱有种不太好的感觉。
温彦之木然地提起笔,字字顿挫地补充道:“金银不动其本,乃为史也。皇上,今后之事,微臣还是会据实记载的。”
轰。
齐昱只觉一股无名怒火,直从丹田贯冲头顶,整个皇帝都有点不好了。
他尚未说话,那厢,温舍人已经唰唰地记下了。
——今后世人都能知道,他齐昱是个企图只用区区三十两碎金子,就收买御前史官的昏君。
第二章 【你这郎中莫当了】
齐昱在折子堆里忙活到后半夜,挨不住支着脑门睡着了。周福等梗着脖颈拼着一身剐,好说歹说才将他劝到榻上去睡了一会儿。
齐昱沉沉地就像晕了过去,却只觉得自己刚闭上眼,晨钟便打响了,像是掐着时辰不叫他休息似的。
今日有早朝。
挂着眼下两抹淡淡的淤青,他从榻上坐起身来,却觉得周遭似有一道灼热的视线直盯着自己。
一扭头,只见那新来的起居舍人,名唤温彦之的,正一声不吭地立在廊柱后头,定睛望过来。
齐昱:“……”
温彦之见皇帝醒转,便同周身一干人等一同请了安,遂又执着软碳和梅花纸笺,定定地立在一旁刷刷地写起来。
清香阵阵。
齐昱一夜未曾休整好,本就憋着一肚子肝火,眼下见此情景,不由道:“温舍人。”
温彦之收笔跪下:“微臣在。”
“你记甚?”
朕分明甚么都还未做。
廊柱下的人顿了顿,竟直愣愣道:“微臣所录,皆如褚遂良所录者,乃帝王起居言行也。”
褚遂良?褚遂良……
齐昱刚从迷梦中醒转,不甚清明,待想起了这典故来,只觉肝火往脑门上冲,口气冷了下来:“温舍人拿朕比太宗?”
唐史上说,褚遂良还在太宗身边统录起居时,太宗曾旁敲侧击地,欲观他记了些甚么,却被褚遂良严词拒绝了。
温彦之此言,分明是说他齐昱也想窥探实录,向史官施压。
温彦之恭恭敬敬跪在廊下,面不改色:“皇上息怒,微臣岂敢。”
还说不敢?齐昱直想把手边的洗漱盆子贯到温彦之脑门上,亏了多年来的隐忍功力深厚,才松开了自己攥紧的拳头。
罢了罢了,打伤起居舍人,内史府的那群老学究还不知道要怎么记自己一笔,想想都头疼。
一路从御书房往紫宸殿去上早朝,齐昱笑得春光明媚。
十,分,春,光,明,媚。
温彦之在后头,依旧是木讷无言的模样,捧着摞花笺,直挺挺地走。
大太监周福跟在边上,只觉背脊凉飕飕的,暗道今日更要打起精神,不可行差踏错。
只望今日朝上诸官亦能如此。否则……
果然,齐昱一到堂上,便笑着把虚礼都省了,场面话一句没说,当头便问淮南大水。
好在听说了昨日内朝种种,在场官员早已备好功课。工部的张尚书亦将治水所见,谆谆教导了郎中徐佑,只望今上早朝问起时,他能答出个名堂。
此时各级上表淮南水患的情况报毕,今上忽然又点了徐佑,问:“徐郎中,荥泽决口处已堵住,如今改道一事,工部可有决断?”
不问尚书、侍郎,而非要问个昨日答不出所以然的郎中。张尚书心里暗暗叫苦,果真何人何言、有何错漏,今上都是门儿清的。
徐佑诚惶诚恐:“回禀皇上,司部以为,应当修渠北引淮河之水,使之顺下入海。”
“嗯。”齐昱点点头。
徐佑同张尚书刚要舒一口气,却听上头幽幽飘下另外一问:“而后呢?”
……而……后?
徐佑有些慌了,老师只讲了应对之法和为何如此应对,其他的还尚未想过。
张尚书连忙要帮衬,岂知还没开口又被齐昱打断了。
齐昱老神在在地看着堂子下的徐佑,悠然唤道:“徐郎中?”
张尚书遂将一肚子话哽在喉咙口,不敢答了,心里只默默为学生念经。
徐佑将满腹学识搜刮了一通,试探道:“……臣以为,应当……排淤固堤?……”
齐昱笑了两声,道:“徐郎中这是在答朕,还是在问朕?身为工部郎中,五品大臣,所食朝廷俸禄,皆为民生所出,却屡屡对朝中大事毫无见解、从旁附议,朕看着,你这郎中也莫当了,便去西荒督查畜牧罢了。”
三言两语竟将恩科榜眼贬去了边境之地。
徐佑扑通跪下,面如土色:“皇……皇上,臣……”
然则君无戏言,那边礼部、吏部等人已默默记下了。
齐昱将手肘支在龙腾的御座扶手上,继续点了后面户部的官员:“国库尚可拨银为淮南改道否?”
户部的许尚书出列,道:“回禀皇上,西北干旱稍歇,如今库银所存虽尚可支持改道一事,然则淮南各地受灾严重,需赈灾抚民、安置百姓,一时之间若要周转,怕也很是吃力。”
拐弯抹角,就说没钱。却也是实情。数月前西北大旱,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集官赈民赈于一体,才度过难关,还未消停几日,眼下淮南的大水又淹到了自己脚背上。
着实心累。
百官都叹了口气。
可齐昱此时在想的,却和他们不太一样。
他在想,难道就没有万世可用的法子,能免民生于水火?倘若不能保证淮南大口不决堤,至少要保证决堤之时不会万民罹难、村舍良田皆覆。若是年年淮南都淹一遭,还有谁乐意种田?万万百姓如何养活?
可此时身在朝堂之上,面对一群手足无措的大臣,除了老祖宗传下来的治水之法,也确然没有别的出路。
只愿天降他一仙人,有大禹治水之才。
周太师将皇帝的沉思看在眼中,心下遂猜到几分圣意,口中劝道:“皇上亦不必太过劳神,荥泽决口已堵,各方也已增堤固坝,近忧已除。若说远虑,改道、治水之法,皆是百年一举,并非几日可促成。我朝朗朗乾坤,明君贤臣,定能想出万全之法,保住民生。”
虽是马屁,却也算是拍到了要点,齐昱便没有驳斥周太师,只问:“眼下紧要便是赈灾抚民一事,众卿如何看待?”
循例是要举荐一人代表朝廷前去,可大家都明白,百姓要的不过是皇帝能知道他们的疾苦,故再是位高权重的官员去,亦是无用,都不衬百姓心意。最好的便是宗室里挑一个稳妥的宗亲,带着圣喻前去,方可体现皇家的关切。
明白归明白,可今上的宗亲委实没几个了。先皇一代的几个皇叔里,老靖王已去,留下个儿子齐宣承袭父位,其余皇叔作古的作古,在封地的在封地,多半也是垂暮之年,不可委任。今上的兄弟们早年间登基时,夺位的圈禁了,没夺位的也被分封出去做了郡王,如今留在皇帝身边的,就只有贤王和誉王。
誉王常年多病缠身,近日因连绵阴雨又病倒了,难当赈灾之任。贤王其人么,是个温吞享乐的性子,根本不理事。当年定封号时,今上本戏言要称其“闲王”,却被礼部给记了下来,当作“贤王”。此贤非彼贤。
朝上众人皆在掂量,此时唐太保道:“臣以为,如今的靖王年轻力健,有经世之能,必能代表皇上、王爷的心意,安抚受灾百姓。”
齐昱听在耳里,明着点了点头,心里却在百官花名上点了唐太保一笔。
那靖王齐宣,顶多能说是头脑清醒些,模样上得台面,惯会用些活络手段收买人心,后勤、采买之事尚可委任一二,若真要提甚么经世之能,却是莫须有的。唐太保身为靖王妃的父亲,保举齐宣,无非是为了让齐宣履历上多份实在的本事,前去赈灾亦可提高靖王的声望,将来好委任更多大事,顺保他唐家荣华富贵罢了。
“代朝廷赈灾一事非同小可,靖王仅任军饷、内务采买之事,尚无公事历练,怕是难当大任,”林太傅此时出列,讲得清清楚楚,“况赈灾之人本就当是皇上至亲,贤王、誉王尚在,如何能够避亲就疏?”
这稀泥和得,连齐昱都要鼓掌。说来说去只说齐宣并不合适,言辞振振,却也没说究竟何人该去。
此时还是周太师踱了一步,出列道:“臣以为,誉王近日病下,实不宜操劳,靖王历练未够,亦无法胜任。念先皇在时,贤王曾理办巡查、暗访之事,到过淮南,此番再去亦能驾轻就熟。”
齐昱想笑。
贤王到过淮南的事情,自然人人都知道。可大家还知道,当年贤王到了淮南,采办、暗访的公事只拼得七七八八,却是拐了个王妃回来,闹到先皇跟前要赐婚。
先皇怒了好大一场,险些要将贤王贬为庶人。可见得贤王与那女子是真心鸳鸯,也不想就此棒打了一双璧人,便成全了。如今贤王世子齐珏年仅六岁,竟能倒背《春秋》、《左传》,比他爹是能干了千百倍去。
罢了,再争下去也无益。齐昱挥了挥手,“记下罢,朕看贤王挺稳妥,便着他三日之后赴淮南。”
底下诸官有想再议的,又想见方才徐郎中的前车之鉴,生怕自己也被派去荒野养马,遂不敢再谏。
雨下到午后停了,齐昱用过午膳便着人备了软轿,前往皇宫东侧的钦桦宫去瞧瞧自己的皇弟。
温彦之在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
到了钦桦宫,齐昱没叫人禀报,径自下了软轿,穿过重重厅室,到了内殿。
院子里弥漫着散不去的草药味,管事的几个见了皇帝,慌忙跪了一地,大呼万岁。
里间早已听见外头的响动,故誉王已披着件藕色的外袍迎了出来。他尚只有十六七岁,正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年纪,无奈被身体拖累,形色很是憔悴。
见皇兄来了,他难得露出笑来,刚要跪下去行礼,便被齐昱提了起来:“风都能吹倒的人了,还在乎这些虚礼。”
誉王想笑,却是咳了起来,好容易平复下了,连连告罪,又问起淮南大水一事。
齐昱将早朝种种如是说了,还叹了口气,“若非你病了,哪里能叫贤皇兄去给朝廷丢脸。”
誉王正待说话,却听齐昱身后立了个人,唰唰唰地写着什么。
“这是……”誉王目光落在温彦之身上。
温彦之抬头见誉王瞧着自己,收笔跪下:“微臣内史府温彦之,拜见誉王殿下。”
誉王恍然,“哦,内史府,起居舍人罢。”
齐昱有些头疼,向温彦之道:“温舍人也是读书人,难道朕与皇弟闲话家常,亦要句句记录在案?此非君子之道。”
温彦之梗着脖颈,“回禀皇上,皇上方才说贤王给朝廷丢脸,这亦是天下大事。”
天下大……
齐昱发觉誉王身后条桌上摆着个青瓷缸子,用来砸人尚很趁手。
誉王站在这厢,似乎听见自己皇兄的牙齿已咬得咯咯作响。
温舍人只觉得皇上阴测测地盯着自己,头皮有些发烫。
“温舍人起来吧。”誉王适时解围。
温彦之慢腾腾站起来,提笔又要继续。
齐昱咬牙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温舍人难道不知?”
温彦之垂着眼道:“微臣当职载笔,不敢不视,不敢不听,不敢不记。”
然后,唰唰唰。
誉王稍稍退了步,将青瓷缸子往自己身后藏了藏。
皇兄不能打啊,殴打史官可难看。
第三章 【不做事也不行】
第二日清早,贤王得知自己被派去赈灾,心知自己没读过几本书,还不知要被地方上如何哂笑,忙骑了快马从城郊王府奔来,欲求皇弟收回成命。
齐昱坐在御书房里听翰林讲编纂之事,之乎者也听得正有些乏,能想见贤王来无非是说不想前去赈灾,怕才疏学浅丢了皇家脸面云云,便不怎么想见他。
“可皇上……小世子也来了。”黄门侍郎如是禀报。
齐昱突然坐直:“宣。”
翰林陆续告退,不一会儿,内侍便领着人进来了。贤王当先走着,焦头烂额都写在了脸上,他身边还跟着个粉雕玉琢的娃娃,穿着湛蓝色的釉锦衫子,人不高,却是走得器宇轩昂。
贤王单膝请了安,起身张口就道:“皇弟,淮南赈——”
“侄子给皇叔请安!”齐珏振声打断了他,恭敬跪下,脆生生道:“皇叔日夜为黎民操劳,披星戴月,我等后辈但见如此,未能赴鞍马之劳,十分惭愧,请皇叔治罪!”
虽齐珏说的也尽是些场面话,却是心知自己这一根筋的父王若直直开口不去赈灾,难免要惹怒皇叔,到时候詈骂起来,怕是难看。粉嘟嘟的小人儿转脸白了自己亲爹一眼,又一脸认真地看着堂上的皇叔。
贤王怔怔看着自己儿子,觉得有些口干。
齐昱真是乐了,向齐珏招了招手,“过来,皇叔看你长了多高了?”
齐珏立马爬起来,小腿儿撒欢地跑到齐昱身边:“回禀皇叔,昨日刚量过,有三小尺啦。”
“嗯,多日不见,也长壮了。”齐昱点点头,“近日读了什么书?”
说到此处,齐珏如数家珍:“这月里文坊先生开始教读《大学衍义》、《古文渊鉴》,阿娘想让武坊先生教我《孙子》,可先生说我尚小,未能领悟奥妙,便先启蒙念一念《五曹》罢了,学还得过两年。”
“你字尚认不全呢,当然学不了。”贤王在下面呛了他一声。小小个人儿,说起话来雄赳赳地,好似在藏书阁里点书,啧啧。
齐珏一向不太服得自己的爹,在家听他讲些歪理还是因为瞧在娘的面子上,且暂时打不过他。现下有皇叔撑腰,倒不甚怕,只把小嘴一噘:“皇叔,父王昨日还将《兰亭集序》记成了欧阳修写的,阿娘肚子都笑疼了。”
贤王在底下很是气结:“哎我说——”
齐昱不禁莞尔,一语双关打断了贤王:“珏儿,能者多奇才,你父王虽没读过几章《兰亭》,却也深知兵法之事,身手不凡。今后武坊先生讲不懂之处,大可问你父王。”
贤王听了这番话,倒愣住了。
兵法?……身手?……
他好生想了想齐昱的言外之意,遂皱起眉头,不再言语。
齐昱又同侄儿说了两三句,唤来周福行赏一二,嘱托了齐珏念学之事不可耽搁,甚至钦点了几册藏书,着人妥善送去贤王府邸。
临走时,很是深意地看了贤王一眼。
出来的路上,贤王一言不发,若有所思。
齐珏拉了拉他:“父王所思为何?”
贤王笑着拍了拍他脑袋,挑开了话头,吊儿郎当道:“父王在想你娘今日做什么给咱们吃,是藿香鲫鱼、粉蒸鸭掌,还是酱烧牛肉。”
三样皆是齐珏最爱的,六岁的孩子当即对此三样品评开了,再不管他父王在忧心何事。
贤王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着实叹了七八口气。
年初时淮南出了个事,说织造府遭了窃贼,闹了一阵后,外传是家贼拿了几件瓷器去卖钱,可誉王安插在淮南的眼线却报到皇帝跟前,说是织造府丢了一截永辉年间料子。
这料子不是普通物件,乃九龙锦也,是用来制作圣旨背衬的御用锦缎。
每个皇帝的九龙锦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永辉年间的九龙锦是金线滚银边的九条龙,到了先皇的明德年间,就变成了团线纹金的龙身并缉针作龙角,再到了如今的庆元年间,已制成了垫绣加撒针的龙鳞,龙眼与口舌皆是白红珍珠洒粉,很是精美。
丢了这九龙锦,事情就大了,这偷盗之人想行变卖之事的可能性太小,想要行大逆不道之事的可能性却很大。
可查来查去到了今日,也还是没有个头绪。
贤王很纳闷儿:要造反,为何要偷皇爷爷那时候的九龙锦?偷先皇的不也好些吗?
本王不是很懂现在的反贼。
听说昨日皇帝去了誉王那里,也不知所为何事。可誉王的钦桦宫历来掌管皇家眼线的情报和不能在紫宸殿上向百官吐露之事,思来想去,与那九龙锦之事必有关联。
只怕,此次赈灾没有那么简单。
贤王走后,齐昱派人去请了蔡大学士。
毕竟贤王着实有些不学无术,淮南一地的乡绅、学究亦不少,到时候要筹措赈灾粮款,三两句说不到一处去,也是难办,还是需要个学识渊博的,前去辅助一番。
想到此处,他又思索起了赈灾一干琐碎,一时也没做旁的事情,只端坐了,等蔡大学士。
唰唰。
唰唰唰唰。
齐昱皱着眉扭过头,见温彦之正跪坐在一道九折的秋菊屏风后,卖力地使劲写着什么,十、分、投、入。
齐昱无奈:“温舍人,朕甚么都没做,你究竟在记何?”
温彦之被此言打断,只木木地向堂上伏了伏身,道:“微臣记载属实,便是陛下甚么也没做,等蔡大学士。”
——不做事也不行?!
齐昱面上笑着,只觉自己一口血卡在喉咙口,咽不下去,吐不出来。
——当然不能吐血,不然一定又会被记下:庆元某年某月某日,帝徒坐高台,甚么也没做,只吐了口血。
齐昱用尽全身力气,放下了手里的玉麒麟镇纸,又默念了百八十遍金刚经,终于随手拿起御案上翰林留下的一本新编来。
——看书!朕让你记!
温舍人抬眼瞧了下堂上,眨了眨,又垂下头来,默默记上:“帝思毕,阅《庆元美人录》。”
嗯,不是很懂现在的皇帝。
这种美人书,应该拿回寝宫看才对。
午膳传来御书房时,蔡大学士刚好领了陪同贤王的皇命,踌躇满志地走了,眼见是很想做出番功绩的模样。
齐昱揉了揉额头,只求数日后别收到蔡大学士被贤王怄死的折子就成。
可想也无用,来者自来。齐昱起身移步内殿,用膳。
温彦之亦紧随其后。
“温舍人,”齐昱顿了脚步,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你们起居舍人镇日跟着朕,都不吃饭?”
从前倒是没注意过,现在想想,的确没见过左舍人离职吃饭。
温彦之就地跪下:“谢皇上垂询,内史府的吃食与各部官员不尽相同,多是见缝插针。”
“哦?”齐昱转过身来看着他,“你们都吃甚?”
温彦之从怀中掏出两根纱布包着的小棒呈上,面无表情道:“回禀皇上,内史府为让我等舍人专心追随皇上,特制了百米酥,可随时食用。”
第1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