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派系 作者:陈贤庆

    第 16 章

    1947年初,国民政府声称从速召开行宪国大,选举正副总统。当时,正值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蒋介石在军事上处处失利,美国政府对蒋介石越来越感到失望,有意思以李宗仁取而代之。李宗仁获此信息,决定参加副总统竞选。1948年3月,他在北平向报界首次发表竞选副总统的谈话,并在南京成立竞选事务委员会,正式参加竞选。除李宗仁外,竞选副总统的还有孙科、于右任和程潜,而蒋介石则已内定孙科为副总统,劝李宗仁“顾全大局”,退出竞选。但李宗仁根本不听蒋的“劝告”,坚持参加竞选。于是,蒋介石和李宗仁为副总统竞选开展了明争暗斗。4月23日,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开始。前两次投票结束,李宗仁得票都是领先,孙科次之,程潜第三。但因没有一人得票超过代表的半数,依法再进行选举。但蒋介石指使亲信要挟代表把投程潜的票改投孙科。李宗仁连夜召集白崇禧、黄绍竑  、黄旭初、程思远等桂系头目商议,决定联合程潜以“罢选”争回主动权。结果,蒋介石看到选举将要流产,只好请回李宗仁重新出来竞选,最终由李宗仁获选副总统。

    李宗仁获选副总统,是与蒋介石斗争的一个胜利,当然也加深了与蒋的矛盾。一个多月后,蒋介石免去白崇禧的国防部长之职,调任华中“剿总”总司令。开始,白崇禧拒绝接受此项任命,跑到了上海。蒋介石派时任监察院副院长的黄绍竑  去劝说。黄绍竑  则从另一个角度劝说白崇禧:应借此机会脱离蒋的控制,掌握军权,一旦时机成熟,逼蒋下台,以李宗仁取而代之。白崇禧感到有理,即回南京和李宗仁商谈后,于6月底到武汉就职。

    1948年秋冬,蒋介石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境地,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被歼一百多万,美国已明确表示不再支持蒋介石,桂系乘机逼其下野。蒋介石在国内外一片谴责以及李、白的逼迫之下,不得不得出下野自咎。但是,他并没立即付之行动,还想拖下去。1948年底,白崇禧从汉口拍来电报,依仗军事上的军力再次逼其下台。除夕夜,蒋介石在南京总统官邸举行晚宴,李宗仁及其他党政军高级官员应邀参加。宴会的气氛异常冷清,人人神情沮丧,餐后蒋命张群宣读了准备第二天发表的《求和声明》,表示“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听”。蒋介石故意问身边的李宗仁有何意见,李宗仁回答:“我与总统并无不同意见。”桂系其他将领也都表示赞同。谷正纲、张道藩等少数几人反对蒋介石下野,蒋介石站起来恨恨地大声说:“我并不是要离开……我志愿下野,不是因为共产党,而是因为本党中的某一派系。”终于,蒋介石在1949年1月21日正式宣布引退,由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

    李宗仁上台后,即寻求与中共谈判,希望尽快达到停战而获得喘息机会。李宗仁、白崇禧等更幻想依仗残存的兵力,固守长江,与共产党两分天下,隔江而治。经过与中共的协商,4月1日,李宗仁派出张治中、邵力子、黄绍 竑 、章士钊、李蒸、刘斐等为和谈代表,到北平与中共举行谈判。4月16日,黄绍竑  携带谈判文件《国内和平协定》飞返南京。尽管中共已作了不少让步,但因国民党提出“就地停战”和“划江而治”两点均被拒绝,李宗仁不肯在条约上签字。这除了蒋介石的牵制和白崇禧的制约之外,李宗仁本人也过高估计了国民党残余部队的力量,相信其固守长江的能力。

    4月20日最后签字日期一过,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李宗仁飞返广西桂林。李宗仁在代行总统职权的三个月中,处处受到蒋介石的牵制和拆台,使他气愤难平,他表示:除非蒋介石切实履行诺言,保证不再干预政治、军事和人事,否则决不下当时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广州。5月6日,蒋介石作出保证:“对于政治一切不复闻问。”5月8日,李宗仁才离开桂林飞抵广州,为挽救残局作最后的努力。他派人到美国争取援助,派何应钦、白崇禧重新部署兵力,准备作长期顽抗,但均告失败。7月14日,蒋介石从台湾飞到广州,又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李宗仁更加无所作为。

    1948年8月,白崇禧率二十万兵力退至湖南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凭借湘江、资水布防。人民解放军采取长距离包围迂回战法,切断了白崇禧部退向云贵及广东之路。10月7日,白崇禧部向湘桂边界败退,解放军乘势追击。10月9日,白崇禧部主力四个师被合围于祁阳以北地区。10月14日解放军发起总攻,10月17日衡宝战役结束,白崇禧部被歼四万七千余人。

    白崇禧集团退入广西后,解放军又尾随进入桂北,对其老巢广西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白崇禧以张淦、鲁道源两兵团共五个军南下雷州半岛,企图与广东国民党残部会合,以保持雷州半岛的海上退路,但遭到解放军的坚决阻击,残部退回广西,于12月1日在博白地区被围歼。解放军于12月4日解放南宁,12月7日攻占钦州,12月12日攻占镇南关,至此,逃入广西的白崇禧部十七万余人,除五万人逃入越南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曾经显赫一时的桂系军阀,也随着蒋家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了。

    有趣的是,桂系三巨头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  ,还有其后的首领之一的黄旭初,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各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先说黄绍 竑  ,在参加北平和平谈判失败后,看到国民党政府已无可挽救,即于4月24日飞到广州转往香港。8月13日,他与刘斐、贺耀祖、龙云等四十四位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发表声明,表示与国民党政府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合作。9月,黄绍竑  应邀到北平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黄绍竑  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等,为新中国的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1966年8月31日,黄绍竑   自杀身亡。1982年12月29日,民革中央在北京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再说白崇禧,当初还迷信自己那点军事力量,以为可以逼迫国民党内部各派统一到桂系为中心的领导之下;同时,也可以向共产党讨价还价,隔江而治,形成南北朝的局面。但随着他的部队在广西被全歼击,他的军事、政治生涯也宣告完结。他先乘飞机逃往海南岛,此时,蒋介石“恳请”他到台湾“共商善后”,他先是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飞到了台湾。白崇禧到台湾后,出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但实际无职无权,甚至还受到特务的监视,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白崇禧其实是被蒋介石骗到台湾,加以控制。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北寓所因心脏病逝世。不过,有些人因他死前曾痛苦地挣扎,死后尸体周身发绿等现象而觉得他的死有可疑。但不管怎样,精明一世,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晚年在台湾过着半软禁的生活,最后郁郁而终,这却是事实。

    而李宗仁,则于衡阳战役桂系败逃后感到完全失望,于1949年11月20日以治病为由从南宁飞往香港。以后又严辞蒋介石要他去台湾的劝告,于12月5日由香港飞往美国。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宣布“复位”,李宗仁也开始了的流亡生活,并正式与国民党阵营决裂。晚年,他渴望叶落归根,回到祖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程思远(1949后居住香港)的帮助下,1965年7月18日,李宗仁及其夫人郭德洁排除险阻远渡重洋飞回到祖国,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分别十六年后,李宗仁与黄绍竑  等老友部属又重新聚首,更是感慨万千。此后,李宗仁到祖国各地参观,对祖国的建设成就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努力为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69年1月30日,李宗仁因患直肠癌和肺炎,在北京病逝。

    桂系另一首领黄旭初,于1949年底赴香港,台湾当局委其为总统府国策顾问。1975年11月19日,黄旭初在香港病逝。

    第九章  粤系军阀

    一

    在上一章介绍桂系军阀的时候,往往离不开粤系军阀,是因两广毗邻,渊源颇深,桂粤两省军人时合时离,时和时战,造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乱和事变。在近代史中,广东又是一个异常独特和复杂的地方,革命和反动的势力混杂于此,派别众多,事件繁芜,本章试图删繁就简,着重谈谈粤系军阀形成、变化、发展、消亡的过程。

    介绍粤系军阀,似应从胡汉民谈起。胡汉民并非军阀,只因他是辛亥革命后广东第一任都督,所以从他谈起会方便些。

    胡汉民,字展堂,广东番禺县人(祖籍江西吉安卢陵县),1879年12月9日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足的官宦之家。七岁入私塾,十五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胡汉民一边教书为生,一边自学,与史坚如(广东番禺人)等结识并交往,了解到孙中山的为人和他从事的革命活动,1898年,胡汉民出任《岭海报》记者,逐渐产生了变革社会的思想。1900年10月,史坚如在广州参加反清活动被捕杀,给胡汉民很大的震动,激发了出洋留学并从事革命活动的念头。1902年,胡汉民终于得机会东渡日本留学,但不久即因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请愿活动失败,愤而退学回国,在梧州、香山等地教书。1904年,胡汉民再度赴日留学,与留日同学兼番禺同乡汪精卫、朱执信、古应芬、胡毅生(胡汉民堂弟)等结成一个小团体,开始倾向于革命。1905年9月,胡汉民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不久担任书记部长,受到孙中山的倚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胡汉民又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1907年3月,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东京前往南洋,此后在中国南部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尤其是镇南关起义,他抱病参战,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热情。1908年,胡汉民出任同盟会南洋支部支部长,1909年到香港,出任同盟会南方支部支部长,与黄兴等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和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胡汉民当时尚在西贡,闻讯后即返香港,派出朱执信、胡毅生等潜回广东,策动民军起义,运动清军反正。广东各地民军蜂起,纷纷进逼省城。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等也向同盟会输诚,通电反正。清两广总督张鸣岐见大势已去,只好召集广东各界代表讨论广东独立问题。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各界代表原推张鸣岐为广东都督,推第二十五镇统制兼警卫军副司令龙济光为副都督,但张、龙二人均不肯就任,于是各界代表重新推举胡汉民为都督,后又增被陈炯明为副都督。11月10日,胡汉民从香港返抵广州,就任广东都督,组成了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广东军政府。

    胡汉民出任都督后,即命财政部正、副部长李煜堂、廖仲恺着手解决财政困难;命胡毅生、李文范成立全省军务处,管理旧军队,将最不稳定的龙济光所部“济军”调往钦廉剿匪,解除军政府的心腹大患;又命朱执信、胡毅生、何克夫、黄世仲等对各路民军进行整顿和编练。胡汉民还领导军政府粉碎了原清新军标统黄士龙篡夺军权的阴谋,回击了英国军舰对军政府的挑衅行为,建立了临时省议会。

    待广东局面稍为安定,胡汉民又以姚雨平为总司令、马锦春为副司令,黄慕松为参谋长、邹鲁为兵站总监,组织了一支蔚和黄兴、陈其美也分别在安徽、南京、上海举兵讨袁,陈炯明也被迫于7月18日宣布广东独立讨袁。袁世凯见状,即另任龙济光为广东都督,令其率济军由广西梧州向广东进攻。同时,又派梁士诒等收买了陈炯明手下的主要将领第一师师长钟鼎基、第二师师长苏慎初、独立旅旅长张我权、都督府参谋长覃鎏钦、副官长谢超、虎门要塞司令饶景华等。

    陈炯明对龙济光的进攻并没有认真地部署抵抗,7月30日,龙济光的三千军队一出梧州,陈炯明在西江的防线即不战自溃,驻肇庆的肇军统领李耀汉(广东新兴人)投降,宣布脱离陈炯明,而就任袁世凯任命的罗肇阳镇守使。8月4日,陈炯明的第二师师长苏慎初宣布取消广东独立,炮轰都督府,自立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一听到炮声,即仓皇偕同副官黄强,携带巨款避居于广州石室天主教堂,在法国神父的庇护下,乘坐法国炮艇逃往香港,然后转赴新加坡。苏慎初只做了三天都督,就被部下推翻,由独立旅旅长张我权继任都督。张我权只做了二、三天,也下了台。8月11日,龙济光部在毫元抵抗的情况下进占广州。孙中山事后在总结广东“讨袁”失败时说:“是自败也,非袁败也。”当然,主要的责任是在陈炯明的身上。

    二次革命”失败后,开始了龙济光统治广东的时期。龙济光何许人也?他并非广东籍,也不是袁世凯的嫡系,他是云南蒙自人,1867年生,彝族土司出身,后成为清军将领。1903年任广西右江道尹,镇压会党起义。1907年12月任龙州兵备道时,配合陆荣廷部,镇压了孙中山、黄兴、胡汉民、黄明堂等举行的镇南关起义,被擢升为广西提督。1908年,率南宁防营,镇压革命党人领导的云南河口起义。事毕,岑春煊奏准清政府将其部编为巡防营三十营,称为济军。1911年6月,龙济光调任广东,任陆军第二十五镇统制。广东独立后,都督胡汉民为防止济军生事,将龙济光调任高廉雷琼宣抚使。其后,陈炯明又将济军调往梧州,使这支专事镇压革命的军队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二次革命时,龙济光率济军进攻广东,占领广州,出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并授为陆军上将,后又授为将军府振武上将军,所部亦改称振武军。

    龙济光治粤期间,充当袁世凯的爪牙,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和残酷统治广东人民,在经济上横征暴敛,肆意勒索。当时的报纸揭露“全粤九十四县无一人不受其祸,无一处不遭其灾”。其杀人之多,“比诸前清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湖南之汤屠户(汤芗铭)可及其十分之五六”。因此,广东“三千余万同胞,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一人不痛恨龙氏者”。龙济光处处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亦积极支持袁世凯的称帝活动。袁世凯称帝后,龙济被封为一等公加郡王衔。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率先在云南起义,护国战争爆发,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讨袁。龙济光的老上司岑春煊以及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这滇、贵、桂三督,纷纷致电龙济光,以维持都督地位为条件,促其自动宣布独立。对龙济光来说,更为可怕的还是广东内部各派讨袁驱龙民军的进攻。当时的广东护国军分五大支:一支是任鹤年领导的护国军(实际是打着护国军旗号的奉孙中山为大元帅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香山等地。一支是以陈炯明(自称广东大都督)、林虎等为首的“十路十八支队”的共和军,活动于惠州、博罗、增城等地。再一支是以进步党人徐勤和会党领袖王和顺为首的护国军(徐勤自称广东全省护国军总司令),专力夺取省城广州。此外,还有活动于顺德一带的魏邦平部,在潮州反正的莫擎宇部等。除了护国军之外,还有朱执信、邓铿、叶夏声、古应芬等人领导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南海、新会、江门等地,也是讨袁驱龙的主要力量。

    在护国战争之初,龙济光奉袁世凯之命,派出其兄龙觐光(袁世凯任命为云南查办使)率粤军第一师假道广西,赴云南镇压护国军,在桂滇边界与护国军发生激战,攻占广南等地。3月14日,龙觐光部被陆荣廷缴械,给龙济光沉重打击。在这内外压迫的情况之下,广东都督龙济光以及巡按使张鸣岐被迫于4月6日宣布广东独立。

    在护国战争期间,旧官僚岑春煊、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和国民党政学系首领李根源等,联合西南实力派唐继尧、陆荣廷等,准备成立护国军务院,以加强各派反袁力量和统一军事,广东宣布独立为军务院的组织提供了条件。4月8日,陆荣廷、梁启超应龙济光及讨袁民军各方之请,由南宁启程赴粤,帮助广东内部的调停和统一。但是,他们行抵梧州时,广州便发生了4月12日海珠惨案。以陆荣廷、梁启超代表身份先期抵粤的汤觉顿及粤方陆军少将谭学夔、警察厅长王广龄、徐勤部中路司令吕仲铭等,在徐勤召集的海珠联席会议上竟遭到龙济光警卫军统领颜启汉等人的袭击,上述四人皆中弹身亡。

    龙济光的所为引起了广东各派尤其是护国民军的极大义愤,陆荣廷也急令莫荣新率桂军入粤。但是,陆荣廷与龙济光是旧日同僚,且又是儿女姻亲,并不想双方交战两败俱伤。事实上,陆荣廷、梁启超到达肇庆后就驻足不前,莫荣新部也在三水停下。4月19日,岑春煊偕温宗尧、章士钊、李根源、周善培、杨永泰等由沪、港同至肇庆,经商议后,决定采取逼龙济光让粤督位给岑春煊,使龙济光率军北伐的措施。龙济光在军队的驻防上稍作让步,但始终不肯让出粤督的地位。

    为了尽快结束广东内部的混乱局面和出师北伐,梁启超等人又煞费苦心地提出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新方案。5月1日,都司令部在肇庆正式宣告成立。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李根源为副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冷遹为参谋厅长,温宗尧为外交局长,杨永泰为财政厅长,曾彦为饷械局长,杨其礼为副官长,两广都司令部直辖莫擎宇、林虎、李耀汉、莫荣新四师,程子楷、魏邦平两混成旅以及张习的独立团。龙济光虽然仍然把持广东军财两权,但名义上已在都司令部节制之下,这为军务院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月8日,作为南方护国军的统一指挥机构的护国军务院在肇庆正式成立(龙济光拒绝在广州提供办公地点),由唐继尧任抚军长,岑春煊任副抚军长并代理抚军长,梁启超任政务委员长,抚军由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陈炳焜  、罗佩金、戴戡、刘存厚、吕公望、李鼎新等组成。另外,章士钊为秘书长,唐绍仪为外交专使,温宗尧、王宠惠为副使,范源濂、谷钟秀为驻沪委员,钮永建为驻沪军事代表等。军务院直辖滇桂粤护国联合军,即云南护国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部,两广新编第三、四、五、六军总司令莫荣新、李耀汉、谭浩明、林虎部,两广新编第一师师长莫擎宇、第一混成旅旅长程子楷部,独立团张习部以及龙济光的振武军等。联合军的作战计划分四期进行:第一期扫除赣闽边界敌军;第二期进占赣闽;第三期进占湘鄂;第四期直捣幽燕。

    三

    护国军务院成立前后,曾发表一系列宣言和通电,对袁世凯展开政治攻势。与此同时,军务院还督率大军,分湘、赣、闽三路北伐。陆荣廷率桂军及湖南护国军总司令程潜部负责主攻湖南,龙济光部配合作战;李烈钧、莫荣新及林虎部主攻江西;莫擎宇部进攻福建。

    龙济光对于军和院的北伐讨袁不仅不热心,而且还处处干扰阻拦。他威逼军各院,责令广东各路讨袁民军听候改编,实质是想趁机取缔民军。当李烈钧出师北伐,由粤出赣时,他增兵粤北,假托各界名义电拒李军经过,驻在韶关的龙部振武军甚至开炮轰击李军,引起了战争。龙济光的所为,再次激起了中华革命军及广东民军的义愤,纷纷要起兵驱龙,朱执信还提出:“必俟龙济光离粤始允停战”。但军务院对龙济光的倒行逆施却一味迁就和容忍。

    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皖系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北京政府于6月中作出恢复旧约法、召集国会的决定,南北双方达成了妥协,7月14日,护国军政府宣告撤销。

    龙济光在袁世凯死后三天,即宣布广东取消独立。他在韶关的振武军与滇军发生冲突后,即向段祺瑞求援。段祺瑞电令江西将军李纯集结兵力于赣南,准备出击李烈钧。但北洋军尚未行动,振武军已被滇军击败。这时,陆荣廷也令桂军乘势由西路攻入三水,将龙济光困在广州。段祺瑞原想支持龙济光出任广东督军(都督改称督军),但因各方反对,陆荣廷又兵临广州城下,于是,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广东省长,龙济光调任两广矿务督办,在陆荣廷未到任前,仍以龙济光暂署广东督军。陆荣廷于7月10日从湖南返回广西。8月下旬,陆荣廷率兵入粤,以武力逼迫龙济光交卸。龙济光在桂滇大军的压力下,被迫放弃广州,率部移驻海南岛。

    陆荣廷任广东督军,开始了桂系军阀统治广东的时期。1917年4月,陆荣廷长任两广巡阅使,广东督军由陈炳焜  继任。同年11月,广惠镇守使莫荣新接替陈炳焜 任广东督军,直至桂系败退离粤止。这段时间,广东的民军和地方实力派掌握的军队,不是被解散,就是依附于桂系军阀。如陈炯明,自动把所部民军交出,被改编为二十个营,分驻于东江各地。随后,这二十营军队编入朱庆澜的省长亲军中。陈炯明交出军队后,即上北京谒见黎元洪和段祺瑞,获得“定威将军”的封号,后回广东充当督军府高等顾问。但不久,陈炯明又感到郁郁不得志,便于1917年夏天到上海,投向孙中山门下,向孙中山“认错”表示“竟诚拥护”。孙中山不咎既往,再度与他合作。

    当时,北京政府发生“府院之争”,继而督军团叛变,演成张勋复辟。段祺瑞重新控制北京政权后,拒绝召开国会和恢复约法。孙中山于是在上海倡议护法运动,先派胡汉民、朱执信等赴两广游说桂系陆荣廷、陈炳 焜 以及滇系军阀唐继尧等。当时两广正打出“自主”旗号,表示欢迎孙中山南下。于是,孙中山于1817年7月与廖仲恺、陈炯明等率支持孙中山的海军南下护法,随后,部分国会议员也相继来粤,于8月25日至9月1日,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与北洋军阀政府相对抗,但当时统治两广的桂系军阀以及滇系军阀,并不是真心拥护护法运动。他们对孙中山的活动,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遇事加以掣肘,致使护法军政府一成立,就隐伏着分裂的危机。

    广东省长朱庆澜,因拥护孙中山,受到桂系的排挤,不得不去职,广东省议会乃于9月6日推举胡汉民为省长,但陈炳焜 不同意,后终推李耀汉为广东省长。11月间,陆荣廷指派莫荣新接替陈炳焜  任广东督军。莫荣新对孙中山及其军政府十分无礼,并指令部下捕杀孙中山大元帅府六十多人。孙中山强烈要求严惩肇事者和向军政府谢罪,莫荣新置之不理。1918年1月3日,孙中山密令海军、滇军等炮击观音山广东督军署,并令朱执信、陈炯明等响应举事。孙中山炮击观音山,教训莫荣新,莫荣新也无可奈何,一时不敢还击。随后派代表向孙中山求和,接着又亲赴大元帅府请罪。

    护法军政府除了内部有分裂行为之外,还受到龙济光的进攻。1917年11月8日,段祺瑞任命驻琼州的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令其出兵进攻护法军政府,龙济光受命后,立即率二万余人分三路进攻:李嘉品为第一路,段云源为第二路,马存发为第三路,分别从阳江登陆准备攻取广州,从雷州半岛登陆准备攻取南宁。12月30日,莫荣新任命钦廉镇守使沈鸿英为讨龙军第一军司令,令其率所部在石城至化州一线阻击龙军;以原高雷镇守使林虎为讨龙军第二军司令,令其率警卫军在恩平方向迎敌。1918年3月7日,莫荣新任命李烈钧为讨龙军总指挥,率部反攻。3月16日,攻克恩平;3月25日,又攻占阳江;4月12日,占领电白,逼龙济光集主力在高州、化州、石城一带顽抗。讨龙军分水、陆两路进击龙军,4月25日收复化州,4月27日攻克石城,4月28日拿下遂溪,龙济光进退失据,被迫弃军逃走。讨龙战争成功。龙济光后来跑到山东、安徽一带招募土匪,组成振武新军,准备重新攻粤,旋因部队哗变而未果。1921年1月,被免去两广巡阅使职,列名将军府,授为隆威上将军。1926年3月龙济光在北京死去。

    广州护法军政府除了在南面受到龙济光的进攻之外,北面也受到北洋军的进攻。1918年4月,东西督军陈光远遵照段祺瑞的指令,攻占南雄。护法军政府陆军总长、靖国军第五军军长张开儒(云南巧家人),急调驻韶关等地兵力,增援南雄。由于援兵立足未稳,被赣军击溃,南雄陷落。莫荣新急调李根源为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率所部滇军从讨龙战场疾速北进。5月初,李烈钧也奉命率讨龙部队增援北代,会同李根源整顿部队,分三路于6月3日发动全面进攻,激战四昼夜,逼使赣军向江西败退,靖国军克复南雄。是役史称为南雄之战。

    孙中山虽然是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但在滇桂军阀的排挤之下,当时毫无实权,他极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陆军。其时北洋军从福建进攻潮汕,广东告急。孙中山派胡汉民游说桂系军阀,请拨出省长亲军中的二十营粤籍军队,由陈炯明率领“援闽”(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桂系军阀开始不准,后因潮梅镇守使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宣布独立,形势危急,才勉强同意。陆荣廷还有另一阴谋,想借此排挤国民党的势力出广东,利用粤军去和北洋军阀互相厮杀,他可坐收渔人之利。于是,陆荣廷分别在1917年11月10日和27日于梧州和广州召开军事会议,商定了攻闽方略。

    1917年12月2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并派许崇智(广东番禺人),邓铿等主要军事干部相助。1918年1月25日,陈炯明在广州东郊举行援闽誓师,出发东征。但陈炯明到达粤东后,即停滞不前,只是进行部队的整顿和补充。从2月至4月间,孙中山多次去电函催其从速攻闽,但陈炯明仍不作行动。

    第 16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民国军阀派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陈贤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贤庆并收藏民国军阀派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