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怀不乱 作者:明珠
第29节
傅玉声不料会听到这样的消息,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几时走的?”他之前竟然半点风声都不知道。他想了一下,又说:“我跟杜先生又不一样,我就是个无权无势的生意人,日本人难道还会到租界里还抓我吗?”
孟青生气起来,说:“三爷,你真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没得罪日本人,可你得罪过迟骊山!你还不知道吧,日本司令官早就已经找过他了,他一直不走,肚子里打着什么算盘,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杜先生前两天就走了,你还不走,等着姓迟的来找你吗?”
这些秘而不宣的消息,他自然是没有青帮这些人耳目灵通。孟青这样说,他也犹豫起来,说:“那……我先去淮南避一避?”
孟青摇头,“去淮南做什么?那里太苦了,你生病了怎么办?还是去香港,千万别闹脾气,就当在那边休息一阵子。”
傅玉声笑起来,“你陪我去,我怎么会生病呢?”又说:“我舍不得我的矿厂,我不想去香港。”
孟青眼睛发红的看着他,又过了半天才说:“早让你走,你偏偏不肯听!让你别回来,你也不肯听!”他气恨恨的,可一双眼睛紧紧的看着他,似乎要把他吞下去一样。
傅玉声看他这样,哪里还舍得再跟他争吵,就问他,“那你呢?”
孟青突然就不说话了,傅玉声觉得异样,问他:“怎么不说话了?”
孟青什么也不肯说,只顾着讲他的事,“你前一阵子又劳军又做慈善,报纸上总是登你的新闻,他暂时应该还不会动你,你回去收拾收拾,赶快走吧。”
傅玉声同他认得了这么久,见他这样,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呢?他问道:“孟阿生!你这是要跟我分开吗?”
他不肯离开上海,一来是因为淮南的煤矿,二来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呀。
他不信孟青会这样。
孟青为难之极,站了起来,在房里来回的踱着步子,就好像一头困在笼中太久的老虎。他不敢看他,身子背转过去,低声的说:“杜先生有事情吩咐我做,我得留在上海,不能走。”
上海沦陷还不到半月,国府都已经迁都重庆,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样分开,再见要到何时呢?
傅玉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免动了气,说:“你自己留下来,偏偏要赶我走?难道你还为了杨秋心的事生我的气吗?”
孟青喉咙动了动,闷声的说,“我不是为了那个生气。”
傅玉声反问他道:“那你为了什么事情生气?杜先生那么多的门人,又不少你一个。为什么非要留你下来?你跟我一起去淮南,带着振玉和廷玉,你不是一直不喜欢上海,想去乡下吗?”
孟青突然的问他:“杨小姐去南京了吗?”可杜先生的事情,他却避而不谈。
傅玉声不想瞒着他,“她是在南京,可我又不是当真要娶她……”孟青打断了他的话,说:“我知道,我就是觉着很对不起她,想问问她现在还好吗?”
“很好,她现在身体养好了,精神也很好,每天都盼着要去内地找玉京,我简直都拦不住。”说到这里,笑了一下,却又忍不住要难过。
孟青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说:“三爷,你不知道,你被关在龙华路的时候,我简直怕极了。我这辈子从来没那么害怕过。”
第310章
傅玉声突然想起在淮南时的那个梦来,心酸不已。他低声的说:“我知道,我那时不该说的那些话,你怎么会是贪生怕死的人?你都是为了我。”事到如今,他是真的后悔了,当初实在不该闹那一通脾气,现在想想,那些都算什么呢?真不值得生气。
孟青走到了他面前,缓缓的坐了下去,就好像一个生病了的人,没了力气,垂着头,喃喃的说道:“三爷,我要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那我什么也不怕。可三爷,我不敢。我怕你出事,比什么都怕。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
傅玉声忍不住伸手去摸他的脸,想让他抬起头来,孟青却屏着呼吸不肯抬头,抓住了他的手腕,一动也不动。
傅玉声的心里忐忑得厉害,突然有种不妙的预感。他心慌意乱的哄着眼前的人:“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好好的讲给我听,不要这样吓我。”
孟青沉默了很久,才低声的说:“南京那边戴先生在找人,杜先生走之前问我,我答应了。”
这句话简直犹如晴天霹雳,傅玉声的手都在颤抖,军统的人找来,能有什么好事?他慌得厉害,想也不想就问道:“你答应这种事情做什么!”片刻之后,却又问他,“是因为我说了那种话吗?”
他悔恨极了,简直不知要说什么好,脑子里乱麻一样,竟然不知如何才好。
孟青还是不肯看他,只是说:“上海被日本人占了,总要有人留下来做点事,我有这个本事,留下来的人里应该有我一个。”
话说到这里,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种话能随便说吗?这种锄奸的事做得不好是要送命的!他气得站了起来,说:“他自己走了,留下你们在这里对付日本人?”
“三爷!”孟青喊了他一声,他心神慌乱的看着他,又似哀求,又似痛恨。孟青扭过脸去,不敢看他,低声的说道,“三爷,你听我说。”
傅玉声浑身发抖,吸着气,咬着牙恨恨的道:“你说!”
“……三爷,我听说你从南京回来,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火车都不通了,飞机天天在我们头顶上扔炸弹,你这一路怎么回来的呢?我想都不敢想,三爷,你都不知道我怕成什么样子。”孟青声音颤抖,一双手紧紧的抓在椅子上,原本就瘦了许多,青筋暴起,更显得可怕。
傅玉声不说话了,他说不出话来,他怎么敢说他是逼着家里的汽车夫开回来的呢?飞机一路轰炸,清早出门的时候,连车灯都不敢开,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孟青又说:“三爷,我没读过书,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不像三爷的朋友懂得那么多。可我戏也看了许多,戏文里说的话,讲过的道理,我都明白,也记在心里。打仗我不懂,可杀人我会。三爷给我的枪,我都练过,不敢说百步穿杨,可我的准头好,三爷放心好了,我知道轻重,不会自己送死的。”
傅玉声不料他拿自己送的枪来说话,可他的话,自己却一句都辩驳不得,一时间气得简直说不出话来。
“三爷,”孟青说,“我真的不能走。我要是走了,不光我的兄弟们看不起我,连我也要看不起我自己的。”
傅玉声心烦意乱,恼怒的说道:“你和他们又不一样!你不是独身一个,你有我,你还有廷玉和振玉呢!”
孟青静了片刻,傅玉声的心突然不住的往下沉,然后听到孟青轻声的说,“我把廷玉送回去了,我以为三爷都知道……”
傅玉声猛地瞪大了眼睛,“你说什么?”
孟青还是不敢看他,低着头说:“我送廷玉回傅家了,我让他们先瞒着你,等到了重庆再说。我原以为你会跟他们一起走。”
傅玉声的心口一阵阵的疼,针扎一样,也不知是气还是恨。父亲和大哥瞒着他,孟青也瞒着他,不知瞒着他,还要赶他走。
他突然问孟青:“那你又让我去香港是什么意思?你明知道他还在粤东。”
孟青低着头,不说话。
他咬着牙看他,想要等他一句回答,可半天之后,却突然回过味来。
他站起身来,声音都在发抖,“怪不得!孟老板,原来你都替我想好了!”
第311章
“三爷!”孟青的声音不知不觉高了起来,也是急,也是气:“南京多少达官贵人都走了,偏偏就只有你!非要回上海来!你有多少条命?”
傅玉声反问他:“那你呢?你有多少条命?杜老板都走了,你怎么不走!”
孟青还是不敢看他,喃喃的说:“这不一样,我又没有牵挂。”
傅玉声真被他气着了,怒声喝道:“孟阿生!你再给我说一遍?”
他的头垂得很低,就好像将要折断的大树。
他声音很轻,自言自语般的说道,“等你去了香港,平平安安的,我就再没牵挂了。”
傅玉声不料他从一开始打得就是这样的主意,怪不得将人拒之门外,还三番四次的让韩九来劝他离开。
原来这个人那时候就想好了,决意要和自己分开。
他想起南京那个被炸平的公园,明明前些日子他才刚刚去过。他想起一路往上海这边开的时候,清晨路边那些触目惊心的尸体,还有逃难的人。还有报纸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字句和照片。
所有的这些都仿佛巨石一样轰然的压了下来,他颓然的坐倒在木椅里,失去了力气,不想再同眼前的人争吵。
“你非要留下不可,是吗?”傅玉声只觉得苦涩。
孟青嗯了一声,然后解释着:“或许再有一年半载,仗就打完了。”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没人会相信这样的话。
日本人放出话来,说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政府也都要迁都到西南的重庆了,国际社会上没有谁出面来说句公道话。连蒋氏都说了,中国实在的是一个弱国,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
政府原本还寄希望于强大的苏维埃,以为这个共产主义国家会对日宣战。但其实也不过是一场空梦。
“如果我也要留下来呢?”傅玉声徒劳的挣扎着,他的声音都在颤抖,听起来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软弱,“我可以改换姓名,老老实实的呆在租界,不会叫人发现的……”
“三爷!你非要逼我把你绑着送出去吗?”孟青的眼睛发红,双头紧紧的抱着头,看起来绝望而又痛苦,象一头陷在泥淖中挣扎不出的野马,大声的嘶吼着:“你还不明白吗!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
傅玉声不做声了。他的呼吸很急促,好像突然喘不过气来。
孟青做得有错吗?他扪心自问:国难当头,山河故土受着敌人的践踏,早已不复完整。但凡是有点骨气的中国人,谁不想做点什么呢?若是他只顾自己,缩头乌龟一样的躲在乡下,那他就不是傅玉声认得的孟青了。
可他这样连说都不说一声,瞒着自己就答应了杜氏说要留下来,傅玉声实在免不了要恨他。
“三爷,你答应我,今晚就走!”孟青却还在逼迫他,逼他走,逼他离开上海。
“振玉呢?”他问道,声音却好像被碾碎了一样,每个字都连不在一起。
孟青抿着唇,好一阵子才说:“振玉跟着我。红花也留下来了。”
傅玉声站了起来,他的嘴唇都在哆嗦,他觉得他的魂灵就好像火焰的灰烬,就要保不住那一点点残存的余热。
他最后又问了一遍,“孟阿生,你一定要赶我走吗?”
孟青的声音仿佛远在天边,他说:“三爷,你一定得走。”
第312章
他垂着眼,仍是不敢看他。
傅玉声逼近他,站在他的面前,就好像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声音。质问的话,他一句也说不出来了。于国于家,他都没有一点道理。南京的政府公职人员全都撤离了,很多教会学校也都纷纷撤走,只留下少数人留守。中日在上海开战后,不少上海工厂也都表明态度,要往内地迁移。留下来的,要么是跟日本人关系很好的,要么就是根本舍不得搬迁,又受了日本人的好处的,其他的人,还以为缩在租界里就可以安枕无忧。
他留在这里不走,就像是一个拿定了主意要做汉奸的人,就像是戏台上那些不明是非的妇人,哀求着丈夫不要远离。
可他看着孟青,就好像看着一个陌生人那样,就好像在质问他,问他为什么不明白自己的心意?
他宁愿留在这里,宁愿两个人守在一起。或许他出不上什么力,可他还是想要留下来。
这种战火纷飞的时日,不分高低贵贱,谁都是朝不保夕,或许日本人一颗炸弹扔下来就没了命。就象橡胶大王薛福基,一枚弹片飞来,避也避不过,于是死于非命。这样的飞来横祸,谁能料得到?
他不愿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只想要紧紧的抓住当下。
孟青察觉到了他的视线,慢慢的抬起头来,一双眼睛毫不闪避的看向他。
那一刹那,他们两个都固执的沉默着,谁也不说话,声音就好像是燃尽了的灰,无声的堆积在那里,掩埋了眼底的光。
“孟阿生,”傅玉声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艰涩的说道:“你记住,是你要赶我走的。”
孟青飞快的说道:“是。”
傅玉声缓缓的拿起了帽子,端正的戴在了头上,然后朝外走去。他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发誓。可他说了些什么,孟青肯定听到了。
他说,“我去过东台一次。这辈子不会再去第二次了。”
“三爷!”孟青突然叫住他。
傅玉声回过头,心脏狂跳着,那是一种失而复得,死而复生的狂喜和欢欣,他的浑身都在刺痛,站在那里回望着那个叫住了他的人。
“三爷,我想要跟你要一件东西……”孟青看着他,声音都在发抖,艰难的开了口。
傅玉声的瞳孔猛地收紧了,动也不动的看着他,声音从嗓子眼里挤了出来,尖锐的近乎刺耳:“你说!”
孟青靠近了他,小声的说道,“三爷,我知道你书房里有一个木头匣子。”傅玉声难以置信的看着他,听他继续说道:“我知道里面放的都是你给我写的信。你带走也没用,你就留给我吧。”
傅玉声看了他很久,然后扭开了脸,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说道:“好。”
第313章
家里的佣人收拾行李就收拾了一天一夜,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收拾的。八月份的时候南京就来了要员,动员大家往内地搬迁,还组建了上海工厂内迁委员会。傅玉华原本是有些犹豫不定的,但是仗打了起来,日军的战机四处的轰炸,阵势比几年前大多了,傅玉华掂量之后,觉得局势不大好,等到了九月底,他也下定了决心。
傅玉声手里不过是贸易公司,还有几个公司的股份,傅玉华动了内迁的心思,他却不想走。他觉得日本人不会打得那么快,大不了他可以带着孟青躲到淮南去。
但这些话,如今说了也没什么意思。
孟青吩咐了好几个人来给他守着门,他装作不知道一样。走的时候,他没有告诉孟青,也不敢同往日的朋友们告别。他手里握着好几家淮南的煤矿,很怕日本人会找上他。他虽然不住在傅公馆了,可日本人无孔不入,就好像那些吸血的虫豸,躲也躲不开。有人找过何应敏,想要请他的岳丈出面,何应敏不敢推脱,虽然答应了,可后来又借口说老人家生了重病,华北又在打仗,实在来不了上海,暂且躲过一劫。
虽然如此,何应敏还是不打算走,傅玉声太知道他了,也不好说他什么。
不过何应敏自己不走,却建议他走,他认识银行界的人多,知道日本人活动得厉害,他对傅玉声说,“你这个脾气,真要留下来,怕要吃苦头,还是走吧。”
傅玉声原本没想到自己会走得这样早,但他还是走了。
他离开了上海,却没去香港,也没去重庆,最终还是去了淮南。那个装满了信笺的木头匣子,他锁好了,临走时交给了韩九,钥匙却戴在自己的身上。
韩九送他去了码头,却不知他要去哪里,大约以为他是要取道广州,然后再去香港,他也不否认。
他又不缺钱,真要去香港,并没有什么难办的,可他偏偏就是不肯。
他到了淮南,先派人去接杨秋心。南京毕竟不像上海,有租界可以躲避,真打起仗来,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他听说南京那边下了命令说要打,心里很是怀疑。南京这个地方,从来都是易攻难守,日本人又来势汹汹,守怎么守得住?杨秋心在南京无处可去,也不愿意回上海,前思后想,还是去了淮南。他还嘱咐过家里的佣人,真要哄抢起来,不用守着,让他们抢就是了。
南京在十二月份失守了,他们人在淮南,消息不通,日军又刻意封锁新闻,直到家里的佣人王富年一路乞讨的找到淮南来,他才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
南京被攻占之后,听说因为渡江的船太少,逃命的军民太多,当时江里都是无数的尸首。
日军进城后,被俘虏的士兵都被斩首,青壮年的难民被抓起来驱赶到一处射杀,上了年纪的王富年被抓去做杂役,趁着混乱逃了出来,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淮南。老人家上了年纪,等到了淮南,大约是放下心来,反而生了一场病。
等他后来拿到了英文的报纸,看到报道里写到日军是如何屠杀难民,不只是军人,就连手无寸铁的妇孺儿童也难逃厄运,马路边堆积着半人高的尸体,简直就像是噩梦里才有的场景。
那已经是二月份的事了,那天他在矿厂的办公室里来回的踱着步子,走了近一个下午,一篇报道看了好几遍才看完,浑身都是冰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关起门来,无声的恸哭了一场。
那天的淮南,也是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王富年从山里挖了野菜回来,仰头看着天,突然说,人世间的悲苦太多,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
第314章
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开始西进,淮南的官办煤矿得到了中央的指示,都开始毁路炸矿。傅玉声犹豫了很久,和矿厂那位留洋的博士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准备炸矿。他把工人召集在一起开会,给他们发放了足月的遣散费,矿厂里人心惶惶,都不知将来会是怎么个样子。到了这个时候,他的设备已经运不出去了,也一同埋葬在了矿厂。他听说上海周边有抗日的游击队,一直在暗暗的想法子联系他们,却始终都未能成功。
傅玉华他们仍未安定下来,沿途会写家信给他,寄送到上海,有人收到了,再转寄给身在淮南的他。不过他看起来,这些信也是断断续续的,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许多事他信里轻描淡写只是一句,可傅玉声却读得出纸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他们的船上载着内迁的设备,还有工程师和技师,一路向西,还要时时的防备日军的空袭,耗时费资,钱流水一样的从手里往出花,让人忍不住忧虑。他们的船被炸毁过一次,打捞设备,修船,期间耽误了很久,所以行走得很慢。原本以为中途可以在武汉落脚,但日本人很快就从徐州南下,包围了武汉。他们不得已再次撤退,到了夏天,才终于走到宜昌。
傅玉华在信里也提到了振玉,说他很乖,虽然晕船生病,说这孩子很好面子,这一点很象他。也说起家中诸人,不知为何,单单不提玉庭。
那封信里单独还有一张短笺,说起振玉这件事,写道:我知道这件事必然令你有所误会,可你不能因此怪罪父亲。实在是因为时局变幻,不得已而为之。孟老板于振玉有养育之恩,论理不该让他们分离。可你与少瑜的婚姻,并未育有子女,振玉是你唯一的血脉,若是留在上海出了什么事,他要怎么同你交代呢?孟老板是个重义的人,你这是陷他于不义。他将振玉交还傅家,实在是一件义举,也了结了父亲的心愿,将来你们父子团聚,就能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了。
傅玉声来回的看了几遍,想要回信问他究竟这件事是谁的主意,最后还是作罢了。战火纷飞,空有书信,却不知寄往何处去,况且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还有什么意义呢?
到了秋天,淮南周边战事吃紧,他逼不得已,还是决定南下前往香港。杨秋心从矿工的口中听说周边有抗日的游击队,她自己拿剪子把头发剪得极短,打好了包袱,只给他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就离开了矿厂。傅玉声发觉以后,急忙吩咐让人去找,又想法设法去联系游击队的人,可找了很久,却仍是一无所获。他对于这件事一直深感自责,那时他对战事已经不抱期望,又想到赵永京的坟墓仍在沦陷区,如果杨秋心下落不明,那他对于友人如何的交代呢?
他想起他和孟青,不免更是郁郁。他没有杨秋心那样决绝的勇气,终究还是离开了上海,躲在淮南,如今犹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的四处逃难。
傅玉声离开上海后,再也没有同他联系过,孟青只怕以为他已经身在香港了吧。他离开码头的时候,也曾想过将来的事,可前途一片灰暗,几乎看不到光明。他不过是汪洋之中的一片枯叶,只求在风浪之中不要粉身碎骨,还能奢望什么?
上海沦陷后,日本人扶持的维新政府已经成立,听说迟骊山出任财政部部长,在沪横行,不可一世。他还听说黄道会到处暗杀那些有抗日倾向的名人,其中就有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猖獗如斯,可见一斑。
傅玉声不知道孟青在上海都做些什么,安危如何。可他当初既然答应了杜氏,就该知道这不是一件说说好听的差事。
他明知随时都可能为之丧命,可还是坚持要留下来,傅玉声知道自己应该敬重他,可时至今日,他还是忍不住要恨他。
他简直害怕,害怕哪一日醒来,会听到孟青身死,被送会东台安葬的消息。
那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他不知道,这种事情他简直都不敢想,一想起来,就浑身发冷。
第315章
他辗转到达香港之后,整个人就突然闲了下来。陆少棋得到消息,派人来联系过他几次,他每次都盛情款待,无论是出钱出力,一点也不犹豫。那个时候已经几度有谣言说日本人要攻打粤东,陆少棋同那些下级军官没什么话可说,无论做什么,总带着一种屈尊纡贵的态度,他又是个强硬的主战派,大家都觉得日本人不会跟英国人作对,出兵攻占东南沿海,可他偏偏主张修建工事,所言所行,总是很惹人非议的。
陆少棋自己也很心知肚明,往往在来信里长篇大论的和他抱怨,后来索性说,驻地的军官通通都被他得罪遍了。
傅玉声不免替他着急,长长的写了回信,劝他国难当头,实在不可意气用事,又劝他凡事不可操之过急,还应循序渐进。
到了香港,许多事情就方便了许多。先是看报纸方便了许多,汉奸报,还有重庆的报纸,香港都订得到,拿在手边随便翻翻,消息简直太多,每日都纷沓而至。
许多的事情,他当时都没有觉出异常来,仿佛被黑布蒙住了双眼,后来回想之后,实在是悔恨不已。
到了十月份,日本人就从水路登陆大亚湾,战事发展得很快,军队猝不及防,省主席和广州市长全都弃城逃跑,广州轻而易举的落入敌人之手,变成了沦陷之城。
他与陆少棋的联络断断续续,只知道日本一步步的进犯蚕食,局势很是不妙。详细的情形,陆少棋也不肯同他说多。
他到了香港之后,还收到了玉庭的信。才知道原来当初在上海的时候玉庭和同学一道离家出走,原本想要参军,却遭拒绝,又想到大学内迁的启事,就辗转到了长沙。不想临时大学真的成了临时大学,因为日军步步紧逼,所以师生们不得已又转移到了云南。
有些师生乘坐火车轮船,辗转香港越南,然后再到云南。他和许多同学们一起步行数月,才终于走到昆明。
傅玉庭还是个少年,自小就和他亲密,从重庆那里得到他在香港的地址之后,就从云南给他写信。信里写得都是少年的愁烦心事,写自己这样躲在后方,不去上阵杀敌,简直百无一用;又写信问他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参军?
傅玉庭才十六岁,傅玉声怎么肯让他冒这样的风险,愁得夜不能寐,一封一封的长信给他写,劝他量力而行,要他先好读书再考虑报效国家。
日本战机时常的飞至昆明进行轰炸,傅玉庭随着师生一起“跑空袭”,有时候在防空洞里就给他写信,寄到香港的信纸上仿佛都有一层灰迹。他说的话,傅玉庭总算是听进去了一些,读书的热情分外的高涨,成绩也是异常的好,给他的信里,总有几分骄傲,可到底难掩心中的焦灼。
蓝衣社在上海活动得也很厉害,许多汉奸都被暗杀了。那个时候,这种死法是很不体面的。留在上海租界的人,但凡手里有些钞票,不至于流落街头做难民的,生活都是舒适的,只是名声却千万不能坏了。有头有脸,又爱惜羽毛的人,都是不肯替日本人做事,至少不肯光明正大的出来做,生怕坏了声誉,也是怕蓝衣社。
沦陷区的上海,日本人不允许任何抗日活动,可蓝衣社还是要杀人。出来替日本人做事的人都分外的怕死,不过汉奸总是杀不完的,报纸上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死讯,哪怕是闭门谢客,没什么头衔的人,若是当街横死,也就有了一点汉奸的嫌疑,大家的言辞也会变得分外的暧昧,于是所有的人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当做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不知道孟青和蓝衣社有没有牵扯,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应该没有关系。那时候每次打开报纸时,总是提心吊胆。
人的生死就仿佛是轻飘飘的柳絮,不知会被风吹向哪里。他对这样的情形简直厌恶之极,每天都象困兽一样在公寓里走来走去,看了报纸就写信,一封信总是写得很长,有些寄出去了,去了云南,去了重庆,去了上海;有些写完就收了起来,有时会撕掉,有时撕了一半,却又收了起来,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傅玉声是在报纸上看到何应敏死讯的。那是次年夏天的事,报纸上说他坐着汽车出门,下车的时候被人拿枪打死,还配有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穿着西服,倒在地上,身旁是一摊黑迹,应当是血。暗地里有人说他投靠了日本人,拿了日本人的好处,要在维新政府里做事。
傅玉声浑身发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愤怒,何应敏虽然圆滑世故,但这种事情还是不会做的,他想这其中必定是有什么误会。结果好几张报纸上都写了这样的消息,他仍是不肯相信,又辗转的找人打听,才知道何应敏的死讯竟然是真的。
何太太畏于流言和压力,也不敢办丧事,将灵停在何公馆里,她和何应敏膝下没有儿女,出了这种事情,她一个人就有些呆呆的,精神也坏了很多。他焦虑得厉害,四处托人,想要还何应敏一个清白,可是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丝毫的头绪。
那段日子坏消息简直是一件接着一件。
到了秋天,他又从叶瀚文那边听说陆少棋已经战死在粤西沙场的事,实在是经不住,整个人大病了一场。
病好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冒死回一趟上海。
第316章
可就在他积极的筹备着回沪一事时,日本的舰船突然切断了粤港的交通。港英当局从星加坡调来百余架飞机严阵以待,同时封锁了海面,回上海的事顿时化成了泡影。
当时在香港的朋友全都极力的劝阻他,他反复掂量之后,终于未能成行。
因为焦虑太过,他的病也时好时坏,英国医生强制要求他住院休养。他在医院养病之际,终于动笔写了一封信寄往上海。
信封上写得是杜鑫的地址,信里又夹了一封信,写明了是给孟青。寄出了半月,没有任何音讯,也不知收到了没有。
随着国土的沦陷,在香港避难的人越来越多。他因为从前同赵永京和杨秋心熟识,也认识了一些文化界的朋友,他们因为政治倾向的不同所以来到了香港,积极的活动着,组织抗日,发出了各种的声音。傅玉声知道政府的特务机构在香港也有众多的耳目,所以只是暗暗的资助他们出版相关刊物,拍摄新的影片,并不敢堂而皇之的公开言行。
其实在香港的日子其实算不得寂寞,可他偏偏觉得孤单之极。
日本人的飞机四处的空袭轰炸,无论是重庆还是延安,到了年底,连奉化都被日军轰炸了,报纸上总能看到死人的消息,有时多,有时少,时间久了,仿佛死人倒是一件极寻常的事。
那时候欧洲也打起仗来,希特勒先是出兵攻占了捷克,然后是波兰,同英法交起战来。德意志引发了欧洲大战,世界局势发生的极大的变化。又过了半年,就连法兰西也投了降,英国关闭了滇缅公路,又和日本签订了新的合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的事实占领,香港到内地的交通也从此彻底的封锁了。
原本欧洲对于中国的援助,还有海外华侨对于抗日战争的捐助,就只剩下香港和云南两条通道进入国内了,如今也被通通的切断。
德意日三国结成了同盟,战争犹如一场骤然而起的暴风,将周遭的一切都卷了进去。政府大约还是寄希望于英美对日开战,他们可以从中渔利,但这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偏偏国内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很有一些支持者,傅玉声对于这种人很是痛恨,觉得他们是另一种的投降主义者。
他在报纸看到迟骊山躲过了数次暗杀,一直完好无恙的活着。这消息着实的让他痛恨不已。日本人给他配备了有防弹玻璃的卡迪拉克,进出都有人保卫着,想要除掉他,怕是一件很难的事。
傅玉声知道日本人也在上海大肆的抓人,所有抗日的,锄奸的,还有共产党,报纸上经常会写,尤其是日本人的报纸。他在香港连南华日报那种汉奸报都要翻看的,可他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折磨。他每天都想要看看报纸上的消息,却又很害怕看到坏消息,时间拖得越久,他就愈害怕。他害怕一直没有回信,又怕收到了上海的回信,却不是他想要看到的消息。
因为心情郁郁寡欢,他的病一直好不起来。病痛发作的时候简直备受折磨,有时候就忍不住要后悔。也许当初就该不顾孟青的反对,态度强硬的留下。即便死在上海,至少还能博得一通美名。到底强过如今这样的苟且偷生,浑浑噩噩的度日。
可家里人的来信,总是适时的提醒着他,他终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痛恨自己的妥协和懦弱,也忍不住要恨孟青当初的绝决和音信全无。
家人分离,山河破碎,这一切的痛苦简直望不到尽头。
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报纸上的那些投降主义者,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够从军抗敌,却躲在孤岛上,过着舒适的生活,仿佛不曾经沾染到丝毫的硝烟。
可战争就像是一架轰鸣的钢铁机器,无情的碾压着这世上的每一个人。
那年年底,怀有身孕的叶丽雯,在重庆空袭中被炸死了。
第317章
轰炸发生的时候,叶丽雯同一位好朋友正在去战时孤儿院的路上,突然来了警报。汽车夫看到红球挂了出来,心里紧张,汽车一时发动不起来,只好弃车而逃。叶丽雯那时已经怀胎八月,身子沉重,逃跑不及,被炸死在路上。
等空袭结束,傅玉华带着人去收尸的时候,见到叶丽雯碎成两段的尸体,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整个人晕厥了过去。
这件事傅家和叶家的人都瞒着他,傅玉华只让他好好的在香港养病,家里和工厂的难处都只捡一些不要紧的提。他人在香港,对此全然不知,还是后来重庆的朋友写信同他商量采购战时急缺物资的事,以为他知道,无意间提及,才泄露了出来。
他在香港养病时,港岛的气氛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了,尤其是在逃难的人们之中。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很多人都在商量着要回到内地,船票变得紧张,票价也变得十分的昂贵。可是普通的难民哪里买得起一张船票?他们露宿街头,连果腹都成问题,只求一碗薄粥活命。当年广州沦陷后,香港就成立了难民救济会,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救济会的工作,可因为身体的缘故,这份差事看起来更像是个好看的头衔。
医生向他警告过他的身体,他最终还是未能返回上海。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同时对香港发动了攻击,远处的炮轰声清晰可闻,敌机在头顶盘旋,肆意的投掷炸弹。街道上的人来不及躲闪,就被炸得血肉模糊。
傅玉声听到传闻之后,迅速的做出了离港的决定。他在香港这几年,对于英国政府对日方安抚妥协的态度已经深有体会,他担忧港英政府会不战而降,放弃香港,所以当即就撤离了。
他带着一批急需的物资登了船,剩余那些来不及转移的全部命人放火烧掉。他先是辗转的到了广西,然后才回到重庆,和家人团聚。和他相熟的朋友有些离开了,安全的转移到了桂林,有些却来不及撤离。港英政府虽然做了抵抗,却无法抵挡日军的火力,香港在数日之内就沦陷了。
日军在同一时间进攻了上海的租界。葛立芒来自英国,是敌国的侨民,还曾出资帮人办过进步报纸,被日本人猜疑有反日倾向,也被关进了郊区的监狱。这个消息传到他这里的时候,也已经是将近一年之后的事情了。
香港失守之后,他千辛万苦的到了重庆,才知道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叶丽雯出事以后,到底没能瞒住傅景园,他的中风发作,救治不及,已经过世了。傅玉华的工厂一路西迁,原本就损失严重,到达陪都后,和其他的工厂在附近的山里合并重建,主要生产军需品,因为时常遭受炮火的袭击,也因为妻子和父亲的死,傅玉华其实不常回重庆的。
这次因为他来了,所以傅玉华也返回了重庆,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
战时的重庆常常的停电,家里就点起蜡烛来,傅玉声看着屋里烛光摇曳,忍不住开玩笑说,大哥也终于学会了罗曼蒂克的那一套,于是全家人都会心的笑了起来。
战时的重庆时常收到轰炸破坏,战地的人又纷纷的涌入重庆,经济吃紧,物资急缺,租屋不易,谋事更不易。傅家里的境遇比起上海的时候,简直是一落千丈。但比起旁人,已经是十分的好了。
叶丽雯还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儿女,家里请了佣人照看着,廷玉还在念书,他已经是个英俊的小小少年了,整个人看起来愈发的象他。傅玉华很疼爱廷玉,信里就常同他说廷玉与他十分的相像,又夸廷玉聪慧懂事,比他小时还要了得,又忍不住提起他少年时的事来,一封信总是写得很长。
傅玉声原本不信,如今亲眼看见,才知道他所言不虚。他看着廷玉,忍不住就想起当年那个抓着木马跟在他身后的小小孩童,想起那个身在上海的人,不免觉着心酸彷徨,可是这样的心事,却连一句也说不出口,也无人可以倾诉。
廷玉同他还是比较生疏,并不唤他父亲,见了他也只是一味的客气,反倒显得他像是个外人。傅玉华劝他不要着急,慢慢来就是了,他只好苦笑着应了。
第318章
叶翠雯看起来老了许多。
当初傅玉庭离家出走,在千里之外的昆明落脚,她哭过也闹过,可她的儿子固执的要在临时大学里完成学业,无论如何都不肯回到她身边来。她一筹莫展,却又思念心切,想来想去,便学着别人家的太太打起绒线衣裳来,做好了寄给他穿。傅玉声到了重庆,她高兴极了,连说要替他也打一件。又抱怨说这地方什么东西都贵,买件好大衣简直都要天价了,佣人就在一旁插嘴,说,馥春茶厅有个太太卖皮大衣哈,好得很,开价也不高。
叶翠雯皱了一下眉毛,说了句南京话,佣人赵婶是当地人,没听懂,傅玉声听见了,忍不住就笑,同佣人说:“太太要买新的,不肯穿人家穿过的。”
赵婶跟着傅家也做了几年了,深知道这位太太的脾气,也就不再多嘴了。
叶翠雯却抓到了机会,同他抱怨说傅玉华手太紧,给家用的钱太少,又怪傅玉华一颗心全放在工厂那边了,家里人的生活一点也不顾。
傅玉声猜到大哥是怕她去赌牌,也不好说什么,就给了她一叠钞票,劝她想开些,父亲和丽雯都不在了,傅玉华那样的性子,能有工厂的事让他一心的投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又问她:“你给玉庭写信了吗?”还跟她说了说玉庭在昆明念书的情形,说:“少年人不应该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稍微吃一点苦头,强身健体,总是不坏的。”又拿他自己做例子,“我就是年轻时候太过安逸,有了事情一点也熬不过。”他提起玉庭,叶翠雯就忍不住哭了一场。可她很听他的劝,同他聊了半天,精神也好了很多,因为知道他的病在香港发作过,又张罗着要给他准备养胃的饭菜,把赵婶使唤得团团转,忙得不可开支。
廷玉从学校回来就乖乖的念书,傅玉声过去同他说话,问他一句他就答一句,他只好无话找话,心里很是尴尬。
叶翠雯跟他说,刚到重庆不久的时候,傅景园曾想着要替廷玉改名,名字都已经按照家谱起好了,就叫做若斐。廷玉看起来很乖,性子却很倔,佣人买了新的作业簿回来,傅景园亲手替他写好新名字,廷玉偷偷的把名字涂掉,仍旧端端正正的写着孟廷玉三个字。傅景园因为这件事气得厉害,背着廷玉,骂了好几次,说孟青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当初送人回来的时候哄骗于他,说得天花乱坠,好听得不得了,原来都是假话。还是傅玉华劝住了他,让他不要心急。
回内地之前,傅玉声还曾犹豫着要不要到重庆来。重庆的政治空气他实在是不大喜欢的,他到重庆也是闲人一个,无事可做,倒不如去桂林帮助朋友办报,也算是出一份力。
去年国民党说要召开国民大会,可到了最后宪政一事还是无疾而终,他天天看报,对于国民政府实在不报任何的期待。可家里人都在重庆,他还是忍不住想要来看一看。
因为知道廷玉在这里,他还特意在香港买了英国产的自动铅笔和水笔。他也不知小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却忘记了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他要见的人,都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了。
他千里迢迢的将礼物带了回来,这时候却又有些不好意思拿出手来。
廷玉见他不说话,等了一阵子,就自己取出纸笔来。傅玉声看他用的居然是墨,很是惊讶,忍不住夸赞他。廷玉反倒羞怯起来,连连的摇头,抿着唇跟他说:“不是不是,洋墨水太贵啦。”
傅玉声不料他这样的懂事,忍不住的心酸,连忙说道:“这不是要紧事,我等等去给你买。”又问他白天学校里都讲了些什么,问他是不是要写作业。
廷玉看起来很是为难,别扭的说道:“我要给伯伯和弟弟写信。”
傅玉声听到他说弟弟,一颗心就扑通扑通的跳起来,廷玉哪里来的伯伯,说的怕是爸爸。他小心翼翼的问道,“你是要……给振玉他们写信吗?”
第319章
廷玉嗯了一声,紧紧的握着笔看他,却不写字。傅玉声这才回过味来,自己站在这里,怕是碍着他写信了。
“你写吧,”傅玉声笑了笑,想伸手摸摸他的头,却又有点胆怯,最后什么也没做。
他失落的走了出去,一个人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出了好半天的神。他记得他行李里还有一盒洋烟,只是重庆这几天都是大雾,潮得厉害,也不知还能不能吸。
叶翠雯出去打牌回来,见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手里拿着一支香烟却也不吸,不免觉着奇怪,问他他也只说没什么。
叶翠雯去厨房里拿了洋火出来,小心翼翼的给他把烟点上,问他:“晚上有话剧,你不去看吗?”
傅玉声不声不响的吸了一口烟,看着指间点点红光亮起,突然问她说:“你怪不怪我?当初如果我不把你的相片拿回家去,如果不曾被父亲看到……”他顿了一下,仿佛陷入了迷茫,半天才轻声说道,“如今是不是会大不一样呢?”
叶翠雯惊讶的看着他,慢慢的眼圈有点红,她也坐了下来,一只手托着腮,想想却又笑了,说:“要是不嫁到傅家来,我还不知会怎样呢。我能有今日,能有玉庭,也算是时运不差了。”
傅玉声慢慢的吸着烟,想着过去的事,感叹道,“那时候谁能料到会是这样呢?”
叶翠雯也出了神,不知想着什么,突然笑出了声,自言自语般的说道,“以前有人同我说,只要嫁了人,有了孩子,丈夫就成了无足轻重的人。本来我还不觉着,可有了玉庭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竟是真的。”
傅玉声微笑着看她,叶翠雯又道:“我呀,只盼着他平平安安的,这场仗早点打完,我们都回上海去,好不好?”
傅玉声嗯了一声,说:“好呀,等抗战结束了,我们都回上海去,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叶翠雯的眼睛有点湿了,说:“或者回南京也好呀,我也好些年没回南京了呢。”
傅玉声的手指夹着烟,回想起过去的事,喃喃的说,“我还记得头一次遇见你的情形呢,现在想想,那仿佛是太久以前的事了,”叶翠雯笑出了声,说,“那时候你还小呀。才十五岁,还是个学生呢。等后来我嫁到你们家,你才刚毕业吧?”
听她提起那段遥远的过去,傅玉声不免有点郝然,“是呀,日子过的真快,转眼就这么多年过去了。人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短呢?”
叶翠雯转过头来,那一瞬间,她的脸庞有种少女的光泽,眼底也有一种富有朝气的活泼,就好像很多年前那个穿了一身天青色长衫,笑嘻嘻的坐在他身边,替他翻看美人画报的女人。
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说了她的艳名,决意要去见识见识,同朋友去了她那里。谁也不料她比传言得更为美貌,大家都为她着了迷,整整坐了一下午,还索要了她的相片带了回去。
那遥远的就仿佛是梦里的情景了。
“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叶翠雯笑着望他,“像个上了年纪的人。”
傅玉声难得的不好意思起来,自嘲的说:“我可不是老了吗?”
两个人都安静了下来,谁也不说话,却并不觉着难堪,难得片刻的安详,让人沉静在其中。
佣人买菜回来,门被推开了,然后又关上。叶翠雯仿佛回过了神,问他道:“你还要走吗?我听你大哥的意思,你不想在重庆长住?”
傅玉声的声音低了下来,喃喃的说:“我想回上海去。”
叶翠雯吓了一跳,脸都白了,说:“你疯了,你回去做什么?连我都知道你在香港跟那些民主党派的人走得很近,你去上海,就是实打实的抗日分子,等着日本人杀你吗?”
傅玉声有点悻悻的,垂下了头,就象被人教训的小孩子。
叶翠雯哀伤的看着他,说:“玉声,你在重庆陪着我们吧,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就不要再分离了。”
傅玉声只觉着心酸,他小声说,“我只是想想罢了。”
第320章
晚上吃过了饭,他同家里人说想出去走走,傅玉华决定要陪他一起出去。
叶翠雯给他找了一双新的布鞋,又取了一把伞给他们,怕夜里又下起雨来。
说起来倒也奇怪,这仿佛是兄弟两个人头一遭一同出门散心。自从上海分离,他们已经有五年多未曾相见了。这样肩并肩的在山城高高低低的路上散起步来,倒仿佛一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情。
沉沉的夜色模糊了一切的界限,新与旧,好与坏,下江人和重庆人,在寂寂的夜里,似乎都没有了分别。
傅玉华在重庆听说他在香港和保盟以及其他民主党派的人走得很近,这时候就劝他,叫他和那些人保持距离,不要被人利用。
他们两个人是兄弟,许多话不必明说,就已经能够心领神会。类似的话别人也曾同他说过,可从傅玉华口中说出,却令他出奇的愤怒。
他停住了脚步,低声的说道:“你的意思我都明白。可我不在意他们是不是共党,也不在意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或者意图。我只看到他们做的事情是好的,我就会尽我所能的去支持。”
傅玉华从来不喜欢政治,也不愿过问这些党派之争,可他对于共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却和陆少棋有些相似。兄弟久别重逢,他不愿为了这些事情同他起争执,就叹了口气,说:“我不过劝你一句罢了,何必这样恼怒?你呀,就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又说起他在香港交了许多朋友,笑着问他,“听说别人是美女募捐,你是美男募捐,重庆的报纸上,也登过好几次你的相片呢,我都剪下来了,回头找给你看看。”又问他:“我看你在香港的朋友也很多,难道没有一个心仪的吗?”
父亲过世之前,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婚事。如今父亲不在了,长兄如父,傅玉华大约是觉着他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因此明里暗里的催促着他。
傅玉声只好搪塞说:“并没有什么心仪的人。”又道,“再说我和陆少瑜还不曾离婚呢。”
“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谁会在意这个呢?”过了半响,又说:“陆老先生如今也在重庆,听说少瑜也回来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这个消息很是令他意外,“少瑜也在重庆吗?”
“对。听说是为了照顾她父亲才回来的。她的姐妹都在美国,可陆老先生说什么不都肯出国,所以她从苏联回国来照顾他。”
两个人很早就失去了联系,他只是曾从陆少棋那里得知她在苏联一切都好,不料如今却也回来了。
难得有一个好消息,傅玉声的心头一松,点头道:“那我明天去就,”又笑着说:“这都好多年了,只怕重逢都是不相识啦。”
傅玉华不免好笑起来,说:“你这是逼着我恭维你呢,一定要我说些肉麻的话不可吗?说你仍是同当年一样的英俊青年?”
傅玉声也笑了,两个人已经走到了热闹处,旁边就是咖啡馆,两个人却已经累了。他站住了,从口袋里取出烟夹,分了一支烟给他,然后把烟点了起来。
两个人站在路边,静静的抽着烟,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傅玉声突然同他说:“以前我总是很羡慕你,你什么都比我厉害,念书比我厉害,做生意也比我能行。”
傅玉华很是惊讶,大约是不料他是这样想的吧,想也不想的说道:“那是因为你太过贪玩,所以荒废了学业。”
傅玉声苦笑了一声,喃喃的说道,“父亲一生的希望,大约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吧。对于我,我想他大约是不抱什么期望的。”
“胡说!”傅玉华轻声的呵斥他道:“你呀,你说这样的话,父亲泉下有灵,岂不是要伤心?”
傅玉声原本还有话要说,被他这样一训,便也说不出了,只好笑笑,自嘲说:“伤心怕是不会,着恼倒是有可能。不过他要是再恼,想要打我,却是打不着了。”
这句话说完,兄弟两个人都有些心酸起来,半晌没说话。
第321章
他们不知不觉的走了一个多钟头,等到回了家,傅玉声实在不免要自嘲,说自己是上了年纪的人,真真是走不惯山路。
傅玉华就说,多走走就惯了。他没有接话,只是低头翻弄着桌上的报纸。
到了第二天,他打听好了陆氏的所在,因为汽车去送廷玉念书,他又不敢坐滑竿,叫了黄包车,结果绕了好大的一圈。不过他辛苦这一遭,却仍未能见到陆少瑜。
陆氏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他虽然报上了姓名,却仍是吃了闭门羹。他疑心这是陆老爷子有心阻隔,却又摸不着头脑。
他在家里闲着无事,就陪着傅玉华去山里的工厂走了一遭,半个多月才回来。
因为听说他到了重庆,杜老板那边也派人来请过他,邀他出任贸易公司的经理。傅玉声不好开罪他,带了厚礼亲自前去拜访,只推说自己身体不好,实在不能胜任经理一职,若是杜先生不嫌弃,倒是愿意做个顾问。又自嘲说他身体这样坏,大约只能做个挂名的顾问了。因为在香港慈善总会的时候,他就时常的抱病,曾有人嘲讽他沽名钓誉,是个挂名的理事。他这样一说,杜氏也很谅解,就不再强求了。
那个时候上海已经闹起了粮荒,他看报纸的时候担心极了,又见报纸上说今年的时疫格外的重,愈发的放心不下。廷玉也说上海好几个月都没有回信了,他着急起来,四处想办法,最后辗转的找到了徐玉兰。
徐玉兰当初是随着电影公司西迁的,她也曾在重庆住过两年,但实在不堪忍受频繁的轰炸和战乱时的生活,就独自一人回到了上海。上海有一个出名的汉奸政客,叫做许卓文的,为了日本人四处活动,他对徐玉兰仰慕已久,也是他极力撺掇徐玉兰回沪。
徐玉兰回到上海,和他成了一种隐秘的半同居关系,她时不时的拍拍电影,唱唱歌,跳跳舞,日子倒也过得很是逍遥。
傅玉声在上海时同她的交情也算不错,因此这时候就求她去看望杜鑫,又托人给她送了一根金条。徐玉兰答应了,等过了几天,就回电话说,那条巷子里的人都搬走了,又答应他再打听打听,有了消息便告诉他。那时候上海租界的电报和邮局都已经落在了日本人的手里,所有的收发内容都会受到检查,他在电话里也不敢说什么,只是请她尽力帮忙寻找。
徐玉兰那边还没有给他回话,上海那边突然传来迟骊山被暗杀的消息。报纸上一片欢腾,都认为这个汉奸死有余辜,许多故事写得神乎其神,写他夜里睡在家中就被人割去了头颅,又说暗杀者飞檐走壁,武功出神入化,保镖全然不知。
傅玉声看了报纸,愈发的坐卧不宁,恨不得这就动身回到上海去。他在家里收拾行李,又托人买票,决意要回沪一趟。
那时候美利坚已对日宣战一年多,大家都觉得抗战胜利指日可待,不过哪一日胜利,却仍未可知。他要回上海,朋友都不住的劝他,说身体要紧,不应冒险。杜氏那边得到了消息,竟也派了个人来劝他。
来的人就是当年曾在梅园头跟在孟青手下的罗桂成。
原来傅玉声还在淮南的时候,孟青以为他已经到了香港,就写信给跟着杜氏的罗桂成,打探他的下落和消息,还请他告知傅玉声在香港的地址。
第29节
恋耽美
第29节
傅玉声不料会听到这样的消息,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他几时走的?”他之前竟然半点风声都不知道。他想了一下,又说:“我跟杜先生又不一样,我就是个无权无势的生意人,日本人难道还会到租界里还抓我吗?”
孟青生气起来,说:“三爷,你真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没得罪日本人,可你得罪过迟骊山!你还不知道吧,日本司令官早就已经找过他了,他一直不走,肚子里打着什么算盘,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杜先生前两天就走了,你还不走,等着姓迟的来找你吗?”
这些秘而不宣的消息,他自然是没有青帮这些人耳目灵通。孟青这样说,他也犹豫起来,说:“那……我先去淮南避一避?”
孟青摇头,“去淮南做什么?那里太苦了,你生病了怎么办?还是去香港,千万别闹脾气,就当在那边休息一阵子。”
傅玉声笑起来,“你陪我去,我怎么会生病呢?”又说:“我舍不得我的矿厂,我不想去香港。”
孟青眼睛发红的看着他,又过了半天才说:“早让你走,你偏偏不肯听!让你别回来,你也不肯听!”他气恨恨的,可一双眼睛紧紧的看着他,似乎要把他吞下去一样。
傅玉声看他这样,哪里还舍得再跟他争吵,就问他,“那你呢?”
孟青突然就不说话了,傅玉声觉得异样,问他:“怎么不说话了?”
孟青什么也不肯说,只顾着讲他的事,“你前一阵子又劳军又做慈善,报纸上总是登你的新闻,他暂时应该还不会动你,你回去收拾收拾,赶快走吧。”
傅玉声同他认得了这么久,见他这样,哪里还有不明白的呢?他问道:“孟阿生!你这是要跟我分开吗?”
他不肯离开上海,一来是因为淮南的煤矿,二来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呀。
他不信孟青会这样。
孟青为难之极,站了起来,在房里来回的踱着步子,就好像一头困在笼中太久的老虎。他不敢看他,身子背转过去,低声的说:“杜先生有事情吩咐我做,我得留在上海,不能走。”
上海沦陷还不到半月,国府都已经迁都重庆,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这样分开,再见要到何时呢?
傅玉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免动了气,说:“你自己留下来,偏偏要赶我走?难道你还为了杨秋心的事生我的气吗?”
孟青喉咙动了动,闷声的说,“我不是为了那个生气。”
傅玉声反问他道:“那你为了什么事情生气?杜先生那么多的门人,又不少你一个。为什么非要留你下来?你跟我一起去淮南,带着振玉和廷玉,你不是一直不喜欢上海,想去乡下吗?”
孟青突然的问他:“杨小姐去南京了吗?”可杜先生的事情,他却避而不谈。
傅玉声不想瞒着他,“她是在南京,可我又不是当真要娶她……”孟青打断了他的话,说:“我知道,我就是觉着很对不起她,想问问她现在还好吗?”
“很好,她现在身体养好了,精神也很好,每天都盼着要去内地找玉京,我简直都拦不住。”说到这里,笑了一下,却又忍不住要难过。
孟青沉默了好一阵子,才说:“三爷,你不知道,你被关在龙华路的时候,我简直怕极了。我这辈子从来没那么害怕过。”
第310章
傅玉声突然想起在淮南时的那个梦来,心酸不已。他低声的说:“我知道,我那时不该说的那些话,你怎么会是贪生怕死的人?你都是为了我。”事到如今,他是真的后悔了,当初实在不该闹那一通脾气,现在想想,那些都算什么呢?真不值得生气。
孟青走到了他面前,缓缓的坐了下去,就好像一个生病了的人,没了力气,垂着头,喃喃的说道:“三爷,我要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那我什么也不怕。可三爷,我不敢。我怕你出事,比什么都怕。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
傅玉声忍不住伸手去摸他的脸,想让他抬起头来,孟青却屏着呼吸不肯抬头,抓住了他的手腕,一动也不动。
傅玉声的心里忐忑得厉害,突然有种不妙的预感。他心慌意乱的哄着眼前的人:“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好好的讲给我听,不要这样吓我。”
孟青沉默了很久,才低声的说:“南京那边戴先生在找人,杜先生走之前问我,我答应了。”
这句话简直犹如晴天霹雳,傅玉声的手都在颤抖,军统的人找来,能有什么好事?他慌得厉害,想也不想就问道:“你答应这种事情做什么!”片刻之后,却又问他,“是因为我说了那种话吗?”
他悔恨极了,简直不知要说什么好,脑子里乱麻一样,竟然不知如何才好。
孟青还是不肯看他,只是说:“上海被日本人占了,总要有人留下来做点事,我有这个本事,留下来的人里应该有我一个。”
话说到这里,他还有什么不明白的,这种话能随便说吗?这种锄奸的事做得不好是要送命的!他气得站了起来,说:“他自己走了,留下你们在这里对付日本人?”
“三爷!”孟青喊了他一声,他心神慌乱的看着他,又似哀求,又似痛恨。孟青扭过脸去,不敢看他,低声的说道,“三爷,你听我说。”
傅玉声浑身发抖,吸着气,咬着牙恨恨的道:“你说!”
“……三爷,我听说你从南京回来,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火车都不通了,飞机天天在我们头顶上扔炸弹,你这一路怎么回来的呢?我想都不敢想,三爷,你都不知道我怕成什么样子。”孟青声音颤抖,一双手紧紧的抓在椅子上,原本就瘦了许多,青筋暴起,更显得可怕。
傅玉声不说话了,他说不出话来,他怎么敢说他是逼着家里的汽车夫开回来的呢?飞机一路轰炸,清早出门的时候,连车灯都不敢开,生怕引来杀身之祸。
孟青又说:“三爷,我没读过书,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不像三爷的朋友懂得那么多。可我戏也看了许多,戏文里说的话,讲过的道理,我都明白,也记在心里。打仗我不懂,可杀人我会。三爷给我的枪,我都练过,不敢说百步穿杨,可我的准头好,三爷放心好了,我知道轻重,不会自己送死的。”
傅玉声不料他拿自己送的枪来说话,可他的话,自己却一句都辩驳不得,一时间气得简直说不出话来。
“三爷,”孟青说,“我真的不能走。我要是走了,不光我的兄弟们看不起我,连我也要看不起我自己的。”
傅玉声心烦意乱,恼怒的说道:“你和他们又不一样!你不是独身一个,你有我,你还有廷玉和振玉呢!”
孟青静了片刻,傅玉声的心突然不住的往下沉,然后听到孟青轻声的说,“我把廷玉送回去了,我以为三爷都知道……”
傅玉声猛地瞪大了眼睛,“你说什么?”
孟青还是不敢看他,低着头说:“我送廷玉回傅家了,我让他们先瞒着你,等到了重庆再说。我原以为你会跟他们一起走。”
傅玉声的心口一阵阵的疼,针扎一样,也不知是气还是恨。父亲和大哥瞒着他,孟青也瞒着他,不知瞒着他,还要赶他走。
他突然问孟青:“那你又让我去香港是什么意思?你明知道他还在粤东。”
孟青低着头,不说话。
他咬着牙看他,想要等他一句回答,可半天之后,却突然回过味来。
他站起身来,声音都在发抖,“怪不得!孟老板,原来你都替我想好了!”
第311章
“三爷!”孟青的声音不知不觉高了起来,也是急,也是气:“南京多少达官贵人都走了,偏偏就只有你!非要回上海来!你有多少条命?”
傅玉声反问他:“那你呢?你有多少条命?杜老板都走了,你怎么不走!”
孟青还是不敢看他,喃喃的说:“这不一样,我又没有牵挂。”
傅玉声真被他气着了,怒声喝道:“孟阿生!你再给我说一遍?”
他的头垂得很低,就好像将要折断的大树。
他声音很轻,自言自语般的说道,“等你去了香港,平平安安的,我就再没牵挂了。”
傅玉声不料他从一开始打得就是这样的主意,怪不得将人拒之门外,还三番四次的让韩九来劝他离开。
原来这个人那时候就想好了,决意要和自己分开。
他想起南京那个被炸平的公园,明明前些日子他才刚刚去过。他想起一路往上海这边开的时候,清晨路边那些触目惊心的尸体,还有逃难的人。还有报纸上那些触目惊心的字句和照片。
所有的这些都仿佛巨石一样轰然的压了下来,他颓然的坐倒在木椅里,失去了力气,不想再同眼前的人争吵。
“你非要留下不可,是吗?”傅玉声只觉得苦涩。
孟青嗯了一声,然后解释着:“或许再有一年半载,仗就打完了。”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没人会相信这样的话。
日本人放出话来,说要三个月灭亡中国。政府也都要迁都到西南的重庆了,国际社会上没有谁出面来说句公道话。连蒋氏都说了,中国实在的是一个弱国,要有长期抗战的准备。
政府原本还寄希望于强大的苏维埃,以为这个共产主义国家会对日宣战。但其实也不过是一场空梦。
“如果我也要留下来呢?”傅玉声徒劳的挣扎着,他的声音都在颤抖,听起来是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的软弱,“我可以改换姓名,老老实实的呆在租界,不会叫人发现的……”
“三爷!你非要逼我把你绑着送出去吗?”孟青的眼睛发红,双头紧紧的抱着头,看起来绝望而又痛苦,象一头陷在泥淖中挣扎不出的野马,大声的嘶吼着:“你还不明白吗!我只想你平平安安的!”
傅玉声不做声了。他的呼吸很急促,好像突然喘不过气来。
孟青做得有错吗?他扪心自问:国难当头,山河故土受着敌人的践踏,早已不复完整。但凡是有点骨气的中国人,谁不想做点什么呢?若是他只顾自己,缩头乌龟一样的躲在乡下,那他就不是傅玉声认得的孟青了。
可他这样连说都不说一声,瞒着自己就答应了杜氏说要留下来,傅玉声实在免不了要恨他。
“三爷,你答应我,今晚就走!”孟青却还在逼迫他,逼他走,逼他离开上海。
“振玉呢?”他问道,声音却好像被碾碎了一样,每个字都连不在一起。
孟青抿着唇,好一阵子才说:“振玉跟着我。红花也留下来了。”
傅玉声站了起来,他的嘴唇都在哆嗦,他觉得他的魂灵就好像火焰的灰烬,就要保不住那一点点残存的余热。
他最后又问了一遍,“孟阿生,你一定要赶我走吗?”
孟青的声音仿佛远在天边,他说:“三爷,你一定得走。”
第312章
他垂着眼,仍是不敢看他。
傅玉声逼近他,站在他的面前,就好像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声音。质问的话,他一句也说不出来了。于国于家,他都没有一点道理。南京的政府公职人员全都撤离了,很多教会学校也都纷纷撤走,只留下少数人留守。中日在上海开战后,不少上海工厂也都表明态度,要往内地迁移。留下来的,要么是跟日本人关系很好的,要么就是根本舍不得搬迁,又受了日本人的好处的,其他的人,还以为缩在租界里就可以安枕无忧。
他留在这里不走,就像是一个拿定了主意要做汉奸的人,就像是戏台上那些不明是非的妇人,哀求着丈夫不要远离。
可他看着孟青,就好像看着一个陌生人那样,就好像在质问他,问他为什么不明白自己的心意?
他宁愿留在这里,宁愿两个人守在一起。或许他出不上什么力,可他还是想要留下来。
这种战火纷飞的时日,不分高低贵贱,谁都是朝不保夕,或许日本人一颗炸弹扔下来就没了命。就象橡胶大王薛福基,一枚弹片飞来,避也避不过,于是死于非命。这样的飞来横祸,谁能料得到?
他不愿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只想要紧紧的抓住当下。
孟青察觉到了他的视线,慢慢的抬起头来,一双眼睛毫不闪避的看向他。
那一刹那,他们两个都固执的沉默着,谁也不说话,声音就好像是燃尽了的灰,无声的堆积在那里,掩埋了眼底的光。
“孟阿生,”傅玉声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艰涩的说道:“你记住,是你要赶我走的。”
孟青飞快的说道:“是。”
傅玉声缓缓的拿起了帽子,端正的戴在了头上,然后朝外走去。他仿佛是在自言自语,又仿佛是在发誓。可他说了些什么,孟青肯定听到了。
他说,“我去过东台一次。这辈子不会再去第二次了。”
“三爷!”孟青突然叫住他。
傅玉声回过头,心脏狂跳着,那是一种失而复得,死而复生的狂喜和欢欣,他的浑身都在刺痛,站在那里回望着那个叫住了他的人。
“三爷,我想要跟你要一件东西……”孟青看着他,声音都在发抖,艰难的开了口。
傅玉声的瞳孔猛地收紧了,动也不动的看着他,声音从嗓子眼里挤了出来,尖锐的近乎刺耳:“你说!”
孟青靠近了他,小声的说道,“三爷,我知道你书房里有一个木头匣子。”傅玉声难以置信的看着他,听他继续说道:“我知道里面放的都是你给我写的信。你带走也没用,你就留给我吧。”
傅玉声看了他很久,然后扭开了脸,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说道:“好。”
第313章
家里的佣人收拾行李就收拾了一天一夜,其实也没什么东西可收拾的。八月份的时候南京就来了要员,动员大家往内地搬迁,还组建了上海工厂内迁委员会。傅玉华原本是有些犹豫不定的,但是仗打了起来,日军的战机四处的轰炸,阵势比几年前大多了,傅玉华掂量之后,觉得局势不大好,等到了九月底,他也下定了决心。
傅玉声手里不过是贸易公司,还有几个公司的股份,傅玉华动了内迁的心思,他却不想走。他觉得日本人不会打得那么快,大不了他可以带着孟青躲到淮南去。
但这些话,如今说了也没什么意思。
孟青吩咐了好几个人来给他守着门,他装作不知道一样。走的时候,他没有告诉孟青,也不敢同往日的朋友们告别。他手里握着好几家淮南的煤矿,很怕日本人会找上他。他虽然不住在傅公馆了,可日本人无孔不入,就好像那些吸血的虫豸,躲也躲不开。有人找过何应敏,想要请他的岳丈出面,何应敏不敢推脱,虽然答应了,可后来又借口说老人家生了重病,华北又在打仗,实在来不了上海,暂且躲过一劫。
虽然如此,何应敏还是不打算走,傅玉声太知道他了,也不好说他什么。
不过何应敏自己不走,却建议他走,他认识银行界的人多,知道日本人活动得厉害,他对傅玉声说,“你这个脾气,真要留下来,怕要吃苦头,还是走吧。”
傅玉声原本没想到自己会走得这样早,但他还是走了。
他离开了上海,却没去香港,也没去重庆,最终还是去了淮南。那个装满了信笺的木头匣子,他锁好了,临走时交给了韩九,钥匙却戴在自己的身上。
韩九送他去了码头,却不知他要去哪里,大约以为他是要取道广州,然后再去香港,他也不否认。
他又不缺钱,真要去香港,并没有什么难办的,可他偏偏就是不肯。
他到了淮南,先派人去接杨秋心。南京毕竟不像上海,有租界可以躲避,真打起仗来,还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子。他听说南京那边下了命令说要打,心里很是怀疑。南京这个地方,从来都是易攻难守,日本人又来势汹汹,守怎么守得住?杨秋心在南京无处可去,也不愿意回上海,前思后想,还是去了淮南。他还嘱咐过家里的佣人,真要哄抢起来,不用守着,让他们抢就是了。
南京在十二月份失守了,他们人在淮南,消息不通,日军又刻意封锁新闻,直到家里的佣人王富年一路乞讨的找到淮南来,他才知道南京发生了什么。
南京被攻占之后,听说因为渡江的船太少,逃命的军民太多,当时江里都是无数的尸首。
日军进城后,被俘虏的士兵都被斩首,青壮年的难民被抓起来驱赶到一处射杀,上了年纪的王富年被抓去做杂役,趁着混乱逃了出来,走了一个多月才走到淮南。老人家上了年纪,等到了淮南,大约是放下心来,反而生了一场病。
等他后来拿到了英文的报纸,看到报道里写到日军是如何屠杀难民,不只是军人,就连手无寸铁的妇孺儿童也难逃厄运,马路边堆积着半人高的尸体,简直就像是噩梦里才有的场景。
那已经是二月份的事了,那天他在矿厂的办公室里来回的踱着步子,走了近一个下午,一篇报道看了好几遍才看完,浑身都是冰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关起门来,无声的恸哭了一场。
那天的淮南,也是淅淅沥沥的下着雨。王富年从山里挖了野菜回来,仰头看着天,突然说,人世间的悲苦太多,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
第314章
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开始西进,淮南的官办煤矿得到了中央的指示,都开始毁路炸矿。傅玉声犹豫了很久,和矿厂那位留洋的博士商量了很久,最终还是准备炸矿。他把工人召集在一起开会,给他们发放了足月的遣散费,矿厂里人心惶惶,都不知将来会是怎么个样子。到了这个时候,他的设备已经运不出去了,也一同埋葬在了矿厂。他听说上海周边有抗日的游击队,一直在暗暗的想法子联系他们,却始终都未能成功。
傅玉华他们仍未安定下来,沿途会写家信给他,寄送到上海,有人收到了,再转寄给身在淮南的他。不过他看起来,这些信也是断断续续的,中间又发生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许多事他信里轻描淡写只是一句,可傅玉声却读得出纸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他们的船上载着内迁的设备,还有工程师和技师,一路向西,还要时时的防备日军的空袭,耗时费资,钱流水一样的从手里往出花,让人忍不住忧虑。他们的船被炸毁过一次,打捞设备,修船,期间耽误了很久,所以行走得很慢。原本以为中途可以在武汉落脚,但日本人很快就从徐州南下,包围了武汉。他们不得已再次撤退,到了夏天,才终于走到宜昌。
傅玉华在信里也提到了振玉,说他很乖,虽然晕船生病,说这孩子很好面子,这一点很象他。也说起家中诸人,不知为何,单单不提玉庭。
那封信里单独还有一张短笺,说起振玉这件事,写道:我知道这件事必然令你有所误会,可你不能因此怪罪父亲。实在是因为时局变幻,不得已而为之。孟老板于振玉有养育之恩,论理不该让他们分离。可你与少瑜的婚姻,并未育有子女,振玉是你唯一的血脉,若是留在上海出了什么事,他要怎么同你交代呢?孟老板是个重义的人,你这是陷他于不义。他将振玉交还傅家,实在是一件义举,也了结了父亲的心愿,将来你们父子团聚,就能体谅父亲的一片苦心了。
傅玉声来回的看了几遍,想要回信问他究竟这件事是谁的主意,最后还是作罢了。战火纷飞,空有书信,却不知寄往何处去,况且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还有什么意义呢?
到了秋天,淮南周边战事吃紧,他逼不得已,还是决定南下前往香港。杨秋心从矿工的口中听说周边有抗日的游击队,她自己拿剪子把头发剪得极短,打好了包袱,只给他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就离开了矿厂。傅玉声发觉以后,急忙吩咐让人去找,又想法设法去联系游击队的人,可找了很久,却仍是一无所获。他对于这件事一直深感自责,那时他对战事已经不抱期望,又想到赵永京的坟墓仍在沦陷区,如果杨秋心下落不明,那他对于友人如何的交代呢?
他想起他和孟青,不免更是郁郁。他没有杨秋心那样决绝的勇气,终究还是离开了上海,躲在淮南,如今犹如丧家之犬一样,惶惶的四处逃难。
傅玉声离开上海后,再也没有同他联系过,孟青只怕以为他已经身在香港了吧。他离开码头的时候,也曾想过将来的事,可前途一片灰暗,几乎看不到光明。他不过是汪洋之中的一片枯叶,只求在风浪之中不要粉身碎骨,还能奢望什么?
上海沦陷后,日本人扶持的维新政府已经成立,听说迟骊山出任财政部部长,在沪横行,不可一世。他还听说黄道会到处暗杀那些有抗日倾向的名人,其中就有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猖獗如斯,可见一斑。
傅玉声不知道孟青在上海都做些什么,安危如何。可他当初既然答应了杜氏,就该知道这不是一件说说好听的差事。
他明知随时都可能为之丧命,可还是坚持要留下来,傅玉声知道自己应该敬重他,可时至今日,他还是忍不住要恨他。
他简直害怕,害怕哪一日醒来,会听到孟青身死,被送会东台安葬的消息。
那时候他会怎么样呢?
他不知道,这种事情他简直都不敢想,一想起来,就浑身发冷。
第315章
他辗转到达香港之后,整个人就突然闲了下来。陆少棋得到消息,派人来联系过他几次,他每次都盛情款待,无论是出钱出力,一点也不犹豫。那个时候已经几度有谣言说日本人要攻打粤东,陆少棋同那些下级军官没什么话可说,无论做什么,总带着一种屈尊纡贵的态度,他又是个强硬的主战派,大家都觉得日本人不会跟英国人作对,出兵攻占东南沿海,可他偏偏主张修建工事,所言所行,总是很惹人非议的。
陆少棋自己也很心知肚明,往往在来信里长篇大论的和他抱怨,后来索性说,驻地的军官通通都被他得罪遍了。
傅玉声不免替他着急,长长的写了回信,劝他国难当头,实在不可意气用事,又劝他凡事不可操之过急,还应循序渐进。
到了香港,许多事情就方便了许多。先是看报纸方便了许多,汉奸报,还有重庆的报纸,香港都订得到,拿在手边随便翻翻,消息简直太多,每日都纷沓而至。
许多的事情,他当时都没有觉出异常来,仿佛被黑布蒙住了双眼,后来回想之后,实在是悔恨不已。
到了十月份,日本人就从水路登陆大亚湾,战事发展得很快,军队猝不及防,省主席和广州市长全都弃城逃跑,广州轻而易举的落入敌人之手,变成了沦陷之城。
他与陆少棋的联络断断续续,只知道日本一步步的进犯蚕食,局势很是不妙。详细的情形,陆少棋也不肯同他说多。
他到了香港之后,还收到了玉庭的信。才知道原来当初在上海的时候玉庭和同学一道离家出走,原本想要参军,却遭拒绝,又想到大学内迁的启事,就辗转到了长沙。不想临时大学真的成了临时大学,因为日军步步紧逼,所以师生们不得已又转移到了云南。
有些师生乘坐火车轮船,辗转香港越南,然后再到云南。他和许多同学们一起步行数月,才终于走到昆明。
傅玉庭还是个少年,自小就和他亲密,从重庆那里得到他在香港的地址之后,就从云南给他写信。信里写得都是少年的愁烦心事,写自己这样躲在后方,不去上阵杀敌,简直百无一用;又写信问他自己是不是应该去参军?
傅玉庭才十六岁,傅玉声怎么肯让他冒这样的风险,愁得夜不能寐,一封一封的长信给他写,劝他量力而行,要他先好读书再考虑报效国家。
日本战机时常的飞至昆明进行轰炸,傅玉庭随着师生一起“跑空袭”,有时候在防空洞里就给他写信,寄到香港的信纸上仿佛都有一层灰迹。他说的话,傅玉庭总算是听进去了一些,读书的热情分外的高涨,成绩也是异常的好,给他的信里,总有几分骄傲,可到底难掩心中的焦灼。
蓝衣社在上海活动得也很厉害,许多汉奸都被暗杀了。那个时候,这种死法是很不体面的。留在上海租界的人,但凡手里有些钞票,不至于流落街头做难民的,生活都是舒适的,只是名声却千万不能坏了。有头有脸,又爱惜羽毛的人,都是不肯替日本人做事,至少不肯光明正大的出来做,生怕坏了声誉,也是怕蓝衣社。
沦陷区的上海,日本人不允许任何抗日活动,可蓝衣社还是要杀人。出来替日本人做事的人都分外的怕死,不过汉奸总是杀不完的,报纸上也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死讯,哪怕是闭门谢客,没什么头衔的人,若是当街横死,也就有了一点汉奸的嫌疑,大家的言辞也会变得分外的暧昧,于是所有的人都在私底下议论纷纷,当做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不知道孟青和蓝衣社有没有牵扯,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应该没有关系。那时候每次打开报纸时,总是提心吊胆。
人的生死就仿佛是轻飘飘的柳絮,不知会被风吹向哪里。他对这样的情形简直厌恶之极,每天都象困兽一样在公寓里走来走去,看了报纸就写信,一封信总是写得很长,有些寄出去了,去了云南,去了重庆,去了上海;有些写完就收了起来,有时会撕掉,有时撕了一半,却又收了起来,放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
傅玉声是在报纸上看到何应敏死讯的。那是次年夏天的事,报纸上说他坐着汽车出门,下车的时候被人拿枪打死,还配有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穿着西服,倒在地上,身旁是一摊黑迹,应当是血。暗地里有人说他投靠了日本人,拿了日本人的好处,要在维新政府里做事。
傅玉声浑身发抖,不知道是害怕还是愤怒,何应敏虽然圆滑世故,但这种事情还是不会做的,他想这其中必定是有什么误会。结果好几张报纸上都写了这样的消息,他仍是不肯相信,又辗转的找人打听,才知道何应敏的死讯竟然是真的。
何太太畏于流言和压力,也不敢办丧事,将灵停在何公馆里,她和何应敏膝下没有儿女,出了这种事情,她一个人就有些呆呆的,精神也坏了很多。他焦虑得厉害,四处托人,想要还何应敏一个清白,可是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丝毫的头绪。
那段日子坏消息简直是一件接着一件。
到了秋天,他又从叶瀚文那边听说陆少棋已经战死在粤西沙场的事,实在是经不住,整个人大病了一场。
病好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冒死回一趟上海。
第316章
可就在他积极的筹备着回沪一事时,日本的舰船突然切断了粤港的交通。港英当局从星加坡调来百余架飞机严阵以待,同时封锁了海面,回上海的事顿时化成了泡影。
当时在香港的朋友全都极力的劝阻他,他反复掂量之后,终于未能成行。
因为焦虑太过,他的病也时好时坏,英国医生强制要求他住院休养。他在医院养病之际,终于动笔写了一封信寄往上海。
信封上写得是杜鑫的地址,信里又夹了一封信,写明了是给孟青。寄出了半月,没有任何音讯,也不知收到了没有。
随着国土的沦陷,在香港避难的人越来越多。他因为从前同赵永京和杨秋心熟识,也认识了一些文化界的朋友,他们因为政治倾向的不同所以来到了香港,积极的活动着,组织抗日,发出了各种的声音。傅玉声知道政府的特务机构在香港也有众多的耳目,所以只是暗暗的资助他们出版相关刊物,拍摄新的影片,并不敢堂而皇之的公开言行。
其实在香港的日子其实算不得寂寞,可他偏偏觉得孤单之极。
日本人的飞机四处的空袭轰炸,无论是重庆还是延安,到了年底,连奉化都被日军轰炸了,报纸上总能看到死人的消息,有时多,有时少,时间久了,仿佛死人倒是一件极寻常的事。
那时候欧洲也打起仗来,希特勒先是出兵攻占了捷克,然后是波兰,同英法交起战来。德意志引发了欧洲大战,世界局势发生的极大的变化。又过了半年,就连法兰西也投了降,英国关闭了滇缅公路,又和日本签订了新的合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的事实占领,香港到内地的交通也从此彻底的封锁了。
原本欧洲对于中国的援助,还有海外华侨对于抗日战争的捐助,就只剩下香港和云南两条通道进入国内了,如今也被通通的切断。
德意日三国结成了同盟,战争犹如一场骤然而起的暴风,将周遭的一切都卷了进去。政府大约还是寄希望于英美对日开战,他们可以从中渔利,但这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偏偏国内这种言论甚嚣尘上,很有一些支持者,傅玉声对于这种人很是痛恨,觉得他们是另一种的投降主义者。
他在报纸看到迟骊山躲过了数次暗杀,一直完好无恙的活着。这消息着实的让他痛恨不已。日本人给他配备了有防弹玻璃的卡迪拉克,进出都有人保卫着,想要除掉他,怕是一件很难的事。
傅玉声知道日本人也在上海大肆的抓人,所有抗日的,锄奸的,还有共产党,报纸上经常会写,尤其是日本人的报纸。他在香港连南华日报那种汉奸报都要翻看的,可他觉得这实在是一种折磨。他每天都想要看看报纸上的消息,却又很害怕看到坏消息,时间拖得越久,他就愈害怕。他害怕一直没有回信,又怕收到了上海的回信,却不是他想要看到的消息。
因为心情郁郁寡欢,他的病一直好不起来。病痛发作的时候简直备受折磨,有时候就忍不住要后悔。也许当初就该不顾孟青的反对,态度强硬的留下。即便死在上海,至少还能博得一通美名。到底强过如今这样的苟且偷生,浑浑噩噩的度日。
可家里人的来信,总是适时的提醒着他,他终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痛恨自己的妥协和懦弱,也忍不住要恨孟青当初的绝决和音信全无。
家人分离,山河破碎,这一切的痛苦简直望不到尽头。
他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报纸上的那些投降主义者,国难当头的时候,不能够从军抗敌,却躲在孤岛上,过着舒适的生活,仿佛不曾经沾染到丝毫的硝烟。
可战争就像是一架轰鸣的钢铁机器,无情的碾压着这世上的每一个人。
那年年底,怀有身孕的叶丽雯,在重庆空袭中被炸死了。
第317章
轰炸发生的时候,叶丽雯同一位好朋友正在去战时孤儿院的路上,突然来了警报。汽车夫看到红球挂了出来,心里紧张,汽车一时发动不起来,只好弃车而逃。叶丽雯那时已经怀胎八月,身子沉重,逃跑不及,被炸死在路上。
等空袭结束,傅玉华带着人去收尸的时候,见到叶丽雯碎成两段的尸体,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整个人晕厥了过去。
这件事傅家和叶家的人都瞒着他,傅玉华只让他好好的在香港养病,家里和工厂的难处都只捡一些不要紧的提。他人在香港,对此全然不知,还是后来重庆的朋友写信同他商量采购战时急缺物资的事,以为他知道,无意间提及,才泄露了出来。
他在香港养病时,港岛的气氛已经变得十分紧张了,尤其是在逃难的人们之中。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很多人都在商量着要回到内地,船票变得紧张,票价也变得十分的昂贵。可是普通的难民哪里买得起一张船票?他们露宿街头,连果腹都成问题,只求一碗薄粥活命。当年广州沦陷后,香港就成立了难民救济会,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了救济会的工作,可因为身体的缘故,这份差事看起来更像是个好看的头衔。
医生向他警告过他的身体,他最终还是未能返回上海。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同时对香港发动了攻击,远处的炮轰声清晰可闻,敌机在头顶盘旋,肆意的投掷炸弹。街道上的人来不及躲闪,就被炸得血肉模糊。
傅玉声听到传闻之后,迅速的做出了离港的决定。他在香港这几年,对于英国政府对日方安抚妥协的态度已经深有体会,他担忧港英政府会不战而降,放弃香港,所以当即就撤离了。
他带着一批急需的物资登了船,剩余那些来不及转移的全部命人放火烧掉。他先是辗转的到了广西,然后才回到重庆,和家人团聚。和他相熟的朋友有些离开了,安全的转移到了桂林,有些却来不及撤离。港英政府虽然做了抵抗,却无法抵挡日军的火力,香港在数日之内就沦陷了。
日军在同一时间进攻了上海的租界。葛立芒来自英国,是敌国的侨民,还曾出资帮人办过进步报纸,被日本人猜疑有反日倾向,也被关进了郊区的监狱。这个消息传到他这里的时候,也已经是将近一年之后的事情了。
香港失守之后,他千辛万苦的到了重庆,才知道家里究竟出了什么事情。
叶丽雯出事以后,到底没能瞒住傅景园,他的中风发作,救治不及,已经过世了。傅玉华的工厂一路西迁,原本就损失严重,到达陪都后,和其他的工厂在附近的山里合并重建,主要生产军需品,因为时常遭受炮火的袭击,也因为妻子和父亲的死,傅玉华其实不常回重庆的。
这次因为他来了,所以傅玉华也返回了重庆,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了一起。
战时的重庆常常的停电,家里就点起蜡烛来,傅玉声看着屋里烛光摇曳,忍不住开玩笑说,大哥也终于学会了罗曼蒂克的那一套,于是全家人都会心的笑了起来。
战时的重庆时常收到轰炸破坏,战地的人又纷纷的涌入重庆,经济吃紧,物资急缺,租屋不易,谋事更不易。傅家里的境遇比起上海的时候,简直是一落千丈。但比起旁人,已经是十分的好了。
叶丽雯还留下了一双年幼的儿女,家里请了佣人照看着,廷玉还在念书,他已经是个英俊的小小少年了,整个人看起来愈发的象他。傅玉华很疼爱廷玉,信里就常同他说廷玉与他十分的相像,又夸廷玉聪慧懂事,比他小时还要了得,又忍不住提起他少年时的事来,一封信总是写得很长。
傅玉声原本不信,如今亲眼看见,才知道他所言不虚。他看着廷玉,忍不住就想起当年那个抓着木马跟在他身后的小小孩童,想起那个身在上海的人,不免觉着心酸彷徨,可是这样的心事,却连一句也说不出口,也无人可以倾诉。
廷玉同他还是比较生疏,并不唤他父亲,见了他也只是一味的客气,反倒显得他像是个外人。傅玉华劝他不要着急,慢慢来就是了,他只好苦笑着应了。
第318章
叶翠雯看起来老了许多。
当初傅玉庭离家出走,在千里之外的昆明落脚,她哭过也闹过,可她的儿子固执的要在临时大学里完成学业,无论如何都不肯回到她身边来。她一筹莫展,却又思念心切,想来想去,便学着别人家的太太打起绒线衣裳来,做好了寄给他穿。傅玉声到了重庆,她高兴极了,连说要替他也打一件。又抱怨说这地方什么东西都贵,买件好大衣简直都要天价了,佣人就在一旁插嘴,说,馥春茶厅有个太太卖皮大衣哈,好得很,开价也不高。
叶翠雯皱了一下眉毛,说了句南京话,佣人赵婶是当地人,没听懂,傅玉声听见了,忍不住就笑,同佣人说:“太太要买新的,不肯穿人家穿过的。”
赵婶跟着傅家也做了几年了,深知道这位太太的脾气,也就不再多嘴了。
叶翠雯却抓到了机会,同他抱怨说傅玉华手太紧,给家用的钱太少,又怪傅玉华一颗心全放在工厂那边了,家里人的生活一点也不顾。
傅玉声猜到大哥是怕她去赌牌,也不好说什么,就给了她一叠钞票,劝她想开些,父亲和丽雯都不在了,傅玉华那样的性子,能有工厂的事让他一心的投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他又问她:“你给玉庭写信了吗?”还跟她说了说玉庭在昆明念书的情形,说:“少年人不应该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稍微吃一点苦头,强身健体,总是不坏的。”又拿他自己做例子,“我就是年轻时候太过安逸,有了事情一点也熬不过。”他提起玉庭,叶翠雯就忍不住哭了一场。可她很听他的劝,同他聊了半天,精神也好了很多,因为知道他的病在香港发作过,又张罗着要给他准备养胃的饭菜,把赵婶使唤得团团转,忙得不可开支。
廷玉从学校回来就乖乖的念书,傅玉声过去同他说话,问他一句他就答一句,他只好无话找话,心里很是尴尬。
叶翠雯跟他说,刚到重庆不久的时候,傅景园曾想着要替廷玉改名,名字都已经按照家谱起好了,就叫做若斐。廷玉看起来很乖,性子却很倔,佣人买了新的作业簿回来,傅景园亲手替他写好新名字,廷玉偷偷的把名字涂掉,仍旧端端正正的写着孟廷玉三个字。傅景园因为这件事气得厉害,背着廷玉,骂了好几次,说孟青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当初送人回来的时候哄骗于他,说得天花乱坠,好听得不得了,原来都是假话。还是傅玉华劝住了他,让他不要心急。
回内地之前,傅玉声还曾犹豫着要不要到重庆来。重庆的政治空气他实在是不大喜欢的,他到重庆也是闲人一个,无事可做,倒不如去桂林帮助朋友办报,也算是出一份力。
去年国民党说要召开国民大会,可到了最后宪政一事还是无疾而终,他天天看报,对于国民政府实在不报任何的期待。可家里人都在重庆,他还是忍不住想要来看一看。
因为知道廷玉在这里,他还特意在香港买了英国产的自动铅笔和水笔。他也不知小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却忘记了几年的光阴匆匆而过,他要见的人,都早已不复当初的模样了。
他千里迢迢的将礼物带了回来,这时候却又有些不好意思拿出手来。
廷玉见他不说话,等了一阵子,就自己取出纸笔来。傅玉声看他用的居然是墨,很是惊讶,忍不住夸赞他。廷玉反倒羞怯起来,连连的摇头,抿着唇跟他说:“不是不是,洋墨水太贵啦。”
傅玉声不料他这样的懂事,忍不住的心酸,连忙说道:“这不是要紧事,我等等去给你买。”又问他白天学校里都讲了些什么,问他是不是要写作业。
廷玉看起来很是为难,别扭的说道:“我要给伯伯和弟弟写信。”
傅玉声听到他说弟弟,一颗心就扑通扑通的跳起来,廷玉哪里来的伯伯,说的怕是爸爸。他小心翼翼的问道,“你是要……给振玉他们写信吗?”
第319章
廷玉嗯了一声,紧紧的握着笔看他,却不写字。傅玉声这才回过味来,自己站在这里,怕是碍着他写信了。
“你写吧,”傅玉声笑了笑,想伸手摸摸他的头,却又有点胆怯,最后什么也没做。
他失落的走了出去,一个人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出了好半天的神。他记得他行李里还有一盒洋烟,只是重庆这几天都是大雾,潮得厉害,也不知还能不能吸。
叶翠雯出去打牌回来,见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出神,手里拿着一支香烟却也不吸,不免觉着奇怪,问他他也只说没什么。
叶翠雯去厨房里拿了洋火出来,小心翼翼的给他把烟点上,问他:“晚上有话剧,你不去看吗?”
傅玉声不声不响的吸了一口烟,看着指间点点红光亮起,突然问她说:“你怪不怪我?当初如果我不把你的相片拿回家去,如果不曾被父亲看到……”他顿了一下,仿佛陷入了迷茫,半天才轻声说道,“如今是不是会大不一样呢?”
叶翠雯惊讶的看着他,慢慢的眼圈有点红,她也坐了下来,一只手托着腮,想想却又笑了,说:“要是不嫁到傅家来,我还不知会怎样呢。我能有今日,能有玉庭,也算是时运不差了。”
傅玉声慢慢的吸着烟,想着过去的事,感叹道,“那时候谁能料到会是这样呢?”
叶翠雯也出了神,不知想着什么,突然笑出了声,自言自语般的说道,“以前有人同我说,只要嫁了人,有了孩子,丈夫就成了无足轻重的人。本来我还不觉着,可有了玉庭以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句话竟是真的。”
傅玉声微笑着看她,叶翠雯又道:“我呀,只盼着他平平安安的,这场仗早点打完,我们都回上海去,好不好?”
傅玉声嗯了一声,说:“好呀,等抗战结束了,我们都回上海去,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叶翠雯的眼睛有点湿了,说:“或者回南京也好呀,我也好些年没回南京了呢。”
傅玉声的手指夹着烟,回想起过去的事,喃喃的说,“我还记得头一次遇见你的情形呢,现在想想,那仿佛是太久以前的事了,”叶翠雯笑出了声,说,“那时候你还小呀。才十五岁,还是个学生呢。等后来我嫁到你们家,你才刚毕业吧?”
听她提起那段遥远的过去,傅玉声不免有点郝然,“是呀,日子过的真快,转眼就这么多年过去了。人这一辈子,怎么就这么短呢?”
叶翠雯转过头来,那一瞬间,她的脸庞有种少女的光泽,眼底也有一种富有朝气的活泼,就好像很多年前那个穿了一身天青色长衫,笑嘻嘻的坐在他身边,替他翻看美人画报的女人。
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听说了她的艳名,决意要去见识见识,同朋友去了她那里。谁也不料她比传言得更为美貌,大家都为她着了迷,整整坐了一下午,还索要了她的相片带了回去。
那遥远的就仿佛是梦里的情景了。
“怎么突然说起这些来了?”叶翠雯笑着望他,“像个上了年纪的人。”
傅玉声难得的不好意思起来,自嘲的说:“我可不是老了吗?”
两个人都安静了下来,谁也不说话,却并不觉着难堪,难得片刻的安详,让人沉静在其中。
佣人买菜回来,门被推开了,然后又关上。叶翠雯仿佛回过了神,问他道:“你还要走吗?我听你大哥的意思,你不想在重庆长住?”
傅玉声的声音低了下来,喃喃的说:“我想回上海去。”
叶翠雯吓了一跳,脸都白了,说:“你疯了,你回去做什么?连我都知道你在香港跟那些民主党派的人走得很近,你去上海,就是实打实的抗日分子,等着日本人杀你吗?”
傅玉声有点悻悻的,垂下了头,就象被人教训的小孩子。
叶翠雯哀伤的看着他,说:“玉声,你在重庆陪着我们吧,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就不要再分离了。”
傅玉声只觉着心酸,他小声说,“我只是想想罢了。”
第320章
晚上吃过了饭,他同家里人说想出去走走,傅玉华决定要陪他一起出去。
叶翠雯给他找了一双新的布鞋,又取了一把伞给他们,怕夜里又下起雨来。
说起来倒也奇怪,这仿佛是兄弟两个人头一遭一同出门散心。自从上海分离,他们已经有五年多未曾相见了。这样肩并肩的在山城高高低低的路上散起步来,倒仿佛一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情。
沉沉的夜色模糊了一切的界限,新与旧,好与坏,下江人和重庆人,在寂寂的夜里,似乎都没有了分别。
傅玉华在重庆听说他在香港和保盟以及其他民主党派的人走得很近,这时候就劝他,叫他和那些人保持距离,不要被人利用。
他们两个人是兄弟,许多话不必明说,就已经能够心领神会。类似的话别人也曾同他说过,可从傅玉华口中说出,却令他出奇的愤怒。
他停住了脚步,低声的说道:“你的意思我都明白。可我不在意他们是不是共党,也不在意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或者意图。我只看到他们做的事情是好的,我就会尽我所能的去支持。”
傅玉华从来不喜欢政治,也不愿过问这些党派之争,可他对于共党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却和陆少棋有些相似。兄弟久别重逢,他不愿为了这些事情同他起争执,就叹了口气,说:“我不过劝你一句罢了,何必这样恼怒?你呀,就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
又说起他在香港交了许多朋友,笑着问他,“听说别人是美女募捐,你是美男募捐,重庆的报纸上,也登过好几次你的相片呢,我都剪下来了,回头找给你看看。”又问他:“我看你在香港的朋友也很多,难道没有一个心仪的吗?”
父亲过世之前,总是念念不忘他的婚事。如今父亲不在了,长兄如父,傅玉华大约是觉着他孤身一人,形单影只,因此明里暗里的催促着他。
傅玉声只好搪塞说:“并没有什么心仪的人。”又道,“再说我和陆少瑜还不曾离婚呢。”
“这样兵荒马乱的时候,谁会在意这个呢?”过了半响,又说:“陆老先生如今也在重庆,听说少瑜也回来了,你不去看看她吗?”
这个消息很是令他意外,“少瑜也在重庆吗?”
“对。听说是为了照顾她父亲才回来的。她的姐妹都在美国,可陆老先生说什么不都肯出国,所以她从苏联回国来照顾他。”
两个人很早就失去了联系,他只是曾从陆少棋那里得知她在苏联一切都好,不料如今却也回来了。
难得有一个好消息,傅玉声的心头一松,点头道:“那我明天去就,”又笑着说:“这都好多年了,只怕重逢都是不相识啦。”
傅玉华不免好笑起来,说:“你这是逼着我恭维你呢,一定要我说些肉麻的话不可吗?说你仍是同当年一样的英俊青年?”
傅玉声也笑了,两个人已经走到了热闹处,旁边就是咖啡馆,两个人却已经累了。他站住了,从口袋里取出烟夹,分了一支烟给他,然后把烟点了起来。
两个人站在路边,静静的抽着烟,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傅玉声突然同他说:“以前我总是很羡慕你,你什么都比我厉害,念书比我厉害,做生意也比我能行。”
傅玉华很是惊讶,大约是不料他是这样想的吧,想也不想的说道:“那是因为你太过贪玩,所以荒废了学业。”
傅玉声苦笑了一声,喃喃的说道,“父亲一生的希望,大约都寄托在了你的身上吧。对于我,我想他大约是不抱什么期望的。”
“胡说!”傅玉华轻声的呵斥他道:“你呀,你说这样的话,父亲泉下有灵,岂不是要伤心?”
傅玉声原本还有话要说,被他这样一训,便也说不出了,只好笑笑,自嘲说:“伤心怕是不会,着恼倒是有可能。不过他要是再恼,想要打我,却是打不着了。”
这句话说完,兄弟两个人都有些心酸起来,半晌没说话。
第321章
他们不知不觉的走了一个多钟头,等到回了家,傅玉声实在不免要自嘲,说自己是上了年纪的人,真真是走不惯山路。
傅玉华就说,多走走就惯了。他没有接话,只是低头翻弄着桌上的报纸。
到了第二天,他打听好了陆氏的所在,因为汽车去送廷玉念书,他又不敢坐滑竿,叫了黄包车,结果绕了好大的一圈。不过他辛苦这一遭,却仍未能见到陆少瑜。
陆氏闭门谢客,谁也不见,他虽然报上了姓名,却仍是吃了闭门羹。他疑心这是陆老爷子有心阻隔,却又摸不着头脑。
他在家里闲着无事,就陪着傅玉华去山里的工厂走了一遭,半个多月才回来。
因为听说他到了重庆,杜老板那边也派人来请过他,邀他出任贸易公司的经理。傅玉声不好开罪他,带了厚礼亲自前去拜访,只推说自己身体不好,实在不能胜任经理一职,若是杜先生不嫌弃,倒是愿意做个顾问。又自嘲说他身体这样坏,大约只能做个挂名的顾问了。因为在香港慈善总会的时候,他就时常的抱病,曾有人嘲讽他沽名钓誉,是个挂名的理事。他这样一说,杜氏也很谅解,就不再强求了。
那个时候上海已经闹起了粮荒,他看报纸的时候担心极了,又见报纸上说今年的时疫格外的重,愈发的放心不下。廷玉也说上海好几个月都没有回信了,他着急起来,四处想办法,最后辗转的找到了徐玉兰。
徐玉兰当初是随着电影公司西迁的,她也曾在重庆住过两年,但实在不堪忍受频繁的轰炸和战乱时的生活,就独自一人回到了上海。上海有一个出名的汉奸政客,叫做许卓文的,为了日本人四处活动,他对徐玉兰仰慕已久,也是他极力撺掇徐玉兰回沪。
徐玉兰回到上海,和他成了一种隐秘的半同居关系,她时不时的拍拍电影,唱唱歌,跳跳舞,日子倒也过得很是逍遥。
傅玉声在上海时同她的交情也算不错,因此这时候就求她去看望杜鑫,又托人给她送了一根金条。徐玉兰答应了,等过了几天,就回电话说,那条巷子里的人都搬走了,又答应他再打听打听,有了消息便告诉他。那时候上海租界的电报和邮局都已经落在了日本人的手里,所有的收发内容都会受到检查,他在电话里也不敢说什么,只是请她尽力帮忙寻找。
徐玉兰那边还没有给他回话,上海那边突然传来迟骊山被暗杀的消息。报纸上一片欢腾,都认为这个汉奸死有余辜,许多故事写得神乎其神,写他夜里睡在家中就被人割去了头颅,又说暗杀者飞檐走壁,武功出神入化,保镖全然不知。
傅玉声看了报纸,愈发的坐卧不宁,恨不得这就动身回到上海去。他在家里收拾行李,又托人买票,决意要回沪一趟。
那时候美利坚已对日宣战一年多,大家都觉得抗战胜利指日可待,不过哪一日胜利,却仍未可知。他要回上海,朋友都不住的劝他,说身体要紧,不应冒险。杜氏那边得到了消息,竟也派了个人来劝他。
来的人就是当年曾在梅园头跟在孟青手下的罗桂成。
原来傅玉声还在淮南的时候,孟青以为他已经到了香港,就写信给跟着杜氏的罗桂成,打探他的下落和消息,还请他告知傅玉声在香港的地址。
第29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