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89
乱世生存攻略 作者:小蜗牛跑得快.
树,他需要足够的耐心。
早先吴君翊监国时,曾命宋沧山监督锻造农具。如今又有一年前在皇庄种下的良种,收获颇丰,吴君翊大喜,命人将良种与改良农具一并推广至民间。
他派出巡查御史与各州、县主官说明用法。每年这些外官考核,最要紧的一项就是粮食产量、税收如何。所以他们都不敢掉以轻心,寻来当地出名的铁匠打造农具。亲自带人去民间宣传,监督农人更换种子,农具。有些官府甚至是自掏腰包。
另一方面,吴君翊严格信守自己守孝三年的诺言。他住进乾清宫后,就把宫女大多调去了其他宫殿,只留了几个张罗他的衣物与侍弄花草之流。
除此之外,他的所有龙袍都是特制的,仅在玄袍上暗绣了龙纹,其余佩饰都是白玉或是银制品。三餐更是削减份例,只用素食。这样下去没多久,吴君翊就瘦下来。
可他却坚持不沾荤腥,不沾酒水,让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弹劾的言官们大失所望。
朝臣们都清楚,这位主子和先皇不一样,不是能轻易应付的,他们做官的,也该换一套行为准则了。
然而手段强硬的吴君翊,烦恼也不少。
接连罢免官员,吏部的官员有些坐不住。低级的缺位可以让那些铨选的新科进士补上,可空缺的官职不少都是要职,这些必须由皇帝过目,他们吏部做不得主。
吴君翊慢慢吩咐道:“先让朝臣们推举,再拿名单过来让朕挑选。”
这一去一回,吏部尽可能加快速度,过了两天重新呈上名单。
礼部,郭栩顶替告老的大人接任尚书。
这个没什么,基本是大家的一致意见了。吴君翊还惦记着当日邓先寄住他家,在问过几句这人的生平后,痛快地批了个准字。
能让邓先与之为伍的,至少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吏部就更复杂一些,因为是弹劾的主战场,倒下了两名郎中一名侍郎。吏部尚书严祥熙,是贾盛德的姻亲,两人都是屹立不倒的老臣,把个吏部把持在手心里,轻易不能塞人进去。
吴君翊先看推选的人,却很不满意:此人并非严家人,但是吴君翊当日记下朝中的关系,一看就知这人是贾盛德侄子的门生,打上严家人的标志。
而替补的人里,有几个名字也是吴君翊有印象的,都一掠而过。
最后,吴君翊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字上:张敏,去年京城乡试的主考。吴君翊有印象乃是因为各省乡试的考官都是皇帝亲自制定,去岁建宁帝卧病不起,便由监国的太子负责。
张敏算是个中间派,他的座师、房师既有丞相的人,也有周旷的人,且才学出众,是个能堵住两派之口的人选。
可惜他诗文出众,也因此升官,引起过朝中争议。若非他考取功名,只怕也直接被建宁帝迎去武英殿了。
两相权衡,吴君翊手一指,“吏部郎中,就他吧。”
李起叩头,“喳。”
“原襄州刺史冯远道如今如何了?”
吴君翊突然想起了个得用之人。当日在襄州,他亲眼见过冯远道的手段,对这位大人的印象很不错。
李起稍稍想了一下,便回忆起来:“回陛下,冯大人因举止不端,四年前被贬到蜀地了。”
听到“举止不端”四字,吴君翊轻轻咂舌。“明年就调他入京,去兵部。”吴君翊清楚,光靠邓先一个,还远远不够。冯远道有想法,也有手段,在地方历练过,适合去邓先那儿做副手。
李起又问:“那吏部侍郎呢?”
侍郎……
“请周先生来。”
周旷从被起复,就一直主管东宫之事,除了挂着太子太师的名号,并无实权。这也与朝中局势,和没有足够高的职缺有关。
吴君翊继位,便升贾盛德为太傅,周旷为太师。如今,他觉得,是时候请自己这位老师出山了。
贾盛德一旦倒了,需要一个人代替他。
“什么?”李起一愣,立刻叩头,“是,奴才方才失态了。”
吴君翊没有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会。“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至于刑部和工部,没有太多人盯着,主官也没找到大错,并未空缺。吴君翊点了个熟读律令,又做了几年知府的王敬休去刑部,其余便按照推举的名单任命了。
吴君翊抬起右手,食指和拇指搓了搓。
还是等待明年的会试,他想,他要亲自选拔一批为他所用的人。他相信,沈瑜不会令他失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元年的到来,对很多人而言,意义重大。
沈瑜并没有受到朝中局势的影响,而是一心一意苦读,准备会试。
按说时势对他有利:他的老师周旷是新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又是新一科会试主考;取中他的房师张大人又新得了吏部郎中的职缺,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时,提拔一个学生,自然也是顺水推舟。
但沈瑜并没有去想这些。
他知道良种推广,心中的欣喜远甚于其他。除此之外,也有一股激情:有朝一日,他,也能像老师一样,去改变这个国家吗?
他知道,新君在民间美名远扬,几个月间声名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周旷虽然要求严格,偶尔也有赞赏。沈瑜心中也有一种冲动:他早就想为那些受苦的百姓,挣扎的农人做些事情了。
而这些的前提,都是他能够考中进士,而且名次越靠前越好。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撇开那些走关系的言论,让老师光明正大取中他的文章。
二月九日
恋耽美
树,他需要足够的耐心。
早先吴君翊监国时,曾命宋沧山监督锻造农具。如今又有一年前在皇庄种下的良种,收获颇丰,吴君翊大喜,命人将良种与改良农具一并推广至民间。
他派出巡查御史与各州、县主官说明用法。每年这些外官考核,最要紧的一项就是粮食产量、税收如何。所以他们都不敢掉以轻心,寻来当地出名的铁匠打造农具。亲自带人去民间宣传,监督农人更换种子,农具。有些官府甚至是自掏腰包。
另一方面,吴君翊严格信守自己守孝三年的诺言。他住进乾清宫后,就把宫女大多调去了其他宫殿,只留了几个张罗他的衣物与侍弄花草之流。
除此之外,他的所有龙袍都是特制的,仅在玄袍上暗绣了龙纹,其余佩饰都是白玉或是银制品。三餐更是削减份例,只用素食。这样下去没多久,吴君翊就瘦下来。
可他却坚持不沾荤腥,不沾酒水,让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弹劾的言官们大失所望。
朝臣们都清楚,这位主子和先皇不一样,不是能轻易应付的,他们做官的,也该换一套行为准则了。
然而手段强硬的吴君翊,烦恼也不少。
接连罢免官员,吏部的官员有些坐不住。低级的缺位可以让那些铨选的新科进士补上,可空缺的官职不少都是要职,这些必须由皇帝过目,他们吏部做不得主。
吴君翊慢慢吩咐道:“先让朝臣们推举,再拿名单过来让朕挑选。”
这一去一回,吏部尽可能加快速度,过了两天重新呈上名单。
礼部,郭栩顶替告老的大人接任尚书。
这个没什么,基本是大家的一致意见了。吴君翊还惦记着当日邓先寄住他家,在问过几句这人的生平后,痛快地批了个准字。
能让邓先与之为伍的,至少不是什么贪官污吏。
吏部就更复杂一些,因为是弹劾的主战场,倒下了两名郎中一名侍郎。吏部尚书严祥熙,是贾盛德的姻亲,两人都是屹立不倒的老臣,把个吏部把持在手心里,轻易不能塞人进去。
吴君翊先看推选的人,却很不满意:此人并非严家人,但是吴君翊当日记下朝中的关系,一看就知这人是贾盛德侄子的门生,打上严家人的标志。
而替补的人里,有几个名字也是吴君翊有印象的,都一掠而过。
最后,吴君翊的目光落在一个名字上:张敏,去年京城乡试的主考。吴君翊有印象乃是因为各省乡试的考官都是皇帝亲自制定,去岁建宁帝卧病不起,便由监国的太子负责。
张敏算是个中间派,他的座师、房师既有丞相的人,也有周旷的人,且才学出众,是个能堵住两派之口的人选。
可惜他诗文出众,也因此升官,引起过朝中争议。若非他考取功名,只怕也直接被建宁帝迎去武英殿了。
两相权衡,吴君翊手一指,“吏部郎中,就他吧。”
李起叩头,“喳。”
“原襄州刺史冯远道如今如何了?”
吴君翊突然想起了个得用之人。当日在襄州,他亲眼见过冯远道的手段,对这位大人的印象很不错。
李起稍稍想了一下,便回忆起来:“回陛下,冯大人因举止不端,四年前被贬到蜀地了。”
听到“举止不端”四字,吴君翊轻轻咂舌。“明年就调他入京,去兵部。”吴君翊清楚,光靠邓先一个,还远远不够。冯远道有想法,也有手段,在地方历练过,适合去邓先那儿做副手。
李起又问:“那吏部侍郎呢?”
侍郎……
“请周先生来。”
周旷从被起复,就一直主管东宫之事,除了挂着太子太师的名号,并无实权。这也与朝中局势,和没有足够高的职缺有关。
吴君翊继位,便升贾盛德为太傅,周旷为太师。如今,他觉得,是时候请自己这位老师出山了。
贾盛德一旦倒了,需要一个人代替他。
“什么?”李起一愣,立刻叩头,“是,奴才方才失态了。”
吴君翊没有说话,只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会。“今天就先到这里吧。”
至于刑部和工部,没有太多人盯着,主官也没找到大错,并未空缺。吴君翊点了个熟读律令,又做了几年知府的王敬休去刑部,其余便按照推举的名单任命了。
吴君翊抬起右手,食指和拇指搓了搓。
还是等待明年的会试,他想,他要亲自选拔一批为他所用的人。他相信,沈瑜不会令他失望的。
在这种情况下,明宣元年的到来,对很多人而言,意义重大。
沈瑜并没有受到朝中局势的影响,而是一心一意苦读,准备会试。
按说时势对他有利:他的老师周旷是新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又是新一科会试主考;取中他的房师张大人又新得了吏部郎中的职缺,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时,提拔一个学生,自然也是顺水推舟。
但沈瑜并没有去想这些。
他知道良种推广,心中的欣喜远甚于其他。除此之外,也有一股激情:有朝一日,他,也能像老师一样,去改变这个国家吗?
他知道,新君在民间美名远扬,几个月间声名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周旷虽然要求严格,偶尔也有赞赏。沈瑜心中也有一种冲动:他早就想为那些受苦的百姓,挣扎的农人做些事情了。
而这些的前提,都是他能够考中进士,而且名次越靠前越好。也只有这样,他才能撇开那些走关系的言论,让老师光明正大取中他的文章。
二月九日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