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 作者:雾十
第18节
东晋时期的名士王猛,生生把旁若无人的抓虱子这种蛮恶人的行为,变成了一种个人特色。这也导致了不少现代人在疯狂误传魏晋时期的名士不爱洗澡,喜欢抓虱子。但其实这真的只是个别现象。
卫玠一点都不想回想他当初解开这个误会时,有多尴尬了。
如今陆氏兄弟的尴尬,被张华巧妙的解开了,卫玠也应景笑着说了一句:“悠闲逍遥,自得其乐。”
“好一句自得其乐。”张华鼓掌叫了声好,很是赞同卫玠的说法。玄学老庄,要的便是这份潇洒大气。
卫玠这才赶忙用眼神问拓跋六修,这个时候还没有自得其乐这个成语吗?!
拓跋六修同情的点了点头,恭喜卫玠又一次为魏晋的成语典故添砖加瓦:【自得其乐最早的出处,在现代可追寻到的是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白翎雀》:“雌雄和鸣,自得其乐”。】
在魏晋这个很多成语还正在酝酿制造的特别时期,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剽窃了古人的智慧。
这让卫玠很容易就活在了愧疚感里。
为了不让人再想起他说了什么,卫玠把傻太子推了出来。他刚刚一直坐在屏风后面,可以假装他不存在,但他已经笑出来了,再假装不存在就不合适了。
司马衷一脸的冰山样,好似刚刚笑出声的人不是他似的。
陆机和陆云则彻底诚惶诚恐起来,没想到只是拜访张华,便可以买一送二,把名满京城的卫玠和皇位的继承者都一次性见个够。
大家谈的都很尽兴,连张华都不得不承认,枣哥再一次误打误撞的发掘了两个很不错的人才。
虽然最后还是并没有真的拜师,但二陆还是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开始对待张华。而张华也尽可能的将二陆推荐给了诸公,“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氏兄弟自此名声大震。
卫玠在送走傻太子之后,也在洛京最好的酒楼设了晚宴,主动想要和陆氏兄弟结识一下了。
因为关于他到底是上太学还是国子学,卫玠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当然,这个主意的前提需要拉陆氏兄弟入伙儿。
好吧,不只是是陆氏兄弟,而是很多人。之前以石崇为代表的围在了卫玠身边的小团体,都已经被卫玠有一个算一个的加入了这个计划。卫玠算了一下之后,对拓跋六修道:“我觉得,说不定以后我也会搞出个二十四友来。”
【二十四?】你真是太小瞧自己的人缘了。拓跋六修对于卫玠的这个人缘,怨念极深。有时候他其实真希望卫玠能长的普通一点,这样他的好就只有他能发现了。
“恩?”卫玠歪头,奇怪的看向拓跋六修没由来的黑脸。
☆、第69章 古代六十九点都不友好:
生死时速的卫玠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论述准备,赶在他祖父卫瓘睡觉之前,敲响了老爷子书房板门。
直棂窗下,卫老爷子正在挑灯夜读,最起码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这样没错。
等卫玠进来后,卫老爷子就放下了手中充满了墨香的卷轴,都不需要卫玠开口,卫瓘只单看卫玠的表情,就已经猜到了卫玠的来意:“彦辅(乐广的字)还是把前段时间朝上的事情告诉你了。”
这不是疑问句,而是笃定。
卫玠冲着卫瓘讨好的笑笑:“阿翁你真的没学过掐指一算什么的吗?”
卫瓘不上套,只是抬手敲了一下桌面,对卫玠直言:“你可以开始说服我了,如果说服不了,你就还是乖乖按照我说的去做。”
“我会尽我所能的,长官!”
长官这个词始自《管子》,《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指代的就是地位较高的官吏,有时候也会直接泛指官吏。卫玠这么说了之后,卫瓘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反倒是卫玠说完就后悔了,觉得那充满了浓浓的违和感。
七十多岁依旧精神奕奕、龙行虎步的卫老爷子,无所事事的站起了身,等着卫玠回神,这个过程里,他假装欣赏起了书房墙壁上挂着的一副古画,实则……他的老花眼到了灯光昏惑的地方其实根本什么都看不见。
卫玠在自我纠结够了之后,这才开始了他的论述。
代表了寒门的洛阳太学,和世家的国子学之间,卫玠连一秒钟都没有犹豫的就选择了洛阳太学。
卫老爷子在心里道了句,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卫玠从小就是个很与众不同的孩子,抛却他过于惊人的容貌不谈,他在其他方面也充满了各种惊人的点。他的想法,他的性格,他的……温柔。
不管卫玠罗列多少他想去洛阳太学的理由,卫瓘都可以肯定,这里面绝对有一条是“卫玠不想他们为难”,但卫玠却不会拿到明面上说。所以,卫瓘已经打定了主意,不管卫玠说什么,他都会坚持他最初的想法,送卫玠进一个世家子弟应该进的地方——国子学,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好吧,最近朝堂上长时间的拉锯,让“容易”这个词显得有点假,但是再难他也会想方设法成功的,要不他这个司空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卫老爷子当时绝想不到,在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内,卫玠真的能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他全部的想法。
卫玠先声夺人的第一个论点是这样的:“世人多以学校为傲,而我会让我的学校以我傲。”
一般人介绍自己的学历时会这么说,我毕业于哈x,麻x,北x,清x;而真正厉害的名人,他们会被他们的母校说,谁谁谁毕业于我们这所大学。
前者,学校是他们炫耀的点;后者,他们是学校炫耀的点。
高下立现。
用时尚界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潮流,不是你拼命的去追赶流行,而是让流行拼命的追赶你。
也许在如今看来,世家子弟去上洛阳太学是一件很跌份、容易遭人耻笑的事情;但谁能保证在卫玠上了洛阳太学之后,这不会成为世家圈又一个盲目跟风的新时尚呢?
如何让洛阳太学崛起,卫玠放在了后面慢慢说。
眼下,首先他得需要向他祖父证明,他有那个本事带起整个洛京乃至西晋的潮流观,就像是何晏当年做的那样,嗑药不是个什么好事,但因为何晏的名人效应,五石散在其后的近千年间都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卫玠表示,有他上学的洛阳太学,也会变成那样。
其中最简单的证明就是上巳节那日,卫玠要骑马,所有的世家子便都在骑马;卫玠要坐车,所有人就都跟着他要坐车。
“如果您觉得这还不够,我们可以做个试验。”
“试验什么?”
卫玠从拓跋六修那里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叫侧帽风流。
是《北史》中有关于北周的权贵、后来的隋文帝的岳父独孤信的一段年少往事。孤独信在秦州时,有日因为出城打猎晚了,回来的路上就选择了疾驰,帽子被风吹的微微斜侧。复日起来,他发现当日守城的官吏士兵都侧戴起了帽子,过了没多久,全城、乃至邻近的人,不分士庶,全都流行起了这种戴法。
孤独信是北周贵族,出了名的美男子。
卫玠出身世家,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他肯定也不差,甚至比孤独信要拥有更多的粉丝。
卫玠没什么太好的创意,只是把侧帽,换成了弱不胜衣的披着一件羽衣在外面,没有真正穿入袖子里的那种披,迎风荡起,羽衣猎猎。
卫玠只是在某日上午,乘着羊车在大市上晃了一圈,当天下午,卫老爷子去赴友人的宴会时,就已经看到友人家的小孙子也改成了披着羽衣,自觉地特别的潇洒不凡。不久之后,整个洛京遍地就都是这样的穿法了。
咳,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先压下暂且不多赘述。
说回卫玠做论述的那天,卫玠选择洛阳太学,理由真的有很多。其中他打死不会说的理由有二,一个是卫老爷子已经猜到的,他不想卫老爷子在朝上为难;另外一个则是特别中二的……
“这简直就是打脸升级流的标准剧情嘛。一个是曾经辉煌,后来落寞,但是肯定拥有隐藏支线剧情的寒门名校;一个专门用来被打脸的天才扎堆的世家学校。但凡经过网络‘三年逆袭,五年打脸’洗礼的人,都知道要选前者好吗?!”卫玠一边对着镜子试王氏着人给他新做的一批衣服,一边对拓跋六修道。
【我以为你的中二病早已经好了。】拓跋六修环胸。【还是说穿越之后更严重了?】
卫玠放下手中山吹色的裲裆(坎肩),换了件杜若色的,在身前比了比,前者朝气,后者贵气,他需要从其中找出一件显得他更加好看的。哦,他在骗谁,就镜子中这张脸,穿什么都好看!卫玠捧大脸,陷入了忘我的自恋境界。
拓跋六修在心里默默数了三个数,一百遍。
卫玠终于回神:“什么?你刚刚说什么?”
【没什么,我只是想问你准备如何说服那些没看过爽文升级流的古人,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跟着你走一条目前来看前途无量的路。】
在卫玠新的计划里,为了以防万一,他不仅会自己去洛阳太学,还准备拉一堆世家下水,大家一起引动流行。给了他这个灵感的,是那日拓跋六修告诉他的“陆云癖”,据说因为陆云实在是太爱笑了,不少后来的人都把笑癖说成是陆云癖。
卫玠发散思维了一下,就决定了拉很多人下水,这也是他决定宴请他的朋友们和陆氏兄弟的原因。
再没有什么会比一起吃顿饭,更容易增进彼此的感情的存在了,酒桌文化往往就决定了很多东西。
【酒肉朋友?】拓跋六修挑眉,不敢苟同。
“酒肉朋友也是朋友,谢谢!”卫玠毫不避讳的直言道,“我又不需要他们为我两肋插刀,我只需要他们和我一起去太学。我当学生,他们当博士(太学的教师)。”
“你确定他们会同意?”
“萝卜加大棒。”
卫玠在给他祖父和老师的论述里,肯定不会提起他中二的想法,但他却也是说了要拉很多世家下水的计划,具体实施如下。
大棒:卫玠的祖父是司空,领太子太傅,获加录尚书事;外祖父是司徒,加任侍中;二舅是骠骑将军;大姨夫裴楷因病休养在家,却也领着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职位;父亲如今是尚书台的尚书郎;一母同胞的二哥职位虽低,却是板上钉钉的卫家继承人;以及最重要的,全国都知道太子是卫玠的资深迷弟……这样的卫玠,很少有人敢当着他的面拒绝他的请求,除非那人不想进入中央任职了,几乎各个领域里都有和卫玠相熟的人。
“与其说这是大棒,不如说是威胁。如果二姨夫(和峤)还在世,效果会更加拔群。”
提起和峤,话题就变得有些沉重了。
和峤去世了,于三、四年前,和峤在中书令的任上病逝。晋武帝特赐了伯爵位,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缓,谥号简,风光大葬。
说起和峤的死,因为遗产问题,卫王两家与和家还翻了脸。
主要是王家与和家,场面闹的很难看。卫家因为王氏和王氏的三个孩子,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也站了王家。
其实哪怕没有姻亲关系,卫玠也觉得他们应该站王家,和家简直是在胡闹。
两家闹将起来的原因,和大部分豪门恩怨的根源——财产。
和峤无嫡子。
众所周知,和峤娶了王家的庶女二娘,二娘身子弱,性格绵软,只生了一个与她一样病怏怏的女儿,和峤生前为了照顾二娘的情绪,从未提起过让庶子嗣爵的话,二娘也一直相信她能给和峤生个嫡子。直至和峤死,这对夫妻都没能成功再创造个生命。
于是,和峤的弟弟和郁不干了。
和郁此人,卫玠不好评价,但他与和峤的关系绝对算不得好。《三国志》中是这么说他们的,“峤同母弟郁,素无名,峤轻侮之,以此为损”。《晋书》里则是说“吴平,以参谋议功,赐弟郁爵汝南亭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和峤生前很看不起和郁。和郁一直以来也都没什么好名声,但在灭吴一战中,朝廷因为和峤的功绩,而给了和峤弟弟一个汝南亭侯的爵位。
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不是吗?
但是在魏晋时期,就是这样的。功绩不仅可以蒙荫子孙,还可以给自己的弟弟。好比卫老爷子的好名声之一,就是因为卫老爷子在伐蜀之后,用自己的战功而给他的弟弟卫实请立了开阳亭侯的爵位。
与一直感念卫瓘的兄弟之情的卫实不同的是,和郁不仅没觉得他哥哥把自己的功绩给他换爵位有多么值得感谢的,还理所当然的想要得到更多。好比让他的儿子和济,继承和峤生前的一切,爵位、家产以及可以直接蒙荫的中书郎之位。
和郁想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已经死去的、生前关系并不好的哥哥时,还特别的理直气壮,和峤无子,自然要从家族里过继。
但和峤不是没有儿子,只是没有嫡子。
王家二娘宁可把爵位给庶子,也不想便宜了根本没什么往来的小叔子一家。可二娘是个软包子,不争气到只会气晕过去,半点不会吵架。
最后还是王济出面替他二姐解决的。他当天就带着兵马打上了门。他当时是卫将军(基本等于首都的警卫团长),二品,手上有的是人,在洛京拱卫皇帝安全的士兵。
晋武帝听后,唯一的感想就是,可以,可以,这很王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自己妹夫领着他的警卫队和姐夫的弟弟干仗的事情,特别神奇的给一笑置之了。
历史上大概很少有皇帝能干出这种事,但想想晋武帝当年会支持自己的舅舅和石崇斗富,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王济出马,一个顶俩。
☆、第70章 古代七十点都不友好:
王济让和郁充分明白了什么叫有拳头的人说了算。
卫玠本以为和家的家产之争,应该就会像是宅斗那样,将一切刀光剑影隐藏在你出一步棋,我再反将你一军的智谋比斗里。
王济却表示,和郁算个什么东西?他用得着与和郁浪费脑子?
趁着和峤下葬前一晚的守夜,和家的族老以及一众族人都在。王济带着人径直进了灵堂,在亲自给和峤上完香后,他就大马金刀的坐在他一身孝服的二姐旁边,一边逗着姊子,一边等着他手下的士兵挨个上前给和峤上香。
族老也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吓的,手哆哆嗦嗦的始终不敢真的指向王济,只是用跑风漏气的嘴问道:“王卫(卫将军)此行,明火执仗,所为何事?”
“没什么事,给姐夫上柱香而已。余常听闻,王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好驴鸣,安葬时,赴客皆作驴鸣。令人心生向往。”
王济说的这个故事真的,王粲死时,魏文帝曹丕带头和前去吊念他的人,在他的葬礼上为他学驴叫。有趣的是,历史上王济死时,他的好基友孙楚在他的葬礼上也是这么做的。
“别人只是学驴鸣,王卫却带了兵来,不太合适吧?”
王济歪坐在扶手椅上,一副吊儿郎当的流氓样,十分不耐烦道:“怎么不合适了?我姐夫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阿姊,害怕她们孤儿寡母被人欺负。所以,今次我阿爹特叫我带兵来给姐夫看,好叫他知道,我的兵是不会眼睁睁看着我阿姊受到半点屈辱的。”
这话里的威胁意思已经很直白了,不让王济满意的话,当年他敢砍李,如今他就敢砍人。
权利什么的,真是个有趣的东西。
私下收了和郁钱财的人,立刻如墙头草一般,分分钟都转变了口风。在王济来之前还一副秉公办事却偏着和郁的族老,立刻变成了一副秉公办事却偏着王家二娘的模样。
王济在心中嗤笑,却也明白了他当年真的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发自真心的再次感谢和峤当年的大度。
事情解决的十分顺利,和峤的庶子和清,被王家二娘当众认为亲子,记在了和家的族谱上,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和峤的全部财产。王家二娘事后,也补给了各族老不少“年礼”的压惊,自此便再没有谁说过王济的不是。
二娘带着女儿在和家过上了她舒舒服服的老太君生活,和清本身性格就不错,对二娘虽然不敢说有多亲近,但尊敬是肯定的。哪怕只是为了日后的仕途考虑,他都不敢对二娘有丝毫的怠慢。
事情到这里,本就应该结束了。
但……很显然大家忘记了和郁的小气程度,那与他兄长和峤的大气程度成正比。不要说事情才过去了三年多,哪怕十年他都会死死的记住和清。为什么是和清?他不敢去找王济或者王家的茬啊。王济是典型的兵油子,如今又升迁了一品骠骑将军,名义上他已经算是集团军的总司令了。
和清当年辞官,为父服丧三年。但是等三年过去的今天,不要说继承本应该从和峤那里蒙荫到的中书郎了,他连官复之前的小官职位都做不到。
和郁人在朝中,打压和清打压的厉害。
上巳节之前,和清在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托王家二娘再次求到了王济那里,想让王济想想办法,中书郎不敢想了,最起码该官复原职吧?王济在王家宴上喝醉后,就抱怨了两句,王戎劝他送佛送到西,王济却不明白这和他有什么关系,难不成他当年帮忙还帮错了?
“没人说舅舅你做错了,人家只是求你办事。若舅舅嫌麻烦,不如让他们事后直接把谢礼给我。”卫玠在上巳节之后,修书一封对王济提议道。
王济不知道卫玠在打什么主意,拓跋六修、卫瓘与乐广却很清楚。
【萝卜加大棒里的萝卜。】
卫玠打算利用帮助和清回朝,在他的小团体里树立属于他的威信。有个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例子摆在眼前,远胜过无数空头支票一样的口头承诺,不是吗?和清也会出席卫玠这次的宴会,只要在宴会之前帮他搞定职位问题,他就会成为卫玠口碑上的“自来水”了。
最主要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卫玠的二姨母还要靠和清奉养呢。
“所以,你需要我帮你的‘朋友’们都找到适合他们的官职?”卫瓘皱眉,在九品中正制的年代里,不要说他和乐广了,只王济就可以轻松的让卫玠得偿所愿。这真的是小事一桩,但是,这听起来代价好像有点大,就只为了一个学校?
“不,只需要安排正廉(和清的字)的就可以。”和清是吊在所有人眼前的胡萝卜,如果让人吃到了胡萝卜,那就没人干活了,“我不会对他们承诺任何事。只是把条件摆出来给他们看,和清送两个家里适龄的孩子与我一起去读太学,然后和清就得到了本应该属于他的中书郎的位置。别人会怎么联想,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卫老爷子也回过了味。
汉朝时,对洛阳太学的博士有这样一条规定,仕途上,可经博士入朝为官。如果是中央的官员,初始可任尚书、谏议大夫等清贵职位,日久甚至可升迁至公卿;而如果是去地方上当官,博士直接可以就担任刺史、太守等要职。东汉时,就有很多由博士升迁而来、后身居高位的官员。
让卫玠身边的那些人当博士、祭酒(主讲师,博士之长),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日后肯定能有很大的发展。至于能不能真的发展的起来,那就看个人能力了。
卫瓘不是个迂腐的人,若卫玠身边的人有真材实料的才华,他也不介意举荐一二。
这样一来,也算是两全其美。
“哦,还有一件事需要您帮忙或者老师帮忙。我听说在东汉的时候,为了验证博士、祭酒的学识,经常会由当今圣上,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者博士与名士之间的辩论讨教。”
这个是拓跋六修告诉卫玠的,光武帝刘秀,就曾“会诸博士论难于前”;汉章帝刘炟则请诸儒于汉宫白虎观前,以问难的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汉章帝裁决优异,连月乃罢。(引自度娘。)
“你希望我说动圣上也这么做。”卫瓘一点就透。
卫玠讨好的笑着点了点头:“阿翁就是阿翁,一猜就知道我要干什么。虽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高官厚禄,但总不能真的让他们连希望都看不见吧?哪怕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三个月能见一次皇帝呢,在诸臣面前露回脸,都会成为极大的诱惑。”
简单点来说,卫玠还是打算空手套白狼,不过他把晋武帝豁出去了。
如果晋武帝真的看中了谁的学识,这也算是好事一桩。
卫瓘和乐广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这足以体现出晋武帝对太学的重视,为国选官也能丰富一下形式。但他们却都不敢对卫玠保证,这个提议一定会成功,因为晋武帝的身体真的是……已经经不起任何一丁点的折腾了,最近一段时间,江疾医甚至就住在在偏殿,方便晋武帝随时传唤。
于是,卫瓘和乐广在不同的时间,不约而同的告诫卫玠,最好准备一个后备方案。
卫玠当然有后备方案——他的小伙伴儿太子司马衷。
只是司马衷有点智商不够,卫玠很怕这么多年对太子的苦心经营,最后毁于一旦。而如何让司马衷的庶长子广陵王去,又会有点不够分量,要是广陵王是太孙还好说,但他如今只是个庶长子,一个他爹即将再娶正妻的、地位尴尬的庶长子。
卫玠想了想,实在不行就只能让司马衷上了,提前多和司马衷演练彩排几遍。
拓跋六修没说话,只是开始打定了今晚皇宫一日行的主意。他如今的活动范围已经变得十分宽广了,足够他在不惊动卫玠的情况下,在卫家和皇宫之间穿梭无数个来回。
咳,说的再好听,眼下卫玠最需要做的,还是让他的“朋友”们真的答应去太学,本身没有官位的,得个博士祭酒本身就不错;但已经有了官位的,让他们兼职博士或者祭酒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管如何,这次的宴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卫玠宴请诸人的酒楼,就是上次洛川之行后石崇宴请他们的地方。洛阳城最好的酒楼,名字起的很雅致,叫鸿鹄楼,取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外观上也不是那种充满了灯红酒绿、昼夜辉煌的土豪气息的感觉,而是迎合了当下玄学盛行的自然清幽,酒楼后面有十几个互相独立的小院,充分保证了客人的与赏景的心情。
卫玠作为宴会的主人,自然是早早的到了鸿鹄楼,不能再向往日那样踩着点去了。从马车上下来时,卫玠还以为自己来的很早,却没想到石崇和潘安已经到了。
【能巴结到这种程度,也是难得了。】拓跋六修忍不住嘲讽道。
卫玠暗暗瞪了他一眼。
【我说的是实话,别和我说什么潘安只是单纯想和你当个忘年交,没有哪个真正的忘年交会颠颠替别人写作业还全无怨言的。石崇如今也算是身居高位了,但你看看要是没有你和你卫家,他的下场会怎样。他们互相看不顺眼,人所共知,结果就为了等你,硬能忍耐至此。事实上历史上,他们也是这么对贾谧的。】因为讨好贾谧而产生竞争。
其实这些卫玠心里都很清楚,因势力而来的殷勤,因无知而来的崇拜,这就是现实。
【我不是说这不对,欢迎你加入大人的世界。】拓跋六修软下语气道。官场不外乎谁讨好你,你讨好谁,你们结党营私,还嫌弃另外一帮人结党营私,【我只是想提醒你,不要把这当真,投入太多。】
你只要有我就够了。
卫玠给了拓跋六修一个只有他们互相能懂的眼神,朋友可以有很多,知交有二三,但真正能懂你的欲言又止的人,只一个就够了。
☆、第71章 古代七十一点都不友好:
早早到了鸿鹄楼的,其实还有一个人——欧阳建,他是石崇的妹子(外甥)。
在卫玠认识了石崇的第二年,石崇为卫玠介绍了欧阳建。因为那一声“这是我的妹子”,瞬间就拔高了卫玠对欧阳建同学的好感度。
欧阳建如今二十来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一个巨富舅舅,一个开国元勋的外祖,还有一个特别男主的姓,他的性格也不像是他的名字那样“寓意丰富”,他历史上也曾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因此就开启什么酷炫的人生,他缺少男主的命格。
想必很多现代人都不会知道欧阳建是谁。
你猜怎么着?
古代也没多少人知道他是谁。
但人形度娘拓跋六修却偏偏知道这个冷门的知识,在一年前卫玠刚刚认识欧阳建的时候,他就为卫玠介绍了欧阳建:【他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的观点。他的作品,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路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哇哦……这话由你说出来,连‘违和感’这个三个字,都不足以形容我此时此刻的感觉。”
一个古代的武将,张口唯物,闭嘴哲学,到底谁才是现代人?
拓跋六修无奈,俯下身,直视着卫玠的眼睛道:【我也想等你说出来,但很显然你并不知道。我真想知道你高二上政治课学哲学的时候,到底学了什么。】
“……我深刻研究了穿越古代的主角,必会的四项基本制造技能,玻璃,香皂,水泥以及火药。”
【那你还记得哪个?】拓跋六修环胸挑眉。
“呃。”卫玠开始绞尽脑汁的回想,具体制造过程真的是一个都想不起来,但有的没的科普知识他倒是知道不少,好比,“玻璃!对,我还记得玻璃。
“其实在公元前,就已经有玻璃了,只不过不是透明的,而是彩色的。战国、西汉的很多陪葬品里,都能看到有色玻璃制品的身影。
“中国有,西方也有,据说(重点)公元前(重点)的亚历山大城,就是西方一个十分重要的玻璃生产城市。公元四世纪左右,也就是咱们此时所处的这个时代,玻璃就已经被古罗马上应用在窗户上了。
“不过貌似西方和东方玻璃的化学前缀不太一样,西方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东方是一群道士炼丹搞出来的周边产品,就像是火药一样。这个时代的玻璃,一般应用于……冒充珍珠、玉石之类的造假业。应该就这些了。”
卫玠把他能回忆起来的一股脑都说了。
简单来说一句话,想靠玻璃惊为天人什么的,还是快醒醒吧。在你自认为玻璃对于古代来说一定很值钱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开始用玻璃骗人了。
骗子和妓女,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种,并且寿命悠长。
【事实上,在《北史》里就有“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的说法。这些都是西方的舶来品,甚至包括制造技术。北史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历史,鉴于很多集中穿越的时代都已经在隋唐以后了,祝他们的主角好运。】
玻璃在古代的真正难点,不是如何制造,而是如何让它足够坚硬的形成一大块,而这些是在小农经济的技术下,所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东西。
同类的还有香皂,鉴于古代闭塞的销售渠道,香皂这种在现代以薄利多销为卖点的东西,在古代根本带动不起来。有些里爱卖手工香皂,但……怎么说才会显得委婉点呢,手工香皂这种东西,穷人买不起,富人有更好的替代品。
卫玠人在西晋,倒是还有些空间,可以利用玻璃大赚一笔,但是……
【你知道怎么让玻璃形成很大块,又或者是透明的吗?玻璃屏风确实还有市场,在这个时代卖,估计能卖出天价。】
“……你也不知道吗?”卫玠充满期翼的看着拓跋六修。
【我不是万能的,我只是个灵魂,我为什么要知道玻璃是怎么制作的?】
“但你知道很多有的没的。”好比欧阳建是谁。
【因为这些历史我大部分都经历过,但是对不起,我没在玻璃厂蹲守过。】
这是发生在去年的对话,然后在最近的一年里,由对制造玻璃屏风好赚大钱的渴望驱动,卫玠在家里养了一群道士,以“炼丹”的名义,希望他们也能误打误撞的捣鼓出玻璃或者火药。顺便的,卫玠还花钱使了一些走南闯北的商人,去找从西天竺国来的扶南船舶。
一年过去了,卫玠除了源源不断的投入金钱以外,什么都没得到。
说回唯物辩证脑洞大的欧阳建,作为艰难的在一堆信奉玄学搞唯心主义名士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清流”,欧阳建神奇的真的占有了一席之地,因为他总是在清谈中唱反调的那一个。
如今大部分的名士都在主张“言不尽意”(语言不能表达事物),欧阳建偏偏写了个短短的只有二百六十八个字的《言尽意论》,表达了“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语言”(引自度娘)。
在很多名士都逃避似的向往出世时,欧阳建却和阮籍一样,在意的是入世。
卫玠一开始很奇怪,这样的欧阳建为什么还没被其他名士打死,后来才发现欧阳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虽然不在乎所谓的玄学,但他可以游刃有余的依附玄学而生。
这……正是卫玠所需要的人才啊!
卫玠觉得玄学很好,但他也必须说玄学不实用。如果西晋所有的官员都像他二舅那样,整天都在想着归隐山林、打死不工作,那西晋迟早药丸。事实上,历史上的西晋也确实完了。在寄情于山水,也要有人干活儿啊。
也就是实干派。
实干派哪里来?卫玠想了很多点子,其中之一就是让欧阳建慢慢渗透那些洛阳太学的学子的想法,为后世留下唯物论的思想火苗,
真正繁盛的朝代的思想学说,永远是百花齐放的,而不是统一的,压抑的。
当世界只剩下一个声音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套用卫瓘老爷子的想法来说就是,真正厉害、站得住脚的学说,是不会惧怕任何反对派的,你觉得我们的学说有问题,那好啊,欢迎来辩。他们有理,他们又怕什么呢?真理越辩越明。真正会害怕的,永远只会是那些一辩论就原形毕露的东西。好比封建礼教,很多都是自相矛盾,又毫无道理的。
欧阳建如今还只是个小小尚书郎,一心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却不得入门。
还有什么会比欧阳建更适合卫玠的人呢?
【裴頠(wei,三声),裴秀的儿子,裴秀是你打姨夫裴楷的从兄,也就是说,裴頠是你姨夫的从兄子(侄子),他反对何晏的贵无论,提倡崇有论,注重现实,不喜欢现在放达的风气,是崇有派的领军人物。裴頠如今任右军将军兼职国子祭酒,就是国子学的校长,你可以想办法把他从国子学挖角到太学。】
祭酒也分很多种,好比国子祭酒和博士祭酒(这是一个词),前缀不一样,指责就不太一样,前者比较类似于校长,后者就是年级主任,或者不同院系的院长。
裴頠是另外一个“在唯心主义中,坚定的走唯物主义的”的小清新。
当然,裴頠的思想也不是没有弊端,好比他一直在试图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但是,是人就有好有坏,用好裴頠,他就是比杀人刀还要快的文人笔。裴頠和欧阳建同样都对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要是他们能搭配工作搭配好了,说不定可以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不过,想这么多也没用,因为卫玠很难把裴頠从国子学挖到太学。但是,谁说一定要裴頠在太学,对卫玠才有用呢?卫玠会慢慢合计一下裴頠的正确用途的。
在卫玠日常和欧阳建聊了几句近日的心得体会,潜移默化的让他朝着唯物辩证论的大道撒丫子狂奔之后没多久,其他的人就也陆陆续续到了。
没人敢让卫玠久等的。
呃,除了卫璪。
卫玠请了陆氏兄弟,自然需要卫璪这个中间人作陪。他还是老规矩,先去找了陆氏兄弟汇合,然后再三人一起前往鸿鹄楼。时间上比卫玠给的请帖上晚了不是一点半点。
连爱笑的陆云都笑不出来了。
陆机在想着,真棒啊,前几日他们差点得罪了张华,今天又要得罪卫玠了。——他们的洛京之行什么时候调成了地狱模式?!
“安心啦,我阿弟脾气很好的,只是晚一点而已,他不会记仇的。”卫璪倒是心很大,他觉得卫玠应该早就料到他会迟到了,毕竟卫玠走的时候,他还在家里午睡,好吧,是下午睡,管他呢。
“还、还有可能记仇?”娇小的陆云一脸惊悚。
“怎么可能。”
卫璪刚说完,就听到鸿鹄楼后院的腾云驾鹤苑里,传来冷冷的一声:“记住了,今日赶你出去的是我,卫玠,卫家三郎,王武子是我的舅舅,和长舆(和峤)是我的姨丈,我看见你一次打你一次,我就是这么记仇,不信你可以试试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
陆氏兄弟一起看向卫璪,说好的不记仇呢?总不能是他们听错了吧?那个哪怕生起气也十分好听的声音,确实是属于卫玠的啊,他自己也报了他的大名。
卫璪则回了陆氏兄弟一个不明所以的表情,他也不知道阿弟什么时候这么霸气侧漏了。
等看到被赶出来的人是谁时,卫璪顿悟了,和济,和峤弟弟和郁的儿子,就是那对脸大如盆想要继承和家财产没成功,后来又拼命打压和清的人父子。
卫璪笑着对陆氏兄弟说:“别担心,别担心,一场误会,这个应该算是我们的家事。”
陆氏兄弟更担心了,连家人都不放过?!
☆、第72章 古代七十二点都不友好:
鸿鹄楼□□十几个独立的小院中,有两个布置最为昂贵的院子,酒器悉用金银,以竞华侈。院子比邻,地处幽深。是专供真正的达官贵人、世家名士所用的院子,有时候宁可空着,也会以“已无空位”为由,拒绝开放给没有身份、空有钱财的庶族。
这样有点阶级歧视,但自这个潜规则在世家圈不胫而走之后,世家公子反而对鸿鹄楼趋之若鹜,有时哪怕只宴请一两个客人,也非要订偌大一个院子,只为体现他们的身份。
俗称有钱没处花。
是王济二舅那类型的“熊大人”,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他们有钱,又有权,人生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于是就开始了越走越偏的人生轨迹。
鸿鹄楼正是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态,把这当做了卖点,而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连王戎那一级别的大佬都开始吃这一套了。这让他们的会客宴友,要么在家里,要么就在鸿鹄楼,不会有第三个选择。
鸿鹄楼奢侈的两个院子,一个叫腾云驾鹤,一个叫坐忘心斋。
卫玠永远会选择坐忘心斋,因为腾云驾鹤总让他联想到驾鹤西去。西晋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对于死者的委婉说法,所以大部分人都把卫玠对坐忘心斋的选择,归类为了一种个人癖好,奇怪的个人癖好。不过,美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如今知道卫玠这个癖好的人不在少数——迷弟、迷妹这种生物的狂热是不分现代还是古代的——造成的结果一般分为三种。
有因为卫玠的喜好,好奇坐忘心斋好在哪里,而特意选择在坐忘心斋空置的日子呼朋唤友前去感受一下的;
也有在得知卫玠今日来吃饭,特意把订到的坐忘心斋主动让给卫玠的,不为什么,哪怕只在想象中能得美人一笑,都能开心三天;
还有一种最蛇精,也很少见,就是在得知卫玠要在坐忘心斋设宴后,而故意抢在卫玠之前把坐忘心斋订的,又或者是在卫玠已经订了的情况下,以势压人抢过坐忘心斋的。
卫玠今天遇到的就是第三种情况里的后者,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
卫玠本已经订了坐忘心斋,却因为后来者要宴请某位王爷的世子,而不得不让了出来。说对方不是故意的,但凡有点智商的都不可能相信。
石崇早到鸿鹄楼,也有要解决这件事的原因在里面。
不过不等石崇搞定,卫玠就到了,听后也只是付诸一笑:“打开门做生意,既然对方宁愿多给钱,也要在坐忘心斋摆宴,那就……满足一下他们想被狠宰的朴实愿望吧。”
卫玠之前好像忘记介绍了,鸿鹄楼是石崇爱妾绿珠的兄弟的产业。其实就是石崇的产业,只不过石崇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开而已。古代对商人的态度真的很不友好,哪怕是世家爱钱,也还是照样轻视从事商贾之人。石崇倒是不歧视,但是他怕他被歧视,所以就多绕了几个弯,还拉了一些世家子弟下水。
好比卫玠。
卫玠每年有鸿鹄楼十分之一的分红。
卫玠其实一开始拒绝的,但全家的态度都是,为什么要拒绝?连卫老爷子都表示了奇怪。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卫玠手上其实有很多产业,不仅鸿鹄楼,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铺子、庄园。都是不需要他费心,自有专人专项打理的那种。名义上也不是卫玠开的,而是卫家的世仆,不显山不露水的就赚够了卫玠的平日奇奇怪怪的花销,还有不少剩余可以攒起来。
奇奇怪怪的花销,具体指代的就是养道士、寻找天竺的外国商船什么的。
这些还不是卫玠提出来的,而是在枣哥开始准备议亲,也就是卫玠十岁生辰那天,王氏私下里主动给卫玠的。虽然说在世家制度下,一应吃穿用度都走公帐,个人基本不留私产。但……谁背后没有个一二小金库呢,连卫恒都有。
卫大书法家爱书画成痴,非免和管家娘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过于昂贵的书画,卫恒会选择忽悠他爹买,实在是忽悠不了了,就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咳,王氏生怕自己的宝贝幺子,日后也要过上他丈夫这种看人脸色(未来掌家的肯定是卫璪的妻子庾氏)的凄惨日子,早早的就开始为自己一双没有办法继承家业的儿女筹划了起来。准备了很多有的没的,特别是卫玠,卫玠身体不好,只昂贵的药材花销,就让王氏觉得很有必要给卫玠攒些家底。
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放人之心也不可无嘛。
咳,说回今日宴请,卫玠想的很开,既然有冤大头要掏钱订坐忘心斋,他自然也没有把钱往外推的道理。于是,在吩咐掌柜狠宰了对方一把之后,他就欢欢喜喜去了腾云驾鹤苑,并安排了店内的人在门口迎他的朋友,告诉他们计划有变,宴会从坐忘心斋换成了腾云驾鹤。
有单纯奇怪卫玠今日怎么改了习惯的,自然也有消息灵通的知道了院子之争的。
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便是后者,他替卫玠有些义愤填膺。虽然他与卫玠交好,也是为了通过卫家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感情是相处出来的,由浅至深,也许一开始左思不管卫玠什么样都会捧着他,但是在相处久了之后,左思也是真的拿卫玠当朋友了。
虽然两人年岁、家世都相差很大,但在与卫玠平日的相处时,是很难感受到这种区别的。卫玠见解独到,思想成熟,最重要的是他不会因为别人出身微寒就轻视之。
小小年纪,便已经气度不凡,一如他那个曾名门京城的姨丈和峤。
在左思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世家子弟该有的样子,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有骄傲的资本,而不是因为他们身上流着谁的血。
但偏偏这样的卫玠被另外一个比他地位更高的人欺负了,卫玠对此一笑置之,不甚在意,可左思想要替他打抱不平。
恰在此时,出门去看卫璪怎么还没来的和清,狭路相逢的遇到了和济。和清是卫玠的客人,和济则是沾了隔壁院子的光才进了鸿鹄楼的大门。和济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和清即将出任中书郎,心中愤恨,一时没忍准,又或者是根本没准备忍的,不仅骂了和清无能谄媚,连带着把卫玠也映射了进去。
兄弟俩骂的起劲儿,时间一久,两个院子自然均有听到动静赶来的人。
和济骂的实在是太难听,把聚在卫玠身边的人都骂了,本来是来劝架的和清的朋友,一时气不过,就高声说了句:“相鼠有皮。”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讽刺诗,全句是“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意思就是说,连老鼠都有脸皮,做人怎么能不讲礼仪?和清的朋友是知道和清与和济之间的恩怨的,如今见和济仍然咄咄逼人,便以此为切入点,骂了和济。
和济被骂连老鼠都不如,勃然大怒。表示,既然和清的朋友指桑骂槐的说他连老鼠都不如,那他就继续回敬对方的痛脚——一脸小人相,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谄媚黄口小儿。
两方人都在搞小团体,和济却偏偏能理直气壮的鄙视卫玠和卫玠身边的人。
卫玠听到拓跋六修的现场直播时,其实是不想管的,被人说几句无关痛痒的牢骚话,又不会伤害到他什么,他何必把自己降低至对方的level。不够丢人的。
更不用说左思那边已经作诗讽刺了回去。左思之前在听说了院子之争后,就已经在酝酿了,再赶上这样的事情,挥毫泼墨一番,他人生中的成名诗《咏史》就诞生了。左思面丑木讷,虽然能作得锦绣文章,却不善言辞。
最后便由口才好的欧阳建替他念了出来。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可以理解为在讽刺妄图占据和家财产的和济,也可以说是左思夹带私货,在发泄他郁郁不得志的对社会不公的满腔愤恨。
但不管怎么说吧,因为左思这首略带地图炮的诗,骂战升级了。
和济更加激动了,觉得他被污蔑了,他才是正义的伙伴,骂卫玠已经显不出来他了,他开始挑战高难度——骂王济,说王济当年仗势欺人,指鹿为马。
卫玠这边的人一脸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和济,他真的骂了王济?!
和济见对面那人的表情奇怪,哼了一声,王济怎么了?他怎么不能骂了?就因为王济是名士,所以就不能骂了?他一时口快,就说了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话其实阮籍最先说出来的,感慨的到底是当时社会的黑暗,还是楚汉之争,后世一直都有争议。可这话阮籍说的,和济就……
阮籍是竹林七贤,在文坛称一声他是当世第二,还真没人敢说自己第一。和济又算什么呢?这么霸气的话,也不看看他自己能不能撑得起来。
卫玠终于忍不了了。
卫玠身边的“朋友”们表示,这才是他们觉得和济疯了的点,不知道卫玠护短是出了名的吗?本来卫玠是懒得搭理和济的,如今和济这样的口不择言,卫玠是绝对不会让和济好过了。
卫玠的态度一直如此,你骂我可以,我不是五铢钱,没道理要求谁都喜欢我,但不能骂我的家人!
文人掐架,一般都爱引经据典,偶尔还要赋诗一首。卫玠这方面实在是不太行,但他有拓跋六修,拓跋六修教了卫玠一句还算应景的回应句:“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脐脂自照说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兵士们对董卓恨之入骨,因为他尸体肥胖,便在他的肚脐插上灯芯,作为蜡烛点了起来。据说足足烧了两天两夜。
后世便把脐脂自照作为了自作自受的意思。
也就是说,卫玠在骂和家当年的事情是和济父子自作自受,若不是和济的父亲和郁把和峤的照顾当做理所当然,兄弟关系又怎么会闹僵?若关系和睦,又哪里来的后面这些破事?如今的这一切,纯粹是和济父子活该。
臊的和济半天说不出来话。
和济说不出来,卫玠却还有话说,卫璪与陆氏兄弟听到的,就是卫玠最后的总结,他不仅会骂人,还会指使人打人,和济要是不信,大可以试试。
回敬完了,卫玠便拍手,直接让人把和济拖出去了,自此,鸿鹄楼将把和济当做拒绝来往户。
至于和济是什么王爷世子的客人,卫玠唯有呵呵以对:“世子与这等小人为友,也不怕坏了他的名声。我这是帮他,他若是有什么不满,欢迎随时来我谈,我等着他!”
☆、第73章 古代七十三点都不友好:
最终,卫玠仍未知道那天所遇到的世子的名字。
因为对方并没有因为和济来找卫玠的麻烦,又或者说他根本没有现身鸿鹄楼。
据说和济的事情发生时,世子还在路上,就他留给卫玠的口信来看,他对卫玠之前已经订了的事情毫不知情,为了表达有人打着世子的名字强抢了卫玠已经订好的院子的歉意,世子为卫玠连包了坐忘心斋一个月,一应花销全部会记在世子的账上。
对方做到了这一步,卫玠自然也不好再咄咄逼人,他只是遵守了那晚对和济的“承诺”,见他一次打他一次。
为此,卫玠甚至特意去和济每日上班必经的路上,堵了和济好几次。
“……”卫璪第一次知道撂狠话这种事还可以这么操作的。
第18节
恋耽美
第18节
东晋时期的名士王猛,生生把旁若无人的抓虱子这种蛮恶人的行为,变成了一种个人特色。这也导致了不少现代人在疯狂误传魏晋时期的名士不爱洗澡,喜欢抓虱子。但其实这真的只是个别现象。
卫玠一点都不想回想他当初解开这个误会时,有多尴尬了。
如今陆氏兄弟的尴尬,被张华巧妙的解开了,卫玠也应景笑着说了一句:“悠闲逍遥,自得其乐。”
“好一句自得其乐。”张华鼓掌叫了声好,很是赞同卫玠的说法。玄学老庄,要的便是这份潇洒大气。
卫玠这才赶忙用眼神问拓跋六修,这个时候还没有自得其乐这个成语吗?!
拓跋六修同情的点了点头,恭喜卫玠又一次为魏晋的成语典故添砖加瓦:【自得其乐最早的出处,在现代可追寻到的是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白翎雀》:“雌雄和鸣,自得其乐”。】
在魏晋这个很多成语还正在酝酿制造的特别时期,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剽窃了古人的智慧。
这让卫玠很容易就活在了愧疚感里。
为了不让人再想起他说了什么,卫玠把傻太子推了出来。他刚刚一直坐在屏风后面,可以假装他不存在,但他已经笑出来了,再假装不存在就不合适了。
司马衷一脸的冰山样,好似刚刚笑出声的人不是他似的。
陆机和陆云则彻底诚惶诚恐起来,没想到只是拜访张华,便可以买一送二,把名满京城的卫玠和皇位的继承者都一次性见个够。
大家谈的都很尽兴,连张华都不得不承认,枣哥再一次误打误撞的发掘了两个很不错的人才。
虽然最后还是并没有真的拜师,但二陆还是以对待老师的态度开始对待张华。而张华也尽可能的将二陆推荐给了诸公,“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氏兄弟自此名声大震。
卫玠在送走傻太子之后,也在洛京最好的酒楼设了晚宴,主动想要和陆氏兄弟结识一下了。
因为关于他到底是上太学还是国子学,卫玠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当然,这个主意的前提需要拉陆氏兄弟入伙儿。
好吧,不只是是陆氏兄弟,而是很多人。之前以石崇为代表的围在了卫玠身边的小团体,都已经被卫玠有一个算一个的加入了这个计划。卫玠算了一下之后,对拓跋六修道:“我觉得,说不定以后我也会搞出个二十四友来。”
【二十四?】你真是太小瞧自己的人缘了。拓跋六修对于卫玠的这个人缘,怨念极深。有时候他其实真希望卫玠能长的普通一点,这样他的好就只有他能发现了。
“恩?”卫玠歪头,奇怪的看向拓跋六修没由来的黑脸。
☆、第69章 古代六十九点都不友好:
生死时速的卫玠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论述准备,赶在他祖父卫瓘睡觉之前,敲响了老爷子书房板门。
直棂窗下,卫老爷子正在挑灯夜读,最起码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是这样没错。
等卫玠进来后,卫老爷子就放下了手中充满了墨香的卷轴,都不需要卫玠开口,卫瓘只单看卫玠的表情,就已经猜到了卫玠的来意:“彦辅(乐广的字)还是把前段时间朝上的事情告诉你了。”
这不是疑问句,而是笃定。
卫玠冲着卫瓘讨好的笑笑:“阿翁你真的没学过掐指一算什么的吗?”
卫瓘不上套,只是抬手敲了一下桌面,对卫玠直言:“你可以开始说服我了,如果说服不了,你就还是乖乖按照我说的去做。”
“我会尽我所能的,长官!”
长官这个词始自《管子》,《史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指代的就是地位较高的官吏,有时候也会直接泛指官吏。卫玠这么说了之后,卫瓘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反倒是卫玠说完就后悔了,觉得那充满了浓浓的违和感。
七十多岁依旧精神奕奕、龙行虎步的卫老爷子,无所事事的站起了身,等着卫玠回神,这个过程里,他假装欣赏起了书房墙壁上挂着的一副古画,实则……他的老花眼到了灯光昏惑的地方其实根本什么都看不见。
卫玠在自我纠结够了之后,这才开始了他的论述。
代表了寒门的洛阳太学,和世家的国子学之间,卫玠连一秒钟都没有犹豫的就选择了洛阳太学。
卫老爷子在心里道了句,真是一点都不意外。
卫玠从小就是个很与众不同的孩子,抛却他过于惊人的容貌不谈,他在其他方面也充满了各种惊人的点。他的想法,他的性格,他的……温柔。
不管卫玠罗列多少他想去洛阳太学的理由,卫瓘都可以肯定,这里面绝对有一条是“卫玠不想他们为难”,但卫玠却不会拿到明面上说。所以,卫瓘已经打定了主意,不管卫玠说什么,他都会坚持他最初的想法,送卫玠进一个世家子弟应该进的地方——国子学,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好吧,最近朝堂上长时间的拉锯,让“容易”这个词显得有点假,但是再难他也会想方设法成功的,要不他这个司空当的还有什么意思?
卫老爷子当时绝想不到,在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内,卫玠真的能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他全部的想法。
卫玠先声夺人的第一个论点是这样的:“世人多以学校为傲,而我会让我的学校以我傲。”
一般人介绍自己的学历时会这么说,我毕业于哈x,麻x,北x,清x;而真正厉害的名人,他们会被他们的母校说,谁谁谁毕业于我们这所大学。
前者,学校是他们炫耀的点;后者,他们是学校炫耀的点。
高下立现。
用时尚界的话来说就是,真正的潮流,不是你拼命的去追赶流行,而是让流行拼命的追赶你。
也许在如今看来,世家子弟去上洛阳太学是一件很跌份、容易遭人耻笑的事情;但谁能保证在卫玠上了洛阳太学之后,这不会成为世家圈又一个盲目跟风的新时尚呢?
如何让洛阳太学崛起,卫玠放在了后面慢慢说。
眼下,首先他得需要向他祖父证明,他有那个本事带起整个洛京乃至西晋的潮流观,就像是何晏当年做的那样,嗑药不是个什么好事,但因为何晏的名人效应,五石散在其后的近千年间都是奢侈品的代名词。
卫玠表示,有他上学的洛阳太学,也会变成那样。
其中最简单的证明就是上巳节那日,卫玠要骑马,所有的世家子便都在骑马;卫玠要坐车,所有人就都跟着他要坐车。
“如果您觉得这还不够,我们可以做个试验。”
“试验什么?”
卫玠从拓跋六修那里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叫侧帽风流。
是《北史》中有关于北周的权贵、后来的隋文帝的岳父独孤信的一段年少往事。孤独信在秦州时,有日因为出城打猎晚了,回来的路上就选择了疾驰,帽子被风吹的微微斜侧。复日起来,他发现当日守城的官吏士兵都侧戴起了帽子,过了没多久,全城、乃至邻近的人,不分士庶,全都流行起了这种戴法。
孤独信是北周贵族,出了名的美男子。
卫玠出身世家,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他肯定也不差,甚至比孤独信要拥有更多的粉丝。
卫玠没什么太好的创意,只是把侧帽,换成了弱不胜衣的披着一件羽衣在外面,没有真正穿入袖子里的那种披,迎风荡起,羽衣猎猎。
卫玠只是在某日上午,乘着羊车在大市上晃了一圈,当天下午,卫老爷子去赴友人的宴会时,就已经看到友人家的小孙子也改成了披着羽衣,自觉地特别的潇洒不凡。不久之后,整个洛京遍地就都是这样的穿法了。
咳,这些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先压下暂且不多赘述。
说回卫玠做论述的那天,卫玠选择洛阳太学,理由真的有很多。其中他打死不会说的理由有二,一个是卫老爷子已经猜到的,他不想卫老爷子在朝上为难;另外一个则是特别中二的……
“这简直就是打脸升级流的标准剧情嘛。一个是曾经辉煌,后来落寞,但是肯定拥有隐藏支线剧情的寒门名校;一个专门用来被打脸的天才扎堆的世家学校。但凡经过网络‘三年逆袭,五年打脸’洗礼的人,都知道要选前者好吗?!”卫玠一边对着镜子试王氏着人给他新做的一批衣服,一边对拓跋六修道。
【我以为你的中二病早已经好了。】拓跋六修环胸。【还是说穿越之后更严重了?】
卫玠放下手中山吹色的裲裆(坎肩),换了件杜若色的,在身前比了比,前者朝气,后者贵气,他需要从其中找出一件显得他更加好看的。哦,他在骗谁,就镜子中这张脸,穿什么都好看!卫玠捧大脸,陷入了忘我的自恋境界。
拓跋六修在心里默默数了三个数,一百遍。
卫玠终于回神:“什么?你刚刚说什么?”
【没什么,我只是想问你准备如何说服那些没看过爽文升级流的古人,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跟着你走一条目前来看前途无量的路。】
在卫玠新的计划里,为了以防万一,他不仅会自己去洛阳太学,还准备拉一堆世家下水,大家一起引动流行。给了他这个灵感的,是那日拓跋六修告诉他的“陆云癖”,据说因为陆云实在是太爱笑了,不少后来的人都把笑癖说成是陆云癖。
卫玠发散思维了一下,就决定了拉很多人下水,这也是他决定宴请他的朋友们和陆氏兄弟的原因。
再没有什么会比一起吃顿饭,更容易增进彼此的感情的存在了,酒桌文化往往就决定了很多东西。
【酒肉朋友?】拓跋六修挑眉,不敢苟同。
“酒肉朋友也是朋友,谢谢!”卫玠毫不避讳的直言道,“我又不需要他们为我两肋插刀,我只需要他们和我一起去太学。我当学生,他们当博士(太学的教师)。”
“你确定他们会同意?”
“萝卜加大棒。”
卫玠在给他祖父和老师的论述里,肯定不会提起他中二的想法,但他却也是说了要拉很多世家下水的计划,具体实施如下。
大棒:卫玠的祖父是司空,领太子太傅,获加录尚书事;外祖父是司徒,加任侍中;二舅是骠骑将军;大姨夫裴楷因病休养在家,却也领着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职位;父亲如今是尚书台的尚书郎;一母同胞的二哥职位虽低,却是板上钉钉的卫家继承人;以及最重要的,全国都知道太子是卫玠的资深迷弟……这样的卫玠,很少有人敢当着他的面拒绝他的请求,除非那人不想进入中央任职了,几乎各个领域里都有和卫玠相熟的人。
“与其说这是大棒,不如说是威胁。如果二姨夫(和峤)还在世,效果会更加拔群。”
提起和峤,话题就变得有些沉重了。
和峤去世了,于三、四年前,和峤在中书令的任上病逝。晋武帝特赐了伯爵位,金紫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缓,谥号简,风光大葬。
说起和峤的死,因为遗产问题,卫王两家与和家还翻了脸。
主要是王家与和家,场面闹的很难看。卫家因为王氏和王氏的三个孩子,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也站了王家。
其实哪怕没有姻亲关系,卫玠也觉得他们应该站王家,和家简直是在胡闹。
两家闹将起来的原因,和大部分豪门恩怨的根源——财产。
和峤无嫡子。
众所周知,和峤娶了王家的庶女二娘,二娘身子弱,性格绵软,只生了一个与她一样病怏怏的女儿,和峤生前为了照顾二娘的情绪,从未提起过让庶子嗣爵的话,二娘也一直相信她能给和峤生个嫡子。直至和峤死,这对夫妻都没能成功再创造个生命。
于是,和峤的弟弟和郁不干了。
和郁此人,卫玠不好评价,但他与和峤的关系绝对算不得好。《三国志》中是这么说他们的,“峤同母弟郁,素无名,峤轻侮之,以此为损”。《晋书》里则是说“吴平,以参谋议功,赐弟郁爵汝南亭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和峤生前很看不起和郁。和郁一直以来也都没什么好名声,但在灭吴一战中,朝廷因为和峤的功绩,而给了和峤弟弟一个汝南亭侯的爵位。
这听起来有些荒谬,不是吗?
但是在魏晋时期,就是这样的。功绩不仅可以蒙荫子孙,还可以给自己的弟弟。好比卫老爷子的好名声之一,就是因为卫老爷子在伐蜀之后,用自己的战功而给他的弟弟卫实请立了开阳亭侯的爵位。
与一直感念卫瓘的兄弟之情的卫实不同的是,和郁不仅没觉得他哥哥把自己的功绩给他换爵位有多么值得感谢的,还理所当然的想要得到更多。好比让他的儿子和济,继承和峤生前的一切,爵位、家产以及可以直接蒙荫的中书郎之位。
和郁想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已经死去的、生前关系并不好的哥哥时,还特别的理直气壮,和峤无子,自然要从家族里过继。
但和峤不是没有儿子,只是没有嫡子。
王家二娘宁可把爵位给庶子,也不想便宜了根本没什么往来的小叔子一家。可二娘是个软包子,不争气到只会气晕过去,半点不会吵架。
最后还是王济出面替他二姐解决的。他当天就带着兵马打上了门。他当时是卫将军(基本等于首都的警卫团长),二品,手上有的是人,在洛京拱卫皇帝安全的士兵。
晋武帝听后,唯一的感想就是,可以,可以,这很王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自己妹夫领着他的警卫队和姐夫的弟弟干仗的事情,特别神奇的给一笑置之了。
历史上大概很少有皇帝能干出这种事,但想想晋武帝当年会支持自己的舅舅和石崇斗富,也就没那么奇怪了。
王济出马,一个顶俩。
☆、第70章 古代七十点都不友好:
王济让和郁充分明白了什么叫有拳头的人说了算。
卫玠本以为和家的家产之争,应该就会像是宅斗那样,将一切刀光剑影隐藏在你出一步棋,我再反将你一军的智谋比斗里。
王济却表示,和郁算个什么东西?他用得着与和郁浪费脑子?
趁着和峤下葬前一晚的守夜,和家的族老以及一众族人都在。王济带着人径直进了灵堂,在亲自给和峤上完香后,他就大马金刀的坐在他一身孝服的二姐旁边,一边逗着姊子,一边等着他手下的士兵挨个上前给和峤上香。
族老也不知道是气的,还是吓的,手哆哆嗦嗦的始终不敢真的指向王济,只是用跑风漏气的嘴问道:“王卫(卫将军)此行,明火执仗,所为何事?”
“没什么事,给姐夫上柱香而已。余常听闻,王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好驴鸣,安葬时,赴客皆作驴鸣。令人心生向往。”
王济说的这个故事真的,王粲死时,魏文帝曹丕带头和前去吊念他的人,在他的葬礼上为他学驴叫。有趣的是,历史上王济死时,他的好基友孙楚在他的葬礼上也是这么做的。
“别人只是学驴鸣,王卫却带了兵来,不太合适吧?”
王济歪坐在扶手椅上,一副吊儿郎当的流氓样,十分不耐烦道:“怎么不合适了?我姐夫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阿姊,害怕她们孤儿寡母被人欺负。所以,今次我阿爹特叫我带兵来给姐夫看,好叫他知道,我的兵是不会眼睁睁看着我阿姊受到半点屈辱的。”
这话里的威胁意思已经很直白了,不让王济满意的话,当年他敢砍李,如今他就敢砍人。
权利什么的,真是个有趣的东西。
私下收了和郁钱财的人,立刻如墙头草一般,分分钟都转变了口风。在王济来之前还一副秉公办事却偏着和郁的族老,立刻变成了一副秉公办事却偏着王家二娘的模样。
王济在心中嗤笑,却也明白了他当年真的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发自真心的再次感谢和峤当年的大度。
事情解决的十分顺利,和峤的庶子和清,被王家二娘当众认为亲子,记在了和家的族谱上,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和峤的全部财产。王家二娘事后,也补给了各族老不少“年礼”的压惊,自此便再没有谁说过王济的不是。
二娘带着女儿在和家过上了她舒舒服服的老太君生活,和清本身性格就不错,对二娘虽然不敢说有多亲近,但尊敬是肯定的。哪怕只是为了日后的仕途考虑,他都不敢对二娘有丝毫的怠慢。
事情到这里,本就应该结束了。
但……很显然大家忘记了和郁的小气程度,那与他兄长和峤的大气程度成正比。不要说事情才过去了三年多,哪怕十年他都会死死的记住和清。为什么是和清?他不敢去找王济或者王家的茬啊。王济是典型的兵油子,如今又升迁了一品骠骑将军,名义上他已经算是集团军的总司令了。
和清当年辞官,为父服丧三年。但是等三年过去的今天,不要说继承本应该从和峤那里蒙荫到的中书郎了,他连官复之前的小官职位都做不到。
和郁人在朝中,打压和清打压的厉害。
上巳节之前,和清在实在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托王家二娘再次求到了王济那里,想让王济想想办法,中书郎不敢想了,最起码该官复原职吧?王济在王家宴上喝醉后,就抱怨了两句,王戎劝他送佛送到西,王济却不明白这和他有什么关系,难不成他当年帮忙还帮错了?
“没人说舅舅你做错了,人家只是求你办事。若舅舅嫌麻烦,不如让他们事后直接把谢礼给我。”卫玠在上巳节之后,修书一封对王济提议道。
王济不知道卫玠在打什么主意,拓跋六修、卫瓘与乐广却很清楚。
【萝卜加大棒里的萝卜。】
卫玠打算利用帮助和清回朝,在他的小团体里树立属于他的威信。有个能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例子摆在眼前,远胜过无数空头支票一样的口头承诺,不是吗?和清也会出席卫玠这次的宴会,只要在宴会之前帮他搞定职位问题,他就会成为卫玠口碑上的“自来水”了。
最主要的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卫玠的二姨母还要靠和清奉养呢。
“所以,你需要我帮你的‘朋友’们都找到适合他们的官职?”卫瓘皱眉,在九品中正制的年代里,不要说他和乐广了,只王济就可以轻松的让卫玠得偿所愿。这真的是小事一桩,但是,这听起来代价好像有点大,就只为了一个学校?
“不,只需要安排正廉(和清的字)的就可以。”和清是吊在所有人眼前的胡萝卜,如果让人吃到了胡萝卜,那就没人干活了,“我不会对他们承诺任何事。只是把条件摆出来给他们看,和清送两个家里适龄的孩子与我一起去读太学,然后和清就得到了本应该属于他的中书郎的位置。别人会怎么联想,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卫老爷子也回过了味。
汉朝时,对洛阳太学的博士有这样一条规定,仕途上,可经博士入朝为官。如果是中央的官员,初始可任尚书、谏议大夫等清贵职位,日久甚至可升迁至公卿;而如果是去地方上当官,博士直接可以就担任刺史、太守等要职。东汉时,就有很多由博士升迁而来、后身居高位的官员。
让卫玠身边的那些人当博士、祭酒(主讲师,博士之长),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日后肯定能有很大的发展。至于能不能真的发展的起来,那就看个人能力了。
卫瓘不是个迂腐的人,若卫玠身边的人有真材实料的才华,他也不介意举荐一二。
这样一来,也算是两全其美。
“哦,还有一件事需要您帮忙或者老师帮忙。我听说在东汉的时候,为了验证博士、祭酒的学识,经常会由当今圣上,亲自主持博士之间,或者博士与名士之间的辩论讨教。”
这个是拓跋六修告诉卫玠的,光武帝刘秀,就曾“会诸博士论难于前”;汉章帝刘炟则请诸儒于汉宫白虎观前,以问难的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汉章帝裁决优异,连月乃罢。(引自度娘。)
“你希望我说动圣上也这么做。”卫瓘一点就透。
卫玠讨好的笑着点了点头:“阿翁就是阿翁,一猜就知道我要干什么。虽然不能给他们真正的高官厚禄,但总不能真的让他们连希望都看不见吧?哪怕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三个月能见一次皇帝呢,在诸臣面前露回脸,都会成为极大的诱惑。”
简单点来说,卫玠还是打算空手套白狼,不过他把晋武帝豁出去了。
如果晋武帝真的看中了谁的学识,这也算是好事一桩。
卫瓘和乐广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这足以体现出晋武帝对太学的重视,为国选官也能丰富一下形式。但他们却都不敢对卫玠保证,这个提议一定会成功,因为晋武帝的身体真的是……已经经不起任何一丁点的折腾了,最近一段时间,江疾医甚至就住在在偏殿,方便晋武帝随时传唤。
于是,卫瓘和乐广在不同的时间,不约而同的告诫卫玠,最好准备一个后备方案。
卫玠当然有后备方案——他的小伙伴儿太子司马衷。
只是司马衷有点智商不够,卫玠很怕这么多年对太子的苦心经营,最后毁于一旦。而如何让司马衷的庶长子广陵王去,又会有点不够分量,要是广陵王是太孙还好说,但他如今只是个庶长子,一个他爹即将再娶正妻的、地位尴尬的庶长子。
卫玠想了想,实在不行就只能让司马衷上了,提前多和司马衷演练彩排几遍。
拓跋六修没说话,只是开始打定了今晚皇宫一日行的主意。他如今的活动范围已经变得十分宽广了,足够他在不惊动卫玠的情况下,在卫家和皇宫之间穿梭无数个来回。
咳,说的再好听,眼下卫玠最需要做的,还是让他的“朋友”们真的答应去太学,本身没有官位的,得个博士祭酒本身就不错;但已经有了官位的,让他们兼职博士或者祭酒就没那么容易了。
不管如何,这次的宴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卫玠宴请诸人的酒楼,就是上次洛川之行后石崇宴请他们的地方。洛阳城最好的酒楼,名字起的很雅致,叫鸿鹄楼,取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外观上也不是那种充满了灯红酒绿、昼夜辉煌的土豪气息的感觉,而是迎合了当下玄学盛行的自然清幽,酒楼后面有十几个互相独立的小院,充分保证了客人的与赏景的心情。
卫玠作为宴会的主人,自然是早早的到了鸿鹄楼,不能再向往日那样踩着点去了。从马车上下来时,卫玠还以为自己来的很早,却没想到石崇和潘安已经到了。
【能巴结到这种程度,也是难得了。】拓跋六修忍不住嘲讽道。
卫玠暗暗瞪了他一眼。
【我说的是实话,别和我说什么潘安只是单纯想和你当个忘年交,没有哪个真正的忘年交会颠颠替别人写作业还全无怨言的。石崇如今也算是身居高位了,但你看看要是没有你和你卫家,他的下场会怎样。他们互相看不顺眼,人所共知,结果就为了等你,硬能忍耐至此。事实上历史上,他们也是这么对贾谧的。】因为讨好贾谧而产生竞争。
其实这些卫玠心里都很清楚,因势力而来的殷勤,因无知而来的崇拜,这就是现实。
【我不是说这不对,欢迎你加入大人的世界。】拓跋六修软下语气道。官场不外乎谁讨好你,你讨好谁,你们结党营私,还嫌弃另外一帮人结党营私,【我只是想提醒你,不要把这当真,投入太多。】
你只要有我就够了。
卫玠给了拓跋六修一个只有他们互相能懂的眼神,朋友可以有很多,知交有二三,但真正能懂你的欲言又止的人,只一个就够了。
☆、第71章 古代七十一点都不友好:
早早到了鸿鹄楼的,其实还有一个人——欧阳建,他是石崇的妹子(外甥)。
在卫玠认识了石崇的第二年,石崇为卫玠介绍了欧阳建。因为那一声“这是我的妹子”,瞬间就拔高了卫玠对欧阳建同学的好感度。
欧阳建如今二十来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一个巨富舅舅,一个开国元勋的外祖,还有一个特别男主的姓,他的性格也不像是他的名字那样“寓意丰富”,他历史上也曾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因此就开启什么酷炫的人生,他缺少男主的命格。
想必很多现代人都不会知道欧阳建是谁。
你猜怎么着?
古代也没多少人知道他是谁。
但人形度娘拓跋六修却偏偏知道这个冷门的知识,在一年前卫玠刚刚认识欧阳建的时候,他就为卫玠介绍了欧阳建:【他提出了古代唯物辩证的观点。他的作品,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路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哇哦……这话由你说出来,连‘违和感’这个三个字,都不足以形容我此时此刻的感觉。”
一个古代的武将,张口唯物,闭嘴哲学,到底谁才是现代人?
拓跋六修无奈,俯下身,直视着卫玠的眼睛道:【我也想等你说出来,但很显然你并不知道。我真想知道你高二上政治课学哲学的时候,到底学了什么。】
“……我深刻研究了穿越古代的主角,必会的四项基本制造技能,玻璃,香皂,水泥以及火药。”
【那你还记得哪个?】拓跋六修环胸挑眉。
“呃。”卫玠开始绞尽脑汁的回想,具体制造过程真的是一个都想不起来,但有的没的科普知识他倒是知道不少,好比,“玻璃!对,我还记得玻璃。
“其实在公元前,就已经有玻璃了,只不过不是透明的,而是彩色的。战国、西汉的很多陪葬品里,都能看到有色玻璃制品的身影。
“中国有,西方也有,据说(重点)公元前(重点)的亚历山大城,就是西方一个十分重要的玻璃生产城市。公元四世纪左右,也就是咱们此时所处的这个时代,玻璃就已经被古罗马上应用在窗户上了。
“不过貌似西方和东方玻璃的化学前缀不太一样,西方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但东方是一群道士炼丹搞出来的周边产品,就像是火药一样。这个时代的玻璃,一般应用于……冒充珍珠、玉石之类的造假业。应该就这些了。”
卫玠把他能回忆起来的一股脑都说了。
简单来说一句话,想靠玻璃惊为天人什么的,还是快醒醒吧。在你自认为玻璃对于古代来说一定很值钱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开始用玻璃骗人了。
骗子和妓女,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工种,并且寿命悠长。
【事实上,在《北史》里就有“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的说法。这些都是西方的舶来品,甚至包括制造技术。北史讲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历史,鉴于很多集中穿越的时代都已经在隋唐以后了,祝他们的主角好运。】
玻璃在古代的真正难点,不是如何制造,而是如何让它足够坚硬的形成一大块,而这些是在小农经济的技术下,所根本没有办法实现的东西。
同类的还有香皂,鉴于古代闭塞的销售渠道,香皂这种在现代以薄利多销为卖点的东西,在古代根本带动不起来。有些里爱卖手工香皂,但……怎么说才会显得委婉点呢,手工香皂这种东西,穷人买不起,富人有更好的替代品。
卫玠人在西晋,倒是还有些空间,可以利用玻璃大赚一笔,但是……
【你知道怎么让玻璃形成很大块,又或者是透明的吗?玻璃屏风确实还有市场,在这个时代卖,估计能卖出天价。】
“……你也不知道吗?”卫玠充满期翼的看着拓跋六修。
【我不是万能的,我只是个灵魂,我为什么要知道玻璃是怎么制作的?】
“但你知道很多有的没的。”好比欧阳建是谁。
【因为这些历史我大部分都经历过,但是对不起,我没在玻璃厂蹲守过。】
这是发生在去年的对话,然后在最近的一年里,由对制造玻璃屏风好赚大钱的渴望驱动,卫玠在家里养了一群道士,以“炼丹”的名义,希望他们也能误打误撞的捣鼓出玻璃或者火药。顺便的,卫玠还花钱使了一些走南闯北的商人,去找从西天竺国来的扶南船舶。
一年过去了,卫玠除了源源不断的投入金钱以外,什么都没得到。
说回唯物辩证脑洞大的欧阳建,作为艰难的在一堆信奉玄学搞唯心主义名士中寻找生存空间的“清流”,欧阳建神奇的真的占有了一席之地,因为他总是在清谈中唱反调的那一个。
如今大部分的名士都在主张“言不尽意”(语言不能表达事物),欧阳建偏偏写了个短短的只有二百六十八个字的《言尽意论》,表达了“客观世界是离开人的概念和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但语言概念又是人们用以说明客观世界的工具语言”(引自度娘)。
在很多名士都逃避似的向往出世时,欧阳建却和阮籍一样,在意的是入世。
卫玠一开始很奇怪,这样的欧阳建为什么还没被其他名士打死,后来才发现欧阳建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他虽然不在乎所谓的玄学,但他可以游刃有余的依附玄学而生。
这……正是卫玠所需要的人才啊!
卫玠觉得玄学很好,但他也必须说玄学不实用。如果西晋所有的官员都像他二舅那样,整天都在想着归隐山林、打死不工作,那西晋迟早药丸。事实上,历史上的西晋也确实完了。在寄情于山水,也要有人干活儿啊。
也就是实干派。
实干派哪里来?卫玠想了很多点子,其中之一就是让欧阳建慢慢渗透那些洛阳太学的学子的想法,为后世留下唯物论的思想火苗,
真正繁盛的朝代的思想学说,永远是百花齐放的,而不是统一的,压抑的。
当世界只剩下一个声音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可怕的。
套用卫瓘老爷子的想法来说就是,真正厉害、站得住脚的学说,是不会惧怕任何反对派的,你觉得我们的学说有问题,那好啊,欢迎来辩。他们有理,他们又怕什么呢?真理越辩越明。真正会害怕的,永远只会是那些一辩论就原形毕露的东西。好比封建礼教,很多都是自相矛盾,又毫无道理的。
欧阳建如今还只是个小小尚书郎,一心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却不得入门。
还有什么会比欧阳建更适合卫玠的人呢?
【裴頠(wei,三声),裴秀的儿子,裴秀是你打姨夫裴楷的从兄,也就是说,裴頠是你姨夫的从兄子(侄子),他反对何晏的贵无论,提倡崇有论,注重现实,不喜欢现在放达的风气,是崇有派的领军人物。裴頠如今任右军将军兼职国子祭酒,就是国子学的校长,你可以想办法把他从国子学挖角到太学。】
祭酒也分很多种,好比国子祭酒和博士祭酒(这是一个词),前缀不一样,指责就不太一样,前者比较类似于校长,后者就是年级主任,或者不同院系的院长。
裴頠是另外一个“在唯心主义中,坚定的走唯物主义的”的小清新。
当然,裴頠的思想也不是没有弊端,好比他一直在试图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但是,是人就有好有坏,用好裴頠,他就是比杀人刀还要快的文人笔。裴頠和欧阳建同样都对中国古代哲学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要是他们能搭配工作搭配好了,说不定可以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不过,想这么多也没用,因为卫玠很难把裴頠从国子学挖到太学。但是,谁说一定要裴頠在太学,对卫玠才有用呢?卫玠会慢慢合计一下裴頠的正确用途的。
在卫玠日常和欧阳建聊了几句近日的心得体会,潜移默化的让他朝着唯物辩证论的大道撒丫子狂奔之后没多久,其他的人就也陆陆续续到了。
没人敢让卫玠久等的。
呃,除了卫璪。
卫玠请了陆氏兄弟,自然需要卫璪这个中间人作陪。他还是老规矩,先去找了陆氏兄弟汇合,然后再三人一起前往鸿鹄楼。时间上比卫玠给的请帖上晚了不是一点半点。
连爱笑的陆云都笑不出来了。
陆机在想着,真棒啊,前几日他们差点得罪了张华,今天又要得罪卫玠了。——他们的洛京之行什么时候调成了地狱模式?!
“安心啦,我阿弟脾气很好的,只是晚一点而已,他不会记仇的。”卫璪倒是心很大,他觉得卫玠应该早就料到他会迟到了,毕竟卫玠走的时候,他还在家里午睡,好吧,是下午睡,管他呢。
“还、还有可能记仇?”娇小的陆云一脸惊悚。
“怎么可能。”
卫璪刚说完,就听到鸿鹄楼后院的腾云驾鹤苑里,传来冷冷的一声:“记住了,今日赶你出去的是我,卫玠,卫家三郎,王武子是我的舅舅,和长舆(和峤)是我的姨丈,我看见你一次打你一次,我就是这么记仇,不信你可以试试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
陆氏兄弟一起看向卫璪,说好的不记仇呢?总不能是他们听错了吧?那个哪怕生起气也十分好听的声音,确实是属于卫玠的啊,他自己也报了他的大名。
卫璪则回了陆氏兄弟一个不明所以的表情,他也不知道阿弟什么时候这么霸气侧漏了。
等看到被赶出来的人是谁时,卫璪顿悟了,和济,和峤弟弟和郁的儿子,就是那对脸大如盆想要继承和家财产没成功,后来又拼命打压和清的人父子。
卫璪笑着对陆氏兄弟说:“别担心,别担心,一场误会,这个应该算是我们的家事。”
陆氏兄弟更担心了,连家人都不放过?!
☆、第72章 古代七十二点都不友好:
鸿鹄楼□□十几个独立的小院中,有两个布置最为昂贵的院子,酒器悉用金银,以竞华侈。院子比邻,地处幽深。是专供真正的达官贵人、世家名士所用的院子,有时候宁可空着,也会以“已无空位”为由,拒绝开放给没有身份、空有钱财的庶族。
这样有点阶级歧视,但自这个潜规则在世家圈不胫而走之后,世家公子反而对鸿鹄楼趋之若鹜,有时哪怕只宴请一两个客人,也非要订偌大一个院子,只为体现他们的身份。
俗称有钱没处花。
是王济二舅那类型的“熊大人”,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他们有钱,又有权,人生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于是就开始了越走越偏的人生轨迹。
鸿鹄楼正是迎合了他们的这种心态,把这当做了卖点,而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今连王戎那一级别的大佬都开始吃这一套了。这让他们的会客宴友,要么在家里,要么就在鸿鹄楼,不会有第三个选择。
鸿鹄楼奢侈的两个院子,一个叫腾云驾鹤,一个叫坐忘心斋。
卫玠永远会选择坐忘心斋,因为腾云驾鹤总让他联想到驾鹤西去。西晋的时候还没有这种对于死者的委婉说法,所以大部分人都把卫玠对坐忘心斋的选择,归类为了一种个人癖好,奇怪的个人癖好。不过,美人做什么都是对的!
如今知道卫玠这个癖好的人不在少数——迷弟、迷妹这种生物的狂热是不分现代还是古代的——造成的结果一般分为三种。
有因为卫玠的喜好,好奇坐忘心斋好在哪里,而特意选择在坐忘心斋空置的日子呼朋唤友前去感受一下的;
也有在得知卫玠今日来吃饭,特意把订到的坐忘心斋主动让给卫玠的,不为什么,哪怕只在想象中能得美人一笑,都能开心三天;
还有一种最蛇精,也很少见,就是在得知卫玠要在坐忘心斋设宴后,而故意抢在卫玠之前把坐忘心斋订的,又或者是在卫玠已经订了的情况下,以势压人抢过坐忘心斋的。
卫玠今天遇到的就是第三种情况里的后者,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
卫玠本已经订了坐忘心斋,却因为后来者要宴请某位王爷的世子,而不得不让了出来。说对方不是故意的,但凡有点智商的都不可能相信。
石崇早到鸿鹄楼,也有要解决这件事的原因在里面。
不过不等石崇搞定,卫玠就到了,听后也只是付诸一笑:“打开门做生意,既然对方宁愿多给钱,也要在坐忘心斋摆宴,那就……满足一下他们想被狠宰的朴实愿望吧。”
卫玠之前好像忘记介绍了,鸿鹄楼是石崇爱妾绿珠的兄弟的产业。其实就是石崇的产业,只不过石崇没有以自己的名义开而已。古代对商人的态度真的很不友好,哪怕是世家爱钱,也还是照样轻视从事商贾之人。石崇倒是不歧视,但是他怕他被歧视,所以就多绕了几个弯,还拉了一些世家子弟下水。
好比卫玠。
卫玠每年有鸿鹄楼十分之一的分红。
卫玠其实一开始拒绝的,但全家的态度都是,为什么要拒绝?连卫老爷子都表示了奇怪。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卫玠手上其实有很多产业,不仅鸿鹄楼,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铺子、庄园。都是不需要他费心,自有专人专项打理的那种。名义上也不是卫玠开的,而是卫家的世仆,不显山不露水的就赚够了卫玠的平日奇奇怪怪的花销,还有不少剩余可以攒起来。
奇奇怪怪的花销,具体指代的就是养道士、寻找天竺的外国商船什么的。
这些还不是卫玠提出来的,而是在枣哥开始准备议亲,也就是卫玠十岁生辰那天,王氏私下里主动给卫玠的。虽然说在世家制度下,一应吃穿用度都走公帐,个人基本不留私产。但……谁背后没有个一二小金库呢,连卫恒都有。
卫大书法家爱书画成痴,非免和管家娘子发生不必要的冲突,过于昂贵的书画,卫恒会选择忽悠他爹买,实在是忽悠不了了,就动用自己的小金库。
咳,王氏生怕自己的宝贝幺子,日后也要过上他丈夫这种看人脸色(未来掌家的肯定是卫璪的妻子庾氏)的凄惨日子,早早的就开始为自己一双没有办法继承家业的儿女筹划了起来。准备了很多有的没的,特别是卫玠,卫玠身体不好,只昂贵的药材花销,就让王氏觉得很有必要给卫玠攒些家底。
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放人之心也不可无嘛。
咳,说回今日宴请,卫玠想的很开,既然有冤大头要掏钱订坐忘心斋,他自然也没有把钱往外推的道理。于是,在吩咐掌柜狠宰了对方一把之后,他就欢欢喜喜去了腾云驾鹤苑,并安排了店内的人在门口迎他的朋友,告诉他们计划有变,宴会从坐忘心斋换成了腾云驾鹤。
有单纯奇怪卫玠今日怎么改了习惯的,自然也有消息灵通的知道了院子之争的。
写《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的左思便是后者,他替卫玠有些义愤填膺。虽然他与卫玠交好,也是为了通过卫家谋求更大的发展,但感情是相处出来的,由浅至深,也许一开始左思不管卫玠什么样都会捧着他,但是在相处久了之后,左思也是真的拿卫玠当朋友了。
虽然两人年岁、家世都相差很大,但在与卫玠平日的相处时,是很难感受到这种区别的。卫玠见解独到,思想成熟,最重要的是他不会因为别人出身微寒就轻视之。
小小年纪,便已经气度不凡,一如他那个曾名门京城的姨丈和峤。
在左思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世家子弟该有的样子,他们骄傲,因为他们有骄傲的资本,而不是因为他们身上流着谁的血。
但偏偏这样的卫玠被另外一个比他地位更高的人欺负了,卫玠对此一笑置之,不甚在意,可左思想要替他打抱不平。
恰在此时,出门去看卫璪怎么还没来的和清,狭路相逢的遇到了和济。和清是卫玠的客人,和济则是沾了隔壁院子的光才进了鸿鹄楼的大门。和济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知道和清即将出任中书郎,心中愤恨,一时没忍准,又或者是根本没准备忍的,不仅骂了和清无能谄媚,连带着把卫玠也映射了进去。
兄弟俩骂的起劲儿,时间一久,两个院子自然均有听到动静赶来的人。
和济骂的实在是太难听,把聚在卫玠身边的人都骂了,本来是来劝架的和清的朋友,一时气不过,就高声说了句:“相鼠有皮。”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讽刺诗,全句是“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意思就是说,连老鼠都有脸皮,做人怎么能不讲礼仪?和清的朋友是知道和清与和济之间的恩怨的,如今见和济仍然咄咄逼人,便以此为切入点,骂了和济。
和济被骂连老鼠都不如,勃然大怒。表示,既然和清的朋友指桑骂槐的说他连老鼠都不如,那他就继续回敬对方的痛脚——一脸小人相,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谄媚黄口小儿。
两方人都在搞小团体,和济却偏偏能理直气壮的鄙视卫玠和卫玠身边的人。
卫玠听到拓跋六修的现场直播时,其实是不想管的,被人说几句无关痛痒的牢骚话,又不会伤害到他什么,他何必把自己降低至对方的level。不够丢人的。
更不用说左思那边已经作诗讽刺了回去。左思之前在听说了院子之争后,就已经在酝酿了,再赶上这样的事情,挥毫泼墨一番,他人生中的成名诗《咏史》就诞生了。左思面丑木讷,虽然能作得锦绣文章,却不善言辞。
最后便由口才好的欧阳建替他念了出来。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就是,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可以理解为在讽刺妄图占据和家财产的和济,也可以说是左思夹带私货,在发泄他郁郁不得志的对社会不公的满腔愤恨。
但不管怎么说吧,因为左思这首略带地图炮的诗,骂战升级了。
和济更加激动了,觉得他被污蔑了,他才是正义的伙伴,骂卫玠已经显不出来他了,他开始挑战高难度——骂王济,说王济当年仗势欺人,指鹿为马。
卫玠这边的人一脸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看着和济,他真的骂了王济?!
和济见对面那人的表情奇怪,哼了一声,王济怎么了?他怎么不能骂了?就因为王济是名士,所以就不能骂了?他一时口快,就说了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话其实阮籍最先说出来的,感慨的到底是当时社会的黑暗,还是楚汉之争,后世一直都有争议。可这话阮籍说的,和济就……
阮籍是竹林七贤,在文坛称一声他是当世第二,还真没人敢说自己第一。和济又算什么呢?这么霸气的话,也不看看他自己能不能撑得起来。
卫玠终于忍不了了。
卫玠身边的“朋友”们表示,这才是他们觉得和济疯了的点,不知道卫玠护短是出了名的吗?本来卫玠是懒得搭理和济的,如今和济这样的口不择言,卫玠是绝对不会让和济好过了。
卫玠的态度一直如此,你骂我可以,我不是五铢钱,没道理要求谁都喜欢我,但不能骂我的家人!
文人掐架,一般都爱引经据典,偶尔还要赋诗一首。卫玠这方面实在是不太行,但他有拓跋六修,拓跋六修教了卫玠一句还算应景的回应句:“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脐脂自照说的是东汉末年董卓死后,兵士们对董卓恨之入骨,因为他尸体肥胖,便在他的肚脐插上灯芯,作为蜡烛点了起来。据说足足烧了两天两夜。
后世便把脐脂自照作为了自作自受的意思。
也就是说,卫玠在骂和家当年的事情是和济父子自作自受,若不是和济的父亲和郁把和峤的照顾当做理所当然,兄弟关系又怎么会闹僵?若关系和睦,又哪里来的后面这些破事?如今的这一切,纯粹是和济父子活该。
臊的和济半天说不出来话。
和济说不出来,卫玠却还有话说,卫璪与陆氏兄弟听到的,就是卫玠最后的总结,他不仅会骂人,还会指使人打人,和济要是不信,大可以试试。
回敬完了,卫玠便拍手,直接让人把和济拖出去了,自此,鸿鹄楼将把和济当做拒绝来往户。
至于和济是什么王爷世子的客人,卫玠唯有呵呵以对:“世子与这等小人为友,也不怕坏了他的名声。我这是帮他,他若是有什么不满,欢迎随时来我谈,我等着他!”
☆、第73章 古代七十三点都不友好:
最终,卫玠仍未知道那天所遇到的世子的名字。
因为对方并没有因为和济来找卫玠的麻烦,又或者说他根本没有现身鸿鹄楼。
据说和济的事情发生时,世子还在路上,就他留给卫玠的口信来看,他对卫玠之前已经订了的事情毫不知情,为了表达有人打着世子的名字强抢了卫玠已经订好的院子的歉意,世子为卫玠连包了坐忘心斋一个月,一应花销全部会记在世子的账上。
对方做到了这一步,卫玠自然也不好再咄咄逼人,他只是遵守了那晚对和济的“承诺”,见他一次打他一次。
为此,卫玠甚至特意去和济每日上班必经的路上,堵了和济好几次。
“……”卫璪第一次知道撂狠话这种事还可以这么操作的。
第18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