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个将军做老婆 作者:天远大
第8节
就在这天晚上,与方氏同样没睡的还有余明仪。
☆、第54章 水混
余明仪半夜就醒了,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来周知府每个晚上都与他同睡,身边突然少了一人不习惯,又或许是挂念着阿晚,他这一翻身就把自己给弄醒了。他这人一般夜里惊醒,就会再也无法入睡。
这长夜漫漫的,他也没惊动侍候的人,悄悄穿了衣服,原是就在院子里转转的,可见到不远处,假山上的小亭子,那里挂着一盏大灯笼,昏黄的灯光映着假山上的风景,别有一翻与众不同的味道,这个时候,他居然非常想要去亭子里坐坐。
他披上厚斗蓬,拢了热乎乎的小手炉子,悄无声息的往假山那边走去,因是过年,院子里虽说不象除夕夜那样四处都点满了灯笼,却也在几个僻静的角落都挂了灯笼。借着这些微光,他倒也走得非常平稳。
假山看着近,其实也要走好一会儿,等到他坐到亭子时,已经过了半个多时辰了,可把他累着了。他着深色的斗蓬,整个人都笼罩在夜色当中,一动不动靠在柱子上歇脚。突然就见到对面荒芜的将军府里后院居然亮起了火光,还有烧香烛的烟雾,很显然是有人在这个时偷偷在祭拜。
“难道将军府还有其他人活着吗?又或者是有人还念着将军的情义?”余明仪心道。
他虽然知道,将军府的大公子还活着,但大家都知道,这位大公子早就失踪了。甚至有人私下底猜测,这位大公子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可在这个时候到将军府来祭拜的人,很显然与将军府关系非浅啊。他这样胡乱想着,没想到,没多久他居然又见到了一条黑影悄无声息的掠过那院墙,没入夜色中,看着黑影去的方向应当是有火光的地方。果然,没多久,他听到了应当是踩到树枝等人的声响,还有低喝声与打斗声,这些声音虽然压得极低,但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却显得格外清楚。
他紧张的盯着对面,张大了耳朵,他在想这两人究竟是什么来头,甚至都忘记了害怕。没过多久,他就见到两个黑影一前一后翻过院墙。借着自己后门的灯光,他见到前面的人很快消失在夜色中。而落在后面的人,却并没有追赶,反而象是在仔细的查看四周,然后在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那条黑影居然翻进了他家的院子,几个纵跳,轻巧的避开了灯光,消失不见了。吓得余明仪死死咬住自己的嘴唇,半天不敢动一下。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发现自己居然出了一身冷汗,被冷风一吹,冷得全身直哆嗦。他又小心的四处张望了一会儿,这才出了亭子,一路上他根本就不敢往角角落落里看,捡着平时人来人往的路走。
回了房间,他在炉上倒了热水擦洗了一下,换了身干爽衣服捂在被子里,好半天,才算暖和过来。这时,他才后知后觉的怀疑,自己这个男爵府里怕是有人一直在监视着将军府。就不知道是官方的还是私下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难道是想要斩草除根吗?”他心里怀疑着,因将军府的大公子未死一事,知道的人不少。大家也会私下猜这位大公子会不会报仇。其实好多人心里都明白,将军死得不清不楚。
余明仪听周知府提过几句将军府的事情,也特特的打听过了,当初将军府虽然抄了家,但皇上却没降罪给阿昊。只不过阿昊离开了侯府后,侯府的嫡长子兼世子,也就是阿昊的夫君,还有侯爷都相继出了事故,侯爷死了,世子残了。侯府虽然还有一庶一嫡两个儿子,但是都年纪小,没有根基。至此,侯府差不多就完了,虽然有嫡幼子年纪轻轻就当了侯爷,可等他长大还早着呢。
当时就有人就私下传,将军府的事与侯府有关。将军府一被抄家,阿昊就被侯府赶出了家门。不仅如此,侯府还贪墨了不少阿昊的嫁妆,阿昊虽不是净身出户,但是大半的嫁妆却也是无从追回了。侯府完全没有当初求娶阿昊时的一点儿情份,更何况阿昊当初可是救了世子的命,两人才会认识,进而侯府请了。那时还不是皇后的朱贤妃娘家人出面保媒,促使了二人的婚事。
而将军一事后,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新皇后与新太子。而侯府能请动那时还不是皇后的朱贤妃,很显然也是新皇后一派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侯爷与世子相继出事后,宫中就立马下旨让一个才五岁大的孩子做了侯爷啊。
最重要的是,侯府把阿昊扫地出门,用的理由居然是阿昊不能生孩子,善忌,弄死了世子怀孕的妾室。虽然阿昊嫁给侯府三年没怀孕,但才短短三年的时间,又没有太医说阿昊真的不能生,阿昊更加没有打死世子的怀孕妾室。因为世子一向表现的与他恩爱有加,婚前虽然有两个房里人,但成亲后,却根本就没有人到他面前来敬茶,世子明面上根本就没有正经妾室。勋贵世家最讳主妇加害夫君的子嗣,特别是主妇自己还不能生,这不是要断了人家的香火吗?
侯府拿出这种理由来,原本有些私底下为阿昊鸣不平的人家,也不好意思为他出头了。毕竟自己家也不想要这样的儿媳妇啊。而偏偏这个时候,阿昊父亲在阿昊嫁进侯府之前,提前安埋的一个在侯府的钉子,得知了一个重量消息。
原来阿昊三年没怀孕是因为世子与他同房时吃过了避子丸。阿昊知道这个消息后,简直是又怒又惊,他马上明白了自己与世子的婚姻,原本就是人家设计好来算计将军的一出戏,而自己身在其中不自知,居然无意间成了对付自己父亲的利器。
偏偏他自己笨,虽然一开始他是不愿意嫁给世子的,并且还很抗拒与世子同房,但在世子的柔情与厚脸皮攻击下,溃不成军,他由抗拒到半推半就,慢慢就开始接受世子了。更何况世子表现的只爱他一个人,连成婚前的房里人都打发了,就守着他一个人过,遇上这样的夫君,也算是他的福份。所以他开始慢慢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告诉世子,其中就无意间泄露过将军帐下有将军收养的不少义子。甚至把将军留下给他的一些暗中势力也透露出来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侯府与当时的五皇子一脉才能慢慢借机瓦解将军的势力。以至于将军身边的心腹越来越少,最后在战场上才中计失利受伤,后来还被安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
那一刻,他恨不得杀了自己,他狠狠的给了自己几耳光,但很快就被身边的人劝住了。而他也在这一刻成长起来,他知道他不能死,整个将军府就剩他一人,他不仅要报仇还要传承香火。但是他也不能吞下这口恶气,于是当夜侯府出事,侯爷死了,世子残了。而他付出的代价是死了两个心腹手下,折了父亲埋在将军府的钉子。
随后,他就遭到了侯府与太子一脉的追杀,一路折损人手,几乎把将军留下来的人马全毁了,这时他更加明白,这些人不会放过他,要是他没先动手为强,只怕会死的更快。然后,他就隐名埋姓消失在世人面前了。
虽然侯府发生的事,被定性为意外,但是很多人在私底下谈论,肯定是侯府做出什么不利于将军府的事情,才会得到的报复。更让一些明眼人明白,将军的事情有猫腻。但既然是皇上要动将军,大家也只好当成不知道啊,谁还嫌自己命长啊。不过是私底下,为将军叹息一声罢了。
余明仪后半夜是又惊又怕,一想着有人埋藏在自己家里,时刻监视着已废的将军府,他就在这时住不下去了。这个男爵府,太危险了。连带着这里的十个下人,他原本就不相信他们,现在更是觉得每人都有嫌疑了。他仔细的回忆,他印象中的十个人,其实他除了与管家万由熟悉一些之外,其他的人接触真不多。就算他记忆超全,对见过一两面的人都能认出来,但在大冬天的晚上,还着黑衣的蒙面人,他真的分辨不出来。
于是,他打定主意马上就离开这里,并且不留下一个自己的人在这里。至于这个男爵府会弄出什么事来,他并不太担心。反正这里的下人全是由内务府派来的,到时候出了什么事,一推就完事了。原本他是准备留下几个人,在这里慢慢经营的,现在可是用不着了。
不过很多事情,他还是可以交给周知府去做的,毕竟现在俩人可是一体的,周知府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比他强多了,再加上周知府本身就在京里经营多年,总有些自己的势力。
所以,第二天周知府一回来,他就把昨夜发生的事情说了。
“在这里千万别声张,这事说大就大了。”周知府一惊,马上提醒他。甚至还仔细的四处查看了一下。
“我知道了。我能和谁去说啊,在这里我也没什么朋友。”余明仪不耐烦的说。他又不傻子,这种事,谁都不会四处乱嚷啊。
“你打算怎么办?这可是皇上赐下的宅子。”周知府若有所思的问。
“还能怎样?反正我过两天就要回北县去管县学了,能在这里住几天啊。我们带来的人全部带走。”
“不错,这也一个办法,以不变应万变。我会安排人手注意这里的。”周知府点头,现在的余明仪可比以前成熟多了。不会把他搞得焦头烂额了。反而方氏,他是越来越看不上了。至于家里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女外孙子。不知道怎么,他也提不起热情来。
看他们一个个和方氏一模一样的尖酸刻薄神态,他就觉得心烦。不过是在家里稍微逗弄了两个孙辈一会儿。他的儿子生了一个女儿,才两岁,女儿生了个儿子,才一岁多。孩子小,他又没怎么见过,原是备了不少礼的。可是儿子女儿一开口,就好象他欠了他们什么似的,借着孩子,狮子大开口,弄得他极倒胃口。其实这两个孩子一出生,他就打发了不少东西给他们。他觉得自己从未亏待他们。
其实这些年他经营有方,家里的资产也不少,大多数都丢给方氏在撑管,余明仪与他成亲十几年,得到的不过十之一二,还是有了阿晚后,才慢慢给他母子二人置办的。没有阿晚之前,余明仪得到的,不过是他在老家的一座老宅子罢了,但方氏与儿女们依旧不满足。
他们过着与身份地位不相配的奢华生活,却不知进取,不晓得经营。只知道伸手找他这个一家之主要,却不想想,在这个家里,几乎所有事都是方氏作主,连儿女的婚事,他都没能作主,实在是太伤他的心了。
特别是儿子还说:“父亲可真是有能耐,那边都得了男爵的封号,儿子我却还是个白身呢。”儿子就是明着说他,有力不往自己儿子身上使,不为他们谋好处呢。可是这个儿子,说实在的,他现在都十分后悔当初没带在身边管教,而是放在方家与方家的子侄们一起读书。
结果,学问没多少,倒养得心高手低,满身坏毛病,一点本事都没有。考了无数次,至今还不过是个白身,也好意思讨官做?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大的本事?
在家里不过是呆了一天半天的,那一大家子就没有一个人问候过他一声,全是来讨好处的,都是一副酸溜溜,觉得他心都放在余明仪这一边的样子。说实话,余明仪这个男爵与他还真没多大的关系。他一开始的打算不过是替余明仪争点美名,给自己弄点功劳。
谁知,事情的发展却有如脱缰的野马一样,他只不过是起了个小头,后面却弄成了轰动整个大庆朝的一件大事啊。他知道有势力借着他行事,甚至也明白这里面肯定有几方面的人手在搅和。但那都不是他这等小官能知道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结果,真不是他想要的,虽说他们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但他心里却一直不平静,就好象有什么一直悬在心头,他知道后面一定还会有事。但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无法掌控了,甚至于无从查寻。现在他和余明仪能做的,不过是兢兢业业当差,把自己管辖下的事情都办得妥妥贴贴,才能平安啊。
☆、第55章 热闹
刘知华四人全留下在阿昊家里,五人一起谈谈学习上的事情,能相互提点,大家都能有进步。晚上,阿轩就带了张悟回家去休息,而刘知华与朱明就在阿昊书房里凑和。阿昊也把最近因耿秋而水平大涨,写出来的诗拿了两首出来,互相探讨。
果然,刘知华大惊:“昊兄,怎么不过几日的功夫,诗就作得这般好了。”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这五人当中,阿昊在诗词方面的功力最差,平时几人也经常在一起学习,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这回可都是大吃一惊呢。虽然这两道诗不算优,但也到了中品之上,要知道阿昊以前写的诗极不出彩,最多算是能作出来,达到合格的都少呢。这可是飞跃了两个档次呢。
“嘿嘿,我家阿秋要谈课业,肯定是只通了一窍,但偏偏这一窍,全在诗词上了。”阿昊颇为自得的笑道。
“天啊,你怎么这会好运。”几人大呼道。耿秋这几天可是换着花样做了不少新鲜好菜招待他们。他们家现在家里的生活水平可不是高了一星半点,暖棚里的蔬菜就没断过,肉食更是充足。大家都是寒门出身,平时过的日子也很普通,所以耿秋整治出来的饭菜,极得大家喜欢。再加上他为人风趣,所以没几天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耿秋会的东西实在太多,大家都在心里怀疑,耿秋是一个游历过四方,见过大世面的人呢。毕竟耿秋懂得真是太多了。他们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所会的东西有这么多,那脑子里装了无数的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别说他们觉得惊奇,就连余明仪都惊奇过呢。
“那是,要不然,我怎么会和他成亲。”阿昊笑。
“你从哪里找到他的?”有人问。年轻人嘛,说话总是直接一些。
“是我父亲给我找的。”阿昊下意识的说,其实他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娶到耿秋的,甚至什么时候和耿秋在一起,也搞不清楚。反正他知道,只要自己需要,这个人就一直在身边。更何况至从李大夫给他治病后,他再想这些事情,也不会头疼了,但也想不起更多的事情来了。所以他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了,反正大事知道就行了。
“哇,你父亲真有眼光。这些人都是光棍汉,还没有定亲,也不知道自己会娶个什么样的妻子,但不妨碍大家在心里希望能取个两情相悦又知情趣的妻子啊。”大家羡慕道。要知道,大家娶妻都凭父母之命,媒勺之言,成亲前连面都见不到,真正能两情相悦的夫妻可不多见,大多数夫妻能做到相敬如宾就不错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怨偶了。
这些人当中,除了阿轩是父母双全之外,其余几人,不是父亲死了,就是生母早亡。象刘知华,原本家境还不错,但父亲因病早死,不仅花光家里的银钱,还因为寡母不善经营,家产都给族人骗光了。要不然,凭他父亲曾中过举子,怎么也不可能穷到让他挨饿受冻。要不是阿昊接济了他一两银子,如今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景况呢。所以刘知华特别感谢阿昊。
“我父亲要还活着,我的日子也不会那般艰难。不过现在都好了。”刘知华笑。中了秀才后,不仅拿回了几十两银子,族里也很看重他了。不仅大半产业都还回来了,现在他的寡母都有族人要专门照顾呢。
不过他心里却是在冷笑,早些年都干什么去了。所以他特意把早前侍候过母亲的一个忠心妈妈寻了回来,专门照顾母亲。而产业也没让母亲打理,直接扔给了族里,说:“把这些产出,拿出来给族人里贫寒子弟进学。”
而他凭着带回来的几十两银子与每月应得的银钱与米粮,母亲两人的生活还过得去。反正他是个案首,以后求他作保去考的人不少,这可不是白来求的,现在就有不少人来搞关系了,他还是挑选着收呢。所以他家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多了。吃穿与他读书的银子是不缺了。
不仅是他,朱明与张悟家的境况也因为他们中了秀才而好过了不少。说起来他们三人的出身都比阿轩的出身要好一些,毕竟阿轩虽是父母双全,但却是个真正的乡下农人家出身。不过,阿轩年纪还轻,又有他们几个在前面拔拉,以后的景况也不会差。
五个人天天在阿昊家里谈论课业,互相取长补短,一刻也不敢放松。他们五人已经被烙上了余明仪的印记,一损俱损,无论在哪里都会被别人当成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一科在乡试中,一定要有人能考中,所以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教他们的夫子,包括周知府及其上司都很有压力。实在是太多人在关注他们。所以他们在书院里除了享受着高格逼的教导之外,也还被部分人妒忌与打压。
所以在没进书院之前,余明仪也把他们叫到别院去,上过几天课。要不是因为皇上神来一笔,让余明仪建县学,并且还给了他一个北县县学的教谕之职,让他忙得顾不上管阿昊五人。他现在都得给大家上课呢。毕竟他们要是考得不好,最倒霉的可是余明仪自己了。就是他们五人去上学之后,余明仪都会抽空考校他们的学业,就怕这几人在书院里偷懒或者那些个夫子们不用心教他们呢。
阿昊家是个能让人安静读书的处在,而且他家的地方还不小。刘知华等三人在家里,天天都会受到好些人的打扰,这个来攀关系,那边又有媒人来啦,烦得要死,正月本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大家都借着各种理由来打搅他们。所以他们特意早早就跑到这个小山村来。要不然,那有时间读书啊。
日子过得很快,元宵节前一天,大家都告辞回家了,约定了正月十六一起,去书院上学。而此时的余明仪也刚回到周府别院两天。他们从京里回来,一路也得花费不少时间。好在是轻车简行,带去的东西除了人,全部扔在了男爵府,交给万由管理。
原本余明仪是很担心身边人手不够的,那十个人原本是准备留下一大半放在男爵府,作为自己的耳目,可现在却全带回来了。当时,万由都被主子的这个决定吓了一跳,他没想到余男爵居然如此信任他,越发知道自己要为主子守好男爵府。余明仪这也算是歪打正着了,虽然没有安排自己的人在京城,但从此万由却定期给他送信,把京里发生的一些大事都告诉他知。后来,万由与余明仪这对主仆的关系越来越好呢。
余明仪带回来的这十个人,有几人留下在周府别院里,其余的人就跟着他到北县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而阿晚自然是要带到北县来和余明仪一起生活。
当初建县学时,耿秋就提仪让余明仪,在县学附近修建宅子,原本余明仪是打算在县里买座小宅院,自己住。
“男爵,买的哪有自己建的满意。再说了,别看现在这一片空荡,以后可是好地方呢。有了这座县学,还怕引不来商机啊。咱们先占着好地盘,建个院子。同时还可以暗示县老爷等人,也在这里盖私宅,权贵聚居地,也不用怕出什么事。”耿秋说。
耿秋这个想法也是缘于现代思维,房产事业就是这么来的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所有优势,他就不相信这里以后不会繁华倡盛起来。现在不值钱的一座宅院,在以后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得手了呢。
“的确不错。就这么办了,只不过这院子可不能盖太大。修个两进三开就行了,把园子稍微留大一点就好。恩,另外,再提醒一下知县大人,即将上任的两个训导也要有地方住啊。”余明仪略微思考了一下,非常赞同,还立马完善了耿秋的建议。
其实按照他的本意,是想修个大宅院的,这儿地便宜的很,而且他要建宅院,县里还能收他多少银子不成。但是他才上任,不好意思做的太突出。而且他先建了,其他人也肯定会按照他的大小来建,只会比他家小,不会比他家大,但有些人口多的家庭,就一定会修相邻的两座宅院,以后好打通成为一家。所以他干脆也修了两座,一座先空着,反正也没人会来问为什么?其实耿秋也非常想在这里盖座宅子,但是他更不敢。就阿昊现在的身份,虽然也能盖座小的,可他们没多少银子,虽然日子好过了,但家里的银子都得省着给阿昊读书呢。
果然在余明仪的暗示下,他自己先修着宅院,县太爷立马就在他院子旁边为两名训导也盖了差不多大小的两座宅院。然后,他自己的私宅,县里其他有头有脸的人,也开始在这里规划私宅,然后县太爷又在余明仪的暗示下,在附近修了两排商铺,所以很快这里就会成为北县的经济文化中心,会繁华起来。
☆、第56章 想起
余明仪与耿秋非常忙,太累的时候,两人也会聊些八卦,调济一下情绪。这一天,阿昊回来休假。三人又在一起闲聊,谈谈天说说地,再谈点课业。正好余明仪又收到了京里万由送来的信。
“哟,男爵府又送信来了啊。”耿秋打趣道。时间长了,私底下,他和余明仪的关系很亲近,说话也就随意多了。
“恩,这人还很不错的,这事无巨细,倒是让我很是清楚京里的一些事情呢。”余明仪开心的说。
厚厚的一封信,足足写了十来八页。信里大事倒是一笔带过,重点写了一些私家杂事,比如某官与某官家联姻了,某勋贵家里又添了孙女,某夫妻两吵得要和离,某两家退了亲,等等事情,很有八卦性质呢。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就能从这些家长里短中,发现一些大事的痕迹。所以官员家的主妇会四处应酬,通过参加一些花会诗会宴会什么的,得到好多有用的信息呢。甚至有时候,宫中的,朝中的一些大事,也会露出一两分前情,而那些善长收集与分析的人,就会有准备,而获利不小呢。
余明仪看完后,毫不在乎的把信给耿秋和阿昊看。能大咧咧写在信里的,通过普通渠道送来的信,是没有什么密秘可言的,完全可以随便拿出来给大家看。
耿秋和阿昊都看得很仔细,并且用心记下来了,毕竟他俩是没有自己的渠道能得到京里的消息的,哪怕这封信里只写了一些八卦讯息。
三人聊着聊着,余明仪突然想起了那天晚上在将军府里发生的事情,这件事一直压在他心里,都快成了一块大心病了。虽然万由的报告里,与将军府没有一点儿关系,可他总是害怕会有事发生。
“怎么啦?”见他突然不高兴,耿秋和阿昊都担心的问。
“有件事,我想来想去,也没得出个结果。说来,这事与你还能搭上一点点关系。”余明仪再三考虑后,决定和他们说说,也许通过阿昊能找到一点线索也不一定呢。
“哦,何事?”阿昊惊道。他自认为身份隐藏得极好,还在暗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你还记得你父亲的一些事情吗?”余明仪问。
“当然了,您要问什么?”阿昊不动声色的问,心里却紧张的很。
“我记得你父亲是将军旗下的一个小武官,将军出事后,你父亲当年一些袍泽好友,与你还有没有联系?”这个将军自然是指阿昊的生父,举国被直接称为将军的人,就此一人,别无分号。其他的将军都有封号,而阿昊的生父是被夺了护国这个封号的。
“说来惭愧,我离京后,已与他们断了联系。不过要是去找,也还能找到一两个。”
“你知不知道,京里有很多人都在私下传将军的事,说这件不清不楚呢。而且还有人说,将军的大公子没死呢。”余明仪压低声音说。
阿昊心跳加快,手心都出汗了,坐在他身边的耿秋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也跟着紧张起来。
阿昊强装镇静的问:“怎么回事?”他没死的消息应当没什么人知道才对。当然了,想知道他的消息的人,大半都是想害死他的人。当时皇上并没有降罪于他,按理来说,是不应当有人要追杀他的。
但是追杀他的人却不少,一开始是明着官差想方设法想弄死他,没成功,后来的那些人全是死士,暗探,甚至有军中的人手,他们根本就不怕露出真面貌,是打算非置他于死地才罢休的。所以他才会折损那么多人,而且那时他也很明白,这些人应当是新太子一脉,或者是踩着将军的血上升的一些军中武将家族。也只有这些内心有鬼的人,才会如此不依不饶的想要他死。因此,他越发相信他父亲的死,是这些人设计的。
“唉,我是不相信将军会通敌叛国,其实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有人说是……”余明仪含含糊糊的说着,比划了一个五字。意思是说与原来的皇五子现在的太子有关。
护国将军是个传奇人物,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并且他的家族不大,嫡系更少,妻族母族更差,又子孙不旺,就一个病歪歪不知养不养得大的儿子,说他会通敌叛国,好多人是不相信的,这样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啊。与其冒着被国人唾弃,被皇上诛杀的危险,他还不如解甲归田,荣养着呢。实际上,要不是边关一直没有平定,将军真想解甲呢。只可惜,他心中有国,却阻了别人的路,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恩,我也知道,但是大家也不过是私底下说说罢了,又有谁能真正为将军讨回公道呢。我记得小时候是见过将军的,他还亲自教我打了一套拳呢。就是我现在天天早上练的拳法。”阿昊怀念的说。
“我在初二的半夜,见到有人在将军府祭拜,想必是与将军府有关的人,我猜肯定是大公子。”余明仪把当初见到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是希望大公子还活着,特别是他得知大公子与侯府的事情后,越发觉得这位大公子可怜可叹,居然会有段这么不堪的婚姻。不过,幸好两人没关系了,要不然这位大公子也只会私底下被侯府的人弄死。他是最讨厌这些勋贵人家,很多人家中都有不少的阴私,外表都是亮丽无比,内里却一片骯脏。
“不可能。”阿昊一时激动,说完才觉得自己这话大有问题。作为将军府的大公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军还只有他一个孩子,而阿昊虽然武艺不凡,却极少在人面前出现,甚至多半时间他还戴着一副面具。因为他是个相公,不喜欢别人那种或可惜,或感叹,或打量的眼神。就连他上战场也是戴了面具的,嫁人后,更是关在内宅,除了回将军府,基本就不外出,就连侯府的人,也没多少人见过他的真正面貌。所以现在真正认识他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果然,余明仪惊讶的看着他,阿昊按下情绪,又说:“我认识他,他与我年纪相仿,小时候还在一起玩过。他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来。京里该有多少人盯着将军府,就想弄死他。”
话是这样说,但他心里却在飞快的思考着,还会有哪个人还记得将军的恩情,会在初二的晚上悄悄去府里祭拜。因为初二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知道这个特别日子的人极少。
“哦,这样说也对,他现在可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应当是找个地方隐藏起来,图图徐之。”余明仪也认同阿昊的话。
“我家与将军府也算是有旧,并且将军对我家不薄,虽然我现在帮不了什么忙,但希望以后能对将军之事做点绵薄之力。您,能不能帮我暗中打听一下,将军府的事情。”阿昊又说。
“我知道,只不过我在京里也没什么势力,我吩咐过万由,让他帮着打听京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想发现与将军相关的事情,他应当也会告诉我。”
回到家后,阿昊这个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头又隐隐作痛。耿秋怕他又发病,就给他慢慢按摩脑袋,这也是李大夫教过他的,这样有助于睡眠,也会缓解头疼。果然,约两刻钟后,阿昊睡着了。耿秋叹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很快入睡。
睡眠中的阿昊却一直不停的做着光怪陆离的梦,支离破碎的记忆在脑海中不停掠过,他迫切的想要找到还能信任的人。可将军的得力手下,与将军府的心腹下人加起来不下百人,虽然死了大半,但也无法分辨还活的数十人哪个才是衷心的啊。可他不停的回忆,见到的全是死人,打斗场景。突然一道模糊的影子一晃而过,他猛然惊醒。
他记起来了,他有个同伴,却只是在他家呆过两年,后来被家人带走。但那时,他俩一同进学一同练武,同吃同住,感情非常好,以至于,同伴回去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玩。那家人本来人口简单,稍有薄产,只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这个少年是小儿子,却不想两年之后,大家都以为他早死了的父亲却突然回京,并且得了圣恩,一跃成为官宦人家,根本就不同意将军的打算,就渐渐疏离了将军府,后来还趁着调迁举家搬走,就失了联系。
而这个同伴,就是将军当时给阿昊挑选的入赘正君人选之一,即耿秋现在的身份。其实那时候,他身边这样的人,有几个,只不过这人是他最满意的,他那时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说不上爱,但感情却不错,将军也是希望阿昊能找到一起长大,知道秉性,情投意合之人。
失去联系后,阿昊就被将军带上了战场,再加上后来的事情,阿昊就慢慢忘记了这个人。现在想来,也许只有他还记得将军的恩情,而又不受牵连,能置身于外。但是现在想来他居然,完全不记得这个长得是什么样子,又姓堪名谁了。
“怎么啦?”阿昊的举动也惊醒了耿秋,耿秋连忙点了灯,问道。
“我记起一些事情了。”阿昊说着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这么说来,这个无名氏很可能就是半夜去将军府祭拜之人。但另一个人又是谁?是敌是友?”耿秋分析道。
“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另一个人也是友,要不然不会这件事不会这么安静。”
“有道理,要是敌人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捉到这个人。”耿秋也认同阿昊的观点。
“这么说来,你还是有帮手的。而且这些人在暗中,对你有极大的好处呢。所以你现在也不用想东想西了,安安心心的读书,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耿秋笑,两人这时早没了睡意,又得知了一件大好事,岂能不来一场身心畅快的动运。
于是,一夜春风,两人把床都差点弄散架了。
☆、第57章 县学
北县县学,订于正月二十八后的七天为报名时间,然后三月初八正式开学。因为是第一年,所以开学日子要稍微晚一些。其实年前,耿秋就去了周家别院与余明仪商定一些县学的事情。比如,要收些什么学生,收多少。授课的夫子有选多少人,学院的管理人员,比如厨房洒扫巡逻值夜人员从哪里来等等,这些繁琐而又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相当多。
可眼下,两人虽然年前就做了这些规划,又有周知府的协助,但也连续忙乱了三天,还好象什么事也没定下来,愁得余明仪头发都快要白了。
“男爵,您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夫子定下来。别的事,去找县太爷协助。”耿秋提议道。这个学院既然是北县的县学,县太爷是一定会协助,并尽可能听丛余明仪的安排,毕竟这上县学没有余明仪哪能开得起来呢。
“恩,夫子是最重要的,上头派下来的两位训导已经快到达北县了。除了这两位,我另外找了两人,老爷帮着找了两人,再加上我自个儿。一共七人,辛苦点基本上能应付了。往后再慢慢考量,需要增减夫子人数。”
“七人,还是稍微少了些。”耿秋说。其实叫他来说,这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招生计划是收九十到一百人。而且这些学子的水平绝对是差参不齐,这授课的夫子要有类似现代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老师。七个人确实是少了些,但短时间内也只能找到这些人手,并且这些人还不一定能全部胜任新工作呢。
“我也知道少了些,可一时间上哪儿去找人呢。就是这四人,也是花了不少心事才找到的。不过也不用太担心了,只要我们这县学一开起来,有点成效出来,自会有人上门呢。”余明仪笑道。他哪里不知道七人太少,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包括余明仪在内的七名夫子,全是教授文化课的,耿秋又问:“男爵,这些学子长期住在学院里,是不是应当也适当开设一些强身的课程?”
“当然要啦,科考没个好身体是不行的,乡试要考九天六夜呢,又是冬天,吃住都在那窄小的小隔间里,那可是智力体力身体素质的综合博弈呢。没个好身体怎么能熬过去。”余明仪说。
“哦,有没有身体差的死在考场上?”耿秋好奇的问。
“肯定有啦。所以身体实在太差的人,是不会去考的。九天六夜,人一进去,就锁上了大门,不到时间,绝不开门。自己得带衣服被子食水,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小隔间里,就算是死了,都要在散场时才能开门抬尸体出来呢。”
“太可怕了。”耿秋道,吓得身上都起了鸡皮疙瘩。这古人也是用命在博前途呢。
“所以,我们是要安排一些强身健体的课程。其实好的学院,还得安排骑,射的课程呢。”余明仪又说。
“哦,我们这点地方,怎么能骑马射箭。”耿秋笑。
“所以我准备让县老爷每旬带学子们出去上一次骑,射课程。衙门自有一些身手好的捕快,完全可以操练一下学子们。平时也会每旬安排两次强身健体的课程,这个夫子人选也交给了县太爷。”余明仪说完,两人会心一笑,这县太爷想得到好处,怎么着也得出点力吧。
“其实每天早上,让学子们围着学院跑两圈,或者做做操打打拳也可以起到强身的作用。这个简单,天天都练,效果绝对不会差。”耿秋又说。他觉得每旬一次,还是少了些。要是正遇上衙门忙乱时,还上不了课呢。
“恩,这个想法很好,可没这样的人选啊。阿昊倒是合适,可他都是去府学读书了,哪里有时间。”余明仪叹气道。
“会五禽戏的人,总能找到吧。”耿秋说,其实他会几套现代学校做的操,但实在是不适合古代啊。
“这个简单,李大夫就会。正好我自己也在跟着他学呢。”余明仪大笑,其实要不是因为太忙,他又进京一趟,他早就学会了,以后他自己都能教学子们了。
所有的课程定下来了,耿秋和余明仪都松了一口气。眼下,就等着学子们进门了。
按照众人商定的结果,北县县学招收的学生分为三个大分类。沿袭了现代名称,基础班,年纪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的,已经启蒙过的男孩子或者相公。中级班,年纪十三四岁到二十之间的过了县试的学子。高级班就是马上要去考秀才的学子,这个层次的学子年纪最好不超过三十岁。
至于年纪太小,还没启蒙的孩子,县学是不收的,这样的孩子应当送到蒙学去。而年纪大了,又是秀才的人,他也不收,都赶去书院读书。总而言之,他这里是既不办蒙学,又不培养高级人才。反正他和周知府认真考虑过,只要他这个县学,保证两年之后的院试能有人考中秀才就行。
当然人数是越多越好。毕竟要考举子的学子都会去府学或者更高级的省级学府去读书了,那里的师资力量都非常不错,就比如现在阿昊五人上的府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不错。所以他现在的最大关注点在于第三层次的学子身上。而第二段的学子也要拎几个好苗子起来。
正月二十二,县学招收学子的条件与规模公告,就到达了北县范围内的各个镇,乡,村。果然当这个通告一出来,就有些不合格的人家开始乱哄哄的找关系去了。
到了正式开门第一天,带孩子来进学的人就把大门给堵得严严实实了。余明仪看着外面那些来读书的人,有不到五岁的稚儿,也有怕是儿子都不只五岁的男人,更有年纪比他还大的人。他简直都快要气笑了。
虽然早前就列好招生条件,各项条条款款都写得相当清楚,但是不死心的人依旧不少。如此好多天后,县学总算是安静下来了。县学第一届,一共收了95名学子。基础班有45人,共分为三个小班,而基础班的一年级,就有耿秋家的刘成宁与周管家的大名叫周宝山的孙子。
中级班有30名,分为两个小班,高级班有20名,也分为两个小班。这种分法其实与普通的县学府学也差不多,只不过说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因为耿秋这个现代人说的一些现代词,令大家觉得也很合适。
所有夫子都要受余明仪的调配,大家对此都无意见,就连上头派下来的两人,也非常配合,因为余明仪确实有才华,从这几天的招收学子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家就明白了余明仪的水平有多高。
所有的学子都是需要面试笔试才能进入县学的,而这些考试内容包罗万象,内容相当丰富。几人看过,都相当感叹,而且在考核学子时,余明仪还会根据学子的学识临时增减一些考校。所以这六名夫子对余明仪可佩服了。两名训导是正经进士出身,一开始还以为余明仪只不过是有点真材实料,然后被吹嘘成天上有地下无呢,现在他们也为余明仪所折服,都在心里暗道:“这余男爵果然名副其实,他要是去考,说不准就会捞个状元回来。”而另外四人,原本就是周知府与余明仪自己找来的人,别说余明仪本身就够格,就算他什么也不懂,人家也会鼎力帮助他啊。
考核合格的学子,很快就在管理寝室的中年妈妈的带领下,安排好了寝室,小的孩子全部是四人一间。大的学子则是两人一间。不过如果是相熟的人,可以自由组合成为舍友。寝室条件不错,有床有桌椅和小柜子,学子们自带被褥与洗漱用品。学院里专门请了几句中年妈妈管理和打扫寝室,并且给学子洗衣服,但是洗衣服必须花银子。这些中年妈妈也都粗识文墨。
除了少量学子能住在外面,多半人是要吃住在学院的。所以寝室管理相当重要,除了这几名中年妈妈之外,还配备了几名巡逻人员,不分昼夜的巡查。这些人是由县太爷安排的,其中有县府衙门的衙役。大门口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相当大户人家的门房,也不分昼夜有人守着。学子的进出有相当严格的管理。夫子与县学的工作人员们由单独的小门进出,一样也有人管理。
学校与寝室的管理模式,是耿秋提出的,他这也是采用了现代封闭学校的管理模式。而耿秋自己也在县学谋了个职位,做余明仪的助手。余明仪就相当是这个学院的校长,而他相当于是分管安全与后勤的副校长,至于教学,他有心也无力,除此之外还兼顾余明仪的师爷职位。所以余明仪每月还发三两银子给他当工资呢。
而县学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打杂的管理的厨房的等,这些人是花不了多少银钱的,最贵的就是四名夫子,每人每月要三到五两银子。而学子们也是一样要掏学费的,所以基本上能持平。当然了,要是收的银子不够花,就找县太爷要啊。
这个管帐收银子的人,余明仪还是特意让县太爷安排的人呢。他才懒得管理银钱,以免说不清楚,反正有他在,管帐的人也不敢做假帐,来贪墨,因为他还安排了耿秋来监督。
正式开课后,大家的日子是越发忙碌了,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好在县学还是安排了每月休假三天。离家近的学子正好可以回家休息玩乐一下,顺便也可以从家里带生活费用。当然了,离家远的学子家人也会在规定的日子给学子送生活费来,实在是穷的学子,余明仪当初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余氏基金会,这也是由耿秋提出来的。
余明仪把自己的男爵俸禄每年拿一百两银子出来,专门资助那些成绩好,但家里很穷的学子。当这样的学子考上秀才后,余氏基金会特别给三十六两银子的奖励,以供学子后续的学业。
这个时候,耿秋和余明仪都没有想到,这个余氏基金会,会在以后变成举国闻名的私人机构,进而影响全国,而它又会培养出多少寒门学子?又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荣誉?
☆、第58章 旧人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半年,而县学也步入了正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耿秋功成身退离开了县学,转而替余明仪经营私产。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县生活,余明仪和周老爷都打算先在北县置些产业,周老爷置的产业也是记在余明仪的名下,毕竟在京城的产业和他以前的产业基本上都分了方氏及其儿女们。
余男爵要在北县置产业,县太爷相当欢迎,北县算是贫穷县,人少但地广,虽然多部分是山区,但山区也有山区的好处嘛,林子多,木材,木炭,山珍野味都多啊,并且大部分山头都价格便宜啊。
余明仪与耿秋相中了离北县县城不到二十里远的回水镇,这里有一条大江的支流,名叫回水的大河,大河两岸全是山群,却竟然连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码头都没有,这回水河北县居然一点儿好处都没沾到,反而经常受害。左岸就属于北县的范围,而这一边,地势相对较低,满是小山与沼泽地。回水河一涨水,附近的小山与沼泽地就会被水淹没。因此这里非常荒凉,只有几个小村子,零星的住着一些乡民。日子也过得很穷。
可这块地方相当大,遍布着长满了人高的杂草与荆棘等物的沼泽地,或者是连绵的小山丘,与远处的大山群间也隔着一条宽阔的河流,但这河面虽宽却非常浅,水刚没过膝头,河床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枯水季节时,甚至会干,或者水面不到小腿,这个时候,非常适合进山打猎。耿秋与余明仪都觉得这块地方不错,与阿昊和周老爷商量过后,决定就买下这块。
虽然这里算不上最好,但价格着实便宜。余家与周家在山南镇的资产并不多,两家也不过是各有一座宅院,几十亩良田,三两间小铺子。山南镇本就穷,他们这点产业能有多少产出啊,一年不过是二三百两的收入,除去花用,也剩不了多少。
周老爷为官近二十年,以前的产业都置在京城与近郊,那里无论是田还是铺子都非常贵,并且这些都交给了方氏打理,现在年年的俸禄,方氏都必得打发人来讨要,并且还得时不时的找理由要银子,因此他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闲银,能拿出来的不过是五百两银子。
而余明仪以前一向不知积蓄,居然才有二百两的现银,他那座在县学附近的新宅院,就花了近千两银子。本来盖房子只需要三四百两,可内里的装饰等,却花得更多,这还是周知府分摊了一半呢,所以他手头更窘困。两人一合计,这要是置良田,盘铺子,根本就不够用,稍微好些的田都要六七两一亩,上好的良田贵过十二两呢,县城里稍微好一点的铺子起码得五百两一间呢。这八百两银子,实在是太少了。
而这个地方一座小山头再加上附近的近百亩荒地,也才要三百两银子,因此余明仪拿着周老爷给的五百两,买下了一座小山包括附近的荒田。不过余明仪买下小山头后,手头上还有五百两的闲银,正好县学附近的新铺子修好了,一间三百两,耿秋趁机劝余明仪买下来,而且他拿得到内部价,五百两可是拿下了两间。这个铺子,耿秋觉得经营山货,粮油日杂都行。
而耿秋也同样买下来相邻的一座小山头,两家的产业相邻,互相间也有个照应。这三百两一花出去,耿秋和阿昊花光了手头上的积蓄。现在全家的生活,包括阿昊宁哥儿上学的费用,全靠家里的五亩地以及阿昊每月的三两银子与五十斤米粮,和耿秋帮余明仪做事给的三两月银了。
也就是说,他俩每月有六两的收入,这搁在普通农户家,简直可以算是大富人家了。但对于他们家来说,也就是刚够花,稍有富裕。每月能存个七八百钱到一两银子。更别谈有余钱去请长工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可是需要不少人手来开荒干活的啊。
在耿秋头疼没钱的时候,余家的山头边已经盖起了三栋相连的小房子,一栋是来做工的人住,中间的留下来让主子来查看时有个地方可以歇脚,现在多半是耿秋在住,最靠里的那栋就相当于是个仓库,准备以后储存这里的产出。这都是耿秋规划的。
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余家的小山头附近已经开出了近十亩的田,要赶上秋天之前种点庄稼下去。余家派了十多个人过来开荒垦田,这些人全是熟手,都是余家在山南镇上的老佃户与长工,余家做事一向宽容,这些人干活都很下力,而且来的除了一个女子,其他全是青壮男人。就连这个女人也是人高马大,力气不比男人小,一个人做十多个人一天三顿的饭食,还包括砍柴,麻利的很,居然还有空闲做点针线活。
耿秋说是管事,也没有天天住在这里,毕竟开荒不需要他盯着,这些人很自觉,干得相当不错。并且人家也是种庄稼的老手,自知该如何行事。等这些田开出来后,会从山南镇移几家佃户过来,余家不缺人手。但也没有多余的人,因此耿秋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他也不过是在这里盯了三天,就回北县去了。北县还有个铺子,他也要管着。最重要的是,他一早就和余明仪说好了,现如今不能完全帮余家做事,得给他自己留点时间办自己家的事,要不然,他家这个小山头岂不是要一直荒着啊。
他打算先回村子里去请几个短工,每人每月给五六十个钱,这个价钱不算低,再加他们家在村子里的名声,同意来的人不少呢。加上三叔一个,一共二十一个人,花两月时间,正好可以开出个十来亩地,而这个时候也正好不算农忙,每家都能腾出一个人手来这边干活。要趁着天热,才好把这些杂草挖干净,晒死啊。
说来正巧,耿秋才安排了三叔带着村子里的人干了一个月,开好了十多亩地,阿昊居然带回来一个重要人物。这是个叫曾大山的中年男人,左脚有点微跛,脸上有道明显的疤痕。他还带着六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小的五六岁,最大的十二三岁,两女四男。
原来曾大山是他逃亡时的护卫之一。每个勋贵家族,都会有几个暗卫,甚至死士,只不过没人知道罢了。而这个曾大山,就是将军府暗卫的负责人,别说将军府的下人不知道,就连阿昊也不知道。
因阿昊不停的遭受追杀,情况越来越不好,一出京城,曾大山就带着一个化装成阿昊的年青人与一队护卫,与阿昊分道扬镳。因为这个靶子,阿昊才得以从另一条路上突围,不久就遇上了暗中赶来帮助的耿秋等人,才能保住性命。两队人马分开后,各自奔逃,不久就失去了联系,阿昊还以为曾大山带领的一队人马全死了呢。
没想到,曾大山命大,快死的时候在山里遇上了猎户,救活了他。但因伤势太重,他留在猎户家里,他身上还带了几张银票,拿了一张五十两的给了猎户,帮他寻医问药。他本来在猎户家里好好儿的养伤,才养好了大半,那几天却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引发了山洪暴,他所栖身的小村子,在一个天崩地裂的夜里被山洪全卷走了。只有那家年仅七岁的小儿子因与他同住,被他用尽全力才救了出来。不过,这场灾难,也令他伤上加伤,从此左脚就跛了,并且脸上也有了疤。不过,这种外表的变化他也没放在心上,还省了他装扮呢。
他带着这个名叫栓子的小男孩,开始四下寻找阿昊,一路上又收留了几个乞儿,装扮成逃难的乡民,直到遇上阿昊。
曾大山从小和将军一起长大,是老将军的养子,所以一直在暗中,负责保护将军府的主子。因为他的身份太重要,将军根本就没有告诉阿昊,他的身份,这是只有家主才能知道的事情。阿昊一开始只以为他是个普通的忠心下人。将军府抄家时,曾大山就想办法脱身了。一直在暗中看护着,等阿昊处理了家人的后事,准备离京时他才暴露出来。这时候,阿昊才知道,将军府最普通的一个下人,居然身手不凡,有勇有谋。
曾大山对将军府有着极深的感情,因为他小时候去野外找食,差点儿被野狗咬死了,那时候是老将军把他从野狗嘴里救下来的,并且给他医治,教他武功,给了他正常人的生活。因为□□受过伤,他成亲后也没有生下子女,后来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孤身一人,以将军府为家,一直在外院做着最普通的看门活儿。明面上,他只是将军府外院的一个普通下人。
曾大山没想到,他居然能在江淮遇上阿昊,那一刻,他就知道,老天有眼,没有让将军府失去最后的希望。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京城,在近郊,在所有他能想到的地方,去寻找阿昊,从得到的一些珠丝马主迹中,他知道,阿昊活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他不肯相信阿昊真的死了,一直在找。
☆、第59章 银子
两人的见面,极其平常。那天,阿昊和刘知华等人偶尔外出买些东西,正好与他碰了个面对面。那一刻不仅是他惊呆了,就连阿昊也惊呆了。不过,两人都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相见。
那天半夜,阿昊偷溜出书院,两人才见面,知道了对方的近况。曾大山与真正的耿秋,是两条暗线。他负责安全保护,而耿秋负责在外面经营,应当说是耿秋的师父负责,但是他还来不及出师,师父就去世了,他也是勉强挑起了这副担子。所以曾大山与耿秋并不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曾大山的到来,给阿昊耿秋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他带来的六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女孩子十一岁了,看上去象只有□□岁,但煮饭洗衣各种家务活干的极麻利,小的女孩子也有七八岁了,虽然干不了多少活计,却也可以帮助照顾那个五六岁的孩子,两人一起挖点野菜,捡点柴禾什么的,完全没问题。
而另外的三个男孩子,年纪在十三岁至九岁之间,都是半大的孩子,但因为跟着曾大山也有小两年了,这些孩子,虽然看着比实际年纪小,那是因为从小生活的太差,但这两年在曾大山的手下,却也过着吃好穿暖的生活,并且经过他的训练,这些孩子的身手都非常矫健,并且也都是穷苦农户出身,开荒挖田的事,多少也会干些,人多力量大,四个孩子也可以低得上一个半大人干活呢。
通过余明仪与北县知县的关系,耿秋很快就给这七个人弄好了户口关系。把他们算成了一家子,曾大山就是父亲,孩子们依次取名为曾常平,曾常安,曾春花,曾常全,曾杏花,曾常定。全是农户人家的普通名字。
而且他们也是有正经来历的,那个被山洪卷走了的小村子,可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查的,正好村里人都姓曾。因为山洪当时不止卷走了这个小村子,相邻的好几个村子都没了,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少。现这个村子只剩下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所以这几个孩子一看就不是一家人,但大家也觉得正常,认为是曾大山一人收养了这些孩子。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家,一口吃的,也是件好事。
耿秋把他们一家子扔在了北县回水镇的新家,准备把这儿交给曾大山管理。经过三叔等人一个月时间的先锋工作,这里也盖起了和余家一样的三栋小屋,各五间。一栋曾大山一家住下了,另一栋,则是耿秋来的时间可以住一下,或者三叔他们来也可以住,多的那栋也是当仓库用的。
同时耿秋也在北县找了两户佃农,给他们各自盖了三间小屋,两家人口都不少,中青少幼皆有,能干活的人手不少。这两家都是家里无田无地无桓产,找零工的人家,三餐不继衣不敝体,穷得很。一听说有地方住,有田种,还先提供饭食种子等,这两家人恨不得把耿秋当神仙呢。
要不是因为家境地位太低,耿秋完全可以把这两家人买下来。家里只有个秀才,是不能用这么多下人的,按照规定最多只能用一人。这样的人家,又有曾大山在一边看着,完全不怕他们搞出什么花样来。
三叔三婶与曾大山也算是旧相识,见了面,一时感概万分,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多出了曾家七口再加两户佃农,这里余下的一点粮食不够了,耿秋特意买了三百斤粗粮和一些日用品过来。如此就把手头上的最后一点儿积蓄花光了。还好曾家这一大家子人,带来了好几大包衣服与被褥等用品,不需要他重新添制。要不然,他得去找余明仪支一个月的月银来应付了。
趁着耿秋分发物品交代两户佃农时,曾大山也从三叔口里得知了他们如今的家境与状况,虽然他也阿昊见了面,但这些事也没有细谈过。阿昊上学很忙,还是带了口信令耿秋去书院找他,然后再把曾大山交给耿秋带回来。所以曾大山还以为,耿秋和阿昊手头有不少银子呢。现在知道,耿秋一个月不过赚三两月银,他当即拉过耿秋,悄悄的说:“秋哥,我手头还有银子,不用担心没银子花,可别让昊公子和小爷们省着。”
“哦,那你们自己用吧。我们一家子的生活还过得去。”耿秋不以为然的说,他以为人家不过是有个三五十两就了不得呢。
结果,曾大山说:“前头忘记和昊公子说了,我也不知道你们手头紧张。我这里还有两千多两银票呢。”说完,掏出来拿给耿秋。他虽然不清楚耿秋是如何与阿昊成亲,但现在人家两口子关系好,还生下了小爷,他决定还是把银子交出来,这笔银子拿在手中,他也没花用。他自己积下的也不少,虽然养伤吃药,和养着这群孩子,花去了百多两,可现在还剩下一百多两呢,够他养大这群孩子了。
“哇,这么多?”耿秋惊讶极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银票呢,一共二十多张呢,面额最大的是一百两,最小的是二十两,很显然当初是特意换成这些小面额的,方便路上花用。这要全换成银子,五两一个银元宝也得有400多个呢,他只是想了想,就觉得眼前银光闪闪。
“恩,当初花用了不少,就剩下这点儿了。你拿着,给主子们花用。往后的日子,有这片山头,再多进几趟山,一年下来总能积累个百八十两银子,也够主子们生活。”曾大山说。
耿秋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自己这头正在愁没银子花,人家就送上门来了,还是这么一大笔,他都有种中彩票的感觉呢。再想想周老爷与余男爵,两人居然只能凑出八百两银子,他就觉得自己成了大富豪,有些飘飘然了。
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开始盘算如何花用这笔银子,现在有了两个家,三叔管的那个家基本上是齐全的。可这里,就太简陋了,而这里离县城近,以后产出的东西都是要拉到县城去卖掉的,起码得先置两头骡子。听说这可是贵重物品,起码得个五六十两吧,并且他也不懂行,不知道好坏啊。
结果,他把这话一说,曾大山就说:“改天我和你去,这个牲口我最懂了,要是能买到马就最好了。还得置办些弓箭刀枪,训练孩子们呢。”弓箭与大刀什么的,都属于管制品,不能大咧咧的拿出来,以前他根本就不敢制办,训练孩子们都是用棍子。
但这里偏僻,自己家又与县太爷搭上了关系,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训练嘛。隔壁的余家山头,虽说是邻居,其实也隔了几里远呢,并且两家关系又好。在自己家的山头上,训练几个孩子,完全不会让外人发现。
“要弓箭刀枪做啥?又不用去打战。”耿秋不解的问道。
“我们将军府世代靠军功立脚,现在将军被人诬陷,主子九死一生,哪能就这样轻易放手,过安稳日子。还是得早做准备的好。你回去,也尽量在村子里找些人操练一下。”曾大山说,他最后的一句话可是冲三叔说的。
“怎么操练?那都是些地道的农户人家。”三叔问。其实就连他自己也不太懂,他会的也不过是三招两式。
“就说为了带他们去打猎,没点功夫打什么猎。”曾大山答。
耿秋一看这个曾大山也是个有主见的人,没和他分辨,反正做决定的是阿昊,等他回来再说,而且操练一下也没什么妨碍,就象曾大山说的,身手好,打猎也能事半功倍嘛。而且村子里的人一直羡慕他们家人能进山打猎,现在把大家训练出来,以后他们就算离开了小村子,村子里的人讨生活也更容易些,算是为大家做点好事吧。
“三叔就回去和村长说,想带几个跟着学打猎,抽点时间训练几个人,射箭什么的,就连县学也开了骑,射课程呢。”耿秋说。
“好。”三叔答。今年还没去打过猎呢,因为阿昊与耿秋都不在家,他一个人也不敢带着大家进山,村里人已经明里暗里掏过他的口风,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准备搬走了。不过很显然,耿秋和阿昊目前都没有这个打算。虽然村子里只剩下三叔两口子了。耿秋把阿牛带到县里来住了,宁哥儿也是县学读书。
阿牛带来主要是给阿晚做伴,余明仪可不敢随意让外人的孩子陪同自己家的心肝宝贝,阿牛却正合适。而且县里环境什么的都比村子里好,耿秋和阿昊平时也难得回一趟村子里,把阿牛带出来,他俩也认为更好。阿昊学院偶尔休假,他回县城来,可比去村子里花的时间少多了,也给他省了不少事。
余明仪不是盖了两座宅院吗,原本山南镇的人大多数跟着余明仪到了北县来住,余明仪那两进的院子就住不开了。他直接把简单装饰好的那座给耿秋和李大夫,周管家三家人住,反正大家都要帮他办事。他原先住的宽敞,到了这里也不适应一堆人挤在一起,干脆把他们分到了旁边的宅院里住。另外,还在院子里安排了两个粗使妈妈,帮着打扫院子,做些粗活,另有一个门房与一个厨房煮饭烧水的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十余人,很安静。
耿秋有空时也会煮饭菜给李大夫和周管家吃,阿牛白天在余家,晚上才和耿秋回自己屋睡觉。要是遇上耿秋晚上有事不回来,就把阿牛交给李大夫帮着照顾几晚。阿牛无论呆在哪里,和呆在自己家没什么区别。这孩子,是个天生的开心果,也不认生,整天乐呵呵的,也不爱哭闹,很得大家的喜欢呢。每每这种时候,耿秋就会特意做几个拿手好菜感谢李大夫,当然也会叫上周管家。
曾大山第一次见到阿牛,高兴的差点儿哭出来了,抱着他,怎么也看不够。这孩子虽然长得象阿昊,但却有几分老将军的风范。一想到将军府有了传人,他就开心。
☆、第60章 余家庄
曾大山接手管理小山头后,耿秋基本就不用操心自己家的事了,转而专心帮余明仪打理庶务。其实他经常来余家的小山头,总可抽点空到自己家来看看,两家相邻,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这不,他在帮余家找佃农的同时,也帮自己家又找了两户佃农来。北县穷,多的是无田没饭吃的穷人家。
他和余明仪商定好了,这些佃农因为是要先帮着开荒田,所以这第一年,他们提供食宿与种子,收成只要三成。每户开出来的田,三成是主家的,七成给佃农种。第二年,开始正常收租,租子是四成。佃农们住的全是一模一样的泥糊外墙,茅草顶的三间小屋,屋后屋前都留下了一点空地。如果不够住,你可以自己再加盖一两间,也可以当成是自家的菜园子,这些空地,加起来也三百平方大小,其实也不值当什么。
两家的佃农都是同样待遇,这在本地也算得上极优厚了,足够吸引人,余明仪名声又足够响,想来这里干活的佃农很多。很快的,经过耿秋等人的挑选,两家就各自收了不少人,余家有八户外来佃农,加两户从山南镇跟过来的,总共十户,其中有一户就是这里的庄头,与余家是老关系了,人也很可靠。曾家也收了六户外来佃农,加曾大山一家,总共有七户人。
众人风风火火,不分日夜的开荒垦田,不过三个月的时间,这个原本荒芜的地方,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变成了有十七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有近二百的人口呢。并且开出了整整齐齐的大片田地。余家开出了一百多亩,曾家开出了九十来亩,虽然当初说的是一百亩,其实是不包括后山的,要是全开出,两家都可开出一百二三十亩的田呢。佃农家人口多的有十亩田,少的也有五六亩田。曾家自己种的地也不过是六七亩,准备全种粮食。余家自己只留下了五亩地,余明仪准备种些草药,瓜果等。人手已经由周老爷去找了。
看着这等情形,县太爷大为感叹,大笔一挥,给这片地给取了个名字,叫余家庄。听着这样的名字,余明仪与耿秋都哭笑不得,不过不管怎样,有个名字也不错,起码好称呼嘛,总比以前随意的叫野地儿,好多了。只是,住在这儿的人,可没一户人家姓余。
九月底,秋天起。该开的田都开出来了,能种的庄稼也全种下了。剩下的日子,大家都比较闲,勤劳的人,就开始打柴,或卖或留下来冬天自己家烧。两家开出来的田,都是在自家的山头附近,佃农们现在都自觉的走远一点,附近还有不少的草坡子,再远一点也还有几座小山头,都是没人管的,可以随便砍,甚至有头脑灵活的人,都在这里开个一亩半亩的自留地呢。多的不敢,这么一点儿,是没人管的,就算以后有人买下了,大不了就不种了吧,可眼下却可以种点粗粮和蔬菜,供自己家人嚼用。
平时大家要赶着开荒,没时间跑远处去打柴,都是在手边上打柴,比如两家的小山头,因为大家都去上面打柴,现如今就被无意间收拾了一半出来呢。
两座小山头上,原本出产最多的就是柴草了。山上长满了奇形怪状各种不知名的树木,这些树粗的也不过成人大腿粗细,细的也不过是胳膊粗,能成材的极少。除此之外,就是各种藤蔓与荆棘,除了当柴烧,也真没多大用途。
最开始让大家上山打柴时,耿秋就说过了,只留下粗壮的树木,顺手把山头清理干净。这山头说起来也不算小,他可没想让它就一直荒着,总得让它发挥点作用啊。一开始他也没什么计划,就想着种点竹子。竹园,既有竹笋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做各种农用家用品,而且一种下,就不用管了,年年都有新的产出。另外,也还可以种点果树。这样一来,原本只能产柴草的山头,那产出可就多多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两家的山头向南的这一面,居然都收拾的非常整齐了。大部分的细小树,灌木丛,荆棘等都被砍干净了,只留下一些较粗壮的树,东一棵西一棵的,显得南面的山很空荡,极好重新规划呢。
耿秋花了几天时间,好好给这两座山画了几张规划图,半山腰和顶上都画了漂亮的亭子,亭子附近可以种些竹子,栽几棵梅树,桃树什么的,再弄些漂亮点的四季花草。这小山头就成了一座漂亮的花园子了。可比城里那些人家在院子里特意弄的假山,强了不知多少倍呢,这可是真山,比那假山可是要大不少呢。
他把这些图拿去给余明仪看,余明仪果然很感兴趣,选了一张,自己再稍微做了些改动,让耿秋开始找人施工。因得先顾着余家的山头,耿秋就让三叔从村子里挖了些竹子先把自己家的山头种了一大片。其他的再慢慢打算。
余明仪文人性子,他的山头多少有些文艺范,偏重于美学,亭子修的多一些,样式也漂亮些,还四处分布着石凳石桌,花花草草,最重要的是有一大片梅林。而耿秋自己家的山头则更偏重于实用,他干脆就直接分为三块,一块是竹园,一块是桃园,一块是苗圃,准备在这里育些花苗,观赏性的小树苗,拿去卖。总的来说,他家的这三块,过个三五年都会有产出,能卖些银钱回来。而余家的则更具观赏性,过三五年就会成为一座漂亮的花园子。
耿秋忙碌着余家的花园子,曾大山一家子却早就打着进山打猎的主意了。因这段日子开荒没时间,他们一直只在附近的沼泽地带找食。现在闲了,曾家的两个大点儿子就急急的说:“爹,该带我们进山去了吧。”
“就是,天天就是摸点鱼解馋,附近的野兔子都要被我们吃光了。”其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叫嚷道。
曾大山乐呵呵的笑道:“好咧,我去问问主子,看他想不想去。”他虽然带着一家子落了户,全是庶民,但实际上他还是把阿昊当主子的,连带着耿秋都成了主子。只不过,阿昊与耿秋就交代过他了,别叫主子,平时就和大家一样叫名字。但曾大山却还是私底下教育孩子们,这里可是主家的产业。只不过,他的说法是,人家是催他们来这里当庄头的。
耿秋一听要进山打猎,立马答应了,他也和这些孩子们一样的心理,想进趟山,看能弄多少东西出来。这守着大山,总要得些好处吧。别看曾大山给了两千两银子,养着七八户人,光是吃饭就是笔不小的开支呢,他每月得给佃农们一千多斤的粮食呢,虽说是粗粮值不了多少钱。但一年下来,那也是笔不小的数目呢,就连余明仪都抱怨过,这笔开支了,他家的佃农人口更多啊。所谓坐吃山也空嘛,还是得多想条路子增加收入啊。
这天,天刚露白,曾大山背上偷偷打好的弓箭与□□,带着两头买回来没多久的骡子,和曾常平,曾常安,耿秋四人一起去打猎。耿秋时不时的跟着他们练习射箭,他现在的打猎水平应当是变高了,不过还是要真实去考验一下。
这是第一次进山打猎。耿秋准备的相当齐全,因为没有阿昊在身边,又带着两个半大少年,他心里多少有些担心。他们穿过那条浅浅的河,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到达了大山脚下。这里的山可比他和阿昊几人去的山更加大,林子也更加密。才入夜,就听到远处隐隐传来了狼嚎。可是曾大山和两个儿子却根本不在乎似的,只是骡子有些紧张。
夜里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溪边歇脚,两个孩子也不过是在周围转了一圈,居然就弄回来两只肥兔子,又在水里捉了好几条鱼,开膛破肚,很快就收拾好了,他们产准备直接烤了吃。耿秋见他们这熟练的动作,心里大为吃惊,笑道:“今天我来弄。”弄吃食他是好手,光烤着吃就太简单了,果然他弄出来的野兔子和鱼,更加好吃,把大家的肚子弄得饱饱的。两孩子和他的关系立马亲近起来。
这次打猎,令耿秋大开眼界,很显然曾大山功夫比阿昊高,要不是他一脚有点残废,只怕更加厉害。而常安和常平,两人很显然不是第一次见血,两人拿着武器,乐呵呵的,你一箭,我一枪,根本就没耿秋的用武之地。最后,四人带回了,六头肥肥的大野猪,小野猪,他们根本就不要呢。至于野兔子野鸡什么的,更是有百来只呢,连野鸡蛋都捡了一大篓子。
曾大山却笑着说:“秋哥,这第一回出来,咱们不要冒进,就这些东西了,下次来,可得多弄些好东西。”搞了半天,就耿秋一个人在激动,人家爷三人居然都觉得这点子东西不算什么呢。敢情这山里对他们来说,可是想来就来,想弄什么就能弄到什么似的。搞得耿秋觉得自己就象捡了宝贝的大傻子似的,乐呵的都不知东南西北了。
这段时间,大家的伙食并不是太好,因为佃农太多,耿秋和余家都只提供了最普通的粗粮,菜基本没有,靠自己种一点和找些野菜,再偶尔分一点儿肉食给大家。反正这附近沼泽地多,野鸭多,鱼更不少,大家都知道去哪里找。各凭本领,会弄的,象曾家的人,就天天有肉有鱼吃,其他的人也有隔个三五天就能弄到一些的,够一家子打打牙祭。但真正能大块吃肉的时候可没有。
曾家带回来的猎物足有一千五百多斤呢,可把两家的佃农们羡慕的双目发光。因现在这些佃农还由主家提供吃食,耿秋很大方的给每一家都分了二十多斤野猪肉一两只野鸡野兔子,包括余家的佃农。反正他也算是余家的一份子,没少沾余家的光,而且这些东西来得也极容易。
不过就首次打猎的情况来看,余家县里的那间山货店可有得忙了,现在才刚开业,基本没生意做,完全是亏本状态呢。耿秋还一直在发愁呢,要不是余明仪没把这铺子当回事,他都要急着去货源了。
当天,耿秋一回来就打发人送了新鲜的野猪肉与野鸡野兔子到县城余家去,说余明仪他们也尝个野味儿。而他自己则在曾家亲自下厨,把两小姑娘搞得有些无地自容似的,因为耿秋的手艺可不一般,大块的野猪排炖冬瓜,整扇排骨炖了满满一大锅,再加整整用了两只野兔子做的辣子野兔肉,足足装了四大碗呢。另还弄了两道小菜。
这大锅大碗的肉菜端出来,把整个曾家人吃得满嘴流油,那桌上吐出来的骨头都堆成了小山似的,桌上的菜是一扫而光,包括了两道小菜。这可让耿秋见识到了,曾家这些孩子的食量。果真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人平均吃了两三斤肉呢。他还以为,自己做这么多菜,是吃不完的呢。哪里想到,居然吃得干干净净。
曾大山见他吃惊的样子,笑道:“孩子们也馋坏了,都几个月没正经吃过肉了。”好象那几个小的,没有天天抓野兔子捉鱼似的,并且他还偷偷带过几次肉过来给他们家呢。这生活都比他们以前和三叔三婶住在一起时,开得好呢。就那时打了猎,他们也没象这样吃过。想到这里,他对曾大山就更加佩服了。这人是有真本事的,带着这么多孩子,可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是大鱼大肉的养着呢。
曾家人第一次打猎,就令整个余家庄的佃农振惊了,弄得人人都想跟着学打猎。他们到这里来,为了的也不过是一口吃食,家家都有老的小的要养。其实做佃农的,一年到头来也落不下多少粮食,要是家里人口多,一年里起码得有半年的时候打饥慌呢。交给主家四成粮,还得留下一成做种子,剩下的一半粮食,还得卖掉一些,家人总得添制些衣服等日用品,所以就算是收成好,佃农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大家都蠢蠢欲动,特别是几家有孩子与曾家孩子差不多大小,平时也在一起玩闹过的,更是想通过孩子们的关系,与曾大山说说呢。其实曾大山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想着从周边挑选一些人手出来,先慢慢训练着,留待后用。
☆、第61章 打算
日子就在忙碌中,又到了腊月。余家庄离县城近,相对于村子里来说,生活要方便的多,这里又多了曾大山一家人,于是,耿秋和阿昊决定今年的春节就在余家庄过。
曾大山非常喜欢才三岁的阿牛,阿牛比一般的孩子要长得壮实,明明还未满三岁,看上去却象个四岁多的孩子。曾大山觉得阿牛现在就可以开始学点基本功了。所以经常要求耿秋带阿牛到余家庄来住,他觉得阿牛在余家和阿晚玩,完全是浪费时间,并且他觉得阿牛这样的身份,怎么能给阿晚做玩伴呢,简直是太丢份了。自己家的小主子是什么身份啊。
虽然余明仪是阿昊的半个师父,并且对他们家多有帮助。耿秋和阿昊把阿牛放在余家,其实也是有打算的,至少人家现在地位比他们高多了。但他们也知道和曾大山说不通这些话,只是尽量隔几天就带阿牛到余家庄住个一两天。也让他和曾大山家的几个孩子们培养一下感情。因为阿牛也喜欢在余家庄玩,在这里,他能和孩子们到处乱跑,上山下河,玩泥巴也行,把自己弄得脏兮兮,也没人会大惊小怪,这样的生活,让孩子觉得更自在,更快乐。
耿秋也觉得在余家,阿晚被照顾的太细致,以至于阿牛的行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余家的下人,多少也会认为把阿牛当成下人,对他的态度总有不好的时候。耿秋后来就干脆和余明仪说:“以后,阿牛不能天天呆在您这边和阿晚玩了。阿晚也养得太精细了。男孩子就要摔摔打打,才能养得粗壮。”
这话平时是没人敢在余明仪面前说的,更何况他自己就把阿晚看得太重,阿晚除了有个白天黑夜不离身的乳娘照顾,还配备了一个大丫头,两个七八岁的小子,另还有菊妈妈不错眼的盯着。就这样,还让阿牛也经常陪他玩,关键是玩得时候,这么一大群人围着,根本就不敢让阿晚自己下地乱跑,搞得他现在都快一岁半了,还不怎么会走路,娇娇弱弱的,耿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可是阿晚身子弱,你们是怎样养阿牛的,真是养得壮实的象头牛。”余明仪羡慕的说。
“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自己玩,下地爬,□□月大,就会自己扶着东西走,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可阿晚呢,都这么大了,还整天让人抱着,想要个什么,早就有人递到手上来了。您现在还不让他自己下地跑动,身体怎么可能壮实。”
两人正说着,就又有照顾阿晚的人来说,阿晚又不吃饭了。这几天阿牛到余家庄去了,原本阿牛在,阿晚有人陪着玩,精神气要好些,并且多少也会和阿牛跑动一下,当然吃饭要吃的好些。阿牛一不在,一堆人围着他,反倒是坏事。
“这可怎么办?”余明仪急了,一连声的吩咐人去请李大夫。李大夫现在都成了他家的专职大夫了。李大夫不止一次的私底下和耿秋说过余明仪把孩子养得太娇气了。
耿秋见他急成这样,好多话在嘴边就说不出来了。李大夫来后,瞧了瞧孩子,果然和耿秋想的一样,说:“这么大的孩子,要让他多跑动一下,一整天不动,还光喝奶,怎么会饿。”一岁半大的孩子,还在把母乳当主食,怎么行?
余明仪问:“不吃饭能行吗?”阿晚吃饭其实也不过是喝点粥,汤什么的。哪里有正经吃过什么饭菜。
“饿了自便会吃。”李大夫不满的说。早说了,孩子不要太娇养着,这些人就是不听,要不是因为他在这里坐镇,这孩子不知道要吃多少药呢,只怕那身体比现在更加弱。
余明仪被李大夫教训的次数多了,一见李大夫又横眉冷对自己,立马朝耿秋使眼色。耿秋没法子,咬咬牙说:“阿晚该断奶了。现在还不断,越大会越难断,他有奶喝,越发不喜欢吃饭。孩子大了,光喝奶养份不够,身体就会变差。”
“就是。要是光喝奶就可以了,那我们还吃什么饭菜。”李大夫也说。
余明仪不放心的又问:“阿牛几月断奶的?”
“阿牛就没正经吃过奶,靠米汤养大的。可阿牛身体比阿晚强壮多少?”李大夫又说。
“是不是,我们也喂阿晚喝米汤,他身体就会好起来?”
“哎哟,快点把那个奶娘送走,过个三天,阿晚就该自己主动喝粥吃面了。”李大夫直接让把奶娘赶走,他觉得这奶娘很有点故意让阿晚只想吃奶不吃粮食。做阿晚的奶娘,她不仅吃的好,住的好,还有面子,拿的月银也多,都养大了她的心。
李大夫的话,令余明仪动心了,他那么聪明的人,怎么看不出奶娘的心事,只是觉得只要奶娘对阿晚好,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可如果奶娘呆在阿晚身边,对他有害处,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当天晚上,奶娘就离开了余家。她呆在余家一年半,积赞了二十两银子的私房,外加平时主子的打赏,象银镯子银簪子什么的,也有一小包了,添制的四季衣裳多的都打了几个包,余明仪还是派了牛车送她回去的呢。临出门,余明仪还打发了十两银子,她也该满足了。
因着奶娘离开了阿晚,所阿晚更加难带特别爱吵闹,呼得余明仪简直快要受不了了。好在这回,他是下定决心要让阿晚断奶。耿秋只得又去把阿牛接回来和阿晚呆在一起,两个孩子同吃同睡了三天,阿晚果真就不记着喝奶了,阿牛喝粥,他也跟着喝,阿牛吃饭,他也会跟着吃几口。他只是还会时不时的找找奶娘。
好在他身边的人都是熟人,又有阿牛陪着,慢慢他也就习惯了没奶娘的生活。余明仪也开始慢慢的让阿晚自己走,在地上玩,不再象以前那样紧张。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年前,阿晚已经走得很稳当了,并且会自己拖着玩具到处玩,每顿都能吃一小碗粥饭了。吃的正常了,活动也增加了,小脸就格外红润了。余明仪这才放阿牛走。
曾大山早就带着孩子们把耿秋他们要住的屋子收拾出来了,三叔三婶都是舍不得的人,直接把村子里各人的被褥全带过来了,外加还带了一些家里收的粮食,白菜萝卜咸菜笋干头等,装了好几大篓子,两头骡子都驮得满满的,两人还背着大包袱。
搞得耿秋笑道:“你们这都赶上搬家了。”
“你们这往后回去住的日子也少了,这些东西放在家里也是浪费。”三叔笑。毕竟村子里这个家经营的时间长,东西都非常齐全,就象这些咸菜什么的,余家庄的曾家哪里有多少,到了冬天这些菜可是相当有用处呢,人多消耗大。
余家庄的这个家里很多日用品都不齐全,三叔两口子就尽量把能带来的东西都带过来了,连小篮子簸箕这样的小家用品也带了好几个呢。三叔知道,这边没有竹子,这些小东西要拿钱去买,就不值得了,家里多的是呢。
这里只添制了几张床,和一些必要的桌椅锅碗等日用品,也花了十多两银子呢。实际上,耿秋和阿昊在这里住的日子也不多,多半的时候耿秋住在余家,阿昊在书院。但是过年期间,可是要呆上近一个月的时间呢,家里人口也多,东西齐全还是更趁手些。
大家全聚在余家庄,原本就热闹的余家庄就更加热闹了。宁哥儿可开心了,这里同伴多,曾家的孩子,又能带着他到处跑,大冬天的,他们可不管外面有没有雪,照样天天在外面玩乐。当然还少不了,要练功夫。
宁哥儿原本就跟着阿昊学过了一些入门功夫,现在有同伴学得就更加起劲一些。就连阿牛也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外面跑,虽然他还未满四岁,却也能象模象样的蹲个马步,耍两招拳法。而且他特别爱练功夫,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怕吃苦受累。因此更受曾大山的喜爱,天天都要带着他练身手,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看看曾叔那样子,就好象阿牛明天就能长大,就成为天下第一的高手一样。其他几个孩子,你觉得怎样?”耿秋笑着对阿昊说。
“是啊。阿牛才四岁呢,起码要到十岁,才会有点成绩。有两个还不错,其他的也一般般了。”阿昊说。
他自己就从小练起,他也考察过曾大山家的几个孩子,要说功夫最好的怕还是那个曾经叫栓子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较小就跟着曾大山,跟着的时候也最长,而且他也不是乞儿,从小生活的不错,身体素质相应也就好些。其他的几个孩子,特别是那个最小的,太小的年纪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即并是现在跟着曾大山,身体受到了较好的调养,但底子太差,从武基本上不可能的,平时跟着练功夫,也不过是强身健身罢了。
“他不止培养这几个孩子,你看佃户家的孩子们,他也会时不时的指点指点呢,甚至愿意跟着他家孩子们一起学的,他也极欢迎。我看他打算可大了。”耿秋说,他心里总是对曾大山有些想法。现在他们的日子说起来,也算是安稳了。因为他知道阿昊家的事,想要得到平反,难度有多大。而且他也不明白,曾大山培养出这些孩子,能有什么用途?
“我知道,你别管他,养着几个孩子也无所谓,这些孩子能跟着他学些本事,也算是他们的福气。他的心事我明白,至于用不用得上,那也得看情况了。听说现在边关也不安稳。谁知道往后要不要打大战呢。”阿昊现在得到的消息多了很多,书院里有不少学子家里都是当官的,能得到一些官府的邸报小抄,平时也有些学子会在一起谈论。而他又格外关心这些事情,因此也知道了不少。
“恩,我也在余先生处听到过几耳朵。不过具体的不太清楚,应当不会立马有战打。”耿秋说,要是情况真的很紧张,余明仪不会这么不当回事。
“我们现在也管不了这么多,只要真的开战,总会有消息传来。现在能做的准备也不过是多留点余粮。”阿昊说。他们这个地方本来就不是产出丰富的产粮之地,如果不事先存点粮食,就怕到时候,一乱起来,朝廷四处征粮,拿着银子都买不到粮食呢。
他是上过战场的人,那人外族人来犯,为的还不是一口吃食。北边气候严寒,一年里有一半的日子没有产出,为了活命,他们就会时不时的来抢大庆朝的子民,那些靠近边关的村子,现在基本上是靠着驻兵护着,要不然粮食一早就被人抢光还不说,连这些村民都活不下来呢。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军队的粮草库就更加容易被他们打主意了。而每次押运粮草,都是一场生死之战。
“我们要多买点粮存着吗?”耿秋问。他们家现在吃的粮食还是靠买呢,存粮是一点也没有的。村子里那几亩田的产出最多就是够三叔两口吃,而余家庄这里还得等到明年才会有粮食收呢。
“现在应当不需要,明年再看吧。”阿昊话是这样说了,可耿秋还是不放心,立马趁着年前最后几天的空闲,去县城拉了几趟粮食回来。不过,他家因要分粮给佃户,平时买的也多,这次多买了一点,也没引起他人的注意。
到是把阿昊等人可给忙坏了。这边原本是修了个仓库的,但因一时也用不上,里面根本没修存粮的地窖,也没有大的容器等。最后几人忙碌了好几天,总算是弄出一个简易的木搁楼,把粮食全堆在上面。好在天气极冷,都冻上了,屋子也算通风。搁几个月倒也没问题。耿秋买来的粮食也杂,麦子豆子小米高粱什么都有,他是把来年春天要播的种子都考虑进来了。
这年头,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啊。
☆、第62章 热闹
第二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虽然天气冷,孩子们却一早就跑出去了,耿秋和阿昊因闹了大半夜才睡下,早上起来就晚了些。
“阿牛他们去做什么了?”耿秋边喝粥边问三婶。
“不是和曾家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吗?”三婶答。
耿秋吃完早餐后,就去相邻的曾家看这些孩子们在玩什么,结果家里就剩下一杏花一个人,她在扫地。
第8节
恋耽美
第8节
就在这天晚上,与方氏同样没睡的还有余明仪。
☆、第54章 水混
余明仪半夜就醒了,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来周知府每个晚上都与他同睡,身边突然少了一人不习惯,又或许是挂念着阿晚,他这一翻身就把自己给弄醒了。他这人一般夜里惊醒,就会再也无法入睡。
这长夜漫漫的,他也没惊动侍候的人,悄悄穿了衣服,原是就在院子里转转的,可见到不远处,假山上的小亭子,那里挂着一盏大灯笼,昏黄的灯光映着假山上的风景,别有一翻与众不同的味道,这个时候,他居然非常想要去亭子里坐坐。
他披上厚斗蓬,拢了热乎乎的小手炉子,悄无声息的往假山那边走去,因是过年,院子里虽说不象除夕夜那样四处都点满了灯笼,却也在几个僻静的角落都挂了灯笼。借着这些微光,他倒也走得非常平稳。
假山看着近,其实也要走好一会儿,等到他坐到亭子时,已经过了半个多时辰了,可把他累着了。他着深色的斗蓬,整个人都笼罩在夜色当中,一动不动靠在柱子上歇脚。突然就见到对面荒芜的将军府里后院居然亮起了火光,还有烧香烛的烟雾,很显然是有人在这个时偷偷在祭拜。
“难道将军府还有其他人活着吗?又或者是有人还念着将军的情义?”余明仪心道。
他虽然知道,将军府的大公子还活着,但大家都知道,这位大公子早就失踪了。甚至有人私下底猜测,这位大公子不是失踪了,而是死了。可在这个时候到将军府来祭拜的人,很显然与将军府关系非浅啊。他这样胡乱想着,没想到,没多久他居然又见到了一条黑影悄无声息的掠过那院墙,没入夜色中,看着黑影去的方向应当是有火光的地方。果然,没多久,他听到了应当是踩到树枝等人的声响,还有低喝声与打斗声,这些声音虽然压得极低,但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却显得格外清楚。
他紧张的盯着对面,张大了耳朵,他在想这两人究竟是什么来头,甚至都忘记了害怕。没过多久,他就见到两个黑影一前一后翻过院墙。借着自己后门的灯光,他见到前面的人很快消失在夜色中。而落在后面的人,却并没有追赶,反而象是在仔细的查看四周,然后在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下,那条黑影居然翻进了他家的院子,几个纵跳,轻巧的避开了灯光,消失不见了。吓得余明仪死死咬住自己的嘴唇,半天不敢动一下。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发现自己居然出了一身冷汗,被冷风一吹,冷得全身直哆嗦。他又小心的四处张望了一会儿,这才出了亭子,一路上他根本就不敢往角角落落里看,捡着平时人来人往的路走。
回了房间,他在炉上倒了热水擦洗了一下,换了身干爽衣服捂在被子里,好半天,才算暖和过来。这时,他才后知后觉的怀疑,自己这个男爵府里怕是有人一直在监视着将军府。就不知道是官方的还是私下的?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难道是想要斩草除根吗?”他心里怀疑着,因将军府的大公子未死一事,知道的人不少。大家也会私下猜这位大公子会不会报仇。其实好多人心里都明白,将军死得不清不楚。
余明仪听周知府提过几句将军府的事情,也特特的打听过了,当初将军府虽然抄了家,但皇上却没降罪给阿昊。只不过阿昊离开了侯府后,侯府的嫡长子兼世子,也就是阿昊的夫君,还有侯爷都相继出了事故,侯爷死了,世子残了。侯府虽然还有一庶一嫡两个儿子,但是都年纪小,没有根基。至此,侯府差不多就完了,虽然有嫡幼子年纪轻轻就当了侯爷,可等他长大还早着呢。
当时就有人就私下传,将军府的事与侯府有关。将军府一被抄家,阿昊就被侯府赶出了家门。不仅如此,侯府还贪墨了不少阿昊的嫁妆,阿昊虽不是净身出户,但是大半的嫁妆却也是无从追回了。侯府完全没有当初求娶阿昊时的一点儿情份,更何况阿昊当初可是救了世子的命,两人才会认识,进而侯府请了。那时还不是皇后的朱贤妃娘家人出面保媒,促使了二人的婚事。
而将军一事后,得到最大好处的就是新皇后与新太子。而侯府能请动那时还不是皇后的朱贤妃,很显然也是新皇后一派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在侯爷与世子相继出事后,宫中就立马下旨让一个才五岁大的孩子做了侯爷啊。
最重要的是,侯府把阿昊扫地出门,用的理由居然是阿昊不能生孩子,善忌,弄死了世子怀孕的妾室。虽然阿昊嫁给侯府三年没怀孕,但才短短三年的时间,又没有太医说阿昊真的不能生,阿昊更加没有打死世子的怀孕妾室。因为世子一向表现的与他恩爱有加,婚前虽然有两个房里人,但成亲后,却根本就没有人到他面前来敬茶,世子明面上根本就没有正经妾室。勋贵世家最讳主妇加害夫君的子嗣,特别是主妇自己还不能生,这不是要断了人家的香火吗?
侯府拿出这种理由来,原本有些私底下为阿昊鸣不平的人家,也不好意思为他出头了。毕竟自己家也不想要这样的儿媳妇啊。而偏偏这个时候,阿昊父亲在阿昊嫁进侯府之前,提前安埋的一个在侯府的钉子,得知了一个重量消息。
原来阿昊三年没怀孕是因为世子与他同房时吃过了避子丸。阿昊知道这个消息后,简直是又怒又惊,他马上明白了自己与世子的婚姻,原本就是人家设计好来算计将军的一出戏,而自己身在其中不自知,居然无意间成了对付自己父亲的利器。
偏偏他自己笨,虽然一开始他是不愿意嫁给世子的,并且还很抗拒与世子同房,但在世子的柔情与厚脸皮攻击下,溃不成军,他由抗拒到半推半就,慢慢就开始接受世子了。更何况世子表现的只爱他一个人,连成婚前的房里人都打发了,就守着他一个人过,遇上这样的夫君,也算是他的福份。所以他开始慢慢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告诉世子,其中就无意间泄露过将军帐下有将军收养的不少义子。甚至把将军留下给他的一些暗中势力也透露出来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侯府与当时的五皇子一脉才能慢慢借机瓦解将军的势力。以至于将军身边的心腹越来越少,最后在战场上才中计失利受伤,后来还被安上了通敌叛国的罪名。
那一刻,他恨不得杀了自己,他狠狠的给了自己几耳光,但很快就被身边的人劝住了。而他也在这一刻成长起来,他知道他不能死,整个将军府就剩他一人,他不仅要报仇还要传承香火。但是他也不能吞下这口恶气,于是当夜侯府出事,侯爷死了,世子残了。而他付出的代价是死了两个心腹手下,折了父亲埋在将军府的钉子。
随后,他就遭到了侯府与太子一脉的追杀,一路折损人手,几乎把将军留下来的人马全毁了,这时他更加明白,这些人不会放过他,要是他没先动手为强,只怕会死的更快。然后,他就隐名埋姓消失在世人面前了。
虽然侯府发生的事,被定性为意外,但是很多人在私底下谈论,肯定是侯府做出什么不利于将军府的事情,才会得到的报复。更让一些明眼人明白,将军的事情有猫腻。但既然是皇上要动将军,大家也只好当成不知道啊,谁还嫌自己命长啊。不过是私底下,为将军叹息一声罢了。
余明仪后半夜是又惊又怕,一想着有人埋藏在自己家里,时刻监视着已废的将军府,他就在这时住不下去了。这个男爵府,太危险了。连带着这里的十个下人,他原本就不相信他们,现在更是觉得每人都有嫌疑了。他仔细的回忆,他印象中的十个人,其实他除了与管家万由熟悉一些之外,其他的人接触真不多。就算他记忆超全,对见过一两面的人都能认出来,但在大冬天的晚上,还着黑衣的蒙面人,他真的分辨不出来。
于是,他打定主意马上就离开这里,并且不留下一个自己的人在这里。至于这个男爵府会弄出什么事来,他并不太担心。反正这里的下人全是由内务府派来的,到时候出了什么事,一推就完事了。原本他是准备留下几个人,在这里慢慢经营的,现在可是用不着了。
不过很多事情,他还是可以交给周知府去做的,毕竟现在俩人可是一体的,周知府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比他强多了,再加上周知府本身就在京里经营多年,总有些自己的势力。
所以,第二天周知府一回来,他就把昨夜发生的事情说了。
“在这里千万别声张,这事说大就大了。”周知府一惊,马上提醒他。甚至还仔细的四处查看了一下。
“我知道了。我能和谁去说啊,在这里我也没什么朋友。”余明仪不耐烦的说。他又不傻子,这种事,谁都不会四处乱嚷啊。
“你打算怎么办?这可是皇上赐下的宅子。”周知府若有所思的问。
“还能怎样?反正我过两天就要回北县去管县学了,能在这里住几天啊。我们带来的人全部带走。”
“不错,这也一个办法,以不变应万变。我会安排人手注意这里的。”周知府点头,现在的余明仪可比以前成熟多了。不会把他搞得焦头烂额了。反而方氏,他是越来越看不上了。至于家里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女外孙子。不知道怎么,他也提不起热情来。
看他们一个个和方氏一模一样的尖酸刻薄神态,他就觉得心烦。不过是在家里稍微逗弄了两个孙辈一会儿。他的儿子生了一个女儿,才两岁,女儿生了个儿子,才一岁多。孩子小,他又没怎么见过,原是备了不少礼的。可是儿子女儿一开口,就好象他欠了他们什么似的,借着孩子,狮子大开口,弄得他极倒胃口。其实这两个孩子一出生,他就打发了不少东西给他们。他觉得自己从未亏待他们。
其实这些年他经营有方,家里的资产也不少,大多数都丢给方氏在撑管,余明仪与他成亲十几年,得到的不过十之一二,还是有了阿晚后,才慢慢给他母子二人置办的。没有阿晚之前,余明仪得到的,不过是他在老家的一座老宅子罢了,但方氏与儿女们依旧不满足。
他们过着与身份地位不相配的奢华生活,却不知进取,不晓得经营。只知道伸手找他这个一家之主要,却不想想,在这个家里,几乎所有事都是方氏作主,连儿女的婚事,他都没能作主,实在是太伤他的心了。
特别是儿子还说:“父亲可真是有能耐,那边都得了男爵的封号,儿子我却还是个白身呢。”儿子就是明着说他,有力不往自己儿子身上使,不为他们谋好处呢。可是这个儿子,说实在的,他现在都十分后悔当初没带在身边管教,而是放在方家与方家的子侄们一起读书。
结果,学问没多少,倒养得心高手低,满身坏毛病,一点本事都没有。考了无数次,至今还不过是个白身,也好意思讨官做?也不想想自己有多大的本事?
在家里不过是呆了一天半天的,那一大家子就没有一个人问候过他一声,全是来讨好处的,都是一副酸溜溜,觉得他心都放在余明仪这一边的样子。说实话,余明仪这个男爵与他还真没多大的关系。他一开始的打算不过是替余明仪争点美名,给自己弄点功劳。
谁知,事情的发展却有如脱缰的野马一样,他只不过是起了个小头,后面却弄成了轰动整个大庆朝的一件大事啊。他知道有势力借着他行事,甚至也明白这里面肯定有几方面的人手在搅和。但那都不是他这等小官能知道的事情。
其实这样的结果,真不是他想要的,虽说他们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但他心里却一直不平静,就好象有什么一直悬在心头,他知道后面一定还会有事。但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无法掌控了,甚至于无从查寻。现在他和余明仪能做的,不过是兢兢业业当差,把自己管辖下的事情都办得妥妥贴贴,才能平安啊。
☆、第55章 热闹
刘知华四人全留下在阿昊家里,五人一起谈谈学习上的事情,能相互提点,大家都能有进步。晚上,阿轩就带了张悟回家去休息,而刘知华与朱明就在阿昊书房里凑和。阿昊也把最近因耿秋而水平大涨,写出来的诗拿了两首出来,互相探讨。
果然,刘知华大惊:“昊兄,怎么不过几日的功夫,诗就作得这般好了。”
其他几人也纷纷点头,这五人当中,阿昊在诗词方面的功力最差,平时几人也经常在一起学习,大家都知道他的水平。这回可都是大吃一惊呢。虽然这两道诗不算优,但也到了中品之上,要知道阿昊以前写的诗极不出彩,最多算是能作出来,达到合格的都少呢。这可是飞跃了两个档次呢。
“嘿嘿,我家阿秋要谈课业,肯定是只通了一窍,但偏偏这一窍,全在诗词上了。”阿昊颇为自得的笑道。
“天啊,你怎么这会好运。”几人大呼道。耿秋这几天可是换着花样做了不少新鲜好菜招待他们。他们家现在家里的生活水平可不是高了一星半点,暖棚里的蔬菜就没断过,肉食更是充足。大家都是寒门出身,平时过的日子也很普通,所以耿秋整治出来的饭菜,极得大家喜欢。再加上他为人风趣,所以没几天就和大家打成一片了。
耿秋会的东西实在太多,大家都在心里怀疑,耿秋是一个游历过四方,见过大世面的人呢。毕竟耿秋懂得真是太多了。他们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所会的东西有这么多,那脑子里装了无数的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别说他们觉得惊奇,就连余明仪都惊奇过呢。
“那是,要不然,我怎么会和他成亲。”阿昊笑。
“你从哪里找到他的?”有人问。年轻人嘛,说话总是直接一些。
“是我父亲给我找的。”阿昊下意识的说,其实他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娶到耿秋的,甚至什么时候和耿秋在一起,也搞不清楚。反正他知道,只要自己需要,这个人就一直在身边。更何况至从李大夫给他治病后,他再想这些事情,也不会头疼了,但也想不起更多的事情来了。所以他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了,反正大事知道就行了。
“哇,你父亲真有眼光。这些人都是光棍汉,还没有定亲,也不知道自己会娶个什么样的妻子,但不妨碍大家在心里希望能取个两情相悦又知情趣的妻子啊。”大家羡慕道。要知道,大家娶妻都凭父母之命,媒勺之言,成亲前连面都见不到,真正能两情相悦的夫妻可不多见,大多数夫妻能做到相敬如宾就不错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怨偶了。
这些人当中,除了阿轩是父母双全之外,其余几人,不是父亲死了,就是生母早亡。象刘知华,原本家境还不错,但父亲因病早死,不仅花光家里的银钱,还因为寡母不善经营,家产都给族人骗光了。要不然,凭他父亲曾中过举子,怎么也不可能穷到让他挨饿受冻。要不是阿昊接济了他一两银子,如今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景况呢。所以刘知华特别感谢阿昊。
“我父亲要还活着,我的日子也不会那般艰难。不过现在都好了。”刘知华笑。中了秀才后,不仅拿回了几十两银子,族里也很看重他了。不仅大半产业都还回来了,现在他的寡母都有族人要专门照顾呢。
不过他心里却是在冷笑,早些年都干什么去了。所以他特意把早前侍候过母亲的一个忠心妈妈寻了回来,专门照顾母亲。而产业也没让母亲打理,直接扔给了族里,说:“把这些产出,拿出来给族人里贫寒子弟进学。”
而他凭着带回来的几十两银子与每月应得的银钱与米粮,母亲两人的生活还过得去。反正他是个案首,以后求他作保去考的人不少,这可不是白来求的,现在就有不少人来搞关系了,他还是挑选着收呢。所以他家现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过多了。吃穿与他读书的银子是不缺了。
不仅是他,朱明与张悟家的境况也因为他们中了秀才而好过了不少。说起来他们三人的出身都比阿轩的出身要好一些,毕竟阿轩虽是父母双全,但却是个真正的乡下农人家出身。不过,阿轩年纪还轻,又有他们几个在前面拔拉,以后的景况也不会差。
五个人天天在阿昊家里谈论课业,互相取长补短,一刻也不敢放松。他们五人已经被烙上了余明仪的印记,一损俱损,无论在哪里都会被别人当成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他们这一科在乡试中,一定要有人能考中,所以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教他们的夫子,包括周知府及其上司都很有压力。实在是太多人在关注他们。所以他们在书院里除了享受着高格逼的教导之外,也还被部分人妒忌与打压。
所以在没进书院之前,余明仪也把他们叫到别院去,上过几天课。要不是因为皇上神来一笔,让余明仪建县学,并且还给了他一个北县县学的教谕之职,让他忙得顾不上管阿昊五人。他现在都得给大家上课呢。毕竟他们要是考得不好,最倒霉的可是余明仪自己了。就是他们五人去上学之后,余明仪都会抽空考校他们的学业,就怕这几人在书院里偷懒或者那些个夫子们不用心教他们呢。
阿昊家是个能让人安静读书的处在,而且他家的地方还不小。刘知华等三人在家里,天天都会受到好些人的打扰,这个来攀关系,那边又有媒人来啦,烦得要死,正月本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大家都借着各种理由来打搅他们。所以他们特意早早就跑到这个小山村来。要不然,那有时间读书啊。
日子过得很快,元宵节前一天,大家都告辞回家了,约定了正月十六一起,去书院上学。而此时的余明仪也刚回到周府别院两天。他们从京里回来,一路也得花费不少时间。好在是轻车简行,带去的东西除了人,全部扔在了男爵府,交给万由管理。
原本余明仪是很担心身边人手不够的,那十个人原本是准备留下一大半放在男爵府,作为自己的耳目,可现在却全带回来了。当时,万由都被主子的这个决定吓了一跳,他没想到余男爵居然如此信任他,越发知道自己要为主子守好男爵府。余明仪这也算是歪打正着了,虽然没有安排自己的人在京城,但从此万由却定期给他送信,把京里发生的一些大事都告诉他知。后来,万由与余明仪这对主仆的关系越来越好呢。
余明仪带回来的这十个人,有几人留下在周府别院里,其余的人就跟着他到北县照顾他的日常生活,而阿晚自然是要带到北县来和余明仪一起生活。
当初建县学时,耿秋就提仪让余明仪,在县学附近修建宅子,原本余明仪是打算在县里买座小宅院,自己住。
“男爵,买的哪有自己建的满意。再说了,别看现在这一片空荡,以后可是好地方呢。有了这座县学,还怕引不来商机啊。咱们先占着好地盘,建个院子。同时还可以暗示县老爷等人,也在这里盖私宅,权贵聚居地,也不用怕出什么事。”耿秋说。
耿秋这个想法也是缘于现代思维,房产事业就是这么来的嘛。占着天时地利人和所有优势,他就不相信这里以后不会繁华倡盛起来。现在不值钱的一座宅院,在以后可就不是那么容易得手了呢。
“的确不错。就这么办了,只不过这院子可不能盖太大。修个两进三开就行了,把园子稍微留大一点就好。恩,另外,再提醒一下知县大人,即将上任的两个训导也要有地方住啊。”余明仪略微思考了一下,非常赞同,还立马完善了耿秋的建议。
其实按照他的本意,是想修个大宅院的,这儿地便宜的很,而且他要建宅院,县里还能收他多少银子不成。但是他才上任,不好意思做的太突出。而且他先建了,其他人也肯定会按照他的大小来建,只会比他家小,不会比他家大,但有些人口多的家庭,就一定会修相邻的两座宅院,以后好打通成为一家。所以他干脆也修了两座,一座先空着,反正也没人会来问为什么?其实耿秋也非常想在这里盖座宅子,但是他更不敢。就阿昊现在的身份,虽然也能盖座小的,可他们没多少银子,虽然日子好过了,但家里的银子都得省着给阿昊读书呢。
果然在余明仪的暗示下,他自己先修着宅院,县太爷立马就在他院子旁边为两名训导也盖了差不多大小的两座宅院。然后,他自己的私宅,县里其他有头有脸的人,也开始在这里规划私宅,然后县太爷又在余明仪的暗示下,在附近修了两排商铺,所以很快这里就会成为北县的经济文化中心,会繁华起来。
☆、第56章 想起
余明仪与耿秋非常忙,太累的时候,两人也会聊些八卦,调济一下情绪。这一天,阿昊回来休假。三人又在一起闲聊,谈谈天说说地,再谈点课业。正好余明仪又收到了京里万由送来的信。
“哟,男爵府又送信来了啊。”耿秋打趣道。时间长了,私底下,他和余明仪的关系很亲近,说话也就随意多了。
“恩,这人还很不错的,这事无巨细,倒是让我很是清楚京里的一些事情呢。”余明仪开心的说。
厚厚的一封信,足足写了十来八页。信里大事倒是一笔带过,重点写了一些私家杂事,比如某官与某官家联姻了,某勋贵家里又添了孙女,某夫妻两吵得要和离,某两家退了亲,等等事情,很有八卦性质呢。
其实很多时候,大家就能从这些家长里短中,发现一些大事的痕迹。所以官员家的主妇会四处应酬,通过参加一些花会诗会宴会什么的,得到好多有用的信息呢。甚至有时候,宫中的,朝中的一些大事,也会露出一两分前情,而那些善长收集与分析的人,就会有准备,而获利不小呢。
余明仪看完后,毫不在乎的把信给耿秋和阿昊看。能大咧咧写在信里的,通过普通渠道送来的信,是没有什么密秘可言的,完全可以随便拿出来给大家看。
耿秋和阿昊都看得很仔细,并且用心记下来了,毕竟他俩是没有自己的渠道能得到京里的消息的,哪怕这封信里只写了一些八卦讯息。
三人聊着聊着,余明仪突然想起了那天晚上在将军府里发生的事情,这件事一直压在他心里,都快成了一块大心病了。虽然万由的报告里,与将军府没有一点儿关系,可他总是害怕会有事发生。
“怎么啦?”见他突然不高兴,耿秋和阿昊都担心的问。
“有件事,我想来想去,也没得出个结果。说来,这事与你还能搭上一点点关系。”余明仪再三考虑后,决定和他们说说,也许通过阿昊能找到一点线索也不一定呢。
“哦,何事?”阿昊惊道。他自认为身份隐藏得极好,还在暗想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你还记得你父亲的一些事情吗?”余明仪问。
“当然了,您要问什么?”阿昊不动声色的问,心里却紧张的很。
“我记得你父亲是将军旗下的一个小武官,将军出事后,你父亲当年一些袍泽好友,与你还有没有联系?”这个将军自然是指阿昊的生父,举国被直接称为将军的人,就此一人,别无分号。其他的将军都有封号,而阿昊的生父是被夺了护国这个封号的。
“说来惭愧,我离京后,已与他们断了联系。不过要是去找,也还能找到一两个。”
“你知不知道,京里有很多人都在私下传将军的事,说这件不清不楚呢。而且还有人说,将军的大公子没死呢。”余明仪压低声音说。
阿昊心跳加快,手心都出汗了,坐在他身边的耿秋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也跟着紧张起来。
阿昊强装镇静的问:“怎么回事?”他没死的消息应当没什么人知道才对。当然了,想知道他的消息的人,大半都是想害死他的人。当时皇上并没有降罪于他,按理来说,是不应当有人要追杀他的。
但是追杀他的人却不少,一开始是明着官差想方设法想弄死他,没成功,后来的那些人全是死士,暗探,甚至有军中的人手,他们根本就不怕露出真面貌,是打算非置他于死地才罢休的。所以他才会折损那么多人,而且那时他也很明白,这些人应当是新太子一脉,或者是踩着将军的血上升的一些军中武将家族。也只有这些内心有鬼的人,才会如此不依不饶的想要他死。因此,他越发相信他父亲的死,是这些人设计的。
“唉,我是不相信将军会通敌叛国,其实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有人说是……”余明仪含含糊糊的说着,比划了一个五字。意思是说与原来的皇五子现在的太子有关。
护国将军是个传奇人物,是很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并且他的家族不大,嫡系更少,妻族母族更差,又子孙不旺,就一个病歪歪不知养不养得大的儿子,说他会通敌叛国,好多人是不相信的,这样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啊。与其冒着被国人唾弃,被皇上诛杀的危险,他还不如解甲归田,荣养着呢。实际上,要不是边关一直没有平定,将军真想解甲呢。只可惜,他心中有国,却阻了别人的路,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恩,我也知道,但是大家也不过是私底下说说罢了,又有谁能真正为将军讨回公道呢。我记得小时候是见过将军的,他还亲自教我打了一套拳呢。就是我现在天天早上练的拳法。”阿昊怀念的说。
“我在初二的半夜,见到有人在将军府祭拜,想必是与将军府有关的人,我猜肯定是大公子。”余明仪把当初见到的事情说了出来。
他是希望大公子还活着,特别是他得知大公子与侯府的事情后,越发觉得这位大公子可怜可叹,居然会有段这么不堪的婚姻。不过,幸好两人没关系了,要不然这位大公子也只会私底下被侯府的人弄死。他是最讨厌这些勋贵人家,很多人家中都有不少的阴私,外表都是亮丽无比,内里却一片骯脏。
“不可能。”阿昊一时激动,说完才觉得自己这话大有问题。作为将军府的大公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军还只有他一个孩子,而阿昊虽然武艺不凡,却极少在人面前出现,甚至多半时间他还戴着一副面具。因为他是个相公,不喜欢别人那种或可惜,或感叹,或打量的眼神。就连他上战场也是戴了面具的,嫁人后,更是关在内宅,除了回将军府,基本就不外出,就连侯府的人,也没多少人见过他的真正面貌。所以现在真正认识他的人,实在是不多了。
果然,余明仪惊讶的看着他,阿昊按下情绪,又说:“我认识他,他与我年纪相仿,小时候还在一起玩过。他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来。京里该有多少人盯着将军府,就想弄死他。”
话是这样说,但他心里却在飞快的思考着,还会有哪个人还记得将军的恩情,会在初二的晚上悄悄去府里祭拜。因为初二是个很特别的日子。知道这个特别日子的人极少。
“哦,这样说也对,他现在可不能冒着生命危险,应当是找个地方隐藏起来,图图徐之。”余明仪也认同阿昊的话。
“我家与将军府也算是有旧,并且将军对我家不薄,虽然我现在帮不了什么忙,但希望以后能对将军之事做点绵薄之力。您,能不能帮我暗中打听一下,将军府的事情。”阿昊又说。
“我知道,只不过我在京里也没什么势力,我吩咐过万由,让他帮着打听京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我想发现与将军相关的事情,他应当也会告诉我。”
回到家后,阿昊这个晚上怎么也睡不着,头又隐隐作痛。耿秋怕他又发病,就给他慢慢按摩脑袋,这也是李大夫教过他的,这样有助于睡眠,也会缓解头疼。果然,约两刻钟后,阿昊睡着了。耿秋叹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很快入睡。
睡眠中的阿昊却一直不停的做着光怪陆离的梦,支离破碎的记忆在脑海中不停掠过,他迫切的想要找到还能信任的人。可将军的得力手下,与将军府的心腹下人加起来不下百人,虽然死了大半,但也无法分辨还活的数十人哪个才是衷心的啊。可他不停的回忆,见到的全是死人,打斗场景。突然一道模糊的影子一晃而过,他猛然惊醒。
他记起来了,他有个同伴,却只是在他家呆过两年,后来被家人带走。但那时,他俩一同进学一同练武,同吃同住,感情非常好,以至于,同伴回去后,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玩。那家人本来人口简单,稍有薄产,只一个寡母带着三个孩子,这个少年是小儿子,却不想两年之后,大家都以为他早死了的父亲却突然回京,并且得了圣恩,一跃成为官宦人家,根本就不同意将军的打算,就渐渐疏离了将军府,后来还趁着调迁举家搬走,就失了联系。
而这个同伴,就是将军当时给阿昊挑选的入赘正君人选之一,即耿秋现在的身份。其实那时候,他身边这样的人,有几个,只不过这人是他最满意的,他那时不过是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说不上爱,但感情却不错,将军也是希望阿昊能找到一起长大,知道秉性,情投意合之人。
失去联系后,阿昊就被将军带上了战场,再加上后来的事情,阿昊就慢慢忘记了这个人。现在想来,也许只有他还记得将军的恩情,而又不受牵连,能置身于外。但是现在想来他居然,完全不记得这个长得是什么样子,又姓堪名谁了。
“怎么啦?”阿昊的举动也惊醒了耿秋,耿秋连忙点了灯,问道。
“我记起一些事情了。”阿昊说着把这件事说了出来。
“这么说来,这个无名氏很可能就是半夜去将军府祭拜之人。但另一个人又是谁?是敌是友?”耿秋分析道。
“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另一个人也是友,要不然不会这件事不会这么安静。”
“有道理,要是敌人肯定会想方设法的捉到这个人。”耿秋也认同阿昊的观点。
“这么说来,你还是有帮手的。而且这些人在暗中,对你有极大的好处呢。所以你现在也不用想东想西了,安安心心的读书,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耿秋笑,两人这时早没了睡意,又得知了一件大好事,岂能不来一场身心畅快的动运。
于是,一夜春风,两人把床都差点弄散架了。
☆、第57章 县学
北县县学,订于正月二十八后的七天为报名时间,然后三月初八正式开学。因为是第一年,所以开学日子要稍微晚一些。其实年前,耿秋就去了周家别院与余明仪商定一些县学的事情。比如,要收些什么学生,收多少。授课的夫子有选多少人,学院的管理人员,比如厨房洒扫巡逻值夜人员从哪里来等等,这些繁琐而又不得不考虑的事情相当多。
可眼下,两人虽然年前就做了这些规划,又有周知府的协助,但也连续忙乱了三天,还好象什么事也没定下来,愁得余明仪头发都快要白了。
“男爵,您目前最重要的是把夫子定下来。别的事,去找县太爷协助。”耿秋提议道。这个学院既然是北县的县学,县太爷是一定会协助,并尽可能听丛余明仪的安排,毕竟这上县学没有余明仪哪能开得起来呢。
“恩,夫子是最重要的,上头派下来的两位训导已经快到达北县了。除了这两位,我另外找了两人,老爷帮着找了两人,再加上我自个儿。一共七人,辛苦点基本上能应付了。往后再慢慢考量,需要增减夫子人数。”
“七人,还是稍微少了些。”耿秋说。其实叫他来说,这肯定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招生计划是收九十到一百人。而且这些学子的水平绝对是差参不齐,这授课的夫子要有类似现代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老师。七个人确实是少了些,但短时间内也只能找到这些人手,并且这些人还不一定能全部胜任新工作呢。
“我也知道少了些,可一时间上哪儿去找人呢。就是这四人,也是花了不少心事才找到的。不过也不用太担心了,只要我们这县学一开起来,有点成效出来,自会有人上门呢。”余明仪笑道。他哪里不知道七人太少,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啊。
包括余明仪在内的七名夫子,全是教授文化课的,耿秋又问:“男爵,这些学子长期住在学院里,是不是应当也适当开设一些强身的课程?”
“当然要啦,科考没个好身体是不行的,乡试要考九天六夜呢,又是冬天,吃住都在那窄小的小隔间里,那可是智力体力身体素质的综合博弈呢。没个好身体怎么能熬过去。”余明仪说。
“哦,有没有身体差的死在考场上?”耿秋好奇的问。
“肯定有啦。所以身体实在太差的人,是不会去考的。九天六夜,人一进去,就锁上了大门,不到时间,绝不开门。自己得带衣服被子食水,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小隔间里,就算是死了,都要在散场时才能开门抬尸体出来呢。”
“太可怕了。”耿秋道,吓得身上都起了鸡皮疙瘩。这古人也是用命在博前途呢。
“所以,我们是要安排一些强身健体的课程。其实好的学院,还得安排骑,射的课程呢。”余明仪又说。
“哦,我们这点地方,怎么能骑马射箭。”耿秋笑。
“所以我准备让县老爷每旬带学子们出去上一次骑,射课程。衙门自有一些身手好的捕快,完全可以操练一下学子们。平时也会每旬安排两次强身健体的课程,这个夫子人选也交给了县太爷。”余明仪说完,两人会心一笑,这县太爷想得到好处,怎么着也得出点力吧。
“其实每天早上,让学子们围着学院跑两圈,或者做做操打打拳也可以起到强身的作用。这个简单,天天都练,效果绝对不会差。”耿秋又说。他觉得每旬一次,还是少了些。要是正遇上衙门忙乱时,还上不了课呢。
“恩,这个想法很好,可没这样的人选啊。阿昊倒是合适,可他都是去府学读书了,哪里有时间。”余明仪叹气道。
“会五禽戏的人,总能找到吧。”耿秋说,其实他会几套现代学校做的操,但实在是不适合古代啊。
“这个简单,李大夫就会。正好我自己也在跟着他学呢。”余明仪大笑,其实要不是因为太忙,他又进京一趟,他早就学会了,以后他自己都能教学子们了。
所有的课程定下来了,耿秋和余明仪都松了一口气。眼下,就等着学子们进门了。
按照众人商定的结果,北县县学招收的学生分为三个大分类。沿袭了现代名称,基础班,年纪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的,已经启蒙过的男孩子或者相公。中级班,年纪十三四岁到二十之间的过了县试的学子。高级班就是马上要去考秀才的学子,这个层次的学子年纪最好不超过三十岁。
至于年纪太小,还没启蒙的孩子,县学是不收的,这样的孩子应当送到蒙学去。而年纪大了,又是秀才的人,他也不收,都赶去书院读书。总而言之,他这里是既不办蒙学,又不培养高级人才。反正他和周知府认真考虑过,只要他这个县学,保证两年之后的院试能有人考中秀才就行。
当然人数是越多越好。毕竟要考举子的学子都会去府学或者更高级的省级学府去读书了,那里的师资力量都非常不错,就比如现在阿昊五人上的府学,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不错。所以他现在的最大关注点在于第三层次的学子身上。而第二段的学子也要拎几个好苗子起来。
正月二十二,县学招收学子的条件与规模公告,就到达了北县范围内的各个镇,乡,村。果然当这个通告一出来,就有些不合格的人家开始乱哄哄的找关系去了。
到了正式开门第一天,带孩子来进学的人就把大门给堵得严严实实了。余明仪看着外面那些来读书的人,有不到五岁的稚儿,也有怕是儿子都不只五岁的男人,更有年纪比他还大的人。他简直都快要气笑了。
虽然早前就列好招生条件,各项条条款款都写得相当清楚,但是不死心的人依旧不少。如此好多天后,县学总算是安静下来了。县学第一届,一共收了95名学子。基础班有45人,共分为三个小班,而基础班的一年级,就有耿秋家的刘成宁与周管家的大名叫周宝山的孙子。
中级班有30名,分为两个小班,高级班有20名,也分为两个小班。这种分法其实与普通的县学府学也差不多,只不过说法稍有不同,主要是因为耿秋这个现代人说的一些现代词,令大家觉得也很合适。
所有夫子都要受余明仪的调配,大家对此都无意见,就连上头派下来的两人,也非常配合,因为余明仪确实有才华,从这几天的招收学子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大家就明白了余明仪的水平有多高。
所有的学子都是需要面试笔试才能进入县学的,而这些考试内容包罗万象,内容相当丰富。几人看过,都相当感叹,而且在考核学子时,余明仪还会根据学子的学识临时增减一些考校。所以这六名夫子对余明仪可佩服了。两名训导是正经进士出身,一开始还以为余明仪只不过是有点真材实料,然后被吹嘘成天上有地下无呢,现在他们也为余明仪所折服,都在心里暗道:“这余男爵果然名副其实,他要是去考,说不准就会捞个状元回来。”而另外四人,原本就是周知府与余明仪自己找来的人,别说余明仪本身就够格,就算他什么也不懂,人家也会鼎力帮助他啊。
考核合格的学子,很快就在管理寝室的中年妈妈的带领下,安排好了寝室,小的孩子全部是四人一间。大的学子则是两人一间。不过如果是相熟的人,可以自由组合成为舍友。寝室条件不错,有床有桌椅和小柜子,学子们自带被褥与洗漱用品。学院里专门请了几句中年妈妈管理和打扫寝室,并且给学子洗衣服,但是洗衣服必须花银子。这些中年妈妈也都粗识文墨。
除了少量学子能住在外面,多半人是要吃住在学院的。所以寝室管理相当重要,除了这几名中年妈妈之外,还配备了几名巡逻人员,不分昼夜的巡查。这些人是由县太爷安排的,其中有县府衙门的衙役。大门口还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相当大户人家的门房,也不分昼夜有人守着。学子的进出有相当严格的管理。夫子与县学的工作人员们由单独的小门进出,一样也有人管理。
学校与寝室的管理模式,是耿秋提出的,他这也是采用了现代封闭学校的管理模式。而耿秋自己也在县学谋了个职位,做余明仪的助手。余明仪就相当是这个学院的校长,而他相当于是分管安全与后勤的副校长,至于教学,他有心也无力,除此之外还兼顾余明仪的师爷职位。所以余明仪每月还发三两银子给他当工资呢。
而县学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打杂的管理的厨房的等,这些人是花不了多少银钱的,最贵的就是四名夫子,每人每月要三到五两银子。而学子们也是一样要掏学费的,所以基本上能持平。当然了,要是收的银子不够花,就找县太爷要啊。
这个管帐收银子的人,余明仪还是特意让县太爷安排的人呢。他才懒得管理银钱,以免说不清楚,反正有他在,管帐的人也不敢做假帐,来贪墨,因为他还安排了耿秋来监督。
正式开课后,大家的日子是越发忙碌了,根本就没有休息时间,好在县学还是安排了每月休假三天。离家近的学子正好可以回家休息玩乐一下,顺便也可以从家里带生活费用。当然了,离家远的学子家人也会在规定的日子给学子送生活费来,实在是穷的学子,余明仪当初还特意设立了一个余氏基金会,这也是由耿秋提出来的。
余明仪把自己的男爵俸禄每年拿一百两银子出来,专门资助那些成绩好,但家里很穷的学子。当这样的学子考上秀才后,余氏基金会特别给三十六两银子的奖励,以供学子后续的学业。
这个时候,耿秋和余明仪都没有想到,这个余氏基金会,会在以后变成举国闻名的私人机构,进而影响全国,而它又会培养出多少寒门学子?又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荣誉?
☆、第58章 旧人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半年,而县学也步入了正轨,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耿秋功成身退离开了县学,转而替余明仪经营私产。因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北县生活,余明仪和周老爷都打算先在北县置些产业,周老爷置的产业也是记在余明仪的名下,毕竟在京城的产业和他以前的产业基本上都分了方氏及其儿女们。
余男爵要在北县置产业,县太爷相当欢迎,北县算是贫穷县,人少但地广,虽然多部分是山区,但山区也有山区的好处嘛,林子多,木材,木炭,山珍野味都多啊,并且大部分山头都价格便宜啊。
余明仪与耿秋相中了离北县县城不到二十里远的回水镇,这里有一条大江的支流,名叫回水的大河,大河两岸全是山群,却竟然连个稍微有点规模的码头都没有,这回水河北县居然一点儿好处都没沾到,反而经常受害。左岸就属于北县的范围,而这一边,地势相对较低,满是小山与沼泽地。回水河一涨水,附近的小山与沼泽地就会被水淹没。因此这里非常荒凉,只有几个小村子,零星的住着一些乡民。日子也过得很穷。
可这块地方相当大,遍布着长满了人高的杂草与荆棘等物的沼泽地,或者是连绵的小山丘,与远处的大山群间也隔着一条宽阔的河流,但这河面虽宽却非常浅,水刚没过膝头,河床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石头,枯水季节时,甚至会干,或者水面不到小腿,这个时候,非常适合进山打猎。耿秋与余明仪都觉得这块地方不错,与阿昊和周老爷商量过后,决定就买下这块。
虽然这里算不上最好,但价格着实便宜。余家与周家在山南镇的资产并不多,两家也不过是各有一座宅院,几十亩良田,三两间小铺子。山南镇本就穷,他们这点产业能有多少产出啊,一年不过是二三百两的收入,除去花用,也剩不了多少。
周老爷为官近二十年,以前的产业都置在京城与近郊,那里无论是田还是铺子都非常贵,并且这些都交给了方氏打理,现在年年的俸禄,方氏都必得打发人来讨要,并且还得时不时的找理由要银子,因此他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闲银,能拿出来的不过是五百两银子。
而余明仪以前一向不知积蓄,居然才有二百两的现银,他那座在县学附近的新宅院,就花了近千两银子。本来盖房子只需要三四百两,可内里的装饰等,却花得更多,这还是周知府分摊了一半呢,所以他手头更窘困。两人一合计,这要是置良田,盘铺子,根本就不够用,稍微好些的田都要六七两一亩,上好的良田贵过十二两呢,县城里稍微好一点的铺子起码得五百两一间呢。这八百两银子,实在是太少了。
而这个地方一座小山头再加上附近的近百亩荒地,也才要三百两银子,因此余明仪拿着周老爷给的五百两,买下了一座小山包括附近的荒田。不过余明仪买下小山头后,手头上还有五百两的闲银,正好县学附近的新铺子修好了,一间三百两,耿秋趁机劝余明仪买下来,而且他拿得到内部价,五百两可是拿下了两间。这个铺子,耿秋觉得经营山货,粮油日杂都行。
而耿秋也同样买下来相邻的一座小山头,两家的产业相邻,互相间也有个照应。这三百两一花出去,耿秋和阿昊花光了手头上的积蓄。现在全家的生活,包括阿昊宁哥儿上学的费用,全靠家里的五亩地以及阿昊每月的三两银子与五十斤米粮,和耿秋帮余明仪做事给的三两月银了。
也就是说,他俩每月有六两的收入,这搁在普通农户家,简直可以算是大富人家了。但对于他们家来说,也就是刚够花,稍有富裕。每月能存个七八百钱到一两银子。更别谈有余钱去请长工了。他们买下来的这块地,可是需要不少人手来开荒干活的啊。
在耿秋头疼没钱的时候,余家的山头边已经盖起了三栋相连的小房子,一栋是来做工的人住,中间的留下来让主子来查看时有个地方可以歇脚,现在多半是耿秋在住,最靠里的那栋就相当于是个仓库,准备以后储存这里的产出。这都是耿秋规划的。
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余家的小山头附近已经开出了近十亩的田,要赶上秋天之前种点庄稼下去。余家派了十多个人过来开荒垦田,这些人全是熟手,都是余家在山南镇上的老佃户与长工,余家做事一向宽容,这些人干活都很下力,而且来的除了一个女子,其他全是青壮男人。就连这个女人也是人高马大,力气不比男人小,一个人做十多个人一天三顿的饭食,还包括砍柴,麻利的很,居然还有空闲做点针线活。
耿秋说是管事,也没有天天住在这里,毕竟开荒不需要他盯着,这些人很自觉,干得相当不错。并且人家也是种庄稼的老手,自知该如何行事。等这些田开出来后,会从山南镇移几家佃户过来,余家不缺人手。但也没有多余的人,因此耿秋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他也不过是在这里盯了三天,就回北县去了。北县还有个铺子,他也要管着。最重要的是,他一早就和余明仪说好了,现如今不能完全帮余家做事,得给他自己留点时间办自己家的事,要不然,他家这个小山头岂不是要一直荒着啊。
他打算先回村子里去请几个短工,每人每月给五六十个钱,这个价钱不算低,再加他们家在村子里的名声,同意来的人不少呢。加上三叔一个,一共二十一个人,花两月时间,正好可以开出个十来亩地,而这个时候也正好不算农忙,每家都能腾出一个人手来这边干活。要趁着天热,才好把这些杂草挖干净,晒死啊。
说来正巧,耿秋才安排了三叔带着村子里的人干了一个月,开好了十多亩地,阿昊居然带回来一个重要人物。这是个叫曾大山的中年男人,左脚有点微跛,脸上有道明显的疤痕。他还带着六个孩子。这些孩子,最小的五六岁,最大的十二三岁,两女四男。
原来曾大山是他逃亡时的护卫之一。每个勋贵家族,都会有几个暗卫,甚至死士,只不过没人知道罢了。而这个曾大山,就是将军府暗卫的负责人,别说将军府的下人不知道,就连阿昊也不知道。
因阿昊不停的遭受追杀,情况越来越不好,一出京城,曾大山就带着一个化装成阿昊的年青人与一队护卫,与阿昊分道扬镳。因为这个靶子,阿昊才得以从另一条路上突围,不久就遇上了暗中赶来帮助的耿秋等人,才能保住性命。两队人马分开后,各自奔逃,不久就失去了联系,阿昊还以为曾大山带领的一队人马全死了呢。
没想到,曾大山命大,快死的时候在山里遇上了猎户,救活了他。但因伤势太重,他留在猎户家里,他身上还带了几张银票,拿了一张五十两的给了猎户,帮他寻医问药。他本来在猎户家里好好儿的养伤,才养好了大半,那几天却突然下起了大暴雨,引发了山洪暴,他所栖身的小村子,在一个天崩地裂的夜里被山洪全卷走了。只有那家年仅七岁的小儿子因与他同住,被他用尽全力才救了出来。不过,这场灾难,也令他伤上加伤,从此左脚就跛了,并且脸上也有了疤。不过,这种外表的变化他也没放在心上,还省了他装扮呢。
他带着这个名叫栓子的小男孩,开始四下寻找阿昊,一路上又收留了几个乞儿,装扮成逃难的乡民,直到遇上阿昊。
曾大山从小和将军一起长大,是老将军的养子,所以一直在暗中,负责保护将军府的主子。因为他的身份太重要,将军根本就没有告诉阿昊,他的身份,这是只有家主才能知道的事情。阿昊一开始只以为他是个普通的忠心下人。将军府抄家时,曾大山就想办法脱身了。一直在暗中看护着,等阿昊处理了家人的后事,准备离京时他才暴露出来。这时候,阿昊才知道,将军府最普通的一个下人,居然身手不凡,有勇有谋。
曾大山对将军府有着极深的感情,因为他小时候去野外找食,差点儿被野狗咬死了,那时候是老将军把他从野狗嘴里救下来的,并且给他医治,教他武功,给了他正常人的生活。因为□□受过伤,他成亲后也没有生下子女,后来妻子也因病去世了,他孤身一人,以将军府为家,一直在外院做着最普通的看门活儿。明面上,他只是将军府外院的一个普通下人。
曾大山没想到,他居然能在江淮遇上阿昊,那一刻,他就知道,老天有眼,没有让将军府失去最后的希望。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京城,在近郊,在所有他能想到的地方,去寻找阿昊,从得到的一些珠丝马主迹中,他知道,阿昊活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他不肯相信阿昊真的死了,一直在找。
☆、第59章 银子
两人的见面,极其平常。那天,阿昊和刘知华等人偶尔外出买些东西,正好与他碰了个面对面。那一刻不仅是他惊呆了,就连阿昊也惊呆了。不过,两人都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相见。
那天半夜,阿昊偷溜出书院,两人才见面,知道了对方的近况。曾大山与真正的耿秋,是两条暗线。他负责安全保护,而耿秋负责在外面经营,应当说是耿秋的师父负责,但是他还来不及出师,师父就去世了,他也是勉强挑起了这副担子。所以曾大山与耿秋并不熟,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甚至连见都没见过。
曾大山的到来,给阿昊耿秋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他带来的六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女孩子十一岁了,看上去象只有□□岁,但煮饭洗衣各种家务活干的极麻利,小的女孩子也有七八岁了,虽然干不了多少活计,却也可以帮助照顾那个五六岁的孩子,两人一起挖点野菜,捡点柴禾什么的,完全没问题。
而另外的三个男孩子,年纪在十三岁至九岁之间,都是半大的孩子,但因为跟着曾大山也有小两年了,这些孩子,虽然看着比实际年纪小,那是因为从小生活的太差,但这两年在曾大山的手下,却也过着吃好穿暖的生活,并且经过他的训练,这些孩子的身手都非常矫健,并且也都是穷苦农户出身,开荒挖田的事,多少也会干些,人多力量大,四个孩子也可以低得上一个半大人干活呢。
通过余明仪与北县知县的关系,耿秋很快就给这七个人弄好了户口关系。把他们算成了一家子,曾大山就是父亲,孩子们依次取名为曾常平,曾常安,曾春花,曾常全,曾杏花,曾常定。全是农户人家的普通名字。
而且他们也是有正经来历的,那个被山洪卷走了的小村子,可是真实存在的,有据可查的,正好村里人都姓曾。因为山洪当时不止卷走了这个小村子,相邻的好几个村子都没了,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不少。现这个村子只剩下一个大人,带着几个孩子,所以这几个孩子一看就不是一家人,但大家也觉得正常,认为是曾大山一人收养了这些孩子。能够给孩子们一个家,一口吃的,也是件好事。
耿秋把他们一家子扔在了北县回水镇的新家,准备把这儿交给曾大山管理。经过三叔等人一个月时间的先锋工作,这里也盖起了和余家一样的三栋小屋,各五间。一栋曾大山一家住下了,另一栋,则是耿秋来的时间可以住一下,或者三叔他们来也可以住,多的那栋也是当仓库用的。
同时耿秋也在北县找了两户佃农,给他们各自盖了三间小屋,两家人口都不少,中青少幼皆有,能干活的人手不少。这两家都是家里无田无地无桓产,找零工的人家,三餐不继衣不敝体,穷得很。一听说有地方住,有田种,还先提供饭食种子等,这两家人恨不得把耿秋当神仙呢。
要不是因为家境地位太低,耿秋完全可以把这两家人买下来。家里只有个秀才,是不能用这么多下人的,按照规定最多只能用一人。这样的人家,又有曾大山在一边看着,完全不怕他们搞出什么花样来。
三叔三婶与曾大山也算是旧相识,见了面,一时感概万分,有说不完的话。
因为多出了曾家七口再加两户佃农,这里余下的一点粮食不够了,耿秋特意买了三百斤粗粮和一些日用品过来。如此就把手头上的最后一点儿积蓄花光了。还好曾家这一大家子人,带来了好几大包衣服与被褥等用品,不需要他重新添制。要不然,他得去找余明仪支一个月的月银来应付了。
趁着耿秋分发物品交代两户佃农时,曾大山也从三叔口里得知了他们如今的家境与状况,虽然他也阿昊见了面,但这些事也没有细谈过。阿昊上学很忙,还是带了口信令耿秋去书院找他,然后再把曾大山交给耿秋带回来。所以曾大山还以为,耿秋和阿昊手头有不少银子呢。现在知道,耿秋一个月不过赚三两月银,他当即拉过耿秋,悄悄的说:“秋哥,我手头还有银子,不用担心没银子花,可别让昊公子和小爷们省着。”
“哦,那你们自己用吧。我们一家子的生活还过得去。”耿秋不以为然的说,他以为人家不过是有个三五十两就了不得呢。
结果,曾大山说:“前头忘记和昊公子说了,我也不知道你们手头紧张。我这里还有两千多两银票呢。”说完,掏出来拿给耿秋。他虽然不清楚耿秋是如何与阿昊成亲,但现在人家两口子关系好,还生下了小爷,他决定还是把银子交出来,这笔银子拿在手中,他也没花用。他自己积下的也不少,虽然养伤吃药,和养着这群孩子,花去了百多两,可现在还剩下一百多两呢,够他养大这群孩子了。
“哇,这么多?”耿秋惊讶极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银票呢,一共二十多张呢,面额最大的是一百两,最小的是二十两,很显然当初是特意换成这些小面额的,方便路上花用。这要全换成银子,五两一个银元宝也得有400多个呢,他只是想了想,就觉得眼前银光闪闪。
“恩,当初花用了不少,就剩下这点儿了。你拿着,给主子们花用。往后的日子,有这片山头,再多进几趟山,一年下来总能积累个百八十两银子,也够主子们生活。”曾大山说。
耿秋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自己这头正在愁没银子花,人家就送上门来了,还是这么一大笔,他都有种中彩票的感觉呢。再想想周老爷与余男爵,两人居然只能凑出八百两银子,他就觉得自己成了大富豪,有些飘飘然了。
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下来了,开始盘算如何花用这笔银子,现在有了两个家,三叔管的那个家基本上是齐全的。可这里,就太简陋了,而这里离县城近,以后产出的东西都是要拉到县城去卖掉的,起码得先置两头骡子。听说这可是贵重物品,起码得个五六十两吧,并且他也不懂行,不知道好坏啊。
结果,他把这话一说,曾大山就说:“改天我和你去,这个牲口我最懂了,要是能买到马就最好了。还得置办些弓箭刀枪,训练孩子们呢。”弓箭与大刀什么的,都属于管制品,不能大咧咧的拿出来,以前他根本就不敢制办,训练孩子们都是用棍子。
但这里偏僻,自己家又与县太爷搭上了关系,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训练嘛。隔壁的余家山头,虽说是邻居,其实也隔了几里远呢,并且两家关系又好。在自己家的山头上,训练几个孩子,完全不会让外人发现。
“要弓箭刀枪做啥?又不用去打战。”耿秋不解的问道。
“我们将军府世代靠军功立脚,现在将军被人诬陷,主子九死一生,哪能就这样轻易放手,过安稳日子。还是得早做准备的好。你回去,也尽量在村子里找些人操练一下。”曾大山说,他最后的一句话可是冲三叔说的。
“怎么操练?那都是些地道的农户人家。”三叔问。其实就连他自己也不太懂,他会的也不过是三招两式。
“就说为了带他们去打猎,没点功夫打什么猎。”曾大山答。
耿秋一看这个曾大山也是个有主见的人,没和他分辨,反正做决定的是阿昊,等他回来再说,而且操练一下也没什么妨碍,就象曾大山说的,身手好,打猎也能事半功倍嘛。而且村子里的人一直羡慕他们家人能进山打猎,现在把大家训练出来,以后他们就算离开了小村子,村子里的人讨生活也更容易些,算是为大家做点好事吧。
“三叔就回去和村长说,想带几个跟着学打猎,抽点时间训练几个人,射箭什么的,就连县学也开了骑,射课程呢。”耿秋说。
“好。”三叔答。今年还没去打过猎呢,因为阿昊与耿秋都不在家,他一个人也不敢带着大家进山,村里人已经明里暗里掏过他的口风,想知道他们是不是准备搬走了。不过很显然,耿秋和阿昊目前都没有这个打算。虽然村子里只剩下三叔两口子了。耿秋把阿牛带到县里来住了,宁哥儿也是县学读书。
阿牛带来主要是给阿晚做伴,余明仪可不敢随意让外人的孩子陪同自己家的心肝宝贝,阿牛却正合适。而且县里环境什么的都比村子里好,耿秋和阿昊平时也难得回一趟村子里,把阿牛带出来,他俩也认为更好。阿昊学院偶尔休假,他回县城来,可比去村子里花的时间少多了,也给他省了不少事。
余明仪不是盖了两座宅院吗,原本山南镇的人大多数跟着余明仪到了北县来住,余明仪那两进的院子就住不开了。他直接把简单装饰好的那座给耿秋和李大夫,周管家三家人住,反正大家都要帮他办事。他原先住的宽敞,到了这里也不适应一堆人挤在一起,干脆把他们分到了旁边的宅院里住。另外,还在院子里安排了两个粗使妈妈,帮着打扫院子,做些粗活,另有一个门房与一个厨房煮饭烧水的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十余人,很安静。
耿秋有空时也会煮饭菜给李大夫和周管家吃,阿牛白天在余家,晚上才和耿秋回自己屋睡觉。要是遇上耿秋晚上有事不回来,就把阿牛交给李大夫帮着照顾几晚。阿牛无论呆在哪里,和呆在自己家没什么区别。这孩子,是个天生的开心果,也不认生,整天乐呵呵的,也不爱哭闹,很得大家的喜欢呢。每每这种时候,耿秋就会特意做几个拿手好菜感谢李大夫,当然也会叫上周管家。
曾大山第一次见到阿牛,高兴的差点儿哭出来了,抱着他,怎么也看不够。这孩子虽然长得象阿昊,但却有几分老将军的风范。一想到将军府有了传人,他就开心。
☆、第60章 余家庄
曾大山接手管理小山头后,耿秋基本就不用操心自己家的事了,转而专心帮余明仪打理庶务。其实他经常来余家的小山头,总可抽点空到自己家来看看,两家相邻,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这不,他在帮余家找佃农的同时,也帮自己家又找了两户佃农来。北县穷,多的是无田没饭吃的穷人家。
他和余明仪商定好了,这些佃农因为是要先帮着开荒田,所以这第一年,他们提供食宿与种子,收成只要三成。每户开出来的田,三成是主家的,七成给佃农种。第二年,开始正常收租,租子是四成。佃农们住的全是一模一样的泥糊外墙,茅草顶的三间小屋,屋后屋前都留下了一点空地。如果不够住,你可以自己再加盖一两间,也可以当成是自家的菜园子,这些空地,加起来也三百平方大小,其实也不值当什么。
两家的佃农都是同样待遇,这在本地也算得上极优厚了,足够吸引人,余明仪名声又足够响,想来这里干活的佃农很多。很快的,经过耿秋等人的挑选,两家就各自收了不少人,余家有八户外来佃农,加两户从山南镇跟过来的,总共十户,其中有一户就是这里的庄头,与余家是老关系了,人也很可靠。曾家也收了六户外来佃农,加曾大山一家,总共有七户人。
众人风风火火,不分日夜的开荒垦田,不过三个月的时间,这个原本荒芜的地方,人烟稀少的地方,就变成了有十七户人家的一个小村落,有近二百的人口呢。并且开出了整整齐齐的大片田地。余家开出了一百多亩,曾家开出了九十来亩,虽然当初说的是一百亩,其实是不包括后山的,要是全开出,两家都可开出一百二三十亩的田呢。佃农家人口多的有十亩田,少的也有五六亩田。曾家自己种的地也不过是六七亩,准备全种粮食。余家自己只留下了五亩地,余明仪准备种些草药,瓜果等。人手已经由周老爷去找了。
看着这等情形,县太爷大为感叹,大笔一挥,给这片地给取了个名字,叫余家庄。听着这样的名字,余明仪与耿秋都哭笑不得,不过不管怎样,有个名字也不错,起码好称呼嘛,总比以前随意的叫野地儿,好多了。只是,住在这儿的人,可没一户人家姓余。
九月底,秋天起。该开的田都开出来了,能种的庄稼也全种下了。剩下的日子,大家都比较闲,勤劳的人,就开始打柴,或卖或留下来冬天自己家烧。两家开出来的田,都是在自家的山头附近,佃农们现在都自觉的走远一点,附近还有不少的草坡子,再远一点也还有几座小山头,都是没人管的,可以随便砍,甚至有头脑灵活的人,都在这里开个一亩半亩的自留地呢。多的不敢,这么一点儿,是没人管的,就算以后有人买下了,大不了就不种了吧,可眼下却可以种点粗粮和蔬菜,供自己家人嚼用。
平时大家要赶着开荒,没时间跑远处去打柴,都是在手边上打柴,比如两家的小山头,因为大家都去上面打柴,现如今就被无意间收拾了一半出来呢。
两座小山头上,原本出产最多的就是柴草了。山上长满了奇形怪状各种不知名的树木,这些树粗的也不过成人大腿粗细,细的也不过是胳膊粗,能成材的极少。除此之外,就是各种藤蔓与荆棘,除了当柴烧,也真没多大用途。
最开始让大家上山打柴时,耿秋就说过了,只留下粗壮的树木,顺手把山头清理干净。这山头说起来也不算小,他可没想让它就一直荒着,总得让它发挥点作用啊。一开始他也没什么计划,就想着种点竹子。竹园,既有竹笋可以吃,也可以用来做各种农用家用品,而且一种下,就不用管了,年年都有新的产出。另外,也还可以种点果树。这样一来,原本只能产柴草的山头,那产出可就多多了。
三个多月的时间,两家的山头向南的这一面,居然都收拾的非常整齐了。大部分的细小树,灌木丛,荆棘等都被砍干净了,只留下一些较粗壮的树,东一棵西一棵的,显得南面的山很空荡,极好重新规划呢。
耿秋花了几天时间,好好给这两座山画了几张规划图,半山腰和顶上都画了漂亮的亭子,亭子附近可以种些竹子,栽几棵梅树,桃树什么的,再弄些漂亮点的四季花草。这小山头就成了一座漂亮的花园子了。可比城里那些人家在院子里特意弄的假山,强了不知多少倍呢,这可是真山,比那假山可是要大不少呢。
他把这些图拿去给余明仪看,余明仪果然很感兴趣,选了一张,自己再稍微做了些改动,让耿秋开始找人施工。因得先顾着余家的山头,耿秋就让三叔从村子里挖了些竹子先把自己家的山头种了一大片。其他的再慢慢打算。
余明仪文人性子,他的山头多少有些文艺范,偏重于美学,亭子修的多一些,样式也漂亮些,还四处分布着石凳石桌,花花草草,最重要的是有一大片梅林。而耿秋自己家的山头则更偏重于实用,他干脆就直接分为三块,一块是竹园,一块是桃园,一块是苗圃,准备在这里育些花苗,观赏性的小树苗,拿去卖。总的来说,他家的这三块,过个三五年都会有产出,能卖些银钱回来。而余家的则更具观赏性,过三五年就会成为一座漂亮的花园子。
耿秋忙碌着余家的花园子,曾大山一家子却早就打着进山打猎的主意了。因这段日子开荒没时间,他们一直只在附近的沼泽地带找食。现在闲了,曾家的两个大点儿子就急急的说:“爹,该带我们进山去了吧。”
“就是,天天就是摸点鱼解馋,附近的野兔子都要被我们吃光了。”其他的几个孩子,也都叫嚷道。
曾大山乐呵呵的笑道:“好咧,我去问问主子,看他想不想去。”他虽然带着一家子落了户,全是庶民,但实际上他还是把阿昊当主子的,连带着耿秋都成了主子。只不过,阿昊与耿秋就交代过他了,别叫主子,平时就和大家一样叫名字。但曾大山却还是私底下教育孩子们,这里可是主家的产业。只不过,他的说法是,人家是催他们来这里当庄头的。
耿秋一听要进山打猎,立马答应了,他也和这些孩子们一样的心理,想进趟山,看能弄多少东西出来。这守着大山,总要得些好处吧。别看曾大山给了两千两银子,养着七八户人,光是吃饭就是笔不小的开支呢,他每月得给佃农们一千多斤的粮食呢,虽说是粗粮值不了多少钱。但一年下来,那也是笔不小的数目呢,就连余明仪都抱怨过,这笔开支了,他家的佃农人口更多啊。所谓坐吃山也空嘛,还是得多想条路子增加收入啊。
这天,天刚露白,曾大山背上偷偷打好的弓箭与□□,带着两头买回来没多久的骡子,和曾常平,曾常安,耿秋四人一起去打猎。耿秋时不时的跟着他们练习射箭,他现在的打猎水平应当是变高了,不过还是要真实去考验一下。
这是第一次进山打猎。耿秋准备的相当齐全,因为没有阿昊在身边,又带着两个半大少年,他心里多少有些担心。他们穿过那条浅浅的河,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到达了大山脚下。这里的山可比他和阿昊几人去的山更加大,林子也更加密。才入夜,就听到远处隐隐传来了狼嚎。可是曾大山和两个儿子却根本不在乎似的,只是骡子有些紧张。
夜里在山脚下的一条小溪边歇脚,两个孩子也不过是在周围转了一圈,居然就弄回来两只肥兔子,又在水里捉了好几条鱼,开膛破肚,很快就收拾好了,他们产准备直接烤了吃。耿秋见他们这熟练的动作,心里大为吃惊,笑道:“今天我来弄。”弄吃食他是好手,光烤着吃就太简单了,果然他弄出来的野兔子和鱼,更加好吃,把大家的肚子弄得饱饱的。两孩子和他的关系立马亲近起来。
这次打猎,令耿秋大开眼界,很显然曾大山功夫比阿昊高,要不是他一脚有点残废,只怕更加厉害。而常安和常平,两人很显然不是第一次见血,两人拿着武器,乐呵呵的,你一箭,我一枪,根本就没耿秋的用武之地。最后,四人带回了,六头肥肥的大野猪,小野猪,他们根本就不要呢。至于野兔子野鸡什么的,更是有百来只呢,连野鸡蛋都捡了一大篓子。
曾大山却笑着说:“秋哥,这第一回出来,咱们不要冒进,就这些东西了,下次来,可得多弄些好东西。”搞了半天,就耿秋一个人在激动,人家爷三人居然都觉得这点子东西不算什么呢。敢情这山里对他们来说,可是想来就来,想弄什么就能弄到什么似的。搞得耿秋觉得自己就象捡了宝贝的大傻子似的,乐呵的都不知东南西北了。
这段时间,大家的伙食并不是太好,因为佃农太多,耿秋和余家都只提供了最普通的粗粮,菜基本没有,靠自己种一点和找些野菜,再偶尔分一点儿肉食给大家。反正这附近沼泽地多,野鸭多,鱼更不少,大家都知道去哪里找。各凭本领,会弄的,象曾家的人,就天天有肉有鱼吃,其他的人也有隔个三五天就能弄到一些的,够一家子打打牙祭。但真正能大块吃肉的时候可没有。
曾家带回来的猎物足有一千五百多斤呢,可把两家的佃农们羡慕的双目发光。因现在这些佃农还由主家提供吃食,耿秋很大方的给每一家都分了二十多斤野猪肉一两只野鸡野兔子,包括余家的佃农。反正他也算是余家的一份子,没少沾余家的光,而且这些东西来得也极容易。
不过就首次打猎的情况来看,余家县里的那间山货店可有得忙了,现在才刚开业,基本没生意做,完全是亏本状态呢。耿秋还一直在发愁呢,要不是余明仪没把这铺子当回事,他都要急着去货源了。
当天,耿秋一回来就打发人送了新鲜的野猪肉与野鸡野兔子到县城余家去,说余明仪他们也尝个野味儿。而他自己则在曾家亲自下厨,把两小姑娘搞得有些无地自容似的,因为耿秋的手艺可不一般,大块的野猪排炖冬瓜,整扇排骨炖了满满一大锅,再加整整用了两只野兔子做的辣子野兔肉,足足装了四大碗呢。另还弄了两道小菜。
这大锅大碗的肉菜端出来,把整个曾家人吃得满嘴流油,那桌上吐出来的骨头都堆成了小山似的,桌上的菜是一扫而光,包括了两道小菜。这可让耿秋见识到了,曾家这些孩子的食量。果真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人平均吃了两三斤肉呢。他还以为,自己做这么多菜,是吃不完的呢。哪里想到,居然吃得干干净净。
曾大山见他吃惊的样子,笑道:“孩子们也馋坏了,都几个月没正经吃过肉了。”好象那几个小的,没有天天抓野兔子捉鱼似的,并且他还偷偷带过几次肉过来给他们家呢。这生活都比他们以前和三叔三婶住在一起时,开得好呢。就那时打了猎,他们也没象这样吃过。想到这里,他对曾大山就更加佩服了。这人是有真本事的,带着这么多孩子,可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还是大鱼大肉的养着呢。
曾家人第一次打猎,就令整个余家庄的佃农振惊了,弄得人人都想跟着学打猎。他们到这里来,为了的也不过是一口吃食,家家都有老的小的要养。其实做佃农的,一年到头来也落不下多少粮食,要是家里人口多,一年里起码得有半年的时候打饥慌呢。交给主家四成粮,还得留下一成做种子,剩下的一半粮食,还得卖掉一些,家人总得添制些衣服等日用品,所以就算是收成好,佃农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大家都蠢蠢欲动,特别是几家有孩子与曾家孩子差不多大小,平时也在一起玩闹过的,更是想通过孩子们的关系,与曾大山说说呢。其实曾大山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他想着从周边挑选一些人手出来,先慢慢训练着,留待后用。
☆、第61章 打算
日子就在忙碌中,又到了腊月。余家庄离县城近,相对于村子里来说,生活要方便的多,这里又多了曾大山一家人,于是,耿秋和阿昊决定今年的春节就在余家庄过。
曾大山非常喜欢才三岁的阿牛,阿牛比一般的孩子要长得壮实,明明还未满三岁,看上去却象个四岁多的孩子。曾大山觉得阿牛现在就可以开始学点基本功了。所以经常要求耿秋带阿牛到余家庄来住,他觉得阿牛在余家和阿晚玩,完全是浪费时间,并且他觉得阿牛这样的身份,怎么能给阿晚做玩伴呢,简直是太丢份了。自己家的小主子是什么身份啊。
虽然余明仪是阿昊的半个师父,并且对他们家多有帮助。耿秋和阿昊把阿牛放在余家,其实也是有打算的,至少人家现在地位比他们高多了。但他们也知道和曾大山说不通这些话,只是尽量隔几天就带阿牛到余家庄住个一两天。也让他和曾大山家的几个孩子们培养一下感情。因为阿牛也喜欢在余家庄玩,在这里,他能和孩子们到处乱跑,上山下河,玩泥巴也行,把自己弄得脏兮兮,也没人会大惊小怪,这样的生活,让孩子觉得更自在,更快乐。
耿秋也觉得在余家,阿晚被照顾的太细致,以至于阿牛的行为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余家的下人,多少也会认为把阿牛当成下人,对他的态度总有不好的时候。耿秋后来就干脆和余明仪说:“以后,阿牛不能天天呆在您这边和阿晚玩了。阿晚也养得太精细了。男孩子就要摔摔打打,才能养得粗壮。”
这话平时是没人敢在余明仪面前说的,更何况他自己就把阿晚看得太重,阿晚除了有个白天黑夜不离身的乳娘照顾,还配备了一个大丫头,两个七八岁的小子,另还有菊妈妈不错眼的盯着。就这样,还让阿牛也经常陪他玩,关键是玩得时候,这么一大群人围着,根本就不敢让阿晚自己下地乱跑,搞得他现在都快一岁半了,还不怎么会走路,娇娇弱弱的,耿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可是阿晚身子弱,你们是怎样养阿牛的,真是养得壮实的象头牛。”余明仪羡慕的说。
“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自己玩,下地爬,□□月大,就会自己扶着东西走,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可阿晚呢,都这么大了,还整天让人抱着,想要个什么,早就有人递到手上来了。您现在还不让他自己下地跑动,身体怎么可能壮实。”
两人正说着,就又有照顾阿晚的人来说,阿晚又不吃饭了。这几天阿牛到余家庄去了,原本阿牛在,阿晚有人陪着玩,精神气要好些,并且多少也会和阿牛跑动一下,当然吃饭要吃的好些。阿牛一不在,一堆人围着他,反倒是坏事。
“这可怎么办?”余明仪急了,一连声的吩咐人去请李大夫。李大夫现在都成了他家的专职大夫了。李大夫不止一次的私底下和耿秋说过余明仪把孩子养得太娇气了。
耿秋见他急成这样,好多话在嘴边就说不出来了。李大夫来后,瞧了瞧孩子,果然和耿秋想的一样,说:“这么大的孩子,要让他多跑动一下,一整天不动,还光喝奶,怎么会饿。”一岁半大的孩子,还在把母乳当主食,怎么行?
余明仪问:“不吃饭能行吗?”阿晚吃饭其实也不过是喝点粥,汤什么的。哪里有正经吃过什么饭菜。
“饿了自便会吃。”李大夫不满的说。早说了,孩子不要太娇养着,这些人就是不听,要不是因为他在这里坐镇,这孩子不知道要吃多少药呢,只怕那身体比现在更加弱。
余明仪被李大夫教训的次数多了,一见李大夫又横眉冷对自己,立马朝耿秋使眼色。耿秋没法子,咬咬牙说:“阿晚该断奶了。现在还不断,越大会越难断,他有奶喝,越发不喜欢吃饭。孩子大了,光喝奶养份不够,身体就会变差。”
“就是。要是光喝奶就可以了,那我们还吃什么饭菜。”李大夫也说。
余明仪不放心的又问:“阿牛几月断奶的?”
“阿牛就没正经吃过奶,靠米汤养大的。可阿牛身体比阿晚强壮多少?”李大夫又说。
“是不是,我们也喂阿晚喝米汤,他身体就会好起来?”
“哎哟,快点把那个奶娘送走,过个三天,阿晚就该自己主动喝粥吃面了。”李大夫直接让把奶娘赶走,他觉得这奶娘很有点故意让阿晚只想吃奶不吃粮食。做阿晚的奶娘,她不仅吃的好,住的好,还有面子,拿的月银也多,都养大了她的心。
李大夫的话,令余明仪动心了,他那么聪明的人,怎么看不出奶娘的心事,只是觉得只要奶娘对阿晚好,其他的就无所谓了。可如果奶娘呆在阿晚身边,对他有害处,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当天晚上,奶娘就离开了余家。她呆在余家一年半,积赞了二十两银子的私房,外加平时主子的打赏,象银镯子银簪子什么的,也有一小包了,添制的四季衣裳多的都打了几个包,余明仪还是派了牛车送她回去的呢。临出门,余明仪还打发了十两银子,她也该满足了。
因着奶娘离开了阿晚,所阿晚更加难带特别爱吵闹,呼得余明仪简直快要受不了了。好在这回,他是下定决心要让阿晚断奶。耿秋只得又去把阿牛接回来和阿晚呆在一起,两个孩子同吃同睡了三天,阿晚果真就不记着喝奶了,阿牛喝粥,他也跟着喝,阿牛吃饭,他也会跟着吃几口。他只是还会时不时的找找奶娘。
好在他身边的人都是熟人,又有阿牛陪着,慢慢他也就习惯了没奶娘的生活。余明仪也开始慢慢的让阿晚自己走,在地上玩,不再象以前那样紧张。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年前,阿晚已经走得很稳当了,并且会自己拖着玩具到处玩,每顿都能吃一小碗粥饭了。吃的正常了,活动也增加了,小脸就格外红润了。余明仪这才放阿牛走。
曾大山早就带着孩子们把耿秋他们要住的屋子收拾出来了,三叔三婶都是舍不得的人,直接把村子里各人的被褥全带过来了,外加还带了一些家里收的粮食,白菜萝卜咸菜笋干头等,装了好几大篓子,两头骡子都驮得满满的,两人还背着大包袱。
搞得耿秋笑道:“你们这都赶上搬家了。”
“你们这往后回去住的日子也少了,这些东西放在家里也是浪费。”三叔笑。毕竟村子里这个家经营的时间长,东西都非常齐全,就象这些咸菜什么的,余家庄的曾家哪里有多少,到了冬天这些菜可是相当有用处呢,人多消耗大。
余家庄的这个家里很多日用品都不齐全,三叔两口子就尽量把能带来的东西都带过来了,连小篮子簸箕这样的小家用品也带了好几个呢。三叔知道,这边没有竹子,这些小东西要拿钱去买,就不值得了,家里多的是呢。
这里只添制了几张床,和一些必要的桌椅锅碗等日用品,也花了十多两银子呢。实际上,耿秋和阿昊在这里住的日子也不多,多半的时候耿秋住在余家,阿昊在书院。但是过年期间,可是要呆上近一个月的时间呢,家里人口也多,东西齐全还是更趁手些。
大家全聚在余家庄,原本就热闹的余家庄就更加热闹了。宁哥儿可开心了,这里同伴多,曾家的孩子,又能带着他到处跑,大冬天的,他们可不管外面有没有雪,照样天天在外面玩乐。当然还少不了,要练功夫。
宁哥儿原本就跟着阿昊学过了一些入门功夫,现在有同伴学得就更加起劲一些。就连阿牛也会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外面跑,虽然他还未满四岁,却也能象模象样的蹲个马步,耍两招拳法。而且他特别爱练功夫,非常认真,一点儿也不怕吃苦受累。因此更受曾大山的喜爱,天天都要带着他练身手,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看看曾叔那样子,就好象阿牛明天就能长大,就成为天下第一的高手一样。其他几个孩子,你觉得怎样?”耿秋笑着对阿昊说。
“是啊。阿牛才四岁呢,起码要到十岁,才会有点成绩。有两个还不错,其他的也一般般了。”阿昊说。
他自己就从小练起,他也考察过曾大山家的几个孩子,要说功夫最好的怕还是那个曾经叫栓子的孩子,可能是因为他较小就跟着曾大山,跟着的时候也最长,而且他也不是乞儿,从小生活的不错,身体素质相应也就好些。其他的几个孩子,特别是那个最小的,太小的年纪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即并是现在跟着曾大山,身体受到了较好的调养,但底子太差,从武基本上不可能的,平时跟着练功夫,也不过是强身健身罢了。
“他不止培养这几个孩子,你看佃户家的孩子们,他也会时不时的指点指点呢,甚至愿意跟着他家孩子们一起学的,他也极欢迎。我看他打算可大了。”耿秋说,他心里总是对曾大山有些想法。现在他们的日子说起来,也算是安稳了。因为他知道阿昊家的事,想要得到平反,难度有多大。而且他也不明白,曾大山培养出这些孩子,能有什么用途?
“我知道,你别管他,养着几个孩子也无所谓,这些孩子能跟着他学些本事,也算是他们的福气。他的心事我明白,至于用不用得上,那也得看情况了。听说现在边关也不安稳。谁知道往后要不要打大战呢。”阿昊现在得到的消息多了很多,书院里有不少学子家里都是当官的,能得到一些官府的邸报小抄,平时也有些学子会在一起谈论。而他又格外关心这些事情,因此也知道了不少。
“恩,我也在余先生处听到过几耳朵。不过具体的不太清楚,应当不会立马有战打。”耿秋说,要是情况真的很紧张,余明仪不会这么不当回事。
“我们现在也管不了这么多,只要真的开战,总会有消息传来。现在能做的准备也不过是多留点余粮。”阿昊说。他们这个地方本来就不是产出丰富的产粮之地,如果不事先存点粮食,就怕到时候,一乱起来,朝廷四处征粮,拿着银子都买不到粮食呢。
他是上过战场的人,那人外族人来犯,为的还不是一口吃食。北边气候严寒,一年里有一半的日子没有产出,为了活命,他们就会时不时的来抢大庆朝的子民,那些靠近边关的村子,现在基本上是靠着驻兵护着,要不然粮食一早就被人抢光还不说,连这些村民都活不下来呢。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军队的粮草库就更加容易被他们打主意了。而每次押运粮草,都是一场生死之战。
“我们要多买点粮存着吗?”耿秋问。他们家现在吃的粮食还是靠买呢,存粮是一点也没有的。村子里那几亩田的产出最多就是够三叔两口吃,而余家庄这里还得等到明年才会有粮食收呢。
“现在应当不需要,明年再看吧。”阿昊话是这样说了,可耿秋还是不放心,立马趁着年前最后几天的空闲,去县城拉了几趟粮食回来。不过,他家因要分粮给佃户,平时买的也多,这次多买了一点,也没引起他人的注意。
到是把阿昊等人可给忙坏了。这边原本是修了个仓库的,但因一时也用不上,里面根本没修存粮的地窖,也没有大的容器等。最后几人忙碌了好几天,总算是弄出一个简易的木搁楼,把粮食全堆在上面。好在天气极冷,都冻上了,屋子也算通风。搁几个月倒也没问题。耿秋买来的粮食也杂,麦子豆子小米高粱什么都有,他是把来年春天要播的种子都考虑进来了。
这年头,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啊。
☆、第62章 热闹
第二天,是个难得的大晴天,虽然天气冷,孩子们却一早就跑出去了,耿秋和阿昊因闹了大半夜才睡下,早上起来就晚了些。
“阿牛他们去做什么了?”耿秋边喝粥边问三婶。
“不是和曾家的孩子们在一起玩吗?”三婶答。
耿秋吃完早餐后,就去相邻的曾家看这些孩子们在玩什么,结果家里就剩下一杏花一个人,她在扫地。
第8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