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春 作者:山石先生
第25节
除了一开始采购了许多粮食回来后,便很难以再购入。
东南大旱传遍全国,临近的产粮大户,皆玩起了待价而沽的把戏,现在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第93章 大旱灾心很痛
正德三年十二月壬午,总督东南粮储都御史罗鉴奏:东南等地旱灾甚深,请折算银两,以省脚耗。户部言:停俸之。上从之。
……
“大人,城外有一户人家……”
城外三十里,有一户包姓人家,此家人中,当家之人远赴外省求学,多年未曾归来,只留妻儿侍奉年迈双亲。
如今碰上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只留老弱妇孺,恐怕实难以存活。
这家人中,媳妇倒也是个贤德的良人,领得白米,只给年迈公婆煮汤喝,自己与宝童,只吃一些野菜草根,算是勉强度日。
可时间久了,野菜什么的也看不见了,草根也被挖没了,就是原本树木繁茂的村外树林,都被缺了吃食的流民拔下了树皮充饥。
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与黄土作伴,也不知能否等来甘霖,否则枯死也不可避免。
村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江宁县太爷还在继续放粮,可从一天一次,变为三天,再到现在十天放一次,有心人都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也有人盘算着,是否逃往外乡避难,如同逃进江宁县境内的流民一样。
往北方走,包家儿媳也有此意,可看着年迈公婆,年幼孺子,只好绝了这个心思,路途遥远,舟车劳苦,恐怕难以坚持。
既已如此,谁也没有办法再去埋怨县太爷,他已经做的够多,就连德高望重的里正爷爷都说,苦了父母官了。
包家家中的米缸早就数不出一粒米,野菜也没得吃了。
十天,又一次变成了现在的十五天,别人家有男男去领,只可惜包家现在只有她还算是能够劳动,就算饿的脚底打晃,头也被布条狠狠的扎紧,似乎这样,才好不晕,她还是坚毅的走去了东西两座里仓。
好不容易走到粮仓,东仓的粮食已经放光,西仓的粮食也已经没有,包家儿媳悲从心底起,止不住的给村长里正磕头下跪,只说饿坏自身无有关系,饿坏了年迈公婆就无法面对丈夫。
苦苦哀求,跪倒在尘埃。
年老的里正眼睛很是昏黄,难掩心酸。
往日里就是一个贤良的媳妇,现在又是如此,只好叹息的悄悄给了她六个人的粮食,他们家的包郎是村里的骄傲,外出求学,也一家家的恳求照顾几分,是以,老里正就算在困难,也还是拿出了粮食给她。
下一个十五天,也不知能否熬的过去。
包家儿媳感激老前辈的厚恩,身背着灾粮回家,只可惜半路杀出来几个狠心的强盗,洒灰迷住了她的眼睛,抢走去了她的度命粮,情绪如何,自是不需细表。
百般无法的绝望之际,似乎寻死,才能够得以解脱。
只好说人不该死,天有救,一年迈乡民见她可怜,把自己的粮食分了一半给她,叫她回去奉爹娘。
包家儿媳哭都已经哭不出来,只能不住的磕头,口呼恩公。
乡民送她离去,也只能摇头不言,活了一辈子,碰上的荒年也不少,哪一次……又没有这样的情形,只能说尽力为之。
回转家来,白米煮汤,孝敬公婆,可怜的儿子,再也受不得饿了,见他娃娃乱哭,包家儿媳也只好给了他一小碗。
而她自身躲在了厨房,伴着呜咽的哭腔,吞咽粗糠。
公公婆婆,见不到儿媳,疑心起她的不良,以为她在厨房内吃些什么好东西,只可惜锅膛里搜出的是一瓢泥水,一碗粗糠……
一碗泥水,一瓢粗糠,看的公婆痛断了肝肠。
愧疚之心难以忍受,公婆说亲身儿子不如你,我们对不起贤良的媳妇,不该怀疑你。
说出了痛心话,包家儿媳阻止不及,年迈的公婆吞咽了粗糠,灌下了泥水,心中一气,又是一急,又是羞愧,这么久以来又是饥饿状态,二老瞬间就去了黄泉。
悲情不需细表,包家儿媳的心是痛的,可她流不出眼泪。
里正听了这情况,只能替她买回芦席五张,这是村里人能为她做的极限了。
三张包起公公,两张包起婆婆,席子短,人又长,想要不露头,就得露脚。
头上没有一碗倒头饭,脚底下没有一盏引路灯,脸上没有蒙面纸,袖子里没有一股香,腰里没有打腰布,身上又没有好衣服。
作为媳妇,她本当在前头捧孝杖,可后面又没人去哭丧,若在后面哭丧,前面又没有人去给公婆引路。
痛心之余,又十分想念多年未归的丈夫。
一共扒了七天,麻布兜土立起了坟堂。
待到安葬了公婆,包家儿媳却累死在了坟前,撇下了孩子见了公婆。
……
徐秀擦了擦湿润的眼睛,低声道:“我的心很痛。”
就是看惯了人间冷暖的老秀才,都不由叹了口气,许久才道:“人间惨剧。”
所有人都沉寂在这个故事之中,不发一言。
他们知道,像这样的情况,荒年成很多,更多的流民比包家还要惨上几分,可是同为灾民之间,恐怕没什么人会对他们报以更多的同情。
对他们自身来说,客死他乡,总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江宁县用尽了方法,也找不到他们来自何方的依据,一起逃难的人都沉默不语。
城外停满了尸体又恐爆发时疫,使得徐秀下令火焚后埋葬在城外一个不知名的山头,他亲自写了一篇悼祭的文稿。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徐秀就难以久坐,可是站起身来,又能够做些什么呢,该做的他都做了,他恨自己没有权力,没有做事的余地,眼下,却又无可奈何。
要供应全城,甚至全县的百姓吃食,常平仓那百万石的粮食根本不太现实实现敞开供应,就算之后又连续打击了几家囤积居奇的米面行,也同样是杯水车薪。
现在弄的这些商家明明有粮食,却不往江宁运,同样的,更多的大地主们一听江宁县上门,便集体哭嚎,真是让徐秀烦透了心。
满目苍凉,黄土满面,原本长江泽国,断流了一条条的小河,干枯了一座座水塘,死寂与飞沙,遮天蔽日,难以想象这是金陵古都附近的环境。
江宁县的公文从原先三日一封变成了一日一封送往南京。
不光江宁县,整个应天府辖县,甚至很多东南地的县城都急速的传递着公文,要求南京城支援,可南京城的人也有理由说的,北京早已经定下基调,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供给北京的田赋秋收正常,是以,你们继续忍耐吧,放任老百姓逃荒,也无不可。
这种说法自然惹得徐秀一阵大怒,连连上疏,寄给朝廷,甚至强硬的扣下了税收,他别无他法,要让人少死一点,只能这么做,至于带来什么后果,他全然不放在心上,他问心无愧。
或许是东南繁华的印象太深刻,纵使御史罗鉴描写的灾重民贫,在朝廷官老爷看来,怎么可能会流民遍地,没有吃食呢?可是来自东南官员的奏疏一本接着一本,终究还是在内阁议论了一下。
朝廷的说法也就随之下来,东南地官员停俸,这虽然还不是个解决办法的良策,但对徐秀来说,倒是个可以松一口气的法子了,另一个,就是折银,减少运输途中的粮食消耗。
倒也算是对症的法子。
相比减少脚耗,官员的停俸,让他更有了底气。
徐秀在应天府资历尚浅,面对其他衙门官员的施压,可以拖一时,但时间久了,必然也会让他难以为继,流民多,就必然需要兵马司帮忙控制,可关系已经僵硬,他们出工不出力,江宁县人员不够,就必然需要其他衙门帮助,可同样敷衍。
让他操碎了,面临的压力也十分艰难,就算有魏校陆深在南京为援,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眼下,却好上了许多。
不是我不给你们粮食,而是朝廷停俸了。
站在原本繁华的街道上,此时人烟稀少了许多。
徐秀摇头同身边的张璁道:“这才是旱灾的第八个月,如果是两年,三年,这又该是怎样的景象?”
张璁似乎经历过,他想都不想的道:“起飞蝗,遮天蔽日,蝗虫个顶个的大,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吃男人身上的草帽,吃女人身上的衣服,啃书,啃门板,蝗虫入境,呵呵,那可就完了。”
徐秀皱眉头道:“到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晚了。”
“如果是在边省,不,如果不是在东南,这时候朝廷早就会放粮了,哪会拖这么久?”
徐秀也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无外乎自国初以来东南就不怎么遭皇帝的待见,一直是重税的区域,明初是因为元朝厚待江南,然后又是支持陈友谅,闹的老朱心里不爽的很,各种土豪劣绅杀了许多,更是加以重税。
东南地方就会去怀念元朝,这也是自然。到了明成祖朱棣,又是迁都,又是造海船,江南地区又摊上了重税,一直是不早待见的群体。
眼下这种情况,也只能说是高层的惯性思维了。
徐秀表情都做不出来,甩甩袖子道:“又不是没有粮食。”
张璁也唏嘘道:“理是这个理,可谁也不敢擅作决断,如今的官场可不太妙。”
听他这么说,徐秀也不去回答了,刘瑾做事愈发嚣张,似乎谁都不怕,的确是非常不好的环境,内阁又又那么多听起号令的阁臣,他的座师杨廷和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图谋将来。
回了县衙,徐秀还没坐上一会儿,梁行进来道:“如大人所料,很多良田都流入了这几家的名下。”
看着这几个名字,徐秀什么表情也没有,他很想生气,可生气又能有什么用处?
就算他下令暂停一切农田交易,可是当上千民农民哭着喊着要青天大老爷放开交易,让他们活下去的时候,徐秀真的没了底气所在,他目前的所有,都是民心能用下做到的,一旦民心不能用了,他也就没了手段。
被迫放开交易,但他也不是蠢人,一时的妥协,不代表就可以让你们肆无忌惮,强令每天最多进行一百亩地的交易,才使得他缓解了压力。
老秀才食不滋味,看上去老了许多,他同徐秀道:“现在只能想尽办法,让这些流民有事情干,不然整日闲散在城外,必然造成□□烦。”
“先生有何教我?”
老秀才道:“走马村附近。”
说完,老秀才回了内衙,徐秀看着他微微有些弯曲的后背有些感慨,老先生已经到了耳顺之年,近日来也陪同着马不停歇,需要好好休息了。
徐秀起身道:“多谢先生,您请好好休息。”
这话提醒了他,大明朝不是没有土地,反而还有绝大多数没有开垦的荒地,虽然眼下什么东西都种不了,但一切的先决条件,都可以先建立起来,而招流民开荒,也是一项既定国策,如此,由不得南京不给粮食。
到时候参奏一本,他们也吃不了好。
徐秀连忙修书信一封,他要写给他的座师,杨廷和。
☆、第94章 大旱灾得罪人
军用不能足数,江宁县驻兵自然不会放过徐秀,一来二去的,态度也就变得越来越直接,当然了,兵卒们的脾气也不是能够拐弯的起来的,肠子比较直。
在被徐秀各各种说法打发许久过后,眼下百户上门,谈的自然只能不欢而散,甚至差点起了冲突,动刀动枪的也有之,然徐秀面对他的刀尖,也丝毫不会退让,只说本官会去寻个法子给你说法,至于是不是拖延几日的权宜之计,倒也难说。
别看百户六品官,比之知县这样的七品官反而没多大的威风可抖,如果他不耍痞气,保不齐徐秀也不会给他面子,可也怕话讲不通就拿拳头来讲道理,这就让江宁县没有办法了,万一他真的直接让大头兵上常平仓搬粮食,靠江宁县这些没多大战斗力的衙役,不被胖揍一顿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么发展,就是什么都做不了,任由他们搬走,为了不让这件事发生,他也只能够先稳住几日,以图他法。
所以,虽然打发他走了,可徐秀还是有些着急,只好祈祷自己这个名字还能够在杨廷和面前落一个熟悉,也只好期待在北京的他的同年们,能够起的了一些作用,从中经营一下。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而又纠结的,徐秀让人统计起了城外流民的数量,只要是说不清原居何处,说不清祖宗三代,通通不能够又开荒的资格,这些遴选可都是必要的,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有一些江洋大盗,偷鸡摸狗之辈,岂不害了自身?
还要差人去附近的县城打探,打探的结果只好说是很麻烦,临县的长官倒也客气,确认可以给你确认,但这人,你还是拿走吧,本县不收了。
这下也免了徐秀另行的公文往来,减少了程序,每在他县确认,顺手就过了户口。
人手不够的问题,也让他很是捉襟见肘,宣讲、公告、劝说,城中的学生们也被他动员了起来,虽然自诩将来出将入相的这些小年轻心比天高,可肚子里没的粮食吃总也不算事,只好接受江宁县的安排,算是帮着他做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好歹也有一口粥喝。
落到实际的安排,蒋山卿这个人让徐秀啧啧称奇,面对这么大强度的劳动,这么久的风吹日晒,那一身皮囊还是没多大的变化,可怜的徐秀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肤色也黑了许多,可蒋山卿还是没多大变化,只好说是个奇迹。
这一次他又在城外走马村附近实地勘察了大半个月,除了人脏了点外,照旧没什么变化,几个区域也被圈定了下来,只等进一步的安排。
而好不容易等来的南京城的公文,也给了他20万石的粮食,用作开荒的吃食倒也可以,总算是能够安排起了流民的劳动,可这数量也难以支撑许久,江宁县依旧不依不饶,公文上午写完上午发,下午写好下午发,晚上突发奇想写,就晚上发,一天能送出去好几次,严词一次比一次直接,就差直接骂娘。
上风看的脑袋都大,恨不得马上把他给一撸到底,可现在大灾时分,也动不得他,整个应天府,就江宁县好歹还算稳定,其他的地方看都不能看了,为了自己的脸面,徐秀现在动不得。
这次粮储都御史罗鉴跑来南京,这些上风就带他去看了江宁,至于为什么,恐怕都心中明白,如果其他地方敞开了让他看,到时候严词上有点问题,把他们批判一番,参上一本救灾不力,他们也难脱其咎。
随之,徐秀也被要求不许多说什么废话,可徐秀听过算过,一点都不放在心上,面上笑嘻嘻,嘴上客客气气,说的好听,可罗御史一来,他就一刻不停的数落江宁救灾的迟缓,百姓吃食无以为继,守着那么大个粮仓就让他发霉啊?
进一步强调自身的困难,强调自身的所作所为,徐秀也看的明白,这七八个月以来所作所为,让他得罪的人比之前的一年半还要多上许多,如果不让自己的名声打响,那就完了,官声,才是他能够自保的唯一底气。
万幸这个罗鉴倒也是个正直的君子,只好说如今御史选人,是有严格的标准,首先不能是豪门子弟,只能是寒门出生,还有着各种的政治审查考量,虽然里面也不乏庸人,但绝大多数在目前这个时代,还算是当得起一句执天下风气的风宪官。
罗御史听了江宁县的汇报,那叫一个气冲牛斗,指着绝大多数官阶都比他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的南京官员一阵数落,他们也面上不好看,可面对钦差,他们还没有办法,这气,就记在了江宁县的头上,更有人在肩膀交汇的时候耳语云:等灾事一完,你就给我滚蛋。
徐秀不知道他是哪位南京上风,事实上,他现在记得住的都没有几个,直接硬邦邦的顶了回去,两人口舌之争又引起了都御史罗鉴的关注,自然又是一番口舌之争,不需细表。
罗御史这个人也不知道是存心,还是无意为之,数落一方,必然要抬举另一方,江宁县在他的心里算是一个能吏了,其后上表朝廷的奏章写了什么,恐怕所有人都有数了,南京上风自然不爽,他们不爽,江宁县可就爽了,但你让领导一时不爽,领导不见得让你一辈子不爽,但小鞋,总得给你穿穿,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了。
开荒被强令要求停止,大灾当头一切以翁定为先,粮食不得轻易流出,不到万不得已,不允许房梁,至于百姓,他们自然会有办法。
而兵马司驻地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江宁县内出现了强盗,而靠衙役显然不足以消灭他们,这货穷凶极恶的强盗盘踞在了往日里游人如梭的方山,可是急坏了当地靠方山吃饭过日子的老百姓,要求县太爷出兵剿匪,徐秀一去商量,却得来粮食不到不出兵的回答。
这就停在了杠头上,徐秀左右为难,眼下到了手里的20万石,如果真要给他们分走一部分,其他的衙门也必然会找上门来,真正到江宁县能够掌握的,恐怕只剩下少许了,当机立断,他要求供给给僧侣,道士的粮食全部借用拿走,才算是请动了这些大头兵。
只可惜这些和尚道士还在一头雾水之间便被要求自行解决吃食,可徐秀也有说不出的苦,你们和尚道士那么多土地,也不纳税,现在发挥一下出家人的好心吧,我相信在佛祖道祖的庇护下你们能够活下去的。
另一个没说的,就是这些人好对付一点,如此行事,自然又让徐秀得罪了宗教界人士。
得罪来得罪去,从南京上风,到本地同僚,再到大户人家,再到城中商户,恐怕除了老百姓和那些学生,整个江宁县没多少人还会支持徐秀了。
日子总得一天天的过,这才不久十二月就要迎来尾声,今年才真的叫年关,徐秀原本以为今年能够过上一个好年,谁知道却连大米饭都吃不上了,甚至连粥都称不上是粥,米汤下肚尔。
连江宁县都只能这样,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为了他们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江宁县的常平仓在这一天破例又开了一次,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旱情没有结束的迹象,天气越来越冷,如果春耕在好不了,恐怕这新的一年,又是一个荒年。
头八个月就让江宁县坚持的十分困难,如果又是一年的荒歉绝收,能坚持到哪个地步,他连想都不敢想了。
湖广的粮食终于进了东南,可价格比之过往,高的难以忍受,江宁县只好咬着牙动用全部的县里财政去采购,这时候整个江宁县从上到下,谁都说不出大人,您就这样了吧,别坚持了,朝廷都还照旧收着税,您又何苦呢?
可徐秀的三观,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了他们,什么都可以抛弃,人命,必须要挽救。
这个官,当的他太累了。
身体再累,也总好过心底的痛,一枝梅了无声息,音讯全无,让他十分的难以接受,如果没有事情做,恐怕坚持不住都是正常的。
然而天下之大,如何去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旁人视线里的隐侠呢?
压力动力,全部化作了做事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去克服一重重的压力,一重重的困难,最终的结果,就是除了人心,他再也没有强援。
杨廷和公的回信说的很含蓄,可他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为了来日的一击命中,他必须低调谨慎,面对你的求助,还请忍耐云云,徐秀心底说不上有多少失望,毕竟对这种已经入阁的阁臣来说,自己差的太远,而他就算对自己再有好感,也不可能为了自己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去改变既定计划。
既然目前最能带来帮助的杨廷和也没了法子,江宁县可真就黔驴技穷了。
☆、第95章 太平春徐青天
时间来到了正德四年三月。
这三个月里,发生了让徐秀痛心的事情,也让他成为孤家寡人的开始。
老秀才开年不久,甚至还没有过了正月,就积劳成疾离他而去,临终前,他拉着徐秀的手言辞强硬,甚至用尽全力说如果你坚持不下去,当不了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他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话语。
伏圣圭,洪虚先生,他的老恩师驾鹤而去,享年六十四岁,字字如刀,声声如刃,刺在他的心头,而徐秀,只能够以泪洗面悔不当初,自己何德何能能够让老先生如此奉献自身,何德何能能够让老先生如此看重,后悔之际,也只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让老恩师失望,必当会坚持好先生们的道,从而一以贯之。
痛心之余雪上加霜,刚送走老先生的灵棺,张璁又无奈请辞,他在永嘉的父亲病重,使得老家来人让他必须要回去见最后一面,徐秀也明白,此人伦天经地义,他也知道张璁开口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在这个关头离去,可是孝道为先,他毫无办法。
一个月之内,先后失去老恩师与张璁,整个江宁县衙似乎都空闲了许多。
“秉用你怎么看?”
“先生有何教我?”
往日里的画面全然不见,徐秀身着孝服跪在恩师灵前,上面不光是洪虚先生,还有鹤滩先生的灵位。
徐秀双手合十喃喃道:“二位先师,若在天之灵,请保佑江宁县的百姓们度过这个荒年,学生感激不尽。”
徐扬捂着脸站在外头,他不敢看里面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况,比之当年老爷夫人去世还要困难,而他的阿牛,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痛呢。
一声炸雷响在了头顶,徐秀像被激活了一样立马起身,踉跄的跑出来拉着徐扬的手道:“我没听错是不是?”
如此重复几遍,得来满意的答案,徐秀一溜烟跑上了街头,也不管自己身上是不是带着孝,也不管街上坐的乱七八糟的老百姓,直愣愣的盯着天空。
慢慢的,慢慢的,一场大雨落在了地上,所有人从一开始的不敢相信,在后之后的欣喜若狂,所有人,都在呐喊,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如是。
徐秀捧着雨水跪倒在了地上,甚至失声哭嚎,似乎只有在春雷的掩饰下,才好将自己往日里的抑郁,一扫而空,从去年旱情开始积累,一直到现在恩师先去,秉用离去,他的心内积累了难以言表的抑郁,乘此宣泄一二,谁都无法指责。
春雷春雨,贵如油,所有人都知道,面对春耕的时候,有一场春雨,是多么的解渴,如今老天爷终于降下了甘霖,所有的老百姓心中都升起了一丝希望,见到江宁县父母官如此,都在暗自抹泪,他做的够多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母官表现的怎样,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徐扬悄悄的站在他的后面,给他撑起了一把伞,眼前的他为了鹤滩公的道,许进公的恩,洪虚先生的淳淳教诲,坚持到这一地步,已经是极限,老天爷都不忍心看下去。
将近一年,才下的头一场雨,很是短暂,可之后一两个月内陆陆续续下的几场雨,都让春耕得以最低限度的保证,长江泽国毕竟不是真正缺水的地方,江宁县徐秀以身作则,参加了从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开辟渠道的劳动,就算擦碰的浑身上横累累,也在所不惜。
他要让所有的老百姓明白,当什么人都靠不住的时候,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双手。
虽然绝大多数的地头还开裂着,荒芜着,可总有一些希望的苗子播种了下去,长起了一些苗头,老百姓感其恩德,这一声青天,由衷而发。
一直到六月,徐秀忙的脚不沾地,没有了老先生,没有了张璁,他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县丞,就连不糟他待见的典史,也无奈的让他参与工作,朝廷,继续无动于衷,可他还是转动脑筋,从公文中的字里行间看出,朝廷的救灾不太远了,谁都无法忍受东南地连续动荡,那样天下都会不稳。
眼下春耕的果实已经保住,只要再坚持几个月,大家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进了六月,虽然雨还是少,可足以滋润大地了,而在蒋山卿的带领下,一条涵盖全江宁农田的渠道终于贯通,水不缺了,春耕也保住了,旱情在江宁,可以宣告结束。
徐秀文字锦绣,字字丽珠,似乎不要钱一样的大肆的提交给南京城上风,他想要进一步推进开荒,进一步安置流民,甚至要求清丈土地。
可他并不知道,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他必须为他的‘不懂事’,付出代价。
同月,朝廷的一封公文,来到了江宁。
:江宁知县徐秀奏旱情虽言之有物,所考为实,然其率乱事体,率意为之,乡间群情汹汹,又以其地度僧等银借用,有招权妄议之行为,念大旱之中保全百姓,尽之本心,念其功过相抵,革原江宁县知县,令其冠带闲住,原县丞梁行替补。
“徐扬,你看到了吧?”徐秀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蜘蛛网,这个情形,像极了他初来乍到的那一晚,而徐扬,也慢慢的拿着一碗汤药给他。
安慰道:“不过是冠带闲住,早晚会起复的。”
所谓冠带闲住,就是免掉职务,但保留功名,保留官员身份,回家自省。
面对这样的安慰,徐秀哈哈大笑,可为什么心里是那么的难过?
徐秀醒了醒鼻子道:“你说我这么长久以来做的事情,有什么狗屁的用处?”
徐扬轻轻的拍着他手道:“阿牛是清官,是青天。”
戳了戳他的脑门,徐秀道:“都是你,看了那么多的话本,你家少爷被你坑惨了。”
见他当真了,徐秀坐起身来解释道:“开玩笑的,我的所有所作所为,都是自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三位恩师的教导,这是先生们的道,同样也是我的道,这一次我虽然栽了,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起复,但说真的,比起拯救全江宁老百姓的成就,我有什么可以失望的?男儿天地间走一遭,不愧天地,也不愧本心了。”
可是终归没什么底气,这十几年的奋斗让他难以释怀,当一个七品官,在一县之地做出的事情,与他心中执掌乾坤的抱负相比,还是太小了。
一夜无眠,这个地方的主人,终究要换一个人,新老两任之间的会面,照理说气氛不太会融洽,可当梁行突然一跪,弄的徐秀连忙躲开后,却有了不同。
徐秀道:“梁大人,您这是何苦啊。”
梁行坚持把主位让给他,才慢慢的说清了原委,他原本是一个落第举人,自诩没有机会金榜题名,可心中也有一丝匡扶宇宙的抱负,为了能够为百姓出出力气,才去等候着吏部出缺,谁知道运气出奇的好来到了江宁县,虽然不是长官,可一个典史的职务,也让他走上了官场。
几任知县合作下来,他已经渐渐失望了,特别是上任知县听信吴县丞的官马官养,他就索然无味,每天都是在那里耗时间,如坐针毡,几次想要辞官,可天下之大,却无有他能够立足的地方,而徐秀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两年多的岁月,他全部看在眼里,江宁县虽然屡遭灾难,却根本没有尸横遍野的惨剧,从他种种作为来看,为百姓这三个字,实实在在的是做到了。
梁行红着眼睛道:“徐大人,只要行在江宁一天,您所有的安排都不会变更,不光是开荒,不光是南门的建设,我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行还想跟在你的手下做事,为民请命。”
徐秀也有一些唏嘘,自己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梁行态度最为和缓,长久接触,又觉得他靠谱,才让他承担了比过往县丞更大权利的职务,原本以为江宁商会想要继续保留,必然要费很大力气去经营,现在好了,有了萧规曹随的他,自己可以放心的回老家了。
起身躬身道:“梁大人,如此,实为百姓之福。”
梁行道:“徐大人才是吾辈楷模。”
两人就在一派好气氛中交谈了起来,一直到徐扬整理完毕,说了一声该走了后,梁行才道:“我送送大人。”
徐秀却是摇头,道:“我的离任,势必让城内很多人开心,也必然同他们有关联,如果你在送我出去,恐怕你自己也讨不得好处去,如果有难,记得利用江宁商会从中制衡,梁大人,记得让自己身为裁决者,而不是对垒者。”
这些道理都是他最近轻松下来后反思的答案,自己同他们肉身博弈,势单力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一两句经验之谈,也需要说给他听。
其实徐秀也已经知道了他为什么会走人,京城中的同年,文翰社,都有书信来往,无外乎南京官场的恶意,还有自己的活跃,让刘瑾记起了自己,虽有两位座师从中斡旋,可冠带闲住,就是他们能够为他争取到的最好的下场了。
梁行也不是傻瓜,虽然科举不太顺,可人情世故还是懂的,听了这话,只能点点头。
而当徐秀徐扬还有白飞三人,牵着小毛驴出了县衙的时候,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给惊讶到了,乌央乌央的人群,男女老少,将门前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叟,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七尺男儿,无不真情流露,诚恳的呼唤着他的留步。
“大人留步。”
“青天大老爷啊。”
一声声的呼喊,让徐秀心里犹如一团火一样的在燃烧,他想说些什么,可是看到这些百姓们,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值了,他所有所作所为,换做今天,什么都值了,什么都够了。
三人缓缓的走在人群中,每当他走过,身后的人都跪在他的身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等来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却不得不亲自送他离开,人们的心,还是痛的。
徐秀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可他不敢回头,他怕他回头后就控制不住情绪了。
天杀的当权者,天杀的官僚。
徐秀在心中发誓,他日吾若掌乾坤,必让尔等扬眉吐气。
人山人海,只顾在那里呼喊青天,却没人敢去拦住他,也没人敢去攀扯,一把把摁上手印,画上签名的伞放在了小毛的身上。
一路走,一路送,连绵五十里……
徐秀徐峻嶒,青天的名号,由此传遍海内。
☆、第96章 太平春许公逝
晴耕雨读,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很有一些韵味,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托辞。
自从江宁县百姓五十里送别,他的名号不说全国皆知,东南地却是人尽皆知了,大明好名,这么大一个青天名头在身上,换一个冠带闲住,说起来,也不算太亏,有名什么都好说,从他离开江宁之后每一处落脚点,都有当地的文人,官员出面邀约,都被他一一婉拒。
回得松江府,那更是不得了,他的这个探花功名,已经是自钱福钱鹤滩之后最高的了,可徐秀也是自家事自己知道,既然已经是青天名头,那么所作所为必然要维护好,能拒的就拒,不能拒的,也找些方法敷衍过去,回了家,更是闭门不出,言道待罪之身不敢扰乱乡里。
只求一个晴耕雨读也。
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哪个六部尚书,或是致仕的宰辅回乡呢,可了解过后谁也不敢小看一个七品官,人家可是青天,你敢小看青天?
是以晴耕雨读就这么成了他身上的标签,后世的史书记载,便对这一段时期的徐秀写下了‘晴耕雨读,养望乡里’的说法。
回了老家华亭,徐秀就很少与他人有来往,不是在族学教导后生读书,就是在家里教导白飞读书,至于种地,也用不着他出手,族中的人就帮衬着一起干掉了,可若要说除此之外徐秀没什么活动,恐怕也难以服人。
明面上的交代完毕,暗地里的谋划可一天都没耽搁,江宁商会是他的宝贝疙瘩,为了将来打算,他也不可能放弃,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江宁杂文正式脱离商会,成为独立的机构,虽然所谓的报纸并没有预料中有那么大的舆论引导力,可好歹也是个窗口,慢慢发育长成,也不是个坏事。
虽然通过书信来往时间比较缓慢,但蒋山卿在那边,原先安排的也在有序进行,而且梁行给的面子很大,才使得江宁商会还在他的控制之中。
逐渐成长起的南门终于结出了果实,当来自蜀地的客商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原先或许要半年才能够结束的旅程在一个月里面结束后,这个名气就大大的打出去,只要把东西运到江宁南门埔,那就不怕找不到买家,成为了商人圈子里的一个流行语。
只要去江宁南门埔,就不怕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也成了买家们的流行语,如此集贸市场的形成,大大缩短了商贾之间流通的流程和手续,又有仓颉会提供最专业的契约,好的很。
一时间江宁南门,在商贾之间算是流行了起来,一听是原先的知县徐秀一手操作的,那自然落得一个‘善政,为民着想,免得我等舟车劳苦之虞’的评价,两者相辅相成,一同走出了东南地,随着回乡的商贾带了回去,消息就这样子慢慢流通。
而南门一旦活跃了起来,对占尽先机的商会来说,再赚不来钱,只能落一句废物,庸才的评价。
虽然钱赚了不少,却被徐秀要求进一步追加投资,江宁商会是要成为南门东道的商会,各种酒楼,客店,车马行等纷纷开启,和外商打好交道,为将来的大规模采购出海,进行着各项投资。
也有一些掌柜有细微的看法,认为我们投了这么多钱,现在赚钱了,是不是可以先行回报一点等等,可也无法犟的过徐秀。
对于商会有些人的心里情况,徐秀也知道,这是格局小造成的,他们之前从没有做这么大,自然也要做几手准备,拜托了陆深,请几位陆家的掌柜去任职,最起码要把钱和人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徐秀才能够安心。
而这十几家,他要求王琑替他经营好,为了将来一旦梁行出现调动,换了知县做准备,当然,这不需要徐秀说,其实徐秀突然被免他们是最担忧的,也在私底下考虑,是否通过种种办法让知县没法子,可也必然会造成商会走不下去,是两败俱伤的方法,现在好了,徐秀还能遥控指挥,梁知县也是大力支持,等到江宁商会成长起来,也就不会惧怕换个父母官了。
南门一旦活跃,江宁县的市场也就跟着慢慢恢复,在徐秀走后的第三个月又逢秋收,老百姓心惊胆战两年多的日子,总算是到头了。
人们也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分得出好坏,当江宁县顽强恢复,而其他临近的县,还在艰难度日的时候,就愈发想念那位为了民的青天。
其实这里面也有徐秀的动作在推动,他为了不让自己坐死在冷板凳上,那么保持自己的曝光度和名声就是必须的,而江宁杂文本就是十天半个月出一次,只要顺带着写几笔老大人的话,也就够了。
朝廷的斗争正在白热化,大学士王鏊的致仕向世人宣告了,立地皇帝刘瑾还是这般威风,随之,大规模的赈灾开始了,东南六府慢慢恢复了过往的平静与繁荣。之后日本、占城等二十余国进贡,听说吴廷举大人真的悄悄的向从广东来的番邦收税了,争吵又将进行,徐秀的名字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及。
东南旱灾有他,市舶司有他,让内阁对这个名字很是熟悉,毕竟几个月前那一场风波,就是围绕他来进行的,可如今他已经冠带闲住,一切都结束了,高官或许有重启日,七品官你就算了吧,没什么人会记住你。
当一切都朝正轨上发展,徐秀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等下去了,他要去寻找一枝梅。
就算天地在大,大海捞针,他也要去,不能让他白白的消失在自己的世界。
……
不能让自己白白的消失在他的世界。
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好像在无尽的黑夜中慢慢奔跑,光亮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抵达不了那一边,总是在将要抵达彼岸之时,又幻化成了一股黑夜。
秀。
秀。
……
沿着许进公的陆路走,徐秀和徐扬两人白衣渡江,步行数千里,一路饱览河山,一路与人谈古论今,说说那先朝的往事,评一评历史的脉络,路途虽然遥远,风尘虽然满面,可也算是充实的日子。
可刚走进灵宝县就看着满城的白素,另他俩对视一眼,就不约而同的在心下咯噔了。
徐秀心跳越发的加速,也不顾得失礼与否,随手就拉过一个乡民就问,“何人亡故?为何满城白素?”
乡民见是外乡人,话也不多,就三个字一吐,却让徐秀心痛不已。
“许进公。”
徐秀闭紧双眼,他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犯了什么太岁,为什么一年里,让他失去两位厚恩与他的恩师?
天底下的人情总有还完的一天,可当对象不在了,那这个人情就是天大的包袱,强忍着悲痛对徐扬说:“如今,我只有你和白飞了。”
徐扬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能一路询问,悲伤的找到了许公所居住的府邸,当家院听闻是老大人的学生后,回禀亲友之间的唏嘘才让徐秀知道,原来他是第一个来祭拜的外人。
不过是三柱清香,扶着棺椁哭一哭灵堂,即为赐号恒秀的许进公,也为断绝了一枝梅消息的失望。
“七十三,八十四。峻嶒你还请节哀。”
许进公时年七十三,在这时候也算是喜丧,对比亲友之间还算好的情绪,徐秀的表现反而让他们劝解起了来,听的此言,也只有对许进公的棺椁一躬到地,来生相报。
留宿一日徐秀便离开了,他的一枝梅的消息又断了,他不知道再从那里找起,漫无目的的在河南地搜寻,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县城,寻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可他说不出找的人是什么样子,说不出是什么体征,因为一枝梅从不会在他以外的人面前露出真正的尊荣,使得他难以准确的描述。
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败兴。
徐扬道:“虽然不知道阿牛你要找谁,可是,既然来了河南,不如就去探望一下董大人吧。”
想来也是,既然已到河南,那就没有不去探望他的理由,这些文翰社的小伙伴里,只有他性子最为直接,甚至有些不知轻重,这次去看看他,也是好的。
两人见面,自然少不得叙旧,一人县官当的没什么意思,一人一年内两位先生谢世,聊着聊着,却是把酒无言,彼此泪千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友谊不在于朝夕,友谊长存,不在乎生疏,两人时隔三年再次相遇,似乎只像分别了几天容易,但当分别之时,却是一个说你要保重身体,一个说你要注意风向,临行话别,只有道上一句珍重,且珍重。
珍重,且珍重,徐秀细品慢嚼,他的一枝梅,可还珍重?
你在何方?
☆、第97章 太平春在哪里
时间来到正德五年。@樂@文@小@说|
一晃又是一年,在这一年中,徐秀的足迹遍布了数省,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每到一地,便是日日寻找,夜夜许梦,他怕自己再过几年,那张让人心动的脸儿就好像是梦一样,那么的不真实。
每次过一两个月如果无果,他就必须要回到华亭,甚至偷偷进入江宁,这一年里江宁商会可谓高歌猛进,发展的及其迅速,江宁的市场已经统一,原先挂上的江宁商会的牌子,也在徐秀的要求摘下来,从而转入地下,不再有任何明面上的联系,如今他在官场上毫无自保能力,为了这个将来的种子,他必须做出转移到地下的决定,化整为零的最低风险。
商会的交椅,从原先十五把变成了十三把,少去的那两把交易,自然是因为不乖,哪里不乖?
抢班夺权有之,不服徐秀有之,总之,精简组织构架,收拢权利,也不算坏事。
没有官职在身,徐秀行事的风格少了往日里的纠结与权衡,这一次,他要让所有知情人都明白,江宁商会是姓徐的,是他徐秀的,面对这两个不听话的掌柜,他用尽了心机,算尽了机关,不光让他们的产业通通变成了江宁商会的产业,更让他们没有了根基,在江宁是混不下去的。
却让他们自己有苦说不出,在一头雾水之间,就完蛋的莫名其妙。
随后便是怀柔,已经动了刀子,面对其他目前还算合作愉快的掌柜,自然温情脉脉,和风细雨。
其实徐秀也知道,这俩家,不过是撞上他又一次没找到一枝梅的怨气上了,由此发泄。
事后,也给了他们一笔银子,算作是赔罪,当然,他不会明面给,而是悄悄的,以其他方式给他们生活,他可不想给别人自己做出的决定结果出尔反尔的印象,只是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自当他没了权,江宁商会虽然还掌控在手里,离心的可能性一日不曾减少,陆家派来的掌柜也有自己的算盘,为什么你说话我们就要听的心思在工作,就算有陆深的关系又能如何,毕竟陆深不是直接领导他们,他们也直接听命上海陆家,保不齐哪一天就来个架空。
所以徐秀需要杀鸡儆猴,也必须确立规则。
由此更进一步的发展,南门成立了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甚至股权交易的初级形式,慢慢的,整个东南的商贾都了解了南门的重要性,隐性的参股,收购,入会都在进行,到了这个地步,他必须要为官场去考虑,虽然他没有了官职,但他的同年,还活得好好的,小人物也能有用,最起码迷糊住上面的眼睛还是不难做到的。
就这样,在上风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江宁商会的发展还算一路顺风,可若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渗透到整个东南的商贾里面,就必须扯上一张虎皮,而这张虎皮目前是需要的,他却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筹谋。
那就是成国公庶长子朱凤这个人。
此人,说一个谨慎谦和的评语到也不会错,为人十分低调,而徐秀后世看书的时候也知道,这个家伙后来还真是坐上了成国公的位置的,由此他就有了一些想法,既然他将来必然是成国公,而将来的魏国公徐鹏举呢,又与他相熟,如果将来南京城里最大的两位都是江宁商会的虎皮,那这个生意就好做极了,而且徐秀也知道,后世那位嘉靖皇帝为了同文官对抗,可是叫上成国公到北京座镇的。
如此,南北两位国公座镇,也就可能顺势北上,让江宁商会走向全国,进一步图谋更大的目标。
然而此事说什么都还早,朱辅与徐俌这俩个现在的国公还活的好好的,就算朱辅死了,也是朱麟当家,之后才会是朱辅,但感情的投资,人情的投资,现在就必须开始。
徐秀一方面同徐鹏举进行联络,一方面又找上了朱凤,只可惜一开始的难度很大,朱凤低调惯了,现在就是牢牢的保护自身,让谁也抓不到辫子,甚至可以说,把自己关起来门都不出,可这个难不倒徐秀,他不相信朱凤这个聪明人会没有,他的就是国公的位份,除了圣人,他不信这种大贵族自己会没有幻想过,只要幻想过,那一切都好说,他需要资金,他需要关系。
资金他能提供,现在的徐秀早不是当初为了几顿饭都皱眉头的徐秀了,而关系,他也能够牵线搭桥,对于这样一个勋贵来说,有什么比同为勋贵的关系还要重要的吗?
所以徐鹏举,就是他送给朱凤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也难说不是徐秀胆子大,甚至将徐鹏举和朱凤请到了一起,但他并不太害怕他俩翻脸,徐鹏举是性情中人,朱凤也是聪明人,聪明人往往容易拿捏住性情中人的脉络,这个关系就好打的多,不出徐秀所料,甚至在最后,徐鹏举都跟朱凤称兄道弟了。
这也让徐秀松了一口气,他现在关键的步骤就是徐鹏举,拿到魏国公的虎皮,以后的布局是朱凤,如果他俩关系能够和善,倚靠两位未来国公的力量,保护一个江宁商会,绰绰有余。
要知道,大明最厉害的勋贵,也只能是国公了,王爷也不能算。
临分别之时,朱凤悄悄的对徐秀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徐秀想要获得魏国公府的虎皮,不付出代价显而易见是不能的,一成干股就这么奉送了上去,如此,江宁商会由跑步前进,又来了一个弯道超车,风风火火。
其后又在上海县的吴淞口同陆家一起出资开办了一个造船厂,用于制造海船,偷偷摸摸,十分隐蔽的位置,归根结底,国内所有的商业布局,都是为了将来海外的贸易所服务,他可不想平白无故被陆家卡脖子。
忙了将来的谋划,徐秀又一次踏上寻找一枝梅的路程,这一次,他要往南走,江西见了严嵩,面对这位机智的小伙伴,徐秀只能笑骂他老狐狸,而严嵩只是摇摇头,笑笑不说话,养望多年,他的书法已经成长为一代国手级别,如今恐怕陆深都比不上严嵩了。
徐秀心中一阵腹诽,你说秦桧、严嵩这样的超级公认大奸臣都是书法大家,那这字如其人又有什么用?当然,某一方面也是有道理的,书法带出人物性格,也是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可若真的完全当真,也不是个事。
看到他的好字,徐秀也一时技痒,一笔狂草一气呵成,也让严嵩称赞,两人就在吹捧中过了一上午,又道分别,徐秀道:“小羊,帮我誊录一下那个草书。”
可徐扬拿来左瞧瞧右瞧瞧,只好说:“认不得,老爷你跟我说吧。”
徐秀拿过来不由脸一红,咳嗽道:“你怎么不早点问我,我也忘记了。”
自然又是一个日后文翰社通信之余的笑话了,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围内流传的笑话,徐峻嶒书狂草,事后不识也,到也能成为一个流传后世的典故。
而作为笑话的本人,徐秀也只能无奈,心想这倒真是倒了血霉了,草书这个东西本人过了一段时间后看不懂很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分宜县没有消息,江西地也没有消息,一路往南,进入了广东地头。
在这个交通不太便利,通讯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想找个人,真的是非常困难,可没有办法,自己的爱人能不去找吗?哪怕大海捞针,哪怕佯装自己在游山玩水,佯装自己在调研全国,都必须去,必须把一枝梅挖出来。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人真的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干二净吗?
显然不是,一枝梅已经苏醒,可脑袋还有点转不过来,他不知道自己在何处,可他开口的第一句便是,“秀?”
我来也悄悄的拉着谈允贤道:“前辈,这是什么个情况?”
相比于我来也的奇怪,谈允贤就淡定了许多,直说:“时间太久了,过几天就会好的。”
原来我来也见一枝梅飞鸽传信,才知道这趟送许大人回乡的路不太好走,便一路紧紧的跟随过去,一开始一枝梅到也顺利,可不久后六扇门的人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一枝梅为了保护许进,只能以自己最不擅长的正面对敌来面对,虽然拼死击退了那些人,自己也深受了重伤,失血不止,性命只在旦夕间。
此时我来也赶到,给他用了谈神医配置的药丸勉强吊住了一条命,急忙传信谈神医救命,一个往回赶,一个往外走,为了逃避各种刺客的追剿,谈神医与他们相会在了湖北安陆。
谈允贤一方面给一枝梅保命,而我来也却去调查起了六扇门的事情,至此几年下来,却是没有回到江宁。
听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枝梅沙哑着嗓子道:“不知峻嶒如何了。”
谈允贤替他针灸后道:“一开始叫秀,现在又叫峻嶒,呵呵。”
“前辈。”一枝梅认真道:“多久了?”
“三年了。”
“我要回去,我要去找他。”
“你现在是废人,怎么去找?安心养病,三年都过去了,也不差这一些时间。”
似乎看出他心下的不安,谈允贤继续道:“如果这几年的分别你都害怕的不得了,那说明你跟对他没信心啊。”
“有的。”
“那就接着康复,你当时失血太过,又中了毒,能活着都是万幸,虽然睡了几年,可要恢复到以往,还需要些日子。”
第25节
恋耽美
第25节
除了一开始采购了许多粮食回来后,便很难以再购入。
东南大旱传遍全国,临近的产粮大户,皆玩起了待价而沽的把戏,现在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第93章 大旱灾心很痛
正德三年十二月壬午,总督东南粮储都御史罗鉴奏:东南等地旱灾甚深,请折算银两,以省脚耗。户部言:停俸之。上从之。
……
“大人,城外有一户人家……”
城外三十里,有一户包姓人家,此家人中,当家之人远赴外省求学,多年未曾归来,只留妻儿侍奉年迈双亲。
如今碰上一场席卷东南的大旱,只留老弱妇孺,恐怕实难以存活。
这家人中,媳妇倒也是个贤德的良人,领得白米,只给年迈公婆煮汤喝,自己与宝童,只吃一些野菜草根,算是勉强度日。
可时间久了,野菜什么的也看不见了,草根也被挖没了,就是原本树木繁茂的村外树林,都被缺了吃食的流民拔下了树皮充饥。
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与黄土作伴,也不知能否等来甘霖,否则枯死也不可避免。
村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江宁县太爷还在继续放粮,可从一天一次,变为三天,再到现在十天放一次,有心人都明白了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也有人盘算着,是否逃往外乡避难,如同逃进江宁县境内的流民一样。
往北方走,包家儿媳也有此意,可看着年迈公婆,年幼孺子,只好绝了这个心思,路途遥远,舟车劳苦,恐怕难以坚持。
既已如此,谁也没有办法再去埋怨县太爷,他已经做的够多,就连德高望重的里正爷爷都说,苦了父母官了。
包家家中的米缸早就数不出一粒米,野菜也没得吃了。
十天,又一次变成了现在的十五天,别人家有男男去领,只可惜包家现在只有她还算是能够劳动,就算饿的脚底打晃,头也被布条狠狠的扎紧,似乎这样,才好不晕,她还是坚毅的走去了东西两座里仓。
好不容易走到粮仓,东仓的粮食已经放光,西仓的粮食也已经没有,包家儿媳悲从心底起,止不住的给村长里正磕头下跪,只说饿坏自身无有关系,饿坏了年迈公婆就无法面对丈夫。
苦苦哀求,跪倒在尘埃。
年老的里正眼睛很是昏黄,难掩心酸。
往日里就是一个贤良的媳妇,现在又是如此,只好叹息的悄悄给了她六个人的粮食,他们家的包郎是村里的骄傲,外出求学,也一家家的恳求照顾几分,是以,老里正就算在困难,也还是拿出了粮食给她。
下一个十五天,也不知能否熬的过去。
包家儿媳感激老前辈的厚恩,身背着灾粮回家,只可惜半路杀出来几个狠心的强盗,洒灰迷住了她的眼睛,抢走去了她的度命粮,情绪如何,自是不需细表。
百般无法的绝望之际,似乎寻死,才能够得以解脱。
只好说人不该死,天有救,一年迈乡民见她可怜,把自己的粮食分了一半给她,叫她回去奉爹娘。
包家儿媳哭都已经哭不出来,只能不住的磕头,口呼恩公。
乡民送她离去,也只能摇头不言,活了一辈子,碰上的荒年也不少,哪一次……又没有这样的情形,只能说尽力为之。
回转家来,白米煮汤,孝敬公婆,可怜的儿子,再也受不得饿了,见他娃娃乱哭,包家儿媳也只好给了他一小碗。
而她自身躲在了厨房,伴着呜咽的哭腔,吞咽粗糠。
公公婆婆,见不到儿媳,疑心起她的不良,以为她在厨房内吃些什么好东西,只可惜锅膛里搜出的是一瓢泥水,一碗粗糠……
一碗泥水,一瓢粗糠,看的公婆痛断了肝肠。
愧疚之心难以忍受,公婆说亲身儿子不如你,我们对不起贤良的媳妇,不该怀疑你。
说出了痛心话,包家儿媳阻止不及,年迈的公婆吞咽了粗糠,灌下了泥水,心中一气,又是一急,又是羞愧,这么久以来又是饥饿状态,二老瞬间就去了黄泉。
悲情不需细表,包家儿媳的心是痛的,可她流不出眼泪。
里正听了这情况,只能替她买回芦席五张,这是村里人能为她做的极限了。
三张包起公公,两张包起婆婆,席子短,人又长,想要不露头,就得露脚。
头上没有一碗倒头饭,脚底下没有一盏引路灯,脸上没有蒙面纸,袖子里没有一股香,腰里没有打腰布,身上又没有好衣服。
作为媳妇,她本当在前头捧孝杖,可后面又没人去哭丧,若在后面哭丧,前面又没有人去给公婆引路。
痛心之余,又十分想念多年未归的丈夫。
一共扒了七天,麻布兜土立起了坟堂。
待到安葬了公婆,包家儿媳却累死在了坟前,撇下了孩子见了公婆。
……
徐秀擦了擦湿润的眼睛,低声道:“我的心很痛。”
就是看惯了人间冷暖的老秀才,都不由叹了口气,许久才道:“人间惨剧。”
所有人都沉寂在这个故事之中,不发一言。
他们知道,像这样的情况,荒年成很多,更多的流民比包家还要惨上几分,可是同为灾民之间,恐怕没什么人会对他们报以更多的同情。
对他们自身来说,客死他乡,总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江宁县用尽了方法,也找不到他们来自何方的依据,一起逃难的人都沉默不语。
城外停满了尸体又恐爆发时疫,使得徐秀下令火焚后埋葬在城外一个不知名的山头,他亲自写了一篇悼祭的文稿。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冷,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熬,徐秀就难以久坐,可是站起身来,又能够做些什么呢,该做的他都做了,他恨自己没有权力,没有做事的余地,眼下,却又无可奈何。
要供应全城,甚至全县的百姓吃食,常平仓那百万石的粮食根本不太现实实现敞开供应,就算之后又连续打击了几家囤积居奇的米面行,也同样是杯水车薪。
现在弄的这些商家明明有粮食,却不往江宁运,同样的,更多的大地主们一听江宁县上门,便集体哭嚎,真是让徐秀烦透了心。
满目苍凉,黄土满面,原本长江泽国,断流了一条条的小河,干枯了一座座水塘,死寂与飞沙,遮天蔽日,难以想象这是金陵古都附近的环境。
江宁县的公文从原先三日一封变成了一日一封送往南京。
不光江宁县,整个应天府辖县,甚至很多东南地的县城都急速的传递着公文,要求南京城支援,可南京城的人也有理由说的,北京早已经定下基调,为了保证漕运的正常,供给北京的田赋秋收正常,是以,你们继续忍耐吧,放任老百姓逃荒,也无不可。
这种说法自然惹得徐秀一阵大怒,连连上疏,寄给朝廷,甚至强硬的扣下了税收,他别无他法,要让人少死一点,只能这么做,至于带来什么后果,他全然不放在心上,他问心无愧。
或许是东南繁华的印象太深刻,纵使御史罗鉴描写的灾重民贫,在朝廷官老爷看来,怎么可能会流民遍地,没有吃食呢?可是来自东南官员的奏疏一本接着一本,终究还是在内阁议论了一下。
朝廷的说法也就随之下来,东南地官员停俸,这虽然还不是个解决办法的良策,但对徐秀来说,倒是个可以松一口气的法子了,另一个,就是折银,减少运输途中的粮食消耗。
倒也算是对症的法子。
相比减少脚耗,官员的停俸,让他更有了底气。
徐秀在应天府资历尚浅,面对其他衙门官员的施压,可以拖一时,但时间久了,必然也会让他难以为继,流民多,就必然需要兵马司帮忙控制,可关系已经僵硬,他们出工不出力,江宁县人员不够,就必然需要其他衙门帮助,可同样敷衍。
让他操碎了,面临的压力也十分艰难,就算有魏校陆深在南京为援,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眼下,却好上了许多。
不是我不给你们粮食,而是朝廷停俸了。
站在原本繁华的街道上,此时人烟稀少了许多。
徐秀摇头同身边的张璁道:“这才是旱灾的第八个月,如果是两年,三年,这又该是怎样的景象?”
张璁似乎经历过,他想都不想的道:“起飞蝗,遮天蔽日,蝗虫个顶个的大,看见什么就吃什么,吃男人身上的草帽,吃女人身上的衣服,啃书,啃门板,蝗虫入境,呵呵,那可就完了。”
徐秀皱眉头道:“到了那个时候,什么都晚了。”
“如果是在边省,不,如果不是在东南,这时候朝廷早就会放粮了,哪会拖这么久?”
徐秀也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无外乎自国初以来东南就不怎么遭皇帝的待见,一直是重税的区域,明初是因为元朝厚待江南,然后又是支持陈友谅,闹的老朱心里不爽的很,各种土豪劣绅杀了许多,更是加以重税。
东南地方就会去怀念元朝,这也是自然。到了明成祖朱棣,又是迁都,又是造海船,江南地区又摊上了重税,一直是不早待见的群体。
眼下这种情况,也只能说是高层的惯性思维了。
徐秀表情都做不出来,甩甩袖子道:“又不是没有粮食。”
张璁也唏嘘道:“理是这个理,可谁也不敢擅作决断,如今的官场可不太妙。”
听他这么说,徐秀也不去回答了,刘瑾做事愈发嚣张,似乎谁都不怕,的确是非常不好的环境,内阁又又那么多听起号令的阁臣,他的座师杨廷和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图谋将来。
回了县衙,徐秀还没坐上一会儿,梁行进来道:“如大人所料,很多良田都流入了这几家的名下。”
看着这几个名字,徐秀什么表情也没有,他很想生气,可生气又能有什么用处?
就算他下令暂停一切农田交易,可是当上千民农民哭着喊着要青天大老爷放开交易,让他们活下去的时候,徐秀真的没了底气所在,他目前的所有,都是民心能用下做到的,一旦民心不能用了,他也就没了手段。
被迫放开交易,但他也不是蠢人,一时的妥协,不代表就可以让你们肆无忌惮,强令每天最多进行一百亩地的交易,才使得他缓解了压力。
老秀才食不滋味,看上去老了许多,他同徐秀道:“现在只能想尽办法,让这些流民有事情干,不然整日闲散在城外,必然造成□□烦。”
“先生有何教我?”
老秀才道:“走马村附近。”
说完,老秀才回了内衙,徐秀看着他微微有些弯曲的后背有些感慨,老先生已经到了耳顺之年,近日来也陪同着马不停歇,需要好好休息了。
徐秀起身道:“多谢先生,您请好好休息。”
这话提醒了他,大明朝不是没有土地,反而还有绝大多数没有开垦的荒地,虽然眼下什么东西都种不了,但一切的先决条件,都可以先建立起来,而招流民开荒,也是一项既定国策,如此,由不得南京不给粮食。
到时候参奏一本,他们也吃不了好。
徐秀连忙修书信一封,他要写给他的座师,杨廷和。
☆、第94章 大旱灾得罪人
军用不能足数,江宁县驻兵自然不会放过徐秀,一来二去的,态度也就变得越来越直接,当然了,兵卒们的脾气也不是能够拐弯的起来的,肠子比较直。
在被徐秀各各种说法打发许久过后,眼下百户上门,谈的自然只能不欢而散,甚至差点起了冲突,动刀动枪的也有之,然徐秀面对他的刀尖,也丝毫不会退让,只说本官会去寻个法子给你说法,至于是不是拖延几日的权宜之计,倒也难说。
别看百户六品官,比之知县这样的七品官反而没多大的威风可抖,如果他不耍痞气,保不齐徐秀也不会给他面子,可也怕话讲不通就拿拳头来讲道理,这就让江宁县没有办法了,万一他真的直接让大头兵上常平仓搬粮食,靠江宁县这些没多大战斗力的衙役,不被胖揍一顿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么发展,就是什么都做不了,任由他们搬走,为了不让这件事发生,他也只能够先稳住几日,以图他法。
所以,虽然打发他走了,可徐秀还是有些着急,只好祈祷自己这个名字还能够在杨廷和面前落一个熟悉,也只好期待在北京的他的同年们,能够起的了一些作用,从中经营一下。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而又纠结的,徐秀让人统计起了城外流民的数量,只要是说不清原居何处,说不清祖宗三代,通通不能够又开荒的资格,这些遴选可都是必要的,谁知道里面会不会有一些江洋大盗,偷鸡摸狗之辈,岂不害了自身?
还要差人去附近的县城打探,打探的结果只好说是很麻烦,临县的长官倒也客气,确认可以给你确认,但这人,你还是拿走吧,本县不收了。
这下也免了徐秀另行的公文往来,减少了程序,每在他县确认,顺手就过了户口。
人手不够的问题,也让他很是捉襟见肘,宣讲、公告、劝说,城中的学生们也被他动员了起来,虽然自诩将来出将入相的这些小年轻心比天高,可肚子里没的粮食吃总也不算事,只好接受江宁县的安排,算是帮着他做了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好歹也有一口粥喝。
落到实际的安排,蒋山卿这个人让徐秀啧啧称奇,面对这么大强度的劳动,这么久的风吹日晒,那一身皮囊还是没多大的变化,可怜的徐秀整个人都瘦了一圈,肤色也黑了许多,可蒋山卿还是没多大变化,只好说是个奇迹。
这一次他又在城外走马村附近实地勘察了大半个月,除了人脏了点外,照旧没什么变化,几个区域也被圈定了下来,只等进一步的安排。
而好不容易等来的南京城的公文,也给了他20万石的粮食,用作开荒的吃食倒也可以,总算是能够安排起了流民的劳动,可这数量也难以支撑许久,江宁县依旧不依不饶,公文上午写完上午发,下午写好下午发,晚上突发奇想写,就晚上发,一天能送出去好几次,严词一次比一次直接,就差直接骂娘。
上风看的脑袋都大,恨不得马上把他给一撸到底,可现在大灾时分,也动不得他,整个应天府,就江宁县好歹还算稳定,其他的地方看都不能看了,为了自己的脸面,徐秀现在动不得。
这次粮储都御史罗鉴跑来南京,这些上风就带他去看了江宁,至于为什么,恐怕都心中明白,如果其他地方敞开了让他看,到时候严词上有点问题,把他们批判一番,参上一本救灾不力,他们也难脱其咎。
随之,徐秀也被要求不许多说什么废话,可徐秀听过算过,一点都不放在心上,面上笑嘻嘻,嘴上客客气气,说的好听,可罗御史一来,他就一刻不停的数落江宁救灾的迟缓,百姓吃食无以为继,守着那么大个粮仓就让他发霉啊?
进一步强调自身的困难,强调自身的所作所为,徐秀也看的明白,这七八个月以来所作所为,让他得罪的人比之前的一年半还要多上许多,如果不让自己的名声打响,那就完了,官声,才是他能够自保的唯一底气。
万幸这个罗鉴倒也是个正直的君子,只好说如今御史选人,是有严格的标准,首先不能是豪门子弟,只能是寒门出生,还有着各种的政治审查考量,虽然里面也不乏庸人,但绝大多数在目前这个时代,还算是当得起一句执天下风气的风宪官。
罗御史听了江宁县的汇报,那叫一个气冲牛斗,指着绝大多数官阶都比他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的南京官员一阵数落,他们也面上不好看,可面对钦差,他们还没有办法,这气,就记在了江宁县的头上,更有人在肩膀交汇的时候耳语云:等灾事一完,你就给我滚蛋。
徐秀不知道他是哪位南京上风,事实上,他现在记得住的都没有几个,直接硬邦邦的顶了回去,两人口舌之争又引起了都御史罗鉴的关注,自然又是一番口舌之争,不需细表。
罗御史这个人也不知道是存心,还是无意为之,数落一方,必然要抬举另一方,江宁县在他的心里算是一个能吏了,其后上表朝廷的奏章写了什么,恐怕所有人都有数了,南京上风自然不爽,他们不爽,江宁县可就爽了,但你让领导一时不爽,领导不见得让你一辈子不爽,但小鞋,总得给你穿穿,不然你都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了。
开荒被强令要求停止,大灾当头一切以翁定为先,粮食不得轻易流出,不到万不得已,不允许房梁,至于百姓,他们自然会有办法。
而兵马司驻地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江宁县内出现了强盗,而靠衙役显然不足以消灭他们,这货穷凶极恶的强盗盘踞在了往日里游人如梭的方山,可是急坏了当地靠方山吃饭过日子的老百姓,要求县太爷出兵剿匪,徐秀一去商量,却得来粮食不到不出兵的回答。
这就停在了杠头上,徐秀左右为难,眼下到了手里的20万石,如果真要给他们分走一部分,其他的衙门也必然会找上门来,真正到江宁县能够掌握的,恐怕只剩下少许了,当机立断,他要求供给给僧侣,道士的粮食全部借用拿走,才算是请动了这些大头兵。
只可惜这些和尚道士还在一头雾水之间便被要求自行解决吃食,可徐秀也有说不出的苦,你们和尚道士那么多土地,也不纳税,现在发挥一下出家人的好心吧,我相信在佛祖道祖的庇护下你们能够活下去的。
另一个没说的,就是这些人好对付一点,如此行事,自然又让徐秀得罪了宗教界人士。
得罪来得罪去,从南京上风,到本地同僚,再到大户人家,再到城中商户,恐怕除了老百姓和那些学生,整个江宁县没多少人还会支持徐秀了。
日子总得一天天的过,这才不久十二月就要迎来尾声,今年才真的叫年关,徐秀原本以为今年能够过上一个好年,谁知道却连大米饭都吃不上了,甚至连粥都称不上是粥,米汤下肚尔。
连江宁县都只能这样,普通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为了他们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江宁县的常平仓在这一天破例又开了一次,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旱情没有结束的迹象,天气越来越冷,如果春耕在好不了,恐怕这新的一年,又是一个荒年。
头八个月就让江宁县坚持的十分困难,如果又是一年的荒歉绝收,能坚持到哪个地步,他连想都不敢想了。
湖广的粮食终于进了东南,可价格比之过往,高的难以忍受,江宁县只好咬着牙动用全部的县里财政去采购,这时候整个江宁县从上到下,谁都说不出大人,您就这样了吧,别坚持了,朝廷都还照旧收着税,您又何苦呢?
可徐秀的三观,他的思维方式告诉了他们,什么都可以抛弃,人命,必须要挽救。
这个官,当的他太累了。
身体再累,也总好过心底的痛,一枝梅了无声息,音讯全无,让他十分的难以接受,如果没有事情做,恐怕坚持不住都是正常的。
然而天下之大,如何去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旁人视线里的隐侠呢?
压力动力,全部化作了做事的动力,只有不断的去克服一重重的压力,一重重的困难,最终的结果,就是除了人心,他再也没有强援。
杨廷和公的回信说的很含蓄,可他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出来,为了来日的一击命中,他必须低调谨慎,面对你的求助,还请忍耐云云,徐秀心底说不上有多少失望,毕竟对这种已经入阁的阁臣来说,自己差的太远,而他就算对自己再有好感,也不可能为了自己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卒去改变既定计划。
既然目前最能带来帮助的杨廷和也没了法子,江宁县可真就黔驴技穷了。
☆、第95章 太平春徐青天
时间来到了正德四年三月。
这三个月里,发生了让徐秀痛心的事情,也让他成为孤家寡人的开始。
老秀才开年不久,甚至还没有过了正月,就积劳成疾离他而去,临终前,他拉着徐秀的手言辞强硬,甚至用尽全力说如果你坚持不下去,当不了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他在九泉之下也不会瞑目的话语。
伏圣圭,洪虚先生,他的老恩师驾鹤而去,享年六十四岁,字字如刀,声声如刃,刺在他的心头,而徐秀,只能够以泪洗面悔不当初,自己何德何能能够让老先生如此奉献自身,何德何能能够让老先生如此看重,后悔之际,也只能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让老恩师失望,必当会坚持好先生们的道,从而一以贯之。
痛心之余雪上加霜,刚送走老先生的灵棺,张璁又无奈请辞,他在永嘉的父亲病重,使得老家来人让他必须要回去见最后一面,徐秀也明白,此人伦天经地义,他也知道张璁开口的时候是多么的羞愧,在这个关头离去,可是孝道为先,他毫无办法。
一个月之内,先后失去老恩师与张璁,整个江宁县衙似乎都空闲了许多。
“秉用你怎么看?”
“先生有何教我?”
往日里的画面全然不见,徐秀身着孝服跪在恩师灵前,上面不光是洪虚先生,还有鹤滩先生的灵位。
徐秀双手合十喃喃道:“二位先师,若在天之灵,请保佑江宁县的百姓们度过这个荒年,学生感激不尽。”
徐扬捂着脸站在外头,他不敢看里面的情形,现在这种情况,比之当年老爷夫人去世还要困难,而他的阿牛,为什么要经历这么多痛呢。
一声炸雷响在了头顶,徐秀像被激活了一样立马起身,踉跄的跑出来拉着徐扬的手道:“我没听错是不是?”
如此重复几遍,得来满意的答案,徐秀一溜烟跑上了街头,也不管自己身上是不是带着孝,也不管街上坐的乱七八糟的老百姓,直愣愣的盯着天空。
慢慢的,慢慢的,一场大雨落在了地上,所有人从一开始的不敢相信,在后之后的欣喜若狂,所有人,都在呐喊,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如是。
徐秀捧着雨水跪倒在了地上,甚至失声哭嚎,似乎只有在春雷的掩饰下,才好将自己往日里的抑郁,一扫而空,从去年旱情开始积累,一直到现在恩师先去,秉用离去,他的心内积累了难以言表的抑郁,乘此宣泄一二,谁都无法指责。
春雷春雨,贵如油,所有人都知道,面对春耕的时候,有一场春雨,是多么的解渴,如今老天爷终于降下了甘霖,所有的老百姓心中都升起了一丝希望,见到江宁县父母官如此,都在暗自抹泪,他做的够多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母官表现的怎样,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徐扬悄悄的站在他的后面,给他撑起了一把伞,眼前的他为了鹤滩公的道,许进公的恩,洪虚先生的淳淳教诲,坚持到这一地步,已经是极限,老天爷都不忍心看下去。
将近一年,才下的头一场雨,很是短暂,可之后一两个月内陆陆续续下的几场雨,都让春耕得以最低限度的保证,长江泽国毕竟不是真正缺水的地方,江宁县徐秀以身作则,参加了从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开辟渠道的劳动,就算擦碰的浑身上横累累,也在所不惜。
他要让所有的老百姓明白,当什么人都靠不住的时候,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双手。
虽然绝大多数的地头还开裂着,荒芜着,可总有一些希望的苗子播种了下去,长起了一些苗头,老百姓感其恩德,这一声青天,由衷而发。
一直到六月,徐秀忙的脚不沾地,没有了老先生,没有了张璁,他的很多事情都交给了县丞,就连不糟他待见的典史,也无奈的让他参与工作,朝廷,继续无动于衷,可他还是转动脑筋,从公文中的字里行间看出,朝廷的救灾不太远了,谁都无法忍受东南地连续动荡,那样天下都会不稳。
眼下春耕的果实已经保住,只要再坚持几个月,大家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进了六月,虽然雨还是少,可足以滋润大地了,而在蒋山卿的带领下,一条涵盖全江宁农田的渠道终于贯通,水不缺了,春耕也保住了,旱情在江宁,可以宣告结束。
徐秀文字锦绣,字字丽珠,似乎不要钱一样的大肆的提交给南京城上风,他想要进一步推进开荒,进一步安置流民,甚至要求清丈土地。
可他并不知道,他的好日子就要到头了,他必须为他的‘不懂事’,付出代价。
同月,朝廷的一封公文,来到了江宁。
:江宁知县徐秀奏旱情虽言之有物,所考为实,然其率乱事体,率意为之,乡间群情汹汹,又以其地度僧等银借用,有招权妄议之行为,念大旱之中保全百姓,尽之本心,念其功过相抵,革原江宁县知县,令其冠带闲住,原县丞梁行替补。
“徐扬,你看到了吧?”徐秀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上的蜘蛛网,这个情形,像极了他初来乍到的那一晚,而徐扬,也慢慢的拿着一碗汤药给他。
安慰道:“不过是冠带闲住,早晚会起复的。”
所谓冠带闲住,就是免掉职务,但保留功名,保留官员身份,回家自省。
面对这样的安慰,徐秀哈哈大笑,可为什么心里是那么的难过?
徐秀醒了醒鼻子道:“你说我这么长久以来做的事情,有什么狗屁的用处?”
徐扬轻轻的拍着他手道:“阿牛是清官,是青天。”
戳了戳他的脑门,徐秀道:“都是你,看了那么多的话本,你家少爷被你坑惨了。”
见他当真了,徐秀坐起身来解释道:“开玩笑的,我的所有所作所为,都是自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三位恩师的教导,这是先生们的道,同样也是我的道,这一次我虽然栽了,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起复,但说真的,比起拯救全江宁老百姓的成就,我有什么可以失望的?男儿天地间走一遭,不愧天地,也不愧本心了。”
可是终归没什么底气,这十几年的奋斗让他难以释怀,当一个七品官,在一县之地做出的事情,与他心中执掌乾坤的抱负相比,还是太小了。
一夜无眠,这个地方的主人,终究要换一个人,新老两任之间的会面,照理说气氛不太会融洽,可当梁行突然一跪,弄的徐秀连忙躲开后,却有了不同。
徐秀道:“梁大人,您这是何苦啊。”
梁行坚持把主位让给他,才慢慢的说清了原委,他原本是一个落第举人,自诩没有机会金榜题名,可心中也有一丝匡扶宇宙的抱负,为了能够为百姓出出力气,才去等候着吏部出缺,谁知道运气出奇的好来到了江宁县,虽然不是长官,可一个典史的职务,也让他走上了官场。
几任知县合作下来,他已经渐渐失望了,特别是上任知县听信吴县丞的官马官养,他就索然无味,每天都是在那里耗时间,如坐针毡,几次想要辞官,可天下之大,却无有他能够立足的地方,而徐秀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两年多的岁月,他全部看在眼里,江宁县虽然屡遭灾难,却根本没有尸横遍野的惨剧,从他种种作为来看,为百姓这三个字,实实在在的是做到了。
梁行红着眼睛道:“徐大人,只要行在江宁一天,您所有的安排都不会变更,不光是开荒,不光是南门的建设,我都会继续推行下去,行还想跟在你的手下做事,为民请命。”
徐秀也有一些唏嘘,自己初来乍到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梁行态度最为和缓,长久接触,又觉得他靠谱,才让他承担了比过往县丞更大权利的职务,原本以为江宁商会想要继续保留,必然要费很大力气去经营,现在好了,有了萧规曹随的他,自己可以放心的回老家了。
起身躬身道:“梁大人,如此,实为百姓之福。”
梁行道:“徐大人才是吾辈楷模。”
两人就在一派好气氛中交谈了起来,一直到徐扬整理完毕,说了一声该走了后,梁行才道:“我送送大人。”
徐秀却是摇头,道:“我的离任,势必让城内很多人开心,也必然同他们有关联,如果你在送我出去,恐怕你自己也讨不得好处去,如果有难,记得利用江宁商会从中制衡,梁大人,记得让自己身为裁决者,而不是对垒者。”
这些道理都是他最近轻松下来后反思的答案,自己同他们肉身博弈,势单力薄,失败是必然的,所以一两句经验之谈,也需要说给他听。
其实徐秀也已经知道了他为什么会走人,京城中的同年,文翰社,都有书信来往,无外乎南京官场的恶意,还有自己的活跃,让刘瑾记起了自己,虽有两位座师从中斡旋,可冠带闲住,就是他们能够为他争取到的最好的下场了。
梁行也不是傻瓜,虽然科举不太顺,可人情世故还是懂的,听了这话,只能点点头。
而当徐秀徐扬还有白飞三人,牵着小毛驴出了县衙的时候,他们都被眼前的景象给惊讶到了,乌央乌央的人群,男女老少,将门前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不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叟,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七尺男儿,无不真情流露,诚恳的呼唤着他的留步。
“大人留步。”
“青天大老爷啊。”
一声声的呼喊,让徐秀心里犹如一团火一样的在燃烧,他想说些什么,可是看到这些百姓们,他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他只有一个心思,那就是值了,他所有所作所为,换做今天,什么都值了,什么都够了。
三人缓缓的走在人群中,每当他走过,身后的人都跪在他的身后,老百姓好不容易等来一位为民做主的好官,却不得不亲自送他离开,人们的心,还是痛的。
徐秀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可他不敢回头,他怕他回头后就控制不住情绪了。
天杀的当权者,天杀的官僚。
徐秀在心中发誓,他日吾若掌乾坤,必让尔等扬眉吐气。
人山人海,只顾在那里呼喊青天,却没人敢去拦住他,也没人敢去攀扯,一把把摁上手印,画上签名的伞放在了小毛的身上。
一路走,一路送,连绵五十里……
徐秀徐峻嶒,青天的名号,由此传遍海内。
☆、第96章 太平春许公逝
晴耕雨读,从字面上来理解,似乎很有一些韵味,但对当事人来说,这只是一个托辞。
自从江宁县百姓五十里送别,他的名号不说全国皆知,东南地却是人尽皆知了,大明好名,这么大一个青天名头在身上,换一个冠带闲住,说起来,也不算太亏,有名什么都好说,从他离开江宁之后每一处落脚点,都有当地的文人,官员出面邀约,都被他一一婉拒。
回得松江府,那更是不得了,他的这个探花功名,已经是自钱福钱鹤滩之后最高的了,可徐秀也是自家事自己知道,既然已经是青天名头,那么所作所为必然要维护好,能拒的就拒,不能拒的,也找些方法敷衍过去,回了家,更是闭门不出,言道待罪之身不敢扰乱乡里。
只求一个晴耕雨读也。
不知情的还以为是哪个六部尚书,或是致仕的宰辅回乡呢,可了解过后谁也不敢小看一个七品官,人家可是青天,你敢小看青天?
是以晴耕雨读就这么成了他身上的标签,后世的史书记载,便对这一段时期的徐秀写下了‘晴耕雨读,养望乡里’的说法。
回了老家华亭,徐秀就很少与他人有来往,不是在族学教导后生读书,就是在家里教导白飞读书,至于种地,也用不着他出手,族中的人就帮衬着一起干掉了,可若要说除此之外徐秀没什么活动,恐怕也难以服人。
明面上的交代完毕,暗地里的谋划可一天都没耽搁,江宁商会是他的宝贝疙瘩,为了将来打算,他也不可能放弃,这是其一,第二个就是江宁杂文正式脱离商会,成为独立的机构,虽然所谓的报纸并没有预料中有那么大的舆论引导力,可好歹也是个窗口,慢慢发育长成,也不是个坏事。
虽然通过书信来往时间比较缓慢,但蒋山卿在那边,原先安排的也在有序进行,而且梁行给的面子很大,才使得江宁商会还在他的控制之中。
逐渐成长起的南门终于结出了果实,当来自蜀地的客商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原先或许要半年才能够结束的旅程在一个月里面结束后,这个名气就大大的打出去,只要把东西运到江宁南门埔,那就不怕找不到买家,成为了商人圈子里的一个流行语。
只要去江宁南门埔,就不怕找不到想要的东西,也成了买家们的流行语,如此集贸市场的形成,大大缩短了商贾之间流通的流程和手续,又有仓颉会提供最专业的契约,好的很。
一时间江宁南门,在商贾之间算是流行了起来,一听是原先的知县徐秀一手操作的,那自然落得一个‘善政,为民着想,免得我等舟车劳苦之虞’的评价,两者相辅相成,一同走出了东南地,随着回乡的商贾带了回去,消息就这样子慢慢流通。
而南门一旦活跃了起来,对占尽先机的商会来说,再赚不来钱,只能落一句废物,庸才的评价。
虽然钱赚了不少,却被徐秀要求进一步追加投资,江宁商会是要成为南门东道的商会,各种酒楼,客店,车马行等纷纷开启,和外商打好交道,为将来的大规模采购出海,进行着各项投资。
也有一些掌柜有细微的看法,认为我们投了这么多钱,现在赚钱了,是不是可以先行回报一点等等,可也无法犟的过徐秀。
对于商会有些人的心里情况,徐秀也知道,这是格局小造成的,他们之前从没有做这么大,自然也要做几手准备,拜托了陆深,请几位陆家的掌柜去任职,最起码要把钱和人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徐秀才能够安心。
而这十几家,他要求王琑替他经营好,为了将来一旦梁行出现调动,换了知县做准备,当然,这不需要徐秀说,其实徐秀突然被免他们是最担忧的,也在私底下考虑,是否通过种种办法让知县没法子,可也必然会造成商会走不下去,是两败俱伤的方法,现在好了,徐秀还能遥控指挥,梁知县也是大力支持,等到江宁商会成长起来,也就不会惧怕换个父母官了。
南门一旦活跃,江宁县的市场也就跟着慢慢恢复,在徐秀走后的第三个月又逢秋收,老百姓心惊胆战两年多的日子,总算是到头了。
人们也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分得出好坏,当江宁县顽强恢复,而其他临近的县,还在艰难度日的时候,就愈发想念那位为了民的青天。
其实这里面也有徐秀的动作在推动,他为了不让自己坐死在冷板凳上,那么保持自己的曝光度和名声就是必须的,而江宁杂文本就是十天半个月出一次,只要顺带着写几笔老大人的话,也就够了。
朝廷的斗争正在白热化,大学士王鏊的致仕向世人宣告了,立地皇帝刘瑾还是这般威风,随之,大规模的赈灾开始了,东南六府慢慢恢复了过往的平静与繁荣。之后日本、占城等二十余国进贡,听说吴廷举大人真的悄悄的向从广东来的番邦收税了,争吵又将进行,徐秀的名字一次又一次的被提及。
东南旱灾有他,市舶司有他,让内阁对这个名字很是熟悉,毕竟几个月前那一场风波,就是围绕他来进行的,可如今他已经冠带闲住,一切都结束了,高官或许有重启日,七品官你就算了吧,没什么人会记住你。
当一切都朝正轨上发展,徐秀知道自己再也不能等下去了,他要去寻找一枝梅。
就算天地在大,大海捞针,他也要去,不能让他白白的消失在自己的世界。
……
不能让自己白白的消失在他的世界。
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好像在无尽的黑夜中慢慢奔跑,光亮就在眼前,可是总是抵达不了那一边,总是在将要抵达彼岸之时,又幻化成了一股黑夜。
秀。
秀。
……
沿着许进公的陆路走,徐秀和徐扬两人白衣渡江,步行数千里,一路饱览河山,一路与人谈古论今,说说那先朝的往事,评一评历史的脉络,路途虽然遥远,风尘虽然满面,可也算是充实的日子。
可刚走进灵宝县就看着满城的白素,另他俩对视一眼,就不约而同的在心下咯噔了。
徐秀心跳越发的加速,也不顾得失礼与否,随手就拉过一个乡民就问,“何人亡故?为何满城白素?”
乡民见是外乡人,话也不多,就三个字一吐,却让徐秀心痛不已。
“许进公。”
徐秀闭紧双眼,他在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犯了什么太岁,为什么一年里,让他失去两位厚恩与他的恩师?
天底下的人情总有还完的一天,可当对象不在了,那这个人情就是天大的包袱,强忍着悲痛对徐扬说:“如今,我只有你和白飞了。”
徐扬也说不出什么来,只能一路询问,悲伤的找到了许公所居住的府邸,当家院听闻是老大人的学生后,回禀亲友之间的唏嘘才让徐秀知道,原来他是第一个来祭拜的外人。
不过是三柱清香,扶着棺椁哭一哭灵堂,即为赐号恒秀的许进公,也为断绝了一枝梅消息的失望。
“七十三,八十四。峻嶒你还请节哀。”
许进公时年七十三,在这时候也算是喜丧,对比亲友之间还算好的情绪,徐秀的表现反而让他们劝解起了来,听的此言,也只有对许进公的棺椁一躬到地,来生相报。
留宿一日徐秀便离开了,他的一枝梅的消息又断了,他不知道再从那里找起,漫无目的的在河南地搜寻,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县城,寻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庄,可他说不出找的人是什么样子,说不出是什么体征,因为一枝梅从不会在他以外的人面前露出真正的尊荣,使得他难以准确的描述。
一次次的寻找,一次次的败兴。
徐扬道:“虽然不知道阿牛你要找谁,可是,既然来了河南,不如就去探望一下董大人吧。”
想来也是,既然已到河南,那就没有不去探望他的理由,这些文翰社的小伙伴里,只有他性子最为直接,甚至有些不知轻重,这次去看看他,也是好的。
两人见面,自然少不得叙旧,一人县官当的没什么意思,一人一年内两位先生谢世,聊着聊着,却是把酒无言,彼此泪千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友谊不在于朝夕,友谊长存,不在乎生疏,两人时隔三年再次相遇,似乎只像分别了几天容易,但当分别之时,却是一个说你要保重身体,一个说你要注意风向,临行话别,只有道上一句珍重,且珍重。
珍重,且珍重,徐秀细品慢嚼,他的一枝梅,可还珍重?
你在何方?
☆、第97章 太平春在哪里
时间来到正德五年。@樂@文@小@说|
一晃又是一年,在这一年中,徐秀的足迹遍布了数省,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每到一地,便是日日寻找,夜夜许梦,他怕自己再过几年,那张让人心动的脸儿就好像是梦一样,那么的不真实。
每次过一两个月如果无果,他就必须要回到华亭,甚至偷偷进入江宁,这一年里江宁商会可谓高歌猛进,发展的及其迅速,江宁的市场已经统一,原先挂上的江宁商会的牌子,也在徐秀的要求摘下来,从而转入地下,不再有任何明面上的联系,如今他在官场上毫无自保能力,为了这个将来的种子,他必须做出转移到地下的决定,化整为零的最低风险。
商会的交椅,从原先十五把变成了十三把,少去的那两把交易,自然是因为不乖,哪里不乖?
抢班夺权有之,不服徐秀有之,总之,精简组织构架,收拢权利,也不算坏事。
没有官职在身,徐秀行事的风格少了往日里的纠结与权衡,这一次,他要让所有知情人都明白,江宁商会是姓徐的,是他徐秀的,面对这两个不听话的掌柜,他用尽了心机,算尽了机关,不光让他们的产业通通变成了江宁商会的产业,更让他们没有了根基,在江宁是混不下去的。
却让他们自己有苦说不出,在一头雾水之间,就完蛋的莫名其妙。
随后便是怀柔,已经动了刀子,面对其他目前还算合作愉快的掌柜,自然温情脉脉,和风细雨。
其实徐秀也知道,这俩家,不过是撞上他又一次没找到一枝梅的怨气上了,由此发泄。
事后,也给了他们一笔银子,算作是赔罪,当然,他不会明面给,而是悄悄的,以其他方式给他们生活,他可不想给别人自己做出的决定结果出尔反尔的印象,只是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自当他没了权,江宁商会虽然还掌控在手里,离心的可能性一日不曾减少,陆家派来的掌柜也有自己的算盘,为什么你说话我们就要听的心思在工作,就算有陆深的关系又能如何,毕竟陆深不是直接领导他们,他们也直接听命上海陆家,保不齐哪一天就来个架空。
所以徐秀需要杀鸡儆猴,也必须确立规则。
由此更进一步的发展,南门成立了期货交易的初级形式,甚至股权交易的初级形式,慢慢的,整个东南的商贾都了解了南门的重要性,隐性的参股,收购,入会都在进行,到了这个地步,他必须要为官场去考虑,虽然他没有了官职,但他的同年,还活得好好的,小人物也能有用,最起码迷糊住上面的眼睛还是不难做到的。
就这样,在上风并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多的情况下,江宁商会的发展还算一路顺风,可若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渗透到整个东南的商贾里面,就必须扯上一张虎皮,而这张虎皮目前是需要的,他却有了一个十分大胆的筹谋。
那就是成国公庶长子朱凤这个人。
此人,说一个谨慎谦和的评语到也不会错,为人十分低调,而徐秀后世看书的时候也知道,这个家伙后来还真是坐上了成国公的位置的,由此他就有了一些想法,既然他将来必然是成国公,而将来的魏国公徐鹏举呢,又与他相熟,如果将来南京城里最大的两位都是江宁商会的虎皮,那这个生意就好做极了,而且徐秀也知道,后世那位嘉靖皇帝为了同文官对抗,可是叫上成国公到北京座镇的。
如此,南北两位国公座镇,也就可能顺势北上,让江宁商会走向全国,进一步图谋更大的目标。
然而此事说什么都还早,朱辅与徐俌这俩个现在的国公还活的好好的,就算朱辅死了,也是朱麟当家,之后才会是朱辅,但感情的投资,人情的投资,现在就必须开始。
徐秀一方面同徐鹏举进行联络,一方面又找上了朱凤,只可惜一开始的难度很大,朱凤低调惯了,现在就是牢牢的保护自身,让谁也抓不到辫子,甚至可以说,把自己关起来门都不出,可这个难不倒徐秀,他不相信朱凤这个聪明人会没有,他的就是国公的位份,除了圣人,他不信这种大贵族自己会没有幻想过,只要幻想过,那一切都好说,他需要资金,他需要关系。
资金他能提供,现在的徐秀早不是当初为了几顿饭都皱眉头的徐秀了,而关系,他也能够牵线搭桥,对于这样一个勋贵来说,有什么比同为勋贵的关系还要重要的吗?
所以徐鹏举,就是他送给朱凤的一个最好的礼物。
也难说不是徐秀胆子大,甚至将徐鹏举和朱凤请到了一起,但他并不太害怕他俩翻脸,徐鹏举是性情中人,朱凤也是聪明人,聪明人往往容易拿捏住性情中人的脉络,这个关系就好打的多,不出徐秀所料,甚至在最后,徐鹏举都跟朱凤称兄道弟了。
这也让徐秀松了一口气,他现在关键的步骤就是徐鹏举,拿到魏国公的虎皮,以后的布局是朱凤,如果他俩关系能够和善,倚靠两位未来国公的力量,保护一个江宁商会,绰绰有余。
要知道,大明最厉害的勋贵,也只能是国公了,王爷也不能算。
临分别之时,朱凤悄悄的对徐秀点了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徐秀想要获得魏国公府的虎皮,不付出代价显而易见是不能的,一成干股就这么奉送了上去,如此,江宁商会由跑步前进,又来了一个弯道超车,风风火火。
其后又在上海县的吴淞口同陆家一起出资开办了一个造船厂,用于制造海船,偷偷摸摸,十分隐蔽的位置,归根结底,国内所有的商业布局,都是为了将来海外的贸易所服务,他可不想平白无故被陆家卡脖子。
忙了将来的谋划,徐秀又一次踏上寻找一枝梅的路程,这一次,他要往南走,江西见了严嵩,面对这位机智的小伙伴,徐秀只能笑骂他老狐狸,而严嵩只是摇摇头,笑笑不说话,养望多年,他的书法已经成长为一代国手级别,如今恐怕陆深都比不上严嵩了。
徐秀心中一阵腹诽,你说秦桧、严嵩这样的超级公认大奸臣都是书法大家,那这字如其人又有什么用?当然,某一方面也是有道理的,书法带出人物性格,也是有一定的参考范围,可若真的完全当真,也不是个事。
看到他的好字,徐秀也一时技痒,一笔狂草一气呵成,也让严嵩称赞,两人就在吹捧中过了一上午,又道分别,徐秀道:“小羊,帮我誊录一下那个草书。”
可徐扬拿来左瞧瞧右瞧瞧,只好说:“认不得,老爷你跟我说吧。”
徐秀拿过来不由脸一红,咳嗽道:“你怎么不早点问我,我也忘记了。”
自然又是一个日后文翰社通信之余的笑话了,甚至可能是更大范围内流传的笑话,徐峻嶒书狂草,事后不识也,到也能成为一个流传后世的典故。
而作为笑话的本人,徐秀也只能无奈,心想这倒真是倒了血霉了,草书这个东西本人过了一段时间后看不懂很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
分宜县没有消息,江西地也没有消息,一路往南,进入了广东地头。
在这个交通不太便利,通讯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想找个人,真的是非常困难,可没有办法,自己的爱人能不去找吗?哪怕大海捞针,哪怕佯装自己在游山玩水,佯装自己在调研全国,都必须去,必须把一枝梅挖出来。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人真的能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一干二净吗?
显然不是,一枝梅已经苏醒,可脑袋还有点转不过来,他不知道自己在何处,可他开口的第一句便是,“秀?”
我来也悄悄的拉着谈允贤道:“前辈,这是什么个情况?”
相比于我来也的奇怪,谈允贤就淡定了许多,直说:“时间太久了,过几天就会好的。”
原来我来也见一枝梅飞鸽传信,才知道这趟送许大人回乡的路不太好走,便一路紧紧的跟随过去,一开始一枝梅到也顺利,可不久后六扇门的人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一枝梅为了保护许进,只能以自己最不擅长的正面对敌来面对,虽然拼死击退了那些人,自己也深受了重伤,失血不止,性命只在旦夕间。
此时我来也赶到,给他用了谈神医配置的药丸勉强吊住了一条命,急忙传信谈神医救命,一个往回赶,一个往外走,为了逃避各种刺客的追剿,谈神医与他们相会在了湖北安陆。
谈允贤一方面给一枝梅保命,而我来也却去调查起了六扇门的事情,至此几年下来,却是没有回到江宁。
听了这段时间的事情,一枝梅沙哑着嗓子道:“不知峻嶒如何了。”
谈允贤替他针灸后道:“一开始叫秀,现在又叫峻嶒,呵呵。”
“前辈。”一枝梅认真道:“多久了?”
“三年了。”
“我要回去,我要去找他。”
“你现在是废人,怎么去找?安心养病,三年都过去了,也不差这一些时间。”
似乎看出他心下的不安,谈允贤继续道:“如果这几年的分别你都害怕的不得了,那说明你跟对他没信心啊。”
“有的。”
“那就接着康复,你当时失血太过,又中了毒,能活着都是万幸,虽然睡了几年,可要恢复到以往,还需要些日子。”
第25节
恋耽美