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曜权臣 作者:林千寻
第14节
皇上其实对宋翊早有防心,想召他回京,但考虑到自己亲政时日尚短,势单力薄,万一遇到朝中重臣反对,将阻力重重,难以收场。于是,他打算从昔日恩师兼丞相的闻守绎这里寻求支持。
但召回宋翊,一方面是削弱了宋翊的兵权,另一方面,却是在繁京之地,为殷峰增加了政治盟友,这对闻氏一党来说,却是大大的不利。
是以,才有了开场那一番虚虚实实的试探。
而他借历史典故给出的暗示,也是支持皇上召回宋翊,这使君臣二人立场达成了一致,令皇上十分满意。
最后皇上拜谢恩师的举动,一方面或许是真心诚意地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却也阻断了他的退路,令他不得不坚定立场支持到底,没有动摇反悔的余地。
如果是平日里的他,或许在皇上转移话题时,便能立即识破对方的意图。
但当时他的思绪转到了韶宁和送的那幅画上,过于在意韶宁和送画的时机与动机,一时分了心神,扰了思绪,以至于疏忽了皇上此番召见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好在他全程应对尚无太大纰漏,反而赢得了皇上对他的进一步信任。倘若他当初并未表现出对殷峰的宽容雅量,而是在皇上面前参殷峰一本的话,皇上极有可能会放弃向他请求支援的念头,转而从太尉殷峰那里寻找君臣联盟的突破口。
皇上与太尉一旦真正达成联盟,也就意味着他与皇上之间一直靠师生情感所维系的纽带将越来越脆弱,直至完全崩裂,后果不堪设想。
闻守绎想到此处,心中暗叫“好险”,额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皇上虽以师徒之礼相拜,但闻守绎知道,从今往后,他可不能再小觑了这位皇帝,毕竟,他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学生了。
此刻的闻守绎,虽然情绪起伏不定,但当着管喻龄的面,却丝毫不露端倪,只在侧身张望之际,不着痕迹地拭去了额间汗水。
管喻龄见他一直沉思不语,不知他心中所想,候在一旁有些拘谨。
闻守绎意识到自己疏忽了这位光禄卿,于是迅速调整状态,故作随意地指了指刚走入会场的韶宁和:“那位,可是我今年年初向你推荐的韶议郎?”
“正是。”管喻龄终于又有了话题,心下一松,随即略带奉承地道,“因是丞相大人所荐,下官一直对这位韶议郎保持着关注。”
“哦?”闻守绎扬了扬眉,“那你觉得,这韶议郎才能如何?”
管喻龄实在想不起韶宁和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究竟有何功绩,只能含混道,“韶议郎年轻才俊,相信日后必有一番作为。”
闻守绎淡淡一笑:“我倒是听说,这韶议郎在职期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建树啊。”
“这……”管喻龄偷偷瞄了闻守绎一眼,摸不透丞相大人对那韶宁和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只听闻守绎继续道:“如果一年之内,这位韶议郎还是没有任何建树的话,你也不必客气,直接让他收拾包袱走人吧。”
“……是。”管喻龄躬了躬身,小心应下,心中却在纳闷:这是什么苗头?难道韶宁和什么时候得罪了丞相大人,要被当做弃子处理了?
第六十七章
参会人员陆续进场之后,便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落座。
却说这会场的座位安排,也是颇有讲究。坐在首席的是光禄丞李往昔,左右两侧各坐了两位大夫。但这李往昔的位置,却不是摆在正中央,而是略微往左偏了一些【注】。
照理说,光禄卿不出席本次会议,在官职上位于二把手的光禄丞李往昔,坐在主位上是当之无愧的。但李往昔心里清楚,虽然他的官职较高,但在资历上,他不如四位大夫,在俸禄上,他更是差了四大夫之首的光禄大夫一大截。
在这以资历论英雄的光禄勋中,李往昔十分明智地对四位大夫,尤其是光禄大夫表现出了十成十的敬重与谦逊,四位大夫对他这个后来居上者,倒也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待参会人员全部到齐之后,光禄大夫蔡衡宇便宣读了关于朝廷即将召回征西大将军宋翊的决定。
由于此项决定尚未正式发布,蔡衡宇一再强调,要求各位参会人员务必严格遵守保密条例,出了会场之后,不得对外胡言乱语。
其后,蔡衡宇提出了本次会议的两项议题:一是推荐一名武将,暂时接替宋翊之职;二是推荐一名文臣,协助武将做好西北军队的事务性管理工作。
此两项议题一出,会场一片哗然。
如果说原本召回宋翊的决定,还无法让人嗅到其中隐藏的硝烟味的话,那么紧接而来的两项议题,却是明白无误地向众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朝廷此次召回宋翊,恐怕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让他回朝例行述职,而是要没收他的兵权了。
众人尚在肚中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却见出席本次会议的中郎将之一程国坤首先开了口。
“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暂时接替’宋将军?难道皇上想收了宋将军的兵权?”程国坤生了五大三粗的块头,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再加上他性子躁烈,言行耿直不懂迂回,一开口便令众人变了脸色。
“程将军,稍安勿躁。”资历最长的蔡衡宇首先出言安抚,“皇上是否要收回宋将军的兵权,这一点我们光禄勋无权置喙,并且这个问题也不在我们此次会议的讨论范畴中。我们只需根据皇上的意思,推荐一文一武两位合适接手西北军队统御权的官员即可。”
蔡衡宇比较年长,说话慢条斯理,性子不急不躁,为人处世也是四平八稳,不见疏漏,在光禄勋中的个人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就连光禄卿管喻龄也敬他三分,其他人更是不敢随便驳了他的面子。
是以蔡衡宇话音未落,另一位中郎将周炀便暗中拍了拍程国坤的后背,示意他注意收敛。程国坤不擅与人口头争论,又有同伴暗示,只好按捺下脾气,虎着脸不再做声。
周炀接着开口道:“既是皇上的意思,不知皇上心中可有人选?”他这一问就显得比较谨慎了,先摸清皇上的意思再做决定,总是没错的。
蔡衡宇摇头道:“这一点,皇上并未明示,想必还是要听听我们光禄勋的意见。”
一时间,众人都陷入了沉默,会场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皇上要收回宋翊的兵权,这可不是小事。以宋翊目前在军中无人能及的威望,恐怕这兵权,也不是那么好卸的,且不说这其中会出现多少阻力,就算真的卸掉了,将来会埋下多少后患,也是难以预料。
而皇上命光禄勋推荐接替人选,等于是将光禄勋推上了风口浪尖,搞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在如此微妙的境地下,谁敢出这个头?
蔡衡宇环视了一圈,连问了三次:“有没有合适的人选?”都无人应声,他心下也有些无奈了,能坐在这会场上的,个个都成了人精,关键时刻自然是明哲保身要紧。
半晌之后,却是周炀首先打破了沉默:“我觉得……或许宋简之比较合适?”
宋简之是宋翊的同族远房兄弟,年纪轻轻便跟着宋翊参加过多次战役,两年前被调回繁京,负责训练新晋武将,在资历、经验、声望方面虽不及宋翊,但在同龄人中还是占了很大优势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宋简之是宋翊一手提拔的将领,与宋翊有着同生共死的过命交情,若是由宋简之来接手西北军队,可以冠冕堂皇的套上“提前培养宋家继承人”的帽子,这不论是从宋翊的心理容忍度来看,还是从军中舆论的接受度来看,都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不至于使军队与朝廷的矛盾太过激化。
因此,当周炀提出这一人选时,众人都纷纷点头赞同。
然而却有一人,在此时投出了反对票。
而这反对之人,更是让在场众人十分意外——这人竟是韶宁和?这竟是每次开会都沉默不语完全没有存在感的韶宁和?
“下官认为,宋简之不妥。”韶宁和站起身,不疾不徐地道,“恐怕皇上不会接受我们的提议。”
李往昔十分惊诧于韶宁和的突然表态,脱口问道:“你为何如此笃定?”
“之前蔡大人说,皇上对人选并未明示。但下官认为,皇上虽未明示,却已有了暗示。”
蔡衡宇怔了怔,问道:“皇上有了暗示?什么暗示?”
韶宁和侃侃而谈:“请恕下官直言,我们这光禄勋是什么地方,说白了就是培养、储备新晋文武官的地方,从我们光禄勋出去的官员,大多是能为大曜做出贡献的国之栋梁——这也是光禄勋虽然机构地位不高,却一直备受历代掌权者重视的原因。
“如今皇上既然将推举权交给了光禄勋,必是想在新晋文武官中挑选年轻后辈,而不是任用有资历的前辈。所以下官敢断定,宋简之此人,不符合皇上的要求。”
韶宁和这番话,却是说了一半,留了一半。他之所以认为宋简之不合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宋简之与宋翊之间存在着的家族纽带,他们之间虽是远亲,但毕竟同为宋氏家族的后代,但就这一份血缘关系,就足以令皇上忌讳了。
但这一层深意,却不能剖析太过,以免给他人留下口实,为自己招来祸患。
在场众人虽未必能想透这一层,但仅根据韶宁和的字面意思,也推断出了个大概——如果皇上真要任用新晋武官,那岂不是代表着,他打算培植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势力,以替换朝中老臣所掌控的旧势力?这得冒多大的风险啊?
想到此,许多人都露出了怀疑的目光。
且不说小皇帝是否真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就算有,他也未必有这样的胆量吧?西北大军现在已经完全由宋家所掌控,如此直截了当地换掉宋翊,万一兵权交接过渡不当,那可是有反噬朝廷的风险啊!
【注】本文背景虽是架空,但既然官制方面参考了汉代,左右尊卑方面也参考汉代吧,汉代尊右,所以文中李往昔座位偏左,是一种自谦的表现。
下午三点还有一更,请准时关注哟~!
米娜桑,今天周六了,休息在家的孩纸们都出来做一下有氧呼吸吧~(≧▽≦)/~
第六十八章
与会众人尚未从这一认知中缓过神来,又听韶宁和口风一转:“当然,下官如此揣测,也是无凭无据,仅供诸位大人参考罢了。”说完,便要落座。
蔡衡宇却微笑看着他:“韶议郎,别忙着坐。”
韶宁和只得再度起身:“蔡大人有何吩咐?”
“既然你认为宋简之不合适,不知你心里,可另有合适人选?”
韶宁和低头看了看会务人员事先提供给他们人手一份的光禄勋文武官员花名册,微微皱眉,犹豫道:“下官……”
“但说无妨。”蔡衡宇鼓励道,“在议事结果尚未有定论之前,谁都可以直抒己见,就算说错了,相信大家也不会怪罪。”
他说着,扫视了一圈会场,在场众人都配合地保持着沉默。
韶宁和略一思量,指着花名册中某位武将的名字道:“下官觉得,上官远途算是个不错的人选。”
众人听闻此言,“哗哗”地翻着名册,仔细阅读上官远途的个人履历。
韶宁和解释道:“上官远途,不论是年龄、资历还是作战经验,都与宋简之不相上下,他唯独缺的,是宋简之那庞大的家族背景。但若撇开家世背景不谈,上官远途也算得上是光禄勋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了。”
众人看着那份履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意见很不统一。
最后,蔡衡宇作出决定,同时将宋简之与上官远途两人的身世背景与个人履历呈与皇上,由皇上亲自定夺。
会场上方的阁楼中,一直凝眉聆听会场讨论的闻守绎,此时侧身朝一旁的管喻龄微微一笑:“不得不说,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韶议郎比其他几位看得更通透些。”
“是是。”管喻龄忙叠声应和,心中却在嘀咕,听丞相大人这意思,韶宁和算是押对了?但以他这区区议郎地位,鲜少有机会直接面圣,他又是从何处猜度出皇上言语背后的深意的?
如此看来,韶宁和这份洞察先机的敏锐度,别说是在场诸位了,连他这光禄卿也只能自叹弗如啊。
管喻龄只顾着暗自汗颜,却没有发现,闻守绎注视着韶宁和的目光,渐渐涌现出别样的光华。
此刻的闻守绎,内心不得不承认,他开始对韶宁和此人感兴趣了。
他突然有些好奇,如果他松开对韶宁和的桎梏,凭着韶宁和自身的才能与实力,他究竟能在这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官途上,前行多远。
会议结束第一项议题的讨论后,紧接着进入第二项议程——推选派往西北驻军的文官。
往军队之中派遣文官,这自大曜开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先例。但皇上想要增派文官的意图并不难猜,毕竟要接手西北大军的兵权并非易事,增派一名文官,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协助管理的作用。
但这人选……众人又开始犯头疼了。
议郎史一飞道:“皇上让我们推荐文官,这不是为难我们么,我们文官不同于武官,有闲的没常务,有常务的没有闲,如果不经本人同意,我们强行推荐了只会得罪人啊。”
史一飞这话,其实道出了光禄勋一部分文官的苦衷。
在光禄勋中,并非每一个文官都有常务职能,比如以蔡衡宇为首的光禄、太中、中散、谏议四位大夫,以及韶宁和、史一飞这些议郎,都是属于没有常务的闲职,朝廷再怎么缺人,也不可能派这些没有经验的闲散官员去管理军队,那是要闹笑话的。
但是有常务职能的那些官员,平日里公务繁忙,手头工作不是说放便能放的,人员抽调的后续交接问题也十分繁复。更何况大部分文官不乐意去驻军地吃苦受累,若是遇到脸皮厚些的,以工作交接为由,拖它个三五月,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最重要的是,去西北驻军地协助新上任的武将统辖西北大军,在众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且不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官员能不能降服那些靠拳头吃饭的军营粗莽汉子,万一朝廷与军队矛盾激化,那被派往驻军地的文官活脱脱就成了自动送上门去的待宰羔羊。
当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被派往西北驻军地,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如果军权交替能够顺利实现的话,身为先遣人员的这两位文武官,就是皇帝眼中的大功臣,朝廷人人羡慕的大红人了。
所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在场众人,又怎会想不通其中利害,只不过文官大多谨小慎微,能守住眼前利益即可,不似武官那样具有冒险精神,是以要他们推荐合适又自愿的文官人选,并非易事。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却见李往昔缓缓站了起来。
“我……自荐吧。”李往昔神色看起来十分平和,似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开的口。
但他的这一举动,却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一个个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仿佛在看一个脑子进水了的傻子。
蔡衡宇不动声色地看了看李往昔,又看了看韶宁和。
以往每次召开会议,李往昔总是表现得十分活跃,虽不能说每一次提出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但至少他踊跃发言、直抒己见,与向来表现得非常沉默木讷的韶宁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一次,这两人却像是性格互换了一般。韶宁和在上半场会议时侃侃而谈的模样,与以往的沉默寡言相去甚远,而原本一直非常善于出谋划策的李往昔,却是从会议一开始便显得心事重重,鲜少开口。
如果说之前蔡衡宇对李往昔的反常感到疑惑的话,此刻,他总算是心里有了些谱——难道说,李往昔自从得知今次会议的议题之后,便开始思考自荐文官人选的事情了么?他虽然不清楚李往昔自荐的原因,但是看得出来,他在开口之前,下了很大的决心。
蔡衡宇心下一松。在他看来,李往昔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
虽说这个年轻人升任光禄丞时日不长,为官经验也还比较欠缺,但如果只是凑个名额充个人数的话,李往昔至少表面看起来还是很拿得出手的——光禄勋二把手,足够显示光禄勋对本次人选的重视程度,就连皇上,恐怕也无法指责光禄勋的敷衍了事吧。
“你……考虑清楚了么?”出于慎重,蔡衡宇还是开口确认了一下。
李往昔点了点头:“是,我考虑得很清楚了。”
蔡衡宇又按照流程询问了一下在场众人的意见,大家自然是没有任何意见。于是这第二项议题,就此尘埃落定。
闻守绎在李往昔起身自荐时,便起身离开了。因为他知道,会议即将结束,他得赶在会议结束前离开,以免被参会人员撞见。
光禄卿管喻龄恭恭敬敬地将他送出议郎阁,口中小心翼翼地问道:“丞相大人,关于这一次会议的讨论结果,您……”
“哦,我只是来旁听的,没什么意见。”闻守绎云淡风轻地摆了摆手,便转身上了轿。
管喻龄依然一头雾水,怔怔目送闻守绎远去,又过了半晌,突然脑中灵光乍现——原来丞相大人旁听会议什么的,全都是幌子,他是专程为观察韶宁和而来。
刚开始他对韶宁和这大半年的毫无建树表现出不满,其实是以退为进,暗示他今后韶宁和将有所作为,应当给予适当提携了。
想到此,管喻龄懊恼得直拍脑门,他怎么现在才反应过来?!
第六十九章
不多时,会议便结束了,参会人员鱼贯而出。
会议室里只剩下两人,一个是李往昔,另一个,是韶宁和。
此时的李往昔,盯着手中那份文武官花名册,怔怔出神。虽然自荐成功,他的脸上却不见丝毫喜悦之色。
“为什么选择去驻军地?”韶宁和缓缓走到李往昔面前,眉心微蹙,疑惑不解。
李往昔收回神思,抬头见是韶宁和,表情惨淡地笑了笑:“难得你主动找我说话。我能理解为,你这是在关心我吗?”
韶宁和不自然地撇了撇脸:“大家好歹同僚一场……”
“韶宁和,你的心太过仁慈。”李往昔打断了他的话,“虽然你依然……对我以前犯下的错耿耿于怀,但是你心底还是会为我担心。这是你的优点,但也终将成为你的软肋。”
韶宁和被他一语中的,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往昔却似乎已经无所顾忌,干脆把话说开:“老实说,我之前挺讨厌你的,明明有才能,却丝毫不作为,装得像个窝囊废。所以我心里很看不起你,我想尽可能爬得又高又快,远远地将你甩在后头。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其实我是在惧怕你,因为我知道,你迟早有一天会剥去这层伪装,当你毫无保留地释放你的才能的时候,我便不再是你的对手。
“但是如今,我为我的急功近利尝到了苦果。我能预见到自己的仕途,如果再这样半吊子地耗下去,终究有一天会走到尽头。与其在这光禄丞的位子上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主动争取机会,大胆去拼搏一番,或许还能有一线转机。
“所以宁和,你不必为我担心,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不论结局是输是赢,我都不会后悔。”他说着,顿了一顿,“至于你,终于不再甘心做个窝囊废了,虽然于我而言,绝非喜闻乐见之事,但我还是得恭喜你。”
说罢,他不等韶宁和开口,便转身踏出门去。
这日傍晚,伶舟发现韶宁和回到家之后,情绪有些低落,有时候就算故意逗他说话,他也显得兴致缺缺。
吃过晚饭之后,韶宁和便像往常一样,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万木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低声问伶舟:“少爷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我也纳闷啊。”伶舟咕哝着。
他记得韶宁和今早出门的时候,似乎曾经提过,议郎阁有个会议要参加,当时他还摩拳擦掌,打算在会议上好好表现一番的。不过,看眼下的情况,难道表现失败了?
如此想着,伶舟在书房门外徘徊了一会,然后敲门问道:“少爷,我能进来么?”
片刻之后,韶宁和为他开了门,待他进入之后,便又将门锁上了。
伶舟扫视了一下书房内,发现书桌上放着的不是书,而是一张地图。
他走到书桌前,瞄了地图一眼,好奇地问:“你怎么突然对地图感兴趣了?”
“我只是想知道,西北驻军地,距离繁京有多远。”
伶舟皱眉看着他:“什么意思?”
韶宁和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伶舟,如果……如果我去了西北边境,你会跟我一起去么?”
伶舟越发感到奇怪:“你去西北边境做什么?”他突然心念一动,“你该不会要被发配到边境去了吧?”
韶宁和忍不住笑了,揉了揉伶舟的头发:“如果是,你愿意跟着我么?”
伶舟见他如此反应,料想应当不是真话,于是随口应道:“我当然愿意,你去哪儿,我便跟到哪儿。”
韶宁和听了十分受用,心情也舒畅了不少。
伶舟试探着问:“是不是今天的会议开得不顺利?”
“不是。”韶宁和摇了摇头,碍于会议保密规定,他无法将会议内容和盘托出,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其实要去西北的人不是我,是李往昔。”
伶舟怔了怔:“他这是……被发配边疆了?”
“不,是他自己要求去的。”
伶舟凝眉回忆了一下,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朝廷的确有向西北驻军地调派过一文一武两名官员,以接替宋翊统御西北大军。但是那个时候,派去的文官并非李往昔,而是另外一名官员,为何这一次,会变成李往昔?
想到此,伶舟心下有些担忧,虽说上次闻守绎寿宴上出现了殷峰那一段出人意料的小插曲,但大体上还是遵照历史轨迹前进的。
然而这一次,调派官员变成了李往昔,这就不是小插曲这么简单了,这件事极有可能会彻底改变李往昔的人生。如此一来,与李往昔有关的人和事,是否也会跟着产生变化,这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伶舟已经能够预感到,历史,正在一步步地脱离他的掌控。这让他感到焦躁,却又莫名兴奋。
“伶舟,伶舟?”韶宁和拿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傻愣愣的,在想什么呢?”
伶舟迅速收回思绪,口上应道:“我只是在想,既然要去那边的人是李往昔,这跟你有什么关系,看你今天回来情绪如此消沉,我还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
韶宁和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我只是从今天发生的这件事,进一步认识了李往昔,也认识了我自己。”
伶舟皱了皱眉,不解其意。
韶宁和道:“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换做是我,我是否能有李往昔那样的勇气。答案是否。我……冒不起这个险。”
“这没什么好顾虑的。”伶舟不以为然地耸了耸肩,“每个人奋斗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喜欢一步登天,有的人习惯稳扎稳打,如果说李往昔属于前者,你就属于后者。在我看来,比起一步登天所得来的虚荣,日积月累稳扎稳打建立起来的基础会更加稳固。所以你没有必要在李往昔面前感到自惭形秽。”
韶宁和听了,心中释然,刮了刮伶舟的鼻子,半开玩笑地道:“说得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怎么就没有想透这一层呢。”
伶舟走近了些,笑眯眯地看着韶宁和:“我帮你解开了心结,你要如何报答我呢?”
韶宁和不答,低头轻轻吻了一下他的唇,声音微沉:“这样够不够?”
“不够。”伶舟舔了舔唇角,然后踮起脚尖,圈住韶宁和的颈项,主动凑上去,加深了这个吻。
舌尖纠缠之际,韶宁和脑中模模糊糊地生出一丝疑惑:伶舟方才开解他的那番话,初听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细细推敲起来……之前他并未说明李往昔调派西北边境的前因后果,伶舟又如何知道,他是想借此一步登天呢?
然而这疑惑只来得及冒了个头,便很快被伶舟撩拨起的欲望覆灭得一干二净。
第七十章
次日,当光禄卿管喻龄将文武官人选上呈圣面时,成帝只在宋简之和上官远途两个名字之间来回瞄了一眼,便选定了上官远途。
此事传回议郎阁时,众人都有些哑然,他们不得不承认,韶宁和的推断是正确的。
其后的几次会议,韶宁和明显感觉到,同僚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在与不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众人也习惯性地忽视他的存在;但是现在,几乎每一项议题的讨论,蔡衡宇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对此,韶宁和不骄不躁,凡事虚心谦让,即便自己提的建议被采纳,他也绝不去争功。如此一来,众人非但没有恶意排挤他,反而对他渐生好感。
九月下旬,成帝正式下诏,命征西大将军宋翊回京述职。
就在诏令下达的第二日,成帝又分别对上官远途和李往昔下了一道手谕,命他二人即刻启程前往西北驻军地,但不得走陆路,而是改走水路,尽可能避免与宋翊碰面。
至此,成帝想要重整西北军权的意图已十分明显,但一切进行得十分低调,朝中大多数人对此事尚一无所知。
九月二十九日,已经做好交接手续的李往昔,带了几名随行仆从,轻车简装地往琼华江码头驶去。
当他下了马车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停泊的船只,而是早早等候在船边的韶宁和。
“你……”李往昔有些意外,他此次自荐前往西北,同僚们虽不反对,但也并不看好,加上他自升任光禄丞之后,人缘便一落千丈,以至于根本无人过问他启程的日子,更不必说前来相送了。
虽说李往昔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并不因此而忧伤介怀,但当韶宁和的身影不经意地撞入他眼帘时,他多少还是有些唏嘘了。
“没有想到,你竟会来送我。”李往昔缓缓朝韶宁和走去,拱手作揖。
“还是那句话,你我好歹同僚一场。”韶宁和神色淡淡地回礼,“更何况,我初来繁京之时,你对我有过诸多帮助,韶某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李往昔听罢,不禁摇头苦笑。当初他主动与韶宁和交好,其中究竟参杂了多少真心、多少假意,相信以韶宁和的聪颖,必定不会毫无所觉。
然而事到如今,韶宁和却用一句“诸多帮助”来粉饰太平,让他不得不对韶宁和的隐忍功力望尘莫及。
言谈间,李往昔的随从们已陆续上船,船家看了看天色,提醒李往昔该启程了。
李往昔点了点头,又往韶宁和身后张望了一下,神色难掩落寞。
“他……没有来。”韶宁和知道他在寻找伶舟的身影,于是语意模糊地提醒了一句,瞬间浇灭了他心中微末的希望。
李往昔自嘲地笑了笑:“我明知道他不会来,但还是禁不住期待……我果然是天下第一大傻子。”
说罢,他向韶宁和拱了拱手,道了一声:“保重。”便转身登船离岸。
韶宁和伫立在风中,挥手目送李往昔远去,直到他所坐的那艘小船消失在视野之内。
然后,他转过身来,朝码头后方的巨大岩石处看了一眼:“别藏着了,出来罢。”
话音稍落,便见伶舟从岩石后边露出半个脑袋,问道:“走了?”
“早就走得没影了。”
码头上风大,吹得伶舟宽大的衣袍上下翻飞。韶宁和远远看着他瘦弱的身影,总担心他会被风吹走。
他正为自己如此无稽的担忧感到可笑,却见伶舟直接从岩石上方往下窜。他下意识叫了一声“小心”,便要伸手去接,但还是慢了一步。
好在伶舟手脚灵便,从等身高的岩石上跳下来,落地一个缓冲,啥事儿也没有。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同时奉送韶宁和一记嫌弃的眼神。
韶宁和无奈一笑,略带报复性质地揉乱他的头发。
“明明来了,为什么不见他?”韶宁和问。
“你希望我和他来个深情道别?”伶舟挑眉,觑了韶宁和一眼。
“咳,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既然来了……”韶宁和虽口上如此说,却不可自抑地脑补了一下伶舟与李往昔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瞬间抖掉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伶舟见他一脸踩到屎的表情,便知道他又在发散性思维了,于是板着脸戳了戳他的心口:“喂,韶宁和,你搞清楚,我是来监视你的,不是来送李往昔的好么。”
韶宁和一怔:“你监视我做什么?”
伶舟撇了撇嘴:“你这人太容易心软,我怕你一个不留神,又跟李往昔握手言和了。”
韶宁和失笑:“又不是多大的恩怨,何必搞得跟隔世仇似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总之我还是那句话,李往昔这人心眼儿太多,你离他远点。”
“是是,”韶宁和笑着拱手作揖,“谨遵内子教诲。”
伶舟眉梢一抽,伸出手指点了点韶宁和的下巴:“来,叫声‘相公’听听。”
“……”韶宁和不理他,转身便走。
伶舟追着他喊:“喂,叫一声又不会少块肉!”
两人嬉闹着往回走,却在半途中,看见一名盲眼女子因被路中石块绊倒,篮中水果滚落一地。
两人不忍见那女子匍匐在地四处摸索,于是好心帮她将水果都捡了回来。
韶宁和将果篮交还女子时,略微打量了对方一眼,发现她约摸三十多岁,五官长得还算清秀,但头上梳的发髻,却依然是未出阁女子的模样。
女子接过果篮,对他们自然是千恩万谢。
韶宁和不太放心,问道:“大姐住哪儿,我们送你回去吧。”
女子面色发窘:“多谢两位,我家离这儿不远,只是我这一摔,弄不清方向了……”
韶宁和问清了地址,便与伶舟一边一个,搀着她往回走。
一路上,伶舟好奇问道:“大姐,你眼睛看不见,为何独自出来买水果?你的家人呢?”
女子道:“我与奶娘一块住,奶娘这两日病着,我想给她买些水果,所以……”
韶宁和与伶舟对视了一眼,心下了然。
只是见这女子衣着朴素,想必生活较为清贫,但家中又有一个奶娘,这让人又对她的身世产生了疑惑,猜想该不会是家道中落的大小姐。
三人聊着天,很快便将女子送到了家门口。
他们刚要进去,忽听身后有男子唤道:“心蓝?”
女子身形一滞,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偏了偏头,脸上混杂着惊喜与疑惑的表情,不确定地张了张口:“……哥?”
韶宁和循声望去,见来者是个四十岁不到的男子,长得英挺俊朗,却饱经风霜。
男子大踏步来到女子面前,一把将女子拥入怀中,口中喃喃道:“心蓝,我回来了,我回来看你了……”
名叫心蓝的女子哽咽着抚摸男子的容颜,摸到他眉骨上一条长长的伤疤时,眼泪便抑制不住地滑落下来。
韶宁和在一旁看得有些迷惘,之前他听女子唤那人为“哥”,还以为男子是她的兄长,但是眼下这浓烈煽情的一幕,怎么看都不像是亲人团聚而已吧?
他想着,下意识回头看了伶舟一眼,却见伶舟目瞪口呆地望着那男子,脸上的表情已经不能用惊愕来形容了。
韶宁和皱了皱眉——难道,伶舟与那男子相识?他们是什么关系?
第七十一章
心蓝与那男子深情相拥了片刻,才想起身旁还有外人。
她不好意思地推开男人,抹干脸上的泪痕,向韶宁和与伶舟解释说,这男人是她的未婚夫,两人分离多年,今日才得以重聚。
韶宁和恍然,心蓝称呼这男人为“哥”,想必是关系极其亲密的称呼,而非亲兄妹。
那男人打量了两人一眼,问道:“心蓝,这二位是……?”
于是心蓝将之前发生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男子听罢,先是呵责心蓝不该独自外出,然后又真心诚意地向两人道谢。
韶宁和一边与那男子客套,一边留神观察他与伶舟的神色变化,却发现伶舟早已收起惊诧的表情,安静而疏离地站在一旁,似乎与那男子丝毫没有关系。
至于那男子,自始至终对他二人十分客气,并未表现出与伶舟相熟的模样,以至于韶宁和几乎要以为,自己方才看到的,不过是一时错觉。
几人在门外寒暄了片刻,心蓝才想起自己的疏忽,于是要请两人进屋喝茶。
但韶宁和婉言谢绝了,这对情人久别重逢,必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们外人还是不要打搅比较好。
别过了那对情侣之后,韶宁和一路走出来,发现伶舟跟在他身后,沉默得有些反常。
他回想起刚才那一幕,越想越觉得,伶舟应该是认识那个男人的。
然而不待他发问,便听伶舟沉声道:“少爷,刚才那个男人,你即便日后再次见到他,也最好装作不认识。”
“什么意思?”韶宁和皱了皱眉,听伶舟这话,似乎笃定了今后还会再相遇。不,最重要的是,他的猜想没错,伶舟果然认识他!
伶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依然低眉沉思,似乎被什么事情困扰着。
韶宁和停下脚步,一把拽住了伶舟的胳膊:“伶舟,你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
伶舟想了想,坦然道:“没错,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
“他是谁?”
“宋翊。”
韶宁和一怔:“宋什么?”
“宋翊。”
“哪个yi?”
伶舟翻了翻白眼:“别自欺欺人了,就是你想到的那个人。”
“不可能,”韶宁和断然反驳,“皇上下诏才几天,他不可能现在就出现在繁京!”
“但事实上,他已经回来了,并且提前了这么多天。”伶舟神色平静地道,“所以我在想,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韶宁和狐疑地看了伶舟一眼:“那人真是宋大将军?你不会看走眼了吧?”其实他心里更疑惑的是,伶舟一介平民百姓,他是如何认识宋翊的?
伶舟压根没有理睬他的质疑,沉思了片刻,突然抬头问道:“少爷,我记得,你上次有把地图拿出来看过的,对吧?”
“啊,怎么?”韶宁和不明所以。
“从繁京到西北边境,单人单骑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话,大约需要多少天?”
“这个……从理论上来说,就算不吃不喝一直赶路,也至少需要七天吧。”
伶舟又问:“你们议郎阁开会商议文武官人选之事,是在哪一天?”
“九月十二日。”韶宁和才刚出口,突然面色一变——从开完议郎阁会议到现在,间隔了十七天,如果按照伶舟所说的单人单骑日夜兼程计算,从繁京到西北边境,往返一次已经绰绰有余。
“你是意思是……议郎阁有人泄密?”
伶舟不答反问:“你觉得……最有可能泄密的人,会是谁呢?”
韶宁和脑海中首先跳出的,便是在会上曾经情绪激动地表示过不满的中郎将程国坤。
但随即他对自己的猜测产生了怀疑,如此明显的疑点,除非程国坤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否则他不可能为了给宋翊报信,而轻易暴露了自己。
如果不是程国坤,又会是谁呢?另一位中郎将周炀?
但凭他在会上发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思虑周详、做事谨慎的人,参加那一次议郎阁会议的武将,只有他和程国坤两人,而且两人又都在会前按了手印,必须遵守保密规定,他会做出如此冲动的蠢事吗?
伶舟见韶宁和皱着眉苦思冥想,于是拍了拍他的背:“少爷,别一个人瞎猜了,查人这种事情,不是我们的强项,不如将它交给擅长此道的人如何?”
韶宁和一听,顿时想到了最合适的人选——周长风。
廷尉府中,周长风听完韶宁和的叙述,沉思了片刻,道:“此事非同小可,你们确定你们所见的那名男子,真是宋将军?”
韶宁和其实自己也不确定,只好老实交代:“认出宋将军的人不是我,是伶舟。”
周长风眯起眼睛看向伶舟:“小狐狸,你该不会是在谎报军情吧?”
伶舟反问:“你见过宋将军么?”
“我没见过,不过我们廷尉顾大人必定认识。”
“我可以把那名男子的肖像画出来,你拿去让顾大人辨认。”
周长风见他说得如此笃定,便立即拿来纸笔,让伶舟当场就画。
伶舟也不含糊,简笔勾勒出一个人物肖像,周长风便拿去向顾子修请示去了。
第14节
恋耽美
第14节
皇上其实对宋翊早有防心,想召他回京,但考虑到自己亲政时日尚短,势单力薄,万一遇到朝中重臣反对,将阻力重重,难以收场。于是,他打算从昔日恩师兼丞相的闻守绎这里寻求支持。
但召回宋翊,一方面是削弱了宋翊的兵权,另一方面,却是在繁京之地,为殷峰增加了政治盟友,这对闻氏一党来说,却是大大的不利。
是以,才有了开场那一番虚虚实实的试探。
而他借历史典故给出的暗示,也是支持皇上召回宋翊,这使君臣二人立场达成了一致,令皇上十分满意。
最后皇上拜谢恩师的举动,一方面或许是真心诚意地表示感谢,另一方面,却也阻断了他的退路,令他不得不坚定立场支持到底,没有动摇反悔的余地。
如果是平日里的他,或许在皇上转移话题时,便能立即识破对方的意图。
但当时他的思绪转到了韶宁和送的那幅画上,过于在意韶宁和送画的时机与动机,一时分了心神,扰了思绪,以至于疏忽了皇上此番召见背后所隐藏的深意。
好在他全程应对尚无太大纰漏,反而赢得了皇上对他的进一步信任。倘若他当初并未表现出对殷峰的宽容雅量,而是在皇上面前参殷峰一本的话,皇上极有可能会放弃向他请求支援的念头,转而从太尉殷峰那里寻找君臣联盟的突破口。
皇上与太尉一旦真正达成联盟,也就意味着他与皇上之间一直靠师生情感所维系的纽带将越来越脆弱,直至完全崩裂,后果不堪设想。
闻守绎想到此处,心中暗叫“好险”,额间渗出了细密的冷汗。
皇上虽以师徒之礼相拜,但闻守绎知道,从今往后,他可不能再小觑了这位皇帝,毕竟,他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学生了。
此刻的闻守绎,虽然情绪起伏不定,但当着管喻龄的面,却丝毫不露端倪,只在侧身张望之际,不着痕迹地拭去了额间汗水。
管喻龄见他一直沉思不语,不知他心中所想,候在一旁有些拘谨。
闻守绎意识到自己疏忽了这位光禄卿,于是迅速调整状态,故作随意地指了指刚走入会场的韶宁和:“那位,可是我今年年初向你推荐的韶议郎?”
“正是。”管喻龄终于又有了话题,心下一松,随即略带奉承地道,“因是丞相大人所荐,下官一直对这位韶议郎保持着关注。”
“哦?”闻守绎扬了扬眉,“那你觉得,这韶议郎才能如何?”
管喻龄实在想不起韶宁和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究竟有何功绩,只能含混道,“韶议郎年轻才俊,相信日后必有一番作为。”
闻守绎淡淡一笑:“我倒是听说,这韶议郎在职期间,似乎并没有什么建树啊。”
“这……”管喻龄偷偷瞄了闻守绎一眼,摸不透丞相大人对那韶宁和究竟是个什么态度,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应对。
只听闻守绎继续道:“如果一年之内,这位韶议郎还是没有任何建树的话,你也不必客气,直接让他收拾包袱走人吧。”
“……是。”管喻龄躬了躬身,小心应下,心中却在纳闷:这是什么苗头?难道韶宁和什么时候得罪了丞相大人,要被当做弃子处理了?
第六十七章
参会人员陆续进场之后,便按照职位高低依次落座。
却说这会场的座位安排,也是颇有讲究。坐在首席的是光禄丞李往昔,左右两侧各坐了两位大夫。但这李往昔的位置,却不是摆在正中央,而是略微往左偏了一些【注】。
照理说,光禄卿不出席本次会议,在官职上位于二把手的光禄丞李往昔,坐在主位上是当之无愧的。但李往昔心里清楚,虽然他的官职较高,但在资历上,他不如四位大夫,在俸禄上,他更是差了四大夫之首的光禄大夫一大截。
在这以资历论英雄的光禄勋中,李往昔十分明智地对四位大夫,尤其是光禄大夫表现出了十成十的敬重与谦逊,四位大夫对他这个后来居上者,倒也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待参会人员全部到齐之后,光禄大夫蔡衡宇便宣读了关于朝廷即将召回征西大将军宋翊的决定。
由于此项决定尚未正式发布,蔡衡宇一再强调,要求各位参会人员务必严格遵守保密条例,出了会场之后,不得对外胡言乱语。
其后,蔡衡宇提出了本次会议的两项议题:一是推荐一名武将,暂时接替宋翊之职;二是推荐一名文臣,协助武将做好西北军队的事务性管理工作。
此两项议题一出,会场一片哗然。
如果说原本召回宋翊的决定,还无法让人嗅到其中隐藏的硝烟味的话,那么紧接而来的两项议题,却是明白无误地向众人传达了一个信息——朝廷此次召回宋翊,恐怕不再是像以前那样让他回朝例行述职,而是要没收他的兵权了。
众人尚在肚中消化这突如其来的信息,却见出席本次会议的中郎将之一程国坤首先开了口。
“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暂时接替’宋将军?难道皇上想收了宋将军的兵权?”程国坤生了五大三粗的块头,说起话来声如洪钟,再加上他性子躁烈,言行耿直不懂迂回,一开口便令众人变了脸色。
“程将军,稍安勿躁。”资历最长的蔡衡宇首先出言安抚,“皇上是否要收回宋将军的兵权,这一点我们光禄勋无权置喙,并且这个问题也不在我们此次会议的讨论范畴中。我们只需根据皇上的意思,推荐一文一武两位合适接手西北军队统御权的官员即可。”
蔡衡宇比较年长,说话慢条斯理,性子不急不躁,为人处世也是四平八稳,不见疏漏,在光禄勋中的个人威望还是比较高的,就连光禄卿管喻龄也敬他三分,其他人更是不敢随便驳了他的面子。
是以蔡衡宇话音未落,另一位中郎将周炀便暗中拍了拍程国坤的后背,示意他注意收敛。程国坤不擅与人口头争论,又有同伴暗示,只好按捺下脾气,虎着脸不再做声。
周炀接着开口道:“既是皇上的意思,不知皇上心中可有人选?”他这一问就显得比较谨慎了,先摸清皇上的意思再做决定,总是没错的。
蔡衡宇摇头道:“这一点,皇上并未明示,想必还是要听听我们光禄勋的意见。”
一时间,众人都陷入了沉默,会场气氛变得有些压抑。
皇上要收回宋翊的兵权,这可不是小事。以宋翊目前在军中无人能及的威望,恐怕这兵权,也不是那么好卸的,且不说这其中会出现多少阻力,就算真的卸掉了,将来会埋下多少后患,也是难以预料。
而皇上命光禄勋推荐接替人选,等于是将光禄勋推上了风口浪尖,搞不好会成为众矢之的,在如此微妙的境地下,谁敢出这个头?
蔡衡宇环视了一圈,连问了三次:“有没有合适的人选?”都无人应声,他心下也有些无奈了,能坐在这会场上的,个个都成了人精,关键时刻自然是明哲保身要紧。
半晌之后,却是周炀首先打破了沉默:“我觉得……或许宋简之比较合适?”
宋简之是宋翊的同族远房兄弟,年纪轻轻便跟着宋翊参加过多次战役,两年前被调回繁京,负责训练新晋武将,在资历、经验、声望方面虽不及宋翊,但在同龄人中还是占了很大优势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宋简之是宋翊一手提拔的将领,与宋翊有着同生共死的过命交情,若是由宋简之来接手西北军队,可以冠冕堂皇的套上“提前培养宋家继承人”的帽子,这不论是从宋翊的心理容忍度来看,还是从军中舆论的接受度来看,都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不至于使军队与朝廷的矛盾太过激化。
因此,当周炀提出这一人选时,众人都纷纷点头赞同。
然而却有一人,在此时投出了反对票。
而这反对之人,更是让在场众人十分意外——这人竟是韶宁和?这竟是每次开会都沉默不语完全没有存在感的韶宁和?
“下官认为,宋简之不妥。”韶宁和站起身,不疾不徐地道,“恐怕皇上不会接受我们的提议。”
李往昔十分惊诧于韶宁和的突然表态,脱口问道:“你为何如此笃定?”
“之前蔡大人说,皇上对人选并未明示。但下官认为,皇上虽未明示,却已有了暗示。”
蔡衡宇怔了怔,问道:“皇上有了暗示?什么暗示?”
韶宁和侃侃而谈:“请恕下官直言,我们这光禄勋是什么地方,说白了就是培养、储备新晋文武官的地方,从我们光禄勋出去的官员,大多是能为大曜做出贡献的国之栋梁——这也是光禄勋虽然机构地位不高,却一直备受历代掌权者重视的原因。
“如今皇上既然将推举权交给了光禄勋,必是想在新晋文武官中挑选年轻后辈,而不是任用有资历的前辈。所以下官敢断定,宋简之此人,不符合皇上的要求。”
韶宁和这番话,却是说了一半,留了一半。他之所以认为宋简之不合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宋简之与宋翊之间存在着的家族纽带,他们之间虽是远亲,但毕竟同为宋氏家族的后代,但就这一份血缘关系,就足以令皇上忌讳了。
但这一层深意,却不能剖析太过,以免给他人留下口实,为自己招来祸患。
在场众人虽未必能想透这一层,但仅根据韶宁和的字面意思,也推断出了个大概——如果皇上真要任用新晋武官,那岂不是代表着,他打算培植完全属于自己的新势力,以替换朝中老臣所掌控的旧势力?这得冒多大的风险啊?
想到此,许多人都露出了怀疑的目光。
且不说小皇帝是否真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就算有,他也未必有这样的胆量吧?西北大军现在已经完全由宋家所掌控,如此直截了当地换掉宋翊,万一兵权交接过渡不当,那可是有反噬朝廷的风险啊!
【注】本文背景虽是架空,但既然官制方面参考了汉代,左右尊卑方面也参考汉代吧,汉代尊右,所以文中李往昔座位偏左,是一种自谦的表现。
下午三点还有一更,请准时关注哟~!
米娜桑,今天周六了,休息在家的孩纸们都出来做一下有氧呼吸吧~(≧▽≦)/~
第六十八章
与会众人尚未从这一认知中缓过神来,又听韶宁和口风一转:“当然,下官如此揣测,也是无凭无据,仅供诸位大人参考罢了。”说完,便要落座。
蔡衡宇却微笑看着他:“韶议郎,别忙着坐。”
韶宁和只得再度起身:“蔡大人有何吩咐?”
“既然你认为宋简之不合适,不知你心里,可另有合适人选?”
韶宁和低头看了看会务人员事先提供给他们人手一份的光禄勋文武官员花名册,微微皱眉,犹豫道:“下官……”
“但说无妨。”蔡衡宇鼓励道,“在议事结果尚未有定论之前,谁都可以直抒己见,就算说错了,相信大家也不会怪罪。”
他说着,扫视了一圈会场,在场众人都配合地保持着沉默。
韶宁和略一思量,指着花名册中某位武将的名字道:“下官觉得,上官远途算是个不错的人选。”
众人听闻此言,“哗哗”地翻着名册,仔细阅读上官远途的个人履历。
韶宁和解释道:“上官远途,不论是年龄、资历还是作战经验,都与宋简之不相上下,他唯独缺的,是宋简之那庞大的家族背景。但若撇开家世背景不谈,上官远途也算得上是光禄勋年轻一代将领中的佼佼者了。”
众人看着那份履历,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意见很不统一。
最后,蔡衡宇作出决定,同时将宋简之与上官远途两人的身世背景与个人履历呈与皇上,由皇上亲自定夺。
会场上方的阁楼中,一直凝眉聆听会场讨论的闻守绎,此时侧身朝一旁的管喻龄微微一笑:“不得不说,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韶议郎比其他几位看得更通透些。”
“是是。”管喻龄忙叠声应和,心中却在嘀咕,听丞相大人这意思,韶宁和算是押对了?但以他这区区议郎地位,鲜少有机会直接面圣,他又是从何处猜度出皇上言语背后的深意的?
如此看来,韶宁和这份洞察先机的敏锐度,别说是在场诸位了,连他这光禄卿也只能自叹弗如啊。
管喻龄只顾着暗自汗颜,却没有发现,闻守绎注视着韶宁和的目光,渐渐涌现出别样的光华。
此刻的闻守绎,内心不得不承认,他开始对韶宁和此人感兴趣了。
他突然有些好奇,如果他松开对韶宁和的桎梏,凭着韶宁和自身的才能与实力,他究竟能在这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官途上,前行多远。
会议结束第一项议题的讨论后,紧接着进入第二项议程——推选派往西北驻军的文官。
往军队之中派遣文官,这自大曜开国以来,还从未有过先例。但皇上想要增派文官的意图并不难猜,毕竟要接手西北大军的兵权并非易事,增派一名文官,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协助管理的作用。
但这人选……众人又开始犯头疼了。
议郎史一飞道:“皇上让我们推荐文官,这不是为难我们么,我们文官不同于武官,有闲的没常务,有常务的没有闲,如果不经本人同意,我们强行推荐了只会得罪人啊。”
史一飞这话,其实道出了光禄勋一部分文官的苦衷。
在光禄勋中,并非每一个文官都有常务职能,比如以蔡衡宇为首的光禄、太中、中散、谏议四位大夫,以及韶宁和、史一飞这些议郎,都是属于没有常务的闲职,朝廷再怎么缺人,也不可能派这些没有经验的闲散官员去管理军队,那是要闹笑话的。
但是有常务职能的那些官员,平日里公务繁忙,手头工作不是说放便能放的,人员抽调的后续交接问题也十分繁复。更何况大部分文官不乐意去驻军地吃苦受累,若是遇到脸皮厚些的,以工作交接为由,拖它个三五月,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最重要的是,去西北驻军地协助新上任的武将统辖西北大军,在众人眼里,这绝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且不说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官员能不能降服那些靠拳头吃饭的军营粗莽汉子,万一朝廷与军队矛盾激化,那被派往驻军地的文官活脱脱就成了自动送上门去的待宰羔羊。
当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被派往西北驻军地,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如果军权交替能够顺利实现的话,身为先遣人员的这两位文武官,就是皇帝眼中的大功臣,朝廷人人羡慕的大红人了。
所谓“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在场众人,又怎会想不通其中利害,只不过文官大多谨小慎微,能守住眼前利益即可,不似武官那样具有冒险精神,是以要他们推荐合适又自愿的文官人选,并非易事。
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却见李往昔缓缓站了起来。
“我……自荐吧。”李往昔神色看起来十分平和,似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开的口。
但他的这一举动,却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一个个都目瞪口呆地望着他,仿佛在看一个脑子进水了的傻子。
蔡衡宇不动声色地看了看李往昔,又看了看韶宁和。
以往每次召开会议,李往昔总是表现得十分活跃,虽不能说每一次提出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但至少他踊跃发言、直抒己见,与向来表现得非常沉默木讷的韶宁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一次,这两人却像是性格互换了一般。韶宁和在上半场会议时侃侃而谈的模样,与以往的沉默寡言相去甚远,而原本一直非常善于出谋划策的李往昔,却是从会议一开始便显得心事重重,鲜少开口。
如果说之前蔡衡宇对李往昔的反常感到疑惑的话,此刻,他总算是心里有了些谱——难道说,李往昔自从得知今次会议的议题之后,便开始思考自荐文官人选的事情了么?他虽然不清楚李往昔自荐的原因,但是看得出来,他在开口之前,下了很大的决心。
蔡衡宇心下一松。在他看来,李往昔的确是个不错的人选。
虽说这个年轻人升任光禄丞时日不长,为官经验也还比较欠缺,但如果只是凑个名额充个人数的话,李往昔至少表面看起来还是很拿得出手的——光禄勋二把手,足够显示光禄勋对本次人选的重视程度,就连皇上,恐怕也无法指责光禄勋的敷衍了事吧。
“你……考虑清楚了么?”出于慎重,蔡衡宇还是开口确认了一下。
李往昔点了点头:“是,我考虑得很清楚了。”
蔡衡宇又按照流程询问了一下在场众人的意见,大家自然是没有任何意见。于是这第二项议题,就此尘埃落定。
闻守绎在李往昔起身自荐时,便起身离开了。因为他知道,会议即将结束,他得赶在会议结束前离开,以免被参会人员撞见。
光禄卿管喻龄恭恭敬敬地将他送出议郎阁,口中小心翼翼地问道:“丞相大人,关于这一次会议的讨论结果,您……”
“哦,我只是来旁听的,没什么意见。”闻守绎云淡风轻地摆了摆手,便转身上了轿。
管喻龄依然一头雾水,怔怔目送闻守绎远去,又过了半晌,突然脑中灵光乍现——原来丞相大人旁听会议什么的,全都是幌子,他是专程为观察韶宁和而来。
刚开始他对韶宁和这大半年的毫无建树表现出不满,其实是以退为进,暗示他今后韶宁和将有所作为,应当给予适当提携了。
想到此,管喻龄懊恼得直拍脑门,他怎么现在才反应过来?!
第六十九章
不多时,会议便结束了,参会人员鱼贯而出。
会议室里只剩下两人,一个是李往昔,另一个,是韶宁和。
此时的李往昔,盯着手中那份文武官花名册,怔怔出神。虽然自荐成功,他的脸上却不见丝毫喜悦之色。
“为什么选择去驻军地?”韶宁和缓缓走到李往昔面前,眉心微蹙,疑惑不解。
李往昔收回神思,抬头见是韶宁和,表情惨淡地笑了笑:“难得你主动找我说话。我能理解为,你这是在关心我吗?”
韶宁和不自然地撇了撇脸:“大家好歹同僚一场……”
“韶宁和,你的心太过仁慈。”李往昔打断了他的话,“虽然你依然……对我以前犯下的错耿耿于怀,但是你心底还是会为我担心。这是你的优点,但也终将成为你的软肋。”
韶宁和被他一语中的,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往昔却似乎已经无所顾忌,干脆把话说开:“老实说,我之前挺讨厌你的,明明有才能,却丝毫不作为,装得像个窝囊废。所以我心里很看不起你,我想尽可能爬得又高又快,远远地将你甩在后头。但是现在细细想来,其实我是在惧怕你,因为我知道,你迟早有一天会剥去这层伪装,当你毫无保留地释放你的才能的时候,我便不再是你的对手。
“但是如今,我为我的急功近利尝到了苦果。我能预见到自己的仕途,如果再这样半吊子地耗下去,终究有一天会走到尽头。与其在这光禄丞的位子上惶惶不可终日,不如主动争取机会,大胆去拼搏一番,或许还能有一线转机。
“所以宁和,你不必为我担心,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不论结局是输是赢,我都不会后悔。”他说着,顿了一顿,“至于你,终于不再甘心做个窝囊废了,虽然于我而言,绝非喜闻乐见之事,但我还是得恭喜你。”
说罢,他不等韶宁和开口,便转身踏出门去。
这日傍晚,伶舟发现韶宁和回到家之后,情绪有些低落,有时候就算故意逗他说话,他也显得兴致缺缺。
吃过晚饭之后,韶宁和便像往常一样,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万木一边收拾碗筷,一边低声问伶舟:“少爷是不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我也纳闷啊。”伶舟咕哝着。
他记得韶宁和今早出门的时候,似乎曾经提过,议郎阁有个会议要参加,当时他还摩拳擦掌,打算在会议上好好表现一番的。不过,看眼下的情况,难道表现失败了?
如此想着,伶舟在书房门外徘徊了一会,然后敲门问道:“少爷,我能进来么?”
片刻之后,韶宁和为他开了门,待他进入之后,便又将门锁上了。
伶舟扫视了一下书房内,发现书桌上放着的不是书,而是一张地图。
他走到书桌前,瞄了地图一眼,好奇地问:“你怎么突然对地图感兴趣了?”
“我只是想知道,西北驻军地,距离繁京有多远。”
伶舟皱眉看着他:“什么意思?”
韶宁和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伶舟,如果……如果我去了西北边境,你会跟我一起去么?”
伶舟越发感到奇怪:“你去西北边境做什么?”他突然心念一动,“你该不会要被发配到边境去了吧?”
韶宁和忍不住笑了,揉了揉伶舟的头发:“如果是,你愿意跟着我么?”
伶舟见他如此反应,料想应当不是真话,于是随口应道:“我当然愿意,你去哪儿,我便跟到哪儿。”
韶宁和听了十分受用,心情也舒畅了不少。
伶舟试探着问:“是不是今天的会议开得不顺利?”
“不是。”韶宁和摇了摇头,碍于会议保密规定,他无法将会议内容和盘托出,只是简单说了一句:“其实要去西北的人不是我,是李往昔。”
伶舟怔了怔:“他这是……被发配边疆了?”
“不,是他自己要求去的。”
伶舟凝眉回忆了一下,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朝廷的确有向西北驻军地调派过一文一武两名官员,以接替宋翊统御西北大军。但是那个时候,派去的文官并非李往昔,而是另外一名官员,为何这一次,会变成李往昔?
想到此,伶舟心下有些担忧,虽说上次闻守绎寿宴上出现了殷峰那一段出人意料的小插曲,但大体上还是遵照历史轨迹前进的。
然而这一次,调派官员变成了李往昔,这就不是小插曲这么简单了,这件事极有可能会彻底改变李往昔的人生。如此一来,与李往昔有关的人和事,是否也会跟着产生变化,这还是个未知数。
但是伶舟已经能够预感到,历史,正在一步步地脱离他的掌控。这让他感到焦躁,却又莫名兴奋。
“伶舟,伶舟?”韶宁和拿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傻愣愣的,在想什么呢?”
伶舟迅速收回思绪,口上应道:“我只是在想,既然要去那边的人是李往昔,这跟你有什么关系,看你今天回来情绪如此消沉,我还以为你出什么事儿了。”
韶宁和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我只是从今天发生的这件事,进一步认识了李往昔,也认识了我自己。”
伶舟皱了皱眉,不解其意。
韶宁和道:“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换做是我,我是否能有李往昔那样的勇气。答案是否。我……冒不起这个险。”
“这没什么好顾虑的。”伶舟不以为然地耸了耸肩,“每个人奋斗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人喜欢一步登天,有的人习惯稳扎稳打,如果说李往昔属于前者,你就属于后者。在我看来,比起一步登天所得来的虚荣,日积月累稳扎稳打建立起来的基础会更加稳固。所以你没有必要在李往昔面前感到自惭形秽。”
韶宁和听了,心中释然,刮了刮伶舟的鼻子,半开玩笑地道:“说得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我怎么就没有想透这一层呢。”
伶舟走近了些,笑眯眯地看着韶宁和:“我帮你解开了心结,你要如何报答我呢?”
韶宁和不答,低头轻轻吻了一下他的唇,声音微沉:“这样够不够?”
“不够。”伶舟舔了舔唇角,然后踮起脚尖,圈住韶宁和的颈项,主动凑上去,加深了这个吻。
舌尖纠缠之际,韶宁和脑中模模糊糊地生出一丝疑惑:伶舟方才开解他的那番话,初听似乎没什么问题,但细细推敲起来……之前他并未说明李往昔调派西北边境的前因后果,伶舟又如何知道,他是想借此一步登天呢?
然而这疑惑只来得及冒了个头,便很快被伶舟撩拨起的欲望覆灭得一干二净。
第七十章
次日,当光禄卿管喻龄将文武官人选上呈圣面时,成帝只在宋简之和上官远途两个名字之间来回瞄了一眼,便选定了上官远途。
此事传回议郎阁时,众人都有些哑然,他们不得不承认,韶宁和的推断是正确的。
其后的几次会议,韶宁和明显感觉到,同僚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前他在与不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众人也习惯性地忽视他的存在;但是现在,几乎每一项议题的讨论,蔡衡宇都会征询他的意见。
对此,韶宁和不骄不躁,凡事虚心谦让,即便自己提的建议被采纳,他也绝不去争功。如此一来,众人非但没有恶意排挤他,反而对他渐生好感。
九月下旬,成帝正式下诏,命征西大将军宋翊回京述职。
就在诏令下达的第二日,成帝又分别对上官远途和李往昔下了一道手谕,命他二人即刻启程前往西北驻军地,但不得走陆路,而是改走水路,尽可能避免与宋翊碰面。
至此,成帝想要重整西北军权的意图已十分明显,但一切进行得十分低调,朝中大多数人对此事尚一无所知。
九月二十九日,已经做好交接手续的李往昔,带了几名随行仆从,轻车简装地往琼华江码头驶去。
当他下了马车时,首先看到的不是停泊的船只,而是早早等候在船边的韶宁和。
“你……”李往昔有些意外,他此次自荐前往西北,同僚们虽不反对,但也并不看好,加上他自升任光禄丞之后,人缘便一落千丈,以至于根本无人过问他启程的日子,更不必说前来相送了。
虽说李往昔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并不因此而忧伤介怀,但当韶宁和的身影不经意地撞入他眼帘时,他多少还是有些唏嘘了。
“没有想到,你竟会来送我。”李往昔缓缓朝韶宁和走去,拱手作揖。
“还是那句话,你我好歹同僚一场。”韶宁和神色淡淡地回礼,“更何况,我初来繁京之时,你对我有过诸多帮助,韶某绝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李往昔听罢,不禁摇头苦笑。当初他主动与韶宁和交好,其中究竟参杂了多少真心、多少假意,相信以韶宁和的聪颖,必定不会毫无所觉。
然而事到如今,韶宁和却用一句“诸多帮助”来粉饰太平,让他不得不对韶宁和的隐忍功力望尘莫及。
言谈间,李往昔的随从们已陆续上船,船家看了看天色,提醒李往昔该启程了。
李往昔点了点头,又往韶宁和身后张望了一下,神色难掩落寞。
“他……没有来。”韶宁和知道他在寻找伶舟的身影,于是语意模糊地提醒了一句,瞬间浇灭了他心中微末的希望。
李往昔自嘲地笑了笑:“我明知道他不会来,但还是禁不住期待……我果然是天下第一大傻子。”
说罢,他向韶宁和拱了拱手,道了一声:“保重。”便转身登船离岸。
韶宁和伫立在风中,挥手目送李往昔远去,直到他所坐的那艘小船消失在视野之内。
然后,他转过身来,朝码头后方的巨大岩石处看了一眼:“别藏着了,出来罢。”
话音稍落,便见伶舟从岩石后边露出半个脑袋,问道:“走了?”
“早就走得没影了。”
码头上风大,吹得伶舟宽大的衣袍上下翻飞。韶宁和远远看着他瘦弱的身影,总担心他会被风吹走。
他正为自己如此无稽的担忧感到可笑,却见伶舟直接从岩石上方往下窜。他下意识叫了一声“小心”,便要伸手去接,但还是慢了一步。
好在伶舟手脚灵便,从等身高的岩石上跳下来,落地一个缓冲,啥事儿也没有。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同时奉送韶宁和一记嫌弃的眼神。
韶宁和无奈一笑,略带报复性质地揉乱他的头发。
“明明来了,为什么不见他?”韶宁和问。
“你希望我和他来个深情道别?”伶舟挑眉,觑了韶宁和一眼。
“咳,我不是这个意思,但既然来了……”韶宁和虽口上如此说,却不可自抑地脑补了一下伶舟与李往昔执手相看泪眼的场面,瞬间抖掉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伶舟见他一脸踩到屎的表情,便知道他又在发散性思维了,于是板着脸戳了戳他的心口:“喂,韶宁和,你搞清楚,我是来监视你的,不是来送李往昔的好么。”
韶宁和一怔:“你监视我做什么?”
伶舟撇了撇嘴:“你这人太容易心软,我怕你一个不留神,又跟李往昔握手言和了。”
韶宁和失笑:“又不是多大的恩怨,何必搞得跟隔世仇似的。”
“防人之心不可无,总之我还是那句话,李往昔这人心眼儿太多,你离他远点。”
“是是,”韶宁和笑着拱手作揖,“谨遵内子教诲。”
伶舟眉梢一抽,伸出手指点了点韶宁和的下巴:“来,叫声‘相公’听听。”
“……”韶宁和不理他,转身便走。
伶舟追着他喊:“喂,叫一声又不会少块肉!”
两人嬉闹着往回走,却在半途中,看见一名盲眼女子因被路中石块绊倒,篮中水果滚落一地。
两人不忍见那女子匍匐在地四处摸索,于是好心帮她将水果都捡了回来。
韶宁和将果篮交还女子时,略微打量了对方一眼,发现她约摸三十多岁,五官长得还算清秀,但头上梳的发髻,却依然是未出阁女子的模样。
女子接过果篮,对他们自然是千恩万谢。
韶宁和不太放心,问道:“大姐住哪儿,我们送你回去吧。”
女子面色发窘:“多谢两位,我家离这儿不远,只是我这一摔,弄不清方向了……”
韶宁和问清了地址,便与伶舟一边一个,搀着她往回走。
一路上,伶舟好奇问道:“大姐,你眼睛看不见,为何独自出来买水果?你的家人呢?”
女子道:“我与奶娘一块住,奶娘这两日病着,我想给她买些水果,所以……”
韶宁和与伶舟对视了一眼,心下了然。
只是见这女子衣着朴素,想必生活较为清贫,但家中又有一个奶娘,这让人又对她的身世产生了疑惑,猜想该不会是家道中落的大小姐。
三人聊着天,很快便将女子送到了家门口。
他们刚要进去,忽听身后有男子唤道:“心蓝?”
女子身形一滞,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偏了偏头,脸上混杂着惊喜与疑惑的表情,不确定地张了张口:“……哥?”
韶宁和循声望去,见来者是个四十岁不到的男子,长得英挺俊朗,却饱经风霜。
男子大踏步来到女子面前,一把将女子拥入怀中,口中喃喃道:“心蓝,我回来了,我回来看你了……”
名叫心蓝的女子哽咽着抚摸男子的容颜,摸到他眉骨上一条长长的伤疤时,眼泪便抑制不住地滑落下来。
韶宁和在一旁看得有些迷惘,之前他听女子唤那人为“哥”,还以为男子是她的兄长,但是眼下这浓烈煽情的一幕,怎么看都不像是亲人团聚而已吧?
他想着,下意识回头看了伶舟一眼,却见伶舟目瞪口呆地望着那男子,脸上的表情已经不能用惊愕来形容了。
韶宁和皱了皱眉——难道,伶舟与那男子相识?他们是什么关系?
第七十一章
心蓝与那男子深情相拥了片刻,才想起身旁还有外人。
她不好意思地推开男人,抹干脸上的泪痕,向韶宁和与伶舟解释说,这男人是她的未婚夫,两人分离多年,今日才得以重聚。
韶宁和恍然,心蓝称呼这男人为“哥”,想必是关系极其亲密的称呼,而非亲兄妹。
那男人打量了两人一眼,问道:“心蓝,这二位是……?”
于是心蓝将之前发生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男子听罢,先是呵责心蓝不该独自外出,然后又真心诚意地向两人道谢。
韶宁和一边与那男子客套,一边留神观察他与伶舟的神色变化,却发现伶舟早已收起惊诧的表情,安静而疏离地站在一旁,似乎与那男子丝毫没有关系。
至于那男子,自始至终对他二人十分客气,并未表现出与伶舟相熟的模样,以至于韶宁和几乎要以为,自己方才看到的,不过是一时错觉。
几人在门外寒暄了片刻,心蓝才想起自己的疏忽,于是要请两人进屋喝茶。
但韶宁和婉言谢绝了,这对情人久别重逢,必定有很多话要说,他们外人还是不要打搅比较好。
别过了那对情侣之后,韶宁和一路走出来,发现伶舟跟在他身后,沉默得有些反常。
他回想起刚才那一幕,越想越觉得,伶舟应该是认识那个男人的。
然而不待他发问,便听伶舟沉声道:“少爷,刚才那个男人,你即便日后再次见到他,也最好装作不认识。”
“什么意思?”韶宁和皱了皱眉,听伶舟这话,似乎笃定了今后还会再相遇。不,最重要的是,他的猜想没错,伶舟果然认识他!
伶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依然低眉沉思,似乎被什么事情困扰着。
韶宁和停下脚步,一把拽住了伶舟的胳膊:“伶舟,你是不是认识那个男人?”
伶舟想了想,坦然道:“没错,我认识他,但他不认识我。”
“他是谁?”
“宋翊。”
韶宁和一怔:“宋什么?”
“宋翊。”
“哪个yi?”
伶舟翻了翻白眼:“别自欺欺人了,就是你想到的那个人。”
“不可能,”韶宁和断然反驳,“皇上下诏才几天,他不可能现在就出现在繁京!”
“但事实上,他已经回来了,并且提前了这么多天。”伶舟神色平静地道,“所以我在想,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韶宁和狐疑地看了伶舟一眼:“那人真是宋大将军?你不会看走眼了吧?”其实他心里更疑惑的是,伶舟一介平民百姓,他是如何认识宋翊的?
伶舟压根没有理睬他的质疑,沉思了片刻,突然抬头问道:“少爷,我记得,你上次有把地图拿出来看过的,对吧?”
“啊,怎么?”韶宁和不明所以。
“从繁京到西北边境,单人单骑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话,大约需要多少天?”
“这个……从理论上来说,就算不吃不喝一直赶路,也至少需要七天吧。”
伶舟又问:“你们议郎阁开会商议文武官人选之事,是在哪一天?”
“九月十二日。”韶宁和才刚出口,突然面色一变——从开完议郎阁会议到现在,间隔了十七天,如果按照伶舟所说的单人单骑日夜兼程计算,从繁京到西北边境,往返一次已经绰绰有余。
“你是意思是……议郎阁有人泄密?”
伶舟不答反问:“你觉得……最有可能泄密的人,会是谁呢?”
韶宁和脑海中首先跳出的,便是在会上曾经情绪激动地表示过不满的中郎将程国坤。
但随即他对自己的猜测产生了怀疑,如此明显的疑点,除非程国坤是个彻头彻尾的傻子,否则他不可能为了给宋翊报信,而轻易暴露了自己。
如果不是程国坤,又会是谁呢?另一位中郎将周炀?
但凭他在会上发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思虑周详、做事谨慎的人,参加那一次议郎阁会议的武将,只有他和程国坤两人,而且两人又都在会前按了手印,必须遵守保密规定,他会做出如此冲动的蠢事吗?
伶舟见韶宁和皱着眉苦思冥想,于是拍了拍他的背:“少爷,别一个人瞎猜了,查人这种事情,不是我们的强项,不如将它交给擅长此道的人如何?”
韶宁和一听,顿时想到了最合适的人选——周长风。
廷尉府中,周长风听完韶宁和的叙述,沉思了片刻,道:“此事非同小可,你们确定你们所见的那名男子,真是宋将军?”
韶宁和其实自己也不确定,只好老实交代:“认出宋将军的人不是我,是伶舟。”
周长风眯起眼睛看向伶舟:“小狐狸,你该不会是在谎报军情吧?”
伶舟反问:“你见过宋将军么?”
“我没见过,不过我们廷尉顾大人必定认识。”
“我可以把那名男子的肖像画出来,你拿去让顾大人辨认。”
周长风见他说得如此笃定,便立即拿来纸笔,让伶舟当场就画。
伶舟也不含糊,简笔勾勒出一个人物肖像,周长风便拿去向顾子修请示去了。
第14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