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中元
第3节
“像你这样自小锦衣玉食的官宦家庭长大的又怎么会知道新学的好处?如果没有张相的新学,我和姐姐怎么可能进南山?”卫微怒到极点,脱口而出。
卫微虽然生气,也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戳到别人的痛处,然而他自认为没说错什么,当然不肯道歉,等着赵如磨发火。然而赵如磨只是闭眼了几秒,说:“我当然知道新学的好处,它给人更多寒门子弟机会。直到两年前,我才被接到赵家,接触书本,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听说天地玄黄。我当然知道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正是这样,才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你和你姐姐的前程何必葬送在一场注定失败的他人的疯狂中呢?”
卫微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新学必败?”
赵如磨见这人不听劝,不耐烦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反正我劝过你了,你好自为之。”
就是在这次争吵中,赵如磨浮光掠影地听说了卫微他姐姐和他姐姐的朋友的事。卫微本来满腔热血,被赵如磨一盆冷水泼了过来,到底幡然醒悟。然而他对赵如磨见解的由来十分好奇,刻意制造机会接近,借机询问各种问题,赵如磨又是一个有问必答的人,两人一问一答,渐渐有了交情。
那样久远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日。赵如磨回过神来,略偏了偏头,笑着问:“你知道我来河间是做什么的?”
卫微送赵如磨回去,两人走在路上,卫微问:“许府的案子查的怎么样?”
赵如磨问:“审案那日你也在,你以为如何?”
卫微愤愤地说:“曹溪摆明的针对我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氏的证词全凭臆想,若是原心定罪,真是会成为我朝的一大笑料。”说完想起的确有腹诽之罪,还有更离奇的莫须有之罪,原心定罪又算得了什么?
“此案的关键在刘氏。”赵如磨同意,“广陵怎么样?” 这时路边的草丛突然被风吹动了一下,两人下意识地朝草丛的方向望过去,没发现什么。
卫微奇怪他突然问起广陵,还是回答:“还好,怎么了?”
赵如磨担忧地说:“我把广陵带回去的那天就发现她的情绪不对,怎么,你没有发现吗?最好还是找大夫看看。”小女孩的眼神中夹杂着惊惧与强烈的戒备,与我初来赵府时一模一样。
这时路边的草丛突然又动了几下。草丛中有人!两人对视一眼,得出这样的结论。卫微马上打算跳出去追,赵如磨一把抓住卫微的手腕,说:“别去!孙子兵法曰:我明敌暗,一。穷寇莫追,二。嗯……”一时想不出什么三,停了下来。
卫微一把挣开赵如磨抓着他手腕的手,气得跳脚:“你就是纸上谈兵!”
“再追也追不上了。”赵如磨提醒道。两人也不管那逃走的人,自顾自地大笑起来。
赵如磨想到卫员外洞一切的目光,心中疑惑,难道他看出什么了?打算试探地问卫微,卫员外有没有和他说什么。想了一想,还是放弃了这打算。自己是个外人,对方是他的生身父亲,以疏间亲,这种蠢事难道还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再干一次不成?说起来,从前也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才会做出那么多蠢事,应该引以为戒。
卫微看着偷窥的人逃走的方向,心里想:我素来是没有和谁结仇的,如磨是个外乡人,我们刚刚又没有谈什么要紧事,与银钱无干,谁会这样无聊,为的什么竟然在这种穷乡僻壤派人跟踪?除了为的许府着火的案子,还能是什么?
卫微不放心地问:“这些人你知道是谁派来的?”
赵如磨心不在焉地说:“我知道。”
“你出门也不带人。回头我去家里调两个身手好的,随时跟着。”卫微跟着说。你自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怎么行事这么鲁莽?
赵如磨苦笑:你派人,我不敢要啊。要回来也不敢用,更何况是作亲随?摇头说:“你别管这事了。”太危险。曹溪心里没鬼,干嘛派人跟着?他心里有鬼,可是我什么都没查到,他到底是为什么心里有鬼?
卫微没听明白他说的哪个事,疑惑地“嗯”了一声。
赵如磨解释:“许家的案子,你别再管了。我既然已经问清楚,卫家在这件事没有牵扯,只是受害人之一。曹溪打的什么主意,也该收敛了。其他的交给官府,此案太过扑朔迷离,你别再过问。”危险。
赵如磨还在絮絮叨叨地说,“她是我姐姐。”卫微突然高声道,“她莫名其妙地死了,我怎么能不管!”
赵如磨愣愣地望着卫微因愤怒而发红的脸庞,想:是呀,她是你姐姐,你姐姐的事你不能不管。你不是冷血寡情,你只是对不相干的人冷漠无情,比如我。
不止你姐姐莫名其妙的死了,我的大哥莫名其妙的疯了,我的二哥莫名其妙的死了,我的三哥莫名其妙的出了家。我无能为力,我坐享其成。这会子你说你姐姐莫名其妙的死了,你豁出命来也要管。赵如磨怒极反笑,重复道:“是,她是你姐姐,你不能不管。你去吧。”
卫微不知道赵如磨为什么突然被气到了,但是他对自己要管这个案子十分惊讶还是看得出来。心里想:怎么?你以为我会撩开手,对此事不闻不问吗?她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难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么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什么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年他一直深居简出,窝在河边的屋子里教些小孩子,连卫府也不怎么回,与死去的许卫氏因多年没怎么联络,其实感情已经淡下来了。所以,这次许卫氏一出事,他赶回卫家一反常态地担当起卫家长子的责任,众人都觉得吃惊。但是赵如磨不在河间,并不知道自己这些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得出结论自己不会管许卫氏的事情呢?按常理,那是亲姐,不管才比较奇怪吧。所以,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卫微知道自己一时激动,又说错话了,可是最后赵如磨那个惨淡的笑容,是不是表示他不管这事了?卫微悲伤地发现:之前那个脾气暴躁其实心地柔软好管闲事的少年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这位青年虽然面带微笑看似待人宽和其实心如铁石。就像这位赵特使初来河间,对作为受害人一方的卫家的求见请求一推再推,对含冤入狱的老人毫不怜悯。如果不是那日见到自己,他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卫微想着想着,只觉不寒而栗,又想:当日少年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自己又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赵如磨一边走,一边想起重逢那一日老残问起,自己说和卫微是同窗。所谓的同窗之谊说起来其实可笑,李斯和韩非不是同窗?李斯劝秦始皇杀韩非那封奏疏,用心何其险恶!庞涓和孙膑不是同窗?庞涓下令对孙膑施行膑刑时可有留情?华歆、管宁不是同窗?最终割席断交、分道扬镳。他和卫微只有往日情分。
县衙里,曹溪问:“今天的事办得怎么样?”
一人回道:“那个赵大人真是油盐不进。我们遣的媒婆回转过来说,她们被一口回绝了,说是什么因为赵大人至今对他死去的未婚妻念念不忘,曾经立誓终身不娶。这样的鬼话也亏他说得出来。哪有一个大家子为了死了的女人再不娶的?她们也不信,还待说些什么就被赶了出来。”
曹溪问:“莫不是提的人家身份太低他看不上?要不就是那两人行事蠢笨,露了痕迹被他看了出来。”
“媒婆都是捡的河间的好人家那些令名远扬的闺女提的,他便是看不上,好歹也要问问家底。他一口回绝,小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另一人回:“还有一事要禀报老爷。今日我们派去跟梢的人回报。赵如磨今天去了卫府,过了晌午才出来,卫家大少送了三里路。我们的人在路上不小心被他们发觉了。”
曹溪骂了一句:“一群蠢货。”两个自称跟踪的好手被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发现了。
那人小心翼翼地:“老爷不觉得这位赵大人似与卫家大少相从过密?”
“哪只猫儿不偷腥?我就不信他赵如磨没有一丁弱点。” 曹溪将手中一直把玩的玉环一把扔了出去,“再试!”碧绿的玉环“砰”的一声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第20章
“哪只猫儿不偷腥?我就不信他赵如磨没有一丁弱点。” 曹溪将手中一直把玩的玉环一把扔了出去,“再试!”碧绿的玉环“砰”的一声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赵如磨离开卫府,将刚才与卫微的争吵丢在脑后,一边走一边想:卫家已经证实许卫氏的确是长公主要找的人。可是长公主要寻找闺中密友,此事机密在何处?为什么只派了我一个人前来,还再三叮嘱,机密为上。卿詹事还特意叮嘱,一旦消息泄露,提人头来见。这是为什么?更奇怪的是,卫微看其来明显对此事一无所知。难道卫家人不知道?也许卫员外知道什么,看来我有机会得找卫员外好好聊聊才是。
另一方面,曹溪的反应也很反常。这个案子从表面看来,就是许家莫名起火,知县和卫家有仇,打算将此案安在卫家的头上,我来之前已经将卫员外下狱。但是京里来的钦差监审此案,照理说曹溪就该收敛,官场上的规矩,这么点小事还没做成,就是做成了也要不了他的乌纱帽。他明里按照我说的做,暗里扔我的东西,往我屋里塞人,还派人跟梢。这么折腾,是为哪般?
如果他只是贪卫家的钱财,看我强保卫家的意思,他也不会再去找卫家的麻烦。他不找卫家的麻烦,我也不找他的麻烦。现在案情不明朗,他如此忌惮,各方试探,为什么?我现在只需查出真相,他既不是要为难卫家,在我身边安插暗哨,各种拉拢的做法只能是想知道我查到了什么。他这么忌惮我查到的真相,除非……
赵如磨被自己突然的想法惊到,才发现自己想出一身冷汗来。
赵如磨不管不顾,径直走了几里路到了客栈,对路人打的招呼也顾不上,嘴里说“抱歉,抱歉”径直冲向房间,瘫软在太师椅上。
早有门人候着,问:“大人这是往哪里来,怎么累成这样?”赵如磨摆摆手,吩咐拿湿手巾过来。
赵如磨将手巾铺在脸上,细细地整理了思路,一颗心渐渐沉了下来。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论语上记载,有一次某乱臣贼子邀请孔子出仕,不知道孔子是否会答应,于是子贡去问孔子如何看待晋出公之乱,孔子回答:父不父,子不子。子贡于是知道孔子不会答应。出公父子虽然寡廉鲜耻,但值权位交接之际,正好浑水摸鱼。庸人无法抗拒权力的诱惑,但只有像孔子一样行事,才能确保不招致无妄之灾。
行如君子是赵如磨自小的志向,他也是一直这么行事的,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之所以他可以凭照本心过活,是因为他背靠赵家。一旦赵家倒台,他的生活受到了威胁,遑论所谓的准则?内圣外王的君子之道,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他终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嗟尔小人,要在红尘中苦苦挣扎,所以他进了长公主府,接了这趟差事。
长公主的要求太隐秘,曹溪的反应太奇怪,中间还牵涉到多年未见的故人,所有的一切都显示这是一趟浑水。之前为求富贵义无反顾,现在发现这是一趟浑水再来后悔,太晚了,太晚了。
如今唯有想着如何应对才是正理。
休息过后,赵如磨召来几名随从吩咐了几句,绕过暗哨,独自一人悄悄地去了仵作的住处。回到客栈,随从来禀告说曹知县在怡红院备了宴席,请赵大人和卫大公子赴宴。
赵如磨疑惑地接了帖子,重复了一遍:“怡红院?”
第二日卫微来的时候,果然带了两个彪形大汉,一个唤卫龙,一个唤卫五,说:“这两个是我府上最好的家丁,从今天以后便跟着赵大人。”
两人应景地跪拜,吼道:“愿凭大人驱使。”
赵如磨本不想接,到底不好驳他的面子,点了头让领头的带他二人下去。
卫微知道他是个多心的,自己送的两人也未必会被用上,但是,不能因为也许没用就不这样做。
赵如磨一边将手里石子用力往外扔,一边问:“你要查许家的案子,你爹知道吗?”
卫微愕然。赵如磨想:“果然,天真冲动的是年轻人,老狐狸保持沉默。”
这个案子如此诡异,没有人证,没有物证,不知道作案工具,推不出作案过程,一县之长官百般阻挠,最诡异的是河间这么个小地方发生了命案,远在千里之遥的长公主第二天就知道了,派人插手,还勒令不得声张。她是怎么知道的?又为何插手?
东汉光武帝的时候,长公主的家奴在长安杀人,藏匿在长公主府,官吏奈何不得,还是长安令强行上门捕人,最后闹到皇帝那里,光武帝让长安令道歉,长安令不肯低头,得了强项令的美名。长公主的权势可见一斑。镇国是长公主,什么事情需要她遮遮掩掩?
如此凶险的案子,虽然眼前风平浪静,焉知不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我劝你不要插手,我会去查,你不听。好啊,你要拿小命冒险,与我什么相干?所谓的姐弟之情,她父亲尚在,都保持沉默,你要出这个头,我又能怎么办?
赵如磨慢慢的解释:“你想要查清真相,也是人之常情,我也能理解,若是我有个姐姐,从小一起长大,她出了什么事,难道我能袖手旁观吗?。但这事儿,理解归理解,恐怕不能相帮了。你看曹溪对我态度如何?”
“毕恭毕敬。”
赵如磨自嘲道:“若是没有那一纸公文,我恐怕连县衙的门都进不去。而所谓的一纸公文其实也做不得数。我是拿着长公主的手敕直接往张道台处求的公文,为的是行事方便,得地方支持。但一来,张道台开的公文,虽说盖了公章,但没有走正常的流程,在邸站公布,所以除了河间,州府以及其他县不知道我来此处,做的什么事情。二来,我此时的官勋都还挂在长公主府上,不属于每年的检察御史之列。所以此事尴尬,我的身份也尴尬,你看现在行事顺利,曹溪也对我颇为恭敬,但我除了他的恭敬还有什么呢?这恭敬不是他想收就能收回来的嘛?若是发生什么矛盾,也不好硬碰的。其中难处,难与人言。你要查案的愿望,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一定谅解。”
话虽是这么说,卫微并不相信,赵如磨一向是谨慎小心的人,他很少接手什么事,但一旦接手,一向会把它做好,期间你甚至不知道他使了什么手段。他还美其名曰,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也。君子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所以此次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凭着一张也许不会生效的公文孤身来到河间。
的确如此,赵如磨在来之前的确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是现在没有用上。自他来到河间,除了遇见卫微和不知长公主的实际意图外,一切都在他的意料当中。
这段话说的情真意切,但与之前什么都没问就承诺保下卫家与昨天默不作声的反对相比,今天这充分为对方着想的话听起来就显得生疏多了,卫微想,你说这些做什么?我要查案是我的事,本就没打算劳烦你。你是审案官,不好偏帮一方,我自是知道的。就算我有想向你求助的意思,你解释这么多做什么?你不能偏帮,说一声就行。我们之间什么时候需要解释这么多?难道我不知你?解释这么得体,难道是怕我因此怀恨?你将我的父亲从狱中救出,拒绝了我不知天高地厚的请求,我就会记恨上你吗?难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好歹的人吗?
卫微心里烦的不行,但是他又说的有理,自己还能不理解不成?于是郁闷地回答:“怎么会。”
赵如磨就知道,卫微吃这一套,只要绕不过理字去,他就不会不顾及颜面,一向如此。但自己不同,若是卫微对自己说了这么一通生分的话,非得骂他个狗血淋头才罢。不过那都是小时候的脾性了,较真。现在,卫微说什么他都不计较。
这一通话说完,卫微觉得好没意思,两人面上不免有些讪讪,卫微见赵如磨看着自己手上的拜帖,说:“这是昨晚曹知县送来的,兄长也接到了?”
赵如磨“嗯”了一声,卫微接着问:“你要去吗?”
赵如磨驳道:“不是我,是你和我。”他知道昨天不该生那么大的气,一来,卫微决定豁出性命也要查出真相,是勇者所为,正是他早些年乐意见到、现在不相信存在的事。他当年对自己不闻不问,现在舍了性命去查他姐姐的死因,是他的事情,与自己有什么相干?要是充满怨气,不是太可笑了吗?二来,像卫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不是一向只在嘴皮子上说说,临事退缩的吗?难道他真的会去查案?
赵如磨想着,一时觉得畅快,一时觉得悲凉,与阿鼻地狱无差。
第21章
赵如磨想着,一时觉得畅快,一时觉得悲凉,与阿鼻地狱无差。听见卫微无话找话地问:“我听说你去了仵作的住处,有什么要问的召来便是,何必亲自去?”
“我不去怎么知道他住什么样的宅子,是否符合他的收入。他妻子是一位三十许的妇人,不用像刘氏一样做针线贴补家用;膝下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赵如磨反问道。
仵作住了一间两进的院子,院前种着榆树和柳树,比别的屋子看起来更整洁一些。赵如磨进去的时候,厨房里正冒着炊烟,一位民妇打扮的妇人一身素净,举止得宜,问明来意后将赵如磨请进屋内,院内,一名稚子低头斜躺着剥莲蓬。
仵作显然没有想到赵如磨会登门拜访,大吃一惊,寒暄过后,赵如磨直奔主题,问:“当日在公堂之上,我有些问题想不清楚,所以今日特意来请教。”仵作点头示意。
赵如磨接着问:“当日先生说,许府找不到线索是什么意思?”
赵如磨回去的时候大概知道了三点:一,仵作收入中等,醉心本行,书房内放着各种头骨以及动物尸骨。夫人衣着朴素,但举止有礼,不卑不亢,不像是普通人家出身。二,许府失火后现场几乎被焚烧殆尽,有些甚至尸骨相连,分不清是一具还是两具,连死亡人数都不能统计,何况是还原现场。不是所有火灾后现场是这样的,许府灾后现场如此,只能说明火势特别凶猛。至于起火的原因,由什么助燃的都不清楚。三,曹溪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然而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是否就是可疑之处呢?
赵如磨二人按照路人的指示磕磕拌拌绕了好大一圈在找到了河间的怡红院。到的时候天尚早,怡红院尚未营业。是,河间的怡红院是一家青楼。说是河间的怡红院,还真是恰当,这家正在小河的船上。船身有两个人高,张灯结彩的,间或从中传来几声丝竹声
从环水的木楼梯上去以后,环顾四周,姑娘还未起,只有做工在收拾,然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糜烂的气味。赵如磨无声地笑了起来,之前说亲不成,这回邀他来风月场合,明显的美人计,曹溪这是唱哪一出。
老鸨迎了上来,原来曹溪等人早就在里面候着了。
曹溪举了杯子笑道:“大人自来到河间已有好几日,曹某还没有好好招待大人。曹某自干一杯,先行赔罪。”
赵如磨端了茶杯一口喝了下去,只觉得这茶既苦又色,还夹杂着一股怪味,暗道:果然说烟花之地的茶水、吃食不能入口,真是难以下咽。
赵如磨多了个心眼,曹溪再敬酒的时候一律推说身体不适。众人见他坚持,又素来是个不好说话的,怕逼急了看不着后面的好戏,就没有再劝。
“大人来河间,还没见过河间的绝色。”曹溪拍了手,示意上歌舞,又说,“大人是京里来的,见多识广,可能看不上这里的乡野村姑吧。”
赵如磨只推说没有,见到一群清一色的舞女上台,台上隔了帘子,帘子后传来丝竹声。这些女子,年纪很小,在十月的夜里衣着单薄,努力地做着高难度动作。再看周围,一群道貌岸然的男人对着台上的少女露出不明神情,整个氛围瞬间变了,只有卫微脸色颇不自在,周围还有老油条不停地打趣。
赵如磨玩味地一笑,突然朗声说:“实不相瞒,某年轻的时候也曾荒唐过一时,出入这些风月场合也算是平常。端平十二年,我才十几岁,正是秦淮八艳风头最劲、艳名远扬的时候,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听闻秦淮八艳的美名?”
秦淮八艳是之前的事了,秦淮河现在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繁华,八艳却一代不如一代,再难出一个风华绝代的尤物。以端平初年的八艳最为出众,现已成为绝响,这些人不是心仪花魁已久的,就是从未目睹过八艳的风姿的,现在看到有见识过的人愿意说一说,都十分感兴趣,吵着问下文。只有曹溪不知道赵如磨要耍什么花招,面色不定;卫微想着他去见识过秦淮八艳,什么时候去的,脸色比较难看。
赵如磨见成功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继续说:“那时候因为碰到了一些变故,又年轻气盛,想着秦淮八艳的美名,怎么能不去见识一番?”说完还意味深长地看着卫微一眼。
端平十二年的变故不过就是两个少年,一个说:“我们说过的话当不得真。”一个怒极反笑:“好,你不要后悔。”卫微一边听他说,一边想:原来那之后他去了秦淮,他去了秦淮。
秦淮八艳之中,有善掌上起舞的,有善鼓琴的,有善弹琵琶的,有善吹笛的,个个都擅长作诗。真去了才知道,所谓的秦淮八艳其实浪得虚名,赵如磨他们去的时候,马湘兰已经从良,卞玉京随吴梅村去了苏州园林赏雪,柳如是受教坊之邀指导琴技,李香君正与侯方域腻歪着不见客,顾横波得了风寒咳个不停,剩下的寥寥数人,也有嫌赵如磨一行人给的银钱不够爽利的,也有看不上来客诗才的,也有瞧不上人物的。赵如磨一行人哪里受得了这个,想着你瞧不上哥,哥还看不上你呢!闹得很不愉快,最后还是董小宛出面相陪,安抚了这一群暴躁的年轻人。
那一次会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索然无味。他们听说夜游秦淮特别有味,特意定的夜晚。那时候四处张灯结彩,董小宛牵头,带了几个小姑娘在一艘花船上与赵如磨几个喝酒。那时候赵如磨不忌酒,看着他们几个嬉闹。董小宛其实不适合做这行,她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待客的时候通常话很少。经常是客人说了很多句,她才答一句。干这行,人不活络,红不了。赵如磨发现她并没有传说中倾国倾城的容貌,不过估计有那容貌也不在他眼里;没有摄人心魄的魅力,他看到的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女人,带着一副愁容。她唱的南曲,缠绵悱恻,但大家听不懂;她说的词句,大家没听过;她跳的舞,大家不知好在哪里。董小宛的容貌虽然出众,奈何没什么趣味,众人不好直接动手,只好拉着几个小姑娘取乐,最后散了。
过了几年,赵如磨听到消息,董小宛总算是找到了好的归宿,是当世出了名的才子冒辟疆,只是过程曲折,令人唏嘘。董小宛看上冒辟疆以后一意追求,冒才子得知董小宛欠了一大堆债务一意拒绝,董小宛死缠烂打,有一次从通州追到了常州,期间大雨,冒才子不让董小宛上船,见着一位貌美佳人淋成落汤鸡,但凡有些怜香惜玉心思的男人都不忍,但冒才子无动于衷。最后还是钱谦益看不过眼,替董小宛还了债务,冒才子才笑纳了。
赵如磨此时在怡红院,当然是捡了大家想听的段子一一说了,既满足了听众的猎奇的心,又顺利地抢到了话头。不过说了几句,拉着卫微以身体不适为由跑了。边跑边笑着说:“今日我搅了你的好事,要是留下来,少不得会有好一番招待,不会怪我吧?”
卫微慢了下来,一把甩掉赵如磨抓着他手腕手说:“正和我意!”又问,“你见识了秦淮八艳,滋味如何?”
秦淮八艳是南曲教坊的一道风景,一直被文人交口称赞。要一起去见识秦淮八艳,是他们之间的约定,除此之外,他们还约好了去登岳阳楼、乐游原,看黑山白水以及所有故土中原的大好河山,这些约定太多,最后都在卫微一句话下作废,不提也罢。
赵如磨看着离怡红院远了,又没人追上来,也放缓了步伐,看了一眼空着的手说:“太惨烈了,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我面前摔裂了一把琵琶。”
那晚的会面其实有个小插曲,众人见董小宛无趣,都去逗弄几个小姑娘开心,赵如磨眯了眼看着。到后来话说的越来越不堪了,渐渐开始动起手来,几个小姑娘招架不住,眼里冒出泪花来。突然,一个小姑娘一把站了起来,面色冷冽,“砰”地一声将手中的琵琶摔在地上。乌木的琴身瞬间列为两半。赵如磨觉得自己看到了一颗宁为玉碎的心。
众人脸上难看起来,董小宛也忙来打圆场。闹了这么大个动静,自然惊动了老鸨,老鸨得了消息赶了来,看到那个小姑娘抿了嘴唇,强自站着,也不开口说话。老鸨一上船,一把一个耳光过去,将小姑娘扇到在地,连着踹了两脚,对着众人说:“这么不识抬举的东西,都是老身没有教养好,惊到了客人。”那小姑娘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只手捂着脸,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阵阵颤抖,似乎有一两滴泪珠滴到地上。
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说:“妈妈不必这样生气,这小姑娘身价多少,我给她赎身。”
第22章
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说:“妈妈不必这样生气,这小姑娘身价多少,我给她赎身。”
卫微听到这里突然冷“哼”了一声,赵如磨心中好笑:怎么,你竟看不惯我怜悯自己吗?
那天晚上,赵如磨不顾众人眼光,给那个小姑娘赎了身。小姑娘是黄河泛滥时卖身到教坊的,卖了二十钱银子,这回,老鸨看赵如磨是个冤大头,开口要三千两。赵如磨不过是来看热闹的,哪里会随身带这么多银钱,问了同行的,都推说没有。同一条船上的姐妹,看她能跳出火坑,纷纷慷慨解囊。
赵如磨心中感叹:自古书生屠狗辈,由来侠女出风尘,果然如此。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这个数,一并交给了老鸨。又召了小姑娘过来对她说:“过刚易折,你小小年纪,性子烈成这样,日后有你苦头吃。”从身上摸出五百两的银票,“这些钱你拿去,开个铺子或者什么的。船上的日子就像前尘往事,忘了吧。以后好好过日子。”
身边有人发笑:“老赵你真是奇怪,既然还有现银,刚才赎身的时候,做什么又向我们借钱?”
赵如磨回答:“赎身这样的事,你们自然是会借我的;但是安顿的费用,我怎么好意思再借?”所谓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给这个小姑娘赎了身,之后如何安顿才是更重要的。不然,自己明天就离开秦淮,这么个刚从火坑逃出来的小姑娘若是没有银钱傍身,还不知道会流落到哪里去呢。而赎身是急事,凑不到钱就没法赎身,大家看在赵如磨的面子上不会不帮。但是赎完身你没钱安顿,谁会帮忙?保不准还会在心底嗤笑:你没钱充什么英雄?可见人情似纸。
赵如磨见小姑娘也没什么反应,又向老鸨交代了一番,向众人推说累了。众人少不得笑闹,说“不如今夜成就好事”之类的,赵如磨一概摇摇头,背了手慢慢地走了。
秦淮之地,气候温润,即使冬天也是鲜见雪的。但是也有秦淮最好的时节还是春日夜。赵如磨心情不虞,特意捡了大冬天与一群狐朋狗友跑到秦淮散心。所以赵如磨一个人慢慢地走到路上的时候,正是冬夜二更时分,寒风萧瑟,路灯昏暗。走着走着,听见身后有一个微弱的声音,“恩公留步。”
赵如磨从来都不是什么心善的人,鲜少做过什么善事,从没有人叫过他“恩公”,所以他听到这一声叫唤,基本反应不过来这是在叫他。等到身后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赵如磨才回过头看,原来是之前那个小姑娘。
“恩公。”小姑娘显见是小跑过来的,气喘吁吁地作了个揖:“恩公,还不知恩公姓名。”
赵如磨温和地问:“你要知道我的名姓做什么?”
那个小姑娘回答:“恩公救小女脱离苦海,小女知道了恩公的姓名,必定做成牌位,日日烧香拜佛,求佛祖保佑恩公一生平安。”
赵如磨就着昏黄的灯光仔细地端详这个小姑娘的脸色,果然比刚才惨白的脸色好看多了,眼中也多了一股神采。心情轻松了起来,一字一句地回答:“你要知道我的姓名做什么?我不过因着眼下年纪小,心肠软,才见不得这些事。等许多年过去,还不是和他们一般货色?你要知道我的名姓做什么?”不值得。说完依旧回转身走了,留下小姑娘一人在路灯下愣愣地站着。看破了秦淮的虚妄,赵如磨第二日就搭客船离开了金陵。
卫微听完这段叙述,调笑道:“想必这位姑娘自蒙你搭救之后一心想要报答你,日日念叨着你也说不定,这许多年过去,小姑娘也该出落成大姑娘了。你若是有心去秦淮寻,说不定有一位貌美如花的佳人在苦等,不是可以比拟沈括的沈园旧事吗?”
沈括的沈园旧事是前朝的一桩旧事,如今已写成话本流传下来,赵如磨和卫微两人在南山时一起读过话本,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可是赵如磨不知道卫微这时候提起这茬,有什么用意。沈园旧事深究起来其实和赵如磨的事不像。沈括是前朝名人,留下了一部可与《水经注》媲美的著作。他生性耿直,在朝中混不开,宦海沉浮了许多年,有一次在姑苏看中了一处宅子,付了钱买了下来。同时还看中了一位民女,下了聘打算纳为妾。没来得及成礼就因为什么事情离开了。之后二十年过去,沈括老了,有了告老还乡、终老一处的想法。再次去了姑苏,那宅子竟还在,没有易主。再去打听之前相中的女子,早已另为他人妇。不禁时分感慨,之后沈括将那园子命名为沈园,一直住在沈园直至终老。就是在沈园里,他写下了那一部著作,同时将此事写在一篇散文里,命名为《梦忆》。后世看了这个故事莫不唏嘘。
赵如磨不知卫微提起这茬是何用意,这个故事充满了暮年时回首往事的沧桑感,之前两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哪里能体会个中滋味,就这个故事发表了很多看法,赵如磨不想回想那些稚嫩的言辞,愤愤地看着卫微,心里想着:便是要成就一番佳话,也要是和心上人最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佳话的吧?我心尖上的人就在眼前,和不相干的人什么干系!
卫微故意提起往事,的确是为了试探,看到赵如磨满脸不赞同地看着他,心中窃喜。赵如磨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他的眼神太悲愤,像是苦苦追求什么而不得,其中还有不得之后对整个世界的怨望,以及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怨望情绪的伤害而生出的嘲讽。就好像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都是这个世界的错。是因为此世冰冷无情,而不是因为我怯弱无能。
卫微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赵如磨的眼神中看出这些来的,但是他瞬间被这怨望、悲愤以及嘲讽击中,一时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对这个被伤害的人的怜惜,脱口而出:“你难道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笑话吗?”回报的是赵如磨更加诧异地瞪着他。
的确如此。赵如磨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但是最终是他看出来了。可能是因为两人知根知底,赵如磨在他面前更少地掩饰情绪,更少地装模作样,更少地忌讳。因为掩饰也没有用,掩饰对方也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他索性不掩饰,更多地说出了真心话,然后就被这个昔日的知己看出了端倪。是的,他对往事耿耿于怀,他对世界充满怨怼,端平十二年之后,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更不好相处,因为他浑身散发出戾气。然而说这些有什么用,你看出来了又怎么样?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你吗?
赵如磨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玩笑话将此事掩过,但是高亢的情绪使得他没有玩笑的心情,他用尽所有气力才能保持自己不在人前失态,最终他什么也没有说。
之后是一阵难堪的沉默,今日是霜降,古语有“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之说。河间这个天气,往年十月就该飞雪了。今年格外暖和,但是霜降的夜晚寒风凛冽,两人衣着单薄,在路上慢慢地走着,也不说话。大风迎面扑来,赵如磨冷得打了个寒颤,似乎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天冷了。”
“嗯,你要多穿些,注意保暖。”卫微应了一句,状似随口提道:“我打算明天去拜访刘氏。”
“什么?”赵如磨好像吓了一跳,诧异地问。
卫微以为他没听清楚,解释道:“你不是说姐姐的案子缺口就在刘氏的供词吗?既然这样,我首先要探的当然就是刘氏。”说完看到赵如磨仍然一脸诧异的样子,终于明白过来:他不是奇怪我拜访的是刘氏,他奇怪的是我会去拜访刘氏。他根本就不相信我会做点什么,在我三令五申要查许家的案子之后。卫微一颗心渐渐沉了下去:原来在他心中我是这样的人。
赵如磨对卫微的解释只“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提起了另一件事:“不知老爷子身体怎么样?我理应去看望,不如就明日吧,还劳烦你说一声。”
卫微疑惑地问:“爹爹没有什么没告诉我的,你还要去问什么?”
赵如磨在心里笑了起来,果然人太熟容易尴尬。他的确是有事要去问卫员外,有意避开卫微,觉得直说不太好,临时想起卫员外一直咳嗽,就以此为借口,没想到被一眼看破,还被卫微这个没心眼的一眼道破。
赵如磨但笑不语一直看着卫微,卫微马上反应过来,自个儿这么说破别人的说辞好像不太好,亏的是赵如磨,若是别人,不就把人得罪了?于是应道:“好,我提前会和父亲说。既然你明天来,顺便也去我的书斋看看吧。”
第23章
卫微说:“既然你明天来,顺便也去我的书斋看看吧。”赵如磨不置可否,走了。
卫微回到家中,对卫员外交待了今天的事,顺便说了赵如磨明天来拜访的事,因为心里记挂今天赵如磨说的话,也没注意到卫员外的表情,直接回房了。
卫微心里想:赵如磨执意为那小姑娘赎身,是同病相怜吧?那小姑娘性子刚烈,能硬生生在客人面前摔裂一把琵琶。赵如磨何尝不是一根直肠子在人世间碰的头破血流呢?所以,赵如磨劝小姑娘的那番话何尝不是在劝他自己?“过刚易折”卫微想到此处,一时且悲且怜。又想到赵如磨明日有事要问,是要问什么?难道是爹爹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吗?他们要聊什么?一时想到明日赵如磨要来书斋,会不会发现什么?如果他发现书斋的东西,会怎么样?思绪万千,最后终于在悲喜惊惧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卫微独自在书斋收拾,邀了老残去接赵如磨来。
赵如磨出门时看了一眼天色,天阴沉沉地像是要下雨。老残说不是,是要下雪了。赵如磨疑惑地应了一句,是吗?
两人走在路上,几日未见,老残问了案子的进度,赵如磨问了卫员外身体状况,得知情况不容乐观。正经事问完,少不得要说起昨天的闲话。
老残“嘿嘿”一笑,打趣道:“老弟艳福不浅,前儿有人送了娇妻上门你不要,今儿就邀你去烟花之地作乐,摆明了拉拢你,你竟然落荒而逃了,这不是让人笑话吗?”
赵如磨:“你既知道是有人摆明了消遣我,这样的艳福我哪里消受得起。”
老残又说:“更可笑的是,你一个逃了就是,竟然还拉着卫微一起,难道是怕没有人垫背?你怎么知道他不愿意留在那处作乐,而是更乐意和你一起去吹冷风?”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赵如磨颇不自在,强辩道:“卫微为人老实巴交,是我硬拉了他来的。我既要走,自然要带着他一块儿。不然,留他一人在那被人生吞活剥了去不成?”老残嘿嘿一笑,似了然于胸,不再说什么。
一路上颇为偏僻,不见人烟。两旁树木稀疏,黄土斑驳。风起,迎面就是黄沙。现在接近冬日还不觉得,一到夏天,这样光秃秃的的路,想必难耐日头直晒。左拐右拐,走了很长一段才到。
卫微倚门待,老远就望见两人,等人到了跟前,连忙将两人迎了进去。赵如磨一见这屋子,满目地熟悉感,心里“咯铛”一声响,无意识地感叹:“这屋子的构造和我们的学堂好像。”无论是临水的小屋,雕花的木门,碧绿的窗花,还是墙体的颜色都和南山学院他们两住的宿舍一模一样。
再扭过头随意地问老残:“这屋子是本来如此,还是后来装饰过,兄可知道?”
老残心里奇怪:屋子如何,自然是屋子的主人更清楚。你不问在场的屋子的主人,却来问我这个第三人,是什么意思?下意识的想要回道:是后来按照卫少的指示专门装饰过的。看见卫微恳求的眼神,把要说出口的话咽了下去。
赵如磨见老残没回答,自然猜到了答案,也没强求,径自进了屋。老残见卫微松了一口气,又对自己送上了满怀感激的目光,见赵如磨心如明镜似的不再追问,心里不知道这两人打的什么哑谜,也跟着进去。
屋子结构简单,不过一间卧室,一个间会客厅,一间书房,一间储物室而已。厅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椅子,一张方桌,几张矮板凳而已。卫微又引二人四处看了,储物室是锁上的;卧室雪洞一般,几床薄薄的布衾,雪上加霜的是白屋的屋顶破了个洞,冬天漏风进来,下雨天漏雨,真是应了老杜那句诗:“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老残看了也叹:“人生如甘露,贤侄何必自苦如此?”
赵如磨却说了一句:“你父亲真是疼你,你要好好孝顺他。”卧室如此,无论是被子还是屋顶的破洞,看起来都像是用过很多年的,不像是作假,但是卫家家财万贯,卫家的独子何必吃这样的苦?所谓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卫微有这样一个不仅在性格还是势力上都很强势的父亲,对独子过的贫苦生活怎么会乐意,但选择不闻不问,难道不是一种不忍逆其意的疼爱吗?毕竟以他在河间的声望,只要动动手指头,卫微的小小书斋就该塌了。赵如磨那个不靠谱的父亲,长子疯了,次子死了,第三的那个出家了,剩下的这个……相比较而言,卫员外真是一个疼爱儿子的好父亲。
书房里面正对着门是一排书柜,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书籍,书柜前是一张书桌,一把靠椅,桌上摆着笔架,一本翻开的书,一张宣纸,笔架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只毛笔。赵如磨靠近了看书柜上摆放的书,是一些经史子集和游记。看到书名之后奇怪地扭头望了卫微一眼,卫微不好意思地报之一笑,带了老残去别处看。
书柜里的书,除了常见的必备的本子,有些是他们俩在南山一起读过的,有些是卫微知道赵如磨想读却一直没有找到的孤本,更多的是当时赵如磨喜欢但卫微不感兴趣的。赵如磨随手抽了一本翻看,是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端平十五年翻刻的本子,书皮磨损的很厉害,书页也被翻得泛黄,看得出来主人认认真真读过,页眉页脚还有许多注脚,都是熟悉的字迹。赵如磨不知道卫微收着这些做什么!赵如磨心中疑惑,走到了书桌跟前,一时好奇,想瞧瞧卫微最近都读什么书,顺手拿起案上摊开的书册,是一本王先谦校注的《陶渊明文集》。卫微还是和以前一样,喜爱陶渊明的田园诗。世事是很奇妙的,怀着“少时慕黄老,终老归山林”的淡泊少年却是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
赵如磨顺手翻了几页,细细地看书上的批注,这时卫微进来说:“兄长在看些什么?”一眼看到赵如磨手上握着的《陶渊明集》,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脸色大变。
赵如磨看的入迷了,乍听见卫微的声音,才意识到自己没经过他人同意就翻看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十分不妥当。即使这个别人是卫微,他们曾经不分彼此,但到底不是从前。明白过来后被自己吓到,下意识地像扔烫手山芋似的想把书扔回原位,因为太着急,一时不慎,用力过猛,反把书扔到地上。可怜的线装书在地上打了个滚,才乱糟糟地躺在地上。
卫微站在门口,看到书掉地上,脸色大变,着急地想去捡。赵如磨看到书掉了,十分抱歉地说:“抱歉抱歉”蹲下身赶在卫微之前抢先一步拿起书本,一边整理,一边不好意思的说:“真是抱歉,我刚才真是不小心。”卫微看到赵如磨已经开始整理散乱的书册,停下往前奔的步伐,任命似地低下头。
赵如磨正整理着,突然有一张纸晃晃悠悠地从书本里掉了出来,左右摇摆地落在了地上。原来,这张纸条本是夹在文集中当书签用的,被赵如磨这么一扔便掉了出来。卫微见果然有东西掉出来,脸色更难看了。赵如磨看到这一幕,心中疑惑,上前将纸条拾起,一边说:“呀,有什么掉出来了。”拿在手上下意识地就着光一看,愣住了。
赵如磨偏着头逆光从窗棂外望着远处山峦,过了一晌,才扭头看了站在门口的神情复杂的卫微一眼,心中叹道:“我没有辜负这张纸上的情意呢,但是你却辜负了我!”叹罢,将手中的纸条搁在案上,也不管因自己的失误而支离破碎的文集,一边自言自语:“铁兄去了何处?”一边完全无视卫微,自顾自地走出书房寻老残去了。
卫微的心好像沉到了湖底,也不去收拾残局,见赵如磨要走,抬脚跟了出去。
日头越发倾斜,半晌后正照在纸条上,若是有人从旁窥测,恰好能看到纸上纤细字体写着这样一句话:
自与君暌违三月,往事宿昔不忘。愿来年有日,与君共话西窗。
卫微这里没有仆人,什么都要亲历亲为。虽说是来做客,但到底不好太劳烦主人。三个人不过坐在一起喝杯茶闲聊几句,其中赵如磨神思不属,卫微看起来精神不振,老残一个人怎么唱独角戏?坐一会儿,索然无味。
赵如磨神情恍惚,满脑子想着:他是故意放在哪儿让我看到的吗?原来,赵如磨在书房里看到的那张纸条是在南山时写的。纸条磨损的像腌菜一样,但是还是能看出来这十几年间被人无数次抚摸过以及无数次被泪水沾湿过。赵如磨之所以能辨认出来,是因为他自己亲眼见过纸张被泪水沄湿的样子。但是,卫微没事把这样一张纸夹在常看的文集里做书签,这符合常理吗?若是,说明他这些年一直不能忘记这张纸条,不小心被我瞧见了,但这能说明什么?如果不是,那是他知道我今天来,故意将平常不常用的纸条放在显眼的位置,期望被我无意中翻到,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赵如磨还想:这都是什么事?分开以后,我以为你去寻更好的人生,结果我看到了什么:布衾、漏雨与白屋。你就这么着,守着这么个破地方毫无生趣地过了十多年,亏得我安心的以为你过得很好。我潜心修行,为你的平安喜乐,现在看来都是笑话。
赵如磨红了眼,抬起头来看着院子里的槐树:当年我属意你,你是应了的,然后中途变卦。我以为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如今,你守着这些废铜烂铁做什么?
第24章
赵如磨红了眼,抬起头来看着院子里的槐树:当年我属意你,你是应了的,然后中途变卦。我以为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如今,你守着这些废铜烂铁做什么?
说来也怪,当日最激进的少年窝在乡间远离世事,当日最淡泊的少年汲汲于名利。
事情一开始都是有千种万种可能的。
端平十年,赵如磨多嘴劝了卫微一句以后,卫微看似听取逆耳忠言,放下了对新学的热情,实则没有。他还是关注新学的进度,只是将对新学的热情转移到了赵如磨身上。与其说他对赵如磨感兴趣,不如说他对赵如磨的见解更感兴趣。但是在他完全了解赵如磨的想法之后,他对这个人本身的兴趣就更大了。因为赵如磨在南山学员当中实在是一个独特的人。
首先,赵如磨的见解从何得来呢?要知道,虽然朝堂上大多是对新政的反对之声。但是南山是新学的重镇,上至讲师,下至学员都是新学的狂热支持者。在这种狂潮之中,保持自己独立的观点已属不意,连卫微也私下里承认自己是受了大伙儿的影响。但是赵如磨是什么态度?他也不反对,就是像看一场注定失败的闹剧一样远远地看着,事后证明他是对的。但是赵如磨那时只有十五岁。史书传记里常常会用到一词“年少聪颖”,那都是当世了不得的人物功成名就之后再写的,都已经功成了再看小时候的事迹,当然怎么看怎么不一样。真正年少聪颖的也不是没有,前朝就有个例子:嘉佑的状元聪明绝顶,在首辅与次辅的你死我活的权力争斗之中保持中立,还能让两个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同时将他引为心腹,这事一般人能做到吗?但这种人物一般也就三百年出一个。实际上,大部分的少年都是懵懵懂懂,无甚见解。所以虽然赵如磨资质上乘,但是在众多学员中并不出众。他是哪里得来的这样的见解?
要说清楚这事,首先要说这两人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上文说到虽然赵如磨同意和卫微一起住,解了卫微的燃眉之急,但是同住之后卫微发现赵如磨不是个好相处的娃,就和另一群富贵公子打得火热了。至于赵如磨是怎么个不好相处法,也就是他从赵家带来的紧张情绪,性子冷冷的,不爱搭理人,永远站在一边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这一切。对少年感兴趣的东西他不感兴趣,问他一起去听曲不?他不去。一起去听评书不?他不去。只有去书肆的时候才会跟着去挑本书,路上也不与人嬉闹。少年一向敏锐,这种性子说的好听些叫不打扰人,其本质是不关心他人。所以虽然卫微隐约知道赵如磨是个很好的人,但是你不和我玩,谁理你?
赵如磨对卫微的印象也不怎么样,一开始以为他有子路不忮不求的品质,然后发现是自己想多了。这位少年出身乡绅之家,能进南山是靠佛祖保佑,但是为人太活络,先头还与那几个纨绔井水不犯河水呢,过后就打得火热,这种性子说得好听是过人之处,在赵如磨看来是待人不够真诚。他心里不喜欢,其实更郁闷的他都不搭理我。你想,赵如磨以为卫微不搭理自己,他对对方能有多少好感?
所以,虽然两人是同舍生,一开始不过是点头之交。后来,新学愈演愈烈,卫微跟着那一班纨绔起哄。赵如磨一旁看着,心里想:为人活络是每人处世方式不同,可以理解。而且出身乡绅之家,求功名之心切,自己若是易位而处,想必也会如此。卫微虽然对人不够真诚,但是对新学这事的支持却是真诚的,可见其人可交。但是新学却是一滩浑水,赵如磨每日看着卫微和一群贵族公子趟浑水,心中不忍,他又是个自幼爱管闲事的,忍不住多嘴说了一句。当然他那种提点人的说法和骂人无异,亏得卫微是个心宽的,不仅没有得罪人,反而多了一个知交,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卫微见赵如磨好心提点,这才知道他为人其实面冷心热。又被他的见解吸引,十分好奇,追着打着问缘由。两人因此熟络起来。
大概那件事过去几天后,卫微止不住心痒,问:“说起来,你怎么知道新学必败?”
赵如磨白了白眼,说:“你别乱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席卷全国的大事,要不是被卫微逼急了,赵如磨小小年纪怎么敢评论?而且,两人相识不久,赵如磨行事一向谨慎,他又不知对方看法,怎么会轻易说出自己异于常人的见解?
卫微追着不放:“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都不知道呀。”他们指另一群官宦学子。
赵如磨不赞成地反对:“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是不在意。只有你一个人较真,你还看不出来?”
赵如磨看不惯卫微闷闷不乐的样子,又说:“你都不读书的?”卫微立马反对:“不是,我有读的。”开始列举,“像周易,四书都有读的。”看着赵如磨无奈的表情,反应过来,低声问,“你是你是看书看出来的?你都看什么看出来的?”
赵如磨也低声说:“像周易里说,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都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看史书,你看秦国商鞅是怎么改的,北魏孝文是怎么改的,难道不能以古见今?”
卫微完全没听懂,下意识反对:“可是,商鞅是成功了的呀!”赵如磨摆摆手:“自己去看!”
赵如磨看着卫微默不作声的样子,心里想:从来都没有人关心我是怎么想的,好不容易有个和我说话的人,又被我三言两语惹生气了。于是拉拉卫微的衣袖,问:“你有个姐姐也在南山?”
卫微不知道他问这个干什么,下意识地点点头,应道:“是呀。”
赵如磨继续说:“其实新学怎样还有变数,我不敢说。但女学是必败的。”
卫微瞪大双眼,惊道:“什么!”所谓女学是指张相新政的一项,让适龄女子与男子一般接受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现今只有南山一个试点。而且门槛不限,卫微的姐姐在南山念书主要受惠于女学。卫微是男子,即使不在南山,也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参加科举的。但是他姐姐不同,如果女学废止,她想要继续学业,就难如登天了。闺塾也是有的,但毕竟和正式开办的学院不同。这就是赵如磨说女学必败,卫微这么紧张的缘故了。
赵如磨耐着性子小声说:“所谓人亡政息,张相一倒,女学必败。也可能张相未倒,就扛不住压力要废止女学了。”
卫微见赵如磨说的含糊,更着急了:“你说什么?”
赵如磨随口说:“东汉有个皇帝,嗯,我不记得是哪一个皇帝了,姑且就叫他皇帝吧。这个皇帝很年轻就即位了,即位以后想要整治朝纲。东汉的时候土地兼并很严重,所谓土地兼并,就是豪强把平民的土地兼并了,官府收税是按人头,豪强又不要交税,平民反而要负担很重的税负,于是就破产了。于是平民卖身为奴,到豪强家做佃农,躲避了官府的赋役。这样既损失了国库的税银,逼得平头百姓做了奴隶,又做大了豪强的势力。小皇帝在做太子时就知道此事的弊端,于是即位以后立志革除旧弊,颁布了许多诏令保护百姓的土地不被豪强兼并。这些诏书一经发出就被驳了回来,小皇帝还被一个老臣指着鼻子教导,‘需知,你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是与百姓治天下。’”
赵如磨说话就和他写文章一样,喜欢起兴。而且喜欢用八竿子打不着的典故起兴,看得人心痒痒。夫子见到这样的才华不舍得责骂,于是他下次就变本加厉,恋上了汉赋的手法—铺陈。有一段时间他有意模仿司马长卿的《子虚赋》,作的时文里面全是不常见的‘瓮牖绳枢’之类,被夫子严加指责,最终改了这个毛病。不过他说话还是习惯学庄子以例论证,虽然用的都是不恰当的例。这会子和他说话的都快被急死了,他还在说上古有大椿呢!
卫微见他扯得远了,立马打断他:“说重点!”
赵如磨摆摆手,示意卫微不要着急,转了话头慢慢地说:“说女学必败不是说它不够好而必定失败,正相反,女学是有史以来一大创举。即使张相新政失败,也会因为曾经兴起女学而名垂青史!女学必败究其根本是因为它太超前了。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损害了天下男子既得利益;二,现在女子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先且不说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我问你,女学的直接受益者是谁?”赵如磨因为激动,话已经说得语无伦次了。
卫微愣愣地回答:“我姐姐。”
第25章
卫微愣愣地回答:“我姐姐。”
赵如磨:“对,是现在南山的女性学员。但是这一批女学员结业以后的出路在哪里呢?她们能像男子一样参加科举入仕吗?不能。世间女子除了相夫教子之外别无出路,我们现在新学的课本还强调夫为妻纲呢!她们除了女儿、妻子、母亲之外没有别的身份。她们可以是任何人,唯独不是她们自己,但是她们在南山受到了教育。我们再来谈教育。自古以来女子不是都没有接受教育的,也有一些富贵人家教女孩读书识字的,南山的女学只是扩大了女子读书识字的范围。”
“但是古时那些有识的才女,她们的日子过得如何?班婕妤若不是才华横溢,也不会写出团扇诗,而团扇诗最大的特点是怨。前朝有个人家世代出女诗人,他家有位姑娘名唤小妹的,父亲是诗人,哥哥是诗人,嫂嫂是女诗人,自幼学习作诗,一直到十八岁。然后父亲将她许了人家,她就病了。行礼前一晚,她已经病得起不了身,父亲来对她说,希望她能坚持到明天礼成,她听了这句话马上就死了。前朝还有位女子,自幼聪颖,能作诗作文,奈何家中贫穷,将她嫁给一位屠夫。她出嫁之后日日受到夫婿和公婆的打骂,做了一首诗字字泣血,其中有名句‘春误双卿’,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本朝苏大才子有一首示儿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大抵是说人读了几本书,生了几分机巧心思,但到底拗不过整个社会风气。于是,她们的识见并不会减轻她们的苦痛,而是加深了她们对痛苦的敏锐程度,就像班婕妤的才华让她写出团扇诗一样。世道坏了,总是清醒的人更痛苦。”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别嫌我说话不好听。也是前朝的旧事。自古皇家权柄倾移,不是在外戚就是在宦官。而犹以前朝的宦官之祸最烈。前朝初年本是不准宦官识字的。熙宗朝开始教这些人读书识字,旋即废除,但是熙宗朝出了一个大宦官张瑾,使得天子北狩,狄人攻破京师。虽说女子与宦官不能相提并论,土木堡之变也不全是宦官识字所致,毕竟后面还出现了一个为害更烈、不识字的八千岁呢。但毕竟有前车之鉴在那,不能不慎重。所以南山女学给一大批女子读书识字的机会,但结业以后还是要走相夫教子的老路,她们会如何面对这个局面还不好说。”
“另一方面,女学的反对者势力太强大。你看现在女学不声不响的,也没人像反对新学一样反对,那是因为南山第一批女学员还没结业,什么事都还没闹出来。东汉时治天下的是豪族,魏晋时是高门,唐宋时是士大夫,前朝和我朝是文官集团,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那一批人。官僚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怪物,前朝末帝想要整治朝纲,在整个文官的反对下没有干成,最后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所有朝臣一起反对什么,那一定不会成功。再看看所有朝臣的性别,男。指望一群男子为女子说话,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南山毕业的女学员如果对现状不满,提出什么诉求,不会在朝堂上得到支持。而且,一旦朝臣发现女学教导女子不听话,会立即从源头上终止。因为,天下物力只有那么多,男子争夺还争不过来,怎么会分一杯羹给女子?你看像我这样的人都能看出女学的弊端来,朝中大佬难道会看不出来?他们不过是被张相的新政和新学缚住了手脚,抽不开身来管这茬。一旦事情闹大,废止是当然的事。”
卫微一时不能反驳,顺着他的思路问:“那要怎么做,怎么做才能避免女学失败?”
“武则天在世都没能干成的事,谁能干成?”赵如磨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嗤笑道。
卫微其实不能全部理解赵如磨说的意思,赵如磨说的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努力地获取这段话的核心,好像抓住了什么,又好像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轮廓。电闪雷鸣间,他突然想到什么,于是悄悄地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赵如磨疑惑地问:“什么?”随后明白过来原来他问的是如果站在女子的角度,自己会怎么选。这真是个奇特的问题,赵如磨抬头认真想了一会儿,回答:“我应该是宁愿保持清醒的。世间女子的路本来就更窄些。”比如我母亲,但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卫微还在消化赵如磨说的话,看到赵如磨再拉拉他的袖子,讨好似的笑道:“你别再想了,也许是我想多了也说不定。不过无论前路如何,珍惜当下总是对的。其实人生的好日子不过就那么几年,过了就没了。你要和你姐姐说,让她好好过在南山的每一天,也许在她之后女子再也没有机会进学堂,不知有多少人艳羡!不止是你姐姐,你我也是,要珍惜好时光。怜取眼前人。”虽然是劝说的话,赵如磨说到最后一句脑子又抽用错了典,不禁红了脸。
卫微看着赵如磨在夕阳下腼腆的笑容,通红的脸庞,一时发现他的同窗其实是一个可爱的少年,不禁笑了起来。
随后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毕竟谁会把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奇思妙想放在心上,特别是同样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心上?
两人同行同止之后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赵如磨知道卫微加是州府某个小县的,有个姐姐在南山念书,父亲以及家族在故乡颇有些势力。最爱陶渊明的田园诗。卫微知道赵如磨是赵府的最小的少爷,不是太太养的,十三岁之前一直养在外面,是家中发生变故才被接进府中。至于这变故,赵如磨没说,卫微不好猜。如今爱读诗,擅作文,就是字写得东倒西歪如无知稚子。喜爱汉乐府。
赵如磨的才华体现在,虽然他基础不牢,但是一篇文章即使有许多字不认得,他也能准确地猜出文意,比如《楚辞》。这几乎可以称之为一种天赋,夫子也说,这一点没有十几年的功底是做不到的,而赵如磨启蒙才几年?卫微发现自己捡到宝了,而别人都不知道。特别是赵如磨性子孤僻,只有他一个朋友。
赵如磨在学堂表现并不十分出众,主要是因为在新学风起云涌的南山,赵如磨作的时文永远都是四平八稳的。这也不能怪他,八股规矩多,一点都不能错,本来就难出佳作。更何况新学兴起,连四书五经都换了版本,谁还能愉快地作文?本来作文这事容易流于时弊,兴起文章变革、一改清新文风是一贯的事。但是,有政治变革推进文学革新又两说了。反正在新学的冲击下,学员的文章都作的泛善可陈。赵如磨的时文作的又过于四平八稳,不是资质驽钝,就是有意不将新学放在眼里。这么点小事,本不显眼,但在有心人眼中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他平时一向谨言慎行,不与人交恶。又一心读书,离学院庶事远远的,照理说,不容易得罪什么人。但是自从他多嘴说了一句话,便有人特别看他不顺眼。
南山的夫子是山长精心挑选的,大部分支持新学,也有不以为然的。赵如磨知道“人之视已,如视肺肝然”的道理,重要的不是他怎么说,而是他怎么想。所以自从他形成了对新学的看法,他就尽量避免在与他持相反观点的夫子课上出头。有一日,是与他相熟的夫子讲《公羊传》宋襄公兵败长勺一章。
夫子本来说:“宋襄公本是宋国的嫡子,他的庶兄有贤名,他有意将君位让于庶兄,被拒绝了。让贤这事在春秋时颇为常见。”接着说,“他即位以后拜他的庶兄为相国。有意重振宋国国威。那时宋国小势微,相国劝他不听,于是在会盟中受到了楚国的挫败。之后有意与楚一战,两军对峙时,国相劝他趁敌军渡河时冲溃敌军的阵型,宋襄公以为我大国也,怎能不遵守交战礼仪?最终战败。请大家谈一下对宋襄公之仁的看法。”
有人说:“襄公之人是妇人之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身为一国之君,既然决定挑起战争,怎么能因为死守过时的战场礼仪而错失获胜时机?最后败于长勺,岂不宜哉?”说完还颇为得意地环视周围。众人听了他的见解后窃窃私语,无人反驳。
赵如磨边听边摇头,那人眼尖望见了,高声说:“赵家小子,你摇头是对我的见解有异议吗?不如请你说出来。”
赵如磨还没来的及答话,一旁着白衣的少年,忠顺亲王府的小侯爷,“唰”地一声站了起来,昂着下巴居高临下地看着赵如磨,从他尊贵的口中吐出四个字:“尔母,婢也。”
第26章
“尔母,婢也。”
赵如磨几乎在听到小侯爷的话后立马站起身,伸手就将案上的砚台扔了过去,因为扔的过急失了准头,方砚在半空中慢下来,最后落在白衣少年身前桌子上,墨汁飞溅。卫微就坐在他旁边,没反应过来,硬拉不及。
这下炸开了锅。飞溅的墨汁不仅将小侯爷雪白的衣裳染成了水墨画,也波及了周围几个无辜的。忠顺亲王的小侯爷想好你个姓赵的,不仅拐走了我们的跟班,还弄脏了爷的衣服。
原来小侯爷是之前和卫微交好的一帮贵族子弟之一,本来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要去参加学院支持新学的活动的,结果卫微被赵如磨一劝,说自己不去了。虽然赵如磨劝卫微的时没被人见到,但是之后卫微一直围着赵如磨打转,小侯爷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和赵如磨有关总错不了。再者赵如磨自从来了南山,就不怎么和周围的学子交流,每日抱着书,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早就令小侯爷一帮人不爽了。于是就趁这个机会挑衅。结果挑衅过头,自己反而吃了亏。
虽然这批学员进了南山,平时一副受礼义廉耻教导小小君子的样子,其实还只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受了挑衅忍不下这口气。小侯爷旁边几个无辜被波及的那肯罢休,有性子暴躁的立马跳了起来,有愿息事宁人的极力劝阻,小侯爷身旁早有人上前闹了起来。
岂料赵如磨是个脾性大的,看到随手扔的砚台没砸到人,也不管小侯爷气急败坏地看着他的衣服嚷嚷,直接挽了袖子打算往前冲。卫微这时候总算反应过来,原来赵如磨还打算冲到前面一副不肯罢休的样子,忠顺亲王府的小侯爷身娇肉嫩,要是有什么闪失,这可怎么好?马上往赵如磨身上扑了过去,拦腰抱住,死死地拽住不放手,一边高声说:“如磨,你去干什么!”
小侯爷一伙本来是要借题发作的,看赵如磨一副要拼命的样子,一时被吓住,畏缩了手脚。夫子看到场面闹腾起来,遣了人叫人来,一面大声喝止:“你们几个要干什么!”
赵如磨红了眼,气势太凶,在卫微的怀抱中苦苦挣扎,推又推不开,还回头瞪了卫微一眼,咕囔了几句。周围几个怕惹是生非的看事情不能善了,纷纷走了过来,劝的劝,拉架的拉架。
赵如磨一时冲不过去,不一会儿,学院的管事来了。问了缘由,一时众说纷纭,夫子对这几个惹事的痛心疾首的说:“去,都给我去扫门前的落叶去。”
学院门前种了的几棵大槐树,一到秋天纷纷落下一层层的落茵。赵如磨执了扫帚慢慢地扫,无视来往学子诧异的目光。大概挥了半个时辰的扫帚,赵如磨看树叶还有不停下落的趋势,又是一阵风来把刚扫在一堆的叶子吹散了。赵如磨没了耐心,一把把扫帚扔下,走了几步有往回走,把扫帚捡起来,拖了扫帚去了角落处躲懒。
卫微寻到时,赵如磨正坐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的树叶发呆。卫微靠了过去,伸手沾了沾台阶上的灰尘,也坐在台阶上和赵如磨一起看树叶。
赵如磨知道卫微过来,但是头也不回,就看着树叶不理他。
卫微推了推赵如磨,见对方毫无反应,轻笑道:“好了,我知道你不是真的生气。”
赵如磨才回头,不相信地问:“你怎么知道?”
卫微笑,说:“我知道你能挣开,但是你没有。”赵如磨本来打算冲过去,就有胜过对方的把握,卫微又不是什么壮硕少年,又怎么会被人一抱抱又再也挣不开了呢?
赵如磨显然没有想到卫微这么聪明,又说:“我知道你没有用尽全力。”说完两人一齐笑了起来。
赵如磨自小长在山野的,和屠夫的儿子一起玩耍,怎么会没有个磕磕绊绊的?就是打架也是常有的事。进了赵府以后众人对他更是客气,就算有冲撞的也用不着亲自动手,虽然手上功夫生疏了几年,不意味着他现在就打不过小侯爷那一帮娇生惯养的。上学时随从都在外面,没人帮衬,小侯爷即使人多也讨不了好。赵如磨那时是真被气到了,被卫微一拦,反应过来,也就做做样子。
卫微虽然听到了小侯爷的话,但是他其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赵如磨为什么那么生气。事后他悄悄地问了知道的人,才晓得原来小侯爷说的那句话是春秋时一次会盟有位诸侯骂周王的话,大意是:你的母亲,不过是个奴婢。这是一句很失礼话,听到有人用这样的话说赵如磨,卫微心里挺难受的。
卫微来之前顺便问了,小侯爷为什么要这么说赵如磨,得知了一段关于赵如磨生母的趣事。一个自小长在外面的孩子,家里的兄弟全死了才被几乎不曾会过面的父亲接近家中,在赵家两年没有见过生母一面,这样的人生啦。卫微心里想:“好吧,原来出身显赫,也有显赫不好的地方。”
赵如磨慢慢地说:“我不生气,我为什么要生气?周王会被人指着鼻子骂,并不是他的错,是他父亲的错。”卫微明白过来,周王有一位出身地位的母亲不是他的错,如果上一任周王没有看上出身低微的女子,与她有了孩子,并立为继承人,也就不会让周王室丢那么大的脸了。被指着鼻子骂的周王在这一点上没有错,因为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出身的。赵如磨也是。
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想通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他人的冒犯不放在心上。卫微看着眼前闷闷不乐的人,问:“那么,你为什么难过?”
赵如磨不再看着树叶,抬着头,闷闷地说:“大概是因为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吧。”
卫微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他此刻的感觉,于是两个人窝在角落里看看天,看看树叶,看看过往行人,感受偶尔穿堂而过的风,一下午就过去了。
之后两个人是比普通朋友更要好一点的朋友,一起去书肆,一起去爬山,一起去看雪。卫微知道赵如磨生母的事,他家里的事,知道剥除了身份以及学识的外衣后,赵如磨其实是一个天真执拗、渴望与人交流的少年。
卫微对赵如磨身上一股莫名的气质着迷,而赵如磨是对卫微对自己的着迷着迷。
有一次赵如磨习字,卫微替他誊写课业。临窗的中二少年束发青衫,正执笔凝视,模样十分严肃。卫微想着他做什么都这么认真,笑了,问:“说起来你的时文好像写的不怎么样呀。”眼里含笑,就好像嗔道你这么优秀,怎么时文做的不好?
赵如磨知道他的意思,停了下来,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时文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好的吧?”
卫微偏了头,一脸不相信。好像在说,时文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但你不是一般人啦。赵如磨心里笑,你以为我不是一般人?原来在你眼里,我这样出众吗?亲近的朋友这样仰慕,心里暖洋洋的。
卫微一字一句认真地说:“你没有尽全力。”和上次一样,为什么?
赵如磨诧异地想:你看出来了,为什么?原来,自从张相出了新的四书,南山的夫子大都改变了教学的内容,也有沿袭旧学的,学员们也纷纷改弦更张,换了作时文的方式。但是赵如磨没有随时事而变,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虽然他之前作文不是很出色,现在也差不多,区别不明显。但到底还是在熟悉的人眼中落了痕迹,比如卫微。
赵如磨低了头,一边研磨,一边慢慢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不要学我。上次和你说的,别和他们掺和,做好时文才是正理。虽然说现在四书有更改,夫子说的方法要学,别的学员作文的方式也要学,两边不误,才是万全之策。离我们会考还远着呢,不着急,慢慢来。之后有变动也说不定。”
卫微听他说的都是自己,看他的意思是不打算改了,着急地说:“可是你不改的话,乡试通不过怎么办?”
赵如磨慢慢勾了一个“大”字,才停下笔,望着卫微说:“所谓文以载道,从古至今,能传世的大多是散文,而不是骈文,更别提八股了。自前朝以八股开科取士我朝沿用之后,天下文人落入构网中,难有佳作。万变不离其宗,新学改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还是在同一个窠臼里。别担心,我不打算走这条路。再说,我本来不擅长时文。”
说完悲悯地望着卫微,为他不方便说出来的话,我出自这样的人家,无论怎样都有个官做,但你不一样,你的路更艰难些。
卫微知道他的朋友是人中龙凤,如此才华,如此家世,如此人品,怎能不有所作为?
第27章
卫微知道他的朋友是人中龙凤,如此才华,如此家世,如此人品,怎能不有所作为?
接下来的事情,赵如磨记不清了。也许是从云端下跌下落差太大,一开始他还可以每天回想一遍,到最后只有强烈的情绪留下来,搅得人不得安宁。
然后二人同行同止,略无参商。赵如磨年少不谙世事,且自幼被蔡氏惯坏了,有些不顾人的脾气,且他自幼独处,卫微是第一个近身的小伙伴,又是这样一个俊秀人物,他心里承情,便将他认作知己。卫微见赵如磨待自己真挚,又是如金似玉般的人品,心里欢喜,也愿与他交好。
两人相处久了,也有了摩擦。原来赵如磨自娘胎里带了怪脾气,他想,事无不可告人者,我是这样的人,你既是知我的,岂有不与你说的理?于是事无大小,悉以告之。中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他却不想这样的情可是人承得起的。
卫微虽然是家中独子,上头还有个姐姐,照理说应该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但卫员外个性独特,又中年丧妻,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卫微姐弟拉扯大,还白手起家挣下了诺大个家业。性子古怪,又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思,对卫微就有些过于严厉。所以卫微在当时实在难以抵挡赵如磨的热情。
卫微家里的事赵如磨是一概不知的。他这样的人,性子太过冷傲任性,想着,你不说我就不打听,反正你想告诉我我就会知道的。什么?你不愿意说,不说拉倒,我不关心。所以,这是只要他开口便能打听清楚的事,他绝不开口。但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又想着,我们这样要好,关于我的事总不能让你从别人嘴里听到,于是勤快地像倒豆子一样倾盘倒出,一粒不剩,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这样的想法也不知是怎么生出来的。所以到最后赵如磨才发现他说的太多,而对对方几乎一无所知。
那时卫微毕竟年少,从没有人像赵如磨这样对过他,这样的性子的弊端尚未显露,或者他看出来了,但是赵如磨一腔热诚,他没法无动于衷,对赵如磨的试探并没有拒绝反而默许,于是那一位就更肆无忌惮了。所以一开始这样的脾性并没有给两人带来多大的困扰,反而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之后新学如火如荼,在两人眼中只是背景。若是被人问到端平十年发生了什么,这两人保准会回答:不知道。但是两个人其实一起做了许多事,或者说许了许多愿。
两人自交好以后,赵如磨过了一段梦幻般的日子,大概就如屈原《楚辞》中所说“乐莫乐兮新相知”。赵如磨觉得生平快意,突发奇想地想要永远留住这段时光。
那是端平十年的冬末,南山学院大雪,山长去了京师,学院人心惶惶,夫子让能回去的即回去团圆,不愿回去的也可留下。卫员外在家中望得很,卫微与他姐姐要回去一趟。赵家没有表态,即使回去也见不到蔡氏,赵如磨不想回去,修了一封书保平安,便留下来温习学业。
初分离几天,赵如磨一个人住在学院宿舍,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空。一天路过集市,看到有小贩卖木簪的。赵如磨特意挑了一根小叶紫檀的木料,买了打磨的工具,从木匠处拿了图纸,自己动手刻起来。篆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如磨是新手,反反复复忙活了几天,磨破了好几根手指之后终于打磨出来一根男式的木簪,极为朴实无华的款式,和市面上卖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用料考究些,簪子内侧刻了篆刻者的名字。
等赵如磨的簪子做好以后,卫微他们也纷纷返校。卫微到了以后,东西还没收拾妥当,立马跑去见了赵如磨。
赵如磨看到他衣服上沾的积雪未化,笑着嗔道:“怎么不先换了衣服再来?”袖子里藏着做好的木簪,一时不敢拿出来。说来好笑,赵如磨凡事随心随欲,做这些的时候没想到一个男子亲手做了一只木簪送给另一个男子有什么奇怪的,送的时候反而不好意思了。
两月未见,卫微看了赵如磨好一会儿才说:“你瘦了。”
正当赵如磨纠结他的簪子要不要送出去的时候,听到卫微说:“你来,我有东西送给你。”说完拿出了一个锦盒。
赵如磨拿一手着方形锦绣盒,一手抚摸锦盒上的流苏,一时没舍得打开。
卫微紧张地握着衣袖下摆,不好意思地催促:“你打开来看。”
赵如磨依言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环形羊脂玉佩,玉不是上乘货色,重在送玉的人。卫微一面觑着赵如磨的脸色,看到他脸上露出喜悦神情,才放下心来,解释说:“我在市集上见到,觉得极配你,就买了来。玉色不是太好,又契合你的名字。等我寻了好的来再送你。来,我给你带上。”赵如磨的名字出自《诗经·淇奥》,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意。赵如磨见他知道自己名字的出处,又送了东西来,显见是用心了的,心里高兴。
玉佩上穿了一根大红的穗子。卫微从锦盒拿出玉佩,献宝似的弯下腰,将玉佩系在赵如磨身上。一边系,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穗子是我央家里的绣娘,打的,挑的大红的颜色。大红又辟邪,我想你带着这块玉佩站在雪地里就画儿一样。”
赵如磨低头看着身下絮絮叨叨忙活的人不做声,含笑问:“你怎么不亲自打了来。”我就亲自给你做了一样东西。
“我哪里会?” 系好了,卫微推了一步细细打量,笑着说,“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好。”主要还是人好。
赵如磨摸摸玉上的穗子,说:“既戴上了,我永远也不摘下,等你给我换好的。”卫微点头应了。
赵如磨笑着说:“正好,我也有东西送你。”说着将木簪从袖中取出,“你看!”
至于为什么要送簪子,只是一时的想法,比如杜工部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这诗并不应景,诗里的境况太凄惨,不适合拿来赠人。他既能因为一句诗亲手做了簪子,但是没法和人解释,只是说:“这根做的不好,冠礼要用到束发的簪子,到时我给你做一根好的。”
赵如磨收了玉佩,一时欢喜疯了,当时就没细想。回屋以后才寻思,一寻思后不得了,一整晚没睡着,翻来覆去的想:这是什么意思?两人互赠信物,怎么看都像是“永以为好也”的意思呀!赵如磨被自己的想法惊到了,一时欢喜,一时担忧,真是冰火两重天,不一会儿,天亮了。
于是他跑过去试探地问:我们会永远这样的吧?嗯,永远在一起。
卫微之前也忐忑不安,他在家中,思念两人在一块的日子。逛市集的时候一眼看中那块玉佩,不过他知道赵如磨来者不拒,就买了送了他。哪里想到他竟然给自己亲手做了一根束发的木簪。真是始料不及。卫微收了木簪,心中忐忑,总觉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又说不上来。在赵如磨跑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后他终于明白,原来是这里不一样了。
他没有会错赵如磨的意思。赵如磨觉得卫微思考的那一会儿像一年那样漫长,最后卫微轻轻地说了一声“好。”
卫微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应。赵如磨似是不相信地看着卫微,看到卫微再次轻轻地点了点头确认,一时觉得身在梦中,欢喜无限。
卫微看到赵如磨的眼中瞬间迸发出光芒来。“他这样欢喜。”卫微心里想。他对那个场景印象太深刻,以致于终其一生都不能忘怀。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这就是所有纠葛的起点了。
之后二人一起许了当时不知道永远不会实现的愿望,大概是要一起去看黑山白水,一起夜游秦淮,一起登岳阳楼观洞庭湖水,一起走遍这锦绣河山。端平十一年,两人过了一段舒心日子。后来赵如磨想:还是卫微在的时候,自己最快乐。
第3节
恋耽美
第3节
“像你这样自小锦衣玉食的官宦家庭长大的又怎么会知道新学的好处?如果没有张相的新学,我和姐姐怎么可能进南山?”卫微怒到极点,脱口而出。
卫微虽然生气,也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戳到别人的痛处,然而他自认为没说错什么,当然不肯道歉,等着赵如磨发火。然而赵如磨只是闭眼了几秒,说:“我当然知道新学的好处,它给人更多寒门子弟机会。直到两年前,我才被接到赵家,接触书本,之前我甚至从来没有听说天地玄黄。我当然知道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但是,正是这样,才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你和你姐姐的前程何必葬送在一场注定失败的他人的疯狂中呢?”
卫微疑惑地问:“你怎么知道新学必败?”
赵如磨见这人不听劝,不耐烦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反正我劝过你了,你好自为之。”
就是在这次争吵中,赵如磨浮光掠影地听说了卫微他姐姐和他姐姐的朋友的事。卫微本来满腔热血,被赵如磨一盆冷水泼了过来,到底幡然醒悟。然而他对赵如磨见解的由来十分好奇,刻意制造机会接近,借机询问各种问题,赵如磨又是一个有问必答的人,两人一问一答,渐渐有了交情。
那样久远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发生在昨日。赵如磨回过神来,略偏了偏头,笑着问:“你知道我来河间是做什么的?”
卫微送赵如磨回去,两人走在路上,卫微问:“许府的案子查的怎么样?”
赵如磨问:“审案那日你也在,你以为如何?”
卫微愤愤地说:“曹溪摆明的针对我们,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氏的证词全凭臆想,若是原心定罪,真是会成为我朝的一大笑料。”说完想起的确有腹诽之罪,还有更离奇的莫须有之罪,原心定罪又算得了什么?
“此案的关键在刘氏。”赵如磨同意,“广陵怎么样?” 这时路边的草丛突然被风吹动了一下,两人下意识地朝草丛的方向望过去,没发现什么。
卫微奇怪他突然问起广陵,还是回答:“还好,怎么了?”
赵如磨担忧地说:“我把广陵带回去的那天就发现她的情绪不对,怎么,你没有发现吗?最好还是找大夫看看。”小女孩的眼神中夹杂着惊惧与强烈的戒备,与我初来赵府时一模一样。
这时路边的草丛突然又动了几下。草丛中有人!两人对视一眼,得出这样的结论。卫微马上打算跳出去追,赵如磨一把抓住卫微的手腕,说:“别去!孙子兵法曰:我明敌暗,一。穷寇莫追,二。嗯……”一时想不出什么三,停了下来。
卫微一把挣开赵如磨抓着他手腕的手,气得跳脚:“你就是纸上谈兵!”
“再追也追不上了。”赵如磨提醒道。两人也不管那逃走的人,自顾自地大笑起来。
赵如磨想到卫员外洞一切的目光,心中疑惑,难道他看出什么了?打算试探地问卫微,卫员外有没有和他说什么。想了一想,还是放弃了这打算。自己是个外人,对方是他的生身父亲,以疏间亲,这种蠢事难道还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再干一次不成?说起来,从前也就是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才会做出那么多蠢事,应该引以为戒。
卫微看着偷窥的人逃走的方向,心里想:我素来是没有和谁结仇的,如磨是个外乡人,我们刚刚又没有谈什么要紧事,与银钱无干,谁会这样无聊,为的什么竟然在这种穷乡僻壤派人跟踪?除了为的许府着火的案子,还能是什么?
卫微不放心地问:“这些人你知道是谁派来的?”
赵如磨心不在焉地说:“我知道。”
“你出门也不带人。回头我去家里调两个身手好的,随时跟着。”卫微跟着说。你自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怎么行事这么鲁莽?
赵如磨苦笑:你派人,我不敢要啊。要回来也不敢用,更何况是作亲随?摇头说:“你别管这事了。”太危险。曹溪心里没鬼,干嘛派人跟着?他心里有鬼,可是我什么都没查到,他到底是为什么心里有鬼?
卫微没听明白他说的哪个事,疑惑地“嗯”了一声。
赵如磨解释:“许家的案子,你别再管了。我既然已经问清楚,卫家在这件事没有牵扯,只是受害人之一。曹溪打的什么主意,也该收敛了。其他的交给官府,此案太过扑朔迷离,你别再过问。”危险。
赵如磨还在絮絮叨叨地说,“她是我姐姐。”卫微突然高声道,“她莫名其妙地死了,我怎么能不管!”
赵如磨愣愣地望着卫微因愤怒而发红的脸庞,想:是呀,她是你姐姐,你姐姐的事你不能不管。你不是冷血寡情,你只是对不相干的人冷漠无情,比如我。
不止你姐姐莫名其妙的死了,我的大哥莫名其妙的疯了,我的二哥莫名其妙的死了,我的三哥莫名其妙的出了家。我无能为力,我坐享其成。这会子你说你姐姐莫名其妙的死了,你豁出命来也要管。赵如磨怒极反笑,重复道:“是,她是你姐姐,你不能不管。你去吧。”
卫微不知道赵如磨为什么突然被气到了,但是他对自己要管这个案子十分惊讶还是看得出来。心里想:怎么?你以为我会撩开手,对此事不闻不问吗?她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难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么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什么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些年他一直深居简出,窝在河边的屋子里教些小孩子,连卫府也不怎么回,与死去的许卫氏因多年没怎么联络,其实感情已经淡下来了。所以,这次许卫氏一出事,他赶回卫家一反常态地担当起卫家长子的责任,众人都觉得吃惊。但是赵如磨不在河间,并不知道自己这些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得出结论自己不会管许卫氏的事情呢?按常理,那是亲姐,不管才比较奇怪吧。所以,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卫微知道自己一时激动,又说错话了,可是最后赵如磨那个惨淡的笑容,是不是表示他不管这事了?卫微悲伤地发现:之前那个脾气暴躁其实心地柔软好管闲事的少年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这位青年虽然面带微笑看似待人宽和其实心如铁石。就像这位赵特使初来河间,对作为受害人一方的卫家的求见请求一推再推,对含冤入狱的老人毫不怜悯。如果不是那日见到自己,他还会做出什么样的事?
卫微想着想着,只觉不寒而栗,又想:当日少年是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自己又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赵如磨一边走,一边想起重逢那一日老残问起,自己说和卫微是同窗。所谓的同窗之谊说起来其实可笑,李斯和韩非不是同窗?李斯劝秦始皇杀韩非那封奏疏,用心何其险恶!庞涓和孙膑不是同窗?庞涓下令对孙膑施行膑刑时可有留情?华歆、管宁不是同窗?最终割席断交、分道扬镳。他和卫微只有往日情分。
县衙里,曹溪问:“今天的事办得怎么样?”
一人回道:“那个赵大人真是油盐不进。我们遣的媒婆回转过来说,她们被一口回绝了,说是什么因为赵大人至今对他死去的未婚妻念念不忘,曾经立誓终身不娶。这样的鬼话也亏他说得出来。哪有一个大家子为了死了的女人再不娶的?她们也不信,还待说些什么就被赶了出来。”
曹溪问:“莫不是提的人家身份太低他看不上?要不就是那两人行事蠢笨,露了痕迹被他看了出来。”
“媒婆都是捡的河间的好人家那些令名远扬的闺女提的,他便是看不上,好歹也要问问家底。他一口回绝,小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另一人回:“还有一事要禀报老爷。今日我们派去跟梢的人回报。赵如磨今天去了卫府,过了晌午才出来,卫家大少送了三里路。我们的人在路上不小心被他们发觉了。”
曹溪骂了一句:“一群蠢货。”两个自称跟踪的好手被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发现了。
那人小心翼翼地:“老爷不觉得这位赵大人似与卫家大少相从过密?”
“哪只猫儿不偷腥?我就不信他赵如磨没有一丁弱点。” 曹溪将手中一直把玩的玉环一把扔了出去,“再试!”碧绿的玉环“砰”的一声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第20章
“哪只猫儿不偷腥?我就不信他赵如磨没有一丁弱点。” 曹溪将手中一直把玩的玉环一把扔了出去,“再试!”碧绿的玉环“砰”的一声在地上碎成了两半。
赵如磨离开卫府,将刚才与卫微的争吵丢在脑后,一边走一边想:卫家已经证实许卫氏的确是长公主要找的人。可是长公主要寻找闺中密友,此事机密在何处?为什么只派了我一个人前来,还再三叮嘱,机密为上。卿詹事还特意叮嘱,一旦消息泄露,提人头来见。这是为什么?更奇怪的是,卫微看其来明显对此事一无所知。难道卫家人不知道?也许卫员外知道什么,看来我有机会得找卫员外好好聊聊才是。
另一方面,曹溪的反应也很反常。这个案子从表面看来,就是许家莫名起火,知县和卫家有仇,打算将此案安在卫家的头上,我来之前已经将卫员外下狱。但是京里来的钦差监审此案,照理说曹溪就该收敛,官场上的规矩,这么点小事还没做成,就是做成了也要不了他的乌纱帽。他明里按照我说的做,暗里扔我的东西,往我屋里塞人,还派人跟梢。这么折腾,是为哪般?
如果他只是贪卫家的钱财,看我强保卫家的意思,他也不会再去找卫家的麻烦。他不找卫家的麻烦,我也不找他的麻烦。现在案情不明朗,他如此忌惮,各方试探,为什么?我现在只需查出真相,他既不是要为难卫家,在我身边安插暗哨,各种拉拢的做法只能是想知道我查到了什么。他这么忌惮我查到的真相,除非……
赵如磨被自己突然的想法惊到,才发现自己想出一身冷汗来。
赵如磨不管不顾,径直走了几里路到了客栈,对路人打的招呼也顾不上,嘴里说“抱歉,抱歉”径直冲向房间,瘫软在太师椅上。
早有门人候着,问:“大人这是往哪里来,怎么累成这样?”赵如磨摆摆手,吩咐拿湿手巾过来。
赵如磨将手巾铺在脸上,细细地整理了思路,一颗心渐渐沉了下来。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论语上记载,有一次某乱臣贼子邀请孔子出仕,不知道孔子是否会答应,于是子贡去问孔子如何看待晋出公之乱,孔子回答:父不父,子不子。子贡于是知道孔子不会答应。出公父子虽然寡廉鲜耻,但值权位交接之际,正好浑水摸鱼。庸人无法抗拒权力的诱惑,但只有像孔子一样行事,才能确保不招致无妄之灾。
行如君子是赵如磨自小的志向,他也是一直这么行事的,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之所以他可以凭照本心过活,是因为他背靠赵家。一旦赵家倒台,他的生活受到了威胁,遑论所谓的准则?内圣外王的君子之道,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他终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嗟尔小人,要在红尘中苦苦挣扎,所以他进了长公主府,接了这趟差事。
长公主的要求太隐秘,曹溪的反应太奇怪,中间还牵涉到多年未见的故人,所有的一切都显示这是一趟浑水。之前为求富贵义无反顾,现在发现这是一趟浑水再来后悔,太晚了,太晚了。
如今唯有想着如何应对才是正理。
休息过后,赵如磨召来几名随从吩咐了几句,绕过暗哨,独自一人悄悄地去了仵作的住处。回到客栈,随从来禀告说曹知县在怡红院备了宴席,请赵大人和卫大公子赴宴。
赵如磨疑惑地接了帖子,重复了一遍:“怡红院?”
第二日卫微来的时候,果然带了两个彪形大汉,一个唤卫龙,一个唤卫五,说:“这两个是我府上最好的家丁,从今天以后便跟着赵大人。”
两人应景地跪拜,吼道:“愿凭大人驱使。”
赵如磨本不想接,到底不好驳他的面子,点了头让领头的带他二人下去。
卫微知道他是个多心的,自己送的两人也未必会被用上,但是,不能因为也许没用就不这样做。
赵如磨一边将手里石子用力往外扔,一边问:“你要查许家的案子,你爹知道吗?”
卫微愕然。赵如磨想:“果然,天真冲动的是年轻人,老狐狸保持沉默。”
这个案子如此诡异,没有人证,没有物证,不知道作案工具,推不出作案过程,一县之长官百般阻挠,最诡异的是河间这么个小地方发生了命案,远在千里之遥的长公主第二天就知道了,派人插手,还勒令不得声张。她是怎么知道的?又为何插手?
东汉光武帝的时候,长公主的家奴在长安杀人,藏匿在长公主府,官吏奈何不得,还是长安令强行上门捕人,最后闹到皇帝那里,光武帝让长安令道歉,长安令不肯低头,得了强项令的美名。长公主的权势可见一斑。镇国是长公主,什么事情需要她遮遮掩掩?
如此凶险的案子,虽然眼前风平浪静,焉知不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我劝你不要插手,我会去查,你不听。好啊,你要拿小命冒险,与我什么相干?所谓的姐弟之情,她父亲尚在,都保持沉默,你要出这个头,我又能怎么办?
赵如磨慢慢的解释:“你想要查清真相,也是人之常情,我也能理解,若是我有个姐姐,从小一起长大,她出了什么事,难道我能袖手旁观吗?。但这事儿,理解归理解,恐怕不能相帮了。你看曹溪对我态度如何?”
“毕恭毕敬。”
赵如磨自嘲道:“若是没有那一纸公文,我恐怕连县衙的门都进不去。而所谓的一纸公文其实也做不得数。我是拿着长公主的手敕直接往张道台处求的公文,为的是行事方便,得地方支持。但一来,张道台开的公文,虽说盖了公章,但没有走正常的流程,在邸站公布,所以除了河间,州府以及其他县不知道我来此处,做的什么事情。二来,我此时的官勋都还挂在长公主府上,不属于每年的检察御史之列。所以此事尴尬,我的身份也尴尬,你看现在行事顺利,曹溪也对我颇为恭敬,但我除了他的恭敬还有什么呢?这恭敬不是他想收就能收回来的嘛?若是发生什么矛盾,也不好硬碰的。其中难处,难与人言。你要查案的愿望,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请一定谅解。”
话虽是这么说,卫微并不相信,赵如磨一向是谨慎小心的人,他很少接手什么事,但一旦接手,一向会把它做好,期间你甚至不知道他使了什么手段。他还美其名曰,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也。君子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所以此次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凭着一张也许不会生效的公文孤身来到河间。
的确如此,赵如磨在来之前的确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只是现在没有用上。自他来到河间,除了遇见卫微和不知长公主的实际意图外,一切都在他的意料当中。
这段话说的情真意切,但与之前什么都没问就承诺保下卫家与昨天默不作声的反对相比,今天这充分为对方着想的话听起来就显得生疏多了,卫微想,你说这些做什么?我要查案是我的事,本就没打算劳烦你。你是审案官,不好偏帮一方,我自是知道的。就算我有想向你求助的意思,你解释这么多做什么?你不能偏帮,说一声就行。我们之间什么时候需要解释这么多?难道我不知你?解释这么得体,难道是怕我因此怀恨?你将我的父亲从狱中救出,拒绝了我不知天高地厚的请求,我就会记恨上你吗?难道在你眼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好歹的人吗?
卫微心里烦的不行,但是他又说的有理,自己还能不理解不成?于是郁闷地回答:“怎么会。”
赵如磨就知道,卫微吃这一套,只要绕不过理字去,他就不会不顾及颜面,一向如此。但自己不同,若是卫微对自己说了这么一通生分的话,非得骂他个狗血淋头才罢。不过那都是小时候的脾性了,较真。现在,卫微说什么他都不计较。
这一通话说完,卫微觉得好没意思,两人面上不免有些讪讪,卫微见赵如磨看着自己手上的拜帖,说:“这是昨晚曹知县送来的,兄长也接到了?”
赵如磨“嗯”了一声,卫微接着问:“你要去吗?”
赵如磨驳道:“不是我,是你和我。”他知道昨天不该生那么大的气,一来,卫微决定豁出性命也要查出真相,是勇者所为,正是他早些年乐意见到、现在不相信存在的事。他当年对自己不闻不问,现在舍了性命去查他姐姐的死因,是他的事情,与自己有什么相干?要是充满怨气,不是太可笑了吗?二来,像卫微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不是一向只在嘴皮子上说说,临事退缩的吗?难道他真的会去查案?
赵如磨想着,一时觉得畅快,一时觉得悲凉,与阿鼻地狱无差。
第21章
赵如磨想着,一时觉得畅快,一时觉得悲凉,与阿鼻地狱无差。听见卫微无话找话地问:“我听说你去了仵作的住处,有什么要问的召来便是,何必亲自去?”
“我不去怎么知道他住什么样的宅子,是否符合他的收入。他妻子是一位三十许的妇人,不用像刘氏一样做针线贴补家用;膝下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赵如磨反问道。
仵作住了一间两进的院子,院前种着榆树和柳树,比别的屋子看起来更整洁一些。赵如磨进去的时候,厨房里正冒着炊烟,一位民妇打扮的妇人一身素净,举止得宜,问明来意后将赵如磨请进屋内,院内,一名稚子低头斜躺着剥莲蓬。
仵作显然没有想到赵如磨会登门拜访,大吃一惊,寒暄过后,赵如磨直奔主题,问:“当日在公堂之上,我有些问题想不清楚,所以今日特意来请教。”仵作点头示意。
赵如磨接着问:“当日先生说,许府找不到线索是什么意思?”
赵如磨回去的时候大概知道了三点:一,仵作收入中等,醉心本行,书房内放着各种头骨以及动物尸骨。夫人衣着朴素,但举止有礼,不卑不亢,不像是普通人家出身。二,许府失火后现场几乎被焚烧殆尽,有些甚至尸骨相连,分不清是一具还是两具,连死亡人数都不能统计,何况是还原现场。不是所有火灾后现场是这样的,许府灾后现场如此,只能说明火势特别凶猛。至于起火的原因,由什么助燃的都不清楚。三,曹溪没有任何可疑之处。
然而没有任何可疑之处是否就是可疑之处呢?
赵如磨二人按照路人的指示磕磕拌拌绕了好大一圈在找到了河间的怡红院。到的时候天尚早,怡红院尚未营业。是,河间的怡红院是一家青楼。说是河间的怡红院,还真是恰当,这家正在小河的船上。船身有两个人高,张灯结彩的,间或从中传来几声丝竹声
从环水的木楼梯上去以后,环顾四周,姑娘还未起,只有做工在收拾,然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糜烂的气味。赵如磨无声地笑了起来,之前说亲不成,这回邀他来风月场合,明显的美人计,曹溪这是唱哪一出。
老鸨迎了上来,原来曹溪等人早就在里面候着了。
曹溪举了杯子笑道:“大人自来到河间已有好几日,曹某还没有好好招待大人。曹某自干一杯,先行赔罪。”
赵如磨端了茶杯一口喝了下去,只觉得这茶既苦又色,还夹杂着一股怪味,暗道:果然说烟花之地的茶水、吃食不能入口,真是难以下咽。
赵如磨多了个心眼,曹溪再敬酒的时候一律推说身体不适。众人见他坚持,又素来是个不好说话的,怕逼急了看不着后面的好戏,就没有再劝。
“大人来河间,还没见过河间的绝色。”曹溪拍了手,示意上歌舞,又说,“大人是京里来的,见多识广,可能看不上这里的乡野村姑吧。”
赵如磨只推说没有,见到一群清一色的舞女上台,台上隔了帘子,帘子后传来丝竹声。这些女子,年纪很小,在十月的夜里衣着单薄,努力地做着高难度动作。再看周围,一群道貌岸然的男人对着台上的少女露出不明神情,整个氛围瞬间变了,只有卫微脸色颇不自在,周围还有老油条不停地打趣。
赵如磨玩味地一笑,突然朗声说:“实不相瞒,某年轻的时候也曾荒唐过一时,出入这些风月场合也算是平常。端平十二年,我才十几岁,正是秦淮八艳风头最劲、艳名远扬的时候,不知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听闻秦淮八艳的美名?”
秦淮八艳是之前的事了,秦淮河现在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繁华,八艳却一代不如一代,再难出一个风华绝代的尤物。以端平初年的八艳最为出众,现已成为绝响,这些人不是心仪花魁已久的,就是从未目睹过八艳的风姿的,现在看到有见识过的人愿意说一说,都十分感兴趣,吵着问下文。只有曹溪不知道赵如磨要耍什么花招,面色不定;卫微想着他去见识过秦淮八艳,什么时候去的,脸色比较难看。
赵如磨见成功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继续说:“那时候因为碰到了一些变故,又年轻气盛,想着秦淮八艳的美名,怎么能不去见识一番?”说完还意味深长地看着卫微一眼。
端平十二年的变故不过就是两个少年,一个说:“我们说过的话当不得真。”一个怒极反笑:“好,你不要后悔。”卫微一边听他说,一边想:原来那之后他去了秦淮,他去了秦淮。
秦淮八艳之中,有善掌上起舞的,有善鼓琴的,有善弹琵琶的,有善吹笛的,个个都擅长作诗。真去了才知道,所谓的秦淮八艳其实浪得虚名,赵如磨他们去的时候,马湘兰已经从良,卞玉京随吴梅村去了苏州园林赏雪,柳如是受教坊之邀指导琴技,李香君正与侯方域腻歪着不见客,顾横波得了风寒咳个不停,剩下的寥寥数人,也有嫌赵如磨一行人给的银钱不够爽利的,也有看不上来客诗才的,也有瞧不上人物的。赵如磨一行人哪里受得了这个,想着你瞧不上哥,哥还看不上你呢!闹得很不愉快,最后还是董小宛出面相陪,安抚了这一群暴躁的年轻人。
那一次会面,可以用四个字形容,索然无味。他们听说夜游秦淮特别有味,特意定的夜晚。那时候四处张灯结彩,董小宛牵头,带了几个小姑娘在一艘花船上与赵如磨几个喝酒。那时候赵如磨不忌酒,看着他们几个嬉闹。董小宛其实不适合做这行,她是一个很内向的人,待客的时候通常话很少。经常是客人说了很多句,她才答一句。干这行,人不活络,红不了。赵如磨发现她并没有传说中倾国倾城的容貌,不过估计有那容貌也不在他眼里;没有摄人心魄的魅力,他看到的是一个郁郁寡欢的女人,带着一副愁容。她唱的南曲,缠绵悱恻,但大家听不懂;她说的词句,大家没听过;她跳的舞,大家不知好在哪里。董小宛的容貌虽然出众,奈何没什么趣味,众人不好直接动手,只好拉着几个小姑娘取乐,最后散了。
过了几年,赵如磨听到消息,董小宛总算是找到了好的归宿,是当世出了名的才子冒辟疆,只是过程曲折,令人唏嘘。董小宛看上冒辟疆以后一意追求,冒才子得知董小宛欠了一大堆债务一意拒绝,董小宛死缠烂打,有一次从通州追到了常州,期间大雨,冒才子不让董小宛上船,见着一位貌美佳人淋成落汤鸡,但凡有些怜香惜玉心思的男人都不忍,但冒才子无动于衷。最后还是钱谦益看不过眼,替董小宛还了债务,冒才子才笑纳了。
赵如磨此时在怡红院,当然是捡了大家想听的段子一一说了,既满足了听众的猎奇的心,又顺利地抢到了话头。不过说了几句,拉着卫微以身体不适为由跑了。边跑边笑着说:“今日我搅了你的好事,要是留下来,少不得会有好一番招待,不会怪我吧?”
卫微慢了下来,一把甩掉赵如磨抓着他手腕手说:“正和我意!”又问,“你见识了秦淮八艳,滋味如何?”
秦淮八艳是南曲教坊的一道风景,一直被文人交口称赞。要一起去见识秦淮八艳,是他们之间的约定,除此之外,他们还约好了去登岳阳楼、乐游原,看黑山白水以及所有故土中原的大好河山,这些约定太多,最后都在卫微一句话下作废,不提也罢。
赵如磨看着离怡红院远了,又没人追上来,也放缓了步伐,看了一眼空着的手说:“太惨烈了,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我面前摔裂了一把琵琶。”
那晚的会面其实有个小插曲,众人见董小宛无趣,都去逗弄几个小姑娘开心,赵如磨眯了眼看着。到后来话说的越来越不堪了,渐渐开始动起手来,几个小姑娘招架不住,眼里冒出泪花来。突然,一个小姑娘一把站了起来,面色冷冽,“砰”地一声将手中的琵琶摔在地上。乌木的琴身瞬间列为两半。赵如磨觉得自己看到了一颗宁为玉碎的心。
众人脸上难看起来,董小宛也忙来打圆场。闹了这么大个动静,自然惊动了老鸨,老鸨得了消息赶了来,看到那个小姑娘抿了嘴唇,强自站着,也不开口说话。老鸨一上船,一把一个耳光过去,将小姑娘扇到在地,连着踹了两脚,对着众人说:“这么不识抬举的东西,都是老身没有教养好,惊到了客人。”那小姑娘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只手捂着脸,单薄的身子在寒风中阵阵颤抖,似乎有一两滴泪珠滴到地上。
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说:“妈妈不必这样生气,这小姑娘身价多少,我给她赎身。”
第22章
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说:“妈妈不必这样生气,这小姑娘身价多少,我给她赎身。”
卫微听到这里突然冷“哼”了一声,赵如磨心中好笑:怎么,你竟看不惯我怜悯自己吗?
那天晚上,赵如磨不顾众人眼光,给那个小姑娘赎了身。小姑娘是黄河泛滥时卖身到教坊的,卖了二十钱银子,这回,老鸨看赵如磨是个冤大头,开口要三千两。赵如磨不过是来看热闹的,哪里会随身带这么多银钱,问了同行的,都推说没有。同一条船上的姐妹,看她能跳出火坑,纷纷慷慨解囊。
赵如磨心中感叹:自古书生屠狗辈,由来侠女出风尘,果然如此。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足了这个数,一并交给了老鸨。又召了小姑娘过来对她说:“过刚易折,你小小年纪,性子烈成这样,日后有你苦头吃。”从身上摸出五百两的银票,“这些钱你拿去,开个铺子或者什么的。船上的日子就像前尘往事,忘了吧。以后好好过日子。”
身边有人发笑:“老赵你真是奇怪,既然还有现银,刚才赎身的时候,做什么又向我们借钱?”
赵如磨回答:“赎身这样的事,你们自然是会借我的;但是安顿的费用,我怎么好意思再借?”所谓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给这个小姑娘赎了身,之后如何安顿才是更重要的。不然,自己明天就离开秦淮,这么个刚从火坑逃出来的小姑娘若是没有银钱傍身,还不知道会流落到哪里去呢。而赎身是急事,凑不到钱就没法赎身,大家看在赵如磨的面子上不会不帮。但是赎完身你没钱安顿,谁会帮忙?保不准还会在心底嗤笑:你没钱充什么英雄?可见人情似纸。
赵如磨见小姑娘也没什么反应,又向老鸨交代了一番,向众人推说累了。众人少不得笑闹,说“不如今夜成就好事”之类的,赵如磨一概摇摇头,背了手慢慢地走了。
秦淮之地,气候温润,即使冬天也是鲜见雪的。但是也有秦淮最好的时节还是春日夜。赵如磨心情不虞,特意捡了大冬天与一群狐朋狗友跑到秦淮散心。所以赵如磨一个人慢慢地走到路上的时候,正是冬夜二更时分,寒风萧瑟,路灯昏暗。走着走着,听见身后有一个微弱的声音,“恩公留步。”
赵如磨从来都不是什么心善的人,鲜少做过什么善事,从没有人叫过他“恩公”,所以他听到这一声叫唤,基本反应不过来这是在叫他。等到身后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赵如磨才回过头看,原来是之前那个小姑娘。
“恩公。”小姑娘显见是小跑过来的,气喘吁吁地作了个揖:“恩公,还不知恩公姓名。”
赵如磨温和地问:“你要知道我的名姓做什么?”
那个小姑娘回答:“恩公救小女脱离苦海,小女知道了恩公的姓名,必定做成牌位,日日烧香拜佛,求佛祖保佑恩公一生平安。”
赵如磨就着昏黄的灯光仔细地端详这个小姑娘的脸色,果然比刚才惨白的脸色好看多了,眼中也多了一股神采。心情轻松了起来,一字一句地回答:“你要知道我的姓名做什么?我不过因着眼下年纪小,心肠软,才见不得这些事。等许多年过去,还不是和他们一般货色?你要知道我的名姓做什么?”不值得。说完依旧回转身走了,留下小姑娘一人在路灯下愣愣地站着。看破了秦淮的虚妄,赵如磨第二日就搭客船离开了金陵。
卫微听完这段叙述,调笑道:“想必这位姑娘自蒙你搭救之后一心想要报答你,日日念叨着你也说不定,这许多年过去,小姑娘也该出落成大姑娘了。你若是有心去秦淮寻,说不定有一位貌美如花的佳人在苦等,不是可以比拟沈括的沈园旧事吗?”
沈括的沈园旧事是前朝的一桩旧事,如今已写成话本流传下来,赵如磨和卫微两人在南山时一起读过话本,对这件事印象深刻。可是赵如磨不知道卫微这时候提起这茬,有什么用意。沈园旧事深究起来其实和赵如磨的事不像。沈括是前朝名人,留下了一部可与《水经注》媲美的著作。他生性耿直,在朝中混不开,宦海沉浮了许多年,有一次在姑苏看中了一处宅子,付了钱买了下来。同时还看中了一位民女,下了聘打算纳为妾。没来得及成礼就因为什么事情离开了。之后二十年过去,沈括老了,有了告老还乡、终老一处的想法。再次去了姑苏,那宅子竟还在,没有易主。再去打听之前相中的女子,早已另为他人妇。不禁时分感慨,之后沈括将那园子命名为沈园,一直住在沈园直至终老。就是在沈园里,他写下了那一部著作,同时将此事写在一篇散文里,命名为《梦忆》。后世看了这个故事莫不唏嘘。
赵如磨不知卫微提起这茬是何用意,这个故事充满了暮年时回首往事的沧桑感,之前两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哪里能体会个中滋味,就这个故事发表了很多看法,赵如磨不想回想那些稚嫩的言辞,愤愤地看着卫微,心里想着:便是要成就一番佳话,也要是和心上人最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佳话的吧?我心尖上的人就在眼前,和不相干的人什么干系!
卫微故意提起往事,的确是为了试探,看到赵如磨满脸不赞同地看着他,心中窃喜。赵如磨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但是他的眼神太悲愤,像是苦苦追求什么而不得,其中还有不得之后对整个世界的怨望,以及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怨望情绪的伤害而生出的嘲讽。就好像我没有得到我想要的,都是这个世界的错。是因为此世冰冷无情,而不是因为我怯弱无能。
卫微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从赵如磨的眼神中看出这些来的,但是他瞬间被这怨望、悲愤以及嘲讽击中,一时感同身受,但更多的是对这个被伤害的人的怜惜,脱口而出:“你难道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笑话吗?”回报的是赵如磨更加诧异地瞪着他。
的确如此。赵如磨不知道他是怎么看出来的,但是最终是他看出来了。可能是因为两人知根知底,赵如磨在他面前更少地掩饰情绪,更少地装模作样,更少地忌讳。因为掩饰也没有用,掩饰对方也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他索性不掩饰,更多地说出了真心话,然后就被这个昔日的知己看出了端倪。是的,他对往事耿耿于怀,他对世界充满怨怼,端平十二年之后,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更不好相处,因为他浑身散发出戾气。然而说这些有什么用,你看出来了又怎么样?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你吗?
赵如磨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玩笑话将此事掩过,但是高亢的情绪使得他没有玩笑的心情,他用尽所有气力才能保持自己不在人前失态,最终他什么也没有说。
之后是一阵难堪的沉默,今日是霜降,古语有“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之说。河间这个天气,往年十月就该飞雪了。今年格外暖和,但是霜降的夜晚寒风凛冽,两人衣着单薄,在路上慢慢地走着,也不说话。大风迎面扑来,赵如磨冷得打了个寒颤,似乎十分不好意思地说:“天冷了。”
“嗯,你要多穿些,注意保暖。”卫微应了一句,状似随口提道:“我打算明天去拜访刘氏。”
“什么?”赵如磨好像吓了一跳,诧异地问。
卫微以为他没听清楚,解释道:“你不是说姐姐的案子缺口就在刘氏的供词吗?既然这样,我首先要探的当然就是刘氏。”说完看到赵如磨仍然一脸诧异的样子,终于明白过来:他不是奇怪我拜访的是刘氏,他奇怪的是我会去拜访刘氏。他根本就不相信我会做点什么,在我三令五申要查许家的案子之后。卫微一颗心渐渐沉了下去:原来在他心中我是这样的人。
赵如磨对卫微的解释只“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提起了另一件事:“不知老爷子身体怎么样?我理应去看望,不如就明日吧,还劳烦你说一声。”
卫微疑惑地问:“爹爹没有什么没告诉我的,你还要去问什么?”
赵如磨在心里笑了起来,果然人太熟容易尴尬。他的确是有事要去问卫员外,有意避开卫微,觉得直说不太好,临时想起卫员外一直咳嗽,就以此为借口,没想到被一眼看破,还被卫微这个没心眼的一眼道破。
赵如磨但笑不语一直看着卫微,卫微马上反应过来,自个儿这么说破别人的说辞好像不太好,亏的是赵如磨,若是别人,不就把人得罪了?于是应道:“好,我提前会和父亲说。既然你明天来,顺便也去我的书斋看看吧。”
第23章
卫微说:“既然你明天来,顺便也去我的书斋看看吧。”赵如磨不置可否,走了。
卫微回到家中,对卫员外交待了今天的事,顺便说了赵如磨明天来拜访的事,因为心里记挂今天赵如磨说的话,也没注意到卫员外的表情,直接回房了。
卫微心里想:赵如磨执意为那小姑娘赎身,是同病相怜吧?那小姑娘性子刚烈,能硬生生在客人面前摔裂一把琵琶。赵如磨何尝不是一根直肠子在人世间碰的头破血流呢?所以,赵如磨劝小姑娘的那番话何尝不是在劝他自己?“过刚易折”卫微想到此处,一时且悲且怜。又想到赵如磨明日有事要问,是要问什么?难道是爹爹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吗?他们要聊什么?一时想到明日赵如磨要来书斋,会不会发现什么?如果他发现书斋的东西,会怎么样?思绪万千,最后终于在悲喜惊惧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卫微独自在书斋收拾,邀了老残去接赵如磨来。
赵如磨出门时看了一眼天色,天阴沉沉地像是要下雨。老残说不是,是要下雪了。赵如磨疑惑地应了一句,是吗?
两人走在路上,几日未见,老残问了案子的进度,赵如磨问了卫员外身体状况,得知情况不容乐观。正经事问完,少不得要说起昨天的闲话。
老残“嘿嘿”一笑,打趣道:“老弟艳福不浅,前儿有人送了娇妻上门你不要,今儿就邀你去烟花之地作乐,摆明了拉拢你,你竟然落荒而逃了,这不是让人笑话吗?”
赵如磨:“你既知道是有人摆明了消遣我,这样的艳福我哪里消受得起。”
老残又说:“更可笑的是,你一个逃了就是,竟然还拉着卫微一起,难道是怕没有人垫背?你怎么知道他不愿意留在那处作乐,而是更乐意和你一起去吹冷风?”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赵如磨颇不自在,强辩道:“卫微为人老实巴交,是我硬拉了他来的。我既要走,自然要带着他一块儿。不然,留他一人在那被人生吞活剥了去不成?”老残嘿嘿一笑,似了然于胸,不再说什么。
一路上颇为偏僻,不见人烟。两旁树木稀疏,黄土斑驳。风起,迎面就是黄沙。现在接近冬日还不觉得,一到夏天,这样光秃秃的的路,想必难耐日头直晒。左拐右拐,走了很长一段才到。
卫微倚门待,老远就望见两人,等人到了跟前,连忙将两人迎了进去。赵如磨一见这屋子,满目地熟悉感,心里“咯铛”一声响,无意识地感叹:“这屋子的构造和我们的学堂好像。”无论是临水的小屋,雕花的木门,碧绿的窗花,还是墙体的颜色都和南山学院他们两住的宿舍一模一样。
再扭过头随意地问老残:“这屋子是本来如此,还是后来装饰过,兄可知道?”
老残心里奇怪:屋子如何,自然是屋子的主人更清楚。你不问在场的屋子的主人,却来问我这个第三人,是什么意思?下意识的想要回道:是后来按照卫少的指示专门装饰过的。看见卫微恳求的眼神,把要说出口的话咽了下去。
赵如磨见老残没回答,自然猜到了答案,也没强求,径自进了屋。老残见卫微松了一口气,又对自己送上了满怀感激的目光,见赵如磨心如明镜似的不再追问,心里不知道这两人打的什么哑谜,也跟着进去。
屋子结构简单,不过一间卧室,一个间会客厅,一间书房,一间储物室而已。厅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椅子,一张方桌,几张矮板凳而已。卫微又引二人四处看了,储物室是锁上的;卧室雪洞一般,几床薄薄的布衾,雪上加霜的是白屋的屋顶破了个洞,冬天漏风进来,下雨天漏雨,真是应了老杜那句诗:“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老残看了也叹:“人生如甘露,贤侄何必自苦如此?”
赵如磨却说了一句:“你父亲真是疼你,你要好好孝顺他。”卧室如此,无论是被子还是屋顶的破洞,看起来都像是用过很多年的,不像是作假,但是卫家家财万贯,卫家的独子何必吃这样的苦?所谓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卫微有这样一个不仅在性格还是势力上都很强势的父亲,对独子过的贫苦生活怎么会乐意,但选择不闻不问,难道不是一种不忍逆其意的疼爱吗?毕竟以他在河间的声望,只要动动手指头,卫微的小小书斋就该塌了。赵如磨那个不靠谱的父亲,长子疯了,次子死了,第三的那个出家了,剩下的这个……相比较而言,卫员外真是一个疼爱儿子的好父亲。
书房里面正对着门是一排书柜,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书籍,书柜前是一张书桌,一把靠椅,桌上摆着笔架,一本翻开的书,一张宣纸,笔架上稀稀拉拉地挂着几只毛笔。赵如磨靠近了看书柜上摆放的书,是一些经史子集和游记。看到书名之后奇怪地扭头望了卫微一眼,卫微不好意思地报之一笑,带了老残去别处看。
书柜里的书,除了常见的必备的本子,有些是他们俩在南山一起读过的,有些是卫微知道赵如磨想读却一直没有找到的孤本,更多的是当时赵如磨喜欢但卫微不感兴趣的。赵如磨随手抽了一本翻看,是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端平十五年翻刻的本子,书皮磨损的很厉害,书页也被翻得泛黄,看得出来主人认认真真读过,页眉页脚还有许多注脚,都是熟悉的字迹。赵如磨不知道卫微收着这些做什么!赵如磨心中疑惑,走到了书桌跟前,一时好奇,想瞧瞧卫微最近都读什么书,顺手拿起案上摊开的书册,是一本王先谦校注的《陶渊明文集》。卫微还是和以前一样,喜爱陶渊明的田园诗。世事是很奇妙的,怀着“少时慕黄老,终老归山林”的淡泊少年却是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
赵如磨顺手翻了几页,细细地看书上的批注,这时卫微进来说:“兄长在看些什么?”一眼看到赵如磨手上握着的《陶渊明集》,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脸色大变。
赵如磨看的入迷了,乍听见卫微的声音,才意识到自己没经过他人同意就翻看别人的东西,这种行为十分不妥当。即使这个别人是卫微,他们曾经不分彼此,但到底不是从前。明白过来后被自己吓到,下意识地像扔烫手山芋似的想把书扔回原位,因为太着急,一时不慎,用力过猛,反把书扔到地上。可怜的线装书在地上打了个滚,才乱糟糟地躺在地上。
卫微站在门口,看到书掉地上,脸色大变,着急地想去捡。赵如磨看到书掉了,十分抱歉地说:“抱歉抱歉”蹲下身赶在卫微之前抢先一步拿起书本,一边整理,一边不好意思的说:“真是抱歉,我刚才真是不小心。”卫微看到赵如磨已经开始整理散乱的书册,停下往前奔的步伐,任命似地低下头。
赵如磨正整理着,突然有一张纸晃晃悠悠地从书本里掉了出来,左右摇摆地落在了地上。原来,这张纸条本是夹在文集中当书签用的,被赵如磨这么一扔便掉了出来。卫微见果然有东西掉出来,脸色更难看了。赵如磨看到这一幕,心中疑惑,上前将纸条拾起,一边说:“呀,有什么掉出来了。”拿在手上下意识地就着光一看,愣住了。
赵如磨偏着头逆光从窗棂外望着远处山峦,过了一晌,才扭头看了站在门口的神情复杂的卫微一眼,心中叹道:“我没有辜负这张纸上的情意呢,但是你却辜负了我!”叹罢,将手中的纸条搁在案上,也不管因自己的失误而支离破碎的文集,一边自言自语:“铁兄去了何处?”一边完全无视卫微,自顾自地走出书房寻老残去了。
卫微的心好像沉到了湖底,也不去收拾残局,见赵如磨要走,抬脚跟了出去。
日头越发倾斜,半晌后正照在纸条上,若是有人从旁窥测,恰好能看到纸上纤细字体写着这样一句话:
自与君暌违三月,往事宿昔不忘。愿来年有日,与君共话西窗。
卫微这里没有仆人,什么都要亲历亲为。虽说是来做客,但到底不好太劳烦主人。三个人不过坐在一起喝杯茶闲聊几句,其中赵如磨神思不属,卫微看起来精神不振,老残一个人怎么唱独角戏?坐一会儿,索然无味。
赵如磨神情恍惚,满脑子想着:他是故意放在哪儿让我看到的吗?原来,赵如磨在书房里看到的那张纸条是在南山时写的。纸条磨损的像腌菜一样,但是还是能看出来这十几年间被人无数次抚摸过以及无数次被泪水沾湿过。赵如磨之所以能辨认出来,是因为他自己亲眼见过纸张被泪水沄湿的样子。但是,卫微没事把这样一张纸夹在常看的文集里做书签,这符合常理吗?若是,说明他这些年一直不能忘记这张纸条,不小心被我瞧见了,但这能说明什么?如果不是,那是他知道我今天来,故意将平常不常用的纸条放在显眼的位置,期望被我无意中翻到,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
赵如磨还想:这都是什么事?分开以后,我以为你去寻更好的人生,结果我看到了什么:布衾、漏雨与白屋。你就这么着,守着这么个破地方毫无生趣地过了十多年,亏得我安心的以为你过得很好。我潜心修行,为你的平安喜乐,现在看来都是笑话。
赵如磨红了眼,抬起头来看着院子里的槐树:当年我属意你,你是应了的,然后中途变卦。我以为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如今,你守着这些废铜烂铁做什么?
第24章
赵如磨红了眼,抬起头来看着院子里的槐树:当年我属意你,你是应了的,然后中途变卦。我以为你想要正常的生活。如今,你守着这些废铜烂铁做什么?
说来也怪,当日最激进的少年窝在乡间远离世事,当日最淡泊的少年汲汲于名利。
事情一开始都是有千种万种可能的。
端平十年,赵如磨多嘴劝了卫微一句以后,卫微看似听取逆耳忠言,放下了对新学的热情,实则没有。他还是关注新学的进度,只是将对新学的热情转移到了赵如磨身上。与其说他对赵如磨感兴趣,不如说他对赵如磨的见解更感兴趣。但是在他完全了解赵如磨的想法之后,他对这个人本身的兴趣就更大了。因为赵如磨在南山学员当中实在是一个独特的人。
首先,赵如磨的见解从何得来呢?要知道,虽然朝堂上大多是对新政的反对之声。但是南山是新学的重镇,上至讲师,下至学员都是新学的狂热支持者。在这种狂潮之中,保持自己独立的观点已属不意,连卫微也私下里承认自己是受了大伙儿的影响。但是赵如磨是什么态度?他也不反对,就是像看一场注定失败的闹剧一样远远地看着,事后证明他是对的。但是赵如磨那时只有十五岁。史书传记里常常会用到一词“年少聪颖”,那都是当世了不得的人物功成名就之后再写的,都已经功成了再看小时候的事迹,当然怎么看怎么不一样。真正年少聪颖的也不是没有,前朝就有个例子:嘉佑的状元聪明绝顶,在首辅与次辅的你死我活的权力争斗之中保持中立,还能让两个混了几十年的老狐狸同时将他引为心腹,这事一般人能做到吗?但这种人物一般也就三百年出一个。实际上,大部分的少年都是懵懵懂懂,无甚见解。所以虽然赵如磨资质上乘,但是在众多学员中并不出众。他是哪里得来的这样的见解?
要说清楚这事,首先要说这两人对对方的第一印象。上文说到虽然赵如磨同意和卫微一起住,解了卫微的燃眉之急,但是同住之后卫微发现赵如磨不是个好相处的娃,就和另一群富贵公子打得火热了。至于赵如磨是怎么个不好相处法,也就是他从赵家带来的紧张情绪,性子冷冷的,不爱搭理人,永远站在一边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这一切。对少年感兴趣的东西他不感兴趣,问他一起去听曲不?他不去。一起去听评书不?他不去。只有去书肆的时候才会跟着去挑本书,路上也不与人嬉闹。少年一向敏锐,这种性子说的好听些叫不打扰人,其本质是不关心他人。所以虽然卫微隐约知道赵如磨是个很好的人,但是你不和我玩,谁理你?
赵如磨对卫微的印象也不怎么样,一开始以为他有子路不忮不求的品质,然后发现是自己想多了。这位少年出身乡绅之家,能进南山是靠佛祖保佑,但是为人太活络,先头还与那几个纨绔井水不犯河水呢,过后就打得火热,这种性子说得好听是过人之处,在赵如磨看来是待人不够真诚。他心里不喜欢,其实更郁闷的他都不搭理我。你想,赵如磨以为卫微不搭理自己,他对对方能有多少好感?
所以,虽然两人是同舍生,一开始不过是点头之交。后来,新学愈演愈烈,卫微跟着那一班纨绔起哄。赵如磨一旁看着,心里想:为人活络是每人处世方式不同,可以理解。而且出身乡绅之家,求功名之心切,自己若是易位而处,想必也会如此。卫微虽然对人不够真诚,但是对新学这事的支持却是真诚的,可见其人可交。但是新学却是一滩浑水,赵如磨每日看着卫微和一群贵族公子趟浑水,心中不忍,他又是个自幼爱管闲事的,忍不住多嘴说了一句。当然他那种提点人的说法和骂人无异,亏得卫微是个心宽的,不仅没有得罪人,反而多了一个知交,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卫微见赵如磨好心提点,这才知道他为人其实面冷心热。又被他的见解吸引,十分好奇,追着打着问缘由。两人因此熟络起来。
大概那件事过去几天后,卫微止不住心痒,问:“说起来,你怎么知道新学必败?”
赵如磨白了白眼,说:“你别乱说,我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席卷全国的大事,要不是被卫微逼急了,赵如磨小小年纪怎么敢评论?而且,两人相识不久,赵如磨行事一向谨慎,他又不知对方看法,怎么会轻易说出自己异于常人的见解?
卫微追着不放:“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都不知道呀。”他们指另一群官宦学子。
赵如磨不赞成地反对:“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是不在意。只有你一个人较真,你还看不出来?”
赵如磨看不惯卫微闷闷不乐的样子,又说:“你都不读书的?”卫微立马反对:“不是,我有读的。”开始列举,“像周易,四书都有读的。”看着赵如磨无奈的表情,反应过来,低声问,“你是你是看书看出来的?你都看什么看出来的?”
赵如磨也低声说:“像周易里说,飞龙在天,亢龙有悔;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都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看史书,你看秦国商鞅是怎么改的,北魏孝文是怎么改的,难道不能以古见今?”
卫微完全没听懂,下意识反对:“可是,商鞅是成功了的呀!”赵如磨摆摆手:“自己去看!”
赵如磨看着卫微默不作声的样子,心里想:从来都没有人关心我是怎么想的,好不容易有个和我说话的人,又被我三言两语惹生气了。于是拉拉卫微的衣袖,问:“你有个姐姐也在南山?”
卫微不知道他问这个干什么,下意识地点点头,应道:“是呀。”
赵如磨继续说:“其实新学怎样还有变数,我不敢说。但女学是必败的。”
卫微瞪大双眼,惊道:“什么!”所谓女学是指张相新政的一项,让适龄女子与男子一般接受教育,学习四书五经,现今只有南山一个试点。而且门槛不限,卫微的姐姐在南山念书主要受惠于女学。卫微是男子,即使不在南山,也可以通过别的途径参加科举的。但是他姐姐不同,如果女学废止,她想要继续学业,就难如登天了。闺塾也是有的,但毕竟和正式开办的学院不同。这就是赵如磨说女学必败,卫微这么紧张的缘故了。
赵如磨耐着性子小声说:“所谓人亡政息,张相一倒,女学必败。也可能张相未倒,就扛不住压力要废止女学了。”
卫微见赵如磨说的含糊,更着急了:“你说什么?”
赵如磨随口说:“东汉有个皇帝,嗯,我不记得是哪一个皇帝了,姑且就叫他皇帝吧。这个皇帝很年轻就即位了,即位以后想要整治朝纲。东汉的时候土地兼并很严重,所谓土地兼并,就是豪强把平民的土地兼并了,官府收税是按人头,豪强又不要交税,平民反而要负担很重的税负,于是就破产了。于是平民卖身为奴,到豪强家做佃农,躲避了官府的赋役。这样既损失了国库的税银,逼得平头百姓做了奴隶,又做大了豪强的势力。小皇帝在做太子时就知道此事的弊端,于是即位以后立志革除旧弊,颁布了许多诏令保护百姓的土地不被豪强兼并。这些诏书一经发出就被驳了回来,小皇帝还被一个老臣指着鼻子教导,‘需知,你是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是与百姓治天下。’”
赵如磨说话就和他写文章一样,喜欢起兴。而且喜欢用八竿子打不着的典故起兴,看得人心痒痒。夫子见到这样的才华不舍得责骂,于是他下次就变本加厉,恋上了汉赋的手法—铺陈。有一段时间他有意模仿司马长卿的《子虚赋》,作的时文里面全是不常见的‘瓮牖绳枢’之类,被夫子严加指责,最终改了这个毛病。不过他说话还是习惯学庄子以例论证,虽然用的都是不恰当的例。这会子和他说话的都快被急死了,他还在说上古有大椿呢!
卫微见他扯得远了,立马打断他:“说重点!”
赵如磨摆摆手,示意卫微不要着急,转了话头慢慢地说:“说女学必败不是说它不够好而必定失败,正相反,女学是有史以来一大创举。即使张相新政失败,也会因为曾经兴起女学而名垂青史!女学必败究其根本是因为它太超前了。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损害了天下男子既得利益;二,现在女子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先且不说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细节是没有注意到的。我问你,女学的直接受益者是谁?”赵如磨因为激动,话已经说得语无伦次了。
卫微愣愣地回答:“我姐姐。”
第25章
卫微愣愣地回答:“我姐姐。”
赵如磨:“对,是现在南山的女性学员。但是这一批女学员结业以后的出路在哪里呢?她们能像男子一样参加科举入仕吗?不能。世间女子除了相夫教子之外别无出路,我们现在新学的课本还强调夫为妻纲呢!她们除了女儿、妻子、母亲之外没有别的身份。她们可以是任何人,唯独不是她们自己,但是她们在南山受到了教育。我们再来谈教育。自古以来女子不是都没有接受教育的,也有一些富贵人家教女孩读书识字的,南山的女学只是扩大了女子读书识字的范围。”
“但是古时那些有识的才女,她们的日子过得如何?班婕妤若不是才华横溢,也不会写出团扇诗,而团扇诗最大的特点是怨。前朝有个人家世代出女诗人,他家有位姑娘名唤小妹的,父亲是诗人,哥哥是诗人,嫂嫂是女诗人,自幼学习作诗,一直到十八岁。然后父亲将她许了人家,她就病了。行礼前一晚,她已经病得起不了身,父亲来对她说,希望她能坚持到明天礼成,她听了这句话马上就死了。前朝还有位女子,自幼聪颖,能作诗作文,奈何家中贫穷,将她嫁给一位屠夫。她出嫁之后日日受到夫婿和公婆的打骂,做了一首诗字字泣血,其中有名句‘春误双卿’,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本朝苏大才子有一首示儿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大抵是说人读了几本书,生了几分机巧心思,但到底拗不过整个社会风气。于是,她们的识见并不会减轻她们的苦痛,而是加深了她们对痛苦的敏锐程度,就像班婕妤的才华让她写出团扇诗一样。世道坏了,总是清醒的人更痛苦。”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别嫌我说话不好听。也是前朝的旧事。自古皇家权柄倾移,不是在外戚就是在宦官。而犹以前朝的宦官之祸最烈。前朝初年本是不准宦官识字的。熙宗朝开始教这些人读书识字,旋即废除,但是熙宗朝出了一个大宦官张瑾,使得天子北狩,狄人攻破京师。虽说女子与宦官不能相提并论,土木堡之变也不全是宦官识字所致,毕竟后面还出现了一个为害更烈、不识字的八千岁呢。但毕竟有前车之鉴在那,不能不慎重。所以南山女学给一大批女子读书识字的机会,但结业以后还是要走相夫教子的老路,她们会如何面对这个局面还不好说。”
“另一方面,女学的反对者势力太强大。你看现在女学不声不响的,也没人像反对新学一样反对,那是因为南山第一批女学员还没结业,什么事都还没闹出来。东汉时治天下的是豪族,魏晋时是高门,唐宋时是士大夫,前朝和我朝是文官集团,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那一批人。官僚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怪物,前朝末帝想要整治朝纲,在整个文官的反对下没有干成,最后灭亡。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所有朝臣一起反对什么,那一定不会成功。再看看所有朝臣的性别,男。指望一群男子为女子说话,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南山毕业的女学员如果对现状不满,提出什么诉求,不会在朝堂上得到支持。而且,一旦朝臣发现女学教导女子不听话,会立即从源头上终止。因为,天下物力只有那么多,男子争夺还争不过来,怎么会分一杯羹给女子?你看像我这样的人都能看出女学的弊端来,朝中大佬难道会看不出来?他们不过是被张相的新政和新学缚住了手脚,抽不开身来管这茬。一旦事情闹大,废止是当然的事。”
卫微一时不能反驳,顺着他的思路问:“那要怎么做,怎么做才能避免女学失败?”
“武则天在世都没能干成的事,谁能干成?”赵如磨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嗤笑道。
卫微其实不能全部理解赵如磨说的意思,赵如磨说的也不是特别清楚,他努力地获取这段话的核心,好像抓住了什么,又好像只是一个朦朦胧胧的轮廓。电闪雷鸣间,他突然想到什么,于是悄悄地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赵如磨疑惑地问:“什么?”随后明白过来原来他问的是如果站在女子的角度,自己会怎么选。这真是个奇特的问题,赵如磨抬头认真想了一会儿,回答:“我应该是宁愿保持清醒的。世间女子的路本来就更窄些。”比如我母亲,但是他没有继续说下去。
卫微还在消化赵如磨说的话,看到赵如磨再拉拉他的袖子,讨好似的笑道:“你别再想了,也许是我想多了也说不定。不过无论前路如何,珍惜当下总是对的。其实人生的好日子不过就那么几年,过了就没了。你要和你姐姐说,让她好好过在南山的每一天,也许在她之后女子再也没有机会进学堂,不知有多少人艳羡!不止是你姐姐,你我也是,要珍惜好时光。怜取眼前人。”虽然是劝说的话,赵如磨说到最后一句脑子又抽用错了典,不禁红了脸。
卫微看着赵如磨在夕阳下腼腆的笑容,通红的脸庞,一时发现他的同窗其实是一个可爱的少年,不禁笑了起来。
随后这件事就告一段落了,毕竟谁会把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奇思妙想放在心上,特别是同样一个十五岁少年的心上?
两人同行同止之后有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赵如磨知道卫微加是州府某个小县的,有个姐姐在南山念书,父亲以及家族在故乡颇有些势力。最爱陶渊明的田园诗。卫微知道赵如磨是赵府的最小的少爷,不是太太养的,十三岁之前一直养在外面,是家中发生变故才被接进府中。至于这变故,赵如磨没说,卫微不好猜。如今爱读诗,擅作文,就是字写得东倒西歪如无知稚子。喜爱汉乐府。
赵如磨的才华体现在,虽然他基础不牢,但是一篇文章即使有许多字不认得,他也能准确地猜出文意,比如《楚辞》。这几乎可以称之为一种天赋,夫子也说,这一点没有十几年的功底是做不到的,而赵如磨启蒙才几年?卫微发现自己捡到宝了,而别人都不知道。特别是赵如磨性子孤僻,只有他一个朋友。
赵如磨在学堂表现并不十分出众,主要是因为在新学风起云涌的南山,赵如磨作的时文永远都是四平八稳的。这也不能怪他,八股规矩多,一点都不能错,本来就难出佳作。更何况新学兴起,连四书五经都换了版本,谁还能愉快地作文?本来作文这事容易流于时弊,兴起文章变革、一改清新文风是一贯的事。但是,有政治变革推进文学革新又两说了。反正在新学的冲击下,学员的文章都作的泛善可陈。赵如磨的时文作的又过于四平八稳,不是资质驽钝,就是有意不将新学放在眼里。这么点小事,本不显眼,但在有心人眼中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他平时一向谨言慎行,不与人交恶。又一心读书,离学院庶事远远的,照理说,不容易得罪什么人。但是自从他多嘴说了一句话,便有人特别看他不顺眼。
南山的夫子是山长精心挑选的,大部分支持新学,也有不以为然的。赵如磨知道“人之视已,如视肺肝然”的道理,重要的不是他怎么说,而是他怎么想。所以自从他形成了对新学的看法,他就尽量避免在与他持相反观点的夫子课上出头。有一日,是与他相熟的夫子讲《公羊传》宋襄公兵败长勺一章。
夫子本来说:“宋襄公本是宋国的嫡子,他的庶兄有贤名,他有意将君位让于庶兄,被拒绝了。让贤这事在春秋时颇为常见。”接着说,“他即位以后拜他的庶兄为相国。有意重振宋国国威。那时宋国小势微,相国劝他不听,于是在会盟中受到了楚国的挫败。之后有意与楚一战,两军对峙时,国相劝他趁敌军渡河时冲溃敌军的阵型,宋襄公以为我大国也,怎能不遵守交战礼仪?最终战败。请大家谈一下对宋襄公之仁的看法。”
有人说:“襄公之人是妇人之仁。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他身为一国之君,既然决定挑起战争,怎么能因为死守过时的战场礼仪而错失获胜时机?最后败于长勺,岂不宜哉?”说完还颇为得意地环视周围。众人听了他的见解后窃窃私语,无人反驳。
赵如磨边听边摇头,那人眼尖望见了,高声说:“赵家小子,你摇头是对我的见解有异议吗?不如请你说出来。”
赵如磨还没来的及答话,一旁着白衣的少年,忠顺亲王府的小侯爷,“唰”地一声站了起来,昂着下巴居高临下地看着赵如磨,从他尊贵的口中吐出四个字:“尔母,婢也。”
第26章
“尔母,婢也。”
赵如磨几乎在听到小侯爷的话后立马站起身,伸手就将案上的砚台扔了过去,因为扔的过急失了准头,方砚在半空中慢下来,最后落在白衣少年身前桌子上,墨汁飞溅。卫微就坐在他旁边,没反应过来,硬拉不及。
这下炸开了锅。飞溅的墨汁不仅将小侯爷雪白的衣裳染成了水墨画,也波及了周围几个无辜的。忠顺亲王的小侯爷想好你个姓赵的,不仅拐走了我们的跟班,还弄脏了爷的衣服。
原来小侯爷是之前和卫微交好的一帮贵族子弟之一,本来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要去参加学院支持新学的活动的,结果卫微被赵如磨一劝,说自己不去了。虽然赵如磨劝卫微的时没被人见到,但是之后卫微一直围着赵如磨打转,小侯爷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和赵如磨有关总错不了。再者赵如磨自从来了南山,就不怎么和周围的学子交流,每日抱着书,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早就令小侯爷一帮人不爽了。于是就趁这个机会挑衅。结果挑衅过头,自己反而吃了亏。
虽然这批学员进了南山,平时一副受礼义廉耻教导小小君子的样子,其实还只是一群半大的孩子,受了挑衅忍不下这口气。小侯爷旁边几个无辜被波及的那肯罢休,有性子暴躁的立马跳了起来,有愿息事宁人的极力劝阻,小侯爷身旁早有人上前闹了起来。
岂料赵如磨是个脾性大的,看到随手扔的砚台没砸到人,也不管小侯爷气急败坏地看着他的衣服嚷嚷,直接挽了袖子打算往前冲。卫微这时候总算反应过来,原来赵如磨还打算冲到前面一副不肯罢休的样子,忠顺亲王府的小侯爷身娇肉嫩,要是有什么闪失,这可怎么好?马上往赵如磨身上扑了过去,拦腰抱住,死死地拽住不放手,一边高声说:“如磨,你去干什么!”
小侯爷一伙本来是要借题发作的,看赵如磨一副要拼命的样子,一时被吓住,畏缩了手脚。夫子看到场面闹腾起来,遣了人叫人来,一面大声喝止:“你们几个要干什么!”
赵如磨红了眼,气势太凶,在卫微的怀抱中苦苦挣扎,推又推不开,还回头瞪了卫微一眼,咕囔了几句。周围几个怕惹是生非的看事情不能善了,纷纷走了过来,劝的劝,拉架的拉架。
赵如磨一时冲不过去,不一会儿,学院的管事来了。问了缘由,一时众说纷纭,夫子对这几个惹事的痛心疾首的说:“去,都给我去扫门前的落叶去。”
学院门前种了的几棵大槐树,一到秋天纷纷落下一层层的落茵。赵如磨执了扫帚慢慢地扫,无视来往学子诧异的目光。大概挥了半个时辰的扫帚,赵如磨看树叶还有不停下落的趋势,又是一阵风来把刚扫在一堆的叶子吹散了。赵如磨没了耐心,一把把扫帚扔下,走了几步有往回走,把扫帚捡起来,拖了扫帚去了角落处躲懒。
卫微寻到时,赵如磨正坐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的树叶发呆。卫微靠了过去,伸手沾了沾台阶上的灰尘,也坐在台阶上和赵如磨一起看树叶。
赵如磨知道卫微过来,但是头也不回,就看着树叶不理他。
卫微推了推赵如磨,见对方毫无反应,轻笑道:“好了,我知道你不是真的生气。”
赵如磨才回头,不相信地问:“你怎么知道?”
卫微笑,说:“我知道你能挣开,但是你没有。”赵如磨本来打算冲过去,就有胜过对方的把握,卫微又不是什么壮硕少年,又怎么会被人一抱抱又再也挣不开了呢?
赵如磨显然没有想到卫微这么聪明,又说:“我知道你没有用尽全力。”说完两人一齐笑了起来。
赵如磨自小长在山野的,和屠夫的儿子一起玩耍,怎么会没有个磕磕绊绊的?就是打架也是常有的事。进了赵府以后众人对他更是客气,就算有冲撞的也用不着亲自动手,虽然手上功夫生疏了几年,不意味着他现在就打不过小侯爷那一帮娇生惯养的。上学时随从都在外面,没人帮衬,小侯爷即使人多也讨不了好。赵如磨那时是真被气到了,被卫微一拦,反应过来,也就做做样子。
卫微虽然听到了小侯爷的话,但是他其实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也不知道赵如磨为什么那么生气。事后他悄悄地问了知道的人,才晓得原来小侯爷说的那句话是春秋时一次会盟有位诸侯骂周王的话,大意是:你的母亲,不过是个奴婢。这是一句很失礼话,听到有人用这样的话说赵如磨,卫微心里挺难受的。
卫微来之前顺便问了,小侯爷为什么要这么说赵如磨,得知了一段关于赵如磨生母的趣事。一个自小长在外面的孩子,家里的兄弟全死了才被几乎不曾会过面的父亲接近家中,在赵家两年没有见过生母一面,这样的人生啦。卫微心里想:“好吧,原来出身显赫,也有显赫不好的地方。”
赵如磨慢慢地说:“我不生气,我为什么要生气?周王会被人指着鼻子骂,并不是他的错,是他父亲的错。”卫微明白过来,周王有一位出身地位的母亲不是他的错,如果上一任周王没有看上出身低微的女子,与她有了孩子,并立为继承人,也就不会让周王室丢那么大的脸了。被指着鼻子骂的周王在这一点上没有错,因为人是没有办法改变出身的。赵如磨也是。
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想通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对他人的冒犯不放在心上。卫微看着眼前闷闷不乐的人,问:“那么,你为什么难过?”
赵如磨不再看着树叶,抬着头,闷闷地说:“大概是因为我还是一个小孩子吧。”
卫微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他此刻的感觉,于是两个人窝在角落里看看天,看看树叶,看看过往行人,感受偶尔穿堂而过的风,一下午就过去了。
之后两个人是比普通朋友更要好一点的朋友,一起去书肆,一起去爬山,一起去看雪。卫微知道赵如磨生母的事,他家里的事,知道剥除了身份以及学识的外衣后,赵如磨其实是一个天真执拗、渴望与人交流的少年。
卫微对赵如磨身上一股莫名的气质着迷,而赵如磨是对卫微对自己的着迷着迷。
有一次赵如磨习字,卫微替他誊写课业。临窗的中二少年束发青衫,正执笔凝视,模样十分严肃。卫微想着他做什么都这么认真,笑了,问:“说起来你的时文好像写的不怎么样呀。”眼里含笑,就好像嗔道你这么优秀,怎么时文做的不好?
赵如磨知道他的意思,停了下来,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时文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好的吧?”
卫微偏了头,一脸不相信。好像在说,时文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但你不是一般人啦。赵如磨心里笑,你以为我不是一般人?原来在你眼里,我这样出众吗?亲近的朋友这样仰慕,心里暖洋洋的。
卫微一字一句认真地说:“你没有尽全力。”和上次一样,为什么?
赵如磨诧异地想:你看出来了,为什么?原来,自从张相出了新的四书,南山的夫子大都改变了教学的内容,也有沿袭旧学的,学员们也纷纷改弦更张,换了作时文的方式。但是赵如磨没有随时事而变,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虽然他之前作文不是很出色,现在也差不多,区别不明显。但到底还是在熟悉的人眼中落了痕迹,比如卫微。
赵如磨低了头,一边研磨,一边慢慢地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不要学我。上次和你说的,别和他们掺和,做好时文才是正理。虽然说现在四书有更改,夫子说的方法要学,别的学员作文的方式也要学,两边不误,才是万全之策。离我们会考还远着呢,不着急,慢慢来。之后有变动也说不定。”
卫微听他说的都是自己,看他的意思是不打算改了,着急地说:“可是你不改的话,乡试通不过怎么办?”
赵如磨慢慢勾了一个“大”字,才停下笔,望着卫微说:“所谓文以载道,从古至今,能传世的大多是散文,而不是骈文,更别提八股了。自前朝以八股开科取士我朝沿用之后,天下文人落入构网中,难有佳作。万变不离其宗,新学改的不过是皮毛罢了,还是在同一个窠臼里。别担心,我不打算走这条路。再说,我本来不擅长时文。”
说完悲悯地望着卫微,为他不方便说出来的话,我出自这样的人家,无论怎样都有个官做,但你不一样,你的路更艰难些。
卫微知道他的朋友是人中龙凤,如此才华,如此家世,如此人品,怎能不有所作为?
第27章
卫微知道他的朋友是人中龙凤,如此才华,如此家世,如此人品,怎能不有所作为?
接下来的事情,赵如磨记不清了。也许是从云端下跌下落差太大,一开始他还可以每天回想一遍,到最后只有强烈的情绪留下来,搅得人不得安宁。
然后二人同行同止,略无参商。赵如磨年少不谙世事,且自幼被蔡氏惯坏了,有些不顾人的脾气,且他自幼独处,卫微是第一个近身的小伙伴,又是这样一个俊秀人物,他心里承情,便将他认作知己。卫微见赵如磨待自己真挚,又是如金似玉般的人品,心里欢喜,也愿与他交好。
两人相处久了,也有了摩擦。原来赵如磨自娘胎里带了怪脾气,他想,事无不可告人者,我是这样的人,你既是知我的,岂有不与你说的理?于是事无大小,悉以告之。中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他却不想这样的情可是人承得起的。
卫微虽然是家中独子,上头还有个姐姐,照理说应该是集万般宠爱于一身。但卫员外个性独特,又中年丧妻,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妈地把卫微姐弟拉扯大,还白手起家挣下了诺大个家业。性子古怪,又怀着望子成龙的心思,对卫微就有些过于严厉。所以卫微在当时实在难以抵挡赵如磨的热情。
卫微家里的事赵如磨是一概不知的。他这样的人,性子太过冷傲任性,想着,你不说我就不打听,反正你想告诉我我就会知道的。什么?你不愿意说,不说拉倒,我不关心。所以,这是只要他开口便能打听清楚的事,他绝不开口。但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又想着,我们这样要好,关于我的事总不能让你从别人嘴里听到,于是勤快地像倒豆子一样倾盘倒出,一粒不剩,也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听。这样的想法也不知是怎么生出来的。所以到最后赵如磨才发现他说的太多,而对对方几乎一无所知。
那时卫微毕竟年少,从没有人像赵如磨这样对过他,这样的性子的弊端尚未显露,或者他看出来了,但是赵如磨一腔热诚,他没法无动于衷,对赵如磨的试探并没有拒绝反而默许,于是那一位就更肆无忌惮了。所以一开始这样的脾性并没有给两人带来多大的困扰,反而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之后新学如火如荼,在两人眼中只是背景。若是被人问到端平十年发生了什么,这两人保准会回答:不知道。但是两个人其实一起做了许多事,或者说许了许多愿。
两人自交好以后,赵如磨过了一段梦幻般的日子,大概就如屈原《楚辞》中所说“乐莫乐兮新相知”。赵如磨觉得生平快意,突发奇想地想要永远留住这段时光。
那是端平十年的冬末,南山学院大雪,山长去了京师,学院人心惶惶,夫子让能回去的即回去团圆,不愿回去的也可留下。卫员外在家中望得很,卫微与他姐姐要回去一趟。赵家没有表态,即使回去也见不到蔡氏,赵如磨不想回去,修了一封书保平安,便留下来温习学业。
初分离几天,赵如磨一个人住在学院宿舍,总觉得空荡荡的,心里也空。一天路过集市,看到有小贩卖木簪的。赵如磨特意挑了一根小叶紫檀的木料,买了打磨的工具,从木匠处拿了图纸,自己动手刻起来。篆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如磨是新手,反反复复忙活了几天,磨破了好几根手指之后终于打磨出来一根男式的木簪,极为朴实无华的款式,和市面上卖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除了用料考究些,簪子内侧刻了篆刻者的名字。
等赵如磨的簪子做好以后,卫微他们也纷纷返校。卫微到了以后,东西还没收拾妥当,立马跑去见了赵如磨。
赵如磨看到他衣服上沾的积雪未化,笑着嗔道:“怎么不先换了衣服再来?”袖子里藏着做好的木簪,一时不敢拿出来。说来好笑,赵如磨凡事随心随欲,做这些的时候没想到一个男子亲手做了一只木簪送给另一个男子有什么奇怪的,送的时候反而不好意思了。
两月未见,卫微看了赵如磨好一会儿才说:“你瘦了。”
正当赵如磨纠结他的簪子要不要送出去的时候,听到卫微说:“你来,我有东西送给你。”说完拿出了一个锦盒。
赵如磨拿一手着方形锦绣盒,一手抚摸锦盒上的流苏,一时没舍得打开。
卫微紧张地握着衣袖下摆,不好意思地催促:“你打开来看。”
赵如磨依言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块环形羊脂玉佩,玉不是上乘货色,重在送玉的人。卫微一面觑着赵如磨的脸色,看到他脸上露出喜悦神情,才放下心来,解释说:“我在市集上见到,觉得极配你,就买了来。玉色不是太好,又契合你的名字。等我寻了好的来再送你。来,我给你带上。”赵如磨的名字出自《诗经·淇奥》,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意。赵如磨见他知道自己名字的出处,又送了东西来,显见是用心了的,心里高兴。
玉佩上穿了一根大红的穗子。卫微从锦盒拿出玉佩,献宝似的弯下腰,将玉佩系在赵如磨身上。一边系,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穗子是我央家里的绣娘,打的,挑的大红的颜色。大红又辟邪,我想你带着这块玉佩站在雪地里就画儿一样。”
赵如磨低头看着身下絮絮叨叨忙活的人不做声,含笑问:“你怎么不亲自打了来。”我就亲自给你做了一样东西。
“我哪里会?” 系好了,卫微推了一步细细打量,笑着说,“果然和我想的一样好。”主要还是人好。
赵如磨摸摸玉上的穗子,说:“既戴上了,我永远也不摘下,等你给我换好的。”卫微点头应了。
赵如磨笑着说:“正好,我也有东西送你。”说着将木簪从袖中取出,“你看!”
至于为什么要送簪子,只是一时的想法,比如杜工部有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这诗并不应景,诗里的境况太凄惨,不适合拿来赠人。他既能因为一句诗亲手做了簪子,但是没法和人解释,只是说:“这根做的不好,冠礼要用到束发的簪子,到时我给你做一根好的。”
赵如磨收了玉佩,一时欢喜疯了,当时就没细想。回屋以后才寻思,一寻思后不得了,一整晚没睡着,翻来覆去的想:这是什么意思?两人互赠信物,怎么看都像是“永以为好也”的意思呀!赵如磨被自己的想法惊到了,一时欢喜,一时担忧,真是冰火两重天,不一会儿,天亮了。
于是他跑过去试探地问:我们会永远这样的吧?嗯,永远在一起。
卫微之前也忐忑不安,他在家中,思念两人在一块的日子。逛市集的时候一眼看中那块玉佩,不过他知道赵如磨来者不拒,就买了送了他。哪里想到他竟然给自己亲手做了一根束发的木簪。真是始料不及。卫微收了木簪,心中忐忑,总觉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又说不上来。在赵如磨跑来捅破这层窗户纸后他终于明白,原来是这里不一样了。
他没有会错赵如磨的意思。赵如磨觉得卫微思考的那一会儿像一年那样漫长,最后卫微轻轻地说了一声“好。”
卫微其实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应。赵如磨似是不相信地看着卫微,看到卫微再次轻轻地点了点头确认,一时觉得身在梦中,欢喜无限。
卫微看到赵如磨的眼中瞬间迸发出光芒来。“他这样欢喜。”卫微心里想。他对那个场景印象太深刻,以致于终其一生都不能忘怀。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这就是所有纠葛的起点了。
之后二人一起许了当时不知道永远不会实现的愿望,大概是要一起去看黑山白水,一起夜游秦淮,一起登岳阳楼观洞庭湖水,一起走遍这锦绣河山。端平十一年,两人过了一段舒心日子。后来赵如磨想:还是卫微在的时候,自己最快乐。
第3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