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2部分阅读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 作者:肉书屋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2部分阅读
是没有接的话,只是也带了几分抱怨。
曹颙已到跟前,刚好听到这两句,心里直抽抽。
“西北王都出来,伊都立这张嘴,是不是太肆无忌惮了?早年他嘴码字皮是皮,却是官卑权无人关注。如今已经是京堂,就是容易埋祸。
幸好年羹尧如秋后的蚂非,蹦醚不了两天,否则就凭伊都立这一句话,就要结下仇怨。
这会儿功夫,伊都立与李卫已是见着曹颙,都收了话,与之招呼起来。
寒暄过后,曹颙才晓得,在一复钟前,有礼部官员懈旨而来,王公以下官员要跪迎,伊都立与李卫两个正因此愤愤不已。
保定府之事,尚未传到京城,曹颙听了这“跪迎”旨意,只觉得天雷阵阵。
怨不得伊都立说出“西北王”这样的话,这份体面不是臣子能享的,已经是亲王、郡王的待遇。
只是雍正愿意加恩年羹尧,曹颙可不愿当磕头虫。
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来,摸了摸肚子,皱着眉向两人告了个罪,要寻僻静地方“方便”。
“要是不舒坦,孚若请假先回去歇着?”伊都立见他如此,带了几分关切。
曹颙摇摇头,道:“不至于,只是夜里着了凉,肚子有些不舒坦”
没等伊都立再开口,便听李卫道:“正好我也要解手,便随大人同去。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为臣难
进了林中。避开众人视线,曹颙的手从肚子上放下。
李卫见状,笑道:“看来大人同我一个心思,不耐烦给年羹尧下跪,来个尿遁
两人相熟,现下又无外人,曹颙也没什么掩饰的,道:“好好的,怎么又节外生枝,加了跪迎这一出?”
“大人方才不在,所以没听到八卦。听说年羹尧三日前保定府就来了这么一出,让郊迎的官员跪迎。许是皇上要全他体面,在京里也作此安排。”李卫说道。
曹颙听了,很是无语。
年羹尧在西北的倨傲与强势,是他亲眼所见,京里的传言也是五花八门,可那毕竟是在西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如今进了直隶,天子脚下,年羹尧还来这么一出,只能说是自己寻死。
两人成心拖过“跪迎”的点,又想要看这出戏,便顺着山脚,往半腰上走。
时已深秋,林中已经便染秋色,添了几分萧瑟。
曹颙与李卫行了好一会儿,寻一处视野开阔的树下站定。
“为人臣者,实是不易。直到今日,李卫方明白大人这些年为何藏拙,不像旁人那样妄图高位。”看着山下官道上接驾的王公大臣,李卫长吁了口气,道:“功成名就易,善始善终难。”
见李卫感触颇深,曹颙转过头,看着他道:“又玠青云可待,昔日成就未必在年羹尧之下,还要记得今日此景,以此为鉴方好。”
李卫神情有些恍然,喃喃道:“何以至此,留三分余地不好么?今日这一跪,就要送掉年莫尧半条命。不管他性子如何桀骜,皇榜进士是真,抚四川是真。平叛西北是真。就算有过,即便功过不能相抵,亦是罪不至死
虽说两年的功夫,使得他从正五品郎中。升到从二品布政使,可李卫得以青云直上,不在于对朝局的掌握与帝心揣摩,而是勤勉当差。
对于朝廷风云,帝王权谋,他看着都是雾里看花。就像今日,他不知道,为何皇上会选择“捧杀”一个功臣。
虽说他小小李卫,与权势赫赫的年大将军,不是一个份量,却仍是生出物伤己类之感,让人心生惶恐。
年羹尧是皇上的门下奴才,他李卫也是皇上的门下奴才。年羹尧被视为心腹,他李卫也是被皇上视为“私臣”。
“年羹尧总督四川、甘陕三省,抚远大将军又节制云贵兵事,这加起来就是五省之地。外加上年羹尧使人入江南官场、直隶官场。他若不死,皇上岂能心安?。曹颙淡淡地说道。
李卫这两年就在云南,自是晓得年羹尧对西南的影响力,可是仍是皱眉道:“节制云贵兵马,不是皇上下旨么?不过是为了青海事。省得兵马与后勤拖沓,耽搁战事,才归由年羹尧节制”直隶与江南官场,确实有许多西北官补缺,即便其中有年羹尧举荐之人,用不用还不是皇上说了算”皇上若是不愿意,开始不这样捧着年羹尧,不就好了,转这样一圈做什么?”
曹颙听了,如醒糊灌顶一般,脑子里一下子清明起来。因后世说起雍正,都说是“喜怒无常寡恩刻薄”其中固然有被侵害利益的士人阶层的诋毁。可也不是空|岤来风。
这使得曹颙从第一次见到雍正起,便倍加小心,即便晓得他终成大宝,也没有往跟前凑合,就是怕了他的“喜怒无常”。
可要是真是“喜怒无常”的随性之人,又怎么能在康熙朝众多皇子博弈后荣登大宝?
早年就觉得雍正对年羹尧的荣宠不对劲,已经超过君臣情分,即便有外戚的缘故,也还是觉得有些过了。
现下听了李卫这一番话,曹颙才反应过来。
从登基开始,雍正面上对年羹尧一步步加恩,落在旁人眼中。是年羹尧的权势越来越大。实际上,当众人都盯着年羹尧权势诣天时,后头是皇上梳理了西北、西南,紧接着又借着提拔年莫尧旧部的名义,梳理了江南与直隶官场。
看上去,年羹尧的权势,已经影响大清十三省中的九省之地,实际上是新皇行雷霆手段,将九省之地的官员换了大半。
即便地方官对调动有所不满,毕竟他们多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扯着“忠君爱国”的遮羞布,没有几个会直接怨恨到雍正身上,迁怒之下,所有的积怨自然都指向年羹尧。
而后,雍正再处理年羹尧,不仅能震慑天下,还能化解百官怨愤,使得他们归心,”
这会儿功夫,远处已经传来马蹄声响,扬起阵阵烟尘。
等着郊迎的王公大臣,也都看到远处来人,移动列队,相伴的,还有礼乐声。
“来了……”李卫低声道。
曹颙没有接话,只是眯着眼睛,眺望远方,心里已是打定主意,待见到永庆,无论如何也要将他留在京中,早日从混水中脱身。
数百将士,皆是骑马而行,看起来颇有气势。
随着这些人渐渐由远及近,郊迎这些人已经分成两拨,宗室王公都下马出轿,站在众人之前;文武大臣,则是列队于众王公之后。
虽说隔得远,可曹颙与李卫仍是看得清清楚楚。
离王公大臣十几丈远,那些将士就止住脚步,而后为首之人,策马慢慢行向郊迎众人。
原本站在王公后的文武大臣,身子都挨了半截。看来,骑马上前那人,就是这次郊迎的正主年羹尧。
按说这个时候,年羹尧当下马,除了面向宫城叩谢皇恩,还要假模假样地谦逊几句。
可年羹尧却没有下马的意思,仍是骑在马上,停在众人跟前。至于开没开口说话,曹颙与李卫实是隔得远,就不得而知。
须臾功夫,东羹尧就调转马缰,重新回到将士中。
而后。等他再策马出来时,身后跟了十几个将士。剩下将士,按照规矩,是不能进城的,只能安置在丰台大营或是南苑大营。
看罢这出“郊迎。情景剧,曹颙与李卫早先对年羹尧生出的那点同情心都烟消云散。
“这也太狂了。马上受百官礼不说,见了这些王爷,仍是不下马。”李卫膛目结舌道。
曹颙想了想,道:“许是故意的,到了这一步,要是他对宗室太恭敬,未必落好。
好戏落幕,两人从山腰下来,走出林子时,王公大臣与年羹尧等人,已经身影渐远。
李卫与曹颙的小厮牵马在官道边等着,已经是满脸急色。旁边还有伊都立与他的随从。
见他们两个出来,众人牵马迎了上来。
伊都立的视线在曹颙身上打了好几个转,确定他还是囫囵个儿,半点不缺,才松了口气,道:“去了这许久。怪唬人的,再不出来。我就要进去寻孚若去了。”
看到他担心,曹颙倒是有些不好意思,道:“往林子多走了几步,就有些转向,耽搁了功夫。”
伊都立不疑有他,道:“出来就好,这么多人跪着,又不缺一个两个。”
郊迎的差事完了,曹颙、伊都立还要回户部当值,李卫却是休假中,等着吏部的消息。因此,进城以后,李卫便先行一步家去,剩下二人,则是去了六部。
回到户部,曹颙便看到方才郊迎的两位尚书下马车。
因参加郊迎的官员太多,他们两人倒是没留意曹颙曾消失一阵子,打了声招呼,进了户部衙门。
曹颙缓行一步,吩咐随行的张义,让他往永庆家走一遭。
若是永庆陛见后直接回家,曹颙落衙后便过去;要是永庆陛见后,出城归军中,就叫他过后有时间往曹府走一遭。
将到落衙时分,张义回来复命,永庆已经从宫里出来,正在家中等曹颙过去。
曹颙听了,就带了几分急切,将手头的差事交代下去,出了衙门前往永庆家。
永庆家的管家七斤,见曹颙来了,忙迎了上来,殷勤往院子里带:“方才我们爷还使人问了一遭,赶巧曹爷就到了。我们爷先去看了老太太,二爷跟着来了,正在厅上同我们爷说话
这几年永庆不在,曹家对这边宅子颇为看顾,逢年过节都是初瑜打发人过来送礼,偶尔还接庆大奶奶母子过府做客。
七斤也是常去曹府的,感念曹颙对自己主子的照拂,也就多了几分热络。
转过影壁,就听到客厅里传来永庆兄弟的笑声。
曹颙去年往西北办差,见过永庆;永胜这边,却是与兄长好几年没见了。
曹颙脚步有些踌躇,自己实是太沉不住气,就算要劝永庆,也不差这一天半天。
“爷,二爷,曹爷到了”七斤的声音里透着欢快。
永庆与永胜正叙别情,听到动静,都从厅上迎了出来。
“孚若。”永庆笑着同他见过。
永胜亦随之见过曹颙,看到曹颙胸前的蜜蜡朝珠,不由多看了两眼:“曹兄也郊迎去了?方才我问大哥,大哥却说没看到曹兄。”
听了这话,永庆也望向曹颙。
曹颙讪笑道:“人有三急,刚好那功夫去了林子中。”
养心殿中,雍正坐在龙案后,脸色铁青一片,恨恨道:“联真是长见识了,在联的面前,大喇喇入座,眼中还有朕这个皇帝么?。
十三阿哥躬身站在案前,听了这话,心中一激灵;十六阿哥站在十三阿哥身后,低眉顺眼,心中却是腹诽,那是皇上众目睽睽之下。金口玉言赐坐,谁还能违旨不成……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社仓
曹颙从永庆家的出来时侯带了几分醉意,劝永庆留京的话,他没说;十四福晋薨了的消息,他也没说。只是陪着心情甚好、兴致颇高的永庆、永胜兄弟,吃了接风酒。
年羹尧这次回京,要等到万寿节后,才返回西北。
曹颙想到此处,便没有破坏气氛。
秋风萧瑟,曹颙醉后有汗。被冷风激得一哆嗦,脑子也有些晕乎乎。
回到家中,他就有些不舒服,喝了碗醒酒汤便安置了。
并是有些着凉,次日一早,曹颙就觉得脑袋昏沉沉的,鼻子不通气。
他便偷得浮生半日闲,使人去衙门里告假。
他觉得自己没事,多睡一觉,发发汗就好了;初瑜却不放心,仍请了太医过来。
结论与曹颙想的一样,偶感风寒。
太医给开了发汗补气的方子,留下医嘱,叫好生进补。
不过从里屋出来,背着曹颙时,太医却对初瑜多说了两句,说曹颙这病表上看是外感风邪所致,可内里却是心火郁结,少眠浅睡有干系,请初瑜好生开解。
丈夫性子老成,寻常烦恼也不会着急上火。
要说丈夫心情不好,就是上回幼子与婆母先后染疾,再有就是官场上那个外放传言。
初瑜晓得丈夫纯孝,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好生孝顺侍候婆母,省得婆母生病,丈夫着急;另外,心里又将引起口舌官司的伊都立骂了又骂。
曹颙不知太医多说了这两句,见妻子婉言劝自己多宽心,还觉得迷糊。只是他没有多想,还以为自己最近情绪不高,落在妻子眼中所致。
吃了药,又睡了一觉,再醒来时,已经是未正(下午两点)。
曹颙觉得气闷,便穿了夹衣,在院子里遛弯。
院中的梧桐叶,已经枯黄,秋风吹过。飘飘悠悠地落下两片树叶。他使人拿了把椅子,在廊下坐下,倍感无聊。
初瑜见状,拿了件氅衣,亲手给他披上。
曹颙抬起头,轻声道:“要是跟着我离开京城,外放几年,会不会觉得闷?”
初瑜听了,面上却是一紧,道:“老爷真要外放?我能跟去么,府里怎么办?”
曹颙笑道:“自然要跟着去,正好借机出京散散心,老待着京城,委实是叫人气闷。”
夫妻两个正说着话,就见院门口进来小丫鬟,是二门上当差的,庆大爷过来探病,管家使人请示老爷见不见客。
曹颙本没什么,更不要说来的是永庆,便起身去前院见客。
前院客厅,永庆坐在椅子上。皱着眉头,带了几分担忧。
见曹颙亲自出来见客,永庆有些意外,起身道:“既是不舒坦,怎么还出来?又不是旁人,我只是不放心。想要知道个准信,问一问你的病怎样,才多留了一会儿。”
曹颙笑着摆摆手,道:“不过是节气变幻,有些着凉,趁机偷个懒。”
宾主从新落座,永庆才道明来意。
这家伙,显然是后知后觉。
昨晚的酒吃的痛快,今早起来,他才觉得不对。
曹颙连半天也等不得,先是使人去他们候着,随后又亲至,绝不会只为给他接风。
“永庆,不要再去西北,这次走动走动,谋个京缺!”曹颙见他相问,便不再隐瞒,将西北危局与十四福晋之薨说与他听。
永庆听得怔住,过了半响,方问道:“西北清洗?那岳军门那边……”
曹颙去过西北,晓得永庆与岳钟琪有私交。说起来,岳钟琪算是永庆的伯乐。没有他的赏识,就没有永庆在西北的建功立业。
虽说朝廷搞赏平叛功臣时,永庆并不在其中,可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岳钟琪的感激之情。
“他应没事儿,西北总要有接替年羹尧之人。”曹颙道。
岳钟琪现下就已经封公。而后会接替年羹尧镇守西北,前途大好。
永庆闻言,仍是皱眉道:“我不过是大将军麾下,都要担心受牵连;岳军门是大将军义子,岂能幸免?”
曹颙正吃茶,听了永庆的话,一口气没上来,呛得嗓子眼儿疼。
他撂下茶盏,咳了两声,清了清嗓子,道:“义子?今年认的?”
怨不得他诧异,这岳钟琪与年羹尧不过相差八、九岁,要是换帖为兄弟还差不多,这义父子则有些滑稽。
永庆点头道:“六月里认的,虽没有大肆宣扬,可在西北也不是秘事。”
卓颐思量一番,道:“应不碍事,岳公是两次平叛功臣,实打实的军功,大节不亏,朝廷总会留几分体面。”
永庆闻言,沉默半晌,方道:“孚若。若是皇上真因十四爷厌弃完颜家,我留着京城,还不若去西北。等过了这几年,十四爷的影响渐消,我再回京也不迟。”
曹颙听了,叹了口气,道:“要是不想嫂夫人二哥跟着担心,还是早做打算的好……皇上那边。怕是已将你……臣单子上,你的名字,皇上御笔勾去。你早点与西北脱干系,也少一分风险。要是觉得京里闷,过两年再谋外任……”
见曹颙苦口婆心相劝,永庆将心中那份侥幸抛到脑后,点头道:“既是如此,就听孚若的……”
曹颙见他听劝,心中松了口气,关于十四福晋薨逝之事,又告诫两句。无非是让他先不要外传,等到侍郎府发了讣告再致哀,省得节外生枝”
转眼,进了十月。
烧灶,换棉衣,衙门里的差事也繁多起来。
今年在山东与河南全境推行苞谷,加上年景尚可,使得地方上有积粮。除了官仓得到一定填补外,地方乡伸手中也有不少余粮。
因此,河南巡抚石文掉、山东巡抚陈世绾借着进京陛见这当口,就提出积贮备荒事,既除了官仓,另在地方建社仓。
这社仓,由地方乡仲捐粮,等到荒年,百姓可从此处贷粮。
至于捐乡仲捐的多的,可以给顶戴。
因此事,干系到户部与吏部,皇上就下旨,命两个巡抚与两部合议,商定个章程出来。
虽说两位巡抚有爱民之心,可要是处置不当,容易生弊端。
何处收储,如何禁止苛派,何人司出纳,何时放贷收纳,一条条地议下来。
要说这些章程,并不难制定,皇上要是将差事指给哪个衙门或是哪个人,怕是半天功夫就整理出来。
可这跨了衙门,出面的是两个地方大员,还有户部与吏部两位侍郎,这效率反而大大降低。因为他们晓得。这社仓之事,已经不是一省一地之事。
既牵扯进来,要是不经心,日后出了砒漏,他们也要担干系。
足足议了两天,才酌议出六条来,其中四条防人祸,防的最多的就是州县官府。
防官府以社仓之名,苛派滋扰百姓;防官家选人不当,出纳不清;防官家许用民间小斗,损民肥私;防州县官干预出纳。
这社仓六条递到御前,雍正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倒不是觉得这几人不用心,而是从这一条条中看出来,地方官仓已经废了。
他继位前,执掌户部十数年,自是晓得官仓弊端,只是没想到情况会坏成这个样子,连巡抚大员都不敢去碰此事,另辟蹊径解决积贮备荒事。
“早该想到会这样。六十一年,奉皇阿玛旨意,去彻查通州京仓,查出来一堆蛀虫。京仓尚且如此,更不要地方官仓。这两年事多,竟是忘了此事,这回不能再放任那些硕鼠。十三弟,朕想要彻查天下粮仓。十三弟有什么好的人选举荐?。他撂下折子,对十三阿哥说道。
十三阿哥闻言,不由心中苦笑。这地方官仓是个火药桶,牵扯到方方面面,岂是一般官员能担待的?像石文掉、陈世绾那样的一省父母都要避开此事,可见这其中的水有多深。
这个时候举荐人接差事,不是坑人么?
“皇上,官仓牵扯事多,还是臣弟接受此事吧!”十三阿哥俯身道。
雍正沉吟片刻,道:“要查官仓,总要出京,十三弟是联的左膀右臂,联是离不了的,十三弟可统领此事,再寻一人给十三弟打下手。”
十三阿哥闻言,心中在揣测皇上看中的倒霉蛋是哪个,口中已是应道:“皇上说的正是,是臣弟疏忽了。”
想到令人头痛的官仓,雍正对这份社仓六条的帖子,也失了兴致。
要是地方蛀虫不清理,就算建起社仓,也不过是第二处官仓,等着那些官老鼠来分食。
他坐在书案后,拿起毛笔,做了朱批:社仓之事,于山东、河南先行数州县行,等二、三年后,著有成效,再广行其法。
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曹颙意外。
通过这两日合议,他同石、陈两个巡抚倒是熟了不少。前者出身满洲勋贵,后者是礼部尚书之子,两人都是科举晋身。
说起来,两人与曹颙都有旧。
石文掉是已故废太子妃石氏叔父,他有位兄长曾任户部侍郎。刚好是曹颙当年任户部郎中时的上司。
这陈世绾,这就是海宁陈家的那位陈阁老,如今正值盛年,原本丁忧,年初方起复。他父亲陈忧致仕前任礼部尚书,是曹寅任侍郎时的上司。
ta共获得: 评分共:0 条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ail007
粉丝:65607金币:3541威望:162348注册时间:20120104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120706 09:18 只看该作者
409
这次进京陛见的督抚中,有不少要调转的,但是并不包括这两位。有此可见,这两个前程大好。
为了官场上多份人脉,曹颙与之相交时,也热络几分。
他与二人交结,并非图眼前,不过是放个长线。
不想,没几日,圣旨下,众人关系就有了变化。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封疆
十月初五,圣旨下,户部侍郎曹颙为直隶总督兼巡抚事,原直隶巡抚李维钧调户部侍郎
这道圣旨,不仅使得朝野震惊,连曹颙都颇为意外。
湖广总督杨宗仁这一年之中,受了几次申斥,这次他就在奉旨陛见之列。曹颙先前谋的,就是湖广总督缺。
说起来,两广总督现下也空着,可是前些日子年希尧以巡抚署广东总督事,曹颙不耐烦插一脚,又觉得两广有些远,就盯上湖广。
直隶总督,辖直隶、山东、河南诸省,天下疆臣之首。
曹颙随着传旨的内侍,去养心殿陛见时,还觉得迷迷糊糊,如坠梦中。
他实没想到,自己会到这个位置。御前对答时,他都失去平素的馈定,带了几分僵硬与忐忑。
雍正坐在几案后,看着这样的曹颙,板着脸交代了几句,无非是总督好地方,将“摊丁入亩”推行下去,配合怡亲王,管理好北河道等事务。
曹颙一一领旨,才从御前退了下来。
直出了养心殿,他才松了口气,隐隐地透出欢喜来。直隶总督官署早年治下在大名府,后来迁保定府。
直隶总督衙门曾降级为直隶巡抚衙门,所以现下保定府的直隶巡抚衙门,也是直隶总督署。
保定府离京城不足三百里,既能出京透透气,又不用离京太远,真是个外放的好地界。
至于“摊丁入亩”他只需“曹规萧随”即可;疏通清理北河道之事,是利国利民之事,跟在十三爷后头当差便是。
美中不足的是,直隶因为宿卫京畿,直隶总督不常设,即便有实技,能长期任职的也少,不像其他督抚,要是差事做的不差,连任一、两任也是有的。而且,做完直隶总督后,再任其他总督,就是降职。
曹颙的外任经历,当止步直隶。
“总是好事!” 曹颙低声自语,心中已经盘算着上任事宜。
地方官与京官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幕僚的应用。六部堂官,衙门有书吏与笔帖式,并不倚重师爷。
地方官却是不同,执掌一方,需要处理的事务繁杂,正需要大量的幕僚来协理政务。
刚出宫门,迎头就碰上伊都立。
他满脸欢喜,走路都显得轻快,见到曹颙,脸上更是乐开花,道:“天下疆臣之首,真是恭喜孚若 !”曹颙止步,道:“曹颙亦恭喜大人,心愿得偿 !”
同曹颙迁总督一起下旨的,还有兵部侍郎伊都立迁山西巡抚的旨意。只是,皇上传召二人陛见的时间有先有后,这才在宫门口碰到。
伊都立笑着冲北抱了抱拳,道:“都是皇上恩典,我等唯有勤勉当差,方能回报浩荡天恩。”
因宫门前,人多眼杂,伊都立又要进宫陛见,两人说了两句「便就此散去。
在下月赴任前,户部的差事,曹颙还得担着。因此,从宫里出来后,他便回了户部。
六部消息最是灵通,不过半日功夫,户部上下均已知晓曹颙外迁的消息。
虽说侍郎与总督同为正二品,但是一个是副京堂,一个是封疆大吏,名为“迁转”实际上“高升”,所以,自打曹颙进了户部大门,就收获了一路的“恭喜”声。
到了他的办公处,几位他属下的堂主事,更是都凑上前来,那满脸的喜庆,就如同高升的是他们一般。
官场上,讲究“提挈”,曹颙是个不错的上峰,不贪属下之功,这几年与大家相处的也不错。
现下他虽外放,可明眼人都明白,这位大人前程似锦,总有一日要转回六部做正堂的,自是越发抱紧他的大腿。
说起来,曹颙外放,最欢喜的,除了他自己,就是蒋坚。
他地方师爷出身,拘在六部,帮曹颙处理了几年文书,也是不容易,可是就如曹颙对这高官显位心怀惶恐,蒋坚也带了几分不安。
从户部落衙后,众人骑马而归,蒋坚就对曹颙提及幕僚事。
这次外放,同曹颙当年外放道台不同。
他当年外放做守道时,礼聘四名师爷,就已经够用。如今主政一方,以总督兼巡抚事,只书吏这块,就需要二十到四十人。这是个庞大的幕僚人数,曹府现下只有一个蒋坚,如何能成事?
“大人,学生早年处理的地州县事,督抚衙门,是另一番格局,恐怕学生无法胜任,耽搁了大人差事,还当再聘大贤方好。”蒋坚道。
曹颙笑着摆摆手,道:“非磷不要着急,要万寿节后方赴任,还有二十多天,到时不会缺了人手,说不定就要由着咱们挑。”
上一次任外官时,幕僚之事是曹寅替他操心,是曹家主动礼聘的;如今督抚一方,跃居高位,亲朋故旧都看着,还不知要荐多少人手过来,压根就不需要自家操心。蒋坚见曹颙心中有数,便不再多说,神色中依是带了 几分兴奋。
到了曹府,还没下马,就见大管家曹元带了众多管事,在门口相迎。看到曹颙回来,众人齐声恭贺。
曹颙翻身下马,将马缰交到小厮手中,看了曹元一眼道:“有人来过了?”
曹元躬身道:“回老爷话,从中午开始,就有不少人送了贺帖。”说着,他从小厮手中接过一叠名帖,双手送到曹颙面前。曹颙接过,随手翻了翻,有认识的,还有不认识的,消息倒是灵通。
进了二门,管事婆子口中也是不住嘴的恭喜。
兰院上房,除了李氏婆媳,天佑、恒生、左住、左成、长生也在。见曹颙回来,孩子们都起身请了安。李氏将曹颙叫到炕边,看着儿子,满是欣慰道:“我儿大才,光耀曹家门楣,明日可以开堂祭祖!”
曹家从曹颙五世祖锡远公归清朝后,曾祖振彦公官至道台、祖父玺公与父亲曹寅官至侍郎,曹颙这个新出炉的直隶总督,成为曹家首位疆臣。
曹颙道:“不过是侥幸,跃居显位,儿亦惶恐,不敢在祖宗面前轻狂。唯一欢喜的是,能奉老太太出京透透气,省得久居京城,待着气闷。
李氏听了,眼睛一亮,又带了 几分犹疑道:“府里总要留人,媳妇是要随着你去的,我还是留在府里……”
想着这怕是自己唯一的外放机会,曹颙还是决定带母亲出去转转:“府里的事,老太太就放心吧,要下个月才出京赴任,儿子总会处理妥当。”
李氏虽还迟疑,但见儿子兴致正高,不愿扫他的兴致,便笑着听了,不再说话。
初瑜早就听丈夫提及外放之事,如今终于有了结果,也替丈夫高兴。另外,同其他地方比起来,直隶总督离京城最近,这就是喜上加喜了。可是,孩子们大了,不像过去那样,便宜随父母出行。天佑要上旗学,恒生要进宫伴读,都不好离京。
长子才十三,要是老太太与自己都出京……初瑜的心一紧,看着丈夫,又看看孩子们,心慢慢地沉了下去……
天佑没有说话,只是看了看恒生。
恒生站起身来,道:“父亲,儿子想要辞去伴读,侍奉父亲左右。一句话说完,满屋皆惊。
皇子伴读,这是官宦子弟的体面。更不要说他侍候的皇子,是最有希望登储位的弘历阿哥。
即便身为次子,又是抱养的,不能承继父祖爵位,可他只要紧着弘历阿哥这边,未来的成就,未必会在长兄天佑下。现下,他却说要辞去伴读。
曹颙看了他一眼,道:“我是去当差,又不是七老八十去荣养,哪里缺人侍候?别扯大旗,是不是上书房里遇到什么难处,被人欺负了?”
听他这么说,众人都带了担心,望向恒生。
恒生“嘿嘿”笑了两声道:“父亲,没人欺负儿子,是儿子不耐烦早起,想要跟着父亲出去长长见识。”
曹颙见他不说实话,晓得这其中另有隐情,不愿众人跟着担心,就放下此话不提,问了问左住与左成功课上的事。他们兄弟两个,听说义父要出京,眼里也露了渴盼。
可是他们也知道,随去希望渺茫,顺天府官学,可不像八旗官学那样松散,想要请长假,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他们渐长,知羞知耻,虽说知道义父身居高位,对他们又爱护有加,可也不愿成为不学无术的废人,赖义父费心。
曹颙是看着他们长大的,那里不明白他们的心思,道:“即便不为了功名,也要知书识礼。虽也想要带你们去,可是学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耽搁不得。无需心急,等你们成丁后,要是不耐烦再念书,我再安排你们出去历练也不迟。”即便他不外放,还有曹颂、曹项兄弟两个,子弟历练总能找到地方。
左住、左成起身应了,曹颙看了看左住,想起一事,道:“你岳父明年进京,你这做女婿的,这半年要努努力,别让你岳父小瞧了去。
左住红着脸,唯唯称是。
屋子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曹颙陪着李氏又说了两句话,便同初瑜回了梧桐苑,走前看了恒生一眼。回到梧桐苑,更衣梳洗,初瑜使人传了饭。
没等夫妻两个动筷子,就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而后丫鬟乐春进来禀道:“老爷、太太,大爷、二爷来了……”
“这两个小子,不知倒腾什么!”曹颙对妻子抱怨一句,吩咐传他们进来。
“这么着急,连晚饭也不等不得了?”见他们毛毛躁躁,没有往日的稳重,曹颙哼了一声,道:“有什么,用了晚饭再说。”
初瑜在旁,已经使人给他们兄弟预备碗筷。
一家四口,用罢晚饭,丫鬟都退下去,天佑方道:“父亲别怪二弟自作主张,都是儿子出的主意。宫里最近动静不对,二弟担心,同儿子说了,儿子就想着二弟能早日抽身也好。”
自打年羹充进京这几日,上书房里的气氛就很诡异。早先围着弘历、弘昼兄弟打转转的,现下都失了往日热络,巴不得敬而远之。
恒生性子向来爽快,接人待物又大气,虽不是散财童子,可是送这个一个小玩意儿,送那个一个小物件也是常有的,所以消息还算灵通。
原来,从宫里传出消息,说是年羹尧这回进京,得到如此殊荣,是因为皇上有立储之意,才厚待皇子外家。
这“储”自然就是年 贵妃所出的福惠阿哥。
如此,早先被视为储位人选的四阿哥,就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忌讳人物。
曹颙听了直皱眉,看着恒生道:“就为了这流言蜚语,你便想学着旁人,与四阿哥划清界限? 你已经十二岁,已经不算小,就没有自己的判断?”
要是恒生是旁的皇子的伴读,能晓得趋吉避凶,曹颙要赞上几句的;可他是未来皇帝的伴读,曹颙还是希望他能与弘历多处些交情。
恒生黯然道:“儿子不想学旁人,做趋炎附势的小人……可更不敢因自己的缘故,将家族拖入夺储漩涡……两害权益取其轻,与其使得家族受累,儿子只能做小人……”
曹颙摇头道:“有畏惧心是好事,但是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是京城真有大变,我早就得了消息,还轮的着你们心急?”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早年,我也在上书房做过伴读,因此得以与你们十六叔姥爷相交,引为知己。你能成为四阿哥伴读,也是缘分。即便不能视他为主,也要视之为尊,维护他的体面,是你身为伴读应有之义,岂可在这个时候忘了道义?”
恒生被说得满脸通红,羞惭不已。
曹颙怕将他教迂了,神色稍缓,温言道:“你还年少,无需思虑大多,只按道义行事便是。上面还有我这当老子的,要是到了与家族有碍之事,我会同你说知。”
恒生使劲地点了点头,脸上也生出欢喜来。
天佑听 了父亲这一番话,也跟着低下头,只觉得自己妄作小人。
曹颙望向长子,怕他心灰,道:“你能为弟弟出谋划策,拾遗补缺是好事,可要记得,可以存私心,但人前行事要磊落,不能留话柄与人。不说旁的,就说恒生此事,要是真按照你所说的,固然可以使得家族避开立储风波,可说不定就要结怨四阿哥,落到皇上眼中,曹家也未必落好。”
天佑听得糊涂,道:“无风不起浪,要是传言是真,二弟还为四阿哥伴读的话,那家中……”
曹颙笑笑,道:“恒生对四阿哥荣辱不弃,是为义;我恪守臣子本分,不掺合夺储事,是为忠。忠义并不机悖,何以将你们兄弟为难至此……”
撒花,终于要出京了,嘎嘎……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荐人
在父亲隐悔的教导下,天佑终于明白,自己之前给弟弟出的主意,实是稚嫩了些。
兄弟二人带着对父亲的敬仰,离开了梧桐苑。同时,恒生也歇了辞伴读随侍父亲左右的想法。 至于天佑,则是打一开始就晓得,去保定府没有他的份。
若是祖母在家还好,自己还有一分希望,能随侍父亲左右;父亲既要奉祖母出京,那看家的只能是他这个长子。
不过,他心中没有丝毫埋怨,反而想着能为父母分忧也是好事,很有长子的自觉。
不想,曹颙没有提留他看家之事,反而对恒生道:“我十六岁离开长辈,进京当差;如今你比我那时还小,我想将这诸多家务交代给你,是不是太勉强了?若是觉得吃力,就托你五叔照应。”
恒生闻言,顿时鼓起勇气,拍着小胸脯,道:“当年父亲是独身进京,身边并无长辈看顾,还撑起一府;现下,与叔叔们隔府而居,儿子不过是代父看家,有什么吃力的?”
曹颙见他有担当,自是满意地赞了两句。
天佑在旁,却是听得傻了,过了宁响,方喃喃道:“父亲留二弟看家,那儿子……”
曹颙道:“我虽不需要人侍奉,可既是老太太与太太都要随我过去,身边总要有人打理照看。你二弟脱不开身,正需要你这当长子的多尽孝,难道你不愿意?”
不是他偏心,而是觉得长子处事还大通达,想要带他在身边多教导一番,也怕单独留他在京,被人引诱学坏;恒生每日在宫里,接触的人有限,反而令人更放心些。
天佑喜出望外,哪里还有不愿意的,小脑子跟摇拨浪玫似的,道:“没有,没有,儿子愿意……”
世人都说严父慈母,但是曹颙也不忌学《红楼梦》里的政老一般,见了儿子就吹鼻子瞪眼,喝骂几声才觉得舒坦,该夸的时候,还要夸上几句。
他这边教子,初瑜旁观,不好插嘴。
等儿子们出去,初瑜还是不放心,道:“爷,恒生才十二……”
“转年不就十三了么?”曹颙道:“又不是马上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2部分阅读
欲望文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2部分阅读
是没有接的话,只是也带了几分抱怨。
曹颙已到跟前,刚好听到这两句,心里直抽抽。
“西北王都出来,伊都立这张嘴,是不是太肆无忌惮了?早年他嘴码字皮是皮,却是官卑权无人关注。如今已经是京堂,就是容易埋祸。
幸好年羹尧如秋后的蚂非,蹦醚不了两天,否则就凭伊都立这一句话,就要结下仇怨。
这会儿功夫,伊都立与李卫已是见着曹颙,都收了话,与之招呼起来。
寒暄过后,曹颙才晓得,在一复钟前,有礼部官员懈旨而来,王公以下官员要跪迎,伊都立与李卫两个正因此愤愤不已。
保定府之事,尚未传到京城,曹颙听了这“跪迎”旨意,只觉得天雷阵阵。
怨不得伊都立说出“西北王”这样的话,这份体面不是臣子能享的,已经是亲王、郡王的待遇。
只是雍正愿意加恩年羹尧,曹颙可不愿当磕头虫。
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来,摸了摸肚子,皱着眉向两人告了个罪,要寻僻静地方“方便”。
“要是不舒坦,孚若请假先回去歇着?”伊都立见他如此,带了几分关切。
曹颙摇摇头,道:“不至于,只是夜里着了凉,肚子有些不舒坦”
没等伊都立再开口,便听李卫道:“正好我也要解手,便随大人同去。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二章为臣难
进了林中。避开众人视线,曹颙的手从肚子上放下。
李卫见状,笑道:“看来大人同我一个心思,不耐烦给年羹尧下跪,来个尿遁
两人相熟,现下又无外人,曹颙也没什么掩饰的,道:“好好的,怎么又节外生枝,加了跪迎这一出?”
“大人方才不在,所以没听到八卦。听说年羹尧三日前保定府就来了这么一出,让郊迎的官员跪迎。许是皇上要全他体面,在京里也作此安排。”李卫说道。
曹颙听了,很是无语。
年羹尧在西北的倨傲与强势,是他亲眼所见,京里的传言也是五花八门,可那毕竟是在西北,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如今进了直隶,天子脚下,年羹尧还来这么一出,只能说是自己寻死。
两人成心拖过“跪迎”的点,又想要看这出戏,便顺着山脚,往半腰上走。
时已深秋,林中已经便染秋色,添了几分萧瑟。
曹颙与李卫行了好一会儿,寻一处视野开阔的树下站定。
“为人臣者,实是不易。直到今日,李卫方明白大人这些年为何藏拙,不像旁人那样妄图高位。”看着山下官道上接驾的王公大臣,李卫长吁了口气,道:“功成名就易,善始善终难。”
见李卫感触颇深,曹颙转过头,看着他道:“又玠青云可待,昔日成就未必在年羹尧之下,还要记得今日此景,以此为鉴方好。”
李卫神情有些恍然,喃喃道:“何以至此,留三分余地不好么?今日这一跪,就要送掉年莫尧半条命。不管他性子如何桀骜,皇榜进士是真,抚四川是真。平叛西北是真。就算有过,即便功过不能相抵,亦是罪不至死
虽说两年的功夫,使得他从正五品郎中。升到从二品布政使,可李卫得以青云直上,不在于对朝局的掌握与帝心揣摩,而是勤勉当差。
对于朝廷风云,帝王权谋,他看着都是雾里看花。就像今日,他不知道,为何皇上会选择“捧杀”一个功臣。
虽说他小小李卫,与权势赫赫的年大将军,不是一个份量,却仍是生出物伤己类之感,让人心生惶恐。
年羹尧是皇上的门下奴才,他李卫也是皇上的门下奴才。年羹尧被视为心腹,他李卫也是被皇上视为“私臣”。
“年羹尧总督四川、甘陕三省,抚远大将军又节制云贵兵事,这加起来就是五省之地。外加上年羹尧使人入江南官场、直隶官场。他若不死,皇上岂能心安?。曹颙淡淡地说道。
李卫这两年就在云南,自是晓得年羹尧对西南的影响力,可是仍是皱眉道:“节制云贵兵马,不是皇上下旨么?不过是为了青海事。省得兵马与后勤拖沓,耽搁战事,才归由年羹尧节制”直隶与江南官场,确实有许多西北官补缺,即便其中有年羹尧举荐之人,用不用还不是皇上说了算”皇上若是不愿意,开始不这样捧着年羹尧,不就好了,转这样一圈做什么?”
曹颙听了,如醒糊灌顶一般,脑子里一下子清明起来。因后世说起雍正,都说是“喜怒无常寡恩刻薄”其中固然有被侵害利益的士人阶层的诋毁。可也不是空|岤来风。
这使得曹颙从第一次见到雍正起,便倍加小心,即便晓得他终成大宝,也没有往跟前凑合,就是怕了他的“喜怒无常”。
可要是真是“喜怒无常”的随性之人,又怎么能在康熙朝众多皇子博弈后荣登大宝?
早年就觉得雍正对年羹尧的荣宠不对劲,已经超过君臣情分,即便有外戚的缘故,也还是觉得有些过了。
现下听了李卫这一番话,曹颙才反应过来。
从登基开始,雍正面上对年羹尧一步步加恩,落在旁人眼中。是年羹尧的权势越来越大。实际上,当众人都盯着年羹尧权势诣天时,后头是皇上梳理了西北、西南,紧接着又借着提拔年莫尧旧部的名义,梳理了江南与直隶官场。
看上去,年羹尧的权势,已经影响大清十三省中的九省之地,实际上是新皇行雷霆手段,将九省之地的官员换了大半。
即便地方官对调动有所不满,毕竟他们多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扯着“忠君爱国”的遮羞布,没有几个会直接怨恨到雍正身上,迁怒之下,所有的积怨自然都指向年羹尧。
而后,雍正再处理年羹尧,不仅能震慑天下,还能化解百官怨愤,使得他们归心,”
这会儿功夫,远处已经传来马蹄声响,扬起阵阵烟尘。
等着郊迎的王公大臣,也都看到远处来人,移动列队,相伴的,还有礼乐声。
“来了……”李卫低声道。
曹颙没有接话,只是眯着眼睛,眺望远方,心里已是打定主意,待见到永庆,无论如何也要将他留在京中,早日从混水中脱身。
数百将士,皆是骑马而行,看起来颇有气势。
随着这些人渐渐由远及近,郊迎这些人已经分成两拨,宗室王公都下马出轿,站在众人之前;文武大臣,则是列队于众王公之后。
虽说隔得远,可曹颙与李卫仍是看得清清楚楚。
离王公大臣十几丈远,那些将士就止住脚步,而后为首之人,策马慢慢行向郊迎众人。
原本站在王公后的文武大臣,身子都挨了半截。看来,骑马上前那人,就是这次郊迎的正主年羹尧。
按说这个时候,年羹尧当下马,除了面向宫城叩谢皇恩,还要假模假样地谦逊几句。
可年羹尧却没有下马的意思,仍是骑在马上,停在众人跟前。至于开没开口说话,曹颙与李卫实是隔得远,就不得而知。
须臾功夫,东羹尧就调转马缰,重新回到将士中。
而后。等他再策马出来时,身后跟了十几个将士。剩下将士,按照规矩,是不能进城的,只能安置在丰台大营或是南苑大营。
看罢这出“郊迎。情景剧,曹颙与李卫早先对年羹尧生出的那点同情心都烟消云散。
“这也太狂了。马上受百官礼不说,见了这些王爷,仍是不下马。”李卫膛目结舌道。
曹颙想了想,道:“许是故意的,到了这一步,要是他对宗室太恭敬,未必落好。
好戏落幕,两人从山腰下来,走出林子时,王公大臣与年羹尧等人,已经身影渐远。
李卫与曹颙的小厮牵马在官道边等着,已经是满脸急色。旁边还有伊都立与他的随从。
见他们两个出来,众人牵马迎了上来。
伊都立的视线在曹颙身上打了好几个转,确定他还是囫囵个儿,半点不缺,才松了口气,道:“去了这许久。怪唬人的,再不出来。我就要进去寻孚若去了。”
看到他担心,曹颙倒是有些不好意思,道:“往林子多走了几步,就有些转向,耽搁了功夫。”
伊都立不疑有他,道:“出来就好,这么多人跪着,又不缺一个两个。”
郊迎的差事完了,曹颙、伊都立还要回户部当值,李卫却是休假中,等着吏部的消息。因此,进城以后,李卫便先行一步家去,剩下二人,则是去了六部。
回到户部,曹颙便看到方才郊迎的两位尚书下马车。
因参加郊迎的官员太多,他们两人倒是没留意曹颙曾消失一阵子,打了声招呼,进了户部衙门。
曹颙缓行一步,吩咐随行的张义,让他往永庆家走一遭。
若是永庆陛见后直接回家,曹颙落衙后便过去;要是永庆陛见后,出城归军中,就叫他过后有时间往曹府走一遭。
将到落衙时分,张义回来复命,永庆已经从宫里出来,正在家中等曹颙过去。
曹颙听了,就带了几分急切,将手头的差事交代下去,出了衙门前往永庆家。
永庆家的管家七斤,见曹颙来了,忙迎了上来,殷勤往院子里带:“方才我们爷还使人问了一遭,赶巧曹爷就到了。我们爷先去看了老太太,二爷跟着来了,正在厅上同我们爷说话
这几年永庆不在,曹家对这边宅子颇为看顾,逢年过节都是初瑜打发人过来送礼,偶尔还接庆大奶奶母子过府做客。
七斤也是常去曹府的,感念曹颙对自己主子的照拂,也就多了几分热络。
转过影壁,就听到客厅里传来永庆兄弟的笑声。
曹颙去年往西北办差,见过永庆;永胜这边,却是与兄长好几年没见了。
曹颙脚步有些踌躇,自己实是太沉不住气,就算要劝永庆,也不差这一天半天。
“爷,二爷,曹爷到了”七斤的声音里透着欢快。
永庆与永胜正叙别情,听到动静,都从厅上迎了出来。
“孚若。”永庆笑着同他见过。
永胜亦随之见过曹颙,看到曹颙胸前的蜜蜡朝珠,不由多看了两眼:“曹兄也郊迎去了?方才我问大哥,大哥却说没看到曹兄。”
听了这话,永庆也望向曹颙。
曹颙讪笑道:“人有三急,刚好那功夫去了林子中。”
养心殿中,雍正坐在龙案后,脸色铁青一片,恨恨道:“联真是长见识了,在联的面前,大喇喇入座,眼中还有朕这个皇帝么?。
十三阿哥躬身站在案前,听了这话,心中一激灵;十六阿哥站在十三阿哥身后,低眉顺眼,心中却是腹诽,那是皇上众目睽睽之下。金口玉言赐坐,谁还能违旨不成……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三章社仓
曹颙从永庆家的出来时侯带了几分醉意,劝永庆留京的话,他没说;十四福晋薨了的消息,他也没说。只是陪着心情甚好、兴致颇高的永庆、永胜兄弟,吃了接风酒。
年羹尧这次回京,要等到万寿节后,才返回西北。
曹颙想到此处,便没有破坏气氛。
秋风萧瑟,曹颙醉后有汗。被冷风激得一哆嗦,脑子也有些晕乎乎。
回到家中,他就有些不舒服,喝了碗醒酒汤便安置了。
并是有些着凉,次日一早,曹颙就觉得脑袋昏沉沉的,鼻子不通气。
他便偷得浮生半日闲,使人去衙门里告假。
他觉得自己没事,多睡一觉,发发汗就好了;初瑜却不放心,仍请了太医过来。
结论与曹颙想的一样,偶感风寒。
太医给开了发汗补气的方子,留下医嘱,叫好生进补。
不过从里屋出来,背着曹颙时,太医却对初瑜多说了两句,说曹颙这病表上看是外感风邪所致,可内里却是心火郁结,少眠浅睡有干系,请初瑜好生开解。
丈夫性子老成,寻常烦恼也不会着急上火。
要说丈夫心情不好,就是上回幼子与婆母先后染疾,再有就是官场上那个外放传言。
初瑜晓得丈夫纯孝,心里已经打定主意,好生孝顺侍候婆母,省得婆母生病,丈夫着急;另外,心里又将引起口舌官司的伊都立骂了又骂。
曹颙不知太医多说了这两句,见妻子婉言劝自己多宽心,还觉得迷糊。只是他没有多想,还以为自己最近情绪不高,落在妻子眼中所致。
吃了药,又睡了一觉,再醒来时,已经是未正(下午两点)。
曹颙觉得气闷,便穿了夹衣,在院子里遛弯。
院中的梧桐叶,已经枯黄,秋风吹过。飘飘悠悠地落下两片树叶。他使人拿了把椅子,在廊下坐下,倍感无聊。
初瑜见状,拿了件氅衣,亲手给他披上。
曹颙抬起头,轻声道:“要是跟着我离开京城,外放几年,会不会觉得闷?”
初瑜听了,面上却是一紧,道:“老爷真要外放?我能跟去么,府里怎么办?”
曹颙笑道:“自然要跟着去,正好借机出京散散心,老待着京城,委实是叫人气闷。”
夫妻两个正说着话,就见院门口进来小丫鬟,是二门上当差的,庆大爷过来探病,管家使人请示老爷见不见客。
曹颙本没什么,更不要说来的是永庆,便起身去前院见客。
前院客厅,永庆坐在椅子上。皱着眉头,带了几分担忧。
见曹颙亲自出来见客,永庆有些意外,起身道:“既是不舒坦,怎么还出来?又不是旁人,我只是不放心。想要知道个准信,问一问你的病怎样,才多留了一会儿。”
曹颙笑着摆摆手,道:“不过是节气变幻,有些着凉,趁机偷个懒。”
宾主从新落座,永庆才道明来意。
这家伙,显然是后知后觉。
昨晚的酒吃的痛快,今早起来,他才觉得不对。
曹颙连半天也等不得,先是使人去他们候着,随后又亲至,绝不会只为给他接风。
“永庆,不要再去西北,这次走动走动,谋个京缺!”曹颙见他相问,便不再隐瞒,将西北危局与十四福晋之薨说与他听。
永庆听得怔住,过了半响,方问道:“西北清洗?那岳军门那边……”
曹颙去过西北,晓得永庆与岳钟琪有私交。说起来,岳钟琪算是永庆的伯乐。没有他的赏识,就没有永庆在西北的建功立业。
虽说朝廷搞赏平叛功臣时,永庆并不在其中,可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岳钟琪的感激之情。
“他应没事儿,西北总要有接替年羹尧之人。”曹颙道。
岳钟琪现下就已经封公。而后会接替年羹尧镇守西北,前途大好。
永庆闻言,仍是皱眉道:“我不过是大将军麾下,都要担心受牵连;岳军门是大将军义子,岂能幸免?”
曹颙正吃茶,听了永庆的话,一口气没上来,呛得嗓子眼儿疼。
他撂下茶盏,咳了两声,清了清嗓子,道:“义子?今年认的?”
怨不得他诧异,这岳钟琪与年羹尧不过相差八、九岁,要是换帖为兄弟还差不多,这义父子则有些滑稽。
永庆点头道:“六月里认的,虽没有大肆宣扬,可在西北也不是秘事。”
卓颐思量一番,道:“应不碍事,岳公是两次平叛功臣,实打实的军功,大节不亏,朝廷总会留几分体面。”
永庆闻言,沉默半晌,方道:“孚若。若是皇上真因十四爷厌弃完颜家,我留着京城,还不若去西北。等过了这几年,十四爷的影响渐消,我再回京也不迟。”
曹颙听了,叹了口气,道:“要是不想嫂夫人二哥跟着担心,还是早做打算的好……皇上那边。怕是已将你……臣单子上,你的名字,皇上御笔勾去。你早点与西北脱干系,也少一分风险。要是觉得京里闷,过两年再谋外任……”
见曹颙苦口婆心相劝,永庆将心中那份侥幸抛到脑后,点头道:“既是如此,就听孚若的……”
曹颙见他听劝,心中松了口气,关于十四福晋薨逝之事,又告诫两句。无非是让他先不要外传,等到侍郎府发了讣告再致哀,省得节外生枝”
转眼,进了十月。
烧灶,换棉衣,衙门里的差事也繁多起来。
今年在山东与河南全境推行苞谷,加上年景尚可,使得地方上有积粮。除了官仓得到一定填补外,地方乡伸手中也有不少余粮。
因此,河南巡抚石文掉、山东巡抚陈世绾借着进京陛见这当口,就提出积贮备荒事,既除了官仓,另在地方建社仓。
这社仓,由地方乡仲捐粮,等到荒年,百姓可从此处贷粮。
至于捐乡仲捐的多的,可以给顶戴。
因此事,干系到户部与吏部,皇上就下旨,命两个巡抚与两部合议,商定个章程出来。
虽说两位巡抚有爱民之心,可要是处置不当,容易生弊端。
何处收储,如何禁止苛派,何人司出纳,何时放贷收纳,一条条地议下来。
要说这些章程,并不难制定,皇上要是将差事指给哪个衙门或是哪个人,怕是半天功夫就整理出来。
可这跨了衙门,出面的是两个地方大员,还有户部与吏部两位侍郎,这效率反而大大降低。因为他们晓得。这社仓之事,已经不是一省一地之事。
既牵扯进来,要是不经心,日后出了砒漏,他们也要担干系。
足足议了两天,才酌议出六条来,其中四条防人祸,防的最多的就是州县官府。
防官府以社仓之名,苛派滋扰百姓;防官家选人不当,出纳不清;防官家许用民间小斗,损民肥私;防州县官干预出纳。
这社仓六条递到御前,雍正的脸一下子就黑了。
倒不是觉得这几人不用心,而是从这一条条中看出来,地方官仓已经废了。
他继位前,执掌户部十数年,自是晓得官仓弊端,只是没想到情况会坏成这个样子,连巡抚大员都不敢去碰此事,另辟蹊径解决积贮备荒事。
“早该想到会这样。六十一年,奉皇阿玛旨意,去彻查通州京仓,查出来一堆蛀虫。京仓尚且如此,更不要地方官仓。这两年事多,竟是忘了此事,这回不能再放任那些硕鼠。十三弟,朕想要彻查天下粮仓。十三弟有什么好的人选举荐?。他撂下折子,对十三阿哥说道。
十三阿哥闻言,不由心中苦笑。这地方官仓是个火药桶,牵扯到方方面面,岂是一般官员能担待的?像石文掉、陈世绾那样的一省父母都要避开此事,可见这其中的水有多深。
这个时候举荐人接差事,不是坑人么?
“皇上,官仓牵扯事多,还是臣弟接受此事吧!”十三阿哥俯身道。
雍正沉吟片刻,道:“要查官仓,总要出京,十三弟是联的左膀右臂,联是离不了的,十三弟可统领此事,再寻一人给十三弟打下手。”
十三阿哥闻言,心中在揣测皇上看中的倒霉蛋是哪个,口中已是应道:“皇上说的正是,是臣弟疏忽了。”
想到令人头痛的官仓,雍正对这份社仓六条的帖子,也失了兴致。
要是地方蛀虫不清理,就算建起社仓,也不过是第二处官仓,等着那些官老鼠来分食。
他坐在书案后,拿起毛笔,做了朱批:社仓之事,于山东、河南先行数州县行,等二、三年后,著有成效,再广行其法。
这个结果,并不出乎曹颙意外。
通过这两日合议,他同石、陈两个巡抚倒是熟了不少。前者出身满洲勋贵,后者是礼部尚书之子,两人都是科举晋身。
说起来,两人与曹颙都有旧。
石文掉是已故废太子妃石氏叔父,他有位兄长曾任户部侍郎。刚好是曹颙当年任户部郎中时的上司。
这陈世绾,这就是海宁陈家的那位陈阁老,如今正值盛年,原本丁忧,年初方起复。他父亲陈忧致仕前任礼部尚书,是曹寅任侍郎时的上司。
ta共获得: 评分共:0 条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sail007
粉丝:65607金币:3541威望:162348注册时间:20120104发私信 关注ta
发表于20120706 09:18 只看该作者
409
这次进京陛见的督抚中,有不少要调转的,但是并不包括这两位。有此可见,这两个前程大好。
为了官场上多份人脉,曹颙与之相交时,也热络几分。
他与二人交结,并非图眼前,不过是放个长线。
不想,没几日,圣旨下,众人关系就有了变化。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封疆
十月初五,圣旨下,户部侍郎曹颙为直隶总督兼巡抚事,原直隶巡抚李维钧调户部侍郎
这道圣旨,不仅使得朝野震惊,连曹颙都颇为意外。
湖广总督杨宗仁这一年之中,受了几次申斥,这次他就在奉旨陛见之列。曹颙先前谋的,就是湖广总督缺。
说起来,两广总督现下也空着,可是前些日子年希尧以巡抚署广东总督事,曹颙不耐烦插一脚,又觉得两广有些远,就盯上湖广。
直隶总督,辖直隶、山东、河南诸省,天下疆臣之首。
曹颙随着传旨的内侍,去养心殿陛见时,还觉得迷迷糊糊,如坠梦中。
他实没想到,自己会到这个位置。御前对答时,他都失去平素的馈定,带了几分僵硬与忐忑。
雍正坐在几案后,看着这样的曹颙,板着脸交代了几句,无非是总督好地方,将“摊丁入亩”推行下去,配合怡亲王,管理好北河道等事务。
曹颙一一领旨,才从御前退了下来。
直出了养心殿,他才松了口气,隐隐地透出欢喜来。直隶总督官署早年治下在大名府,后来迁保定府。
直隶总督衙门曾降级为直隶巡抚衙门,所以现下保定府的直隶巡抚衙门,也是直隶总督署。
保定府离京城不足三百里,既能出京透透气,又不用离京太远,真是个外放的好地界。
至于“摊丁入亩”他只需“曹规萧随”即可;疏通清理北河道之事,是利国利民之事,跟在十三爷后头当差便是。
美中不足的是,直隶因为宿卫京畿,直隶总督不常设,即便有实技,能长期任职的也少,不像其他督抚,要是差事做的不差,连任一、两任也是有的。而且,做完直隶总督后,再任其他总督,就是降职。
曹颙的外任经历,当止步直隶。
“总是好事!” 曹颙低声自语,心中已经盘算着上任事宜。
地方官与京官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幕僚的应用。六部堂官,衙门有书吏与笔帖式,并不倚重师爷。
地方官却是不同,执掌一方,需要处理的事务繁杂,正需要大量的幕僚来协理政务。
刚出宫门,迎头就碰上伊都立。
他满脸欢喜,走路都显得轻快,见到曹颙,脸上更是乐开花,道:“天下疆臣之首,真是恭喜孚若 !”曹颙止步,道:“曹颙亦恭喜大人,心愿得偿 !”
同曹颙迁总督一起下旨的,还有兵部侍郎伊都立迁山西巡抚的旨意。只是,皇上传召二人陛见的时间有先有后,这才在宫门口碰到。
伊都立笑着冲北抱了抱拳,道:“都是皇上恩典,我等唯有勤勉当差,方能回报浩荡天恩。”
因宫门前,人多眼杂,伊都立又要进宫陛见,两人说了两句「便就此散去。
在下月赴任前,户部的差事,曹颙还得担着。因此,从宫里出来后,他便回了户部。
六部消息最是灵通,不过半日功夫,户部上下均已知晓曹颙外迁的消息。
虽说侍郎与总督同为正二品,但是一个是副京堂,一个是封疆大吏,名为“迁转”实际上“高升”,所以,自打曹颙进了户部大门,就收获了一路的“恭喜”声。
到了他的办公处,几位他属下的堂主事,更是都凑上前来,那满脸的喜庆,就如同高升的是他们一般。
官场上,讲究“提挈”,曹颙是个不错的上峰,不贪属下之功,这几年与大家相处的也不错。
现下他虽外放,可明眼人都明白,这位大人前程似锦,总有一日要转回六部做正堂的,自是越发抱紧他的大腿。
说起来,曹颙外放,最欢喜的,除了他自己,就是蒋坚。
他地方师爷出身,拘在六部,帮曹颙处理了几年文书,也是不容易,可是就如曹颙对这高官显位心怀惶恐,蒋坚也带了几分不安。
从户部落衙后,众人骑马而归,蒋坚就对曹颙提及幕僚事。
这次外放,同曹颙当年外放道台不同。
他当年外放做守道时,礼聘四名师爷,就已经够用。如今主政一方,以总督兼巡抚事,只书吏这块,就需要二十到四十人。这是个庞大的幕僚人数,曹府现下只有一个蒋坚,如何能成事?
“大人,学生早年处理的地州县事,督抚衙门,是另一番格局,恐怕学生无法胜任,耽搁了大人差事,还当再聘大贤方好。”蒋坚道。
曹颙笑着摆摆手,道:“非磷不要着急,要万寿节后方赴任,还有二十多天,到时不会缺了人手,说不定就要由着咱们挑。”
上一次任外官时,幕僚之事是曹寅替他操心,是曹家主动礼聘的;如今督抚一方,跃居高位,亲朋故旧都看着,还不知要荐多少人手过来,压根就不需要自家操心。蒋坚见曹颙心中有数,便不再多说,神色中依是带了 几分兴奋。
到了曹府,还没下马,就见大管家曹元带了众多管事,在门口相迎。看到曹颙回来,众人齐声恭贺。
曹颙翻身下马,将马缰交到小厮手中,看了曹元一眼道:“有人来过了?”
曹元躬身道:“回老爷话,从中午开始,就有不少人送了贺帖。”说着,他从小厮手中接过一叠名帖,双手送到曹颙面前。曹颙接过,随手翻了翻,有认识的,还有不认识的,消息倒是灵通。
进了二门,管事婆子口中也是不住嘴的恭喜。
兰院上房,除了李氏婆媳,天佑、恒生、左住、左成、长生也在。见曹颙回来,孩子们都起身请了安。李氏将曹颙叫到炕边,看着儿子,满是欣慰道:“我儿大才,光耀曹家门楣,明日可以开堂祭祖!”
曹家从曹颙五世祖锡远公归清朝后,曾祖振彦公官至道台、祖父玺公与父亲曹寅官至侍郎,曹颙这个新出炉的直隶总督,成为曹家首位疆臣。
曹颙道:“不过是侥幸,跃居显位,儿亦惶恐,不敢在祖宗面前轻狂。唯一欢喜的是,能奉老太太出京透透气,省得久居京城,待着气闷。
李氏听了,眼睛一亮,又带了 几分犹疑道:“府里总要留人,媳妇是要随着你去的,我还是留在府里……”
想着这怕是自己唯一的外放机会,曹颙还是决定带母亲出去转转:“府里的事,老太太就放心吧,要下个月才出京赴任,儿子总会处理妥当。”
李氏虽还迟疑,但见儿子兴致正高,不愿扫他的兴致,便笑着听了,不再说话。
初瑜早就听丈夫提及外放之事,如今终于有了结果,也替丈夫高兴。另外,同其他地方比起来,直隶总督离京城最近,这就是喜上加喜了。可是,孩子们大了,不像过去那样,便宜随父母出行。天佑要上旗学,恒生要进宫伴读,都不好离京。
长子才十三,要是老太太与自己都出京……初瑜的心一紧,看着丈夫,又看看孩子们,心慢慢地沉了下去……
天佑没有说话,只是看了看恒生。
恒生站起身来,道:“父亲,儿子想要辞去伴读,侍奉父亲左右。一句话说完,满屋皆惊。
皇子伴读,这是官宦子弟的体面。更不要说他侍候的皇子,是最有希望登储位的弘历阿哥。
即便身为次子,又是抱养的,不能承继父祖爵位,可他只要紧着弘历阿哥这边,未来的成就,未必会在长兄天佑下。现下,他却说要辞去伴读。
曹颙看了他一眼,道:“我是去当差,又不是七老八十去荣养,哪里缺人侍候?别扯大旗,是不是上书房里遇到什么难处,被人欺负了?”
听他这么说,众人都带了担心,望向恒生。
恒生“嘿嘿”笑了两声道:“父亲,没人欺负儿子,是儿子不耐烦早起,想要跟着父亲出去长长见识。”
曹颙见他不说实话,晓得这其中另有隐情,不愿众人跟着担心,就放下此话不提,问了问左住与左成功课上的事。他们兄弟两个,听说义父要出京,眼里也露了渴盼。
可是他们也知道,随去希望渺茫,顺天府官学,可不像八旗官学那样松散,想要请长假,那是不可能的。
如今他们渐长,知羞知耻,虽说知道义父身居高位,对他们又爱护有加,可也不愿成为不学无术的废人,赖义父费心。
曹颙是看着他们长大的,那里不明白他们的心思,道:“即便不为了功名,也要知书识礼。虽也想要带你们去,可是学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耽搁不得。无需心急,等你们成丁后,要是不耐烦再念书,我再安排你们出去历练也不迟。”即便他不外放,还有曹颂、曹项兄弟两个,子弟历练总能找到地方。
左住、左成起身应了,曹颙看了看左住,想起一事,道:“你岳父明年进京,你这做女婿的,这半年要努努力,别让你岳父小瞧了去。
左住红着脸,唯唯称是。
屋子里的气氛,又活跃起来。
曹颙陪着李氏又说了两句话,便同初瑜回了梧桐苑,走前看了恒生一眼。回到梧桐苑,更衣梳洗,初瑜使人传了饭。
没等夫妻两个动筷子,就听到院子里传来脚步声,而后丫鬟乐春进来禀道:“老爷、太太,大爷、二爷来了……”
“这两个小子,不知倒腾什么!”曹颙对妻子抱怨一句,吩咐传他们进来。
“这么着急,连晚饭也不等不得了?”见他们毛毛躁躁,没有往日的稳重,曹颙哼了一声,道:“有什么,用了晚饭再说。”
初瑜在旁,已经使人给他们兄弟预备碗筷。
一家四口,用罢晚饭,丫鬟都退下去,天佑方道:“父亲别怪二弟自作主张,都是儿子出的主意。宫里最近动静不对,二弟担心,同儿子说了,儿子就想着二弟能早日抽身也好。”
自打年羹充进京这几日,上书房里的气氛就很诡异。早先围着弘历、弘昼兄弟打转转的,现下都失了往日热络,巴不得敬而远之。
恒生性子向来爽快,接人待物又大气,虽不是散财童子,可是送这个一个小玩意儿,送那个一个小物件也是常有的,所以消息还算灵通。
原来,从宫里传出消息,说是年羹尧这回进京,得到如此殊荣,是因为皇上有立储之意,才厚待皇子外家。
这“储”自然就是年 贵妃所出的福惠阿哥。
如此,早先被视为储位人选的四阿哥,就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忌讳人物。
曹颙听了直皱眉,看着恒生道:“就为了这流言蜚语,你便想学着旁人,与四阿哥划清界限? 你已经十二岁,已经不算小,就没有自己的判断?”
要是恒生是旁的皇子的伴读,能晓得趋吉避凶,曹颙要赞上几句的;可他是未来皇帝的伴读,曹颙还是希望他能与弘历多处些交情。
恒生黯然道:“儿子不想学旁人,做趋炎附势的小人……可更不敢因自己的缘故,将家族拖入夺储漩涡……两害权益取其轻,与其使得家族受累,儿子只能做小人……”
曹颙摇头道:“有畏惧心是好事,但是也不能人云亦云。要是京城真有大变,我早就得了消息,还轮的着你们心急?”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道:“早年,我也在上书房做过伴读,因此得以与你们十六叔姥爷相交,引为知己。你能成为四阿哥伴读,也是缘分。即便不能视他为主,也要视之为尊,维护他的体面,是你身为伴读应有之义,岂可在这个时候忘了道义?”
恒生被说得满脸通红,羞惭不已。
曹颙怕将他教迂了,神色稍缓,温言道:“你还年少,无需思虑大多,只按道义行事便是。上面还有我这当老子的,要是到了与家族有碍之事,我会同你说知。”
恒生使劲地点了点头,脸上也生出欢喜来。
天佑听 了父亲这一番话,也跟着低下头,只觉得自己妄作小人。
曹颙望向长子,怕他心灰,道:“你能为弟弟出谋划策,拾遗补缺是好事,可要记得,可以存私心,但人前行事要磊落,不能留话柄与人。不说旁的,就说恒生此事,要是真按照你所说的,固然可以使得家族避开立储风波,可说不定就要结怨四阿哥,落到皇上眼中,曹家也未必落好。”
天佑听得糊涂,道:“无风不起浪,要是传言是真,二弟还为四阿哥伴读的话,那家中……”
曹颙笑笑,道:“恒生对四阿哥荣辱不弃,是为义;我恪守臣子本分,不掺合夺储事,是为忠。忠义并不机悖,何以将你们兄弟为难至此……”
撒花,终于要出京了,嘎嘎……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荐人
在父亲隐悔的教导下,天佑终于明白,自己之前给弟弟出的主意,实是稚嫩了些。
兄弟二人带着对父亲的敬仰,离开了梧桐苑。同时,恒生也歇了辞伴读随侍父亲左右的想法。 至于天佑,则是打一开始就晓得,去保定府没有他的份。
若是祖母在家还好,自己还有一分希望,能随侍父亲左右;父亲既要奉祖母出京,那看家的只能是他这个长子。
不过,他心中没有丝毫埋怨,反而想着能为父母分忧也是好事,很有长子的自觉。
不想,曹颙没有提留他看家之事,反而对恒生道:“我十六岁离开长辈,进京当差;如今你比我那时还小,我想将这诸多家务交代给你,是不是太勉强了?若是觉得吃力,就托你五叔照应。”
恒生闻言,顿时鼓起勇气,拍着小胸脯,道:“当年父亲是独身进京,身边并无长辈看顾,还撑起一府;现下,与叔叔们隔府而居,儿子不过是代父看家,有什么吃力的?”
曹颙见他有担当,自是满意地赞了两句。
天佑在旁,却是听得傻了,过了宁响,方喃喃道:“父亲留二弟看家,那儿子……”
曹颙道:“我虽不需要人侍奉,可既是老太太与太太都要随我过去,身边总要有人打理照看。你二弟脱不开身,正需要你这当长子的多尽孝,难道你不愿意?”
不是他偏心,而是觉得长子处事还大通达,想要带他在身边多教导一番,也怕单独留他在京,被人引诱学坏;恒生每日在宫里,接触的人有限,反而令人更放心些。
天佑喜出望外,哪里还有不愿意的,小脑子跟摇拨浪玫似的,道:“没有,没有,儿子愿意……”
世人都说严父慈母,但是曹颙也不忌学《红楼梦》里的政老一般,见了儿子就吹鼻子瞪眼,喝骂几声才觉得舒坦,该夸的时候,还要夸上几句。
他这边教子,初瑜旁观,不好插嘴。
等儿子们出去,初瑜还是不放心,道:“爷,恒生才十二……”
“转年不就十三了么?”曹颙道:“又不是马上
完结 重生于康熙末年(雁九)第372部分阅读
欲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