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作者:中元
第2节
同理,儿子其实也一样。作为一名母亲,蔡氏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阿宝的成长她有一直看着,只是对具体的事情不上心罢了。比如:私塾还是要上的,字还是要认的,只是阿宝每日在私塾里干什么,学得怎么样就不是蔡氏关心的了。
所以,等赵家需要阿宝承嗣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少年,他因常年没有长辈教导而习惯自己做主,虽然在私塾念书然而并没有花多少心思,行止上不受礼仪的束缚,长时间混迹市井多沾染的痞气显得野性难顺,看到忽然出现的一伙莫名其妙的大人显示出同龄人所没有的警觉。一切都显示出,和赵家别的兄弟相比,这不像一个赵家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好管教的孩子。
赵大人亲自出马,说明来意。这倒不是显示出蔡氏母子二人的重要性,而是在接二连三的的出事过后,关于承嗣这样重要的事情需要慎之再慎,因为赵家再也出不起差错了。事实上他是来告知这个决定,而不是和他们商量这件事情。
阿宝在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清醒地认识到他实际上没有选择,因为他体内留着一半赵大人的血,而他与母亲受赵大人供养已经十多年了,虽然他心里对这件事情并不乐意。所以他明智地像十几岁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一样保持沉默,看蔡氏和赵大人交涉,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交涉的,最后此事以阿宝回归赵氏,蔡氏留守别院而告终,皆大欢喜。
阿宝没多少东西,除了心爱的蛐蛐,河里摸来的漂亮石子,邻家妹妹亲手绣的蜈蚣荷包,不过一会儿就收拾停当可以出发了。走的时候阿宝没有和蔡氏一一话别,蔡氏也没有什么要特意叮嘱的,一大一小不过相互望了望,点了点头,便认命似的错开。
赵大人说得好,蔡氏虽然不能一起回赵家,还是住在别院,但阿宝会常来看她的,还和在别院时一样。赵夫人不肯开口,坚持不让蔡氏进赵家的门,赵大人怕蔡氏一介妇人,舍不得儿子,反而添乱,意图先说些话稳住蔡氏。虽然两人都知道拜了赵家的祠堂,再想常常回别院看望生母,以赵家的家风,可能吗?两人心照不宣。
看到面临着母子分离的二人不哭不闹,赵大人心中得意:“不愧是我的女人,我的孩子,有大家风范。”
仆妇中有不知事爱出风头的这时忽然夸了蔡氏一句“懂事有分寸”,被赵大人狠狠瞪了一眼不敢再说话。在这样沉默的氛围中阿宝登上准备好的香车,没有回头看一眼,同行的家人偷偷地嚼舌根“这位小少爷也太无情了?”被管家训斥了一顿。
就这样,七宝香车载着阿宝离开了生活了十三载的别院,驶向未知的远方。
阿宝回了赵府,拜了祠堂。赵大人顺理成章地为阿宝照着前几个兄弟取了名:如磨。意为经切磋琢磨之后的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虽然前头几个哥哥显然都没有能够通过这样的试炼。
认祖归宗以及起名的仪式庄严肃穆,阿宝随着一帮人祭祀,又刻了名字在族谱上,阿宝这个名字再也没有人提了,因在家中行四,小厮都毕恭毕敬地称一声“四爷”。
在赵府呆了两年,赵如磨学了君子之礼和四书五经六艺。经学与时文需要扎实的功底,赵如磨毕竟之前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十几岁才开蒙,即使头悬梁锥刺股也不及最弱的如磋的一半,赵大人一边痛恨蔡氏没有识见,误了赵如磨的学业,一点儿也没想到蔡氏有没有这个能力请到名师为阿宝开蒙,一边和几个清客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小儿子送到著名的南山学院。
在府里人都忙着准备去书院的事的时候,赵如磨终于找到机会甩掉身边的小厮,一路穿假山过流水,来到一处僻静的所在。这里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是赵府的一处小小的别院,院外围着一圈密密麻麻的栅栏。是的,这是赵家疯了的大少爷赵如切现在的居所。
赵如磨利索地从栅栏下钻进,依稀有之前横扫小巷的气势,锦衣的袖子不小心被栅栏的尖端刮破了,赵如磨不在意地抚了抚衣袖,向前走去。一路左拐右拐,毫不迟疑,显示出对地形很熟悉的样子。不一会儿到了一间院落旁边,赵如磨上前敲敲门,如常地没有人应声。赵如磨直接推门而入,里屋坐着的果然是尚在人世的赵府的大少爷,如切。
赵如磨显然已经来了很多次,上前用袖子擦了擦椅子上的灰尘,捡了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了,开口:“大哥,我来看你了。”
又说,“爹爹最近要送我去南山学院。”又絮絮叨叨说了许多琐事,不过是丫头如何,小厮如何,太太和老爷如何。最后感慨似的说道:“我不过穿了锦衣,去了娘亲的别院,以前那些孩子见了我远远的站着,再也不敢欺负我了。可是除了这套衣服,这个名字,我又和之前的阿宝有什么区别?”
赵如磨本也没指望会有什么回答,说了一会子话,见时候差不多要赶着回去应付老爷的功课。交代了伺候的丫头要好好照看,准备走了。这时一直不言不语的大少爷突然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来?”声音沙哑低沉,吐词清晰。
这是两年来如切首次和赵如磨搭话,赵如磨听了大喜,一时反应过来他问的,不知如何作答。
如切又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来?”
赵如磨本想回答,因为我是赵家的人,张了嘴,却“我,我……”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11章
赵如磨本想回答,因为我是赵家的人,张了嘴,却“我,我……”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都是去南山前的小插曲了,赵如磨不能回答,悻悻而去,事后怎么也想不明白,大哥为什么要问那句话以及那个问题是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意思。等到赵如磨从南山学成归来,再想问问大哥那天的事,却发现那个小院早已人去楼空,之后无论是直截了当地问赵大人还是对身边仆妇旁敲侧击,都没有回答,似乎整个赵府对这个早已疯癫的大少爷的去处讳莫如深,如此,如切的人及生平都成了未解之谜。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大人忙着打点书院的事,毕竟南山在当地小有名气,又是张相新学的试点,没有些门路还进不了南山的门。眼看事情办得妥帖了,投路贴以及推荐信也准备好了,这时身边林管家问:“要不要让四少爷去一趟别院?”
赵大人想起来还有一个女人住在别院,赵如磨现在又是赵家独苗了,虽说养在夫人膝下,赵夫人却懒怠操这个心,之前在赵府,虽说是不能见面,到底还在同一地方,去了南山,没个三五年回不来,不让见见生母,恐怕说不过去。赵大人拿定了主意,便支使了个小子通知赵如磨说,可以去趟别院,让他准备下。谁知下人来回报说,四少爷说,自己这些年受到太太照拂,正打算去拜别太太。等见了太太,再来大人处领训。
赵大人听到回话,诧异道:“这都是些什么孩子话!”又想着毕竟不是自小长在自己身边的,只得由了他去。
赵夫人听到赵如磨要来拜见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随后以不变应万变,吩咐丫头将人迎了进来。只见来人头上戴着紫玉冠,穿一件大红箭袖,束着五彩宫绦,外罩石青褂子,登着小朝靴.面若秋月,色如春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周身气度清贵,不复之前时农家小子模样。
纳头就拜:“儿子请母亲安。”
赵夫人乍一看来人,晃了晃神。是了,来人和如切十几岁时的模样有几分像。如切自幼生的随母亲些,府上其他几位公子长相多是随了赵大人,且个性不同,三人在府中长大,倒是没有觉得相像。这个在外头长大的孩子,也许是同父的缘故,如今看来,除了眉宇间更捉摸不定的神色外,竟与赵夫人所出的长公子有几分相似。
赵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忙让了座位请赵如磨坐了,两人又说了些客套话,不过是一个问太太最近饮食如何,本应早些来谁知诸事耽搁直到现在才来真是不该,一个答饮食无碍劳四爷关心,虽是未及见面但太太总念叨来着今日可算是见着了之类的。
赵如磨边说话,边打量他名义上的母亲。眼前的女人保养得宜,看起来尤显年轻,不像是近五十的人了。长年的内宅不宁损耗了她精神头,眉目间多有抑郁神色。中年丧子又使得她息了争荣夸耀的心,此刻显得尤为淡泊宁静。太原王氏的女儿,和府上老太太膝下养的几位小姐一样,做姑娘的时候都是娇生惯养的,等到嫁为人妇,夫婿是个不靠谱的,与几个丫头出身的姨娘争,那些狐媚子除了年轻什么都没有,可男人偏偏喜欢。膝下只得了一个儿子,如珠似玉地捧在手心上,还在盛年就疯癫了,基本上等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人生经历是考验心性的一种磨难。
这位夫人行事正派,对两个庶子一向一碗水端平,可惜赵府不是她做主,还是纷争不断。唯一的儿子疯了,也没有打垮她的精神,她依然如一座山一样在正室的位置上岿然不动。赵如磨进府两年,几乎霸占了原嫡公子,她的亲生儿子的一切,却连个绊子都没碰到,难道会是赵大人那个不靠谱的功劳?不过她对着丈夫与别的女人生的儿子亲近不起来,这两年一直没怎么见赵如磨罢了。虽然面上不亲近,该做的却都做了。赵如磨刚进府时,一直看不透这位夫人是什么人,直到近来才恍惚明白他在赵府的平顺日子,不过源于一个女人的正直做派。如此人物,怎能不见?
至于她不同意蔡氏进府,生生造成了蔡氏与赵如磨母子分离,也不是什么要紧事。毕竟,蔡氏连赵大人也不放在心上,怎么会在意能不能进赵家的门?也许离赵府远远的才正合她的意!
赵夫人以为赵如磨此来总有些用意,整个赵府除了赵大人本人谁会相信一个外室的儿子进府两年不闻不问如今突然拜访只为话个别,只是她不愿费这个心揣度,等着来人开口。谁知来人嘻嘻哈哈,从东府的丫头扯到老太太养的雀儿,就是没切入正题,说的差不多竟起身告退了。看着来人远去的背影,赵夫人突然想到:如果如切也是来人表现的这个性子,大概也会这样在这里消磨一下午。
赵如磨走后,赵夫人如常在佛堂诵经,王善保家的按捺不住,问:“太太,四少爷来这一趟,到底是为什么?”
赵夫人诵完一段经书,才起身回答:“你看他今日说了什么,就是为了什么来的。”
王善保家的连忙去搀扶赵夫人,说:“不过说些不沾边的体己话,老爷明日要送他去学堂,他来感谢夫人这些年的照拂之恩;再有就是问了些大爷的旧事。可是要说他真是为这些来的,谁信?”
“是,谁信!”赵夫人叹了一口气,停了一晌,微微偏头看着窗外这些年来常开不败的海棠花,说着,二人慢慢往里堂走去。
南山为张相新学的试点,众人皆知,赵如磨听了也不以为意,直到来到南山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新学,因为他在人群中见到了女子。敢为天下先,由此可见张相与胡山长的魄力。而现实很快就会证明,他们的魄力不止于此。
现任胡山长名瑗,也曾游历于仕途,与赵大人是同僚。胡山长直率、热心肠、责任心强,这样的性子并不合适官场,却是教书育人的好助力。胡山长任推官不几年,诸多不适,便辞了官专心在家乡办学,借了几个友人的东风,办了南山书院,自己任了山长,又聘了几位饱学的儒生,收了一些学生一起研究经学。这些年书院办得风生水起,然而让南山声名鹊起的还是张相的新学。
端平十二年,权倾十载的翁相倒台,张相上位,在端平帝及众多同僚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史称“端平新政”。新政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军马、财政、利市、恩荫以及理学。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新学,虽然新政措施在不久后废止,二十年后国家实际掌政者却出自南山新学,这都是后话了。当时张相想在学院实践新学,其他学院多持观望状态,毕竟政治变革一般难以影响学术传承,而且多人亡政息,而学院却是屹立百年不倒的存在,不可不慎重。胡山长的南山书院率先试用新学,也为南山赢得了诸多赞誉,一时风头正劲。赵如磨来时已是南山施行新学的第二个年头了。
赵如磨到了南山,通了姓名,随行的家人将赵大人交代的信件交给胡山长,又由几位饱学鸿儒问了几个问题,便正式成为南山书院的一员了。来到宿舍,许多学子都已经到了,正在由监生分配宿舍。
赵如磨四处环顾发现,同舍生皆身着锦衣,腰佩白玉之环,私下交谈,一个说,“原来是穆小侯爷,久仰久仰”一个说,“林御史令名远扬,兄既为林御史之子,当与有荣焉”。中有一人,身着青白长袍,腰系白底双鱼荷包,面带微笑,远远地站在众人之外,似与当前环境格格不入。
赵如磨暗想:此人衣着寒酸,在一群贵族子弟中能面无惭色,“子路终身所恃,不过不忮不求”,此之谓也。想不到人世真有如此人物!若果是如此,倒值得一交。
不一会儿,监生念完了姓名,众人三三两两走进了房间,只剩下了那寒门学子和赵如磨。原来南山的宿舍都是两人合住,先前那些学子自行组合,没人愿意与寒门学子同住,因赵如磨刚来,也没有分定。那监生指了指遥遥地站着的那位问赵如磨:“那学子,你与这位学子同住,可有异议?”
赵如磨看了看那人略显尴尬的表情,愉悦地回答:“但凭先生安排。”
两人进了房间,那人面带歉意地笑笑,问:“我是陈留卫微,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天水赵如磨。”
第12章
“天水赵如磨。”
最后在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赵如磨发现自己出了一身的汗,浑身酸痛,躺在床上想了一会儿事,听到门外有吵闹声,有愈演愈烈之势。赵如磨披了衣服,打开门一看,好不热闹。
原来驿站的驿役将赵如磨一行的东西扔了出来,隔着门骂,“不知是哪里来的乡野村夫,得了身能见人的行头,竟痴心妄想来扮钦差。吃我们的,喝我们的,还死皮赖脸地不走。他若是钦差,我也能成皇帝老儿!”多有些听不过去的村言乡语。
同行有看不下去的,与之对骂,“你那厮嘴巴放干净点,我们大人是奉了道台大人之命前来办公差,到你这么个破落地小住,应使你门楣蓬荜生辉才是。这几日我们吃没吃好,住没住好,是我们老爷大人有大量不跟你一般见识,你再这样大放厥词,小心吃不了兜着走”,言语激动处还动起手来,一时鸡飞狗跳,搅人清梦。
在驿站住着的、换马的、路过的有上前帮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看出蹊跷,冷眼旁观;也有不耐烦地拿出公文催促换马不管这闲事。
赵如磨倚在门边好整以暇地看了半晌,对随从上前禀告点头表示知道了,吩咐人梳洗穿戴整齐准备出门。
有同行不忿地问:“当日大人在路上想要招募些随同办公差,我们之所以远离父母故乡欣然应命,是慕君之高义。如今大人遭到这样的对待,庸人尚且羞愤。大人不管不顾,却叫我们这些人怎么想?”
赵如磨道:“是我顾虑不周,没有及时和大家解释。依你之见,衙役为什么突然发难?难道真是依他所说我们索取无度?又或者是怀疑我们的身份?我们一行一向省俭,没用什么大的花销招致他们的不满;即使有,这些人精也不会吭声。我们的身份已经向曹溪核实过了,他又从何得知?从何怀疑?驿役的行为明显不符合他的身份,又没有动机。显而易见是受人指使,在河间能指使驿役的很明显是父母官。我已经晾着曹知县两日了,他有所动作很正常。”
那人惭愧道:“却是小的顾虑不周,竟然质疑大人。请大人责罚小人。”赵如磨道:“无碍,也是我料事没及时与你们沟通”
那人又问:“大人此去是?”赵如磨回答:“我去会一会这位曹知县。你们先收拾好东西,待会儿若是铁兄前来,劳铁兄帮衬,我们搬到来福客栈去住。也是我的疏忽,之前没想到河间天高皇帝远,曹知县的手伸得这样长,既然此处不再安全,赶紧搬出才是正经。”那人应声不迭。
赵如磨想了想,又说:“我恐怕等不了,马上要去见曹知县,这样,我先写个口信给铁兄,等他来了你们再给他。”说着去了书房。
驿役与随从正对骂,场面嘈杂不堪,一旁站着的人突然说:“你听,莫不是有人在敲门?”另一个说:“这么早,哪有人来?若是来转站的,马蹄声如打雷一般,早就听见了。”一人说:“不管是不是,我去瞧瞧再说,误了事可不好。”说着去开了门。果然有人在敲门,因院内吵闹,敲了好一阵没人来开。
来人是卫微。卫微一进门就看见了院子内被乱扔在地上的包袱,问了周围站着的,“这是怎么回事?”便有人一五一十将事情说与他听。又问,“钦差在何处?”,自有人报了,“在书房。”
赵如磨写信的时候,一抬眼便看见卫微往这边走来,等他走近了赶在他开口前说:“令尊的事情我正要出门,一有消息就知会你。放心。”
卫微听了放下心来,本想问问院子包袱的事,又看了看赵如磨不耐烦的脸色,不敢,茹懦了好半天才说了一句:“谢谢。”
赵如磨停了半晌,听到卫微道了声谢,再没其他,心中不耐烦,抬眼晃了晃手中的笔,问:“还有事?”
卫微会意过来,自己杵在这搅了他写字的心思,忙退了出来。想起在屋子里的时候,瞥到纸上的字,虽没仔细看,但粗略看去是和之前的字迹很不相像。赵如磨在南山的时候写的字就很不符合他的身份,一般贵族子弟,四五岁开蒙,拓大字那是童子功。到十四五岁来南山的时候,个个都写的一手好字,家里有名帖的,摹本几乎可以假乱真。但是赵如磨的字,还没有定型,虽一笔一划有力,但是没有神韵,看起来像是只练过一两年。所以他比旁人更加用功,无论功课多忙,每天都匀出一个时辰用来习字。因为他的字实在难以见人,在南山有什么功课都是他先做好,再由卫微誊一遍。一般是他一边习字,一边对着自己微笑,而现在……卫微想起这些不禁心中泛酸。
赵如磨心烦意乱地将写废的第三张纸扔进纸篓,正铺第四张的时候看见卫微磨磨蹭蹭地靠过来,在书桌前欲言又止。赵如磨看他一副讨好的模样,心中气不打一处来,问:“这又是来做什么?我不是已经说过了,你父亲的事我会办好?”
跟着扬起下巴,脸上浮出一个讽刺的笑,冷眼横眉硬声道:“你是要告诉我:当年你连正眼也不瞧我一下,是因为你没有把柄撞在我手里吗?”
说完也不等卫微反应,将手上铺歪了的第四张纸揉做一团,直接扔进纸篓里,径直走了出去,吩咐道:“口信来不及写,我先去县衙,等铁兄来了按照我说做就行了。”也不管卫微还呆在那里,大步走了。
卫微听到这话,脸红一阵,白一阵,一张脸五色聚集可以去做调色板,一时又急又气又恨又怜。急的是事情不是他说的这样,气的是他的话中认定自己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小人,恨的是自己低三下四求人还没得好脸色,怜的是得多大的怨恨才能在多年后重逢中说出这么酸的话来。见他走了,下意识抬脚跟了过来。
还没出驿站的门,迎面来了两个人,正是一直等的老残和昨日刚见过面的荀域。卫微这时也慢腾腾跟了出来。
老残老远看到卫微,笑道:“清早我们就去了卫府找卫大少爷一起来见赵兄,没承想下人说大少爷一早就出去了,也没说去了哪里。原来也是来了赵兄这里。比我们来得还早就罢了,怎么一个人也不带?怪叫人挂念的。”
卫微被赵如磨的话噎到了,听到老残打趣的话不过敷衍了几句。老残见这二人面色有异,以为他们起了什么口角,也没再多话。
赵如磨听到老残的话,恍然想到:“驿站这样远,他来的这样早,肯定是天不亮就出了门,路上要是磕着了碰着了也是不容易。”心中不忍。
又想起客栈的事,拉着老残的手,说:“铁兄来得正好。”如此如此这般将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说,“铁兄,我在河间没有旁人,这件事就麻烦你了。”
老残应道:“哪里哪里。”看到卫微在一旁,问,“卫贤侄也是能帮把手的?”卫微连连点头。
赵如磨从卫微脸上扫过,点点头,口中说,“此事就拜托了。”又对一旁的荀域说,“我要去一趟县衙,荀兄陪我走一遭吧?”
荀域诧异地望了老残一眼,口里说:“当然,当然。”二人一前一后地走了。
老残见二人走远了,对卫微说:“贤侄,赵老弟刚才和我说在驿站遇到了麻烦,你看连他们的行李都被扔出来了。”又看了看周围,凑近卫微,低声说,“估计是受曹知县指使。”接着说,“此处是不能住了。贵府倒是有些房间,我提了提。老赵说不太方便,我也觉得一个钦差住在被告家不妥当,就没再坚持。老赵打算去搬来福客栈住,他忙着去县衙,不得空,随从搬东西什么的让我帮忙看着。我想老赵也是为贵府奔走,虽然他昨天信誓旦旦说要帮忙,也不求回报。这是他的心意,我们毕竟不可不表示。此等小事,能帮则帮,所以就和老赵说贤侄也是能帮把手的。贤侄不会怪我多嘴吧?”
卫微连忙表示:“铁叔说的什么话。我年纪小,有什么地方想不到的,铁叔帮我想到了。我感谢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多心?”
二人便使唤了几个大汉,帮着赵如磨的随从打点一二。卫微想赵如磨撇下老残和自己,单单和荀域一同去了县衙,这却是什么缘故?老残是赵如磨信任之人,又一向是靠谱的,要留下来照看,这个自己是知道的。自己是卫家人,不适合和曹知县打照面,这个也是知道的。但是荀域,难道他们之前认识吗?
卫微想不明白,决定旁敲侧击问问老残。
第13章
卫微想不明白,决定旁敲侧击问问老残。
二人走在路上,赵如磨看看身旁这人乡绅打扮,头戴方巾,身着白褂,俊俏模样,手拿着一把折扇,是昨日由老残引见的河间乡绅姓荀名域字子卿的。赵如磨想起昨日荀域买宅子的事,笑着问:“子卿兄,昨日的宅子可有后续?”
荀域说:“有什么后续,我不过耍弄他们玩。非如此,我心里头不痛快。”
原来昨天本来是在卫府设宴前由老残引赵如磨去拜见一位老朋友,就是荀域,却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先前还没到荀府的时候,赵如磨就问:“铁兄这是要带我去哪里?又是哪位高人的等着咱们去拜访?”
老残边带路边笑,说:“我看你在河间也没个说话的人。我们今天去见的这个荀域,却是河间的一个妙人,不能不见,你去了就知道。不过,他恣意妄为惯了,若是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请多担待,我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赵如磨忙扶起老残作揖的手,说:“这都说的什么话,你看我是那样的人吗?”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倒不觉得远。
等到了荀府,门大敞着,进去一看,厅里站着一个婆子和两个汉子,荀域坐在中央太师椅上懒洋洋地喝茶。赵如磨四处打量,这是一间两进的院落,正厅摆设简单,除了几把椅子,一张茶几,几上摆了几件饰物,就是一张方形桃木桌,墙上挂了一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几可以假乱真。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残迎了上去,介绍了赵如磨,两人见过了。荀域说:“真是不巧,贵客前来,本应相陪,奈何我这里有事脱不开身。实不相瞒,正在相看一处宅子。”
老残却笑了:“我哪一日来你不是在买宅子?”两人相视而笑,听得赵如磨莫名其妙。
老残又说:“不要你相陪,不过借你的宝地略坐坐,不一会儿还要赴宴。”荀域低声问:“又是哪家做东道?可邀我了不曾?”老残连说了几个当然,又和荀域细细说了赵家的事。
荀域请二人坐了,吩咐人泡了茶,便与那二人交涉。赵如磨悄悄地问老残:“老哥哥,这都是在做什么?”老残拍拍他的手,示意一旁说话的几人,让他专心看好戏。
只见那个婆子手拿本册子,对着荀域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一会说,“员外你看,这间屋子位在城东南,屋外临水,院里假山活水一个不少,三进,坐北朝南,既宽敞,又敞亮,是一个番商留下的,室内装的天宫似的,恐怕天皇老子都没有在这住的快活。”
一会说:“员外不放在眼里?那看看这间,虽说这间比上一间小些,只有两进,但胜在精致。里面家具都是全的,屋里还有一煮温泉,府上女眷可有福了,太太姑娘们……”
荀域不过哼一声,依旧懒洋洋地窝在太师椅里喝茶。见婆子说不下去,面色有些难看,提了几句,那婆子马上生龙活虎继续叨下去,荀域依旧没什么反应,如此反复几次。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婆子表情狰狞起来。荀域闲闲地扔了一句:“我突然不想买宅子了,你们走吧。”
婆子立马跳起来,怒道:“你这不是耍我们吗?”嚷着让荀域给多倍的工钱。荀域摸出几吊钱,把这几个人打发了。这几个拿了钱骂骂咧咧地走了出去。等荀域心情愉快地面对老残和赵如磨的时候,门外依旧骂声不绝。
原来荀域几次三番借买宅子之名耍弄这帮人,老残这次带赵如磨来,不想碰个正着。宅子的事情告一段落,老残对荀域交代了卫府设宴的事,说了时间地点,荀域手头还有事处理,要耽搁一会子。老残和赵如磨先赶往来福客栈。
赵如磨笑着出来,走了一会儿,沉下脸来,对老残说:“兄果然是知我者,荀域的确值得一交。”
老残看了赵如磨的神色,拍拍他的肩膀说:“世道如此,幸有同路中人,聊以慰藉。”赵如磨沉默地点点头。
这就是那一日买宅子的事。赵如磨和荀域一路交谈,来到了县衙。
县衙门前有人候着,见到赵如磨忙迎了上来,打了个唱诺:“赵大人,您来了。上次是我狗眼不识泰山,没能认出您的尊容,自从咱们老爷教导过后,小人是日夜反思,就希望能有个机会再见跟您认个错,我……”
赵如磨见他有没玩没了的趋势,打断他道:“您多虑,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放在心上。”
那人爽快地接口道:“小人就知道您大人有大量的。咱们老爷就知道您今天会来,特意让小人侯在这,大人您请。”说着弓腰做出恭请的手势。
赵如磨听到他说曹知县料定自己今天会来,在心里笑道:他都指使人把我的东西扔出来了,我能不来见他吗?正了正衣袖,往前走去,荀域紧跟着,被门人挡了一下,赵如磨停住,问:“怎么?难道我带的人不能进来?”门人没奈何,放了人。
走到一半,荀域突然大笑起来,说:“今日我也算是狐假虎威了。你没看到他们刚才那嘴脸,真是笑死我了。老赵,这可都是沾了你的光。”赵如磨知道他素来是个言语不忌的,也没放在心上。
到了正堂,曹知县得了消息正在堂前候着,见到赵如磨忙前来见礼。赵如磨看到这个阵势,心想这回总算是礼数周到,前行几步还了一礼。
两人在堂内坐了,荀域坐在赵如磨下手边的位置,赵如磨首先说:“明府大人莫怪,我这几日确有些事情走不开。不知这几日的审讯可有什么结果?”
曹知县回答:“不妨事。不瞒大人说,这两日虽然每日开堂审理,奈何河间有些大户,发了传票迟迟不来,下官已经派人催促,碰巧今日都济在一堂,可以开始审理了。不如请赵大人移步,前去监审?”赵如磨摸了摸手边茶杯边缘,点头不语。
曹知县对着荀域问:“这位就是荀子卿了吧,子卿在河间小有才名,本府没能前去拜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是,子卿在河间多年,本府竟不知子卿与赵大人有故?”
荀域不过高深地笑笑,赵如磨转头看了荀域一眼,报之一笑,对曹知县说:“我与子卿也是初识,敌不过倾盖如故啊。”说完大笑起来,曹知县也跟着笑了几声。
三人移步厅堂,赵如磨悄声对曹知县说:“今儿我却有件私事想要麻烦明府大人,只是不好开口。”
曹知县眉毛跳了几跳,喜道:“但说无妨。”
赵如磨腆颜道:“听闻卫老爷在狱中不好,我想他年纪大了,受不了牢狱之苦。不如明府大人看在我的面上,将他禁在家中。他也是将入土的人了,若是案子未了结前有什么不妥,县衙也脱不了干系不是?”
曹知县愤然道:“卫家老头子在狱中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不知是谁放出的风声,却说他不好了。这不是诋毁下官吗?”又说,“不过赵大人所请,合情合理,是下官顾虑不周,下官马上去办。只是不知,卫家竟与大人有故?”
赵如磨不好意思道:“不然。只是我一个莫逆之交与卫家沾亲带故,我想既然求到了跟前,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不好不开口的。”
曹知县了然,吩咐人请邢师爷去牢里带人出来。赵如磨侧身指了指荀域,道:“既是要去牢里提卫老爷,不如子卿也跟着一起去探探。”曹知县见赵如磨要派人一起去监牢,特意嘱咐了邢师爷几句。
荀域听到这话讶然,之前心里嘀咕,不知赵如磨让自己一起来县衙有什么用意,现在看来原来用处在这里。赵如磨定恳求地看着荀域,荀域会意地点点头,随邢师爷牢里去了。
到了大堂,只见衙役们个个身着差服,手持狼牙棒,直挺挺地站成一排,好不威风。一块匾额“明镜高悬”悬挂正中。师爷,仵作,书记,县丞等人候在一旁。
曹知县请赵如磨坐主审席,赵如磨再三推辞道:“明府大人宝地,岂是我等可以僭越的?再说,按公文,我担任监审一职。哪有监审坐主审席的道理?请在旁边加个席位,我等旁听即可。”曹知县拗不过,着人将早已准备好的座椅,靠枕,泡好的龙井茶一一搬了上来,服侍赵如磨坐了。
一会儿,荀域从二堂来,俯身附耳对赵如磨说:“卫老爷已经出狱,看起来没什么大碍,现在在厅内休息。已经着人通知了老残准备接人。”赵如磨本想问些什么,奈何大庭广众不好发问,点了点头示意知道了。吩咐下人看了座,那人看了看曹知县,曹知县点点头,才去搬了凳子让荀域去厅内坐了。
第14章
赵如磨吩咐下人看了座,那人看了看曹知县,见曹知县点头,才去搬了凳子让荀域去厅内坐了。
证人一个个上来,有穿碎花衣裙的妇人,许府附近的掌柜,许家小姐和她的外祖等,一一在堂内候着。曹知县看看赵如磨,赵如磨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又说,“给卫老爷搬张椅子来,老人家应该受到体恤。”没有这样的惯例,除了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按惯例是不必跪的,其他涉案人员,无论是多年迈,没有站着的理,更何况是坐?不然,公堂的威严何在?反而,公堂上让谁坐了,一般表现了县官倾向谁。众人听到赵如磨的话,不免心下嘀咕。曹溪心沉了沉,依照赵如磨意思吩咐了下去。
曹溪拍了惊堂木,喝了声:“升堂。”两旁衙役晃动狼牙棒齐声吆喝“威武”。审案开始,先由县丞陈述本案案情,书记做记录。赵如磨又将案情听了一遍。随后传唤证人。
首先上前的是穿碎花衣裙的妇人,曹溪问:“堂下所站何人?”
那妇人听到问话,略福了一福,板了面孔字正腔圆地回答:“民妇乃梁平姜刘氏。”
赵如磨听着两人一问一答,盯着妇人的碎花裙子看了好久才想起来,她就是上次去许府外踩点遇到的那位。今日一见,原来她就是此案重要的人证,刘氏。刘氏看起来弱质纤纤,却不想有堂前作证的勇气,看来人不可貌相。
曹溪又问:“你可知本县九月初九许氏纵火案?”
刘氏不卑不亢地回答:“知道。民妇此来就是欲将自己所见所闻告知大人,以期对调查此案有所帮助,这也是民妇的本分。”
曹溪满意道:“很好,那么就说一说你知道的。姜刘氏,你可需谨慎,你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由书记记录,日后作为案卷的一部分留存。你知道在公堂上作假的后果?”
刘氏回答:“民妇知道。”曹溪说:“好,你说吧。”
刘氏低垂眼帘开始说:“民妇自端平二年搬至状元巷居住,外子做些小本买卖,民妇做些针线贴补家用,与街坊邻居相处也和睦。因为状元巷临近许府,许府又一向收一些民妇做的针线,一来二往的,便结识了许府大少奶奶许卫氏。许卫氏是位极为亲和的人,既和善又好相处。因为许卫氏平常无事可做,每当我来许府交针线的时候,都是许卫氏亲自接待的我,有时会留我小坐片刻,解解闷,说一些府外的闲话。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的针线再也没被许府挑剔过。重阳节前那一天,我一直在准备过节的东西,本是没有机会出门的,可是应该交给许府的针线已经拖了好几天了,许府过节用的针线也多,前几天许管家已经派小子来催过了,我想着与许府的往来是长久之计,不好不去的,便抽了时间去了一趟许府。那一天我出门时,望了一眼天色,红彤彤的云弥漫天际,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我心中有不详的预感。”说到此处,听了下来,似是置身其境,未能回转。
曹溪提醒道道:“刘氏,请陈述事实,不要妄加猜测。”这时,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赵如磨突然瞥到老残和卫微出现在人群中,冲他们安抚性的笑笑。老残报之一笑,卫微则认真听刘氏答话,面上阴晴不定。
刘氏继续说:“那一日我去了许府,如常地见到了许卫氏。许卫氏见到我的时候还吃了一惊,以为我要准备节礼的事不能来了。所以我知道了管家催促不是许卫氏的授意,我也没说什么。我们像往常那样交了针线,说些闲话。我说起准备的节礼和节后去普陀寺上香还愿的事。说了一会儿,我便发现许卫氏有些不对劲。虽然平常许卫氏就是那样淡淡的性子,我说什么她听着,不热情,也不冷淡,我都已经习惯了。但是那天我发现许卫氏有些心神不宁,我说的她没在听。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还特意问了她一遍我在说什么,她答不上来。这当然没什么,说个话走个神,而且富贵人家烦心事多,我都能理解。我也不好让她难堪的,就打趣了她几句,这事就算揭过了,我继续说我的。因为那天还有事,不好多留的,我不过说了一会子话,比平常还早些,略坐一坐就走了。”
刘氏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大家知道必有下文,都耐心等着刘氏继续说。刘氏右手紧紧地攥着衣袖,一会儿说:“不过我走之前许卫氏说了几句很奇怪的话,我当时虽然觉得奇怪,不过到底没放心里去,直到第二天听到许家着火的消息才想起来此事蹊跷,决定报告县太爷的。”
曹溪动了动眼角,顺着问:“她说了什么?”
刘氏回答:“她提起了她的女儿。她问我有没有见过广陵?许广陵就是她与许家大少爷唯一的孩子。这孩子我平常也是见过的,不过那一日没在许府见着,我就是这么回答许卫氏的。听了我的回答,许卫氏看起来自悔失言,好像本也是不在意我的回答的,这话没法接下去,一时有点尴尬。我也是时候走了,然后就离开了许府回了家。不过那时候许卫氏的表情很奇怪,请县太爷恕民妇直言。”
刘氏这话将全场人的好奇心都吊了起来,曹溪也顺应民意地应许道:“但说无妨。”
刘氏说:“民妇觉得许卫氏当时的表情像是对她女儿的无限眷念。当然这都是民妇的感觉,做不得数的。只是报与县太爷知晓。所以许卫氏整个人都很奇怪,我当时涌起了一股不详的预感。但是这到底是别人家的家事,我不好管的。于是我便离开了许府。接下来的事大人都知道了,我在第二天得到许府失火的消息,在外子的支持下来到了县衙。”刘氏说完便低头紧闭双眼,不敢看向一旁的卫老爷,整个人紧绷起来,看起来在大堂上作证耗费了她极大的勇气。
曹溪与周围的邢师爷交谈几句,问:“刘氏,本官再问你,依你看来,许卫氏为何终日无聊需要与你交谈解闷?她和许大少爷感情如何?她在许府可过得舒心如意?许卫氏言谈之间可有什么对许府的怨言?”
刘氏回答:“非大人问话,按理我是不该说的。因为若是民妇多话,倒损了我和许卫氏的朋友之谊。但既然大人问了,我便不得不答了。依民妇的浅见,许卫氏终日无聊是因为她嫁入的许家,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到底是富贵人家,不需要她如我一般找些活计贴补家用,许家又是现任太太,就是她婆婆当家,不需要她操持中馈。而她如此清闲的最大原因是许家不需要她晨昏定省。这其中的缘故,民妇却是不得而知了。而她与许少的感情,这个她从来没有透露过。但是,请容民妇直言,此事全县人皆知,许少是个出了名的风流坯子。”看起来曹溪有意误导刘氏的问话被刘氏四两拨千斤地打了回来,曹溪的脸色难看起来。
刘氏似乎是轻笑了一声,继续说:“至于她在许府是否舒心如意。许卫氏是个极为寡言谨慎的人,与我的交谈仅限于一些家长里短,对一件事情鲜少说出她的看法。而且,她是一位教养极好,工于妇德的夫人,怎么会在外人面前说这些闲话?所以这些我是一概不知的。大人问我,不如问许家的人来的值当。”
曹溪被呛得不轻,似有动怒,刘氏却抢在他之前开口说:“说起舒心如意,大人这话却不好回答。所谓的舒心如意有什么标准吗?对我们这般的妇人来说,每天三餐温饱,不用日日赶针线便算是称心如意了吧?但是对许卫氏来说,她衣食无忧,什么样的日子才会称心如意呢?”赵如磨听到这话笑了起来,这刘氏看起来文弱,说话倒是有板有眼,兼着绵里带刺,倒是一位妇人中难得一见的人物。
刘氏看起来还要说些什么,曹溪一拍惊堂木,截断她道:“够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氏福了福身缓缓告退,退下时赢得了外面围观民众的满堂喝彩。
曹溪颇难为情地看看赵如磨,似是为堂前民众喝倒彩而难堪,赵如磨安抚性地一笑,示意无碍。于是继续传唤下一位证人。
第15章
曹溪颇难为情地看看赵如磨,似是为堂前民众喝倒彩而难堪,赵如磨安抚性地一笑,示意无碍。于是继续传唤下一位证人。
下一位证人是许卫氏的奶娘,同样的流程,曹溪问:“堂下何人?”那奶娘答道:“回县太爷的话,民妇是卫府的奶娘蒋林氏。卫家大小姐,大少爷都是我奶大的。卫家大小姐也就是嫁入许家的许卫氏。”
曹溪问:“许家纵火案无人生还,你既还健在,可见你案发当晚不在许府。那么,你作为许卫氏陪嫁的奶娘,当日在哪里?又知道些什么?”
奶娘回答:“县太爷误会了,民妇虽然是许卫氏的奶娘,大小姐出嫁时却未一同进入许府。所以案发当日民妇不在许府,而在卫家。”
曹溪见这妇人一问三不知,气得一时不知道问什么,这时邢师爷俯下身耳语几句,曹溪又问:“那么,便将你将知晓的说出来吧。比如许卫氏和许大少感情如何?又是如何结识的?”
奶娘回答:“大小姐与姑爷的感情自是好的,虽然我未能一同进入许府,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但是大小姐是我自小看大的,大小姐这人自小温柔贞静,人又长得俊俏,性子又好。任谁娶了她,都是修了八辈子的福,怎么会对她不好?”又是一个公堂胡言的妇人,曹溪已经懒怠作声,邢师爷替他喝道:“那妇人,说重点。”
赵如磨看到情势不对,卫老爷面色铁青,不断咳嗽,民众倒是对这段八卦听的津津有趣,于是招人让邢师爷过来,问:“还有多少证人是和许卫氏相关的?”
邢师爷自得道:“还有许卫氏南山闺塾的同窗,平日里与许卫氏走得近的街坊,她与许少相识那庙的庙祝……”
赵如磨了然,截断邢师爷的话,说:“你去和曹大人说,就说是我的意思,与许卫氏相关的证人先不用上堂了。案件未有定论之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一个妇道人家的阴私,世人会怎么说曹大人呢?仁者爱人,才是为官之道。即使许卫氏有嫌疑,也应在保密的环境下听取证人证词。让与许卫氏有关的证人候着,先听听案发当时在场人的供词、仵作的结论,审些与纵火案有关的证人!”说完以手覆额,似不耐烦再听下去。
邢师爷退到曹溪身边小声说话,曹溪听完往赵如磨这边看看,点头示意。
另一边审问在继续,奶娘说:“说起来我家小姐和姑爷的姻缘,没人比我知道的更清楚了。虽然已经是十数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在我看来,仍然清晰得如在昨日。十多年前,小姐从学院归来,待字闺中,媒人踏破了家门,老爷因心疼小姐,都没有应。之后,小姐带着我、贴身丫鬟和几个家丁去了馒头庙上香还愿,却不想在回来途中遇到了劫匪。那时情况危急,敌人越挫越勇,我们带的家丁且战且退,就快支撑不住。就在这时,只见混乱中突然冲出一支队伍,以一位白衣男子领头,帮我们打退了劫匪,这人正是许家大少爷。原来许家大少爷陪着老夫人也在馒头庙上香,路遇劫匪自然义不容辞。此事过后,许少便是我家的救命恩人,老爷知道了以后自然万分感谢。但更为重要的是,许少在混乱中看到我们小姐的美貌,一见钟情。而我们小姐对她的救命恩人也安生情愫。两家又门当户对,不久就成就了好事。当年我们小姐成亲的时候轰动全城,十里红妆,老爷也给小姐千亩良田、多家铺面做嫁妆,没有哪家姑娘出嫁时有我们小姐气派体面。本来我也是要跟这一块儿去许府的,可是民妇当家的在卫家当差,几个小子给少爷当贴身随从。小姐心善,不忍见我们一家骨肉分离的,便让我留在卫家。之后我对小姐的近况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我家小姐那么心善的人,肯定会受菩萨保佑。谁知竟然传来噩耗,县太爷您一定要给我们家小姐做主呀!”说完拿出手绢抹抹眼泪,看得出来是极为伤心的。这么一个集才子佳人、英雄救美、红颜薄命于一身的故事,众人也都听得意犹未尽。
曹溪挥手让奶娘下去,采纳赵如磨的建议,传了打更人上堂,问:“重阳那天,你打更时路过许府发现了灾情,正是你的大声吆喝通知了更多的街坊参加了救火。所以你可谓是纵火案的见证人,说一说那一日的情况。”
更夫回答:“回县太爷的话,小人自从在河间接了打更的活计,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未出错。这些年河间夜间发生的大事,有的小的有所耳闻,有的更是亲历。就说这许家走水的事,小的便有幸参与,可惜在火场中一个都没能救出来,现在想来还十分哀痛。那一日我和别的日子一样,因为是节气,所以格外小心些,想着小人每日高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过被当成耳旁风,若是但凡小心些,也不会酿成这么多人间惨剧。”说完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小人初更时分便从家里出发,沿着清河路往绕城走,街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百姓安居乐业,也都是县太爷的功劳,到了二更时分行人渐渐散了。小人到了三更时分才走到许府附近状元巷,也没什么异常。接近许府二门的时候,小人突然发现,眼前似有火光。本以为是府上的灯光,可是还夹杂着‘噼噼啪啪’的声音。小人定神一看,果然是府内着了火。这时有街坊邻居听到声音不对的,也出来查看,和小人一起大喊:‘走水了!’虽然大伙儿一起扑救,可是火势太大了,不一会儿就燃了起来。从自家接的水一盆一盆地往火里泼,没用。有几个年轻大胆的裹了湿棉被也冲不进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一座百年老宅化为灰烬。里面的人似乎睡得沉,一个都没逃出来。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接着传唤的一同救火的街坊和更夫说的都差不多。曹溪问:“许家口碑如何?在河间有没有与什么人结仇?”
街坊古怪地看了曹溪一眼,回答:“许家是河间大户,在河间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百年来都是河间首富,又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前几年我县闹旱灾,全靠许家屯的粮食救济才没闹出易子而食的惨剧。大米贵如黄金的时候,许家也没趁机抬价,多厚道。说起来河间那户人家没受过许家的恩惠?要说这样的人家也会遭到天谴,真是老天不长眼。要说结怨,小民不敢乱说什么,不过一定要猜,肯定是有哪个不长心的眼红许家这两年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又率先完成田制改得到政府的嘉奖吧?小人因与许家的佃户有些往来,多少也知道些。说是许家大少一改之前不问庶事的风格,亲自操刀此次许家涉及改革的天地。不过小人毕竟是道听途说,对其中内情并不了解。小人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如果没什么事,小人家还有几亩田等着耕。”
街坊走后,传仵作上堂。曹溪问:“那仵作,先前你说许府焦尸难验,需要时日去请教高人,现在已经半月过去了,可有验尸结果?”
仵作回答:“回县太爷的话。卑职只能验出许府焦尸确是被烧死的。别的却检验不出。”
曹溪:“说的详细些。”
仵作:“卑职自案发第二日去了现场,见到许宅已烧成灰烬,难以还原。宅子里面尸首烧作一团,已分不清谁是谁了。又因为卑职自任职以来没遇到过这样大的火灾,以及烧得这样彻底的焦尸,一时没法检验。于是卑职将尸首作了初步的检查及保管,请示了县太爷,快马加鞭去了师承处请教。因为要将许家失火定为纵火案还是失火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检验尸首是被烧死的还是死后被焚烧的。如果是死后被烧的,无疑是有人行凶;如果确是被烧死的,还要分辨是无意失火还是刻意纵火。卑职的验尸结论是:许府焦尸却是被烧死的。至于失火原因,现场烧得太干净,想要找到一丝线索简直难于登天,卑职实在是没有头绪。”
赵如磨招了那仵作来,细细问了几句话,示意曹溪让他下去。
案子审到这个程度,该上堂的证人都已陈述完毕,还有几个说闲话的以及许家唯一幸存者在内厅候着,曹溪一拍惊堂木:“本案先审到这里,退堂!”衙役们再次颤着杀威棒拉长声音吆喝“威武”,将看热闹的民众赶了回去。邢师爷一行人忙着准备赵如磨说的私审的事,曹溪回到二堂休息。
赵如磨趁着这个空档到了外场,卫微正扶着气得不轻的卫员外轻声安慰。老残眼尖看到赵如磨出来赶紧迎了上来。
第16章
老残站在一旁,眼尖看到赵如磨出来赶紧迎了上去。两人交谈了几句,赵如磨又和荀域说,让卫微等着接甥女,便急着回内堂。
老残搀扶着卫员外先回府修养,卫员外听说相帮的钦差也在,赶着要去致谢,众人拗不过搀扶员外往这边来。赵如磨已经走远了,听到动静回过头礼貌地笑笑,示意自己不得空。不想卫员外在看到赵如磨的时候突然愣了神,震惊地扭过头深深地看了一旁的卫微一眼。
赵如磨到了内堂,人还没来齐,曹溪坐着喝茶。赵如磨问:“刚才公堂之上不好相问,明府大人认定许卫氏纵火,依据何在?”
曹溪笑道:“经过今日的开堂,赵大人以为此案案情如何?”
赵如磨说:“今日的审理,案情很清楚:重阳那天夜晚大约三更时分更夫发现许宅大火,街坊扑救不及,宅子烧成了灰烬,里面的人一个也没逃出来。许家只有一个小姑娘因为当日去了外祖家幸免于难。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然而现场不能找到物证,许府的人差不多不在了,要紧的人证也没。仵作验尸的结果也显示尸体确实是被烧死的,排除了先杀人后焚尸的可能。如果再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此案很有可能只是一次意外。”
曹溪示意邢师爷接话,邢师爷说:“本是如此。我们大人自从接到此案后苦于查不到线索,一般这样的灭门大案,县里接手后都是从动机查起。然而许家在河间口碑没的说,没听说有结过不可解的仇怨。最奇怪的是案发之前许府一切正常,我们大人一时没有头绪。那个时候仵作的结论还没出来,请了假赶往外地。咱们几个不济事的也帮不上,只得日以继夜地查案。突然有一天,一个女人来到县衙,提供了线索。我们照着她说的查了下去,竟有了结论。这个女人就是堂上的刘氏,她的供词今日也都听到了。还有旁的线索指向许卫氏,因为赵大人的要求放在了私审。大人听听就知道了。”
赵如磨说:“刘氏的供词做不得数。希望接下来还有更确切的证据。”曹溪说:“大人听完就知道了。”
之后的称述很寻常,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大概拼凑出的信息是许卫两家结亲之后,岂料许少是个风流个性,家里一个病怏怏的表小姐娶了做平妻不算,之前伺候的通房丫头皆抬了姨娘,还迷上了青楼女子做了外室。卫代与广陵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卫代性子刚烈,眼见一番爱意付诸东流,于是纵火。
赵如磨饶有趣味地听完这说书般的推测,最后进来的是许卫氏留下的孤女,许家小姐,许广陵。
许广陵在案发后留在卫家,在曹溪怀疑许卫氏是此案嫌疑人后被关押在女牢里。女孩大概十岁左右,身量要比同龄孩童略矮些,肤色泛黄,五官端正,乍一看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常低头,目光怯怯不敢看人。邢师爷开始换着花样问你父母感情如何,然而许广陵对所有问话一概毫无反应。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终止了询问。众人奇怪,问:“这是为何?”赵如磨答:“以子告父,不仁。”又说:“不过是个孩子,没道理一直呆在牢里,让她住在外公家吧。”
赵如磨带了许广陵出来,荀域带着广陵先回卫家,留赵如磨与卫微两人在路上慢慢走。
赵如磨一边踱步一边想:此案水太深。曹溪明显想将卫家拉下马,那些证人提供的供词不是八竿子打不着,就是出于臆想,还不知道真伪。凭曹溪在河间的能耐,若没有外力的介入,就这些证据也可以将此案做成铁案。自己如果不在,卫家这次恐怕不能保全。
赵如磨看着卫微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说:“老残为了你家的事四处奔走,这本不是他分内之事。你家出了事,没落井下石就算是有德行的了,像老残这样热心肠的确实不多。你切不可因为他是令尊好友,就怠慢了他。以为这样的奔走是他自愿的,让人寒了心。”卫家本就是河间大户,如今许家大火,若是按照河间的惯例由许广陵继承许家的全部家财,而许广陵尚未及笄,肯定会寄养在外公家,这样许家的家底也都落入卫氏的掌控之中。现今这局势,卫家就是块大肥肉,不止是曹溪打他们主意,想必县里揣着打秋风念头的人很多,只是情况不明朗,没有妄动。之前卫员外在狱中,卫微年纪轻,又一直不管事,若是没有老残相帮,光是家里那些旁系的叔伯兄弟都应付不住,遑论其他?况且老残菩萨心肠,行事仗义,又是跳出红尘外的人物,不求回报,光是这份心意就是人间难得见的。赵如磨见到了,怕卫微不知事,特意提点。本来是不该多言的,毕竟自己是个外人,但是赵如磨想了一会儿,到底宁愿说错,也要多说一句。
卫微点头赞同:“兄长说的是。”又想到他说“老残为你家奔走,这本不是他分内之事”而对面这人也是为你家奔走,同不是分内之事,不可冷了老残的心,那你的呢?
赵如磨又说:“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上次本是有事情问你……卫家,皆因当时昏了头,忘记了这茬。今天又得知案发当日你不在卫府,这样,你回去问问卫老爷,把情况理清楚和我交个底。记住:无论何种情况,切不可相瞒。无论何种情况,懂我的意思?”无论何种情况是说也许会出现最坏的那种,许府这个案情对卫家来说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就是:曹溪虽然心怀恶意,但是误打误撞揭了真相,的确是许卫氏放的火,卫家也知情或者相帮。虽然从情理上推测不太可能,但如果真是这样,卫微知道后却执意隐瞒,由着赵如磨出面和曹溪瞎碰,那真是寒人心。
卫微见赵如磨一脸郑重,又言辞含糊,猜不到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又不好问,只能点头:“我知道了。”又说,“兄长去家里吃晚饭吧,老爷子交代要好好谢谢你。”
赵如磨看不出卫微懂没懂他的意思,现在也没办法确认,只能等交底的时候再做打算。卫微这些鲜少接触世事,烦心事少,容貌与十几年前没多大变化。对所有的事情反应很慢,而且习惯性不动声色,很少有人能从他脸上看出什么。赵如磨不禁心里对两人无效的交流有些烦躁。
卫微看着赵如磨不耐烦的神色,心里想这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心软,对他人的痛苦感动深受,爱管别人的闲事,自己劝过很多次了,不听,这次也是这样。这样不留余力地奔走,图什么呢?心中不忍,到底轻声说了一句:“你要小心。”这不值得,然而我不能劝。
声音太轻,风又太烈,赵如磨没有听清,追问:“你说什么?”
卫微摇摇头,说:“去家里吃饭吧。”
赵如磨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下意识对他的提议推道:“不用了。”说完转身大踏步走了,留下卫微一人看他衣带当风的背影。
卫微看着赵如磨远去的背影莫名想起十三年前南山的事,那时候他也经常这样无视别人的邀请,独自走掉。然而他明白无论多么想念,到底回不到从前,不是因为道路多么曲折,而是因为我们再也不是昔日的少年。
卫微自回府不提,却说县衙内,赵如磨走后,曹溪留了仵作问:“赵大人单独问你什么?”
仵作回答:“赵大人特意问我如何确定尸体是被烧死的。我回答他说,因为若是人身葬火场,必会吸入大量浓烟,窒息而亡,所以尸体咽喉处必会发黑。而若是死后被烧,咽喉处则无黑色印记。这个因为在大堂上,我没细说。谁知赵大人看起来对我的回答早有预料,我一问,原来赵大人对前朝宋推官的《洗冤集录》颇有研究,这一本可是仵作界的圭皋。接着赵大人又问了我去请教了哪位高人,交流了几句,赵大人句句说的都是行话。想不到赵大人虽来自京师,对验尸一事也颇有一番造诣。”说完晃首抚须,看起来颇为自得。
曹溪让犹自赞叹不已的仵作退下,陷入沉思。邢师爷插了一句:“不知大人有没有觉察到一点?”
一旁的几个都望向他,邢师爷说:“今日赵如磨除了听了堂审之外,特意反复询问许卫氏的闺名,在南山上学的经历等等。大人有没有觉得赵如磨对这位许卫氏关心太过了?”许卫氏虽然是曹溪认为的纵火案嫌疑,然而她的姓名和之前的经历和案情没有直接关系,赵如磨在私审后握着案卷,反复确认了几遍,到底有何用意,确实令人生疑。
曹溪说:“我知道你什么意思,然而我派去京师和道台处打探消息的人去至今还没有回来,赵如磨此来到底是何目的,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又扭头向另一方,说,“黄老爹,派你在驿站盯梢,探到什么消息没?”
一名面相憨厚的中年人笑着回答:“那小子平日里倒没什么动静,不过与他手下那帮人打交道时却意外套到一个消息:这位京里来的赵大人,近三十的人,还没有娶亲。”
第17章
一名面相憨厚的中年人回答:“那小子平日里倒没什么动静,不过与他手下那帮人打交道时却意外套到一个消息:这位京里来的赵大人,近三十的人,还没有娶亲。”一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卫微回到家中,立马请了大夫来看。大夫说,卫员外因年纪大了,本就受不得牢狱之灾,兼之忧思过度,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然而只要专心静养,再没有什么大碍。又私下里拉着卫微叮嘱了好几句,留下药方,方才离开。
因着医嘱,卫微和几个家人服侍卫员外歇了。谁知卫员外自从远远地见了赵如磨一眼,心神不宁。收拾了一遭硬拉着老残说话,卫微只能在一旁作陪。卫员外不过问入狱时的情况,今日的案情,着意问清赵如磨的底细,老残一一答了。又叮嘱卫微明天一定请到赵如磨来府上用饭,卫微趁机说了赵如磨今日交代的事,父子二人相互交了底。说到最后,月挂中天,老人毕竟经不住,先回房歇了。
卫微送老残回房,路过长廊时老残突然说:“老赵行事谨慎,从不夸口,已经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尽力做到。只是他面上不够热情,世侄切莫因此误会了他的一番好意。”
卫微轻叹了一口气:“我知道的,他自小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天卫微找去来福客栈的时候,房里早有一位不速之客。卫微进去的时候看到两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婆子,一位是官媒,头戴金花;一位是私媒,头戴银簪,正说得吐沫子横飞。
一位说:“我做了官媒数十年,经我的手成就好事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赵大人既然家室空虚,不如就在河间结一处姻缘。城东十里的钱员外家,有一个掌上明珠,今年十五岁了,一直娇生惯养,模样那个俊俏,在河间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说着还横了另一位一眼,“又性子和顺。钱员外还说给这位小姐陪嫁百亩良田,十家铺子。”
一位说:“这位大姐虽说是官府许可的,却行事古板,经常乱点鸳鸯,赵大人人初来河间切不可大意。相反,老婆子虽然没官府撑腰,经过我手结成的姻缘,没有不说好的。去年城北的黄小姐和郭公子郎才女貌,十分般配,河间没有不认同的。他二人就是经我的介绍才成就的好事。”
“我今天要向赵大人说的,是城西杨秀才的女儿。年方二八,相貌端正,知书达礼。家底也殷厚,父亲是秀才,家里几个弟弟都有生员的身份,从小读的诗书,正配得上满腹经纶的大人您,这一点是河间别的姑娘比不过的。到了年纪,家门都被媒人踏破了,她父亲因有心要挑个好的,一直不应。碰巧赵大人来到了河间,又有传闻说大人玉树临风,于是她父亲就央我来说和说和。大人您说,这不是天赐良缘?”
赵如磨听到她们说的天花乱坠,只安坐在椅子上不动声色。看卫微进来,对卫微点点头,示意他坐。
卫微在一旁坐了,听到媒婆的介绍,心里十分不适。一手握拳,倚在座位上微微颤抖。
那媒婆见赵如磨不置可否,便将心中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抛了出来。“未知大人娶亲与否。秀才老爷说了,河间地小,大人出身名门,我等不敢高攀,若是大人家中已有正房,小女宁愿忝作小星之列,一心服侍夫人。或是大人就在此处安家,也是可以的。”这是说带回家为妾也好,就在河间做外室也好。
卫微听到问话,心中一震,面色僵硬起来。
赵如磨注意到卫微忐忑的神色,突然明白过来:“你昨天要问的就是这个?”
卫微不知道赵如磨如何福至心灵,突然明白过来昨天他在驿站书房磨磨蹭蹭不敢开口最后还被赶了出来时要问的就是这个。
两个媒婆不知道赵如磨说的什么,听见他又说:“两位的好意我心领了,两位请回吧。请替我回话说,令媛本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奈何鄙人却不是良配,只能辜负厚意。实不相瞒,多年前鄙人与一名高门淑媛定了婚约,过了六礼,不想这位淑媛未及过门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那时鄙人立誓终身不娶,如今她的音容笑貌仍如在眼前。令爱天生丽质,必定能够找到一个如意郎君。便是配个平头百姓,做正经夫妻也比找不知底细的外乡人来的妥当。”说到诚恳处,声音低沉,面色悲戚,不似作伪。最后一句又像是讽刺。
两位媒婆面色一红一白,似有疑问,还要说些什么,被赵如磨强行打发走了。
房间内就剩两个人在,卫微颇不自在,想到刚才说亲的事,试探道:“你不愿意推掉就好,何必杜撰出一个未嫁而殇的未婚妻出来,到底不吉利,也不知道忌讳。”
赵如磨笑道:“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演的不像?”语调轻快,看起来明显心情愉快。
卫微下意识回:“得了吧你。”还有下半句没有说出口,你不是一直这副德行吗?咽了下去,毕竟不是之前了。说完后整颗心悬着,怕他觉得唐突。
赵如磨没注意到卫微的这些心思,说:“非如此不能打发她们,你看这两个老女人一大早来干了什么?刚才她们说什么你听见了吧?一般老丈人挑女婿,不是求富贵,就是求钱财。我无权无势,既不富又不贵,他是瞎了哪只眼看上了我?先说多好的家世,多好的姑娘。姻缘未说动先表明女孩儿愿为妾,做外室的。正经提亲是这样的吗?求的又是什么?这个不成,那个又来,一个接着一个。这架势,我若是没有自知之明,还真以为自己貌若潘安,富如邓通,才高子建呢!这些人,摆明了别有用心,不花些功夫哪里打发得了,我又有什么好忌讳的。”
卫微皱眉道:“你总是想的这么多,万一她们只是好意呢?”
“好意?若是好意,那都是好人家的儿女,配了我,岂不是糟蹋了?” 赵如磨满不在乎,问,“你大早上跑到我这儿来,是有什么事?”
卫微不知听到这些话该作何感想,无视最后一句打岔,鼓起勇气继续:“说到底,你至今独身,为的什么缘故?”
这是自重逢之后卫微第一次明确问什么,之前各种场合不是有事情耽搁就是有外人在场,而且问的是这么一个带试探性、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安全的话题,一般成年以后,人们通常聊些八卦以及各种没有营养的话题,对别的话题闭口不谈,不然就是不安全的。因为毕竟我只关心官府最新政策,并不关心你。而这个问题有点越界。
赵如磨不知卫微为什么问这个,也许是他想的那样,也许只是卫微一时抽风。他本可以将早上对媒婆扯的谎再对卫微扯一遍,反正没人知道真假不是。他也可以做出恼怒的样子让对方知难而退,但是不知怎地,他不想这样做,最后说:“因为我的未婚妻子德容兼备……虽然最后没成,但是我不能忘记他的脸。”又摊摊手,“家里又没人管我,就蹉跎至今了。”
卫微没办法知道赵如磨说的话的真假,但是对方脸上的悲伤是真的,无法伪装。就好像他真的曾经爱过一个人,最后没能在一起。但还是就着他的话问:“便是你行事荒唐,太太也定是不依的。”
卫微看见赵如磨沉默下来,马上意识到自己问了蠢话,只有正室才能称太太,赵如磨又不是太太养的,于是改了口问:“令堂近来如何?”
赵如磨偏转过头,半晌才说:“母亲早就不在了。”
卫微接连说错话,又探到了令人失望的消息,秉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又问了一句:“什么时候的事?”
赵如磨扔了一句:“千八百年前。”
卫微见得到对方明显搪塞实在是意志消沉,提不起精神再探问什么,好歹还记得昨晚卫员外的嘱咐,将赵如磨请到卫家做客。
赵如磨以为是要前去相商昨天自己交代的事,想着时候摸底,不能一再耽搁,于是一口答应了。去房内换了身行头,摸了几吊钱备在身上,二人便一起出发。赵如磨见卫微情绪低落,一路默不作声,他却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不多时便到了卫府。
第18章
赵如磨见卫微情绪低落,一路默不作声,他却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不多时便到了卫府。
赵如磨一边走,边四处打量,心里感叹:这就是你长大的地方,我今日总算是见到了。
卫微看到赵如磨像到了天宫似的四处张望,渴望将每一处都收入眼帘的样子,慢慢在后面跟着,一边说些自己年幼时发生在各处的趣事,惹得赵如磨阵阵发笑。
卫员外早在正厅候着,赵如磨执了父礼,由卫微扶卫员外坐了。不知怎的,赵如磨觉得卫员外看自己的眼神还真是奇怪,难道他知道了什么?不,这不可能。
老残在一旁,见了面打趣道:“老弟却是个明白人,今儿这事办的地道。莫非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不成?”
赵如磨知道他说的是今早的事,心里奇怪消息怎么总是传的这么快,接口道:“最近有什么风声?”
老残回答:“没什么,就是河间有撮合姻缘的习俗。你且听我说,就在离这里十几里的不愿处有座村庄换做牛头村的,村里有户人家姓郑,郑老爹在抚院当差,日子过的得当。有一个女儿,自幼娇养的,生的一副好相貌,郑老爹一心想要择个乘龙快婿,挑了邻村的生员,出了名的孝子,一个姓匡的秀才。谁知一年半载之后,秀才发迹了,单独去了省里做官,留郑家娘子随母亲住。匡秀才去了院台,谎报自己并未婚配,早有哪位大人家有适龄的小姐要与他结亲。匡秀才想前有蔡状元招赘牛相府的典故,那小姐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嫁装又齐整,为什么不答应呢?于是成就了好事,如此数月,秀才回乡取结,发现原来前头的郑家娘子不好,已经去了。给郑家娘子按诰命妇人发的丧,他自回去和新人团聚。直到上个月他停妻另娶事才发出来,然而无奈何,郑老爹又能拿他怎么办,倒是生生地便宜了这厮。”
卫微插话问:“铁叔说的热闹,怎么我却不知道有这事?”
老残答:“就是这个月月初那几天郑老爹来你家说的这事,我碰巧在,听了去。你那时还躲在书斋里呢!”卫微不好意思地报之一笑。
赵如磨想:原来他经常不在府中,老残所说的书斋又是何处?有机会得探问探问。正出神,瞥到老残正望着他,忙回说:“哪有什么先见之明,不过生性固执罢了。现今读书人风气不佳,不过多读了几本书,以为有了资本,便舍了脸面在俗世中捞些好处。对圣贤教导却不是真信,这种事见怪不怪,我辈又有什么办法呢?”
荀域笑着说:“虽说如此,今日赵兄却让我等开了眼界,送上门的如花美眷却被赵兄眼也不眨地拒绝了,恁地读书人长了脸面。”
赵如磨垂了眼帘:“子卿兄是在嘲笑我吗?”大家都笑了起来。
荀域大笑数声:“非也,是赞你有先见之明。赵兄你和我说实话,你是不是知道那几个媒婆是受人指使的?”
赵如磨但笑不语。众人见提醒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继续打趣他。老残见赵如磨对这件事早有预料,不禁在心中为他如此洞察对手的心思而喝彩。
几人插科打诨,说说笑笑,时间过得飞快,然而赵如磨始终感觉卫员外的目光看得他如坐针毡。
开席的时候,卫微在赵如磨身边,轻声问:“听说你为令堂身体康健在菩萨面前许愿吃长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因为之前你分明荤素不忌。
赵如磨抬了眼帘,诚恳地回答:“不,为老夫人身体康健是对外的一种说法。我戒酒、茹素、吃长斋,为的是修行。”修一个人的平安喜乐。
卫微瞪大眼睛,你为谁修行?两人弃了这个话题,轻声交谈,一旁间歇性地传来卫员外的咳嗽声。
老残看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卫微看的赵如磨,突然发现:恐怕自己当日为卫家的说情其实没有什么用,老赵和老曹是同一种人,虽然当面答应得好好的,面上也过得去,但最后帮不帮忙还得两说。以老赵的性子,死人的事情肯定是要避免的,但要说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对卫家多热络,估计不会。真正让老赵改变对卫家的态度的是卫家的长子。老残与赵如磨的交情算是匪浅了,仍旧不能使老赵在公事上有所倾斜。他俩的关系到底要深到什么程度,才能使赵如磨流露出不愿意让卫微受到一点委屈的意愿,即使罔顾他的职责?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这一屋子的人或坐或立,或大声疾呼,或低声交谈。老残看着与赵如磨说话的卫微,想着这个世侄以前是见过的,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窝在书斋里,偶尔出现在人前。出现在人前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发觉,这个年轻人神情疲惫,像是对整个世界提不起兴趣,从未真心笑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夺走了他的希望与欢愉。而此刻,卫微虽然看起来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但眼里有光。
老残行走江湖多年,见过形形□□的人和事,他知道自己可能触到了什么雷区,但这是年轻小伙子的事,与自己有什么相干。于是笑笑,不再深究。
大家说了一会子话,都有些疲倦,特别是卫员外年纪大了,精神不济。一名常随扶着卫员外进屋休息,赵如磨忧心地问:“员外的身子骨如何?”
身边服侍的答道:“尚可,虽说不比从前,到底还硬朗,就是从狱中出来以后越发地容易疲倦。”赵如磨听完皱了眉头,不知老人在狱中吃了多少苦。
卫微不赞成地瞪了答话的一眼,示意他下去。走到赵如磨跟前说:“下人没见过世面,一点子小病小痛当成好大的事。兄长不必放在心上。”
赵如磨对着赶着来安慰自己的卫微点了点头,现在也不是伤感的时候,说:“请借一步说话。”
卫微了然,将他引到一间小屋子里。二人在桌前坐了,吩咐下人倒了茶后退下。
赵如磨先说:“员外年纪大了,恐怕受不得刺激。有些事,我先说与你听,你再决定要不要告诉员外。”
“兄长说的是。”卫微连忙点头,做好了心理准备。本以为他会马上开口,但是等了半晌才听到赵如磨问:“你对你姐姐的事情知道多少?”
卫微迷茫地回答:“该知道的应该都知道吧。”
赵如磨接着问:“令姐的闺名可是这个字?”说完用手指沾了水在桌上划了一个字,随即抹了去。
赵如磨看到卫微震惊的表情,知道自己猜的没错。继续问:“你知道令姐在南山有多少好友?那些是特别要好的?”
“那时候姐姐与各家的小姐私交甚好,要说特别要好的……”卫微很奇怪赵如磨为什么问这个,还是照实回答。
赵如磨微微颔首,接着问:“你们自幼感情就很好,她有没有告诉过你?”
卫微奇怪地看了赵如磨一眼,想:我和姐姐感情好,你怎么知道的?最后回答:“我想起来了。是有一位,姓杨,杨秀才的女儿。叫什么姐姐没有告诉我。那时候姐姐与各家的女儿私交都不错,却与一个秀才之女最是要好。姐姐还说她与别个不同。后来,我记得后来南山结业之后那人就没了踪影,姐姐还为此难过了好久。每年都要说起她,后来姐姐遇到许少,成了亲后再也没有提过。你问这个做什么?”
赵如磨见卫微回答的没有迟疑,不知怎地,心中暗喜:他不知道,他不知道。
而赵如磨是知道的。卫微的回答依稀唤起了赵如磨的回忆。他记得,那个时候他们就端平新法交换意见,闹得很不愉快,顺便提到了女学和卫微的姐姐。
虽然赵如磨对卫微的第一印象很好,然而赵如磨本身并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人。他们虽然同住,倒不是很亲近,卫微反而和别的学子打得火热。
他们刚入学时,正是新学闹得最凶的时候。张相为了支持新政更改科举的课本,新编写《尚书》组成一套,要求翰林及国子监变换教材,日后主考官按照这几本出题。朝中反对声如潮,学界也多有跳出来指责的,然而张相不动如山。
各大书院也受到波及,学子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停了功课,日日唇枪舌战。卫微也跟着一群富贵公子凑热闹。只有赵如磨远离这些纷争,每天抱着一本《汉书》坚持不辍。
闹得太凶的时候,赵如磨看不过眼,找了卫微问:“你和那些人瞎掺和什么呢!”之后很多年,赵如磨栽了几个跟头后学会了遇到什么看不过眼的不再开口,因为毕竟是别人的事。而且,被戳到痛处,一般人的反应不是感激涕零,而是恼羞成怒。同时也很庆幸,早年自己言语不忌的时候遇到的净是像卫微这样宽容的人。
之后卫微老是劝赵如磨不要多管闲事,然而毕竟是这一次的多管闲事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卫微自然不快,道:“你说什么!”
赵如磨耐心地回答:“我说你没事别和他们瞎掺和。”
卫微更加不快,赵如磨自以为好脾气地解释:“新学必败!你和他们几个纨绔一起闹腾,到时候事败,上头拿人充数,他们自有家里撑腰,你要怎么办?”
“像你这样自小锦衣玉食的官宦家庭长大的又怎么会知道新学的好处?如果没有张相的新学,我和姐姐怎么可能进南山?”卫微怒到极点,脱口而出。
第19章
第2节
恋耽美
第2节
同理,儿子其实也一样。作为一名母亲,蔡氏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阿宝的成长她有一直看着,只是对具体的事情不上心罢了。比如:私塾还是要上的,字还是要认的,只是阿宝每日在私塾里干什么,学得怎么样就不是蔡氏关心的了。
所以,等赵家需要阿宝承嗣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少年,他因常年没有长辈教导而习惯自己做主,虽然在私塾念书然而并没有花多少心思,行止上不受礼仪的束缚,长时间混迹市井多沾染的痞气显得野性难顺,看到忽然出现的一伙莫名其妙的大人显示出同龄人所没有的警觉。一切都显示出,和赵家别的兄弟相比,这不像一个赵家的孩子,也不是一个好管教的孩子。
赵大人亲自出马,说明来意。这倒不是显示出蔡氏母子二人的重要性,而是在接二连三的的出事过后,关于承嗣这样重要的事情需要慎之再慎,因为赵家再也出不起差错了。事实上他是来告知这个决定,而不是和他们商量这件事情。
阿宝在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清醒地认识到他实际上没有选择,因为他体内留着一半赵大人的血,而他与母亲受赵大人供养已经十多年了,虽然他心里对这件事情并不乐意。所以他明智地像十几岁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一样保持沉默,看蔡氏和赵大人交涉,其实也没有什么好交涉的,最后此事以阿宝回归赵氏,蔡氏留守别院而告终,皆大欢喜。
阿宝没多少东西,除了心爱的蛐蛐,河里摸来的漂亮石子,邻家妹妹亲手绣的蜈蚣荷包,不过一会儿就收拾停当可以出发了。走的时候阿宝没有和蔡氏一一话别,蔡氏也没有什么要特意叮嘱的,一大一小不过相互望了望,点了点头,便认命似的错开。
赵大人说得好,蔡氏虽然不能一起回赵家,还是住在别院,但阿宝会常来看她的,还和在别院时一样。赵夫人不肯开口,坚持不让蔡氏进赵家的门,赵大人怕蔡氏一介妇人,舍不得儿子,反而添乱,意图先说些话稳住蔡氏。虽然两人都知道拜了赵家的祠堂,再想常常回别院看望生母,以赵家的家风,可能吗?两人心照不宣。
看到面临着母子分离的二人不哭不闹,赵大人心中得意:“不愧是我的女人,我的孩子,有大家风范。”
仆妇中有不知事爱出风头的这时忽然夸了蔡氏一句“懂事有分寸”,被赵大人狠狠瞪了一眼不敢再说话。在这样沉默的氛围中阿宝登上准备好的香车,没有回头看一眼,同行的家人偷偷地嚼舌根“这位小少爷也太无情了?”被管家训斥了一顿。
就这样,七宝香车载着阿宝离开了生活了十三载的别院,驶向未知的远方。
阿宝回了赵府,拜了祠堂。赵大人顺理成章地为阿宝照着前几个兄弟取了名:如磨。意为经切磋琢磨之后的美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虽然前头几个哥哥显然都没有能够通过这样的试炼。
认祖归宗以及起名的仪式庄严肃穆,阿宝随着一帮人祭祀,又刻了名字在族谱上,阿宝这个名字再也没有人提了,因在家中行四,小厮都毕恭毕敬地称一声“四爷”。
在赵府呆了两年,赵如磨学了君子之礼和四书五经六艺。经学与时文需要扎实的功底,赵如磨毕竟之前没有得到名师教导,十几岁才开蒙,即使头悬梁锥刺股也不及最弱的如磋的一半,赵大人一边痛恨蔡氏没有识见,误了赵如磨的学业,一点儿也没想到蔡氏有没有这个能力请到名师为阿宝开蒙,一边和几个清客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小儿子送到著名的南山学院。
在府里人都忙着准备去书院的事的时候,赵如磨终于找到机会甩掉身边的小厮,一路穿假山过流水,来到一处僻静的所在。这里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是赵府的一处小小的别院,院外围着一圈密密麻麻的栅栏。是的,这是赵家疯了的大少爷赵如切现在的居所。
赵如磨利索地从栅栏下钻进,依稀有之前横扫小巷的气势,锦衣的袖子不小心被栅栏的尖端刮破了,赵如磨不在意地抚了抚衣袖,向前走去。一路左拐右拐,毫不迟疑,显示出对地形很熟悉的样子。不一会儿到了一间院落旁边,赵如磨上前敲敲门,如常地没有人应声。赵如磨直接推门而入,里屋坐着的果然是尚在人世的赵府的大少爷,如切。
赵如磨显然已经来了很多次,上前用袖子擦了擦椅子上的灰尘,捡了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了,开口:“大哥,我来看你了。”
又说,“爹爹最近要送我去南山学院。”又絮絮叨叨说了许多琐事,不过是丫头如何,小厮如何,太太和老爷如何。最后感慨似的说道:“我不过穿了锦衣,去了娘亲的别院,以前那些孩子见了我远远的站着,再也不敢欺负我了。可是除了这套衣服,这个名字,我又和之前的阿宝有什么区别?”
赵如磨本也没指望会有什么回答,说了一会子话,见时候差不多要赶着回去应付老爷的功课。交代了伺候的丫头要好好照看,准备走了。这时一直不言不语的大少爷突然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来?”声音沙哑低沉,吐词清晰。
这是两年来如切首次和赵如磨搭话,赵如磨听了大喜,一时反应过来他问的,不知如何作答。
如切又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来?”
赵如磨本想回答,因为我是赵家的人,张了嘴,却“我,我……”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11章
赵如磨本想回答,因为我是赵家的人,张了嘴,却“我,我……”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都是去南山前的小插曲了,赵如磨不能回答,悻悻而去,事后怎么也想不明白,大哥为什么要问那句话以及那个问题是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意思。等到赵如磨从南山学成归来,再想问问大哥那天的事,却发现那个小院早已人去楼空,之后无论是直截了当地问赵大人还是对身边仆妇旁敲侧击,都没有回答,似乎整个赵府对这个早已疯癫的大少爷的去处讳莫如深,如此,如切的人及生平都成了未解之谜。
这些都是后话了。
赵大人忙着打点书院的事,毕竟南山在当地小有名气,又是张相新学的试点,没有些门路还进不了南山的门。眼看事情办得妥帖了,投路贴以及推荐信也准备好了,这时身边林管家问:“要不要让四少爷去一趟别院?”
赵大人想起来还有一个女人住在别院,赵如磨现在又是赵家独苗了,虽说养在夫人膝下,赵夫人却懒怠操这个心,之前在赵府,虽说是不能见面,到底还在同一地方,去了南山,没个三五年回不来,不让见见生母,恐怕说不过去。赵大人拿定了主意,便支使了个小子通知赵如磨说,可以去趟别院,让他准备下。谁知下人来回报说,四少爷说,自己这些年受到太太照拂,正打算去拜别太太。等见了太太,再来大人处领训。
赵大人听到回话,诧异道:“这都是些什么孩子话!”又想着毕竟不是自小长在自己身边的,只得由了他去。
赵夫人听到赵如磨要来拜见的消息,着实吃了一惊,随后以不变应万变,吩咐丫头将人迎了进来。只见来人头上戴着紫玉冠,穿一件大红箭袖,束着五彩宫绦,外罩石青褂子,登着小朝靴.面若秋月,色如春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周身气度清贵,不复之前时农家小子模样。
纳头就拜:“儿子请母亲安。”
赵夫人乍一看来人,晃了晃神。是了,来人和如切十几岁时的模样有几分像。如切自幼生的随母亲些,府上其他几位公子长相多是随了赵大人,且个性不同,三人在府中长大,倒是没有觉得相像。这个在外头长大的孩子,也许是同父的缘故,如今看来,除了眉宇间更捉摸不定的神色外,竟与赵夫人所出的长公子有几分相似。
赵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忙让了座位请赵如磨坐了,两人又说了些客套话,不过是一个问太太最近饮食如何,本应早些来谁知诸事耽搁直到现在才来真是不该,一个答饮食无碍劳四爷关心,虽是未及见面但太太总念叨来着今日可算是见着了之类的。
赵如磨边说话,边打量他名义上的母亲。眼前的女人保养得宜,看起来尤显年轻,不像是近五十的人了。长年的内宅不宁损耗了她精神头,眉目间多有抑郁神色。中年丧子又使得她息了争荣夸耀的心,此刻显得尤为淡泊宁静。太原王氏的女儿,和府上老太太膝下养的几位小姐一样,做姑娘的时候都是娇生惯养的,等到嫁为人妇,夫婿是个不靠谱的,与几个丫头出身的姨娘争,那些狐媚子除了年轻什么都没有,可男人偏偏喜欢。膝下只得了一个儿子,如珠似玉地捧在手心上,还在盛年就疯癫了,基本上等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人生经历是考验心性的一种磨难。
这位夫人行事正派,对两个庶子一向一碗水端平,可惜赵府不是她做主,还是纷争不断。唯一的儿子疯了,也没有打垮她的精神,她依然如一座山一样在正室的位置上岿然不动。赵如磨进府两年,几乎霸占了原嫡公子,她的亲生儿子的一切,却连个绊子都没碰到,难道会是赵大人那个不靠谱的功劳?不过她对着丈夫与别的女人生的儿子亲近不起来,这两年一直没怎么见赵如磨罢了。虽然面上不亲近,该做的却都做了。赵如磨刚进府时,一直看不透这位夫人是什么人,直到近来才恍惚明白他在赵府的平顺日子,不过源于一个女人的正直做派。如此人物,怎能不见?
至于她不同意蔡氏进府,生生造成了蔡氏与赵如磨母子分离,也不是什么要紧事。毕竟,蔡氏连赵大人也不放在心上,怎么会在意能不能进赵家的门?也许离赵府远远的才正合她的意!
赵夫人以为赵如磨此来总有些用意,整个赵府除了赵大人本人谁会相信一个外室的儿子进府两年不闻不问如今突然拜访只为话个别,只是她不愿费这个心揣度,等着来人开口。谁知来人嘻嘻哈哈,从东府的丫头扯到老太太养的雀儿,就是没切入正题,说的差不多竟起身告退了。看着来人远去的背影,赵夫人突然想到:如果如切也是来人表现的这个性子,大概也会这样在这里消磨一下午。
赵如磨走后,赵夫人如常在佛堂诵经,王善保家的按捺不住,问:“太太,四少爷来这一趟,到底是为什么?”
赵夫人诵完一段经书,才起身回答:“你看他今日说了什么,就是为了什么来的。”
王善保家的连忙去搀扶赵夫人,说:“不过说些不沾边的体己话,老爷明日要送他去学堂,他来感谢夫人这些年的照拂之恩;再有就是问了些大爷的旧事。可是要说他真是为这些来的,谁信?”
“是,谁信!”赵夫人叹了一口气,停了一晌,微微偏头看着窗外这些年来常开不败的海棠花,说着,二人慢慢往里堂走去。
南山为张相新学的试点,众人皆知,赵如磨听了也不以为意,直到来到南山才切身体会到什么叫新学,因为他在人群中见到了女子。敢为天下先,由此可见张相与胡山长的魄力。而现实很快就会证明,他们的魄力不止于此。
现任胡山长名瑗,也曾游历于仕途,与赵大人是同僚。胡山长直率、热心肠、责任心强,这样的性子并不合适官场,却是教书育人的好助力。胡山长任推官不几年,诸多不适,便辞了官专心在家乡办学,借了几个友人的东风,办了南山书院,自己任了山长,又聘了几位饱学的儒生,收了一些学生一起研究经学。这些年书院办得风生水起,然而让南山声名鹊起的还是张相的新学。
端平十二年,权倾十载的翁相倒台,张相上位,在端平帝及众多同僚的支持下进行改革,史称“端平新政”。新政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军马、财政、利市、恩荫以及理学。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新学,虽然新政措施在不久后废止,二十年后国家实际掌政者却出自南山新学,这都是后话了。当时张相想在学院实践新学,其他学院多持观望状态,毕竟政治变革一般难以影响学术传承,而且多人亡政息,而学院却是屹立百年不倒的存在,不可不慎重。胡山长的南山书院率先试用新学,也为南山赢得了诸多赞誉,一时风头正劲。赵如磨来时已是南山施行新学的第二个年头了。
赵如磨到了南山,通了姓名,随行的家人将赵大人交代的信件交给胡山长,又由几位饱学鸿儒问了几个问题,便正式成为南山书院的一员了。来到宿舍,许多学子都已经到了,正在由监生分配宿舍。
赵如磨四处环顾发现,同舍生皆身着锦衣,腰佩白玉之环,私下交谈,一个说,“原来是穆小侯爷,久仰久仰”一个说,“林御史令名远扬,兄既为林御史之子,当与有荣焉”。中有一人,身着青白长袍,腰系白底双鱼荷包,面带微笑,远远地站在众人之外,似与当前环境格格不入。
赵如磨暗想:此人衣着寒酸,在一群贵族子弟中能面无惭色,“子路终身所恃,不过不忮不求”,此之谓也。想不到人世真有如此人物!若果是如此,倒值得一交。
不一会儿,监生念完了姓名,众人三三两两走进了房间,只剩下了那寒门学子和赵如磨。原来南山的宿舍都是两人合住,先前那些学子自行组合,没人愿意与寒门学子同住,因赵如磨刚来,也没有分定。那监生指了指遥遥地站着的那位问赵如磨:“那学子,你与这位学子同住,可有异议?”
赵如磨看了看那人略显尴尬的表情,愉悦地回答:“但凭先生安排。”
两人进了房间,那人面带歉意地笑笑,问:“我是陈留卫微,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天水赵如磨。”
第12章
“天水赵如磨。”
最后在睡梦中醒来的时候,赵如磨发现自己出了一身的汗,浑身酸痛,躺在床上想了一会儿事,听到门外有吵闹声,有愈演愈烈之势。赵如磨披了衣服,打开门一看,好不热闹。
原来驿站的驿役将赵如磨一行的东西扔了出来,隔着门骂,“不知是哪里来的乡野村夫,得了身能见人的行头,竟痴心妄想来扮钦差。吃我们的,喝我们的,还死皮赖脸地不走。他若是钦差,我也能成皇帝老儿!”多有些听不过去的村言乡语。
同行有看不下去的,与之对骂,“你那厮嘴巴放干净点,我们大人是奉了道台大人之命前来办公差,到你这么个破落地小住,应使你门楣蓬荜生辉才是。这几日我们吃没吃好,住没住好,是我们老爷大人有大量不跟你一般见识,你再这样大放厥词,小心吃不了兜着走”,言语激动处还动起手来,一时鸡飞狗跳,搅人清梦。
在驿站住着的、换马的、路过的有上前帮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看出蹊跷,冷眼旁观;也有不耐烦地拿出公文催促换马不管这闲事。
赵如磨倚在门边好整以暇地看了半晌,对随从上前禀告点头表示知道了,吩咐人梳洗穿戴整齐准备出门。
有同行不忿地问:“当日大人在路上想要招募些随同办公差,我们之所以远离父母故乡欣然应命,是慕君之高义。如今大人遭到这样的对待,庸人尚且羞愤。大人不管不顾,却叫我们这些人怎么想?”
赵如磨道:“是我顾虑不周,没有及时和大家解释。依你之见,衙役为什么突然发难?难道真是依他所说我们索取无度?又或者是怀疑我们的身份?我们一行一向省俭,没用什么大的花销招致他们的不满;即使有,这些人精也不会吭声。我们的身份已经向曹溪核实过了,他又从何得知?从何怀疑?驿役的行为明显不符合他的身份,又没有动机。显而易见是受人指使,在河间能指使驿役的很明显是父母官。我已经晾着曹知县两日了,他有所动作很正常。”
那人惭愧道:“却是小的顾虑不周,竟然质疑大人。请大人责罚小人。”赵如磨道:“无碍,也是我料事没及时与你们沟通”
那人又问:“大人此去是?”赵如磨回答:“我去会一会这位曹知县。你们先收拾好东西,待会儿若是铁兄前来,劳铁兄帮衬,我们搬到来福客栈去住。也是我的疏忽,之前没想到河间天高皇帝远,曹知县的手伸得这样长,既然此处不再安全,赶紧搬出才是正经。”那人应声不迭。
赵如磨想了想,又说:“我恐怕等不了,马上要去见曹知县,这样,我先写个口信给铁兄,等他来了你们再给他。”说着去了书房。
驿役与随从正对骂,场面嘈杂不堪,一旁站着的人突然说:“你听,莫不是有人在敲门?”另一个说:“这么早,哪有人来?若是来转站的,马蹄声如打雷一般,早就听见了。”一人说:“不管是不是,我去瞧瞧再说,误了事可不好。”说着去开了门。果然有人在敲门,因院内吵闹,敲了好一阵没人来开。
来人是卫微。卫微一进门就看见了院子内被乱扔在地上的包袱,问了周围站着的,“这是怎么回事?”便有人一五一十将事情说与他听。又问,“钦差在何处?”,自有人报了,“在书房。”
赵如磨写信的时候,一抬眼便看见卫微往这边走来,等他走近了赶在他开口前说:“令尊的事情我正要出门,一有消息就知会你。放心。”
卫微听了放下心来,本想问问院子包袱的事,又看了看赵如磨不耐烦的脸色,不敢,茹懦了好半天才说了一句:“谢谢。”
赵如磨停了半晌,听到卫微道了声谢,再没其他,心中不耐烦,抬眼晃了晃手中的笔,问:“还有事?”
卫微会意过来,自己杵在这搅了他写字的心思,忙退了出来。想起在屋子里的时候,瞥到纸上的字,虽没仔细看,但粗略看去是和之前的字迹很不相像。赵如磨在南山的时候写的字就很不符合他的身份,一般贵族子弟,四五岁开蒙,拓大字那是童子功。到十四五岁来南山的时候,个个都写的一手好字,家里有名帖的,摹本几乎可以假乱真。但是赵如磨的字,还没有定型,虽一笔一划有力,但是没有神韵,看起来像是只练过一两年。所以他比旁人更加用功,无论功课多忙,每天都匀出一个时辰用来习字。因为他的字实在难以见人,在南山有什么功课都是他先做好,再由卫微誊一遍。一般是他一边习字,一边对着自己微笑,而现在……卫微想起这些不禁心中泛酸。
赵如磨心烦意乱地将写废的第三张纸扔进纸篓,正铺第四张的时候看见卫微磨磨蹭蹭地靠过来,在书桌前欲言又止。赵如磨看他一副讨好的模样,心中气不打一处来,问:“这又是来做什么?我不是已经说过了,你父亲的事我会办好?”
跟着扬起下巴,脸上浮出一个讽刺的笑,冷眼横眉硬声道:“你是要告诉我:当年你连正眼也不瞧我一下,是因为你没有把柄撞在我手里吗?”
说完也不等卫微反应,将手上铺歪了的第四张纸揉做一团,直接扔进纸篓里,径直走了出去,吩咐道:“口信来不及写,我先去县衙,等铁兄来了按照我说做就行了。”也不管卫微还呆在那里,大步走了。
卫微听到这话,脸红一阵,白一阵,一张脸五色聚集可以去做调色板,一时又急又气又恨又怜。急的是事情不是他说的这样,气的是他的话中认定自己是个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小人,恨的是自己低三下四求人还没得好脸色,怜的是得多大的怨恨才能在多年后重逢中说出这么酸的话来。见他走了,下意识抬脚跟了过来。
还没出驿站的门,迎面来了两个人,正是一直等的老残和昨日刚见过面的荀域。卫微这时也慢腾腾跟了出来。
老残老远看到卫微,笑道:“清早我们就去了卫府找卫大少爷一起来见赵兄,没承想下人说大少爷一早就出去了,也没说去了哪里。原来也是来了赵兄这里。比我们来得还早就罢了,怎么一个人也不带?怪叫人挂念的。”
卫微被赵如磨的话噎到了,听到老残打趣的话不过敷衍了几句。老残见这二人面色有异,以为他们起了什么口角,也没再多话。
赵如磨听到老残的话,恍然想到:“驿站这样远,他来的这样早,肯定是天不亮就出了门,路上要是磕着了碰着了也是不容易。”心中不忍。
又想起客栈的事,拉着老残的手,说:“铁兄来得正好。”如此如此这般将事情说了一遍,最后说,“铁兄,我在河间没有旁人,这件事就麻烦你了。”
老残应道:“哪里哪里。”看到卫微在一旁,问,“卫贤侄也是能帮把手的?”卫微连连点头。
赵如磨从卫微脸上扫过,点点头,口中说,“此事就拜托了。”又对一旁的荀域说,“我要去一趟县衙,荀兄陪我走一遭吧?”
荀域诧异地望了老残一眼,口里说:“当然,当然。”二人一前一后地走了。
老残见二人走远了,对卫微说:“贤侄,赵老弟刚才和我说在驿站遇到了麻烦,你看连他们的行李都被扔出来了。”又看了看周围,凑近卫微,低声说,“估计是受曹知县指使。”接着说,“此处是不能住了。贵府倒是有些房间,我提了提。老赵说不太方便,我也觉得一个钦差住在被告家不妥当,就没再坚持。老赵打算去搬来福客栈住,他忙着去县衙,不得空,随从搬东西什么的让我帮忙看着。我想老赵也是为贵府奔走,虽然他昨天信誓旦旦说要帮忙,也不求回报。这是他的心意,我们毕竟不可不表示。此等小事,能帮则帮,所以就和老赵说贤侄也是能帮把手的。贤侄不会怪我多嘴吧?”
卫微连忙表示:“铁叔说的什么话。我年纪小,有什么地方想不到的,铁叔帮我想到了。我感谢还来不及,哪里还会多心?”
二人便使唤了几个大汉,帮着赵如磨的随从打点一二。卫微想赵如磨撇下老残和自己,单单和荀域一同去了县衙,这却是什么缘故?老残是赵如磨信任之人,又一向是靠谱的,要留下来照看,这个自己是知道的。自己是卫家人,不适合和曹知县打照面,这个也是知道的。但是荀域,难道他们之前认识吗?
卫微想不明白,决定旁敲侧击问问老残。
第13章
卫微想不明白,决定旁敲侧击问问老残。
二人走在路上,赵如磨看看身旁这人乡绅打扮,头戴方巾,身着白褂,俊俏模样,手拿着一把折扇,是昨日由老残引见的河间乡绅姓荀名域字子卿的。赵如磨想起昨日荀域买宅子的事,笑着问:“子卿兄,昨日的宅子可有后续?”
荀域说:“有什么后续,我不过耍弄他们玩。非如此,我心里头不痛快。”
原来昨天本来是在卫府设宴前由老残引赵如磨去拜见一位老朋友,就是荀域,却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先前还没到荀府的时候,赵如磨就问:“铁兄这是要带我去哪里?又是哪位高人的等着咱们去拜访?”
老残边带路边笑,说:“我看你在河间也没个说话的人。我们今天去见的这个荀域,却是河间的一个妙人,不能不见,你去了就知道。不过,他恣意妄为惯了,若是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还请多担待,我在这里先行谢过了。”
赵如磨忙扶起老残作揖的手,说:“这都说的什么话,你看我是那样的人吗?”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倒不觉得远。
等到了荀府,门大敞着,进去一看,厅里站着一个婆子和两个汉子,荀域坐在中央太师椅上懒洋洋地喝茶。赵如磨四处打量,这是一间两进的院落,正厅摆设简单,除了几把椅子,一张茶几,几上摆了几件饰物,就是一张方形桃木桌,墙上挂了一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几可以假乱真。一副对联,上面写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老残迎了上去,介绍了赵如磨,两人见过了。荀域说:“真是不巧,贵客前来,本应相陪,奈何我这里有事脱不开身。实不相瞒,正在相看一处宅子。”
老残却笑了:“我哪一日来你不是在买宅子?”两人相视而笑,听得赵如磨莫名其妙。
老残又说:“不要你相陪,不过借你的宝地略坐坐,不一会儿还要赴宴。”荀域低声问:“又是哪家做东道?可邀我了不曾?”老残连说了几个当然,又和荀域细细说了赵家的事。
荀域请二人坐了,吩咐人泡了茶,便与那二人交涉。赵如磨悄悄地问老残:“老哥哥,这都是在做什么?”老残拍拍他的手,示意一旁说话的几人,让他专心看好戏。
只见那个婆子手拿本册子,对着荀域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一会说,“员外你看,这间屋子位在城东南,屋外临水,院里假山活水一个不少,三进,坐北朝南,既宽敞,又敞亮,是一个番商留下的,室内装的天宫似的,恐怕天皇老子都没有在这住的快活。”
一会说:“员外不放在眼里?那看看这间,虽说这间比上一间小些,只有两进,但胜在精致。里面家具都是全的,屋里还有一煮温泉,府上女眷可有福了,太太姑娘们……”
荀域不过哼一声,依旧懒洋洋地窝在太师椅里喝茶。见婆子说不下去,面色有些难看,提了几句,那婆子马上生龙活虎继续叨下去,荀域依旧没什么反应,如此反复几次。大半天的时间过去了,婆子表情狰狞起来。荀域闲闲地扔了一句:“我突然不想买宅子了,你们走吧。”
婆子立马跳起来,怒道:“你这不是耍我们吗?”嚷着让荀域给多倍的工钱。荀域摸出几吊钱,把这几个人打发了。这几个拿了钱骂骂咧咧地走了出去。等荀域心情愉快地面对老残和赵如磨的时候,门外依旧骂声不绝。
原来荀域几次三番借买宅子之名耍弄这帮人,老残这次带赵如磨来,不想碰个正着。宅子的事情告一段落,老残对荀域交代了卫府设宴的事,说了时间地点,荀域手头还有事处理,要耽搁一会子。老残和赵如磨先赶往来福客栈。
赵如磨笑着出来,走了一会儿,沉下脸来,对老残说:“兄果然是知我者,荀域的确值得一交。”
老残看了赵如磨的神色,拍拍他的肩膀说:“世道如此,幸有同路中人,聊以慰藉。”赵如磨沉默地点点头。
这就是那一日买宅子的事。赵如磨和荀域一路交谈,来到了县衙。
县衙门前有人候着,见到赵如磨忙迎了上来,打了个唱诺:“赵大人,您来了。上次是我狗眼不识泰山,没能认出您的尊容,自从咱们老爷教导过后,小人是日夜反思,就希望能有个机会再见跟您认个错,我……”
赵如磨见他有没玩没了的趋势,打断他道:“您多虑,这样的事情怎么会放在心上。”
那人爽快地接口道:“小人就知道您大人有大量的。咱们老爷就知道您今天会来,特意让小人侯在这,大人您请。”说着弓腰做出恭请的手势。
赵如磨听到他说曹知县料定自己今天会来,在心里笑道:他都指使人把我的东西扔出来了,我能不来见他吗?正了正衣袖,往前走去,荀域紧跟着,被门人挡了一下,赵如磨停住,问:“怎么?难道我带的人不能进来?”门人没奈何,放了人。
走到一半,荀域突然大笑起来,说:“今日我也算是狐假虎威了。你没看到他们刚才那嘴脸,真是笑死我了。老赵,这可都是沾了你的光。”赵如磨知道他素来是个言语不忌的,也没放在心上。
到了正堂,曹知县得了消息正在堂前候着,见到赵如磨忙前来见礼。赵如磨看到这个阵势,心想这回总算是礼数周到,前行几步还了一礼。
两人在堂内坐了,荀域坐在赵如磨下手边的位置,赵如磨首先说:“明府大人莫怪,我这几日确有些事情走不开。不知这几日的审讯可有什么结果?”
曹知县回答:“不妨事。不瞒大人说,这两日虽然每日开堂审理,奈何河间有些大户,发了传票迟迟不来,下官已经派人催促,碰巧今日都济在一堂,可以开始审理了。不如请赵大人移步,前去监审?”赵如磨摸了摸手边茶杯边缘,点头不语。
曹知县对着荀域问:“这位就是荀子卿了吧,子卿在河间小有才名,本府没能前去拜会。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是,子卿在河间多年,本府竟不知子卿与赵大人有故?”
荀域不过高深地笑笑,赵如磨转头看了荀域一眼,报之一笑,对曹知县说:“我与子卿也是初识,敌不过倾盖如故啊。”说完大笑起来,曹知县也跟着笑了几声。
三人移步厅堂,赵如磨悄声对曹知县说:“今儿我却有件私事想要麻烦明府大人,只是不好开口。”
曹知县眉毛跳了几跳,喜道:“但说无妨。”
赵如磨腆颜道:“听闻卫老爷在狱中不好,我想他年纪大了,受不了牢狱之苦。不如明府大人看在我的面上,将他禁在家中。他也是将入土的人了,若是案子未了结前有什么不妥,县衙也脱不了干系不是?”
曹知县愤然道:“卫家老头子在狱中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不知是谁放出的风声,却说他不好了。这不是诋毁下官吗?”又说,“不过赵大人所请,合情合理,是下官顾虑不周,下官马上去办。只是不知,卫家竟与大人有故?”
赵如磨不好意思道:“不然。只是我一个莫逆之交与卫家沾亲带故,我想既然求到了跟前,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不好不开口的。”
曹知县了然,吩咐人请邢师爷去牢里带人出来。赵如磨侧身指了指荀域,道:“既是要去牢里提卫老爷,不如子卿也跟着一起去探探。”曹知县见赵如磨要派人一起去监牢,特意嘱咐了邢师爷几句。
荀域听到这话讶然,之前心里嘀咕,不知赵如磨让自己一起来县衙有什么用意,现在看来原来用处在这里。赵如磨定恳求地看着荀域,荀域会意地点点头,随邢师爷牢里去了。
到了大堂,只见衙役们个个身着差服,手持狼牙棒,直挺挺地站成一排,好不威风。一块匾额“明镜高悬”悬挂正中。师爷,仵作,书记,县丞等人候在一旁。
曹知县请赵如磨坐主审席,赵如磨再三推辞道:“明府大人宝地,岂是我等可以僭越的?再说,按公文,我担任监审一职。哪有监审坐主审席的道理?请在旁边加个席位,我等旁听即可。”曹知县拗不过,着人将早已准备好的座椅,靠枕,泡好的龙井茶一一搬了上来,服侍赵如磨坐了。
一会儿,荀域从二堂来,俯身附耳对赵如磨说:“卫老爷已经出狱,看起来没什么大碍,现在在厅内休息。已经着人通知了老残准备接人。”赵如磨本想问些什么,奈何大庭广众不好发问,点了点头示意知道了。吩咐下人看了座,那人看了看曹知县,曹知县点点头,才去搬了凳子让荀域去厅内坐了。
第14章
赵如磨吩咐下人看了座,那人看了看曹知县,见曹知县点头,才去搬了凳子让荀域去厅内坐了。
证人一个个上来,有穿碎花衣裙的妇人,许府附近的掌柜,许家小姐和她的外祖等,一一在堂内候着。曹知县看看赵如磨,赵如磨点头示意可以开始了,又说,“给卫老爷搬张椅子来,老人家应该受到体恤。”没有这样的惯例,除了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按惯例是不必跪的,其他涉案人员,无论是多年迈,没有站着的理,更何况是坐?不然,公堂的威严何在?反而,公堂上让谁坐了,一般表现了县官倾向谁。众人听到赵如磨的话,不免心下嘀咕。曹溪心沉了沉,依照赵如磨意思吩咐了下去。
曹溪拍了惊堂木,喝了声:“升堂。”两旁衙役晃动狼牙棒齐声吆喝“威武”。审案开始,先由县丞陈述本案案情,书记做记录。赵如磨又将案情听了一遍。随后传唤证人。
首先上前的是穿碎花衣裙的妇人,曹溪问:“堂下所站何人?”
那妇人听到问话,略福了一福,板了面孔字正腔圆地回答:“民妇乃梁平姜刘氏。”
赵如磨听着两人一问一答,盯着妇人的碎花裙子看了好久才想起来,她就是上次去许府外踩点遇到的那位。今日一见,原来她就是此案重要的人证,刘氏。刘氏看起来弱质纤纤,却不想有堂前作证的勇气,看来人不可貌相。
曹溪又问:“你可知本县九月初九许氏纵火案?”
刘氏不卑不亢地回答:“知道。民妇此来就是欲将自己所见所闻告知大人,以期对调查此案有所帮助,这也是民妇的本分。”
曹溪满意道:“很好,那么就说一说你知道的。姜刘氏,你可需谨慎,你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由书记记录,日后作为案卷的一部分留存。你知道在公堂上作假的后果?”
刘氏回答:“民妇知道。”曹溪说:“好,你说吧。”
刘氏低垂眼帘开始说:“民妇自端平二年搬至状元巷居住,外子做些小本买卖,民妇做些针线贴补家用,与街坊邻居相处也和睦。因为状元巷临近许府,许府又一向收一些民妇做的针线,一来二往的,便结识了许府大少奶奶许卫氏。许卫氏是位极为亲和的人,既和善又好相处。因为许卫氏平常无事可做,每当我来许府交针线的时候,都是许卫氏亲自接待的我,有时会留我小坐片刻,解解闷,说一些府外的闲话。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我的针线再也没被许府挑剔过。重阳节前那一天,我一直在准备过节的东西,本是没有机会出门的,可是应该交给许府的针线已经拖了好几天了,许府过节用的针线也多,前几天许管家已经派小子来催过了,我想着与许府的往来是长久之计,不好不去的,便抽了时间去了一趟许府。那一天我出门时,望了一眼天色,红彤彤的云弥漫天际,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我心中有不详的预感。”说到此处,听了下来,似是置身其境,未能回转。
曹溪提醒道道:“刘氏,请陈述事实,不要妄加猜测。”这时,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赵如磨突然瞥到老残和卫微出现在人群中,冲他们安抚性的笑笑。老残报之一笑,卫微则认真听刘氏答话,面上阴晴不定。
刘氏继续说:“那一日我去了许府,如常地见到了许卫氏。许卫氏见到我的时候还吃了一惊,以为我要准备节礼的事不能来了。所以我知道了管家催促不是许卫氏的授意,我也没说什么。我们像往常那样交了针线,说些闲话。我说起准备的节礼和节后去普陀寺上香还愿的事。说了一会儿,我便发现许卫氏有些不对劲。虽然平常许卫氏就是那样淡淡的性子,我说什么她听着,不热情,也不冷淡,我都已经习惯了。但是那天我发现许卫氏有些心神不宁,我说的她没在听。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还特意问了她一遍我在说什么,她答不上来。这当然没什么,说个话走个神,而且富贵人家烦心事多,我都能理解。我也不好让她难堪的,就打趣了她几句,这事就算揭过了,我继续说我的。因为那天还有事,不好多留的,我不过说了一会子话,比平常还早些,略坐一坐就走了。”
刘氏说到这里停了下来,大家知道必有下文,都耐心等着刘氏继续说。刘氏右手紧紧地攥着衣袖,一会儿说:“不过我走之前许卫氏说了几句很奇怪的话,我当时虽然觉得奇怪,不过到底没放心里去,直到第二天听到许家着火的消息才想起来此事蹊跷,决定报告县太爷的。”
曹溪动了动眼角,顺着问:“她说了什么?”
刘氏回答:“她提起了她的女儿。她问我有没有见过广陵?许广陵就是她与许家大少爷唯一的孩子。这孩子我平常也是见过的,不过那一日没在许府见着,我就是这么回答许卫氏的。听了我的回答,许卫氏看起来自悔失言,好像本也是不在意我的回答的,这话没法接下去,一时有点尴尬。我也是时候走了,然后就离开了许府回了家。不过那时候许卫氏的表情很奇怪,请县太爷恕民妇直言。”
刘氏这话将全场人的好奇心都吊了起来,曹溪也顺应民意地应许道:“但说无妨。”
刘氏说:“民妇觉得许卫氏当时的表情像是对她女儿的无限眷念。当然这都是民妇的感觉,做不得数的。只是报与县太爷知晓。所以许卫氏整个人都很奇怪,我当时涌起了一股不详的预感。但是这到底是别人家的家事,我不好管的。于是我便离开了许府。接下来的事大人都知道了,我在第二天得到许府失火的消息,在外子的支持下来到了县衙。”刘氏说完便低头紧闭双眼,不敢看向一旁的卫老爷,整个人紧绷起来,看起来在大堂上作证耗费了她极大的勇气。
曹溪与周围的邢师爷交谈几句,问:“刘氏,本官再问你,依你看来,许卫氏为何终日无聊需要与你交谈解闷?她和许大少爷感情如何?她在许府可过得舒心如意?许卫氏言谈之间可有什么对许府的怨言?”
刘氏回答:“非大人问话,按理我是不该说的。因为若是民妇多话,倒损了我和许卫氏的朋友之谊。但既然大人问了,我便不得不答了。依民妇的浅见,许卫氏终日无聊是因为她嫁入的许家,虽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到底是富贵人家,不需要她如我一般找些活计贴补家用,许家又是现任太太,就是她婆婆当家,不需要她操持中馈。而她如此清闲的最大原因是许家不需要她晨昏定省。这其中的缘故,民妇却是不得而知了。而她与许少的感情,这个她从来没有透露过。但是,请容民妇直言,此事全县人皆知,许少是个出了名的风流坯子。”看起来曹溪有意误导刘氏的问话被刘氏四两拨千斤地打了回来,曹溪的脸色难看起来。
刘氏似乎是轻笑了一声,继续说:“至于她在许府是否舒心如意。许卫氏是个极为寡言谨慎的人,与我的交谈仅限于一些家长里短,对一件事情鲜少说出她的看法。而且,她是一位教养极好,工于妇德的夫人,怎么会在外人面前说这些闲话?所以这些我是一概不知的。大人问我,不如问许家的人来的值当。”
曹溪被呛得不轻,似有动怒,刘氏却抢在他之前开口说:“说起舒心如意,大人这话却不好回答。所谓的舒心如意有什么标准吗?对我们这般的妇人来说,每天三餐温饱,不用日日赶针线便算是称心如意了吧?但是对许卫氏来说,她衣食无忧,什么样的日子才会称心如意呢?”赵如磨听到这话笑了起来,这刘氏看起来文弱,说话倒是有板有眼,兼着绵里带刺,倒是一位妇人中难得一见的人物。
刘氏看起来还要说些什么,曹溪一拍惊堂木,截断她道:“够了!你可以下去了。”刘氏福了福身缓缓告退,退下时赢得了外面围观民众的满堂喝彩。
曹溪颇难为情地看看赵如磨,似是为堂前民众喝倒彩而难堪,赵如磨安抚性地一笑,示意无碍。于是继续传唤下一位证人。
第15章
曹溪颇难为情地看看赵如磨,似是为堂前民众喝倒彩而难堪,赵如磨安抚性地一笑,示意无碍。于是继续传唤下一位证人。
下一位证人是许卫氏的奶娘,同样的流程,曹溪问:“堂下何人?”那奶娘答道:“回县太爷的话,民妇是卫府的奶娘蒋林氏。卫家大小姐,大少爷都是我奶大的。卫家大小姐也就是嫁入许家的许卫氏。”
曹溪问:“许家纵火案无人生还,你既还健在,可见你案发当晚不在许府。那么,你作为许卫氏陪嫁的奶娘,当日在哪里?又知道些什么?”
奶娘回答:“县太爷误会了,民妇虽然是许卫氏的奶娘,大小姐出嫁时却未一同进入许府。所以案发当日民妇不在许府,而在卫家。”
曹溪见这妇人一问三不知,气得一时不知道问什么,这时邢师爷俯下身耳语几句,曹溪又问:“那么,便将你将知晓的说出来吧。比如许卫氏和许大少感情如何?又是如何结识的?”
奶娘回答:“大小姐与姑爷的感情自是好的,虽然我未能一同进入许府,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但是大小姐是我自小看大的,大小姐这人自小温柔贞静,人又长得俊俏,性子又好。任谁娶了她,都是修了八辈子的福,怎么会对她不好?”又是一个公堂胡言的妇人,曹溪已经懒怠作声,邢师爷替他喝道:“那妇人,说重点。”
赵如磨看到情势不对,卫老爷面色铁青,不断咳嗽,民众倒是对这段八卦听的津津有趣,于是招人让邢师爷过来,问:“还有多少证人是和许卫氏相关的?”
邢师爷自得道:“还有许卫氏南山闺塾的同窗,平日里与许卫氏走得近的街坊,她与许少相识那庙的庙祝……”
赵如磨了然,截断邢师爷的话,说:“你去和曹大人说,就说是我的意思,与许卫氏相关的证人先不用上堂了。案件未有定论之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一个妇道人家的阴私,世人会怎么说曹大人呢?仁者爱人,才是为官之道。即使许卫氏有嫌疑,也应在保密的环境下听取证人证词。让与许卫氏有关的证人候着,先听听案发当时在场人的供词、仵作的结论,审些与纵火案有关的证人!”说完以手覆额,似不耐烦再听下去。
邢师爷退到曹溪身边小声说话,曹溪听完往赵如磨这边看看,点头示意。
另一边审问在继续,奶娘说:“说起来我家小姐和姑爷的姻缘,没人比我知道的更清楚了。虽然已经是十数年前的事情了,但是在我看来,仍然清晰得如在昨日。十多年前,小姐从学院归来,待字闺中,媒人踏破了家门,老爷因心疼小姐,都没有应。之后,小姐带着我、贴身丫鬟和几个家丁去了馒头庙上香还愿,却不想在回来途中遇到了劫匪。那时情况危急,敌人越挫越勇,我们带的家丁且战且退,就快支撑不住。就在这时,只见混乱中突然冲出一支队伍,以一位白衣男子领头,帮我们打退了劫匪,这人正是许家大少爷。原来许家大少爷陪着老夫人也在馒头庙上香,路遇劫匪自然义不容辞。此事过后,许少便是我家的救命恩人,老爷知道了以后自然万分感谢。但更为重要的是,许少在混乱中看到我们小姐的美貌,一见钟情。而我们小姐对她的救命恩人也安生情愫。两家又门当户对,不久就成就了好事。当年我们小姐成亲的时候轰动全城,十里红妆,老爷也给小姐千亩良田、多家铺面做嫁妆,没有哪家姑娘出嫁时有我们小姐气派体面。本来我也是要跟这一块儿去许府的,可是民妇当家的在卫家当差,几个小子给少爷当贴身随从。小姐心善,不忍见我们一家骨肉分离的,便让我留在卫家。之后我对小姐的近况就不太清楚了,但是我家小姐那么心善的人,肯定会受菩萨保佑。谁知竟然传来噩耗,县太爷您一定要给我们家小姐做主呀!”说完拿出手绢抹抹眼泪,看得出来是极为伤心的。这么一个集才子佳人、英雄救美、红颜薄命于一身的故事,众人也都听得意犹未尽。
曹溪挥手让奶娘下去,采纳赵如磨的建议,传了打更人上堂,问:“重阳那天,你打更时路过许府发现了灾情,正是你的大声吆喝通知了更多的街坊参加了救火。所以你可谓是纵火案的见证人,说一说那一日的情况。”
更夫回答:“回县太爷的话,小人自从在河间接了打更的活计,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从未出错。这些年河间夜间发生的大事,有的小的有所耳闻,有的更是亲历。就说这许家走水的事,小的便有幸参与,可惜在火场中一个都没能救出来,现在想来还十分哀痛。那一日我和别的日子一样,因为是节气,所以格外小心些,想着小人每日高呼‘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不过被当成耳旁风,若是但凡小心些,也不会酿成这么多人间惨剧。”说完叹了一口气。
接着说:“小人初更时分便从家里出发,沿着清河路往绕城走,街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百姓安居乐业,也都是县太爷的功劳,到了二更时分行人渐渐散了。小人到了三更时分才走到许府附近状元巷,也没什么异常。接近许府二门的时候,小人突然发现,眼前似有火光。本以为是府上的灯光,可是还夹杂着‘噼噼啪啪’的声音。小人定神一看,果然是府内着了火。这时有街坊邻居听到声音不对的,也出来查看,和小人一起大喊:‘走水了!’虽然大伙儿一起扑救,可是火势太大了,不一会儿就燃了起来。从自家接的水一盆一盆地往火里泼,没用。有几个年轻大胆的裹了湿棉被也冲不进去。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一座百年老宅化为灰烬。里面的人似乎睡得沉,一个都没逃出来。后来的事情大人都知道了。”
接着传唤的一同救火的街坊和更夫说的都差不多。曹溪问:“许家口碑如何?在河间有没有与什么人结仇?”
街坊古怪地看了曹溪一眼,回答:“许家是河间大户,在河间已有百年的历史了,百年来都是河间首富,又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前几年我县闹旱灾,全靠许家屯的粮食救济才没闹出易子而食的惨剧。大米贵如黄金的时候,许家也没趁机抬价,多厚道。说起来河间那户人家没受过许家的恩惠?要说这样的人家也会遭到天谴,真是老天不长眼。要说结怨,小民不敢乱说什么,不过一定要猜,肯定是有哪个不长心的眼红许家这两年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又率先完成田制改得到政府的嘉奖吧?小人因与许家的佃户有些往来,多少也知道些。说是许家大少一改之前不问庶事的风格,亲自操刀此次许家涉及改革的天地。不过小人毕竟是道听途说,对其中内情并不了解。小人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如果没什么事,小人家还有几亩田等着耕。”
街坊走后,传仵作上堂。曹溪问:“那仵作,先前你说许府焦尸难验,需要时日去请教高人,现在已经半月过去了,可有验尸结果?”
仵作回答:“回县太爷的话。卑职只能验出许府焦尸确是被烧死的。别的却检验不出。”
曹溪:“说的详细些。”
仵作:“卑职自案发第二日去了现场,见到许宅已烧成灰烬,难以还原。宅子里面尸首烧作一团,已分不清谁是谁了。又因为卑职自任职以来没遇到过这样大的火灾,以及烧得这样彻底的焦尸,一时没法检验。于是卑职将尸首作了初步的检查及保管,请示了县太爷,快马加鞭去了师承处请教。因为要将许家失火定为纵火案还是失火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检验尸首是被烧死的还是死后被焚烧的。如果是死后被烧的,无疑是有人行凶;如果确是被烧死的,还要分辨是无意失火还是刻意纵火。卑职的验尸结论是:许府焦尸却是被烧死的。至于失火原因,现场烧得太干净,想要找到一丝线索简直难于登天,卑职实在是没有头绪。”
赵如磨招了那仵作来,细细问了几句话,示意曹溪让他下去。
案子审到这个程度,该上堂的证人都已陈述完毕,还有几个说闲话的以及许家唯一幸存者在内厅候着,曹溪一拍惊堂木:“本案先审到这里,退堂!”衙役们再次颤着杀威棒拉长声音吆喝“威武”,将看热闹的民众赶了回去。邢师爷一行人忙着准备赵如磨说的私审的事,曹溪回到二堂休息。
赵如磨趁着这个空档到了外场,卫微正扶着气得不轻的卫员外轻声安慰。老残眼尖看到赵如磨出来赶紧迎了上来。
第16章
老残站在一旁,眼尖看到赵如磨出来赶紧迎了上去。两人交谈了几句,赵如磨又和荀域说,让卫微等着接甥女,便急着回内堂。
老残搀扶着卫员外先回府修养,卫员外听说相帮的钦差也在,赶着要去致谢,众人拗不过搀扶员外往这边来。赵如磨已经走远了,听到动静回过头礼貌地笑笑,示意自己不得空。不想卫员外在看到赵如磨的时候突然愣了神,震惊地扭过头深深地看了一旁的卫微一眼。
赵如磨到了内堂,人还没来齐,曹溪坐着喝茶。赵如磨问:“刚才公堂之上不好相问,明府大人认定许卫氏纵火,依据何在?”
曹溪笑道:“经过今日的开堂,赵大人以为此案案情如何?”
赵如磨说:“今日的审理,案情很清楚:重阳那天夜晚大约三更时分更夫发现许宅大火,街坊扑救不及,宅子烧成了灰烬,里面的人一个也没逃出来。许家只有一个小姑娘因为当日去了外祖家幸免于难。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然而现场不能找到物证,许府的人差不多不在了,要紧的人证也没。仵作验尸的结果也显示尸体确实是被烧死的,排除了先杀人后焚尸的可能。如果再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此案很有可能只是一次意外。”
曹溪示意邢师爷接话,邢师爷说:“本是如此。我们大人自从接到此案后苦于查不到线索,一般这样的灭门大案,县里接手后都是从动机查起。然而许家在河间口碑没的说,没听说有结过不可解的仇怨。最奇怪的是案发之前许府一切正常,我们大人一时没有头绪。那个时候仵作的结论还没出来,请了假赶往外地。咱们几个不济事的也帮不上,只得日以继夜地查案。突然有一天,一个女人来到县衙,提供了线索。我们照着她说的查了下去,竟有了结论。这个女人就是堂上的刘氏,她的供词今日也都听到了。还有旁的线索指向许卫氏,因为赵大人的要求放在了私审。大人听听就知道了。”
赵如磨说:“刘氏的供词做不得数。希望接下来还有更确切的证据。”曹溪说:“大人听完就知道了。”
之后的称述很寻常,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人,大概拼凑出的信息是许卫两家结亲之后,岂料许少是个风流个性,家里一个病怏怏的表小姐娶了做平妻不算,之前伺候的通房丫头皆抬了姨娘,还迷上了青楼女子做了外室。卫代与广陵生活在一个压抑的环境。卫代性子刚烈,眼见一番爱意付诸东流,于是纵火。
赵如磨饶有趣味地听完这说书般的推测,最后进来的是许卫氏留下的孤女,许家小姐,许广陵。
许广陵在案发后留在卫家,在曹溪怀疑许卫氏是此案嫌疑人后被关押在女牢里。女孩大概十岁左右,身量要比同龄孩童略矮些,肤色泛黄,五官端正,乍一看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常低头,目光怯怯不敢看人。邢师爷开始换着花样问你父母感情如何,然而许广陵对所有问话一概毫无反应。赵如磨看了心中不忍,终止了询问。众人奇怪,问:“这是为何?”赵如磨答:“以子告父,不仁。”又说:“不过是个孩子,没道理一直呆在牢里,让她住在外公家吧。”
赵如磨带了许广陵出来,荀域带着广陵先回卫家,留赵如磨与卫微两人在路上慢慢走。
赵如磨一边踱步一边想:此案水太深。曹溪明显想将卫家拉下马,那些证人提供的供词不是八竿子打不着,就是出于臆想,还不知道真伪。凭曹溪在河间的能耐,若没有外力的介入,就这些证据也可以将此案做成铁案。自己如果不在,卫家这次恐怕不能保全。
赵如磨看着卫微迟疑了一会儿,还是说:“老残为了你家的事四处奔走,这本不是他分内之事。你家出了事,没落井下石就算是有德行的了,像老残这样热心肠的确实不多。你切不可因为他是令尊好友,就怠慢了他。以为这样的奔走是他自愿的,让人寒了心。”卫家本就是河间大户,如今许家大火,若是按照河间的惯例由许广陵继承许家的全部家财,而许广陵尚未及笄,肯定会寄养在外公家,这样许家的家底也都落入卫氏的掌控之中。现今这局势,卫家就是块大肥肉,不止是曹溪打他们主意,想必县里揣着打秋风念头的人很多,只是情况不明朗,没有妄动。之前卫员外在狱中,卫微年纪轻,又一直不管事,若是没有老残相帮,光是家里那些旁系的叔伯兄弟都应付不住,遑论其他?况且老残菩萨心肠,行事仗义,又是跳出红尘外的人物,不求回报,光是这份心意就是人间难得见的。赵如磨见到了,怕卫微不知事,特意提点。本来是不该多言的,毕竟自己是个外人,但是赵如磨想了一会儿,到底宁愿说错,也要多说一句。
卫微点头赞同:“兄长说的是。”又想到他说“老残为你家奔走,这本不是他分内之事”而对面这人也是为你家奔走,同不是分内之事,不可冷了老残的心,那你的呢?
赵如磨又说:“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上次本是有事情问你……卫家,皆因当时昏了头,忘记了这茬。今天又得知案发当日你不在卫府,这样,你回去问问卫老爷,把情况理清楚和我交个底。记住:无论何种情况,切不可相瞒。无论何种情况,懂我的意思?”无论何种情况是说也许会出现最坏的那种,许府这个案情对卫家来说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就是:曹溪虽然心怀恶意,但是误打误撞揭了真相,的确是许卫氏放的火,卫家也知情或者相帮。虽然从情理上推测不太可能,但如果真是这样,卫微知道后却执意隐瞒,由着赵如磨出面和曹溪瞎碰,那真是寒人心。
卫微见赵如磨一脸郑重,又言辞含糊,猜不到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又不好问,只能点头:“我知道了。”又说,“兄长去家里吃晚饭吧,老爷子交代要好好谢谢你。”
赵如磨看不出卫微懂没懂他的意思,现在也没办法确认,只能等交底的时候再做打算。卫微这些鲜少接触世事,烦心事少,容貌与十几年前没多大变化。对所有的事情反应很慢,而且习惯性不动声色,很少有人能从他脸上看出什么。赵如磨不禁心里对两人无效的交流有些烦躁。
卫微看着赵如磨不耐烦的神色,心里想这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心软,对他人的痛苦感动深受,爱管别人的闲事,自己劝过很多次了,不听,这次也是这样。这样不留余力地奔走,图什么呢?心中不忍,到底轻声说了一句:“你要小心。”这不值得,然而我不能劝。
声音太轻,风又太烈,赵如磨没有听清,追问:“你说什么?”
卫微摇摇头,说:“去家里吃饭吧。”
赵如磨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下意识对他的提议推道:“不用了。”说完转身大踏步走了,留下卫微一人看他衣带当风的背影。
卫微看着赵如磨远去的背影莫名想起十三年前南山的事,那时候他也经常这样无视别人的邀请,独自走掉。然而他明白无论多么想念,到底回不到从前,不是因为道路多么曲折,而是因为我们再也不是昔日的少年。
卫微自回府不提,却说县衙内,赵如磨走后,曹溪留了仵作问:“赵大人单独问你什么?”
仵作回答:“赵大人特意问我如何确定尸体是被烧死的。我回答他说,因为若是人身葬火场,必会吸入大量浓烟,窒息而亡,所以尸体咽喉处必会发黑。而若是死后被烧,咽喉处则无黑色印记。这个因为在大堂上,我没细说。谁知赵大人看起来对我的回答早有预料,我一问,原来赵大人对前朝宋推官的《洗冤集录》颇有研究,这一本可是仵作界的圭皋。接着赵大人又问了我去请教了哪位高人,交流了几句,赵大人句句说的都是行话。想不到赵大人虽来自京师,对验尸一事也颇有一番造诣。”说完晃首抚须,看起来颇为自得。
曹溪让犹自赞叹不已的仵作退下,陷入沉思。邢师爷插了一句:“不知大人有没有觉察到一点?”
一旁的几个都望向他,邢师爷说:“今日赵如磨除了听了堂审之外,特意反复询问许卫氏的闺名,在南山上学的经历等等。大人有没有觉得赵如磨对这位许卫氏关心太过了?”许卫氏虽然是曹溪认为的纵火案嫌疑,然而她的姓名和之前的经历和案情没有直接关系,赵如磨在私审后握着案卷,反复确认了几遍,到底有何用意,确实令人生疑。
曹溪说:“我知道你什么意思,然而我派去京师和道台处打探消息的人去至今还没有回来,赵如磨此来到底是何目的,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又扭头向另一方,说,“黄老爹,派你在驿站盯梢,探到什么消息没?”
一名面相憨厚的中年人笑着回答:“那小子平日里倒没什么动静,不过与他手下那帮人打交道时却意外套到一个消息:这位京里来的赵大人,近三十的人,还没有娶亲。”
第17章
一名面相憨厚的中年人回答:“那小子平日里倒没什么动静,不过与他手下那帮人打交道时却意外套到一个消息:这位京里来的赵大人,近三十的人,还没有娶亲。”一群人心照不宣地笑了起来。
卫微回到家中,立马请了大夫来看。大夫说,卫员外因年纪大了,本就受不得牢狱之灾,兼之忧思过度,现在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然而只要专心静养,再没有什么大碍。又私下里拉着卫微叮嘱了好几句,留下药方,方才离开。
因着医嘱,卫微和几个家人服侍卫员外歇了。谁知卫员外自从远远地见了赵如磨一眼,心神不宁。收拾了一遭硬拉着老残说话,卫微只能在一旁作陪。卫员外不过问入狱时的情况,今日的案情,着意问清赵如磨的底细,老残一一答了。又叮嘱卫微明天一定请到赵如磨来府上用饭,卫微趁机说了赵如磨今日交代的事,父子二人相互交了底。说到最后,月挂中天,老人毕竟经不住,先回房歇了。
卫微送老残回房,路过长廊时老残突然说:“老赵行事谨慎,从不夸口,已经答应的事情,一定会尽力做到。只是他面上不够热情,世侄切莫因此误会了他的一番好意。”
卫微轻叹了一口气:“我知道的,他自小就是这个样子。”
第二天卫微找去来福客栈的时候,房里早有一位不速之客。卫微进去的时候看到两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婆子,一位是官媒,头戴金花;一位是私媒,头戴银簪,正说得吐沫子横飞。
一位说:“我做了官媒数十年,经我的手成就好事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赵大人既然家室空虚,不如就在河间结一处姻缘。城东十里的钱员外家,有一个掌上明珠,今年十五岁了,一直娇生惯养,模样那个俊俏,在河间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说着还横了另一位一眼,“又性子和顺。钱员外还说给这位小姐陪嫁百亩良田,十家铺子。”
一位说:“这位大姐虽说是官府许可的,却行事古板,经常乱点鸳鸯,赵大人人初来河间切不可大意。相反,老婆子虽然没官府撑腰,经过我手结成的姻缘,没有不说好的。去年城北的黄小姐和郭公子郎才女貌,十分般配,河间没有不认同的。他二人就是经我的介绍才成就的好事。”
“我今天要向赵大人说的,是城西杨秀才的女儿。年方二八,相貌端正,知书达礼。家底也殷厚,父亲是秀才,家里几个弟弟都有生员的身份,从小读的诗书,正配得上满腹经纶的大人您,这一点是河间别的姑娘比不过的。到了年纪,家门都被媒人踏破了,她父亲因有心要挑个好的,一直不应。碰巧赵大人来到了河间,又有传闻说大人玉树临风,于是她父亲就央我来说和说和。大人您说,这不是天赐良缘?”
赵如磨听到她们说的天花乱坠,只安坐在椅子上不动声色。看卫微进来,对卫微点点头,示意他坐。
卫微在一旁坐了,听到媒婆的介绍,心里十分不适。一手握拳,倚在座位上微微颤抖。
那媒婆见赵如磨不置可否,便将心中早已准备好的问题抛了出来。“未知大人娶亲与否。秀才老爷说了,河间地小,大人出身名门,我等不敢高攀,若是大人家中已有正房,小女宁愿忝作小星之列,一心服侍夫人。或是大人就在此处安家,也是可以的。”这是说带回家为妾也好,就在河间做外室也好。
卫微听到问话,心中一震,面色僵硬起来。
赵如磨注意到卫微忐忑的神色,突然明白过来:“你昨天要问的就是这个?”
卫微不知道赵如磨如何福至心灵,突然明白过来昨天他在驿站书房磨磨蹭蹭不敢开口最后还被赶了出来时要问的就是这个。
两个媒婆不知道赵如磨说的什么,听见他又说:“两位的好意我心领了,两位请回吧。请替我回话说,令媛本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奈何鄙人却不是良配,只能辜负厚意。实不相瞒,多年前鄙人与一名高门淑媛定了婚约,过了六礼,不想这位淑媛未及过门却一病不起,撒手人寰,那时鄙人立誓终身不娶,如今她的音容笑貌仍如在眼前。令爱天生丽质,必定能够找到一个如意郎君。便是配个平头百姓,做正经夫妻也比找不知底细的外乡人来的妥当。”说到诚恳处,声音低沉,面色悲戚,不似作伪。最后一句又像是讽刺。
两位媒婆面色一红一白,似有疑问,还要说些什么,被赵如磨强行打发走了。
房间内就剩两个人在,卫微颇不自在,想到刚才说亲的事,试探道:“你不愿意推掉就好,何必杜撰出一个未嫁而殇的未婚妻出来,到底不吉利,也不知道忌讳。”
赵如磨笑道:“你是怎么猜出来的?我演的不像?”语调轻快,看起来明显心情愉快。
卫微下意识回:“得了吧你。”还有下半句没有说出口,你不是一直这副德行吗?咽了下去,毕竟不是之前了。说完后整颗心悬着,怕他觉得唐突。
赵如磨没注意到卫微的这些心思,说:“非如此不能打发她们,你看这两个老女人一大早来干了什么?刚才她们说什么你听见了吧?一般老丈人挑女婿,不是求富贵,就是求钱财。我无权无势,既不富又不贵,他是瞎了哪只眼看上了我?先说多好的家世,多好的姑娘。姻缘未说动先表明女孩儿愿为妾,做外室的。正经提亲是这样的吗?求的又是什么?这个不成,那个又来,一个接着一个。这架势,我若是没有自知之明,还真以为自己貌若潘安,富如邓通,才高子建呢!这些人,摆明了别有用心,不花些功夫哪里打发得了,我又有什么好忌讳的。”
卫微皱眉道:“你总是想的这么多,万一她们只是好意呢?”
“好意?若是好意,那都是好人家的儿女,配了我,岂不是糟蹋了?” 赵如磨满不在乎,问,“你大早上跑到我这儿来,是有什么事?”
卫微不知听到这些话该作何感想,无视最后一句打岔,鼓起勇气继续:“说到底,你至今独身,为的什么缘故?”
这是自重逢之后卫微第一次明确问什么,之前各种场合不是有事情耽搁就是有外人在场,而且问的是这么一个带试探性、不太好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安全的话题,一般成年以后,人们通常聊些八卦以及各种没有营养的话题,对别的话题闭口不谈,不然就是不安全的。因为毕竟我只关心官府最新政策,并不关心你。而这个问题有点越界。
赵如磨不知卫微为什么问这个,也许是他想的那样,也许只是卫微一时抽风。他本可以将早上对媒婆扯的谎再对卫微扯一遍,反正没人知道真假不是。他也可以做出恼怒的样子让对方知难而退,但是不知怎地,他不想这样做,最后说:“因为我的未婚妻子德容兼备……虽然最后没成,但是我不能忘记他的脸。”又摊摊手,“家里又没人管我,就蹉跎至今了。”
卫微没办法知道赵如磨说的话的真假,但是对方脸上的悲伤是真的,无法伪装。就好像他真的曾经爱过一个人,最后没能在一起。但还是就着他的话问:“便是你行事荒唐,太太也定是不依的。”
卫微看见赵如磨沉默下来,马上意识到自己问了蠢话,只有正室才能称太太,赵如磨又不是太太养的,于是改了口问:“令堂近来如何?”
赵如磨偏转过头,半晌才说:“母亲早就不在了。”
卫微接连说错话,又探到了令人失望的消息,秉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精神,又问了一句:“什么时候的事?”
赵如磨扔了一句:“千八百年前。”
卫微见得到对方明显搪塞实在是意志消沉,提不起精神再探问什么,好歹还记得昨晚卫员外的嘱咐,将赵如磨请到卫家做客。
赵如磨以为是要前去相商昨天自己交代的事,想着时候摸底,不能一再耽搁,于是一口答应了。去房内换了身行头,摸了几吊钱备在身上,二人便一起出发。赵如磨见卫微情绪低落,一路默不作声,他却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不多时便到了卫府。
第18章
赵如磨见卫微情绪低落,一路默不作声,他却心情愉悦地哼着小曲,不多时便到了卫府。
赵如磨一边走,边四处打量,心里感叹:这就是你长大的地方,我今日总算是见到了。
卫微看到赵如磨像到了天宫似的四处张望,渴望将每一处都收入眼帘的样子,慢慢在后面跟着,一边说些自己年幼时发生在各处的趣事,惹得赵如磨阵阵发笑。
卫员外早在正厅候着,赵如磨执了父礼,由卫微扶卫员外坐了。不知怎的,赵如磨觉得卫员外看自己的眼神还真是奇怪,难道他知道了什么?不,这不可能。
老残在一旁,见了面打趣道:“老弟却是个明白人,今儿这事办的地道。莫非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不成?”
赵如磨知道他说的是今早的事,心里奇怪消息怎么总是传的这么快,接口道:“最近有什么风声?”
老残回答:“没什么,就是河间有撮合姻缘的习俗。你且听我说,就在离这里十几里的不愿处有座村庄换做牛头村的,村里有户人家姓郑,郑老爹在抚院当差,日子过的得当。有一个女儿,自幼娇养的,生的一副好相貌,郑老爹一心想要择个乘龙快婿,挑了邻村的生员,出了名的孝子,一个姓匡的秀才。谁知一年半载之后,秀才发迹了,单独去了省里做官,留郑家娘子随母亲住。匡秀才去了院台,谎报自己并未婚配,早有哪位大人家有适龄的小姐要与他结亲。匡秀才想前有蔡状元招赘牛相府的典故,那小姐又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嫁装又齐整,为什么不答应呢?于是成就了好事,如此数月,秀才回乡取结,发现原来前头的郑家娘子不好,已经去了。给郑家娘子按诰命妇人发的丧,他自回去和新人团聚。直到上个月他停妻另娶事才发出来,然而无奈何,郑老爹又能拿他怎么办,倒是生生地便宜了这厮。”
卫微插话问:“铁叔说的热闹,怎么我却不知道有这事?”
老残答:“就是这个月月初那几天郑老爹来你家说的这事,我碰巧在,听了去。你那时还躲在书斋里呢!”卫微不好意思地报之一笑。
赵如磨想:原来他经常不在府中,老残所说的书斋又是何处?有机会得探问探问。正出神,瞥到老残正望着他,忙回说:“哪有什么先见之明,不过生性固执罢了。现今读书人风气不佳,不过多读了几本书,以为有了资本,便舍了脸面在俗世中捞些好处。对圣贤教导却不是真信,这种事见怪不怪,我辈又有什么办法呢?”
荀域笑着说:“虽说如此,今日赵兄却让我等开了眼界,送上门的如花美眷却被赵兄眼也不眨地拒绝了,恁地读书人长了脸面。”
赵如磨垂了眼帘:“子卿兄是在嘲笑我吗?”大家都笑了起来。
荀域大笑数声:“非也,是赞你有先见之明。赵兄你和我说实话,你是不是知道那几个媒婆是受人指使的?”
赵如磨但笑不语。众人见提醒的目的已经达到,也就不继续打趣他。老残见赵如磨对这件事早有预料,不禁在心中为他如此洞察对手的心思而喝彩。
几人插科打诨,说说笑笑,时间过得飞快,然而赵如磨始终感觉卫员外的目光看得他如坐针毡。
开席的时候,卫微在赵如磨身边,轻声问:“听说你为令堂身体康健在菩萨面前许愿吃长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因为之前你分明荤素不忌。
赵如磨抬了眼帘,诚恳地回答:“不,为老夫人身体康健是对外的一种说法。我戒酒、茹素、吃长斋,为的是修行。”修一个人的平安喜乐。
卫微瞪大眼睛,你为谁修行?两人弃了这个话题,轻声交谈,一旁间歇性地传来卫员外的咳嗽声。
老残看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卫微看的赵如磨,突然发现:恐怕自己当日为卫家的说情其实没有什么用,老赵和老曹是同一种人,虽然当面答应得好好的,面上也过得去,但最后帮不帮忙还得两说。以老赵的性子,死人的事情肯定是要避免的,但要说看在自己的面子上对卫家多热络,估计不会。真正让老赵改变对卫家的态度的是卫家的长子。老残与赵如磨的交情算是匪浅了,仍旧不能使老赵在公事上有所倾斜。他俩的关系到底要深到什么程度,才能使赵如磨流露出不愿意让卫微受到一点委屈的意愿,即使罔顾他的职责?
午后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这一屋子的人或坐或立,或大声疾呼,或低声交谈。老残看着与赵如磨说话的卫微,想着这个世侄以前是见过的,大部分时间一个人窝在书斋里,偶尔出现在人前。出现在人前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发觉,这个年轻人神情疲惫,像是对整个世界提不起兴趣,从未真心笑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夺走了他的希望与欢愉。而此刻,卫微虽然看起来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但眼里有光。
老残行走江湖多年,见过形形□□的人和事,他知道自己可能触到了什么雷区,但这是年轻小伙子的事,与自己有什么相干。于是笑笑,不再深究。
大家说了一会子话,都有些疲倦,特别是卫员外年纪大了,精神不济。一名常随扶着卫员外进屋休息,赵如磨忧心地问:“员外的身子骨如何?”
身边服侍的答道:“尚可,虽说不比从前,到底还硬朗,就是从狱中出来以后越发地容易疲倦。”赵如磨听完皱了眉头,不知老人在狱中吃了多少苦。
卫微不赞成地瞪了答话的一眼,示意他下去。走到赵如磨跟前说:“下人没见过世面,一点子小病小痛当成好大的事。兄长不必放在心上。”
赵如磨对着赶着来安慰自己的卫微点了点头,现在也不是伤感的时候,说:“请借一步说话。”
卫微了然,将他引到一间小屋子里。二人在桌前坐了,吩咐下人倒了茶后退下。
赵如磨先说:“员外年纪大了,恐怕受不得刺激。有些事,我先说与你听,你再决定要不要告诉员外。”
“兄长说的是。”卫微连忙点头,做好了心理准备。本以为他会马上开口,但是等了半晌才听到赵如磨问:“你对你姐姐的事情知道多少?”
卫微迷茫地回答:“该知道的应该都知道吧。”
赵如磨接着问:“令姐的闺名可是这个字?”说完用手指沾了水在桌上划了一个字,随即抹了去。
赵如磨看到卫微震惊的表情,知道自己猜的没错。继续问:“你知道令姐在南山有多少好友?那些是特别要好的?”
“那时候姐姐与各家的小姐私交甚好,要说特别要好的……”卫微很奇怪赵如磨为什么问这个,还是照实回答。
赵如磨微微颔首,接着问:“你们自幼感情就很好,她有没有告诉过你?”
卫微奇怪地看了赵如磨一眼,想:我和姐姐感情好,你怎么知道的?最后回答:“我想起来了。是有一位,姓杨,杨秀才的女儿。叫什么姐姐没有告诉我。那时候姐姐与各家的女儿私交都不错,却与一个秀才之女最是要好。姐姐还说她与别个不同。后来,我记得后来南山结业之后那人就没了踪影,姐姐还为此难过了好久。每年都要说起她,后来姐姐遇到许少,成了亲后再也没有提过。你问这个做什么?”
赵如磨见卫微回答的没有迟疑,不知怎地,心中暗喜:他不知道,他不知道。
而赵如磨是知道的。卫微的回答依稀唤起了赵如磨的回忆。他记得,那个时候他们就端平新法交换意见,闹得很不愉快,顺便提到了女学和卫微的姐姐。
虽然赵如磨对卫微的第一印象很好,然而赵如磨本身并不是什么好相处的人。他们虽然同住,倒不是很亲近,卫微反而和别的学子打得火热。
他们刚入学时,正是新学闹得最凶的时候。张相为了支持新政更改科举的课本,新编写《尚书》组成一套,要求翰林及国子监变换教材,日后主考官按照这几本出题。朝中反对声如潮,学界也多有跳出来指责的,然而张相不动如山。
各大书院也受到波及,学子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停了功课,日日唇枪舌战。卫微也跟着一群富贵公子凑热闹。只有赵如磨远离这些纷争,每天抱着一本《汉书》坚持不辍。
闹得太凶的时候,赵如磨看不过眼,找了卫微问:“你和那些人瞎掺和什么呢!”之后很多年,赵如磨栽了几个跟头后学会了遇到什么看不过眼的不再开口,因为毕竟是别人的事。而且,被戳到痛处,一般人的反应不是感激涕零,而是恼羞成怒。同时也很庆幸,早年自己言语不忌的时候遇到的净是像卫微这样宽容的人。
之后卫微老是劝赵如磨不要多管闲事,然而毕竟是这一次的多管闲事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卫微自然不快,道:“你说什么!”
赵如磨耐心地回答:“我说你没事别和他们瞎掺和。”
卫微更加不快,赵如磨自以为好脾气地解释:“新学必败!你和他们几个纨绔一起闹腾,到时候事败,上头拿人充数,他们自有家里撑腰,你要怎么办?”
“像你这样自小锦衣玉食的官宦家庭长大的又怎么会知道新学的好处?如果没有张相的新学,我和姐姐怎么可能进南山?”卫微怒到极点,脱口而出。
第19章
第2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