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清在暑假期间,还找许秋要了一个蓝河的微信联系方式,似乎是有意向毕业后投奔蓝河。
段云倒是没有找许秋,毕竟他做热电和柔性电子打印相关性确实也不高,他大概是有自己的考虑,比如重操旧业,投奔他哥,转行,甚至找个博后岗都行,
后来,许秋收到学姐的消息,她将在开学后和他、学妹一起去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对此,许秋也不是很意外。
一方面,学姐现在博士三年级,还没毕业,就算有意向,直接过去入职也肯定不合适,魏兴思这边的工作还没做完呢。
另一方面,学姐大概也是抱着考察一下蓝河公司的想法,如果公司有前途,那么毕业了可以直接入职,如果公司没有前途,就再找其他的机会,反正以她现在的学术成果,不论是找博后岗还是找工作,都不算太难。
要是贸然过去的话,万一干了两年公司倒闭了,蓝河可以拍拍屁股直接走人,再开个公司,或者继承家业什么的,她可就要直接失业了。
许秋开始汇报。
“暑假前邬胜男合成了六种受体材料,现在要基于它们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争取将效率做到13%以上……”
“开发半透明、叠层器件,前者主要针对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后者的目标效率15%……”
除了这两点外,IDIC体系的独特发现,到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江弯实验室装修,日后的实验室搬迁等事宜,以及改变ITIC体系中央D单元结构的规划,许秋都暂时没有提。
此外,他还想测试下IDIC、ITIC体系的激子结合能和激子扩散距离,提供更多的实验论据。
毕竟,J2:IDIC-4F的体系,许秋是想投《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那就必须把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因为审稿人肯定会非常严苛的,工作不扎实的话,就会被喷成筛子。
“规划的不错。”魏兴思满意说道,随后话锋一转:“不过,还是要抓紧时间把工作做出来,投出去,落袋为安。之前给你的几篇文献看到了吧,其他课题组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估计半年内会有不少基于我们ITIC的衍生物出现。”
“我明白。”许秋点头应和了一句,虽然他也有一些紧迫感,但倒没有太过担心。
现在,在ITIC这个领域的赛道上,前面已经没有其他人了,他许秋就是跑在最前面的领路人。
其他人想和他竞争,至少得先走完他走过的路。
就算其他研究者参考了他的文章,走的比较快,花费半年、一年的时间就追上了进度。
但到那个时候,许秋有自信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
而且,大部分研究者在踏入一个新领域的初期,都会选择比较稳妥的研究手段,也就是跟风,不会贸然对原来的体系做出太大的改变。
因为改变越大,扑街的概率就越大。
之前徐正宏他们IDTBR体系因为优化空间小,不好跟风,现在的ITIC可不同,优化空间大大的有。
一些边角料工作许秋看不上,不代表其他研究者也看不上。
就算不做合成,去买点ITIC回来,然后拿着ITIC去和现有的其他给体碰一碰,做做三元体系,哪怕效率不高,只有7%、8%,只要文章发的早,还是能捞到一两篇CM、JMCA之类的弱一区文章,再不济在ACSAMI上灌水都行,要是运气好,效率能碰到10%以上了,发一篇AM、JACS顶刊都不奇怪。
说不定靠这一篇AM文章,副教授就转正了呢。
另外,许秋这学期直博生新生入学,还要面临上课的问题。
他已经提前查询过培养方案,五年一共只要修读40学分左右,平均下来一年八学分,相比于本科四年150学分,还是要少很多的。
而且,他的英语六级成绩600+,且本科时魔都综合大学英语综合水平测试成绩为A,研究生期间8学分的英语课程直接免修,给他减轻了不小修读课程的压力。
免修还是比较给力的,相当于不用考试这8分直接到手,而且成绩为A,可以拉一波绩点,虽说研究生期间的绩点没太多用处,但绩点高一点终归看起来比较爽。
之前本科的时候也是一样,许秋刚刚入学时,同班有几个同学就是参加计算机竞赛,保送过来读了半年预科的学生,4学分的《C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免修拿A。
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可以称得上是因材施教。
韩嘉莹:“H4x的工作,已经收到冯盛东老师那边的结果,他们在TAS的结果上证明了‘小的HOMO能级差,同样可以实现有效的电荷转移’现在准备整理数据,目标期刊NC……”
韩嘉莹:“然后是J1、J2、J3的工作,J1的实验数据已经过半,目前主要缺光源的数据,J2、J3还需要合成……”
许秋吩咐她把几种材料改名后,学妹没多想就直接同意了。
她这边手上四个工作,难度不大,排队依次投出就是。
尤其J系列的几种给体材料的效率都是12%以上,只要不是文章写的太差,现阶段在AM、JACS、EES上灌水都没太大的压力,再不济也能发在AM大子刊AEM上。
另外,这学期学妹是大四上,学分已经修了140分左右,只有一门生产实习和一门专业课,课业压力也不大,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邬胜男:“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延续之前的FNIC体系,改变D单元的主链共轭结构,目的是得到超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分子,计划合成的分子包括IHIC、4TIC……”
博后学姐的研究思路是她自己提出的,然后在组会前把规划PPT给许秋看了一眼。
许秋看过之后,发现博后学姐的思路和他之前打算给她安排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别,不过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实验路线也很合理,就没有多加干涉。
而且,邬胜男把目标定位在超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分子,也就是近红外的受体材料,刚好也可以和许秋之后要做的半透明、叠层器件相契合,本来,近红外的体系只有IEICO衍生物一种选择,现在开发出其他体系使得选择变多,也意味着效率提升的空间更大。
反正,只要大方向正确,邬胜男能够主动寻求研究方向,对许秋来说也是件好事,可以节省不少精力,要是什么事情都靠他来安排,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那真的挺累人的。
至于放假前邬胜男帮许秋合成的,包括IDIC在内的六种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她并没有提,虽然这些材料虽然是她合成出来的,但归属上算是许秋的。
有点类似组里招本科生干活,合成出来的材料都不算本科生的成果。
只不过现在情况是反过来了,博后帮刚毕业的本科生干活。
当然,许秋肯定也不会让别人白干活,到时候应该会选择给邬胜男让一到两篇一作文章过去。
而且,文章太多,他一个人也写不过来啊……
莫文琳:“继续开发H22:ITIC:IEICO,以及J1:ITIC:PDI4-B4T三元共混体系……”
和邬胜男不同,莫文琳的计划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就是完全按照了许秋给她安排好的路子走。
倒也不难理解,莫文琳算是真萌新,刚刚踏入这个领域,两眼一抹黑,自然要充分的抱大腿,而且她已经尝到了甜头,之前三元H22:ITIC:PCBM投稿了AM,现在已经送审了,大概率能够发表。
这个工作虽然莫文琳是排在许秋前面的共同一作,但她自主做的事情很少。
想法是许秋提的,全程实验也都是许秋、韩嘉莹以及陈婉清他们带着做的,只有文章是她主笔的,但许秋和韩嘉莹也参与了修改和提议。
选择大于努力,大概说的就是现在。
只要跟对了人,文章真就像大凤吹来的一样。
而且,许秋在暑假期间,通过模拟实验室又摸索出来了几个性能优异的三元体系,只是还暂时没告诉莫文琳,到时候又会是若干篇文章。
段云倒是没有找许秋,毕竟他做热电和柔性电子打印相关性确实也不高,他大概是有自己的考虑,比如重操旧业,投奔他哥,转行,甚至找个博后岗都行,
后来,许秋收到学姐的消息,她将在开学后和他、学妹一起去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对此,许秋也不是很意外。
一方面,学姐现在博士三年级,还没毕业,就算有意向,直接过去入职也肯定不合适,魏兴思这边的工作还没做完呢。
另一方面,学姐大概也是抱着考察一下蓝河公司的想法,如果公司有前途,那么毕业了可以直接入职,如果公司没有前途,就再找其他的机会,反正以她现在的学术成果,不论是找博后岗还是找工作,都不算太难。
要是贸然过去的话,万一干了两年公司倒闭了,蓝河可以拍拍屁股直接走人,再开个公司,或者继承家业什么的,她可就要直接失业了。
许秋开始汇报。
“暑假前邬胜男合成了六种受体材料,现在要基于它们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争取将效率做到13%以上……”
“开发半透明、叠层器件,前者主要针对近红外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后者的目标效率15%……”
除了这两点外,IDIC体系的独特发现,到蓝河那边做技术指导,江弯实验室装修,日后的实验室搬迁等事宜,以及改变ITIC体系中央D单元结构的规划,许秋都暂时没有提。
此外,他还想测试下IDIC、ITIC体系的激子结合能和激子扩散距离,提供更多的实验论据。
毕竟,J2:IDIC-4F的体系,许秋是想投《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那就必须把方方面面都做到最好,因为审稿人肯定会非常严苛的,工作不扎实的话,就会被喷成筛子。
“规划的不错。”魏兴思满意说道,随后话锋一转:“不过,还是要抓紧时间把工作做出来,投出去,落袋为安。之前给你的几篇文献看到了吧,其他课题组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估计半年内会有不少基于我们ITIC的衍生物出现。”
“我明白。”许秋点头应和了一句,虽然他也有一些紧迫感,但倒没有太过担心。
现在,在ITIC这个领域的赛道上,前面已经没有其他人了,他许秋就是跑在最前面的领路人。
其他人想和他竞争,至少得先走完他走过的路。
就算其他研究者参考了他的文章,走的比较快,花费半年、一年的时间就追上了进度。
但到那个时候,许秋有自信能够走到更远的地方。
而且,大部分研究者在踏入一个新领域的初期,都会选择比较稳妥的研究手段,也就是跟风,不会贸然对原来的体系做出太大的改变。
因为改变越大,扑街的概率就越大。
之前徐正宏他们IDTBR体系因为优化空间小,不好跟风,现在的ITIC可不同,优化空间大大的有。
一些边角料工作许秋看不上,不代表其他研究者也看不上。
就算不做合成,去买点ITIC回来,然后拿着ITIC去和现有的其他给体碰一碰,做做三元体系,哪怕效率不高,只有7%、8%,只要文章发的早,还是能捞到一两篇CM、JMCA之类的弱一区文章,再不济在ACSAMI上灌水都行,要是运气好,效率能碰到10%以上了,发一篇AM、JACS顶刊都不奇怪。
说不定靠这一篇AM文章,副教授就转正了呢。
另外,许秋这学期直博生新生入学,还要面临上课的问题。
他已经提前查询过培养方案,五年一共只要修读40学分左右,平均下来一年八学分,相比于本科四年150学分,还是要少很多的。
而且,他的英语六级成绩600+,且本科时魔都综合大学英语综合水平测试成绩为A,研究生期间8学分的英语课程直接免修,给他减轻了不小修读课程的压力。
免修还是比较给力的,相当于不用考试这8分直接到手,而且成绩为A,可以拉一波绩点,虽说研究生期间的绩点没太多用处,但绩点高一点终归看起来比较爽。
之前本科的时候也是一样,许秋刚刚入学时,同班有几个同学就是参加计算机竞赛,保送过来读了半年预科的学生,4学分的《C程序设计》课程可以免修拿A。
学校在这方面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可以称得上是因材施教。
韩嘉莹:“H4x的工作,已经收到冯盛东老师那边的结果,他们在TAS的结果上证明了‘小的HOMO能级差,同样可以实现有效的电荷转移’现在准备整理数据,目标期刊NC……”
韩嘉莹:“然后是J1、J2、J3的工作,J1的实验数据已经过半,目前主要缺光源的数据,J2、J3还需要合成……”
许秋吩咐她把几种材料改名后,学妹没多想就直接同意了。
她这边手上四个工作,难度不大,排队依次投出就是。
尤其J系列的几种给体材料的效率都是12%以上,只要不是文章写的太差,现阶段在AM、JACS、EES上灌水都没太大的压力,再不济也能发在AM大子刊AEM上。
另外,这学期学妹是大四上,学分已经修了140分左右,只有一门生产实习和一门专业课,课业压力也不大,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邬胜男:“接下来的研究方向,主要延续之前的FNIC体系,改变D单元的主链共轭结构,目的是得到超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分子,计划合成的分子包括IHIC、4TIC……”
博后学姐的研究思路是她自己提出的,然后在组会前把规划PPT给许秋看了一眼。
许秋看过之后,发现博后学姐的思路和他之前打算给她安排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别,不过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实验路线也很合理,就没有多加干涉。
而且,邬胜男把目标定位在超窄带隙的非富勒烯分子,也就是近红外的受体材料,刚好也可以和许秋之后要做的半透明、叠层器件相契合,本来,近红外的体系只有IEICO衍生物一种选择,现在开发出其他体系使得选择变多,也意味着效率提升的空间更大。
反正,只要大方向正确,邬胜男能够主动寻求研究方向,对许秋来说也是件好事,可以节省不少精力,要是什么事情都靠他来安排,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那真的挺累人的。
至于放假前邬胜男帮许秋合成的,包括IDIC在内的六种非富勒烯受体材料,她并没有提,虽然这些材料虽然是她合成出来的,但归属上算是许秋的。
有点类似组里招本科生干活,合成出来的材料都不算本科生的成果。
只不过现在情况是反过来了,博后帮刚毕业的本科生干活。
当然,许秋肯定也不会让别人白干活,到时候应该会选择给邬胜男让一到两篇一作文章过去。
而且,文章太多,他一个人也写不过来啊……
莫文琳:“继续开发H22:ITIC:IEICO,以及J1:ITIC:PDI4-B4T三元共混体系……”
和邬胜男不同,莫文琳的计划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就是完全按照了许秋给她安排好的路子走。
倒也不难理解,莫文琳算是真萌新,刚刚踏入这个领域,两眼一抹黑,自然要充分的抱大腿,而且她已经尝到了甜头,之前三元H22:ITIC:PCBM投稿了AM,现在已经送审了,大概率能够发表。
这个工作虽然莫文琳是排在许秋前面的共同一作,但她自主做的事情很少。
想法是许秋提的,全程实验也都是许秋、韩嘉莹以及陈婉清他们带着做的,只有文章是她主笔的,但许秋和韩嘉莹也参与了修改和提议。
选择大于努力,大概说的就是现在。
只要跟对了人,文章真就像大凤吹来的一样。
而且,许秋在暑假期间,通过模拟实验室又摸索出来了几个性能优异的三元体系,只是还暂时没告诉莫文琳,到时候又会是若干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