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大明当崇祯 作者:云中怪客
第四十七章 徐光启入京
妈蛋!
朱由检发现魏良卿虽然没有魏忠贤半点的精明强干,但哭起来却不愧为亲叔侄,都一样的撕心裂肺,死去活来,令人作呕。
“够了!”朱由检不耐烦的道:“你再怎么说也是国朝的肃宁伯,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你叔魏忠贤临走之前托朕善待魏家,朕看在皇兄的面上已经答应了他,所以你的脑袋朕不会要,你肃宁伯的爵位朕也给你留着。”
魏良卿闻言心中大安,这才止住了哽咽哭啼,向朱由检磕头拜谢道:“臣,叩谢皇恩!”
看魏良卿情绪稍稍稳定下来后,朱由检接着道:“朕给你留着肃宁伯的爵位不是没有代价的,国朝爵位贵重无比,你自己个儿觉得,你配得上肃宁伯的爵位吗?”
魏良卿得以保留肃宁伯的爵位自然是喜不自胜,可天子的问话又让他心凉了半截。
不过他身为魏忠贤的侄子,近墨者黑,倒也不笨,咬咬牙道:“臣愿意上战场,用战功来换取爵位!”
朱由检摇摇头道:“战场不是儿戏,你小小一个田舍郎,怎上得了战场?!朕来问问你,你可会水乎?”
“当然!”也许朱由检的问话问到了魏良卿的得意处,魏良卿忍不住眉飞色舞道:“臣从小就在肃水边长到,水性无人可比,有个外号叫‘浪里白条!’”
朱由检道:“如此甚好,朕打算于天津卫建立一支水师,便叫北洋水师吧,你有信心做好这个水师提督吗?”
朱由检原想一步到位成立北洋海军的,但这个年代的人只知道水师而不知道海军,便打算先把北洋水师先建立起来再说,以后水师实力壮大了,再叫海军不迟。
至于将魏良卿提拔为北洋水师提督,只是废物利用而已,毕竟魏忠贤的大半家产都留在了魏家,提拔魏良卿为的就是打魏家的秋风,毕竟皇帝家也没余粮啊!
魏良卿农夫出身,哪里懂什么水师呀,不过这是他唯一能保住爵位和身家性命的机缘,再怎么艰难也必须牢牢抓住。
于是魏良卿当即满口答应下来,信誓旦旦的道:“陛下叫臣做什么臣就做什么,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区区水师提督又算得了什么?”
朱由检颔首笑道:“如此甚好,将来你可不要后悔哦!”
魏良卿斩钉截铁道:“臣心甘情愿,绝不后悔,为了陛下的北洋水师早日建成,臣愿将家产的一半六十万两捐献出来,以作为北洋水师的启动资金!”
魏忠贤南下之前早就嘱咐过他了,如果天子饶过魏家,还提拔重用他,便把魏家一半家产捐献出来,就当是献给天子的买命钱。
朱由检点头称善道:“你的忠心朕看到了,不过你的家产也不能白捐,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朕会命人在北洋水师总部立一块功德碑,记录你为建立北洋水师作出的贡献。”
魏良卿欢喜道:“陛下对魏家的大恩大德,臣永世不忘也!”
任命了魏良卿为北洋水师提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第一时间就令他着手组建水师,而是命他和张朝忠结伴南下,招安郑芝龙去也。
和张朝忠负责招安不同,朱由检只要求魏良卿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偷师十八芝,为日后组建海军做准备。
……
政治,本就是妥协的艺术。
朱由检决定起复东林党人,无疑是中央朝廷向地方释放的一个妥协信号。
当然了,作为交换,朱由检也顺势提拔了一批自己看中的人才进入朝堂,徐光启就不说了,朱由检已经点名他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并挂礼部尚书衔,品级与正牌的礼部尚书来宗道等同。
除了徐光启外,孙元化、宋应星、王徵、李之藻等著名科学家也被召入朝廷,候职待用。
此外,以金尼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也将从澳门出发,以协助朝廷修订历法的名义,奉诏入京。
这批西方传教士,含金量无疑是非常高的,后世国人所熟悉的汤若望、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等著名学者赫然在列。
……
十月七日,经过半个月的奔波,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了京城,待一行人于驿站洗漱一番后,朱由检最宠信的太监王承恩亲临驿站,将徐光启迎入宫中。
为了表示对徐光启这位当地帝师的尊重,朱由检特地选在建极阁内平台召见徐光启,这无疑是明朝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隆重待遇了,是为平台召对。
历史上崇祯把平台召对的荣誉给了袁崇焕,袁崇焕于诏对中大吹牛逼,喊出了“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结果这句豪言壮语却成为袁崇焕致死的最大原因,崇祯深恨他的欺瞒,便将他给凌迟处死了。
言归正传,朱由检于平台中终于见到了他穿越之初,便念念不忘的明朝科学巨人——徐光启。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六十有六,在这个时代,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棺材板。
不过朱由检记得徐光启逝世于崇祯六年,至少还有六年时间可以大用,如果自己再传他一些现代养生之道,把徐光启的寿命再延长十年应该不算难事。
“老师,朕盼你来如久旱盼甘霖,而今,终于把你给盼来了!”朱由检拱手弯腰,向徐光启深深一拜,以示尊师重道。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折煞老臣矣!”徐光启看到皇帝竟然向自己行拜师礼,吓得几乎魂飞魄散,连忙给皇帝跪下了。
朱由检连忙将徐光启扶了起来,道:“老师,我这一拜,非仅仅只为拜师,而是拜老师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为大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尤其是朕听闻老师撰写的《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等农书著作,对于大明的农耕耕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朕还打算派人协助老师整理所有农耕著作,修订一本囊括各种农耕先进技术的《农政全书》出来,此书若成,无疑将惠及大明亿兆百姓。
千百年后,后人也许会不知我朝的内阁首辅是谁,甚至不知朕姓甚名谁,但老师的大名,必将和此书一起,光耀古今,名垂青史!”
第四十七章 徐光启入京
第四十七章 徐光启入京
妈蛋!
朱由检发现魏良卿虽然没有魏忠贤半点的精明强干,但哭起来却不愧为亲叔侄,都一样的撕心裂肺,死去活来,令人作呕。
“够了!”朱由检不耐烦的道:“你再怎么说也是国朝的肃宁伯,哭哭啼啼成什么样子?你叔魏忠贤临走之前托朕善待魏家,朕看在皇兄的面上已经答应了他,所以你的脑袋朕不会要,你肃宁伯的爵位朕也给你留着。”
魏良卿闻言心中大安,这才止住了哽咽哭啼,向朱由检磕头拜谢道:“臣,叩谢皇恩!”
看魏良卿情绪稍稍稳定下来后,朱由检接着道:“朕给你留着肃宁伯的爵位不是没有代价的,国朝爵位贵重无比,你自己个儿觉得,你配得上肃宁伯的爵位吗?”
魏良卿得以保留肃宁伯的爵位自然是喜不自胜,可天子的问话又让他心凉了半截。
不过他身为魏忠贤的侄子,近墨者黑,倒也不笨,咬咬牙道:“臣愿意上战场,用战功来换取爵位!”
朱由检摇摇头道:“战场不是儿戏,你小小一个田舍郎,怎上得了战场?!朕来问问你,你可会水乎?”
“当然!”也许朱由检的问话问到了魏良卿的得意处,魏良卿忍不住眉飞色舞道:“臣从小就在肃水边长到,水性无人可比,有个外号叫‘浪里白条!’”
朱由检道:“如此甚好,朕打算于天津卫建立一支水师,便叫北洋水师吧,你有信心做好这个水师提督吗?”
朱由检原想一步到位成立北洋海军的,但这个年代的人只知道水师而不知道海军,便打算先把北洋水师先建立起来再说,以后水师实力壮大了,再叫海军不迟。
至于将魏良卿提拔为北洋水师提督,只是废物利用而已,毕竟魏忠贤的大半家产都留在了魏家,提拔魏良卿为的就是打魏家的秋风,毕竟皇帝家也没余粮啊!
魏良卿农夫出身,哪里懂什么水师呀,不过这是他唯一能保住爵位和身家性命的机缘,再怎么艰难也必须牢牢抓住。
于是魏良卿当即满口答应下来,信誓旦旦的道:“陛下叫臣做什么臣就做什么,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区区水师提督又算得了什么?”
朱由检颔首笑道:“如此甚好,将来你可不要后悔哦!”
魏良卿斩钉截铁道:“臣心甘情愿,绝不后悔,为了陛下的北洋水师早日建成,臣愿将家产的一半六十万两捐献出来,以作为北洋水师的启动资金!”
魏忠贤南下之前早就嘱咐过他了,如果天子饶过魏家,还提拔重用他,便把魏家一半家产捐献出来,就当是献给天子的买命钱。
朱由检点头称善道:“你的忠心朕看到了,不过你的家产也不能白捐,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朕会命人在北洋水师总部立一块功德碑,记录你为建立北洋水师作出的贡献。”
魏良卿欢喜道:“陛下对魏家的大恩大德,臣永世不忘也!”
任命了魏良卿为北洋水师提督之后,朱由检并没有第一时间就令他着手组建水师,而是命他和张朝忠结伴南下,招安郑芝龙去也。
和张朝忠负责招安不同,朱由检只要求魏良卿带着眼睛和耳朵去,偷师十八芝,为日后组建海军做准备。
……
政治,本就是妥协的艺术。
朱由检决定起复东林党人,无疑是中央朝廷向地方释放的一个妥协信号。
当然了,作为交换,朱由检也顺势提拔了一批自己看中的人才进入朝堂,徐光启就不说了,朱由检已经点名他担任燕京大学校长,并挂礼部尚书衔,品级与正牌的礼部尚书来宗道等同。
除了徐光启外,孙元化、宋应星、王徵、李之藻等著名科学家也被召入朝廷,候职待用。
此外,以金尼阁为首的西方传教士,也将从澳门出发,以协助朝廷修订历法的名义,奉诏入京。
这批西方传教士,含金量无疑是非常高的,后世国人所熟悉的汤若望、邓玉函、龙华民、罗雅谷等著名学者赫然在列。
……
十月七日,经过半个月的奔波,徐光启一行终于来到了京城,待一行人于驿站洗漱一番后,朱由检最宠信的太监王承恩亲临驿站,将徐光启迎入宫中。
为了表示对徐光启这位当地帝师的尊重,朱由检特地选在建极阁内平台召见徐光启,这无疑是明朝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隆重待遇了,是为平台召对。
历史上崇祯把平台召对的荣誉给了袁崇焕,袁崇焕于诏对中大吹牛逼,喊出了“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结果这句豪言壮语却成为袁崇焕致死的最大原因,崇祯深恨他的欺瞒,便将他给凌迟处死了。
言归正传,朱由检于平台中终于见到了他穿越之初,便念念不忘的明朝科学巨人——徐光启。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六十有六,在这个时代,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棺材板。
不过朱由检记得徐光启逝世于崇祯六年,至少还有六年时间可以大用,如果自己再传他一些现代养生之道,把徐光启的寿命再延长十年应该不算难事。
“老师,朕盼你来如久旱盼甘霖,而今,终于把你给盼来了!”朱由检拱手弯腰,向徐光启深深一拜,以示尊师重道。
“陛下万万不可如此,折煞老臣矣!”徐光启看到皇帝竟然向自己行拜师礼,吓得几乎魂飞魄散,连忙给皇帝跪下了。
朱由检连忙将徐光启扶了起来,道:“老师,我这一拜,非仅仅只为拜师,而是拜老师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为大明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尤其是朕听闻老师撰写的《北耕录》、《宜垦令》、《农遗杂疏》等农书著作,对于大明的农耕耕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朕还打算派人协助老师整理所有农耕著作,修订一本囊括各种农耕先进技术的《农政全书》出来,此书若成,无疑将惠及大明亿兆百姓。
千百年后,后人也许会不知我朝的内阁首辅是谁,甚至不知朕姓甚名谁,但老师的大名,必将和此书一起,光耀古今,名垂青史!”
第四十七章 徐光启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