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唐 作者:澪露
第2节
“父皇把和亲的事情都交给我了,一时间感觉手忙脚乱的”李治浅笑,看到李恪自己那颗不安飘着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不过他似乎看到了李恪眼中有几分哀怨,但是又立即否定自己,李恪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呢?
“需不需要我帮你”李恪很想抚展少年聚齐的眉峰,看来如今这样的生活真的不适应少年,他应该快点让父皇下决定,让少年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少年想要的逍遥闲散的日子。
“三哥还是好好养伤吧”
“我伤的是肩膀,又不是头,所以还是能够帮你的”看着少年不赞同的眼神,李恪决定明日要去陪着他,“九弟用过膳了吗?天色已晚九弟不应该出宫的,虽说现下长安安定,若是出了意外怎么办?今日就不会宫住在我府上吧”
李治无奈的撇撇嘴,李恪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小孩了,要知道他在现代的年龄可是比李恪大,不过他的关心却令李治感到温暖,“就依三哥吧,不过我还真是饿了,还劳烦三哥为我准备些东西果腹”
次日还未等李治起床李恪便已经穿戴好叫他起床,打开门李治看着李恪身上的朝服,“三哥是要进宫吗?为什么不在家休息?”
“总是在府里闷得慌,想出去看看,九弟赶紧收拾一下,我们进宫”李恪进入房间,少年身上的衣服有些凌乱,睡眼惺忪的样子很可爱。
他这个借口真的很拙劣,别说是两日,就是两个月,李恪也不会感觉到闷的,李治知道李恪如此是因为自己昨日的话,他为自己做的实在是太多了“三哥的伤怎么样了?你还是在府中修养吧,万一加重了就不好了”
“无妨,我又不是女人没有那么娇弱,以前比这更重的伤我都受过,这只是小伤而已”李恪很不以为然,以前他也是跟随着李世民打过仗,有一次被箭射伤比现在要严重很多,若是这点小伤都受不了以后又怎么能威慑天下?
看他这般,李治知道劝解无效,只好作罢,“三哥昨日父皇问我禄东赞这个人如何”
“禄东赞?”李恪思考“这个人是松赞干布手下的一员大将,虽然不识文,但是却有勇有谋,更善于用兵,而且吐蕃进行的很多革新他都有参与其中。而且近日表现的也超出常人,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恪的说法与李世民差不说,这才是识人知名,李恪果然是更适合那个位子,相处时间越长李治越发现李恪与李世民相像,也对他更加的折服,唐朝也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长治久安盛世不帅。
“九弟,已经进行了三场考验,吐蕃都胜出了,余下几场不论他们能不能得胜,文成公主都必然会嫁入吐蕃,果然与你说的相符”如果以前他还有些怀疑李治的话,现在已经是再无任何的怀疑了。
“是啊,历史没有偏离,文成公主入藏是必然的”李治叹道,忽然想起如果历史真的不会偏离,那么自己就会登上皇位,成为唐高宗,然后武则天专政,这些他都还能接受,但是李恪以后会死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事实他无法想象,更加不愿意让李恪死去。所以不论如何都要去争取,哪怕是螳臂当车。
“九弟”李恪唤道,看着突然走神的李治。
“恩,三哥我们走吧”注视着李恪唇边的笑容李治心中更加的坚定,这真心对待自己的人他不会让他走上命运的道路的,纵然是命不可违,纵然是要逆天,他愿意试一试去改变一切,他自己能来到这里不就是一个变数吗?
二人到皇宫时,各国的使臣也都准时的到来,让人运来松木百段,李世民说出了此次的考题,这道题是李治出的,要得出答案很简单,也有很多的方法,可是,即使李治看来简单的问题还是难住了很多人,最终还是禄东赞率先想出了辨别之法,他令人将木头全部投入水中。因为木头根部略重会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要辨别出木头根梢显而易见了。
禄东赞的方法不是李治所想的,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得出了结论禄东赞再次获胜,它是利用密度与浮力辨别,李治很好奇这个禄东赞是不是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知道吐蕃使者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见李治问所有的人都看向他,想听他能讲出什么故事,李治垂眸微笑“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冲非常的聪慧。孙权曾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但是他们都不能想出称量的办法。只有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的重量,既可以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照这个办法做果然的得出了巨象的重量。依我看来吐蕃使者的方法与曹冲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子殿下,我并没有听过这个故事,不过对于殿下说的这个曹冲却很敬佩,中原文化果然是博大精深”禄东赞看着少年,从他话中可以推测出这个考验应该是他出的,如此年龄竟有这样的机智,大唐的确不负盛名“不知太子殿下可还有其他的辨别之法?”
“自然是有其他的辨别之法,可以通过树木的年轮辨别,也可以用平衡的方法辨别,不过吐蕃使者的方法却是最简单明了的”李治命人把他说的方法演示一遍。
第四个考验结束,众人都会驿馆休息,但是第五个考验却来的有些突兀,令众人有些措手不及,这天晚上正在各国的使者为第二天的考验养精蓄锐之时,突然得到李世民的传召,让他们道宫中商议事情,众人都心生疑惑,想着是不是又一次的考验,开始在心中猜测,但是却想不出大唐究竟会出什么测试,只能做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准备。
果不其然,到了皇宫后李世民向他们说出了本次的考验,就是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这个考验一说出立刻有人露出兴奋的表情,不过很快就有人笑不出来,因为看似简单的考验却并不简单,大唐的皇宫建筑极为复杂,而且还很相像,他们也不熟悉,来的时候因为有人带路他们并没有记路,现在由自己走出去有很大的难度。
今天的皇宫注定了是一个不眠之夜,各国的使臣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可是却没有找一丝光亮让他们可以随之出去。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人仍然是禄东赞。也许真是是幸运女神的关顾,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禄东赞就在关键路段特别留意了一下,做了记号,结果,他就是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在休整了一日后,第六个考验接踵而来,大殿上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1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使者都没有见过文成公主,一下蒙在当场,不知该如何辨认出哪位才是文成公主。
这时禄东赞走到众多宫女的面前,仔细的观察后开口道“文成公主是大唐的金枝玉叶,贵为□□的公主自然是有神明庇佑,她出现的时候的上方总会有祥云笼罩,驱祸避害,所以头上有祥云的哪个就是公主”
听了禄东赞的话,不仅是宫女,就连大殿上的大臣们也朝着一个女子的头上看去,这个被人注视的女子自然就是文成公主,李治忍笑,这禄东赞分明在故弄玄虚,但是却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这份应急的智谋也的确让人佩服。
“吐蕃使者果然是机敏过人,看来文成公主入藏是势在必行了,其他的使者想必不会反对吧”李世民大笑,扫视了一周,他国的使者们都心甘情愿的点头同意。
几日后一声声势浩大的送亲队伍启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第八章:初为人父当如何
第八章:初为人父当如何
送走了文成公主,李治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不曾想刚刚回到东宫等着他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殿下,恭喜殿下,刚刚刘氏为殿下诞下一个小殿下”一直跟在李治设你变得宫人张文见到李治回来,快速的跑向他急于告诉李治这个喜讯,这是李治的第一个孩子,着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他有孩子了?李治的脑中哄的一声一片空白,这个孩子来的太过突然了,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而且严格来说这个孩子还不是他的,至于张文口中的刘氏他更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连见都没有见过,以前的李治宫中的妃子他根本不关心,也没有宠幸过任何一个,这个突然间来临的孩子他该以何种心情对待?
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吗?李治知道只能也应该如此,占据了被人的身体,就应该承担他所应该承当的责任,更何况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他知道没有父亲的还是心情是如何的?也不愿意让这种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且这个别人还是与他有血缘上的关系。
不过知道是知道,他心中还是有些隔阂别扭,有些无措,首先他这个身体才十几岁,在现代还是未成年,竟然已经有了孩子,与其说是儿子还不说是弟弟更好;其次他本跟没有任何做父亲的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个孩子才是应该有的态度,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孩子的母亲。
“殿下,殿下”张文唤了几声,有了孩子殿下不是该高兴吗?为什么他从殿下的面上看不出任何高兴的表情,还不如说惊讶无错更为妥当,张文有些疑惑,难道是初为人父殿下不知道该怎么办?不适应吗?
“恩”李治回神,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者他也可以把这个孩子当做以前的弟弟对待。虽然有些突然,无论如何这个孩子都是他无法推卸的责任,不能逃避的,再说养孩子也不是那么的难。
“殿下我们是不是要去宜秋宫看小殿下?”
“自然是要去,走吧”李治转身,第一次去后宫心中有些不自在尴尬,努力的让自己镇定,但是见到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很平静的对待。
见到李治,除了在床上躺着的刘氏,在场的人包括太子妃都向他行礼,李治面上挂着浅浅的笑容,眸中出现温暖的神色。走到刘氏的床边“你辛苦了,要好好的把身子养好”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值得尊敬,所以李治这句话说的很真诚。
“能为殿下生育子嗣是臣妾的骄傲,怎么会辛苦呢?”刘氏含情脉脉的望着李治,在他有孕的后两个月,李治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她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惹李治不满,为自己担忧的同时也在为腹中的孩子担忧,若是李治不喜欢他们该如何?不受宠的嫔妃与皇子在宫中又该如何生存?今日见到李治终于把心放下了,至少李治对她没有厌恶,殿下依然是以前那个温和的殿下,也许是这段时间他太忙了吧。
“是啊,能为殿下延续后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福气”太子妃笑道,示意宫人吧孩子抱来“殿下快看,这就是殿下的第一个孩子,我看着他与殿下有几分相像呢,肥嘟嘟圆圆的,多可爱”
李治把孩子接过来抱在怀中,动作有些僵硬,这么小的孩子他还是第一次抱,小小的,脸还没有他的手掌大,因为刚刚出生,小脸还皱在一起红红的,紧紧的闭着眼睛,莲藕般得手臂微微扬起,整个身体只有他手臂的一半长,这么小的一个生命,会逐渐的长大,生命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或许是身体与孩子存在着血缘关系,李治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孩子,也有些期待他长大时候的样子。
第二日知道孩子存在的李世民大悦,立刻到东宫去看,并为孩子赐名李忠,李忠,这个名字好像并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对于这个名字李治不是很满意,但是也无法反对,只好在心中想着孩子的小名。
“治儿也已经成为父亲了”李世民说的格外感慨,自然的又想到李承乾,当初李承乾有孩子的时候他是何种心情,好像比现在还要高兴,现在却是这样的一番景象,果然是世事无常,身为帝王比一般人更加的无奈身不由己。
“父皇,九弟”走进房间,李恪向李世民行礼后,把手上的礼物给李治,“九弟恭喜你喜得麟儿”
“恪儿也来了”李世民眉间的愁意稍减,“你比治儿大许多,至今却没有孩子,也要抓紧了,有没有看上哪家的女子,父皇指给你”
眼中的余光瞧见一旁的李治露出戏谑的笑容,李恪面色不变“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府上已有不少妻妾”停顿了一下,李恪朝李世民跪下,“父皇进门之时儿臣见你面带愁色,是不是想到大哥了,儿臣以为此时大哥定是知道自己错了,也在思念父皇。黔州地处偏远,贫困异常,大哥自小没有吃过苦,在哪里定是不适应,父皇不如把大哥调回来,也能一解父皇的思念之苦”
李世民低头凝视着跪在地上的李恪,似在思量他的话,许久才开口“你有这份心就好,不过承乾犯下如此大的过错,是不容宽恕的,当初能留下他已是不易,如今还要让他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我是一国之主,更加不能罔顾国家的律法”
“父皇是一国之主,但也是一家之主,更是一个父亲,父亲思念儿子想要见到儿子还需要什么理由吗?”李治不忍看到李世民伤心,相比于其他的皇帝,他觉得李世民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对于他们也是真心的疼爱。只不过帝王的身份给了他束缚,让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割舍掉儿女私情。
“父皇九弟说的对,您也是个父亲,思念儿子是人之常情,就算不能把大哥调回京城,也可以让大哥去为皇后守灵”李恪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李世民摆摆手,不愿再提此事,“行了,我先走了,你们聊吧”
“做天子真难啊”李治望着李世民苍凉的背影感叹,这个时候他只是一个父亲,明明比谁都要思念李承乾,可是为了天下的安定,他只能狠下心来做出这样的那样的决定,千古一帝背后的悲凉有谁会知道?
“所以九弟才不愿意坐上父皇的位子吗?”李恪拍拍李治的肩膀,不愿意从李治的眼中看见悲伤的颜色,他知道李治对于这样的事情比谁都看得清,但是李治又无法摆脱,因为他太重情了,别人给他一份好,他愿意还给十分,纵使是面对那并不是给他的关心,他亦是结草相还。
这样的李治又如何能做得到逍遥一生?他早已经背负了太多的包袱,所以为了如他所愿自己愿意为他卸下那些包袱,替他承担,让他做回他希望的自我。你之所欲,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所不欲,我愿粉身碎骨以灭之。
李恪知道他此生都逃不出李治这个人的束缚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于这个李治他已经刻在了心上,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了,是的,他爱上了这个本应为弟弟的人,无法自拔不可救药。昨日在得到他有孩子消息的时候,脑中突然出现李治与其他的女子缠绵的画面,顿生愤怒,手中的茶杯都被他握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不愿他碰任何人。一瞬间他竟然升起想要把李治圈禁在身边的想法,想要他只属于自己,想要占有他。
这不是他应该有的想法,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李恪发现不知在何时对于李治的感情已经变质,不,也许一开始对于李治他就存在着其他的想法,不然他不可能对李治心软,不可能为李治做那么的事情,更加不可让自己的情绪总是随着李治变动,或者在那次惊马时他就应该发现自己的感情了,这份不伦之恋……
“三哥知道的不是吗?”李治勾了勾唇,却无法抹掉眸中的哀伤,直到手上有温度传来眼中才有了焦距,“三哥要不要去看看李忠,父皇刚刚给他赐名了”
“你很喜欢孩子吗?要知道那并不是你的”李恪看着李治眼中因为提到李忠是散发的光彩问,他不喜欢李治因为别人露出的情绪,在发现自己的心思之后更甚,对李治的独占欲更强,可是却不能表现出来,怕别人发现,也怕被李治发现,这份恋情在他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他不想表现出来,因为知道这会给他和李治带来什么。
;李治苦笑的看着李恪,“三哥非得这样提醒我吗?”他的心中已经够别扭了“我也知道这样,但是他毕竟是‘我’的孩子不是吗?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其矛盾不已还不如接受的好,反正养一个孩子也不是太难,看着他成长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你能想通最好”李恪压下心中的不适,这样做是最合适的,一个孩子是没有什么,可是太子宫中的女人却是太多了,他虽知道李治对她们没有什么,可是难保就不会发生什么,要知道李治现在的年龄正是容易动情的时候,“九弟可曾想过再选妃子?”
“三哥是在说笑吗?我现在还小,不想考虑这样的事情”未成年生子已经是够打击他的心脏了,他不想在给自己找那么多的麻烦,现在也没有心情想这些,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他也许会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
“都已经是父亲了九弟还能说自己小吗?”听到李治的话李恪心情好了不少,语气中夹杂着调侃,最好他永远都没有纳妃的想法。
怎会听不出他的调侃,李治轻笑“我是不小了,在现代的年龄比你还要大,那么你是不是也叫声哥来听听”
他这副摸样自己能叫出来才怪,李恪转移了话题,“我们去看李忠吧”
☆、第九章:关中大旱一时急
第九章:关中大旱一时急
贞观十七年,至秋不雨,关中大旱。李世民下令奖励打井修渠抗旱,一个月后又亲往郊外巡视,了解到自己下令打井修渠一个月了,百姓还不知此事,很是愤怒。
“岑文本,打井只是朕已说了一月有余了,为何关中百姓仍没有打出一口井,你们中书省是做什么的?”朝堂之上李世民愤怒道。“朕亲自交办的事情都敢如此怠慢,公文如今才穿到州中,拿药再传到县里要等到何时?等到秋后在打出井来,又有何用?”
“是臣督促不利,请皇上降罪”岑文本垂首道。
李世民冷哼一声,又向着房玄龄道“听说关中百姓开始逃亡山东去了,潼关守将为什么不进行阻拦?”
“不是他们不阻拦是臣不让他们阻拦,自古以来关中灾难,灾民东出,山东灾年,灾民西进,百姓早以习以为常,可是今年在旱灾比往年都大,灾民也大大超出往年,若是把灾民悉数堵截,秋后关中必将四处都是灾民,将危害京畿,臣是想让灾民东输,以缓解关中的压力”
李世民拍案而起“京畿,你们就只想到京畿,这个手掌大的地方,隋朝是如何亡的,就是因为灾民遍地,最后这些灾民凝结在一起,成了流寇酿成了祸患,前车难道还不足以为鉴吗?自武德九年我大唐也是灾情严重,所幸的是还没有造成大乱,若是不防微杜渐,迟早会遭致蚁溃之灾,所以潼关必须堵起来,关中灾民一律不许外迁”
“皇上”房玄龄疾首继续劝解“要三思而行啊,潼关不堵,灾民三三两两的东进,总不至于全部崩溃,若是堵上这个通道,万一抗旱不及,到时上百万灾民聚集在潼关关前,要想在疏导他们就不知要费上多大的周折了”
李世民冷冽的目光扫过朝堂之上的大臣,“朕在长安,你们也在长安,六部官员在长安,尚且堵不住这些灾民,到了山东那些州县又如何堵得住?”慢慢的坐下身,李世民不愠不火的道“别忘了天下各州因为战乱四起灾情严重,百万灾民东进如飞蝗漫野,他们走过的地方还可能会出现新的灾民,到头来关中人口尽失,山东又起纷乱,大唐会成为何种模样?”
听到李世民的话朝堂之上一片肃然,沉默片刻长孙无忌走上前到“皇上臣等知道皇上是顾全大局,但是臣以为房大人之话也不无道理,丰收之年观众可以养活三四百万人口,而今年大旱来势凶猛,皇上臣算过一笔账,如果旱灾继续,就会有一半的人口没有粮吃,那就是一百多万人,如果不让他们离开,那朝廷就要为这一百多万人解决一年口粮之事”
“可是如今,朝廷要养几十万军队,还有大量的草原南迁百姓,如此多的粮食,皇上我们又该去哪里筹集?要是筹不到粮食,这上百万的灾民要么饿死,要么成为反贼被朝廷杀害,总是不管怎么死,都将是大唐的一幕惨剧啊”说到最后长孙无忌仿佛看到了那时的景象,面上尽是不忍之色。
但是李世民却扬手止住他继续说下去,勾起了一抹冷然的笑意“你给朕算账,那么朕也给你算一笔账,如果各级官吏同心协力,组织关中人口十户人家打一口井,再组织百姓多多的修沟渠,把泾渭之水引来,就算长时间不下雨那些沟渠也可以大致养活是五十万的百姓,朝廷再从各处节省从南方设法调来粮食也可以解决五十万灾民的口粮,至于另外的四五十万人口的粮食,朕就不信老天真的会那么狠心,定会给他们一条活路,相信再过不久就会下雨了”
“儿臣以为父皇所言甚是”李恪上前一步,“灾民逃荒已经成为积习,从汉末至隋朝都没有能够真正止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没有真心的想要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灾民们只能自谋生路,历年积累,他们是越来越害怕灾荒,越来越不相信朝廷,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家舍业的亡命他乡,所以这关中大旱才短短的时间久走了两万多人”
李恪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见他在认真的聆听继续道“父皇,儿臣以为关中旱情虽然严重,但是如果父皇的决策得到实现,那就是大利,利就在于父皇根治的不是一年的旱灾,而是几百年以来逃荒的旧俗,如果连如此大的旱灾我们都能让百姓安然渡过,以后在有什么灾难百姓也不会怕了,就敢也会愿意留下来抗灾,这样下去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大唐江山才能真正的永固了,儿臣相信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渡过这次的大旱”
“吴王说的好,人定胜天”李世民终于露出了笑容,“打仗靠的是一口气,应对荒年靠的也是一口气,自今日起关中抗旱就是朝中第一要务,朝野要上下同心,共同对抗这次的旱灾,朕就不信打井要比消灭敌人还困难?修沟渠要比攻城池要费力,更不相信苍天会对我大唐如此的残忍,非要把我们旱死不可?”
商谈过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封堵潼关,并赏钱让老百姓打井,不过打井之事仍然是进展缓慢,潼关有在短时间内积聚了上万灾民,甚至出现灾民与潼关守将冲突的现象,李世民闻信后大怒。
“皇上,打井之事进展缓慢不是没有原因的”长孙无忌躬身劝解“现在灾情严重,粮价暴涨。两千文钱才能买一点粮食,老百姓焉能下力气去打井?”
“这么说打井的事情要停下来吗?潼关前得灾民聚集的越来越快,迟早会出大乱的”李世民的目光愈发的阴沉。
“皇上”房玄龄道“洪水若要来挡是挡不住的,臣以为还是趁着灾民没有凝结酿成霍乱,早些疏导为好”
着绕来绕去又绕了回去,李治上前道“父皇儿臣以为现下是浅贱粮贵,所以赏的钱并不足以让百姓安心,不如改赏钱为赏粮,这样老百姓定会下力气去打井,关中水井遍地,老百姓才能稳定下来,聚集在潼关前得灾民自然也就会散去。”
没等李世民开口,房玄龄就提出疑问“此计虽好但是却难以落到实处,从难道运粮的速度来看只能勉强维持军粮与南迁灾民所需,那里还有余粮赏给关中的百姓”
李治在刚刚开口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父皇可以征粮打井,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旱灾对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是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对于那些大户却不算什么,他们家中定有不少的存粮”
李世民思量了一会点头同意“你们立即推荐一个人领这项差事”
这是一件得罪权贵的事,没人会愿意出面经办,大殿上顿时沉寂,许久在李世民的眸色愈加阴翳的时候岑文本开口道“臣以为这项方案是太子殿下提出的,所以交予太子殿下来办最为合适”
“父皇”听到岑文本把李治推上来,李恪未加考虑向前请命“儿臣愿意担此重任,在一月之内儿臣定当征粮五十万石交予父皇”
“好,恪儿有如此决心何愁征不到粮食,征粮之事朕准许你便宜行事,用这些征粮打五十万口井,修三十里沟渠”
“儿臣遵旨”
走出太极殿,李治跟上李恪的步伐,征粮之事是极为得罪人的事情,关中遍布着大唐的功臣勋戚,要征粮就避不开他们,如果行事谨小慎微只求自保,就征不到粮食,无法向李世民交差。反而言之若是要征到粮食就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打井功成之时就是众叛亲离之时,所以在朝上才没有人愿意承担此事,甚至连举荐人都不敢。但是李恪却毛遂自荐,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李恪是害怕李世民把这样的事情交给他做。
有些人总是把好话放在口边,但是真正做的却很少,有些人从来都不说,只会默默的以行动表明,李恪就是如此,想一想来到大唐以后李恪为他做了多少事情,就像是为他遮蔽风雨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不然他哪里有那么清闲的生活,恐怕早就被这无情的政治吞没了,这份情他该如何偿还?“三哥”
“怎么了九弟?”李恪转身看着他,今日他就会动身前去处理征粮打井之事,怕是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再见,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看来李治于他已经深入骨髓了。征粮之事的厉害关系他比谁都要清楚,他不愿意面前这个温柔和煦的人面临那样的险境,所以只有自己承担。
“三哥打算什么时候行动?”既然无法偿还,他只有铭记于心。
“回去收拾一下就去,我不在这段时间你要小心,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好不要出风头,有什么事情派人通知我”明明知道他的年龄可能比自己还要大,做事也非常的谨慎,可是不在李治的身边自己就是无法放心。
“三哥还真当我是小孩了?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小心”因为李恪的话心中好像安放了一个暖炉般暖意流淌,但是他却有些对李恪这次的行程担心,征粮之事将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谁也无法预知。
“恩,我走了”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安排好事情后李恪立即将李世民下达的诏令在观众四处招贴,老百姓们看到诏令以后犹如看到了希望,纷纷离开潼关回乡打井,打井修渠进展迅速,可是征粮却遇到困难,许多王公贵族都拒绝交粮。
“殿下,各县打井的进度十分迅速,依照这个速度也许二十多天就能完成皇上的命令,但是”随来的官员犹豫了一下道“臣以为打井修渠只是还是不要进行的太快为好”
“这是为何?”李恪看着这个官员问道,其实个中的原委他已经想到,也只是如此一问,余光看到同来的李治,凌厉的目光瞬间变得柔和,原本以为他们会有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不能见面,没有想到李治会主动请旨随他同来,也许李治并没有同他一样的心思,对于自己也仅仅是兄弟间的感情,但是这份关心也是让他欣喜不已。
“臣知道殿下是想为关中办实事,可是殿下如果打井修渠的事情办好了,许下的粮食该如何兑现?”见李恪露出疑惑,官员继续道“虽然有皇上下达的诏令,但是粮食却征不上来,三天了,征来的粮食还不过几百石”
“几百石?”李恪沉下目光,虽然知道粮食的征用会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想到会如此的困难,竟然敢明目张胆的不听诏令,“看来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到哪天官逼民反看他们还能如此的淡然吗?征粮的事情你们就不要过问,只要快些打井便可,我会亲自去会一会他们,就不相信父皇的诏令摆在那里,他们敢公然抗旨不尊不成?”
“三哥,你若是要亲自征粮,还要计划好才行”在所有官员离开后李治对李恪道,“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的官员比比皆是,若是李恪直接上门去征粮难保他们不会产生什么对策,官场上的人都是人精。
“这个我知道”李恪扬起嘴角,每次看到李治对他关心的眼神都止不住信心的喜悦,不过他从来不做没有把握之事,征粮的事情他早已经想好了对策,对于那些拒不交粮的乡绅他有的是办法,只不过那些皇亲国戚却有些难办。“九弟不用担心,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既然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用,那么久只有用其他的方法,你就看着三哥如何把粮食征来吧”
次日李恪向所有的征粮大户下了请帖,邀请他们一聚,这摆明了是鸿门宴,但是李恪的名号称谓在那,除了一些亲王国公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是徒劳,李恪举起酒杯“诸位,多谢你们赏光,本王这次再关中征粮打井,奉的是皇命,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但是本王认真,你们却不认真,皇上的诏令已经下了十多天,可是本王派去的人到你们府上却讨不来一粒粮食,诸位的面子很大啊,所以本王只好自己来讨,来喝了这碗酒本王就给诸位好好的算一算账,看你们为什么拿不出着粮食来”说完李恪握着酒杯看着下方的人。
谁知李恪说完下面鸦雀无声,勾了勾唇角,李恪一扫众人,“怎么不敢喝,还是怕酒里面有毒?放心本王还指望你们征粮呢,讨好你们还来不及呢,这可都是上等的好酒,你们不喝,那本王就先喝了。”喝下酒下面仍然没有任何的动静,用力把酒杯放在桌上,发出碰撞之声,下方的人被惊住,忙拿起酒杯饮下。“这就喝完了,咱们也该算账了,是你们自己上来呢,还是按名册上一个一个来呢?”
“王爷”有人站起来道,一幅为难的样子“不是我等不想交粮食,实在是年景太差,我们吃糠咽菜已经数月了,又要上哪里去交出这么多的粮食呢?”这人说完下面即刻得到他人的符合,仿佛是深有同感。
议论声中出现一声轻笑,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治起身走到这人面前,面上带着和暖的笑容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他实在看不下去这帮人卑劣的演技,明明是富得流油,平日里也耀武扬威的模样,现在却一个一个像小绵羊的似地,但是再怎么装也是披着羊皮的狼“你是以故襄阳郡公的弟弟吧,我若是没记错的话,你在长安县里有两百亩地,在扶风县有三千四百亩地,还有店面两家,你吃糠咽菜,不觉的这是个天大的笑话吗?”
这人顿时没有了言语,看到李治还想在说什么,李恪打断了他,这样的事情不适合他,还是自己来吧“你们这些人都是长安中的富豪,不少还是世袭的勋戚之族,可你们看看自己,关中大旱,百姓在火热之中,可是你们却无动于衷,还有一点乡绅勋戚的样子吗?好既然如此本王就给你一点一点算清楚”
李恪站起身走到李治的面前以眼神抚慰,不让他再开口“眼下关中大旱,打井挖渠之事吃紧,急需粮食劳役,按照皇上的要求修渠还需要劳役五千人,自明天起要是不愿意交粮食的,可以与我们一起修渠,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完事,一方土抵一升粮食,着不算过分吧”
在座的都是什么人?乡绅富豪,挖地修渠这样的苦他是没有一个能受得下来的,“王爷,皇上让你按亩收粮,但是却没有让你来抓丁啊,我们在坐的这些人都是有祖上的功劳的,可以不用服劳役的,王爷可不要把事情做过头了,违背了朝廷的典制”
“典制?”李恪低低的笑出,阴森的目光如一道湍流,把在座的人冲击得有点发懵,“我还告诉你了,你不要那朝廷的典制也压我,什么是朝廷典制?尽忠王事,照着皇上的心意办事就是最大的朝廷典制”
李恪拿起桌上的酒杯“抓丁怎么了,那些不顾黎明百姓死活的人,不顾王命的人,该抓丁的就得抓,皇上也是说了准许我便宜行事”握着杯子的手稍松,在地上发出破碎的声音“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本王在堤堰上等着你们,若有不来的,本王可有的是兵去府上请人”
“王爷,我们愿意交粮”看到李恪这番不似说谎的样子,立刻有人上前同意交粮。
征粮之事终于有了进展,吐出胸中的污浊之气,李治对着李恪笑了笑,两人相携离去。
“三哥,这顿鸿门宴共征集了多少粮食?”心情终于舒畅了一些,李治把视线从地图上移到李恪的身上。
“有二十多万石吧”
恐怕此时那些富豪乡绅正在家中骂着李恪呢,不过想起在鸿门宴上李恪的模样,霸气威严,震慑四座,果真是有帝王的风范,让人为之侧目“三哥我想现在定有很多人恨你恨得牙痒痒”
“做大事不挨点骂怎么行?”只要不是李治被人骂就行,他无所谓。但是这件事情还不能高兴的太早,二十多万石粮食还不到要求的一半,接下来才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头戏。
“三哥接下来的那些人怎么办?”笑容隐去,李治换上了一副忧心的表情,剩下的那些人要不就是亲王驸马,要不就是国公什么的,他们地多封户也多,岁数大辈分高,对这些人以前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此时李治真的很想喊出当初革命时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
“九弟可知这些人之中谁交的粮食最多?”李恪很想抹去李治眼中的所有负面的感情,抚平那眉间的愁容,“是我们的皇叔李元婴,他一人就要上交十万余石粮食,关中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他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发一笔不义之财,这等鼠目寸光之人留着他们迟早是个祸害,但是这次我必定会让他们拿出粮食,就是用抢的也不会放过他们”
李治望着李恪,那自信的摸样,仿佛他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一样。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李恪最后真的是用抢的方法要来的粮食。
两日后粮食没有收上来,但是灾民们却闹起事来,差点与驻守的官兵发生冲突,李治与李恪闻讯李恪赶去。
“现在是修渠的最后期限了,可是也是兑现粮食的最后期限了,你们这些人只记得修渠的事情,怎么不记得要兑现粮食?我们听人说你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我们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的干了那么长时间,就全靠这些粮食度荒呢,你们若是没有粮食我们该怎么办?所以不发粮食,我们就不修渠了”
“不修渠,你们要干什么?”李恪快步走来,先前的话他没有听到,但是最后的拿几句话却是听得清清楚楚,看来征粮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要尽快的实施,不然局面很有可能要是去控制。
“你们都以为这是在为朝廷修渠吗?不是的,这是在为你们自己修渠,是在为你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修渠挖井,这个月大家是怎么熬过来得,你们比谁都要辛苦,如果不是天旱的的厉害这份苦谁愿意来吃,这渠这井都是你们的血汗,你们当真要半途而废吗?”
“我们知道你说的对,这个月为了修渠挖井我们几乎人人都拖了一层皮,可是这活干的苦,到头来的不到粮食我们才更是恨得慌,就是不忍心也不能在干下去,甚至还想毁了他出口恶气”
“毁了渠填了井,你们连喝的谁都没有了,日子要怎么过?”李治看着这群劳役心间浮出丝丝缕缕的悲凉,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最先遭受到痛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果真是千古箴言啊。
“反正呆在家里也是饿死,和往年一样,我们要去山东逃荒”
“都闭嘴”李恪扬声呵斥躁动不安的人们,“听着,给本王一天的时间,本王定会让你们见到粮食,不过你们必须把剩下的渠修好,如果那时你们领不到粮食,本王就与你们一起毁了这渠填了这井,然后带你们冲出潼关”
掷地有声的言语响彻在每个人的心间,他们陆续的回到了修渠的地方继续开始继续修渠。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一天的时间要筹集那么多的粮食,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恪又为什么会向灾民们许下如此的承诺?前几天他们两人几乎每天都在那些皇亲国公的府邸见奔波,但是成效甚微,没有一个人肯给他们好脸色,现在一天的时间他们又如何愿意征粮呢?李治的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李恪不会是真的想要抢粮食吧?“三哥你究竟打算如何做?”
“还能怎么做,好话我们已经说完了,先礼后兵,既然没有人听他们愿意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么我也只好成全他们了”李恪很平静的道,这样的结局他们一早就已经想到,说着对身旁的其他人说“哲威,集结军队,我们去收粮食”
真的要去抢,听到李恪的话后李治居然觉得有些热血沸腾,确实有些时候对付那些张狂的人软的是不行,他霸道你要比他还要霸道,他能让他服服帖帖的听话,对待那些不知人民疾苦的高管权贵就更应该还给他们以颜色,“三哥我觉得你早就该如此做了,有时候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像他们这样的人我觉得就应该时刻的敲打,最好让他们都去种田也体会一下老百姓的的疾苦,看那时候他们还能不能如此的安之若素”
李恪转头看着李治,那张脸上满是愤慨刚毅之色,没想李治这样温润柔和的人也会有这样的一面,竟然也会散发出霸气,不过这样的李治却也更加的耀眼,深深的吸引他的眼球,“九弟说的对,以后若是我做了皇帝,一定要让他们都去种田,体会农户的艰辛”
率领着军队,两人直接去了李元婴的粮仓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这里是谁的地方吗?”粮仓中的人见到军队不但没有任何的惊慌,反而更加的耀武扬威。
“奉吴王谕旨,征粮十万石”
“吴王?吴王是谁?你们都吃了豹子胆了吗?看这是什么地方,看清楚了,这里可是滕王的粮仓,还不快给我滚出去”
缓步朝着大喊的人走去,李恪平静的面上出现一丝冷笑,扬手对着那人就是一个耳光“记住了,我就是吴王,运粮”
“慢着”那人从地上起来,看着李恪有了惧意“王爷,你不能运粮,王爷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他要是……”
“要是如何?”李治轻笑“你以为这个时候再拿你的主子来压我们有用吗?”既然已经来了后果他们就早已经预料,根本就不会再怕滕王,不过刚刚李恪的那一巴掌他的还真是过瘾,这等狐假虎威的人就该教训他们。“继续运粮”
“都住手”闻讯赶来的滕王大声呵斥,看着李治与李恪怒道“小九,小三,你们还真是大胆啊,好,很好,你们不是想要运粮吗?那今天就从我身上跨过去”说完让人搬来一把椅子坐在了通道上。
“皇叔”李治看着他,这个滕王骄纵跋扈,不把人放在眼里,不过历史上有名的滕王阁好像就是他建造的,“道理我们已经与你说尽了,可是皇叔你依然坚持己见不肯征粮,今天这样的局面也是皇叔自己造成的,希望皇叔不要在逼我们了”
“逼你?我今天就是逼你了你能奈我何?”李元婴冷哼“小九不要以为你是太子我就怕你了,就是你做了皇帝我也一样是你的皇叔,我看你还是不要再管这事情的好,以免向你的大哥一样,不知哪天就被废了”
“皇叔”李恪冷冷的打断他,眼中阴翳无比,李元婴的话在他听来格外的刺耳,他不愿意任何人说李治一点的不是,“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这要是传到父皇的耳里,他会如何想?皇叔你还是让开为好”
“怎么,你想威胁我?”李元婴怒目而视。
“威胁你,侄儿怎么敢?但是今天这粮食我是非运不可,皇叔让开”李恪的语气愈来愈重,身上有着若有似无的戾气。
“不让又如何?我是的皇叔,皇上是我的二哥,你们最好现在就滚出去”
低笑一声,李恪做出来所有人又想不到的举动,就连李治也是有些惊讶,就见李恪将李元婴从座上拽起甩到了一边,“你既然知道你是父皇的兄弟,就更应该遵从皇命征粮,现在这个样子你还有脸说你是父皇的弟弟吗?”
“李恪,你疯了吗,居然敢对自己的亲叔叔下手,你是个畜生”
“我今天打的不是我的亲叔叔,是违抗皇命不肯征粮的豪强”
“你好”李元婴甩开抚着他的人,从一旁的人手中抽出一把剑“我今天就要宰了你这个不孝的东西”
“好啊,那你动手吧”李恪缓步走向李元婴,一步一步的逼近,阴冷的目光注视李元婴“你不是要宰了我们,为什么还不动手?动手啊”
在李恪的注视下李元婴突然有些胆怯,握着剑得手亦开始颤抖,以前他为何从来没有发现李恪有这般逼人阴森的气势,就像是他面对的不是李恪而是来自地狱的阴魂一样“你想要怎么样?”
“不敢动手是不是?”李恪冷笑一声“那我就对不起了,运粮”
听到李恪的命令,军队马上开始搬运粮食。李治松开紧紧握住的拳头,上面溢出来些许汗水,刚刚李元婴拔剑的时候他的心好似停止跳动了,差一点就要冲上去挡在李恪的前面,还好李元婴不敢动手,不然……,李治看着李恪,这个人还真是吓死人不偿命,但是他刚刚那么夺人的气势,任何人都会手软的。
自打从李元婴那里征来粮以后,其他的王公大臣都相继的把粮食送来,五十万石粮食算是全部征齐,李恪向劳役灾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过李治现在却有些担心,李元婴定是不对善罢甘休,说不定此刻他已经告到李世民那里了。
“九弟在担心什么?”李恪看着满脸愁容的李治,自从征粮回来他就是这样子了“是在担心父皇会因为皇叔的事情责怪我吗?九弟放心,父皇是何样的人?他是不会因为这件事处罚我的,说不定还会称赞呢?”
“父皇也许不会处罚你”对于李世民他也是了解的,说不定李世民现在正在为李恪的事情高兴,向着身边的人说李恪与他相像“可是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一定会从此嫉恨你,这样怕是对你很不利,三哥也许你当时就不该揽下这样的差事”
“九弟,我根本不在乎那些人”他不做那么这样的事情必定是由李治来做,依照李治的性子很有可能会办不好受到李世民的责备,或者可能一时脑热将所有的人都得罪了,这样还不如由他来做的好“只要是父皇喜欢不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是终究还是把那些人得罪,而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自己,算了既然做都已经做了,在纠结也是于事无补,主要的就是看李世民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了,毕竟殴打长辈是李恪的不对。
李治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宣旨让他们进宫,怀着忐忑的走着在路上,进来太极殿所有的目光都向他们转来,李治不自觉的朝着最上方望去,但是李世民的还是那般的无惊无喜,参拜过后李治与李恪等着李世民开口。
“李治,李恪,你们可知罪?”李世民开口问。
“儿臣不知犯了何罪”李治抬头看着李世民,不愿再让李恪开口,若果是李世民怪罪他一个人承担就好,不能在让李恪一人承受这一切了“儿臣与三哥奉命征粮,现在已经全部完成,是在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罪?”
“那好,看见了吗?真面前这些周折可都是朝中大臣参奏你们的”李世民扬起一丝笑容,看着李治与李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其一,强逼绅士服劳役,有损皇上仁德;其二,殴打□□亲王,有违做皇子的孝道;其三,公然纵兵行抢,有违朝廷的法度。你们可知罪”
李恪轻轻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不让他在说话,走上前一步“父皇,不知道有多少官员上奏参奏我们?”
“三百多名”李世民回答,面上也并无喜怒。
“真的是够麻利的,这么一点时间久联络了那么多的人,可是在征粮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见到他如此快的速度呢?”李恪余光看了眼包扎夸张过度的李元婴,想必他一定在李世民的面前添油加醋的哭诉看一番“父皇,在儿臣领这项差事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儿臣尽公职守,无任何的后悔,只是原本以为长安城的上千名官员至少会有一半来参奏儿臣,让儿臣真真切切的落一个千夫所指的罪名,现在看来却有些让儿臣失望”
这明明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李恪说完不仅是李治,就连李世民都笑出了声,“你还嫌参你的人不够?那好朕也参你一本,朕的征粮诏令是什么时候颁布的?一个月之前,明明知道那些人手中有粮食,为什么不快点动手,直到现在才完成征粮之事,有可行的方法为什么不早点用?你知道若不及时向灾民兑现粮食会有什么后果吗?毁渠填井,冲破潼关,冲进西京,一把大火之后大唐焉能安在?”
“儿臣知罪,请父皇责罚”李恪低下头,李世民的话意思已经很明了,就是没有责怪他做事的方法,而是嫌他把事情办的太慢,果然是他们的好父皇啊。
但是其他人听着李世民的话都打了一个寒颤,这哪里是想要惩罚李恪,明明就是在袒护他,而且还在责备其他人不服从诏令没有快些征粮。尤其是李元婴更是惊慌,“皇上”
李世民冷冷的看着李元婴“李元婴,你还有脸来告你侄子的状,你那点心思真当朕不知道吗?你的五处庄子存粮二三十万石,你早就和长安的富商商量好了,想借着这里大旱粮价暴涨,赚一笔不义之财,说穿了,你不是心疼那些粮食,你是怕井挖好了,渠修好了,你就赚不了大钱了,你口口生生骂李恪不孝,你的忠孝又在哪里?”
李元婴刚刚想张嘴辩解,李世民又继续道“朕为了关中大旱的事情心急如焚,放不下这几百万的灾民,夜不能寐,可你呢?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赚取这不义之财忘了君臣之礼,罔顾江山社稷,贪得无厌鼠目寸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是大唐的亲王,若是大唐不在了,你这亲王还有用吗?”
凛冽的目光又扫过他人,李世民哼了一声“还有你们,李恪与太子辛辛苦苦一个多月才打了一万多口井,修了几十里渠,你们却纠集了三百多名官员来参奏他们,而朕的打井诏令已经发布了一个多月才转到了京兆府尹,在这件事上你们怎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你们的心都被狗给吃了吗?”
一声怒吼让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李世民冷笑一声“李恪与太子,征粮抗旱无过,打井修渠有功,该赏,李元婴不识大体以征粮十万算是责罚,不在深究,回去以后闭门思过,好好想想这亲王应该怎么来做,想不通就不要出来了”
“臣谢主隆恩”李元婴不甘的低下头。
☆、第十二章:但愿长醉不复醒
第十二章: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治与李恪被赏赐,除了亲近的人以外其他人一个都未到,宴会上透露着冷清之意。
“算了,不会有人来了,我们开始吧”李恪举起酒杯对着在场的人道,在看到李治满是笑意的眼眸时,也挂上了笑容,只要有他的陪伴,纵使是成为千夫所指之人他亦无憾,他早就知道不会有人来的。
“谁说不会有人来了,我们这不是来了吗?打井修渠一个多月都没有急,小三怎么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了?”笑声传来,李元嘉带着一群人朝他们走来。
“皇叔,各位大人”李治与李恪忙起来迎接,相视而笑,看来这大唐朝廷之中也不是都如李元婴那般。
“小三与小九为了灾民之事忙碌,受到皇兄的封赏,我等当然要前来庆贺了”舒王李元名笑道,他早就看李元婴那个猖狂的家伙不顺眼了,只是碍于身份也没有机会教训他,此次李恪还真是给自己出了口气,做了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现在越看李恪越是顺眼,只是可惜他当时没有在现场。
“就是,小三小九干了件那么为国为民的大事,不惜得罪满朝权贵,这种胸襟我们这些人真是佩服啊”鲁王李灵夔道,他的年龄其实比李治还要小,但是辈分却摆在那里。李灵夔看了看李恪又看了看李治,李恪还好说,但是一向性格怯弱的李治居然能够做出这种事情看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先前李元嘉与他说李治的变化是他还不相信,如今却不得不信了。
“皇叔过奖了,这都是我与九弟应该做的,如果朝中的诸位大臣都能向你们一样一开始就拿出粮食赈灾,也就轮不到我和九弟出这个风头了,真希望那些人也能学学皇叔你们这般的识大体,那样我们大唐必定能够长盛不衰”引着他们入座,李恪举起酒杯“我敬各位一杯,以表达诸位心中的谢意”
“小三这话说得,同为大唐人,我们自然也要为大唐考虑,不过这酒虽是要喝,却应该是我们敬你们的”李元嘉笑道让人把两幅画交给李治与李恪“这两幅画是我昨日画好的,借此机会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贺礼太清了”
“皇兄说得对该是我们敬你们,来大家敬小三和小九一杯”李灵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治与李恪也不再推脱将酒喝了,李治对李灵夔道“素问皇叔擅长音律,不知今日我们有没有幸能听上一曲?”
“这有何难”李灵夔甚是洒脱,让人拿一把古琴开始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瞬时萦绕在宴会之上,巍巍乎如高山,泠泠乎如流水,不绝如缕,让人心旷神怡叹慕非常。一曲终了之后在场的人无一不较好的。李灵夔微微一笑“小九可还满意”
“何止是满意?”李治一直很喜欢古典音乐,在现代的时候也停了不少,但是此刻觉得以前听得与李灵夔想必如有云泥之别,再好的曲子传到了现在中间都会有流失,没有那原来的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皇叔这一曲可以算得上仙乐了,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小九这是在恭维我啊”李灵夔愉悦的笑道,以前他与李治的交往不是很多,甚至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前极少注意过他吗,对于李治他一直还停在以前的认知里,今日再见他真是变了个人,温润儒雅的笑容,谦恭却自信的眼神,向他不禁想起‘君子如玉’这句话,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摸样,却无一不让人心生好感。
“皇叔说笑了,我可是真心的赞美,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向着皇叔请教一番呢,不知皇叔可愿意赐教?”李治笑着,他很想学一学以前没有机会学到的东西。
“好啊”李灵夔答应的很爽快,“只是小九身为太子你哪里还有时间学这些东西?”李灵夔叹道,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看着李治,在李治的身上什么都好,只是他却没有看到该有的属于帝王的那抹威慑,他感觉李治并不适合当皇帝,或许做一个逍遥散王更合适李治。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一挤总会有的”也许过不了不久他就可以卸下太子这个了重任,到时候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到那时的生活,李治不禁露出了向往憧憬的目光。
“你这句话说的当真奇特,但是也不无道理”李灵夔扬着唇,越发觉得李治的性格与他相投,看来以后可以与李治多聊聊了,相信那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看到李治与李灵夔相谈甚欢,李恪心中有些酸酸的,还有李灵夔看着李治那闪亮的目光,更加让他有种想要把李治藏起来的冲动,终于还是压制不了心中的情绪向着他们走去,自从知道自己对李治的心思后,他就越来越无法压制对李治的占有欲了,总是看不得李治与别人交好“皇叔与九弟在谈什么,那么高兴?”
“没什么,只是随便说说”李灵夔抿了一口酒,对于李恪他如论如何也做不到象李治那般随意,不仅是因为李恪年龄大于他,更是因为李恪给人的严肃的感觉,在李恪的身上又是他能看到李世民的影子,似乎李恪与李世民越来越像了,也许让李恪来接任皇位更为合适。“小三,皇兄对你可是越来越满意了,每次见到他都会称赞你一番”
“那是因为三哥确实有能力,每次都把父皇交代他的事情办得很好,为父皇解忧解愁,父皇才会喜欢他”李治接口道,心中很开心,依照现在李世民的态度来看,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将可以把太子之位交给李恪了。
“确实是如此”李灵夔的目光在李治与李恪之间回旋了几个来回,身为太子竟然会对李恪受到喜爱如此高兴,李治是真的不在意还是藏的太深呢?但是他感觉李治与李恪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他们应该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尤其是李恪,看着李治时的目光总是很柔和也很专注,他对李治好像是真心的疼爱。直觉如此李灵夔还是有些怀疑,看惯了皇家的勾心斗角,竟然不再相信皇家会有真实的感情。
听到李治这般的夸赞李恪,其他的人都不禁看向他,这个笑的如沐春风的太子真的如他表现的那般胸襟宽广吗?在场的所有虽不能说全部是人精,也都是左右逢源的人,其中也不乏对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满的人,今日李治的这番话不论如何都增加了他在众人心中的好感。
李元名走到李治的身边低声道“我觉得小九其实不应该做太子,反倒是小三更合适”他的声音很低,除了李治,就只有李灵夔与李恪能听见。李元名的性格很高傲,名性高洁,做事情都是随心所欲不加掩饰,向来很少与朝中的大臣来往,但是却以美政闻名与朝野,也非常受李世民的喜欢。
听到李元名的话,三人都愣了,李恪最先反应过来,向着李元名笑说“皇叔说笑了,这样的话可别叫别人听去了,不然我可能就该倒霉了,恐怕今天以后九弟就要开始处处对我防备了,皇叔这不是在破坏我与九弟的感情吗?”
李元名看着他们笑了一声转身离去,他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已,至于会引发什么样的事情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不过他敢肯定,李恪不会没有扳倒李治的心思,而李治,不论是以前的他,还是改变后的他,都不适合坐上帝位。
李元名离开后气氛很快就恢复正常,杯盏觥瞩交错,一片欢声四起。
“三哥,你先躺好,我去让人准备醒酒汤”把李恪送到床上,李治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高兴,李恪在宴会上喝了很多酒,没想他还能一直撑到宴会结束才醉倒,这人的酒量还真不是一般的好,不过李恪真的很沉,差点把他压倒,可是除了自己他又不让任何人碰他,不然就会发火,真是个怪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他送回来。
拿来醒酒汤,李治扶起李恪一口一口喂他喝下,谁知一直听话的李恪却突然把他拉到床上压在身下,李治被吓了一跳惊呼出声“三哥?”
“殿下”听到碗破碎的声音,屋外的下人忙问。
“没事,只是不小心把碗打了,你下去吧,不用守在这里了”李治忙道,这副情景被人看到很不好。
外面没有了声响,李治刚刚松了口气想把李恪推起来,可是接下来的一幕确确实实的把他惊住了,久久没有反应过来,李恪居然吻他了?直到胸中的空气用尽,李治才回过身来,愣愣的看着醉意阑珊的李恪,他居然被这个人吻了,还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吻,而是法式的舌吻,唇齿间还有李恪的味道,似乎还能回忆起刚刚的一幕,李治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常,他不是女人无法大叫非礼,可是这个吻可是他两世以来的初吻,居然就这么没有了,而且还是给了一个男人,这打击也太大了吧?
但是李治的打击好没有结束,李恪居然又一次吻住他,这次却不仅仅是唇,想要推开他,无奈李恪的力气太大,被他握住的手怎么也挣不开。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只能接受,李治脑中闪出这么一句话,虽然是男人,至少李恪的吻不让自己讨厌,接受也不是太难,此时李治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容易妥协了,还是自己有成为同性恋的趋向?万一李恪真的要把他如何该怎么办?难道还是要妥协吗?不过幸好李恪只是亲吻,没有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情。
口鼻之间全部是李恪留下来的味道,李治叹了口气,看着已经睡着的李恪,这个人喝酒后居然会有吻人的怪癖,果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动了动,可是这人却将自己抱的更紧,根本无法挣脱,看来今天也只有这样睡一晚了。
偏过头让李恪的气息远离自己,李治打量着李恪,说实话李恪这样的男人很容易让女人动心,如果他是女人也会愿意找一个像李恪这样的人,稳重细心有安全感,或许他的话不多但是只要你能想到的他都会为你做到,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佳婿,嫁给他会很幸福,只可惜自己是个男人。脑中再次出现刚刚与李恪接吻的画面,李治不禁笑自己想多了,闭上眼睛让自己进入梦乡。
许久之后,沉醉的李恪睁开眼睛看向怀中的李治,听着他浅浅的呼吸声唇边泛出笑意,又忍不住在李治的唇上印上一吻,今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注视着李治,他心中的嫉妒越来越重,很想挡住所有人的眼睛,把李治珍藏起来,可是他也只有借着醉意才敢疯狂一次,做自己想要对李治做的事情,但是最令他激动地是李治对于他的吻没有任何的厌恶,后来他甚至还能感觉到李治的回应,也许以后他可以多醉几次,如果只有醉了才能接近李治的话,他情愿长醉不复醒。
☆、第十三章:冗杂之害遗万年
第十三章:冗杂之害遗万年
第二天醒来并没有见到李恪,李治的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李恪,虽然知道没什么,应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是心中还是有些别扭,还是暂时不见的好,谁知这个暂时不见就是十天以后了,直到李世民宣他们道两仪殿议事才再次相见。
抗旱的事情几经解决,李世民也已经下诏开了潼关,但是关中的百姓这次却没有去逃灾,还有些人听说打井修渠的事情从半路折回,李治思考着这次李世民把他叫来是为了什么?达到两仪殿时长孙无忌等人都在,李恪也早他一步到来,两人目光相对,李治又迅速的转开。
“皇上,参奏吴王与太子的那些人已经查明,有一百多人是受到滕王的唆使,另外那些人多是公布与户部的官吏,跟抗旱多少有点关系”岑文本道。
“真是可恶至极”李世民把手中的奏折摔到桌上“这是看李恪与太子把事情做的太漂亮了,心生嫉恨,自己不想做事,也做不成事,反过来等别人做了事,他们倒是有的是功夫算计人家,说长道短品头论足,朝中这些庸吏要是多了,大唐岂不是腰毁在他们手里?”
岑文本拿出一本奏折,“皇上,臣已经拟好一道章程,请皇上惩罚这些官员”
“只是处分这些官员就够了吗?”李世民接过奏折皱眉道“事情本源没有解决,早晚还是会出同样的问题,这次关中抗旱幸好用的是李恪,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遇事虽然稳重但是却干独断专行,所以才能在这一个月之内就干成这么大一件事情,这说明什么啊?官不在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书上说官不必具惟其才,就是这个道理”
“皇上所言极是”长孙无忌笑道“若是一批庸才来办理这件事情,那是绝对办不了那么快的”
李世民点点头起身道“这几天朕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大唐三省六部九寺各司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朝廷在关中打井的诏令已经下达一月之余,可是直到朕亲自去巡视才知道老百姓一无所知,如果当年打仗这样如此的拖沓,就是有再多的兵马也会被打的一败涂地。所以朕决定并省官吏,那些站着官位无所事事的官吏们,浪费朝廷的俸禄不说,废弛朝政、无事生非、互相推诿,这是要误国误民的”
并省官员就是要更加分工明确,裁去哪些冗杂的官吏,使官府的办事效力更加的高,李治觉得这一举措是非常好的,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高瞻远瞩,李恪以前也与他说过这样的事情,李治望了李恪一眼,见他在沉思又转开目光。
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忧心道“皇上,这并省官吏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战士刚歇,又遇百年大旱,百废待兴,如果现在就开始并省官员的话,恐怕会出乱子啊”
“正是因为百废待兴,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尽快解决这样事情,如果什么都像这样慢吞吞的,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要并省官吏就必须要追本溯源,弄清这么多的官吏从何而来?”岑文本道,看到李世民点头,才又开始继续“皇上,官吏冗杂之害开始于武德(李渊的年号)初,至今已有十余载,武德皇帝起兵为了笼络前朝官员,不得不大肆封官,俱吏部记载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就曾经有一天有录用上千名官吏的情况,因为如此之多的人出来做官,原本一个人能做的事现在却需要几个人来做,最后朝廷的一道公文从长安下达道州里,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是这样”房玄龄接过话道“据说武德皇帝也深受其害,动过并省官员的念头,但是武德皇帝最终并没有办这件事情,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封官是收拢人心的好事,但是要摘去他们的乌纱帽却是要得罪人的,收拢人心是极为难做的,但是要失掉他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岑大人这话是不假”沉默许久的李恪站出来道,指着李世民面前的奏折“可是你看父皇与各位大人每天都要看这么多的公文,这里面十有七八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有可能耽误其他有用的事情,这就是官吏冗杂之害,尤其是这次关中大旱的教训简直是触目惊心,差点出了大乱,由此看来并省官员的事情必须要推行。”
“父皇,三哥说的对,纵观历史,中原战乱百年人心思治,而要致治天下开创一朝盛世,依靠一个浮于人世的朝廷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废除了这种冗杂的官吏制度,让官员们各司其职,增加办事效率,切实的做到利为民所谋,才有可能的实现盛世的局面,所以治国必须先要治吏,特别是那些拿着朝廷的俸禄不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以权谋私的人是绝对不能姑息的。所以即使是整个朝廷都不赞成并省官吏,儿臣也是绝对支持父皇的”
“九弟说的对,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李恪看了一眼李治,他能感觉到李治说话时的决心,似乎李治总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想事情,这就是李治与他们在场的这些人的不同,“但是民心要如何得到,老百姓并不在乎朝廷用什么官实行什么政策,他们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谁能够让他们的生活过的好,他们就会支持谁,可是如果要是依靠着那些目光短小自私自利的官吏们别说是得民心了,恐怕迟早会失掉所有的民心,到那时大唐又当如何?安能再有立身之处?儿臣也是据对绝对支持父皇并省官吏的”
“好你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李世民沉着的脸上终于显露了些许笑容“刚刚岑文本和房玄龄说的虽有道理,但是你们要知道,现在大唐的局面与武德时已经大不相同了,以前国力羸弱,外有胡虏肆虐,内有群雄四起,自然就不能下定决心,而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四海归心大唐名扬天下,这个时候只要朕下定决心做的事情谁人能阻挡?”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次是下定了决心要并省官吏,房玄龄几人也不再开口反对。“既然如此,皇上要如何实施呢?”
“李恪这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办成了一件你们都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是靠的什么?一言蔽之就是霸道,以霸道来进行王道,朕是皇帝,所以朕要做什么他们只有服从的份,谁敢说三道四”说到最后李世民的眸色愈加的凌厉,王者之气尽显无遗。“长孙无忌,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如何?”
“皇上”长孙无忌心中一惊,面上仍是不慌不忙“臣以为不妥,自一开始臣就跟随在皇上身边,无论是士庶官员还是其他,不少是臣的门生,可谓是盘根错节,皇上若是选了臣,在行事之事难免会受制约,恐怕会误了皇上的大事,臣以为这件事情还要慎重选人,而吴王正是最好的人选,吴王办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而且在这次抗旱的事情上很有威名,很多人对他都颇为忌惮,正是这次并省官员的最佳人选”
“你说的不错,李恪确实很合适”李世民扬起唇角,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又移向李恪“你可愿意接受这项差事?”
李恪还没有开口,岑文本率先一步道“皇上臣以为吴王虽然雷厉风行,但是却是太过硬气了,俗话说‘强极则辱’有时候这个性格并不能成事,应该在加派一个文臣,一文一武张弛有道,才是最佳的方法,太子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你们两个怎么看?”李世民问当事人,心中他早就已经有了定论,也已经预料到了结果,李恪与李治这段时间相处很好,尤其是在办理事情的时候配合得当,相得益彰,这次他也是有意让两人再一次合作。只不过,李世民心中浮出担忧,李治的性格太过温顺了,以后他能否驾驭得了着朝上的众臣?尤其是李恪。
“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李恪与李治同时道。
最后李世民下旨封李恪为吏部尚书主管这次并省官员之事,李治在旁辅佐,议事结束后李恪叫住要离开的李治,这几天李治一直都在躲他,原因李恪也明白,不过他却不能说破只能装作什么走不知道,但是若是一直这样下去,饱受相思之苦的还是他,还好这次的差事又是两人一起,就算是李治不愿两人也要见面。“九弟,你好像在躲我,难道我哪里有得罪过?”
李治避开李恪灼灼的眼神,脑中又一次出现十天前的一幕,白皙的面上浮出红晕,他告诉过自己很多次要将那天发生的事情忘了,因为李恪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每次想到李恪他都在再一次想起,无论怎么甩都甩不开,所以这些天才会一直躲着李恪,可是以后怕是躲不了了,也只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没有的事,我只是最近比较忙而已”
“忙?”李恪注视着李治脸上的红晕,心中滑过笑意,面上却是严肃,向着李治逼近一步“据我所知最近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好忙的,九弟这个借口用的一点都不好”
扬起碎碎的笑容,李治后退一步,不明白李恪为何要如此的逼人,就算刚刚说他霸道,也不用立刻的用在他的身上吧?“朝中是没有什么事情,我是在陪李忠,好多天都没有好好的陪他玩了”
他还真的有做父亲的潜质,这才多长时间就那么适应了,李恪望着李治眼中的那抹温柔,心中有些嫉妒李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的得到李治,恐怕是摇摇无绝期啊,目色微沉,李恪对自己道,不能在这样下去了,依照李治拿着温吞吞的性格若是自己不表示,不逼他永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是又该如何做呢?李恪叹了一口气,对于任何事他都能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只有这一个人不行,“恐怕以后你又没有时间,九弟对这次并省官员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但是我相信三哥一定有对策了”
☆、第十四章:为君倾国又何妨?
第十四章:为君倾国又何妨?
唐朝规定吏部官员需卯时开始办公,但是卯时已过,吏部却迟迟无人到来,李恪与李治坐在里间的房中相顾无言,这样懒散怠慢的官员也难怪办事效率那么低,以后他们定要好好整治一番,彻底的改变这种风习。
“九弟昨晚没有睡好吗?怎么这么没精打采的,连黑眼圈都出来了”李恪望着李治的眼睛,为他斟了一杯茶递过去。
“还好”李治接过茶,对于李恪的靠近很不习惯,现在只要李恪接近他他就会感到有些别扭。只不过这段时间一直劳心劳力的,他休息的确实有些不好,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他还很不习惯,其实做领导也没有那么的容易。
李恪坐回位上看着李治,他也知道李治对于现在的生活很费力,可是现在李治又是不能撒手不管的,只能一步一步来,所以他才会替李治揽下许多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还会觉得自己有心皇位,这还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许以前他是有争皇位的心,但是现在若果李治有要做皇帝的心,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辅佐李治,自己所希望的不过是能够给李治一个他希望的生活,“九弟若是累了可以先去休息,以后也……”
“算了吧”李治打断他,拍了拍脸让自己精神一些“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并省官吏,剔除那些朝中懒散无用的官员,怎么能率先带头自己不遵守呢?要以身作则,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三哥你可不能徇私啊,要做到铁面无私”
能让他徇私的人至今为止就只有李治一人而已,为了他别说是徇私,就是倾覆了天下也愿意,古有周幽王为了美人一笑点燃了烽火台,若是为了李治他也愿意做第二个周幽王,就算亡国他亦心甘情愿,只可惜李治还不知道到他的心,也不会让他做周幽王的,李治想要的是看到大唐更加的繁荣昌盛,他也就只能顺应李治的想法让大唐更加的繁荣昌盛。“法外有情,世间任何事情的决断都不外乎情、理、法三字,然而情却是排在第一位的,之于九弟我只愿谈情不愿说法,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李恪说的很认真很严肃,李治看着他,这几句话为何让自己的心中有了悸动莫名的产生了紧张,仿佛是李恪在向他告白一般,一定是自己多想了,李治告诉自己,虽然龙阳在古代也不缺乏,但是也不可能就发生在他的身上。用笑容掩饰自己的尴尬“三哥居然还有如此感性的时候,真是少见啊”
“那是因为我所面对的人是九弟你,若是别人我自然是要与他说法”李恪似有深意的说,转开了注视李治的目光,他不会期望李治一下能明白他的感情,但是在自己潜移默化的暗示之下相信他迟早会明白的,就是一块冰他也要把李治给捂化。“不过九弟你一直都是个感性的人,今天怎么又如此理性的一面?”
“三哥你这是在嘲笑我吗?”李治挑起唇角,难得李恪也有心情来打趣他人“我虽然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做人的原则还是有的,这个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跨越的”
“能不能跨越,现在九弟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有些原则不是你能不能跨越,而是你愿不愿跨越,什么原则道理都是虚幻的东西,只有自己的心才是真实的,当你的心倾向于谁得时候你的原则也就会向着他倾斜”李恪不紧不慢的对李治说,他也等着李治向他倾斜。
看李恪说的高深莫测的样子,俨然很有哲学家的典范,不过他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有些时候感情时无法控制的,它会超越一切,人们也就会为了心中的感情做出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吏部的官员们直到辰时才相继到来,在外面纷纷议论着李恪这个新来的吏部尚书,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李恪都是不满的。走到面外李恪坐在书案前,见到他所有的人即刻停止了议论“参见吴王殿下”
“各位还是以官衔相称吧”李恪开口,面上看不出悲喜“一个时辰前我与太子就已经到这里了,谁能告诉我吏部是干什么的?”
“回尚书大人,吏部的职能是替朝廷管理官吏”
“你们还知道吏部是做什么的啊”李恪的声音骤然沉下“既然知道自己的职能就更应该以身作则,按照朝廷的规定卯时各部司就要开始办公,现在都到了辰时了人才来了不到一半,这样的散漫的吏部,连自己都管不了,如何去管理别人?我大唐的官员若都是这样怕是亡国之日不晚了”
“臣等知错”
“算了”李恪摆摆手“今儿是第一次,本官就不做深究了,只惩罚最后三个来的人半年的俸禄,以后谁要是在敢像今日这样不按时到这,朝廷是不养闲人的,要想清闲还是尽早回家就是了,省的浪费国家的粮食”看着下面诚惶诚恐的官员,李恪放缓了声音“都说说今日有什么事情吧,先捡重要的说”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上下旨让各州推选出十位德才兼备的人,由皇上面试后选出三位做县令,明天就要在承庆殿召见”
“选的如何了?”
“已经选好了”
“那好,即刻把他们找来,本官要看看你们选出的这些人究竟是不是德才兼备,以免到时在皇上面前丢本官的人”
很快十名从各州选出来的人就到了吏部,李恪看着他们询问一个很简单的很大而化之问题“你们以为如何能够治理好一县?”
第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似乎有些紧张,说的有些词不达意,李恪又点了一个人,这个人到时很从容,不慌不忙的开口“臣以为要治理好一县,首先要让百姓们崇尚教化,让百姓知礼而达性,要……”
李治轻笑一声,打断他“你是不是还要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那你要如何让百姓衣食足,又如何让百姓做到仓廪实?”李治问。
“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李治看了其他选出来的人,这些人应该都是一样,什么华而不实的大道理都能说出一大堆,但是要让他们办实事的时候就都无言以对了,有这样的官员怎么能奢求他们能够为百姓办事呢?“这就是你们选出来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做什么,只会是国家的蛀虫,重新选,就是不要官也不能用这样的人,别说是造福一方百姓了,这样的人不是一方的祸害就行了”
“太子殿下?可是明天皇上要召见他们的?”
“召见,这样的人领去见父皇只会让父皇发火罢了,还不如不见,父皇那里我会去说,你们重新把各州的人召集,这次我来亲自选,宁缺毋滥,必须要选出有真才实干的人”李治一向温柔的语气也变得重了起来,他就不信大唐千万人之中全部都是这样没用的人。
看到那官员还有些犹豫,李恪也发话“就听太子殿下的,赶快去办”所有人相继退出去,李恪看向李治,今日他似乎有些激愤了,不过身上却也散发出以往没有的威严,让自己无法移开目光,“九弟打算如何选拔官员?”
第2节
恋耽美
第2节
“父皇把和亲的事情都交给我了,一时间感觉手忙脚乱的”李治浅笑,看到李恪自己那颗不安飘着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不过他似乎看到了李恪眼中有几分哀怨,但是又立即否定自己,李恪怎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呢?
“需不需要我帮你”李恪很想抚展少年聚齐的眉峰,看来如今这样的生活真的不适应少年,他应该快点让父皇下决定,让少年早日脱离苦海,过上少年想要的逍遥闲散的日子。
“三哥还是好好养伤吧”
“我伤的是肩膀,又不是头,所以还是能够帮你的”看着少年不赞同的眼神,李恪决定明日要去陪着他,“九弟用过膳了吗?天色已晚九弟不应该出宫的,虽说现下长安安定,若是出了意外怎么办?今日就不会宫住在我府上吧”
李治无奈的撇撇嘴,李恪还真的把自己当成小孩了,要知道他在现代的年龄可是比李恪大,不过他的关心却令李治感到温暖,“就依三哥吧,不过我还真是饿了,还劳烦三哥为我准备些东西果腹”
次日还未等李治起床李恪便已经穿戴好叫他起床,打开门李治看着李恪身上的朝服,“三哥是要进宫吗?为什么不在家休息?”
“总是在府里闷得慌,想出去看看,九弟赶紧收拾一下,我们进宫”李恪进入房间,少年身上的衣服有些凌乱,睡眼惺忪的样子很可爱。
他这个借口真的很拙劣,别说是两日,就是两个月,李恪也不会感觉到闷的,李治知道李恪如此是因为自己昨日的话,他为自己做的实在是太多了“三哥的伤怎么样了?你还是在府中修养吧,万一加重了就不好了”
“无妨,我又不是女人没有那么娇弱,以前比这更重的伤我都受过,这只是小伤而已”李恪很不以为然,以前他也是跟随着李世民打过仗,有一次被箭射伤比现在要严重很多,若是这点小伤都受不了以后又怎么能威慑天下?
看他这般,李治知道劝解无效,只好作罢,“三哥昨日父皇问我禄东赞这个人如何”
“禄东赞?”李恪思考“这个人是松赞干布手下的一员大将,虽然不识文,但是却有勇有谋,更善于用兵,而且吐蕃进行的很多革新他都有参与其中。而且近日表现的也超出常人,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李恪的说法与李世民差不说,这才是识人知名,李恪果然是更适合那个位子,相处时间越长李治越发现李恪与李世民相像,也对他更加的折服,唐朝也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长治久安盛世不帅。
“九弟,已经进行了三场考验,吐蕃都胜出了,余下几场不论他们能不能得胜,文成公主都必然会嫁入吐蕃,果然与你说的相符”如果以前他还有些怀疑李治的话,现在已经是再无任何的怀疑了。
“是啊,历史没有偏离,文成公主入藏是必然的”李治叹道,忽然想起如果历史真的不会偏离,那么自己就会登上皇位,成为唐高宗,然后武则天专政,这些他都还能接受,但是李恪以后会死在自己的手中,这个事实他无法想象,更加不愿意让李恪死去。所以不论如何都要去争取,哪怕是螳臂当车。
“九弟”李恪唤道,看着突然走神的李治。
“恩,三哥我们走吧”注视着李恪唇边的笑容李治心中更加的坚定,这真心对待自己的人他不会让他走上命运的道路的,纵然是命不可违,纵然是要逆天,他愿意试一试去改变一切,他自己能来到这里不就是一个变数吗?
二人到皇宫时,各国的使臣也都准时的到来,让人运来松木百段,李世民说出了此次的考题,这道题是李治出的,要得出答案很简单,也有很多的方法,可是,即使李治看来简单的问题还是难住了很多人,最终还是禄东赞率先想出了辨别之法,他令人将木头全部投入水中。因为木头根部略重会沉入水中,而树梢那边较轻却浮在水面,要辨别出木头根梢显而易见了。
禄东赞的方法不是李治所想的,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得出了结论禄东赞再次获胜,它是利用密度与浮力辨别,李治很好奇这个禄东赞是不是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不知道吐蕃使者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见李治问所有的人都看向他,想听他能讲出什么故事,李治垂眸微笑“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冲非常的聪慧。孙权曾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但是他们都不能想出称量的办法。只有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的重量,既可以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照这个办法做果然的得出了巨象的重量。依我看来吐蕃使者的方法与曹冲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子殿下,我并没有听过这个故事,不过对于殿下说的这个曹冲却很敬佩,中原文化果然是博大精深”禄东赞看着少年,从他话中可以推测出这个考验应该是他出的,如此年龄竟有这样的机智,大唐的确不负盛名“不知太子殿下可还有其他的辨别之法?”
“自然是有其他的辨别之法,可以通过树木的年轮辨别,也可以用平衡的方法辨别,不过吐蕃使者的方法却是最简单明了的”李治命人把他说的方法演示一遍。
第四个考验结束,众人都会驿馆休息,但是第五个考验却来的有些突兀,令众人有些措手不及,这天晚上正在各国的使者为第二天的考验养精蓄锐之时,突然得到李世民的传召,让他们道宫中商议事情,众人都心生疑惑,想着是不是又一次的考验,开始在心中猜测,但是却想不出大唐究竟会出什么测试,只能做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准备。
果不其然,到了皇宫后李世民向他们说出了本次的考验,就是让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这个考验一说出立刻有人露出兴奋的表情,不过很快就有人笑不出来,因为看似简单的考验却并不简单,大唐的皇宫建筑极为复杂,而且还很相像,他们也不熟悉,来的时候因为有人带路他们并没有记路,现在由自己走出去有很大的难度。
今天的皇宫注定了是一个不眠之夜,各国的使臣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可是却没有找一丝光亮让他们可以随之出去。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人仍然是禄东赞。也许真是是幸运女神的关顾,想到初来乍到长安,路途不熟,为不致迷路,禄东赞就在关键路段特别留意了一下,做了记号,结果,他就是凭着自己事先做好的记号,再次地取得了胜利。
在休整了一日后,第六个考验接踵而来,大殿上但见衣著华丽、相貌仿佛的100名宫女,分左右两队依次从宫中排开,轻盈、潇洒、俊美,看的人眼花缭乱。使者都没有见过文成公主,一下蒙在当场,不知该如何辨认出哪位才是文成公主。
这时禄东赞走到众多宫女的面前,仔细的观察后开口道“文成公主是大唐的金枝玉叶,贵为□□的公主自然是有神明庇佑,她出现的时候的上方总会有祥云笼罩,驱祸避害,所以头上有祥云的哪个就是公主”
听了禄东赞的话,不仅是宫女,就连大殿上的大臣们也朝着一个女子的头上看去,这个被人注视的女子自然就是文成公主,李治忍笑,这禄东赞分明在故弄玄虚,但是却获得了正确的答案,这份应急的智谋也的确让人佩服。
“吐蕃使者果然是机敏过人,看来文成公主入藏是势在必行了,其他的使者想必不会反对吧”李世民大笑,扫视了一周,他国的使者们都心甘情愿的点头同意。
几日后一声声势浩大的送亲队伍启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第八章:初为人父当如何
第八章:初为人父当如何
送走了文成公主,李治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不曾想刚刚回到东宫等着他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殿下,恭喜殿下,刚刚刘氏为殿下诞下一个小殿下”一直跟在李治设你变得宫人张文见到李治回来,快速的跑向他急于告诉李治这个喜讯,这是李治的第一个孩子,着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他有孩子了?李治的脑中哄的一声一片空白,这个孩子来的太过突然了,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而且严格来说这个孩子还不是他的,至于张文口中的刘氏他更是一点印象都没有,连见都没有见过,以前的李治宫中的妃子他根本不关心,也没有宠幸过任何一个,这个突然间来临的孩子他该以何种心情对待?
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吗?李治知道只能也应该如此,占据了被人的身体,就应该承担他所应该承当的责任,更何况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他知道没有父亲的还是心情是如何的?也不愿意让这种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且这个别人还是与他有血缘上的关系。
不过知道是知道,他心中还是有些隔阂别扭,有些无措,首先他这个身体才十几岁,在现代还是未成年,竟然已经有了孩子,与其说是儿子还不说是弟弟更好;其次他本跟没有任何做父亲的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这个孩子才是应该有的态度,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孩子的母亲。
“殿下,殿下”张文唤了几声,有了孩子殿下不是该高兴吗?为什么他从殿下的面上看不出任何高兴的表情,还不如说惊讶无错更为妥当,张文有些疑惑,难道是初为人父殿下不知道该怎么办?不适应吗?
“恩”李治回神,或许是自己想的太多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船到桥头自然直,或者他也可以把这个孩子当做以前的弟弟对待。虽然有些突然,无论如何这个孩子都是他无法推卸的责任,不能逃避的,再说养孩子也不是那么的难。
“殿下我们是不是要去宜秋宫看小殿下?”
“自然是要去,走吧”李治转身,第一次去后宫心中有些不自在尴尬,努力的让自己镇定,但是见到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很平静的对待。
见到李治,除了在床上躺着的刘氏,在场的人包括太子妃都向他行礼,李治面上挂着浅浅的笑容,眸中出现温暖的神色。走到刘氏的床边“你辛苦了,要好好的把身子养好”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值得尊敬,所以李治这句话说的很真诚。
“能为殿下生育子嗣是臣妾的骄傲,怎么会辛苦呢?”刘氏含情脉脉的望着李治,在他有孕的后两个月,李治从来没有来看过自己,她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惹李治不满,为自己担忧的同时也在为腹中的孩子担忧,若是李治不喜欢他们该如何?不受宠的嫔妃与皇子在宫中又该如何生存?今日见到李治终于把心放下了,至少李治对她没有厌恶,殿下依然是以前那个温和的殿下,也许是这段时间他太忙了吧。
“是啊,能为殿下延续后代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福气”太子妃笑道,示意宫人吧孩子抱来“殿下快看,这就是殿下的第一个孩子,我看着他与殿下有几分相像呢,肥嘟嘟圆圆的,多可爱”
李治把孩子接过来抱在怀中,动作有些僵硬,这么小的孩子他还是第一次抱,小小的,脸还没有他的手掌大,因为刚刚出生,小脸还皱在一起红红的,紧紧的闭着眼睛,莲藕般得手臂微微扬起,整个身体只有他手臂的一半长,这么小的一个生命,会逐渐的长大,生命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或许是身体与孩子存在着血缘关系,李治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孩子,也有些期待他长大时候的样子。
第二日知道孩子存在的李世民大悦,立刻到东宫去看,并为孩子赐名李忠,李忠,这个名字好像并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对于这个名字李治不是很满意,但是也无法反对,只好在心中想着孩子的小名。
“治儿也已经成为父亲了”李世民说的格外感慨,自然的又想到李承乾,当初李承乾有孩子的时候他是何种心情,好像比现在还要高兴,现在却是这样的一番景象,果然是世事无常,身为帝王比一般人更加的无奈身不由己。
“父皇,九弟”走进房间,李恪向李世民行礼后,把手上的礼物给李治,“九弟恭喜你喜得麟儿”
“恪儿也来了”李世民眉间的愁意稍减,“你比治儿大许多,至今却没有孩子,也要抓紧了,有没有看上哪家的女子,父皇指给你”
眼中的余光瞧见一旁的李治露出戏谑的笑容,李恪面色不变“多谢父皇关心,儿臣府上已有不少妻妾”停顿了一下,李恪朝李世民跪下,“父皇进门之时儿臣见你面带愁色,是不是想到大哥了,儿臣以为此时大哥定是知道自己错了,也在思念父皇。黔州地处偏远,贫困异常,大哥自小没有吃过苦,在哪里定是不适应,父皇不如把大哥调回来,也能一解父皇的思念之苦”
李世民低头凝视着跪在地上的李恪,似在思量他的话,许久才开口“你有这份心就好,不过承乾犯下如此大的过错,是不容宽恕的,当初能留下他已是不易,如今还要让他回来这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我是一国之主,更加不能罔顾国家的律法”
“父皇是一国之主,但也是一家之主,更是一个父亲,父亲思念儿子想要见到儿子还需要什么理由吗?”李治不忍看到李世民伤心,相比于其他的皇帝,他觉得李世民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父亲,对于他们也是真心的疼爱。只不过帝王的身份给了他束缚,让他无可奈何,不得不割舍掉儿女私情。
“父皇九弟说的对,您也是个父亲,思念儿子是人之常情,就算不能把大哥调回京城,也可以让大哥去为皇后守灵”李恪提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李世民摆摆手,不愿再提此事,“行了,我先走了,你们聊吧”
“做天子真难啊”李治望着李世民苍凉的背影感叹,这个时候他只是一个父亲,明明比谁都要思念李承乾,可是为了天下的安定,他只能狠下心来做出这样的那样的决定,千古一帝背后的悲凉有谁会知道?
“所以九弟才不愿意坐上父皇的位子吗?”李恪拍拍李治的肩膀,不愿意从李治的眼中看见悲伤的颜色,他知道李治对于这样的事情比谁都看得清,但是李治又无法摆脱,因为他太重情了,别人给他一份好,他愿意还给十分,纵使是面对那并不是给他的关心,他亦是结草相还。
这样的李治又如何能做得到逍遥一生?他早已经背负了太多的包袱,所以为了如他所愿自己愿意为他卸下那些包袱,替他承担,让他做回他希望的自我。你之所欲,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所不欲,我愿粉身碎骨以灭之。
李恪知道他此生都逃不出李治这个人的束缚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对于这个李治他已经刻在了心上,永远都不可能放下了,是的,他爱上了这个本应为弟弟的人,无法自拔不可救药。昨日在得到他有孩子消息的时候,脑中突然出现李治与其他的女子缠绵的画面,顿生愤怒,手中的茶杯都被他握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不愿他碰任何人。一瞬间他竟然升起想要把李治圈禁在身边的想法,想要他只属于自己,想要占有他。
这不是他应该有的想法,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李恪发现不知在何时对于李治的感情已经变质,不,也许一开始对于李治他就存在着其他的想法,不然他不可能对李治心软,不可能为李治做那么的事情,更加不可让自己的情绪总是随着李治变动,或者在那次惊马时他就应该发现自己的感情了,这份不伦之恋……
“三哥知道的不是吗?”李治勾了勾唇,却无法抹掉眸中的哀伤,直到手上有温度传来眼中才有了焦距,“三哥要不要去看看李忠,父皇刚刚给他赐名了”
“你很喜欢孩子吗?要知道那并不是你的”李恪看着李治眼中因为提到李忠是散发的光彩问,他不喜欢李治因为别人露出的情绪,在发现自己的心思之后更甚,对李治的独占欲更强,可是却不能表现出来,怕别人发现,也怕被李治发现,这份恋情在他没有足够强大之前他不想表现出来,因为知道这会给他和李治带来什么。
;李治苦笑的看着李恪,“三哥非得这样提醒我吗?”他的心中已经够别扭了“我也知道这样,但是他毕竟是‘我’的孩子不是吗?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与其矛盾不已还不如接受的好,反正养一个孩子也不是太难,看着他成长也是很有乐趣的事情”
“你能想通最好”李恪压下心中的不适,这样做是最合适的,一个孩子是没有什么,可是太子宫中的女人却是太多了,他虽知道李治对她们没有什么,可是难保就不会发生什么,要知道李治现在的年龄正是容易动情的时候,“九弟可曾想过再选妃子?”
“三哥是在说笑吗?我现在还小,不想考虑这样的事情”未成年生子已经是够打击他的心脏了,他不想在给自己找那么多的麻烦,现在也没有心情想这些,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他也许会找一个相守一生的人。
“都已经是父亲了九弟还能说自己小吗?”听到李治的话李恪心情好了不少,语气中夹杂着调侃,最好他永远都没有纳妃的想法。
怎会听不出他的调侃,李治轻笑“我是不小了,在现代的年龄比你还要大,那么你是不是也叫声哥来听听”
他这副摸样自己能叫出来才怪,李恪转移了话题,“我们去看李忠吧”
☆、第九章:关中大旱一时急
第九章:关中大旱一时急
贞观十七年,至秋不雨,关中大旱。李世民下令奖励打井修渠抗旱,一个月后又亲往郊外巡视,了解到自己下令打井修渠一个月了,百姓还不知此事,很是愤怒。
“岑文本,打井只是朕已说了一月有余了,为何关中百姓仍没有打出一口井,你们中书省是做什么的?”朝堂之上李世民愤怒道。“朕亲自交办的事情都敢如此怠慢,公文如今才穿到州中,拿药再传到县里要等到何时?等到秋后在打出井来,又有何用?”
“是臣督促不利,请皇上降罪”岑文本垂首道。
李世民冷哼一声,又向着房玄龄道“听说关中百姓开始逃亡山东去了,潼关守将为什么不进行阻拦?”
“不是他们不阻拦是臣不让他们阻拦,自古以来关中灾难,灾民东出,山东灾年,灾民西进,百姓早以习以为常,可是今年在旱灾比往年都大,灾民也大大超出往年,若是把灾民悉数堵截,秋后关中必将四处都是灾民,将危害京畿,臣是想让灾民东输,以缓解关中的压力”
李世民拍案而起“京畿,你们就只想到京畿,这个手掌大的地方,隋朝是如何亡的,就是因为灾民遍地,最后这些灾民凝结在一起,成了流寇酿成了祸患,前车难道还不足以为鉴吗?自武德九年我大唐也是灾情严重,所幸的是还没有造成大乱,若是不防微杜渐,迟早会遭致蚁溃之灾,所以潼关必须堵起来,关中灾民一律不许外迁”
“皇上”房玄龄疾首继续劝解“要三思而行啊,潼关不堵,灾民三三两两的东进,总不至于全部崩溃,若是堵上这个通道,万一抗旱不及,到时上百万灾民聚集在潼关关前,要想在疏导他们就不知要费上多大的周折了”
李世民冷冽的目光扫过朝堂之上的大臣,“朕在长安,你们也在长安,六部官员在长安,尚且堵不住这些灾民,到了山东那些州县又如何堵得住?”慢慢的坐下身,李世民不愠不火的道“别忘了天下各州因为战乱四起灾情严重,百万灾民东进如飞蝗漫野,他们走过的地方还可能会出现新的灾民,到头来关中人口尽失,山东又起纷乱,大唐会成为何种模样?”
听到李世民的话朝堂之上一片肃然,沉默片刻长孙无忌走上前到“皇上臣等知道皇上是顾全大局,但是臣以为房大人之话也不无道理,丰收之年观众可以养活三四百万人口,而今年大旱来势凶猛,皇上臣算过一笔账,如果旱灾继续,就会有一半的人口没有粮吃,那就是一百多万人,如果不让他们离开,那朝廷就要为这一百多万人解决一年口粮之事”
“可是如今,朝廷要养几十万军队,还有大量的草原南迁百姓,如此多的粮食,皇上我们又该去哪里筹集?要是筹不到粮食,这上百万的灾民要么饿死,要么成为反贼被朝廷杀害,总是不管怎么死,都将是大唐的一幕惨剧啊”说到最后长孙无忌仿佛看到了那时的景象,面上尽是不忍之色。
但是李世民却扬手止住他继续说下去,勾起了一抹冷然的笑意“你给朕算账,那么朕也给你算一笔账,如果各级官吏同心协力,组织关中人口十户人家打一口井,再组织百姓多多的修沟渠,把泾渭之水引来,就算长时间不下雨那些沟渠也可以大致养活是五十万的百姓,朝廷再从各处节省从南方设法调来粮食也可以解决五十万灾民的口粮,至于另外的四五十万人口的粮食,朕就不信老天真的会那么狠心,定会给他们一条活路,相信再过不久就会下雨了”
“儿臣以为父皇所言甚是”李恪上前一步,“灾民逃荒已经成为积习,从汉末至隋朝都没有能够真正止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每一朝每一代都没有真心的想要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灾民们只能自谋生路,历年积累,他们是越来越害怕灾荒,越来越不相信朝廷,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家舍业的亡命他乡,所以这关中大旱才短短的时间久走了两万多人”
李恪抬头看了一眼李世民,见他在认真的聆听继续道“父皇,儿臣以为关中旱情虽然严重,但是如果父皇的决策得到实现,那就是大利,利就在于父皇根治的不是一年的旱灾,而是几百年以来逃荒的旧俗,如果连如此大的旱灾我们都能让百姓安然渡过,以后在有什么灾难百姓也不会怕了,就敢也会愿意留下来抗灾,这样下去天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我大唐江山才能真正的永固了,儿臣相信人定胜天,我们一定能够渡过这次的大旱”
“吴王说的好,人定胜天”李世民终于露出了笑容,“打仗靠的是一口气,应对荒年靠的也是一口气,自今日起关中抗旱就是朝中第一要务,朝野要上下同心,共同对抗这次的旱灾,朕就不信打井要比消灭敌人还困难?修沟渠要比攻城池要费力,更不相信苍天会对我大唐如此的残忍,非要把我们旱死不可?”
商谈过后李世民立即下令封堵潼关,并赏钱让老百姓打井,不过打井之事仍然是进展缓慢,潼关有在短时间内积聚了上万灾民,甚至出现灾民与潼关守将冲突的现象,李世民闻信后大怒。
“皇上,打井之事进展缓慢不是没有原因的”长孙无忌躬身劝解“现在灾情严重,粮价暴涨。两千文钱才能买一点粮食,老百姓焉能下力气去打井?”
“这么说打井的事情要停下来吗?潼关前得灾民聚集的越来越快,迟早会出大乱的”李世民的目光愈发的阴沉。
“皇上”房玄龄道“洪水若要来挡是挡不住的,臣以为还是趁着灾民没有凝结酿成霍乱,早些疏导为好”
着绕来绕去又绕了回去,李治上前道“父皇儿臣以为现下是浅贱粮贵,所以赏的钱并不足以让百姓安心,不如改赏钱为赏粮,这样老百姓定会下力气去打井,关中水井遍地,老百姓才能稳定下来,聚集在潼关前得灾民自然也就会散去。”
没等李世民开口,房玄龄就提出疑问“此计虽好但是却难以落到实处,从难道运粮的速度来看只能勉强维持军粮与南迁灾民所需,那里还有余粮赏给关中的百姓”
李治在刚刚开口时就已经想过这个问题,“父皇可以征粮打井,俗话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旱灾对普通的老百姓虽然是毁灭性的灾难,但是对于那些大户却不算什么,他们家中定有不少的存粮”
李世民思量了一会点头同意“你们立即推荐一个人领这项差事”
这是一件得罪权贵的事,没人会愿意出面经办,大殿上顿时沉寂,许久在李世民的眸色愈加阴翳的时候岑文本开口道“臣以为这项方案是太子殿下提出的,所以交予太子殿下来办最为合适”
“父皇”听到岑文本把李治推上来,李恪未加考虑向前请命“儿臣愿意担此重任,在一月之内儿臣定当征粮五十万石交予父皇”
“好,恪儿有如此决心何愁征不到粮食,征粮之事朕准许你便宜行事,用这些征粮打五十万口井,修三十里沟渠”
“儿臣遵旨”
走出太极殿,李治跟上李恪的步伐,征粮之事是极为得罪人的事情,关中遍布着大唐的功臣勋戚,要征粮就避不开他们,如果行事谨小慎微只求自保,就征不到粮食,无法向李世民交差。反而言之若是要征到粮食就一定会成为众矢之的,打井功成之时就是众叛亲离之时,所以在朝上才没有人愿意承担此事,甚至连举荐人都不敢。但是李恪却毛遂自荐,这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李恪是害怕李世民把这样的事情交给他做。
有些人总是把好话放在口边,但是真正做的却很少,有些人从来都不说,只会默默的以行动表明,李恪就是如此,想一想来到大唐以后李恪为他做了多少事情,就像是为他遮蔽风雨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不然他哪里有那么清闲的生活,恐怕早就被这无情的政治吞没了,这份情他该如何偿还?“三哥”
“怎么了九弟?”李恪转身看着他,今日他就会动身前去处理征粮打井之事,怕是要有一段时间不能再见,还没有离开就已经开始想念,看来李治于他已经深入骨髓了。征粮之事的厉害关系他比谁都要清楚,他不愿意面前这个温柔和煦的人面临那样的险境,所以只有自己承担。
“三哥打算什么时候行动?”既然无法偿还,他只有铭记于心。
“回去收拾一下就去,我不在这段时间你要小心,做好分内的事情就好不要出风头,有什么事情派人通知我”明明知道他的年龄可能比自己还要大,做事也非常的谨慎,可是不在李治的身边自己就是无法放心。
“三哥还真当我是小孩了?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也要小心”因为李恪的话心中好像安放了一个暖炉般暖意流淌,但是他却有些对李恪这次的行程担心,征粮之事将会受到多大的阻碍谁也无法预知。
“恩,我走了”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第十章:征粮难于上青天
安排好事情后李恪立即将李世民下达的诏令在观众四处招贴,老百姓们看到诏令以后犹如看到了希望,纷纷离开潼关回乡打井,打井修渠进展迅速,可是征粮却遇到困难,许多王公贵族都拒绝交粮。
“殿下,各县打井的进度十分迅速,依照这个速度也许二十多天就能完成皇上的命令,但是”随来的官员犹豫了一下道“臣以为打井修渠只是还是不要进行的太快为好”
“这是为何?”李恪看着这个官员问道,其实个中的原委他已经想到,也只是如此一问,余光看到同来的李治,凌厉的目光瞬间变得柔和,原本以为他们会有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不能见面,没有想到李治会主动请旨随他同来,也许李治并没有同他一样的心思,对于自己也仅仅是兄弟间的感情,但是这份关心也是让他欣喜不已。
“臣知道殿下是想为关中办实事,可是殿下如果打井修渠的事情办好了,许下的粮食该如何兑现?”见李恪露出疑惑,官员继续道“虽然有皇上下达的诏令,但是粮食却征不上来,三天了,征来的粮食还不过几百石”
“几百石?”李恪沉下目光,虽然知道粮食的征用会受到阻碍,但是却没有想到会如此的困难,竟然敢明目张胆的不听诏令,“看来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根本不知道老百姓的难处,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到哪天官逼民反看他们还能如此的淡然吗?征粮的事情你们就不要过问,只要快些打井便可,我会亲自去会一会他们,就不相信父皇的诏令摆在那里,他们敢公然抗旨不尊不成?”
“三哥,你若是要亲自征粮,还要计划好才行”在所有官员离开后李治对李恪道,“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欺上瞒下的官员比比皆是,若是李恪直接上门去征粮难保他们不会产生什么对策,官场上的人都是人精。
“这个我知道”李恪扬起嘴角,每次看到李治对他关心的眼神都止不住信心的喜悦,不过他从来不做没有把握之事,征粮的事情他早已经想好了对策,对于那些拒不交粮的乡绅他有的是办法,只不过那些皇亲国戚却有些难办。“九弟不用担心,有些人就是欺软怕硬,既然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无用,那么久只有用其他的方法,你就看着三哥如何把粮食征来吧”
次日李恪向所有的征粮大户下了请帖,邀请他们一聚,这摆明了是鸿门宴,但是李恪的名号称谓在那,除了一些亲王国公几乎所有的人都来了,知道再等下去也是徒劳,李恪举起酒杯“诸位,多谢你们赏光,本王这次再关中征粮打井,奉的是皇命,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但是本王认真,你们却不认真,皇上的诏令已经下了十多天,可是本王派去的人到你们府上却讨不来一粒粮食,诸位的面子很大啊,所以本王只好自己来讨,来喝了这碗酒本王就给诸位好好的算一算账,看你们为什么拿不出着粮食来”说完李恪握着酒杯看着下方的人。
谁知李恪说完下面鸦雀无声,勾了勾唇角,李恪一扫众人,“怎么不敢喝,还是怕酒里面有毒?放心本王还指望你们征粮呢,讨好你们还来不及呢,这可都是上等的好酒,你们不喝,那本王就先喝了。”喝下酒下面仍然没有任何的动静,用力把酒杯放在桌上,发出碰撞之声,下方的人被惊住,忙拿起酒杯饮下。“这就喝完了,咱们也该算账了,是你们自己上来呢,还是按名册上一个一个来呢?”
“王爷”有人站起来道,一幅为难的样子“不是我等不想交粮食,实在是年景太差,我们吃糠咽菜已经数月了,又要上哪里去交出这么多的粮食呢?”这人说完下面即刻得到他人的符合,仿佛是深有同感。
议论声中出现一声轻笑,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治起身走到这人面前,面上带着和暖的笑容让人感觉如沐春风,他实在看不下去这帮人卑劣的演技,明明是富得流油,平日里也耀武扬威的模样,现在却一个一个像小绵羊的似地,但是再怎么装也是披着羊皮的狼“你是以故襄阳郡公的弟弟吧,我若是没记错的话,你在长安县里有两百亩地,在扶风县有三千四百亩地,还有店面两家,你吃糠咽菜,不觉的这是个天大的笑话吗?”
这人顿时没有了言语,看到李治还想在说什么,李恪打断了他,这样的事情不适合他,还是自己来吧“你们这些人都是长安中的富豪,不少还是世袭的勋戚之族,可你们看看自己,关中大旱,百姓在火热之中,可是你们却无动于衷,还有一点乡绅勋戚的样子吗?好既然如此本王就给你一点一点算清楚”
李恪站起身走到李治的面前以眼神抚慰,不让他再开口“眼下关中大旱,打井挖渠之事吃紧,急需粮食劳役,按照皇上的要求修渠还需要劳役五千人,自明天起要是不愿意交粮食的,可以与我们一起修渠,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完事,一方土抵一升粮食,着不算过分吧”
在座的都是什么人?乡绅富豪,挖地修渠这样的苦他是没有一个能受得下来的,“王爷,皇上让你按亩收粮,但是却没有让你来抓丁啊,我们在坐的这些人都是有祖上的功劳的,可以不用服劳役的,王爷可不要把事情做过头了,违背了朝廷的典制”
“典制?”李恪低低的笑出,阴森的目光如一道湍流,把在座的人冲击得有点发懵,“我还告诉你了,你不要那朝廷的典制也压我,什么是朝廷典制?尽忠王事,照着皇上的心意办事就是最大的朝廷典制”
李恪拿起桌上的酒杯“抓丁怎么了,那些不顾黎明百姓死活的人,不顾王命的人,该抓丁的就得抓,皇上也是说了准许我便宜行事”握着杯子的手稍松,在地上发出破碎的声音“就这么说定了,明日本王在堤堰上等着你们,若有不来的,本王可有的是兵去府上请人”
“王爷,我们愿意交粮”看到李恪这番不似说谎的样子,立刻有人上前同意交粮。
征粮之事终于有了进展,吐出胸中的污浊之气,李治对着李恪笑了笑,两人相携离去。
“三哥,这顿鸿门宴共征集了多少粮食?”心情终于舒畅了一些,李治把视线从地图上移到李恪的身上。
“有二十多万石吧”
恐怕此时那些富豪乡绅正在家中骂着李恪呢,不过想起在鸿门宴上李恪的模样,霸气威严,震慑四座,果真是有帝王的风范,让人为之侧目“三哥我想现在定有很多人恨你恨得牙痒痒”
“做大事不挨点骂怎么行?”只要不是李治被人骂就行,他无所谓。但是这件事情还不能高兴的太早,二十多万石粮食还不到要求的一半,接下来才是难啃的硬骨头,重头戏。
“三哥接下来的那些人怎么办?”笑容隐去,李治换上了一副忧心的表情,剩下的那些人要不就是亲王驸马,要不就是国公什么的,他们地多封户也多,岁数大辈分高,对这些人以前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此时李治真的很想喊出当初革命时的口号‘打土豪分田地’。
“九弟可知这些人之中谁交的粮食最多?”李恪很想抹去李治眼中的所有负面的感情,抚平那眉间的愁容,“是我们的皇叔李元婴,他一人就要上交十万余石粮食,关中大旱,粮食价格暴涨,他是想借着这个机会发一笔不义之财,这等鼠目寸光之人留着他们迟早是个祸害,但是这次我必定会让他们拿出粮食,就是用抢的也不会放过他们”
李治望着李恪,那自信的摸样,仿佛他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一样。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李恪最后真的是用抢的方法要来的粮食。
两日后粮食没有收上来,但是灾民们却闹起事来,差点与驻守的官兵发生冲突,李治与李恪闻讯李恪赶去。
“现在是修渠的最后期限了,可是也是兑现粮食的最后期限了,你们这些人只记得修渠的事情,怎么不记得要兑现粮食?我们听人说你们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粮食给我们,我们辛辛苦苦没日没夜的干了那么长时间,就全靠这些粮食度荒呢,你们若是没有粮食我们该怎么办?所以不发粮食,我们就不修渠了”
“不修渠,你们要干什么?”李恪快步走来,先前的话他没有听到,但是最后的拿几句话却是听得清清楚楚,看来征粮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必须要尽快的实施,不然局面很有可能要是去控制。
“你们都以为这是在为朝廷修渠吗?不是的,这是在为你们自己修渠,是在为你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修渠挖井,这个月大家是怎么熬过来得,你们比谁都要辛苦,如果不是天旱的的厉害这份苦谁愿意来吃,这渠这井都是你们的血汗,你们当真要半途而废吗?”
“我们知道你说的对,这个月为了修渠挖井我们几乎人人都拖了一层皮,可是这活干的苦,到头来的不到粮食我们才更是恨得慌,就是不忍心也不能在干下去,甚至还想毁了他出口恶气”
“毁了渠填了井,你们连喝的谁都没有了,日子要怎么过?”李治看着这群劳役心间浮出丝丝缕缕的悲凉,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情,最先遭受到痛苦的永远都是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果真是千古箴言啊。
“反正呆在家里也是饿死,和往年一样,我们要去山东逃荒”
“都闭嘴”李恪扬声呵斥躁动不安的人们,“听着,给本王一天的时间,本王定会让你们见到粮食,不过你们必须把剩下的渠修好,如果那时你们领不到粮食,本王就与你们一起毁了这渠填了这井,然后带你们冲出潼关”
掷地有声的言语响彻在每个人的心间,他们陆续的回到了修渠的地方继续开始继续修渠。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第十一章:冲冠一怒所为何
一天的时间要筹集那么多的粮食,这好像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恪又为什么会向灾民们许下如此的承诺?前几天他们两人几乎每天都在那些皇亲国公的府邸见奔波,但是成效甚微,没有一个人肯给他们好脸色,现在一天的时间他们又如何愿意征粮呢?李治的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李恪不会是真的想要抢粮食吧?“三哥你究竟打算如何做?”
“还能怎么做,好话我们已经说完了,先礼后兵,既然没有人听他们愿意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么我也只好成全他们了”李恪很平静的道,这样的结局他们一早就已经想到,说着对身旁的其他人说“哲威,集结军队,我们去收粮食”
真的要去抢,听到李恪的话后李治居然觉得有些热血沸腾,确实有些时候对付那些张狂的人软的是不行,他霸道你要比他还要霸道,他能让他服服帖帖的听话,对待那些不知人民疾苦的高管权贵就更应该还给他们以颜色,“三哥我觉得你早就该如此做了,有时候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像他们这样的人我觉得就应该时刻的敲打,最好让他们都去种田也体会一下老百姓的的疾苦,看那时候他们还能不能如此的安之若素”
李恪转头看着李治,那张脸上满是愤慨刚毅之色,没想李治这样温润柔和的人也会有这样的一面,竟然也会散发出霸气,不过这样的李治却也更加的耀眼,深深的吸引他的眼球,“九弟说的对,以后若是我做了皇帝,一定要让他们都去种田,体会农户的艰辛”
率领着军队,两人直接去了李元婴的粮仓
“站住。你们是干什么的,不知道这里是谁的地方吗?”粮仓中的人见到军队不但没有任何的惊慌,反而更加的耀武扬威。
“奉吴王谕旨,征粮十万石”
“吴王?吴王是谁?你们都吃了豹子胆了吗?看这是什么地方,看清楚了,这里可是滕王的粮仓,还不快给我滚出去”
缓步朝着大喊的人走去,李恪平静的面上出现一丝冷笑,扬手对着那人就是一个耳光“记住了,我就是吴王,运粮”
“慢着”那人从地上起来,看着李恪有了惧意“王爷,你不能运粮,王爷的脾气你也是知道的,他要是……”
“要是如何?”李治轻笑“你以为这个时候再拿你的主子来压我们有用吗?”既然已经来了后果他们就早已经预料,根本就不会再怕滕王,不过刚刚李恪的那一巴掌他的还真是过瘾,这等狐假虎威的人就该教训他们。“继续运粮”
“都住手”闻讯赶来的滕王大声呵斥,看着李治与李恪怒道“小九,小三,你们还真是大胆啊,好,很好,你们不是想要运粮吗?那今天就从我身上跨过去”说完让人搬来一把椅子坐在了通道上。
“皇叔”李治看着他,这个滕王骄纵跋扈,不把人放在眼里,不过历史上有名的滕王阁好像就是他建造的,“道理我们已经与你说尽了,可是皇叔你依然坚持己见不肯征粮,今天这样的局面也是皇叔自己造成的,希望皇叔不要在逼我们了”
“逼你?我今天就是逼你了你能奈我何?”李元婴冷哼“小九不要以为你是太子我就怕你了,就是你做了皇帝我也一样是你的皇叔,我看你还是不要再管这事情的好,以免向你的大哥一样,不知哪天就被废了”
“皇叔”李恪冷冷的打断他,眼中阴翳无比,李元婴的话在他听来格外的刺耳,他不愿意任何人说李治一点的不是,“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这要是传到父皇的耳里,他会如何想?皇叔你还是让开为好”
“怎么,你想威胁我?”李元婴怒目而视。
“威胁你,侄儿怎么敢?但是今天这粮食我是非运不可,皇叔让开”李恪的语气愈来愈重,身上有着若有似无的戾气。
“不让又如何?我是的皇叔,皇上是我的二哥,你们最好现在就滚出去”
低笑一声,李恪做出来所有人又想不到的举动,就连李治也是有些惊讶,就见李恪将李元婴从座上拽起甩到了一边,“你既然知道你是父皇的兄弟,就更应该遵从皇命征粮,现在这个样子你还有脸说你是父皇的弟弟吗?”
“李恪,你疯了吗,居然敢对自己的亲叔叔下手,你是个畜生”
“我今天打的不是我的亲叔叔,是违抗皇命不肯征粮的豪强”
“你好”李元婴甩开抚着他的人,从一旁的人手中抽出一把剑“我今天就要宰了你这个不孝的东西”
“好啊,那你动手吧”李恪缓步走向李元婴,一步一步的逼近,阴冷的目光注视李元婴“你不是要宰了我们,为什么还不动手?动手啊”
在李恪的注视下李元婴突然有些胆怯,握着剑得手亦开始颤抖,以前他为何从来没有发现李恪有这般逼人阴森的气势,就像是他面对的不是李恪而是来自地狱的阴魂一样“你想要怎么样?”
“不敢动手是不是?”李恪冷笑一声“那我就对不起了,运粮”
听到李恪的命令,军队马上开始搬运粮食。李治松开紧紧握住的拳头,上面溢出来些许汗水,刚刚李元婴拔剑的时候他的心好似停止跳动了,差一点就要冲上去挡在李恪的前面,还好李元婴不敢动手,不然……,李治看着李恪,这个人还真是吓死人不偿命,但是他刚刚那么夺人的气势,任何人都会手软的。
自打从李元婴那里征来粮以后,其他的王公大臣都相继的把粮食送来,五十万石粮食算是全部征齐,李恪向劳役灾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不过李治现在却有些担心,李元婴定是不对善罢甘休,说不定此刻他已经告到李世民那里了。
“九弟在担心什么?”李恪看着满脸愁容的李治,自从征粮回来他就是这样子了“是在担心父皇会因为皇叔的事情责怪我吗?九弟放心,父皇是何样的人?他是不会因为这件事处罚我的,说不定还会称赞呢?”
“父皇也许不会处罚你”对于李世民他也是了解的,说不定李世民现在正在为李恪的事情高兴,向着身边的人说李恪与他相像“可是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一定会从此嫉恨你,这样怕是对你很不利,三哥也许你当时就不该揽下这样的差事”
“九弟,我根本不在乎那些人”他不做那么这样的事情必定是由李治来做,依照李治的性子很有可能会办不好受到李世民的责备,或者可能一时脑热将所有的人都得罪了,这样还不如由他来做的好“只要是父皇喜欢不就行了”
话虽如此,但是终究还是把那些人得罪,而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自己,算了既然做都已经做了,在纠结也是于事无补,主要的就是看李世民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了,毕竟殴打长辈是李恪的不对。
李治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宣旨让他们进宫,怀着忐忑的走着在路上,进来太极殿所有的目光都向他们转来,李治不自觉的朝着最上方望去,但是李世民的还是那般的无惊无喜,参拜过后李治与李恪等着李世民开口。
“李治,李恪,你们可知罪?”李世民开口问。
“儿臣不知犯了何罪”李治抬头看着李世民,不愿再让李恪开口,若果是李世民怪罪他一个人承担就好,不能在让李恪一人承受这一切了“儿臣与三哥奉命征粮,现在已经全部完成,是在不知道是犯了什么罪?”
“那好,看见了吗?真面前这些周折可都是朝中大臣参奏你们的”李世民扬起一丝笑容,看着李治与李恪,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其一,强逼绅士服劳役,有损皇上仁德;其二,殴打□□亲王,有违做皇子的孝道;其三,公然纵兵行抢,有违朝廷的法度。你们可知罪”
李恪轻轻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不让他在说话,走上前一步“父皇,不知道有多少官员上奏参奏我们?”
“三百多名”李世民回答,面上也并无喜怒。
“真的是够麻利的,这么一点时间久联络了那么多的人,可是在征粮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见到他如此快的速度呢?”李恪余光看了眼包扎夸张过度的李元婴,想必他一定在李世民的面前添油加醋的哭诉看一番“父皇,在儿臣领这项差事的时候就已经料到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儿臣尽公职守,无任何的后悔,只是原本以为长安城的上千名官员至少会有一半来参奏儿臣,让儿臣真真切切的落一个千夫所指的罪名,现在看来却有些让儿臣失望”
这明明就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李恪说完不仅是李治,就连李世民都笑出了声,“你还嫌参你的人不够?那好朕也参你一本,朕的征粮诏令是什么时候颁布的?一个月之前,明明知道那些人手中有粮食,为什么不快点动手,直到现在才完成征粮之事,有可行的方法为什么不早点用?你知道若不及时向灾民兑现粮食会有什么后果吗?毁渠填井,冲破潼关,冲进西京,一把大火之后大唐焉能安在?”
“儿臣知罪,请父皇责罚”李恪低下头,李世民的话意思已经很明了,就是没有责怪他做事的方法,而是嫌他把事情办的太慢,果然是他们的好父皇啊。
但是其他人听着李世民的话都打了一个寒颤,这哪里是想要惩罚李恪,明明就是在袒护他,而且还在责备其他人不服从诏令没有快些征粮。尤其是李元婴更是惊慌,“皇上”
李世民冷冷的看着李元婴“李元婴,你还有脸来告你侄子的状,你那点心思真当朕不知道吗?你的五处庄子存粮二三十万石,你早就和长安的富商商量好了,想借着这里大旱粮价暴涨,赚一笔不义之财,说穿了,你不是心疼那些粮食,你是怕井挖好了,渠修好了,你就赚不了大钱了,你口口生生骂李恪不孝,你的忠孝又在哪里?”
李元婴刚刚想张嘴辩解,李世民又继续道“朕为了关中大旱的事情心急如焚,放不下这几百万的灾民,夜不能寐,可你呢?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赚取这不义之财忘了君臣之礼,罔顾江山社稷,贪得无厌鼠目寸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是大唐的亲王,若是大唐不在了,你这亲王还有用吗?”
凛冽的目光又扫过他人,李世民哼了一声“还有你们,李恪与太子辛辛苦苦一个多月才打了一万多口井,修了几十里渠,你们却纠集了三百多名官员来参奏他们,而朕的打井诏令已经发布了一个多月才转到了京兆府尹,在这件事上你们怎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你们的心都被狗给吃了吗?”
一声怒吼让所有的人都低下了头,李世民冷笑一声“李恪与太子,征粮抗旱无过,打井修渠有功,该赏,李元婴不识大体以征粮十万算是责罚,不在深究,回去以后闭门思过,好好想想这亲王应该怎么来做,想不通就不要出来了”
“臣谢主隆恩”李元婴不甘的低下头。
☆、第十二章:但愿长醉不复醒
第十二章: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治与李恪被赏赐,除了亲近的人以外其他人一个都未到,宴会上透露着冷清之意。
“算了,不会有人来了,我们开始吧”李恪举起酒杯对着在场的人道,在看到李治满是笑意的眼眸时,也挂上了笑容,只要有他的陪伴,纵使是成为千夫所指之人他亦无憾,他早就知道不会有人来的。
“谁说不会有人来了,我们这不是来了吗?打井修渠一个多月都没有急,小三怎么连这点耐心都没有了?”笑声传来,李元嘉带着一群人朝他们走来。
“皇叔,各位大人”李治与李恪忙起来迎接,相视而笑,看来这大唐朝廷之中也不是都如李元婴那般。
“小三与小九为了灾民之事忙碌,受到皇兄的封赏,我等当然要前来庆贺了”舒王李元名笑道,他早就看李元婴那个猖狂的家伙不顺眼了,只是碍于身份也没有机会教训他,此次李恪还真是给自己出了口气,做了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现在越看李恪越是顺眼,只是可惜他当时没有在现场。
“就是,小三小九干了件那么为国为民的大事,不惜得罪满朝权贵,这种胸襟我们这些人真是佩服啊”鲁王李灵夔道,他的年龄其实比李治还要小,但是辈分却摆在那里。李灵夔看了看李恪又看了看李治,李恪还好说,但是一向性格怯弱的李治居然能够做出这种事情看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先前李元嘉与他说李治的变化是他还不相信,如今却不得不信了。
“皇叔过奖了,这都是我与九弟应该做的,如果朝中的诸位大臣都能向你们一样一开始就拿出粮食赈灾,也就轮不到我和九弟出这个风头了,真希望那些人也能学学皇叔你们这般的识大体,那样我们大唐必定能够长盛不衰”引着他们入座,李恪举起酒杯“我敬各位一杯,以表达诸位心中的谢意”
“小三这话说得,同为大唐人,我们自然也要为大唐考虑,不过这酒虽是要喝,却应该是我们敬你们的”李元嘉笑道让人把两幅画交给李治与李恪“这两幅画是我昨日画好的,借此机会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贺礼太清了”
“皇兄说得对该是我们敬你们,来大家敬小三和小九一杯”李灵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治与李恪也不再推脱将酒喝了,李治对李灵夔道“素问皇叔擅长音律,不知今日我们有没有幸能听上一曲?”
“这有何难”李灵夔甚是洒脱,让人拿一把古琴开始弹奏,一曲高山流水瞬时萦绕在宴会之上,巍巍乎如高山,泠泠乎如流水,不绝如缕,让人心旷神怡叹慕非常。一曲终了之后在场的人无一不较好的。李灵夔微微一笑“小九可还满意”
“何止是满意?”李治一直很喜欢古典音乐,在现代的时候也停了不少,但是此刻觉得以前听得与李灵夔想必如有云泥之别,再好的曲子传到了现在中间都会有流失,没有那原来的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皇叔这一曲可以算得上仙乐了,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没有你说的那么好,小九这是在恭维我啊”李灵夔愉悦的笑道,以前他与李治的交往不是很多,甚至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前极少注意过他吗,对于李治他一直还停在以前的认知里,今日再见他真是变了个人,温润儒雅的笑容,谦恭却自信的眼神,向他不禁想起‘君子如玉’这句话,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摸样,却无一不让人心生好感。
“皇叔说笑了,我可是真心的赞美,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向着皇叔请教一番呢,不知皇叔可愿意赐教?”李治笑着,他很想学一学以前没有机会学到的东西。
“好啊”李灵夔答应的很爽快,“只是小九身为太子你哪里还有时间学这些东西?”李灵夔叹道,突然像是发现了什么看着李治,在李治的身上什么都好,只是他却没有看到该有的属于帝王的那抹威慑,他感觉李治并不适合当皇帝,或许做一个逍遥散王更合适李治。
“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一挤总会有的”也许过不了不久他就可以卸下太子这个了重任,到时候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到那时的生活,李治不禁露出了向往憧憬的目光。
“你这句话说的当真奇特,但是也不无道理”李灵夔扬着唇,越发觉得李治的性格与他相投,看来以后可以与李治多聊聊了,相信那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看到李治与李灵夔相谈甚欢,李恪心中有些酸酸的,还有李灵夔看着李治那闪亮的目光,更加让他有种想要把李治藏起来的冲动,终于还是压制不了心中的情绪向着他们走去,自从知道自己对李治的心思后,他就越来越无法压制对李治的占有欲了,总是看不得李治与别人交好“皇叔与九弟在谈什么,那么高兴?”
“没什么,只是随便说说”李灵夔抿了一口酒,对于李恪他如论如何也做不到象李治那般随意,不仅是因为李恪年龄大于他,更是因为李恪给人的严肃的感觉,在李恪的身上又是他能看到李世民的影子,似乎李恪与李世民越来越像了,也许让李恪来接任皇位更为合适。“小三,皇兄对你可是越来越满意了,每次见到他都会称赞你一番”
“那是因为三哥确实有能力,每次都把父皇交代他的事情办得很好,为父皇解忧解愁,父皇才会喜欢他”李治接口道,心中很开心,依照现在李世民的态度来看,可能过不了多久他将可以把太子之位交给李恪了。
“确实是如此”李灵夔的目光在李治与李恪之间回旋了几个来回,身为太子竟然会对李恪受到喜爱如此高兴,李治是真的不在意还是藏的太深呢?但是他感觉李治与李恪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他们应该不会做出伤害对方的事情,尤其是李恪,看着李治时的目光总是很柔和也很专注,他对李治好像是真心的疼爱。直觉如此李灵夔还是有些怀疑,看惯了皇家的勾心斗角,竟然不再相信皇家会有真实的感情。
听到李治这般的夸赞李恪,其他的人都不禁看向他,这个笑的如沐春风的太子真的如他表现的那般胸襟宽广吗?在场的所有虽不能说全部是人精,也都是左右逢源的人,其中也不乏对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不满的人,今日李治的这番话不论如何都增加了他在众人心中的好感。
李元名走到李治的身边低声道“我觉得小九其实不应该做太子,反倒是小三更合适”他的声音很低,除了李治,就只有李灵夔与李恪能听见。李元名的性格很高傲,名性高洁,做事情都是随心所欲不加掩饰,向来很少与朝中的大臣来往,但是却以美政闻名与朝野,也非常受李世民的喜欢。
听到李元名的话,三人都愣了,李恪最先反应过来,向着李元名笑说“皇叔说笑了,这样的话可别叫别人听去了,不然我可能就该倒霉了,恐怕今天以后九弟就要开始处处对我防备了,皇叔这不是在破坏我与九弟的感情吗?”
李元名看着他们笑了一声转身离去,他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已,至于会引发什么样的事情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不过他敢肯定,李恪不会没有扳倒李治的心思,而李治,不论是以前的他,还是改变后的他,都不适合坐上帝位。
李元名离开后气氛很快就恢复正常,杯盏觥瞩交错,一片欢声四起。
“三哥,你先躺好,我去让人准备醒酒汤”把李恪送到床上,李治道,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高兴,李恪在宴会上喝了很多酒,没想他还能一直撑到宴会结束才醉倒,这人的酒量还真不是一般的好,不过李恪真的很沉,差点把他压倒,可是除了自己他又不让任何人碰他,不然就会发火,真是个怪癖,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把他送回来。
拿来醒酒汤,李治扶起李恪一口一口喂他喝下,谁知一直听话的李恪却突然把他拉到床上压在身下,李治被吓了一跳惊呼出声“三哥?”
“殿下”听到碗破碎的声音,屋外的下人忙问。
“没事,只是不小心把碗打了,你下去吧,不用守在这里了”李治忙道,这副情景被人看到很不好。
外面没有了声响,李治刚刚松了口气想把李恪推起来,可是接下来的一幕确确实实的把他惊住了,久久没有反应过来,李恪居然吻他了?直到胸中的空气用尽,李治才回过身来,愣愣的看着醉意阑珊的李恪,他居然被这个人吻了,还不是那种蜻蜓点水的吻,而是法式的舌吻,唇齿间还有李恪的味道,似乎还能回忆起刚刚的一幕,李治真的不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才是正常,他不是女人无法大叫非礼,可是这个吻可是他两世以来的初吻,居然就这么没有了,而且还是给了一个男人,这打击也太大了吧?
但是李治的打击好没有结束,李恪居然又一次吻住他,这次却不仅仅是唇,想要推开他,无奈李恪的力气太大,被他握住的手怎么也挣不开。既然无法改变那么只能接受,李治脑中闪出这么一句话,虽然是男人,至少李恪的吻不让自己讨厌,接受也不是太难,此时李治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容易妥协了,还是自己有成为同性恋的趋向?万一李恪真的要把他如何该怎么办?难道还是要妥协吗?不过幸好李恪只是亲吻,没有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情。
口鼻之间全部是李恪留下来的味道,李治叹了口气,看着已经睡着的李恪,这个人喝酒后居然会有吻人的怪癖,果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动了动,可是这人却将自己抱的更紧,根本无法挣脱,看来今天也只有这样睡一晚了。
偏过头让李恪的气息远离自己,李治打量着李恪,说实话李恪这样的男人很容易让女人动心,如果他是女人也会愿意找一个像李恪这样的人,稳重细心有安全感,或许他的话不多但是只要你能想到的他都会为你做到,这样的男人绝对是佳婿,嫁给他会很幸福,只可惜自己是个男人。脑中再次出现刚刚与李恪接吻的画面,李治不禁笑自己想多了,闭上眼睛让自己进入梦乡。
许久之后,沉醉的李恪睁开眼睛看向怀中的李治,听着他浅浅的呼吸声唇边泛出笑意,又忍不住在李治的唇上印上一吻,今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注视着李治,他心中的嫉妒越来越重,很想挡住所有人的眼睛,把李治珍藏起来,可是他也只有借着醉意才敢疯狂一次,做自己想要对李治做的事情,但是最令他激动地是李治对于他的吻没有任何的厌恶,后来他甚至还能感觉到李治的回应,也许以后他可以多醉几次,如果只有醉了才能接近李治的话,他情愿长醉不复醒。
☆、第十三章:冗杂之害遗万年
第十三章:冗杂之害遗万年
第二天醒来并没有见到李恪,李治的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李恪,虽然知道没什么,应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但是心中还是有些别扭,还是暂时不见的好,谁知这个暂时不见就是十天以后了,直到李世民宣他们道两仪殿议事才再次相见。
抗旱的事情几经解决,李世民也已经下诏开了潼关,但是关中的百姓这次却没有去逃灾,还有些人听说打井修渠的事情从半路折回,李治思考着这次李世民把他叫来是为了什么?达到两仪殿时长孙无忌等人都在,李恪也早他一步到来,两人目光相对,李治又迅速的转开。
“皇上,参奏吴王与太子的那些人已经查明,有一百多人是受到滕王的唆使,另外那些人多是公布与户部的官吏,跟抗旱多少有点关系”岑文本道。
“真是可恶至极”李世民把手中的奏折摔到桌上“这是看李恪与太子把事情做的太漂亮了,心生嫉恨,自己不想做事,也做不成事,反过来等别人做了事,他们倒是有的是功夫算计人家,说长道短品头论足,朝中这些庸吏要是多了,大唐岂不是腰毁在他们手里?”
岑文本拿出一本奏折,“皇上,臣已经拟好一道章程,请皇上惩罚这些官员”
“只是处分这些官员就够了吗?”李世民接过奏折皱眉道“事情本源没有解决,早晚还是会出同样的问题,这次关中抗旱幸好用的是李恪,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遇事虽然稳重但是却干独断专行,所以才能在这一个月之内就干成这么大一件事情,这说明什么啊?官不在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足矣,书上说官不必具惟其才,就是这个道理”
“皇上所言极是”长孙无忌笑道“若是一批庸才来办理这件事情,那是绝对办不了那么快的”
李世民点点头起身道“这几天朕一直在想一件事情,大唐三省六部九寺各司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朝廷在关中打井的诏令已经下达一月之余,可是直到朕亲自去巡视才知道老百姓一无所知,如果当年打仗这样如此的拖沓,就是有再多的兵马也会被打的一败涂地。所以朕决定并省官吏,那些站着官位无所事事的官吏们,浪费朝廷的俸禄不说,废弛朝政、无事生非、互相推诿,这是要误国误民的”
并省官员就是要更加分工明确,裁去哪些冗杂的官吏,使官府的办事效力更加的高,李治觉得这一举措是非常好的,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高瞻远瞩,李恪以前也与他说过这样的事情,李治望了李恪一眼,见他在沉思又转开目光。
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忧心道“皇上,这并省官吏之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战士刚歇,又遇百年大旱,百废待兴,如果现在就开始并省官员的话,恐怕会出乱子啊”
“正是因为百废待兴,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尽快解决这样事情,如果什么都像这样慢吞吞的,什么都做不成”
“如果要并省官吏就必须要追本溯源,弄清这么多的官吏从何而来?”岑文本道,看到李世民点头,才又开始继续“皇上,官吏冗杂之害开始于武德(李渊的年号)初,至今已有十余载,武德皇帝起兵为了笼络前朝官员,不得不大肆封官,俱吏部记载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就曾经有一天有录用上千名官吏的情况,因为如此之多的人出来做官,原本一个人能做的事现在却需要几个人来做,最后朝廷的一道公文从长安下达道州里,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是这样”房玄龄接过话道“据说武德皇帝也深受其害,动过并省官员的念头,但是武德皇帝最终并没有办这件事情,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封官是收拢人心的好事,但是要摘去他们的乌纱帽却是要得罪人的,收拢人心是极为难做的,但是要失掉他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岑大人这话是不假”沉默许久的李恪站出来道,指着李世民面前的奏折“可是你看父皇与各位大人每天都要看这么多的公文,这里面十有七八都是些没有用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还有可能耽误其他有用的事情,这就是官吏冗杂之害,尤其是这次关中大旱的教训简直是触目惊心,差点出了大乱,由此看来并省官员的事情必须要推行。”
“父皇,三哥说的对,纵观历史,中原战乱百年人心思治,而要致治天下开创一朝盛世,依靠一个浮于人世的朝廷是绝对不行的,只有废除了这种冗杂的官吏制度,让官员们各司其职,增加办事效率,切实的做到利为民所谋,才有可能的实现盛世的局面,所以治国必须先要治吏,特别是那些拿着朝廷的俸禄不为老百姓办事的人,以权谋私的人是绝对不能姑息的。所以即使是整个朝廷都不赞成并省官吏,儿臣也是绝对支持父皇的”
“九弟说的对,自古得民心者的天下”李恪看了一眼李治,他能感觉到李治说话时的决心,似乎李治总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想事情,这就是李治与他们在场的这些人的不同,“但是民心要如何得到,老百姓并不在乎朝廷用什么官实行什么政策,他们想要的很简单,就是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谁能够让他们的生活过的好,他们就会支持谁,可是如果要是依靠着那些目光短小自私自利的官吏们别说是得民心了,恐怕迟早会失掉所有的民心,到那时大唐又当如何?安能再有立身之处?儿臣也是据对绝对支持父皇并省官吏的”
“好你们能有这样的想法很好”李世民沉着的脸上终于显露了些许笑容“刚刚岑文本和房玄龄说的虽有道理,但是你们要知道,现在大唐的局面与武德时已经大不相同了,以前国力羸弱,外有胡虏肆虐,内有群雄四起,自然就不能下定决心,而现在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四海归心大唐名扬天下,这个时候只要朕下定决心做的事情谁人能阻挡?”
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李世民这次是下定了决心要并省官吏,房玄龄几人也不再开口反对。“既然如此,皇上要如何实施呢?”
“李恪这次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办成了一件你们都认为不能完成的事情,是靠的什么?一言蔽之就是霸道,以霸道来进行王道,朕是皇帝,所以朕要做什么他们只有服从的份,谁敢说三道四”说到最后李世民的眸色愈加的凌厉,王者之气尽显无遗。“长孙无忌,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如何?”
“皇上”长孙无忌心中一惊,面上仍是不慌不忙“臣以为不妥,自一开始臣就跟随在皇上身边,无论是士庶官员还是其他,不少是臣的门生,可谓是盘根错节,皇上若是选了臣,在行事之事难免会受制约,恐怕会误了皇上的大事,臣以为这件事情还要慎重选人,而吴王正是最好的人选,吴王办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而且在这次抗旱的事情上很有威名,很多人对他都颇为忌惮,正是这次并省官员的最佳人选”
“你说的不错,李恪确实很合适”李世民扬起唇角,看了长孙无忌一眼又移向李恪“你可愿意接受这项差事?”
李恪还没有开口,岑文本率先一步道“皇上臣以为吴王虽然雷厉风行,但是却是太过硬气了,俗话说‘强极则辱’有时候这个性格并不能成事,应该在加派一个文臣,一文一武张弛有道,才是最佳的方法,太子无疑就是最好的人选”
“你们两个怎么看?”李世民问当事人,心中他早就已经有了定论,也已经预料到了结果,李恪与李治这段时间相处很好,尤其是在办理事情的时候配合得当,相得益彰,这次他也是有意让两人再一次合作。只不过,李世民心中浮出担忧,李治的性格太过温顺了,以后他能否驾驭得了着朝上的众臣?尤其是李恪。
“儿臣愿意为父皇分忧”李恪与李治同时道。
最后李世民下旨封李恪为吏部尚书主管这次并省官员之事,李治在旁辅佐,议事结束后李恪叫住要离开的李治,这几天李治一直都在躲他,原因李恪也明白,不过他却不能说破只能装作什么走不知道,但是若是一直这样下去,饱受相思之苦的还是他,还好这次的差事又是两人一起,就算是李治不愿两人也要见面。“九弟,你好像在躲我,难道我哪里有得罪过?”
李治避开李恪灼灼的眼神,脑中又一次出现十天前的一幕,白皙的面上浮出红晕,他告诉过自己很多次要将那天发生的事情忘了,因为李恪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每次想到李恪他都在再一次想起,无论怎么甩都甩不开,所以这些天才会一直躲着李恪,可是以后怕是躲不了了,也只能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没有的事,我只是最近比较忙而已”
“忙?”李恪注视着李治脸上的红晕,心中滑过笑意,面上却是严肃,向着李治逼近一步“据我所知最近应该没有什么事情好忙的,九弟这个借口用的一点都不好”
扬起碎碎的笑容,李治后退一步,不明白李恪为何要如此的逼人,就算刚刚说他霸道,也不用立刻的用在他的身上吧?“朝中是没有什么事情,我是在陪李忠,好多天都没有好好的陪他玩了”
他还真的有做父亲的潜质,这才多长时间就那么适应了,李恪望着李治眼中的那抹温柔,心中有些嫉妒李忠,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得偿所愿的得到李治,恐怕是摇摇无绝期啊,目色微沉,李恪对自己道,不能在这样下去了,依照李治拿着温吞吞的性格若是自己不表示,不逼他永远也不可能有结果的,但是又该如何做呢?李恪叹了一口气,对于任何事他都能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只有这一个人不行,“恐怕以后你又没有时间,九弟对这次并省官员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但是我相信三哥一定有对策了”
☆、第十四章:为君倾国又何妨?
第十四章:为君倾国又何妨?
唐朝规定吏部官员需卯时开始办公,但是卯时已过,吏部却迟迟无人到来,李恪与李治坐在里间的房中相顾无言,这样懒散怠慢的官员也难怪办事效率那么低,以后他们定要好好整治一番,彻底的改变这种风习。
“九弟昨晚没有睡好吗?怎么这么没精打采的,连黑眼圈都出来了”李恪望着李治的眼睛,为他斟了一杯茶递过去。
“还好”李治接过茶,对于李恪的靠近很不习惯,现在只要李恪接近他他就会感到有些别扭。只不过这段时间一直劳心劳力的,他休息的确实有些不好,以前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一直到现在他还很不习惯,其实做领导也没有那么的容易。
李恪坐回位上看着李治,他也知道李治对于现在的生活很费力,可是现在李治又是不能撒手不管的,只能一步一步来,所以他才会替李治揽下许多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看来还会觉得自己有心皇位,这还真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也许以前他是有争皇位的心,但是现在若果李治有要做皇帝的心,他一定会尽心尽力的辅佐李治,自己所希望的不过是能够给李治一个他希望的生活,“九弟若是累了可以先去休息,以后也……”
“算了吧”李治打断他,拍了拍脸让自己精神一些“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并省官吏,剔除那些朝中懒散无用的官员,怎么能率先带头自己不遵守呢?要以身作则,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三哥你可不能徇私啊,要做到铁面无私”
能让他徇私的人至今为止就只有李治一人而已,为了他别说是徇私,就是倾覆了天下也愿意,古有周幽王为了美人一笑点燃了烽火台,若是为了李治他也愿意做第二个周幽王,就算亡国他亦心甘情愿,只可惜李治还不知道到他的心,也不会让他做周幽王的,李治想要的是看到大唐更加的繁荣昌盛,他也就只能顺应李治的想法让大唐更加的繁荣昌盛。“法外有情,世间任何事情的决断都不外乎情、理、法三字,然而情却是排在第一位的,之于九弟我只愿谈情不愿说法,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李恪说的很认真很严肃,李治看着他,这几句话为何让自己的心中有了悸动莫名的产生了紧张,仿佛是李恪在向他告白一般,一定是自己多想了,李治告诉自己,虽然龙阳在古代也不缺乏,但是也不可能就发生在他的身上。用笑容掩饰自己的尴尬“三哥居然还有如此感性的时候,真是少见啊”
“那是因为我所面对的人是九弟你,若是别人我自然是要与他说法”李恪似有深意的说,转开了注视李治的目光,他不会期望李治一下能明白他的感情,但是在自己潜移默化的暗示之下相信他迟早会明白的,就是一块冰他也要把李治给捂化。“不过九弟你一直都是个感性的人,今天怎么又如此理性的一面?”
“三哥你这是在嘲笑我吗?”李治挑起唇角,难得李恪也有心情来打趣他人“我虽然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做人的原则还是有的,这个基本的原则是不能跨越的”
“能不能跨越,现在九弟说这些还为时过早,有些原则不是你能不能跨越,而是你愿不愿跨越,什么原则道理都是虚幻的东西,只有自己的心才是真实的,当你的心倾向于谁得时候你的原则也就会向着他倾斜”李恪不紧不慢的对李治说,他也等着李治向他倾斜。
看李恪说的高深莫测的样子,俨然很有哲学家的典范,不过他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有些时候感情时无法控制的,它会超越一切,人们也就会为了心中的感情做出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吏部的官员们直到辰时才相继到来,在外面纷纷议论着李恪这个新来的吏部尚书,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李恪都是不满的。走到面外李恪坐在书案前,见到他所有的人即刻停止了议论“参见吴王殿下”
“各位还是以官衔相称吧”李恪开口,面上看不出悲喜“一个时辰前我与太子就已经到这里了,谁能告诉我吏部是干什么的?”
“回尚书大人,吏部的职能是替朝廷管理官吏”
“你们还知道吏部是做什么的啊”李恪的声音骤然沉下“既然知道自己的职能就更应该以身作则,按照朝廷的规定卯时各部司就要开始办公,现在都到了辰时了人才来了不到一半,这样的散漫的吏部,连自己都管不了,如何去管理别人?我大唐的官员若都是这样怕是亡国之日不晚了”
“臣等知错”
“算了”李恪摆摆手“今儿是第一次,本官就不做深究了,只惩罚最后三个来的人半年的俸禄,以后谁要是在敢像今日这样不按时到这,朝廷是不养闲人的,要想清闲还是尽早回家就是了,省的浪费国家的粮食”看着下面诚惶诚恐的官员,李恪放缓了声音“都说说今日有什么事情吧,先捡重要的说”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上下旨让各州推选出十位德才兼备的人,由皇上面试后选出三位做县令,明天就要在承庆殿召见”
“选的如何了?”
“已经选好了”
“那好,即刻把他们找来,本官要看看你们选出的这些人究竟是不是德才兼备,以免到时在皇上面前丢本官的人”
很快十名从各州选出来的人就到了吏部,李恪看着他们询问一个很简单的很大而化之问题“你们以为如何能够治理好一县?”
第一个被点到名字的人似乎有些紧张,说的有些词不达意,李恪又点了一个人,这个人到时很从容,不慌不忙的开口“臣以为要治理好一县,首先要让百姓们崇尚教化,让百姓知礼而达性,要……”
李治轻笑一声,打断他“你是不是还要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
“那你要如何让百姓衣食足,又如何让百姓做到仓廪实?”李治问。
“这……,这”这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什么,李治看了其他选出来的人,这些人应该都是一样,什么华而不实的大道理都能说出一大堆,但是要让他们办实事的时候就都无言以对了,有这样的官员怎么能奢求他们能够为百姓办事呢?“这就是你们选出来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做什么,只会是国家的蛀虫,重新选,就是不要官也不能用这样的人,别说是造福一方百姓了,这样的人不是一方的祸害就行了”
“太子殿下?可是明天皇上要召见他们的?”
“召见,这样的人领去见父皇只会让父皇发火罢了,还不如不见,父皇那里我会去说,你们重新把各州的人召集,这次我来亲自选,宁缺毋滥,必须要选出有真才实干的人”李治一向温柔的语气也变得重了起来,他就不信大唐千万人之中全部都是这样没用的人。
看到那官员还有些犹豫,李恪也发话“就听太子殿下的,赶快去办”所有人相继退出去,李恪看向李治,今日他似乎有些激愤了,不过身上却也散发出以往没有的威严,让自己无法移开目光,“九弟打算如何选拔官员?”
第2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