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时代 作者:十年残梦
第十二章 让他识字
砖厂的事情,因为12000银元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认股,四人稍稍的谈了下,5000元,基本上就到位了,关键还是接下来的包垦公司,这是农垦公司的新名字,暂时,以尉家票号为发号行,开始筹建,杨悦和杨元钊,一起前往上海,落实种子和化肥,剩下的,由尉明和刘澍在包头这边筹备,为了保证麦棉双种,需要兴建一片大棚,让棉花度过最初的这一个月,210顷的土地,采用大棚育苗的方法,每亩大概能出17-18万种苗,按照每亩4800-5000的标准,一亩温室可以种植35亩左右,这样,需要改造600亩的温室,这样的工程,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薄膜是现成,普通的薄膜,比不上厚实的专业农膜,却也比玻璃什么的省,再说了,这些大棚,在完成了种苗培植之后,剩下的11个月,也可以作为温室培养,反季节蔬菜,也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只是一个包头,最多加上绥远,就可以消耗的掉它的产量。
600亩大棚,需要半面墙和木质架子,耗时不少,还要去订购一批营养钵,25寸见方,好在不需要多高的质量,一般土窑产的就好了,这些预定一下,应该能够找到,这个就交给杨家了,杨悦跟着杨元钊去了上海,杨家遍走四方,在各地都有落脚点,至于吴广仁和赵书明,他们负责对田地进行改造,还有就是人员招募,按杨元钊所给的数据,一顷地需要20人左右,210顷差不多要4000多人,这个数据,着实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特别是尉明,忍不住感慨一句,知道种棉不易,可不易到这种程度,还是没有想到。
好在,无论是山西,还是晋绥,都有大量流离失所的人口,只是包头每日涌动的,就超过万人,只要有粮食,这些人招募过来,绝对没问题。
把合适的事情,丢给合适的人,杨元钊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那里,单靠他个人的能力,别说是上千人,几百个人,都未必能够管得好,吴赵两家都是大地主,手下的佃户都有数千,即便再招募几千人,也足够弹压的下来,这些人,在杨元钊看来,就是他起步的基础,种植业,只是最最基础的产业,真正需要人的,需要根基的,还是工业,而这一批人,就是他实现抱负的基础。
“仁叔,明叔,招人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想来,你们手里,也有粮食,这个按照市价购买,到泽霖兄这里记录就好了。”
作为大地主,手里的粮食肯定吃不完的,卖个粮店跟卖给公司,这有什么区别,又是按照市价,两人连忙的答应下来。
很快的,所有的事情都商量妥当了,每个人接下来需要干的事情都到位了,杨元钊环视一下四周,突然说道:“对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此时此刻,几个人都没有小看杨元钊了,无论是手中的财力,或者是办事情安排事情的手段,杨元钊都让他们大开眼界了,果然是留学英国的研究生,只道是发现了什么问题,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杨元钊。
“我想让他们识字?”
“识字,别开玩笑了,都是土包子,识字,开玩笑吧?”赵书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脱口而出道。
赵书明读过私塾,吴广仁干脆就是只认识一点点的字,什么书都没读过,在他看来,让泥腿子识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是读书人干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杨元钊为什么提出这个,难道是读书读傻了么。
“大家初识,我的目标不是种地,种地是一切的基础,现在说的多,没啥用,工业永远比土里抛食,效益不知道提升多少,这么一批农民,放在你们手中,或者是现在,他们最多就是种地了,如果我们把他们培养成工人呢?”
“工人?”很陌生的词汇,几个人一脸的茫然,也只有杨悦有些动容,在美国留学的他,很清楚美国的产业规模之大,可以说,到处都是工厂,到处都是工人,工人借助着机器,生产出来的一系列的产品,行销整个世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可是这里是中国,杨悦略微迟疑的问道:“元钊老弟,美国的工人也不是人认识字的?”
“我所兴办的工厂,生产效率远高于普通的工厂,识字只是最基础的,未来,还会根据每个人的职务,进行深造和培训!”杨元钊肯定的说道,注意到了旁边诧异的目光之后,道:“两位老叔,泽霖兄,文举兄,你们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了,你们可曾听过跟这些相似的工厂,你们也看过我给计划书了,洋灰场不说,暂时不投资,就看砖窑,50个人,年产砖360万,你算算是多少利润!”
“50个人?不会吧?”尉明略带诧异的说道,他们太原的砖厂,最少要使用500人,中国的人力不怎么值钱,类似砖厂这样的苦力,吃饱还是要给的,一个壮劳力,哪怕只是一个吃饱,也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有知识才能够让生产效率不停的提升。”杨元钊一挥手,掷地有声的说道。
吴赵二人愕然,他们都是精明人,否则也不能坐拥这么大的产业,对杨元钊所说的半信半疑。
杨元钊顺势说道:“又不是考功名,只是让他们认识一些字,方便管理好了,顺便的,教一些技术,这些都是以后在考虑的事情。”
“元钊贤侄,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是那些泥腿子,他们知道么?学点东西,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赵书明叹了一口气,继续劝道,虽然是初见杨元钊,可是看他谈吐不凡,加上财富惊人背景强横,总想结一个善缘。
“这点请放心,我来想办法,教师什么的,我可以从上海请过来,这个我来承担,你们只用弄个地方就行了,至于吸引力,我拿出点东西补贴好了,比如每一个认真学习的,达到一定程度,每月发15斤白面。”
大手笔,吴赵二人抽了一口冷气,15斤白面,即便是在包头,也差不多半块银元,4000多人,每月差不多就是2000,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由此也可以看到杨元钊的决心,真的想让这些泥腿子读书中状元么。
杨元钊心想,这算什么,他现在平均每天,就是2000多的收入,钱放在那里,永远无法形成力量,只有组织了足够数量的人,建设足够数量的工厂,才能够形成国家层面的力量,单打独斗之下,永远都是游兵散勇,中国要想崛起,知识是必然的环节,从传授这些工人知识,只是一个开始,也是他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
最大的问题已经被杨元钊解决了,留给众人的不过是场地和组织,两位大地主,心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到有些不快,却没有驳杨元钊的面子,反倒是尉明,盯着杨元钊看,不知道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知不觉之下,时间已经到了深夜十点多了,包头已经是一片漆黑了,亢奋了一晚上的几人,各自告别,离开了富华楼,谁也不知道,就在这个西北的包头,在这个在大城市看来,有些简陋的酒楼之中,诞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怪物。
第十二章 让他识字
第十二章 让他识字
砖厂的事情,因为12000银元的关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认股,四人稍稍的谈了下,5000元,基本上就到位了,关键还是接下来的包垦公司,这是农垦公司的新名字,暂时,以尉家票号为发号行,开始筹建,杨悦和杨元钊,一起前往上海,落实种子和化肥,剩下的,由尉明和刘澍在包头这边筹备,为了保证麦棉双种,需要兴建一片大棚,让棉花度过最初的这一个月,210顷的土地,采用大棚育苗的方法,每亩大概能出17-18万种苗,按照每亩4800-5000的标准,一亩温室可以种植35亩左右,这样,需要改造600亩的温室,这样的工程,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薄膜是现成,普通的薄膜,比不上厚实的专业农膜,却也比玻璃什么的省,再说了,这些大棚,在完成了种苗培植之后,剩下的11个月,也可以作为温室培养,反季节蔬菜,也是一个不错的项目,只是一个包头,最多加上绥远,就可以消耗的掉它的产量。
600亩大棚,需要半面墙和木质架子,耗时不少,还要去订购一批营养钵,25寸见方,好在不需要多高的质量,一般土窑产的就好了,这些预定一下,应该能够找到,这个就交给杨家了,杨悦跟着杨元钊去了上海,杨家遍走四方,在各地都有落脚点,至于吴广仁和赵书明,他们负责对田地进行改造,还有就是人员招募,按杨元钊所给的数据,一顷地需要20人左右,210顷差不多要4000多人,这个数据,着实让所有人都惊呆了,特别是尉明,忍不住感慨一句,知道种棉不易,可不易到这种程度,还是没有想到。
好在,无论是山西,还是晋绥,都有大量流离失所的人口,只是包头每日涌动的,就超过万人,只要有粮食,这些人招募过来,绝对没问题。
把合适的事情,丢给合适的人,杨元钊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在那里,单靠他个人的能力,别说是上千人,几百个人,都未必能够管得好,吴赵两家都是大地主,手下的佃户都有数千,即便再招募几千人,也足够弹压的下来,这些人,在杨元钊看来,就是他起步的基础,种植业,只是最最基础的产业,真正需要人的,需要根基的,还是工业,而这一批人,就是他实现抱负的基础。
“仁叔,明叔,招人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想来,你们手里,也有粮食,这个按照市价购买,到泽霖兄这里记录就好了。”
作为大地主,手里的粮食肯定吃不完的,卖个粮店跟卖给公司,这有什么区别,又是按照市价,两人连忙的答应下来。
很快的,所有的事情都商量妥当了,每个人接下来需要干的事情都到位了,杨元钊环视一下四周,突然说道:“对了,我有个小小的要求!”
此时此刻,几个人都没有小看杨元钊了,无论是手中的财力,或者是办事情安排事情的手段,杨元钊都让他们大开眼界了,果然是留学英国的研究生,只道是发现了什么问题,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杨元钊。
“我想让他们识字?”
“识字,别开玩笑了,都是土包子,识字,开玩笑吧?”赵书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脱口而出道。
赵书明读过私塾,吴广仁干脆就是只认识一点点的字,什么书都没读过,在他看来,让泥腿子识字,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那是读书人干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杨元钊为什么提出这个,难道是读书读傻了么。
“大家初识,我的目标不是种地,种地是一切的基础,现在说的多,没啥用,工业永远比土里抛食,效益不知道提升多少,这么一批农民,放在你们手中,或者是现在,他们最多就是种地了,如果我们把他们培养成工人呢?”
“工人?”很陌生的词汇,几个人一脸的茫然,也只有杨悦有些动容,在美国留学的他,很清楚美国的产业规模之大,可以说,到处都是工厂,到处都是工人,工人借助着机器,生产出来的一系列的产品,行销整个世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可是这里是中国,杨悦略微迟疑的问道:“元钊老弟,美国的工人也不是人认识字的?”
“我所兴办的工厂,生产效率远高于普通的工厂,识字只是最基础的,未来,还会根据每个人的职务,进行深造和培训!”杨元钊肯定的说道,注意到了旁边诧异的目光之后,道:“两位老叔,泽霖兄,文举兄,你们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物了,你们可曾听过跟这些相似的工厂,你们也看过我给计划书了,洋灰场不说,暂时不投资,就看砖窑,50个人,年产砖360万,你算算是多少利润!”
“50个人?不会吧?”尉明略带诧异的说道,他们太原的砖厂,最少要使用500人,中国的人力不怎么值钱,类似砖厂这样的苦力,吃饱还是要给的,一个壮劳力,哪怕只是一个吃饱,也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只有知识才能够让生产效率不停的提升。”杨元钊一挥手,掷地有声的说道。
吴赵二人愕然,他们都是精明人,否则也不能坐拥这么大的产业,对杨元钊所说的半信半疑。
杨元钊顺势说道:“又不是考功名,只是让他们认识一些字,方便管理好了,顺便的,教一些技术,这些都是以后在考虑的事情。”
“元钊贤侄,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是那些泥腿子,他们知道么?学点东西,又不能吃,又不能喝的。”赵书明叹了一口气,继续劝道,虽然是初见杨元钊,可是看他谈吐不凡,加上财富惊人背景强横,总想结一个善缘。
“这点请放心,我来想办法,教师什么的,我可以从上海请过来,这个我来承担,你们只用弄个地方就行了,至于吸引力,我拿出点东西补贴好了,比如每一个认真学习的,达到一定程度,每月发15斤白面。”
大手笔,吴赵二人抽了一口冷气,15斤白面,即便是在包头,也差不多半块银元,4000多人,每月差不多就是2000,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由此也可以看到杨元钊的决心,真的想让这些泥腿子读书中状元么。
杨元钊心想,这算什么,他现在平均每天,就是2000多的收入,钱放在那里,永远无法形成力量,只有组织了足够数量的人,建设足够数量的工厂,才能够形成国家层面的力量,单打独斗之下,永远都是游兵散勇,中国要想崛起,知识是必然的环节,从传授这些工人知识,只是一个开始,也是他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
最大的问题已经被杨元钊解决了,留给众人的不过是场地和组织,两位大地主,心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到有些不快,却没有驳杨元钊的面子,反倒是尉明,盯着杨元钊看,不知道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知不觉之下,时间已经到了深夜十点多了,包头已经是一片漆黑了,亢奋了一晚上的几人,各自告别,离开了富华楼,谁也不知道,就在这个西北的包头,在这个在大城市看来,有些简陋的酒楼之中,诞生了一个怎么样的怪物。
第十二章 让他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