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宫堂 作者:木兰竹
第27节
不过后来共事这么久,不管谢荣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对他是真的好,教了他很多也帮了他很多。再说了,谢荣工作是真的认真负责,也难怪皇帝陛下对汉王蹦跶这么恼怒,还把户部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谢荣。
谢荣渐渐想通,朝着陛下、朝着太子靠拢,无奈汉王不给面子,谢家其他人也不给面子,谢荣虽然身为族长,却像是孤军奋战似的,被谢家其他人孤立了。
作为族长,作为谢家在朝中最大的官,谢荣本不应被谢家其他人孤立。但谁让汉王在呢,谁让汉王要求架空谢荣、孤立谢荣呢?这户部尚书加族长,怎么比得过未来的皇帝?
汉王背后还有其他世家支持,根本不在乎谢荣这一个户部尚书。再说了,汉王若真出什么事,谢荣能逃得过?谢荣被孤立了正好。他们扶持汉王,就是想扶持一个对自家有利的皇帝,若是谢家太给力,汉王肯定更亲近母族,他们不是白忙活了?
现在这样,他们在后面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谢家旁支那群傻蛋在前面当挡箭牌,还有谢荣拉低谢家对汉王的印象分,刚好。
可怜的谢荣,拼了命的想把家族从深渊里拉回来,却孤木难支,除了自己小家庭的人之外,其他净是拖后腿的。他忙不慌的给皇帝、太子增加好感,跟凌蔚套近乎,另一边就有人不但蹦跶,把他辛辛苦苦刷起来的好感度降到负数。
真是可悲。
凌蔚见着谢荣的大公子谢华亲自过来送年节礼,那态度之恭敬,就忍不住有些心酸。
“华章兄何苦如此?”凌蔚对谢华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这人虽说算不上才华横溢,依靠父荫坐到了礼部员外郎的位置,但为人还算是厚道,也没有什么恶习,在京中世家子弟中,也是难得的没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高傲味道的一位。
谢华听从父亲谢荣之命,和凌蔚交好。一来二去,两人算不上多好的朋友,但也是熟人了。
“终归是我谢家的人。”谢华也心酸。大皇子看不起他和他二弟,转而交好谢霖安,两人心中不忿也无可奈何。但谢霖安犯错,还要他和他父亲赔罪,这心中怎么也过不去这个坎。
但即使他父亲被谢家架空了,但有着谢家家主的名号,谢家出什么事,他都得连带遭罪。有时候他想着,干脆让父亲把谢家家主的位置让出去得了。
可是个人都需要脸面,何况是谢荣这么高傲的人,他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第七十七章 太子妃
谢华,字华章,谢荣嫡长子,户部员外郎。
谢琼,字琼瑶,谢荣嫡次子,宫廷二等侍卫。
谢荣的两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文一武,但无奈都不怎么给力。谢华太老实,谢琼也不会来事,两人简直不像是老狐狸谢荣教出来的。
谢荣的夫人也是个挺厉害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父母都太厉害了,谢华和谢琼都耿直忠厚的不像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汉王很不待见这两兄弟,但凌蔚确实对两人感观不错。
特别是谢琼,叫着他琼瑶琼瑶的时候,心情就会特别好,很容易脸上自然而然就露出微笑。
这个原因,大家都是明白的。
谢荣这两个儿子都不是什么能让谢家更上一层楼的人,可这性格,也不是给谢家招灾的人,若谢家不出什么意外,下一代还是挺稳的。
再说了,谢荣身体不错,难说不能把这两个儿子培养起来。就算儿子培养不起来,不是还有孙子吗?
谢家还有两位皇子在宫里呢,怎么也不会衰落下去。
但是现在汉王在作死,谢家旁支在作死,那就不好说了。
……“谢荣给你送礼来了?”黎隶问道,“听说你跟谢荣那两不成器的小子关系还不错?”
“华章和琼瑶都是耿直人,相处起来很轻松。”凌蔚答道,“很难想象他两是谢大人的儿子。”
黎隶哈哈大笑:“朕也觉得。谢荣是给你赔罪?”
凌蔚摸摸脸颊,苦笑道:“谢大人也是不容易。谢大人一心为着皇上,可谢霖安不听他的,他也没办法。谢家旁支出了祸事,还是得谢大人背锅。谢大人和赵王爷都很累,大家都体贴点,多好?”
黎隶叹了口气:“也就只有你敢说实话。”
“陛下是臣的舅舅,汉王和赵王都是臣的表兄,臣自然说实话。”凌蔚劝说道,“陛下别太担心,汉王只是被蛊惑了,赵王不就挺好吗?谢大人和谢家两位公子也是兢兢业业的为陛下做事。捣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你倒是宽容,旁的人遇到这种事,肯定得恨上。”黎隶心里舒坦,不愧是他教导长大的外甥啊,简直比他一些亲生儿子还像他,这么宽宏大度。
“有什么恨的,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凌蔚笑道,“就算是大不了的事,臣也不会责怪不相干的人。或许陛下觉得臣为谢大人求情很匪夷所思,但臣曾经跟谢大人共事过,臣觉得,谢大人在户部确实让陛下省下许多心思。”
“你也替代不了?”黎隶好笑道。
凌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臣不成,太累。”
“你这个惫懒小子。”黎隶又好气又好笑,一巴掌拍在凌蔚背上,“你现在可是太子少傅,就这么给启辰做榜样的。”
“做榜样的是陛下,微臣何德何能,惶恐至极。”凌蔚忙道,“况且,臣懒惰了,殿下才勤快啊。”
“就你歪理多。”黎隶忍不住又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有点重,拍的凌蔚差点趴地上去。
皇帝陛下虽然许久没有骑马打仗,但是身手还在,凌蔚深受其害。
“得了,惫懒小子,你休息了那么久,也该忙一忙了。”黎隶笑道,“给朕滚到礼部去,科举由你当主考官并组织出题。”
凌蔚傻愣愣的指着自己,连谢恩都忘记了:“我?微臣我?陛下您开玩笑吧?主考官怎么讲,也应该是像微臣老师那样,胡子一大把的人才可以吧?”
“谁跟你说主考官必须得胡子一大把?”
“这样才能显得德高望重啊陛下。”
黎隶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子。虽然是歪理,但好像有道理啊。凌蔚在读书人中声望已经比较高了,他想让凌蔚的声望更进一步,这样不但打他主意的人得掂量掂量,对太子也有好处。
等凌蔚声望超过那些老顽固,他也好把空了许久的太子太傅的位置安上人。
不过似乎真的操之过急了?
“那就副主考官,协助出题吧。”黎隶点了点头,“居然你推举你老师,那就赵昭当主考官。他是国子监祭酒,也合适。”
“其实老师也很怕麻烦,微臣害怕回去老师会用鞋底抽微臣。”凌蔚缩了缩脖子,“而且,副主考官也很麻烦啊,出题比答题还麻烦。”
黎隶瞪了凌蔚一眼:“朕金口玉言,你叽叽歪歪什么?”
凌蔚叹了口气,乖乖跪下:“臣,领旨谢恩。老师要用鞋底抽微臣,陛下要救微臣啊。要不陛下给老师下旨时,写上不能因为这件事抽微臣?”
黎隶拿起手中压纸的白玉尺子就给了凌蔚脑袋一下:“朕认为,该下旨给赵昭,让他多抽你几下。”
凌蔚捂着脑袋喊疼,可怜兮兮的看着黎隶。
“起来!朕没用劲,叫什么叫。”黎隶被逗乐了,“给朕好好干活。”
“好的陛下,遵命陛下。”
“又贫。”黎隶让凌蔚坐下,又问道,“老幺最近心情看起来不太好,你们两闹别扭了?”
“没有。”凌蔚想了想,“估计是臣要到公主府过年,鹰飞有点不高兴。”
“小孩子脾气。”黎隶还以为什么事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给朕都到宫里过年,把常乐也叫上。”
凌蔚无语。您还说黎膺小孩子脾气呢,结果瞬间就帮黎膺解决问题了,这宠弟弟也宠的过分了吧?谁家过年不想在自己家里来着?把人叫到宫里过年三十,亏您想得出来。
“就这么定了。”黎隶准备下来好好说说黎膺。多大点事啊,郁郁这么久,早点跟朕说,朕不马上给解决了?这弟弟啊,长大了还是让当哥哥的操心啊。
凌蔚无奈。这回去不但老师会抽他,估计他哥也会抽他了吧?
……所幸皇帝陛下并没有欺负凌蔚的意思,让赵昭当主考官以及让常乐公主携驸马儿子到宫中过年三十的圣旨都下了,不过没人知道这和凌蔚嘴贱有关系。
赵昭当主考官,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虽然以前都是礼部的人主持,但赵昭作为国子监祭酒,地位身份声望都是足够的,当主考官也没差。
人礼部的人都觉得很合适,其他人也没什么闹腾的理由。
相比之下,凌蔚当副主考官倒是显眼了些。但他是赵昭弟子,又是太子少傅,声望在年青一代读书人中数一数二,好像除了年龄之外,也没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有一堆人拽着凌蔚的年龄说事,皇帝陛下只感叹一句,朕每次重用瑾堂,你们都说他年龄,也只能说他年龄,可见瑾堂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为此,朕每次用了瑾堂之后就会把瑾堂的官职撸了让他休息,免得你们继续说他。等这件事结束之后,瑾堂不会在礼部任职的。
众臣皆无语。陛下你嘛意思呢?臣怎么看不懂?
凌蔚尴尬摸额头。
陛下这意思还不明显吗?他凌蔚就是一块砖,哪里要用哪里搬。
好吧,这也是陛下信任的表现。
至于公主那里的旨意虽然也唐突了些,但皇帝陛下是以念旧为名,邀了京城所有的关系最近的宗室过年三十,所以倒也没人觉得是专门为常乐公主下的这个旨意,只认为陛下估计有什么大动作了。
或许是看到了一些不安分的宗室背后的动作,想要敲打一番。
然而皇帝陛下只是为了他幺弟不能跟凌蔚一起过年而想出的法子而已。这估计说出来也没人相信。
……“希望父亲在宫里别出什么岔子。”凌韫口中念着三清老祖阿弥陀佛,如果这时候基督教传进来,估计他还会在胸口划拉十字架喊着上帝保佑了。
“大哥你别太紧张了,父亲在陛下面前还是有礼有节的。”凌蔚宽慰道。
凌韫苦逼的看向凌蔚,眼中明晃晃的写着“不信”两个字。
凌蔚侧过脸。天啊噜,大哥到底对渣爹绝望到何种地步?他真的觉得渣爹在皇帝陛下面前还是很正常的。
凌蔚随着常乐公主一起进宫,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宗室之人。
除了当初和皇帝陛下争皇位的平王守着皇陵没能来之外,皇帝陛下其他两位兄弟,蜀王和淮王都来了。
这两位王爷的母妃身份低微,似乎在夺嫡之战中也不是站在皇帝陛下这边,所以并没有得到重用,在京城就跟个透明人一样,还不如一般达官贵人来的风光,凌蔚也从未见过这两位王爷。
除了这两位王爷之外,皇帝陛下的姐妹也来了四人,不过受封长公主的却是并非皇室血脉的先皇养女,凌蔚他娘。可见这四位姐妹也不受皇帝陛下喜爱。
大晏的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估计这四位姐妹也是站错了位置,不然也低调如此。
这么看着,皇帝陛下和黎膺当年处境确实十分堪忧,似乎除了他们两兄弟相依为命之外,就没人支持他们了。
也难怪两兄弟感情如此亲密。
黎隶许久不召集这些人一起进宫,也是看着这些人就想起当年的事,怎么想心里怎么不舒服。
他可是太子,皇后嫡长子,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结果居然没人把他当回事,个个都以为他会完蛋。
现在谁完蛋了?哼?!
过了这么多年,他现在把人召集起来,看着那些人唯唯诺诺的样子,突然觉得这几年做的有点不对。
应该早点把人召集起来,最好每年都叫进宫里吃年夜饭。
看着多开心啊。
黎隶笑容顿时灿烂了,灿烂的一些人腿肚子都在打颤,之前因为一些人的蛊惑有些动摇的心立刻就摇晃了回来。
黎隶在当初四面楚歌的地步,都能当上皇帝。现在汉王的段数够他看吗?太子地位这么稳固,哪有可操作的余地?他们可不想和平王一样,去给先皇守灵。
大晏朝封王的封号都是按照封地来的(虽然那地方并不归他们管),独独平王的“平”字不是地名,可见处境之凄惨。
黎隶让他活着,可不是因为心软。
黎隶还不知道自己心血来潮,有了这么份额外效果。
不过即使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对于这群手下败将,黎隶只会说,随便蹦跶,朕不是针对你,而是在场的各位,都是垃圾。
……这年三十的宴会是宫里私宴,男女也是分开坐的。
皇帝陛下右边坐着和他同姓的,左边坐着和他不同姓的。
按照尊卑排序,右边是太子,左边是凌梧。
黎膺很不高兴。
显然他哥给他出的解决方法并不合他心意。
他想跟凌蔚两人一起过年,不是跟着一大帮子扫兴的人一起过年。
还好皇帝陛下也不愿意和这些人一起过年,吃完饭之后就把人打发走了,男宾只留下凌蔚黎膺,女宾只留下常乐公主。
凌韫夫妇回去照顾他爹,不让他在常乐公主不在的时候出什么幺蛾子。
凌韫对他爹已经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了。
凌蔚和黎膺终于可以在一起过年——虽然身边跟了一群小朋友,成年皇子已经回自己府上,太子死皮赖脸表示他还小还没成家于是留了下来。
而常乐公主被刘皇后留下来,则是商量太子妃的人选。
刘皇后并不想在娘家选人,在她看来,盛极必衰,一家不能出两代皇后,甚至皇妃都不要出,这才能让皇帝放心。
这家里的前途是男人打拼出来的,而不是挂在女人裙带上的。
刘皇后为人谨慎,不但娘家姑娘不要,和娘家沾亲带故的——比如姻亲家,也是排除在外的。
常乐公主虽然认为刘皇后太过谨慎,但小心驶得万年船,刘皇后能受皇帝陛下信任如斯,说不得就是因为这份谨慎。
况且常乐公主也认为,这家中荣耀不是靠着女人吹吹枕头风就能来的。
除了刘家和刘家的姻亲,太子妃的选择面就狭窄了许多——刘家和刘家的姻亲都是很靠谱的,家中也有许多教养良好的好姑娘。
太子妃的人选不好选啊。陛下正在打击世家,那么太子妃肯定不能是一等的世家之女。但太子妃家中没些底蕴,又会丢太子的脸。所以只能在已经转型为勋贵的世家中选。家中既要有底蕴,又要一颗红心向着陛下,不能有世家那副怪脾气——刘家就很不错,可惜刘家是刘皇后娘家。
除此之外,太子妃的娘家还得省心,但家中子弟又不能太没用。太子虽然不需要太子妃娘家的帮衬,但太子妃娘家也不能给太子拖后腿。哪怕清贵之家,子弟未做官但有才名有清名,也是可以的。
符合这些条件,还得有适龄的嫡女,选来选去,刘皇后和常乐公主只选出三家。
一是程家嫡女。这程家就是凌韫妻子程鸾的娘家。程家虽说前朝没落过一段时间,但靠着跟随先帝打天下,恢复了以往的荣耀。不但底蕴深厚不输于其他世家,也是铁杆的皇党。不若如此,常乐公主也不会选择程鸾作为长媳。
第二,则是邓家嫡女。这个邓家和常乐公主也有关系,乃是凌蔚师娘邓晴娘家。邓家虽是勋贵,但那邓家嫡女的母亲陈氏却是世族嫡女,出嫁前出嫁后的名声都非常好。她教养出的女儿,怎么也不会差。
第三位宁家嫡女,常乐公主就不怎么熟悉了。但凌蔚却是熟悉这一家的。那宁家,就是和缘分不浅的宁贤将军家。皇帝肯重用宁贤,自然宁贤一家一直是跟着皇帝走的。宁贤家也是世家,不过在大晏建国之时出了些岔子,一帮人支持前朝,宁贤这一脉支持先帝。后来先帝获胜,宁贤这一脉自然就成了本家。
因这个关系,宁家虽说是世家,但发家史和勋贵也差不多了。
这三家的家风底蕴以及政治立场都是合适的,剩下的就是考核三位女子,哪一位更优秀一些了。
疼爱孩子的刘皇后还琢磨着,最好让太子相看一下。这太子妃,最好还是得让太子有几分喜爱之情。这样夫妻两以后生活才和谐,未来帝后也才会和睦。
帝后不合,后宫不稳,那是大忌。
还在装小孩跟凌蔚要红包的太子,并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相看媳妇了,还乐呵呵的扒着凌蔚不放,别人要一个红包,他非要两个。一干弟弟妹妹也学他,一个不够,要两个。凌蔚大呼破产,然后笑眯眯的挨个儿补发。
黎膺摇摇头。凌蔚就是太宠孩子。这可是皇子公主,哪是这种宠法?
算了,皇兄不在意,皇嫂不在意,他也不用在意。
……虽然逃过了年三十,但凌蔚还是得回公主府吃团年饭,外加给祖宗上香。
凌梧不是蠢人,之前白仙仙的事,他也知道自己也是被利用了,心情很是不爽,对汉王也没那么热络了。
虽然他自认为对常乐公主没有那崇高的爱情,偶尔还会给常乐公主找气受,但这么多年夫妻,常乐公主正儿八经的找他商量,他脑袋正常的时候还是会听的。
这时候他和常乐公主的相处,就像是同僚,而不是夫妻。
比如这时候,他就认为常乐公主说得对。
为什么要恢复世家荣耀?因为自己是世家,自家得利啊。
如果自家不得利,别人家得利,那么自己跳个什么劲儿呢?
现在凌梧他自己手握兵权,大儿子继承兵权妥妥的,爵位也不会削减;二儿子自己挣了爵位,又有文名。大儿子二儿子都深受皇帝和太子信任,太子即位,自家也是妥妥的辉煌无比,甚至可以压下京城其他世家也说不准。
所以,太子即位哪里不好了?
汉王?汉王即位,难不成会提拔他们凌家不成?
常乐公主沉痛道,虽说夫妻不和,但她既然嫁入凌家,就是凌家的人。她两个儿子都姓凌,自然要为凌家打算。这汉王如果即位,凌家的兵权说不得就给谢家了,凌蔚作为太子少傅说不得还要被贬谪甚至坐牢,凌家可就败了哦。
而太子地位稳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即位。凌韫和凌蔚已经和太子十分亲近,凌蔚更是太子身边第一人。太子即位之后,凌家两兄弟一文一武,都是位高权重,肯定比现在更辉煌。
所以,何必为他人做嫁衣?你看看,现在汉王不是连你也算计进去?
凌梧想想也是,太子继位,他两个儿子绝对是被重用,凌家肯定会辉煌。那么其他世家衰败与否,和他有什么关系?和凌家有什么关系?凌家辉煌就好了啊。他真是被那一通世家辉煌的说辞给弄昏头了。
这世家也有更替,他凌家要辉煌了,其他家族兴衰荣辱,自己顾着自己吧。
这么一想,凌梧心情就好了,也不再天天教训凌韫和凌蔚亲近汉王了。
在他看来,甚至太子继位之后打压其他世族更好,凌家不就一枝独秀了?
凌蔚觉得他爹挺天真的。不过现在天真点也好,免得又弄出什么幺蛾子让他们收拾烂摊子。
……皇帝陛下给凌蔚扔了一副重担子,导致凌蔚刚过完年就开始忙碌。
这科举出题什么的,简直是太难了。一干德高望重的读书人,为此争的脸红脖子粗,都撸袖子打架了。
凌蔚这才知道,自家老师的战斗力有多强。听说师兄赵圭经常挨打,为师兄默哀三秒。
凌蔚自知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在他们吵架的时候,就缩在一旁当透明人,除非问到他,不然绝对不说话。
他以为自己够透明了呢,没想到还是躺枪了。
第七十八章 抽背
主考官只有赵昭一位,副主考官除了凌蔚之外,还有好几位。
但无论有几位,凌蔚都是最年轻的一位。
不是所有人读书人都能大肚容人。文人倾轧非常普遍。
碍于赵昭在场,其他人不好明显的排挤凌蔚。凌蔚也识趣,并不发表任何意见,只默默的缩在一旁等他们吵出个寅卯子丑来。
等这群人吵了几天,终于把题目确定了。或许是闲下来了,发现旁边还有这么个碍眼的,一个考官便殷勤说道,让凌蔚负责经义的出题。
“当年瑾堂经义的卷子,现在还在供人瞻仰。”那位姓吴,留着三缕美须的考官拱手道,“想必瑾堂一人就能完成了吧。”
经义别看只有那么几篇纸,但其内容广泛,不知要查阅多少书籍。其工作量之大,向来都是几位考官共同完成。
可以说,出题最大的工作量就在这里。
让凌蔚一人完成,显然是在为难人。
但凌蔚并非不可以一个人完成。
稍稍沉思一会儿,凌蔚就准备示弱拒绝这件事。
“吴大人说笑了……”凌蔚话音刚起头,就被赵昭打断了。
“瑾堂,学业可有懈怠?”赵昭问道。
凌蔚愣了一下,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瑾堂一日不敢懈怠。”
“是否每日勤读不辍?”
“是。”即使忙于公务,读书也是凌蔚为数不多的休息方式之一。
“可否有把握完成这次经义出题?”赵昭严肃道。
凌蔚又愣了一下,看着赵昭黑沉的脸,慢慢露出一个笑容:“若诸位大人不嫌弃,在下愿接下这份差事。”
“这可是科举大事,急得很!”旁边一考官忙道。他显然看出来,赵昭是动了真火了。
其实吴考官也只是嘴上说说,想听凌蔚服软而已,真没打算让凌蔚一个人做这事。
要是最后试题出不出来,担责的可是所有人。
“瑾堂你需几日?”赵昭并不理会。
凌蔚道:“两日之后,在下将初稿给诸位大人定夺。”
“那么两日之后见分晓。若不能完成,我会亲自向陛下请求,让你退出这次主持科举。”赵昭环视周围脸色不定的众人,“可还有异议?”
“赵大人严重了,凌大人可是陛下亲自指定。”吴考官顿时觉得下不了台,阴阳怪气道。
“老夫会一力承担。”赵昭捋了捋胡须,“吴大人请放心。”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愿当出头鸟,面面相觑。
早听说赵昭脾气暴躁,随着其岁数渐长,赵昭的脾气已经收敛许多,让许多人忘记当年的他和凌蔚一样,是一个喜欢到处打脸的人(凌蔚:……我明明是被动打脸……)。
这旁的人确实对凌蔚有些妒忌,表情上也带出来一些。但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没能让皇帝陛下改变主意,而凌蔚也确实除了年龄之外,无可指摘,他们也就是酸两句罢了。要说真为难人……以凌蔚在皇帝太子面前都是大红人的资本,谁会为难他?
吴考官也是酸两句而已,待凌蔚服软之后,再打着哈哈说自己只是开玩笑,也就过去了。
谁知道赵昭这破脾气真的爆了,非得让凌蔚独自完成经义的出题?
而这话是吴考官先提出来的,其他人当时也跟着附和,都没有提反对意见的。凌蔚顺势答应下来,似乎也没什么错。
就算他们要扯出事关重大,赵昭都说自己要一力承担了,还说他自个儿也觉得学生资历太浅,若不能完成这件事,就是能力不足,不堪留在此处主持科考,他们还能说什么?
并且他们隐隐觉得,是不是赵昭真的觉得凌蔚参与主持科考不合适,树大招风嘛,说不得只是找个借口让凌蔚退出?
众人踌躇着,想着反正就是两天的事。他们一起加班加点,两天也只是翻书讨论,还没开始出题呢,等得起。
两天后凌蔚就滚蛋了,那多神清气爽啊。
得,没人觉得凌蔚能完成这件事似的。
“那下官就拭目以待。”吴考官冷哼一声,竖子狂妄,自不量力!
“在下不会让诸位大人失望。”凌蔚拱手微笑。
……“所以瑾堂那小子就真的接下了?”黎隶拍着大腿,吹胡子瞪眼,“朕指定的人选,居然难为难!有什么不满意的,直接对朕提!”
赵昭道:“陛下意在为瑾堂扬名,那让瑾堂自己解决这件事才是最佳。况且或许连微臣也难以完成,但对瑾堂而言,他若真勤读不辍,并不难。”
黎隶的气稍稍顺了些:“也是。瑾堂还是有些天赋的。”
他得意的笑道:“朕的外甥,自然与众不同。这次也能让他们好好看看,自己不成,不要以为人人都不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以后谁还拿瑾堂的年龄说事。那小子现在闭关看书?”
“是闭关了,在做什么微臣并不清楚。”赵昭答道,“但看瑾堂胸有成竹,微臣也并不担心。”
黎隶得意的点点头。不愧是他外甥,他教出来的孩子,就是能干。
赵昭心中也很得意。不愧是他学生,他教出来的孩子,就是厉害。
太子看看黎隶,又看看赵昭,小声道:“父皇,儿子能去帮瑾堂吗?”
“好好呆着,别添乱。”黎隶道,“这事旁的人参与进来,反而没有瑾堂自己来得快。”
“真的?”太子还是担心,“帮着翻翻书也不行?”
“还不如他自己翻书快。”
“儿子可以帮忙抄书啊!”
“你要闲得慌,去找你王叔学骑射。朕可听老幺说,你骑射功夫有退步。”黎隶瞪。
太子耷拉着头:“儿子遵旨。”
太子一步一叹气的走了。黎隶哭笑不得:“朕这太子,就是被瑾堂宠坏了,在朕的面前没大没小,让赵爱卿见笑了。”
太子怎么也是被陛下您宠坏了,和咱学生有什么关系啊?赵昭心中吐槽,嘴上却道:“太子在陛下面前,本该如此亲近。太子是天下人的太子,但太子在陛下面前,就只是儿子而已。”
黎隶点头:“说得也是。但启辰也大了,该成家立业了。”
赵昭低着头,不再回答。这话可不是他该搭的。
……经义出题一事,对于凌蔚而言,虽说有些劳累,倒也确实不是完成不了的事。
过目不忘,他这金手指可一直没丢过。
再加上这几年他不但没有丢下读书,反而因为家中渐渐富裕,又能随意出入黎膺书房,所以阅读面更广、阅读量更大了。
凌蔚先翻阅了历代科举经义试卷,闭着眼,在脑海里整理每代经义试卷的出题规律——虽说所出题目不尽相同,但范围总是那些,每一部分题也不是杂乱无章的。
凌蔚打好腹稿之后,就开始打草稿。这时候他列出来的就类似于后世的考试大纲范围,并且列出具体书目以供参考。
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反复删减之后,凌蔚就开始确定题量,以及每一部分在题量中的比重。
确定好具体数量之后,就只剩下出题了。
根据往年考试平均难度,凌蔚分了难、中、易三等题目。易的题目,自然是经义书籍中脍炙人口的一些经典篇章。这些篇章几乎人人都会背,但太过经典不可能不考,属于送分题。
中等难度就是选择一些较为具体的事件,比如年份、地点、时间之类。要答出这类题,就需要看书仔细,并且记忆较强。
而难题,则是从书本上不能直接得到答案,需要通过一部分逻辑推断来得出答案。比如题目问《春秋》中某一未提明的时间,孔子在何地。考生们必须记得孔子在那时间前后最接近的时间所做的事,然后通过逻辑和常理推断,得出孔子此时在何处的结论。
这不但要能记忆细节,还要有一定生活常识和活跃的思维,不是死读书就能答的出了。
经义也是能考出考生们的脑袋好不好使的,可不是光背诵就可以的。
除了填空题,经义还有给材料作文。不过这经义所需要写的文章题目,和诗词题目、策论题目等已经被其他考官在那几天吵架中吵出来了,凌蔚就不需要废功夫了。
他所出的题,只是填空和简答题而已。
只一日,凌蔚就将试卷出好。剩下一日,他则把用到的书搬出来,一道题一道题的检查。
虽然他过目不忘,但记忆总有疏漏,说不准就有记岔的地方,或者写错的字之类。
他还真发现几处小纰漏,改正之后,又担心自己检查不出来,拉着黎膺给他做苦工。
黎膺检查了一遍,表示并无错误之后,凌蔚才好好的睡了一觉,精神饱满的去“交卷”。
……在凌蔚“交卷”的时候,赵昭倒挺淡定,其他考官却紧张的不行。
他们倒不是担心凌蔚,而是担心自己。
经过这两天的思考,他们觉得,就算凌蔚说他一力承担,但是若是凌蔚真的不干了,皇帝陛下还是会生气吧?
要不等凌蔚完不成的时候,他们好好劝一劝,还是把凌蔚留下来。经过这次打击,凌蔚总不会那么狂妄了。
稍稍打击一下就好了。
赵昭知道他们的打算后,冷笑不已。
凌蔚什么时候狂妄过?他可是一直没插过嘴,在旁就跟透明人似的。但就是有人跟他过不去,上赶着让他打脸。
凌蔚和他年轻时候的脾气不同。他是主动去打别人脸,而凌蔚则是不断有人找他茬。
他这个当老师的,看着就生气。
凌蔚真的将试题交来的时候,考官们并不意外。
出题不难,但题要出的好,那可不容易。
但凌蔚带来的不只是试卷,还有他的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
这一套试题中包含哪些范围,每个范围占多少题量,出自哪些书籍多少页哪一年的版本和注释,凌蔚都写的一清二楚。
不止这些,凌蔚还写了往几年的考卷分析,明摆着自己这份试卷所出题的范围和难度,是一样的。若是有人质疑凌蔚出题的根据,那么这就是根据。
往年的试题,就是根据。
考官们在看到凌蔚写的考试大纲、参考书籍、以及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就感觉心中“咯噔”一响,升起不好预感。
在传阅完那一份考试大纲和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众位考官已经耷拉着脑袋,认为不用看题了。
凌蔚这份大纲把试题出处都写出来了,还需要看什么?
本来以为凌蔚这次可以被“治”一“治”,锉锉他的锐气。这对年轻人也是有好处的啊。
哪知道凌蔚还真能完成这个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任务,拿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试题。
看着那份大纲,那份分析,那份参考书籍,最后再看看那份试题,之前的轻视和不满也烟消云散了,甚至连妒忌都妒忌不起来了。
这有真才实学,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啊。怪不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确实是除了年龄之外,凌蔚不输给他们在场的任何人了。
而年龄很重要吗?凌蔚年龄小,却比他们更有才华,年龄更是优势啊。
“瑾堂高才,在下自愧不如。”一位考官放下试题,叹口气,拱手鞠躬,“之前多有得罪。”
有这位考官起头,其他考官也跟有了台阶下似的,纷纷表示歉意。
皇帝陛下拟定的这一批考官名单,多是有德有才的人。起先或许对凌蔚有偏见,但现在凌蔚显示出不输于当年三元及第的才华,证实了赵昭所说的“勤读不辍”,其他人的偏见也就变成了佩服了。
“凌大人准备充分啊。”吴考官似笑非笑,他就不信了,真的两天能弄出这么详尽的试题,“陛下早就告诉凌大人,有意凌大人参与这次出题了?”
吴考官一说,其他人心中恍然。
是啊,说不准是早就准备好的。说不得这份单子都不是凌蔚一个人做的呢。
皇帝陛下提携凌蔚的意思十分明显,不一定不是借这件事故意让凌蔚出名。说不准赵昭也是知情的,故意演戏而已?
虽然这事是吴考官提出来的,但说不准赵昭和凌蔚自己会找机会,让事情往这方面发展。
众人的眼光有些疑惑了。
毕竟这非一人之力能做出的事,他们疑惑也再所难免。
凌蔚冷哼。他就知道一定不会就这么结束。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凌蔚突然开头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突然拿出《左氏春秋》翻开——为了出题,他们这里的书籍很多,并且都是分好类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半个多时辰的时间,众人就这么傻愣愣的坐着,听凌蔚背书,听他一字不漏的背完春秋。
凌蔚示意旁边小吏掺满茶水,润了润嗓子后,道:“这《春秋》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若要在下一本一本的背完,恐怕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在大纲上的书籍,在这里也是有的。诸位大人可以随意拿一本,起一句两句的头,由在下背诵后面的。”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凌蔚的“背书”给吓到了,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赵昭冷笑一声,随手拿起《礼记》:“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凌蔚道:“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凌蔚道:“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一考官拿出《周礼》,道:“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
凌蔚道:“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
几来几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抽背”。凌蔚的考试大纲中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其他别人写的注释和经义文章,共上百篇文章,他们都一一抽查过,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凌蔚除了让续水之外,中途都未停顿过。
吴考官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在大家都不再“抽背”,凌蔚也微笑不语,现场鸦雀无声的时候,吴考官叹了口气。
他站起来,正了正衣冠,对着凌蔚长长一作揖:“是下官小人之心。凌瑾堂高才,下官不如也。”
“吴大人何必这样。”凌蔚把吴考官扶起来,道,“瑾堂年少,诸位大人不信任,情有可原。若诸位大人已经认同,那就协同努力,不误了科举大事才是。”
“凌大人宽宏大量,但下官却不能厚颜无耻。”吴考官面如死灰,“下官将向陛下请辞主持科举之事。”
“吴大人何苦如此?”凌蔚忙道。
吴考官摇摇头:“下官决议如此。”
凌蔚还想在劝,吴考官却坚决告辞。
“时辰已晚,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昭道,“科举时间临近,所忙之事还多。”
众人纷纷告辞,在告辞之前,纷纷朝着凌蔚再次道歉,弄得凌蔚尴尬不已。
明明是自己被为难,怎么跟自己为难别人似的。
“干得好,没给老夫丢脸。”赵昭上马车前,勉为其难的夸奖了凌蔚。
凌蔚摸摸鼻子。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这件事并未就此结束。
吴考官不是说着玩的,他真的很坚决的去向皇帝陛下辞去了此次考官之职,并名言自己听信谣言,以为凌蔚名不副实,多有为难。如今凌蔚已证明其才华足以担任考官一职,并且心胸开阔,并不因为他的为难而责怪他。这让他羞愧不已,无法接受考官一职。
皇帝陛下也劝说了一下,意思意思,见吴考官意已决,便道:“吴爱卿被蒙蔽,事不怪你。爱卿能坦然承认不足,正说明爱卿心胸同样广阔,品德高尚啊。”
于是皇帝陛下赐下赏赐后,同意了吴考官的请辞,并把吴考官的学生加入了此次考官行列。
当然,那位次肯定没有吴考官高,但好歹也是给了吴考官面子,表示皇帝陛下还是很信任他的。
吴考官回家后长吁短叹,令人断了和谢霖安的书信。
谢霖安虽说不是他弟子,但却是他同门师兄的弟子,也算是他师侄。
吴考官和凌蔚并无交际,但听谢霖安言语后,对凌蔚多有偏见,认为凌蔚虽有才华,但太过浮躁,只是弄些花架子而已。
如今凌蔚这一场“抽背”,足以显出其苦功,也颠覆了他对凌蔚的印象。
第27节
恋耽美
第27节
不过后来共事这么久,不管谢荣是出于何种目的,但对他是真的好,教了他很多也帮了他很多。再说了,谢荣工作是真的认真负责,也难怪皇帝陛下对汉王蹦跶这么恼怒,还把户部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谢荣。
谢荣渐渐想通,朝着陛下、朝着太子靠拢,无奈汉王不给面子,谢家其他人也不给面子,谢荣虽然身为族长,却像是孤军奋战似的,被谢家其他人孤立了。
作为族长,作为谢家在朝中最大的官,谢荣本不应被谢家其他人孤立。但谁让汉王在呢,谁让汉王要求架空谢荣、孤立谢荣呢?这户部尚书加族长,怎么比得过未来的皇帝?
汉王背后还有其他世家支持,根本不在乎谢荣这一个户部尚书。再说了,汉王若真出什么事,谢荣能逃得过?谢荣被孤立了正好。他们扶持汉王,就是想扶持一个对自家有利的皇帝,若是谢家太给力,汉王肯定更亲近母族,他们不是白忙活了?
现在这样,他们在后面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谢家旁支那群傻蛋在前面当挡箭牌,还有谢荣拉低谢家对汉王的印象分,刚好。
可怜的谢荣,拼了命的想把家族从深渊里拉回来,却孤木难支,除了自己小家庭的人之外,其他净是拖后腿的。他忙不慌的给皇帝、太子增加好感,跟凌蔚套近乎,另一边就有人不但蹦跶,把他辛辛苦苦刷起来的好感度降到负数。
真是可悲。
凌蔚见着谢荣的大公子谢华亲自过来送年节礼,那态度之恭敬,就忍不住有些心酸。
“华章兄何苦如此?”凌蔚对谢华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这人虽说算不上才华横溢,依靠父荫坐到了礼部员外郎的位置,但为人还算是厚道,也没有什么恶习,在京中世家子弟中,也是难得的没有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高傲味道的一位。
谢华听从父亲谢荣之命,和凌蔚交好。一来二去,两人算不上多好的朋友,但也是熟人了。
“终归是我谢家的人。”谢华也心酸。大皇子看不起他和他二弟,转而交好谢霖安,两人心中不忿也无可奈何。但谢霖安犯错,还要他和他父亲赔罪,这心中怎么也过不去这个坎。
但即使他父亲被谢家架空了,但有着谢家家主的名号,谢家出什么事,他都得连带遭罪。有时候他想着,干脆让父亲把谢家家主的位置让出去得了。
可是个人都需要脸面,何况是谢荣这么高傲的人,他怎么可能做出这种事?
第七十七章 太子妃
谢华,字华章,谢荣嫡长子,户部员外郎。
谢琼,字琼瑶,谢荣嫡次子,宫廷二等侍卫。
谢荣的两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文一武,但无奈都不怎么给力。谢华太老实,谢琼也不会来事,两人简直不像是老狐狸谢荣教出来的。
谢荣的夫人也是个挺厉害的人物,不知道是不是父母都太厉害了,谢华和谢琼都耿直忠厚的不像一家人。
正因为如此,汉王很不待见这两兄弟,但凌蔚确实对两人感观不错。
特别是谢琼,叫着他琼瑶琼瑶的时候,心情就会特别好,很容易脸上自然而然就露出微笑。
这个原因,大家都是明白的。
谢荣这两个儿子都不是什么能让谢家更上一层楼的人,可这性格,也不是给谢家招灾的人,若谢家不出什么意外,下一代还是挺稳的。
再说了,谢荣身体不错,难说不能把这两个儿子培养起来。就算儿子培养不起来,不是还有孙子吗?
谢家还有两位皇子在宫里呢,怎么也不会衰落下去。
但是现在汉王在作死,谢家旁支在作死,那就不好说了。
……“谢荣给你送礼来了?”黎隶问道,“听说你跟谢荣那两不成器的小子关系还不错?”
“华章和琼瑶都是耿直人,相处起来很轻松。”凌蔚答道,“很难想象他两是谢大人的儿子。”
黎隶哈哈大笑:“朕也觉得。谢荣是给你赔罪?”
凌蔚摸摸脸颊,苦笑道:“谢大人也是不容易。谢大人一心为着皇上,可谢霖安不听他的,他也没办法。谢家旁支出了祸事,还是得谢大人背锅。谢大人和赵王爷都很累,大家都体贴点,多好?”
黎隶叹了口气:“也就只有你敢说实话。”
“陛下是臣的舅舅,汉王和赵王都是臣的表兄,臣自然说实话。”凌蔚劝说道,“陛下别太担心,汉王只是被蛊惑了,赵王不就挺好吗?谢大人和谢家两位公子也是兢兢业业的为陛下做事。捣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
“你倒是宽容,旁的人遇到这种事,肯定得恨上。”黎隶心里舒坦,不愧是他教导长大的外甥啊,简直比他一些亲生儿子还像他,这么宽宏大度。
“有什么恨的,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凌蔚笑道,“就算是大不了的事,臣也不会责怪不相干的人。或许陛下觉得臣为谢大人求情很匪夷所思,但臣曾经跟谢大人共事过,臣觉得,谢大人在户部确实让陛下省下许多心思。”
“你也替代不了?”黎隶好笑道。
凌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臣不成,太累。”
“你这个惫懒小子。”黎隶又好气又好笑,一巴掌拍在凌蔚背上,“你现在可是太子少傅,就这么给启辰做榜样的。”
“做榜样的是陛下,微臣何德何能,惶恐至极。”凌蔚忙道,“况且,臣懒惰了,殿下才勤快啊。”
“就你歪理多。”黎隶忍不住又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有点重,拍的凌蔚差点趴地上去。
皇帝陛下虽然许久没有骑马打仗,但是身手还在,凌蔚深受其害。
“得了,惫懒小子,你休息了那么久,也该忙一忙了。”黎隶笑道,“给朕滚到礼部去,科举由你当主考官并组织出题。”
凌蔚傻愣愣的指着自己,连谢恩都忘记了:“我?微臣我?陛下您开玩笑吧?主考官怎么讲,也应该是像微臣老师那样,胡子一大把的人才可以吧?”
“谁跟你说主考官必须得胡子一大把?”
“这样才能显得德高望重啊陛下。”
黎隶摸了摸自己下巴的胡子。虽然是歪理,但好像有道理啊。凌蔚在读书人中声望已经比较高了,他想让凌蔚的声望更进一步,这样不但打他主意的人得掂量掂量,对太子也有好处。
等凌蔚声望超过那些老顽固,他也好把空了许久的太子太傅的位置安上人。
不过似乎真的操之过急了?
“那就副主考官,协助出题吧。”黎隶点了点头,“居然你推举你老师,那就赵昭当主考官。他是国子监祭酒,也合适。”
“其实老师也很怕麻烦,微臣害怕回去老师会用鞋底抽微臣。”凌蔚缩了缩脖子,“而且,副主考官也很麻烦啊,出题比答题还麻烦。”
黎隶瞪了凌蔚一眼:“朕金口玉言,你叽叽歪歪什么?”
凌蔚叹了口气,乖乖跪下:“臣,领旨谢恩。老师要用鞋底抽微臣,陛下要救微臣啊。要不陛下给老师下旨时,写上不能因为这件事抽微臣?”
黎隶拿起手中压纸的白玉尺子就给了凌蔚脑袋一下:“朕认为,该下旨给赵昭,让他多抽你几下。”
凌蔚捂着脑袋喊疼,可怜兮兮的看着黎隶。
“起来!朕没用劲,叫什么叫。”黎隶被逗乐了,“给朕好好干活。”
“好的陛下,遵命陛下。”
“又贫。”黎隶让凌蔚坐下,又问道,“老幺最近心情看起来不太好,你们两闹别扭了?”
“没有。”凌蔚想了想,“估计是臣要到公主府过年,鹰飞有点不高兴。”
“小孩子脾气。”黎隶还以为什么事呢,“这有什么大不了的。给朕都到宫里过年,把常乐也叫上。”
凌蔚无语。您还说黎膺小孩子脾气呢,结果瞬间就帮黎膺解决问题了,这宠弟弟也宠的过分了吧?谁家过年不想在自己家里来着?把人叫到宫里过年三十,亏您想得出来。
“就这么定了。”黎隶准备下来好好说说黎膺。多大点事啊,郁郁这么久,早点跟朕说,朕不马上给解决了?这弟弟啊,长大了还是让当哥哥的操心啊。
凌蔚无奈。这回去不但老师会抽他,估计他哥也会抽他了吧?
……所幸皇帝陛下并没有欺负凌蔚的意思,让赵昭当主考官以及让常乐公主携驸马儿子到宫中过年三十的圣旨都下了,不过没人知道这和凌蔚嘴贱有关系。
赵昭当主考官,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虽然以前都是礼部的人主持,但赵昭作为国子监祭酒,地位身份声望都是足够的,当主考官也没差。
人礼部的人都觉得很合适,其他人也没什么闹腾的理由。
相比之下,凌蔚当副主考官倒是显眼了些。但他是赵昭弟子,又是太子少傅,声望在年青一代读书人中数一数二,好像除了年龄之外,也没什么可指摘的地方。
有一堆人拽着凌蔚的年龄说事,皇帝陛下只感叹一句,朕每次重用瑾堂,你们都说他年龄,也只能说他年龄,可见瑾堂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为此,朕每次用了瑾堂之后就会把瑾堂的官职撸了让他休息,免得你们继续说他。等这件事结束之后,瑾堂不会在礼部任职的。
众臣皆无语。陛下你嘛意思呢?臣怎么看不懂?
凌蔚尴尬摸额头。
陛下这意思还不明显吗?他凌蔚就是一块砖,哪里要用哪里搬。
好吧,这也是陛下信任的表现。
至于公主那里的旨意虽然也唐突了些,但皇帝陛下是以念旧为名,邀了京城所有的关系最近的宗室过年三十,所以倒也没人觉得是专门为常乐公主下的这个旨意,只认为陛下估计有什么大动作了。
或许是看到了一些不安分的宗室背后的动作,想要敲打一番。
然而皇帝陛下只是为了他幺弟不能跟凌蔚一起过年而想出的法子而已。这估计说出来也没人相信。
……“希望父亲在宫里别出什么岔子。”凌韫口中念着三清老祖阿弥陀佛,如果这时候基督教传进来,估计他还会在胸口划拉十字架喊着上帝保佑了。
“大哥你别太紧张了,父亲在陛下面前还是有礼有节的。”凌蔚宽慰道。
凌韫苦逼的看向凌蔚,眼中明晃晃的写着“不信”两个字。
凌蔚侧过脸。天啊噜,大哥到底对渣爹绝望到何种地步?他真的觉得渣爹在皇帝陛下面前还是很正常的。
凌蔚随着常乐公主一起进宫,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宗室之人。
除了当初和皇帝陛下争皇位的平王守着皇陵没能来之外,皇帝陛下其他两位兄弟,蜀王和淮王都来了。
这两位王爷的母妃身份低微,似乎在夺嫡之战中也不是站在皇帝陛下这边,所以并没有得到重用,在京城就跟个透明人一样,还不如一般达官贵人来的风光,凌蔚也从未见过这两位王爷。
除了这两位王爷之外,皇帝陛下的姐妹也来了四人,不过受封长公主的却是并非皇室血脉的先皇养女,凌蔚他娘。可见这四位姐妹也不受皇帝陛下喜爱。
大晏的公主也不是省油的灯,估计这四位姐妹也是站错了位置,不然也低调如此。
这么看着,皇帝陛下和黎膺当年处境确实十分堪忧,似乎除了他们两兄弟相依为命之外,就没人支持他们了。
也难怪两兄弟感情如此亲密。
黎隶许久不召集这些人一起进宫,也是看着这些人就想起当年的事,怎么想心里怎么不舒服。
他可是太子,皇后嫡长子,正统的皇位继承人。结果居然没人把他当回事,个个都以为他会完蛋。
现在谁完蛋了?哼?!
过了这么多年,他现在把人召集起来,看着那些人唯唯诺诺的样子,突然觉得这几年做的有点不对。
应该早点把人召集起来,最好每年都叫进宫里吃年夜饭。
看着多开心啊。
黎隶笑容顿时灿烂了,灿烂的一些人腿肚子都在打颤,之前因为一些人的蛊惑有些动摇的心立刻就摇晃了回来。
黎隶在当初四面楚歌的地步,都能当上皇帝。现在汉王的段数够他看吗?太子地位这么稳固,哪有可操作的余地?他们可不想和平王一样,去给先皇守灵。
大晏朝封王的封号都是按照封地来的(虽然那地方并不归他们管),独独平王的“平”字不是地名,可见处境之凄惨。
黎隶让他活着,可不是因为心软。
黎隶还不知道自己心血来潮,有了这么份额外效果。
不过即使知道了,他也不在乎。
对于这群手下败将,黎隶只会说,随便蹦跶,朕不是针对你,而是在场的各位,都是垃圾。
……这年三十的宴会是宫里私宴,男女也是分开坐的。
皇帝陛下右边坐着和他同姓的,左边坐着和他不同姓的。
按照尊卑排序,右边是太子,左边是凌梧。
黎膺很不高兴。
显然他哥给他出的解决方法并不合他心意。
他想跟凌蔚两人一起过年,不是跟着一大帮子扫兴的人一起过年。
还好皇帝陛下也不愿意和这些人一起过年,吃完饭之后就把人打发走了,男宾只留下凌蔚黎膺,女宾只留下常乐公主。
凌韫夫妇回去照顾他爹,不让他在常乐公主不在的时候出什么幺蛾子。
凌韫对他爹已经神经过敏,草木皆兵了。
凌蔚和黎膺终于可以在一起过年——虽然身边跟了一群小朋友,成年皇子已经回自己府上,太子死皮赖脸表示他还小还没成家于是留了下来。
而常乐公主被刘皇后留下来,则是商量太子妃的人选。
刘皇后并不想在娘家选人,在她看来,盛极必衰,一家不能出两代皇后,甚至皇妃都不要出,这才能让皇帝放心。
这家里的前途是男人打拼出来的,而不是挂在女人裙带上的。
刘皇后为人谨慎,不但娘家姑娘不要,和娘家沾亲带故的——比如姻亲家,也是排除在外的。
常乐公主虽然认为刘皇后太过谨慎,但小心驶得万年船,刘皇后能受皇帝陛下信任如斯,说不得就是因为这份谨慎。
况且常乐公主也认为,这家中荣耀不是靠着女人吹吹枕头风就能来的。
除了刘家和刘家的姻亲,太子妃的选择面就狭窄了许多——刘家和刘家的姻亲都是很靠谱的,家中也有许多教养良好的好姑娘。
太子妃的人选不好选啊。陛下正在打击世家,那么太子妃肯定不能是一等的世家之女。但太子妃家中没些底蕴,又会丢太子的脸。所以只能在已经转型为勋贵的世家中选。家中既要有底蕴,又要一颗红心向着陛下,不能有世家那副怪脾气——刘家就很不错,可惜刘家是刘皇后娘家。
除此之外,太子妃的娘家还得省心,但家中子弟又不能太没用。太子虽然不需要太子妃娘家的帮衬,但太子妃娘家也不能给太子拖后腿。哪怕清贵之家,子弟未做官但有才名有清名,也是可以的。
符合这些条件,还得有适龄的嫡女,选来选去,刘皇后和常乐公主只选出三家。
一是程家嫡女。这程家就是凌韫妻子程鸾的娘家。程家虽说前朝没落过一段时间,但靠着跟随先帝打天下,恢复了以往的荣耀。不但底蕴深厚不输于其他世家,也是铁杆的皇党。不若如此,常乐公主也不会选择程鸾作为长媳。
第二,则是邓家嫡女。这个邓家和常乐公主也有关系,乃是凌蔚师娘邓晴娘家。邓家虽是勋贵,但那邓家嫡女的母亲陈氏却是世族嫡女,出嫁前出嫁后的名声都非常好。她教养出的女儿,怎么也不会差。
第三位宁家嫡女,常乐公主就不怎么熟悉了。但凌蔚却是熟悉这一家的。那宁家,就是和缘分不浅的宁贤将军家。皇帝肯重用宁贤,自然宁贤一家一直是跟着皇帝走的。宁贤家也是世家,不过在大晏建国之时出了些岔子,一帮人支持前朝,宁贤这一脉支持先帝。后来先帝获胜,宁贤这一脉自然就成了本家。
因这个关系,宁家虽说是世家,但发家史和勋贵也差不多了。
这三家的家风底蕴以及政治立场都是合适的,剩下的就是考核三位女子,哪一位更优秀一些了。
疼爱孩子的刘皇后还琢磨着,最好让太子相看一下。这太子妃,最好还是得让太子有几分喜爱之情。这样夫妻两以后生活才和谐,未来帝后也才会和睦。
帝后不合,后宫不稳,那是大忌。
还在装小孩跟凌蔚要红包的太子,并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相看媳妇了,还乐呵呵的扒着凌蔚不放,别人要一个红包,他非要两个。一干弟弟妹妹也学他,一个不够,要两个。凌蔚大呼破产,然后笑眯眯的挨个儿补发。
黎膺摇摇头。凌蔚就是太宠孩子。这可是皇子公主,哪是这种宠法?
算了,皇兄不在意,皇嫂不在意,他也不用在意。
……虽然逃过了年三十,但凌蔚还是得回公主府吃团年饭,外加给祖宗上香。
凌梧不是蠢人,之前白仙仙的事,他也知道自己也是被利用了,心情很是不爽,对汉王也没那么热络了。
虽然他自认为对常乐公主没有那崇高的爱情,偶尔还会给常乐公主找气受,但这么多年夫妻,常乐公主正儿八经的找他商量,他脑袋正常的时候还是会听的。
这时候他和常乐公主的相处,就像是同僚,而不是夫妻。
比如这时候,他就认为常乐公主说得对。
为什么要恢复世家荣耀?因为自己是世家,自家得利啊。
如果自家不得利,别人家得利,那么自己跳个什么劲儿呢?
现在凌梧他自己手握兵权,大儿子继承兵权妥妥的,爵位也不会削减;二儿子自己挣了爵位,又有文名。大儿子二儿子都深受皇帝和太子信任,太子即位,自家也是妥妥的辉煌无比,甚至可以压下京城其他世家也说不准。
所以,太子即位哪里不好了?
汉王?汉王即位,难不成会提拔他们凌家不成?
常乐公主沉痛道,虽说夫妻不和,但她既然嫁入凌家,就是凌家的人。她两个儿子都姓凌,自然要为凌家打算。这汉王如果即位,凌家的兵权说不得就给谢家了,凌蔚作为太子少傅说不得还要被贬谪甚至坐牢,凌家可就败了哦。
而太子地位稳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即位。凌韫和凌蔚已经和太子十分亲近,凌蔚更是太子身边第一人。太子即位之后,凌家两兄弟一文一武,都是位高权重,肯定比现在更辉煌。
所以,何必为他人做嫁衣?你看看,现在汉王不是连你也算计进去?
凌梧想想也是,太子继位,他两个儿子绝对是被重用,凌家肯定会辉煌。那么其他世家衰败与否,和他有什么关系?和凌家有什么关系?凌家辉煌就好了啊。他真是被那一通世家辉煌的说辞给弄昏头了。
这世家也有更替,他凌家要辉煌了,其他家族兴衰荣辱,自己顾着自己吧。
这么一想,凌梧心情就好了,也不再天天教训凌韫和凌蔚亲近汉王了。
在他看来,甚至太子继位之后打压其他世族更好,凌家不就一枝独秀了?
凌蔚觉得他爹挺天真的。不过现在天真点也好,免得又弄出什么幺蛾子让他们收拾烂摊子。
……皇帝陛下给凌蔚扔了一副重担子,导致凌蔚刚过完年就开始忙碌。
这科举出题什么的,简直是太难了。一干德高望重的读书人,为此争的脸红脖子粗,都撸袖子打架了。
凌蔚这才知道,自家老师的战斗力有多强。听说师兄赵圭经常挨打,为师兄默哀三秒。
凌蔚自知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在他们吵架的时候,就缩在一旁当透明人,除非问到他,不然绝对不说话。
他以为自己够透明了呢,没想到还是躺枪了。
第七十八章 抽背
主考官只有赵昭一位,副主考官除了凌蔚之外,还有好几位。
但无论有几位,凌蔚都是最年轻的一位。
不是所有人读书人都能大肚容人。文人倾轧非常普遍。
碍于赵昭在场,其他人不好明显的排挤凌蔚。凌蔚也识趣,并不发表任何意见,只默默的缩在一旁等他们吵出个寅卯子丑来。
等这群人吵了几天,终于把题目确定了。或许是闲下来了,发现旁边还有这么个碍眼的,一个考官便殷勤说道,让凌蔚负责经义的出题。
“当年瑾堂经义的卷子,现在还在供人瞻仰。”那位姓吴,留着三缕美须的考官拱手道,“想必瑾堂一人就能完成了吧。”
经义别看只有那么几篇纸,但其内容广泛,不知要查阅多少书籍。其工作量之大,向来都是几位考官共同完成。
可以说,出题最大的工作量就在这里。
让凌蔚一人完成,显然是在为难人。
但凌蔚并非不可以一个人完成。
稍稍沉思一会儿,凌蔚就准备示弱拒绝这件事。
“吴大人说笑了……”凌蔚话音刚起头,就被赵昭打断了。
“瑾堂,学业可有懈怠?”赵昭问道。
凌蔚愣了一下,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瑾堂一日不敢懈怠。”
“是否每日勤读不辍?”
“是。”即使忙于公务,读书也是凌蔚为数不多的休息方式之一。
“可否有把握完成这次经义出题?”赵昭严肃道。
凌蔚又愣了一下,看着赵昭黑沉的脸,慢慢露出一个笑容:“若诸位大人不嫌弃,在下愿接下这份差事。”
“这可是科举大事,急得很!”旁边一考官忙道。他显然看出来,赵昭是动了真火了。
其实吴考官也只是嘴上说说,想听凌蔚服软而已,真没打算让凌蔚一个人做这事。
要是最后试题出不出来,担责的可是所有人。
“瑾堂你需几日?”赵昭并不理会。
凌蔚道:“两日之后,在下将初稿给诸位大人定夺。”
“那么两日之后见分晓。若不能完成,我会亲自向陛下请求,让你退出这次主持科举。”赵昭环视周围脸色不定的众人,“可还有异议?”
“赵大人严重了,凌大人可是陛下亲自指定。”吴考官顿时觉得下不了台,阴阳怪气道。
“老夫会一力承担。”赵昭捋了捋胡须,“吴大人请放心。”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愿当出头鸟,面面相觑。
早听说赵昭脾气暴躁,随着其岁数渐长,赵昭的脾气已经收敛许多,让许多人忘记当年的他和凌蔚一样,是一个喜欢到处打脸的人(凌蔚:……我明明是被动打脸……)。
这旁的人确实对凌蔚有些妒忌,表情上也带出来一些。但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没能让皇帝陛下改变主意,而凌蔚也确实除了年龄之外,无可指摘,他们也就是酸两句罢了。要说真为难人……以凌蔚在皇帝太子面前都是大红人的资本,谁会为难他?
吴考官也是酸两句而已,待凌蔚服软之后,再打着哈哈说自己只是开玩笑,也就过去了。
谁知道赵昭这破脾气真的爆了,非得让凌蔚独自完成经义的出题?
而这话是吴考官先提出来的,其他人当时也跟着附和,都没有提反对意见的。凌蔚顺势答应下来,似乎也没什么错。
就算他们要扯出事关重大,赵昭都说自己要一力承担了,还说他自个儿也觉得学生资历太浅,若不能完成这件事,就是能力不足,不堪留在此处主持科考,他们还能说什么?
并且他们隐隐觉得,是不是赵昭真的觉得凌蔚参与主持科考不合适,树大招风嘛,说不得只是找个借口让凌蔚退出?
众人踌躇着,想着反正就是两天的事。他们一起加班加点,两天也只是翻书讨论,还没开始出题呢,等得起。
两天后凌蔚就滚蛋了,那多神清气爽啊。
得,没人觉得凌蔚能完成这件事似的。
“那下官就拭目以待。”吴考官冷哼一声,竖子狂妄,自不量力!
“在下不会让诸位大人失望。”凌蔚拱手微笑。
……“所以瑾堂那小子就真的接下了?”黎隶拍着大腿,吹胡子瞪眼,“朕指定的人选,居然难为难!有什么不满意的,直接对朕提!”
赵昭道:“陛下意在为瑾堂扬名,那让瑾堂自己解决这件事才是最佳。况且或许连微臣也难以完成,但对瑾堂而言,他若真勤读不辍,并不难。”
黎隶的气稍稍顺了些:“也是。瑾堂还是有些天赋的。”
他得意的笑道:“朕的外甥,自然与众不同。这次也能让他们好好看看,自己不成,不要以为人人都不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看以后谁还拿瑾堂的年龄说事。那小子现在闭关看书?”
“是闭关了,在做什么微臣并不清楚。”赵昭答道,“但看瑾堂胸有成竹,微臣也并不担心。”
黎隶得意的点点头。不愧是他外甥,他教出来的孩子,就是能干。
赵昭心中也很得意。不愧是他学生,他教出来的孩子,就是厉害。
太子看看黎隶,又看看赵昭,小声道:“父皇,儿子能去帮瑾堂吗?”
“好好呆着,别添乱。”黎隶道,“这事旁的人参与进来,反而没有瑾堂自己来得快。”
“真的?”太子还是担心,“帮着翻翻书也不行?”
“还不如他自己翻书快。”
“儿子可以帮忙抄书啊!”
“你要闲得慌,去找你王叔学骑射。朕可听老幺说,你骑射功夫有退步。”黎隶瞪。
太子耷拉着头:“儿子遵旨。”
太子一步一叹气的走了。黎隶哭笑不得:“朕这太子,就是被瑾堂宠坏了,在朕的面前没大没小,让赵爱卿见笑了。”
太子怎么也是被陛下您宠坏了,和咱学生有什么关系啊?赵昭心中吐槽,嘴上却道:“太子在陛下面前,本该如此亲近。太子是天下人的太子,但太子在陛下面前,就只是儿子而已。”
黎隶点头:“说得也是。但启辰也大了,该成家立业了。”
赵昭低着头,不再回答。这话可不是他该搭的。
……经义出题一事,对于凌蔚而言,虽说有些劳累,倒也确实不是完成不了的事。
过目不忘,他这金手指可一直没丢过。
再加上这几年他不但没有丢下读书,反而因为家中渐渐富裕,又能随意出入黎膺书房,所以阅读面更广、阅读量更大了。
凌蔚先翻阅了历代科举经义试卷,闭着眼,在脑海里整理每代经义试卷的出题规律——虽说所出题目不尽相同,但范围总是那些,每一部分题也不是杂乱无章的。
凌蔚打好腹稿之后,就开始打草稿。这时候他列出来的就类似于后世的考试大纲范围,并且列出具体书目以供参考。
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反复删减之后,凌蔚就开始确定题量,以及每一部分在题量中的比重。
确定好具体数量之后,就只剩下出题了。
根据往年考试平均难度,凌蔚分了难、中、易三等题目。易的题目,自然是经义书籍中脍炙人口的一些经典篇章。这些篇章几乎人人都会背,但太过经典不可能不考,属于送分题。
中等难度就是选择一些较为具体的事件,比如年份、地点、时间之类。要答出这类题,就需要看书仔细,并且记忆较强。
而难题,则是从书本上不能直接得到答案,需要通过一部分逻辑推断来得出答案。比如题目问《春秋》中某一未提明的时间,孔子在何地。考生们必须记得孔子在那时间前后最接近的时间所做的事,然后通过逻辑和常理推断,得出孔子此时在何处的结论。
这不但要能记忆细节,还要有一定生活常识和活跃的思维,不是死读书就能答的出了。
经义也是能考出考生们的脑袋好不好使的,可不是光背诵就可以的。
除了填空题,经义还有给材料作文。不过这经义所需要写的文章题目,和诗词题目、策论题目等已经被其他考官在那几天吵架中吵出来了,凌蔚就不需要废功夫了。
他所出的题,只是填空和简答题而已。
只一日,凌蔚就将试卷出好。剩下一日,他则把用到的书搬出来,一道题一道题的检查。
虽然他过目不忘,但记忆总有疏漏,说不准就有记岔的地方,或者写错的字之类。
他还真发现几处小纰漏,改正之后,又担心自己检查不出来,拉着黎膺给他做苦工。
黎膺检查了一遍,表示并无错误之后,凌蔚才好好的睡了一觉,精神饱满的去“交卷”。
……在凌蔚“交卷”的时候,赵昭倒挺淡定,其他考官却紧张的不行。
他们倒不是担心凌蔚,而是担心自己。
经过这两天的思考,他们觉得,就算凌蔚说他一力承担,但是若是凌蔚真的不干了,皇帝陛下还是会生气吧?
要不等凌蔚完不成的时候,他们好好劝一劝,还是把凌蔚留下来。经过这次打击,凌蔚总不会那么狂妄了。
稍稍打击一下就好了。
赵昭知道他们的打算后,冷笑不已。
凌蔚什么时候狂妄过?他可是一直没插过嘴,在旁就跟透明人似的。但就是有人跟他过不去,上赶着让他打脸。
凌蔚和他年轻时候的脾气不同。他是主动去打别人脸,而凌蔚则是不断有人找他茬。
他这个当老师的,看着就生气。
凌蔚真的将试题交来的时候,考官们并不意外。
出题不难,但题要出的好,那可不容易。
但凌蔚带来的不只是试卷,还有他的考试大纲和参考书籍。
这一套试题中包含哪些范围,每个范围占多少题量,出自哪些书籍多少页哪一年的版本和注释,凌蔚都写的一清二楚。
不止这些,凌蔚还写了往几年的考卷分析,明摆着自己这份试卷所出题的范围和难度,是一样的。若是有人质疑凌蔚出题的根据,那么这就是根据。
往年的试题,就是根据。
考官们在看到凌蔚写的考试大纲、参考书籍、以及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就感觉心中“咯噔”一响,升起不好预感。
在传阅完那一份考试大纲和往年试题分析的时候,众位考官已经耷拉着脑袋,认为不用看题了。
凌蔚这份大纲把试题出处都写出来了,还需要看什么?
本来以为凌蔚这次可以被“治”一“治”,锉锉他的锐气。这对年轻人也是有好处的啊。
哪知道凌蔚还真能完成这个需要很多人完成的任务,拿出了一份无可挑剔的试题。
看着那份大纲,那份分析,那份参考书籍,最后再看看那份试题,之前的轻视和不满也烟消云散了,甚至连妒忌都妒忌不起来了。
这有真才实学,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啊。怪不得皇帝陛下如此看重,确实是除了年龄之外,凌蔚不输给他们在场的任何人了。
而年龄很重要吗?凌蔚年龄小,却比他们更有才华,年龄更是优势啊。
“瑾堂高才,在下自愧不如。”一位考官放下试题,叹口气,拱手鞠躬,“之前多有得罪。”
有这位考官起头,其他考官也跟有了台阶下似的,纷纷表示歉意。
皇帝陛下拟定的这一批考官名单,多是有德有才的人。起先或许对凌蔚有偏见,但现在凌蔚显示出不输于当年三元及第的才华,证实了赵昭所说的“勤读不辍”,其他人的偏见也就变成了佩服了。
“凌大人准备充分啊。”吴考官似笑非笑,他就不信了,真的两天能弄出这么详尽的试题,“陛下早就告诉凌大人,有意凌大人参与这次出题了?”
吴考官一说,其他人心中恍然。
是啊,说不准是早就准备好的。说不得这份单子都不是凌蔚一个人做的呢。
皇帝陛下提携凌蔚的意思十分明显,不一定不是借这件事故意让凌蔚出名。说不准赵昭也是知情的,故意演戏而已?
虽然这事是吴考官提出来的,但说不准赵昭和凌蔚自己会找机会,让事情往这方面发展。
众人的眼光有些疑惑了。
毕竟这非一人之力能做出的事,他们疑惑也再所难免。
凌蔚冷哼。他就知道一定不会就这么结束。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凌蔚突然开头道,“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众人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有人突然拿出《左氏春秋》翻开——为了出题,他们这里的书籍很多,并且都是分好类的。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半个多时辰的时间,众人就这么傻愣愣的坐着,听凌蔚背书,听他一字不漏的背完春秋。
凌蔚示意旁边小吏掺满茶水,润了润嗓子后,道:“这《春秋》就用了半个多时辰,若要在下一本一本的背完,恐怕今天时间来不及了。在大纲上的书籍,在这里也是有的。诸位大人可以随意拿一本,起一句两句的头,由在下背诵后面的。”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被凌蔚的“背书”给吓到了,都不知该如何反应。
赵昭冷笑一声,随手拿起《礼记》:“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凌蔚道:“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
“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
凌蔚道:“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
一考官拿出《周礼》,道:“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
凌蔚道:“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以时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能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以行赦宥。”
……
几来几往,在场的所有考官都参与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抽背”。凌蔚的考试大纲中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有其他别人写的注释和经义文章,共上百篇文章,他们都一一抽查过,又是一个时辰过去,凌蔚除了让续水之外,中途都未停顿过。
吴考官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在大家都不再“抽背”,凌蔚也微笑不语,现场鸦雀无声的时候,吴考官叹了口气。
他站起来,正了正衣冠,对着凌蔚长长一作揖:“是下官小人之心。凌瑾堂高才,下官不如也。”
“吴大人何必这样。”凌蔚把吴考官扶起来,道,“瑾堂年少,诸位大人不信任,情有可原。若诸位大人已经认同,那就协同努力,不误了科举大事才是。”
“凌大人宽宏大量,但下官却不能厚颜无耻。”吴考官面如死灰,“下官将向陛下请辞主持科举之事。”
“吴大人何苦如此?”凌蔚忙道。
吴考官摇摇头:“下官决议如此。”
凌蔚还想在劝,吴考官却坚决告辞。
“时辰已晚,有什么事,明天再说吧。”赵昭道,“科举时间临近,所忙之事还多。”
众人纷纷告辞,在告辞之前,纷纷朝着凌蔚再次道歉,弄得凌蔚尴尬不已。
明明是自己被为难,怎么跟自己为难别人似的。
“干得好,没给老夫丢脸。”赵昭上马车前,勉为其难的夸奖了凌蔚。
凌蔚摸摸鼻子。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这件事并未就此结束。
吴考官不是说着玩的,他真的很坚决的去向皇帝陛下辞去了此次考官之职,并名言自己听信谣言,以为凌蔚名不副实,多有为难。如今凌蔚已证明其才华足以担任考官一职,并且心胸开阔,并不因为他的为难而责怪他。这让他羞愧不已,无法接受考官一职。
皇帝陛下也劝说了一下,意思意思,见吴考官意已决,便道:“吴爱卿被蒙蔽,事不怪你。爱卿能坦然承认不足,正说明爱卿心胸同样广阔,品德高尚啊。”
于是皇帝陛下赐下赏赐后,同意了吴考官的请辞,并把吴考官的学生加入了此次考官行列。
当然,那位次肯定没有吴考官高,但好歹也是给了吴考官面子,表示皇帝陛下还是很信任他的。
吴考官回家后长吁短叹,令人断了和谢霖安的书信。
谢霖安虽说不是他弟子,但却是他同门师兄的弟子,也算是他师侄。
吴考官和凌蔚并无交际,但听谢霖安言语后,对凌蔚多有偏见,认为凌蔚虽有才华,但太过浮躁,只是弄些花架子而已。
如今凌蔚这一场“抽背”,足以显出其苦功,也颠覆了他对凌蔚的印象。
第27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