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夜天 作者:云长歌
第40节
而且如果不是有玉米和红薯以及土豆扛着,今年的收成恐怕会更少,李显捧着上半年的赋税奏疏整个人都内牛满面了,他觉得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大概他都跟钱有仇,否则为啥他当了太子就又开始为钱发愁了?
现在大唐的流动资金已经不足以应付这场战事了,李显只能动用储备粮,这个就要给李治上书,正巧李显跟李治抱怨国库空虚的时候,那边雍州长史李义玄正好被参生活奢华,而查看之后发现人家也没贪污——当然李显觉得大概不是没贪污,而是贪污的太巧妙了,检查组没看出来。
人家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个谁都管不了,但是雍州在他的带领之下风气越来越差,攀比成风,婚丧花费奢靡。而在这之前,李义玄刚刚申请减免赋税,李治还同意了,直接雍、岐、华、同四州一年的赋税,结果转头就来这套。
但是李义玄严格来说没有错并不能治他得罪,李治也只能给他发了到诏书说道:“朕思还淳返朴,示天下以质素。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时稍不丰,便至饥馑。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其紫服赤衣,闾阎公然服用;兼商贾富人,厚葬越礼。卿严加捉搦,勿使更然。”
这份诏书虽然是给李义玄的,但是各州刺史基本上都知道这么件事儿,李显就更知道李治在诏书里说过什么话了。
按照道理来说子不论父过,但是李显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对李治这一封诏书吐槽了,他……他从来不知道他们家人还有节俭的习惯了,真是见了鬼,如果真的节俭的话,皇帝陛下您能不能告诉我,我上交的那些铺子的盈利都去哪里了?
坦白来讲,就凭着那些铺子的盈利,李显哪怕不是皇子不当太子他现在也能稳坐天下首富之座,而这些铺子他分给兄弟妹妹股份,直接孝敬爹娘,那得到的钱都不少,别的不说就武后的衣裙,那真的是低调的奢华好吗?
李显正在欢乐的吐槽他亲爹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乐极生悲的事情:定襄道总管曹怀舜与突厥史伏念战于横水,官军大败!
李显:wtf?
李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他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就蹲等胜利的消息传来了,然而他现在看到了什么?官军打败?!搞什么鬼!
因为只是简报,所以李显只能焦急的等着详细的战报,而等他拿到了详细战报之后,他在看到一半就将战报扔到面前的案桌之上,不顾裴行俭刘仁轨还在场愤怒的表示:“曹怀舜是傻逼吗?!”
裴行俭瞬间转头看刘仁轨,而作为太子少傅的刘仁轨尴尬的看了他一眼,然后脸一沉说道:“殿下,制怒!”
“制不住了!你们看看曹怀舜干了什么事儿!”李显简直要被曹怀舜气死了,是啦,论起领兵打仗他大概不如曹怀舜,但是……穿越过来这么久,李显这是第一次在面对古人的时候产生智商上的优越感。
曹怀舜的失败简单来说就是上当了,上了突厥人的当。而上当的原因是军队之中有奸细,曹怀舜带着裨将窦义昭去攻打突厥叛兵,奸细报告说:“阿史那伏念在黑沙,身边只有不到二十名骑兵。”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直接正面刚就对了,但问题在于就算是李显叶辉怀疑这份消息的可靠性——阿史那伏念敢揭竿而起那么就代表他手里有着不小的底牌,在这种情况下他真的会孤身一人出现在黑沙?
哦,还算不上孤身一人,据说身边还有不到二十名骑兵,然而就算这些骑兵就算再怎么勇武在面对绝对的人数优势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用的。
阿史那伏念敢这么做必然是有原因的,让李显来猜的话,一种可能是阿史那伏念诱敌深入之计,实际上已经在沿途布下了埋伏,而依照曹怀舜的行军本领,虽然他把李显气了个半死,李显却没有全盘否定他的专业能力,这么简单的陷阱曹怀舜应该不会上当,那么就是声东击西。
实际上阿史那伏念也的确是用了依照声东击西,还用出了效果,曹怀舜在得到消息之后就派斥候沿途打探,发现没有任何埋伏之后当机立断就将老弱留在了瓠芦泊,然后他就带着窦义昭率领轻锐队伍,以之前的几倍速度前进,但是到达黑沙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影,找了很多圈都没有找到,最后人马困乏只能无功而返。
如果他只是无功而返的话也就算了,毕竟没有造成别的影响,但问题是在他去追杀阿史那伏念的时候他留在瓠芦泊的部队直接被偷袭了!之前曹怀舜只是让他们小心防备,然后就走了,在军中也没有一个靠谱的将领,居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曹怀舜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慌里慌张的带着人回援,结果就被阿史那伏念给截住了,是的,偷袭大军根据地的兵马并不是阿史那伏念的人,而是薛延陀部!阿史那伏念在揭竿而起的时候就跟薛延陀部联手了,要不然他也不敢依靠着阿史那德温傅那点遗兵就跟大唐死磕。
那么好了,现在问题来了,一边是虽然号称精锐但已经是疲惫之师的大唐军队,一边是以逸待劳的突厥骑兵,两边的战斗基本上是没有悬念的。
曹怀舜的军队就这样被拦在了横水,后来曹怀舜、窦义昭与李文及偏将刘敬同四军组合成方阵,且战且行,结果还遇到了大风沙,阿史那伏念趁顺风进击唐军,唐军瞬间就乱成了一盘散沙。
后来曹怀舜一路收集散落的士兵,实在是无力抵抗阿史那伏念,于是便以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同他议和,杀牛订盟,阿史那伏念北撤,曹怀舜才顺利返回大营,而此时学延陀部落已经撤了,大营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这才是李显生气的原因,卧槽,我让你去揍叛军的,结果你被叛军跟遛狗一样耍,最后还贿赂他们,还议和,去你大爷的!
饶是李显脾气再好也忍不住爆粗口了,裴行俭和刘仁轨显然比他涵养功夫好很多,却也气的不行,裴行俭直接下跪伏地申请带队去揍阿史那伏念。
李显当时就同意了,他算是看出来了,很多人在副将的职位上能够干的不错,但是在主将的位置上就等于坑爹。讲真,就算是郑玘带队估计都比曹怀舜靠谱。
只不过李显能做的只能是上书给李显申请让裴行俭去,只不过他的上书还没写完,那边李治的诏书已经来了:天皇陛下已经提前进入了太上皇模式,一切事情都让李显自己去做主了。
如果是以前李显还会担心自己做的太过分会不会引起李治的忌惮,没看到古往今来那么多太子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了,引起了皇帝的忌惮,然后被弄死了吗?
但是现在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或者说是在这件事儿上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二话不说直接就让曹怀舜以及他的那些副手都回来,扔给了三省去判罪,然后他又让裴行俭当回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带兵去收拾突厥以及薛延陀部。
布置完了之后李显看着之前消耗的军需就心头滴血,他算是明白了后世为什么轻易不肯动兵了,一个是核弹之类的攻击范围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军队一动就意味着开始烧钱了。
因为这件事儿,后来曹怀舜流放岭南李显都没替他说话,他现在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曹怀舜自己傻就算了,但是这一次不仅仅是烧了钱,还导致大批的军士死于敌手,严格来说这是死罪,只不过看在他之前也曾经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份儿上,直接把他流放了而已。
不得不说,老将不愧是老将,几乎是一决定裴行俭是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之后,整个长安城内的气氛就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曹怀舜兵败消息过来之后,长安城之内惶恐激愤各种情绪满眼,现在裴行俭出马了,大家就都冷静下来了。
这是几十年的军功保证,裴行俭已经打败了阿史那德温傅,那么阿史那伏念也绝对不是裴行俭的对手,这就是招牌。
而李显心里也是松了口气的,作为太子,事情真是太多了,他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战争上面,毕竟那边在打仗别的和平地区也要过日子啊,接手政务之后,李显才知道,想要当个明君真的是不容易,要么知人善任,要么把自己累死。
李显虽然希望大唐越来越好却也没有非要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提拔有能力的官员,废柴们你们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能人上庸者下这是李显想法中最简单的选官方式了,而当初郑玘设了长名榜其实也是这个思想。
只可惜他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并没有人支持他,对于李显的困惑刘仁轨和郝处俊几乎是掰开了揉碎了跟他讲的。
“殿下的想法固然好,然而却还是太单纯了,世家是不会同意的。”刘仁轨慢悠悠的说道。
李显听了之后微微一笑:“我知道太傅的意思,您是不是想说动摇世家根基他们不愿意?可是我不是针对世家啊,世家有人有本事的话就让他们上,没本事还想占着位置不……不干活,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郝处俊忍不住说道:“殿下,不是这么说的,世家,世卿世禄,如果没有寒门子弟,那么这些官位就都是他们把持着,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啊。”
简而言之就是想要让他们把吃到嘴里的好处吐出去,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李显自然不觉得自己思虑不周:“可是前朝炀帝起就开始采用科举,如今大唐也在采用科举,我只不过是想将科举的形式变一下而已,他们又能说什么呢?有本事他们也去考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面已经有先辈打下基础了,李显在这个基础上想要改变的话已经不是那么困难了,然而这样刘仁轨还是提醒道:“殿下,如今内外战事不断,大唐刚刚平稳,还请殿下三思而后行。”
其实只要是有点眼光的政治家就知道世家是必须受到抑制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家垄断了那么多的资源,那么就势必造成分配不均,那也就别怪下面有人造反了。作为国家统治者层面的人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在动荡。
从自身利益出发,一个经济军事实力超强的大国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如果这个国家一直在战争一直非常贫瘠,他们也得不到好。
李显认真的看着刘仁轨说道:“我不是想快刀斩乱麻,这种事情太麻烦了,我只是觉得可以以国家的名义建书院,多建一些,从小就培养合格的官员,世家如果不愿意的话,也可以设定更高级的书院,恩,就是私立书院那一种,只不过这种书院就是个人建造,师资力量朝廷不管,但是也可以参加同样的考试。”
刘仁轨和郝处俊对视一眼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李显这样做的话跟他说的不太一样啊,这不是在维护世家的利益了吗?
要知道同样建书院,世家联合起来出的钱肯定比朝廷给的多啊,他们以数家之力建一座书院,但是朝廷却要负担很多座学院,就老师来看的话,也是世家比较有优势,这年头当老师的人都是喜欢教聪明孩子的,世家的孩子智商平均线就高,因为他生下来看到的东西,学习到的东西就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有的时候眼界也限制着智商啊。
李显这样前后矛盾的话让刘仁轨和郝处俊都不明白,到最后就开始讨论这件事情的意义,说实话国家建书院这种事情最难的就是在老师的选拔上,李显提出来的那个系统跟他们认知的系统差太远了。
这年头的师徒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师父收下了徒弟就要尽责教育,甚至有的连徒弟的衣食住行都管,反过来徒弟也是要给师父养老送终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
李显这个明显是弱化了师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除了教授学问之外,别的一概不管,这个让他们实在是不太放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品德能好吗?
对此李显十分淡定的表示:“两位能够保证名师教出来的学生就都一定是品德高尚之人?”
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后果就是,李显很淡定的表示:“那干脆就先实验一下吧,先找地方建两所学院,前期如果朝廷不愿意出资,我自己来,老师我也来找,等学业有成之后让他们集体参加科考如何?”
这个方案谁都说不出什么来,但是刘仁轨和郝处俊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太子殿下不像是一时兴起的样子啊。
实际上,李显的确是有他的谋划的,老师找不到?呵呵呵呵,他的梅花学院辣么多学生呢,只不过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来历不明,导致他们哪怕真的是人才朝廷也不予录用,李显一直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儿干,现在弄出学院来让他们去当老师不是正好?
世家不参与最好啦,到时候学院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没错,但是李显还年轻,五年十年之后学院里的学生说不定就有所小成了,到时候……人海战术用上,老子怕你们个球啊。
而现在的退缩,其实为的就是将来的反击啊。李显默默的给自己点了个赞,心里高兴的很,并且在看到裴行俭大破突厥残兵,俘虏薛延陀部落酋长以及阿史那伏念之后就更高兴了。
只不过在裴行俭的军报上李显却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贺兰敏之。
李显:咦?这货还活着呢?
第151章 151
李显在看到贺兰敏之的名字的时候,他是非常惊讶的,说实话如果不是重新看到这个名字,他基本上已经把贺兰敏之当成死人了——这些年立太子改元都会大赦天下,贺兰敏之本来就在赦免之列,这货也没有再回长安,甚至洛阳什么的也没有他的消息,整个人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说实话李显都怀疑过这货是不是死在什么地方了,要不然怎么就这么悄无声息了呢?结果没想到人家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这次裴行俭的奏疏里有他并不是告状而是请功!是的,年近不惑的贺兰敏之这一次可以说是立下了汉马功劳,这件事儿说来也巧,这货自从被流放之后就开始在各地游荡,哦,人家跟这个叫游历,时不时的去看个热闹。
现在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夏州那一带了,夏州那边的平民百姓都在拼死拼活的往关内跑,只有他这个奇葩才会往那边去,结果他沿途遇到了好多散兵游勇,还有一些逃兵。
在仔细询问了之后,贺兰敏之知道了曹怀舜被阿史那伏念和薛延陀联手耍了,当机立断就开始收束这些士兵,如果他只是一介平民的话这件事儿还真不好办,只不过他身上到底还有个开国县男的爵位——这是贺兰家的爵位跟武家没有关系,当初武后虽然剥夺了他武家继承人的身份,但是贺兰家的爵位却并没有剥夺。
跟大部队失散的士兵们此时正没有主心骨,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顿时就跟看到了生命之火一样,老老实实的就跟着贺兰敏之走了。
贺兰敏之带着人就开始寻找别的散兵,没办法,如果放任那些人不管的话,说不定就要死在这里了,也幸好他带的补给多,而且也有钱,能够支撑这么一队人马的伙食,到最后只他找到的士兵就有数百人之多。
贺兰敏之在问清了大营的所在地点之后,他就开始带着这队人马去寻找大本营所在之地,虽然一直在心里鄙视贺兰敏之,李显也不得不承认贺兰敏之还是有本事的,至少在大家都找不到大本营方位的时候,他能带着人马一路杀回去,是的,杀回去,这一路上他遇到了跟阿史那伏念勾结的薛延陀部落,然后他愣是带着筋疲力尽的一百来人把对方杀了个措手不及。
薛延陀部落并不是什么大部落,否则也不会被阿史那伏念说动,酋长自然也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他在看到贺兰敏之调兵遣将如有神助之后,就果断开始接触贺兰敏之问贺兰敏之如果他投降的话能不能保住一命。
贺兰敏之当时就答应了,说实话唐军没有杀降将的传统,连吐蕃赞普这样的大敌都留下了,薛延陀部落的首领想要活命也不是不可能。
贺兰敏之没有赶尽杀绝,实际上他也没有那个能力赶尽杀绝,这一百多人虽然是曹怀舜挑选出来的精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缺水缺粮,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也幸好因为他们是精锐,否则估计也撑不到贺兰敏之找到他们,自然也就无法跟薛延陀部落打个不可开交,哪怕是偷袭也一样。
贺兰敏之直接带着薛延陀部落的勇士还有他沿途收集的士兵,一路顺顺利利的找到了大营,正好赶上了带兵过来平叛的裴行俭。
裴行俭年纪已经不小了,比起个人功勋他已经开始寻找能够传他衣钵之人,只可惜他的子孙在军事上并没有突出的天赋,这年头如果儿子不能继承衣钵的话,那么就只能寻找徒弟了。贺兰敏之的名声并不好,当然那紧紧是指他年少时期的那段岁月,后来他被驱逐之后就销声匿迹,再次出现在裴行俭面前的就是一个目光湛然若水言谈风趣举止大方,并且有领兵才能的人了。
到了这个时候裴行俭对贺兰敏之多少有些刮目相看,收服薛延陀部落谁都不会觉得这是运气,于是他决定培养贺兰敏之。
的确贺兰敏之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有的时候年龄大反而是优势,除了真正的天才,将领则越是老练越好,因为年纪大了不会轻易热血上头。
裴行俭上一次看好的人是郑玘,只不过郑玘的领兵之术似乎自成一路,有着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裴行俭也疑惑过郑玘小小年纪领兵的风格是从哪里形成的,毕竟这位是通过科考出身的进士,以前也没有领兵的经验,郑家虽然也有从军之人,但是跟郑玘关系已经很偏远了。
裴行俭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只能用天授来形容郑玘的领兵才华了,但也正因为这样裴行俭不能收郑玘当学生,如果郑玘的风格没有形成就算了,如今他有自己的风格,改变的话可能会更进一步也可能会从此变的平庸不堪。
无论怎么看,让郑玘改变风格也是要冒着太大的风险的,裴行俭放弃了,然后一直到了快七十岁的时候,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生,直到看到如今的贺兰敏之。
年纪大小无所谓,只要能够传他衣钵就可以了啊,当然如果严格来说是传承苏定方的衣钵,不过也都差不多了。
作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在低级军官的任命方面是可以不必打报告的,裴行俭想要考验贺兰敏之的人品,于是就把贺兰敏之安排在了一个小队里面充当队长,这一个小队人数也不算少五十人,比贺兰敏之现在带领的人数还要少一些,不过到底是正经编制,贺兰敏之也没有嫌弃,他现在哪里还有资格嫌弃呢?
于是从此开始贺兰敏之就开始了他的虎躯一震,带着自己小队杀进杀出的神奇晋升之路。
唐朝的军功是按照首级来算的,贺兰敏之的小队表现十分突出,对军令执行力度十分彻底,但是在需要变通的时候也不会死守命令,这让裴行俭特别的满意。
就这样贺兰敏之从队长到旅帅再到校尉,到了这个阶层,他手下的人数已经到达了三百人,而再往上的话就要打报告申请了。
于是校尉贺兰敏之的名字就这么出现了,裴行俭并没有给贺兰敏之特殊待遇,就好像这个人不是之前在长安城遛狗斗鸡的风云人物,真的只是他麾下一员小将而已。
李显在看到这份名单之后,最初的惊讶过去,摸了摸下巴想了想,就直接按照贺兰敏之的军功给他升级,仿佛也不认识这个人一样。
在这件事情上李显能作出决定却还是要向上报告,然而李显还没有将奏疏发出去,就有人前来找事儿了。
此人名叫赖星,是御史中丞,当然他名字和官位都不如他是武后一党这件事儿来的更加重要,李治的确是尽可能的给李显提供了一个对他有利的政治环境,但是李治也知道一味的护着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君主,于是他可以收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进了武后的人以及一些相王党。
能不能搞定这些人就看李显的本事了,如果这点本事都没有,李治也不介意换个继承人,只可惜可供他选择的余地太少了,李贤应该是三兄弟中资质最好的,现在却被压制的完全翻不了盘,李治到底是对武后了解不够深,李弘是猝死,跟武后没关系,他以为武后不会对儿子下狠手,可惜她却让李治失望了。
这也是李治开始调整培养继承人方式的原因,以前他护着李弘护着李贤,最终却把他们都给护废了,现在他选择放手也是无奈之举,他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着他一点一点的培养李显了,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个儿子能够再一次带给他奇迹。
赖星坐在李显对面非常直接的表示对于贺兰敏之的任命有所不满,他这样近乎挑衅的态度并没有让李显动摇,只是非常温和的问他:“他的军功不足以让他升任果毅都尉吗?”
是的,这是最后商议出来的对贺兰敏之的奖赏,而有了这个军衔这才是贺兰敏之踏入职业军人范畴的证明,之前所谓的小队长吕帅团长的,虽然听上去不错,手下人马也不少,但是却还是属于小兵级别,也就是说随时可能裁员让他们回家吃自己。
但是果毅都尉不一样,这是正是入了国家编制的公务员啊。李显这个态度让赖星有一个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坦白讲他不太看得上这位太子,李显跟李贤相比缺点太多了,其中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太过文弱吧,在李显身上他看不到身为上位者的王霸之气。
“他是戴罪之人,如何能够授予军职?”赖星果然反问了这么一句。
李显奇怪的看了赖星一眼:“自贺兰敏之当年被驱逐出京至今将近十年,这十年来阿爹多次大赦天下,贺兰敏之不曾犯下死罪,正在赦免之列,所谓的戴罪之人从何而来?”
赖星愣了一下,他对贺兰敏之被驱逐出京的罪名很清楚,而这些年来贺兰敏之不曾回京也让他下意识的一位贺兰敏之依旧不许回京,从而给人了一种他依旧有罪的印象,实际上……那么多次大赦,的确是能够赦免他的罪行了。
赖星勉强说道:“此人天生反骨,否则何以不回京城?”
李显更加奇怪了:“他又没有做官,在京城也没有多少产业,为什么非要回京城呢?更何况他定居他乡将近十年,不舍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赖星哼了一声:“那这一次他又怎么舍得离开那里了呢?”
“这个问题,我亦不知赖御史不如等贺兰都尉回京之后亲自去问?”李显差点没忍住给赖星一个白眼,这个智商……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是把他当成副本里的小怪脑子都不带就直接想要碾压吗?
赖星没想到李显居然会来这么一句,忍不住怒气上涌:“殿下!”
谁知李显却脸色一冷说道:“赖御史,作为御史你的确可以仗义执言,但是这却不是你攻击政敌的武器,作为御史,你应该更加廉明公正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你说呢?”
赖星面色一僵然后也不打算忍下去直接站起来说道:“殿下这是在指责臣不够公正?”
“若是你够公正你今天就不会出现在我面前反对贺兰敏之的晋升,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理由我欢迎你说出来,如果你的理由足够打动我,这份晋升我的确会压下来,那么现在……赖御史,让我听听你的理由如何?”李显一边说着一边静静的看着赖星,对赖星的愤怒和质疑仿佛一点都不在意。
就是这么一瞬间,赖星忽然发现似乎一直以来他都小瞧了这位太子殿下,不,不只是他,还有别人也都小瞧了这位新上任的太子,或许大家只看到了他柔和的一面,但是……这位殿下也是有自己的原则,并且十分坚持。
赖星冷静下来,直接问道:“殿下就不怕天后不虞?”
李显对于赖星的直白有些诧异,他开口问道:“天后为何不虞?”
赖星被他问的一时说不出话来在心里把李显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能因为什么啊?武后不喜欢贺兰敏之这是明摆着的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说出口吗?
然而就在他想着如何将这件事儿委婉的说出来的时候,李显就笑了:“我觉得,阿娘应该高兴才对。”
赖星有些愕然的看着李显,李显却叹了口气:“哎,我这个表哥啊,从小就让阿娘操碎了心,他的顽劣偌大长安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阿娘为了教育他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可是他却一直没有长进,后来阿娘对他实在是失望的不行,这才将他驱逐,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居然也长进了,想来阿娘听了必然是开心的,你说呢,赖御史?”
赖星,饶是赖星再怎么舌灿如莲他现在也说不出话来了,因为李显这手颠倒黑白的功夫,他是自叹弗如了。
武后真的对贺兰敏之寄予厚望?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当时武后没有别的选择而已,现在武后有了别的选择,她对贺兰敏之自然也就看不上眼了,再加上贺兰敏之从来都不是一个乖乖听话的傀儡,武后肯定不会喜欢他。
说实在的,武后从来不是一个心胸多么宽广的女人,的确,后来的史料记载都让人举得武后有着别的女人所没有的大气,然而在李显跟他的接触看来,武后并不是真的心胸宽广,而是她的眼光比较长远懂得隐忍。
如果你对她有用,那么就算你一时不察冒犯了她,她也能容忍,相反,如果你拖她后腿,并且惹怒了她——参照一下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及她们儿女的下场吧。
李显当初在决定对贺兰敏之秉公办理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可能会来自武后一系的阻拦,但是他也想好办法了。
武后对自己的名声真的不在意吗?那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谁能做到真正的无视他人言论?只不过武后内心强大,在认准了目标之后,哪怕再怎么艰难她也不会动摇。
之前武后对付李贤的举动让她的名声更加差劲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武后做的,可是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李贤被坑到底是谁的手笔,大家心里都是清楚的。
如今,李显借贺兰敏之给武后塑造了一个慈母形象——姨母也是母啊,那么武后大概不会跟贺兰敏之过不去了,当然这也跟如今的贺兰敏之根本不能给武后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有关。
而李显能为贺兰敏之做的也就这样了,如果这货依旧那么不靠谱,那就让他一辈子在果毅都尉的位置上混吧,别祸害别人了。
正如李显所料,武后并没有继续指使人给李显下绊子,而投桃报李,李显也将之前的那番说辞给宣传了出去,这句话出自太子之口,听起来可信度似乎很高,毕竟武后和李显的关系比她跟前两个儿子关系都要好一点。
然而李显再天真也不会觉得武后是真的容忍了他,关系好?那要看什么位置,当年武后跟李贤的关系更好,他们两个甚至结成了统一战线去收拾李弘,最后结果怎么样?
有这么两个前车之鉴摆着,李显如果还相信武后会跟他母慈子孝他就是猪!而且,武后如今已经摆出了要倒太子的架势了,当然也未必是想要废了他,更多的大概是想要架空他吧,否则武后怎么可能放任一个御史气焰嚣张的来质问太子?尤其是在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李显也实在是觉得有些烦恼,只不过如今他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裴行俭出马自然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阿史那伏念被俘,突厥残兵死伤无数已经不可能再有余力谋反了,薛延陀部落也再次归顺大唐,随着裴行俭班师回朝,对战俘的处理和对将士的封赏也提上了日程。
因为之前李显做事虽然不够锐意进取,稍显温吞却大部分都无后顾之忧,所以李治也十分放心的将这次的事情交给了李显,并且给了他十分大的权利——不用上书,协同三省随行官员直接定下就行了。
这种破格的待遇处处都显示着李显虽然还是太子,但是手中的权利已经跟皇帝差不多了,而李治虽然还是皇帝,但是却已经提前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一开始李显对这样的待遇还诚惶诚恐,现在他已经完全淡定了,让他干就干呗,哪儿那么多废话啊。
虽然裴行俭还没有回来,但是对他的功劳评定程序已经开始了,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侍中裴炎却过来跟李显说:“阿史那伏念被程务挺、张虔曰助威胁追赶,又遭碛北回纥的逼迫,没有办法才投降的。”
李显瞬间侧目,程务挺和张虔的功劳裴行俭并没有隐瞒,而是一五一十的都说了出来,裴行俭是个厚道人,从心理上讲,李显更相信裴行俭。
至于裴炎……这货是武后党羽啊,而裴行俭曾经反对废王立武啊。李显一瞬间就明白了武后这是在借着裴炎的手开始消弱裴行俭的影响力。裴行俭历经两朝,军功卓越,想要灭掉他肯定是不容易的,那么自然就要一点一点的开始消除他对朝廷的影响。
首先就是开始压制他的功绩,至于程务挺和张虔,这两个人的本事是有的,只不过如今还不成气候,而且裴炎将他们两个推出来,李显有理由认为这两个人其实已经投靠了武后,或者说是跟武后那边的人狼狈为奸。
武后的手已经开始往军队里伸了吗?李显此时是犹豫的,作为知道历史并且不怎么打算大改历史的人,他应该放任不管,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被狗吃了,裴行俭对他不错,这么坑人家也不太好。
倒是裴炎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加了把劲说道:“更何况裴行俭此行是戴罪立功,殿下怎么能够因为他打败了阿史那伏念就忘记了他曾经犯下的过错了呢?”
而李显这个熊孩子,中二期还没过,裴炎越是这样说,他越是不想如他的愿,在背后诋毁别人,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你要是能够拿出真的证据来也行,拿不出来……我就特别想打你脸呢。
只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李显也不能仓促决定,他无奈给郑玘写了封信吐槽了一下现在的囧境,本来他是想要听一下郑玘的意见的,结果也不知道郑玘抽了什么风,这次居然没有给他指导反而直接问了句:送你的东西喜欢吗?
日啊!李显当时就差点掀桌,这个坑爹货!一瞬间李显可以说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他就干了件十分掉节操的事情,他直接用木棉和松布,加上特质的框架给做了一个大唐版的飞机杯,然后给郑玘送了过去,顺便也附上了一句艳诗: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做你的春梦去吧!王八蛋!
作者有话要说:
小龙王和王傅的调情开始往高端化发展了←_←
第152章 152
李显把东西寄过去之后就感觉深深的蛋疼,这节操已经掉的都没边了,不过掉节操归掉节操,李显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他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裴炎的行为到底是他自己做主,还是真的是武后指使的。
如果是武后指使的,那么之前曹怀舜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可能也有武后的手笔,可是为什么呢?武后会打击文臣,但是很少会去打击武将,这跟她手上没有兵权没有任何关系,毕竟文臣武将的区分在如今的朝上并不是那么明显。
良将难得,武后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比起别的反对武后的大臣,裴行俭遭受到的打击报复并不多,如今……武后是看他年纪大了没有用了所以可以毫无顾忌的出手了吗?
李显思考来思考去,最终还是决定按照真正的功勋给他进爵,封闻喜郡公,裴炎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挠到底也被李显无视了。
身份不同了行事就要有所不同,如果他还是英王,大概会觉得有些可惜然后就放到一边了,然而如今他是储君,行事要光明正大,公平公正,当然这一点有点难,不过李显不介意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公平。
他也知道跟武后对着干可能没有好事儿,但是他需要有一个形象,一个刚正不阿的形象,跟武后玩阴谋诡计他肯定是玩不过的,甚至就连政治上他可能都不如武后有筹码,不过他也不是要跟武后争什么,他只是想要保住太子之位,或者说是保住性命而已。
如果现在他屈服了,大家都觉得他是被武后操控的,那么人心已失,想在武后手上保命太难了。他是武后的儿子,却也不是他的儿子,他和武后心里都很清楚,武后连李弘李贤都毫不犹豫的说废就废,他能讨到好?
李显抗住了压力,而裴行俭却在这个时候给李显写信说他自知生性驽钝,且年事已高,更何况此次只是为了戴罪立功,当不得如此高位。
李显心里叹了口气,他知道裴行俭这是在告诉他不要硬抗,这次之后裴行俭大概是要退休了,所以宁愿不要这个郡公之位也不想让李显为难,裴行俭活了这么大,本朝换太子他全部都赶上了,也更加明白武后的能量,裴行俭是担心李显会成为下一个李贤。
李显倒是很正直的写了一封回信,上面说的特别简单:若有功之士不能得应有之功,岂不令将士心寒?
李显作为太子要传播正能量啊,只不过武后那里他要沟通一下,如果是下面人私自做主,他就要帮武后树立正面形象,如果不是,他就不管了,至于会不会有流言,他也真的是管不了。
结果他这边刚写信给武后,那边武后已经做了应急措施,直接以天后的名义赏赐了裴行俭的夫人库狄氏,并且……还跟库狄氏一见如故,武后信仰俯角,而库狄氏也信仰佛教,两个女人简直就是找到了知己一样,从那之后武后就经常召见库狄氏进宫,也时有赏赐,不仅没有再对裴行俭的进爵阻拦,反而还将库狄氏封为了华阳夫人。
一时之间质疑武后的声音少了很多,李显不得不默默的给武后点了个赞。只不过,他倒是真的相信武后是看中了库狄氏,要不然就算是做戏武后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招库狄氏入宫。
既然武后不再针对裴行俭一系,想来贺兰敏之出现在洛阳的时候或许能再给武后一个大惊喜吧。
贺兰敏之的确是让武后十分惊讶,武后怎么也没有想过昔年那个不成大器,也就是比较会读书的外甥居然也成了大功臣,这次贺兰敏之的爵位没有提升,但是李显看了一下下面的报告,发现贺兰敏之居然有能力成为上府折冲都尉了。
说实话当时他的心情也是蛮复杂的,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阶,这个官职已经不低了,最主要的是这是个有实权的官职,他手底下是真的有兵马的。
内心复杂归复杂,李显还是大手一挥直接就将贺兰敏之封为玉京折冲都尉,这也算是照顾他了,玉京折冲府就在京兆周围,也算是变相的把贺兰敏之放到了李显眼皮子底下。李显这样做似乎更能体现出了他的正直,谁都知道当初英王殿下跟前周国公简直是做到了相爱相杀的一半,相杀,当初两个人公然在国公府内大打出手,英王殿下都被打吐血了——一直到现在这件事儿还在被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这两个人的关系十分不好,后来英王殿下还被关了禁闭,只不过大家都觉得武后当时是碍于她母亲的请求不得不这么做,没看后来武后故意将宣城公主嫁给贺兰敏之吗?只可惜武后怎么都没想到宣城公主居然会气死她的母亲,武后一气之下新仇旧恨这就将贺兰敏之给赶出京啦。
以上,是李显和贺兰敏之相杀的理由,李显觉得他有理由相信这是人民群众加工的结果,说实话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跟贺兰敏之已经剑拔弩张到了这个地步了,他们两个关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那么坏,说起来贺兰敏之对李显的态度一直都不错,是李显一直单方面的鄙视他而已。
现在李显也不会那么单纯了,能够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倒是不需要他们为自己做什么,只要他们站在自己这边就可以了。
贺兰敏之既然浪子回头了,那就考察一下好了。不过这一次贺兰敏之是跟着大部队回来的,因为李治和武后也要回长安了。
这些年李治和武后几乎要将洛阳当成大本营,而这一次回来是为了太平公主的婚事。说实话在看到李治的诏书的时候,李显有那么一瞬间有些感慨,当年那个小萝莉如今也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了。
当然公主的婚事没有那么仓促的,李治这才刚刚确定驸马人选而已,最后选定结婚的地方还是长安,毕竟长安城经过那么多年的建设十分宏伟,洛阳到底小了一点,李治和武后都不想委屈女儿,这是他们两个唯一的女儿,婚礼怎么也要十分盛大才行。
只不过李治作为皇帝,是没办法给女儿主婚的,这个主婚人选怎么也要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才行,但是李治偏偏就选了李显这个哥哥给女儿主婚,而且太平公主的婚事也交给他去操办了。
李治和武后提起回来也不过就是想要监督李显而已,李显接到诏书的时候就陷入了沉思,今年虽然已经定下了驸马人选就是薛绍,但是要结婚怎么也要明年了,于是到时候他就要以二十六岁的“高龄”去主持妹妹的婚礼,这算不算是体验了一把嫁女儿的感觉?
不过说回来太平公主在李显这里不是女儿也差不多了,所以他就更家担心太平公主了,严格来说太平公主的第一段婚姻在历史上评价还是不低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太平公主还是一个安分的公主,当然这个安分是相对于广大男同胞来说的。
在李显看来,皇家女儿想要参入到政事中去并没有什么,有能力你就上啊,但是仅限于正确的方式,如果是没节操的买官卖官就算了,不过以前李显也没有跟太平公主接触太多,而太平公主是在武后身边长大,节操就不用想了。
李显担心的也不是这件事儿,而是薛绍的哥哥薛顗以后会参与到谋反中来,而薛绍也是因为这个被武则天给弄死了,然后……太平公主就成了寡妇。
但凡心疼妹妹的都不可能愿意让她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只不过这是以后的问题,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拆迁!
是的,太平公主的婚礼无疑是最盛大的,当初李弘娶妻都没有这么盛大,之所以用李弘来比较是因为李弘是唯一一个在太子之位上娶妻的,李贤娶妻的时候他自己还是个亲王,后来当了太子,房氏才成了太子妃,到了李显这里……干脆就没娶妻。
李显看到了婚车的规格当时就眼前一黑——尼玛,那么宽,虽然不一定比长安主路还宽,但是要算上随从还有车队,这样的话,路就不够宽了啊。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要么让婚车减一下规格,要么就是挖树拆墙拓宽道路,这两个相比较的话,无疑是第一个比较经济实惠,但是李显不敢直接说,这事儿李治未必不知道,但是他还是同意了武后的申请,那么就只能说,在他眼里女儿结婚的钱再多他也无所谓。
李显一边纠结一边迎来了李治和武后,不知道为什么,李显总觉得这一次他们从洛阳回长安的时间有点长了。
只是等真的迎接到李治之后,李显就知道是为什么了——李治看上去比他来之前还要苍老许多,李显看着他几乎全白的头发,比之前消瘦很多的身体,李显一时之间居然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李治,要知道到今年李治也不过才五十四岁而已。
哪怕古代医疗环境不太好,但是在这个朝代长寿的人也比比皆是,刘仁轨今年已经八十多了,裴行俭也六十多了,而如今李治看起来比他们还老,或许当皇帝的总是不长寿吧。
李显把爹娘送回大明宫,第二天就揣着各种章程去汇报工作,哪怕李治将所有的事情都放手给他了,李显还是将一些大事儿给汇总起来,专门等着见到他爹之后报告一下,顺便……挨个骂。
恩,李显十分有自知之明,哪怕他处理政务的时候裴行俭和刘仁轨都觉得不错了,他却知道,以臣下的眼光来看或许他做的不错,然而真正以皇帝的角度来看,只怕他做的还不够。
所以他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了,当然李治一直都是个十分温和的人,很少大发雷霆,所以被他骂并没有啥能让李显觉得有心理压力的事情。李治在休养了两天之后就开始给李显发成绩单。
说真的,李治一直觉得他好像小看了这个儿子,不仅仅是他,从武后到满朝文武似乎都小看了他。他一直觉得李显太过软弱,可能扛不起治理一个国家的重担,然而现在事实证明,对方不仅扛起来了,反而做的不错。
李治在表扬了一下李显之后,并没有着急批评他,反而问道:“我听说你每天处理政务的时间并没有很多?”
李显惭愧了一下,太子作为储君一言一行也是有史官记载的,李显以前看过有关李弘和李贤的记载,甚至连李治在做太子的时候的记录他都看过了,当然这些记录仅限于太子监国的时候,不得不说,以勤奋而言的话,他大概是最差劲的。
最勤奋的是李弘,难为他拖着病体每天还要处理那么长时间的政务,但是李显总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耗尽心血才会让身体变的那么差劲,李治和李贤处理政务的时间差不多,大概李贤也是在模仿李治,而李治模仿谁就不知道了,他是时间最短的。
在点头承认了之后,李治又问道:“为什么呢?”
李显没有忙着请罪只是想了想认真说道:“大概我身边帮我的人比较多吧。这还要感谢阿爹。”李显一边说着一边笑了:“我自己能力有限,有些事情自然是要交给比较熟悉的人去做啦,我并非全能,又岂能将所遇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
是的,这真的要感谢李治,李弘和李贤监国的时候,李治大概是因为放心他们,所以并没有派太多的人辅助他们,但是到了李显这里……大概是觉得李显不靠谱吧,李治就差将整个朝廷都搬过来了。
李显的意思是人少了他工作量就多,人多了他工作量自然就少了。李治听了之后却笑而不语,谁都知道这跟人多人少并没有根本性的关系,非要说原因的话,大概是李弘和李贤是因为防备,他们手下的人肯定有武后的人,他们防备着武后的人所以就不会让他们接触太多东西,但是李显不是,只要你在这个位置,只要你是干这个的,那么就去干活吧,别想把事情推给别人,真的不好好干活的话,就别怪太子不给你面子了呦。
十分光明正大,没有任何阴谋诡计,你行你就上你不行就滚蛋,没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来。
而在李显这里其实非常简单——既然你们还那么有闲心时不时的上下串联搞阴谋诡计,那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干活吧,你们干活我就能放假了啊,李贤家的三郎已经快过三岁生日了,这个年纪的小包子正是最可爱的时候,你们干活我就去跟宠物侄子玩,挺好的。
于是,大家发现这个他们一直都担心扛不住武后的太子,居然还真的克制住了武后一党。
李治再细问,李显就十分理直气壮的说道:“那些人既然能够坐到这个位置就证明他们有真本事啊,大唐又没有那么腐朽,庸者也能占据高位,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让他们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不是很正常的吗?”
是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你,所有人都恨不得把政敌排挤出去,事情恨不得一点都不给政敌做,你……你就这么把政敌给培养起来了,看你以后怎么办!
这个问题,李治想要问,却不能随便问出口,到了武后那里就十分简单了,她跟李显说话直来直往惯了,直接就问出口了。
这也是够奇葩了,武后跟前两个儿子掐的时候,那两个儿子在面对她的时候都带着一副孝子面具,武后自然而然的也要带上慈母面具,到了李显这里……哪怕他知道武后会针对他,态度还是一样的。
至于李显在演戏……呵呵,这货要是演技能够不被武后看出来就不用龟缩那么多年了啊,于是武后新奇的发现,她的所有试探在李显这里似乎都没有被他放在眼里一样。
李显在听了武后的问话之后很诚恳的说道:“因为我知道阿娘也是想要让大唐好的啊。”
武后愣了一下,李显笑了笑:“我知道阿娘在争什么,但是却不代表阿娘心里没有大唐不期望大唐好啊,阿娘提拔的人不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吗?”就是节操下限没法看而已,李显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大唐变的越来越差的话,阿娘争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放心他们啊,他们就算再怎么争再怎么斗,在真正的大事面前也会以大唐兴盛繁荣为目标吧。”
武后看着李显一脸真诚的样子忽然笑了笑:“是吗?难道你就不怕将来?”
李显自然知道武后指的是什么,他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兄长们的豪情壮志吧,我觉得只要能让这个国家变的好,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武后听了李显的话之后,就想起李显曾经说过的她会拥有整个天下的话,一时之间武后也拿不定主意李显是不是在暗示她。
实际上,李显的想法就是,你别跟我过不去我也不会跟你过不去,你想当女皇随便,但是我决不当废太子,在这之中咱们再谋划谋划吧,不过这句话不能说出去,李治对于宫廷的掌控力度的确是不如武后,但是却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自己和武后的谈话一无所知。
所以李显只能从另外一方面提醒武后了:“阿娘知不知道我要建书院的事情?”
武后听了之后深深的看了李显一眼点了点头说道:“听过,怎么想起说这个了?”
李显嬉皮笑脸的表示:“那……阿娘不打算投资一下吗?”
武后一瞬间就明白了李显的用意,那个书院的计划雏形已经出来了,只不过没有去实施——这事儿是李显自己一手办的,他现在还真抽不出时间来折腾这件事儿,而他现在让武后去投资,也就是说将这个书院的地盘拱手让给了武后。
这个书院可以说是未来朝廷栋梁的储备之地,当然也未必能够在朝堂上占据多大的位置,但是一年不行两年呢?五年十年呢?这些人哪怕到了基层凝聚起来也是一股力量,这是在变相的送给武后资本啊。
武后笑着捏了捏李显的脸说道:“你自己忙不过来就丢给阿娘了?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回头你写个章程来吧。”
李显听了之后立刻一脸郁闷:“还要我来啊?”
武后没再说话直接把儿子轰走了,她需要整理一下思路。而李显离开了含元殿之后,微微松了口气,一想到郑玘大概已经接到了他的消息去了别院,他就觉得很开心,什么为了怕绯闻不见面之类的,都先一边呆着去吧。
都说小别胜新婚,李显觉得郑玘这头饿狼真是越来越不好应付了,他的腰都要断了。结果这货心满意足之后还一边给他穿衣服一边低声在他耳边说道:“你的礼物我收到了,不过跟你比差远了。”
老流氓!李显已经被折腾的连骂他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瞪了他一眼转身就要走,郑玘却拉住他挑眉说道:“用完就丢,太子殿下也太无情了吧?”
李显抬头看了看天色,转头看着郑玘问道:“有话就说,我还要回去呢。”
当太子有什么好啊,门禁那么严,不回宫恨不得连去了哪里见了谁都要报备,以前他自己在长安还好,但是那个时候郑玘没在这里,他也不想往外跑,现在郑玘来了,爹娘也来了啊,人生最苦逼的事情莫过于此。
郑玘拉着李显坐在他怀里,一边帮李显按摩腰一边开始交换政治情报,对于李显的做法,郑玘显然是比较了解的,书院的地盘放给武后又能怎么样?别忘了书院的老师是梅花书院出来的,那是李显的嫡系,而且……他们用的课本也是李显编的啊,作为一个在教育大国出身的人,想要在里面夹杂一点私货真是太容易了啊。
郑玘按摩手法不错,李显觉得舒服很多之后问了句:“你说,我要不要再加一门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
作者有话要说:
小龙王其实走的是以退为进的渗透路线来着←_←
第153章 153
李显那里惦记着想要修改书院的课本,但是终究也只能暂时想想而已,他现在忙的很就算要去弄课本也要先把战后的各种数据统计以及太平公主的婚事给搞定再说。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差点气死李显的事情。之前侍中裴炎一直在阻挠给裴行俭以及贺兰敏之议功,被李显无视之后这个家伙十分无耻的直接当街就砍了薛延陀部的酋长和阿史那伏念。
当时李显差点没被气疯了,见过猪队友,就没见过这样的猪队友。阿史那伏念就算了,这货是肯定要死的,但是就算他该死也要经过审判啊,还有薛延陀部的酋长当时贺兰敏之是答应了对方饶他一命的,结果现在就死于非命了,以后再有战争谁还会投降啊?就算投降了也免不了一死,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算了。
李显知道这件事儿之后一点没给武后面子的让人将裴炎给扣押了,转头就进了宫。他没想跟裴炎一样先斩后奏,他就是去跟武后摆事实讲道理去了。
他十分明白的跟武后说:“阿娘,你放任他们这么做是要失军心的!”
你现在本来就拿不到兵权,还这么得罪武将真的好吗?裴行俭他不是一个人啊,他代表的是那一系的老将和老将提拔上来的壮年将领们,这些人可是大唐军队的中坚力量,郑玘这么厉害的人在军队之中也没有占得多少位置,也还是要和这些人合作的,您的人智商这么低一出手就得罪了一片人,这真的不是在拖后腿吗?
武后自然也知道裴炎最近得罪了太多人,但是裴炎这个人的确是有能力,只不过是心胸不够宽广,武后一党能够走到他这个位置的并不太多,哪怕得罪了也要保住他,更何况……这么多年来,她得罪的人还少?
成者王侯败者贼,武后的信念就是只有赢家才有话语权。李显也知道想要裴炎的命是不行的,这位当街斩杀阿史那伏念他们的时候,还有人叫好来着,无知愚民不会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只看到了侵犯他们国家领土的人被杀了,自然会觉得痛快。
李显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罚了裴炎两年俸禄而已,只是造成的影响怎么都挽回不了了。
李显的退让使得武后心里安稳了一些,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武后最近发现自己变得有些急躁了。根本原因还是在李显身上,之前李弘和李贤手段刚硬的什么招数都用上的时候,武后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十分冷静的见招拆招,如今李显什么都不做反而让她觉得有些失落。
武后已经习惯了明面之下的较量,如果真的光明正大的跟儿子死磕的话,武后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孝道了,用孝道压人武后玩的十分娴熟,之前李弘和李贤就被她这一手弄的十分狼狈,就连朝野也有对他们的质疑,因为他们的确是不孝了啊。
毕竟对于母亲这样处处针对,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态度谁都受不了,而且还要面对他们的母亲对别的儿女十分温情脉脉的样子,心里不变态就不错了。
而李显……不是亲生的到底是不一样,他纵然伤心也能十分理智清醒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私生活方面不能攻击,武后就只能将战场放到明面上来。
这样让武后有点不适应,当然在政治上武后的确对得起她垂帘听政的位置的,她能走到这一步不仅仅是依靠阴谋诡计,要是没有一点政治素养当初李治都不会让她参与到政事中来!
而朝臣显然习惯了武后一方玩弄人心的本事,突然在公事上光明正大的对峙也让他们有些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李显一会站在武后的对立面拔出她的一些爪牙,一会又站在武后那一边弄下去一批朝臣。
太子的立场不固定这让所有大臣都麻爪了,他们都十分想要冲到东宫摇晃着太子的肩膀问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太子感觉上太难搞了,因为大家完全摸不到他的脉络啊。
对此李显一直没说话,倒是李轮很不客气的告诉他手下那些人:“睁大你们的眼睛好好看看,那些人是不是真的犯了错?阿兄只是十分公正的在处理这些事情啊,他不管你是谁,只要犯错了并且真的被人抓到把柄了就等着挨收拾吧。”
瞬间所有人都恍然大悟,然而……他们还是没有好办法,当然也有人十分不满的对相王表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太子他怎么能够这么天真呢?
李轮冷哼了一声说道:“敢不敢认认真真听我说话?我说了是你犯错了并且被抓到把柄了,懂吗?”
瞬间所有人都悟了,也就是说就算他们犯错了但是别被抓到把柄就行了?那……这不跟以前的道理是一样的吗?所有人都迷茫了,而李显对他们的迷茫……知道的不少,郑玘没少跟他沟通,然而他就是觉得挺好玩。
一帮傻x,是的,在李显手下都抗不了多久的人除了傻x也没啥别的评价了。议功程序启动完毕之后,李显就开始去忙别的了——他还要关注一下他妹妹的婚礼呢。
太平公主的婚礼自从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忙碌状态,首先是测定吉日,时间是选在永隆三年的七月,李显想了想觉得也挺好,七月流火,那个时候正好是暑气已经开始消散,天气慢慢凉快的时候。
吉日测定了咱们就来折腾仪式吧,因为只有半年的时间,别以为半年的时间就很宽松了,公主出降不同于普通官员小姐成婚,各种规格都要按照规定来,最坑爹的是武后和李治疼爱女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给女儿各种破格待遇。
李显本人是无所谓的,他就这么一个妹妹,李治和武后就这么一个活着的女儿,待遇高点就高点呗。
但是有人不愿意了,不愿意就自然跳出来了,不出意料过来反对的自然是御史。
此御史姓金,寒门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当然真的人品有问题的人或者说是大家都知道的人品有问题的人自然是当不上御史的。
金御史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表示:“臣知天皇诸子,以公主最幼,是以特所留爱,然礼不可废,公主之婚岂能肩比储君,且更有甚之?今太子尚未纳妃,还请天皇三思!”
李显听了之后忍不住想要翻个白眼,我爹嫁女儿我嫁妹妹盛大怎么了?我爹乐意我娘乐意我乐意,你管那么多!
只可惜天子无私事,这句话放到他这个太子身上其实也差不多,跟他有关的事情哪怕就算他不是弯的,也不能随意睡女人,真是烦死了。
李治听了之后很不开心,他听出来了对方的意思就是说,你女儿的婚礼搞的这么大,以后太子如果娶太子妃要怎么办?虽然天皇和太子的意思都是不娶太子妃,但是谁都知道李治那意思就是等他百年之后,李显就不要守着那个所谓的誓言了。
于是李显能够过一段没有人催婚的日子完全是因为大家都卯着劲呢啊,就等着回头等李显上位之后纳后呢。
于是李治只是说了句:“帝纳后仪式盛大,公主之婚无可比拟。”
李治这就是明着说了李显娶妻的时候就是他登上皇位,到时候就不是娶太子妃而是纳后了。
这么一句话之后满朝文武都开始盯着那个金光灿灿的后座,思考回去要好好培养家族的哪个女孩子,年纪大的就算了,虽然皇帝身体不好,但是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少年,毕竟天皇身体不好已经好多年了,只能从小孩子开始教了。
而李显对这句话不为所动,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娶老婆,不过……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不是因为这样他也不会匆匆将太平公主嫁出去,皇室公主出嫁的年龄最小是十六,本来他以为太平公主出嫁的时候怎么也要十八十九呢,没想到十七就要嫁出去了。
金御史听了之后依旧义正言辞的表示:“请天皇尊礼而行。”
李治脸色不好看,武后脸色也不好看,他们就是想要嫁女儿而已,其实如果真的要辩驳的话,完全可以说礼也是前人所定,现在他们也重新更改一下好了,但他们不能这么说,这次太平公主的婚礼预算消耗巨大,一个公主还行,如果以后所有的公主都这样的话,那朝廷早晚要完蛋。
更何况,公主出嫁的规格提高了,那么太子亲王纳妃是不是也要提高?这是一连串的规格待遇问题,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武后目光转向李显,讲道理讲不过的话就只好放人出去胡搅蛮缠了,怎么看李显都是最好的人选,倒是李治没想过要让李显去说话,现在李显是太子,怎么能跟朝臣胡搅蛮缠呢?
只不过李显到底还是站了出来,他看着金御史说道:“礼不可废?金御史却是言行不一了啊。”
金御史一听顿时说道:“太子殿下言语贵重,出口之前还请三思。”
“我当然三思啦,讲真,这事儿我还真不想说,只不过……金御史,你三月前嫁女可有其事?”
金御史心里咯噔了一下却还是点了点头,李显冷笑:“承认了就好,那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男方父丧未及三年之时便逼迫男方成婚?你怎么说的来着?错过此日再无吉日?金御史你告诉我这又是哪里的礼法呢?”
金御史这次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直接满身冷汗的跪了下去,李显目光略带冰冷的扫视全场说道:“天皇钟爱公主,虽有破例,却并无出格之举,还请诸位联想自身。”
李显最后这句话大概就是一语双关了,一方面是让你们想想你们嫁女儿的话是不是也想要尽量给女儿好东西,第二个就是……想想你们有没有违背礼法的行为存在。
说实话,礼法这种东西约束力虽然强却还比不上法律,法律都严格规定了还有人知法犯法呢,在大家不知道的时候违背礼法什么的,对有一些人来说根本不在意。
李显成功震慑全场,大家不敢说话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做过不少出格的事情,太子殿下连人家御史女儿女婿什么时候成婚的都知道,他们那点所谓的隐秘之事……谁知道太子殿下是不是也知道了呢?
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起李显,不过李显并不需要他们这种重视,要不是不想跟这些御史胡搅蛮缠,他还真不想搬出这么件事儿来。
金御史无视礼法存在自然是要挨罚的,同样他的女儿女婿也跑不了,对于太平公主的婚事大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不过,他们不说归不说,不满还是要表达出来的,于是就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公主婚车太大,要拆墙才行,而且不仅仅是房子的墙还有坊围墙,这就是大工程啊,整个长安城的规划都要变动了。
而这个大工程的背后就是大资金,简单来说就是李显让工部那边重新去规划一下长安城的坊去,尤其是从宫里到公主府的这段距离,工部那边……就直接表示不约不约我们不约。
有那么一瞬间李显特别想要告诉他们,你们真不约的话以后的资金支持你们也别想要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户部也掉链子了,李显只能苦逼兮兮的一个一个去搞定。
工部太简单了,李显只给他们画一张饼就可以了——扩建长安城,要加个外环,哦,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外城,然后……就让他们去画图吧,李显再一点点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说道路要宽啊,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马车也宽了,而且要留出自行车道——李显的自行车终于是开始推广了,然而推广的人不是他,是李轮,这也挺虐的。
工部那边看了李显的初始设计之后立刻设计之魂燃烧,开始一点点的测算,虽然工部尚书明明知道李显这是在借机拓宽道路为了太平公主的婚礼铺路,他也没办法反对,主持建城这种事情是能青史留名的啊,外城他也是城啊,谁能抵抗这样的诱惑?
户部那里,李显特别的简单粗暴,你们出不出钱?不出钱我就告诉大家长安的房价上涨就是因为你们不同意工部建外城的结果,而且连天皇都同意了建外城你们还在这里纠缠,等着被骂吧你们!
舆论战这种事情,李显其实并不在行,没关系啊,有在行的——武后那里可是又不少好手呢,武后也想让女儿的婚礼盛大一些,这并没有任何问题,于是户部也妥协了,实在是不妥协也不行,真不妥协的话,皇室一家三口从天皇到天后到太子那真是一沓一沓的小鞋送过来,能让他们穿到下辈子还有剩。
只不过显然他们就算妥协了也不肯让李显好过,好多大臣一致认为既然让太子主婚了,那么《册公主书》就让太子来写吧!
李显:卧槽!
这帮家伙果然不是人啊啊啊,你们让一个文采能够拉低当朝平均值的人去写《册公主书》,你们这是恨我还是恨太平啊!
讲真,整个公主婚礼说得上十分重要的基本上就是册公主,公主受册以及婚前礼比较严肃,而《册公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随便写的。
李显当时就要推辞,这玩意真的交给他的话,他就只能自己熬了,是不能找别人代笔的,只是大臣们为了让他写《册公主书》都快把他夸出花来了,然后他那个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老糊涂了的爹就笑呵呵的让他去写了。
真是哔了汪了啊!李显内牛满面的开始去找各种资料,《册公主书》严格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公文,而公文都是有他自己的行文顺序的,这好歹也让李显没那么抓瞎。
之后,李显为了这一份《册公主书》整整煎熬了半个月,其实他也知道让他写这玩意的大臣里面很多都是武后的人,有小部分是想要压制他的老臣们,他们等待李显出错已经等太久了,然而李显他做事没有任何徇私的地方,虽然也犯错却都是小错。
若是在《册公主书》中犯错的话,依照李治和武后对太平公主的宠爱,必然会斥责太子,这对太子的声望是一大打击。
要不是因为这个,李显怎么可能憋半个月?好在他发挥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精神,绞尽脑汁终究还是写出了这么一篇《册公主书》。
《册公主书》只是一个广泛的称呼,到了李显这里这篇文是有它本来的名字的:《册太平公主出降文》。
《册太平公主出降文》写完之后,李显揣着就去找李治和武后了,到了那里就笑眯眯的表示:“阿爹阿娘,《出降文》已经完成,不过我也不知道写的怎么样,阿爹阿娘文采不凡,所以儿只好来请教您二位啦。”
武后听了之后微微一笑:“你又偷奸取巧。”
李显一脸严肃的说道:“事有不决,咨询父母,这是因为阿爹阿娘更有经验啊,怎么能算偷奸取巧呢?在别的地方阿爹阿娘不一样指点我吗?”
李治笑了笑说道:“拿来我看看。”
李显连忙将出降文递了上去,李治拿过来丢给武后让武后去念,武后忍不住看了李显一眼——这还叫不会写?
册公主书一共没多少字,因为有固定格式的,所以首先第一段是说结婚的重要性:先王作则,女子有行,必开汤沐之封,以成肃雍之美。二姓之合,人伦式叙,下嫁之礼,厥惟旧章。
然后就是说公主的品行、容貌,这一段李显基本上是什么话好就给他妹妹用上了:咨尔平昌公主,性质闲婉,襟灵敏悟,柔顺外彻,和惠内融,禀训公宫,法度彰於懿范;受教师氏,言容顺於壸德。颇闻图史,能习组紃,方遵下嫁之仪,式备亲迎之礼。
李治听了之后脸上的笑容忍不住扩大了,这一段说得很好是没错,然而就跟ps艺术照一样,美则美矣就是不真实,当然在父母兄长的眼里,太平公主的确是当得上这样的称赞,实际上……规矩礼仪什么的,太平公主纵然不会真的去做出格的事情却也不是那么真的非常遵守这些玩意。
而最后那个叮咛公主恪守妇道的东西,李显是一边吐槽一边写完的:尔其奉公宫之教,和邦族之姻,和可以克家,敬可以行己,载扬夙徽,永作来范。
这份文书基本上是出乎了李治和武后的预料,他们没想到李显居然真的能写出一篇合乎规范基本上让人挑不出太大错误的《册公主书》,实际上……李显好歹是跟郑玘混了那么多年的,怎么可能这点东西都写不出来呢?当然,某人这点东西一写写半个月这种事情,就让他随风飘逝吧。
册公主书有一套仪式,公主受册也有一套仪式,这两套仪式之后,才是公主的婚礼。
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太平公主的婚礼总算是如期举行了,说实话虽然主持婚礼这种事情是对他的肯定,但是他还真不太想再来一次了,幸好他就一个妹妹——穿着全套大礼服婚前礼之后还要主持正婚礼,简直是要逼疯人的节奏。
可是没办法,谁让唐朝的婚礼虽然延续了古时的形制,但是在正婚礼的时候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融合了各族婚礼的形制呢?
只不过李显怎么都没想到,等他累的半死主持完婚礼准备回去报告爹娘的时候,在路上却遇到了一伙劫匪,公然行刺太子!
作者有话要说:
第40节
恋耽美
第40节
而且如果不是有玉米和红薯以及土豆扛着,今年的收成恐怕会更少,李显捧着上半年的赋税奏疏整个人都内牛满面了,他觉得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大概他都跟钱有仇,否则为啥他当了太子就又开始为钱发愁了?
现在大唐的流动资金已经不足以应付这场战事了,李显只能动用储备粮,这个就要给李治上书,正巧李显跟李治抱怨国库空虚的时候,那边雍州长史李义玄正好被参生活奢华,而查看之后发现人家也没贪污——当然李显觉得大概不是没贪污,而是贪污的太巧妙了,检查组没看出来。
人家有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个谁都管不了,但是雍州在他的带领之下风气越来越差,攀比成风,婚丧花费奢靡。而在这之前,李义玄刚刚申请减免赋税,李治还同意了,直接雍、岐、华、同四州一年的赋税,结果转头就来这套。
但是李义玄严格来说没有错并不能治他得罪,李治也只能给他发了到诏书说道:“朕思还淳返朴,示天下以质素。如闻游手堕业,此类极多,时稍不丰,便至饥馑。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其紫服赤衣,闾阎公然服用;兼商贾富人,厚葬越礼。卿严加捉搦,勿使更然。”
这份诏书虽然是给李义玄的,但是各州刺史基本上都知道这么件事儿,李显就更知道李治在诏书里说过什么话了。
按照道理来说子不论父过,但是李显实在是忍不住想要对李治这一封诏书吐槽了,他……他从来不知道他们家人还有节俭的习惯了,真是见了鬼,如果真的节俭的话,皇帝陛下您能不能告诉我,我上交的那些铺子的盈利都去哪里了?
坦白来讲,就凭着那些铺子的盈利,李显哪怕不是皇子不当太子他现在也能稳坐天下首富之座,而这些铺子他分给兄弟妹妹股份,直接孝敬爹娘,那得到的钱都不少,别的不说就武后的衣裙,那真的是低调的奢华好吗?
李显正在欢乐的吐槽他亲爹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乐极生悲的事情:定襄道总管曹怀舜与突厥史伏念战于横水,官军大败!
李显:wtf?
李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他将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就蹲等胜利的消息传来了,然而他现在看到了什么?官军打败?!搞什么鬼!
因为只是简报,所以李显只能焦急的等着详细的战报,而等他拿到了详细战报之后,他在看到一半就将战报扔到面前的案桌之上,不顾裴行俭刘仁轨还在场愤怒的表示:“曹怀舜是傻逼吗?!”
裴行俭瞬间转头看刘仁轨,而作为太子少傅的刘仁轨尴尬的看了他一眼,然后脸一沉说道:“殿下,制怒!”
“制不住了!你们看看曹怀舜干了什么事儿!”李显简直要被曹怀舜气死了,是啦,论起领兵打仗他大概不如曹怀舜,但是……穿越过来这么久,李显这是第一次在面对古人的时候产生智商上的优越感。
曹怀舜的失败简单来说就是上当了,上了突厥人的当。而上当的原因是军队之中有奸细,曹怀舜带着裨将窦义昭去攻打突厥叛兵,奸细报告说:“阿史那伏念在黑沙,身边只有不到二十名骑兵。”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直接正面刚就对了,但问题在于就算是李显叶辉怀疑这份消息的可靠性——阿史那伏念敢揭竿而起那么就代表他手里有着不小的底牌,在这种情况下他真的会孤身一人出现在黑沙?
哦,还算不上孤身一人,据说身边还有不到二十名骑兵,然而就算这些骑兵就算再怎么勇武在面对绝对的人数优势的时候也是没有任何用的。
阿史那伏念敢这么做必然是有原因的,让李显来猜的话,一种可能是阿史那伏念诱敌深入之计,实际上已经在沿途布下了埋伏,而依照曹怀舜的行军本领,虽然他把李显气了个半死,李显却没有全盘否定他的专业能力,这么简单的陷阱曹怀舜应该不会上当,那么就是声东击西。
实际上阿史那伏念也的确是用了依照声东击西,还用出了效果,曹怀舜在得到消息之后就派斥候沿途打探,发现没有任何埋伏之后当机立断就将老弱留在了瓠芦泊,然后他就带着窦义昭率领轻锐队伍,以之前的几倍速度前进,但是到达黑沙的时候却没有看到任何人影,找了很多圈都没有找到,最后人马困乏只能无功而返。
如果他只是无功而返的话也就算了,毕竟没有造成别的影响,但问题是在他去追杀阿史那伏念的时候他留在瓠芦泊的部队直接被偷袭了!之前曹怀舜只是让他们小心防备,然后就走了,在军中也没有一个靠谱的将领,居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曹怀舜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慌里慌张的带着人回援,结果就被阿史那伏念给截住了,是的,偷袭大军根据地的兵马并不是阿史那伏念的人,而是薛延陀部!阿史那伏念在揭竿而起的时候就跟薛延陀部联手了,要不然他也不敢依靠着阿史那德温傅那点遗兵就跟大唐死磕。
那么好了,现在问题来了,一边是虽然号称精锐但已经是疲惫之师的大唐军队,一边是以逸待劳的突厥骑兵,两边的战斗基本上是没有悬念的。
曹怀舜的军队就这样被拦在了横水,后来曹怀舜、窦义昭与李文及偏将刘敬同四军组合成方阵,且战且行,结果还遇到了大风沙,阿史那伏念趁顺风进击唐军,唐军瞬间就乱成了一盘散沙。
后来曹怀舜一路收集散落的士兵,实在是无力抵抗阿史那伏念,于是便以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同他议和,杀牛订盟,阿史那伏念北撤,曹怀舜才顺利返回大营,而此时学延陀部落已经撤了,大营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这才是李显生气的原因,卧槽,我让你去揍叛军的,结果你被叛军跟遛狗一样耍,最后还贿赂他们,还议和,去你大爷的!
饶是李显脾气再好也忍不住爆粗口了,裴行俭和刘仁轨显然比他涵养功夫好很多,却也气的不行,裴行俭直接下跪伏地申请带队去揍阿史那伏念。
李显当时就同意了,他算是看出来了,很多人在副将的职位上能够干的不错,但是在主将的位置上就等于坑爹。讲真,就算是郑玘带队估计都比曹怀舜靠谱。
只不过李显能做的只能是上书给李显申请让裴行俭去,只不过他的上书还没写完,那边李治的诏书已经来了:天皇陛下已经提前进入了太上皇模式,一切事情都让李显自己去做主了。
如果是以前李显还会担心自己做的太过分会不会引起李治的忌惮,没看到古往今来那么多太子就是因为势力太大了,引起了皇帝的忌惮,然后被弄死了吗?
但是现在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或者说是在这件事儿上他不想去思考那么多了,二话不说直接就让曹怀舜以及他的那些副手都回来,扔给了三省去判罪,然后他又让裴行俭当回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带兵去收拾突厥以及薛延陀部。
布置完了之后李显看着之前消耗的军需就心头滴血,他算是明白了后世为什么轻易不肯动兵了,一个是核弹之类的攻击范围太大,另外一个就是军队一动就意味着开始烧钱了。
因为这件事儿,后来曹怀舜流放岭南李显都没替他说话,他现在更加深刻的明白了什么叫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曹怀舜自己傻就算了,但是这一次不仅仅是烧了钱,还导致大批的军士死于敌手,严格来说这是死罪,只不过看在他之前也曾经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份儿上,直接把他流放了而已。
不得不说,老将不愧是老将,几乎是一决定裴行俭是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之后,整个长安城内的气氛就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曹怀舜兵败消息过来之后,长安城之内惶恐激愤各种情绪满眼,现在裴行俭出马了,大家就都冷静下来了。
这是几十年的军功保证,裴行俭已经打败了阿史那德温傅,那么阿史那伏念也绝对不是裴行俭的对手,这就是招牌。
而李显心里也是松了口气的,作为太子,事情真是太多了,他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战争上面,毕竟那边在打仗别的和平地区也要过日子啊,接手政务之后,李显才知道,想要当个明君真的是不容易,要么知人善任,要么把自己累死。
李显虽然希望大唐越来越好却也没有非要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他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提拔有能力的官员,废柴们你们就该干嘛干嘛去吧!
能人上庸者下这是李显想法中最简单的选官方式了,而当初郑玘设了长名榜其实也是这个思想。
只可惜他的想法是好的,然而并没有人支持他,对于李显的困惑刘仁轨和郝处俊几乎是掰开了揉碎了跟他讲的。
“殿下的想法固然好,然而却还是太单纯了,世家是不会同意的。”刘仁轨慢悠悠的说道。
李显听了之后微微一笑:“我知道太傅的意思,您是不是想说动摇世家根基他们不愿意?可是我不是针对世家啊,世家有人有本事的话就让他们上,没本事还想占着位置不……不干活,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郝处俊忍不住说道:“殿下,不是这么说的,世家,世卿世禄,如果没有寒门子弟,那么这些官位就都是他们把持着,这才是他们的目的啊。”
简而言之就是想要让他们把吃到嘴里的好处吐出去,哪有那么简单的事情?
李显自然不觉得自己思虑不周:“可是前朝炀帝起就开始采用科举,如今大唐也在采用科举,我只不过是想将科举的形式变一下而已,他们又能说什么呢?有本事他们也去考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面已经有先辈打下基础了,李显在这个基础上想要改变的话已经不是那么困难了,然而这样刘仁轨还是提醒道:“殿下,如今内外战事不断,大唐刚刚平稳,还请殿下三思而后行。”
其实只要是有点眼光的政治家就知道世家是必须受到抑制的,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家垄断了那么多的资源,那么就势必造成分配不均,那也就别怪下面有人造反了。作为国家统治者层面的人们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在动荡。
从自身利益出发,一个经济军事实力超强的大国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如果这个国家一直在战争一直非常贫瘠,他们也得不到好。
李显认真的看着刘仁轨说道:“我不是想快刀斩乱麻,这种事情太麻烦了,我只是觉得可以以国家的名义建书院,多建一些,从小就培养合格的官员,世家如果不愿意的话,也可以设定更高级的书院,恩,就是私立书院那一种,只不过这种书院就是个人建造,师资力量朝廷不管,但是也可以参加同样的考试。”
刘仁轨和郝处俊对视一眼总觉得有哪里不对,李显这样做的话跟他说的不太一样啊,这不是在维护世家的利益了吗?
要知道同样建书院,世家联合起来出的钱肯定比朝廷给的多啊,他们以数家之力建一座书院,但是朝廷却要负担很多座学院,就老师来看的话,也是世家比较有优势,这年头当老师的人都是喜欢教聪明孩子的,世家的孩子智商平均线就高,因为他生下来看到的东西,学习到的东西就不是寒门子弟能比的,有的时候眼界也限制着智商啊。
李显这样前后矛盾的话让刘仁轨和郝处俊都不明白,到最后就开始讨论这件事情的意义,说实话国家建书院这种事情最难的就是在老师的选拔上,李显提出来的那个系统跟他们认知的系统差太远了。
这年头的师徒规矩是非常严格的,师父收下了徒弟就要尽责教育,甚至有的连徒弟的衣食住行都管,反过来徒弟也是要给师父养老送终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呢?
李显这个明显是弱化了师父对学生的管理能力,除了教授学问之外,别的一概不管,这个让他们实在是不太放心,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品德能好吗?
对此李显十分淡定的表示:“两位能够保证名师教出来的学生就都一定是品德高尚之人?”
谁也说服不了谁的后果就是,李显很淡定的表示:“那干脆就先实验一下吧,先找地方建两所学院,前期如果朝廷不愿意出资,我自己来,老师我也来找,等学业有成之后让他们集体参加科考如何?”
这个方案谁都说不出什么来,但是刘仁轨和郝处俊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太子殿下不像是一时兴起的样子啊。
实际上,李显的确是有他的谋划的,老师找不到?呵呵呵呵,他的梅花学院辣么多学生呢,只不过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来历不明,导致他们哪怕真的是人才朝廷也不予录用,李显一直想办法给他们找事儿干,现在弄出学院来让他们去当老师不是正好?
世家不参与最好啦,到时候学院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没错,但是李显还年轻,五年十年之后学院里的学生说不定就有所小成了,到时候……人海战术用上,老子怕你们个球啊。
而现在的退缩,其实为的就是将来的反击啊。李显默默的给自己点了个赞,心里高兴的很,并且在看到裴行俭大破突厥残兵,俘虏薛延陀部落酋长以及阿史那伏念之后就更高兴了。
只不过在裴行俭的军报上李显却看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贺兰敏之。
李显:咦?这货还活着呢?
第151章 151
李显在看到贺兰敏之的名字的时候,他是非常惊讶的,说实话如果不是重新看到这个名字,他基本上已经把贺兰敏之当成死人了——这些年立太子改元都会大赦天下,贺兰敏之本来就在赦免之列,这货也没有再回长安,甚至洛阳什么的也没有他的消息,整个人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说实话李显都怀疑过这货是不是死在什么地方了,要不然怎么就这么悄无声息了呢?结果没想到人家这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这次裴行俭的奏疏里有他并不是告状而是请功!是的,年近不惑的贺兰敏之这一次可以说是立下了汉马功劳,这件事儿说来也巧,这货自从被流放之后就开始在各地游荡,哦,人家跟这个叫游历,时不时的去看个热闹。
现在最热闹的大概就是夏州那一带了,夏州那边的平民百姓都在拼死拼活的往关内跑,只有他这个奇葩才会往那边去,结果他沿途遇到了好多散兵游勇,还有一些逃兵。
在仔细询问了之后,贺兰敏之知道了曹怀舜被阿史那伏念和薛延陀联手耍了,当机立断就开始收束这些士兵,如果他只是一介平民的话这件事儿还真不好办,只不过他身上到底还有个开国县男的爵位——这是贺兰家的爵位跟武家没有关系,当初武后虽然剥夺了他武家继承人的身份,但是贺兰家的爵位却并没有剥夺。
跟大部队失散的士兵们此时正没有主心骨,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顿时就跟看到了生命之火一样,老老实实的就跟着贺兰敏之走了。
贺兰敏之带着人就开始寻找别的散兵,没办法,如果放任那些人不管的话,说不定就要死在这里了,也幸好他带的补给多,而且也有钱,能够支撑这么一队人马的伙食,到最后只他找到的士兵就有数百人之多。
贺兰敏之在问清了大营的所在地点之后,他就开始带着这队人马去寻找大本营所在之地,虽然一直在心里鄙视贺兰敏之,李显也不得不承认贺兰敏之还是有本事的,至少在大家都找不到大本营方位的时候,他能带着人马一路杀回去,是的,杀回去,这一路上他遇到了跟阿史那伏念勾结的薛延陀部落,然后他愣是带着筋疲力尽的一百来人把对方杀了个措手不及。
薛延陀部落并不是什么大部落,否则也不会被阿史那伏念说动,酋长自然也不是什么有骨气的人,他在看到贺兰敏之调兵遣将如有神助之后,就果断开始接触贺兰敏之问贺兰敏之如果他投降的话能不能保住一命。
贺兰敏之当时就答应了,说实话唐军没有杀降将的传统,连吐蕃赞普这样的大敌都留下了,薛延陀部落的首领想要活命也不是不可能。
贺兰敏之没有赶尽杀绝,实际上他也没有那个能力赶尽杀绝,这一百多人虽然是曹怀舜挑选出来的精锐,但是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以及缺水缺粮,他们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了,也幸好因为他们是精锐,否则估计也撑不到贺兰敏之找到他们,自然也就无法跟薛延陀部落打个不可开交,哪怕是偷袭也一样。
贺兰敏之直接带着薛延陀部落的勇士还有他沿途收集的士兵,一路顺顺利利的找到了大营,正好赶上了带兵过来平叛的裴行俭。
裴行俭年纪已经不小了,比起个人功勋他已经开始寻找能够传他衣钵之人,只可惜他的子孙在军事上并没有突出的天赋,这年头如果儿子不能继承衣钵的话,那么就只能寻找徒弟了。贺兰敏之的名声并不好,当然那紧紧是指他年少时期的那段岁月,后来他被驱逐之后就销声匿迹,再次出现在裴行俭面前的就是一个目光湛然若水言谈风趣举止大方,并且有领兵才能的人了。
到了这个时候裴行俭对贺兰敏之多少有些刮目相看,收服薛延陀部落谁都不会觉得这是运气,于是他决定培养贺兰敏之。
的确贺兰敏之已经不年轻了,但是有的时候年龄大反而是优势,除了真正的天才,将领则越是老练越好,因为年纪大了不会轻易热血上头。
裴行俭上一次看好的人是郑玘,只不过郑玘的领兵之术似乎自成一路,有着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裴行俭也疑惑过郑玘小小年纪领兵的风格是从哪里形成的,毕竟这位是通过科考出身的进士,以前也没有领兵的经验,郑家虽然也有从军之人,但是跟郑玘关系已经很偏远了。
裴行俭纠结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只能用天授来形容郑玘的领兵才华了,但也正因为这样裴行俭不能收郑玘当学生,如果郑玘的风格没有形成就算了,如今他有自己的风格,改变的话可能会更进一步也可能会从此变的平庸不堪。
无论怎么看,让郑玘改变风格也是要冒着太大的风险的,裴行俭放弃了,然后一直到了快七十岁的时候,他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学生,直到看到如今的贺兰敏之。
年纪大小无所谓,只要能够传他衣钵就可以了啊,当然如果严格来说是传承苏定方的衣钵,不过也都差不多了。
作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在低级军官的任命方面是可以不必打报告的,裴行俭想要考验贺兰敏之的人品,于是就把贺兰敏之安排在了一个小队里面充当队长,这一个小队人数也不算少五十人,比贺兰敏之现在带领的人数还要少一些,不过到底是正经编制,贺兰敏之也没有嫌弃,他现在哪里还有资格嫌弃呢?
于是从此开始贺兰敏之就开始了他的虎躯一震,带着自己小队杀进杀出的神奇晋升之路。
唐朝的军功是按照首级来算的,贺兰敏之的小队表现十分突出,对军令执行力度十分彻底,但是在需要变通的时候也不会死守命令,这让裴行俭特别的满意。
就这样贺兰敏之从队长到旅帅再到校尉,到了这个阶层,他手下的人数已经到达了三百人,而再往上的话就要打报告申请了。
于是校尉贺兰敏之的名字就这么出现了,裴行俭并没有给贺兰敏之特殊待遇,就好像这个人不是之前在长安城遛狗斗鸡的风云人物,真的只是他麾下一员小将而已。
李显在看到这份名单之后,最初的惊讶过去,摸了摸下巴想了想,就直接按照贺兰敏之的军功给他升级,仿佛也不认识这个人一样。
在这件事情上李显能作出决定却还是要向上报告,然而李显还没有将奏疏发出去,就有人前来找事儿了。
此人名叫赖星,是御史中丞,当然他名字和官位都不如他是武后一党这件事儿来的更加重要,李治的确是尽可能的给李显提供了一个对他有利的政治环境,但是李治也知道一味的护着并不能培养出合格的君主,于是他可以收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进了武后的人以及一些相王党。
能不能搞定这些人就看李显的本事了,如果这点本事都没有,李治也不介意换个继承人,只可惜可供他选择的余地太少了,李贤应该是三兄弟中资质最好的,现在却被压制的完全翻不了盘,李治到底是对武后了解不够深,李弘是猝死,跟武后没关系,他以为武后不会对儿子下狠手,可惜她却让李治失望了。
这也是李治开始调整培养继承人方式的原因,以前他护着李弘护着李贤,最终却把他们都给护废了,现在他选择放手也是无奈之举,他的身体已经不能支撑着他一点一点的培养李显了,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个儿子能够再一次带给他奇迹。
赖星坐在李显对面非常直接的表示对于贺兰敏之的任命有所不满,他这样近乎挑衅的态度并没有让李显动摇,只是非常温和的问他:“他的军功不足以让他升任果毅都尉吗?”
是的,这是最后商议出来的对贺兰敏之的奖赏,而有了这个军衔这才是贺兰敏之踏入职业军人范畴的证明,之前所谓的小队长吕帅团长的,虽然听上去不错,手下人马也不少,但是却还是属于小兵级别,也就是说随时可能裁员让他们回家吃自己。
但是果毅都尉不一样,这是正是入了国家编制的公务员啊。李显这个态度让赖星有一个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坦白讲他不太看得上这位太子,李显跟李贤相比缺点太多了,其中最大的缺点大概就是太过文弱吧,在李显身上他看不到身为上位者的王霸之气。
“他是戴罪之人,如何能够授予军职?”赖星果然反问了这么一句。
李显奇怪的看了赖星一眼:“自贺兰敏之当年被驱逐出京至今将近十年,这十年来阿爹多次大赦天下,贺兰敏之不曾犯下死罪,正在赦免之列,所谓的戴罪之人从何而来?”
赖星愣了一下,他对贺兰敏之被驱逐出京的罪名很清楚,而这些年来贺兰敏之不曾回京也让他下意识的一位贺兰敏之依旧不许回京,从而给人了一种他依旧有罪的印象,实际上……那么多次大赦,的确是能够赦免他的罪行了。
赖星勉强说道:“此人天生反骨,否则何以不回京城?”
李显更加奇怪了:“他又没有做官,在京城也没有多少产业,为什么非要回京城呢?更何况他定居他乡将近十年,不舍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赖星哼了一声:“那这一次他又怎么舍得离开那里了呢?”
“这个问题,我亦不知赖御史不如等贺兰都尉回京之后亲自去问?”李显差点没忍住给赖星一个白眼,这个智商……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是把他当成副本里的小怪脑子都不带就直接想要碾压吗?
赖星没想到李显居然会来这么一句,忍不住怒气上涌:“殿下!”
谁知李显却脸色一冷说道:“赖御史,作为御史你的确可以仗义执言,但是这却不是你攻击政敌的武器,作为御史,你应该更加廉明公正才能让大家心服口服,你说呢?”
赖星面色一僵然后也不打算忍下去直接站起来说道:“殿下这是在指责臣不够公正?”
“若是你够公正你今天就不会出现在我面前反对贺兰敏之的晋升,当然如果你有其他的理由我欢迎你说出来,如果你的理由足够打动我,这份晋升我的确会压下来,那么现在……赖御史,让我听听你的理由如何?”李显一边说着一边静静的看着赖星,对赖星的愤怒和质疑仿佛一点都不在意。
就是这么一瞬间,赖星忽然发现似乎一直以来他都小瞧了这位太子殿下,不,不只是他,还有别人也都小瞧了这位新上任的太子,或许大家只看到了他柔和的一面,但是……这位殿下也是有自己的原则,并且十分坚持。
赖星冷静下来,直接问道:“殿下就不怕天后不虞?”
李显对于赖星的直白有些诧异,他开口问道:“天后为何不虞?”
赖星被他问的一时说不出话来在心里把李显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能因为什么啊?武后不喜欢贺兰敏之这是明摆着的了,这么简单的事情还要说出口吗?
然而就在他想着如何将这件事儿委婉的说出来的时候,李显就笑了:“我觉得,阿娘应该高兴才对。”
赖星有些愕然的看着李显,李显却叹了口气:“哎,我这个表哥啊,从小就让阿娘操碎了心,他的顽劣偌大长安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阿娘为了教育他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可是他却一直没有长进,后来阿娘对他实在是失望的不行,这才将他驱逐,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他居然也长进了,想来阿娘听了必然是开心的,你说呢,赖御史?”
赖星,饶是赖星再怎么舌灿如莲他现在也说不出话来了,因为李显这手颠倒黑白的功夫,他是自叹弗如了。
武后真的对贺兰敏之寄予厚望?那是不可能的,只不过当时武后没有别的选择而已,现在武后有了别的选择,她对贺兰敏之自然也就看不上眼了,再加上贺兰敏之从来都不是一个乖乖听话的傀儡,武后肯定不会喜欢他。
说实在的,武后从来不是一个心胸多么宽广的女人,的确,后来的史料记载都让人举得武后有着别的女人所没有的大气,然而在李显跟他的接触看来,武后并不是真的心胸宽广,而是她的眼光比较长远懂得隐忍。
如果你对她有用,那么就算你一时不察冒犯了她,她也能容忍,相反,如果你拖她后腿,并且惹怒了她——参照一下王皇后和萧淑妃以及她们儿女的下场吧。
李显当初在决定对贺兰敏之秉公办理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可能会来自武后一系的阻拦,但是他也想好办法了。
武后对自己的名声真的不在意吗?那是不可能的,人生在世谁能做到真正的无视他人言论?只不过武后内心强大,在认准了目标之后,哪怕再怎么艰难她也不会动摇。
之前武后对付李贤的举动让她的名声更加差劲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是武后做的,可是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李贤被坑到底是谁的手笔,大家心里都是清楚的。
如今,李显借贺兰敏之给武后塑造了一个慈母形象——姨母也是母啊,那么武后大概不会跟贺兰敏之过不去了,当然这也跟如今的贺兰敏之根本不能给武后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有关。
而李显能为贺兰敏之做的也就这样了,如果这货依旧那么不靠谱,那就让他一辈子在果毅都尉的位置上混吧,别祸害别人了。
正如李显所料,武后并没有继续指使人给李显下绊子,而投桃报李,李显也将之前的那番说辞给宣传了出去,这句话出自太子之口,听起来可信度似乎很高,毕竟武后和李显的关系比她跟前两个儿子关系都要好一点。
然而李显再天真也不会觉得武后是真的容忍了他,关系好?那要看什么位置,当年武后跟李贤的关系更好,他们两个甚至结成了统一战线去收拾李弘,最后结果怎么样?
有这么两个前车之鉴摆着,李显如果还相信武后会跟他母慈子孝他就是猪!而且,武后如今已经摆出了要倒太子的架势了,当然也未必是想要废了他,更多的大概是想要架空他吧,否则武后怎么可能放任一个御史气焰嚣张的来质问太子?尤其是在他们的理由都站不住脚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李显也实在是觉得有些烦恼,只不过如今他也只能见招拆招了。
裴行俭出马自然是没有后顾之忧的,阿史那伏念被俘,突厥残兵死伤无数已经不可能再有余力谋反了,薛延陀部落也再次归顺大唐,随着裴行俭班师回朝,对战俘的处理和对将士的封赏也提上了日程。
因为之前李显做事虽然不够锐意进取,稍显温吞却大部分都无后顾之忧,所以李治也十分放心的将这次的事情交给了李显,并且给了他十分大的权利——不用上书,协同三省随行官员直接定下就行了。
这种破格的待遇处处都显示着李显虽然还是太子,但是手中的权利已经跟皇帝差不多了,而李治虽然还是皇帝,但是却已经提前过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一开始李显对这样的待遇还诚惶诚恐,现在他已经完全淡定了,让他干就干呗,哪儿那么多废话啊。
虽然裴行俭还没有回来,但是对他的功劳评定程序已经开始了,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侍中裴炎却过来跟李显说:“阿史那伏念被程务挺、张虔曰助威胁追赶,又遭碛北回纥的逼迫,没有办法才投降的。”
李显瞬间侧目,程务挺和张虔的功劳裴行俭并没有隐瞒,而是一五一十的都说了出来,裴行俭是个厚道人,从心理上讲,李显更相信裴行俭。
至于裴炎……这货是武后党羽啊,而裴行俭曾经反对废王立武啊。李显一瞬间就明白了武后这是在借着裴炎的手开始消弱裴行俭的影响力。裴行俭历经两朝,军功卓越,想要灭掉他肯定是不容易的,那么自然就要一点一点的开始消除他对朝廷的影响。
首先就是开始压制他的功绩,至于程务挺和张虔,这两个人的本事是有的,只不过如今还不成气候,而且裴炎将他们两个推出来,李显有理由认为这两个人其实已经投靠了武后,或者说是跟武后那边的人狼狈为奸。
武后的手已经开始往军队里伸了吗?李显此时是犹豫的,作为知道历史并且不怎么打算大改历史的人,他应该放任不管,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良心还没有被狗吃了,裴行俭对他不错,这么坑人家也不太好。
倒是裴炎似乎看出了他的犹豫,加了把劲说道:“更何况裴行俭此行是戴罪立功,殿下怎么能够因为他打败了阿史那伏念就忘记了他曾经犯下的过错了呢?”
而李显这个熊孩子,中二期还没过,裴炎越是这样说,他越是不想如他的愿,在背后诋毁别人,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你要是能够拿出真的证据来也行,拿不出来……我就特别想打你脸呢。
只不过这么大的事情,李显也不能仓促决定,他无奈给郑玘写了封信吐槽了一下现在的囧境,本来他是想要听一下郑玘的意见的,结果也不知道郑玘抽了什么风,这次居然没有给他指导反而直接问了句:送你的东西喜欢吗?
日啊!李显当时就差点掀桌,这个坑爹货!一瞬间李显可以说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他就干了件十分掉节操的事情,他直接用木棉和松布,加上特质的框架给做了一个大唐版的飞机杯,然后给郑玘送了过去,顺便也附上了一句艳诗: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做你的春梦去吧!王八蛋!
作者有话要说:
小龙王和王傅的调情开始往高端化发展了←_←
第152章 152
李显把东西寄过去之后就感觉深深的蛋疼,这节操已经掉的都没边了,不过掉节操归掉节操,李显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处理,他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裴炎的行为到底是他自己做主,还是真的是武后指使的。
如果是武后指使的,那么之前曹怀舜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可能也有武后的手笔,可是为什么呢?武后会打击文臣,但是很少会去打击武将,这跟她手上没有兵权没有任何关系,毕竟文臣武将的区分在如今的朝上并不是那么明显。
良将难得,武后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比起别的反对武后的大臣,裴行俭遭受到的打击报复并不多,如今……武后是看他年纪大了没有用了所以可以毫无顾忌的出手了吗?
李显思考来思考去,最终还是决定按照真正的功勋给他进爵,封闻喜郡公,裴炎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挠到底也被李显无视了。
身份不同了行事就要有所不同,如果他还是英王,大概会觉得有些可惜然后就放到一边了,然而如今他是储君,行事要光明正大,公平公正,当然这一点有点难,不过李显不介意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公平。
他也知道跟武后对着干可能没有好事儿,但是他需要有一个形象,一个刚正不阿的形象,跟武后玩阴谋诡计他肯定是玩不过的,甚至就连政治上他可能都不如武后有筹码,不过他也不是要跟武后争什么,他只是想要保住太子之位,或者说是保住性命而已。
如果现在他屈服了,大家都觉得他是被武后操控的,那么人心已失,想在武后手上保命太难了。他是武后的儿子,却也不是他的儿子,他和武后心里都很清楚,武后连李弘李贤都毫不犹豫的说废就废,他能讨到好?
李显抗住了压力,而裴行俭却在这个时候给李显写信说他自知生性驽钝,且年事已高,更何况此次只是为了戴罪立功,当不得如此高位。
李显心里叹了口气,他知道裴行俭这是在告诉他不要硬抗,这次之后裴行俭大概是要退休了,所以宁愿不要这个郡公之位也不想让李显为难,裴行俭活了这么大,本朝换太子他全部都赶上了,也更加明白武后的能量,裴行俭是担心李显会成为下一个李贤。
李显倒是很正直的写了一封回信,上面说的特别简单:若有功之士不能得应有之功,岂不令将士心寒?
李显作为太子要传播正能量啊,只不过武后那里他要沟通一下,如果是下面人私自做主,他就要帮武后树立正面形象,如果不是,他就不管了,至于会不会有流言,他也真的是管不了。
结果他这边刚写信给武后,那边武后已经做了应急措施,直接以天后的名义赏赐了裴行俭的夫人库狄氏,并且……还跟库狄氏一见如故,武后信仰俯角,而库狄氏也信仰佛教,两个女人简直就是找到了知己一样,从那之后武后就经常召见库狄氏进宫,也时有赏赐,不仅没有再对裴行俭的进爵阻拦,反而还将库狄氏封为了华阳夫人。
一时之间质疑武后的声音少了很多,李显不得不默默的给武后点了个赞。只不过,他倒是真的相信武后是看中了库狄氏,要不然就算是做戏武后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招库狄氏入宫。
既然武后不再针对裴行俭一系,想来贺兰敏之出现在洛阳的时候或许能再给武后一个大惊喜吧。
贺兰敏之的确是让武后十分惊讶,武后怎么也没有想过昔年那个不成大器,也就是比较会读书的外甥居然也成了大功臣,这次贺兰敏之的爵位没有提升,但是李显看了一下下面的报告,发现贺兰敏之居然有能力成为上府折冲都尉了。
说实话当时他的心情也是蛮复杂的,上府折冲都尉正四品上阶,这个官职已经不低了,最主要的是这是个有实权的官职,他手底下是真的有兵马的。
内心复杂归复杂,李显还是大手一挥直接就将贺兰敏之封为玉京折冲都尉,这也算是照顾他了,玉京折冲府就在京兆周围,也算是变相的把贺兰敏之放到了李显眼皮子底下。李显这样做似乎更能体现出了他的正直,谁都知道当初英王殿下跟前周国公简直是做到了相爱相杀的一半,相杀,当初两个人公然在国公府内大打出手,英王殿下都被打吐血了——一直到现在这件事儿还在被人津津乐道。
可以说这两个人的关系十分不好,后来英王殿下还被关了禁闭,只不过大家都觉得武后当时是碍于她母亲的请求不得不这么做,没看后来武后故意将宣城公主嫁给贺兰敏之吗?只可惜武后怎么都没想到宣城公主居然会气死她的母亲,武后一气之下新仇旧恨这就将贺兰敏之给赶出京啦。
以上,是李显和贺兰敏之相杀的理由,李显觉得他有理由相信这是人民群众加工的结果,说实话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跟贺兰敏之已经剑拔弩张到了这个地步了,他们两个关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那么坏,说起来贺兰敏之对李显的态度一直都不错,是李显一直单方面的鄙视他而已。
现在李显也不会那么单纯了,能够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倒是不需要他们为自己做什么,只要他们站在自己这边就可以了。
贺兰敏之既然浪子回头了,那就考察一下好了。不过这一次贺兰敏之是跟着大部队回来的,因为李治和武后也要回长安了。
这些年李治和武后几乎要将洛阳当成大本营,而这一次回来是为了太平公主的婚事。说实话在看到李治的诏书的时候,李显有那么一瞬间有些感慨,当年那个小萝莉如今也到了可以结婚的年纪了。
当然公主的婚事没有那么仓促的,李治这才刚刚确定驸马人选而已,最后选定结婚的地方还是长安,毕竟长安城经过那么多年的建设十分宏伟,洛阳到底小了一点,李治和武后都不想委屈女儿,这是他们两个唯一的女儿,婚礼怎么也要十分盛大才行。
只不过李治作为皇帝,是没办法给女儿主婚的,这个主婚人选怎么也要是德高望重的长辈才行,但是李治偏偏就选了李显这个哥哥给女儿主婚,而且太平公主的婚事也交给他去操办了。
李治和武后提起回来也不过就是想要监督李显而已,李显接到诏书的时候就陷入了沉思,今年虽然已经定下了驸马人选就是薛绍,但是要结婚怎么也要明年了,于是到时候他就要以二十六岁的“高龄”去主持妹妹的婚礼,这算不算是体验了一把嫁女儿的感觉?
不过说回来太平公主在李显这里不是女儿也差不多了,所以他就更家担心太平公主了,严格来说太平公主的第一段婚姻在历史上评价还是不低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太平公主还是一个安分的公主,当然这个安分是相对于广大男同胞来说的。
在李显看来,皇家女儿想要参入到政事中去并没有什么,有能力你就上啊,但是仅限于正确的方式,如果是没节操的买官卖官就算了,不过以前李显也没有跟太平公主接触太多,而太平公主是在武后身边长大,节操就不用想了。
李显担心的也不是这件事儿,而是薛绍的哥哥薛顗以后会参与到谋反中来,而薛绍也是因为这个被武则天给弄死了,然后……太平公主就成了寡妇。
但凡心疼妹妹的都不可能愿意让她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只不过这是以后的问题,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拆迁!
是的,太平公主的婚礼无疑是最盛大的,当初李弘娶妻都没有这么盛大,之所以用李弘来比较是因为李弘是唯一一个在太子之位上娶妻的,李贤娶妻的时候他自己还是个亲王,后来当了太子,房氏才成了太子妃,到了李显这里……干脆就没娶妻。
李显看到了婚车的规格当时就眼前一黑——尼玛,那么宽,虽然不一定比长安主路还宽,但是要算上随从还有车队,这样的话,路就不够宽了啊。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要么让婚车减一下规格,要么就是挖树拆墙拓宽道路,这两个相比较的话,无疑是第一个比较经济实惠,但是李显不敢直接说,这事儿李治未必不知道,但是他还是同意了武后的申请,那么就只能说,在他眼里女儿结婚的钱再多他也无所谓。
李显一边纠结一边迎来了李治和武后,不知道为什么,李显总觉得这一次他们从洛阳回长安的时间有点长了。
只是等真的迎接到李治之后,李显就知道是为什么了——李治看上去比他来之前还要苍老许多,李显看着他几乎全白的头发,比之前消瘦很多的身体,李显一时之间居然有点不敢相信这就是李治,要知道到今年李治也不过才五十四岁而已。
哪怕古代医疗环境不太好,但是在这个朝代长寿的人也比比皆是,刘仁轨今年已经八十多了,裴行俭也六十多了,而如今李治看起来比他们还老,或许当皇帝的总是不长寿吧。
李显把爹娘送回大明宫,第二天就揣着各种章程去汇报工作,哪怕李治将所有的事情都放手给他了,李显还是将一些大事儿给汇总起来,专门等着见到他爹之后报告一下,顺便……挨个骂。
恩,李显十分有自知之明,哪怕他处理政务的时候裴行俭和刘仁轨都觉得不错了,他却知道,以臣下的眼光来看或许他做的不错,然而真正以皇帝的角度来看,只怕他做的还不够。
所以他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了,当然李治一直都是个十分温和的人,很少大发雷霆,所以被他骂并没有啥能让李显觉得有心理压力的事情。李治在休养了两天之后就开始给李显发成绩单。
说真的,李治一直觉得他好像小看了这个儿子,不仅仅是他,从武后到满朝文武似乎都小看了他。他一直觉得李显太过软弱,可能扛不起治理一个国家的重担,然而现在事实证明,对方不仅扛起来了,反而做的不错。
李治在表扬了一下李显之后,并没有着急批评他,反而问道:“我听说你每天处理政务的时间并没有很多?”
李显惭愧了一下,太子作为储君一言一行也是有史官记载的,李显以前看过有关李弘和李贤的记载,甚至连李治在做太子的时候的记录他都看过了,当然这些记录仅限于太子监国的时候,不得不说,以勤奋而言的话,他大概是最差劲的。
最勤奋的是李弘,难为他拖着病体每天还要处理那么长时间的政务,但是李显总觉得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耗尽心血才会让身体变的那么差劲,李治和李贤处理政务的时间差不多,大概李贤也是在模仿李治,而李治模仿谁就不知道了,他是时间最短的。
在点头承认了之后,李治又问道:“为什么呢?”
李显没有忙着请罪只是想了想认真说道:“大概我身边帮我的人比较多吧。这还要感谢阿爹。”李显一边说着一边笑了:“我自己能力有限,有些事情自然是要交给比较熟悉的人去做啦,我并非全能,又岂能将所遇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
是的,这真的要感谢李治,李弘和李贤监国的时候,李治大概是因为放心他们,所以并没有派太多的人辅助他们,但是到了李显这里……大概是觉得李显不靠谱吧,李治就差将整个朝廷都搬过来了。
李显的意思是人少了他工作量就多,人多了他工作量自然就少了。李治听了之后却笑而不语,谁都知道这跟人多人少并没有根本性的关系,非要说原因的话,大概是李弘和李贤是因为防备,他们手下的人肯定有武后的人,他们防备着武后的人所以就不会让他们接触太多东西,但是李显不是,只要你在这个位置,只要你是干这个的,那么就去干活吧,别想把事情推给别人,真的不好好干活的话,就别怪太子不给你面子了呦。
十分光明正大,没有任何阴谋诡计,你行你就上你不行就滚蛋,没有人能够说出什么来。
而在李显这里其实非常简单——既然你们还那么有闲心时不时的上下串联搞阴谋诡计,那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干活吧,你们干活我就能放假了啊,李贤家的三郎已经快过三岁生日了,这个年纪的小包子正是最可爱的时候,你们干活我就去跟宠物侄子玩,挺好的。
于是,大家发现这个他们一直都担心扛不住武后的太子,居然还真的克制住了武后一党。
李治再细问,李显就十分理直气壮的说道:“那些人既然能够坐到这个位置就证明他们有真本事啊,大唐又没有那么腐朽,庸者也能占据高位,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让他们尽自己的努力为大唐的建设添砖加瓦不是很正常的吗?”
是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你,所有人都恨不得把政敌排挤出去,事情恨不得一点都不给政敌做,你……你就这么把政敌给培养起来了,看你以后怎么办!
这个问题,李治想要问,却不能随便问出口,到了武后那里就十分简单了,她跟李显说话直来直往惯了,直接就问出口了。
这也是够奇葩了,武后跟前两个儿子掐的时候,那两个儿子在面对她的时候都带着一副孝子面具,武后自然而然的也要带上慈母面具,到了李显这里……哪怕他知道武后会针对他,态度还是一样的。
至于李显在演戏……呵呵,这货要是演技能够不被武后看出来就不用龟缩那么多年了啊,于是武后新奇的发现,她的所有试探在李显这里似乎都没有被他放在眼里一样。
李显在听了武后的问话之后很诚恳的说道:“因为我知道阿娘也是想要让大唐好的啊。”
武后愣了一下,李显笑了笑:“我知道阿娘在争什么,但是却不代表阿娘心里没有大唐不期望大唐好啊,阿娘提拔的人不也都是有真才实学的吗?”就是节操下限没法看而已,李显顿了顿继续说道:“如果大唐变的越来越差的话,阿娘争来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放心他们啊,他们就算再怎么争再怎么斗,在真正的大事面前也会以大唐兴盛繁荣为目标吧。”
武后看着李显一脸真诚的样子忽然笑了笑:“是吗?难道你就不怕将来?”
李显自然知道武后指的是什么,他仔细想了想之后说道:“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兄长们的豪情壮志吧,我觉得只要能让这个国家变的好,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
武后听了李显的话之后,就想起李显曾经说过的她会拥有整个天下的话,一时之间武后也拿不定主意李显是不是在暗示她。
实际上,李显的想法就是,你别跟我过不去我也不会跟你过不去,你想当女皇随便,但是我决不当废太子,在这之中咱们再谋划谋划吧,不过这句话不能说出去,李治对于宫廷的掌控力度的确是不如武后,但是却并不代表他真的对自己和武后的谈话一无所知。
所以李显只能从另外一方面提醒武后了:“阿娘知不知道我要建书院的事情?”
武后听了之后深深的看了李显一眼点了点头说道:“听过,怎么想起说这个了?”
李显嬉皮笑脸的表示:“那……阿娘不打算投资一下吗?”
武后一瞬间就明白了李显的用意,那个书院的计划雏形已经出来了,只不过没有去实施——这事儿是李显自己一手办的,他现在还真抽不出时间来折腾这件事儿,而他现在让武后去投资,也就是说将这个书院的地盘拱手让给了武后。
这个书院可以说是未来朝廷栋梁的储备之地,当然也未必能够在朝堂上占据多大的位置,但是一年不行两年呢?五年十年呢?这些人哪怕到了基层凝聚起来也是一股力量,这是在变相的送给武后资本啊。
武后笑着捏了捏李显的脸说道:“你自己忙不过来就丢给阿娘了?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回头你写个章程来吧。”
李显听了之后立刻一脸郁闷:“还要我来啊?”
武后没再说话直接把儿子轰走了,她需要整理一下思路。而李显离开了含元殿之后,微微松了口气,一想到郑玘大概已经接到了他的消息去了别院,他就觉得很开心,什么为了怕绯闻不见面之类的,都先一边呆着去吧。
都说小别胜新婚,李显觉得郑玘这头饿狼真是越来越不好应付了,他的腰都要断了。结果这货心满意足之后还一边给他穿衣服一边低声在他耳边说道:“你的礼物我收到了,不过跟你比差远了。”
老流氓!李显已经被折腾的连骂他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瞪了他一眼转身就要走,郑玘却拉住他挑眉说道:“用完就丢,太子殿下也太无情了吧?”
李显抬头看了看天色,转头看着郑玘问道:“有话就说,我还要回去呢。”
当太子有什么好啊,门禁那么严,不回宫恨不得连去了哪里见了谁都要报备,以前他自己在长安还好,但是那个时候郑玘没在这里,他也不想往外跑,现在郑玘来了,爹娘也来了啊,人生最苦逼的事情莫过于此。
郑玘拉着李显坐在他怀里,一边帮李显按摩腰一边开始交换政治情报,对于李显的做法,郑玘显然是比较了解的,书院的地盘放给武后又能怎么样?别忘了书院的老师是梅花书院出来的,那是李显的嫡系,而且……他们用的课本也是李显编的啊,作为一个在教育大国出身的人,想要在里面夹杂一点私货真是太容易了啊。
郑玘按摩手法不错,李显觉得舒服很多之后问了句:“你说,我要不要再加一门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
作者有话要说:
小龙王其实走的是以退为进的渗透路线来着←_←
第153章 153
李显那里惦记着想要修改书院的课本,但是终究也只能暂时想想而已,他现在忙的很就算要去弄课本也要先把战后的各种数据统计以及太平公主的婚事给搞定再说。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差点气死李显的事情。之前侍中裴炎一直在阻挠给裴行俭以及贺兰敏之议功,被李显无视之后这个家伙十分无耻的直接当街就砍了薛延陀部的酋长和阿史那伏念。
当时李显差点没被气疯了,见过猪队友,就没见过这样的猪队友。阿史那伏念就算了,这货是肯定要死的,但是就算他该死也要经过审判啊,还有薛延陀部的酋长当时贺兰敏之是答应了对方饶他一命的,结果现在就死于非命了,以后再有战争谁还会投降啊?就算投降了也免不了一死,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算了。
李显知道这件事儿之后一点没给武后面子的让人将裴炎给扣押了,转头就进了宫。他没想跟裴炎一样先斩后奏,他就是去跟武后摆事实讲道理去了。
他十分明白的跟武后说:“阿娘,你放任他们这么做是要失军心的!”
你现在本来就拿不到兵权,还这么得罪武将真的好吗?裴行俭他不是一个人啊,他代表的是那一系的老将和老将提拔上来的壮年将领们,这些人可是大唐军队的中坚力量,郑玘这么厉害的人在军队之中也没有占得多少位置,也还是要和这些人合作的,您的人智商这么低一出手就得罪了一片人,这真的不是在拖后腿吗?
武后自然也知道裴炎最近得罪了太多人,但是裴炎这个人的确是有能力,只不过是心胸不够宽广,武后一党能够走到他这个位置的并不太多,哪怕得罪了也要保住他,更何况……这么多年来,她得罪的人还少?
成者王侯败者贼,武后的信念就是只有赢家才有话语权。李显也知道想要裴炎的命是不行的,这位当街斩杀阿史那伏念他们的时候,还有人叫好来着,无知愚民不会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他们只看到了侵犯他们国家领土的人被杀了,自然会觉得痛快。
李显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罚了裴炎两年俸禄而已,只是造成的影响怎么都挽回不了了。
李显的退让使得武后心里安稳了一些,经历了这么多年风风雨雨,武后最近发现自己变得有些急躁了。根本原因还是在李显身上,之前李弘和李贤手段刚硬的什么招数都用上的时候,武后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十分冷静的见招拆招,如今李显什么都不做反而让她觉得有些失落。
武后已经习惯了明面之下的较量,如果真的光明正大的跟儿子死磕的话,武后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也就是孝道了,用孝道压人武后玩的十分娴熟,之前李弘和李贤就被她这一手弄的十分狼狈,就连朝野也有对他们的质疑,因为他们的确是不孝了啊。
毕竟对于母亲这样处处针对,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态度谁都受不了,而且还要面对他们的母亲对别的儿女十分温情脉脉的样子,心里不变态就不错了。
而李显……不是亲生的到底是不一样,他纵然伤心也能十分理智清醒的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的私生活方面不能攻击,武后就只能将战场放到明面上来。
这样让武后有点不适应,当然在政治上武后的确对得起她垂帘听政的位置的,她能走到这一步不仅仅是依靠阴谋诡计,要是没有一点政治素养当初李治都不会让她参与到政事中来!
而朝臣显然习惯了武后一方玩弄人心的本事,突然在公事上光明正大的对峙也让他们有些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李显一会站在武后的对立面拔出她的一些爪牙,一会又站在武后那一边弄下去一批朝臣。
太子的立场不固定这让所有大臣都麻爪了,他们都十分想要冲到东宫摇晃着太子的肩膀问一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太子感觉上太难搞了,因为大家完全摸不到他的脉络啊。
对此李显一直没说话,倒是李轮很不客气的告诉他手下那些人:“睁大你们的眼睛好好看看,那些人是不是真的犯了错?阿兄只是十分公正的在处理这些事情啊,他不管你是谁,只要犯错了并且真的被人抓到把柄了就等着挨收拾吧。”
瞬间所有人都恍然大悟,然而……他们还是没有好办法,当然也有人十分不满的对相王表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太子他怎么能够这么天真呢?
李轮冷哼了一声说道:“敢不敢认认真真听我说话?我说了是你犯错了并且被抓到把柄了,懂吗?”
瞬间所有人都悟了,也就是说就算他们犯错了但是别被抓到把柄就行了?那……这不跟以前的道理是一样的吗?所有人都迷茫了,而李显对他们的迷茫……知道的不少,郑玘没少跟他沟通,然而他就是觉得挺好玩。
一帮傻x,是的,在李显手下都抗不了多久的人除了傻x也没啥别的评价了。议功程序启动完毕之后,李显就开始去忙别的了——他还要关注一下他妹妹的婚礼呢。
太平公主的婚礼自从定下来之后就开始进入了忙碌状态,首先是测定吉日,时间是选在永隆三年的七月,李显想了想觉得也挺好,七月流火,那个时候正好是暑气已经开始消散,天气慢慢凉快的时候。
吉日测定了咱们就来折腾仪式吧,因为只有半年的时间,别以为半年的时间就很宽松了,公主出降不同于普通官员小姐成婚,各种规格都要按照规定来,最坑爹的是武后和李治疼爱女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给女儿各种破格待遇。
李显本人是无所谓的,他就这么一个妹妹,李治和武后就这么一个活着的女儿,待遇高点就高点呗。
但是有人不愿意了,不愿意就自然跳出来了,不出意料过来反对的自然是御史。
此御史姓金,寒门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当然真的人品有问题的人或者说是大家都知道的人品有问题的人自然是当不上御史的。
金御史站出来义正言辞的表示:“臣知天皇诸子,以公主最幼,是以特所留爱,然礼不可废,公主之婚岂能肩比储君,且更有甚之?今太子尚未纳妃,还请天皇三思!”
李显听了之后忍不住想要翻个白眼,我爹嫁女儿我嫁妹妹盛大怎么了?我爹乐意我娘乐意我乐意,你管那么多!
只可惜天子无私事,这句话放到他这个太子身上其实也差不多,跟他有关的事情哪怕就算他不是弯的,也不能随意睡女人,真是烦死了。
李治听了之后很不开心,他听出来了对方的意思就是说,你女儿的婚礼搞的这么大,以后太子如果娶太子妃要怎么办?虽然天皇和太子的意思都是不娶太子妃,但是谁都知道李治那意思就是等他百年之后,李显就不要守着那个所谓的誓言了。
于是李显能够过一段没有人催婚的日子完全是因为大家都卯着劲呢啊,就等着回头等李显上位之后纳后呢。
于是李治只是说了句:“帝纳后仪式盛大,公主之婚无可比拟。”
李治这就是明着说了李显娶妻的时候就是他登上皇位,到时候就不是娶太子妃而是纳后了。
这么一句话之后满朝文武都开始盯着那个金光灿灿的后座,思考回去要好好培养家族的哪个女孩子,年纪大的就算了,虽然皇帝身体不好,但是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少年,毕竟天皇身体不好已经好多年了,只能从小孩子开始教了。
而李显对这句话不为所动,他压根就没想过要娶老婆,不过……李治的身体越来越差了,要不是因为这样他也不会匆匆将太平公主嫁出去,皇室公主出嫁的年龄最小是十六,本来他以为太平公主出嫁的时候怎么也要十八十九呢,没想到十七就要嫁出去了。
金御史听了之后依旧义正言辞的表示:“请天皇尊礼而行。”
李治脸色不好看,武后脸色也不好看,他们就是想要嫁女儿而已,其实如果真的要辩驳的话,完全可以说礼也是前人所定,现在他们也重新更改一下好了,但他们不能这么说,这次太平公主的婚礼预算消耗巨大,一个公主还行,如果以后所有的公主都这样的话,那朝廷早晚要完蛋。
更何况,公主出嫁的规格提高了,那么太子亲王纳妃是不是也要提高?这是一连串的规格待遇问题,不能简单粗暴的一刀切。
武后目光转向李显,讲道理讲不过的话就只好放人出去胡搅蛮缠了,怎么看李显都是最好的人选,倒是李治没想过要让李显去说话,现在李显是太子,怎么能跟朝臣胡搅蛮缠呢?
只不过李显到底还是站了出来,他看着金御史说道:“礼不可废?金御史却是言行不一了啊。”
金御史一听顿时说道:“太子殿下言语贵重,出口之前还请三思。”
“我当然三思啦,讲真,这事儿我还真不想说,只不过……金御史,你三月前嫁女可有其事?”
金御史心里咯噔了一下却还是点了点头,李显冷笑:“承认了就好,那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在男方父丧未及三年之时便逼迫男方成婚?你怎么说的来着?错过此日再无吉日?金御史你告诉我这又是哪里的礼法呢?”
金御史这次什么话都说不出来直接满身冷汗的跪了下去,李显目光略带冰冷的扫视全场说道:“天皇钟爱公主,虽有破例,却并无出格之举,还请诸位联想自身。”
李显最后这句话大概就是一语双关了,一方面是让你们想想你们嫁女儿的话是不是也想要尽量给女儿好东西,第二个就是……想想你们有没有违背礼法的行为存在。
说实话,礼法这种东西约束力虽然强却还比不上法律,法律都严格规定了还有人知法犯法呢,在大家不知道的时候违背礼法什么的,对有一些人来说根本不在意。
李显成功震慑全场,大家不敢说话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做过不少出格的事情,太子殿下连人家御史女儿女婿什么时候成婚的都知道,他们那点所谓的隐秘之事……谁知道太子殿下是不是也知道了呢?
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开始真正的重视起李显,不过李显并不需要他们这种重视,要不是不想跟这些御史胡搅蛮缠,他还真不想搬出这么件事儿来。
金御史无视礼法存在自然是要挨罚的,同样他的女儿女婿也跑不了,对于太平公主的婚事大家也不敢多说什么,只不过,他们不说归不说,不满还是要表达出来的,于是就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方式——公主婚车太大,要拆墙才行,而且不仅仅是房子的墙还有坊围墙,这就是大工程啊,整个长安城的规划都要变动了。
而这个大工程的背后就是大资金,简单来说就是李显让工部那边重新去规划一下长安城的坊去,尤其是从宫里到公主府的这段距离,工部那边……就直接表示不约不约我们不约。
有那么一瞬间李显特别想要告诉他们,你们真不约的话以后的资金支持你们也别想要了,然而在这个时候户部也掉链子了,李显只能苦逼兮兮的一个一个去搞定。
工部太简单了,李显只给他们画一张饼就可以了——扩建长安城,要加个外环,哦,在这个年代应该叫外城,然后……就让他们去画图吧,李显再一点点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比如说道路要宽啊,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高了,马车也宽了,而且要留出自行车道——李显的自行车终于是开始推广了,然而推广的人不是他,是李轮,这也挺虐的。
工部那边看了李显的初始设计之后立刻设计之魂燃烧,开始一点点的测算,虽然工部尚书明明知道李显这是在借机拓宽道路为了太平公主的婚礼铺路,他也没办法反对,主持建城这种事情是能青史留名的啊,外城他也是城啊,谁能抵抗这样的诱惑?
户部那里,李显特别的简单粗暴,你们出不出钱?不出钱我就告诉大家长安的房价上涨就是因为你们不同意工部建外城的结果,而且连天皇都同意了建外城你们还在这里纠缠,等着被骂吧你们!
舆论战这种事情,李显其实并不在行,没关系啊,有在行的——武后那里可是又不少好手呢,武后也想让女儿的婚礼盛大一些,这并没有任何问题,于是户部也妥协了,实在是不妥协也不行,真不妥协的话,皇室一家三口从天皇到天后到太子那真是一沓一沓的小鞋送过来,能让他们穿到下辈子还有剩。
只不过显然他们就算妥协了也不肯让李显好过,好多大臣一致认为既然让太子主婚了,那么《册公主书》就让太子来写吧!
李显:卧槽!
这帮家伙果然不是人啊啊啊,你们让一个文采能够拉低当朝平均值的人去写《册公主书》,你们这是恨我还是恨太平啊!
讲真,整个公主婚礼说得上十分重要的基本上就是册公主,公主受册以及婚前礼比较严肃,而《册公主书》也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随便写的。
李显当时就要推辞,这玩意真的交给他的话,他就只能自己熬了,是不能找别人代笔的,只是大臣们为了让他写《册公主书》都快把他夸出花来了,然后他那个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老糊涂了的爹就笑呵呵的让他去写了。
真是哔了汪了啊!李显内牛满面的开始去找各种资料,《册公主书》严格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公文,而公文都是有他自己的行文顺序的,这好歹也让李显没那么抓瞎。
之后,李显为了这一份《册公主书》整整煎熬了半个月,其实他也知道让他写这玩意的大臣里面很多都是武后的人,有小部分是想要压制他的老臣们,他们等待李显出错已经等太久了,然而李显他做事没有任何徇私的地方,虽然也犯错却都是小错。
若是在《册公主书》中犯错的话,依照李治和武后对太平公主的宠爱,必然会斥责太子,这对太子的声望是一大打击。
要不是因为这个,李显怎么可能憋半个月?好在他发挥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精神,绞尽脑汁终究还是写出了这么一篇《册公主书》。
《册公主书》只是一个广泛的称呼,到了李显这里这篇文是有它本来的名字的:《册太平公主出降文》。
《册太平公主出降文》写完之后,李显揣着就去找李治和武后了,到了那里就笑眯眯的表示:“阿爹阿娘,《出降文》已经完成,不过我也不知道写的怎么样,阿爹阿娘文采不凡,所以儿只好来请教您二位啦。”
武后听了之后微微一笑:“你又偷奸取巧。”
李显一脸严肃的说道:“事有不决,咨询父母,这是因为阿爹阿娘更有经验啊,怎么能算偷奸取巧呢?在别的地方阿爹阿娘不一样指点我吗?”
李治笑了笑说道:“拿来我看看。”
李显连忙将出降文递了上去,李治拿过来丢给武后让武后去念,武后忍不住看了李显一眼——这还叫不会写?
册公主书一共没多少字,因为有固定格式的,所以首先第一段是说结婚的重要性:先王作则,女子有行,必开汤沐之封,以成肃雍之美。二姓之合,人伦式叙,下嫁之礼,厥惟旧章。
然后就是说公主的品行、容貌,这一段李显基本上是什么话好就给他妹妹用上了:咨尔平昌公主,性质闲婉,襟灵敏悟,柔顺外彻,和惠内融,禀训公宫,法度彰於懿范;受教师氏,言容顺於壸德。颇闻图史,能习组紃,方遵下嫁之仪,式备亲迎之礼。
李治听了之后脸上的笑容忍不住扩大了,这一段说得很好是没错,然而就跟ps艺术照一样,美则美矣就是不真实,当然在父母兄长的眼里,太平公主的确是当得上这样的称赞,实际上……规矩礼仪什么的,太平公主纵然不会真的去做出格的事情却也不是那么真的非常遵守这些玩意。
而最后那个叮咛公主恪守妇道的东西,李显是一边吐槽一边写完的:尔其奉公宫之教,和邦族之姻,和可以克家,敬可以行己,载扬夙徽,永作来范。
这份文书基本上是出乎了李治和武后的预料,他们没想到李显居然真的能写出一篇合乎规范基本上让人挑不出太大错误的《册公主书》,实际上……李显好歹是跟郑玘混了那么多年的,怎么可能这点东西都写不出来呢?当然,某人这点东西一写写半个月这种事情,就让他随风飘逝吧。
册公主书有一套仪式,公主受册也有一套仪式,这两套仪式之后,才是公主的婚礼。
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太平公主的婚礼总算是如期举行了,说实话虽然主持婚礼这种事情是对他的肯定,但是他还真不太想再来一次了,幸好他就一个妹妹——穿着全套大礼服婚前礼之后还要主持正婚礼,简直是要逼疯人的节奏。
可是没办法,谁让唐朝的婚礼虽然延续了古时的形制,但是在正婚礼的时候也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融合了各族婚礼的形制呢?
只不过李显怎么都没想到,等他累的半死主持完婚礼准备回去报告爹娘的时候,在路上却遇到了一伙劫匪,公然行刺太子!
作者有话要说:
第40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