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作者:午后方晴
第468章 旅(上)
“李公这是将我们带到哪儿去啊?”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指使不满地说。
西夏的前锋军队已迅速进入到各条前线,但因为得到王巨指示,环庆路各地军队多集结到前线,所以西夏也没有发起试探性的进攻,而等候后方的大部队到来。
虽然可能会给宋朝一些准备,但这个时间会很快的,顶多四五天,环庆路已经反应不过来了。
只是暂时的,前方无战事。
不过敌人一批批的来,天知道西夏人什么时候就发起进攻?
然而现在李复圭却不顾前方安危,让各个指使以上的将领,离开各个堡砦,回到庆州商议军情。
那就到庆州吧,可到了庆州,又被李复圭派人带出了城,踏过结冰的马岭水,来到马岭山的一个偏僻的山窝里。
这不是挡误事吗?
“彭指使,勿要抱怨。”姚兕说道。
“姚将军,我岂敢抱怨。”姓彭的指使怨怼地说道。
在宋朝武将不值钱的,文官要杀就杀。就象李复圭,对于几名败将,要杀就杀,要放就放。
⌒↑但朝堂上的文臣顶多只说李复圭不当生边事,谁说他杀错了?
“彭指使,不要抱怨,今天你会看到一个大好的消息。”姚兕说。
“什么消息?”
“马上便知道了。”
一行人进了山窝,这个山窝很偏,并且四周多是悬崖峭壁。不过在进山窝的时候,大家还发现到一点不对劲的地方。窝口与四面峰顶上皆有许多士兵在巡逻。
进了山窝。更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山窝里已经有了许多人。
“明公果然懂军事。”小姚心想。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一个常败的将军,往往不知彼,反过来会让人知己。一个百战百姓的将军,却会知彼,又不会让敌人知己。
为什么庆历三大战役皆失败了,有各种原因。不过总的来看,就象一个傻子一样被敌人牵着跑,那会象王巨这样?马上就要“冒泡”了,敌人还继续蒙在谷里。
也不是姚麟想的那么神,如果不是章楶的建议,王巨早就公开与李复圭交接了。
现在却一直在保密中,包括这些重将,知道王巨已经来到庆州的人,也不过只有十来人。
“李公,还要麻烦你一下。”王巨站在一个土坡的几株松树下说道。
李复圭有些不悦。
“说。”
“麻烦李公临离开庆州时。再去一趟大顺城,高调地去大顺城巡查。”
“说一说理由。”李复圭更不悦了。
王巨来交接,李复圭巴不得,他虽自负,那可是三十万敌人哪,他那有这个胆子应敌哉?
不过王巨鬼鬼祟祟,一拖了很多天不来,却在三原摇控着指挥自己。后来来了,又不出面,更不交接,继续遥控指挥自己。那就忍着吧,至少要自己对付三十万西夏大军强吧。不过李复圭心中必然不大开心。现在王巨这个要求更无理了。西夏后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源源不断而来。显然大战即将爆发。
自己去大顺城,再回庆州,战争岂不是爆发了?到时候自己走还是不走?
“李公,这是我写的疏折,即将派使者用快脚递送给官家。”王巨从袖中掏出一篇奏折,递给李复圭看。
前面写了庆州的形势。
包括替李复圭的辨解。
虽然闹讹堡之战确实是败了,可从战略上却是对宋朝有利的。战略比战役更重要。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元昊与吐蕃开战,屡战屡败,那么结果是不是西夏衰败了。错,而是吐蕃衰败了。虽然数次大败,让西夏人损失惨重,但也达到了李元昊的战略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萧燕燕南下,那次南下,辽国与宋军发生了数次惨战,也是多失败的。若论损失,辽国损失更大。但最后逼得宋真宗于城下之盟,这便是战役上的失败,战略上的胜利。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王巨前世的百团大战,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然而对于党本身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为这一战,使倭寇注意到了党,蚕食政策来了,结果短短一年之间,根据地缩小了一半多,也导致了陕西根据地物价飞速上涨。但不能不抗倭哉,太祖只好如同吃了黄连一般。
王巨起首主要就是解释这其中的区别。
并且也有说服力,如果不是李复圭这次出兵,西夏继续筑堡,十二盘与闹讹堡成,敌人可进可退,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对付这三十万大军哪?
李复圭看到这里,脸色缓和。
有了王巨这个说法,自己以后仕途会坦荡得多,不然这一离开庆州,仕途将会无比的灰暗。
随后还有王巨的一些计划。
“子安,朝廷能同意么?”
“我手中只有八万兵力,动用的官兵不过六万来人,敌人有三十万之多,如果中规中矩,这一战还能有希望么?”
李复圭摇了摇头。
“况且我临来之前,官家准许我便宜行事。”
“那就好,但为何让我继续去大顺城。”李复圭这时说话语气要缓和多了,花花轿子大家一起抬,王巨给了自己台阶下,自己也要给王巨一点面子。
“继续迷惑敌人。李公,其实我心中也没有什么底,不过在西夏人眼中,他们却将我当成了头号大敌。万一他们得知我来到庆州,加强兵力,我拿什么对付呀?所以不仅需要李公委屈一下,去一趟大顺城,还要委屈李公替我继续下达几道命令。”
“这倒也是。”李复圭也没有多想。
“那我们出去吧。”
几人走了出去。
不是所有指使都认识王巨的。但能认出王巨的人不少。
有的指使惊讶地说:“怎么王知县也来了?”
“那个王知县?”
“王巨王子安哪。”
“啊。”
立即有许多人兴奋起来。至少与李复圭相比。王巨要靠谱的多。只是有人担心不知道王巨来环庆路担任什么官职,李复圭会不会听从王巨建议。
李复圭略有些吃味,不过还好,在宋朝军功并不是那么值钱。王巨就是没有军功,以后进入两府也是早晚的事。
王巨手一摆,让大家伙安静。
来的人不少,近两百人,仅是指使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人。
王巨说道:“朝廷敕令。让我与李公交接,担任新的庆州知州,并且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陕西路安抚使,这是敕令,大家看一看。”
他拿出敕命。
不会当真有那个人上去看,只是下面立即传出一片欢呼声。
就是到现在,大家还不知道有多少敌人前来,只是根据斥候的禀报,可能会有十万以上的敌人前来入侵。
说不担心害怕,那纯是假扯。有多少指使能与刘昌祚等人相比?有了王巨担任主帅。那无疑多了一份胜利的把握与保障。也不能怪大家不相信李复圭,去年的那几战。确实拿不出手啊。
王巨收回敕命,又说道:“不过为了使西夏人松懈,这条消息请大家保密,不得我命令,谁泄露了,当以军法处置。”
“喏。”众人齐声答道。
“敌人来了,说不定两三天后就要发起进攻,我们要立即准备。我先发第一道命令,自洪德寨、安塞堡、业乐镇、荔原堡一线以西,不论堡中以及堡外百姓,全部带着贵重轻便的金银细软向后方以最快速度撤离。”
“同时迅速命令所有百姓迅速将家中所有粮食、禽畜,除大牲畜外,全部运到各个堡砦。战后,各户所交的粮食一律按上交的种类数量返还,并且会偿还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以慰补百姓。至于禽畜类,上交到各个堡砦后,当场宰杀,一半交给官府,一半由百姓带走于路上当做伙食,战后由官府以市价补偿其铜币或交子,或者等价的布帛、茶叶、瓷器与铁器。至于普通的衣料,各自做上记号,登记在册,放于各堡砦存储,战后带回家去。”
“那百姓撤到哪里?”一名将领问道。
“百姓先行撤到后方的宁州、邠州、乾州与郑白渠方向,我早在后方准备了大量粮食,也派百姓在盖临时的棚居,同时又调来大量石炭,让百姓可以御寒。”王巨解释道。
这条命令也意味着朝廷又要花更多的钱。
不过其好处,便是能迅速将各堡砦的粮草得到充足的保障,也舒缓了后方民夫押运的压力。毕竟将粮食等物资,运到宁州乾州与运到庆州前线,终是两样的。
如果在郑白渠,连运都不用运了。
况且战事即将爆发,又要“放”,运输会成为一个更加头痛的难题。
又有人问:“王公。”
“称喟我明公吧。”
这个王公将王巨雷了。
“明公,可时间太急迫了。”
“你是指百姓来不及了。”
“是啊,大战随时一触在发。”
“如果来不及,所有吃的穿的,当场烧毁。”
“那会引起百姓的慌乱。”窦舜卿说。
“窦将军,这是必然,但我要的就是这效果。百姓不慌乱,西夏人如何能麻痹大意?战争,必然会给百姓带来伤害。可失败了,那么伤害会更大。我这样做,虽会给百姓带来伤害,但也是将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过这都是缘边地区,九成百姓都是蕃人,他们未必会听从朝廷号令。”又有一将说。
“派人劝慰,如果再不听,只好由他们。”王巨道。
大敌当前,就是蕃人也怕死,不过环庆路有少数大的蕃族,平时桀骜不驯,比如环州越来越猖獗的慕容族,王巨能管得了吗?管不了强行去管,难道脑子坏掉不成。
“其次这一线的后方,凡是属于环庆两州境内的所有郊外百姓,也要一律撤向后方。粮草衣料禽畜同样处理,但这一批百姓时间可以长一点,然而也务必在五天内全部撤离。”
“庆州后方的郊外百姓也要撤离吗?”又有一将问。
“撤。”王巨斩钉截铁地说。
章楶的策略便是放,一旦三十万敌军放进来,整个环庆路不论在哪儿都不安全了。
他又说道:“同时,诸强人壮马不愿意战者,也同意其撤离,愿意作战者,战后赏绢两匹,另外再加上一件棉袄,于战时御寒。如果非兵役者的百姓愿意替国效劳参战,与强人壮马同样待遇,在战场上每击杀或抓俘一名敌人者,赏绢十匹。”
然而除了曾集训过的强人壮马外,余下百姓,王巨与华池县时一样的做法,主要还是用来守城,增加守城力度。
出了野外作战时,不能指望这些人了,说不定还会乱了大军的阵型。但这要等会儿交待了。
“诸位,立即出谷,将此项命令,向你们的亲兵传达。不过要记住,暂时不要说我来庆州了。”
到了指使以上的将领,皆有亲兵的,只是为了保密,这些亲兵没有放进来。他们就在谷外。
近百人又重新来到谷外传令。
余下的是王巨从郑白渠带来的保捷军各营指使。
下达命令后,各将又回到谷中。
不过有的人已经会意,这是完全的坚壁清野。一旦执行下去,西夏人就是涌入到了庆州境内,也会一无所获。难道余下的房宅能当衣服穿吗,或者当饭吃吗?
那么只要战久,供给就会让西夏人头痛了。
王巨看着众人,又说道:“第二道命令就是置旅与旅将。”
第468章 旅(上)
第468章 旅(上)
“李公这是将我们带到哪儿去啊?”一名长着络腮胡子的指使不满地说。
西夏的前锋军队已迅速进入到各条前线,但因为得到王巨指示,环庆路各地军队多集结到前线,所以西夏也没有发起试探性的进攻,而等候后方的大部队到来。
虽然可能会给宋朝一些准备,但这个时间会很快的,顶多四五天,环庆路已经反应不过来了。
只是暂时的,前方无战事。
不过敌人一批批的来,天知道西夏人什么时候就发起进攻?
然而现在李复圭却不顾前方安危,让各个指使以上的将领,离开各个堡砦,回到庆州商议军情。
那就到庆州吧,可到了庆州,又被李复圭派人带出了城,踏过结冰的马岭水,来到马岭山的一个偏僻的山窝里。
这不是挡误事吗?
“彭指使,勿要抱怨。”姚兕说道。
“姚将军,我岂敢抱怨。”姓彭的指使怨怼地说道。
在宋朝武将不值钱的,文官要杀就杀。就象李复圭,对于几名败将,要杀就杀,要放就放。
⌒↑但朝堂上的文臣顶多只说李复圭不当生边事,谁说他杀错了?
“彭指使,不要抱怨,今天你会看到一个大好的消息。”姚兕说。
“什么消息?”
“马上便知道了。”
一行人进了山窝,这个山窝很偏,并且四周多是悬崖峭壁。不过在进山窝的时候,大家还发现到一点不对劲的地方。窝口与四面峰顶上皆有许多士兵在巡逻。
进了山窝。更发现不对劲的地方。那就是山窝里已经有了许多人。
“明公果然懂军事。”小姚心想。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所以一个常败的将军,往往不知彼,反过来会让人知己。一个百战百姓的将军,却会知彼,又不会让敌人知己。
为什么庆历三大战役皆失败了,有各种原因。不过总的来看,就象一个傻子一样被敌人牵着跑,那会象王巨这样?马上就要“冒泡”了,敌人还继续蒙在谷里。
也不是姚麟想的那么神,如果不是章楶的建议,王巨早就公开与李复圭交接了。
现在却一直在保密中,包括这些重将,知道王巨已经来到庆州的人,也不过只有十来人。
“李公,还要麻烦你一下。”王巨站在一个土坡的几株松树下说道。
李复圭有些不悦。
“说。”
“麻烦李公临离开庆州时。再去一趟大顺城,高调地去大顺城巡查。”
“说一说理由。”李复圭更不悦了。
王巨来交接,李复圭巴不得,他虽自负,那可是三十万敌人哪,他那有这个胆子应敌哉?
不过王巨鬼鬼祟祟,一拖了很多天不来,却在三原摇控着指挥自己。后来来了,又不出面,更不交接,继续遥控指挥自己。那就忍着吧,至少要自己对付三十万西夏大军强吧。不过李复圭心中必然不大开心。现在王巨这个要求更无理了。西夏后路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源源不断而来。显然大战即将爆发。
自己去大顺城,再回庆州,战争岂不是爆发了?到时候自己走还是不走?
“李公,这是我写的疏折,即将派使者用快脚递送给官家。”王巨从袖中掏出一篇奏折,递给李复圭看。
前面写了庆州的形势。
包括替李复圭的辨解。
虽然闹讹堡之战确实是败了,可从战略上却是对宋朝有利的。战略比战役更重要。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元昊与吐蕃开战,屡战屡败,那么结果是不是西夏衰败了。错,而是吐蕃衰败了。虽然数次大败,让西夏人损失惨重,但也达到了李元昊的战略意义。
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萧燕燕南下,那次南下,辽国与宋军发生了数次惨战,也是多失败的。若论损失,辽国损失更大。但最后逼得宋真宗于城下之盟,这便是战役上的失败,战略上的胜利。象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王巨前世的百团大战,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然而对于党本身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为这一战,使倭寇注意到了党,蚕食政策来了,结果短短一年之间,根据地缩小了一半多,也导致了陕西根据地物价飞速上涨。但不能不抗倭哉,太祖只好如同吃了黄连一般。
王巨起首主要就是解释这其中的区别。
并且也有说服力,如果不是李复圭这次出兵,西夏继续筑堡,十二盘与闹讹堡成,敌人可进可退,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对付这三十万大军哪?
李复圭看到这里,脸色缓和。
有了王巨这个说法,自己以后仕途会坦荡得多,不然这一离开庆州,仕途将会无比的灰暗。
随后还有王巨的一些计划。
“子安,朝廷能同意么?”
“我手中只有八万兵力,动用的官兵不过六万来人,敌人有三十万之多,如果中规中矩,这一战还能有希望么?”
李复圭摇了摇头。
“况且我临来之前,官家准许我便宜行事。”
“那就好,但为何让我继续去大顺城。”李复圭这时说话语气要缓和多了,花花轿子大家一起抬,王巨给了自己台阶下,自己也要给王巨一点面子。
“继续迷惑敌人。李公,其实我心中也没有什么底,不过在西夏人眼中,他们却将我当成了头号大敌。万一他们得知我来到庆州,加强兵力,我拿什么对付呀?所以不仅需要李公委屈一下,去一趟大顺城,还要委屈李公替我继续下达几道命令。”
“这倒也是。”李复圭也没有多想。
“那我们出去吧。”
几人走了出去。
不是所有指使都认识王巨的。但能认出王巨的人不少。
有的指使惊讶地说:“怎么王知县也来了?”
“那个王知县?”
“王巨王子安哪。”
“啊。”
立即有许多人兴奋起来。至少与李复圭相比。王巨要靠谱的多。只是有人担心不知道王巨来环庆路担任什么官职,李复圭会不会听从王巨建议。
李复圭略有些吃味,不过还好,在宋朝军功并不是那么值钱。王巨就是没有军功,以后进入两府也是早晚的事。
王巨手一摆,让大家伙安静。
来的人不少,近两百人,仅是指使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人。
王巨说道:“朝廷敕令。让我与李公交接,担任新的庆州知州,并且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陕西路安抚使,这是敕令,大家看一看。”
他拿出敕命。
不会当真有那个人上去看,只是下面立即传出一片欢呼声。
就是到现在,大家还不知道有多少敌人前来,只是根据斥候的禀报,可能会有十万以上的敌人前来入侵。
说不担心害怕,那纯是假扯。有多少指使能与刘昌祚等人相比?有了王巨担任主帅。那无疑多了一份胜利的把握与保障。也不能怪大家不相信李复圭,去年的那几战。确实拿不出手啊。
王巨收回敕命,又说道:“不过为了使西夏人松懈,这条消息请大家保密,不得我命令,谁泄露了,当以军法处置。”
“喏。”众人齐声答道。
“敌人来了,说不定两三天后就要发起进攻,我们要立即准备。我先发第一道命令,自洪德寨、安塞堡、业乐镇、荔原堡一线以西,不论堡中以及堡外百姓,全部带着贵重轻便的金银细软向后方以最快速度撤离。”
“同时迅速命令所有百姓迅速将家中所有粮食、禽畜,除大牲畜外,全部运到各个堡砦。战后,各户所交的粮食一律按上交的种类数量返还,并且会偿还百分之二十的利息,以慰补百姓。至于禽畜类,上交到各个堡砦后,当场宰杀,一半交给官府,一半由百姓带走于路上当做伙食,战后由官府以市价补偿其铜币或交子,或者等价的布帛、茶叶、瓷器与铁器。至于普通的衣料,各自做上记号,登记在册,放于各堡砦存储,战后带回家去。”
“那百姓撤到哪里?”一名将领问道。
“百姓先行撤到后方的宁州、邠州、乾州与郑白渠方向,我早在后方准备了大量粮食,也派百姓在盖临时的棚居,同时又调来大量石炭,让百姓可以御寒。”王巨解释道。
这条命令也意味着朝廷又要花更多的钱。
不过其好处,便是能迅速将各堡砦的粮草得到充足的保障,也舒缓了后方民夫押运的压力。毕竟将粮食等物资,运到宁州乾州与运到庆州前线,终是两样的。
如果在郑白渠,连运都不用运了。
况且战事即将爆发,又要“放”,运输会成为一个更加头痛的难题。
又有人问:“王公。”
“称喟我明公吧。”
这个王公将王巨雷了。
“明公,可时间太急迫了。”
“你是指百姓来不及了。”
“是啊,大战随时一触在发。”
“如果来不及,所有吃的穿的,当场烧毁。”
“那会引起百姓的慌乱。”窦舜卿说。
“窦将军,这是必然,但我要的就是这效果。百姓不慌乱,西夏人如何能麻痹大意?战争,必然会给百姓带来伤害。可失败了,那么伤害会更大。我这样做,虽会给百姓带来伤害,但也是将百姓的伤害降到最低。”
“不过这都是缘边地区,九成百姓都是蕃人,他们未必会听从朝廷号令。”又有一将说。
“派人劝慰,如果再不听,只好由他们。”王巨道。
大敌当前,就是蕃人也怕死,不过环庆路有少数大的蕃族,平时桀骜不驯,比如环州越来越猖獗的慕容族,王巨能管得了吗?管不了强行去管,难道脑子坏掉不成。
“其次这一线的后方,凡是属于环庆两州境内的所有郊外百姓,也要一律撤向后方。粮草衣料禽畜同样处理,但这一批百姓时间可以长一点,然而也务必在五天内全部撤离。”
“庆州后方的郊外百姓也要撤离吗?”又有一将问。
“撤。”王巨斩钉截铁地说。
章楶的策略便是放,一旦三十万敌军放进来,整个环庆路不论在哪儿都不安全了。
他又说道:“同时,诸强人壮马不愿意战者,也同意其撤离,愿意作战者,战后赏绢两匹,另外再加上一件棉袄,于战时御寒。如果非兵役者的百姓愿意替国效劳参战,与强人壮马同样待遇,在战场上每击杀或抓俘一名敌人者,赏绢十匹。”
然而除了曾集训过的强人壮马外,余下百姓,王巨与华池县时一样的做法,主要还是用来守城,增加守城力度。
出了野外作战时,不能指望这些人了,说不定还会乱了大军的阵型。但这要等会儿交待了。
“诸位,立即出谷,将此项命令,向你们的亲兵传达。不过要记住,暂时不要说我来庆州了。”
到了指使以上的将领,皆有亲兵的,只是为了保密,这些亲兵没有放进来。他们就在谷外。
近百人又重新来到谷外传令。
余下的是王巨从郑白渠带来的保捷军各营指使。
下达命令后,各将又回到谷中。
不过有的人已经会意,这是完全的坚壁清野。一旦执行下去,西夏人就是涌入到了庆州境内,也会一无所获。难道余下的房宅能当衣服穿吗,或者当饭吃吗?
那么只要战久,供给就会让西夏人头痛了。
王巨看着众人,又说道:“第二道命令就是置旅与旅将。”
第468章 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