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崔氏虽在祖父一代便已大部迁入西京, 亦在郊外立有祠堂与陵园,可祖父遗言,务必要葬回清河,崔明德知道这不单是因眷恋故土,多半还有令父亲远离朝堂、回乡自守的意思。偏偏父亲不懂个中深意, 见子弟们在朝中前程甚好,有意更改祖父身前留下的“各谋己身、亲而不昵”的筹划, 借着祖父之丧,与族中人多有联络,又端起族长的架子, 或公开或隐晦地与已登高位的族人示意,倩他们多多提拔亲族,自己亦以身为则,刚承袭了爵位,便去李昭德几个的门上走动,想令几位丛侄绸缪京县。崔明德委婉地劝谏了几次,父亲不但不听, 反而拿“闺范”“女则”等大道理来约束她,族叔崔秀直截点醒,父亲则反倒怪他不肯提拔子弟。幸而父亲办事虽糊涂,孝道上却从不曾亏欠,算来祖父停灵日满,他当已亲自启程,护送棺柩回乡,不致淹留神都,搅扰是非。
祖父过世已有一段日子,崔明德哭了些时候,到现在终于不再会一想起逝者便悲难自抑,只是每每想到自己那资质平庸的父亲,便忍不住要蹙眉长叹。
连父亲也不知道,祖父曾经有过改立族长的主意,可是祖父所看上的族叔崔秀亲缘既远,年纪又轻,祖上还未曾有高官显爵,实在难以服众,是以这心思只能和崔明德悄悄一提,此后便再无下落。
一向对她宠爱有加、从不曾以她的女儿身为憾的祖父,唯独在那一次,说了唯一的一句:“你若是男儿,该有多好。”
那也是崔明德自小到大唯一的一次,恨自己是个女儿。
到现在这些怨恨早已为岁月所磨灭,只是崔明德依旧记得当时祖父那疲惫又失落的神情,他为崔氏操了一辈子心,千年门楣传到他手里,终于自累叶衰微的颓势中走出来,子弟渐次读书科举、入仕上进,在清流中享有盛誉,在权贵中亦不乏令名,男婚女嫁,皆是高门大户,贫寒族子,亦有出人头地之机,自太宗至如今,宫中变乱纷杂,宰相争斗剧烈,王氏、李氏韦氏、薛氏、郑氏、博陵崔氏,都颇有受累败北、一蹶不振之房,唯独清河崔氏,只牵进去几个年轻子弟,未曾伤筋动骨——可惜到了老来,却后继无人。
崔明德闭上眼,听见身后刻意加重的脚步声亦未睁开。脚步声愈近,声音的主人身上香气清雅,说出来的话却全称不上“淡泊”:“太平卖衣裳这事,是你撺掇的?”
崔明德睁开眼,继续向远处眺望:“什么卖衣裳?”
韦欢深吸了一口气:“你不知道?”
崔明德摇摇头:“我有月余没见到她了。”迟疑片刻,到底是问:“怎么了?”这位公主行事虽常出人意表,大体分寸却还是知道的,大约不会自降身份,做这些商贾买卖之事,自污名声——除非她又有了什么奇怪的主意。
韦欢听说不是她,反倒刻意露出些愤慨来:“她向陛下进言,说要为户部筹措边疆一万六千人的军饷,陛下答允之后,便上表请设一个‘国有商行’,说要以朝廷经营管理,所得钱帛,全部入归地官。陛下竟也答应了她的胡闹,现下已在前面折腾着做起来,本月便可开出第一家店铺。”
崔明德看了她一眼:“王妃对公主的事,知道得倒是很清楚。”当今这位陛下虽是女主登基,亦默许御前女官等与闻政务,却依旧将前朝后宫分得极清楚,除去皇帝分派之外,各人只知各人分内之事,如设商行这等小事,长乐公主不提,后宫中绝不会提前知道,更何况韦欢较之于自己,居处更深、与前朝几乎没有往来。
韦欢轻笑道:“你对独孤绍的事,知道得不也很清楚么?”
崔明德淡淡道:“我所知的一切,不是来自台阁中的公文,便是阿绍自己告诉我的。”
韦欢不自觉地抿了嘴:“我向她身边人打探消息,她也是知道的。”
崔明德便不再提:“设国有商行?所以日后,是归地官还是…内廷?”
韦欢道:“没见到奏…没听太平说过,目下还不知道。不过这些人嘴上说得光明正大,实际上最是见利忘义,若这商行没什么赚头倒还好,若是真有些可看之处,只怕最后归属上会有好一番争执。”
崔明德轻轻点头:“若真能做好,倒是一个小小筹码。”
韦欢撇嘴道:“武承嗣想立为太子都想疯了,近一二年看见姓李的都恨不能要就地棒杀,太平为三郎挣了这许多名声,他现在还不知怎么恨她呢,可这件事上,却一句话都没听见他提,你觉得这是好事?”
崔明德道:“他祖父是商贾起家,到了自己,却看不起本家的勾当——殊不知商贾与稼穑一样,看似贱业,实则都是国之基石,若没有民人稼穑,商贾行商,则满朝文武的衣食俸料何来?国家要打仗,兵粮马秣,又从何而来?”
韦欢若有所思:“朝堂被诸武把持,又有那么些礼法规矩,太平若一开始便插手台阁,实在不易,倒不如从他们的手伸不到的地方入手,譬如军中,譬如…商贾——这真不是你教她的?”
崔明德道:“不是我,不过我大约知道是谁——你应当也知道。”
韦欢偏头想了一想,向仙居殿的方向一看,又看崔明德:“所以依你之意,她这一着,倒未必就是昏招?”
崔明德道:“我未见她的全部打算,不能确知结果如何,不过此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一则她是打着为国筹饷的名义,虽是商贾之事,总还有个大义名分在,再则…她是皇女而非皇子,虽是参政上有许多掣肘,可在别的事上,反倒有些便利。何况此事若真做得好,未必就不牵涉台阁了。”
韦欢拿眼看她:“地官?”
崔明德道:“不止地官,还有春官。”
韦欢略想一下便即明了:“春官管礼义教化,衣裳服色亦在礼制之中,以此而言,这国有商行若交给春官,也不算全无依据。这事但凡做得好,每年有二十…不,十万贯的入息,便值当一个郎中了,若是能再多些,便是侍郎也要眼热——哪怕只有十万贯,这又不是税赋,各有明账核对,克扣起来实在容易,到时层层经手,自上至下,都要受这一笔钱的惠,虽不见多,春官却是个冷衙门…”她忽然蹙了眉,改口道:“太平不会答应的。”
崔明德道:“若是只得十万二十万,自然是这个办法,若是更多些,自然就不一样了。办这商行是为的支援军饷,数万贯只能养一至二万之兵,数十万贯却可养一州乃至数州之兵,到时一军总管的粮饷皆仰赖于此,若是能归春官而非地官。”她住了口,微妙地想起了那个人,恰在此时,韦欢已悟道:“既是粮饷,为何不能归夏官?”
崔明德点头:“地官、春官、夏官,都有理由,端看陛下的意思,而此事既是自公主始,她想将之归于何处,陛下多半还是要思量思量的。”
韦欢轻笑道:“还不知这事能不能成呢,若是没这事还罢,了不起她自己出几万贯把这事交代了,也就是卖些田亩庄园,省吃俭用几年而已,有了这事,最后没有入息,徒惹人笑!”一面说,却已不知不觉捏住了自己的衣角,片刻后叫过在不远处警戒的七七:“你叫人再去打听打听,这店铺将开在何处?什么时候开?若是衣裳好,多买几件亦无妨,和无生忍那里也说一句,叫他和同僚多提几次——罢了,他提总是怪怪的,还是和阿嫂带个信罢。”转头来看崔明德,似是想说什么,打量一番,却又忍住,只道:“当年我阿娘去世时,我也和你差不多模样,瘦得走路都能晕过去,到最后担心受累的却还是我阿兄。你阿兄担不担心你我不知道,只是你偶尔也想一想独孤绍。”
崔明德怔了怔:“多谢。”
韦欢道:“不必谢我,要谢便谢太平罢——若不是为了她,我一句话也不会和你多说。”
崔明德轻轻一笑,望了她一眼,半晌方道:“长乐公主脾气虽好,却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你…好自为之。”
良久,韦欢道:“独孤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人,可你…还是会迫她嫁人生子。”
崔明德沉默了。
第328章 交接
征奢侈品税这主意我早就想过了, 只是一直没什么好时机, 到现在提却正好——一则我虽打了个大义名头经商, 却毕竟不能长久经管,而这“国企”短时间内可以挣钱, 长期如何,则前世之经验分明可证, 与其令国家垄断此等行业, 倒不如交还民间,国家坐等收税,反倒长远,形成定例,令大臣们知道有利可图, 对商贾之事不那么抵触,亦有利于商业繁荣;二则征税之举, 恰更能证明奉天服饰局经商为公之心,朝中对母亲允准官府开门做生意本还有些非议,等到征税的律令一出来, 从此不但没有理由将之关闭,反倒恨不能要令其千年万岁,长长久久地盈利下去;第三却是我的私心,奉天服饰局初时虽说收入交予地官,却未必便由地官全权管理,认真要说,交给春官或是夏官也不算毫无依据, 到时我自可借着这小小奉天局向他们卖个人情,顺带安插自己的人手——可同时也会得罪地官,征收税赋,便是又向地官卖了个好,他们有了税收这项大收入,自然不会再斤斤计较于这小小奉天局的归属。
母亲不但想到了征税的好处,还想到了更长远的地方,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名为‘奢侈品税’,是不是除了衣裳之外,酒也可征税,金银玉器也可征税?”
我道:“那是自然。不单是对这些征税,对胡商们贩进中原的货物也一概要抽税——不过对于有功劳或是有爵位的那些,可以先不收缴。”
母亲笑道:“然则功劳爵位,都由朝廷来定,是么?”
我笑:“不止如此,胡地输入中原的奢侈品,亦要交额外之税,不过若是特别申请过,可以少交或不交税赋——只要他们肯到当地官府登籍入户,记为‘少数民族’。”
母亲若有所思:“少数民族?”
我道:“陛下富有四海,天下之大,无不为陛下之臣民。中原之民如是,胡人亦如是。故不应以从前‘城傍’旧称称之,而代之以‘少数民族’,登记为‘少数民族’的人,子弟可以优先入中原之学,学中原之礼,税赋上给予减免,选官时给予优待,唯一的要求,便是每年一次,到官府登记本族人口、籍贯、居处之地,在籍之人,不但可以得到税赋减免,逢大庆贺,还可获官府赏赐。”
母亲微笑道:“说下去。”
我道:“除去少数民族之外,朝廷亦可特旨免一些外藩的赋税,总看其诚心大小,诚意如何。而本国输入外藩的奢侈品,则一概免税,不但免税,朝廷还可以适当地给一些赏赐,奖励他们将货物卖到外国。”
母亲微微颔首:“此举与独孤绍和崔明德从前所上之边策可一体实行。你倒是算得很精,本来笼络边地,还要耗费国帑,现在却是一文都不消出,只要几封文牒,便可令他们争相依附。”
我笑:“若民人无钱,则谁买这些奢侈之物?国家不强,怎能令外藩争相到此做生意?可见到底还是阿娘将国家打理得这样好,国强民富,才有儿精明的机会。”
母亲被我拍得面露微笑:“我知你是个小促狭鬼,一拍马屁,便是要和你娘要东西,说罢,这回又想要什么?”
我一本正经地道:“都是真心实意颂赞阿娘,绝不是为了要阿娘的东西。”见母亲满眼不信,方笑道:“东西自也是想要的,不是什么大物件…就是要去西京开分店,局中人手不够,求阿娘自宫中拨四五百人,临时凑个数目。”
母亲瞪我一眼:“开奉天局的时候便自我这讨了六百个手艺精熟的女婢,闹得好几处和我抱怨没人使唤,新做的衣裳都不及外面精致,你还要来讨?”
恋耽美
崔氏虽在祖父一代便已大部迁入西京, 亦在郊外立有祠堂与陵园,可祖父遗言,务必要葬回清河,崔明德知道这不单是因眷恋故土,多半还有令父亲远离朝堂、回乡自守的意思。偏偏父亲不懂个中深意, 见子弟们在朝中前程甚好,有意更改祖父身前留下的“各谋己身、亲而不昵”的筹划, 借着祖父之丧,与族中人多有联络,又端起族长的架子, 或公开或隐晦地与已登高位的族人示意,倩他们多多提拔亲族,自己亦以身为则,刚承袭了爵位,便去李昭德几个的门上走动,想令几位丛侄绸缪京县。崔明德委婉地劝谏了几次,父亲不但不听, 反而拿“闺范”“女则”等大道理来约束她,族叔崔秀直截点醒,父亲则反倒怪他不肯提拔子弟。幸而父亲办事虽糊涂,孝道上却从不曾亏欠,算来祖父停灵日满,他当已亲自启程,护送棺柩回乡,不致淹留神都,搅扰是非。
祖父过世已有一段日子,崔明德哭了些时候,到现在终于不再会一想起逝者便悲难自抑,只是每每想到自己那资质平庸的父亲,便忍不住要蹙眉长叹。
连父亲也不知道,祖父曾经有过改立族长的主意,可是祖父所看上的族叔崔秀亲缘既远,年纪又轻,祖上还未曾有高官显爵,实在难以服众,是以这心思只能和崔明德悄悄一提,此后便再无下落。
一向对她宠爱有加、从不曾以她的女儿身为憾的祖父,唯独在那一次,说了唯一的一句:“你若是男儿,该有多好。”
那也是崔明德自小到大唯一的一次,恨自己是个女儿。
到现在这些怨恨早已为岁月所磨灭,只是崔明德依旧记得当时祖父那疲惫又失落的神情,他为崔氏操了一辈子心,千年门楣传到他手里,终于自累叶衰微的颓势中走出来,子弟渐次读书科举、入仕上进,在清流中享有盛誉,在权贵中亦不乏令名,男婚女嫁,皆是高门大户,贫寒族子,亦有出人头地之机,自太宗至如今,宫中变乱纷杂,宰相争斗剧烈,王氏、李氏韦氏、薛氏、郑氏、博陵崔氏,都颇有受累败北、一蹶不振之房,唯独清河崔氏,只牵进去几个年轻子弟,未曾伤筋动骨——可惜到了老来,却后继无人。
崔明德闭上眼,听见身后刻意加重的脚步声亦未睁开。脚步声愈近,声音的主人身上香气清雅,说出来的话却全称不上“淡泊”:“太平卖衣裳这事,是你撺掇的?”
崔明德睁开眼,继续向远处眺望:“什么卖衣裳?”
韦欢深吸了一口气:“你不知道?”
崔明德摇摇头:“我有月余没见到她了。”迟疑片刻,到底是问:“怎么了?”这位公主行事虽常出人意表,大体分寸却还是知道的,大约不会自降身份,做这些商贾买卖之事,自污名声——除非她又有了什么奇怪的主意。
韦欢听说不是她,反倒刻意露出些愤慨来:“她向陛下进言,说要为户部筹措边疆一万六千人的军饷,陛下答允之后,便上表请设一个‘国有商行’,说要以朝廷经营管理,所得钱帛,全部入归地官。陛下竟也答应了她的胡闹,现下已在前面折腾着做起来,本月便可开出第一家店铺。”
崔明德看了她一眼:“王妃对公主的事,知道得倒是很清楚。”当今这位陛下虽是女主登基,亦默许御前女官等与闻政务,却依旧将前朝后宫分得极清楚,除去皇帝分派之外,各人只知各人分内之事,如设商行这等小事,长乐公主不提,后宫中绝不会提前知道,更何况韦欢较之于自己,居处更深、与前朝几乎没有往来。
韦欢轻笑道:“你对独孤绍的事,知道得不也很清楚么?”
崔明德淡淡道:“我所知的一切,不是来自台阁中的公文,便是阿绍自己告诉我的。”
韦欢不自觉地抿了嘴:“我向她身边人打探消息,她也是知道的。”
崔明德便不再提:“设国有商行?所以日后,是归地官还是…内廷?”
韦欢道:“没见到奏…没听太平说过,目下还不知道。不过这些人嘴上说得光明正大,实际上最是见利忘义,若这商行没什么赚头倒还好,若是真有些可看之处,只怕最后归属上会有好一番争执。”
崔明德轻轻点头:“若真能做好,倒是一个小小筹码。”
韦欢撇嘴道:“武承嗣想立为太子都想疯了,近一二年看见姓李的都恨不能要就地棒杀,太平为三郎挣了这许多名声,他现在还不知怎么恨她呢,可这件事上,却一句话都没听见他提,你觉得这是好事?”
崔明德道:“他祖父是商贾起家,到了自己,却看不起本家的勾当——殊不知商贾与稼穑一样,看似贱业,实则都是国之基石,若没有民人稼穑,商贾行商,则满朝文武的衣食俸料何来?国家要打仗,兵粮马秣,又从何而来?”
韦欢若有所思:“朝堂被诸武把持,又有那么些礼法规矩,太平若一开始便插手台阁,实在不易,倒不如从他们的手伸不到的地方入手,譬如军中,譬如…商贾——这真不是你教她的?”
崔明德道:“不是我,不过我大约知道是谁——你应当也知道。”
韦欢偏头想了一想,向仙居殿的方向一看,又看崔明德:“所以依你之意,她这一着,倒未必就是昏招?”
崔明德道:“我未见她的全部打算,不能确知结果如何,不过此事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一则她是打着为国筹饷的名义,虽是商贾之事,总还有个大义名分在,再则…她是皇女而非皇子,虽是参政上有许多掣肘,可在别的事上,反倒有些便利。何况此事若真做得好,未必就不牵涉台阁了。”
韦欢拿眼看她:“地官?”
崔明德道:“不止地官,还有春官。”
韦欢略想一下便即明了:“春官管礼义教化,衣裳服色亦在礼制之中,以此而言,这国有商行若交给春官,也不算全无依据。这事但凡做得好,每年有二十…不,十万贯的入息,便值当一个郎中了,若是能再多些,便是侍郎也要眼热——哪怕只有十万贯,这又不是税赋,各有明账核对,克扣起来实在容易,到时层层经手,自上至下,都要受这一笔钱的惠,虽不见多,春官却是个冷衙门…”她忽然蹙了眉,改口道:“太平不会答应的。”
崔明德道:“若是只得十万二十万,自然是这个办法,若是更多些,自然就不一样了。办这商行是为的支援军饷,数万贯只能养一至二万之兵,数十万贯却可养一州乃至数州之兵,到时一军总管的粮饷皆仰赖于此,若是能归春官而非地官。”她住了口,微妙地想起了那个人,恰在此时,韦欢已悟道:“既是粮饷,为何不能归夏官?”
崔明德点头:“地官、春官、夏官,都有理由,端看陛下的意思,而此事既是自公主始,她想将之归于何处,陛下多半还是要思量思量的。”
韦欢轻笑道:“还不知这事能不能成呢,若是没这事还罢,了不起她自己出几万贯把这事交代了,也就是卖些田亩庄园,省吃俭用几年而已,有了这事,最后没有入息,徒惹人笑!”一面说,却已不知不觉捏住了自己的衣角,片刻后叫过在不远处警戒的七七:“你叫人再去打听打听,这店铺将开在何处?什么时候开?若是衣裳好,多买几件亦无妨,和无生忍那里也说一句,叫他和同僚多提几次——罢了,他提总是怪怪的,还是和阿嫂带个信罢。”转头来看崔明德,似是想说什么,打量一番,却又忍住,只道:“当年我阿娘去世时,我也和你差不多模样,瘦得走路都能晕过去,到最后担心受累的却还是我阿兄。你阿兄担不担心你我不知道,只是你偶尔也想一想独孤绍。”
崔明德怔了怔:“多谢。”
韦欢道:“不必谢我,要谢便谢太平罢——若不是为了她,我一句话也不会和你多说。”
崔明德轻轻一笑,望了她一眼,半晌方道:“长乐公主脾气虽好,却不是任人摆布的人,你…好自为之。”
良久,韦欢道:“独孤绍也不是任人摆布的人,可你…还是会迫她嫁人生子。”
崔明德沉默了。
第328章 交接
征奢侈品税这主意我早就想过了, 只是一直没什么好时机, 到现在提却正好——一则我虽打了个大义名头经商, 却毕竟不能长久经管,而这“国企”短时间内可以挣钱, 长期如何,则前世之经验分明可证, 与其令国家垄断此等行业, 倒不如交还民间,国家坐等收税,反倒长远,形成定例,令大臣们知道有利可图, 对商贾之事不那么抵触,亦有利于商业繁荣;二则征税之举, 恰更能证明奉天服饰局经商为公之心,朝中对母亲允准官府开门做生意本还有些非议,等到征税的律令一出来, 从此不但没有理由将之关闭,反倒恨不能要令其千年万岁,长长久久地盈利下去;第三却是我的私心,奉天服饰局初时虽说收入交予地官,却未必便由地官全权管理,认真要说,交给春官或是夏官也不算毫无依据, 到时我自可借着这小小奉天局向他们卖个人情,顺带安插自己的人手——可同时也会得罪地官,征收税赋,便是又向地官卖了个好,他们有了税收这项大收入,自然不会再斤斤计较于这小小奉天局的归属。
母亲不但想到了征税的好处,还想到了更长远的地方,笑眯眯地看了我一眼:“名为‘奢侈品税’,是不是除了衣裳之外,酒也可征税,金银玉器也可征税?”
我道:“那是自然。不单是对这些征税,对胡商们贩进中原的货物也一概要抽税——不过对于有功劳或是有爵位的那些,可以先不收缴。”
母亲笑道:“然则功劳爵位,都由朝廷来定,是么?”
我笑:“不止如此,胡地输入中原的奢侈品,亦要交额外之税,不过若是特别申请过,可以少交或不交税赋——只要他们肯到当地官府登籍入户,记为‘少数民族’。”
母亲若有所思:“少数民族?”
我道:“陛下富有四海,天下之大,无不为陛下之臣民。中原之民如是,胡人亦如是。故不应以从前‘城傍’旧称称之,而代之以‘少数民族’,登记为‘少数民族’的人,子弟可以优先入中原之学,学中原之礼,税赋上给予减免,选官时给予优待,唯一的要求,便是每年一次,到官府登记本族人口、籍贯、居处之地,在籍之人,不但可以得到税赋减免,逢大庆贺,还可获官府赏赐。”
母亲微笑道:“说下去。”
我道:“除去少数民族之外,朝廷亦可特旨免一些外藩的赋税,总看其诚心大小,诚意如何。而本国输入外藩的奢侈品,则一概免税,不但免税,朝廷还可以适当地给一些赏赐,奖励他们将货物卖到外国。”
母亲微微颔首:“此举与独孤绍和崔明德从前所上之边策可一体实行。你倒是算得很精,本来笼络边地,还要耗费国帑,现在却是一文都不消出,只要几封文牒,便可令他们争相依附。”
我笑:“若民人无钱,则谁买这些奢侈之物?国家不强,怎能令外藩争相到此做生意?可见到底还是阿娘将国家打理得这样好,国强民富,才有儿精明的机会。”
母亲被我拍得面露微笑:“我知你是个小促狭鬼,一拍马屁,便是要和你娘要东西,说罢,这回又想要什么?”
我一本正经地道:“都是真心实意颂赞阿娘,绝不是为了要阿娘的东西。”见母亲满眼不信,方笑道:“东西自也是想要的,不是什么大物件…就是要去西京开分店,局中人手不够,求阿娘自宫中拨四五百人,临时凑个数目。”
母亲瞪我一眼:“开奉天局的时候便自我这讨了六百个手艺精熟的女婢,闹得好几处和我抱怨没人使唤,新做的衣裳都不及外面精致,你还要来讨?”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