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作者:若花辞树

    第6节

    结果,便得到太子遇伏的消息。

    “突厥败走,太子殿下不令追,命整顿回师,谁知,突厥只是佯败,绕了一圈,埋伏在回师途中,太子遇伏……”

    皇帝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紧紧抓住赵九康的手,狠狠盯着那甲士。

    那甲士哪儿敢停顿,一口气地说下来:“……毫无防备,便中了突厥之计,幸而领军将军带人赶到,解了太子之围。”

    皇帝松了口气,忙问:“太子如何?”

    甲士回道:“太子负伤,伤势可控。”

    这已是不幸中的大幸。皇帝先确定太子无性命之忧,方与他道:“你且起来,上朝去说。”前殿大臣都在,突厥胆大包天,要如何反击,当就此出个章程来。

    第24章

    能令太子去领兵,必然不会是五年前那样的大战,也必然会配上精兵良将。…这本就是给爱子立功增加声望的,皇帝哪有不做足准备的?

    可就算这样,仍是出现了偏差。

    事到如今,太子如何遇伏,得说个明白。

    此次出兵,主帅是夏侯冀,主将是李流。

    李流任的是领军将军,从一品,掌禁军与京师安危。可见其才能,可见其之受信重。让这样一个难得的将帅之才,特意离京击退突厥小股军队骚扰性的犯边,显然是杀鸡用牛刀。

    但这把牛刀,事到临头竟出了错。

    那甲士口齿伶俐,三言两语,便说得清楚了。

    原是打退了犯边的小股突厥军,边疆已稳了,在班师之际,又有小股军队来犯,李流久经沙场,自发觉了不对,战场上,机遇就在瞬息之间,突厥少有如此不按常理用兵的。李流忙率军前去察看,谁知突厥军埋伏在途中,让太子中了埋伏。太子不知兵事,焉能抵抗?手握大军,却如小儿得名剑,不知如何用,幸而李流察觉,紧赶回来,方免了酿成大祸。

    皇帝怒极,只以李流贪功,先令车骑将军崔质道带御医驰往,并许其就近调派军队,而后问诸人突厥此行何意?

    高丞相道:“当是突利欲伤太子,乱我国本。”

    也只得如此了,不然,何以原只是惯常来劫掠的犯边,会成为大股军队埋伏?又或是想俘虏太子,跟大夏要钱要粮要茶要盐要丝绸?

    底下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慷慨激昂,皇帝也彻底厌烦了突厥不断的骚扰,想要彻底解决,他突然间便想起夏侯沛说的那个办法——另扶一主!

    打,不是没打过,实在不好打。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的矛盾是不可消灭的,突厥也不是捏一捏就捏碎的豆腐块,而中原分裂的形势亦决定了,大夏不会将兵力与财力耗在北陲。故而,自五年前那一场大战,两国便再未爆发过大战,就连五年前那一场,亦是突厥出兵在先。

    但现在,已不是如此。

    不说太子遇袭,惹恼了皇帝与朝上诸公,单是长江以南的形势便决定了,不可叫突厥再这么胡乱蹦跶给大夏添堵了。近日有消息频频传来,越主成括,有励精图治的迹象。若是如此,楚越之间定将再有大战,大夏已失过一次机会,不能再失第二次!

    十二郎那日认真而斩钉截铁的神色显现在皇帝脑海中,底下争得厉害,有说打的,也有说不可打,不当徒耗兵力的。

    若能不打,便让突厥安分下来,另扶一主,看来是一良策。

    皇帝亦果决之人,当即令退朝,留下高宣成、苏充、魏师、魏会四人商量另扶一主可行否?

    留下这四人,高宣成乃丞相,一切军政大事,他都可管,苏充是个全才,任御史大夫前,他所担职务乃是征西将军参谋,那时的征西将军,是当今的皇帝,而魏师魏会便不必多言。

    皇帝一说,魏会当即眼睛一亮,道:“这是何人所上之策?正与臣所想,不谋而合!”

    此言一出,皇帝心下便是一宽,随即想到此策出自何人,便又是一紧,他抬手示意:“卿且说来。”

    他没说出策的是谁,魏会也没在意,他谋此事多年,为的自是一朝奏效,此时,皇帝提起,他自将所谋所划都说了来。

    皇帝听得聚精会神,越到后面,便越振奋,待魏会叙述毕,皇帝毫不犹豫道:“此事,便全权交予卿,放手去干,不必顾虑!朕待卿佳讯!”

    魏会领命,隔日,便带了两名仆役,孤身离开洛阳。

    他已准备了三年,一切行装都是打点好的。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那是突厥,他在那里居住七载。漫漫年华,那里的一草一木,他都极为熟悉,除却洛阳,那几乎就要成为他的另一个故乡,然而此次,他远赴突厥,为的并非缅怀,并非为重游,他要做的是替他的国家,征服这片土地。

    魏会离京,于朝中情势看似关碍不大,但地下暗涌有越发汹涌的趋势。夏侯衷频频通过御史大夫苏充频频与朝臣接洽,但他并不肯留人口舌,只是会面,并不说什么嫡储之语,更丝毫不语涉太子,另一方面,他又用心整饬了一份礼物亲送去东宫,送得都是些上好药材,且还是经过御医过目的药材,姿态做得十分漂亮。

    相对而言,夏侯恕则怯懦许多,他也存了野望,但因从小不被重视,让兄长压了一头便罢了,弟弟们也不将他放在眼中,这便令夏侯恕极为憋屈,小时,他不知当如何,只是心中的愤懑、不甘日积月累,成了一根深深扎进他心里的毒刺。这根毒刺刺激着他,倘若他是储君,旁人可敢如此无视于他?然而,这一念头又会被他是无能的这认知压下去。若非他无能,阿爹为何不看重他?若非他无能,兄弟为何不将他当回事?如此剧烈矛盾的心态便使得夏侯恕畏畏缩缩之余,怨极了夏侯冀。此番夏侯冀战败,他哪会就这么干看着?必要上前踩上两脚方罢休。

    人心思变了。

    因太子一败,无瑕白璧上划出一道裂痕来,有心之人便以为有隙可乘了。

    这些,夏侯沛都是知道的,她也郁闷得很,阿爹怎地这般靠不住?

    李流打仗是一把好手不假,但此人耿直,且年轻时在北陲驻守过十六年,看着同袍死在突厥刀下,与突厥,是深仇大恨。大约皇帝也是看中这一点,知晓李流对突厥战术熟悉,方派了他任大将军,可他忘了,也正因如此,若有大败突厥之机,李流是无论如何不会放弃的,当人一心扑在一事上,免不了便会疏忽,故而,李流亲去察看,太子遇袭负伤。

    夏侯沛人小,但对朝中诸君了解并不少,这因她身在太学。太学中有许多俊彦,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家中皆有父兄叔伯在朝为官,便少不得知道些朝事。且时下清谈盛行,少年间谈论国事乃是时兴之事,夏侯沛便少不得听闻许多。

    关于李流履历与为人,便是太子刚出征时,听人讲的。

    而眼下,那一堆俊彦又聚在园中谈论了。

    “听闻大鸿胪出京使突厥去了,也不知此行所图为何。”护军将军郑姜家的九郎郑智说道。

    大鸿胪此时出使,想也知,必不是为安抚突厥去的,太子都叫人伤了,不发兵打过去都是圣人宽容,岂会派人安抚。

    苏充侄孙苏诚撇了撇嘴,道:“不论为的什么,总是为圣人分忧,太子刚败,他自得顶上。”暗示魏会急着出使,是为立功,之所以急于立功,是为弥补太子之败。

    “苏兄这话说得就不厚道了,大鸿胪为国为民,对突厥一事,可没少出力。”崔琦吊儿郎当地伏在案上。

    苏诚皱眉,正欲反驳,便见崔琦站起身,那一身吊儿郎当也收了起来,甚为郑重地一礼:“见过广陵殿下。”

    众人这才发现,广陵王不知何时到了他们身旁。

    一众贵胄子忙起身见礼。

    夏侯沛端的是平易近人,一笑,脸上还有可爱的小酒窝:“你们自谈着,我只路过而已。”看崔琦一眼,又朝外走去。

    众人目送了夏侯沛走远,原在说什么也忘了,话头转向广陵王光彩照人的风采与其他诸皇子身上。说到圣人诸子,又免不了绕回来魏氏如今荣耀。

    今日下学早,夏侯沛本是想去一趟崇文馆,听闻越主成括是一诗赋大家,她便欲取一两篇名章来看,谁料经过此地,听了这么一耳朵。

    走出那园子,夏侯沛遇上一人,那人似是刚从外间归来,正要入那园去,夏侯沛想起方才园中在谈什么,心下一思虑,便阻了他一回:“魏郎从何而来?”

    魏善早看到广陵王了,只等走近便施礼,不料她却先开口了,忙道:“替夫子抄录近年来新增的谱牒。郡王将往何处?”

    所谓谱牒,便是指世家族谱,被世人当做了一项学问来研究。

    夏侯沛便道:“正要往崇文馆,魏郎若无事,不若同行?”

    魏善略一犹豫,答应了。

    走出不远,便看到崔琦在前方等着。魏善本在思索着广陵王与他又不亲近,二人只打过几次照面,话都甚少说的,为何突然要他相陪?这时看到等在前方的崔琦,他又想难道是崔氏的意思,郡王不过从中牵线?

    广陵王虽才七岁半,可出自宫廷,谁能简单?就他那表兄三皇子衷,在广陵王这年纪便频频与他接触示好了。

    魏善想自己一小辈,家中大事皆掌在伯父与父亲手中,他并无置喙之力,可若是广陵王与崔氏提出了什么可行要求,倒是可以从中递一递话。

    可一想到父亲出使突厥去了,家中只剩下伯父,魏善又不禁犹豫,有些事,还是让父亲做决断的好,伯父,行军打仗有如神助,但在平日政务上,似乎有一些不妥。

    第25章

    无永远之敌,唯永恒之利。

    此言应用于朝堂之上,甚为妥当。

    崔氏与魏氏表面上看来,似乎并不对头,然天下无不变之势,有什么契机得以合作也不是不可能的。

    魏善便打足了精神陪着这两位。

    广陵王谈吐风雅,稳重老沉,到崇文馆,寻到几篇越主成括的诗赋,便令侍从好生收起来。魏善便道:“郡王也看越主之作?”

    “我喜读诗赋,越主为国君,他之高作,想来有不同凡响之处。”夏侯沛笑道。

    “郡王好读书,令人敬佩。”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抓紧了岁月,多读些书,方不致用时恨少。”夏侯沛从书柜中取出一本画了兰草封壳的书,递与魏善道:“兴许与你有用处。”

    魏善双手接过,一看,是一本谱牒之作,正是他所需。忙不迭地谢过,也没推辞扭捏,收下了。只是这书,是要还的,崇文馆中书册皆有记录,一本都缺不得。魏善与崔琦虽也为贵胄之子,但也轻易进不来这里。

    崔琦早就自去晃荡了,待他们要散,方跟了过来,半道儿还遇上了真正好读书的夏侯康,夏侯康与夏侯沛说了一会儿,听闻她是来寻诗赋看的,很是高兴,约了要共享心得。

    直到夜幕初降,魏善辞别二人,先回家去,夏侯沛与崔琦都言不涉、政,也没说什么含蓄的双关语。

    魏善满脑子凌乱地回了家,难道广陵王寻他,真没什么要指示的?还是单为了给他那本书来示好?

    他是万万不敢相信十二殿下之举是心血来潮的。只是父亲不在家,他也没个人商量,几位兄长倒是在,可惜事涉皇子,不好擅与他们说。

    直到第二日,有人来暗告与他,昨日苏充等人在园中妄议他阿爹,魏善方反应过来,广陵王,事先为他解了围。

    魏氏当权,身为魏氏儿郎中颇有出息且受重视的一个,魏善身边也有巴结的人,昨日他不在,但很快便有人将当时之况十分隐晦含蓄地转述给他了。

    魏善便明白了夏侯沛的用意。苏充虽然存了贬低之意,但却全然没有露于言辞,他若去了,父亲受辱,他为人子,若是不问,少不得便要被人攻讦不孝;可若要与苏充争辩,又有哪里不对,毕竟他并未直言,争辩定是争不过来的,况且,有一些涉及朝政的事,本就不好在口上说。

    广陵王大约是听到了,干脆便叫走了他,他就可当做不知,免了这尴尬。

    做了好事,而不宣之于口,只等他无意间发觉,又能算到他定能自己知道,令人如沐春风般温煦熨帖之间便受了她的好处。这手段,比起七岁的太子,比起七岁的广平王,真是,高了不知多少,不说七岁,便是如今,这两位也未必能如此机变。

    魏善深以为,待阿爹归来,必得将此事说一说。

    另一头,夏侯沛与崔琦可没他这上下纠结。

    于夏侯沛,这事不过让她碰上了,她顺手一为;于崔琦,他与他爹一个德行——凡事,心中有数即可,实不必事事都去沾手。

    二人辞别了魏善,往宫门口去,一面走,一面说话。

    与外家人言谈,夏侯沛倒是轻松:“两位老人家近日可好?天凉了,可别忘添衣。”

    听她称祖父母为老人家,很是亲近,崔琦也很高兴:“祖父母皆好,只是挂念皇后殿下与十二殿下。”

    “一家人,不要客气。表兄便称我十二郎。”

    崔琦一笑:“也好。”

    “阿娘与我都好,只是挂念外祖父母。”亲人间相互关切,是在所难免的。夏侯沛对外祖家颇有亲切感,一则,因皇后影响,二来,那一家非常关心她与皇后,三者,不拖后腿且能为助力的外家,有什么不亲近的理由?

    宫门就在眼前,二人就要分道扬镳,二人说了一路,各自投契。到了宫门外,一个回宫,一个归家,倒也得宜。

    回到含章殿,用过晚饭,她又想起一件事来,前几日在一本异闻录里写了胭脂的做法,她反复研读,觉得可行,便打算做出来赠与皇后。

    既是要赠,自得先保密,才有惊喜。夏侯沛便安慰自己,若是还居长秋,如何瞒得住阿娘?

    不安慰还好,一安慰反倒更怅然若失了,若非搬到此处后便一直觉得不得劲,她哪会穷极无聊到寻异闻录来看。

    夏侯沛正惆怅,便听得宫人轻声唤道:“十二殿下,您在何处?”

    夏侯沛:“……”她是蹲在书柜后寻那本异闻录,书柜不高,奈何她更不高,一蹲下,便看不到了!

    她要吃肉,快快长高!

    可长高哪儿是说长就长的事儿呢?一七岁半的小儿,再长也高不到哪儿去。

    等到中秋过后,夏侯沛没长高,太子还朝了。

    太子还朝当日之景,夏侯沛并未亲见,但隔日,她在宫道上遇见自太极殿出来的太子。

    她停下步子,冲太子弯身施礼:“请大兄安。”

    太子见是她,一面说:“十二郎。”一面走上两步,在她面前停下步子,看了看还不及他胸口高的小小少年,道:“快免礼吧。”

    夏侯沛直身,仰头看看太子,只见他穿着月白的袍子,依旧是容貌俊美,长身玉立,只是离开了不足半年,那眉宇间的气质却像一下子长大了十来岁,不识愁滋味的温润面庞叫北方粗砾的风吹得稳重而坚默。

    “大兄将往何处?”

    夏侯冀看看她,仍同三两岁时那般抬手摸了摸她的头顶,道:“正要往长秋宫去拜见母后,小十二可要同去?”

    夏侯沛自是要去的,她那袖袋中藏着做坏了几次好不容易做出来的胭脂,正想送去给皇后呢。当下忙不迭答应。

    夏侯冀一笑,与她并肩而行。

    一路上走,便免不了说话。

    夏侯冀照常问了夏侯沛功课,夏侯沛答了,反过来问:“大兄见过突厥人,可如传闻中那般凶神恶煞?”

    夏侯冀停下步子。

    夏侯沛不解,转头看他,只见夏侯冀有些迷茫地道:“突厥偏居塞外,塞外贫瘠,天况恶劣,与中原不同,故而,风土人情也不相同,既不相同,看起来自会有些别扭,倒谈不上凶神恶煞。”

    夏侯沛不解地眨了下眼,大兄在突厥手上吃了个大亏,可看来并不对突厥人恨之入骨。

    夏侯冀见她看着不明所以的样子,便温柔地笑了笑,道:“不说这个,长大你就明白了,小十二累不累,要不要阿兄抱?”

    这下夏侯沛有反应了,马上道:“不要!”总是要人抱,会长不高的!

    夏侯冀莞尔失笑。他这一笑,发自内心,夏侯沛看了,觉得这才像她那阿兄。方才的夏侯冀也是在笑,笑起来却并不那么快乐,让夏侯沛想到北方愁云惨淡的天空,略显阴郁。

    到了长秋宫,夏侯冀先前派了人来说过,故而,宫中都皆有准备,皇后正坐在正殿等着他。

    夏侯冀是尊礼之人,出了远门归来,拜见皇后时,十分郑重地行了顿首大礼。

    待夏侯沛也拜见过,便是各自坐下,不论平日里夏侯沛在这里是如何,这回,必定坐在夏侯冀下首。

    皇后见夏侯冀眉宇间有些郁郁,便拣了些无关紧要的话来问他问他。

    夏侯冀语调轻缓地说着,与皇后一问一答,知道突厥这一仗必让他不快,皇后一字未提战事,说得皆是边陲的风土人情,与一路上的见闻。这倒让夏侯冀放松下来。

    他为东宫,自不是空闲之人,说了片刻,便奉上礼物,退下了。

    他所敬上的皆是些皮毛与野味,还有一方极为珍贵的美玉,当是从边陲带回来的。

    夏侯沛也看见了,待皇后示意宫人收起来,她蹭到皇后身旁,高兴地从袖袋里取出她的礼物来:“阿娘,儿也有礼物赠予阿娘。”

    一面说一面双手呈上。

    她的礼物用一只十分精巧的木盒装了起来,看着便雅致非常。

    皇后一笑,接了过来,亲打开了看,便看到里头一只青花瓷纹饰的陶制小盒,小盒形状是圆的,四周光滑圆润。打开一看,只见里头所盛之物,色彩嫣柔,色泽稠密润滑。靠近些,还有淡淡的香气,并不浓郁,清浅得很,闻着十分舒服。

    夏侯沛对皇后了解,她不必看皇后神色,只感受皇后呼吸的频率深浅,便知道她是不是喜欢。

    在盒子打开后,皇后的呼吸便稍稍地加深,轻缓下来,连同她向来冷静的气息都温和起来。

    夏侯沛本是忐忑的,阿娘出身世家,今又在皇宫,用的皆是世上最好的东西,她只怕手艺不够,将她的心意都显得不足起来。

    而眼下,得到了皇后的反应,夏侯沛安下心来,笑了:“儿照着方子,亲手所制,盼阿娘喜欢。”

    这样成色上佳的胭脂,不输内造,定是废了不少力气与心力才制成的。皇后将盒子盖了回去,未曾交予宫人,亲拿在手里,柔声道:“色泽、香味皆合我意。”

    夏侯沛眼睛一亮,笑意欣然:“阿娘喜欢就好。”

    第26章

    亲手做的胭脂受到了皇后喜欢,夏侯沛便觉得甜滋滋的。

    皇后见她坐在自己身旁,一双眼睛笑得眯成了月牙,脸色那小酒窝甚为可爱,顿时觉得她很是乖巧。胭脂盒子一直拿在手里,圆润的盒身并不硌手,她笑问:“废了不少功夫吧?”

    做胭脂时的生疏与人小力气不足的不便利的确是让夏侯沛遇到不少难,但能见皇后展颜,这一切便值了,哪怕遇到难题时觉得受挫,眼下回想起来,都是甜的。

    夏侯沛心情雀跃:“一开始,是有些难的,不是花瓣捣得不够碎,便是火候没控好——好歹是做出来了,能让阿娘展颜,儿之所为,才算值得。”

    她从小嘴就甜。皇后是知道的,可眼下,仍是忍不住在眼中盛满了笑意,道了声:“贫嘴。”

    夏侯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见皇后仍是眼中带笑,不知怎么的便更不好意思起来,连脸都有些发烫的趋势。

    她不自然地转开眼,但脑海中不依不饶地出现皇后眉眼含笑的模样,这是少有的美景,夏侯沛不知怎么,只觉得脸上的烫传到了耳朵,传到了胸口,整个人都热乎乎的。

    “天色不早,在此留了晚饭再回去。”皇后说道。

    夏侯沛忙应下,小心翼翼地转回眼,看向皇后,心中不知怎么,竟有些紧张。

    这紧张来得莫名其妙,夏侯沛忙又转开眼,没话找话,缓解那来得奇怪的紧张:“听闻魏贵人在四处给三郎相看王妃?”

    “她看上几家,几家也都有意,便迟疑这王妃之位,究竟许给哪家。”皇后道。

    这么一说,那种奇怪的紧张果然就缓解不少,夏侯沛自然了一点,笑道:“也不知阿爹怎么想的。二嫂之父可不曾居高位。”

    皇后浅浅勾唇,没有说话。

    但夏侯衷年已十七,婚姻大事,的确不好耽搁了。

    在近年关之时,忽然传出消息来,皇帝看中一女,欲聘其为广平王妃。

    广平王正妃定下,自是得先说与皇后,不论皇子生母是谁,皇后为中宫,他们都是皇后之子。皇后一听那女子出自何门,便微一勾唇,道:“圣人慧眼如炬,此女与三郎甚是般配。”

    皇帝大为得意:“我观其父,便知其女贤淑。既然皇后也说好,便定下吧,三郎也不小了,该有个淑女为配。”

    皇后便道:“可说与魏贵人?”

    “你是皇后,子女之事,我自先来说与你。”皇帝说罢,又自得地笑,“想来魏贵人知道,也只有欢喜的。”

    皇后看着他,也笑,温柔道:“不说儿媳品行皆佳,单圣人用心,便足以使魏贵人高兴。”

    自己的良苦用心有人懂,皇帝自是欣然,他看看皇后,又觉得她是真好,知礼守礼,又有本事,自她入主长秋,后宫井然有序,从不曾让他烦忧过。有这些优点在前,诸如皇后太过守礼而显冷清,诸如皇后出身过高而显骄傲,便不大重要了。妻者,承祭祀也,贤良便够,其他不足,自有妃妾弥补。

    皇帝心下颇悦,又想着正旦在即,早些将三郎终生定下,也好来个双喜临门,便辞了皇后,往魏贵人那里去了。

    却说魏贵人隐约听闻皇帝有了儿媳人选,便又是忐忑又是期待。

    夏侯衷年岁到了,她相看过,自不免与皇帝交流,以免出现她在这边许了一家,皇帝在那头又有旁的人选。

    “转眼间三郎便到了娶妇的年岁,妾记得他小时候粉雕玉琢,贪玩爱笑,连阿姐,都喜见他,不曾想岁月如梭,他这便大了。”魏贵人如是说。

    皇帝一听便想起了从前夏侯衷小时候的模样,慈父心肠顿生,当即便允了:“我必为三郎择一佳妇,不令他委屈。”

    魏贵人这才放心下来。

    这会儿佳妇人选已有,魏贵人自急于知道,但她也知,皇帝必会先去说与皇后,转而又担忧皇后从中使坏。搅了三郎好姻缘。

    这般七上八下之下,好不容易等来皇帝,她忙迎了出去。

    皇帝笑意洒然,见了她,也不卖关子,直言道:“女郎温柔贤惠,相貌昳丽,更难得的是还通诗文,必能与三郎琴瑟相和。”

    魏贵人欢喜不已,顿了顿,她又想一件要紧事,问:“这般,方配得上我们三郎,只是不知这是哪家女郎?”女郎之父任何职也是重中之重。

    皇帝得意道:“诗书传家之门,其父今任崇文馆学士。”

    魏贵人大喜。

    乱世出英豪,朝中居高位诸公有不少除了擅于论政,还是文采斐然之士,故而身上便兼了崇文馆学士之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譬如丞相高宣成,尚书左仆射秦勃,支度尚书管鸿儒,大鸿胪魏会,护军将军蔡渊等身上都挂了崇文馆学士一衔。

    这些人,任取其一,皆是三郎大助力。魏贵人喜不自胜,忙道:“谢圣人苦心。”

    皇帝捋须,欣然笑道:“你也觉得好,那我一回去,便向女家通个气,而后便令拟诏吧。”

    魏贵人应允不暇,而后问了一句:“不知究竟是哪一家?”

    “秦川周氏。”

    魏贵人一听,周氏?并非名流著姓啊。再接着一想崇文馆学士,姓周,她嘴边还未收回的笑意顿时僵住,简直觉得自己是听错了:“可是周允德?”

    皇帝一笑:“正是。”他前两日看到一篇文采出众的诗,大为惊叹,召了作者来看,便看到了这周允德。崇文馆学士大多身兼二职乃至数职,唯有这周允德,是一心一意做学问的人,只有崇文馆学士这一职。皇帝欣赏其为人与文采,想其父如此,其女必也不差,便起了做亲家的念头。

    魏贵人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给她儿子找了这么个无权无势的岳家,心头不由发颤,道:“周氏,门第恐有些低了。”

    皇帝不以为意道:“丞相何妨,庶民又何妨?三郎是我子,已尊贵至极,何须岳家添光彩?”

    皇子若是安安分分的,自是无需岳家添彩,可目下的形势,夏侯衷他志存高远,正需要岳家相助啊。魏贵人着了慌,忙道:“皇家自无需旁人添彩,可总不能太低,太低了,显得不好看。”毕竟是郡王,好歹也配个二品高官之家吧?

    自然,只是轮到夏侯衷了她才这么想,当初夏侯恕娶妻时,她到说了一句“般配”。

    皇帝皱了皱眉:“娶妻娶贤,儿媳贤惠比什么都强。周氏家风井然,周允德为人清正,其女差不到哪儿去,这事已定下了,你说与三郎,令他莫四处乱晃,待过了正旦,便过六礼!”

    如此斩钉截铁,已不容人反驳。

    魏贵人心下发苦,也不敢再说不。

    皇帝一回去便召了周允德来。

    魏贵人不想要个没权没势的亲家,周允德更不想要一个身份如此高贵的女婿,他一学问人,有学问人的骨气,只想女儿嫁得门当户对,不受委屈,从没想过要去攀附皇室。

    周允德忙推辞。

    皇帝不解:“可是我儿不好?不堪与令嫒为配?”

    周允德岂敢怀疑皇子不好?忙道:“三殿下少年才俊,岂有不好?乃是小女无才,配不上皇室。”

    皇帝摆摆手:“朕信得过卿家家教,不需多言,此事便定下了。”

    他这么说了,周允德还能说什么?心怀惴惴地答应了,一点女儿要出嫁的欢喜都没有。

    如此,两边都定下了,皇帝令中书舍人持笔写了诏书,颁下去,此事便定下了,再无更改余地。

    夏侯沛知晓这一桩两边都心不甘情不愿的姻缘,哪怕她自认不是不厚道的人,也忍不住笑。

    阿爹究竟是不知道三郎之心,只认定周氏家教,还是知道三郎之心,刻意打醒?

    这还真说不准。

    她乐不可支地与皇后说起这事,只是说着说着,不免怜惜周氏女,可想而知她婚后必是过不轻松的。

    “周氏女可怜,受了无妄之灾。”夏侯沛道。

    皇后看她一眼,语气平稳如静水:“命定如此,怨天尤人不若自己去拼上一拼。”

    夏侯沛一愣。

    皇后趁机教育她:“人生漫长,谁可一帆风顺?与其怨命运不公,不如早作打算,谋定而后动,方有一线生机。”

    她说的在理,事情已定下无可更改了,自是,早作打算为好,可,人非草木,哪有说怎么就怎么的呢?

    夏侯沛便道:“话虽如此,可果真身在其中,又哪儿能如此理智。”

    皇后看着她,眼神慢慢地冷下去,只是语气中,仍是关怀的:“形势可会等人?重华,越是逆境,便越要理智,有时,哪怕你明知这事做了你必心痛难忍,也不得不去做,哪怕你知你见到此人恨不得破其门,灭其族,也不得不笑脸相迎。你得忍着,你若不忍,便等不到无需再忍的那一日,所受之苦,所蒙之冤,无处伸张。”

    她说话时也没有带入情绪,就如往常教导夏侯沛那般,只是说一件事而言,可听到夏侯沛耳中,不知为何,竟觉得这是皇后亲历后的感悟,她忍不住道:“阿娘……”

    皇后似是也觉得自己说得太沉重,看到夏侯沛担忧的眼神,她一笑,打破方才的沉重:“不妨事的,你还小,但过得松快一些就是,有什么事不好解决的都来与阿娘说,有阿娘在,不会让你受委屈的。”

    她这么温柔地说着,夏侯沛却更难受了。

    “阿娘……”她又唤了一声,心中是说不出的发堵,阿娘这些年,怕是不易吧。

    皇后轻抚她的鬓发,没再说什么了。

    本是来说夏侯衷婚事的,与夏侯沛而言,他娶得不顺,她就放心了。与皇后谈这事,也只是寻个乐子罢了,谁知,竟是让两人都难受了。

    自那之后,夏侯沛更关心起皇后关心起长秋宫来。

    这一晃神便到正旦。

    一家人少不得聚一块儿,吃一顿团圆饭。

    正旦过后七日,朝廷是休沐的,到了初四,各衙门方开印办公,到了正月十四上月节,又是放假,这一假放七日,是一年中休得最久的。

    太学也随着他们,正旦过后,夏侯沛多数是在自己书房中自学。

    晨间起榻,背诵经义,练上千字,待太阳升起,便往长秋宫问安,顺道蹭一顿早饭,用过早饭,皇后也忙,新春,是祭祀之时,还有内外命妇觐见,还有公主们回宫来拜见,诸事繁忙。

    夏侯沛便不打扰,退出去,或往上林苑走走,或往夏侯康那里借书来看,又或直接回含章殿。中午与下午,她都自用午饭。

    有时,也会接到一些请柬,能将请柬送到她手里的,都不是寻常人家,自然,碍于她年岁所限,也不是什么声色犬马的宴会,多数是哪家公主府上举宴,哪处王府又要小聚,诸如此类。

    夏侯沛也择几家去了。最让她留意的是同安公主的宴。

    同安公主与夏侯衷同母所出,这一两年,尤为活跃,四处为夏侯衷串联。

    她家,夏侯沛是不去的,但会派人打听去了哪些人。

    说来,这日子过得轻松而适意。但这样的日子,并未持续多久。

    夏侯沛八岁生辰过完没几月,突厥便遣使来向大夏求娶公主了!

    此事出乎所有人意料。两国去年交战颇为激烈,这才不到一年,竟要谈论亲事。

    一般和亲,都是中原将公主嫁与番邦首领为正妻,此次却稍有意外。来求娶公主的并非突利,乃是达旦!

    这,自是魏会的计策!用的是离间计!为的是达旦与突利反目成仇。

    突厥虽分五部,可对外却是一致的,大可汗,也是突利。达旦不满突利已久,却也没想过撕破脸,毕竟,还有三位可汗,总不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回,也不知魏会做了什么,达旦主动遣使,求娶大夏公主,是明着与突利划清界限了!

    突利听闻此讯,焦灼无比,当听闻大夏开始考虑,是否要许达旦以公主,便不止是焦灼了,简直坐立难安。原因简单得很,倘若达旦与大夏联手,他就危险了。突利毫不犹豫,忙去了可敦(突厥皇后的称呼)的营帐,欲问她的看法。

    他的可敦,也是大夏公主,便是当年魏会为和亲使送去的那一位。

    这便要说一说突厥的风俗了,老汗王过世,新汗王即位,即的不止是汗位,还有可敦。那位大夏公主当年嫁的是都蓝可汗,都蓝死后,她便成了突利的可敦。

    原本有一位大夏公主,突利与大夏的关系当缓和才对,可惜,这位大夏公主与大夏皇帝有灭门之仇。

    和亲的公主,虽然称公主,但往往是宗室女,突厥如今的这位可敦便是如此,她的父王乃是曾经的汉王,是夏侯庚的叔父,夏侯庚即位之初,几个弟弟看他皇位来得轻松,便想肖法,也学着举兵,自然,都被夏侯庚压了下去,汉王,便卷入其中了。

    涉谋反,诛满门。

    除了可敦,汉王府满门皆赐毒酒。可敦在突厥,听闻父母兄弟皆惨死,痛不欲生,奈何都蓝软弱不肯与大夏为敌,她只能每日反复地将恨意在心中过了一遍又一遍,却毫无办法。好不容易都蓝死了,等来了英勇果敢的突利,她岂肯再沉寂?每日都在向突利描述中原之富庶,每日都在与他说所有她知道的大夏机密。

    上一次太子遇伏,便是可敦出的主意。只可惜,棋差一招。

    然,虽如此,也让突利看到了可敦的善谋与英勇。

    可敦一听此事,当即就慌了,若大夏与达旦联手,突利败多胜少。她也是个果断的女人,咬一咬牙,道:“不能让达旦与中原联手,不如可汗上国书,我愿以大夏皇帝为父。”

    突利一听,是个良策,当即道:“如此甚好。”又道:“委屈你了,来日定有将今日之辱讨回的一日。”他知晓可敦与大夏皇帝之仇。

    说罢,便去写国书了。

    大夏那边犹豫得颇久,而达旦派来的使节被好酒好菜地招待着,过得十分享受,这拨人以为从中可推测大夏态度,便也安然等待,丝毫不急。

    故而,当突利国书到时,和亲之事还未敲定。

    接到突利国书,皇帝是意料之中,众臣是会心一笑,唯有太子,是当真高兴。

    突利使节抵达洛阳第二日,大夏设宴,招待来使,皇室宗亲皆有出席,诸皇子亦在其中。

    宴无好宴,还未开宴,便起了波澜。大夏邀的不止是突利的使节,还有达旦的使节,双方可汗刚撕破脸,作为部众,他们自也仇视对方,哪能坐在一处行宴?番邦人,豪气直率,差点就要大打出手,鸿胪寺的一位通突厥语的主事便出来劝架:“我主即将要来,见二位如此失礼,怕是不悦,有什么话,不若散宴后再说?”

    两位使节想到自己的使命,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的分开了。接着那主事又道:“两位来自一地,必有能说得到一处去的地方,便相邻而坐吧。”

    夏侯沛坐得靠前,她亲眼看到,当主事说出这句不怀好意的话,一直十分关注使节的太子不悦地皱了一下眉头。

    第27章

    夏侯沛毕竟不在朝,许多事,她都只能通过自己所见所闻推测。当听闻达旦可汗遣使求娶公主,她心下便隐约有些猜测,再待突利也急不可耐地送来国书,称可敦愿尊大夏天子为父,她便大致有了猜测,大约,是想以离间计分裂突厥,大夏从旁渔利。

    说起来,她在古代的生存经验虽少,但她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为鉴,稍稍一精简,一提炼,便是一本应有尽有的厚黑学,光如何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就有好几种。这回大夏所施之策,她便觉得,似曾相识。

    计谋简单无妨,有效即可。

    听闻此次国宴,诸皇子皆有一席,夏侯沛便颇为期待,期待看到突厥使节如何踏入陷阱中尤不自知,期待来日边疆安定,大夏军队再无后顾之忧,剑指南方,一统半壁江山。

    在此地生存八年,夏侯沛已将自己当做夏侯氏一员,每每听闻突厥犯我边境,便有如当年听闻某国犯我兔朝岛屿一般,义愤填膺。再加上接受了八年皇室教育,身为皇子,受百姓崇敬,受万民奉养,保护自己子民,便是理所应当之事。

    人有亲疏远近,夏侯沛见时不时就来大夏劫掠一番的突厥,当真无丝毫好感。

    她身为皇子亦如此,太子为储君,将来便是天子,应当更为深刻才是,可为何,大兄所展现的态度,仿佛另有思虑?

    夏侯沛正奇怪,又联想到上回说起突厥,大兄只见迷茫不见怨愤,她一时竟猜不出这位以仁慈著称的国储端的如何心思。

    这本是好事,一个人,尤其是身居高位之人,若是让人一眼便洞穿了心事,不免单纯,离死不远,可不知怎地,夏侯沛就是觉得不安心。

    就在夏侯沛观察太子的间隙,那位鸿胪寺的主事已引着两方使节毗邻坐下了。

    两方使节都身负重任,都怀着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决心,恨不能立即将对方踩下去,如何能相安无事?分明是相邻的座次,中间距离却隔得老大,谁都不肯朝对方看一眼。

    夏侯沛便发现,等使节坐下,太子越发锁眉。

    夏侯沛不安愈盛,她所寄,在太子,太子有损,她所期便要成空。

    过片刻,皇帝至。众人皆起身拜见。

    皇帝看来心情舒畅,笑令众臣归位,而后,望向突利派来的使节,笑道:“突利可汗的国书,朕看了,新野公主为朕堂妹,离朝已十载,朕亦思念,不知公主如今可好?”

    鸿胪寺主事居中翻译。

    使节本就是来示好的,安敢迟疑?他忙起身,右手握拳贴胸,弯身行了一礼,语气很是和气恭敬:“可敦好,也怀念故土,多方请求我王,献上国书,愿尊皇帝陛下为父……”

    他话未说完,皇帝便笑呵呵道:“好就好,至于国书上所提之事,待明日再议就是。”

    听他这么说,夏侯沛便知道,突利所请得不到接受了。可敦和皇帝同辈份,皇帝怎肯让一个堂妹称他为父,平白落下把柄,受人攻讦?

    可敦提出此提议时,未必不知此,只是她需展现出一个亲近故土的立场来。

    可惜,而今,已迟了,大夏,已不稀罕她这被逼无奈的示好了。

    高台上,皇帝下令开宴。歌舞俱上。

    突利的使节已与皇帝对过话了,且皇帝看来颇为亲切,另一边受大夏款待多日的达旦使节怎甘落后?忙起身向皇帝敬酒,绞尽脑汁地把大夏夸了又夸。

    皇帝也笑吟吟地饮了酒,与他交谈了两句。

    好久没有如此热闹的宴了。美酒美食,都不及眼前两位使节你争我抢的要与大夏修好的劲头吸引。皇帝只含笑,平易近人得很,却什么都不曾许下。众臣适当活跃氛围,却两边不帮,只看双方使节去争,争得越厉害,他们便越趁意。

    要说心机谋略,直肠子的突厥人哪儿及得上中原人熟能生巧?

    尚书左仆射秦勃,坏得很,在哪儿笑眯眯地问:“我大夏有习俗,嫁女儿得知男方家世,不知达旦可汗部众几何,军士几何,粮草几何,金银珍宝又几何?再有,达旦可汗王帐又设在何处?来日娘家人去看,总不好寻不见女婿家在哪儿罢?”

    部众、军士、粮草,皆是机密,王帐所在更是机密,使节哪儿肯说,干脆在那憨笑,力求不得罪人。

    夏侯谙就坐在夏侯沛边上,两个最小的皇子凑一块儿,夏侯谙在夏侯沛耳旁笑话道:“这也太傻了点?突厥人都这般傻乎乎的?”

    夏侯沛转头,在他耳边说:“突厥铁骑可不傻,纵横草原。”

    夏侯谙啧了一声,继续听。

    等到突利的使节,又有高丞相不甘寂寞的笑里藏刀:“听闻突利可汗有十六子,不知哪位王子最英武不凡,哪位王子最受青眼,哪位王子可承可汗之志?我朝公主可有所出,所出子可得可汗重视?”

    这是直接问继承人情况的,这更是机密中的机密,突利的使节只得也笑笑,就是不答。

    大约觉得这般太过被动,达旦的使节又忍不住来问了:“皇帝陛下,我主诚心求娶贵朝公主,我抵洛阳也有月余,不知皇帝陛下可能给个答复?”

    他想中原的大臣问的话好让人答不上来,不如就化被动为主动,顺便还给突利的人施加压力。

    皇帝欲答,但他余光瞄见了饶有兴致的夏侯沛,想到她此前出的那个“另扶一主”的主意,又想到此下,正是在照她所出之策施行,便欲再看此子能力。

    他道:“公主皆是朕女,陡然出嫁,什么都没备下,朕着实舍不得。”

    这是推脱之语。

    使节忙道:“我主英武勇敢,正是草原上的雄鹰,配得起公主,请皇帝陛下早下决定。”

    皇帝就扫向夏侯沛。夏侯沛正往高台上看,欲听皇帝的回答,便收到了他的眼色。

    夏侯沛一愣,不明所以间,皇帝眼神愈加凝邃深沉,暗示之意明显。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夏侯沛顾不上犹豫,出声道:“使节有所不知,大夏从无向一邦嫁两主先例,先前新野公主……”语意未尽地顿了顿,而后再道:“眼下,总得重新考虑。”

    反正大夏立朝也就二十来年,几乎是什么先例都来不及有,夏侯沛随口就来,只将达旦与突利的矛盾加深便如意了。

    小孩子的声音清越,在大殿上显得十分清晰可闻,众人都望向他。

    使节不意自己的话让一小儿挡了,愣了愣,又问:“不知足下何人?”

    夏侯沛道:“吾乃圣上十二子,封广陵郡王。”

    原来是皇帝的儿子,使节听说中原皇帝的儿子都很有权力,便忙恭敬了些,道:“突利的可敦不怀好意,不是真心要认皇帝为父,殿下别让她骗了,我主才是真心求和,若皇帝陛下答应这门亲事,我主愿以良马为聘。”

    夏侯沛的小眉头就皱起来,语气有点忧伤,让人心疼得很:“堂姑母此前表现,的确是不佳,可到底骨肉血亲,能原谅的,就尽量宽容了。若是堂姑母就此改好了,促进两国安宁共处,前嫌不计又何妨?”

    说着,便皱着小眉头,看向突利的使节。

    第6节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清平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书屋只为原作者若花辞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若花辞树并收藏清平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