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作者:恣悠悠
第7章 青山羊
妈妈已经做好了午饭,看见姥姥和悠悠回来,就把饭菜端了上来。还是那两样干粮,花卷和杂面窝头。菜是用肉汤炖的白菜粉条和绿豆丸子,两位老人和兄妹仨每人多半碗,爸妈吃的是半碗咸菜:辣萝卜酱豆。
姥爷给迪迪挑了个白面多点的花卷头,姥姥拿着窝头说:“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上膘,我凑空做点辣椒酱。”
小悠悠的记忆里,姥姥做的辣椒酱,香辣可口,特别是加了炒黄豆碎的,香味更浓。想起自己衣兜里舅姥姥给的焦花生(炒熟的花生),赶紧掏了出来。
“舅姥姥给的,加到辣椒油里好吃。”
“我的吃完了,以后再有了就不吃了,放着做辣椒酱。”昊昊有些懊恼的说着。
“我也不吃了,给姥姥放着。”迪迪抢着说
“孩子长大了,都懂事了。”姥爷欣慰的夸兄妹仨个。
悠悠家的午饭还没吃完,就听见外面传来一片礼让声。出门一看,二爷家的新女婿在几个人的陪同下出了客屋,看来是怕人们乱新客。
乱新客地这里的习俗,就是在新女婿回去时,村里的男青年合伙用锅底灰给抹个大黑脸。
而且是辈分越高乱得越狠,大概是你年纪轻轻就当姑父、姑爷,是得付出点代价的。
女方家的近门(五代以内的血亲)兄弟,大多负责护送新客出村,一般出了村子乱新客就结束。
二爷家辈分高,近门又少,估计是想趁大伙回家吃饭的时间,新客早早的回去。
哪知道刚出院子就被等在那里的几个小伙堵住了,手里还拿着粘了锅底灰的棉花团。新女婿看见,吓得麻溜的退回了院子。
二爷没法,只好跟在后面,虽然一言不发,可愣是镇的一伙人没敢上前,但还是在后面跟着,一直送到了村外。宝景自己留下来陪着二姐夫,大伙都跟着二爷回来了。
刚回到家里,男方跟来的领客的就提出来回去。二爷客气的挽留了几句,就吩咐送客。
新客带来的礼物,二奶奶依照这里的规矩,只留了十个个馒头和花糕鼻子、一封果子,其余的都给压了回去,其余的一样没留。
礼盒是当着领客人的面盖上的,围观的是看热闹的乡亲。领客的嘴里礼让着让多留点,可是没实际行动。
围观的群众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有让二爷多留点的,有夸二爷大气的。
不过大伙一直认为,二爷疼闺女,这是给闺女长面子,怕留多了,闺女在婆家人跟前抬不起头来。
吃完午饭,哥哥跟着姥爷去放羊,肩上还背了个柳条筐准备拾柴禾。
悠悠数了下,家里养了十六只青山羊,其中怀羔的母羊就有七只,肚子大的都快挨地了。还有五只半大的母羊,四只小戒子(去势的公羊)。
看着成群的青山羊,悠悠首先想到的是香气浓郁的羊肉涮锅。后世里,青山羊可是备受欢迎,散养的青山羊肉,价格高达上千元。现在的悠悠年纪小,不知道这个年代青山羊的价格如何,不过通过家人对青山羊的重视程度,应该还可以。
悠悠通过在智脑上查询得知,即使在这个年代,这里的青山羊在全国也是稀有特产。肉质良好,肉裘兼优,繁殖率高,被国内外著名专家称为“国宝”。
青山羊的羔皮又称“猾子皮”,有天然美观的花纹,皮毛光感性强,呈丝光和银光,具有美观、轻薄、保暖、结实等特性,是制作高级皮衣、皮褥的上等原料,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早在1920年就出口西欧和美国。
就食肉而言,青山羊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对青山羊肉的喜爱是其他肉类不能代替的,食用也有多种方式。
羊肉汤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腻,不仅是一道可口的美食,而且有许多药膳功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烧羊肉、酱羊肉,羊肉水饺,成为地方名吃,羊肉火锅更是人们冬季追捧的驱寒佳肴。
可吸收性医用缝合线是采用青山羊优质肠衣制作而成,属高科技产品,其光洁度、均匀度、断裂强力、线体洁净度及吸收期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专业标准,产品大部分出口。
青山羊成熟早,繁殖力强,一般6月龄即可配种。一年可产两窝,每窝产2~3羔,多的可产6~7羔。
青山羊吃草少、耐粗饲、易饲养、成本低、收效高,九十年代前是农民家庭的一项重要养殖业。
虽然青山羊一身是宝,但青山羊养殖的局限性也很大,就是必须散养。散养的青山羊基本不会生病,但在养殖场集中养殖的青山羊,却极易得病死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日益紧张,青山羊的存量减少,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被专业养殖户青睐,但口味却无法和青山羊相比。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怀念青山羊的美味,国家也加大投资保护发展青山羊,可收效甚微。青山羊频临灭绝的局面,致使青山羊肉的价格居高不下。
想起青山羊肉的鲜美味道,悠悠馋劲上来。再想想到处跑着的青山羊,吃货悠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脑补了各种羊肉大餐。
爸爸抱着弟弟去了卫生室,姥姥和妈妈在炕上支起纺车纺棉线。古老的纺车在俩人手里有节奏的转动,成条的棉花变成了细细的棉线,在尖尖的棉锭上绕成了纺锤形的棉穗。
她们的纺线技术,和悠悠后世里看过的农家乐表演相比,简直是大师级的,把悠悠看的眼睛都直了。
左手捏住条形的棉花,姥姥叫它“花布即”,右手搅动车不楞,快得都看不清上面的木板。从锭子的尖端抽出棉纱,一下一下地上在锭子上,慢慢地缠成了个中间粗两头尖的“线穗子”。
姥姥纺着线还不忘逗悠悠:
纺花车,哼呀哼,
闺女说话娘爱听。
奶奶疼的是孙子,
姥姥疼的是外甥。
疼孙子,葫芦头里赞金子,
疼外甥,高粱地里撵溜虫。
悠悠故意认真的纠正姥姥:“姥姥,您说错了,疼外甥女不搭本。”
姥姥笑了,“嗯,是姥姥错了,姥姥等着享俺悠悠的福。”
悠悠心想,以前不知道,以后肯定让您老享福。
悠悠躺在炕上假装睡觉,实际上是闭着眼睛用意识在智脑上浏览七十年代的有关内容。
七十年代中后期大事记:
76年三位领袖去世,粉碎“四人帮”。
77年恢复高考,知识分子得到重视。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右派和各种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农村逐步实现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生活极大改善。
现在刚进入75年,到79年还有5年的时间,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不过,妈妈是高中毕业生,可以参加77年的高考。
看着仓储库房里丰富的物资,想到自家窘迫的生活,悠悠有种捧着聚宝盆要饭吃的感觉,迫切的期望能找到一个把仓储里的东西拿出来的可靠办法。
可是在智脑中悠悠得知,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调配。严厉打击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的行为。
农村的集市虽然存在,但仅限于自家生产的少量产品的相互交易。尽管黑市在75年时已成公开的秘密,也只是个别紧俏物资的少量交易。
这个年代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分和家庭养殖,养猪羊卖的大宗钱攒着办大事,吃盐点火的钱从鸡屁股里往外抠。
悠悠想着自己五岁的小身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买没法买,卖不能卖,靠自己挣钱养家绝对不可行。
无中生有地天上掉元宝,据悠悠现在的认知,无论扔自家院里多少钱,就是迪迪捡了也知道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这也不中那也不行,急的俄直挠墙,悠悠纠结了一个下午,也没能想出个万全之策。
晚上做饭时,姥姥在锅底掏出来一火盆底火,抓了一把干辣椒放在火上烤焦,和悠悠拿出来的二十来粒焦华生一齐捣碎,铁饭勺里放了半勺豆油,在火盆上加热到,倒入辣椒面里,香辣味扑鼻而来。
昊昊拿起一个杂面包子,一掰两半,递到姥姥跟前。
“真香啊,姥姥多给我放点。”
爸爸卫华赶忙出声阻止:“妈,少给他点,辣椒吃多了上火。”
看哥哥吃的香,悠悠也有样学样。哪知一口咬下去,还没下肚,就被辣得咳个不停,爸爸赶紧递过来一碗温开水。
“赶紧漱漱口,这都被辣多少回了,咋就不长记性。”
悠悠的脸刷的红了,自己都奔三的人了,为口吃的真不好意思。不过,家里人根本没在意,还以为悠悠脸红是被辣的。
晚饭是清水溜杂面包子,辣萝卜叶粉条馅。杂面包子皮厚馅多个大,一个至少三两。
单独给姥爷和兄妹仨溜了白面的菜馍馍,昊昊说自己大了抢着吃杂面包子,沾着辣椒一口气吃了3个菜包子。姥姥说是随了老姥姥家人的大饭量,又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悠悠也拿了个杂面的包子,一口咬下去,只啃了一层皮,连馅都没看见。杂面的包子皮硬邦邦的,悠悠使劲嚼碎了,咽的时候还是挺费劲,关键是拉嗓子。
啃了好几口,终于吃到馅了,青菜味中泛着淡淡的苦味。尽管干辣萝卜叶用水泡软了,依然十分劲道,吃着垫牙。馅里面放的粉条很少,几乎看不到。油放的更少,悠悠就没吃出香味来。
爸爸看悠悠吃的艰难,笑着把她手里的包子拿走了,递给她个白面的菜馍馍。
“你还小,嗓子眼细,别跟哥哥学了。”
悠悠心里那个疑惑啊,后世的杂面馒头比白面馒头口感好多了,按说这个年代的杂面干粮应该更加美味,没道理这么难吃啊。
刚吃完饭,二爷和二奶奶就来了。二奶奶用手巾包了六个花糕鼻子。姥姥看到急忙说:“二爷,您这么做是外气(外道)俺。”
“外气什么,今天你给二爷长脸了,二妮婆家的领客的一直夸,说较天(经常)领客陪客头一回见这样好看又好吃的席面。”
农村的计时喜欢用农历,为了便于区分,今后文中阳历就用阿拉伯数字,比如1975年6月10日。农历则用大写的一二三,如六月十日。
第7章 青山羊
恋耽美
第7章 青山羊
妈妈已经做好了午饭,看见姥姥和悠悠回来,就把饭菜端了上来。还是那两样干粮,花卷和杂面窝头。菜是用肉汤炖的白菜粉条和绿豆丸子,两位老人和兄妹仨每人多半碗,爸妈吃的是半碗咸菜:辣萝卜酱豆。
姥爷给迪迪挑了个白面多点的花卷头,姥姥拿着窝头说:“高粱豆窝窝就辣椒,越吃越上膘,我凑空做点辣椒酱。”
小悠悠的记忆里,姥姥做的辣椒酱,香辣可口,特别是加了炒黄豆碎的,香味更浓。想起自己衣兜里舅姥姥给的焦花生(炒熟的花生),赶紧掏了出来。
“舅姥姥给的,加到辣椒油里好吃。”
“我的吃完了,以后再有了就不吃了,放着做辣椒酱。”昊昊有些懊恼的说着。
“我也不吃了,给姥姥放着。”迪迪抢着说
“孩子长大了,都懂事了。”姥爷欣慰的夸兄妹仨个。
悠悠家的午饭还没吃完,就听见外面传来一片礼让声。出门一看,二爷家的新女婿在几个人的陪同下出了客屋,看来是怕人们乱新客。
乱新客地这里的习俗,就是在新女婿回去时,村里的男青年合伙用锅底灰给抹个大黑脸。
而且是辈分越高乱得越狠,大概是你年纪轻轻就当姑父、姑爷,是得付出点代价的。
女方家的近门(五代以内的血亲)兄弟,大多负责护送新客出村,一般出了村子乱新客就结束。
二爷家辈分高,近门又少,估计是想趁大伙回家吃饭的时间,新客早早的回去。
哪知道刚出院子就被等在那里的几个小伙堵住了,手里还拿着粘了锅底灰的棉花团。新女婿看见,吓得麻溜的退回了院子。
二爷没法,只好跟在后面,虽然一言不发,可愣是镇的一伙人没敢上前,但还是在后面跟着,一直送到了村外。宝景自己留下来陪着二姐夫,大伙都跟着二爷回来了。
刚回到家里,男方跟来的领客的就提出来回去。二爷客气的挽留了几句,就吩咐送客。
新客带来的礼物,二奶奶依照这里的规矩,只留了十个个馒头和花糕鼻子、一封果子,其余的都给压了回去,其余的一样没留。
礼盒是当着领客人的面盖上的,围观的是看热闹的乡亲。领客的嘴里礼让着让多留点,可是没实际行动。
围观的群众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有让二爷多留点的,有夸二爷大气的。
不过大伙一直认为,二爷疼闺女,这是给闺女长面子,怕留多了,闺女在婆家人跟前抬不起头来。
吃完午饭,哥哥跟着姥爷去放羊,肩上还背了个柳条筐准备拾柴禾。
悠悠数了下,家里养了十六只青山羊,其中怀羔的母羊就有七只,肚子大的都快挨地了。还有五只半大的母羊,四只小戒子(去势的公羊)。
看着成群的青山羊,悠悠首先想到的是香气浓郁的羊肉涮锅。后世里,青山羊可是备受欢迎,散养的青山羊肉,价格高达上千元。现在的悠悠年纪小,不知道这个年代青山羊的价格如何,不过通过家人对青山羊的重视程度,应该还可以。
悠悠通过在智脑上查询得知,即使在这个年代,这里的青山羊在全国也是稀有特产。肉质良好,肉裘兼优,繁殖率高,被国内外著名专家称为“国宝”。
青山羊的羔皮又称“猾子皮”,有天然美观的花纹,皮毛光感性强,呈丝光和银光,具有美观、轻薄、保暖、结实等特性,是制作高级皮衣、皮褥的上等原料,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早在1920年就出口西欧和美国。
就食肉而言,青山羊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对青山羊肉的喜爱是其他肉类不能代替的,食用也有多种方式。
羊肉汤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质地纯净、鲜而不腻,不仅是一道可口的美食,而且有许多药膳功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烧羊肉、酱羊肉,羊肉水饺,成为地方名吃,羊肉火锅更是人们冬季追捧的驱寒佳肴。
可吸收性医用缝合线是采用青山羊优质肠衣制作而成,属高科技产品,其光洁度、均匀度、断裂强力、线体洁净度及吸收期等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国家专业标准,产品大部分出口。
青山羊成熟早,繁殖力强,一般6月龄即可配种。一年可产两窝,每窝产2~3羔,多的可产6~7羔。
青山羊吃草少、耐粗饲、易饲养、成本低、收效高,九十年代前是农民家庭的一项重要养殖业。
虽然青山羊一身是宝,但青山羊养殖的局限性也很大,就是必须散养。散养的青山羊基本不会生病,但在养殖场集中养殖的青山羊,却极易得病死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日益紧张,青山羊的存量减少,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被专业养殖户青睐,但口味却无法和青山羊相比。
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怀念青山羊的美味,国家也加大投资保护发展青山羊,可收效甚微。青山羊频临灭绝的局面,致使青山羊肉的价格居高不下。
想起青山羊肉的鲜美味道,悠悠馋劲上来。再想想到处跑着的青山羊,吃货悠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脑补了各种羊肉大餐。
爸爸抱着弟弟去了卫生室,姥姥和妈妈在炕上支起纺车纺棉线。古老的纺车在俩人手里有节奏的转动,成条的棉花变成了细细的棉线,在尖尖的棉锭上绕成了纺锤形的棉穗。
她们的纺线技术,和悠悠后世里看过的农家乐表演相比,简直是大师级的,把悠悠看的眼睛都直了。
左手捏住条形的棉花,姥姥叫它“花布即”,右手搅动车不楞,快得都看不清上面的木板。从锭子的尖端抽出棉纱,一下一下地上在锭子上,慢慢地缠成了个中间粗两头尖的“线穗子”。
姥姥纺着线还不忘逗悠悠:
纺花车,哼呀哼,
闺女说话娘爱听。
奶奶疼的是孙子,
姥姥疼的是外甥。
疼孙子,葫芦头里赞金子,
疼外甥,高粱地里撵溜虫。
悠悠故意认真的纠正姥姥:“姥姥,您说错了,疼外甥女不搭本。”
姥姥笑了,“嗯,是姥姥错了,姥姥等着享俺悠悠的福。”
悠悠心想,以前不知道,以后肯定让您老享福。
悠悠躺在炕上假装睡觉,实际上是闭着眼睛用意识在智脑上浏览七十年代的有关内容。
七十年代中后期大事记:
76年三位领袖去世,粉碎“四人帮”。
77年恢复高考,知识分子得到重视。
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右派和各种冤假错案得到平反。
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农村逐步实现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农民生活极大改善。
现在刚进入75年,到79年还有5年的时间,脱贫致富任重道远。不过,妈妈是高中毕业生,可以参加77年的高考。
看着仓储库房里丰富的物资,想到自家窘迫的生活,悠悠有种捧着聚宝盆要饭吃的感觉,迫切的期望能找到一个把仓储里的东西拿出来的可靠办法。
可是在智脑中悠悠得知,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由国家统一调配。严厉打击倒买倒卖,投机倒把的行为。
农村的集市虽然存在,但仅限于自家生产的少量产品的相互交易。尽管黑市在75年时已成公开的秘密,也只是个别紧俏物资的少量交易。
这个年代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分和家庭养殖,养猪羊卖的大宗钱攒着办大事,吃盐点火的钱从鸡屁股里往外抠。
悠悠想着自己五岁的小身板,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买没法买,卖不能卖,靠自己挣钱养家绝对不可行。
无中生有地天上掉元宝,据悠悠现在的认知,无论扔自家院里多少钱,就是迪迪捡了也知道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
这也不中那也不行,急的俄直挠墙,悠悠纠结了一个下午,也没能想出个万全之策。
晚上做饭时,姥姥在锅底掏出来一火盆底火,抓了一把干辣椒放在火上烤焦,和悠悠拿出来的二十来粒焦华生一齐捣碎,铁饭勺里放了半勺豆油,在火盆上加热到,倒入辣椒面里,香辣味扑鼻而来。
昊昊拿起一个杂面包子,一掰两半,递到姥姥跟前。
“真香啊,姥姥多给我放点。”
爸爸卫华赶忙出声阻止:“妈,少给他点,辣椒吃多了上火。”
看哥哥吃的香,悠悠也有样学样。哪知一口咬下去,还没下肚,就被辣得咳个不停,爸爸赶紧递过来一碗温开水。
“赶紧漱漱口,这都被辣多少回了,咋就不长记性。”
悠悠的脸刷的红了,自己都奔三的人了,为口吃的真不好意思。不过,家里人根本没在意,还以为悠悠脸红是被辣的。
晚饭是清水溜杂面包子,辣萝卜叶粉条馅。杂面包子皮厚馅多个大,一个至少三两。
单独给姥爷和兄妹仨溜了白面的菜馍馍,昊昊说自己大了抢着吃杂面包子,沾着辣椒一口气吃了3个菜包子。姥姥说是随了老姥姥家人的大饭量,又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悠悠也拿了个杂面的包子,一口咬下去,只啃了一层皮,连馅都没看见。杂面的包子皮硬邦邦的,悠悠使劲嚼碎了,咽的时候还是挺费劲,关键是拉嗓子。
啃了好几口,终于吃到馅了,青菜味中泛着淡淡的苦味。尽管干辣萝卜叶用水泡软了,依然十分劲道,吃着垫牙。馅里面放的粉条很少,几乎看不到。油放的更少,悠悠就没吃出香味来。
爸爸看悠悠吃的艰难,笑着把她手里的包子拿走了,递给她个白面的菜馍馍。
“你还小,嗓子眼细,别跟哥哥学了。”
悠悠心里那个疑惑啊,后世的杂面馒头比白面馒头口感好多了,按说这个年代的杂面干粮应该更加美味,没道理这么难吃啊。
刚吃完饭,二爷和二奶奶就来了。二奶奶用手巾包了六个花糕鼻子。姥姥看到急忙说:“二爷,您这么做是外气(外道)俺。”
“外气什么,今天你给二爷长脸了,二妮婆家的领客的一直夸,说较天(经常)领客陪客头一回见这样好看又好吃的席面。”
农村的计时喜欢用农历,为了便于区分,今后文中阳历就用阿拉伯数字,比如1975年6月10日。农历则用大写的一二三,如六月十日。
第7章 青山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