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9 章

    一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六郎”指特殊人才。在古代,包括宋代,有特殊之长的人往往被称为六郎,六郎是对人的一种溢美之辞。《北史·元文遥传》载,文遥子因文才高而被人称为“六郎”。《旧唐书·张昌宗传》称,张昌宗因貌美出众而被称为六郎。张昌宗是武则天的男宠,有一次宫中游宴赏莲,一位马屁精夸赞道“六郎似莲花”,没想到宰相杨再思的拍马更胜一筹,他说不是“六郎似莲花”,而是“莲花似六郎”。自此以后,“六郎”与“莲花”经常被混用,泛指美男。

    南宋文学家岳珂(11831240),也就是岳飞之孙,写过一首《崔融荷华贴赞》,诗中有“六郎之风姿,秀于清池。初日之华蕤,流景发晖”之句。宋理宗时代的诗人王同祖写过几首《郡圃观白莲》,其中赞道,“六郎正被繁华困,不爱浓妆爱淡妆”。在这些诗里,“六郎”都是对男性之美的夸赞。但若说杨延昭是因为俊美非常才被叫做“六郎”有点太过勉强,辽人不可能因为杨延昭貌美就怕他。不过,如果再引申一下,由此推之,契丹人也许可能因为杨延昭武艺高强而誉之为“六郎”。

    另一种说法认为“六郎”是指天上的星宿。宋代从真宗开始,道教风行。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杨延昭就如北斗六星,主宰着辽人的生死存亡,所以他们怕他。

    还有一种说法,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燕地正是当时的契丹所在,杨延昭镇守三关的目的是对付辽国,契丹人怕他,将他视为克星,称作“北斗六星杨延朗”,久而久之,演化为杨六郎。另有一种说法是,契丹人认为当天上有六颗星同现一方时,就是克星出现。而杨延昭就如六颗星同时出现般厉害,所以称其为杨六郎。

    北斗六星第六星主燕,是宋代的一种主流观点。太平兴国之后,把新科状元吕蒙正请到南清宫共议此事。因为郡主的留诗里说,事情若要成功,除了专门有一章论及此事),而且宋时与柴家联姻不仅不是什么荣耀的事,还可能冒很大风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夺走了柴家的王位,为了回报柴家,遂给了他们很高的地位。事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赵匡胤不杀柴氏子孙就已是很大的恩典了,柴家的状况远没有传说的那样从容。

    新、旧《五代史》记载柴世宗有子7人,没有提到他还有个女儿。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周立宋,年仅7岁的周主宗训被贬为郑王,与符太后一起移居西宫。符太后看破红尘,不久即皈依佛门。之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 ),年刚9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在那个十分荒凉的居住地,度过了11个孤独的岁月,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 三月心有不甘地离开了人世。柴宗训死时距20岁生日还差5个月,他一直没有结婚,所以也就没留下什么后代。死了的柴宗训比活着的柴宗训更为幸运。他活着的时候,基本上是被软禁,随着年龄的一年年增大,内心一定痛苦不堪。死后却受到了超豪华的待遇,赵匡胤亲自为其穿孝发哀,并辍朝十日,举行隆重的国葬,赐其“恭皇帝”的谥号,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柴宗训尽管有些压抑,但能活到20岁,已算是万幸。柴世宗另外几个儿子的下场也好不到哪去。当年赵匡胤兵变后发生了什么,历史已不能再现,但宋人的一些笔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情况,这些描述比后代的传说更为可靠。

    赵匡胤入宫登基时,除了柴宗训外还发现了柴荣两个更小的儿子纪王熙谨与蕲王熙诲。当时赵普、潘美以及后周开国上将卢琰等人都在场,太祖顾问左右如何处置,赵普毫不犹豫地说杀掉他们。赵普话音刚落,左右侍卫迅速将纪王与蕲王抓了起来,两个孩子大惊失色,哭声震天。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话既有美化赵匡胤的成份在内,又有保护柴家的意味。赵匡胤称帝是和平夺权,走了一道柴宗训主动禅让的程序,所以卢琰说他是“受周禅”。

    赵匡胤见赵普与卢琰正方反方意见相左,而潘美手扶殿柱低头不语,太祖便厉声问他是不是也认为不能杀了熙谨与熙诲。潘美回答说臣不敢这么认为,但若杀了他们,确实是于理难容。潘美同时坦承自己的难言之情;自己当年与陛下一起面事世宗,现在如果劝陛下杀掉他们,岂不是有负世宗。但若劝说陛下刀下留人,陛下一定又会怀疑自己的忠诚……太祖打断了潘美,表态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会让他于心不忍,他让潘美等人把那两个孩子抱走。

    最后潘美收养了小纪王,卢琰抱养了小蕲王。962年,宋太祖贬斥柴宗训,同时封卢琰为越国公,此举有以示安抚之意。潘美为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乾德二年十月,纪王柴熙谨不明原因地夭折。之后,宋太祖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为避人耳目,把柴熙诲更名为卢璇,倍加呵护,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卢锦嫁给了他。

    公元968年,为了保护熙诲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卢琰向宋太祖请求告老归农,在征得同意后,带着家眷连夜出京,过起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直到宋真宗年间,他才重新出山,出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

    至此之后,柴家骨肉基本不见踪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年已半百的宋仁宗不知出于何因,忽然想起要关照柴家。他下令找来柴氏族谱,从柴氏家族的旁支诸房中找一个辈分最长的人,由他承担奉祀后周皇族之职,但这位柴氏后人,已经与柴荣没有什么关系了,他起到的只是一种象征意味而已。

    从以上柴家的经历分析,别说柴家没有女儿,即便是有,而且也真的嫁了杨六郎,那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相反很可能会把杨六郎卷入皇室的恩怨杀戮之中。传说中杨六郎身为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郡马爷,其实根本没那回事,完全是虚构,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从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城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又怎么可能成了柴家或其他皇室的驸马?!

    四 事迹真相盘点

    杨延昭生于957年,979年杨业归宋时,不过22岁。杨六郎镇守边关20多年,历史上有关他的英雄事迹却并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件,与传说中的英勇神奇大相径庭。

    杨延昭少年时,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但对兵法及行军打仗之事却非常上心,显示出过人的天赋。杨业对他很是钟爱,觉得他最像自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让他经受战斗锻炼。二十多岁的时候,杨延昭就在军中协助父亲守卫宁武关沿线。宁武关沿线包括现在山西省的平鲁、朔县、崞县等地,是他当年抗辽的主要活动所在,至今当地依然保留着六郎寨等遗迹。

    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杨六郎冲锋在前。攻打朔州城时,杨六郎手臂被流矢射中,入肉很深,但他没有退却,忍痛鏖战,奋力向前。他高昂的战斗精神极大地激励了宋军将士,官兵们舍命拼杀,把强悍的辽兵打得一败涂地。这一年的陈家谷口一役,他的兄弟杨延玉随父亲战死,而一贯跟随父亲左右的杨延昭没有出现在历史记录中,想必是因为臂伤留守代州了。

    杨延昭与他的父亲一样,起初并没有受到宋王朝的重用。太平兴国年间,他被荫补为供奉官,这是级别比较低的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连级干部。父亲牺牲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为崇仪副使,出知景州。崇仪副使为从七品,是个中级军官。当时江、淮一带局势不稳,他被任命为当地的都巡检使。后来杨延昭被调回河北,升为崇仪使,知定远军,担任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南面)缘边都巡检使,负责边防前线的巡逻工作。

    人们在撰写杨家故事的时候,可能觉得巡检使这个职位太低,配不上英雄的身份。所以有的故事中说,杨业死后,一开始他并无官职,带着两个妹妹到晋阳破敌。后来朝廷任命他为高州节度,他却宁愿选择边关巡检,理由是只为能上阵杀敌。杨家将小说则借佘太君之口,称出任巡检使有辱先人门庭,但为了报效国家不计官职大小。这也反映了小说创作者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不能完全抛开历史,一方面又为历史中杨六郎不够显赫的地位抱不平。

    英雄的事迹总是难以磨灭,杨家将的英勇传说,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传扬。如今雁门关附近山上,仍然留有杨六郎砦等地名,这是对他的永久性纪念。咸平二年冬(999年),辽国大举南犯,声势浩大,气焰嚣张。杨六郎在与辽军的对抗中,率兵打了几个胜仗,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尽管他不是宋军的主将,所取得的胜利也只是局部的,但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有一次,六郎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遭遇了大队辽兵的围攻。遂城是个小地方,城墙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势非常危急。杨延昭紧急动员全城的壮年男子配合宋军上城防御,打退了敌人的数次猛烈围攻。

    战局暂时稳定下来,但城内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难守,没有良策很难坚守。入夜时分,杨六郎到城头巡查,阴历十月,北方的天气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阵寒风吹过,杨六郎计上心头。他连夜安排人往城上浇水,等到天明,城墙上结起又硬又滑的冰层,辽军无法架梯也无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却。宋军乘机出城追击,大获全胜。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被授予莫州(河北任丘)刺史。(据《宋史·杨延昭传》)。

    辽兵入侵中原,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辽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做。更可恨的是,他们还把当地民众抓去做苦力,甚至在攻城时逼迫他们爬城,让无辜的百姓做替死鬼。目睹此情此景,杨六郎恨不能率百万雄兵痛杀辽寇,但他人微言轻,官小兵少,不可能有更大的作为。他屡次请求高阳关都部署傅潜发兵增援,都得不到回音。

    当时傅潜手下有8万多兵马,但他消极畏战,闭门不出。杨延昭以及杨嗣、石普等将领屡次请求傅潜增派人马,主动出击,阻抗辽兵,傅潜都充耳不闻。更有甚者,他还刻意掩盖部下抗辽的功绩。贪生怕死的傅潜受到了众人的严厉谴责,当时一位叫钱若水的文官,主张杀掉傅潜,通告全军以振军威,然后挑选像杨延昭这样英勇善战的军官,委以重任,驱逐辽军。后来宋真宗亲率大军前往大名府督阵,宋军绵延数十里,气势庞大,深入宋境的辽军担心被围,于1000年正月撤退。

    辽兵撤退后,宋真宗将傅潜削职流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延昭有幸得到宋真宗的召见。真宗皇帝询问他有关边防的情势,杨延昭对答如流,谈吐不凡。宋真宗非常满意,对诸位大臣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这可能是杨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皇帝。

    咸平四年(1001年),辽军又一次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叫阵,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后,伏兵四出,杨延昭又率众杀回,辽军大败,其领军大将当场阵亡,此一阵大涨宋军士气。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名。杨延昭升了官,照例又引起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经和大臣们谈及此事,表白自己知人善任。他说杨延昭远在边关,朝里没什么熟人,全仗自己忠心勇敢取得些功名,对他眼红的人很多,不是朕保护他,他哪里会有今天?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杨六郎根本不可能为当朝郡马,否则就不是朝中无人了。终其一生,杨六郎也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和故事传说中的朝廷重臣相去甚远。

    不过话说回来,宋真宗对他还算不错。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兵困保州,杨延昭、杨嗣领兵救援,队伍还未列阵就遇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宋真宗因其素以忠勇闻名,将其从轻发落,革职待办以观后效。过了一年,边境局势又一次紧张起来,边将用兵不利,在望都一战中损失惨重,杨六郎才被重新起用,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后又迁为宁边军部署。说到底,杨延昭始终不过是一个普通战将。《宋史》对他的记载,无论功过都非常简单,远没有故事传说那么精彩传奇。

    宋朝充满爱国激情的文官武将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位卑不敢忘忧国。杨延昭虽然权力不大,地位不高,但却始终不忘为国分忧。他镇守边关兢兢业业,已经有了不小的威名,辽军对他十分敬畏。景德元年(1004年),为有效地防范辽军的进攻,宋真宗将杨延昭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并且赋予他一定的特权,如遇辽国进犯,允许他机动行事,可以不受都部署王超的指挥。这大概也是吸取了杨业悲剧的教训。

    1004年,萧太后和皇帝耶律隆绪率领二十万人马,大举南下,直逼北宋要地澶州。澶州是扼守京城东京的重要门户,当时的黄河从澶州城穿过,黄河北岸为澶州北城,南岸为南城。杨延昭驻守遂城,兵力虽然增加到一万人,但面对二十多万强敌,除了牵制拦截敌兵外,起不了更大的作用。但他对全局有着清醒的认识,辽兵孤军深入,处于宋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只要果断决策,一定会围而歼之大获全胜。他由此大胆向朝廷进言:“辽军孤兵深入,离其国境上千里,数量虽多,但人困马乏,且贪财好物,很容易被打败。只要命令各地军队严守重要关隘,同时部署军队合力围攻,就一定可以取得胜利,然后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收复幽州等地也大有希望。”

    杨延昭的主张和当时的主战大臣寇准不谋而合。杨家将故事中,杨家与寇准有着许多精彩的故事,但事实并非如此。杨六郎确实与寇准同时为宋真宗效力,但寇准是北宋名相,地位远在杨家之上。杨六郎有可能与寇准从未谋面,更谈不上什么交情不交情。

    大臣们的建议虽然合理,但宋真宗的想法却不同,他从京城出发之际,着息兵议和。萧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占大宋地盘,而是尽可能多地掠夺财物。她软硬两手并施,一方面驱动大兵,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和谈。

    辽军兵进澶州并没有占得什么便宜,萧太后也意识到再拖下去局势会更加不利。辽、宋双方都想议和,于是便签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澶渊之盟”。辽朝皇帝名义上称北宋皇帝为兄,但北宋每年要将二十万匹绸缎和十万两银子送给大辽。

    金钱换和平,至此以后基本上成了大宋坚持的国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杨延昭虽有一腔爱国之心,但却无用武之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也许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他在镇守遂城期间,前前后后共打退过辽军的百余次进攻,遂城也因此获得了“铁遂城”的称号。他也曾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战果。

    杨延昭的威名传于后世。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遣使索要关南十县,并要求增加岁币。双方在谈判中展开了激烈交锋,仁宗说,当年若听杨延昭诸将之言,何至有今日之事?丞相富弼出使辽国,对辽兴宗说,你们难道忘了我朝先帝的恩德吗?当年若是听由诸将所言,你们还能逃脱吗?澶渊之盟的得失,双方皇帝都心知肚明,辽人哑口无言。

    澶渊定盟之后,杨延昭因为守边有功,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屡次获得升迁。经寇准推荐,宋真宗在挑选守边之将时,钦点了杨延昭,命他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也即1005年,升任保州防御使,5月,又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即高阳关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宋朝重文抑武,军事干部只能担任副职。还有一种说法是,杨延昭担任的是高阳关路副都部署,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与高阳关副都部署,一字之差,权限大不相同。北宋的“路”相当于后来的行省,高阳关路管辖河北十五军、州、关,高阳是高阳关路的治地所在。高阳关与高阳关路的区别,就如同今天的省会与省会所在地的关系,以山东济南为例,高阳关副都部署相当于济南的副市长,高阳关路副都部署则相当于山东省的副省长。1005年至1014年,杨延昭担任的是级别较低的高阳关副都部署。

    高阳关在今天的河北高阳东,是当时的边防重镇,它北面的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是抗辽的前哨阵地。戏曲故事经常提到的杨六郎镇守三关,依据就在这里。至今,晋冀一带的流行小调《小放牛》中仍有“什么人把定三关口,杨六郎把定三关口”之句。清代无名氏有诗:“拒马河边古战场,山花埋没纸沉枪。至今村鼓盲词里,威震三关说六郎。”《雄州志》中也有:“牢落三关在战场,延昭事业瓦桥霜。可怜野调盲词里,附会犹能说六郎。”

    高阳关副都部署是杨六郎一生所能达到的最高位了。杨延昭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军有方,能与官兵同甘共苦。他生活简朴,不讲排场。战斗中身先士卒,有了奖赏先分给大家,立了战功先往将士身上记,所以很得军心,“人乐为用”。另有记载,他“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按今天的话说,那就是一心扑在事业上,顾大家、舍小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很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第 9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张永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永廷并收藏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