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缘 作者:若花辞树

    第20节

    京师四方则,王化之根本。曾有人言,京兆尹是全天下的官中最难做的一个,“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这首诗,说的便是京兆难为,十年间换了十五人。

    崔云姬继任来便战战兢兢,唯恐行错,她是朝中数得上的年轻人,是可预见将来辉煌的,万不能在京兆一职上跌跤。

    大半月未来衙署,公事堆叠如山。

    崔云姬心下哀叹,坐下老老实实地处理起来。

    早出晚归五日,终是将欠下的事物都理清了。

    归家,又有管家递上家中父亲的来信。信中语气极为关切,问她下狱一事,先前惊闻,他去信祖父故旧,欲组织营救,不想隔不到一日,又闻说她已释放了,探问究竟因何?可有吃苦。后面又问了句京中形势如何,叔父在地方已有十年,资历与名望都已攒足,倘若此时进京,是否是好时机。

    父亲乃当世鸿儒,并未出仕,而是在家教导族中子弟。江南与京师隔得远,消息便有延时,事情已过了近一月,方有一次书信往返。

    先隐晦说了此番遭受无妄之灾,误会而已,陛下那里,已有说法,请父亲勿忧。而后细细分析了京中当下的诡谲形势,联合叔父端方的人品,又回信,此时并非入京的好时机,锦衣卫肆虐,易卷入是非,不如等过几月,届时兴许有好缺,再谋入京不迟。

    写完,装入信袋,封口,派家仆送回江南去。

    等叔父入京,朝堂上事便有个可商量的人,倒可稍解压力。

    崔云姬搁下笔墨,缓缓舒了口气,看了眼窗外苍穹,完满的一轮明月悬在树梢。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不知怎么,就想到这么一句。

    似乎有近一旬未见宛娘了。原先一直不见,倒没什么,可一旦见过,便如魂牵梦绕般的扯动她的心神。

    那就……去看看?崔云姬将落到脸侧的一缕发拨到耳后,唤了婢女来。

    “取一盏风灯来。”崔云姬吩咐道。

    婢女转身出去,回来时,手中提了一盏风灯:“这么晚了,小姐是要去哪里?”

    “到宛娘那里坐坐。”崔云姬接了过来,笑道:“我自己去就好,你去歇了吧。”

    都是在家中,婢女也没什么不放心的,便笑着答应了。

    崔云姬披上一领斗篷,提了风灯,便朝宛娘那里去。

    这座府邸乃是祖产,当年祖父在京为官时所置,占地颇广,景致亦是精心整顿,兼之人老难免思想,祖父在晚年,又在府中修了江南风景的庭园,故而,每当月影朦胧,这座极具江南风情的庭园便如拢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水雾,婉约深秀。

    像某个温婉的女子。

    崔云姬每见宛娘,总想起水乡的乌篷船、青竹伞,还有那濛濛烟雨。江南独有的温婉柔情都深深体现在宛娘身上。

    说起来,她们都是江南人士,那一幅幅山水楼台的景象是崔云姬幼年时最熟悉的美景。长大离乡,远离了柔情与温婉,却并未忘却,而是默默藏在心中。

    这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士子都不可避免的经历,思乡之情,难免会在平日所见所闻中突然触动心肠。

    而宛娘,总让她觉得亲切。

    走到小院外,门扉紧闭,透过矮墙望进去,窗内人影依稀。

    一阵风吹过,风灯中的灯火晃了晃。

    崔云姬走上前叩门。

    不多时,便从里面传出一阵轻微的步履声,接着便是一声女子清婉的问话:“何人?”

    崔云姬弯了弯唇,回道:“是我。”

    门从内打开,宛娘站在门后,一袭淡青的斗篷,看到她时,侧开身,目光柔和:“请快进来。”

    崔云姬跨过门槛进去,宛娘在她身后合上了门。

    二人走入房间,宛娘道了声失陪,便走入寝室,不多久,她换了身琉璃白的齐胸襦裙出来,可见适才是已睡下了。

    崔云姬不由惭愧,她这么不管不顾地就过来了,倒给人添了麻烦。

    “怎么突然来了?”宛娘的声音细细柔柔的,她望着崔云姬,眼中始终是柔和的光芒。

    崔云姬歉然道:“只是想起有些日子没见你了,便过来看看,不想扰了你安置。”

    在她对面坐榻上坐下,宛娘语带安慰道:“不要紧,我终日无事,并不困乏,大人来坐坐,也好。”

    如此善解人意,崔云姬释然地笑了笑,道:“过些日子,我叔父一家兴许要入京,叔父家的小表妹,也是个温良娴淑的女子,到时你可常与她玩,就不会觉得无聊了。”

    宛娘并没有如崔云姬预料的那般产生兴趣,她只是微微笑了一下,而后,关心地问道:“令叔父入京,我在这里,是否会添麻烦?”

    住了这么久,宛娘也知道这里是崔氏祖产了,京都居,大不易,崔云姬住在这里,崔叔父进京来,自然也要同妻眷儿女入住。

    她面上带了点忧虑,崔云姬摇了摇头,温和道:“府里够居住了,你在这里,就如家人,哪有家人会给家人带来不便的道理?”

    宛娘不想她会说出这番话,不禁怔了怔。

    “宛娘,我当你是家人,你尽管就把这里当家来待,不要拘束,有什么说什么,想做什么也尽管去做,差遣仆婢也无需顾虑,就把这里当作家。”崔云姬带笑道,言语却是真诚无比。

    这番话说的,称得上掏心掏肺了。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家同她分享,是将她当做自己人了。宛娘很感激,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段早已尘封的记忆。

    曾经还有一个人对她说过相同的话。

    “你不是来做客的,这就是你的家,有什么要取用,要差遣,都不要迟疑。宛娘,我会一直待你好的,你就放心吧。”

    心扉突然间被触动,那种酸涩的感觉倏然间布满全身,让她的双眼都湿了。

    她没有做到一直待她好。但她却用命来换她后半生的安稳。

    到了现在,宛娘已分不清,她对林潭是爱是恨,然而每次想起她,都痛彻心扉,她就像她心上的一条伤疤,看起来痊愈了,忘却了,可不知什么时候,又复发了,疼痛了。

    崔云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番话竟将宛娘说得哭了起来。她并没有哭出声,只是眼泪猝不及防的流下,察觉到自己失态,宛娘笑了笑,想要说什么,喉咙却梗得发紧,说不出话来。

    宛娘常会对她笑,无一例外都是温婉暖暖的,可这次,苦涩与勉强让人看得心酸。

    崔云姬不知所措,眼看着宛娘努力的抑制自己,而眼泪却毫不听话,她直起身,轻轻将宛娘揽到怀里。

    低低的抽泣,压抑得让人心疼,肩上的衣衫很快就湿了。崔云姬抬手,又放下,犹豫终是抵不过心疼,她将掌心谨慎地贴上了宛娘的后背,顿了顿,轻轻地拍她的背,温柔地哄道:“没事的,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会过去。”

    那哭声愈加压抑,越加悲切。

    这两年多来,她一人居住在这方小小的院中,有多少次,也是这般无望的哀泣?只是那些时候,她只有一个人,任她如何伤心悲痛,都无人安慰,无人心疼。

    怀里的人是那样清瘦柔弱,她总是温柔的笑容下藏了多大的苦楚伤痛。崔云姬微微仰起头,她的眼角也变得酸涩起来。

    ☆、第九十章

    有些感情是不能预料的,有些感情是情不自禁的。

    在崔云姬反应过来之前,身体的本能已抛弃了她的理智,追随了她的心。她揽着宛娘,听着她压抑的低泣,心痛难遏。那微微颤抖的肩,那轻轻抽泣的哭声,都化作刀,割破了她的心防,让她心疼,让她控制不住自己。

    她低下头,亲吻宛娘的发顶,淡淡的发香萦绕在她的鼻息,发质柔软,双唇触碰上去,就像轻软的云,哭声仍在继续。崔云姬揽住宛娘的肩,往下亲吻她的眼,吮去她的泪。

    宛娘的身体僵住了,她不敢置信地睁开了眼。

    崔云姬抬手,遮住她的双眸,吻往下,落到她的唇上。

    她知道,宛娘的经历坎坷,她是犯官之后,从小就被充没为奴,因娇媚绝世的容貌被卖入青楼,她曾是秦淮河上出名的妓子,在开苞前被林潭十万两白银买下,后来,又做了闵世杰数年侍妾,闵世杰说得再好听,也改变不了他染指了她。林潭、闵世杰,两个男人,也许还有更多?

    可那有什么关系?只要宛娘愿意接纳她,这些不会成为她们的阻碍。她心疼她的身不由己,心疼她命途多艰,心疼她连痛哭都不敢放声。

    那些生命中不公正的对待给她留下的伤痕,她愿以自己后半世的温柔相待去抚平。

    唇下的双唇如此柔软甜美,崔云姬忍不住吮吸。宛娘终于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她推开崔云姬,赤红的眼中是羞愤,是痛苦,是无地自容。

    崔云姬苦笑,她看着宛娘,声线喑哑:“对不起,冒犯你了。我非有意,情难自已。”不管怎么说,她都是冒犯了她,这行为,很是可耻。崔云姬极力将语气放到低缓温柔,欲安抚宛娘:“你可否将这里视作你的家,将我视作家人,不论何时何地何事,你尽可将我作为依靠……”

    她尽量说的委婉,但意思是已很明了了。

    宛娘剔透如琉璃地双眸中渐渐染上不敢置信,她艰难地开口:“大人……我……”她在想,要如何拒绝方能不那么使人丧失颜面。

    顿了顿,宛娘垂下眼眸:“并非大人不好,是我配不上,我愿是……”

    “我知道,”崔云姬语气温和的打断她,“你的过往我都知道,你本是妓子,后被林潭赎下,成了他的人,之后因闵世杰无意中见到你,惊为天人,多方逼迫之下,林潭走投无路,将你送给了他……”她知道的清清楚楚,两年前将宛娘接到家中后,她便使人去调查了。

    听她以如此自然且温柔的说出这些不堪的过往,宛娘脸颊通红,但她仍是纠正道:“你说错了,林潭不曾拥有过我。对我惊为天人的是林潭,她视为我天人,珍惜爱护,却唯独不曾索取,而闵世杰,不过欲、望罢了。”林潭脾气不好,总是与她争吵,说的话狠,但她真的,从来不曾动过她一根指头。

    宛娘的情绪随着她的话平静下来,她微笑,笑意仍旧温婉:“蒙大人错爱,宛娘感激不已,只是心中早已立誓,愿孤灯索影,了此残生,不敢再盼真情。”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回答,可当它真的来了,却是如此的难以承受,崔云姬皱眉,又缓缓的松开,她勉强的笑了笑,甚至不敢再看宛娘。低垂下眼眸,看着素色的坐榻,心痛起先是轻微的,如水波般晕开,直到每个角落,那股密密麻麻的痛意像被唤醒了一般,倏然间强烈起来。

    崔云姬握紧了拢在袖下的手,她仍旧努力保持着风度,仍旧温柔地对待她心爱的,却拒绝了她的女子:“你何不再想想?往后岁月还很漫长,孤灯索影未免太自苦了,宛娘,这样说兴许很冒昧,但仍请你相信,我不是最好的,还是个女子,但我能保证必定护得住你平安,必定一如既往地对你好,必定矢志不渝,一心一意。你是否再考虑考虑。”

    宛娘没有任何犹豫地摇了摇头,崔云姬的眼角耷拉下去,双唇抿紧,透露出一种受伤与脆弱。

    宛娘低下头,不忍再看。

    半晌,崔云姬抬起头,她清澈的双眸坦然地看着她,故作轻快道:“那就这样吧,”她安慰她,“这种事勉强不来,你不要有负担。只是,你尚年轻,早早心死,后面的几十年如何度过?我不够好,总有好的人,会遇上的。”

    她说罢,也没等宛娘回复,快速地站起来,道:“时辰不早了,你快些安置吧,我也告辞了。”话音一落,便转身走了。

    她走得飞快,像在躲避什么,像在掩饰什么。

    宛娘分明看到,崔大人转过身去后,她的肩膀在颤抖。

    她定是,哭了。

    宛娘很难受,这个温柔的女子,被她拒绝伤害之后,仍旧照顾她的心情,仍旧没有一句责怪抱怨。

    该离开了。宛娘默默想道,不论去哪儿都好,就是,不要再住在这里了。

    伤害过她之后,她如何有面目若无其事地赖在这里。再且,唯有她走了之后,崔大人才能放下她,忘了她。

    只是,她该去哪儿?是回临安,还是留在京师?又或去别的地方?

    命若浮萍,这一世,都在飘零。宛娘愣愣地坐着,心中不舍极了。

    半晌,她起身转回内室,脱下外衫,换上寝衣,躺到榻上,却久久不能入睡。

    隔日一早,宛娘起身,她想了一夜,终是决定回临安去。

    她的东西不多,不过半个时辰,都归整毕了,她的放到包袱里,房中原有的,便放到原处。

    接着,便该是雇辆南下的马车。

    正要去请管家来,问一问他何处能雇到可靠的车夫,便看到崔云姬往这边来了。

    她穿着梨花白的襦裙,发上挽了个低髻,步履从容的往这里走来。看到宛娘,她笑了笑,一切如常,仿佛昨夜只是一场独属于宛娘的梦。

    宛娘有一瞬间的恍惚。

    崔云姬很快便走到跟前,看着宛娘,若无其事道:“你哪里去?”

    “我……”宛娘犹豫了片刻,然一想到走前也少不了与崔大人辞行,便也坦然道,“正要去向管家讨教,何处可雇到马车,我预备回江南去,这两年,麻烦大人了。”

    崔云姬哦了一声,面不改色,她朝宛娘身后望了望,那里与平日并没有什么差异,却让人陡然生出一种空落落的感觉来。崔云姬心下怅然,她收回目光,望向宛娘道:“这个不急,且让我进去坐坐吧。”

    宛娘侧身让开,道了句请。

    有一种名为疏离的气氛将她们的距离远远推开。

    房中都已整理好了,本就放在这房中的物件,宛娘一件都没有带走,包括,那只玉镯。

    崔云姬的目光在房中扫视了一圈,她回过头,缓缓地道:“你要去哪里?”

    “临安。”

    “你在那里没有亲友,要如何生活呢?”

    “租一处小院,做些绣活,便可度日。”宛娘回答。

    崔云姬摇了摇头:“我不是说这个。我不放心你露面市井,更不放心你一人独居,太危险了。”

    宛娘咬唇,低声道:“我会小心一些。”

    崔云姬叹气:“有些祸患,岂会因你小心便躲过?”她认真道,“你不要走,仍如之前那般安心在此。昨夜的事,就当不曾发生过,我什么,都不会再说,也可尽量不来这里,让你清净。”

    她这般说,也的确是这般想的。想比眼睁睁看着宛娘离去,她宁可不说、不看,让宛娘在她的羽翼下平安地生活。

    宛娘沉默,她低头看着地面,久久未言,就在崔云姬以为她要默认时,宛娘低声道:“但你会难过。况且,这里是你的家,我又凭什么让你不来这里?崔大人,你的好意,宛娘铭感于心,只怪宛娘不识好歹,辜负了您的好意。”

    她又拒绝了她。

    崔云姬闭上眼,她道:“宛娘,你说的不错,我会难过。你是我喜欢的人,你在我家住着,这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但你不喜欢我,我不能来打搅你,我只能站得远远的,每日通过询问仆人来知晓你的情况,这会让我很难过。”

    她睁开眼,目光径直地看着宛娘:“但是,假若你就这样走了,我便不止是难过。我会自责,因为我的鲁莽,让我深深喜欢的人远走,她是一名弱女子,手无缚鸡之力,这一去千里,若是遇上什么不测,我一生都会在后悔自责中度过。我还会觉得很痛苦,再也见不到喜欢的人,这必然使我痛苦。我会深深牵挂,夙夜难寐,会时时刻刻地想,你在遥远的地方过得可好。虽然,你不在这里,我仍旧会日复一日的想念,仍旧会难过。”

    “宛娘,倘若你是为了我不再难过而决定离去,那就留下吧,你留下了,我虽难过,也能感觉到一丝幸福。”

    ☆、第九十一章

    宛娘终究被崔云姬打动,答应了留下。

    崔云姬那里是准备了两套对策的。她隔日醒来,便知昨夜太过鲁莽了,宛娘必是要走的。她连忙赶过来,果见宛娘已收拾好了行装。吗,她那时已打算好了,尽量劝宛娘留下,若她着实不肯,她便去信家里,让家中代为照料,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宛娘果真一人独居。

    幸好,她没有坚决地非要走,虽然家中可以代为照料,但怎么比得上她亲自照顾来的放心?

    相对于崔云姬的庆幸,宛娘则是百般纠结的。

    她实在没有留下的立场。这种既不答应,又占用人家的屋子,她委实不能心安理得。但崔大人那般真挚诚恳,她若再一意孤行,非但显得不识好歹,更是伤人。她并不愿让崔大人难过。

    兴许过一阵便好了。宛娘不认为自己好到已明确拒绝了还能使人念念不忘。崔大人应当也只是一时的迷失吧,等过一阵,便好了。

    宛娘的一生当中有许多身不由己,她像一根藤蔓,依附着他人生存,这便决定了她没有自主。她的命,她的生活,总是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留下之后,宛娘已经做好了准备,应对崔云姬接下来的攻势。她执意留下她,必然是为了求取回报,既然如此,她就坚决一些,始终不松口,总能让她腻烦,总能使她不伤颜面的收回错付的心。

    到时,又可皆大欢喜。

    宛娘已想好了,不论崔云姬说什么,她都能从容的应对,但她万万没想到,那日之后,崔云姬便再不曾在她面前出现。

    宛娘有一瞬间的茫然,不知怎么,崔大人便不来了,可是她已伤到了她的自尊,故而她要眼不见为净?

    这倒是好。

    虽有些莫名,有些怅然,宛娘到底是松了口气,也如往日那般安静地活在崔府的一隅。

    数月过去,那晚的事渐渐的淡去,两位当事之人谁都不提,似乎二人都存了让它就此湮灭在时光中的心思。

    接下去便是地方的一股流民作乱,皇帝派了上卿为镇抚使前往平叛。上卿显露出她卓越的胆识与过人的手段,几乎兵不血刃便将流民荡平。

    上卿回京那日,陛下亲自前往京郊相迎,崔云姬为京兆,自少不了跟随。然后,她就看到了让群臣捂脸,让她羡慕得心头发酸的一幕。

    陛下终于不再遮掩,终于坦坦荡荡地将她对上卿的爱意宣告人前。

    这种我喜欢你,你恰好也喜欢我的事情,太难求,崔云姬再是羡慕,也毫无办法,她能设法让罪犯伏法,她能设法让政敌投诚,她自幼勤奋,在庶务上有着坚韧的态度,但唯独对感情,她总是望而却步。

    兴许是不想让喜欢的人觉得她烦人,故而知趣地保持了距离,又兴许是她生来便不喜勉强,故而对喜欢的人保持了最大的优容。

    但不论是怎样,每每想起宛娘,她都是无比的想念的,尤其是知道她就在那里,却极力地控制自己不去见她。

    她不知道自己这份极力克制的喜欢是否会因她努力地克制而果真便消失了,当皇帝册后的诏书下达,崔云姬觉得寂寞,觉得空虚。她想去看看宛娘,想问问她,果真一点都无意么?但她终究没有。她知趣的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圈子中,不越雷池一步。

    日子是漫长的,仿佛过不到尽头。

    每一日都做相同的事,再是一层不变的人也会觉得乏味。这日初雪,天地苍茫,宛娘撑伞,走出小院,沿着小径,慢慢地走,看看北国的冬日的雄壮风光。她慢慢地走到湖边。

    说是湖,不若说是一处较大的池子。在春日时,这里鸟语花香,波光粼粼,太湖石玲珑剔透,有重峦叠嶂之姿,景致若江南三月,风情旖旎,春、意盎然。到了冬日,一夜大雪覆下,所有的风情都被大雪掩埋,唯余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有几处枯枝透过雪,凄凉地支楞在雪上,显得孤独而孑然。

    宛娘撑着一把绸伞立于湖边,她入神地看了许久,默默转过身时,发现另一侧凉亭上有一人正静静地看着她。

    “大人好兴致,扫雪煮酒,风雅自在。”既然碰上了,总不能掉头就走,宛娘走过去,见亭中置了暖炉,温着酒,酒香已飘溢出来,让人光是闻一闻,便觉得浑身发暖。

    崔云姬坐在榻上,抬头看了看宛娘,她并没有什么变化,肤色白的如外面的雪,唇边的笑意仍旧温婉,一双眉眼柔和得如春日潺潺的溪水。

    纵是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她也能给人温暖的感觉。

    崔云姬敛目,微微笑了笑:“今日沐休,闲来无事。相请不如偶遇,你若是不忙,便坐下喝一杯吧。”

    她坐在那里披着雪白的狐裘,青丝轻挽,笑意恬然。宛娘拒绝不了这样的好意,何况她也不想拒绝。

    二人相对而坐,崔云姬另取了一只酒盅,斟上酒,端给宛娘:“去年的梨花酿,清爽可口,不易醉,你放心饮。”

    宛娘接过,置于唇边,只觉香气扑鼻,浅浅抿上一口,果真不呛人,倒有一股霸道的暖意,从胃往四肢百骸。

    舒服地叹了口气,宛娘一抬头,便看到崔云姬温和地看着她,见她望过来,崔云姬含笑道:“如何?”

    “醇而不伤,是好酒。”宛娘赞道。

    崔云姬无声地轻点着案面,听她如此赞誉,她点了点头,把酒壶推过去,道:“没想到会遇上你,便只带了这一壶,不过我不嗜酒,你看来也不是沉迷此道的人,这一壶,应当也够咱们两人喝了。”

    说起来还是她闯入了人家自饮自酌的雅兴,宛娘有点不好意思,但见崔云姬笑意坦诚,毫无阴霾,她又心软起来:“大人说的是。”

    之后,崔云姬便没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风起,凉意刺骨,她令仆役将四面的帘子都放下,将寒风隔在外面,自取了本书来看。

    在外,崔云姬是积威日重的京兆,京师百姓的父母官,在家,她自在得很,怎么舒服怎么来,毫无架子。

    宛娘很喜欢她这样的性子。她以前见过闵世杰在外在内都是那副谦和的好人样,就如戴了一张揭不下的面具,连旁观者都觉得心累。而崔云姬洒脱的行径,却让人倍觉亲近。

    她自顾捧着书看,便是要宛娘自便的意思。宛娘见一旁还堆了一叠书,粗粗翻了几本,都是野史话本。

    崔云姬看得津津有味,待她放下书,便见宛娘也在看。

    如此怡然自得的相处,丝毫不见隔膜,熟悉地就如她们已一起过许多回。崔云姬有些失神,随即又是苦涩一笑。

    天色渐暗,话本文笔不错,情节跌宕而紧凑,宛娘看得投入,再抬头,便看到崔云姬已起身,她站在亭边,那里的帘子已卷起,适才的冷风也已平息。

    从这里,能纵观整个湖面,能看到对面的林立的树木。天色才昏暗,府里的仆婢便点起了等,沿湖灯盏皆亮,昏黄的灯笼,在算不上夜的天色下,有一种孤寂、惆怅的别样风情。

    “大人……”宛娘低声唤道。

    崔云姬转过头来,温柔浅笑,只是那眼角深深的寂然还来不及掩去:“看完了?没看完便带回去继续,我这里多得是这种杂书,你若喜欢,就令阿茶去寻,她知道放在哪里。”

    宛娘失语,她觉得崔大人就像适才饮的酒,醇而不伤。她没有被崔云姬先前那一篇发自肺腑的话语打动,却很为眼下温馨平实的场景心动。她发现,崔大人就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人,她这段时间的避而不见,兴许不是她已放下,而是,她在成全她的拒绝。

    “怎么了?”见她不语,崔云姬奇怪地问了句,宛娘只是怔怔地看她。崔云姬不解,她走上前,走到宛娘的身前,抬手将她一缕落下的发拨到耳后,指腹不可避免地蹭到了宛娘的耳朵,崔云姬呼吸一滞,动作便停住了,指腹与耳朵便贴着不动。

    本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却因二人间若有似无的暧昧而使得那轻轻的触碰触动心肠。宛娘红了脸。崔云姬突然想被灼伤了一般,猛地收回,双手垂到身侧,不自觉地握成拳。

    她们的关系,并不适合如此亲密的接触。

    心口是密密麻麻地痛意,崔云姬黯然,她仍坚持着微笑:“天也晚了,再不走,便有仆役来请晚膳了。”

    宛娘心乱如麻,胡乱地点头。

    崔云姬率先转身,她走出两步,终觉不甘,止步,回身,认真地说道:“一旬后的休沐,我还会来这里。”

    宛娘若有心走避,便不会来,她若也想见她,便必不会错过。她终是不甘,终是抵不过那种深深的眷恋,终是要为自己再试一次。

    崔云姬说罢,朝她微微颔首,便真的走了。

    宛娘看着她离去的背影,心湖想被投下一块巨石。心动,只在一瞬之间。

    一旬之后的休沐,崔云姬备好了坐榻,背好了杂书,背好了暖炉与酒,她忐忑地等。

    湖的那端,有一名温婉的女子,自一条小径走出,向着这边,缓缓而来。

    ☆、第九十二章

    皇帝大婚之后,朝上许多规矩都变了,大臣们不大习惯。

    首先,每日早朝,丹陛之上的御座往边上挪了挪,添了相同的一方坐榻,上卿变成了皇后,她的位置也从下首移到了皇帝身边。帝国的权力巅峰形成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其次,上呈御前的奏疏上的批语有了另一种笔迹,无需多想,都知出自何人之手。

    接着,皇帝开始展现出昏君的潜质,有时与大臣议事,会突然离席,回来时定是拖着皇后一道。

    历史上不是没有登基之初勤政爱民,奋发上进,待朝局稳定下来便沉湎声色,不问政务的皇帝。而现在,原先雄才伟略的陛下已经显出这个趋势来了。

    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真是愁的头发都要白了。

    这一日下朝后,丞相汲盎便欲与陛下商议军备之事。可一晃神的功夫,陛下便不见了。

    汲盎在建章宫等了半日都不见皇帝人影,倒是等来了皇后。

    “臣拜见皇后殿下。”汲盎弯身施礼。

    “丞相免礼。”暮笙说罢,见汲盎仍在原地站着,蹙了下眉,问道,“又不见陛下?”

    汲盎叹息:“殿下可知陛下去了哪里?臣这里有一封奏疏,是更换军备之事,耽搁不得,殿下若知,还烦请相告。”

    暮笙自是知道孟脩祎在哪儿的。她歉然地冲汲盎一笑,唤了一旁的内侍来,领着丞相到偏殿去歇着,自己则去寻那本该在此与大臣议事,却偏生躲懒的皇帝去了。

    孟脩祎在含风殿,她近日迷上音律,正在学着谱曲。

    殿中一角是一排宫廷乐师,孟脩祎坐在正中,她拿的是琵琶。旁的乐器,她也会,鼓瑟琴箫,孟脩祎都会一些,但她最喜欢的却是琵琶。

    暮笙来时,孟脩祎兴致正浓,纤长的手指在弦上轻拨,奏出悦耳的乐声来。

    君王沉湎诗画,亦或沉湎音律,都非好事。看孟脩祎这月余来的劲头,暮笙都禁不住有些担忧起来。

    皇后驾临,乐师们停下管弦,起身拜见。

    四周乐声乍停,又有拜见声起,孟脩祎自然知道是谁来了,她睁开眼,看向暮笙,笑着道:“来得正好,我有所得,正想和你说。”

    暮笙走上前,无奈道:“汲相正在建章等你呢。”

    孟脩祎笑意凝滞,问道:“又有何事?”

    “是更换军备之事,你快去吧。”

    孟脩祎认命的起身,将琵琶塞到暮笙怀里,道:“你先在这玩着,我去将汲老头打发了。”她一面说一面往外走去。

    暮笙抱着琵琶哎了一声,孟脩祎回过头来,不解地看着她。

    她的双眼清凌凌的,还带着一丝茫然的无辜,惹得暮笙心软,她弯起唇来轻笑:“军国大事,不可敷衍,陛下就耐心一些。”

    竟是忧心她耽于音律而敷衍政事。孟脩祎颇觉好笑,但一看到暮笙关切柔和的双眸,孟脩祎回身走到暮笙面前,轻轻抱了抱她,柔声道:“我知道,你放心。”

    孟脩祎登基前生存艰难,没心思玩;到登基后,她又忙着对付各方势力角逐,没工夫玩。到眼下,大婚了,有媳妇宠纵着,她便开始去做过去想做而没做的事,更要紧的是,她尤为喜欢暮笙对她露出的那种纵容无奈的笑。

    不过,再怎么样,轻重缓急她还是分得清的。

    结果,这一去,便到了傍晚。打发走了终于满意的汲盎,孟脩祎回到含风殿,便见暮笙躺在内室的卧榻上睡着了。

    孟脩祎放轻了动作,缓缓走上前,除去鞋袜,脱去外衫,钻进锦衾,将暮笙抱紧怀里。

    大约是感受到了熟悉的气息,暮笙动了动身,在孟脩祎的怀中寻了个舒服的位置,继续沉睡。孟脩祎满足一笑,埋首在暮笙的秀发间,也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

    待暮笙醒来,外面已是繁星满天。

    她的身畔,孟脩祎仍在睡,她的手搭在她的身上,不轻不重地揽着她的腰身。殿外人影攒动,暮笙小心地拎起孟脩祎搭在她身上的手,放到榻上,又替她将被角掩了掩,便起身穿衣,走了出去。

    麦荣恩见终于出来了一位主,忙上前见了个礼,而后道:“是时候进膳了,陛下可醒了?”

    “那就摆膳吧。”暮笙说道,见一旁那一大片乐师,她扶了下额,“天色已晚,你们也回乐坊去吧。”

    两条命令下去,两拨人摆膳的摆膳,告退的告退。

    暮笙转身回房,孟脩祎已醒了。她躺在那里,看到暮笙进来,缓缓地眨了下眼,那漆黑的眼眸中氤氲着茫然睡意。

    暮笙走过去,跪坐到她的身旁,摸了摸她鬓角的碎发,温声道:“快起榻,该用膳了。”

    孟脩祎看着她,迟缓道:“不想用膳。”

    暮笙觉得自大婚后,陛下就有些越活越小的趋向。

    “快起来,去用膳。”暮笙重复道,语气严厉了一些,但也严厉不到哪里去,因为她的眼中分明是含着笑意的。

    孟脩祎也笑起来:“真凶,我可算知道那些大臣总抱怨家中有个管家婆是个什么心情了。”听着是抱怨的话,那笑意分明是喜欢的,暮笙也让她说得笑起来,到一旁将她的衣衫取了来。孟脩祎见此,便伸伸手,懒懒道:“快服侍朕起来。”

    暮笙认命的把衣衫放下,弯身要将孟脩祎拖起来,不料却反被她抱住。

    暮笙急呼一声:“子珮——”一阵天旋地转,瞬息间便反压在了榻上。

    孟脩祎压在她身上,先是隔着衣物在她胸口亲了一下,而后慢慢向上,到她的耳边,笑吟吟道:“汲老头说了,幸好有殿下,不然,怕是连我的影子都见不到。他现在可不待见我,反是乐于见到你了。”

    呼出来的热气打到耳朵上,热热的湿湿的,暮笙禁不住偏了偏头,引来孟脩祎低低的笑声。知道她又在故意逗自己,暮笙没好气道:“若非陛下近日一下朝就不见人影,哪能将汲相逼成这样。”越说越来气,“奏疏堆了一大摞了,您究竟要不要批。”

    孟脩祎满不在乎:“不是有你么?”横竖近来也没什么大事,她的皇后又是熟谙政务,她放心的很。

    暮笙瞪她。孟脩祎笑眯眯道:“这天下是我的,我是你的,那么大晋自然也是你的,你的东西,你自当看好了。”

    好一套……歪理邪说。

    暮笙扭头,将陛下的脸揪得老长:“脸皮真厚。”

    孟脩祎忙把自己的脸皮抢回来,抱着暮笙不吭声了。

    毕竟是皇帝,把她说得生闷气就不好了,暮笙任她抱着,反手戳戳她的肩,问:“怎么不说话了?”

    “昭儿。”孟脩祎有气无力地说道,“我做了个梦,梦见你冲我横眉怒视的那会儿。”

    暮笙仔细分辨了一下,才知道她说的是她们认识不久的事。于暮笙而言,恍如隔世这四字是实指,是真真切切,就隔了一世。如此久远,暮笙都快要忘了。她嗯了一声,估摸着一时半刻陛下是不肯起身的,便干脆合了眼。

    她显然是不怎么想听了,孟脩祎也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紧了紧手臂,让暮笙紧紧地贴着她。

    过了许久,直到麦荣恩忍无可忍地来唤,孟脩祎才恩赐般的起来,穿了衣裳,套上云履,慢悠悠地走出去。

    用过晚膳,暮笙令人把那些奏疏都从建章宫搬了来,二人就在宣室殿一本一本的翻看起来。

    大多都是些唠唠叨叨的琐事,还有一些郡守刺史问候皇帝身体安泰的。

    这样的奏疏,她批了六七年了,从不见懒怠厌倦,但现在,孟脩祎就觉得这些奏疏格外碍眼,她偷偷瞄了一眼无比认真专注的暮笙,这一看,目光就转不过来了。

    暮笙手执朱笔,看过一篇,就在上面批几个字,有些,则顺手递到了孟脩祎的这边,看来是她不能决断的。

    她们之间,早不分彼此,就如孟脩祎所说,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愿与暮笙分享,这天下是她的,也是暮笙的,让暮笙批几本奏疏,在她眼中是理所当然的事。

    起初是她受了风寒,缠绵病榻数日,那些奏疏便无人批阅了,到后面,便干脆想了个折中的法子,由暮笙念给她听,而后她代笔,将皇帝所说的写下。如此,奏疏上留下的自然就是皇后的笔迹。

    这也没什么,孟脩祎与暮笙都没放在心上,但偏偏就有几个大臣,喜欢念念叨叨,三天两头的上本暗示皇后有窃取天下之念。

    孟脩祎看的连连冷笑,但凡皇后想要的,她都双手奉上,就是江山也不例外,说什么窃不窃。

    一气之下,干脆一本奏疏都不看了,全部推给暮笙。暮笙知道她是动了怒,旁的都好说,孟脩祎也不是没肚量的人,但这种显而易见是离间帝后的言论,让她甚为气愤。

    皇帝连奏疏都不肯看了,这让大臣们大为紧张,纷纷觐见劝阻,想也知道,是劝不进的,最后还是不得不求助皇后,让皇后劝谏了陛下,这才好转过来。

    汲盎等人皆是人老成精,自然明白陛下这一通脾气发的是为什么,若非碍着皇后,诏狱近日空得很,不缺那几个没眼色的大臣一口饭吃。

    自此,关于皇后权力太大一事,是谁都不敢多说了。陛下对皇后,分明是连性命都可托付的信任,谁能离间的了?

    专心致志做事必快过三心二意的,暮笙那一摞奏本看完了,孟脩祎这里还看得零零散散的三两本。

    “不看完,就劳累陛下在这儿歇一宿吧。”

    面对翻脸无情的皇后,皇帝陛下只能严谨地点了点头:“遵殿下命。”

    隔日一早,暮笙便去了蓬莱岛。

    她的医书写到瓶颈处,想到蓬莱岛上成片药草,少不得往那处走上一遭,以寻灵感。

    二人成婚已过三载,孟脩祎从不干扰暮笙的去处,她喜欢做什么,她也从不去管束,只是人精力有限,一心多用多半是做不成事的,往年纷纷扰扰的事太多,导致一本医书修了多年,也没修成。既然已开始做了,自然善始善终方好。故而,暮笙便放下手上的杂事,潜心修书。

    孟脩祎见此,便将她的音律放下了,重新成了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偌大的帝国,总得有一人总揽大局。

    暮笙这一去蓬莱便是五日,孟脩祎左等右等都等不回她,每日都听内宦回报说皇后颇有所得,几乎要以为暮笙是乐不思蜀了,想想蓬莱与前朝隔着水路,往来不便,终是忍不住等到休沐,预备去将暮笙请回来。

    结果,一到蓬莱,便见暮笙笑逐颜开地对她道:“阿琳的药,找到了。”

    ☆、第九十三章

    早年,暮笙给孟幼琳看过眼睛。那时她无力医治,是因缺一味药。

    许多年过去,她只在书上见过的这株药草竟忽然出现眼前。暮笙惊喜不已,忙弯下身去仔细地辨认,确认是那种有仙草之称的草药后,便小心翼翼地挖了它出来,用柔软的帕子包好,而后又在四周找了找,是否还有,找了一圈,唯得她帕子中的那一株。

    虽有遗憾,但一株……也够了。

    这种药草极为稀奇,古时流传下来的医书上便写了不可种、不可养,依天地而生,饮甘露而长,有活血固元之奇效,能通百穴,能活经脉。

    此药之奇效,暮笙并未亲自试过,只怕医书以讹传讹,便预备去太医署,与四位医正探讨。

    结果在岸边遇上了孟脩祎。

    这是好事,孟脩祎看她高兴的模样,道:“那你快去,淮安君知道了,必感激你。”

    暮笙冷静下来,看到兴致勃勃的来的孟脩祎有些低落,有些失望,便踮起脚尖,在她唇边落下一吻,摸摸她的后颈,安抚道:“陛下先在此,待我弄清了此药药性就来陪陛下游岛可好。”

    孟脩祎便又开朗起来,摇摇头:“若是果真有效,你哪儿有空回来呢?”必是要跑去淮安君府的。

    “罢了,我与你同去。蓬莱岛就在这儿,还会跑了不成?下回再与你来。”孟脩祎大度道。

    暮笙看她这又是遗憾,又不得不放弃的模样,无奈地摇了摇头,决定闲了定要好好补偿陛下。

    当日暮笙便去了太医署,四位医正一见那株小小的药草,脸色□□。有一年老的医正道:“皇后只管放心入药,臣在年幼时见家师用过一回,奇效与医书所载别无二样,堪称起死回生。”

    如此可遇不可求,必要时可用于保命的仙草,医正以为皇后会制成药丸,留着以备不测,不曾想,皇后竟直接便将她炮制成了草药。

    四位医正看得目瞪口呆。

    防止药性流失,暮笙将药草处理了,便去了淮安君府。

    她出宫素来随性,孟脩祎也不管她,只要她带上足够的侍卫,能保证平平安安地回来便可。

    到了淮安君府,倒是将孟幼舒惊着了,忙开中门迎接。

    暮笙与她早就相识,且她并不善于摆架子,当下便直言问道:“阿琳呢?”

    提及孟幼琳,孟幼舒谨慎的眉眼柔和下来,笑答:“臣已令人去唤她了。”孟幼琳眼睛不便,来的自是慢了些。

    “她总提起殿下,知道殿下来,定是欢喜的。”

    暮笙含蓄地笑了笑,暂与孟幼舒说起旁的来。皇帝登基之初,令孟幼舒主持修书,那书两年前修出来了,她看过,十分的细致全面。后来孟脩祎见暮笙也在写,干脆便令孟幼舒继续修书,修一部网罗诸子百家的全书,将暮笙所著医书也囊获其中,以供后人观瞻。

    这是好事,孟幼舒高高兴兴地接了,这几年都在翰林院,带着一帮精挑细选出来的翰林,搜罗当世各种书籍,修编成一套全书。

    若非休沐,暮笙未必能在这府上见到她。

    不多时,孟幼琳就来了。

    她已退去少女的青涩,宛转蛾眉、齿白唇红,出落得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果如孟幼舒所言,她看来很高兴,带着明朗的笑意,扶着婢女的手,礼仪周全地给暮笙福了福身。暮笙道了免礼,又令她坐下。

    孟幼舒起身扶她在自己身旁坐好,方问:“殿下今日突至,所为何事?”

    暮笙道:“阿琳的眼睛,有的治了。”

    一语激起千层浪。孟幼舒先是一愣,随即大喜,她高兴得语无伦次,一把握住孟幼琳的手,激动不已:“这、这真是太好!”

    孟幼琳似是没从这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待孟幼舒握住她手的力道失控捏疼了她,孟幼琳方转过神来,她忙回握住她,手上还有点颤抖,仿佛极是欢喜。

    知道她们为这从天而降的喜讯牵动心神,喜不自禁,暮笙体贴地没兜半句圈子,简明地把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道:“就是如此,那药让我无意中遇上了,也是天意。只消再配以针灸,阿琳眼睛复明的希望,至少有□□成。你们可要试一试。”

    “自然是要的。”孟幼舒立即道,□□成的可能,几乎就是十成的把握,怎能不试?她站起身,走到暮笙跟前行了大礼,“殿下恩惠,舒没齿难忘,不论阿琳此番能不能痊愈,舒都愿为殿下驱使。”

    她情绪激荡,连带着声音都有些颤抖。想要让孟幼琳复明的心愿藏了太久,先前所做的努力,所请的名医,已是数不胜数。每一次都满怀希望,每一次都失望而归,太多太多回的“不能治”,让孟幼舒几乎都绝望了。但是,这些挫折,在希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只要能让阿琳看见,让她做什么,她都愿意!

    受她情绪的感染,暮笙也觉得欢喜,医者父母心,能治好患者的病,便是最大的回报。她笑道:“何须如此?能让阿琳复明,就是最好的了。”

    她起身走到孟幼琳的身边,温声道:“让我把把脉。”

    孟幼琳伸出手。仔细地把脉,又掀了她眼皮察看,幸而,没有恶化,仍与之前的状况一样。暮笙更是有把握,她写了一副方子,递给孟幼舒,道:“先用药,过三日,再施针,做上一个疗程,就可复明。”

    “好、好、、、”孟幼舒连声答应。

    孟幼琳突然道:“姐姐,你快去抓药吧。”

    见她如此焦急,孟幼舒笑了,摸摸她的鬓发,道:“我这就去。”突如其来的希望让她整个人都舒畅起来,她对将来充满向往,如果阿琳能看到,蓝色的天,白色的云,绿色的树,红色的花,都不再是存留于别人口中的景物,她能亲眼看到了!她也不必再让婢女念书给她听,她会教她识字,教她鉴画,在这样的休沐日,她们就可以一起品鉴诗画,她还会带她去看青山绿水,与她一起走过万水千山,

    孟幼舒征求地望向暮笙。

    暮笙看了孟幼琳一眼,点点头:“你去吧,有阿琳招呼我就可以了。”

    唯有孟幼舒,因激动与欢喜没有注意到孟幼琳的心事重重。

    第20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与君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若花辞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花辞树并收藏与君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