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担心小弭会怕我,在知道我做了什么之后。”乙婆婆朝他一笑,小弭觉得那温暖的笑容中有几分凄凉,依稀还有一丝慌张,于是,他也不由地跟着慌了起来。
“我......不怕,婆婆你是好人,我怎么会怕你。”好在嘴巴还是硬的,没有出卖他的内心。
“我杀了人,”乙婆婆将棉花的种子洒到松软的泥土中,然后双手捧起一抔土,盖在种子上面,“那个人是我的夫君,也是我此生最想摆脱的人。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嫁给他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身上的伤就没有断过。他打我,因为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来,干脆就不再为自己找理由,只要他想,随时随地都能把我打倒在地。他的父母也帮着他,我是他们出钱买过来的,付了钱,或许他们就觉得应该物尽其用,包括挨打这件事。所以,我经常被三个人围着一起打,板凳、铁镐,最后干脆连菜刀都用上了。”
乙婆婆“呵呵”一笑,将袖子撸起来,她的胳膊上面,有两条丑陋的疤,蜈蚣似的,一左一右爬在她的手臂上。
“小弭,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被判刺配之刑的那一天,我会觉得自己解脱了吧。”
小弭没有害怕,相反,他心中燃起了炽盛的怒火,“不是东西,这一家老小都不是东西。”
“有几次我觉得自己差点就要死在他们手里了,”乙婆婆放下袖子,垂首看向脚下的黄土,她那语气还是那般平静,像是在述说与己无关的一件事情一般,“最狠的一次,他将一只酒罐砸在我的头上,然后把我关在门外,关了一夜。那是冬日里最冷夜最长的一天,我记得,鲜血在我的头发上结成了冰棱,我不知道,冷和疼,哪一个会最先将我击溃。可是我还是熬了过来,我本以为自己会在那一夜彻底解脱的,但不知为何,我竟然没死。所以那件事后,我就告诉自己,我不能这么轻易地死去,我不能对不起在那样恶劣的境况中依然苦苦坚持的自己。”
“后来呢?你为什么杀死了他?”
“我有了孩子,”乙婆婆的的嗓子哽了一下,小弭怀疑自己听错了,因为她的嘴角还漾着那抹最为常见的微笑,隐藏在皱纹下面,更显得和蔼,“我告诉了他,以为他会有所收敛,可我低估了人性的恶,他没有对我手软,亦没有对我腹中的孩子手软,相反,为了让他打出的每一拳头都显得更有威慑力,他专挑我的肚子打。”
“那孩子......”
“离开了,我感觉到鲜血顺着腿滴落下来的时候,脑子里闪了一下,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手里握着一把斧子,而那个杀死了我孩子的人,正趴在我的脚下,他的身体,就像一只漏了陷的饺子,各种颜色在旁边铺了一地。”
“他活该,他杀了你的孩子,你便杀了他,这有什么错?”小弭愤愤不平道。
“官府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全村上下的人都为我求情,所以,我捡回了一条性命,但却被判刺配崖州,一辈子都不准回来。”乙婆婆捻起一撮泥土,放在鼻下一嗅,“一开始我不觉得有什么,我恨透了这个地方,不知多少次都梦见自己逃离了这里。可是大半辈子过去了,当我老得身上的每一寸肉皮都没有弹性了,腿脚也不再利索了,我才发现,背井离乡的滋味是这般难受,我想念这里的一草一木,连一颗泥土的滋味都发疯地想念。所以,我回来了,冒着被告发的风险,穿过海,越过山,回到了这里。”
“回来了就好,你看,现在不是皆大欢喜了,”小弭忽然很想安慰她,虽然她眉宇间并没有一丝忧伤,“你家里人都不在了,村子里的人呢,都很同情你,绝不会做出告发之事,你从此就安稳住下,教我们种棉花,等明年棉桃长出来了,咱们就一起摘棉花,纺棉布,吃饱穿暖,好好过日子。”
------------
第二十七章 过往
桑面前的景象定格成一幅画,画中的乙婆婆和那个几乎与江滨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名叫小弭的男孩子都固定在那副多彩的画中。随后,这幅画急剧地朝后方退去,很快便化为天边的一个黑点,而与此同时,桑面前出现了另外一幅画面,画中,乙婆婆又长了些年岁,她现在和年画中的那个老妪的模样几乎没有了区别,胖了一些,也白了一些,虽然眼角眉梢又多了几条皱纹,神气却比之前好了许多。
她之前虽然也总在笑着,但能看出,那笑是有些勉强的,她的心明明是拧巴的,却非要在脸上强撑出一个笑来。可是现在,那笑容却是明朗的,就像天空中秋日的暖阳,洒下满地明媚却不刺眼的光。
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大得像馒头,每一棵上都有十几个,被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
“乙婆婆,你看,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咱们可以纺面纱、织棉布、做棉袄,以后的冬天,就再也不会不敢出门了。”小弭也长大了一些,他现在差不多是十岁的样子,和江滨年龄相仿,两个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乙婆婆看着他,“哪能像你想得这般容易了,脱籽、弹棉、纺纱各个都要费一番功夫......”
小弭嘿嘿一笑,“我算是看出来了,您什么都会,只要有您在,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不过乙婆婆,您这一身本领,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
“那么漫长的四十年,总要做点什么才成,”乙婆婆摸了一摸小弭的头顶,他的头发很软,就像戴了一顶羊绒帽子,“到了崖州后,我发现当地人不养蚕,不种麻,却穿着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布料,比麻更柔软,比丝绸更保暖。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棉花,那些开遍了山野不起眼的小毛球,就是棉花。棉花无采养之劳,却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却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我还发现,那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纺纱织棉,他们生产的棉织物,织工精细,色彩繁多,听说,是给皇帝的贡品呢。”
--
“我......不怕,婆婆你是好人,我怎么会怕你。”好在嘴巴还是硬的,没有出卖他的内心。
“我杀了人,”乙婆婆将棉花的种子洒到松软的泥土中,然后双手捧起一抔土,盖在种子上面,“那个人是我的夫君,也是我此生最想摆脱的人。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嫁给他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身上的伤就没有断过。他打我,因为任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后来,干脆就不再为自己找理由,只要他想,随时随地都能把我打倒在地。他的父母也帮着他,我是他们出钱买过来的,付了钱,或许他们就觉得应该物尽其用,包括挨打这件事。所以,我经常被三个人围着一起打,板凳、铁镐,最后干脆连菜刀都用上了。”
乙婆婆“呵呵”一笑,将袖子撸起来,她的胳膊上面,有两条丑陋的疤,蜈蚣似的,一左一右爬在她的手臂上。
“小弭,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被判刺配之刑的那一天,我会觉得自己解脱了吧。”
小弭没有害怕,相反,他心中燃起了炽盛的怒火,“不是东西,这一家老小都不是东西。”
“有几次我觉得自己差点就要死在他们手里了,”乙婆婆放下袖子,垂首看向脚下的黄土,她那语气还是那般平静,像是在述说与己无关的一件事情一般,“最狠的一次,他将一只酒罐砸在我的头上,然后把我关在门外,关了一夜。那是冬日里最冷夜最长的一天,我记得,鲜血在我的头发上结成了冰棱,我不知道,冷和疼,哪一个会最先将我击溃。可是我还是熬了过来,我本以为自己会在那一夜彻底解脱的,但不知为何,我竟然没死。所以那件事后,我就告诉自己,我不能这么轻易地死去,我不能对不起在那样恶劣的境况中依然苦苦坚持的自己。”
“后来呢?你为什么杀死了他?”
“我有了孩子,”乙婆婆的的嗓子哽了一下,小弭怀疑自己听错了,因为她的嘴角还漾着那抹最为常见的微笑,隐藏在皱纹下面,更显得和蔼,“我告诉了他,以为他会有所收敛,可我低估了人性的恶,他没有对我手软,亦没有对我腹中的孩子手软,相反,为了让他打出的每一拳头都显得更有威慑力,他专挑我的肚子打。”
“那孩子......”
“离开了,我感觉到鲜血顺着腿滴落下来的时候,脑子里闪了一下,什么都不知道了。等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手里握着一把斧子,而那个杀死了我孩子的人,正趴在我的脚下,他的身体,就像一只漏了陷的饺子,各种颜色在旁边铺了一地。”
“他活该,他杀了你的孩子,你便杀了他,这有什么错?”小弭愤愤不平道。
“官府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全村上下的人都为我求情,所以,我捡回了一条性命,但却被判刺配崖州,一辈子都不准回来。”乙婆婆捻起一撮泥土,放在鼻下一嗅,“一开始我不觉得有什么,我恨透了这个地方,不知多少次都梦见自己逃离了这里。可是大半辈子过去了,当我老得身上的每一寸肉皮都没有弹性了,腿脚也不再利索了,我才发现,背井离乡的滋味是这般难受,我想念这里的一草一木,连一颗泥土的滋味都发疯地想念。所以,我回来了,冒着被告发的风险,穿过海,越过山,回到了这里。”
“回来了就好,你看,现在不是皆大欢喜了,”小弭忽然很想安慰她,虽然她眉宇间并没有一丝忧伤,“你家里人都不在了,村子里的人呢,都很同情你,绝不会做出告发之事,你从此就安稳住下,教我们种棉花,等明年棉桃长出来了,咱们就一起摘棉花,纺棉布,吃饱穿暖,好好过日子。”
------------
第二十七章 过往
桑面前的景象定格成一幅画,画中的乙婆婆和那个几乎与江滨几乎长得一模一样、名叫小弭的男孩子都固定在那副多彩的画中。随后,这幅画急剧地朝后方退去,很快便化为天边的一个黑点,而与此同时,桑面前出现了另外一幅画面,画中,乙婆婆又长了些年岁,她现在和年画中的那个老妪的模样几乎没有了区别,胖了一些,也白了一些,虽然眼角眉梢又多了几条皱纹,神气却比之前好了许多。
她之前虽然也总在笑着,但能看出,那笑是有些勉强的,她的心明明是拧巴的,却非要在脸上强撑出一个笑来。可是现在,那笑容却是明朗的,就像天空中秋日的暖阳,洒下满地明媚却不刺眼的光。
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大得像馒头,每一棵上都有十几个,被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
“乙婆婆,你看,棉桃全部长出来了,咱们可以纺面纱、织棉布、做棉袄,以后的冬天,就再也不会不敢出门了。”小弭也长大了一些,他现在差不多是十岁的样子,和江滨年龄相仿,两个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乙婆婆看着他,“哪能像你想得这般容易了,脱籽、弹棉、纺纱各个都要费一番功夫......”
小弭嘿嘿一笑,“我算是看出来了,您什么都会,只要有您在,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不过乙婆婆,您这一身本领,到底是从哪里学来的?”
“那么漫长的四十年,总要做点什么才成,”乙婆婆摸了一摸小弭的头顶,他的头发很软,就像戴了一顶羊绒帽子,“到了崖州后,我发现当地人不养蚕,不种麻,却穿着我从未见过的一种布料,比麻更柔软,比丝绸更保暖。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棉花,那些开遍了山野不起眼的小毛球,就是棉花。棉花无采养之劳,却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却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我还发现,那里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纺纱织棉,他们生产的棉织物,织工精细,色彩繁多,听说,是给皇帝的贡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