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作者:若花辞树

    第9节

    听到这个,夏侯沛便有些疑惑起来,起初,她是以为朝廷有意引着突厥内战,让他们内部消耗兵力,便无暇对外用兵了,然眼下一看,仿佛不止于此。

    “圣人似乎并不想出兵。”使节相求,皇帝以此异邦内政,不好干涉为由,并未出兵,可若说他真不想出兵,又不太像,据夏侯沛暗中观察,朝廷近日的兵事调动,有些异常。

    这么一说,崔玄的面上便带了些骄傲,捋须道:“殿下且看着,这回突厥必自掘坟墓,我大夏泱泱大国,灭一族,有伤天和,要他安分下来,却是有办法的。”

    夏侯沛看了,好生亲切,不论哪个时代,爱国爱家,都是人心中油然而生的情感。崔氏在军中有人,崔骊已升到中护军了,掌着一半的禁卫军,消息自是灵通的。这回保密甚严,究竟如何,崔玄也看不分明,但从种种迹象可知,费了那么大的功夫,定要突厥吃个大亏。

    崔玄一念及此,便极顺心,国力强盛,震慑四海,盛世之兆也!

    二人一直是以不快的速度小跑着的,身后跟着一大批仆役,默默无闻的在后护卫。等出了城门,无人马拥堵了,便开始策马飞奔。

    汉王乃风雅之人,嫌城中府邸匠气太重,不配菊之清雅,且逢重阳,必得登个高,望个远方应景,便将宴设在东山上。

    如此,路途便远了起来,一来一回,一日必是不够,汉王还特意去向皇帝请示了,要了三日假。其他人也如此。

    鉴于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朝中掌权诸公是不来的,但都遣了子侄前往。

    魏氏遣来的是魏善。

    魏善近日颇忧愁,王业死了,他伯父似乎也沉寂下来,可他总担心再有什么事发生,日日都在盼他阿爹快快回来。今日来此,倒正好让他散心。

    在汉王别业门前遇上夏侯沛与崔玄,魏善便有些心虚——不知崔氏查出什么没有。

    夏侯沛与崔玄倒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模样,见了魏善,亦微笑以对,魏善知道崔玄不简单,便不曾想过从他神情中看出什么,想着广陵王年幼,心中应是不大藏得住事的,便欲从她身上找一找端倪,可惜,夏侯沛的演技是久经沙场,见魏善施礼,与往常别无二致地道:“巧的很,魏郎与我同行吧。”

    一路进去,不曾刻意冷落他,亦不曾变得不怀好意的冷嘲热讽,与往日一般,平和得很。

    弄得魏善都有些疑神疑鬼起来,究竟广陵王一系知不知道王业是魏师指使的,或是不知?又或崔氏已知晓,只是不曾告诉广陵王?崔氏若知,势必要上禀皇后与广陵王,请他们多加防范。可要说崔氏仍不知,这更是不大可能。事情发生时,无暇他顾,是会蒙在鼓里的,但过去之后,腾出手去查,必能发觉异常。

    魏善曾听其父评价崔氏,低调而务实,精明而机变。这样的家族,不可能连敌我都分不清的。

    夏侯沛还在那里说:“汉王叔乃雅人,擅诗赋,擅工笔,今日必有新篇,也可见魏郎佳作了。”

    魏善心中迷惑着,并不妨碍他应答:“何敢称佳,郡王之风采,文若其人。”

    夏侯沛便是一笑,这一笑并非听见夸奖后的自鸣得意,也不是一般皇子常有的虚怀若谷,而是一种,你夸或不夸,她皆心如磐石,知自己所长,知自己所短。魏善猛然间便悟了,不是崔氏仍不知,亦不是崔氏知晓了不曾告诉皇后与郡王,而是,心知肚明而不将心事表露面上。

    魏善本知夏侯沛心计深沉,这回再见她心性之坚忍,更不敢小觑。

    三人走入别业,便有人来迎,不多时,主人家汉王也迎了出来,夏侯沛笑拜:“王叔大安。”

    汉王是一俊逸非常的青年,身上别有一股洒脱之气,估摸着与夏侯康会极投缘。见了他们三个,也是喜欢的模样,先与夏侯沛相互见过,又问了崔玄,最后方是魏善。

    城外园池,取景自然,与城中果大不相同。

    现已过午,一行人,只临池散座,饮酒作乐而已。一入园池,便见济济俊才,魏善便寻机躲了开去。崔玄待无人,道:“心性外泄,你与这魏善倒是相熟。”要不是她故意,还真不能让魏善看出来。

    夏侯沛在一处坐榻上坐下,望池中秋意盎然,道:“摄一摄他,省得魏氏再来烦人。”

    池旁栽了一行秋菊,色彩各异,或白之素洁,或黄而雅淡,沉稳而雄浑,如惊龙,如浮云,情态多样。

    崔玄倒不觉得夏侯沛太过张扬,也是魏氏太欺负人了,震慑一下,让他能止步,不要再出这些零零碎碎的昏招,倒是不错。至于会不会有大阴谋,大阴谋也不是说来就来的。韬光养晦,并不是一直缩着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那不是韬光养晦,那是妄想天上掉馅饼。

    说着这些事,真是无趣,崔玄一转眼,便看到魏善在不远处与人交谈,目光却不时地瞟向这边,崔玄顿时笑,老不正经地与夏侯沛暧昧道:“魏郎莫不是为你折服了?没有小娘子心仪,来个小郎君也是不错的。”

    夏侯沛面无表情道:“阿舅再说混话,我便告诉阿娘去。”

    崔玄啧啧了两声,又摇了摇头:“听闻总爱念叨阿娘的孩子会让媳妇压着的。这可不好,郡王得改改。”

    夏侯沛听得满是无奈,也不敢再说告诉阿娘的话来威胁他了,只道:“阿舅休要再浑话了,除了阿娘,还有哪个女子压得到我?”

    怎么说她也是一郡王。

    第38章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汉王别业,清幽风雅,园中引活水,依稀可闻水流潺潺,水旁植秋菊,与秋高气爽之风情,相得益彰。

    夏侯沛与崔玄说笑过后,便端了菊花酒,浅尝一口。园中诸人三三两两的,或倚坐,或站立,神色轻松而自在,在这山清水秀间,将俗务带入,未免不雅,宾客也迎着汉王的喜好,只说些雅事。

    汉王为主家,自是哪个都不肯怠慢的,在园中与诸人周旋。他笑眯眯道:“今邀诸位入宴,非止赏菊登高而已,还有一美事,与诸位共赏。”

    他这么一说,众人兴味都挑了起来,汉王大为得意,抬手击掌,三下过后,乐声潺潺而起。

    这乐声,流畅而美妙,似流水,似鸟鸣,琴瑟钟鼓,交织如缕。夏侯沛侧耳倾听,只觉耳膜被温柔抚摸,心弦被拨动,再细听,便知其中奏琴之声乃灵魂。

    众人皆如痴如醉,夏侯沛收心快,她从不肯轻易沉迷,纵然乐声如天人所奏也只浅尝辄止。转脸看崔玄,只见这老男人一脸惋惜,见她望过来,崔玄轻叹道:“可惜了,可惜了,商音拨错了,如若不然,可称啊。”

    夏侯沛默默地转回头去,崔玄于曲乐上的造诣,天下间能出其右者,屈指可数。

    乐止,过数息,众人方醒,忆方才之回肠荡气,只觉余音绕梁,如梦初醒。

    最终还是魏善说出众人心声:“嘉音也。王请此擅琴者一见。”

    能奏如此妙音,必美貌倾城,众人皆生期待,纷纷望向汉王。汉王自得一笑:“愧对诸君了要,今日可闻其音,却不可见其人~~”

    夏侯沛一听就知道,这擅琴者必有大用,且不是汉王自己收用,若是他自己要将此女为妾为婢,此时定会大方奉上,或炫耀,或同乐,不致掩着。

    阿爹真是好福气。夏侯沛叹了一句,再看众人,也是了然于心,都笑呼两声“惜乎惜乎”,便都不执著于此女。

    乐声再好,只一享受,不听就不听了,不见便不见吧,无人当真执着。

    三日过去,一行贵胄当中的雅士文人,赏花饮酒,连诗成赋,登高望远,曲乐相和,十分快意。所行皆雅静,随侍有仆役,达官显贵只顾行乐而已,醉卧高歌,放诞自得,十分快意。

    夏侯沛听了几首诗,也照例“赋”了一首。夏侯沛脑海中的诗词歌赋千千万万,当真是“出口成章”的,轮到了她,见之前咏菊诗写了不少,又欲与汉王之雅相投,便言当时之景,七拼八凑了一曲,其中最为人乐道的一句是: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若是寻常文士吟唱,必是借当时他们悠然自得之安逸,咏皇帝治国有道,使得士庶皆安居之功劳,可夏侯沛是皇子,还真说不明白她之凤辇指的是皇帝还是皇后。就连攻击她“奉承上意”都不行,人家可以辩称诗赋是写与阿娘看。

    当时人都饮得半醉了,听夏侯沛此句,不少人都惊醒了来,在太子仁弱,诸王不服的境况下,皇子的一言一行皆在世人眼中。

    谁不喜歌功颂德?可想而知皇帝听闻必欢喜。

    十二郎真是,哪怕背后有人教,也可见高明了。众人望向夏侯沛,只见其随性而坐,醉眼迷蒙,小脸上染了酒意,绯红温润,嘴角似笑非笑地微扬,潇潇肃肃,华朗清举,可见过几年广陵王倾世之风采。

    内外兼备的人,不好对付啊。

    醉意朦胧的汉王歪着头,以手撑着脸侧,笑望夏侯沛道:“吾观十二郎,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这话不多时便传扬了出去,渐为美谈。

    等过了三日,一行人终返京,此番尽兴,不少人还与汉王道:“愿王再相邀。”

    汉王便与诸人定约,来日再来东山。

    夏侯沛高坐马上,眼光朝边上一瞥,就看到汉王的仆役间,有一车驾,路上隐约听见其中有女子之声。时人游玩,携婢携妓都有,只是这回有她在,便多有收敛,想想三日间并无汉王府女眷出面,夏侯沛便猜度车驾所载,是那擅琴者。

    众人就此别过。夏侯沛多看了那车驾一眼,也策马而去。

    近宫门,邓众上前道:“十二郎,请准臣下前往通报。”

    夏侯沛点头:“你去,长秋宫便不必去了,我自前往。”

    邓众领命,策马越过夏侯沛,先向前去了。

    含章殿得到夏侯沛归来的通知,立即备妥衣物热水,并浆饮点心,待皇子归来。

    夏侯沛回来,沐浴更衣,稍作休整,便奔长秋宫去了。

    三日不见皇后,简直如隔百年。

    她虽令邓众不必往长秋宫禀报,但皇后掌内廷,怎会不知她回来了?早就处置了事务,等着她了。

    夏侯沛奔到长秋宫,见皇后,立即笑逐颜开,认真地行礼拜见,便坐到皇后身旁的榻上,道:“总算是回来了,汉王叔真是能折腾。”

    又登高,又望远,还曾涉溪而过,沿江而走,着实劳累。

    “且好生歇上一日。”皇后道。

    夏侯沛又说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在皇后面前,她总有说不完的话,有时,还会说傻话。皇后倾耳听着,不论她说的是不是要紧,都听得认真。

    天很快便暗下来,二人用过晚膳。

    夏侯沛便与皇后在长秋宫后的小园子里散步。

    走了几圈,夏侯沛想到那擅琴者,便拿出来说了——得汉王郑重相待,想来不是个庸人。早些说与皇后,来日如何,也能有个准备。

    皇后听罢,道:“果如你所言,此次以琴艺现于人前,应当是汉王为此女造势。”等献给皇帝时,也能将此女镀上一层光彩。

    夏侯沛便偷偷看皇后的神色,皇后自是发觉了,扫她一眼,道:“要看便光明正大地看,做什么鬼祟之态。”

    于是夏侯沛便果然光明正大地看了,看完还笑嘻嘻的:“阿娘之貌,鬼祟也好,光明正大也罢,怎么看,都无人相匹。”

    又说傻话了。皇后不理她,只往前走。

    走不了多远,便闻梅香,开得早的梅花,已盛放了。夏侯沛见皇后神色若常,便稍稍松了口气。那擅琴者若被献与皇帝,便少不得收入后宫,即便偌大后宫早已莺歌燕舞。皇帝得新人,对皇后而言,都称不上什么好事。

    父母的相处,夏侯沛不好说什么,但是,她是绝对不愿见阿娘伤心的。

    那擅琴的女子,的确是汉王准备了要献给皇帝的,但却不是此时,此时皇帝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突厥的事,哪儿分得了神关注其他。汉王当然不会这时献上去,不但得不了好,说不定还会遭斥。

    在突厥内战爆发大约三个月,天入寒冬之时,魏会回来了,他并不是独身来的,他的身边,还带着一个极为狼狈的王子,是都蓝可汗兄长的幼子。都蓝的汗位是从兄长那里接来的,都蓝死后,突利即位,便十分担心这位王子夺位,这位王子过得便不怎么好。

    大约是从小就战战兢兢的压迫之故,王子并不像大部分突厥人那般凶悍勇猛,反倒有些中原人的温和气质。

    这回大战,他部下的一丁点人马牛羊都叫突利借机征走了,战起,他便十分狼狈,无自保之力,就在他东躲西藏之时,遇到了魏会,魏会真是个大好人啊,危难时候救了他。

    救了他之后,魏会便提出要带他回洛阳,这边局势太乱,他无一兵一卒,难免被杀害,不如往洛阳避难。王子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便跟着魏会来了。

    他本是以为自己免不了要受大夏人白眼的,只是他身陷如此狼狈之境,至少先活下来,再图其他,王子便想好了,不论怎么被人挑剔,都要忍耐。谁知,到洛阳城外,他得到了十分郑重的迎接。皇帝派了官员,置了车辇,将他迎入皇宫。

    入了皇宫,王子又受到了大夏皇帝热情的款待,就如回到了自己家一般,宾至如归。

    到了这一步,王子仍迷茫着,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太子却看明白了——皇帝想要扶持这个软弱的人做突厥的新主!

    这个人定然是早就定下,而不是匆忙决定的。从魏会出使开始,这个局就开始布了。天时地利人和,恰好都完备,这局方能成型。

    太子极不自在,达旦的使节还在京,大夏却已预备公然违背和亲的诺言了。

    不不不,和亲仍旧是要和的,只是驸马不是达旦,而是这位不幸的王子。

    达旦的使节被这突如其来的□□弄得满头雾水,他跑去质问那位十分良善的鸿胪寺的主事,主事道:“吾亦不知,吾下臣耳,如何知此大事?来使莫急,待吾为你打听。”

    只拖着他。

    而王子,早已被这近乎天上掉馅饼的事给惊呆了,过了半日,方反应过来,简直要喜极而泣。

    皇帝笑道:“公主与你,却不忙成婚,待你成可汗,再来派使者求亲吧,结两邦之好。”

    王子顿时又急了,他在突厥,已无立足之地,如何成得了可汗?

    皇帝当即大方道:“朕借兵与你。”

    魏会在一旁笑着捋须,在王子不敢置信地望过来时,他慈和地颔首,道:“只盼王子勿忘今日之谊。”

    王子激动地语不成调:“若有那日,定以□□为上国,岁岁入供!”一面说,一面还惶恐地望向皇帝,只恐他反悔。

    皇帝大为满意。

    一旁的太子已在心中深深地皱起眉头。

    对于这乱糟糟的局面,太子是不满的,在他看来,总要扶持新主,也该扶达旦,大夏乃大国,该有大国气象,既已答应,岂能出尔反尔?

    可他又知道,达旦心怀野心,非可靠之人。这前后矛盾之下,便令太子极为纠结。国无信不立,他总觉如今朝廷行径不磊落,令他这储君也蒙上了羞耻,也令他十分担忧长此以往,大夏不再为番邦所信,该是如何的悲哀。

    这些,太子都放在心中不敢说,经过上回,他已学得忍耐与慎重,并不会轻易将看法表露出来。然而,皇帝注重对太子的培养,便将此事拿来与他分说。

    听皇帝口道以国为要,不可死板,需能通变。

    太子终是忍不住,担忧道:“达旦那里,如何交待?”

    皇帝一怔,不悦道:“一旦王子成可汗,达旦那里,还需什么交待?”到时候,达旦是死是活,犹未可知。

    太子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第39章

    魏皇后是在皇帝登基隔年过世的,那年,夏侯冀九岁,也就是夏侯沛如今的年岁,已立为皇太子了。皇帝怜其丧母,待他无比关爱,择师选能,事事过问,又见夏侯冀还幼,便不十分要求他,不论学业日常,都甚为宽容。

    太子太傅是高丞相,然高相秉政,忙碌朝堂,自不能日日来授课,便有太子詹事来讲课,太子詹事是个老先生,文采斐然之辈,尤重儒道。太子因生活安逸宽容,便觉儒道甚合他意,学得也格外认真。到如今,温润如玉不假,深究起来,太落窠臼,过于死板了。

    皇帝近几年重视起对太子教导,眼下见太子虽未显不满,却也不发一词,便知太子这是不赞同。

    自□□年前楚越一战,越国颓势已定,虽仍称国,却接连割让城池,如今国土已不足从前一半,越主成括有志重整山河,奈何越军在楚越一战中折损大半,越国人口不足,再征兵,也整顿不出一支雄师,最为关键的是,越国已无良将。

    而楚帝已年届七旬,过去,他也是雄心壮志渡江北去,可惜一年一年的等待时机,一年一年的安逸消磨,到老了,楚帝竟迷恋起佛教来了。

    夏侯庚见此,一面高兴南朝有削弱之兆,一面自以楚帝为前鉴,唯恐过上十几二十年,自己也消磨了斗志,若不能看到天下一统,他只怕死了都合不上眼。

    故而,突厥内战,王子抵京,计划在一步步有条不紊地推进,与皇帝而言,着实是振奋人心之事,早一步掌控突厥,他就能早一步挥师南下!

    如此激越之事,皇帝最愿与他的储君共享,可惜,太子看来,并不与他同喜!

    有什么,比一直引以为傲的继承人不与他志同道合更令人不安,更令人心冷的?

    太子正在想能不能谏,若能谏,该如何劝谏,若不能谏,便眼睁睁看着大夏背信弃义吗?千载史笔之下,必为人鄙弃!他想着,一抬头,便对上皇帝冷冰冰的目光。

    太子心一颤,声调有些不稳:“阿爹?”

    “你以为不妥?”皇帝面无表情地问他。

    太子纵然以为不妥,见皇帝如此神情,也不敢说了,只提心吊胆地支吾道:“儿不敢,儿只有些不明……”

    不等他说完,皇帝便打断了他:“召诸皇子来。”

    一旁侍奉的宦官立即去了。

    太子白净的面孔顿时涨得通红,一双柔和温润的眼眸对着地面,简直无地自容。

    皇帝见此,更是烦躁,是对大郎太过纵容了,该让他知道,这储位,有的是人在等着,他若再不上进,便要被人拉下去!到时,连保命都难,还谈什么仁政,谈什么大国气象!

    诸皇子很快就来了。

    夏侯沛与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都在太学,是一道儿过来的,来时,她还留心问了传召的宦官:“阿爹召了我们四人吗?太极殿里可还有旁人?”

    这两件并不是需要保密的,四位郡王了,便能知晓,宦官看了看夏侯沛,又看了看夏侯沛身旁的另外三位皇子,便说了:“不止四位小郎君,二殿下、三殿下、六殿下亦在传召之列,太极殿中还有太子殿下。”

    夏侯沛听罢,与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相互间对视一眼,夏侯汲人欲再问,夏侯沛朝他使了个眼色,夏侯汲人便吞下了问话。

    小宦官看着,便悄悄松了口气。圣人对宫人甚为严厉,对禁宫之掌控极在意,他只怕小郎君们不懂事儿,问了什么他不好回话的问题,又得费劲周旋。

    到了太极殿,夏侯恕、夏侯衷已到了,静静地坐着,都有些不安的样子,太子神色不自然,皇帝只抬了抬眼,在四人拜见后,道:“一旁安坐,等六郎来。”

    四人不敢多言,便依着往日的次序,坐了下来。

    又过了约莫半盏茶的功夫,夏侯康方姗姗来迟,他小喘着气,一进来,纳头便拜:“儿请阿爹大安。”

    “起来,坐。”皇帝惜字如金。

    夏侯康从地上爬起来,一看两旁,便看到夏侯挚身旁给他留的位,快速地过去坐下了。

    人齐了,皇帝阴沉的目光扫了扫,沉声道:“今日召汝等前来,是有些事,要说道说道。”

    诸王顿时屏气凝神,太子见了,便极不是滋味。

    皇帝继续在说:“突厥王子来京,朝廷盛情相待,汝等,可看出什么来了?”

    这问题来得没头没脑,皇帝召他们来,便是要考校国事吗?夏侯沛更是想,这国事,未免牵涉太大,哪儿是他们几个插得上嘴的?

    夏侯衷已在跃跃欲试了,只是碍于太子与夏侯恕两位兄长未发言,不好越过他们。而夏侯沛,则是在想皇帝没事儿问他们这个做什么?太子还在呢,不怕大兄多想吗?夏侯恕游移不定,夏侯康、夏侯挚皆沉思,夏侯谙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夏侯汲人满面振奋。

    众人神色变化皆入皇帝之眼,他瞥了太子一眼,太子十分尴尬,有些失魂落魄的。

    “二郎,你来说。”皇帝指名道。

    众人都知道一些突厥的事,毕竟这是近两年来的头等大事。区别只在于,知道得多,知道的少,知道的深入,知道的肤浅,还有,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夏侯恕已开府,手下有自己的幕僚,平日里没少商议此事,眼下,便将幕僚们的见解汇总,说了来:“儿不知圣人伟见,只有些许鄙陋之见,恭请圣人察之。”说完这一句,便引入了正题。

    接下去,每个人都说了几句,夏侯恕与夏侯衷都说到点上了,夏侯恕却显然不及夏侯衷独到,深刻,夏侯康没什么兴趣,也说出了个差不离,夏侯挚则因身边无人,他的母亲也不帮他,只能凭自己猜想,说得便不是很正确,夏侯谙与夏侯汲人还不大懂,只是夏侯汲人不改他本色,嚷了一句:“打得越惨烈越好,大夏正可趁虚而入!年年劫掠我边民,早该还上了!”恨不得立即奔赴疆场。

    前面几个说完了,皇帝便看向夏侯沛。夏侯沛想想对的错的大家都说了,重复也没意思,便只道了四个字:“势在必行。”

    皇帝马上想到早几年,十二郎就说要另扶一主,眼下那新主已现,就在洛阳,待之以国宾之礼,根本就是在以她之策行事。

    皇帝的眼中便有些复杂,目光从夏侯沛身上移开,落到太子身上。

    从诸王入殿,太子便没有说过一句话。

    “汝等之见,吾悉得之。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从王子入京,能人多已看透。大夏,欲趁突厥内部相残,扶持王子为新可汗,王子受我恩惠,加之性情温顺无争,必能两邦和睦。汝等以为,此策如何?”皇帝说道。

    夏侯恕与夏侯衷皆赞良策,夏侯挚也是目露精光,称:“大善。”

    夏侯谙就是来凑数的,他身体不好。夏侯汲人叹了一句:“若能趁此吞并突厥,何其壮哉。”

    夏侯沛斜了他一眼,十一郎若能做皇帝,不是正德帝就是汉武帝。见皇帝看过来,便道:“良策矣。”

    只有夏侯康,提了一句:“甚好,我朝有兵,也不能白白损耗在突厥,就是达旦那里,得稍加处置。”最好让达旦就在战乱中死了。夏侯康的确寄情深文,却不代表他缺乏皇子该有的修养。

    一个一个,都是明白人,哪怕心中不这么想,口上也得这么说,朝廷这么在做,必然就是皇帝所赞同的,皇帝赞同的,为何去反对?无权无势的郡王,惹恼了父亲,有什么好处?何况,于国于民,这也确是良策。

    皇帝的目光就仿若无意的落在太子身上,也只轻轻一点,就移了开。

    这不过瞬息,却都落到夏侯沛眼中。与其他几人沉浸到氛围中不一样,夏侯沛全程都没忘来时的疑惑,阿爹为何要召他们来,为何要将如此重大之事与他们言说,且还是当着大兄的面。

    见皇帝看向太子的那一眼,夏侯沛觉得自己似乎明白点什么了,又似乎仍在云里雾里。直到,皇帝又问:“正是有达旦之婚约在前,汝等可以为朝廷背信弃义,丧失了大国的信用?”

    夏侯沛猛然便悟了!背信弃义,丧失信用,这多像她那仁慈的阿兄会说的话,至于皇帝,是绝不会如此想的!

    大约是阿兄又拧了,阿爹方召了他们兄弟来给阿兄上一堂课吧。

    唉,果然,只有阿兄才是圣人亲子啊,他们几个,大约都是上林苑里捡的。夏侯沛暗暗埋汰了皇帝几句。

    而其他几位皇子已随着皇帝的话静默下来了,这么耍人家,的确不大厚道。

    可不厚道归不厚道,夏侯衷道:“难不成就看着突厥年年来劫掠边民,劫完了财物牛羊,还有屠杀!”他知道的比较多,说起来,也义愤填膺。

    夏侯挚难得站在三郎这边,也道:“国之信用,不该拿士庶的血去填!”不但百姓,还有边军,每年死的有多少?

    夏侯汲人冷笑:“就是欠打!”与残暴的蛮夷讲什么信用。

    夏侯沛则斯文许多,慢慢道:“由来,仁慈、道德都是留由胜者去施予的。乱世用重典,唯有国泰民安,方可赞颂仁政。”原本,就该区处,天下事哪儿能一概而论?

    夏侯沛的话,已经跳出了他们所谈的事,将本质都剥露出来了。皇帝也没意外,十二郎就是这个样儿的,哪天他突然变笨了,他反而要生疑。连皇子都明白的道理,太子怎么就拐不过弯来?

    用完了人,皇帝便道:“今日事,你我父子兄弟知之即可,勿要外传。”说罢,便打发皇子们走人,留下太子。

    皇子们一头雾水地来,慷慨激昂过,又一头雾水地走。

    皇帝则借此,向太子灌输为君之道。天下为重,手段阴险,是不可避免的。

    出了太极殿,几人一起走了一段。

    夏侯恕与夏侯衷都有些得意,夏侯衷忍耐一些,眼中仍流露出欣喜来。夏侯沛在心中叹了口气,回头看了一眼,巍峨宏伟的太极殿矗立在身后,如一座高山,俯瞰着世人,主宰着天下——谁不想成为这座宫殿的主人?

    皇帝突如其来这一宣召,每个人都有想法,别人在想什么,夏侯沛不知道,她想的却是,储位的水要更浑了,阿爹要借他们给太子授课,兴许还有给太子施压之意?可是太子会怎么想?诸王会怎么想?太子会想,阿爹在兄弟面前给他难堪,会想他的兄弟,比他更能迎合父亲,诸王呢?会想阿爹以此要务相询,是否是对太子不满了?从前,这等国家大事,皇帝是只会同太子讲的。

    如此各有念想,皇子们的矛盾会更深,太子与诸王的隔阂会深如鸿渊。

    果然,一涉及太子,一涉及皇位,皇帝就会屡出昏招。

    走出一段宫道,七人各奔东西,夏侯恕出宫,夏侯衷去魏贵人那处,夏侯康要回崇文馆,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夏侯沛四人是一道儿来的,便仍旧结伴去太学。

    第40章

    生而为皇子,封一地藩王,不涉政治,不论皇帝私事,要安享富贵,是不难的,不必学太多,名声差一些也不要紧,只要不惹上一些欺男霸女、强占园林的不法事,皇帝一般不会来与藩王过不去。

    皇帝也需名声,何必去为难一个与他无害的藩王,留一个不惜手足,苛待宗藩的恶名?但这前提,是藩王得不妨碍到皇权,还得知情知趣,不让皇帝见了闹心。

    夏侯沛觉得,自己要做到这两点,真是太难了。只看方才夏侯衷显露的雀跃与夏侯恕的欣喜,便知他们急不可耐的要拉下太子。

    拉下太子之后呢?先谋废储,终归是为夺嫡!

    要让他们成功,哪儿还有她活路?尤其是,魏贵人与阿娘,还不大对付。不行,为了自己,为了阿娘,她得更加奋发。

    皇帝演了这么一场与太子看,太子是否有所感悟,暂还不知,但夏侯沛是感觉到了压迫的,她需得更加努力才行。

    回到太学,夏侯沛便静下心来,捧着书,读起来。

    夏侯挚、夏侯谙、夏侯汲人经了皇帝这抽风似的宣召,便聚一起商讨皇帝这是上的哪一出。嘀咕了一会儿,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三人心中都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阿爹似乎不大喜欢大郎了”的感觉。

    待下了学,夏侯汲人与夏侯沛同行,同她抱怨道:“八郎、九郎与我说得满头雾水,还不如不说,你又只顾读书,小心读成了个书呆子。现下说说罢,阿爹这是为的什么?没头没脑的喊了人去,又赶了人回来。”

    夏侯沛怎肯将自己留心窥得的真相托出?若是传扬出去,便是若人口舌。她是不肯做这样的事的,只笑笑道:“阿兄摸不着头脑的事儿,沛怎就知道了?”

    夏侯汲人摸了摸脑袋,叹气:“你也不知?唉……”仍旧迷惑。迷惑了一会儿,他就说到太子身上去了,“大兄今日话有点儿少。”又道,“今日说得都是打打杀杀的事,大兄这般仁善的一个人,想来不喜欢听的。”

    夏侯沛眉心一跳,转头看了他一眼,又若无其事地笑了笑。夏侯汲人正钻进迷惑中百思不得其解呢,并没有看到夏侯沛那一眼。

    他们几个走了以后,皇帝将他们的见解挨个儿的点评,说到夏侯沛时,他道:“十二郎,小儿也,都知胜者为王的道理,你便无反省吗?”

    简直是耳提面命,恨不能将自己的经验,自己的观念都灌进太子的耳朵里。太子是听得明白皇帝的话语的,更是知道,无兴盛国力,无强大兵将只有为人鱼肉的份,他并不是认为,能井水不犯河水,两下相安。他只是觉得,可以不必打这个仗,震慑便够了,震慑了,知道大夏的厉害了,不就也不敢来犯了吗?目的,不也达到了吗?

    如果他不曾去过战场,他未必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可他亲历过了。他亲眼看到过战场上血流成河的残酷,死的不止是敌人,还有我军。不论敌军我军,死在冰冷的刀剑下的都是一条条鲜活的性命。他们本可以不用死,若是没有战争。

    至于违约,也不是非做不可。仍是那句话,国无信不立,世人有眼会看,一旦世人以为朝廷是朝令夕改的朝廷,到时,政令如何推行?将公主嫁给王子的好处,他知道,可是,如果不这么做,将公主嫁给达旦,也不会损失太多,达旦为突厥新主,兴许未必有王子听话,可毕竟是受了大夏的恩惠的,偶有摩擦,再调、教就是,付出这点功夫,换来一诺千金,太子以为是值得的。

    这已不是政见不同了,连脑回路,都是不同的。但太子到底不是傻子,见皇帝费了这许多功夫与他讲道理,也做出虚心状,听进去了。

    皇帝稍松了口气,却仍不大安心,令太子回东宫后,又召了丞相来,命他去与太子仔细分说一遍。

    高宣成听皇帝一说,心中便是一个咯噔,待皇帝令他去与太子分说,他马不停蹄地便去了东宫,丝毫不敢耽搁——万想不到太子竟有如此念想,得赶紧去掐灭才好!

    高宣成自一介布衣,而后入王府谋职,再入皇帝之眼,成他最为信任的谋士,最后以功臣的身份跃居丞相之位,到如今无人不膺服的局面,首先是有眼光,他为自己择了良主,投奔了皇帝,当时储位上坐的是哀太子;其次,他有国士之能,明白如何安天下;再此,他与君王相处有道,他了解主上。

    看到皇帝面无表情地对他说出一句:“大郎不明事理,你去与他分说明白,一国储君,纵不能开疆扩土,也要能守基业,他这样,不行!”

    高宣成便立即将心悬到了嗓子眼儿,陛下已大为不满了!

    皇帝未掩饰自己的失望这其中固然有高宣成将孙女嫁入东宫已牢牢绑在东宫这条船上的原因,也是他着实失望了。太子之软弱天真,已不是第一次。

    高宣成赶去与太子谈话,他并未直奔主题,先与太子说了些近日京中趣事,慢慢引到王子的身上:“突厥清苦,不见春夏,王子在京,已乐不思归了。”

    太子也笑了一下,温文尔雅:“确是如此,那地方,我是去过的,土地贫瘠,一亩地里种不出几粒粮食,他们的牧民,没的吃喝啊……”说到此处,他敏感的住口了,微抿了嘴,笑道:“王子喜欢,等他走时赠以大夏土仪为离别之礼,也是两邦和睦的见证了。”

    他打住得及时,高宣成却已在脑海中想出他的未尽之语了,“牧民没的吃喝,为了不饿死,只能来大夏劫掠了”。皇帝若是知道太子是这么想的,非得气死不可,但高宣成高而弥坚,他撑住了,面不改色,仿佛什么都没听出来,继续道:“若一切如愿,王子归故里,便是突厥可汗,会记住大夏这份深情厚谊的。”说着说着,就悲悯地叹息,“只盼世间无征战啊。”

    太子顿时便被勾起了共鸣,深以为然:“是啊,这世上的事并非只有一法,总有别的办法能解决,并非动刀动枪一法。”

    高宣成听到这里,就明白了,太子心中,还有别的办法能解决争端。他的语气冷静了起来:“殿下错了,弱肉强食,欺凌弱小,是人之本性。”

    太子怔住了,方才还说的好好的,怎么一下子画风就变了。

    高宣成变脸,比翻书还快,说完那一句,他又柔和道:“只有战争,才能带来安宁,殿下且看,王子入主突厥后,与大夏和平相处,到时,两邦是否便无征战,边民是否也不受残害?”

    太子点了点头,不错,确实如此。

    “若是不打这一仗,不将王子推上汗位,两邦摩擦不断,何时能止?”

    太子想想,是这样啊。

    高宣成便叹了口气:“就是如此,不得不为之啊,殿下是仁主,可有时候,是不得不强硬的。”

    太子沉默了,半晌,方道:“就不能教化吗?”

    高宣成的眉头已在心里拧成一团了,面上却不得不忍着:“蛮夷凭什么要听天、朝的教化,他们又不是天子之民。不处一地,不合用一套法,怎么教化,谁来教化?殿下有此仁心是好的,可这是办不成的。”若是能办,早就办了。

    太子就不说话了。

    “有些话,不该由臣来讲,可闻殿下数语,臣不得不劝一劝殿下。殿下这些话,圣人是不愿意听到的。”高宣成缓慢说道。

    太子抬头看了他一眼,神色冷峻起来。

    高宣成并未因他容色有变而静止,继续道:“殿下,圣人非止一子,您为储君,靠得是圣人,圣人认为你能承担得起,可若是您的见解与圣人不同,圣人还能坚定初心吗?”

    太子的手,握成了拳。

    “您有坚持不能动摇,臣明白,臣是读书人,也有不能动摇的事。可您想一想您的妻儿,他们依仗着您啊。您再想一想圣人,圣人对您寄予厚望,您怎忍心让您的父亲失望?”

    高宣成的每一句话都是站在太子的位置上为他考虑的。太子不能不动容,不能不将他的话听进去,并且思考,他艰难道:“那便要我虚与委蛇吗?”

    “不然,要让您的妻儿无所依靠,受您拖累,让您的老父失望伤心吗?”高宣成反问道。

    太子默然。

    高宣成再接再厉:“倘若殿下今所居不在东宫而在太极殿,还有这等烦忧吗?”

    这话,称得上诛心了。太子猛地抬头,却对上高宣成年迈忧愁的眼眸,高宣成望着他,说道:“殿下,三思而后行。”要紧的是,先把这段时日安然度过,等他登基为帝,才能再谋其他。

    厉害都说明白了。太子终究艰难地点了头。

    高宣成看着他俊秀的面孔,却无半点轻松。若是知道太子出征之后,是如此模样,他是绝不会将孙女嫁做太子妃的。

    做了太子并不是就一切无忧了。太子变作阶下囚并不是传说中的事,不远前的哀太子就是他出谋划策弄下来的。可现下,既然已经跟太子绑到一起了,他就得尽心尽力地保住太子,余者,再且不论。

    要高宣成来说,太子这想法,真不适合做皇帝,可也只能慢慢的扭转了,人的观念已形成,便不是一朝一夕能拧过来的。慢慢的来,先让他的位置稳住,别让他总与皇帝对着来才好。

    在他努力说服太子的同时,夏侯恕在与幕僚说着圣人似乎并不如从前那般爱重大郎了,夏侯衷从魏贵人那里出来,奔去了苏充处,筹划接下去该如何,要削弱太子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啊。

    而夏侯沛则心情愉快地试新衣。

    天气凉了,外面已飘起雪来,她长高了,去岁置下的衣物不能合身,皇后为她制了新衣。

    殿中点了暖融融的炉火,夏侯沛脱了外衣,剩下贴身穿着的里衣,里衣是丝绸所制,光滑柔软,皇后坐在她的身前,手中拿着新制的衣衫。

    殿中只有她们二人,等夏侯沛脱好了衣裳,皇后道:“到炉火边上去,别着了凉。”

    夏侯沛不觉得冷,也依言朝炉火挪了几步。

    皇后站起身,将新衣抖开,披到夏侯沛身上,夏侯沛反手将手臂伸进衣袖里,又将衣带系好。皇后看着她,道:“走两步来看。”

    夏侯沛低头看了看,依言走出两步,然后回头,笑问:“如何?”

    “我儿姿容甚美。”皇后道,说罢,莞尔一笑。

    夏侯沛有点羞涩,又低头看了看自己这一身新衣,浅浅的笑:“阿娘才是美得倾世,总让儿移不开眼。”这是真心话,她觉得,再也找不到比阿娘更好看的人了。

    她一面说,一面感受着温暖舒适的新衣,道:“阿娘以后不要自己动手了,儿长个快,到明年,又穿不得了,怪可惜的。”做衣服是件费工夫的事,一针一线的缝制,极需耐心,夏侯沛喜欢穿皇后做的衣服,她也喜欢皇后对她的一片爱护,可她更不想看到皇后辛苦。

    皇后抬手,放到她的肩上,顺着肩头,抚摸她的手臂,掌心下是柔软顺滑的衣衫,十分的合身,也十分的好看。

    “我有分寸。”皇后简略地道。

    换好了衣衫,开了门,便见外面的雪下大了。

    新春在即,过不了多久,夏侯沛便要大一岁。这场雪,下得十分冷酷,随着凛冽呼啸的北风,吹进屋檐。

    夏侯沛握住皇后的手,果然凉了,她忙道:“外面冷,快进去吧。”

    雪纷纷扬扬地洒落,不一会儿,檐下的地上便积起了一层。皇后反握住夏侯沛,牵着她,走回殿中。

    小孩的火气往往比大人好,回到殿中,夏侯沛也没松手,一直到皇后的手回暖,方松开。

    第41章

    自初雪,整座宫殿都白茫茫的。

    树挂冰雪,银装素裹。一长冬的雪积了厚厚的一地,踩上去嘎吱作响。

    今日,出太阳了,金灿灿的日头,照射下来,积了一冬的白雪,都染了上了暖融融的金色。

    难得的天气,难得的风光。

    临近年下,各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宴饮,皇家也不例外。今日是皇后置席邀了内外命妇来尝尝新酿的梅花酒。

    皇后相邀,只有想去而不得其门,断无不愿来的。

    内外命妇呼朋引伴,相伴而来,都比约定的时辰早了一时半刻。

    行宴处是在上林苑中的一处宽大的宫殿,宫殿四周植梅,眼下正盛放,真是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宫殿一面是门,门大敞着,三面为窗,窗皆卸了下来,帷帐已金钩挂起,微微摇动,外面的光线照入殿中,明亮而轩敞。

    殿中暗香浮动,又梅香,也有淡雅的脂粉味儿。一殿的女人,欢声笑语。说是品酒,自不止品酒而已,还可赏梅,还可游艺。

    夏侯沛来时,正有一女高歌,而余者击节相和,十分活泼而优雅。

    夏侯沛在门口站了站,直到里头一曲毕了,方举步。

    门边的宫人侍奉她脱了貂皮大氅,引她入内。

    脚步声传来,不少人已转头去看。夏侯沛从外面来,身上没有冰雪的萧索,却有阳光一般的灿烂。走到皇后身前,弯身拜道:“儿请阿娘大安。”

    皇后看到她了,柔和一笑,道:“重华,来。”

    夏侯沛站直了身,对着皇后,明朗一笑,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

    不管此前见没见过夏侯沛,眼下是知道这孩子是谁了。

    再仔细看看,多好的一个孩子,干净清秀,沉稳有度。

    关于皇帝对太子似乎不大满意,还让丞相去劝说的事,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朝臣们的心思活了又活,下了注的,努力敲边鼓,还没下注的,便看到眼前就有一个很不错的。更要紧的是,广陵王的母亲是皇后,除了太子就是她了,比其他皇子都占了大义,赢面不小。至于年幼,皇帝不还健硕着吗?只要七八年内没有晏驾归天,就够皇子长大啦。

    众人的目光从夏侯沛进来就有意无意地落到她身上。皇后的母亲李氏就坐在皇后的边上,见此,便搭台子让夏侯沛讲话:“十二郎怎么来了?”

    夏侯沛在皇后的另一侧坐着呢,闻此,笑回道:“读书读得乏了,听闻阿娘这里有热闹,便来看看。”

    她这么一说,马上就有人接口:“学海无涯,好学之人哪儿就乏了?”

    这声音,来的突兀,夏侯沛定睛一看,开口的是同安公主。

    同安公主来皇后的宴有些别扭,在太子不稳,诸王蠢蠢欲动的时候,再单纯的行为都不单纯。皇后行宴,虽未言及储位事,但她却能借此释放善意。明白人间讲话,哪用得着把话都说透了?旁人听得尚且迷迷糊糊的时候,皇后就已与人初步定下盟约了。

    到场的虽都是妇人,但在这等宴会上,妇人是代表家族的,更兴许,她们来此,本就是家中派来与皇后洽谈的。同安公主实在不愿看到十二郎势力壮大的过程,然而,这等宴会,不但皇后可以邀买人心,旁人有本事,也可以。她便花枝招展地来了。

    眼下见夏侯沛清清朗朗的开口,便十分看不过去,立意要搅了这场宴。

    说罢,她又温柔而关心地看着夏侯沛,仿佛她所言果真无意,果真出于关切,而不是暗示夏侯沛贪玩不好学一般,柔声道:“十二郎是该出来走走,别累着了。”

    这演技,也太浮夸了,在场的谁不知夏侯衷、同安公主一系的那点儿想头呢?过分的掩饰,只让人觉得虚伪。夏侯沛在心中叹息。她哪儿能让人白说了,且还是当着满朝文武妻女的面?正要张口,便看到皇后扭头,淡淡瞥了她一眼。

    这是让她勿语的意思。夏侯沛没半点迟疑地将咽下方才要出口的话,面上维持了一个似笑非笑的表情,淡淡瞥了同安公主一眼,便转头来问李氏:“天冷,您一向可好?”

    李氏也跟没看到同安公主由暗藏得意转向僵硬的表情似的,笑道:“老身一切都好,郡王也当保重身体。”

    仿佛同安公主根本就没说话一般。同安公主反应过来,尴尬得很,她竟直接被人无视了!十二郎好奸诈!在场的自然也有夏侯衷一系的,不能看着她被架在哪儿下不来,就要解围,便听皇后轻描淡写道:“四娘所言不错,重华不及她兄长好学,圣人也说过的。”

    这话一出,原就在看同安公主笑话的众女都默默别过脸去,定力差点的已掩不住上翘的嘴角。

    皇帝并没有说过夏侯沛不及她兄长们好学,但皇帝斥过夏侯衷死读书!这是不久前的事。

    却说皇帝让太子的冥顽不灵气了一顿,想到他还有七个儿子,又想到他没头没脑叫了人来,确是不妥,便又召了一次,考校了学问,将上一回的事带上一带,算是圆过去。结果,这一考校,便考校出夏侯衷疏于课业。

    夏侯衷忙着争权夺利,哪儿有时间再去攻读?再加上他已成家,本就无需再日日拿本书来用功,便落下了功课。皇帝若是问朝廷局势如何,夏侯衷定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皇帝是要儿子们老实,问的是书本上的知识,夏侯衷连背诵都是磕磕绊绊的,哪儿还说得出自己的见解?皇帝又被气了一顿,就骂了夏侯衷死读书。

    皇帝考校皇子的事,他自没想过去遮掩,皇后更不会为夏侯衷费心。如此帝后都不曾封锁消息,夏侯衷被皇帝斥骂死读书的事不出三日便传得人尽皆知。

    皇后短短一句话,没一个字牵涉夏侯衷的,却让人浮想联翩。

    同安公主尴尬得脸都红了,溧阳公主笑得特别不加掩饰,反正她已投了皇后,三郎与四娘能拿她怎么样?同安公主一见溧阳公主那满满的都是笑话的神色,更气了。

    众人看足了笑话,夏侯衷一系的则是神色僵硬,气氛顿时便微妙起来。皇后淡淡的眼色往殿下一扫,立即有人出来圆场,气氛又渐和谐融洽起来。

    夏侯沛一面开心被阿娘维护了好幸福,一面感慨阿娘对局面的掌控力。她在此待不久的,只是来坐坐,毕竟一个郡王,混在女人堆里,也不是个事儿。

    她抓紧了不多的时间与几位重臣的夫人说话。她记得前两日是左仆射秦勃的长孙满月,记得大理寺卿母亲的生辰就在不远,记得宗正卿的长子要娶妇,所娶新妇出自世家潘氏,连新妇家中行几她都知道。语气不急不躁,态度不自傲亦不过分热切,与她说话,如沐春风。

    在夏侯沛起身告辞时,夫人们对她也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便是交口称赞:“汉王所言果然不错,广陵殿下真乃玉郎。”非但颜如玉,言行举止亦如玉。

    这一次行宴,除却同安公主一点意外,其他皆如意。

    夏侯沛太小,不能与朝臣接触,这是缺陷。她要顾着自己修养,也不能让大臣们忘了她,皇后设宴,便是一种周回的办法。

    第9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清平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若花辞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花辞树并收藏清平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